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2025-01-06

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精选11篇)

1.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一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构建呼伦贝尔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呼伦贝尔市有9600多个党组织、15万名党员、100多万农牧民,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实现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目标重要的组织保障。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市委组织部组成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组,深入13个旗市区的34个苏木乡镇、43个嘎查村、19个社区、11个非公企业和21个市直机关,采取座谈讨论、实地查看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经充分讨论、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面把握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增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经济社会大局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实施。

(一)夯实基础,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

各级党组织主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抓基

村兼职,把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的团结嘎查建设成为全旗最具发展潜力的嘎查。在典型模范的带动下,全市基层党员干部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创新发展的超前思路及推进工作落实的务实作风。

(三)服务大局,着力破解基层党建科学发展中的难题

结合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各级党组织以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快实现信息对接、市场对接,引导农村党员群众积极发展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有限地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可行路子。截至2008年末,全市各类农牧民协会、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506个,带动农牧户4.6万户,实现助农增收额8412万元,户均增收1829元。海拉尔区胜利村党支部提出2009年实现4个超百万的发展目标。

为支持国企顺利转制脱困,2000年以来,市委要求企业移交党员由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接收,对新增13000余名党员实行社区化管理,全市社区党组织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组织社区党员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为消除国企下岗、分流人员多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基层党组织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广泛开展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服务。各社区大力兴建“爱心超市”,扶持建立就业实体,举办社区职业指导培训班,鼓励多种所有制形

657320人次,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409个,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375人协调解决了低保,帮助317名贫困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为143名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争取了减免学费或学费资助,帮助514名工人讨回拖欠工资232万余元。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农牧技术、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三下乡”活动320余次,扶助15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为了更长期有效地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共同探讨体制创新。呼伦贝尔支队白音哈达派出所与陈旗白音哈达嘎查结成对子,通过实行嘎查与部队党支部班子交叉任职,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引导树立文明乡风、建立新型警民关系、打造平安牧区环境,使白音哈达嘎查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成为陈旗新牧区建设标兵嘎查和“五有”创新活动标兵单位,并被自治区命名为“爱民固边模范村”。全市与嘎查村结成帮扶对子的边防支队共有36个。

各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公开、听证等民主的议事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创新,呼伦贝尔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30亿元,财政收收入达100亿元。

织服务企业发展的水平不高;党建先进典型提炼宣传不够、理论层次不高,典型引路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多种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尚未健全,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双向互动”,统筹城乡党建资源,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臵,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对接”,构建城乡一体的组织带动新体系。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在坚持按地域、建制嘎查村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探索推行 “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站联建”等新型党组织设臵形式,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党组织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2009年,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新建村村联建党组织8个,村企联建党组织2个,村居联建党组织10个,村站联建党组织31个,并逐步扩大联建范围,实现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以城带乡。加大支部在产业链上的工作力度,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新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等实体,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党组织,为农牧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销售等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提高农牧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与嘎查村、社区、新经济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落实好领

制定我市关于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意见,继续选择部分旗市区开展苏木乡镇、嘎查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工作。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采取直接选任、培养选任、返乡兼任、村企联任等多种方式,从农村牧区致富能手、企业老板、复员军人及返乡务工人员中多渠道选拔能人“村官”。以嘎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支持和引导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放大优质组织资源效应;聘请民营企业业主担任嘎查村名誉主任(嘎查达),探索民营企业参与新农牧林区建设的实现途径;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充实后备人才,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今年要达到一般以上。加大从优秀嘎查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专项事业编制”向农村牧区生产一线派遣力度,形成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从嘎查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干部在一线培养的城乡一体化人才良性循环系统。健全农村牧区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优选一批辐射影响大、带富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和产业协会,建立城乡党员科技培训基地,为能人创业提供项目筛选、创业培训、企业孵化等全方位服务。实施城乡统筹的创业扶持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和有志创业的城乡党员,在创业资金上给予优先扶持,并把建立扶持机制与各包扶单位、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一条符合呼伦贝尔实际的能人队伍培育机

作用。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加大“党费扶贫工程”的实施力度。

落实党员党内主体地位。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呼伦贝尔市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试行)》,做好我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工作,进一步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机制、内容、方式和渠道。抓好党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畅通党代表、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的实现途径,建立城乡互动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落实村民主人地位,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决策机构,抓好“村帐乡管”、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探索建立民主听证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加强财务管理并重,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四)实现城乡党组织活动方式对接,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新格局。坚持把社会的热点、人民群众的难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作为创建“五好”党组织的重点内容,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以实现职能对接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部门职能向社区延伸,以一站式服务为平台,以建立社区“四大服务体系”(社区党员服务体系、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社区文体活动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一个信息平台”(社区信息化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根据社区服务对

1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积极打造呼伦贝尔特色党建品牌。逐级建立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队伍,抓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以开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为依托,整合旗市区资源,与呼伦贝尔电视台合作开发党建教材;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整合市直部门资源,开发践行“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特色教材,把呼伦贝尔更多的先进典型拍摄成声像资料,力争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纳入中央、自治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让更多的人了解呼伦贝尔党的建设,学习呼伦贝尔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做法。坚持以会促建,定期召开基层党建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上新水平。

(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哈斯)

2.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二

1.1 取得的经验

构建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主要有城乡党组织联建, 即因地制宜, 采取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居合作社联建等形式建立党支部, 实现“城乡联姻”;城乡对口帮扶, 即通过实施“百企联百村”活动, 组织企业与村子结成共建对子, 集中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力量, 重点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给农村以帮助;区域联建, 即根据产业、地域等经济布局, 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城乡界限, 将区域内各相关党支部联建成党总支, 在生产经营上统一协调、统一服务, 整合党的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 着力构造党建大格局。

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 缓解了村干部队伍日益老化、“双强”型支部书记来源不足的问题;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 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也为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较好地改善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选派企业干部到村任职, 有利于把企业的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农牧区经济发展, 提高了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

构建城乡共享的党员培训体系。坚持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 运用学习班集中培训、考察培训、挂职培训、会议代训、组织专家教授巡回授课培训等多种形式, 紧盯历史资源这座“富矿”, 深入发掘传统, 丰富培训内涵, 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工作, 不断激发广大党员的历史使命感。

1.2 发展趋势

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打破城乡基层党组织各自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格局, 使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日益紧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在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拓展、覆盖延伸的同时,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在组织设置上, 逐步实现与城乡统筹规划接轨,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 不断加大党建资源共建共享力度, 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突破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 提高城乡党务工作效率;从分割向统筹转变, 打破城乡区域界限, 促进城乡党建工作相互促进,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与城乡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2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瓶颈解析

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跳出城是城、乡是乡、城有城的政策、乡有乡的规矩的思维定势, 思想上仍习惯按传统模式谋划城乡基层党建。这些认识困境与偏差, 无形中就成了统筹谋划城乡基层党建的思想壁垒。

规章制度有待健全。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属于政党范畴、政策范畴, 是党组织意志的体现;推进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则属于政府范畴、法律范畴, 是人民群众群体意志的体现。如何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与实现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统一起来, 将党组织的意志与人民群众的意志融合起来, 实现党的政策与法律的有机衔接, 这是须着力解决的敏感问题。

组织设置不相适应。城乡党组织设置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尤其是现有的农村党组织虽没有撤除, 但能在家参加组织生活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党员, 而大量青年党员在城乡间频繁流动, 现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已不能满足党员活动的要求, 由此也带来党员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配置亟待整合。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 需借助外力, 而城市优秀人才下不去, 农村人才又极度匮乏, 造成农村工作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机关和城市社区党建资源相对闲置, 人才、服务、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制约着城乡党建一体化的进程。由此也造成城乡基层党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存在短期“输血”现象, 无法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全面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路径探析

3.1 树立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观念, 实现观念上的统筹

加强党的建设, 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基层党组织, 特别是党的一把手, 必须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 把主要精力用于党的建设, 充分调动党委 (支部、组) 以及各方力量, 搞好本单位、本地区党建工作的谋划和落实;牢固树立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协同推进的效益观念。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平均用力, 同等考核, 坚决杜绝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两张皮”现象;牢固树立党建工作全区“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进而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改变党建工作“重城镇、轻农村”的观念, 赋予农村党建与城镇党建同等的发展机会, 加大对农村党建的扶助和帮带, 加快农村党建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牢固树立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大党建观念。在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统一战线建设等各方面全面推进, 最终推动党建工作整体发展。

3.2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 实现制度法规上的统筹

构建城乡统筹的学习型党组织两级联动的学习制度。把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传统和优势融入到城乡统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 实现城乡两级党组织学习制度的形成与多层次互动, 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党员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实现干部选拔机制创新, 开辟城乡统筹的人才选拔新通道。完善城乡统筹干部任用制度, 以交流结合为重点拓宽干部任用领域, 同时, 建立与统筹城乡党建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对城乡干部相关的监督管理及薪酬保障制度。推行乡镇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公开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责任追究等制度, 并同时建立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保障、养老保险及表彰奖励等制度, 发挥监督管理的正、负激励功能, 提高乡镇干部整体的工作效能。

3.3 建立以城带乡的资源配置新机制, 实现党建资源上的统筹

整合人才资源, 实现人才资源的以城带乡。通过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公开选拔, 把“四化”优秀人才选入村 (社区) 党组织队伍, 从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业务素质等方面改善农村党务人才队伍结构。整合物质资源, 实现党建物质的以城带乡。整合党建经费和物资, 实施适度的“倾斜”政策, 把党建资金和物资重点安排到农村党组织, 改变城市党建物资和经费“囤积”的现象, 实现农村党建重点扶助和城镇党建自主发展“两条腿”走路。创新培训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以城带乡。大力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逐步在村级党支部建成终端站点, 联结、整合农村各级党组织的网络化资源体系, 实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夏行.略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J].党建研究, 2009 (1) .

3.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三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建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党的组织路线、自身建设、活动方式,总是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客观规律。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正是紧紧围绕新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并开展的。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环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看,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等.更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加注重谋划党的建设城乡“一盘棋”,部署党的建设城乡“两手抓”,推进党的建设城乡“共发展”,这也更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同时,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讲更能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也更加有利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贴近更多基层党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体现党员队伍的整体先进性。

二、海西州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成效

海西作为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社区化已初步显现,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同时,海西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7%,城镇化率达到65%,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开展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已基本成熟。基于此,我们着眼于扩大党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坚持以城带乡,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区域大党建新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构建以城乡联合、结对互动为主的共建共创模式,搭建城乡党组织互通平台。一是城乡联姻,横向建立党组织。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彻底突破行业界限和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村居联建、企居联建”等基层党组织联建新模式,在生产经营统一协调、统一服务,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牧区向社区、城镇逐步过渡;二是结对帮扶,建立互动互促的联合党组织。结合“百企联百村”活动,推行“企地共建、村企联建”模式。即企业与村结对帮扶,定期互访交流,企业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用工上优先考虑,帮助培养致富能手发展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联合、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共同富裕”的原则,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村与企业互为依托,形成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以工促农、共谋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产业聚合,以实现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建立党组织。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产业的特点,按照有利于党员活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和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建立党组织,加大党组织在产业链条上的工作力度,建立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产业大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党组织建设模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构建以下派挂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基层干部选任模式,促进城乡干部、人才交流。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使开放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成为一项“凝聚力工程”,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出最大效益。一是推行机关干部下派挂职。注重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熟悉农牧区工作的干部选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二是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计划。先后三批招录选派了200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在宣传政策、引领文明、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选派企业干部到村任职。结合“百企联百村”和“企地共建”,由企业法人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第一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企业车间或班组挂职锻炼。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也让村干部学习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三)构建以党员服务中心、党员驿站为主的服务体系,城乡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拓展。一是建立“关怀党员的平台、服务群众的窗口”,在城镇社区和农牧区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现有的办公用房资源,挂牌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在工业园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红色驿站”,服务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初步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文明共建、党建共创的工作新格局。二是建立州县两级党内关爱资金和党员发展资金,帮助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党员,或以限期借用的形式,扶助有文化、有技术、缺资金的农牧区和城镇社区党员创业。三是依托现代信息系统、乡镇服务中心和基层站所的职能作用以及党内服务体系优势,建立农牧区党员支农信息服务中心,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提供市场行情和供求销售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发布本地区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和招商信息,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牧区稳定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有力促进了农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同时也带动了各个专业经济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的兴起和发展。四是推行机关党员“二次管理”模式。针对城镇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管理难的实际,要求机关党员到社区进行共驻共建活动,给机关党员建一套副本档案,让社区党组织进行二次重复管理,增强机关社区两头管理的有效性。建立机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组织党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五是发挥互联网交互性强的优势,以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依托海西党建网站建成了一个“网上党支部”,为流动党员建起了相伴相随的“家”。

(四)构建以“下培两级”、“按需培训”的党员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城乡党员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党员教育培训的新要求,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党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上的差别。一是按照“下培两级”的原则,把乡镇和村社干部培训工作全部纳入州级管理,保证每个村干部每年至少到党校培训一次。二是按照“党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坚持从基层干部的实际出发,运用学习班集中培训、考察培训、挂职培训、会议代训、组织专家教授巡回授课培训、给农牧区党员送培训下乡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州广大农牧民党员的致富技能明显增强。三是利用西宁海东海南海西海北区域党建联席会议为地区之间搭建起交流协作、学习借鉴平台,组织40名特色经济村的支部书记赴平安、门源、共和等地挂职学习,有效提升了村社干部加快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今后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设置,共建组织体系。积极适应城乡新兴党建领域的特点,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构筑新兴领域党组织体系。一是实施“联建”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继续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机关联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同创共建。二是实施“产业”模式。在农村牧区,积极适应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根据农牧业产业布局和党员从业结构,依托畜禽、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在城镇,根据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品流通环节的变化,依托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产业载体,探索建立“产业党组织”,使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产业型党组织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实施“流动”模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以“单建”、“联建”、“挂建”等形式设置流动党组织,探索异地商会与流动党组织一体组建的方式,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平台。四是实施“社区”模式。强化社区党总支(支部)下属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行业协会、交易市场、工程项目等载体上,将党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实现党的工作在城镇基层的全覆盖。

(二)优化资源配置,共享组织资源。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整合优化组织、人才、党建三大资源,实现城乡共用共享,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一是优化组织资源。以“城镇带农村牧区、城乡共建”为核心,利用城镇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党建信息、制度管理等资源优势,建立定点联系帮扶农村牧区薄弱党组织制度。通过开展考察学习、组织教育培训、互派党员挂职、吸纳劳动用工等办法,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较薄弱的问题。二是优化人才资源。着眼于推动城乡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探索建立城乡人才互培互流机制,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消除城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整合劳务就业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科学制定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大规模开展农牧业现代信息、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区人才到农村牧区创业,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锻炼,进一步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才回乡创业,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向农村牧区合理流动。三是优化党建资源。按照城乡党建“一盘棋”的要求,充分挖掘城乡党组织的优势资源和潜力,围绕发展主线,加强交流合作。通过组织城镇党组织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新形势下抓党的工作的措施和办法,传递给农村牧区的党组织和党员,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以农村牧区党员吃苦耐劳精神和奋力拼搏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城镇党员,促进城乡之间党建工作资源互补。

(三)实施城乡联动,共管基层党员。按照创新党组织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的要求,探索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体制。赋予城镇党组织教育培养和发展进城务工经商党员的职责,积极探索城镇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培养、异地委托培养、与流入地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共同做好在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体制。着眼于推进党员教育的城乡互动,积极整合党员教育资源,探索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根据“联建”的需要和党员的需求,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来设计教育活动和组织生活,并针对党员年龄、身份、文化程度作不同的安排。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定期组织学习,邀请不同类型的党员讲党课、作经验交流,加强相互学习交流与联系沟通。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体制。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共同负责”的原则,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建立党员管理数据库,简化党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服务体制。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对农民工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务工信息、子女上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建立流出地党组织帮助外出党员家庭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实际困难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四)健全保障机制,共促城乡互动。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互动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形成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全面整合党建部门力量,探索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城乡党建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组织联建单位沟通情况,协商工作,总结交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经验,研讨新形势下推进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向纵深推进。二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机制。积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逐级建立督查指导制度,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城镇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考核办法,把结对共建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城乡联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健全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党建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分项目、按比例足额预算和划拨党建工作经费,把党组织的工作经费和党员经常性教育经费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渠道筹集党建工作经费的机制,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确保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经费,努力使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加快推进、扎实有效。

4.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四

――中共**乡委员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任务。近年来,**乡党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按照行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依托林业产业优势资源,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搭建交流平台,服务广大林农,促进了林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年以来,我乡结合全县开展的“四深入”活动,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新形势下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分析了当前我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称措施。

一、我乡党组织基本情况

我乡有党支部11个,其中农村党支部8个。全乡共有党员195名,其中农村党员162名,占全乡党员总数83.1%,村“两委”在编干部28人,村支部书记8人。

二、探索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1、上下联动,构建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乡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各党支部均建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联系制度。在开展“四深入”活动中,-1-

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点示范制度、机关党组织联系帮扶农村党组织制度、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员制度等“三个联系制度”,增进了基层党组织之间和党员之间的联系。三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采取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层党建工作和阶段性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2、组织联建,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新格局。一是“站村帮建”。按照行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依托林业产业优势资源,林业站与相关村党支部搞好帮建工作,由林业站制定了帮建工作规划,为帮扶的林业种植大户和业主提供林业种植技术培训、林下经济开发、产业发展规划、林业种苗培育等。今年,林业站已与**村、**村、**村、**村等结成了帮建对子,并开展了技术培训两次,培训林业种植户896人次,赠送技术资料2800余份,还给贫困户无偿提供了林苗5000株。二是“村村联建”。乡党委以开展“四深入”活动为契机,采取“上带下”、“强带弱”的共建模式,利用发展较好的村,带动发展滞后的村,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村与村开展“四深入”工作联建,有力推动了各村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共创共建、平衡发展”目的。三是“村企共建”。乡党委利用辖区企业发展优势,牵头企业与所在村签定了“四深入”共建协议,明确了企业党员干部要到村开展“结对共建”,并对支部结对创建内容和党员结对任务进行了细化。核工业718矿党组织积极开展“慈善募捐”、走访困难群众、关爱五保户、残疾人等活动,已累计捐款2万元。

3、党员互动,构建城乡党员交流平台。一是依托载体,开展帮扶活动。乡党委紧紧依托开展的“四深入”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农村基层党建,帮助基层党组织搭建班子、培养队伍、发展经济、维护稳定,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统筹城乡,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针对当前年轻党员较多且流动性大,由于工作原因,不方便经常参加党员活动的特点,为了加强年轻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和推动“四深入”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乡党委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载体,建立了林业之乡QQ群党员空间、党员“四深入”红色短信群发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党员“四深入”交流网页,党员的相互交流、学习沟通、信息互动等在网上平台得到了有效地推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示范带动,实现乡村统筹发展新格局。我乡积极创新,充分利用林业站,以党建促经济,大力提高了**乡及**乡竹木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科技助农活动,开展农业、林业科技培训11次,培训2000余人。大力发展林禽经济模式,成功实现树下养鸡养羊,培育养殖大户4户,散养农户300余户,土鸡现存栏6000多只,羊存栏100多只,牛存栏50余头,猪存栏500头。在增加农民收入中,取得了良好的推动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如何“统筹”,“新”在哪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思想认识上与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党员干部认为当前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相对独立,各有特点,各自发展思路也不一样,统筹发展有难度。有的认为统筹城乡党建的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还是应该经济建设优先,部分党组织书记角色错位,过于注重抓经济发展,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对城乡统筹发展虽然比较关注,但思想不够解放,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运用说服教育、示

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较少,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问题多、困难大、条件差的领域如何讨价还价党建工作感到难以入手。

2、现行党组织设置仍然不够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社会身份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者向多元化转变,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有的是半农半商、半农半工,也有的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甚至一些农民成为了企业家。随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农业协会、经济联合体、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产生,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还没有正在做到城乡一视同仁,这些需要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上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

3、构建要素保障还不够充分。虽然我乡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在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人才支撑方面仍显不足。从党建阵地来看,目前全乡农村活动阵地大部分已基本解决,但在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从工作经费来看,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整体上来说有一定保障,但是农村需要落实的工作多,村与村之间也不平衡,使得部分农村基层党建经费仍显不足;从人才队伍来看,我乡党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村干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结构也不尽合理。据统计,村干部50岁以上的占68%,初中以上学历占75%,尤其突出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农村优秀年轻人有的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有的参军去了部队,还有的直接去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务工,在家人员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党建的发展后劲。

四、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1、围绕机制共筑,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城乡互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责任网络。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要强化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种责任人的意识,实行基层党建定期分析、定期预警、定期检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着眼于大党建范畴,充分整合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群团等党群部门和经济发展、社保、财税等经济职能部门力量,建立城乡党建工作联席会和联络员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增强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构建的合力,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2、围绕组织共建,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组织覆盖体系。要突破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传统模式,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等途径,着力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联合覆盖。一是加强横向联合。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姻,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方式,积极推进村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基层站所等基层组织的结对共建工作,促使基层组织优势互补和共创共建。二是加强纵向整合。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党员服务中心强化指导等形式,不断深化乡机关站办所联系村工作,充分发挥乡党员服务中心在基层单位党建工作指导协调作用,实现上下互动,增强基层党建工作针对性。三是加强媒介整合。在建立党组织实体的基础上,探索网络建党,建立带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使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3、围绕党员共管,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一是探

索实施城乡党员统筹培育机制。探索城乡结对培育、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二是探索实施城乡党员统筹管理机制。针对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双重角色的实际,全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三是探索建立城乡党员作用发挥机制。以“四深入”活动为载体,实行党员双岗履职,一方面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引导党员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推进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引导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在生活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围绕产业共嬴,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体系。我们要紧紧抓住林业这一优势产业资源,采取“支部+协会”的动作模式,按照“林业站牵头、其它农村支部配合、产业大户积极参与”的原则,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搭建交流平台,服务广大林农,促进林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为培育林业种植大户,培养党员技术能手,培养产业经纪人,引进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5.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五

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提高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城乡统筹水平,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一)要在创新党建工作理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使党建工作与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新目标和新任务相适应,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进工作理念创新,构建科学、开放、高效、和谐的工作新格局。要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理念,突破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神秘感,在不涉及党内机密的前提下,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把党建工作纳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使开放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成为一项“凝聚力工程”,更好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要树立效益的理念,注重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现识别干部,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出最大效益。要树立和谐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本身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选人用人、制度设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资源配置等,都必须自觉地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激活每一个干部的潜能、规范每一个干部的行为,让每一个干部舒畅地工作、健康地成长、不断地发展,通过和谐奋进的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把各级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引导到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上来。

(二)要在创新组织设置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党的组织是开展党建工作的主体,党组织的设置要根据党建工作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而调整。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市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必然要求在党的组织设置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整合党建资源、有效发挥组织优势为着力点,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要求,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推动城乡党建优势互补,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园区联建等设置模式,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向社区、城镇逐步过渡。要加大在产业、行业和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适应支部加协会、龙头带基地、公司联农户等经营模式,打破乡村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探索跨区域党组织设置模式,依托优势产业建立相应的产业党组织,使农村党组织兼具社区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功能,使组织格局与经济规模、结构调整、党员流向相适应,设置方式向产业型、功能型、多元化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科学整合党建资源,探索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产业链、行业链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分设合建,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双边共建等模式,加快推进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党建资源优化组合,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互动的党组织建设体系。

(三)要在创新制度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十六大以来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都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当程度上还是因为体制机制不活、落实不到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然要求在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制度创新,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要健全党建工作领导机制,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党建工作是党委部门“主业”的要求,树立城乡党建“一盘棋”的观念,统筹农村和城镇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并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开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努力把领导联系点建成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围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纪检、组织、宣传、农业、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职能

职责,落实目标任务,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联合会诊,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动格局,形成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建立督查指导制度,定期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干部选任、考核、激励、监督机制,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形成“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良好风气,充分调动各要素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创新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的基本经费、农村基层干部的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基层党组织自身的“造血”机制,坚持条件许可前提下的创收资源调拨和政策倾斜,增强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的经济实力。要积极完善党内关爱机制,管好用活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帮助党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形成心齐气顺、同心同德的发展环境。要探索建立农村干部养老保险、离任生活补助等办法,逐步推进城乡基层党员干部同工同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6.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六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义

1、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对党的基层组织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中要适应新课题带来的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3、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有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农村宗教组织的快速发展、房头宗教势力的抬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才能提高农村群众对各种社会组织的辨别能力,增强与它们打交道的能力,增强群众反对它们的做法抵制进一步扩大范围的能力,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

4、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的1、树立农村党建与城市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转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形成思路谋划城乡“一盘棋”,制度设计城乡“两相益”,工作推进城乡“两手抓”,经济社会城乡“一般齐”的统筹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党建分头改进、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2、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各级党组织要在继承传统党建工作有效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做法进行改革,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创新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富于创造性、符合时代性。

3、树立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服务观。各级党组织要把基层党建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党组织班子,配置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1、健全领导管理制度。各级党委要把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作为抓党建工作“主业”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县市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形势分析会,每年召开一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推进会,各基层党组织要制定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员党性分析制度。各级“一把手”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安排、组织好相关工作:一是要求积极推行宣恩县“党员明白卡”管理党员模式,落实党员业务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二是要求落实依托扶贫工作组、小康工作队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认真开展“两联两帮”活动(机关支部联系农村支部帮助农村支部调整产业结构、自身建设、规划制定,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员帮助农村党员找发展致富的路子、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大政方针);三是安排县市组织部、县市直机关工委要及时研究解决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县市可结合各地实际加强或撤销机关工委职能:撤销机关工委职能的县市要考虑将县市直机关工委所属的组、纪、宣职能分解到县市委的工作部门中去,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可由组织部实施;加强机关工委职能的县市可考虑将各县市直国家机关的党组纪检组长列入工委“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督导员”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由组织部、机关工委联合实施;四是安排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单位和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2、丰富组织活动载体。积极实施“支部联动”计划,组织县直机关、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合开展组织活动(如“结对共建”、“两联两帮”活动),让农村党员和城镇党员实现组织资源共享。积极鼓励城镇党组织把帮扶、带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农村党组织把党员带头向城镇转移并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党建共同发展。建立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促共建机制,利用城镇党组织在工作理念、管理机制、人才资源、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农村党组织提供党建工作经费,培训党务人才,整合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实现经验、信息城乡互学共享,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共同发展。

搭建党员议事平台,全面推行党内重大事情“一事一仪”;搭建党员带动平台,引导城镇党员带动农村党员、农村富裕党员带动农村贫困党员共谋发展;搭建党员就业平台,在农民工党员和城镇下岗失业党员中开展提供优先就业岗位活动,通过合适途径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农民工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就业;搭建党员展示平台,积极创造宽松环境,在流动党员中深入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返乡创业。

3、探索一体管理方式。在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动态管理和监督管理,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模式。对农村党员,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行岗位管理;对外出务工党员,实行双向互动管理,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主动配合为原则,建立县流动党员管理部、乡镇流动党员管理办、社区、村级流动党员管理站,健全“三级联动”的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对非公企业党员,实行党员“用工优先、提职优先、加薪优先、培训优先”的措施和办法,调动党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企业党组织还可探索党员购物优惠(党的重大节日)促销办法,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荣誉感和优越感。

4、建立党员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党内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流动党员管理部要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党内互助帮扶资金,着力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流动党员管理办、站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助耕、助收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后在农业生产中的后顾之忧。在县流动党员管理部建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系统,依托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平台,设立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来信来访、务工信息站,逐步完善流动党员的服务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5、建立人才互动体系。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公推直选,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定期从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乡镇、村(社区)任职、担任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鼓励实改非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职,充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干部力量,改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动员、组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员干部到县市工作;选派县市、乡镇基层党员干部分别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选拔优秀乡、科领导到县市级部门担任内设机构同职领导职务,提拔优秀党务干部到上一级岗位工作,加大从村(社区)优秀党员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

6、建立互帮互助体系。调整党建工作重心,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在经费、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适当倾斜。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搭建城乡交流的桥梁。实行城乡党建联动发展。

7.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七

一、充分认识政工工作在企业整体发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观念和变革层出不穷, 原有的种种体制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企业, 一支队伍, 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没有昂扬的精神状态, 各项工作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只有不断提高整支队伍的思想认识, 各项工作才会有新意, 有动力, 有后劲。沧州广电信公司不仅致力于完善硬性的规章制度, 同时更依靠政工工作培养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律意识。企业意识到只有让所有的员工以企业为家, 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荣辱、利益挂钩, 发自真心地爱护企业、维护企业, 愿意无怨无悔地冲到工作一线上时, 企业才会拥有全速发展所应具备的“精、气、神”。

二、从细小处着手, 创新新时期企业政工工作新格局

面对新形势, 以往传统的政工工作手段显然与员工, 特别是年轻员工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是迎难而上, 不断探索加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还是固步自封, 沉迷于以往的传统模式得过且过?很显然, 我们只能选择前者。新的时代背景呼唤我们不断革新思路, 跟上时代潮流, 让政工工作历久弥新。在这方面, 沧州广电信公司做出了一些尝试与改革, 那就是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学习、教育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根据员工需求和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

强化亲和力, 营造企业的“家庭”氛围, 让员工在受尊重、受理解的环境和心态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与以往板起脸孔说教不同, 近几年来, 沧州广电信公司通过细致的政工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的亲和力, 让企业拥有浓浓的“家的味道”, 让员工有归属感, 从公司里能够获得尊重、理解。为此, 公司决定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将一线员工当作公司不可取代的宝贵财富。此外, 公司还通过“千人大回访”等工作让公司所有领导干部跟普通员工一起“包干儿”, 走进用户家中倾听用户心声, 体验一线员工的艰辛。

以活动为载体, 在活跃企业文化的同时凝聚人心。企业政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纸上, 更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用员工们喜闻乐见的形势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起到活跃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人心的作用。为此, 沧州广电信公司根据员工实际情况, 认真开展了“党员示范岗”等活动, 以活动促行动, 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 还通过企业运动会、羽毛球比赛、迎新晚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既让大家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更通过活动展现了公司的凝聚力。

加强服务意识, 从小事做起关心员工, 通过细致且充满人性化的服务夯实企业政工工作的基石。政工工作不仅要靠“说”, 更要靠“做”, 从何做起呢?不妨先从一件件与员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开始着手, 通过一件件的实事在服务中拉近距离, 在服务中渗透教育, 在服务中收获温暖。从一个员工的停车位, 到一张电话卡、一张水票, 从到医院看望生病员工到及时与思想产生波动的员工谈心……一件件小事虽然看上去很小, 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实现了政工工作的贴近性和实用性, 从而为政工工作的全面开花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8.适应形势要求构建科技党建新格局 篇八

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党的建设亦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应将科技党建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即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有效整合党建信息资源,加强党建工作的“效率性、便捷性、及时性”,进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提高基层队伍的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和创新创优水平,为实现党建科学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中,提出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由此可见,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一、科技发展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把科技进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面临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党建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技术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带来了低成本和便捷的信息共享服务。多种文化、政治观点和社会意识的存在,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党组织教育、接受新闻宣传主旋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

“十二五”期间,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高标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下,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北京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利用科技手段,推进党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开创科技党建工作新局面,是北京市科委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这一切变化和存在正在对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全球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中的主体地位,是对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党建模式的挑战

当今,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实现交流的重要渠道,以网络为主的传播媒体高速发展。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探索和积极适应网络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党的建设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党建模式,开辟“网络党建”新领域、新阵地,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升工作实效,是对党建传统工作模式的挑战。

(三)科技進步对党的队伍建设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截至到2010年,我党已经拥有8000万党员,年轻党员比例也在逐年攀升。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和多元化,如何加强科技党员队伍建设,凝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是党的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科技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二五”期间,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高标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下,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北京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利用科技手段,推进党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开创科技党建工作新局面,是北京市科委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科技党建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市委有关党建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北京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充分发挥市科委科技资源优势,在党的基层建设中加强应用科学技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满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需求,提高各级党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党员队伍建设的全覆盖,为保障和加强党建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科技党建的内涵

开展科技党建工作,既要尊重党建工作规律,也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因此,科技党建工作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围绕信息服务、组织支持、党务支持、决策支持等四个阶段,分阶段推进党建信息化服务。

科技党建的实质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尤其是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具有时代特征:相对于传统党建,信息传播效率更高;党员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更便捷;指导针对性强,更及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覆盖面广、辐射力大、传播及时和互动性强的服务特点,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和资源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实际需要和重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有效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党建,有利于畅通党内外信息渠道,促进党内民主建设;有利于实现党员动态管理,扩大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利于保证党员教育制度化,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了解民生民情民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各级党组织工作的高效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科技党建的优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虽然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公开或秘密地支持反华势力,妄图以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标准对我们实施和平演变;台独、藏独、疆独等反动势力兴风作浪,妄图阻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通过开辟科技服务党建模式,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及时发现和阻断反动信息和反动活动;迅速传播和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巩固深化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和创新创优水平。

三、运用科技手段服务党建的初步实践

北京市科委直属机关党委在党建工作中积极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和科技信息资源,培育党建基础平台。以市科委机关第四党支部和检测中心党支部作为科技服务党建的试点单位,推动市科委科技党建工作,以短信平台和党建网站为载体,深入服务基层党员和群众。

(一)构建党建教育平台

按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党建的新要求,为深入开展党员思想建设,市科委在试点单位率先构建网络化党建网站,围绕党建新政策、党史教育故事、“双百对接”中的优秀党员学习材料、入党程序、政治理论学习资料,以及每月党务活动等信息开展专题教育模式;构建党员和群众的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优势,缩短了党委和党员群众间的距离,创造了学习环境,畅通了沟通渠道。大家反映:“在这里,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及时互动产生了实效。”

(二)构建党建工作短信平台

在“快”、“新”、“变”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构建快速反应、及时推送的党建工作短信平台,通过短信方式向支部党员推送党风廉政教育、党建工作动态、基层党建工作、解答热点问题,向党员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围绕机关党员、科技人才等开展多层次的特色服务。

四、科技党建工作的几个重要事项

开展科技党建工作,既要尊重党建工作规律,也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因此,科技党建工作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围绕信息服务、组织支持、党务支持、决策支持等四个阶段,分阶段推进党建信息化服务。需重点关注的事项包括以下四点:

(一)确定党建信息化的保密性与公开性的边界和措施

党建平台建設不同于其他网络建设,要根据公开、交互、迅速、集聚等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确定保密与公开的边界,加强党建信息的安全管理。要严格按照党的工作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对党务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界定,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可控。

(二)建立党建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标准

党建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将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使用规范,根据党建信息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安全、软件开发等各环节的标准和规范。

(三)实现党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在党建信息化推进和实践过程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本单位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上级单位党建工作平台的资源,加强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实现各级党建平台对接,实现应用功能互补,信息数据共享,做到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统一。

(四)强化传统党建与科技党建模式的优势互补

常规的党建工作多以现场会议召开、手工记录、文件发布为主要方式,形式较为单一。科技党建创新了党建工作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网络会议交流、学习查询、情况记录、信息发布等,及时、高效、便捷。然而,科技党建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制定适应于科技党建管理的标准和考核制度,加强工作程序设计,强化常规方式与科技党建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

9.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九

区地处浙江省市中心城区,区域内城市与农村并存,既有江南水乡也有山区丘陵,典型反映了全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当前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作为县区级机关党工委,如何按照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载体,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急需研究的课题。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机关党建在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

一、准确把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对机关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什么叫城乡统筹发展?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我们认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与既有的、传统的基层党建格局相比较,其新就新在“统筹”二字,是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实践。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区推进“统筹城乡实验示范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党建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只有准确把握“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深刻内涵,明确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对机关党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把握机关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任务定位。

1.认清新目标:推进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要求机关党组织要以统筹党建理念、党建资源、党建载体为抓手,以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互动机制、创新共建载体、搭建共享平台为重点,在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状况,促进城乡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着力消除机关党建和农村党建两大党建体系的分离状态,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共同发展,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2.把握新内涵:准确认识与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基本特性:一是把握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城乡统筹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把城乡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思路谋划“一盘棋”、制度设计“两相益”、工作推进“两手抓”。二是把握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牢固树立党员是党内生活主体的观念。不管是农村党员,还是机关党员,都是党内生活的主体,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从根本上消除党员的“城乡差别”。三是把握党务活动的统一性。以城乡对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促进“组织共建设、党员共管理、活动共开展、资源共享用”,切实增强机关党建的带动力、农村党建的发展力。四是把握党建工作的服务性。坚持把机关党建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置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的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3.明确新任务:加强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相适应的机关党建工作,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主要推进“四个一体化”:把机关党建和农村党建作为有机整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加以谋划,既要统筹安排又要有所侧重,既要坚持共性标准又要实行分类指导,正确处理推进一体化与尊重多样性的关系、主体目标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灵活性的关系,使城乡党建工作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谋发展、促和谐、抓党建的整体合力。二是推进资源配置一体化。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和行政资源、群众资源、社会资源,优化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布局,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到优势互补、城乡共享,改变基层党建资源短缺的状况。加强机关和农村基层党建设施建设,把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盘安排,同步实施,重点解决农村党建设施落后、配置不齐、功能不全等问题。三是推进事务管理一体化。改变机关和农村党建事务管理相对封闭的状况,积极推动机关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动态管理、发展新党员、支部目标管理等方面做到双向拓展,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开展党内关爱等方面做到同向加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四是推进服务发展一体化。把机关党建工作更好为党员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作为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切入点,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在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科技文化、信息咨询等方面做到

对机关和农村党员一体化服务,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向城乡全体党员开放,党建服务资源向农村和农村党员倾斜,党建服务网络由机关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我区机关党建在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初步实践

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近年来,我区机关党

建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实验示范区”的现实需要,以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为载体,适时转变方式,创新方法,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城乡党建互动联动,为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有益探索。

模式之一:“组织联建”。深入组织部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以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依托,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商会+支部、“村企联建”等模式,通过组织手段实现了城乡联接。初,区东林镇创立了全市第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支部”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镇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班子成员进入合作社,指导合作社开展工作,带动了全镇360多户农户入社,年产值近3亿元。截至目前,全区依托产业主管单位党组织围绕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童装生产等块状特色经济,帮助建立各类合作社、协会、商会党组织15个,共有86个村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区域性党组织。

模式之二:“人才流动”。加大城乡干部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强化双向挂职、双向培养力度,完善“双岗”制,全面推行“一人双岗”的“一线工作法”制度,通过选派区、乡镇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等方式,引导机关干部统筹工作精力和工作方法,帮助基层发展;选调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新农办、拆迁办等重要的职能部门担任副主任,努力培养一支既会想问题又会做事情、既熟悉基层又适应机关的复合型村级干部队伍。依托区、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平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大力实施“三引”工程,鼓励农村流动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回发展。,共有216名党员回吴创业,引进项目37个,带动了白茶种植等产业发展,扩大了知名度。

模式之三:“活动互联”。积极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在区机关部门中广泛开展了以“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自律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并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党员、服务农民纳入到“五型”机关创建范畴,区级机关党组织以“部门领导领衔破难”等多种形式,掀起了城乡班子联创高潮。目前全区共结成各类“一帮一”对子1735对。9月,在八里店镇章家埭村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区域共建理事会”,把区公安分局八里店镇派出所等共建单位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探索形成了以村党委牵头、结对单位全力配合支持的区域共建新模式。依托社区义工平台,组织开展城乡党员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实际需求。

模式之四:“资源共享”。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组织了45个区级部门、166名科局级领导干部、22个非公企业与行政村、城市社区开展“三结对”活动,通过部门帮村、干部驻村,在发展资金、致富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党组织帮扶。统筹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整合机关党组织资源,将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成为机关党员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教育基地。在区供销社党总支的协调下,妙西镇妙山村与浙北大厦“牵起了手”,投资建设了集商贸、娱乐等服务业的集中场所,为引导企业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村、农业开发、经营、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积极鼓励城市企业、营销公司、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乡村联姻,通过建基地、建企业、建协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场化。在市、区相关部门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成功探索了八里店镇后林村“物业项目经营型”和埭溪镇经济薄弱村脱贫基地“异地集中开发型”两大经济薄弱村脱贫发展的有效模式,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区机关党建在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党建联动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党建的基本框架。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内循环”现象。这是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之间,党建工作条块分割,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一种失衡现象。调研发现,当前不少部门的机关党建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院墙内”党建。看起来组织活动基本上没有间断,但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基层没有感觉,群众没有感知。部分机关党组织缺乏活力,仍是关门抓党建、闭门讲奉献、守门搞服务,党建工作体内循环。机关党组织定位也很模糊,变成机关的一个部门,行政领导思想上也把机关党组织当作一个处室,机关党组织很难开展工作,机关党建工作在推动城乡统筹中的效果就可想而知。

2.“撂挑子”现象。这是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间联而慢动、联而不动的一种不良互动现象。调研发现,虽然通过组织机关党建联动活动,机关与农村党组织以结对子、找项目等形式“联”起来了,但其中部分对子没有很好地“动”起来,有的结对还停留在签协议书的活动初期,导致活动进展慢、人员难到位、经费难保障,甚至有少数农村党组织认为党建互动就是城市帮扶农村,存有等、靠、要等传统观念,从而导致此类联而不动、单向帮扶等现象的出现。

3.“反扩张”现象。这是机关与农村党组织间负债结对、效益反弹的一种负面互动现象。开展机关、农村基层组织联动,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共赢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但实际操作中,少数机关党组织在互动过程中,没有真正找准城乡双方的对接“共赢点”,盲目结对,使得活动的反向投入大于实际效益。同时,在上级评比、同级攀比的促动下,有些结对村党组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应,难免会导致与城乡党建联动的初衷相违背的“负效应”出现。

四、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围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就是要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方法,着力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在“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党员共管、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机制共筑”上做文章,全面协调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

(一)确定具体目标

1.加强基层组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城乡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组织架构更加适应城乡统筹,基层领导干部更加胜任发展使命,工作方式方法更加有利于城乡和谐,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

2.激发党员活力。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使党员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解决,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进一步保持和发展。

3.服务城乡统筹。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意识、推进城乡统筹的责任意识,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谋划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帮扶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本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改进,真正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4.促进科学发展。通过统筹机关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机关党的建设与农村党的建设,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和落实,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真正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建设顺利实施。

(二)紧扣关键接点

1.共赢是“生命线”。在机关与农村党组织互帮互助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反哺城市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注重促进和加快农村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注重兼顾和符合城市的利益,加速促进机关工作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展城乡经济社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项目是“牛鼻子”。项目既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应,又可以催生社会效应。因此,要全面树立“主题转化为项目,项目转化为效应”的工作理念,在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找准城乡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将组织结对延伸为项目结对,变项目共赢点为互帮互助对接点。在项目对接过程中,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对项目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不同阶段达到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避免长期的科学规划被求新求异的短期实验所取代。

3.考核是“检测仪”。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科学评判活动效应、合理划分参与主体的职责,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衡量机关党建工作,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实效,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局面。

(三)探索工作路径

1.着眼于推进组织联网,创新城乡互补、整体联动的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按照构建“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的要求,建立城乡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各级地方党委协同配合,加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共同营造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是推动机关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向农村覆盖。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按照系统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的原则,对派驻镇、乡站所(如工商、公安等)实行双重管理,使系统机关党组织成为城乡结合的党的基层组织。依托重点项目,采取以牵头机关党员为主,联合项目建设聚集的其他党员,共同组建重点项目党组织,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对重点项目完成的保证、监督作用。依托产业链条,将机关直属站所与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单位联合起来,共同组建产业型党组织,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直属站所的行业管理和产业服务作用。三是进一步明确上级机关工委对下级机关工委的领导或工作指导关系。继续加强县区机关工委对乡镇机关党组织的领导或工作指导关系,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理清工作关系,总结推广交流成功经验,推动城乡机关党建工作的整体发展。

2.着眼于推进活动联谊,创新城乡互动、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一批机关党内互动机制。以机关党建研究会、机关党建片区协作组为依托,借鉴省级机关党建研究会—市机关党建研究会模式,将区县、镇乡机关党建进行“串联”、“并联”,以研究会、片区组等固有联系模式来强化纵向指导、横向协作,增强机关党建带动力。二是建立一批城乡区域共建理事会。突破条块组织关系和党员隶属关系的局限,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与农村党组织、“两新”组织及社区党组织,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帮带、弱弱共建等方式组建党的区域共建理事会,作为城乡基层党的外围工作体系,按照平等协商原则,搞好城乡基层党组织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建立一批城乡特色党支部。按照行业相同、地域相近的原则,以机关直属站所、行业协会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在乡镇或跨乡镇组建“特色党支部”,由机关相关站所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并指导各产业“链”、行业“链”党支部工作,实施相应考核,促进党建工作和产业协调发展。

3.着眼于推进载体联建,创新城乡互促、覆盖全面的共建体系。一是推进创优争先结对共建。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途径、创新方式,双边互动、注重实效,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要求,以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为重点,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农村困难群众跨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以城乡党建示范带同创共建活动为重点,组织地域相近的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两新”组织及社区党组织开展同创共建,着力形成主题活动共开展、人才干部共培养、信息资源共享用、基础设施共建设、建设项目共实施、双边工作共促进的良好局面。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各级党组织在编制干部培训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城乡机关党务干部的培训,在时间、内容和要求上同样对待,以提高城乡机关党务干部的整体素质;上级党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派遣机关党务干部到对口帮扶的乡镇机关和农村挂职锻炼。同时,接受对口帮扶的乡镇机关和农村党务干部到上级机关党组织挂职锻炼;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乡镇和农村党员到机关来,与机关党员交流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介绍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共同研究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城乡机关党员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三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机制。积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农村党建工作制度,逐级建立督查指导制度,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考核办法,把结对共建党组织的工作业绩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适当增加权重,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城乡联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十

东方网8月3日消息:中共上海市委日前召开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精神,对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超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向和实践要求,着眼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重基层、重实效、重实干,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

韩正指出,深入推进新形势下上海城市基层党建,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实际,努力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要全面把握城市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体制实现从典型的集中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城市性质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和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人民生活从实现温饱向追求更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变。伴随这些发展变化,上海经济社会结构持续改变,所有制结构多元,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过去的“单位人”更多变成自由流动的“社会人”,以往管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领导方式覆盖不到、发挥不了作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未来发展、抓准市民新要求、更好凝聚民心,必须顺应客观实际变化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街道社区这个重心,聚焦街道社区党组织这个核心,持续完善城市基层党建新体系新格局。上海是一座开放度高的超大城市,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但城乡社区是这座城市内涵丰富的基层社会单元。上海的城乡社区是市民共同生活居住区、商务商办集中的楼宇街区和二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园区,既是人们居住生活的落脚点,也是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立足处,是融合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地域性载体。加强超大城市基层党建,重心在社区、关键在社区、难点在社区、成效也在社区。必须坚持把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的核心,不断完善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有效扩大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要提高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政治站位,着眼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向前进。

韩正指出,接下去要进一步健全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更加重基层、重实效、重实干,狠抓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领导能力和管理与服务水平。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处于承上启下、联结四方的枢纽核心位置。要进一步促进街道社区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进一步下沉和落实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权责,经济调控和统筹发展资源的权力逐层上收,为民服务、管理职能尽可能下放。条线部门要强化对基层的指导服务,考核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注重听取基层一线意见。二是创新完善区域化党建体系,更好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有效引领带动、联结各类组织的“轴心”所在。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和改进对区域化党建的统筹领导。要精心培养、严格管理、大胆使用,打造一支过硬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为广大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问题,让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把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同推进补短板工作更好结合起来,看准城市党建自身存在的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凝聚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共识。

11.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团组织建设 学生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6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和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于如何构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模式、增强共青团组织建设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带动”、“四轮驱动”的工作模式,实现凝聚青年、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目的。

一、“一体两翼”工作格局的必要性

所谓“一体”指的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两翼”指的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一体两翼”模式是指在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各自开展工作。高校学生会是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学生组织,发挥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主要协作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组织全校学生范围内的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众组织,迎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群体取向,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锻炼。大多数高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用于统筹管理学生社团。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把高校团建、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整体考虑,构建“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有利于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共青团的工作体系,利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成为高共青团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形成了共青团工作的支撑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四轮驱动”新局面的意义

“一体两翼”的共青团工作运行格局形成后,要进一步推进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就要紧紧围绕“教育引导”、“组织建设”、“素质拓展”、“成才服务”这四个驱动车轮,以教育引导为基石,用组织建设作保证,把素质拓展当舞台,让成才服务来凝聚,才能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一)加强高校团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教育引导是保持高校团的工作先进性,取得工作新发展的基石。当前高校团的组织普遍存在“举办教育活动积极性低,教育引导方法陈旧”的现象,因此,加强和改进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对高校共青团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关键要增强教育引导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目前,高校团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内容上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抓好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注意分层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二)加强高校团的组织建设。高校团组织建设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组织覆盖,同时包括对青年学生的工作覆盖、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覆盖。激发团的组织活力,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团的基础在基层,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同样要靠基层团组织。学校团委要强化为基层团组织服务的意识,基层团组织要通过服务青年学生来实现凝聚青年、激发活力的目的。要不断提高高校团干部队伍的素质,改革创新高校团干部的选配制度,团干部的选拔配备要实行竞争制、聘用制、任期制等办法;要开展规范化团日活动、增强团员主题意识活动等。要把班级建团和生活园区建团、社团建团结合起来,要把注册团支部建设和活动团支部建设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多重覆盖。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生活、加强团员日常管理、健全考核制度。

(三)发挥素质拓展职能。在当前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团结学生、组织学生”等优势,广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工作职能,努力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大学生自强创业等职能。高校团组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确保高校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成才服务职能。学校团组织要把为青年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学生服务要办实事,探索多种渠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弱势学生群体、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权益维护等开展及时有效的工作,以点带面,扩大服务。不断强化高校团组织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构建网上服务平台、社区中心服务模式,服务于大学生素质发展。在服务青年学生的同时,高校团组织也要通过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不断挖掘青年学生人力、智力优势,为社会服务。

三、总结

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通过构建“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实施“四轮驱动”运转模式,符合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高校团委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探索社会学生发展的工作方法,关注热点,服务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才,确保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卓武,张育广.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 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3] 李筱倩.论运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中国报业,2012年06期

上一篇:高校文秘工作研究探讨论文下一篇:安全简报(2011)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