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精选11篇)
1.气候资源 篇一
永安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根据永安市(1971~)3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采用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在评价永安市的气候特点和优势后,指出永安市风光秀丽独特,气候宜人,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并提出充分利用其旅游气候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点,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开放对策.
作 者:黄玲 Huang Li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8(2) 分类号:P46 关键词:旅游 气候资源 气候舒适度 永安2.气候资源 篇二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
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 气候资源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不同。因此, 不同地区的复种制度、复种指数也不一样。要因时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 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1. 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
气候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广泛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措施, 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来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 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二、气候资源与建筑
1. 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位的中间方位, 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2. 风与城市规划
不同地区, 不同季节, 环流条件不同, 风向不同,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要考虑有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A、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 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B、季风区, 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 布局在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C、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气候资源与交通
1. 交通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2. 航空机场, 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小、风速较小、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气候资源与旅游
现在许多过去没有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被转变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旅游业是投资不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 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 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 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 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 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 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 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秋高气爽的秋季, 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 人们度假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 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 也是对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 无疑也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气候资源与医疗
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直接原因如冻伤和中暑, 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直接引起的疾病;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间接原因, 则是作为一个非特异刺激促进疾病复发或使病情波动, 或由于影响病原体生长、繁殖, 再对人体起作用。在一年四季中, 各种疾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季节变化, 我们知道乙脑病人多发于夏、秋季节, 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节。不单是传染病, 其它一些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与天气的非周期变化有关。通过分析研究证明, 当锋面活动时, 可使某些疾病发作或加重。受天气非周期变化影响的疾病很多, 但天气变化也并非每次都能诱发“气象病”, 这由许多情况来决定。例如, 天气变化的幅度可决定对人体刺激的大小, 即使是同样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人体的健康状况, 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需要与医疗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 进一步研究天气变化及气象要素对人体一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使健康免受恶劣天气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应通过适宜的锻炼, 增强体质以适应各种天气的变化。
3.气候资源 篇三
关键词:江苏省;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夏玉米;情景预估
中图分类号: S162.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095-06
收稿日期:2013-12-24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编号:CCSF2013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05057)。
作者简介:徐敏(198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的研究。Tel:(025)83287133;E-mail:amin0506@163.com。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粮食安全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已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1]。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上升了0.74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尤为明显[2]。近50年,江苏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38 ℃,并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降水区域性变化特征显著[3]。
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环境条件和物质能源,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作物种类和品种、种植方式、栽培管理措施和耕作制度等,最终影响农业产量的高低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4]。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应对措施等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范围涉及到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利用、评价,以及不同作物在其生长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等[5-8]。
江苏省的玉米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常年种植面积接近40万hm2,淮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约20万hm2,各县均有种植。淮北地区土壤资源较充裕,主要为黄泛冲积平原经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潮土类、棕壤、褐土以及洼地黑姜土等,土壤沙、碱、薄、渍,增产潜力大,是历史上玉米集中产地。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新品种的推广以及栽培技术的改进,产量逐步上升,总产仅次于稻、麦,单产低于水稻,高于小麦,为全省3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气候大背景的改变,江苏省淮北地区玉米单产相对气象产量自21世纪以来波动较大。而针对玉米生育期内,江苏省淮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气候情景预估方面的研究则鲜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将对近52年江苏省淮北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光、温、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预估,为当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依据,同时对研究和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应对策略也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历史气象数据:江苏省气候中心提供的2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要素。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与预估数据[9]: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是50 km×50 km,地表一层)模拟的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水汽蒸发等要素,以及在IPCC AR5中提出的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为8.5、4.5的排放情景下,预估计算的逐日气温、降水、太阳辐射、水汽蒸发等要素。
玉米产量数据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局。
1.2研究方法
1.2.1趋势产量的模拟自1961年以来,江苏玉米产量上下波动大,难以用一种简单的函数模拟趋势产量yt。故本研究先将产量序列逐步滑动分段,对每段使用灰色系统相应的各年之多个模拟值进行平均,以模拟趋势产量和进行趋势产量的预测,即简称为灰色系统GM(1,1)模型逐段滑动平均。
设有一产量原始序列:
根据(7)式便可算得历年趋势产量拟合值,得到趋势产量曲线。
1.2.2相对气象产量的计算方法产量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历年气象条件的优劣。对大范围农业区而言,农业生产水平逐年变化不大,相对稳定;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则各有特点,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且气象条件逐年变化较大,故最终的产量历年波动也不相同。因此,一般将实际产量y分离为依社会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产量yt、随历史气象环境条件而变化的气象产量yw和随机误差ε。其模型为:
y=yt+yw。(8)
在通常情况下,随机误差ε可以忽略不计。
nlc202309041601
由(8)式可得气象产量yw,为了消除历年生产水平给当时气候产量yw造成的不适当影响,一般使用相对气象产量yw/yt×100%进行分析。
1.2.3参考作物蒸散量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是指假设平坦地面被特定低矮绿色植物(高0.12 m,地面反射率为0.23)全部覆盖、土壤水分充分情况下的蒸散量。本研究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10]。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种植概况
2.1.1种植面积淮北地区近50年来玉米种植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在26万hm2上下波动,但有2段明显的低谷期,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20世纪60年代基本维持在26万hm2左右,80年代至90年代各年均大于26万hm2。
2.1.2单产变化淮北地区近50年来玉米单产呈上升趋势,不仅与该地区的种植制度改良、农业政策支持、品种更新、农业管理措施的提高密切相关,而且与气候条件亦有较大的关系。利用灰色系统模型逐段滑动平均技术,将玉米单产进行分离,获得时间趋势产量(图1)和相对气象产量(图2)。由图2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40年间,淮北地区玉米的气象产量波动相对平稳,但进入21世纪以来波动增大。
2.1.3总产量变化由图3可以看出,淮北地区近50年来的玉米总产量呈4段变化趋势:第1段为1961—1980年,总产呈缓慢上升趋势,其斜率为0.729;第2段为1981—1989年,总产呈快速上升趋势,其斜率为11.04;第3段为1990—2003年,总产呈下降趋势,其斜率为-3.383;第4段为2004—2010年,总产呈恢复性上升趋势,其斜率为12.11 。
2.2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的热量、光能、水分等资源的变化特征
2.2.1热量资源变化特征一定界限温度以上的累积温度是评价一地区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10 ℃、≥20 ℃ 积温反映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热量资源。
淮北地区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于 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全生育期为 95~105 d,需≥10 ℃积温 2 400~2 700 ℃。从图4可见,1961—2012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10 ℃的活动积温各年均在2 900 ℃以上,因此淮北的热量资源完全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江苏淮北地区的热量资源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气候变化特征。近52年来,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10 ℃活动积温总体存在着“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演变特征,其中20世纪80年代变化较为平稳,活动积温基本都低于气候平均值(1981—2010年气候平均值为3 067 ℃),20世纪90年代上升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0年基本处于气候平均值以上。活动积温的年际波动较明显,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其中1967年(3 210 ℃)、1978年(3 209 ℃)、1994年(3 217 ℃)为极大值年;1972年(2 933 ℃)、1976年(2 944 ℃)、1980年(2 936 ℃)、1989年(2 947 ℃)为极小值年。
为进一步了解淮北地区区域间的农业气候资源差异,将淮北地区大致分成3个区域:西北部(徐州)、东北部(连云港)、淮河一带(宿迁、淮安和盐城北部)。从这3个区域的年代际变化来看(表1),≥10 ℃活动积温各区域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其中1981—1990年最低;1961—1970年基本最大,3个区域≥10 ℃的活动积温分别达到了3 106(西北部)、3 057(东北部)、3 098 ℃(淮河一带);区域间存在数值差异,西北部最大,淮河一带次之,东北部最小。
2012年西北部2 9762 9252 9122 9882 972东北部2 8852 8332 8252 8942 924淮河一带2 9532 9152 8822 9422 980
2.2.2光能资源变化特征计算发现,近52年来,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10 ℃)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图5),线性趋势达到了-4.8 h/年,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一致。其中,1981—2010年的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774 h;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年日照时数基本上都高于气候平均值,而2000年之后基本上都低于气候平均值,其中2011年出现了近52年来的最低值,只有554 h,比气候平均值少了220 h。
表3为淮北地区各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从表3可知,1961—2012年,在玉米生育期内,各个区域日照时数年代际下降趋势非常明显。2001—2012年,西北部、东北部和淮河一带的平均日照时数已经分别降到了708、687、631 h;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西北部与东北部的日照时数较为接近,淮河一带的日照时数明显少于这2个区域,地区分布差异与活动积温有所不同。
表3淮北地区各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
图6为1961—2012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日平均气温≥10 ℃)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情况。从图6可知,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太阳总辐射同样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线性趋势达到了 -7.5 MJ/(m2·年),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阳总辐射的下降现象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减少的现象一致,其气候变化特征与日照时数一致。有研究指出,我国太阳总辐射降低可能是由气候变化造成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增加所致[11]。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吸收、散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光合有效辐射随之减少,农作物生长受阻。
nlc202309041601
2.2.3水分资源变化特征研究地区农业水分资源,不仅需要考虑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还要考虑水分的蒸发(作物蒸散量),并根据需水情况讨论水分盈亏。本研究从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年降水量、蒸散量、水分盈亏3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1961—2012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呈现出了“明显下降-平稳波动-快速上升”的气候变化特征(图7),下降期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波动较平稳,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上升。1981—2010年,夏玉米生育期内的气候平均降水量为604 mm。在近52年中,共有4年出现了降水量极低值(1966、1981、1988、1994年),生育期内降水量不足400 mm;共有2年出现了降水量极大值(1963、2007年),生育期内降水量超过了900 mm。
表4为淮北地区各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从表4可知,1961—2012年,在玉米生育期内,淮北西北部与东北部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是“上升—下降—再次上升”趋势,1981—1990年为低谷期,2001—2012年降水量增加明显;淮河一带的生育期降水量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其他2个区域有所不同,谷底期是在1991—2000年,降水量为587 mm;比较3个区域的年代际生育期降水量,东北部与淮河一带基本上要大于西北部。
蒸散量是表征大气蒸散能力,评价气候干旱程度、植被耗水量的重要指标。从图8可知,淮北地区夏玉米蒸散量在20
表4淮北地区各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从淮北地区各区域夏玉米全生育期蒸散量的年代际变化来看(此处数据略),1961—2012年,3个区域玉米生育期内年代际蒸散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蒸散量均在520 mm以上,而到了2001—2012年年均下降到了490 mm以下;对比3个区域的蒸散强度,西北部最强,其次是东北部,淮河一带最弱。已有研究表明,过去50年,全国绝大多数流域的年、季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减少趋势,南方各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除外)和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趋势尤为明显[12]。
水分盈亏可以具体反映水分的供求矛盾,计算方法是将降水量减去蒸散量。当水分盈亏为正值时,表明水分供过于求;当等于零时,表明水分供应适宜;当为负值时,表明水分供应不足。1961—2012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有10年水分供应不足,其中1966年盈亏最为严重(-265 mm);有3年基本供需平衡,其余均是供过于求,其中2003年最为充裕,达到了583 mm。
将1961—2012年江苏淮北玉米单产的相对气象产量分别与夏玉米生育期≥10 ℃活动积温、太阳辐射、降水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发现,由于淮北地区的活动积温通常都满足玉米生育期所需,所以相对气象产量与活动积温2者的相关性偏弱;太阳辐射同样如此,相关系数只有0.12;与降水量呈反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1(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检验),即从生育期总耗水量来说,如果降水量过多,已经超出了玉米的需水量,则玉米单产下降。
2.3未来情景下淮北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能变化
2.3.1热量资源的可能变化在RCP 8.5高排放情景下,2014—2030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10 ℃的活动积温距平都为正值(距平是相对于气候模式模拟的1961—2005年气候平均值,以下同)(图9),说明未来17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10 ℃的活动积温呈现出一致增多的气候特征,且距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达到了5.1 ℃/年;在RCP 4.5排放情景下,除2014年和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内≥10 ℃的活动积温距平为负值以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年际变化非常显著,2020年处于波峰,活动距平值高达207 ℃。比较2种情景,可知RCP 8.5高排放情景下的≥10 ℃活动积温距平基本上要大于RCP 4.5,但RCP 4.5排放情景下的年际波动明显要大于RCP 8.5,两者的波动特征总体上呈现反位相。
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2014—2030年夏玉米生育期内≥20 ℃的活动积温距平与≥10 ℃的活动积温距平时间变化特征是一致的(此处数据省略),但是波动幅度明显要大于≥10 ℃,说明极端情况增多。
2.3.2光能资源的可能变化从图10可知,在RCP 8.5高排放情景下,2014—2030年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太阳净辐射距平值基本上为正值(除2023年),说明未来获得的太阳净辐射增加,太阳净辐射距平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际波动显著;在RCP 4.5排放情景下,除2015、2016、2022年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太阳净辐射距平值为负值以外,其余均为正值,年际变化非常显著,2020年处于波峰,距平值高达196 MJ/(m2·d);比较2种情景,RCP 8.5高排放情景下的太阳净辐射距平基本上要大于RCP 4.5,两者的波动特征总体上呈现反位相。
2.3.3水分资源的可能变化从图11可知,在RCP 8.5高排放情景下,2014—2030年间共有10年的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距平为正值,其余为负值,存在年际波动。2023年降水距平为极端高值年,降水量将增加259 mm,2021年为极端低值年,降水量将减少143 mm;在RCP 4.5排放情景下,降水距平基本上为正值(2019、2020、2026年除外),存在5年的周期振荡。2015年降水距平为极端高值年,降水量将增加 451 mm,2020年为极端低值年,降水量将减少146 mm;比较2种情景,RCP 4.5情景下的降水距平极端幅度明显要大于RCP 8.5情景下的幅度。
从蒸散量来看(图略),在RCP 8.5高排放情景下,2014—2030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蒸散量距平基本为正值(2019、2023年除外),存在显著年际波动。2028年为极端高值年,蒸散量将增加58 mm,2023年为极端低值年,蒸散量将减少14 mm;在RCP 4.5排放情景下,蒸散量距平也基本为正值;比较2种情景,RCP 8.5情景下的夏玉米生育期内蒸散量距平总体上要大于RCP 4.5情景。
nlc202309041601
从未来的水分盈亏情况来看(此处数据略),相对于1961—2005年的水分盈亏气候平均值17 mm(模式模拟值),在RCP 8.5高排放情景下,2014—2030年夏玉米生育期内水分盈亏正、负距平年数分别为9、8年。2023年之前,水分盈亏距平是以正值为主,说明大部分年份夏玉米生育期内水分供应充足,而在2023年之后,除了2029年,其余均为负距平,说明2024—2030年中有6年水分供应不足,2023年水分最为充裕,水分盈亏距平高达272 mm;在RCP 4.5情景下,水分盈亏正、负距平年数分别为14、3年,2015年为极端高值年,水分盈亏距平高达446 mm;比较2种情况,RCP 4.5情景下的水分盈亏距平要略大于RCP 8.5情景,极端情况也要略明显一些。
3讨论与结论
利用1961—2012年江苏省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的气象要素,计算了≥10 ℃活动积温、≥20 ℃活动积温、太阳总辐射、降水总量、参考作物蒸散量、水分盈亏等物理量,对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气候模式的预估数据,对未来高、中排放情景下,农业资源变化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为:(1)1961—2012年,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10 ℃活动积温各年均在2 900 ℃以上,≥20 ℃活动积温各年均在2 700 ℃以上,热量资源充足,≥10 ℃活动积温总体存在着“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演变特征,≥20 ℃活动积温呈6次多项式趋势变化。(2)1961—2012年,淮北地区的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都存在着显著的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达到了-4.8 h/年、-7.5 MJ/(m2·年),2000年之后已严重低于气候平均值,且年际波动幅度非常大。太阳总辐射的显著下降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玉米的品质与产量。(3)1961—2012年,淮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出了“明显下降-平稳波动-快速上升”的气候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上升非常明显,但随着日照时数的减少,蒸散量从2000年来却出现了下降,因此,玉米的水分供应在2000年以来是非常充裕的。由此可见,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资源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年际波动显著,使得玉米的相对气象产量也相应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年际变化。从区域间差异来看,西北部的热量资源较淮河一带和东北部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光能资源好于淮河一带;东北部和淮河一带的降水资源多于西北部。(4)在RCP 8.5和RCP 4.5未来气候情景下,2014—2030年在夏玉米生育期内,≥20 ℃与≥10 ℃活动积温呈现出一致增多的气候特征;由于2种情景都是增加辐射强迫,所以2014—2030年的太阳净辐射大于20世纪的气候平均值;RCP 8.5(RCP 4.5)情景下水分盈亏正、负距平年数分别为9、8年(14、3年)。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光、温、水资源的年际波动都比较显著,说明极端气候事件将增多。
参考文献:
[1]Kang Y H,Khan S,Ma X Y.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rop yield,crop water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a review[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9,19(12):1665-1674.
[2]IPCC.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M]. Oslo: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543-544.
[3]江苏省气象局. 江苏省气候图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7.
[4]郭建平.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1-2.
[5]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9):2199-2206.
[6]李勇,杨晓光,王文峰,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Ⅰ.华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0):2605-2614.
[7]代姝玮,杨晓光,赵孟,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Ⅱ.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442-452.
[8]Rosegrant M W,Cline S A. Global food security:challenges and policies[J]. Science,2003,302(5652):1917-1919.
[9]Gao X J,Wang M L,Giorgi F.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as simulated by BCC_CSM1.1-RegCM4.0[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3,6(5):381-386.
[10]Allen R G,Pereira L S,Raes D,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R]. 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1998:196-205.
[11]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 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1998,9(1):25-32.
[12]高歌,陈德亮,任国玉,等.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J]. 地理研究,2006,25(3):378-387.
4.共享资源,我们的资源作文 篇四
如今,我们会在马路上看到已经有许多人不再骑着摩托车或是开着小汽车去买菜了,大家会选择距离自己近的共享单车停靠点,骑一俩自行车。由此可见,共享单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因此减少了摩托车或小汽车所排放的大量尾气而污染大气层了。
我认为,共享资源对人们带来了极大好处。同时,这些共享资源也不会一点缺点也没有:
我曾在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在大上海,有一种共享轿车,是用手机来解锁的,但一位使用共享汽车的女士,下车时把手机掉在了车上,等到再回来开车时,发现手机丢在了车上的她怎么也打不开车门,只好求助。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就不仅没有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而且还加倍地耽误了我们的时间,这岂不是对人们更加不利吗?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烦恼,但是我希望发明共享资源的人们能注意到这个漏洞,并且可以相处一个适合的方法去改善这个漏洞,不要让更多的人掉入这个洞中,耗时又耗力。
再者,还有一种现象常有发生。那就时共享单车的停放:
有许多人经常会在ofo小黄车停放处骑走ofo小黄车,但是过后随停在路边,甚至有的小黄车还“躺”在地上,没有人扶起它,人们都不曾听到共享单车们躺在地上嘤嘤哭泣、楚楚可怜的模样。
有一次,我在一条马路边看到一辆报废的(没有轮子)共享单车停在街边,5周以后我再次经过那个地方,令我吃惊的是:那辆5周前看见的报废的共享单车竟依然停靠在马路边,5周的风吹雨打,5周的日晒雨淋,5周的无人理会。我想:它早已伤痕累累,虽然自行车并无生命,可“共享”意思是共同享用,我们难道不该爱护它吗?退一步讲,如果这辆共享单车是因为某种意外事故所报废,那为什么没有人来处理它们,让它们街边占着几立方米的空间呢?
5.气候资源 篇五
因为我所接手的客户是公司的第一个客户,那时公司的资源(人员和上层的支持力度)也多,所以协调起来不算太费力。现在发现越到后期越没有意思,本身研发的事情已经交出去了,而且现在也不可能登录代码管理器里面去改了(帮着去改恐怕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以后估计就直接拉回去做研发了),只能叫同事帮忙,但是经常一个很小的功能或者UI的改动,要等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搞得自己跟客户那边很难交待。 客户觉得你小小的需求都不能搞定,内部RD觉得你只会传客户的话,自己不动手。虽然让产品面市,并且在世界各地开始与消费者见面,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但现在越走到后段,快要收尾的时候,越觉得推不动案子进展了。。。。
主要遇到的困难包括:
如何让RD能够接受个人观点并帮忙解决问题(我不大想靠report到很上层,然后再由RD上层那边一层一层压下来做这个事情)? 这一项可能是个人魅力不够吧,不过真心地希望各位给一些建议,谢谢。
有时候RD会以为东西全在他们手上,乱给个预估的开发时间,但我觉得他们给的预估时间太长,有偷懒的成分,又不好在BOSS面前说透,这种做法对吗?
6.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六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5、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简要概括。
6、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2.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骒要准确选取有用的信息。第②段中的“因此”的“此”是指“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④段说明的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人均占有量少;分布极不平衡;没有被充分利用。只要答出以上三点,文字不一定与参考答案一致,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的答案可以从第⑤⑥段中得出,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概括准确、全面。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5.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⑦段说明原内容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意思对即可)
7.塔城盆地苹果栽培气候资源分析 篇七
1 苹果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苹果作为温带多年生经济树种, 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其中气候条件起着关键作用。从花芽开放到果实成熟, 苹果在不同时期对气象条件都有不同的要求, 其中花期气象条件对苹果产量和品质产生的影响较大, 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也是影响苹果品质的重要因素[1]。研究苹果各生育期的气象指标, 对于苹果生产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选择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品种, 苹果才能较好地生长, 并使人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多年来, 塔城地区林果产业一直保持0.07万hm2左右的面积, 栽培管理的同时, 果园有效株数少, 效益不高, 果农种植积极性差。近年来, 随着自治区林果业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 抗寒苹果品种在塔城地区的逐步推广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进, 一系列标准规程的制定增加了优质果率, 提高了林果业效益, 同时市场销售情况转好, 进而带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 近2年林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目前塔城主要推广种植的鲜食苹果品种为新冠、新帅, 这2个品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果树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抗寒品种, 抗寒性强, 果实大, 品质优良。新冠果实生育期128 d, 平均单果重200 g, 可溶性固形物14.7%, 果实在0~2℃条件下, 可贮藏30~40 d。新帅果实生育期144 d, 平均单果重216 g, 可溶性固形物13.3%, 果实在0~2℃条件下, 可贮藏210 d, 在冬季-32℃低温下, 2个品种第2年均可正常开花结果。加工品种高酸苹果为当地选育品种, 平均单果重28.8 g、最大果33.3 g, 果面光滑鲜亮艳丽, 肉质细嫩、汁多, 出汁率为78.35%, 总酸为17.32 g/kg, 塔城盆地内可正常生长。
2 塔城盆地主要气象因子对苹果种植的影响
2.1 热量条件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世界苹果主产区集中在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优质苹果产地的最适宜年平均气温为8~12℃, 1月中旬均温大于-14℃, 夏季均温19~23℃。塔城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年均气温为7.1℃, 4—10月平均气温为9.7~22.9℃, 极端低温-37.1℃, 1月中旬均温-10.4℃, 夏季均温21.7℃, ≥35℃天数平均为8.2 d, 苹果生长旺盛的季节平均最低气温为14.5℃, 无霜期150 d左右。
冬季温度与苹果栽培关系密切, 如果冬季温度过低容易使枝、芽遭受冻害, 甚至全株死亡, 多数苹果壳耐-30~-25℃的低温, 由于塔城盆地极端低温低且持续时间长, 作为内地主推的红富士系列品种在塔城地区无法正常越冬, 易出现冻梢现象, 且不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塔城盆地地形复杂, 平原气象站的资料不能显示盆地的全部情况, 只能说明平原地区温度条件不适合苹果生产, 而前山坡地逆温带的存在使冬季低温达不到极限温度, 可基本满足新冠、新帅、高酸苹果生长要求的指标。
生长季节的温度对果实质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 塔城盆地夏季均温符合苹果最适产区温度, 同时由于昼夜温差大, 利于花芽分化和果实糖分的积累, 因此果品品质较好。但≥35℃高温天数偏多, 出现高温时, 光合强度下降, 呼吸作用增强, 同时向阳面无叶片遮挡的果实易发生灼伤, 对果实品质和耐贮性产生影响。山坡逆温带由于海拔相对较高, 温度较平原低, 夏季凉爽, 高温在35℃以下, 且高温持续时间短, 因此逆温带苹果生长基本正常, 整个生长季节基本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措施下, 苹果品质优于平原地带。
2.2 降水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苹果喜干凉气候, 年降水量在560~750 mm有利于苹果生产, 塔城盆地年降水量为290 mm, 蒸发量1 600 mm, 从量上看远远达不到苹果生产的降水要求, 但塔城地区降水分布不均, 山区高, 平原低, 因此在境内拥有百余条大小河流, 其中年径流量1亿m3以上的有12条, 全地区河流总径流量52.79亿m3, 冬季大量的降水春季融化后渗入地下, 带来了充沛的地下水资源, 可满足苹果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2.3 光照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苹果为喜光树种, 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光与苹果花芽分化有密切关系, 花芽分化必须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光照不足, 花芽分化少, 降低成花率, 光照不足也会降低果实品质, 使果实着色不良, 含糖量低, 风味差。国内外苹果主产区年日照时数多在2 200 h以上, 塔城年日照时数为2 800~3 000 h以上, 夏季月均日照时数300 h以上,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糖分易于积累, 满足优质苹果的生长需求。
3 主要气象灾害及生产对策
3.1 花期低温冻害
萌动的果芽抗寒力弱, 对温度敏感, 如果低温持续时间过长或春季气温回升过快, 对果芽膨大和开花都有影响。多年来, 塔城盆地倒春寒时有发生, 因此必须做好花期防冻害措施。花期遇低温冻害可采用灌水、包干、熏烟、人工喷水的措施, 对花芽受冻的苹果树要在开花前和谢花后喷施叶面肥, 人工辅助授粉, 全面提高坐果率, 增加果量。在此基础上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树体健壮生长, 科学留果, 进一步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把损失降到最低[2,3]。
3.2 大风
苹果花期遇大风, 影响开花、授粉及坐果, 生长成熟期的大风可造成落叶、落果和机械损伤, 影响产量和质量, 冬季大风可加剧冻害。塔城盆地中部春秋及冬季大风较多, 夏季阵性大风也较多, 前山坡地风速较小, 起风日数较少。建园需避开风口地带, 在果园周边营造防护林, 加强肥水管理, 进行撑杆支条子等管理措施增强抗风能力, 降低大风造成的危害。
3.3 越冬冻害
塔城盆地冬季极端低温可达-37℃, 平原地带易发生冻害, 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入冬前要对幼树进行培土保温, 树干涂白, 大树喷植物蒸腾抑制剂, 以防止和减轻苹果幼树越冬抽条。开春适当推迟修剪时间, 避免产生新的伤口, 有利于分清、区别冻伤芽和冻伤枝, 最大限度地保证产量和树体长势。萌芽后, 要检查缩剪冻死枝条, 严防冻害后苹果腐烂病的暴发和流行。
4 塔城地区苹果种植建议
(1) 从气候角度分析, 塔城盆地平原地带不适宜种植富士系列苹果, 该系列品种只能在逆温带内小户院落中零星种植。进行大面积种植时栽植的品种应尽量选用经过试验可耐受低温的抗寒品种, 如新帅、新冠、高酸苹果等, 内地引进的品种必须经过小面积栽植试验[4]。
(2) 果树品种选定后, 栽植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果园周边要配置好防护林预防大风危害, 栽植地点以前山坡地逆温带栽植为主。
(3) 不论平原还是逆温带, 入冬前需采取冬灌、埋土等防寒措施, 以预防低温冻害。春季注意天气预报, 低温出现时要以熏烟、人工喷水等措施预防花期冻害。在果园管理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低温来临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确保果园稳产。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各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2]高婧, 井立军, 井立红.塔城地区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J].新疆气象, 2006, 29 (5) :17-19.
[3]夏永辉, 周刚, 伊犁河谷苹果栽培的气候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6) :11833-11834.
8.创业资源整合四技术资源 篇八
国的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最初创业资本都不过几千美元,创业人员也只有几人,它们之所以走向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创业技术。所以,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到成功的创业技术。
案例1 技术资源的取得应与科研院所合作
案例说明:
1989年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桂林广陆量具厂建立,2001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制公司,科技人员约占现有员工25%,注册资本为2210万元人民币。
桂林广陆目前是全国生产测量范围在500mm以上的专用(非标产品)电子数显量具量仪的主要厂家。公司的生产规模已达30万套,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以上,产量、出口量、销售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案例分析:
桂林广陆从无到有,从原先年产值约200万元的小企业做大做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朋感慨地说,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技术资源的整合,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桂林广陆在建设一支139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还主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种技术资源。目前,广陆已与中国计量学院、航天部303所、上海交大、哈工大等10多家院校、研究所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并根据市场需要,已投资研发新型电涡流传感器及防水型电子数显长尺研制,以及新型电感式传感器及高精度电子测量显示仪等科研课题。
整合不是最终的目标,整合是为了创新,为了进行国产化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我们对该核心部件进行了多年的攻关研发,在1996年获得成功,并取得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又研发出高精度容栅角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对角度的精密测量。”彭朋说,这项再次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表明桂林广陆在掌握容栅式数显量具的核心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国家已站在同一平台上,从此摆脱了在别人后面被动尾随、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合作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是分不开的。
案例启示:
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成功的创业技术。其原因有三:一是创业技术是决定创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根本因素。二是创业技术核心与否决定了所需创业资本的大小。对于在技术上非根本创新的创业企业来说,创业资本只要保持较小的规模便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从创业阶段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因此管理及对人才的需求度不像成长期那样高,创业者的企业家意识和素质是创业阶段最关键的创业人才和创业管理资源。
做成功企业的核心是要有好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必须做到专业化,这非常重要。要做到产品专一,在同一领域内做到最专,技术上要一直领先。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实力一直保持这样技术优势,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破技术这个发展瓶颈呢?桂林广陆启示我们必须整合企业之外的技术资源,尽可能地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因为那里有技术上前沿人才,而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技术资源转化为产品,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案例2 技术资源整合是为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案例说明: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1988年负10万元发展到现在盈利10亿元的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的国家重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现有总资产15亿元,净资产10亿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之一,世界第三大维生素E、维生素A生产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乙氧甲叉产量已多年雄踞世界第一。
2004年6月,浙江新和成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中拔得头筹,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小企业第一股而载入史册。
案例分析:
1988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借款10万元创办起来的民营企业创办当年就盈利10万元。初尝成果后,浙江新和成主要创始人胡柏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意识到废酒精回收技术含量低,企业难以做大,而化工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整合技术资源以达到技术的不断创新。
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他发现我国生产抗生素原料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乙氧甲叉完全依赖进口,他决心整合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攻下这一目标,于是就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筹资30万元投入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化学实验,终于在1991年开发成功,成为新和成第一项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胡柏藩利用技术资源在高科技产品开发中脱颖而出,为了在科技创新中继续攻坚啃硬,他不惜巨资为科研开发创造优越的条件。1999年,他拆重金30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科研开发中心。2000年又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了一大批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和科研开发的行业专家、资深人士。目前公司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审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技术之一。
为了不断积聚技术资源,新和成快速发展后,胡柏藩坚持15年不建办公大楼,而在科研开发上却平均每年按销售额的2%~6%投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地动力。富有远见的眼光造就了东方的“巴斯夫”。
胡柏藩还通过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把科研基地“搬”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有的则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办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案例启示:
9.气候资源 篇九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结合实际来谈谈人力资源与开发。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还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社会性就决定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地存在,在贡献和索取中,人完成了社会性的使命。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等还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个人主义现象严重,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人力资源与管理,尤其是对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实,自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憧憬大学生活。不过,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大学究竟会过怎样一种生活,只是把轻松二字摆在了概念的第一位。
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生活一定要比高三轻松多了。
后来,在开学之初听讲座时,对大学才算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大学是人力社会的动力站,是传授和发展知识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后来,在经历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也有了改变。我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轻松二字所能概括的,或者应该说轻松二字只适用于在作业少这一层面。其实,大学生活应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我们可以投身入学生会或者各种社团之中,也可以竞选干部,从而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自己安排,因此,我们便应该与此同时多出一份自觉,自主学习,让知识与经验同时充实我们的大脑。
在我看来,对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管理,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今后的理想与目标,并且要不断填充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
在当今社会,企业所需的是能力型人才,单单只有成绩已经是远远不够了。人力资源的竞争正逐步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次性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观念和相应的学习、生活模式已经过时,终身学习的理念已逐步被教育和社会各界接受。新的时代特征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学会学习大量的高新尖知识,更要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可见,能力培养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己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走向社会后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自我认识:我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没有什么特喜欢、特别不能放弃的东西。我又有些懦弱,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因而听得多说的少,使自己有了很充足的透明感。当然,除了这些我发现的缺点以外,我也有自己认为还不错的地方,比如我很有场合观念、有辈分等级的概念,和同学相处融洽,做事细心,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等等。在我的生活中,我对好多东西都觉得我所谓,可有可无。然而,就是因为这样,我就更应该对自身做一个合理的人力
资源管理。因为生活不能无所谓,更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从而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能力管理,才会拥有一个好而精彩的人生。
而应为我所学的专业是*******,而老师说有20%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工作了,而**的工作又是我所喜欢的,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进入**。的确,我有我的不足,但我也有我得优点。我相信,经过我不断的努力,经过我对自身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我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赢得成绩、收获成功的。
10.气候资源 篇十
一、 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在这些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数量在不断减少,从23.8万家到的15万家,根据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还以每年4000到5000家的速度递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实现的利润却从213.7亿元提高到 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虽然使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整体素质提高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影响力也得到增强。
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入,为了更大限度地盘活资产和增加就业机会,国有企业的数量还会继续减少,但是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增加,行业的分布也会趋向合理。企业的数量的压缩和效益的提高,更多需要企业在管理上去寻找效益。同时,随着WTO的加入和全球化的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二、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整体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面临的全球化的环境,使得企业需要从内部挖掘更多的效益,以求得市场中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变革成为必需。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四类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强,从企业的资源的基础理论来看,传统的优势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再创造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等进入障碍。企业更应该从关注环境决定因素,转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四类资源中,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具有路径依赖和因果关系模糊的特征,在这部分资源中所进行的改变,可以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 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有20多年,随着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增加,国外管理理论的引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框架基本建立,企业的组织架构也能够参考通行的现代企业理论,岗位设置也更加科学地分析而产生。不过,由于从体制上没有根本地改变企业的环境,企业的一把手考虑更多的是偏向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而不是市场经济前提下的效益与发展。企业在人才上也没有引入真正的竞争和淘汰机制,使得国企体系内的人才没有流动,员工没有危机感,缺乏竞争力,最终使得企业的效益没有办法得到彻底的发挥。这些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具体表现在:
1.管理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人事管理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员工进行规范与监管的机制,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低成本地有效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重视工作的分配和完成,忽视员工的作用,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人力资源的特点,使得企业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运用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来看,管理的转换,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活动、管理重心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 事”为中心,不是以“人”为中心;把人当作成本,把人当作工具,而不尊重人的价值,不尊重人性,缺乏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把人当作资源,具有可以投资产生增值的资本来运作,并且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如需要对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就需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应对,而采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开发型管理,基于员工的工作绩效来管理员工。
转换了人事管理的做法,可以在基础工作上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保障,由此而进行更深入的变革才有了前提。
2.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真正能够贯彻管理的实施。
现今,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直属部门已经由原来的人事部或者人事科变更为人力资源部。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并且有所调整管理的手段。但是,还有不少企业只是形式上的改动,但是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制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方法。
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能够根据企业的战略来设计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能确定企业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够及时为企业在人才的选、用、育、留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地配置,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需要更多经过人力资源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开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真正地协助企业引进各种合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找到企业继续的人材,充分运用各种激励员工的方法,让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找到一个平衡点。人力资源部门才能够成为业务部门和各种职能部门的伙伴,参与到企业经营得各个环节,结合企业的战略,切实保障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得新的理念能够的以贯彻和实施。
3.人力资源投资严重不足,员工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需要在每年的企业的利润中划拨出固定的部分来投入到员工的各项培训中,以保证员工的发展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大的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国有企业需要继续发展,还需要把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当作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投入,不仅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整体水平,还可以作为员工福利的组成部分,不但能够吸引优秀人才,还可以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竞争力。
现代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中,培训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通过这样的投入,企业的效益可以成倍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是有限的,人的潜力开发择优很大空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培训方面不够重视,而把培训当作是一种成本,在公司的预算中尽量降低。据一份对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只有5%的企业增加对员工开发和培训的投资;20%左右的企业年人均教育培训经费为10-30元;30%的国企每年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经费,人均不足10元;其它国有企业因连年亏损早已停止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
实际上,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培训的项目应根据企业的前景与战略、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员工的素质水平与管理人员的发展水平来进行安排。在企业效益无论好坏的时候都能够保持员工培训的投入,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结合实际的能力水平,做不同的提高。通过培训来促进组织的发展,启迪员工的思维,挖掘大家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绩效没有科学考评,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少数国有企业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其管理层的收入较高,但是大部分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这个也是近年来国企高管60岁现象激增的缘故。而普通员工的工资晋升制度虽然有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新员工的薪资均是从下限工资开始逐年提升,增长的幅度小,并且增长的速度无法真正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激励问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称,员工的收入与其绩效不能挂钩,则无法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产生激励效果。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绩效体系,关系到企业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留住内部优秀员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的考评机制不完善,员工的绩效基本由上一级领导来决定,主观性比较大,各个职级之间不论是固定薪资还是现金总收入都相差不大。这样,我们需要引进有效的绩效评估:一是评价制度要合理,评估的标准是基于工作而非基于工作者;标准要尽可能具体而且可以衡量;标准要与工作绩效紧密相关。二是评价人要有评估技巧,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四、 远景展望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依托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越来越要求与企业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的变化,促成了企业人力资源资本化趋势,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因此而产生的员工持股计划,经营管理者股票期权,以及经理买断方案等,这些都将逐渐成为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应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技能和对企业高层的影响力。在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好强度和节奏,在变革和稳定两者间把握好尺度,最终是可以为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11.加强资源监管克服“资源诅咒” 篇十一
“资源诅咒”非必然
经济学上,通常用一个“资源诅咒”理论来解释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不自由、不发展既有的部分研究已经反复指出了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的负相关关系,甚至由资源引发的冲突和战争。的确,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附,其政治与经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被锁定在某种不自由、不發达的状态。这类国家甚至占到了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国家的大多数,尤其是那些拥有所谓石油、矿产资源之类“点资源”的国家。但是,“资源诅咒”的理论不足以解释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另一些既有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自然资源丰裕与“资源诅咒”的必然联系,有的研究甚至还发现石油财富和矿产资源对人均GDP的正面影响。现实中,就有很多资源富裕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例如资源丰富的挪威、卡塔尔、阿联酋、美国等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真实收入排名都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当美国是世界制造业领头羊的时候,美国经济也一度是世界上最领先的矿产资源经济。
根据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的一份权威报告,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就成功地将它们的资源禀赋转化成资源优势:美国(无数的矿产、森林和采渔业)、加拿大(无数的矿产、森林和采渔业)、澳大利亚(无数矿产)、瑞典(铁矿、森林)、芬兰(森林)和挪威(石油和天然气),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森林、锡、石油和天然气)和博茨瓦纳(钻石),都将它们的自然资源管理得相当好,小允许其成为“资源诅咒”。此外,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能够创造无数上游和下游产业、助推经济增长,例如森林资源能延伸到上游产业如纸和家具业,下游产业如伐木机械和土方机械,家具产业又可以创造下游产业到金属加工(诸如钉子、铰链等)以及化工业(如油漆)。
此外,为防止资源耗竭、防止现有资源收入被挥霍以及应对资源价格波动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问题,挪威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将各自资源收入所得等作为本金来投资成立“养老基金”和“永久基金”。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现在,挪威“养老基金”的市值已达4400多亿美元,美国阿拉斯加州“永久基金”的市值则达340多亿美元,1982年起,美国阿拉斯加州还将“永久基金”所得的部分收益用来给该州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居民发放社会分红,每人每年几百到上千美元不等。在金融危机高涨的2008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公民的人均社会分红和补贴高达3269美元,其中人均社会分红2069美元很明显,作为公民所有者,无论是当代的挪威和阿拉斯加人还是后代的挪威和阿拉斯加人,都将极大地受益于“养老基金”和“永久基金”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阿拉斯加的社会分红实践,不仅开创了保障公民经济民主权利的先河,而且塑造了一个公民社会中的普通公民民主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榜样,以及公有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样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借鉴或者启发:第一,自然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相应的资源收入自然也要归全民所有。社会分红是公民经济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要途径永久基金的直接分红方案与基金收入使用的其他方案相比,兼顾了公平与效率,对阿拉斯加州经济的影响达到最优。第二,经济民主的实现与政治民主的实现密切相关,公民民主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有助于经济民主的实现、在阿拉斯加永久基金的建立、目标的确立,以及最后基金的使用、基金分红方案的确立过程中,公众的参与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三,永久基金的大鞋成就与荣誉应该归功于它独立的金融运作。永久基金独立的金融运作为我们公有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树立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第四,通过对现有资源收入的雄厚储备,阿拉斯加人和挪威人也将更有可能在未来摆脱对资源开发的依赖。
制度设计是关键
很明显,资源本身并不是问题,自然资源也并不必然导致“资源诅咒”。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围绕资源的相关制度设计和管理。2001年若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早就指出,尽管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对“资源诅咒”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归根到底,“资源诅咒”更多的是一个由政治因素造就的问题。除了斯蒂格利茨外,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没有发现自然资源诅咒的证据,从统计结果上支持了斯蒂格利茨的看法。
根据如上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报告以及另一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领衔的全球研究团队起草的世界银行“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战略”报告,现实中,那些被称为“荷兰病”或“资源诅咒”的自然资源丰富国家,主要存在着如下的管理漏洞和问题:资源开采合同的不完备、资源矿业权的出售价格太低、对资源所得征税太少以及对资源所得的挥霍浪费等。
以牛津大学经济学家科利尔(Paul Collier)的数据为证,200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矿产资源拍卖所得仅仅为8.6万美元,而该国土地面积达234万平方公里。以我国资源大省山西为例,直至2006年之前,山西省几十年来就一直实施煤炭资源矿业权(包括探矿权与采矿权)无偿划拨的政策。煤炭资源矿业权的无偿划拨以及对资源所得征税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近年来资源采矿业少数个人的暴发暴富,并使得矿产资源的全民所有者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耐人寻味的是,山西著名煤老板、全国人大代表袁玉珠就多次呼吁政府应该向包括他本人企业在内的煤炭收入所得征收暴利税。袁玉珠甚至呼吁政府应该向煤炭业征收高达至少70%的资源税。因为根据袁玉珠以前的测算,如果“一吨炼焦煤市场价400元,而成本只有60元。即使按照售价的70%征收资源税后,还有60元毛利”,何况在煤价高涨的时节,一吨煤的价格甚至突破
于元。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最近曝光的“山西朔州一家价值数亿煤矿企业以一万元卖给个人”、“山西蒲县原煤炭局长落马家财过亿35处北京房产”等事件,都是理解当下中国资源开发相关问题的注脚。此外,根据李晓西受山西省委托所作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研究》报告,山西煤炭业现有的分配机制还与中央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与包容性增长有着不小的差距。這些事件所揭露的问题都在持续地提醒着我们,要注意当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设计缺陷或监管漏洞。
自然资源应公有
事实上,关于自然资源开发,正如斯蒂格利茨等学者所指出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资本品,是一种埋在地下的资本品,是大自然的恩赐,并非某个个人自身的努力所创造,更何况今天的资源开发是对未来GDP的某种借贷。因此,在大多数国家,自然资源被公共所有或管制着。即使是英、美这样的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要对那些大型私有能源公司进行严格管制。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生的资本品,这是自然资源这一资本品区别于其他商品货物的天然属性。而自然资源的公共所有或管制,也是世界各国各地的通行做法,更中我们制定各项政策的合法性依据所在。
据《新华每日电讯》和法国路透社消息,巴西总统卢拉在2009年8月31日宣布,巴西“计划借助强化国有石油公司、新设国有企业等措施。从开采、监控等环节改变现行石油开发规则,以加强国家在新油田开发事务中的权力”。考虑到一些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前车之鉴,巴西政府就计划借鉴挪威的经验,将政府石油收益纳入一项新设国有“社会基金”。这项基金优先考虑用于减贫、环境、科技和教育投资,以提高公众生活水平。在博茨瓦纳,该国总统已将本部落的钻石采矿权转交给政府,此举使得博茨瓦纳的所有部落都能从国家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以石油为例,除美国中东部地区及少数国家外,世界其他主要产油国法律均规定石油资源归国家所有。全世界86个主要产油国(不包括中国)中,绝大多数国家都组建了国家石油公司,57个国家至少拥有一家以上的石油公司,美国、俄罗斯与加拿大设立的石油公司数都在10家以上。全世界综合排名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中,国有控股比例超过50%的有26家,其中有19家是国家100%控股。全球前2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有石油公司占13家。
事实上,巴西等国的自然资源国有化只是世界各国加强自然资源控制的一个部分。近年来,无论是拉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尔多,还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卡塔尔、科威特及部分非洲国家,政府控制自然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尽管它们在具体政策上有所区别,如有的国家加强了资源所得税等监管措施,有的国家则采取了更直接的国有化政策。诚如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沃格尔所言,在很长时间里,监管型政府只是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典型特征之一;在美国通过监管来控制的行业,其他国家往往采用国有化的办法。
自然资源应公有,这也正如世界银行及其行长佐利克最近几年一直在全球范围倡导和开展的采掘业透明行动扩展计划。佐利克指出,从自然资源高价中谋取的一次性暴利必须用于处于全球经济边缘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切实改善。如果说最初由欧洲国家发起的采掘业透明行动计划是号召从事采掘业的企业向政府缴纳的资源费用与政府所得资源收入的公开透明,如今世界银行倡导和开展的采掘业透明行动扩展计划已经将关注点扩展到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从最初自然资源出售的合同设计‘、实施监测、税收和相关费用的收取,到防范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后的资源收益和投资等环节,这个采掘业透明行动扩展计划都有涉及。世界银行寄希望于采掘业透明行动扩展计划的实施,能改善资源丰富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经济决策能力,并将收益最终用于人民福利的改善。目前,世界银行推广的采掘业透明行动拓展计划已有20多个国家参与。
变“诅咒”为“祈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通往“资源祈福”(Yesoureebless)而不是“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道路上,世界各国各地的一些成功经验、有益做法或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他山之石是完美无缺可以照搬的。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个人认识到了自然资源公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温家宝总理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管理。而国务院发展研究和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则分别从我国现阶段能源资源安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现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国有体制的合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份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官方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下,国有石油公司体制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则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中国现实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例如,全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同有企业来进行,可能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