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2025-03-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共10篇)

1.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一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2.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二

一、字词

虽然suī 率领shuài 倘若ruî 附近fù 棚架 风趣 装饰 顺序 照例 即时jí 觅食mì 弥漫mí 祈盼qí 频繁pín 瞧见 捣衣 向晚 归巢 弹跳tán 捕捉bǔ 红叶似火sì 和谐 辛苦 蚕桑 耘田 白鹭 鸡冠花 大丽菊 催眠曲 房前屋后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耸立 搬走 昼夜 成绩 边塞 箬笠 肺腑 衬衫 晶莹 红扑扑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鹅黄嫩绿 芽苞初放 此起彼伏

二、多音字

guàn 冠军 sàn散步 冠 散

guān 花冠 sǎn散落

三、字形

篷(帐篷)率(率领)觅(觅食)般(一般)棚(大棚)率(效率)现(出现)搬(搬家)协(协调)辛(辛苦)序(顺序)谐(和谐)幸(幸福)续(陆续)

shì 装(饰)城(市)(事)故(是)否 xīn(辛)苦 温(馨)(新)年(心)脏 xié 和(谐)皮(鞋)(协)调 倾(斜)mì 寻(觅)乌云(密)布 甜(蜜)(秘)密

四、词语解释 时令:季节。

倘若、即使、若是:都是表示假设、假如、如果的意思。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五、近义词

悠然自得 成群结队 默默无言

装饰——装点 时令——时节 顺序——次序 倘若——如果 鲜嫩——新鲜 和谐——协调 朴素——简朴 吃惊——惊讶

六、反义词

可爱——讨厌 朴素——奢侈

七、照样子写词语

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天高地阔:天南地北、左邻右舍、南辕北辙、东张西望 月明人静:风号浪吼、东张西望、东摇西摆、月朗星稀

八、句子

1、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斗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九、课文分析

21、《乡下人家》

1、乡村生活——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无拘无束

2、乡下风景——独特迷人、优美恬静

3、课文按先分后总的顺序写的,全文围绕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介绍了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特点。第一大段按照空间顺序连段成篇,第二大段按时间顺序排列。乡下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热爱生活。)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学习了《乡下人家》,我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

22、牧场之国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中心:让我们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3、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郁金香是荷兰国花,品种达二百多种,荷兰是鲜花之国,它因此获得了“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3、古诗词三首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②诗意: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相辉映,杜鹃鸟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③能反映乡村四月闲人少的词语是“才”“又”。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民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4、古诗词三首的注释:

⑴山原:山陵和原野。⑵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⑶川:平地。⑷子规:杜鹃鸟。⑸了:结束。⑹杂兴:各种兴致。

⑺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⑻绩麻:把麻搓成线。⑼未解:不懂。

⑽供:从事。⑾傍:靠近。⑿四时:四季。⒀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⒁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⒂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⒃归:回家。

5、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①《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4、麦哨:

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让我们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欢乐、无拘无束。

语文园地六

一、拟人句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3、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二、日积月累:关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秋天)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秋天)(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天)(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三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约15课时

1. 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 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课件切换到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1、练习十的1T(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P58面的3T)。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 4—7T)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0+60 80+10 20+50 3+2+4 1+3+4 7+2+10 70-20 60-30 90-60 3+2+4 1+3+4 7+2+10

2、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 90-50 100-80 40+20+8 80-50+4 95-5 80-80 60+6 40+50-30 90-60-10(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80-80 40+50-30 95-5 60+6 40+20+8 80-50+4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3)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作业设计——P63的4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加整十数(进位)(P62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5~71T)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联系,课件出示口算

8+5 7+8 6+8 20+9 2+60 69+30 25+4 62+3 52+20 5+7 4+9 7+3(全班练习,指明说出算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多媒体出示:联欢晚会上的欢乐景象,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2个小朋友,并配上画外音对话:我们班要准备联欢会的饮料,一共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3、引导学生讲述图上的意思,明确要求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问题,开动脑筋说一说,你想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5、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6、全班反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同学交流评价。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各种有道理的解法,鼓励学生独立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7、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来解答我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用进位加的方法,有的是想的已学过的知识,只要是你自己想出的来的解答方法,都可以用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计算方法

1、P62做一做,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培养学生用语言内化知识的能力。

2、P63练习十一的5至7T 5T: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的?你发现了什么?该这样计算?

6T:课件或卡片出示,帮小鸟找家。3只小红鸟都要加上83只小蓝鸟要加上36后才能分别找到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准自己的家吗?

3、作业设计:

7T:自己看图说出图意,并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问题,后独立解答。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P64 8T至12T)教学要求: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 75+9 8+23 79+5 56+9 50+5 48+5 42+50 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 6+27 6+30 46+3 33+7 9+30 14+6 54+5 36+5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要求:

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要求:

1、小组里口说结果。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要求:

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65练习十一的 13T到17T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5+7 70+9 21+8 32+9 43+2 79+7 2+55 59+9 4+66 9+91 38+7 67+4

2、听算

60-30 50-40 63-3 86-6 45+4 59+10 4+58 63+8

3、填空:(课件出示)

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二、练习十一的习题

1、计算:

23+7 75+9 8+23 42+50 5+44 56+9 50+5 48+6 76+5 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

2、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

(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15题——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57+8

6+56

25+70 80-60

68+5

15-9 42+6

71+9

7+80 9+72

37-4

48-6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 的第17题。——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四、思维训练

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P67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思维过程,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课件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1、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1)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

2、76-

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2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小结计算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练习十二的4—13题和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32-5 46-9 29-8 62-40 50-6 45-30 24-5 91-7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的思考过程。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用夺红旗的游戏来练习第四题,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的算出来? 集体记时,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第5、6题,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第7题。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想一想这是要干什么?家长和椅子有什么作用?(3)还缺多少把椅子?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4)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上P70 的第8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再独立计算。

5、用游戏的方法完成第9题

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6、完成P71的第10题

这种同数连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又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

三、独立完成P71:11—13题

四、思考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多少的应用题(P72 的例

3、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4.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篇四

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题:买文具(教材70~71页)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

说说压岁钱—人民币的作用

活动二:

请你来购物—人民币的认识

说说有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说说人民币正反面图案的意义。

、“估一估”商品的价格。

2、自由购物。选出自己喜欢的商品,只要付对了钱,就可以拿走商品。

3、“限时抢购”。每商品只售1元钱,付钱的方法要不同才可以买到文具。

活动三:

我们的买卖—人民币的应用

4人小组合作进行买卖文具的游戏。

活动四:

谈谈你的感受—爱护人民币。

谈谈你的收获—买到了哪些商品,怎样才能做到不浪费。

二、巩固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71页的题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购物情景,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3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2、以角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以分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

教学重难点:

结合购物情景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

提前了解人民币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民币的重要性。

3了解其他国家的货币。

题:买衣服(教材72~73页)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你今天带来的是多大面额的人民币?()(10元、20元、0元和100元)

2)通过观察,你发现你所带的人民币和其他同学的人民币在()、人的头像、()、()、盲文点和图案等方面不同。

3)向组内其他同学介绍你的人民币。

评价对象

总分

2号

3号

4号

4)如果你有20元钱,你愿意和以下哪位小朋友持有的人民币进行交换?)小明:两张10元

2)小刚:四张元

3)小丽:一张元

4)小毛:一张10元)完成填空

两张10元=()张20元

五张10元=()张0元

十张10元=()张100元

活动二: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看P72主题图,利用我们所学的编故事的方法来描述图意。

2)你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1:

问题2:

……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抓住了哪个重点字词?()()()

我们选择()法来计算。

解答1:

解答2:

……

总结:购物付款有多种方式,无论用什么方法付款,付款的总额都是()的。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

2能力目标:掌握大面额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互换。

3情感目标: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衣服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二,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题:小小商店(教材74~7页)

上时间:

一、学生独立观察小小商店里各种柜台的商品信息。然后指名汇报。

二、按照本中的要求依次解决各个问题后小组内交流。

三、准备展示汇报。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体验付款的多样性。(重点)

2、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间加减的计算方法。(难点)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一、第一个问题指名用投影仪展示订正。

二、第二个问题同上。

三、第三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注意教给学生表示方法。

四、第四个问题指名展示汇报。

五、学生汇报所提问题,教师注意指导提问题的方法。帮助其解决解答时所遇困难。

六、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此问题答案比较多,力争展示完全,注意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相加的方法指导。

第六单元反思:

61买文具

本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2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

62买衣服

.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5.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五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P79例6 【课程标准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已有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游戏活动,经历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简单问题。

【学习难点】通过尝试、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游戏、观察主题图,关注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注学生数数、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以评价目标2。

3.通过巩固深化、学习目标检测,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游戏,看看我是第几?(评价目标1★)

教师找两组学生(10人)站成一列,然后报数:1、2、3、4、5、6、7、8、9、10 问:谁排在第1位?谁排在第2位?……谁排在第10位?

第3和第6位小朋友之间有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9页主题图。

(评价目标1★)

⑴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⑵理解“第10”、“第15”、“之间”的含义。

2.尝试探究: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评价目标2★)⑴同位合作探究。

⑵汇报交流:①数数法。②画图法。⑶教师小结。

三、巩固深化(评价目标3★)教科书第79页“做一做”。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呢?把方法和同位交流一下。【学习目标检测】

1.教科书第81页

6题。

2.教科书第81页

6.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六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7.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七

单元测试

一、填空

1.2时=()分 2分=()秒 2.180分=()时 120秒=()分 3.在0里填上>、<或=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1时40分○100分 150秒○2分30秒 4.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1)一节课的时间是35().(2)看一场电影要2().

(3)从南京坐火车到北京要13().(4)小明跑100米要用16().(5)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6)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10().(7)李勇做50道口算题要用5().(8)小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6().

5.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在下午4:00到4:30,播讲了()分钟.

6.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2小时,火车上午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时到无锡. 7.看钟面填空

第 1 页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3.秒针从钟面上的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

4.分针从钟面上的2走到7,中间经过了35分.()5.分针和时针在6时正成一直线.()6.2时30分也可以说2点半.()

7.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8.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个字. 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工用了6小时,小李

第 2 页 用了8小时.()

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四、应用题

1.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每秒绕太阳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多少千米?

2.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3.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4.杨师傅4小时做了36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比杨师傅多做3个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5.请小朋友把下面的钟面分为6部分,每个部分里的数加起来的和都相等,该怎样分? 参考答案

一、1.120,120 2.3,2 3.>,<,<,>,=,=

4.(1)分(2)小时(3)小时(4)秒(5)小时(6)分(7)分(8)小时 5.30 6.11 7.2:50,10,5时40分,6时10分,9时0分,8时15分

第 3 页

二、1. 2. 3. 4. 5. 6. 7. 8.

三、1.B 2.B 3.C 4.B 5.B

四、1.21千米 2.1小时35分 3.5小时50分50分

4.364=9(个)9+3=12(个)答:张师傅每小时做12个零件.

8.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课本第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指定的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象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按指定的方向和格数平移。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平移

(1)课件出示80页的情景图,学生观察火车、电梯和国旗是怎样运动的?(2)学生动手比划

(3)找出它们的运动特点(平移)(4)完成80页的“试一试”

2、旋转

(1)课件出示81页的情景图,学生观察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和钟表指针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动手比划

(3)找出它们的运动特点(旋转)(4)完成81页的“试一试”

3、比较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1)学生讨论交流(2)反馈订正

(3)小结:平移是物体在直线方向上移动,旋转是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周为中心进行圆圈运动。

三、课堂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第二课时 轴对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3-86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辨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春天到了百花盛开,吸引了好多漂亮的蝴蝶。可是这些蝴蝶非常调皮,把自己半边翅膀给藏了起来,你能找出它们的另一半翅膀吗?(出示只有半边翅膀的蝴蝶,另半边翅膀让学生选择)

二、互动新授

1、认识轴对称

(1)出示83页的三幅图,观察这些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把107页的图片剪下来,折一折,比一比(学生动手操作)(3)全班交流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2、创造轴对称图形

(1)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用纸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2)交流欣赏

(3)完成84页的“试一试”

三、课堂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9.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例1和试一试,第65~66页例2和练一练,第67页第1~4题。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初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具体活动中,初步感受简单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应用有关可能性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形成初步的随机意识。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师:红、黄、绿球各2个、扑克牌、投影仪等;生:红桃A—

4、黑桃4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中的小朋友在做摸球游戏。袋子中放了几个球?大小怎么样?分别是什么颜色?摸球的小女孩眼睛被蒙住了。

2.提出问题。师: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

3.呈现课题。师:是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的结果,人们常用“可能”来描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一个不透明的空口袋,这里放入2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球,1个是红球,1个是黄球。你们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袋球。下面我们来做摸球游戏。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10次,记录每次摸球的颜色。

(2)学生猜测:师:猜一猜在这10次中,红球和黄球可能出现的次数,说说这样猜的理由。下面我们可以通过摸球游戏来检验一下,看看你们猜得对不对。

(3)小组合作摸球。明确游戏规则:

①小组合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共摸10次。②组员轮流摸球,每次摸完放回,摇匀再摸。

③由组长在记录表1上记录它的颜色,记录时,红球用“√”表示,黄球用“×”表示,记录完毕再放回去。

(4)展示汇报:请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投影仪前展示你们组摸球的结果,交流摸球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讨论明确:每次摸出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红球;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5)“试一试”。学生回答问题,并做出解释。

(6)小结:比较例1和“试一试”,说明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否是确定的,要么一定发生,要么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件又称为确定事件;有些事件的发生与否是不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样的事件又称为不确定事件。(板书:确定性 不确定性)

2.教学例2。(1)学生思考:(2)讨论交流:(3)摸牌游戏:(4)深入探索:(5)“练一练”: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摸牌游戏。(出示例2中的4张扑克牌)如果把这4张牌打乱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可能摸出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提问:可能出现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

把“红桃4”换成“黑桃4”,提问:现在的4张牌中,既有红桃,又有黑桃。如果从这4张牌中任意摸出1张,可能出现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验证,各小组合作进行摸牌游戏。一共摸20次。展示摸牌结果。比较发现。提问:通过摸牌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指出: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要先列举出整个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根据列举的结果作出判断。

5.做第66页“练一练”。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是红球吗?从哪个口袋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习十第1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再独立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做练习十第2题。出示题目的条件和第(1)题,让学生先和同桌说说要使摸出的球不可能是绿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同桌合作在口袋里放球,并组织全班交流。出示第(2)(3)题,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反馈。

3.做练习十第3、4题。

五、总结全课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出示:武汉,哈尔滨,三亚的图片,问:这些地方冬天会下雪吗?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不确定事件 可能 大 小 相等

10.北师大数学六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立方块组合成的)的形状,并能画出平面图;

2、能把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为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立方块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点:会按要求搭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能把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为立体图形,并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个正方体,彩笔,记录表,硬板。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用多个正方体可以搭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立体图形,你们能告诉我它们分别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吗?你用什么方法数的呢?

2、师:搭积木是同学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边游戏一边观察物体搭一搭。(板书课题:搭一搭)P78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活动一: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按指令搭立体图形,观察并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师:第一个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搭积木比赛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用5个小正方体积木,搭一个立体图形(如下图)

2、认真观察,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生动手搭,师台上示范)想一想,你们从那个方向进行观察的?我们来看一看小鸟、米老鼠、小女孩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平面图形?(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上面、左面看又分别是什么形状?)

师: 用课件出示各面画出的图形。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

师:你们画出的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与看到的立体图形符合吗?生:符合师:这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生:5个

师: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所以很容易想像每个方向看到的形状,这五个小正方体排列得很规则,没有被挡住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二)活动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游戏活动,老师这里也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也搭一搭,先看活动要求:

1、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立体图形(如图)。

2、从上面、正面、左面三个不同方向观察,想象它是什么形状,把它画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教师示范、教师巡视、学生展示、教师评价)课件出示,板书。

师:这个物体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或4个小正方形?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从正面看只看到了3个正方形,是不是只有3个正方体呢?生:不是。师:哪一个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呢?

师:从上面和左面,只看到了4个正方形,是不是只有4个正方体呢?生:不是。(小组里一起指一指被档住的小正方体)课件出示: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想一想,要正确画出看到的形状,首先要认真观察,看看哪些小正方体是隐藏的,哪些是能看到的,画好了以后还要进行对照就知道,看得见的就画,看不见的就不画。

师: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先搭出与老师同样的立体图形,再分别指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

(三)活动三: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游戏活动比赛,小女孩用5块积木搭了一个立体图形,这是她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你能不能把立体图形搭出来呢,分小组进行先看要求:

活动要求:按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搭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师:板书平面图形(学生活动、教师示范、教师巡视、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教师展示)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搭的?

师:引导学生说,我先观察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就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观察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就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观察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就搭出符合左面的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小结:根据上面的形状我们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就知道隐藏在哪块下面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搭好了,那就是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只能搭成一个立体图形。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请根据以下几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师:板书平面图形。(小组活动、出示课件、评价)

师:我们发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能够搭出两种立体图形。(出示课件)如果没有限制小正方体的个数又应该怎样搭呢?有几种搭法?(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师:搭出这样的图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生小结)

小结:从两个方向观察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的小立方体的数量范围。

请同学们完成P78最下一幅图。教师评价。

三、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80页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讲故事:坐井观天

青蛙和小鸟到底谁对了?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天是两个样子了?(让学生感受观察的范围不一样与他们的观察点有关系)

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活动二:画一画

(贴图)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了,真着急呀,没关系,爬树可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去看一看吧。

师: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画出草图。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正是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学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1题:指名画,并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题:全班汇报交流。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与全班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三:试一试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贴图)这里有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

如果我们把这四根同样高的杆子看作一个人,那刚才的问题你能解释了吗?为什么人的影子在路灯下会忽长忽短呢?

(学生独立试画,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如图(课件出示),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进一步感受观察范围的变换与观察点有关系。)

3、师: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足球场内的声音

教学内容:足球场内的声音(教材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用语言表达图中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一段音乐给大家。《金蛇狂舞》

你觉得这首乐曲怎么样呢?

这首乐曲的节奏强弱是不是始终一样呢?

师:对这首优美的乐曲节奏很鲜明,强弱变化也很大,时而轻而优美,时而有雄壮有力

激情四射,希望大家这节课也能这样活力四射。

师:大家可能都在电视上看过足球比赛吧!当有精彩进球时,足球场上会是什么状况?

这些声音是长时间一样大小,还是有变化的?有谁注意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它们的变化情况。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足球场内的声音》。

(二)教学实施

1、下面我们听一段足球比赛时赛场上的录音。

谈话:你们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了吗?

2、课件展示描述某足球比赛插内声音的起伏情况的图

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在图上能了解到哪些有关足球比赛的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在这幅图中横轴表示什么?(时间)每一个格表示多长时间?(10分钟)纵轴表示什么?(音量)

3、获取信息。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集体交流。

3、分析图意,研究从图片中得到的信息。

(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

(2)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3)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突然变得非常大?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4)在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如何?

(5)描述下半场足球墙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6)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4、深化练习

(1)、问题解决完了,下面老师将这幅图的前半场配上解说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图再一次感受足球场内声音的变化。

(2)、如果给你们5分钟时间准备同学们能不能将下半场的音量变化情况以及比赛情形用解说的形式叙述出来呢?

5、总结

观察图,横轴中的时间是一定的吗?纵轴中的音量是一定的吗?(他们都是变量)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图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好处呢?

板书:图可以直观的表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依据图直观的分析和感受了足球场的声音变化情况,下面让我们再次根据对图的观察分析体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定时涨落的现象。

让学生独立对图进行观察分析,体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练一练。

刚才我们是根据图回答了问题,如果让你们根据对变化情况的描述选择合适的图你们能完成吗?

示练一练:首先鼓励学生理解语言所描述的情况,然后分析答案中的三幅图,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点的分析。

3、将练一练选中的第三幅图单拿出来让学生用语言再复述一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幼儿园期末教师个人总结下一篇:企业创新口号:科技无极限,创新无止境!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