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10-0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精选8篇)

1.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篇一

0 引言

作为一种艺术想象,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来源于现实而且又与现实不一致。不仅对已存在的现实存在一定的认同,同时还要对新的形式予以探索与创新。既同科学性相关,又要同艺术性相关。同过去的规范和传统相比较,主要是添加了新的手法,通过形成新形象,从而表达出一种新感觉。创新的实验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设计素养。二是提高审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基本素养的角度来看,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艺术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等等,培养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实践者,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有着榜样的作用,而其教学方法的使用,应当不当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且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

2.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篇二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基础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基础, 以质感、肌理、空间感、明暗调子、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而设计素描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在素描实践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使素描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训练, 是技术与艺术、思维与表现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国自开设素描课程以来, 一直所采用和照搬前苏联的“全因素素描”的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对待物象描写基本采用以再现为目的的表现方法, 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 改变传统的素描训练模式

在以往的素描教学训练中, 教师们常常将一些实物摆放好, 让学生们进行观察, 然后进行写生绘画。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往往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 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训练模式, 将实物更多的随机性摆放, 也可以让学生对物体进行随意增减;在设计素描中除了整体观察原则之外要引导学生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观察, 在分析和理解了物体的结构关系之后, 随意的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构图, 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画面的思考与处理,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其画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就会使原来盲目的、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采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

在传统素描中, 铅笔、炭笔是最主要的绘画工具, 表现手法多以排线、涂、抹、擦等为主。而设计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 它的绘画工具、材料是多样的, 表现手法也是无穷的。由于设计素描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创作时除了可以沿用传统素描的手绘法之外, 也可采用能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效果的其它表现手法, 如压印、拓印、拼贴、擦刮、渍染、喷洒等。在工具选择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 如铅笔、钢笔、毛笔、马克笔、针管笔、炭精条、木炭条、油画棒等, 并结合不同的纸张, 如宣纸、报纸、毛边纸、水粉纸、水彩纸、牛皮纸、有色卡纸等, 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设计素描作品多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从而发现设计素描的自由表现性。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近几年来的扩招, 使生源质量不断的降低。部分学生高考前看到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 考上大学的几率较低, 转而去美术高考培训班学习美术。在学习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后, 通过应试模式, 就能考上一个本科院校。这些“速成”的学生, 大部分对美术谈不上兴趣, 只是为了考学而学习, 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很茫然, 在读艺术设计专业之前对于绘画理论和艺术思维几乎没有认知, 甚至都不知道“设计”和“美术”之间的差别, 学生的基础薄弱加大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现当代艺术的潮流以及如何鉴赏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要想创作出生动的艺术作品, 大量的实践练习必不可少, 启发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练,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中客观事物敏锐的观察方法和独特的认识角度、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的真谛, 寻找创作灵感, 通过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尝试, 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创造出独特的形象, 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

4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以设计为主要核心的思维活动, 在创新思维表现中可以大胆地进行联想, 表现形式多样, 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从而产生独特的思维形式, 同时注重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是将思维向四周扩散的一种方法, 需要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运用开放性、跳跃式的思维路线, 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去观察并寻找解决方案。发散思维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能力。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可以通过因果联想、近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虚实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形式。

聚合思维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法, 是将思维集中于一个方向, 从而突出画面的重点, 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条理性、规律性的特点。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把二者都重视起来, 才能更好的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逆向思维是指从反方向, 打破思维定势来重新认识形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或把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物创造出来。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反空间、反透视、反生物等逆向思维的方法, 以此来打破常规, 从而使画面极具想象力与视觉冲击力。

灵感是指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脑海里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抓住这种灵感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把这种好的想法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创作收集素材。

5 结语

创新是设计素描的核心, 没有创新, 作品就会僵化, 缺乏个性。在设计素描教学中, 要求学生抛弃常规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从而为其他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点, 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开拓自己的教学新思路。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采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推进设计素描教学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义, 许江.从设计走向素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2]孟胜兵.设计素描创意表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何伟新.表现素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4]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谈作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篇三

一、结合审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性

审题,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认真审清题目,既能帮助学生领会题意,避免作文内容离题,把握思维的方向性。为了在审题方面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1.联想法。联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之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只有通过多角度的广泛的联想,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指导学生写《春雨》,有的是从春雨滋润万物,表达畅快的心情写起;有的是遇事不顺心,春雨浇愁的感情写起……审题的角度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种景物,心情也是不一样的。

2.分析法。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只看到题目的一般特征,不能深入分析理解,所以往往落人一个窠臼之中,挖掘不出文章的新意。

我在指导学生写《谈美》这篇作文时,从理解“美”入手(美,指好、漂亮……),仅仅有漂亮的外表能算美吗?经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美”有了新的认识。结果就出现了“任劳任怨就是美”“助人为乐就是美”“为社会献身是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是美”等等具有新意的文章。

二、结合立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一篇文章的立意具有多项性的特征。它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立意训练方面,我采用的方法是:

1.顺向思维法。顺向思维是按着常规的思路从问题正面入手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以熟知的《“画蛋”有感》为题,可采用如下立意的角度:①要打好学习基础;②学习要刻苦勤奋;③持之以恒,必见成效;④好苗需要好园丁等等。这种顺向思维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是一种较稳健的训练方法。

2.逆向思维法。所谓逆向思维,即让思路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去立意,这种立意方法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善于想,乐于想,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能使文章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能一反流俗,不落窠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选材,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准确性

一篇文章从题目上,从立意上可以多角度的思考,材料的选择也可以是多角度的。

我曾指导学生写一篇反映某优秀教师的人物特写,课前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收集了二十多件事,材料不少,角度不一,为了能集中材料,突出中心,我把题目定为《鞠躬尽瘁育英才》,把多角度的材料,通过选择变为集中性材料,那些不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就大可不必写了。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把文章写得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更加突出中心。

四、在布局谋篇上,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巧妙性

一篇文章有一个良好的布局,确实需要一番精心的构思,一种独具匠心的才能。在布局谋篇上,我采用了变换角度的训练方法。

1.一文多尾。一篇文章好的开头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好的结尾则可令人回味无穷。学习《安塞腰鼓》一文后,我让学生改变角度再用此文创设一个结尾。结果学生学习作者的将现实写的飘渺、而又余音绕梁,效果别有一番趣味。

2.一文多序。很好地安排文章的顺序,能使文章跌宕多姿,熠熠生辉。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后,让学生改变文章的顺序,多种记叙方式对比表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更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巧妙性,这就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入了更深的层次。

4.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篇四

摘 要: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采用激趣、质疑、求异、想象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质疑;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8-02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激发兴趣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如教学《凡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凡卡把信封上的地址写完整,他的爷爷收到了信能不能带他回去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过一阵思考,他们争相发言。

有的说:“能。因为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又很疼爱他,现在知道他生活的如此悲惨,一定会带他回去的。”

有的说:“不能。因为凡卡的爷爷生活也非常艰难,依靠替日发略维夫老爷家守夜为生,连家也没有,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能力养活凡卡,才把他送去当学徒。如今即使得知凡卡生活得很悲惨,也不能接他回去。凡卡只有继续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生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的。”可见恰当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经常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引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要使学生“敢问”,老师就要爱护扶持学生的热情;要使学生“善问”,老师就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善于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再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问学生有没有疑问。一位同学问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烈士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作者却用了较长篇幅写他的矛盾心理,这是不是脱离了中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鼓励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少数学生认为这种心理描写脱离了主题,无关紧要,可以不写。多数学生认为,作者的矛盾心理是他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烧身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很符合当时的处境,有必要写。接着我又问学生,作者描写自己的矛盾心情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展开了讨论,尔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作者心情矛盾的程度反映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痛苦,对于没有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是体会不到的。要想把这种痛苦体现出来,作者只有通过描写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来衬托邱少云忍受的痛苦之大。”学生分析得多么精辟呀!他们通过质疑解疑,不仅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如教学《空城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诸葛亮不使用空城计还有其他办法保全自己吗?”同学们纷纷献计,有的说用缓兵之计;有的说派人去讲和;有的说挖地道,从地道里逃跑……我接着问:“你们有这么多妙计,诸葛亮为何偏冒险使用了空城计呢”?学生联系课文认真思考了一番,逐步认识到当时魏军大兵压境,形势非常危急,来不及做其它准备。诸葛亮知己知彼,临危不惧,果断使用空城计解脱了困境,正是他足智多谋的体现。

四、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

5.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篇五

浅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初级中学 丁智军

现代教育是由应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会做人,会读书、会生活、有特长。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我在教学中有以下体会: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意识

教师要改变原来以“升学业第一”“分数唯一” 的教育观,树立“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新观念,才能谈到学生个性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教师先具有创造性思维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曾上过几次比较性实验课,凡是教师本人善于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对学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引导,那么,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就随之活跃,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也层出不穷。但是,若教师本人对教材理解肤浅,只会墨守陈规,照本宜科,那么课堂气氛将会沉闷,学生也只会死啃书本,教学效果必定很差。

在中学美术教材“铅笔风景写生”教学中,我以美术基础较好的某班为实验对象,以知识性,技术性为一教学内容,对构中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树木、建筑物的表现方法以及写生步骤等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反映,对写生毫无兴趣,学生的写生作业也千篇 一律,即使平时绘画基础较好的同学,作业也画得十分死板。

在另一个美术基础一般的班级,我以同样教材另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放在教学首要位置,选择了“构图和立意”这个很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同时讲述写生知识和方法,教学前,我将要求学生写生的教学楼附近景物,自己先以不同立意,运用创造性思维构出了四五张不同构图。我将自己的构图,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与学生进行读者讨论。同学业们面对教学楼看了老师的不同构图,并了解这些构图的立意,大家的思路都活跃起来了,有的以树作为描绘重点,谈了“我们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的立意;有的以路的交叉口作为描绘重点,谈了“我们青少年正处在十字路口,让人深思”为立意;有的以古典式花圃围墙与现代建筑教学楼作为对比来描绘,谈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构思;有的甚至超出了“三景处理”的要求,将远景的`电视塔画得很清楚,谈了“科学与我们越来越近”带有现代派绘画的想法等等。

两堂课比较证明,即使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不进行创造性思维,也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富于创造性,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二、其次要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过程。要使这一活动能持续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教师就要采取各种手段与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发挥想象从而培养了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程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兴趣

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本身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即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人们总喜欢看那些奇怪异样,超凡脱俗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欣赏者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引起强烈的无意注意,引起视觉兴奋,促使美的兴趣增加,而兴趣越增则审美的欲望就越递进发展,所以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一开始便向学生出示大型范画,或放幻灯机,用投影仪,并配以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

当学生进入欣赏活动之后,其视觉不仅仅只停留在视觉水平上,往往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这种欲望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觉深度的探求,如欣赏一幅风景画,不仅要看近景,还要向透视的深远方向看去,寻找更吸引人的东西;二是对未知深度的探示,即不仅看画面上的东西,也总想看到被遮挡住的东西,更想看清楚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最活跃阶段,他们好奇,急于想知道为什么,此时,引而不发,根据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加以提问启示:

这幅画是一幅什么样的画?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这幅画用了哪些表现技法?有什么艺术特色?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这幅画用了哪些表现技法?如果要你来画你打算怎样画?

通过自觉感知性认识,和教师对问题的提出与启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阶段,达到了极度兴奋的状态。

2.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理性认识兴趣

通过感性认识和启示,使学生急于寻求解感,结合这时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带着问题结合范画做到三读:一读范画的形式的内容,了解范画的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二读范画形式内容,了解基本表现方法;三读步骤了解每一步的画法程序。

通过阅读与思考,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一些问题,但对有些问题尚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理解似信非信,有些问题有待教师解惑。结合这时的心理状态,教师及时进行诱导,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穿针引线又要结合教材,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予以纠正、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出明晰的结论。这种讨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为学生独立创作打好基础。

3.组织练习,激发学生的实践认识兴趣

在启发讨论的活动中,学生已获得了大量的理性认识,这时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观察和欣赏,他们跃跃欲试,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理性认识,要求自己能动手画,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 受,以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根据学生此时急于动手操作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因势力导,首先从水墨写意中小鸟、竹子、各种飞虫入手,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摸仿,熟练之后画各种姿态最后加入一些点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引导学生创作。

4.讲解示范,激发学生综合认识兴趣

通过操作练习,学生已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愿望。但是作业完成后的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自己画法是否正确,这是他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把课堂练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大自然中十全十美的东西并不是存在的。任何美术作品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对美术作业“吹毛求疵”这样就会创造出新的作品来。慢慢地就培养出了创造性的思维。

三、最后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必须养成爱动脑、勤动手习惯

6.试谈中学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六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风平民族中学 董海英

摘要:,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学生写作情感,增强学生词汇积累及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语言教学 语感 逻辑性

严密性

思维训练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口头说或书面写,都是为了表达思想,两者都离不开语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人们在实践中,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所以,思维才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高的人,常具有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及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是同思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人们把思想变成语言的时候,必须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要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组织语言,怎样选择词汇等,这就是思维。况且,人们不论是通过说的方式,还是通过写的方式以表达思想,都必须精确、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怎样以语文教学为契机对中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呢?本人作为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任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与活跃的思维连在一起的,语感敏锐的人,他能通过某个词汇,某句话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如当他读到“春天”这个词时,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图景,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枝头春意闹等画面,就会一并涌进脑际。思维的活跃,感情的反响,会使他产生很多美的感觉,因此培养语感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敏锐的语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仅来自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深刻的理解,对词语的牢固的掌握,而且还来自他们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和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鉴于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把字、词的深 刻含义讲清楚,理解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在词语教学中下功夫,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注意运用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来打动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心扉,使他们在学习时浮想联翩,兴味盎然。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佳作,不但文笔清秀,语言优美,描写形象逼真,而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字词教学,教出语言的特有韵味,讲清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和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意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作者在“绘春”时着意描绘了五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天画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图既千姿百态,又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色,因此让学生很好地领略这段文字的特有韵味和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独运匠心,是能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的。

比如,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是这样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当中不但写了草生长的过程——“偷偷地钻出来”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且也写了草的情态— —“偷偷地钻出来”;草的姿态和质地——“嫩嫩的”;草的颜色——“绿绿的”;草生长的状态——“钻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形象逼真的词语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从这些形象生动、优美逼真的描写中领悟,品味生机勃勃的春草图。

同样,在分析令人沉醉、迷恋忘返的春花图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抓住作者笔下春花的几个特点:

1、春花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花写得生动传神;

2、春花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花既有香味“花里带点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大有古人“踏在归来马蹄香”的韵味,把花香也写活了;又赋予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和分析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活跃他们的思维的。

二、以分析语言的逻辑性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的语言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这些语言的严密逻辑性,深入了解作者如何根据这些语言来进行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 有很大帮助的。

如《行道树》一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在这两段文字里,作者在拟人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既有联想的艺术想象,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写得细致逼真,层层深入,逐级延伸,特别是“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个层层延伸的设问和反问句式,更使文章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而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就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

三、以精彩语言的综合分析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彩的语言片段,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是不乏其例的。对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综合和分析,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叙述除夕日阿长郑重叮嘱“我”不可忘记元旦(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说:“阿妈,恭喜”,因为这关系一年中的运气,后写道: 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为我们描绘了元旦早晨说“恭喜”、吃福橘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因为小孩子 “我”光记着除夕、元旦这类久盼的喜事,一夜未睡好,第二日早早醒来,却将头一天阿长叮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阿长着了急,只得伸出臂膊将我按住,弄得我大惑不解,摸不着头脑,而阿长又不能口头提示,(因为那样说出来的话便不灵验),因而恐惧不安,心情急却,于是摇我的肩,若有所求,我也终于醒悟,于是说出“阿妈,恭喜,”此时,阿长心花怒放,高兴不已。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把“我”和阿长的心理刻画得细致逼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理和善良的心地。

对这样精彩的语言片段进行详尽的综合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感悟到作者生活的积累,严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兴味横生,而且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好的训练与提高,特别是对思维的深刻性,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7.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七

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情景, 优化数学创新环境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 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创新意识。因此, 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数学创新的气氛和情景。

1.建立友善, 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存在着一个师生关系是否友善、平等的问题。有的教师往往唯我独尊, 错误地理解教师的“权威性”, 把自己的思维和解答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标准, 抹杀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与闪光点, 结果使沉重的思维只唯“书”, 只唯“师”, 学生不愿提出问题, 产生恐惧心理, 这样就会失去了对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契机, 不会提问, 就不会创造, 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充分信任、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在解题思维上允许“百家争鸣”, 对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沉得住气, 不怕被学生驳倒, 通过学生的质疑, 教师答疑, 互相探求合理, 最佳的解题途径和方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另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创造思维培养的心理障碍。对新颖独到而不正确的思路予以表扬和激励, 让他们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 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对于虽能另辟蹊径而又不完善的方法和思路要予以鼓励,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探究心理;对于过分小心, 有畏惧心理的学生要予以扶持和耐心的启发引导, 鼓励学生的冒险。与其盲目模仿, 宁可独到而有错误, 这样的教学结果, 学生就会体会到教师是我的合作者、引导者, 消除不良的恐惧心理, 不断激励自己探求, 才能插上创新思维的翅膀, 自由自在地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才会如泉喷涌。

2.创造和谐、民主的数学教学气氛。

民主的氛围是创造的土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惟命是从, 要重视教学民主, 让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 表扬其创新精神的一面;对于不完善的意见, 指出其完善的地方, 允许作补充;不清楚的地方可适时发问, 决不讽刺打击, 从中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另外, 要留给学生自我决策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仅要指点和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要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 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让学生自我选择, 在一定范围的要求下, 做自己想做的。这就会给学生一种“心理自由”, 以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要让学生摆脱题海的压力, 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 学生的思想才会去自由地类比、联想、归纳和反思, 产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对思维的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 揭示新规律, 创造新方法, 建立新理论, 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但不一定是第一次产生的, 前所未有的, 而只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首次出现的超常规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对于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能产生的。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优化数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培养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如提供一些一题多解的题型, 让学生在寻求结果中锻炼思维的创造性。在一题多解后, 要分析各种解法的合理性, 选出最佳解法, 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优意识, 创优意识的增强, 有利于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

锻炼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还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型, 启发学生多角度, 多方面地去想问题。

例:设点P为矩形ABCD内任一点, 求证:PA2+PC2=PB2+PD2。

在证明此题之后, 可引导学生研究或提出如下问题: (1) 若P在矩形ABCD的边上;若P在矩形ABCD之外;若P在矩形ABCD所在平面之外, 结论如何? (2) 逆命题如何表述, 逆命题成立吗? (3) 将矩形推广至长方体, 试类比地写出对于长方体的命题, 结论成立吗?

通过上面创设相联系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思考, 使学生由一题多变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周密思考、灵活而发散的思维能力。

2.培养猜想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备以下形式的练习:已知⊙O内切于四边形ABCD, AB=AD, 连接AC、BD, 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解:根据题意, 能推出许多结论:

由切线长定理, 得①AC平分∠BAD;由已知条件AB=AD, ∠BAC=∠DAC, 得②AC垂直平分BD;③∠ABD=∠ADB;由AC垂直平分BD;得④BC=CD;由AB=AD, BC=CD, AC垂直平分BD, 可得三对全等三角形等等。

这种不限制结论的试题, 它要求学生不采取轻率盲从的态度, 而是要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孕育与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会有助于将来的发明创造。

3.训练直觉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也是百思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首先, 策略的选择, 计划的制订需要靠直觉来判断;其次, 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又离不开直觉。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会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 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 而不是记住细节。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重知识传授转化为重启发探索, 切实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 而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俭, 叶军.略论研究型课程的价值及其开发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8.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篇八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对“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1.利用化学史教育,打破创造神秘感

化学史上的发现和发明,是同化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密切关联的,对他们的研究和挖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完整过程,逐步建立科学方法论.如,学习“空气”知识时,介绍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能启发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新事物的发现、新领域的拓展都是在不断的对旧事物进行分析、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科学家们都做了类似的实验,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为什么实验方法不同、条件不同却得到相同的结果(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说明科学思维才是正确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防止盲目性和片面性.

2.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了解21世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比如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通过讲解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是未来理想燃料的化学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和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在顽强自觉地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建立培养创造性思维意识的良好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警惕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那些用不平常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即使某些提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过程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时,不要满足答案的标准、步骤的完整,而要对那些有“创见”的解题思路和不同的答案,即使不完整、不成熟,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让其“加倍地感到自尊;三倍地感到自重;四倍地感到自信”.由此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搜集、挖掘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素材,组织学生从搜集的材料中,利用创造性思维寻找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创造”的欲望,研究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1.激发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中教师可激励学生凭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根据的猜想,然后按问题的要求顺序分析、推论,确定凭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如:一定质量的铁与铜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过滤,所得的固体不溶物与足量的氧气充分反应,所得产物质量仍然等于反应前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里铁与铜的质量比是.经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和推论,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可知产物CuO中的O与Cu的质量比=原混合物中Fe与Cu的质量比,故可立即得出题意的答案为1∶4.

2.引导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性分析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常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以某一问题、试题为基点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范例和模式,把一道题变成一类题,变成若干道题,使许多知识连成一串、结成一片,达到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采用统摄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采用统摄思维训练,即运用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找出知识支撑点,抓准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探索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从而获取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4.利用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要在教学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剔”,乐于争议;教育生活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如在教氧气的性质用途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碳、硫、铁、磷和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导出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有的学生认为课本中存在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待学了氢气的性质知识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化学教学的形式从偏重课堂教学已转化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1.结合教学,创设情景,营建创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进行实验复习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你一支底部穿孔的试管以及烧杯、漏斗、集气瓶、铜丝、锌粒、稀硫酸,如何快速制取H2.”通过深入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对各物质性质及各仪器的使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2.开放实验,提供创造条件

开放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实验、情景,通过指导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分析、讨论、探索,参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实验成功了,要求总结成功之处;实验失败了,让学生自己寻找、分析失败的原因,直到成功为止.如学习“固体+液体不加热制气体”的实验,让学生用自制的简易装置制取CO2气体并加以实验.许多学生利用废药瓶或废矿泉水瓶加软木塞或在橡皮中插入硬的小塑料管代替,并利用鸡蛋壳和米醋为原料自制完成了该实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学到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训练了科学方法,养成了科学态度,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提倡学生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

在设计性的实验中,教师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设计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如: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制淀粉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操作实验,结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学以致用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他们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多设疑启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创造视野,开展创造性教育.

上一篇:夏令营的体会作文下一篇: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