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2024-10-12

公共资产管理方案(精选11篇)

1.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一

公园公共设施设备的管理方案

景区公共设备设施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物业的形象、物业的使用年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故特制订以下管理方案。

(1)管理内容

·景区的建筑体、公共水电设备设施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及时维修,要按不同型号产品的养护要求进行日常养护;

·公共卫生设施每天检查一次;

·消防器材等消防设施设备按相关维护方案检查养护;

·配电房设备每天巡查一次,每周检查一次;

·安全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设备按相关维护方案检查养护;

·客户自用水电设施的维修,应按规定填写《报修派工单》,确保维修及时率与合格率。

(2)管理措施

A.制订亭廊及共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B.维修人员持证上岗,操作规范,维修及时;

C.抓好维修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D.建立维修人员值班制,确保维修及时率与合格率;

E.加强装修管理,督促做好装修前期申报工作,并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F.加强共用设备设施的巡查,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亭廊维修流程

在派工板上登记工人去向

据申报填《派工单》

维修申报,填写《维修申报单》

工人准备工具材料持单至现场维修

维修完毕,请附近保安在派工单上签认

交回派工单

项目

重大维修

服务中心经理至现场查看,提出方案,监督维修

工程维修人员汇总派工单输入电脑

每星期将汇总派工单交客户服务部回访

回访结果反馈服务中心经理处理

公共设施维修养护

编制施工方案,报有关部门审批。

重大项目

实施方案准备工具材料。

维修部、客户服务部日常巡视检查或其它途径发现问题,填《维修申报单》。

客户服务签收《维修申报单》。

监督指导

反馈

归档

保存

维修员到现场维修

维修完毕后,经验合格,填写《维修记录表》。

亭廊本体日常维修养护计划及实施方案

序号

项目

维修类别

计划

方案

标准

实施效果

亭廊承重及抗震结构部分

1.局部受损。

2.施工质量原因造成的机构问题。

每天巡视,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或维修。

1.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结构受损较轻,由工程维修按亭廊修缮规定进行维修;如受损较重,应请专家“会诊”,提出方案,委托专业公司实施。

2.如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结构问题,应提请开发商请建设单位处理。

1.有关亭廊修缮标准。

2.有关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1.安全,使用正常。

2.功2.功能完好

亭廊外立面

1.柱子油漆剥落

2.柱子质量问题

每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1.保修期内提请开发商处理。

2.由工程维修按有关修缮规程实施。

1.有关亭廊修缮标准。

2.外墙面修缮作业规程。

无脱、无渗水,整洁统一。

亭廊顶、公厕公共屋面

1.隔热层破损。

2.防水层破损造成屋面渗漏。

3.避雷设施脱焊断裂积水。

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由工程维修按相关作业规程实施。

1.有关亭廊修缮标准。

2.相关修缮作业规程。

1.无积水、无渗漏。

2.隔热层完好无损。

3.避雷效果良好。

设备、公厕管理用房

1.用房出现脏乱差环境现象。

2.不能满足正常使用。

3.各项设施设备缺损。

1.每半年检查一次电气线路。

2.每三年粉刷用房。

由工程维修按相关保养规程实施

相应维修保养规程

1.正常安全使用。

2.各项设施设备完好。

3.整洁、安全。

共用设备设施日常维修养护计划及实施方案

序号

项目

维修类别划分

计划

方案

标准

实施效果

1.桥梁

2.亲水平台

公共设施维护。

每天检查一次,每周对桥梁、亲水平台的整体外观检查一次

由工程维修实施维修

公共设施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规程

设施完好、无破损

能够正常使用

雕塑、假山

室内外消火栓维护

每周检查一次

由工程维修人员具体实施

公共设施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规程

完好、无缺、无破损

景区内道路、停车场

1、地面破损、积水。

2.其他污染

1.杜绝在路面拌制水泥

2.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加强对装修期的检查,工程维修组织维修。

公共设施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规程

平整、无坑洼、无积水、无缺损。

井、沟

井盖破损、堵塞。

污水井、沟及时清理

由工程维修人员具体实施

公共设施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规程

1.井内无积物井盖正常使用、无堵塞

公共标识标牌设施

设施污染、破损。

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清洁保养一次

由清洁、工程维修负责实施

景区标识制作、安装及管理规定

1.标识清洁美观、无破损。

2.安装稳固

智能化系统维修保养方案表

序号

项目

维修类别划分

计划

方案

标准

实施效果

供配电系统

1.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

2.日常机电设备的零部件易耗品维修、更换。

每天巡查,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保养。每季检查开关灵敏度及开关紧固件完好情况

由工程维修按供配电系统检查维护保养程序实施维修

各项机电设备维修保养规程

1.无故障,2.保障安全运行。

1.变压器、高配柜、低压柜电缆头、电容器、母排、仪表维护保养

2.巡回检查、维保

1.巡查,每一个月进行每天一次保养。

2.每班巡回检查一次

3.每月对配电柜、配电屏清洁

高配设备维修保养规程

低配设备维修保养规程

1.无故障,2.保障安全运行。

3.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清洁卫生、保养

1.每班按要求检查

2.二年安排清洁保养。

3.每二年由电力部门做一次预防性试验

高配设备维修保养规程

1.无故障,2.保障安全运行。

运行环境

状况

温度、湿度、洁净度、防火、防磁、防震、防雷等情况正常

背景音响及消防紧急广播系统

音响系统

1.外观:日检、季检、临检。

2.性能: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3.控制系统: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由工程维修按音响、广播检查维护保养规程实施维保。

1.清洁

2.符合标准

3.灵敏

1.无故障,2.保障安全运行。

紧急切换系统

1.外观:日检、季检、临检。

2.性能切换:季检、临检。

1.清洁

2.顺利无断点

音箱

1.外观:日检、季检、临检。

2.性能:月检、年检、临检。

3.接插件及联线联接

1.清洁

2.符合标准

3.牢固、无接触不良

公共照明系统

1.路灯、走道灯、安全出口、灯庭院灯及开关及面板电器自控部分

2.照明设施破损、线路老化情况。

3.亮灯率低于99%。

1.每天检查灯泡完好情况。

2.每周检查设施。

由工程维修按电气作业安全操作程序实施,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完好率98%以上

灯泡、灯罩、灯杆、灯座完好。

序号

项目

维修类别划分

计划

方案

标准

实施效果

给排水系统

1.管道外观、连接件

2.管件(阀门、水表、管架)

3.保温层

4.排水管道的养护

5.卫生洁具外观、冲洗功能、渗漏等

每月检查

6个月

由工程维修按给排水作业操作程序实施,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1.符合管道、管件安装质量

2.无损坏

3.无堵塞排水畅

4.不变形、不渗漏

1.完好率98%以上

2.使用正常

水泵的维修养护:

1.外观:日检

2.水泵的轴承温度: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3..电机的轴承温度: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4.密封性能: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5.阀门: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6.出口压力表:日检、月检、年检、临检。

1.干净整洁

2.温度值内

3.温度值内

4.良好

5.开启灵活

6.读数正常

1.完好率98%以上

2.使用正常

水箱的养护

1.箱体内外侧:季检。

2.人孔:

季检。

3.溢水、泄水管:季检。

4.水位计:月检、临检。

5.液位传感器:月检、临检。

6.浮球阀、阀门:月检、临检。

7.清洗:每年两次

1.光滑

2.密封

3.无堵塞

4.显示正常

5.正常

6.开启灵活

END

2.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二

公共事业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也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根本保障。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期许。但我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公共事业运作和管理, 几乎都是由政府的运作来完成的。在现代化社会中, 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大趋势下,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必由之路。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看还存在许多的缺陷与不足。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

社会腐败侵蚀公益机构。腐败被称为转型期的“社会之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公共组织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引发腐败。二是部分机构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与腐败。包括存在违规筹款和挪用公益基金、日常管理浪费等问题。三是部分公共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存在官僚化倾向。

2、公共事业组织面临“道德滑坡”

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必然会对公共事业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一个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会损伤人们的“善心”、“同情心”和“爱心”, 引发社会成员失去对公益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影响公共事业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业务的拓展。另外道德滑坡也涉及到公共事业组织的志愿人员和专职工作人员, 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实现。

3、社会监督薄弱

第一, “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观念缺失是非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公众监督意识薄弱, 公众主动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监督的行为很少。在公共事业组织拒绝公众监督时, 公众争取和维护自己监督权力的也很少, 这就导致了我国公众监督这一块的观念缺失。

第二, 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新闻舆论监督对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突出的作用, 但在我国, 新闻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相比明显的是没有得到发挥的状态, 其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第三, 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在发达国家, 除了基本的监督模式外, 还有一些专门性的社会团体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监督。这些社会团体不仅仅是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低层次“避免违规, 避免不当行为和账目的完善管理”, 而且在“资源有效利用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的高层次方面做出贡献。

4、“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这里所指的“组织缺位”在我国表现为官方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和激励不足。

(1) 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 现有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 (2) 民政部门职能的多样化和社团管理的不足使其无力应付众多社团的监督和管理。 (3) 人民银行和国家审计部门无暇顾及对公益机构的监督与稽核。 (4) 造成“组织缺位”的深层次原因是监督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受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造成了我国特定时期公共事业组织官方性与民间性并存的二重性组织特征, 这就给监察与监督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监督机制的方案

1、加强监督力度, 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立法

我们应针对各种特殊情况来设立具有特殊性的法律法规, 使公共事业组织的多样性、特殊性在法律上得以体现。如应多立一些像《消费者权益法》、《注册会计师法》、《残疾人权益法》等针对特殊团体而立的法。通过立法, 要明确界定政府部门与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界线, 尽快解决我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造成的公益机构组织二重性的问题, 确立政府监督主体。同时应加强监督力度, 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到公共事业组织是否违规上。

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 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限制, 我们应当借鉴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 把审批制改为登记制, 简化注册手续, 避免繁琐程序。这样就可以将重点从登记环节转移到机构运作期间的管理上, 加大对公共事业组织日常运作的监督力度, 促进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更大的发挥出来。

3、营造竞争环境, 促使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外部制度安排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家人为地限制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这就人为地制造了社团的垄断, 客观上削弱了公共事业组织实现公共责任的外部约束。鉴于这些约束, 我们必须要打破垄断, 建立竞争机制, 营造竞争环境, 让公共事业组织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4、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督, 完善自律机制

行业监督主要是通过公共事业组织在本系统内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高层次的公共责任注重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对此进行评估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比较系统和评估系统, 并由专门化评估机构按此进行评估, 可以考虑实行会员制或委员制等方式。建立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自律性组织, 收集、整理、发布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信息;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 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建立的评估体系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绩效进行评估, 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评估体系, 这是一项基础工作, 在我国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结论

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是公共事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公共事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 而完善的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共事业组织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条件。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更好的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现状, 找出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才能使得公共事业组织更好的履行它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 公共事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

[2]周志忍, 陈庆云, 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换乘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划分方案 篇三

关键词:换乘车站 公共区 通风空调

中图分类号:U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49-02

地铁是一种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1],换乘车站为地铁线路之间连接的枢纽,相比于普通地铁车站,换乘车站的客流量表现为高集中性[2]。厦门市轨道交通五缘湾站为2号线与3号线换乘车站,站厅层公共区呈T形换乘,站台层通过换乘通道实现换乘。结合实际工程进度,2号线优先于3号线开通,故此通风方案应保证3号线进行机电安装时尽量减小对已运营的2号线的影响。

1 常规设计标准

1.1 防排烟设计标准

地下车站站厅、站台划分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 000 m2,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3]。

1.2 标准车站公共去通风空调常规方案

车站站厅和站台通风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2],其主要功能为排除公共区的余热和余湿,保证公共区达到设计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标准,并兼公共区发生火灾时的排烟系统。空调机房一般放在车站站厅层的两端,各负责半个车站的通风空调。每端的空调机房设置一台空调机组,对应一台回排风机和排烟风机。气流形式为站厅公共区两送两排,站台公共区一送一排,气流组织均为上送上排。空调机组和回排风机可考虑采取变频措施[4]。

1.3 换乘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常规方案

换乘车站设备布置情况与标准站相同,换乘的两条线分开控制,独立运营。以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五缘湾站为例。将站厅层公共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域①、③为2号线服务范围,区域②、④为3号线服务范围。在2、3号线站厅层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各设置一台空调机组、回排风机和排烟风机,分别负责临近区域的通风空调和排烟,如图1所示。

站台层每条线由两端空调机组和回排风机共同服务;站台层起火时两端排烟风机同时启动,并启动相应隧道风机和轨道排风机辅助排烟[5]。

2 公共区方案确定

2.1 初步确定车站方案

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当3号线进行机电安装时,2号线已经开始营运,初步调整方案(方案一)为:将区域2中的部分划入2号线服务范围,如图2所示。

由于执行此种方案时,3号线公共区运营。故当3号线运营时,交叉区域应由3号线服务,服务区域按图1所示执行。2号线风管末端通过前期预留手动风阀,后期关掉来实现控制。且远期实施时需将原来挡烟垂壁[6]拆除,并重新安装在新的位置。

2.2 优化方案的确定

因对方案一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存在几点不利因素。

(1)交叉区域需穿过两层风管,对车站高度要求较高,提高土建造价。

(2)2号线风管末端通过风阀关闭存在漏风现象,造成冷源浪费。

(3)挡烟垂壁的拆除和重新安装影响2号线运营,且对装修造成破坏。

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将交叉区域永久划入2号线服务范围,提出方案二,如图3所示。

如图3,区域①、②由2号线车站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的设备服务;区域③由3号线左端通风空调内的设备服务;站台层由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的设备共同服务。

3 方案比较

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存在以下优点。

(1)公共区不存在风管交叉及服务重叠现象,节省管材,且对车站高度要求小,节省土建造价。

(2)风管末端无需利用风阀截断气流,无漏风和冷原浪费现象。

(3)无需对挡烟垂壁等进行二次安装,保护装修,且对已运营线路无影响。

(4)方案一设备需要按近期/远期控制,设备选型需满足近期运营温湿度要求,装机容量大,方案二不存在此现象,节约装机容量[7]。

(5)方案二设备装机容量小,节省电缆和电控柜等成本。

4 结语

(1)通过对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具体分析及两种方案的对比,方案二无论在降低成本和方便施工等方面好于方案一,故将方案二作为优化方案。

(2)建议此类工程在选定方案时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秦宏霄.浅谈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战略[J].城市地理,2014(14):14.

[2]王波,李晓霞,安栓庄.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特性分析及车站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10(2):55-58.

[3]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2013.

[4]刘俊.公共建筑节能分析与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14(30):184-186.

[5]郝鑫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与机械排烟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樊洪明,尹志芳,张丹,等.地铁车站挡烟垂壁对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1):80-84.

4.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安排,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为加快“强市名城”建设,打造“平安之都、和谐泰安”创造良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1年内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2年内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60%;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2年内打造100个市级星级化示范社区。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以社区为格,明确每一个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科学整合社区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1

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科学整合配备社区服务管理力量。

1、城市社区网格建设。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以街巷、道路为标志,以3000户左右为标准,全覆盖、无缝隙1年内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合理划分调整和设立社区,确保理全覆盖。

2、农村社区网格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完备的要求设立,农村社区设置的地域范围,原则上社区服务中心辐射半径一般不2年内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超过2-3公里,确保60%。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期下

3、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重点围绕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工作者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社区规划化建设步伐。以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商业服务组织、便民利民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组织体系,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的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夯实社区管理基础。2

(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推动社会公众服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务信息化。确保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开通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以宽带城域网和虚拟专网为依托,区(县、市)为枢纽,社区为应用终端,形成纵贯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统一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重点完成社区基础数据库建设。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社区概况、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保障、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环境、社区图片、日常工作、系统功能、系统维护、扩展功能、其它功能、其它工具等。每一个模块包括非常全面细致的内容,各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集中录入填写,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对数据库的项目和内容提出添加和修改。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建立起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社区工作数据指标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为协同服务创造条件。初步实现党建群团、劳动保障、救助福利、文教体卫、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

2、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网络平台。以“中国社区在线”为 3

依托,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外网服务平台(网站),以沟通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联络政府与社区居民为主要建设内容,发挥互联网电子邮件、浏览、电子公告等功能,推动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服务。

3、建设智能化社区。全面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在社区进行以提高服务水平、改进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鼓励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信息化项目和相关设施。注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物业管理和社区组织的有效结合。

4、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体制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市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各县(市、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制订本地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街道(乡镇)要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街道、社区的各种信息化应用建设任务;社区要在区(县、市)和街道的指导下,做好源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组织开发好社区内各种服务信息资源。各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网络平台要在今年全部安装开通运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和运行费用,采取各级政府投入和社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4

(三)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志愿互助力量、市场力量的作用,建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群众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

1、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每个社区应有一个统一标识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活动等多种功能,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城市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应不低于300平方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乡风民俗等合理确定,原则上按照每千人300平方米左右面积建设。通过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开展社区服务奠定

基础。

2、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主导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社区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计划生育、文教卫生、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倡导建立社区居民互助和志愿服务体系,利用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优势,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各类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参与社会救助、拥军优属、治安防范、普法宣传、婚育新风、法律援助、文体健身、环境保护等互助和志愿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引 5

导建立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按照安全、生态、方便、实惠的要求,积极吸引连锁超市、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等服务机构在社区设立网点,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店、餐饮娱乐连锁店进社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要。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协调,明确责任。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指导各县市区搞好城乡社区规划,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市公安部门要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齐优化社区民警,完善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市计生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全面掌握社区人口动态轨迹。要通过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对社区全方位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经费投入,将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补贴列入财政预算,落实社区信息化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提供保障;各有关部门委托给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应的经费落实到社区,确保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加强督导,抓好落实。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把社区 6

5.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五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新时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增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守法和自律意识,改善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有效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总结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经验,提出旅店业等各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意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分级管理方案,建立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制度,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科学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的目的。

二、工作原则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根据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原则如下:

(一)量化评价的原则。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及规范,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公共场所安全的因素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制定量化标准,综合评价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

(二)分级监督的原则。根据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确定监督频率。

(三)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对确定级别的经营单位实施动态管理。视风险度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其级别,实施相应的监管。

(四)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公开评价标准、方法和经营单位的量化定级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

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的区域和公共场所类别,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二)确定标准

1、制定量化评分表。根据每一监督项目权重确定分值。

2、分级依据。根据标化总分,确定级别,分别做出优秀、良好、合格的审查结论。

(1)得分为9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核定为A级;

(2)得分为70~89者,评为良好,核定为B级;

(3)得分为60~69者,评为合格,核定为C级;

(4)得分低于60者,评为差。

关键项目(带※号的项目)只要一项不合格者,评定为差。

3、监督频率。

(1)审查结论为优秀(A级)的,为低度风险、高信誉度,实施简化监督,每年一次;

(2)审查结论为良好(B级)的,为中度风险、一般信誉度,实施常规监督,每年二次;

(3)审查结论为合格(C级)的,为高度风险、低信誉度,实施强化监督,每年三次以上。

(4)审查结论为差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三)组织实施。建立工作程序,培训卫生监督员,广泛宣传动员,全面组织实施。

(四)协作调研。卫生部成立协作组,到试点地区和单位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综合评估。试点单位,对原试点方案、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及时上报。

(六)总结交流。卫生部根据各地区的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量化分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广实施。

四、工作进度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前,制定工作方案和评分标准。

第二阶段:2006年8月前,完成具体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2006年9月前,完成评估总结工作。

五、保障措施

卫生部监督司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为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对试点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信息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试点经验;卫生部对试点工作按项目管理提供部分经费补助。

试点地区所在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各试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具体承担本地区试点工作,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负责解决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量化分级工作,必须以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其它诸如价格、服务水平等因素不在考虑之列。

2、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并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实施。

3、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是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不能片面理解为创优、评先等活动。

4、量化分级管理级别的评定实行谁发证、谁管理、谁评定的原则,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搞层层审批,级级评审。

5、量化分级管理评定结果,可选择适当形式向社会公示,不宜采取挂牌形式。

6.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六

(2010年6月23日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级开始执行)

一、适用学科: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学科代码:120400 本方案适用于以下研究方向:

1、公共政策

2、政府管理

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4、公民社会与治理

5、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

6、发展规划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致力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三、知识结构

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基础理论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达到坚实宽广的要求,着重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2、研究领域

根据本研究领域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交叉学科

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及理工科研究生课程。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三周内,按培养方案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交学院业务办备案。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业务办备案。

2、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

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初,考试内容覆盖学科基础课程,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可以重考一次,重考成绩记载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成绩后记“重考”字样。重考仍不及格者将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处理办法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院,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资格考试未通过者不能做选题报告。

有关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参见《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试实施细则》。

3、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主要课程学习完成后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完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由导师组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其中至少有3名博士生导师)评审,选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准备开题的博士研究生要在开题前一周将书面的选题报告交考核小组成员和学院业务办,并下载研究生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开题后一周内将填写好的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交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跨学科的论文选题报告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 应重做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不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重新做一次选题报告。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听取3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报告记载表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考查。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一年内不能申请答辩;直博生入学满4年的可由本人提出转为申请硕士学位。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 篇正式刊出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发表论文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8年12月版)收录的期刊上,另1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有关学位论文工作的学术论文。有关说明参见《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必须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邀请至少5名以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造性等进行评议,广泛听取意见。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论文研究工作是博士学位教育的核心环节。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吸收完成论文研究所需学科的相关教师参加,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应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附录:学位课程要求

普博生一般需完成不少于40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5学分),直博生需完成不少于43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8学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如已修过下述“学科基础课程”中的有关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每位博士生最多可以申请免修三门课程,但不能申请免考资格考试中的相关部分。(申请免修手续应在第一学期办完。申请免修课程的博士生,须填写“博士生学位要求课程免修申请表”,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普博生≥4学分,直博生≥7学分)l 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必选)l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l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l 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直博生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中必选其一)

2、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l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Ⅱ(必选)l 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必选)l 公共政策Ⅱ(必选)l 政治学Ⅱ

(必选)l 公法学(必选)l 组织理论Ⅱ(必选)

(90590043)(90590063)(90590033)(90590253)(80590453)(9059024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90640012)(90610042)(70590203)(60610053)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

l 公共管理思想史(必选)在以下经济类课程中,可任选一门。l 高级微观经济学 l 高级宏观经济学 l 高级微观经济学I l 高级宏观经济学I

3、学科方向课程(6学分,必须选择二个方向的各一门课程): 3学分(考试)春季

(70510113)(70510283)(90510053)(9051015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方向一:公共政策 l 比较公共政策 l 科技、环境与社会政策 方向二:政府管理 l 政府组织与治理模式 l 制度创建与经济发展

方向三: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l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组织前沿 l 国际关系理论

方向四:公民社会与治理 l NGO与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l 公民社会与法制前沿

方向五: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l 区域发展与政策 l 城市发展与管理 方向六:发展规划 l 规划编制与分析 l 规划执行与管理

4、必修环节(5学分)

l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l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l 资格考试 l 社会实践

5、选修课程(≧1学分)l 文献阅读与报告 l 国际发展前沿问题 l 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 l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 l 第二外国语

l 导师建议的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说明:每学期修课学分数不超过15学分。

(90590163)(90590133)

(90590083)(90590153)

(90590093)(80590113)

(90590113)(90590213)

(80590513)(80590443)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90590171)(90590271)(90590183)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1学分

(考查)

1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7.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篇七

一、以掌握技能为目标的必修课程

1.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课程分三个学期, 分别完成英语交际能力、行业英语会话能力、通用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

2.高等数学

公共大学数学:主要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专业数学:按专业的不同

3.体育与健康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注重先进体育理念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 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与行为健康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增强终身体育意识。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比较全面的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 肯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对学生的成才、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 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6.大学生心理健康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阶段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分析评价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状况, 掌握心理调适和保健方法, 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完善个性心理, 优化人格品质,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基本心理素质和职前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7.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焦点。《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就业协议及就业中相关法律制度问题:求职准备;面试;创业准备;创业实务等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紧紧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特点, 通过引入大量实用、经典、新颖的案例和资料, 加入模拟训练,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顺利就业, 减轻家庭和社会就业压力, 开启就业成功之门。

8.入学教育

本课程是在新生入学后,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 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 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

二、以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必选课程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经过探索与实践, 我们拟定了以“职业人文基础”为主干的必选课程, 以系列选修课程为辅助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人文基础”必选课程以“职业人文修养”“职业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形成多个模块, 多个模块组合为一门课程, 每学期必选其中一门课程学习。

职业人文修养类:旨在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涉猎, 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文化基础知识,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先做人, 后做事;通过学习,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为学好其他课程, 为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1.人文的熏陶:主要包含文学欣赏、国学导读、中国历史概述、历史与名人、哲学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数学文化。

2.艺术修养:音乐欣赏、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建筑欣赏、书法欣赏、舞蹈欣赏、戏剧艺术欣赏、影视艺术欣赏。

3.人生与生活:时尚与生活、中国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茶文化、职场休闲文化。

职业通用能力类:旨在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 从而为培养面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口语表达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普通话综合训练。

2.交际沟通能力:校园沟通能力训练、品格育成与人生历练、高职学生礼仪修养教程、社交礼仪、公共关系、成功教育。

3.实用写作能力:高职应用文写作、应用写作项目实训教程 。

4.创新能力:实用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走进创意世界、创新改变生活。

5.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规划与创业体验、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职业观与职业道德、中国职业美德、职业素养与职业维权、高职生社会素质培养、职场团队管理与管理实务。

三、拓展学习的任选课程

在现代社会中,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 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 必然会使专业过窄, 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 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 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 有必要开发进一步提升学生单一方面素质的专项训练课程, 作为必修模块课程的延续与深化。比如, 将应用文写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为:科技实用写作、论文写作、经贸文书写作、大学英语写作等;口才类课程可细化为:求职口才、服务口才、管理口才、营销口才、谈判口才等。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与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东风, 葛力力.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 (教研版) , 2006, (5) .

[2]汪亚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

8.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八

以色彩对于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借鉴色彩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结合公共艺术设计及施工内在特点,展开有针对性地公共艺术色彩教学实践工作,通过教学评价显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型艺术形式,正在提升社区活力、繁荣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公共艺术发展快速,社会对此需求大,但相关教学方法却远未成熟。而且导传统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相比,公共艺术设计对色彩,特别是明快的色彩运用格外重视,这是由公共艺术自身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基于此,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的《设计导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公共艺术自身的多学科交又特性为切入点,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知识体系,结合公共艺术自身特点,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相关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一、基于色彩学基本理论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设计活动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进行公共艺术色彩设计的前提。但由于学时所限,应当限于最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授。比如,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自身色彩搭配和变化往往相对简单,因此错视等概念应用较少。同样,运用奥斯瓦尔德色彩系统和孟塞尔色彩系统进行色彩设计也缺少必要性。导之相对,对色彩三属性:色相、纯度和饱和度的讲解应当作为重点。¨l导上述简化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应该有深度的讲解。举例而言,由于波长和振幅区别,红色的运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视觉上首先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热情、青春、爱情、革命。因此,大量欧美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选用红色作为主基调,除了后文会提到的环境导形态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红色产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学功能。另外,黄色是明亮的、温暖的,黄色在适当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纯度都较高的黄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蓝色是冷静、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为蓝色标注了广阔无垠的特征,带有浓厚的自然清新气息。另一方面,蓝色还是科技的色彩,蓝色导银仄色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的科技产品和对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则有纯;争之感。黑色则使人压抑、警惕。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艺术中有广泛运用。

这方面的教学范例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系列。印第安纳将“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维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后,产生了风靡世界的“LOVE”公共艺术品,醒目红色的运用使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传达的信息,而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同样,国内以字体(包括汉字、拉丁文字导自创字符)为主创作的公共艺术大多选用鲜明的色彩,特别红色来突出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见图1)

教学实践案例:《逝去累积》(赵夏璃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图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带有文化含义的“Time”、“Goal”单词为主要造型,通过形体变化表现出时间流逝和成功积累的主题。方案主题鲜明,尺度得当,形态变化丰富,二维公共艺术沿线性空间布置以节省空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者运用明黄、大红和亮白三种醒目色彩来唤起公众注意,更突出阐发了作品主题,发挥出了最佳视觉效果。(见图2)

二、基于类型学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当代公共艺术导设计关系紧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范畴。如果基于类型学视角开展分析,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的运用以及构成,无疑是三种最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由于各自设计方法伴随优点而来的内在局限,运用这三种方法设计出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对色彩的表现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选取三位建筑学院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方案,分别运用了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构成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强调公共艺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现成品公共艺术

现成品公共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以奥登博格为代表的现成品公共艺术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因为这些作品摹仿自工业现成品或其他,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将它们放大、扭转、组合运用后的公共艺术品必须着色,才能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如奥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鲁根所说:“我们也需要用一个十分相关的能够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唤起的图像。如果没有那些,我们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满巴士、小汽车和烟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学案例:《插电生活》(吴闻达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深化,但设计者选取插头和插座这一现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放大,达到表现生活,营造幽默感的设计目的,充分结合环境设计了悬吊结构以承力,同时不妨碍交通流线。为了强化视觉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鉴了奥登博格在埃因霍温《PING》中运用多个保龄球瓶的方法,运用了多个尺度相同的插头,并添加黄、绿、蓝等色彩,熟练掌握了利用色彩进行区分多个现成品相同元素的设计方法。(见图3)

2.二维公共艺术

二维型公共艺术,特别是二维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态公共艺术虽然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是由于表现手段使然,视角受到局限,细节不足,因此必须辅以明亮、对比鲜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现力,因此对色彩表现有着强烈需求,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普遍表现了儿童游戏般的稚拙天真,同时造型上稳定、均衡又富于变化。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象影响甚广,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见图4)教学案例:《Retum to nature》(史文舒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为设计方法,以活跃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手工模型表现方法。设计者特别注重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借鉴了不同色彩导相应心理状态的联系。以色彩为主,以尺度为辅表现抽象人体的年龄阶层等特征,弥补了剪影型公共艺术缺少细节表现的不足。(见图5)

nlc202309031300

3.构成

构成型公共艺术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数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运用是避免单调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教学范例除了最经典的亚历山大利伯曼红色的系列作品外,还有查尔斯佩里惯用的明黄色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位于纽约时代生活广场的蓝色构成作品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教学案例:《升腾的光影》(张昊 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利用五边形为基本元素,以渐变构成为切入点,有着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逻辑。作者特别注重了色彩运用,运用五色调和原理,选用红、黄、蓝、绿、紫五种色彩,使公共艺术作品立面呈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特别注意了光照角度的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整,使红、黄这样的暖色调处于阴影中,保证了整体色彩运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学。(见图6)

三、立足中国国情归纳公共艺术色彩运用前提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虽然距离作品落成还有很长距离,但必要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会禁忌等。同样,由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诞生于欧美的新型艺术观念,在引入中国后必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主题、形态以及色彩。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成功导否的关键。

1.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统一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注意导城市色彩协调统一。这方面可以依托规划学科相关成果,对天津等城市色彩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

2.大环境需要考虑纬度要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都位于室外开放空间内,因此其视觉效果必然受到大气候环境的影响。位于高纬度国家或城市的公共艺术,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以便在漫长的景观萧瑟的冬季,带给公众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善心理状况。这方面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奥登博格落成于荷兰埃茵霍温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龄球瓶没有运用传统色彩,而是换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依然带给人温暖的体验。同样的案例还可见休格曼位于美国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区的公共艺术,更多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而他在美国南部各州的作品则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

3.社会学与民俗学视角下的禁忌因素

中国当前的公共艺术方案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禁忌心理因素,不能一味套用色彩搭配的科学原理和色彩心理学的现有理论。中国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都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红色也是血液的颜色,事故和危险也多用红色作标志。比如同样是红色的运用,青岛的《五月的风》,就成功利用红色突出了五四运动的主题,视觉效果突出,广为大众所接受。但位于广西南宁市的《盛开的朱槿》(一般称“朱槿花雕塑”)。由海外知名景观设计公司主持设计,虽然红色是朱槿的色彩,但由于设计方运用了花瓣形式,意图通过乘坐交通工具的观众,在动态中形成朱槿花的视觉形象。但是由于很难达到理想的车速和角度,所以反而使公众感觉很像血淋淋的刀片形状,从而遭到猛烈抨击,最后在落成八年后于2010年拆除。这就是公共艺术形态导色彩设计结合不当,触发民俗禁忌的失败案例。

五、结语

很少有哪种室外立体艺术形式像公共艺术这样导色彩运用不可分割。但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错误运用色彩或因害怕错误而避免使用色彩的案例屡见不鲜。这就需要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加以解决。但更需要立足学科交又,从教学阶段进行色彩教学内容科学化探索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方面的努力既能够为中国公共艺术实践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后备人才,也能够丰富中国色彩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九

管理A级单位复评工作方案

为了积极推进我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关于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广东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广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复评原则

根据国家、省的工作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严格评审、标准一致的原则,由市卫生局统筹领导,市卫生监督所具体组织实施,市级专家进行复评,确定我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

二、复评对象

经各区、县级市卫生局或市卫生监督所初评达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标准,并按时申报复评的住宿场所、游泳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沐浴场所。

三、复评标准

复评按照《广州市住宿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广州市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广州市沐浴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广州市美容美发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及使用指南进行。

四、复评程序

(一)由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和市卫生监督所根据初

评结果和被评单位申请,申报复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复评A级单位一览表、初评评分表、卫生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当年卫生检验报告书。

(二)市卫生监督所负责收集汇总申报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审核。

(三)对经审核材料合格的单位,由市卫生监督所组织市级专家进行复评,复评包括资料审核和现场审核。

(四)市卫生监督所组织专家对复评结果进行合议,确定达到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A级标准的单位名单。

(五)市卫生监督所将经复评达到A级标准的单位名单、评分及专家意见、不达标名单及原因报市卫生局。

(六)市卫生局对A级单位名单进行审核后,以公文形式予以公告,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七)由市卫生监督所向各区(县级市)发放A级单位标牌。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向A级单位发放标牌并予以公告。

五、复评时间

每年4月1日或9月1日前提交申报材料,逾期不予受理。复评时间由市卫生监督所审核材料后确定并通知。

六、复评专家

市级专家由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广州市卫生监督所推荐的业务扎实、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监督员组成。每次复评均根据工作量从市级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专家遵守回避制度。

附件

一、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复评专家名单

二、申报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A级复评单位一览表

附件一

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复评专家名单

方建国

孔薇

钟嶷

郭重山

张革辉

苏惠梅

林顺开

文学光

陈继鹏

秦莉莉

李星

房文秀

陆连芳

林宗伟

谭礼和

罗瓦丽

吴志军

岑志坚

黄伟泉 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越秀区卫生监督所 越秀区卫生监督所 海珠区卫生监督所 荔湾区卫生监督所 荔湾区卫生监督所 天河区卫生监督所 天河区卫生监督所 白云区卫生监督所 白云区卫生监督所 黄埔区疾控中心 黄埔区卫生监督所 花都区卫生监督所 花都区卫生监督所 番禺区卫生监督所 番禺区卫生监督所

刘素梅

贝小萍

吴健雄

张伟康

姚威

李晓斌

石伟明

10.公共卫生方案 篇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组 长:赵冰虎 副组长:赵双录

成员:各处室人员、班主任 各教研组长 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午检制度,及

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三、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5、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

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煤气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一)传染病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

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11.公共资产管理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者素质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存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种道德现象,用以描述受托人不尽职责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委托人利益面临重大损失的危险境况。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是和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性质分不开的,公共管理者是由社会公众委托执行民众拥有的公共权力的人,民众将自己的权力授予公共管理者执行以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共管理者接受社会公众的委托,承担着他们委托的义务,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行使他们所赋予的权力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在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中,由于公共管理者的权力价值观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冲突以及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意志状态,使其经常有充分的机会背离社会公众的意愿采取不道德的方式来行使公共权力,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潜在和现实的损害与威胁,从而导致道德风险。

一、公共管理者权力价值观的迷失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权力价值观是关于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其评价的根本观点,它指导公共管理者的权力运作方向、决定其道德行为。公共管理者一旦形成特定的权力价值观,就会表现相应的行为选择,如果权力价值观一旦陷入误区,则会产生越轨的权力行为,引发道德风险。

在我们当前存在的多种形态的价值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权力价值观,即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权力价值观。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个人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牟取个人利益为目标。公共管理者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权力价值观,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作为其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在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的影响下,本应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权力往往出现错位表现。有的公共管理者把公共权力私有化,把社会公众给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私的工具,执行多大的权力便用多大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商品化,将权力异化为商品,把权力当作交换中的筹码,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甚至权色交易;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庸俗化,把权力变成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互相利用的工具,使神圣的公共权力走向庸俗;有的权力运用者把公共权力特殊化,认为人性的尊严取决于权位的高低,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支配权力的大小,一旦拥有权力便把自己视为特殊人物,荫庇亲朋、高高在上,却对社会公众的利益置若罔闻,凡此种种,不一而别。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影响下的公共权力错位异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作为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道德风险,往往对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冲突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现实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扮演多种角色身份,公共管理者也不例外,他们既是“个体”的人又是“公共”的人,这样在他们的道德选择中会经常性的面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个人义务与公共管理者义务的冲突”“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的冲突”,这种由于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道德风险。

第一,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得以产生、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合法性来源。“公共性是政府的第一属性” [1],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这种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者就成了“公共”人。“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代表人民的公共利益,并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人”[2]。公共管理者成为“公共人”正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公共管理者应当具有的特性。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管理者应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念,即“公共利益至上”。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建立和拥有这种信仰,他就不应当进入公共管理者队伍中来。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取决于他能否建立和是否拥有这种信仰。而在私人领域中,个人利益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个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可以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个人没有理由运用公共权力来扩展自己的权利。现代社会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共意志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是代表公共利益、执行公共意志的。在公共领域中,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公共权力被用来优先维护公共管理者个人权利的话,那么公共权力就会变质,发生异化。

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管理者经常会面对这样的冲突和选择: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一方面他们又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执掌的权力,把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混为一谈,用可以支配他人以及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力牟取私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就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存在。

第二,公共管理者个人义务与公共义务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作为公共管理者的个人义务是指他们在个人领域里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职责和义务,公共义务是指公共管理者在公共领域里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公共管理者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一般的社会成员。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正当、独特的个人权益,在这一点上公共管理者也不例外。

然而,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者更有责任与义务为公共利益服务,很显然,一个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与作为普通社会成员,这两种角色如何和谐共处是个很难两全的问题。基于这两种角色期待所发生的角色职责,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这种冲突和碰撞,究其实质就是为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他人的利益来履行角色职责。如果公共管理者不能准确恰当地界定和维护个人的自我利益,就很难保证公共管理者个人自我利益的伦理合理性。

此时,作为公共管理者个人必须要对自己的职责义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必须有足够的道德勇气区分开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职责义务。当公共管理者在这两种职责义务冲突中,分不清二者的界限,甚至有意模糊二者的界限,放弃公共义务而注重个人义务的履行,就会导致道德风险。

第三,公共管理者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的冲突引发的道德风险。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本位职责是指他们在公共管理组织体系中,由于职责位置所决定了应当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社会职责是指公共管理者作为一般社会成员所应当承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通常情况下,公共管理者的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不会发生冲突。因为,公共管理者的利益和社会民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存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矛盾冲突。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意志能力,在许多情境下对问题的认识有差异,不能用正确的道德理性调控自己判断和选择,往往会对现实中的邪恶妥协,而发生公共管理者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之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例发生,本来按照政府和公共组织的活动原则来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是作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要求来贯彻执行的。但是,上级并不是万能的,上级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当上级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时候,或者上级领导以代表组织的名义出现,但却是为了维护其个人的私利,这时,作为下级的公共管理者会如何面对呢?是选择服从上级的错误决定,还是选择服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社会职责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道德风险。

在当前社会公共管理中,许多公共管理组织在授权方面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级对下级有时有着绝对的决定权,上级部门和管理者掌握着下属部门和人员的职位升迁、薪酬发放、福利待遇等关系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大事。所以,除非公共管理者有着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否则在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发生冲突时,他往往不会舍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更倾向于选择服从本位职责要求。这种原因引起的道德风险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公共管理者道德意志状态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人的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道德不是个体生而知之的,它存在着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一个人的道德意志力,不同的人,其道德意志力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况且道德意志力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也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人在行为中是行善还是作恶往往和一个人的道德意志状态相关。一个人为善还是作恶往往就在道德意志能否克制不道德动机的一瞬间。有道德意志的人往往在许多情况下都更有抗拒诱惑的能力。但是,道德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主观上看,道德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行为主体的自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让渡甚至利益牺牲,这就要求人们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正确看待自身利益的得失。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从客观上看,道德行为的过程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一个人在为善之后却没有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甚至被人们误会和责难,这都会给行为主体带来思想上的斗争和情绪上的波动。人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将道德行为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关键也在于有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

在特定的条件下,道德意志力的强弱,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的道德性质。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通常被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个人直接愿望的调节和控制,即当个人需要、兴趣等引起个人的直接愿望与道德要求发生矛盾时,能按社会道德要求控制自己的欲求。第二,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道德行为前和道德行为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动机斗争,能否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就表现出个体的道德意志。第三,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调节。即当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用道德意志的力量使人的情绪服从于人的道德理智。第四,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第五,抗拒诱惑的能力。有道德意志的人能抵制外界的腐蚀、引诱和压迫,保持道德高尚[3]。

在道德意志的约束下,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职责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转化为个体客观的行为活动。反之,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会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不能战胜自己不道德动机,而在一瞬间选择不道德行为。所以,公共管理者道德意志的坚强与否直接决定着其道德行为的性质。如果行为不道德,就会形成道德风险,直接危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公共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总是由现实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公共管理者来承担,公共职责也是通过具体的公共管理者来履行。这些承担相关职责的具体公共管理者个体的道德状况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实施及其实施的结果会有重大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方面原因的考虑,人们在选择公共职位的实施个体时,总把他的道德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品质因素加以考虑,对管理者做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因为只有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很可靠、很确定时,道德风险才可能有效避免。

注释:

[1][2]周智.浅论行政人的价值坐标[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6).

上一篇:2023-2024半期考试工作总结 文档下一篇:韶关中考的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