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调查问卷

2024-09-03

农户调查问卷(8篇)

1.农户调查问卷 篇一

农户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调查问卷 ——省——市县——乡(镇)——村 姓名联系电话——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A男,B女)

年龄:

周岁。

2.家庭经济人口数

人;(经济人口:要靠家庭收入养活的人口)家庭劳动力总数(务农+打工):

人. 3.您家耕种的土地面积大约为

亩。4.您的文化程度是? 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大专及以上

5.您家每年总收入大约是

元,其中,农业收入大约是

元. 6.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①粮食作物 ④家庭作坊 ②农副产品⑧外出务工 ⑤其他

7.您家有没有外出打工人员?如果有,①有,——人,——元

8.您家每年总支出大约是

元,有几人?年收入大约是多少? ②没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大约是——元. 您家生产性支出中,花费最多的是: ①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②购买小型农业机械 ③租用农业机械和雇人劳动④灌溉支出⑤家庭作坊原材料购买⑥做 小生意⑦其他

9.您家庭生活支出主要用于(限三项)?请排序 每年人情支出大约为——元. ①交通费用②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费用③人情支出 ④家庭日常开支⑤医疗支出⑥其他——

10.如果您家借过钱,那么您家庭鱼垫全堑大约是元? 11.您认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风险是: ①自然风险②市场风险③其他一

12.您认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①影响非常大②有较大影响③有一定影响④有较小影响 13.近五年来您家有没有遭受过自然灾害?①有②没有

14.如果遭受过自然灾害,主要是以下哪几种类型?请按影响程度排序 ①干旱 ⑤禽畜疾病 ②植物病虫害 ⑥霜冻雹灾 ③洪涝④风灾⑦其他——

如果有受灾状况(自然灾害),损失额度为 15.您对农业保险了解多少? ①了解②有一定了解③不了解 16.您是否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①愿意②随便(没有明确购买意愿)③不愿意 17.若您不愿意购买,原因是 ①遇到风险的可能性不大②可通过其它方式化解风险③遇到灾害国家会给予救济 ④成本低,损失了也没关系⑤不了解或者不相信保险⑥其它—— 18.若您认为需要购买,而现在尚未购买的原因是(多选,请排序 ①买保险的程序及保险条款太复杂②理赔太麻烦③不信任保险公司 ④保险费太高⑤家庭经济状况不佳⑥周围的人都没买 ⑦曾经买过,印象不好⑧其他

19.根据您的家庭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受灾状况,您最想购买哪种保险? ①医疗保险②家庭财产保险③农业保险 ④养老保险⑤教育保险⑥其他——

20.若政府给予农业保险一定补贴,您是否愿意购买? ①是②否

21.若您购买过农业保险,发生险情后,您是否按合同得到了赔偿? ①是②否

22.您对农业保险最看重什么? ①出事(出险)后能赔偿多少②保险公司承诺是否属实 ④有没有合适的险种⑤保险合同条款 23.您通常如何防范农业自然风险? ③保费额 ⑥其它一 ①储蓄存钱②购买农业保险③听天由命④其它

24.您认为有效防范农业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哪些?(多选)①农业保险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③村民互助 ④政府主导的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措施⑤其它——

25.您觉得什么样的农业保险适合您?设置哪些险种能够防范农业自然风险?

2.农户调查问卷 篇二

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诱因、动机和意愿的研究。速水和拉坦[2]提出了技术诱导理论,把技术采用行为理解成对关键经济变量变动的一种内生反应,认为农户可获得要素的稀缺程度是其选择和采用新技术的诱因。林毅夫[3]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化,证明技术诱导假说同样适用于初级生产要素市场受到限制的经济体。汪三桂和刘晓展[4]则认为,在信息约束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才是农户选择技术的动机,农户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谨慎权衡的结果往往倾向于回避风险,追求收入稳定;另一方面是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个体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公共政策、资源分配、市场风险等因素[5,6,7]。个体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禀赋、受教育程度、掌握信息程度、家庭成员特征等[8,9,10]。

对传统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近年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关注增多,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两型农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约束、技术约束、供给需求市场约束等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如向东梅[11]从分享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收益、降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预期成本和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促进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的微观角度来展开。葛继红等[12]在江苏376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对农户是否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张董敏等[13]基于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传统农户与科技示范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罗小锋[14]从技术采用率和采用行为两个层面,研究了农户采用节约耕地型技术与节约劳动型技术是否存在差异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两型农业”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有研究大多为宏观定性分析或以某一类“两型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不同环节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纳及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差异分析。因此本文选择6类代表性的“两型农业”技术来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意愿的关键因素,并探讨同一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差异。

建设“两型农业”的关键要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减人等“九节一减”的节约型技术和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境友好型技术[15]。本文之所以选择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指现代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还田、堆沤腐解还田、过腹还田,不包括传统的焚烧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6类农业技术不仅是“两型农业”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而且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影响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因素众多,需要辨别影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属性农业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方向与强度等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区别的推广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这对提高“两型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为被解释变量,以户主个人特征、经营规模等为自变量,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以期为引导、规范和优化农户技术采用行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提供支持与参考。

1 理论分析

技术本身的属性能够解释技术采用率的49%-87%。新技术的采用是技术属性、环境约束和采纳群体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技术属性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研究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不可缺少的部分[7]。技术属性差异是本文分析的一个基础,技术属性因素将不直接纳入模型中,但预期将通过同一农户对不同技术采纳的差异体现出来,因此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属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便于后文的分析。

免耕栽培技术是集保护性耕作与轻简化栽培于一体的实用新技术,简便、低耗、省工、节能、高效,可缓解劳动力紧张。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播种质量好,分布均匀,具有省种、省工、苗壮、高产等优点,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是一项重要的节本增效技术。收获作业是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的特点,机收技术的优越性表现为替代人工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该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是我国大力推广的用于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秸秆还田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消化大量秸秆,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效应。从资源替代属性看,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有显著的节约劳动力属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具有节约耕地属性;从商品化强弱和公共属性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公共属性最强,具有较大的外部正效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公共属性较强,环境友好属性明显。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商品性技术属性较强(与机械设备为依托,提供者易于获取收益)。

“两型农业”的理念落实关键在于农业生产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否沿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多因素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可操作性原则,将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为3大类。

1)农户特征会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①户主年龄:一般来说,农业决策者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沿用先前经验,对技术采用的积极性越低。但对于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年龄偏大的农户可能由于自身体力渐弱,对节约劳力的技术的采用意愿可能更高。本文预期户主年龄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②受教育程度:一般而言,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用技术的可能性越大。但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程度与技术采用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高产型技术的比例越低,选择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比例越高。本文预期户主受教育程度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方向尚不确定。③社会公职:与普通农户相比,村、政干部视野相对开阔,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对新技术的认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通常是新事物的试水者,这意味着家中有人担任公职的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更高。但担任干部也意味着用于农业经营的时间较普通农户少,有可能增加新技术采用的风险,对私人收益不显著技术的采用持谨慎态度。因此,社会公职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取决于上述因素的对比,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技术培训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传授的知识更具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特点、经济价值、使用方法等认知程度,激发农户了解“两型农业”技术的欲望,提高其技术采用率。同时技术培训还能提供经验交流平台,率先采用成功的农户易于起到示范作用,增强其他农户尝试采用新技术的信心。本文预期参加技术培训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具有正效应。

2)农户家庭特征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有影响。经营规模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方向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用的关系尚需实证检验。

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越分散,灌溉等基础设施供给困难,成本越高,新技术的推广越困难,本文预期农地越分散,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倾向越低。

户主外出务工。对发展中国家农户新技术的采用而言,劳动力转移尤其是户主的转移对农户新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影响可表现为人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前者是指随着农户务农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尤其是户主外出务工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科学素质降低,农户决策更保守,不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较大;后者是指随着农户转移劳动力人数的增加,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农户则会倾向于采用新技术,但这种效应需视农业技术的类型和考察地区而定,具有不确定性。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户主外出务工的影响类似。农户家庭年收入。一般而言,经济状况差的农户有较强的采纳新技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愿望,而一些收益率高的技术往往因为其较高的使用成本和风险阻碍了这种类型农户的采纳选择。年收入对农户不同“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3)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行为有影响。技术供给服务。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主体的偏好和信任程度存在差异,本文把农户获取相关技术主要途径分为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合作社、企业和媒体(宣传)。本文预期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技术服务主体的偏好以及不同主体服务领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服务主体对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差异明显。

获得技术渠道种数。农户获取新技术渠道越广,相关信息了解越充分,采用相关技术的可能性越大。本文预期多样化的“两型农业”技术引入路径有利于提高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对辽宁省大洼县和新民市两大产粮大县的粮食种植户的调查,调查以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共589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干部、务工或经商等)、农户家庭生产情况(包括土地情况和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等)、收入情况、技术采纳及需求(包括农户对农产品流通和技术服务需求等)等方面。剔除无效及信息不全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8份,样本有效率96%。

2.2 变量选取

参考已有研究对农户技术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在尽量不遗漏重要变量的前提下,选取了户主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3组12个变量,全部变量的名称、含义、赋值及预期影响方向见表1。

注:“+”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正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负面影响;“?”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2.3 模型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由于被解释变量属于离散变量,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Logit、Probit)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在处理二分类因变量的情况下,Logistic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的结果十分近似,目前尚不存在坚实的理论区别二者的优劣。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出于方便和习惯来选择,当模型包含连续自变量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更好[16],鉴于此本文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来分析。模型形式为:

式中:p(Y)为农户采用“两型农业”技术的概率,xij是解释变量,表示i个样本的第j个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βj表示j种影响技术选择行为的回归系数,m表示这一概率影响因素个数,α为常数项,μj为随机扰动项。

采用stata13软件对农户采纳“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统计

在被调查的568个农户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占总样本的41.7%;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73.9%;采用免耕栽培技术的占总样本的41.2%;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4.2%;采用机收技术占总样本的81.1%;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占总样本的23.7%(表2)。机收技术采用率最高,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率最低,不同类型技术之间的采用情况差异明显。

3.2 计量检验分析

二项Logistic回归对多元共线性敏感,当多元共线性程度较高时,系数估计标准误的估计将产生偏差。因此在Logistic回归之前,要进行共线性诊断。容忍度指标、方差膨胀因子(VIF)等可用于多元共线性的诊断,但在目前的stata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不直接提供容忍度等指标。由于关注的只是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容忍度等指标的估计与模型中因变量的形式无关。因此可用同样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得出容忍度等指标。一般认为,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越大,说明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若VIF≤5,可认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利用stata进行多重共线诊断发现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为1.630<5(表3),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

3.3 农户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户主年龄。户主年龄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影响存在差异。户主年龄对节水技术采纳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表4),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年龄越大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越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水的认识可能固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水意识弱。对测土配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两类技术不仅省工且节本增效明显,在我国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向的背景下,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渐弱,对省工技术需求强烈。另外,年龄大的农民兼业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采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关注度要高于年龄较小的兼业程度高的农户。

2)社会公职。家庭中有人担任公职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有社会公职的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而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收技术采用呈显著正影响。节水灌溉技术与其他几类“两型农业”技术相比,其所需资金投入较高,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模型结果表明有干部任职的农户相对于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一般来说,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政策倡导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技术的采用相对于普通农户将更为积极的去关注或率先采用,但目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收益要小于私人边际成本,有社会公职的农户更加理性,精于计算投入产出,相对于普通农户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性更小。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美化环境的正外部性。从采用该技术的私人收益来看,该技术的采用能起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作用,节本增收效果明显,其私人边际净产值大于0,且该技术私人边际收益的获得与政策导向希望获取的社会正外部性之间不存在冲突或冲突很小,作为理性经济人采纳该技术意愿高。另外,该技术作为我国大力推广的“两型农业”技术之一,有人担任社会公职的农户缘于他们自身知识积累以及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优势,在农技推广示范户挑选中更容易被选为科技示范户,因此家中有干部的农户对测土配方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

机收技术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担任干部的农户投入农业经营时间较其他农户少,更倾向采用节约劳动力特征明显的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能避免焚烧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农户的排他性收益来看,可获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好处。但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在目前来看,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正外部性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冲突,模型结果显示家中有干部任职的农户对其影响不显著。

3)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强,对提高农户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效果明显。农业技术培训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与节水设施是否便捷关系密切,若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因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一般私人不愿意对其投资。

4)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6类“两型农业”技术采用均呈正向关系,但只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显著。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对这3类技术采用的可能性越高。前2类技术节省劳动力效果明显,这种技术选择与学历越高越追求工作体力劳动的轻减化相吻合。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秸秆焚烧的带来的环境污染的认识更深刻,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用意愿相对要高。

3.4 家庭特征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经营规模。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经营规模对免耕栽培技术、机收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经营规模越大农户,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和机收技术的积极性越高。相对于其他几类技术,这两类技术以机械动力为支撑,节约劳动力优势明显,规模经济效益更显著,说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具有节约劳动力和经济效益显著属性技术的采用率。

2)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细碎化对节水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农地越分散,节水灌溉基础设施供给成本越大,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越困难。农户经营地块数越多,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本越高,农户采用意愿越低。

3)户主外出务工及家庭劳动力转移。户主外出务工与具有明显节约劳动力特征的免耕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均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对典型节约资源型特征的节水灌溉技术呈显著负向影响,对环境友好型特征明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影响不显著。户主的外出务工经历提高了对技术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认识,对技术的采用偏好于明显节约劳动力的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较其他技术更为突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不愿意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此外,从劳动力转移变量的影响得以佐证,6类技术中只有劳动力转移变量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影响,即家庭劳动力转移越多的家庭,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可能性越小。农户参加其他非农产业的机会越多,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小,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作用越小,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倾向越低。

4)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收入仅对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采用呈显著负向影响。该技术节省种子、壮苗、高产优势明显,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其他收入来源少,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愿望强烈,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可能以其他收入来源为主,不愿意承担增产不增收的风险,对该技术采用意愿反而较低。

3.5 外部环境因素对“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

1)技术获取渠道数。从模型结果可知,技术获取途径与前5类“两型农业”技术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即农户获取相关技术的途径越多,信息渠道越畅通,采用相关技术的概率越高,与预期一致。

2)技术供给服务。不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与预期一致。农机推广机构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免耕栽培技术的采用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影响。社会服务组织对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收技术的采用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免耕栽培技术采用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可见,农技推广机构对公益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社会服务组织对商品性较强的“两型农业”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以机械动力为依托,盈利性较大)的影响较大。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农户对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采用意愿差异明显,“两型农业”技术本身的属性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与否的关键因素。同一因素对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差异明显。具体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年纪越大、经营规模越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对节约劳动力的“两型农业”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年龄较大,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对经济效益显著的节本高产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采纳意愿更高;对节水灌溉技术这类具有明显正外部性特征的技术,所研究大多数因素对其采用呈负向影响。

教育培训对提高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和采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通行有效措施;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各种不同属性“两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不同技术供给或推广服务主体对不同属性的“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政府主导的农机推广机构对公益属性强的技术影响显著,而社会服务组织对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性属性较强的技术采用的影响相对显著。

4.2 政策建议

尽管本研究选用的样本地域范围有限,所得结论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反映出农户“两型农业”技术采用中的经济理性行为。据此为提高“两型农业”技术采用率及推广效率提出以下2点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两型农业”技术的认识及采纳率。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农户认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其参与“两型农业”发展的自觉性。依据不同“两型农业”技术的属性特征及农户技术采用偏好,优先对文化程度高、种植规模较大、户主外出务工的农户进行具有省工属性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收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优先对以务农为主业的农户进行节本增收效果明显的“两型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技术)的培训及示范,通过技术示范、现场观摩和学习班,积极发挥创新农户的示范效应,使农户在模仿中采用新技术,最终达到“两型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等外部性极强的技术推广适当予以财政补贴,提高农户采纳的积极性。

3.农户调查问卷 篇三

兰岗镇被誉为“西瓜之乡”。西香瓜种植在兰岗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规模、形成支柱产业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产业发展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今兰岗人民的经济收入如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围绕这一话题,我引导学生选择与社会、家乡密切相关的主题“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查”,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确立活动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形式。

2组织学生利用问卷对全镇九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农户2008年经济收入结构情况进行调查。

3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级的调查报告。

4交流展示:以报告会的形式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共享。

5活动评价。

(三)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如与人沟通、采访调查、对材料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因此,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

1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2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

3了解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

4全班按自然村分成四个活动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的活动任务,组织成员进行总结、交流。

(四)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用一个月时间,课内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确立本次活动的课题,帮助学生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提出问题,自我论证,确立活动的方案,形成活动小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课后学生深入村屯调查走访,收集材料。

第二课时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内和班内的调查报告。课后学生准备成果汇报。

第三课时以报告会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共享,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1确立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形成活动小组,调查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阶段。

在这一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经济方面的知识、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资料的筛选分析、调查报告的写作等。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为后面的活动扫除障碍。

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因此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是教师要指导的重点之一。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进行讨论,最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领导下,设计本组活动方案、分配每个成员的活动任务、利用调查问卷进村入户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完成调查任务。

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人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要全面,有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获取的数据要真实、准确。

2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阶段。

这一活动过程,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及时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筛选、整理、分析问卷的方法给予指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形成结论。最终形成组内调查报告。

各小组长通力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各小组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形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份终结调查报告。

3成果展示、活动评价阶段。

表达和交流阶段采用报告会的形式。各小组长对本次活动中小组的活动情况做汇报并由小组一名成员宣读组内调查报告。最后由学习委员做本次活动的终结报告。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的评价反馈。这一环节利用表格形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家长建议)。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调查问卷、报告等活动产品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案例与收获

实践活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难度并不很大,但真正运作起来。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少。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很重要了。

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首先是活动主题的准确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兰岗镇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西香瓜的种植也由来已久,西瓜种植也给兰岗人民带来了实惠。而以兰岗中学为依托的西瓜协会对西香瓜的产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学生,尽管在学校通过绿证课学习,了解了西香瓜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但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特色并不太了解。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我就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去思考:以西瓜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协会组织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农民增收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确立了活动主题。

调查问卷怎样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去年你家都种了哪些作物?收益怎样?除了种地,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吗?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增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活动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设计出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再把四组的问卷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一份调查问卷,打印发放到学生手中。

活动小组的编排有多种形式,考虑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特点,我指导学生以村、屯为单位编排活动小组。这样各小组学生对调查对象比较了解,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调查活动又可以得到家长的帮助,容易获得较为真实、详尽的资料。当然家长的参与,也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学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带动家长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科学种田、怎样发展经济、如何致富等问题。

在家长的帮助下,各小组获得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解问卷的整理、分析的方法。然后根据问卷的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整理、分析。对于数字处理,只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对于文字材料要分类计算;抽样调查的数字统计要准确。怎样把问卷的内容分析整理出来,形成一份可靠的材料是学生的活动难点。

活动成果展示结束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次活动使学生调查、走访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了提高。更可贵的是,这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小月同学在谈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时,自豪地说:“我从来不知道我们村是全镇最富裕的村子。这次调查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认识了我身边一大批普通的农民。他们有的人都把西瓜种到了省外,甚至国外。还有一些人当起了农村经纪人。他们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有灵活的头脑。如果不是这次活动,我还真没想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能人。原来在农村也有广阔的天地,也能有一番大作为呀!”

4.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篇四

农户贷款调查报告

为了掌握我县农户小额贷款管理情况,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联社安排,我们在五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一日对信用社信货包扶的镇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农户贷款摸底调查。通过对信用社、乡、村统计资料的对比以及到贷户家中实地调查、与村组干部座谈,基本上了解了信用社在支持该村农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达到了信用社的扶持目的,使村发展现状较好。

一、村位于乡南方一公里处,辖、马家坪、大湾三个村民小组,共有户名农业人口。年底,该村贷户共欠信用社各项贷款百元,占全社贷款的19%,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其中46户141人,马家坪户人,大湾户人),信用社共向该村投入了支农资金百元,截止年四月底,贷款余额已达百元,占信用社贷款余额的50%以上,支持了该村94%的农户发展农业、种养业及工商业等项目。截止九九年末,该村已发展成为人均拥有耕地亩,有食用菌、天麻等主导产业、畜牧养殖业及个体工商服务于一体的小康村,全村总收入达百元,人均纯收入达百元以上。在信用社存款达百元户,占总农户的85%,人均存款额元。年,该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二、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方法、步骤及所取得的成效

九六年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农行两河营业所归并到信用社,虽然独此一家经营,但也有很多的困难摆在了信用社面前。山大人稀,无支撑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信用社如何在国家银行都没能发展下去的地方再发展、再生存呢?该社员工在思索。当时正值信合系统工程实施及政府发展主导产业的提出,信用社就抓住了这一机遇,以工程实施为东风,以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为契机,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壮大自我,确定了村为信贷包扶村。村耕地较多,但多年的习惯形成了广种薄收。如何使农户投入少而收入高,科学的耕种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无疑是唯一途径:种地膜玉米、脱毒洋芋、优质小麦,信用社人员经常出现在了村的田间地头,充当义务技术员,并及时积极的投入了资金支持他们的生产。三年来,共投入了近万元资金支持了农户籽种、化肥、农膜的购买,现在地膜玉米、洋芋套种、优质小麦的种植已成为该村发展基础农业的保障。

解决了吃饭问题,对有富裕的时间及劳动力,信用社就引导农民搞起了副业。有山有树有资源,气温适中,非常适合食用菌及天麻栽培,于是被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信用社也做好了包扶配套工作,及时做了贷前调查,掌握了资源、人员、菌种、销路等方面的情况,在贷户自筹部分资金的基础上发放了专项扶持贷款,而且经常深入到贷户家中教技术、传信息,解决实际困难,并在收获季节上门服务,使贷户及时还贷,减轻贷户负担。如的,在自筹资金后,信用社又向其投入了信贷资金元,支持他生产菌种袋,发展椴木香菇余架,袋料香菇袋,当年实现收入元,被誉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如马家坪的要发展天麻,信用社到其家做贷前调查得知,其家的承包山多,向北背阴,且属沙质土,是栽种天麻的好地方,于是为其解决了天麻种贷款元,该户现已发展天麻窝,仅此一项年收入已达到元,现已还清原陈欠贷款元,年又给他投入信贷资金元。目前,该村天麻种植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胡宝才已成为天麻种植的.带头人。

三年来,信用社对主导产业投入信贷资金达多万元,共发展食用菌架、天麻窝,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同时也对该村的养殖业、个体工商户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信用社的支持和引导下,村的农民已摆脱了发展经济一窝蜂的现象,而是根据本户、本村的实际,自发、自觉的搞起了特色经济。

三、支农中总结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几年的设想

短短的三年,信用社的业务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年里,使社的职工们清醒的认识了一个道理:农村是信用社发展的天地,农业是信用社生存的土壤,而发展地方农村特色经济又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新起点。支持地方特色经济,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信息服务,进而才能促进信用社的自身业务的发展。

支农有特色,发展有后劲,但也暴露了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信用社底子薄,资金不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够;二是信用社放贷管贷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放贷时,社员优先的政策没有体现出来;三是信贷支持多是短、平、快项目,有发展后劲的项目较少;四是世行小额信贷和政府行为的误导对信用社的信贷投入有一定的冲击。

5.对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对**农行农户贷款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自2009年开办农户贷款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农户金融工作总体要求,以金融服务“三农”为已任,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全力促进农户贷款结构优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覆盖面不断拓宽,在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自身的发展。截止12月末,全行各项农户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余额 万元,较年初增加 万元。

一、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农户贷款有效投放。消除服务三农是政治任务、农户贷款是特殊业务的思想偏差,正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支行、各网点多从主观上分析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从同区域、同条件然而经营效果、风险控制差别较大的比较中找差距,透过业务滑坡、不良上升的现象,深刻认识和纠正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端正经营思想。

(二)开展“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真实金融需求。根据各支行网点、人员、任务目标等具体条件,配备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客户经理,组建“三农”服务小分队,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农户资金需求,全面掌握了各县、市、区及每个乡镇、村的经济概况、特色产业、金融需求。

(三)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发展。一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突出支持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行业及民生工程。以地方政府年初评定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基础,以农村龙头企业上下游农户、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高的农户群体为支持重点,确立农户贷款准入名单。二是扩大农户服务领域,稳健发展新居贷业务。济宁农行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沟通,选择建设规划规范、经济基础夯实、村集体实力较强的社区,在落实有效担保的前提下,连片营销择优准入农村新居住房贷款。

(四)建立风险客户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农户贷款结构。以当前国家稳健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从紧的经济形势为契机,以调结构、优化存量为目标,指导各经营行深入农户调查,认真审定退出目标客户,逐户制定退出方案,明确了风险客户退出的四项原则,下决心淘汰一批劣质客户和风险较高客户。

(五)加强风险管控,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贷前调查,做到“宁缺毋滥”。要求客户经理放贷前必须双人入村入户实地调查,在村委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推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信贷调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加强农户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实行到期贷款提示制度,要求客户经理主动跟踪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随时与客户保持联系,保持互动,及时发现风险信号,提前预警,做好催收预案,在贷款到期前提前利用短信、电话通知客户做好还款准备。三是充分发挥农户小额贷款客户服务中心电话外呼辅助贷后管理作用,及时进行贷后协查、还款提示、逾期催收,并定期将农户小额贷款逾期明细提示各经营行,督促各行加大调查核实力度。

二、业务开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困难

(一)村镇网点少,三农客户经理少,交通工具有限,服务辐射半径小,难以开展有效细致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加之农民居住区比较散性、农贷资金额度低,使农贷工作量大而艰苦,有时为几十元的收息服务,客户经理有时要走几十里的路程,加大了工作成本,也影响了客户经理放贷的积极性。

(二)难以落实有效担保。农村财产结构主要是家庭房屋和生活资料,现有的抵押物范围比较狭窄,有效抵押物不足。农村经济较以往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较低,农户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经济基础差、收入水平低,农户自身经济状况无法为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小额多户联保贷款以联保小组内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三)农村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已有的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培养主要来自于淳朴民风形成的诚实守信传统以及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这些诚信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但大部分工作仍局限在面上,未能在农村全面铺开,不够深入系统,农村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地方党政部门对协助清收欠款、联合制裁失信行为等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关键性工作,往往不愿意牵头,“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维护创建诚信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农业为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农业贷款额度虽小,但周期较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三、进一步开展好农户小额贷款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打,加强风险防控,保证农户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

以特色产业、特色项目带动,实施整体推进。要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对有信贷需求的农户集中发放农户贷款。大力支持具有代表性、示范意义的专业村、特色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重点支持当地政府优先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的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重点支持订单农业以及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农户,有能力、有信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规模化经营农户;支持农机大户、农业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等经营大户;支持个体工商户、回乡创业展业个私业主等新型农户。

加强银政合作,实施联动营销。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村两委、大学生村官、农村“五老”的支持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农情、乡情、人情的优势,借助多方力量开展业务宣传、发动、推广、管理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将农户小额贷款纳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任务。三是积极将市委组织部下派的包村干部纳入我行农户小额贷款协管员。发挥下派的包村干部作用。四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广信用村、信用镇体系建设,通过信用村镇体系的示范效应,强化农户的信用观念,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将贷前调查落到实处,严把客户准入关。放贷前必须深入了解农户的收入来源、信用状况、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身体健康状况等第一手资料,确保在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和确定贷款限额时做到心中有数,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二是引入贷款审查项目评估机制。分管行长牵头,由客户评级、信贷审查、监察等岗位人员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对贷款准入进行评估和审查,评估小组签署可行意见的才能发放贷款。

创新担保及风险补偿机制。坚持有效担保原则,稳妥推进农户多户联保,积极发展公务员担保、优势行业人员担保;积极寻求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规模的突破点,重点推广“农行+风险补偿基金+农户”模式、“农行+担保公司+农户”模式。

是落实好后续跟踪管理。要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惠农卡交易记录等多种方式开展贷后管理。要及时处理省行电话外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查结果确认、逾期贷款催缴等工作。利用CMS系统对农户贷款到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还款提醒,对无法收回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法律诉讼手段,对逾期日期超过20天的,各支行要逐笔书面上报逾期情况。

进一步做实“三包一挂”考核制度。一是积极引导客户经理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利的关系,不能只看到责任和约束,就借口不放款,还要看到多放款、放好款,就能多收益。二是细化考核办法,确保奖励及时兑现到人。

(二)稳健发展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全面开展服务“三农”市场调查,摸排农户金融需求。围绕农业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及时将种养加工农户和流通业、运输业户分类梳理,逐户立档建册,有的放矢地推广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实施“整村推进、覆盖推广” 营销策略。锁定农业产业化程度高、集约规模大的重点专业镇、专业村,优选筛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又有贷款需求的种养、加工及流通、运输专业大户,建立重点支持序列和支持目录。

严格贷款调查。要严格按照“双人入户调查”的原则,依靠村组织、老支书、老党员,全面了解贷款农户、联保户的信用、人品等基本情况,现场实地考察经营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及经营规模、生产销售等情况,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切实做到放得出、收得回。

(三)探索发展农户新居住房贷款。

要认真做好当地农村新居住房的市场调查,严格按照规定择优准入、连片营销农村新居住房。对不符合政府农村新居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房屋产权不清晰、房屋与贷款行位于不同管辖区域及城中村、城边村的新居住房一概不准介入。

参照当地农村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根据借款人所购(自建)住房的建筑面积、单位价格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落实有效担保,优先采用抵押方式。

6.农户调查问卷 篇六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从2000年就开始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本文是针对富阳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小额信贷的市场潜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小额

信用贷款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在强大的体制变革力量推动下,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已大大提高,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理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很不协调,表明金融二元结构增加的趋势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财政资源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系统内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渠道继续退出,面向农村的资金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输血”的威胁。小额信贷作为一个贫困的扶贫活动和金融体系,为农民获得信贷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以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繁荣,减少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中国的农村金融系统是有用的和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1999年试点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信用社的数量,贷款和贷款面的数量在上升。到2010年,中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超过1万亿人民币,约8800万用户访问到小额信贷,覆盖面占约40%的所有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70%,或因此。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的农村,涉农金融机构为120万农户建立自己的信用文件,并同时信用评级8000多户农民获得信贷支持达到70亿,总的贷款金额超过295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400亿元。

目前,中国显示的一些特点:首先,农民的小额贷款是小额贷款采取不同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抵押担保,并采取小额贷款,分期付款,这些都是用来为广大的贫苦农民。第二个是为低收入的农民,因为他们是较富裕的农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再就是整体贷款金额太小,不要借钱需要他们。本文针对富阳市小额贷款,主要是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受访者的年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有50名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其中有19人年龄在25至35岁,有26人年龄在36至45岁,仅有5人年龄在46至50岁。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年龄分布表

年25 27 29 30 31 33 34 35 37 40 41 42 44 45 46 47 49 龄 人数2 1 1 1 3 4 3 4 2 4 5 7 5 3 2 2 1 /人

(二)受访者的职业、月收入调查

调查的50个受访者有以下几种职业:务农、教师、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工人以及饭店服务员。月收入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月收入分布表 月收入额/元 人数/人 1000-1200 6 1200-1400 9

1400-1600 9

1600-1800 7

1800-2000 9

2000-2200 4

2200-2400 4

2400以上 2

三 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农户的小额信贷的调查情况,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还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的。下面就其潜力作如下的具

体分析:

首先,从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富阳市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有着为数不少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信用社资不抵债,由此便削弱了资金的投放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而央行为了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就采取了输血式的再贷款措施,但是资金规模仍然是不足的,并且这样的小额信贷还是新兴的金融产品,所以还有待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而从资金的需求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开展,是解除农村发展的需求型一抑制的最有力手段。这样,农户从金融机构借到资金不再遥不可及,而且,一些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户也为当地的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作了引导。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寻求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帮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农户小额贷款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因此将是未来许多农户的选择,小额贷款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对富阳市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有许多的农户,通过借入小额贷款来开展个人经营业务,并且将规模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全家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民的贷款环境,并且降低了交易的各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村委会对于本村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与村委会进行合作,组成信用的特别评定小组,对于村里的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级,并且采取的是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取得需要的贷款,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大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也是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或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大大提高了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小额信贷是有着不小的市场潜力的,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而且,从富阳市的调查实践中还可以了解到,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促进了富阳市各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农户的收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发展。

再者,农户小额信贷也是广大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

角度来看,农户小额贷款是信用社进行贷款营销的很好的方式。贷款是其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农村又是其主要市场,因此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社很好的经营选择。而作为农户,大多是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资金的需求额度也不大,而且通常没有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品,所以,这种小额的、分散的贷款形式,是对于农户来说最适宜的方式,由此来说,小额贷款就必将有着很大的市场,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富阳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再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在我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做具体的分析。

1.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在富阳市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机构比较的多,但是真正向农户放贷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是,吸收存款最多的却恰恰不是这些信用社。所以,信用社不仅仅要向那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同时,发放的贷款却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而那些大量吸收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说邮政储蓄和农行等等,却将收到的存款不断地用于城市,这就使得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资金存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就没有充分将富裕的资金用于广大的农村建设当中去,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存在“存的进去,带不出来”的状况。2.潜在的优质贷款项目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对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小额农户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艰难的问题,原因如下:农村市场的经营风险比较的大,收益却不够高,因此新业务的开展通常比较困难。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用社是有着“支农”的特殊任务的,而且与当地的村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经营。所以,挖掘那些优质的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点还做的很不够。

3.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期限不匹配

受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支农再贷款期限所带来的限制,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的期限通常被控制在一年以下,可是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并不相适应,这将影响到贷款的农户到期以后的还款能

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4.农业生产风险高、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富阳市的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小型的农村经济项目,与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小额贷款的回收也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农户的经营一般都比较分散,基础的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的差,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小额的信贷所支持的农村经济项目遭受风险的概率也是十分大的,由此加大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其会存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高风险也是很正常的。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通常比较长,达到一年以上,但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却常常是半年到一年,这种回收期限上的矛盾也影响了贷款的顺利回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自发性,农户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充分,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各个农户的贷款档案,在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过程中,对于农户的收入、还款能力的核查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监督力度也差,这也就影响了贷款的偿还率。5.内部管理不到位

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的贷款的模式比较的单一,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人员的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尽管实施了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机制,贷款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员工也有每年的培训,但是这些对于偏远的基层信贷员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存在着人员效率低下、机构冗杂的状况,降低了小额信贷的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另外,在富阳地区,这些小额的信贷业务还比较依赖核心领导,制约了信贷人员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使得小额信贷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改善小额信贷环境

应该来说,小额信贷的成功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和支持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要多多争取小额信贷这方面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贴息贷款、央行再贷款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合作,争取党政干部和村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农户的信用评级、清收盘活不良

贷款等方面挖潜增效,尽量营造比较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2.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管理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建立在农村,一直以来的单元制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的电子化建设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比有十分大的差距。农户的贷款周转快、笔数少、金额小,而且农村的交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与农村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信用社以及信用站的网络系统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建立农户的信息档案,将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运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并存信用体系的建设范围。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合理分散风险

由于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加快发展农村的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次来分散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内部要建立台帐,严格实行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服务、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4.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为进一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农信社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监督,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要经常深人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活、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 调查情况的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上的便利,使得一部分农户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发家致富。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即将加入到这

个行列。对农村资金的供求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小额信贷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的外流、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期限不匹配等等,为此,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对策,比如说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与监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改善信贷环境等等。只有这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7.农户调查问卷 篇七

一、样本选择与样本结构

本研究小组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的不同,在接受中央财政补贴的试点地区中选择了吉林和江苏两省作为样本省,按收入水平及试点情况每省抽取2个县(市、区),分别是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扬州市江都市(县级市);在每个县(区)等距抽取了两个乡,在每个乡随机抽取一个村,每村考虑收入水平、耕地规模等因素抽取20户,共160户的样本总量。经过逻辑检验与筛选,最终的有效样本为120户。调研采用问卷入户调查的方式。样本农户结构见表1。

二、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作用的评价

1、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弱质性的一个行业,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而农业保险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农户增强风险防御能力。通过对吉林和江苏两省的调查可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的风险防御能力。在总体样本农户中,有2.5%的农户认为有很大作用,有61.7%%的农户认为有一定或很小作用,有35.8%的农户认为根本没有用。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能保范围有限,受灾后要获得赔偿的条件较苛刻,况且自然灾害事先难以防御,农户作为单个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2、江苏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作用的评价高于吉林

在样本农户中,江苏省有5%的农户认为农业保险对于风险防御有很大的作用,而吉林没有;江苏只有6.7%的农户认为农业保险对风险防御没有什么作用,而这一比重在吉林却有65.0%。由此可见,江苏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的评价高于吉林样本农户,其原因可能在于:吉林省的农户种植面积较大,遇到的灾害很容易成为巨灾,即便是买了保险,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3、最高收入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作用的评价最高

在最高收入组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农户比重为5.1%,有一定作用的占33.3%,很小作用的占35.9%,都是三组中比重最高的。在中低等收入组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农户认为根本没有用,这也说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风险防御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需要出台合理的条款和赔偿方式。

4、小规模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的评价最高

在小规模样本农户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4.5%,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50%,认为有很小作用的占38.6%,这三项都是三组中比例最高的。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大规模户大部分都是吉林省的农户,这与吉林省的65%的农户认为没有作用是相一致的,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对于大规模农户容易形成的巨灾风险,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对条款的改进。

5、高兼业程度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作用的评价较高

在高兼业程度的样本农户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4.8%,其他两组均为0;而对于有一定作用的农户,高兼业程度的农户也比中等和低等兼业程度的农户高出13.7和31.4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大部分高兼业程度农户都来自江苏省,而江苏省农户耕地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较容易地增强农户的风险防御能力。

三、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作用的评价

1、有超过1/3的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具有一定作用

为考察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的作用,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有多大作用”这一问题。在总样本中,有1.7%的农户认为很有作用,33.3%的农户认为具有一定作用。由此可见,超过1/3的样本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作物产量是有一定作用的,这些农户大多曾遭受过自然灾害,后参加保险公司防灾防损培训,从农业保险中获益。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根本没用的农户大多是由于认为近几年遇到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没有买保险的农户。对于这种类型的农户,应该对其加大风险防御意识的培训,以其身边的实例来证明农业保险对于作物产量的作用。

2、江苏省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作用的评价高于吉林省

江苏省有43.3%的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作物产量有一定作用,比吉林省高出20个百分点;而江苏省认为根本没用的比重却比吉林低13.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江苏省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的作用评价比吉林省的农户要高。其原因在于:吉林省的农户种植面积一般较大,遇到灾害则很容易成为巨灾,农业生产中巨灾属于不可保风险,况且其他风险的赔偿的条件较苛刻,农户在产量方面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3、收入较高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的评价也较高

最低收入组中没有人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很大,而有29.4%的农户认为没有作用;最高收入组中,2.6%的农户认为有很大作用,43.6%的农户认为有一定作用,这两项比重都是三组中最高的。这与理论上对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的作用评价与农户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是一致的。

4、小规模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作用的评价相对较高

小规模组有50%的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产量有一定作用,比中等、大规模组分别高出28和24.3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规模较大的农户,若遇到灾害则很容易成为巨灾,农业生产中巨灾属于不可保风险,所以大规模农户会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作物产量的作用较小。

5、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作用的评价较高

低兼业程度农户中有10.5%的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有很大作用,有42.1%的农户认为有很小作用,这两项指标是三组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农户对农业保险稳定农作物产量作用的评价与兼业程度是呈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低兼业户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生产,对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比较敏感,而中高等兼业户收入来源广,对农业保险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四、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作用的评价

1、40%的样本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户收入具有很大和一定的作用

为考察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户收入的作用,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户收入具有多大作用”的问题。在总样本农户中,有8.3%的农户认为有很大作用,有31.7%的农户认为有一定作用,二者合计为40%,只有9.2%的农户认为根本没有用。由此可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户的收入还是起了较大作用。那些认为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户收入作用不大的农户,是那些认为生产资料价格波动是比自然灾害风险影响收入更大的群体。

2、吉林省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作用的评价较高

吉林省有16.7%的样本农户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收入有很大作用,而江苏省没有一户认为有很大作用;认为根本没有用的农户在江苏有11.7%,比吉林省高出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吉林省样本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作用评价较高。其原因在于江苏省比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大部分农户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广泛;而吉林省是种粮大省,收入较固定单一,况且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其发生灾害的程度和频率也不一样。

3、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收入作用的评价相对越高

最低、中等、最高收入组中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收入有作用(包括有很大作用、一定作用和很小作用)的比例分别为100%、90.6%、87.2%,这表明,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作用的评价相对越高。主要原因是收入较低的农户兼业程度也较低,其总收入对农业收入的依赖较大。

4、耕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收入作用的评价也越高

小、中、大规模农户组中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户收入具有很大作用的比例分别为0%、9.8%和17.1%,认为具有一定作用的比例分别为22.7%、31.7%和42.9%。由此可见,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收入作用的评价与耕地规模成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耕地规模大的农户,面临的收入风险也较大,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分担这种风险,即便是在受灾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有一定的收入。

5、兼业程度越低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收入作用的评价越高

在低、中、高兼业程度农户组中,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户收入具有很大和一定作用的比例分别为73.7%、43.5%和27.4%,由此可见,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稳定收入作用的评价与农户兼业程度成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兼业程度高的农户,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以外,农业风险对收入的影响较小。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试点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对于增强农户的风险防御能力、稳定农作物产量、稳定农户收入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时间不长,仍处于试点与探索阶段,因此对各方面的作用只在局部地区和部分农户中比较显著。

第二,高收入、小耕地规模、高兼业程度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作用的评价较高。

第三,收入较高、小耕地规模、兼业程度低的农户对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作物产量的评价较高。

第四,收入水平低、耕地规模大、兼业程度低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作用评价较高。

根据上述结论,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业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险意识。特别是对那些认为农业保险对于稳定产量、稳定收入毫无作用而拒绝参加保险的农户,要用其身边的实例来说明农业保险的作用。而村委会、保险机构也要坚持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借助各种媒体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农户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和保险观念。

其次,要因地制宜,改变单一保险方式。在江苏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对大宗农产品或重要农作物实行强制保险,但一定要加强与农户间沟通,以避免引发其不满和抵触情绪;在中西部地区,可将农业保险跟其它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利用经济手段诱导农户投保。

再次,要积极开发多元化险种与不同保障水平层次的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需求。保险公司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保险条款和操作办法,设定不同层次的保险金额与保障水平,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与需求主体的实际需要。

最后,要加快建立巨灾保险机制。要尽快出台巨灾保险法,对国家巨灾保险基金的来源、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基本框架的建立等做出明确规定。扩大农业保险的能保范围,增强种粮大省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信心。

摘要:本文以吉林、江苏两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试点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稳定农作物产量和农户收入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各方面的作用只是对部分地区和部分农户比较显著,还必须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完善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农户

参考文献

[1]庹国柱、王国军:《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孙蓉、黄英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J],《生态经济》2007年第2期。

8.农户调查问卷 篇八

关键词:宅基地;农户;入市;意愿;Logistic模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76-03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以来,一方面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猛,城市、工业建设用地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现闲置现象,土地要素导致不能实现城乡统筹的优化配置[1]。城市发展综合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遗留问题,而解决部分城市发展综合征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宅基地入市[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013年1月,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指出,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以最大的改革共识保障宅基地的取得和退出,推动集体土地有序进入市场,在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尊重农户意愿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了解农户意愿和诉求是维持农村稳定的关键,分析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农村宅基地的市场发展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1现阶段宅基地制度特征

现阶段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具有4个特征:一是主体确定性,仅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二是取得无偿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符合条件的集体内部村民无偿分配宅基地;三是使用无期性,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年限无限期;四是权能限制性,宅基地使用权人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但宅基地不能买卖,仅允许在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

2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概况

新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巩乃斯河河谷地带,东起艾肯达坂,南与巩留县、和静县为邻,东北与尼勒克县、沙湾县、和静县为界。新源县城距乌鲁木齐市西线900.00km、东线500.00km,全县总面积7583.43km2,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28个民族。

2.2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2013年7—8月期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6个行政村村委会农户的调查,为充分體现宅基地问题,选择宅基地闲置问题突出、宅基地市场活跃的区域作为调研样本。本次调研共收回调查问卷180份,剔除重要信息缺失或回答前后冲突问卷12份,有效问卷168份,占问卷总数的93.33%。

3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3.1因变量的确定

调查问卷中,将问题设为“您是否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选择“愿意”的定义为y=1,选择“不愿意”的定义为y=0。在受访的168个农户中,选择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农户有104户,选择不愿意的农户有64户,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1.90%、38.10%。

3.2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方向假设

(1)户主族别。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部分汉族农户不拘于农业生产,选择外出务工,向往城市生活,对土地依恋度较低;较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农户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对宅基地和农村土地的依恋度较高,即汉族更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研究中将汉族定义为“1”,少数民族定义为“2”,假定族别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

(2)户主学历。农户学历是反映农户文化程度的变量,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贴合新时代的发展,也较易接受新的改革思想,对城市生活的诉求越强[3-4]。假定农户学历越高,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

(3)家庭年均纯收入。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表示农户家庭的经济实力越强,对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会较高,也更具有城市住宅房屋的购买力,脱离农村生活的愿望也更为迫切[5]。假定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

(4)农业依赖度。农业依赖度依据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确定,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该家庭对农业的依赖度越高,对农村宅基地的依附性就越强[6]。假设农业依赖度与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呈反向作用,即农业依赖度越高,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弱。

(5)宅基地的宗数。家庭拥有宅基地数量越多,宅基地空闲和浪费就越多,如果能够入市交易,其盘活资本的意愿会比较强。假设宅基地宗数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6)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从“是否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是否认为宅基地可以自由处理”“变更宅基地是否去国土局登记”及“是否接受过宅基地普法宣传”4个问题的得分总和进行衡量。农户对现行农村宅基地政策越了解,越容易判断政策导向,也越能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中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假设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度越高,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越强。

3.3自变量分析与描述

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影响因素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及农户对宅基地政策了解度4个方面选择,具体变量为户主特征选取户主族别(x1)、户主学历(x2),家庭特征选取家庭年均纯收入(x3)、农业依赖度(x4),宅基地特征选取宅基地的宗数(x5),宅基地政策状况主要选取农户对宅基地政策认知程度(x6),其中宅基地的宗数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其余均为虚拟变量(表1)。

nlc202309040611

3.4模型构建

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一种非线性分类统计方法,以事件发生概率的形式提供结果,被广泛用于事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尤其是当因变量为二分变量时,它是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关系的常用方法[7]。根据农户对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的作答,采用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如下:

4结果与分析

4.1模型拟合度检验

选取Omnibus检验和HosmerandLemeshow(H-L)检验2种方法进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由6个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Omnibus检验其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卡方值为74.564,P=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表示投入的6个自变量中至少有1个自变量可以有效地解释与预测样本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中有无关联的分类结果;H-L检验其回归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值为8.863,P=0.354>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回归模型的适配度佳[7],自变量可以有效预测因变量。因此,2种检验方法均说明建立的Logistic模型拟合度好,其回归效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

4.2模型回归结果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由表2可知,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影响比较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均纯收入(0.012)、宅基地宗数(0.028)、户主学历(0.048)、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0.053)、农业依赖度(0.056)、户主族别(0.083),影响系数由大到小依次是宅基地宗数(2.822)、家庭年均纯收入(1.473)、户主学历(0.964)、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0.667)、农业依赖度(-1.029)、户主族别(-1.331)。

4.3模型回归分析

(1)农户家庭宅基地宗数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农户具有的宅基地宗数越多,其宅基地闲置现象越严重,在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入市交易的情况下,农户更愿意用闲置的宅基地来盘活资本,用于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活动。

(2)家庭年均纯收入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城镇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农户考虑到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度高于农村,选择城镇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也意味着农户非农转移的意愿更强,农户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3)户主学历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农户的学历越高,适应新变化、新改革的能力越强,更易接受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农户学历越高,掌握更多职业技能能力越强,在城镇就业的机会越大,收入越稳定,为在城镇稳定居住提供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自然会不拘于农业生产,更希望通过宅基地使用权入市让“死产”转换,投入于其他经营活动。

(4)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在农户对宅基地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下,农户担心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过程中无法保障自身利益,而选择不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只有农户充分了解宅基地政策,才能保证农户在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交易中没有压力。

(5)农业依赖度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这与假设相符。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农业依赖度越高,意味着家庭农业收入比重越大,家庭对种植土地和宅基地的依赖性越强,在城镇工作和定居的可能性较小,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低;随着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农户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变强。

(6)族别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意愿具有反向作用。汉族农户比少数民族农户更愿意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少数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与汉族有很大区别,少数民族农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对宅基地和农村土地的依恋度较高。

5政策建议

5.1增加农户家庭年均总收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其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积极性越高。经济收入是硬指標,经济收入越高,农户的心里越踏实,追求更好生活环境的意识越强,也越能引导农户参与到宅基地使用权入市中来。建议政府以提高农户家庭年均纯收入水平为基本目的,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扶农、支农、富农,只有提高经济收入,才能增强农户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加大农户对政府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的支持度。

5.2制定宅基地入市法律政策,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

农户对宅基地政策认知度越高,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越强,完善立法与宣传政策是推行新制度的重要手段。首先,废除目前法律中有关限制宅基地自由流转的条款,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的合法财产;其次,在相应的法律中要确定宅基地入市的对象、条件、范围、方式等,为宅基地使用权入市提供法律依据。

5.3进行宅基地确权登记,为宅基地入市做基础

调查中有部分农户拥有不止1处宅基地。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将宅基地确权政策落到实处,明晰宅基地产权归属,细化宅基地产权结构,增强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稳定性预期,为流转市场的建立打好基础,也为下一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2]顾永才,顾丽媛.宅基地入市是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重要途径[J].经济师,2013(2):72-75.

[3]赵国玲,杨钢桥.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1121-1124.

[4]陈秧分,刘彦随,翟荣新.基于农户调查的东部沿海地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7):1102-1108.

[5]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1(2):62-68.

[6]刘新平.新疆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7]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教孩子基本礼仪下一篇:老师生日快乐祝福短信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