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资料(共10篇)
1.丝绸之路资料 篇一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
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
绸之路这一谓称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丝绸之路风光集萃(19张)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
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自玉丝绸之路风光欣赏(20张)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中南北三条线路。
东段
东段:从洛阳、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 石窟 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2.《丝绸之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丝绸之路》,进一步感受现代电子音乐的魅力。
2.扩大艺术视野,加深对电子音乐的了解,学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不同的音乐现象。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电声乐队表现音乐的方法。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喜多郎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担任了《丝绸之路》的音乐制作,日本最具影响的公共传媒机构NHK使用他的歌曲原声带作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的主题曲,受到广泛喜爱,也使他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增加。乐曲采用合成器演奏,声音色彩、层次丰富,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作品富于浓厚的中国情调,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
二、《丝绸之路》
1.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 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2.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 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
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
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
3.丝绸之路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课后小结。
4.丝绸之路作文 篇四
――鲁迅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一阵风沙袭来,刺得我睁不开眼睛。再回望时,来时深浅的路,已化作虚无。我拍拍沙尘,迈脚,与同行百来人又向西域踏出浅浅的路。
“在下张骞字子文,奉大汉武帝之命特使大月氏,还请……”“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匈奴首领军臣单于并未给我多言的机会,我拒绝归降便被打入了大牢。
茫茫大漠没有路的限制,向哪里都可以走,向哪里都可以迷失。我被卷入沙尘暴中――在匈奴的牢狱里望着小窗外,天幕幽蓝月灰星暗。百来人踏出的路太浅,十年了,无人记起。大汉的援助遥遥无期,十年的等待,十年的逃避,我知道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终究要做出抉择了。
是放弃,同意归顺匈奴,谋得一官半职尽享荣华富贵?还是坚持,凭一丝渺茫的希望继续忍受无尽的寂寞?
我无法遏制心底腾升的怨念,同行伙伴一个个离去,楚汉战事一天天紧张,软禁生活我过够了,我想放弃。
突然,临行时汉武帝殷切的眼神浮现在眼前,他浑厚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子文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蓦地,我知道我不必再选择了,我的心先一步踏上了西域征程,因为我背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我“持汉节不失”的誓言掷地有声,寥寥十几战友,眼中又闪出光芒。
我们逃了出来,一路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又一路冰雪皑皑寒风刺骨。这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艰难而又最轻松的路……
再使西域,随从三百,丝绸牛羊珍宝千万,换得汗血宝马解忧和亲。茫茫戈壁中,也有了一条未被时间的风沙磨去的路,名曰“丝绸之路”。
5.说课稿--丝绸之路 篇五
《丝绸之路》说课稿 谢丽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有二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前后因果,但独自成目。关注的是西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但教材突出的是西汉对外友好交往的盛况和中西方文明的交融。
张骞通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域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自然,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但限于课时限制,本课主要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中西陆路交通,从而极大的便利和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也就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和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影响重大,地位突出。自然,丝绸之路就成了本课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初中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以今天的眼光去探寻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去理解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本课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定
基于上述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对本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对西汉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重要性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丝路访古、丝路畅想来培养青年人应有的历史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原因、时间和作用;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本课的学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张骞通西域: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二部分,丝绸之路: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第三部分,总结提升本课内容:探究式学习。
6.读《丝绸之路》有感 篇六
一月之前,我有幸在水环图书柜中发现了这本靛蓝色封皮的《The silk roads》,它沉重华美的色彩吸引着我,带我走进那神秘的道路,让我在百余本书中选择它,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近来,时间紧张,未有把这本书细细品读学习完,但是其中的历史、人物、思想已经使我一次次震惊、叹息,找回了初读再读朗诵《史记》的快感与乐趣,回想习总书记自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我感受到它的前瞻性,认识到这是一件利于各国人民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好事。
《The silk roads》中文名称为丝绸之路,它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是由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Peter Frankopan所著,邵旭东与孙芳翻译的,约有一寸厚,参考文献百余页,共计二十五章内容,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诞生、各个时期的发展,并对新丝绸之路进行了展望。
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西亚的印象停留在早已消失的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倚天屠龙记》中的波斯总教以及记录片中贫困瘦弱的人民。在我的观念中,那里仿佛是被人类发展所忽视的角落,通常所说“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局部冲突”一句中的局部指的便是这里。这里是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有着西方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干涉,各方宗教激进主义的兴起、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摩擦以及中国西部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每日的时政要闻都有这个地区的报道,因此对于这个地区新的矛盾冲突并不放在心上,本能认为它理应如此。
近日,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些冲突纷争不是偶然,不仅存在于现在,历史上多个时期即是如此。丰饶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高价值的土地都是此地区动荡不安,矛盾冲突的焦点。局部战争的局势影响着全球的汽油价格、使用技术的成本、甚至是面包的价格。一些农作物的价值如罂粟甚至影响到全球戒毒治疗和康复护理以及打击贩毒组织的成本。
一直以来,以不同方式占据着世界历史上的枢纽位置。东方的使者张骞、班超、玄奘、郑和等人分别在西汉、东汉、盛唐、明各个时期或者穿越沙漠,或者航渡大海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当然,西方也不断派出商队、探险家一次次找寻东方帝国的宝藏,各地经济的发展一次次因为新道路、新贸易的发现而改变,从罗马帝国的没落、君士坦丁的崛起,基督教的兴起、伊斯兰教曲折的发展、佛教的传播、威尼斯的变身、蒙古人的征服、奴隶贸易的开始、葡萄牙与西班牙瓜分地球、白银流入中国、大不列颠帝国的华丽登场、一战的爆发、纳粹的报复、美苏冷战,美国霸权主义到中东伊朗等地的战争,每一次城市国家的兴起、战争的发生无不与东方的联系相关。沟通交流带来的不仅是贸易财富、新大陆的发现,更有思想的冲突,文化复兴,还会有疾病与战争。
站在历史的角度,面对这个地区的冲突,可以把它视作一个地区再次崛起过程中的阵痛。而它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是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需要各个国家协同合作,完成它的分娩,使得全球化完成一次完美蜕变。因此,对于近日正在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深刻认识到这表明中国正在与其他国家协商,为未来着想,积极面对新世界诞生过程中的分娩阵痛,承担一个大国应负的责任。
本科第二党支部
7.丝绸之路教案1 篇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词。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丝绸之路(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单、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
生:丝绸很美(你很会联想,丝绸确实很美,它还是高贵地位的象征)
生:丝绸和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这位同学很会发现,路就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它和丝绸又有什么关系?一会儿在课文中我们将会学到)
生:丝绸之路是谁?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你真会学习,我们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写的)
二、学文
1、师:好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文章都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读几遍了?用手势告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应该做得不错。我们一起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a课件出示词语:
目瞪口呆赞不绝口华丽
茫无边际浩瀚冰雪覆盖偏僻白雪皑皑恶劣
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不露声色煎熬
张骞汉武帝剽悍的匈奴
横贯延伸开辟炼钢纽带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这些生字词(学生读,教师巡视)
师:好了,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开火车读,及时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这些带红色的生字中哪些字比较难记或者容易写错的。(指名说)
生:“贯”面中间一笔是竖;“延”里面不要写成“壬”;“武”不要多一撇;“炼”第七笔是横折钩。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贯字,注意字的笔画笔顺(师范写)同学们用食指在书桌上书空一遍。
2、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还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放进文中,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课题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大约3分钟)
预设交流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讲张骞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生:我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非常危险的路
生:我还知道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非常认真,能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同学们找出来。(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来读。(同时出示地图)b
师:这条路是谁开辟的?(张骞)板书
师:课文是怎么评价张骞这个人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家有很多个解释(出示课件)
c“家”:(1)家庭所在的地方(2)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3)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4)学术流派
师:文中“探险家”“外交家”应选哪个解释
生:第三个解释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在探险和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师:为什么把张骞称为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体会。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找出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标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交流汇报:
d(1)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和轮船。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出示幻灯片)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从中国去罗马路上通行的艰难:
一、没有交通工具;
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三、野兽和强盗的袭击。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生:没有„„没有„„没有„„;茫无边际、冰雪覆盖、偏僻、恶劣;袭击。
师:你真会学习,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读?(把重点词语读重音)
生读(指名评价:重点词音要读重些)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
师:这是从哪一方面写张骞遇到的困难的?
生:自然条件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从自然条件写张骞遇到的困难?
e生: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
师:是啊,那滚滚的黄河,那漫无边际的沙漠,还有那剽悍的匈奴骑兵,难道张骞没有想过自己会遇到这些困难吗?
生:想过
师:但是他仍然带着一百多人出发(出示句子)
生: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师:由些可以体会到张骞的什么品质?
生:勇敢(板书)
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地方也是写自然条件给他带来的困难
生: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来。
师:,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哪一个同学来读
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学过的方法能很好地运用
师: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除了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还遇到哪方面的困难?
(2)生:遇到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还有吗?
生: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师: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他是怎么做的?
f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出示句子)
师:找出这段话中的重点词
生:耐心地,不露声色地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张骞的机智(板书机智)
师:好的,跟老师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师: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
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师: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师: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生: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g再出示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师:作者在写这句话时,为什么不说,过了一年又一年,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生:这样写显得干巴巴的师:是啊,这句话作者通过事物的变化来体现时间的变化,谁能用这种方法试着说一句。
生:太阳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一转眼就是一天过去了。
师:说得很好,这十一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漫长的,对于张骞来说更是艰苦难熬的十一年,可是这里为什么用一转眼呢?
师:同学们,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肩负的重任,只要过去一天,他离自己的目标就近了一步,因些这十一年对于张骞来说是也短暂的。
师:在这十一年里,张骞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谁来说一说?
生:遭受挨饿,挨打,甚至被带取妻生子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张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屈辱,他总是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师:同学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生:千难万险(板书)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小结: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开辟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师:张骞为什么还被称为伟大的外交家,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师:同学们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画出体现丝绸之路作用的句子。
生找、画
师:谁来说
生读(师板书:纽带)
4、小结: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师: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个伟大的名字——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
三、作业:
h1、请同学们回去再把课文细细地品读,试着复述课文,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8.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篇八
一、搜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二、精读理出清晰的文脉线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提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这样一条文脉线就立了起来。
三、利用地图导读,激活学习的兴奋点
利用地图导读,丝绸之路“横贯亚洲”,“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西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课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通过演示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把这条书本中描述的路,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觉。,学生从地图上看到了文中描述的长安、地中海西海岸、古罗马等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这条横贯亚洲的长长的丝绸之路,自然启发和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9.丝绸之路散文游记 篇九
我慕名来到了泉州这座历史古城,旅游了这丝绸之路。
端午节这三天假期中,我于五月九日,我一行两人开车一个多小时到达了泉州,我下榻晋江风雅文化酒家,这是四星级酒家,还上档次,我住九楼,楼道花地毯垫着。早餐供应自助餐,食物还是比较丰盛,一晚住宿费人均189元。
晋江到泉州近30分钟,以笋江河为界,江东为泉州, 江河以西为晋江。一进入泉州沿线,鳞次栉比的高楼,楼高20多层,从楼的窗檐来看,还没有住上人,还没有盖顶的新楼已经在停工待料了。
我们车由北门进去,听说泉州有新街老街之分,北门到新华街是老街,一直保留着这历史生活瑰宝。新华街不宽,街二侧店面20平米左右,都是骑楼,屋顶挑梁,山凤尾,竭山顶屋檐,街上依稀行人,不热闹,我听人说:泉州是最休闲的城市。
厦门是生活节奏较快的都市,忙忙皆为食,碌碌皆为利。
我看泉州人都喜欢故乡,去年有泉州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厦门,工作还没有几个月就辞职回泉州了。
泉州街道宽广,摩托车、小车多,它的城市架构都趋向现代化。
小车到达开元寺的北门。在门口也很巧,碰到一旅游团队,我申名我的来意,我是文学网优秀作者,想到泉州写文章。
我们跟着旅游团进入了开元寺,导游杨远彬送了一张名片给我,按名片介绍给想到泉州旅游旅客,“统一呼叫热线968878,宝中旅游,全国连锁机构,主营:出境游,省内外旅游,南海朝拜签证,专车服务,特色自驾游。”
开元寺这受过历史时代熏陶,汉唐天穹的一颗星,被东亚国家瞻慕过,有过它的风华岁月,如诗如歌,风雨岁月沧桑,如泣如殇。
园林如春,古林有过岁月风霜,这是汉唐风雨见证的丝绸起点站,我们汉唐高僧就从这个码头走向日本,明朝七次下西洋就从这一路风船,搏击海涛走向了世界。
开元寺是有故事的地方,奇事异景深深吸引了我,你知道吗?西塔七层,东塔为什么就五层,这是很有说道,七层是佛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若救他人一命,胜做一座七层塔,功德无量。
五层塔;一塔是人天层,二层声闻层,三层缘觉层,四层菩萨层,五层佛层,这是修行境界果位,我只是从导游那里听说的。
东西塔;东塔镇国塔,代表着婆娑世界,做工细致,线条流畅,巧夺天工,被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起塔中之王。
西塔为仁寿塔,又名无量寿塔,代表着西方极乐世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及学者广泛兴趣。
泉州人的精神做人要象东西塔,躺着象洛阳塔,坐着象老君岩。桑蓬古迹,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这是逸事。在老桑树下有一石碑:有“心”“心”“心”无“心”,有“心”放“心”。我在侧边菩提树合影一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旅游之 中午11:30钟,草地游览了剩余的寺刹。
天王殿是开元寺的山门,到了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我又到越祠参观了弘一法师纪念馆,摄影了一张。
时间已到十二时,我们去吃了泉州风味小吃,面线糊,胡辣,蟹肉,大肠,猪血,味道很好,少男少女人很多,要等候排队。
三十日晚七点我们到府文庙是听梨园戏,府文庙就是孔子庙,环境幽静,有百多平方米。上厅有八仙桌,椅子,下厅有一条条长凳,我们坐在上厅,服务员端来二碟杨梅,桃浦,二包茶和开水,我们给她们100元。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惜戏种,保留唐宋特色,根植泉州,音乐却保留南戏的鼓萧韵律,奏为伴形式,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用泉音演唱,如摩河兜勒,霓裳羽衣曲,我听不懂,只听之音律,抑扬顿挫。泉州南音吸收佛曲,它的道情吸收了楚音、吴歌、潮调及闽南音乐,泉州南音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初步入选。
它的音调如歌如泣,如哀如殇,非常感人。
10.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篇十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小黑板或投影片。
课型: 略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 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
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 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一)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绫罗()()五彩()()()山峻()丰()多()美()美()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_______省________市玉祥门外,这里原是汉代古都________,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往西一直到________。
2、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________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如养蚕、缫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芝麻、无花果等,还将犀牛、________、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绘画、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______________。
板书:
丝绸之路
迎候——会面——赠礼
【丝绸之路资料】推荐阅读:
《丝绸之路》 习题12-31
古代的丝绸之路散文09-25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10-07
《丝绸之路》教学教案设计10-08
丝绸之路的故事200字12-07
“一带一路”新视野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08-18
介绍丝绸的作文11-03
玻璃摩擦丝绸的思考07-08
丝绸商贸企业价值评估10-17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