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一
谈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板栗乡党委政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高度重视,思想统一,优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太活、太强,流出地不易掌握,造成了流动人口难管,针对这个问题究竟我们该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呢?为此对板栗乡八个村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乡流入育龄人口生育情况。
在流入的36人中,育龄妇女数11人,已婚育龄妇女数11人,《婚育证明》持证人数10人。流入人口已采取措施的9例:其中结扎5例,包括男扎2人,女扎3人,放环4例。
(二)全乡流出育龄人口生育情况。
在流出的4626人中,育龄妇女数1415人,已婚育龄妇女数1016人,截止2011年03月我乡共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500余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卡已采集3700余份。已落实各种避孕节育措施611人,无孩妇女18人,其中待、在孕11人、无措施7人;一孩妇女318人,其中放环222人、结扎3人、药具1人、待、在孕8人、离婚丧偶2人;无措施78人;二孩妇女374人,其中放环151人、结扎171人、离婚丧偶16人、无措施36人;多孩妇女114人,其中放环6人、结扎98人、离婚丧偶5人、无措施5人。
二、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
(二)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
(三)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
三、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难以管理,违法生育隐患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农民看来,最好的保险仍是多生几个儿子养儿防老,没有儿子的家庭或是想超生的育龄人员在外躲避计划生育管理,违法生育孩子,长期在异地居住。
(二)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太活、太强,流出地不易掌握,其户籍地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三)外出务工人员,其中一部分是初中才毕业的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又处于青春懵懂期,早婚早育现象严重。
四、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坚持以“谁看房、谁带孩、谁种地”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协议保证金制度,村委会与流动人口签定遵守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协议,并收取不低于1000元的保证金,若出现违法生育的,扣除所交保证金,并执行最高限额处罚。凡外出误工的已婚育龄妇女,不按时寄回医学监护证明的一律视同不参加医学监护,一孩放环的缺一次收取不低于100元的违约金,实行补检;二孩放环的一次无条件实行结扎,且村民自治的村扣除保证金300元。
二、开展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工作,重点针对流入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
三、开展流动人口统计台帐的建立与计划生育统计台帐同步进行。
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节育措施的落实,采用“谁看房、谁带孩、谁种地”谁负责的原则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监管,对外出务工人员婚育证明的办理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办证工作的宣传,坚决按流动人口管理规定执行,督促流动人口完清计生手续。
五、拓宽服务领域,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
2.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二
1 河南省城镇人口就业总体状况
截止2008年底, 河南省总人口达到9918万, 其中城镇人口3573万人, 乡村6345万人, 城镇化率36%, 相比于2006年的32.5%和2007年的34.3%而言, 整体城镇化比率是在稳步提高的。如表1所示, 自从2005年以来, 河南省从业人员的总体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 城镇从业人数的比例也是在逐年增加的, 城镇失业率比较稳定, 而且是略微下降的趋势, 因此总体就业规模还是比较乐观的。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但是, 从贫困人口的绝对数字的角度考虑,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省, 城镇贫苦人口的比率仍在百分之八以上, 2008年河南省仍然有44个贫困县, 而贫困人口达到612万人, 也就是说全国每10个贫困人口中, 就有1个是河南人。这些人中, 有3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3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100多万从事灵活就业而收入较低者。依靠政府救济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到2008年已经达到146.27万人, 创历史新高。可见在当今和谐社会下, 城镇贫困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要真正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就必须削弱、消除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如何才能真正解决我省城镇贫困问题, 改善就业条件是根本, 这也是我们研究此问题的目的所在。
2 河南省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现状调研情况及因素分析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调研, 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 其中问卷部分采用结构式问卷, 由封闭式题目构成, 辅以个别开放式选项;访谈部分是由与贫困人口访谈和地方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访谈相结合。课题组成员调研之后又对回收问卷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 具体情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角度:
2.1 就业条件角度——自身素质制约, 就业条件有待调整
经过调查分析, 首先, 从性别上分析抽样调查的所有城镇贫困对象, 18-25岁这个年龄段, 城镇贫困人口中女性比例是高于男性的, 这是因为用人单位对年轻人倾向于男性, 女性面临结婚生子不能全心投入工作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的理由, 而在4050群体中, 城镇贫困人口中男性比例是远远高于女性的;其次, 从年龄分布中我们可以得到城镇贫困人口中18-25岁的占31%, 46-55岁的占26%, 这两个年龄阶段是贫困人口密集阶段, 究其原因不难想到一方面25岁以下这部分群体面临就业的压力特别大, 这部分群体属于人口出生的高峰期, 就业竞争空前大, 而迎接他们的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的就业条件又相对比较高, 他们包括城镇没有读大学的一部分劳动力, 还包括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 由于专业限制、人才需求市场一直供大于求、本身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等等原因造成毕业即失业的紧张局面, 还有就是一部分乡村流转到城镇的务工人员, 年纪不大没有什么资金基础, 所以生活处于贫困的边缘。另一方面 4050群体, 由于国企改制, 大部分企业纷纷裁员, 而这部分人群恰恰顶上浪尖, 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大多又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 因此下岗之后面临再就业的时候困难重重;最后, 从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到, 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高中以下学历水平的占68%, 而硕士及以上的人口为0, 这说明在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 学历俨然已经成为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 学历水平越低, 在面临就业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相对越大, 因此也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状态, 但我们也发现本科学历贫困人口高于大中专贫困人口的比例, 前者17%, 后者15%, 经过访谈得知, 现在本科生年年毕业人数急速增长, 就业岗位竞争压力过大, 并且本科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本身不具备什么技能, 而大中专毕业生相对本科而言在学校学习的模式中就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专业技能性较强, 大多都可以直接上岗, 且薪酬方面又没有本科生要求高, 因此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因此, 针对河南省城镇贫困人口自身素质, 我们得知由于大多数城镇贫困人口自身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他们就业的相当严重的制约因素, 很多人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条件,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除了想办法提高该群体的自身素质之外, 更重要的是国家和企业能够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群体的特点, 进一步调整就业条件, 减少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歧视, 多方位的扩大就业渠道, 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 这才是短期内解决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现状的最有效的方法。
2.2 就业环境角度——收入来源不稳, 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就业环境是对就业情况的一个整体外在的把握, 它包含的内容也很多, 但是本课题组选择以收入来源做为切入点进行调查, 因为城镇贫困问题实际上和收入是密切相关的, 收入高的家庭和个人自然不会陷入贫困, 之所以贫困的人口主要还是收入过低或者不稳定, 收入因素将大大影响从业人员对就业环境的评价。在回收的所有问卷当中, 有固定工作的占16%, (条件是一年内没有更换过工作) , 但是工资水平不高, 主要集中在基层岗位;还有一部分人的单位效益常年不好, 虽然没有下岗, 但是经常处于待岗状态, 工资很低或者时常被拖欠工资;第二部分群体属于临时打工型, 占调查总人数的65%, 是收入来源不稳定的集中区域, 我们划分的标准是一年内更换工作在三次以上 (包括三次) , 这部分人口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属于临时工, 大都集中在服务行业, 这部分群体的特点是, 年龄比较轻, 文化水平比较低, 缺乏稳定性, 总是容易跳槽, 对现实的就业环境经常不满意;第三部分是属于享受低保的人群, 占调查比例的15%, 自2002年5月1日起, 《河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以来, 生活贫困的城镇人口又多了一项法定的生活保障, 从政策层面来讲是非常好的一项措施, 但是低保名额毕竟有限, 且审批手续又相当复杂, 所以能申请到低保的人数并不多;第四部分群体属于其他社会救济, 占据比例较小, 仅有4%, 但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他们没有收入来源, 没有申请到低保, 经常通过政府或者民间组织的救济来维持生活, 生存环境相当贫困。收入来源不稳定造成的贫困状态, 主要还是需要改善就业环境, 采取措施稳定城镇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适当提高收入水平, 特别是增加底层人员的工资待遇, 改善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现状, 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等等, 给广大城镇贫困人口一个好的就业环境, 才是解决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现状的根本所在。
2.3 就业心理角度-态度不够积极, 就业心理有待辅导
了解城镇贫困人口的就业心理, 也是研究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现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 本课题组在调研问卷中设计了一些相关题目, 并通过实地访谈加深了解, 首先, 在对就业政策了解的统计中, 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的比例高达71%, 一点不了解的占17%, 非常了解的只有1%, 而现实是国家和政府在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实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例如从2002年以来, 国家就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通过各项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 或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关于这些政策, 大部分受访对象是不太清楚的, 有的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些通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可能是地方政府在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但更重要的是做为贫困群体本身对就业政策的关心度还是比较偏低的, 反映出大家一个比较消极的心理状态;其次, 从就业网站关注程度来分析, 不关注的人员高达68%, 这部分人集中在知识层面较低, 年龄偏大的一些人, 而一般关注的达到27%, 这部分人有意识地去通过互联网寻找就业机会, 一般主要是一些毕业生, 相对而言就业态度稍微积极点, 但是经常关注的为0, 因此总体看来, 就业网站对城镇贫困群体的影响力不是很大, 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的就业心理并不是很积极;最后, 从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可以看出, 57%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 21%的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 13%的人通过人才市场招聘, 由此我们发现城镇贫困群体的就业态度是相当被动的, 因为亲朋好友的介绍毕竟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渠道。通过访谈我们得知, 城镇贫困人口就业态度之所以不太积极, 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不够自信,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适合去做, 正规的找工作方式对他们而言没什么用, 总觉得自己不符合条件, 正是因为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一直处于等待别人帮助, 生活状况极不稳定的状况, 因此, 针对这部分群体, 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 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 积极的就业心态是他们改变现状的一个关键条件。
2.4 就业体制角度——择业困难重重, 就业体制有待完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是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首先, 对于城镇贫困人口在择业中的困难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缺乏专业技能, 占据比例29%, 然后是学历不够占据26%, 缺乏社会关系占据21%, 缺乏社会经验占据10%, 专业不对口和性别歧视各占据7%。这些困难说明在现行的就业体制中,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那些拥有较高的劳动技能, 文化知识或者社会关系和经验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好找到工作, 因此, 对于缺乏这方面能力的人就无法适应现行的就业体制, 容易陷入贫困的境地。因此, 政府真正想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的就业现状, 就是要履行好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 把就业体制的完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 把维护社会公平、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通过完善就业体制, 增设相关机构培训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求职能力, 同时引导社会各方面扩大就业;通过市场监管, 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法规, 保障劳动者权益, 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因此, 完善的就业体制不仅仅只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也要考虑到从业人员的需求, 尤其是广大城镇贫困人口的就业需求和困难。总之, 要想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就业体制, 建立起新的鼓励增加就业的体制。
3 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尽管近些年来河南省十分关注城镇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并通过各种措施获得一定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 因此, 我们各级政府在今后的城镇贫困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上还肩负着重大责任, 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从跟上消除河南省的城镇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转非 安阳 医疗 就业
安阳作为一座重要的城市,是处于发展中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安阳,为安阳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出力。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搜集资料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寻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市民转化的有效对策。
一、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必要性分析
(一)安阳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转移人口的支持
安阳市2015年最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市生产总值1593.2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3亿元、支出192.1亿元,分别增长10.9%和7.5%,另外据安阳市统计局2014年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万人,从中说明安阳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转移人口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促进了安阳经济消费水平的增长。
(二)安阳市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
安阳市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2014年谋划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9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9%;服务业增加值524.3亿元,增长7.6%,在安阳市转型的攻坚克难阶段更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量。农业转移人口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来源。
(三)合理安排农业转移人口也是促进安阳市稳定运行的保证
合理对待农业转移人口有助于安阳市社会稳定,人民和谐,减少无业人员数量,提高社会保障力度,降低城市犯罪率,也有助于安阳市构建和谐文明旅游城市,促进整个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
二、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查实证分析
(一)促使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知,在问题“城市对您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大约有46%的人选择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20%选择了“机会”,在类似问题“您往城市迁移的原因是什么”时,有46%的人选择了“机会因素”。不难看出,引起这部分人迁移至城市,他们看重的是城市的发展潜力。
(二)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生存现状
1.就业现状。农业转移人口进军城市,无非是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农业转移人口,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基本都是初中学历及以下,文盲和半文盲文化程度从事建筑业的占81%,初中及小学的大多从事服务业,从事服务业的占46%,高中及中专从事行业相对分散,大专及本科也大多从事脑力劳动,这部分人大多是上学毕业后就呆在安阳企业工作。如何更多留住人才,让他们建设安阳,本地企业如何吸引这些优秀人才都是该思考的问题。
2.收入现状。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对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工资状况做了调查了解到有40%人薪资在2000-3000左右,根据安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安阳市每月最低工资标准14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13.5元,但是由于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消费项目多,这样的工资对他们来说也并非足够,另外据我们统计结果显示从事服务和生产比例较为广泛,说明他们的收入来之不易,对于整个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而言,总体呈现行业差异大,收入存在不均衡,相对而言女性工资低于男性,服务业低于其他行业,同行业工资差别不大的局面,相对而言,我市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工资还是较为健康合理的。
三、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遇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遇到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型过程,需要将宏观思考与微观分析、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了解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遇到的问题,我们通过口头询问,得到反馈信息,其中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就学等问题为主要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外来人口医疗保险和安置子女就学,需要政府针对这部分人制定相应对策,与相关部门共同商议。
(二)影响安阳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制约因素
1.社会因素。由于早期我国实行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制度,在生活工作上都会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户口制度的问题城乡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会对农业转移非农业户口产生一定的影响。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问题中,会产生巨大的差距,所以这也是影响农业转移非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由于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享受了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农村的发展速度,并且城市中的居民居多是工人阶级,有着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而农村的居民在转移到城市后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根据安阳市统计局2014年城乡居民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城镇2014年居民生活消费达15203.9元,而农村消费支出只有7253元,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农村和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工作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竞争上优势较弱。
四、对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政府机关在各乡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传达给村民。
二是在推行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鼓励青少年接受更高教育,教育程度的不同也是未来工资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
三是政府机关在乡镇设立相关在就业培训中心,对文化程度低,技能欠缺的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帮助更多农村务工人员从苦脏累的工作中解救出来。
四是本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平等对待农转非人口子女,尤其是外来人口子女的享受教育权利,提供给他们良好的择校就学信息,帮助其子女就学。
五是了解当前各区域物价水平,看是否存在个别地区存在乱涨价问题,严格惩治伴借安阳发展哄抬物价的行为。
六是政府机关应完善社会医疗保健制度,切实让百姓生病了有合适的地方看病,有条件看病。
五、总结
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一、我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我社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第二,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是就业困难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加之少数
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对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路建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兼顾民族和宗教因素,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提高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对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是广泛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本城市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工作,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二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益,帮助他们增强城市适应能力;三是做好与城市功能相应的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
因此,必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放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抓实。具体来说,当前应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重点摸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文化素质、性别年龄、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经济收入、就
5.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五
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在促进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使人口流动现象日益加剧,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由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由边缘城区向城市次中心转变的转型期中的新城区,我区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
受到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和南昌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处南昌市城郊插花地带的青山湖区内的流动人口日渐增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给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该正视现实,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抓紧抓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
全区辖4镇1乡1场2街道,75个行政村,78个居委会,总面积160平方公里。据统计,全区居住人口58.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3.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15.7万人。由于地处城乡插花地带,我区流动人口存在明显的区域特点:(1)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城郊结合部地区,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最佳首选,如我区的**镇、**镇和**镇就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2)外来流动人口的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但又以周边省份为主要来源地。我区外来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来源地有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3)外来流动人口以年轻人为主。我区外来流动人口中以18—34岁的青壮年人员为主,占外来流动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流动人口现状给我区计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项突出难点。为此,我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打破“区域界线”和“户籍管理”的计生体制,改革原有“以户籍人口为主”的计生管理模式为“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模式入手,立足“两个基本点”,抓住“两个切入点”,建立 “四项机制”,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着力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以此推动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立足“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即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和建立规范的流动人口管理档案。一是以成立组织机构为基本点,实行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以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综治、计生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由区公安、区工商、区劳动、区卫生、区计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领导小组,并组建起区、乡镇、村三级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形成了宝塔式管理网络,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生人员登记、建档、服务等工作;二是以建立规范管理档案为基本点,在开展好流动人口的查证、登记工作的同时,对流动人口予以登记、造册,分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建立管理服务档案,做到乡村有总帐,户户有资料。
抓住“两个切入点”。两个切入点,即开展宣传教育和提供优质服务。一是以宣传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计生宣传教育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宣传教育。通过大型宣传咨询及印制、散发宣传品、开展各年龄段的知识培训等活动,向流动人口宣传计生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及婚育新风等方面知识,引导流动人员树立社会新型婚育观;二是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切入点,区、乡镇两级流动人口管理站为流动人员提供查环、查孕、查病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帮助需要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人员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尽力满足流动人员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
建立 “四项机制”。一是建立信息采集机制。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机制,加大我区和省内、省外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应用力度,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共享性;二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主动加强与流出人口集中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合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互动、有序管理制度,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三是建立优质服务机制。切实将流入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范畴,实行常态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充分利用春节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积极开展“三服务”工作;四是建立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维权活动,保障流动人口依法获得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部门协调配合难到位。国家计生委颁发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对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职责和义务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在具体工作中却难以落实到位。比如,计生部门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想方设法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抓好,但有的相关部门却难以按照要求切实履行好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不想管,也不愿管,工作上缺乏主动,从而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因此,虽然各级政府与公安、工商、城建、卫生、交通等部门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但往往流于形式,实际却未能落到实处。
2、关键性措施难落实。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由于各地
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地区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工作不平衡尤为突出,由此造成一些关键性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有些地方查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管理不严,没有将流动人员计生工作有效地纳入管理范围,这就使流出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难签订,流出后的跟踪管理也难以进行。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措施,也不能认真贯彻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从而相互推诿、扯皮。有的地方流入人员存在人口意识差、文化素质低等问题,使流入地宣传教育、婚育情况调查、孕情检查、措施落实等工作难以进行。
3、人员复杂难管理。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力、城镇下岗职工,他们有的经商、有的打工,还有一部分无职业。这些人中文化层次、社会身份千差万别,素质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等,其中不乏有故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准备到外地偷生、抢生的,如果这个地方抓得紧,就换到别的地区,管得紧就走,管得松就来,频繁流动,其目的是躲避地方计生部门跟踪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婚育行为,逃避对他们的管理和处罚。流动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经济收入的悬殊性,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给计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管理经费难保证。流动人口管理所需经费包括宣传教育经费、管理服务经费、与外出人员的通讯联络经费、计划生育手术经费等。目前,市、区各级财政均没有列出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只能靠各地从计生经费中“挤”出一些经费简单维持。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不少乡镇的经济也很薄弱,很难拨出足够的计划生育经费。从我们调查了解到,经费紧张也是影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基层服务机构难发展。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法定地位,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带来了新的转机。但目前在一些地区乡镇、村等基层服务机构却面临着复合型人才缺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困扰,从而制约了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工作数量。据调查,在一些乡镇、村计生服务站人员中,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能做三种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及从事其他医疗保健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绝大多数人员技术单一,只能从事一项或两项避孕节育手术。虽然省、市逐年配备了先进设备,但由于缺乏应用技术人员,一些先进设备只好束之高阁。生殖健康、妇幼保健、防病治病能力差,遇上疑难病、危重病人就束手无策,群众的信赖程度不高。由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时代竞争的需要,原因是乡镇计生服务所开展生殖保健服务都是免费的,开展得越多,耗费越多,而其经费又是全额财政拨款的,在此多少还制约着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对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我区流动人口的特点及现状,就当前如何加强我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流动人口及其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进一步提高。要把这项工作真正放在“基本国策”的位置,当作改善青山湖的投资环境,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项关键性工作,由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一抓到底。涉及到人、财、物等关键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落实。彻底改变重经济,轻社会管理的偏向。
(二)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对基层管理机构的硬件建设和日常运作费用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计划生育干部,增加经费投入,迅速改善基层社区单位的工作条件。尤其是加快基层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基层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基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电子社区”的目标。
(三)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形成“资源共享、步调一致、法律保障、行政协调、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的新工作模式。
(四)在稳定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以**等乡镇(街道)为重点,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措施,在各部门紧密配合下,迅速开创我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6.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六
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阎村具有重要意义。流管办在开展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召开出租房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实地检查、暗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梳理我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建议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近年来,我镇逐步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主要体现在:
1、组织力量初步得到改善。至2009年9月,按照区流管办的要求完成了管理员3-5‰的配比工作,我镇配齐了19名区级管理员和37名镇级管理员,充实了管理员队伍,加强了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
2、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的创新。我镇总结实际中的管理经验,初步形成了由镇流管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基层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暂住人口管理做法。各村(社区)还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路子,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3、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9年10月,全镇登记暂住人口1.51万人、出租房屋1569户。与此同时,公安、计生、综治、卫生、教育、工商等部门团体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突出以人为本,在优化维权服务上迈出了一大步,全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环境的不断改善,来我镇务工谋生的流动人口还将不断增加和频繁流动,聚居倾向将更为明显,这将
对我镇的公共资源供给、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和社会治安稳定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有:
1、服务管理理念有待提升。近年来,我镇在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过程中,一些单位和干部对流动人口存在排斥、防范的观念,具体工作中往往是歧视多于尊重、管理多于服务、防范多于保护,导致工作开展不够主动。
2、基层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镇流动人口服务站只有5个,区级管理员19人,村级管理员37人,相对于流动人口来讲,人员少,村级管理员兼职多,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抵触情绪大,个别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登记率低、暂住人口漏管失控和信息登记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不少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意识不强,重经济轻治安的出租业业主还普遍存在,给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3、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口管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已成为左右全镇刑事发案、影响全镇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落实好重点人员管控,建立重点人台帐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员的管理工作。
4、服务维权任重道远。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中不平等情况时有发生、劳动超时加班现象频繁,而合法的加班工资难以兑现、工资拖欠和不按时足额发放在个别企业和建筑领域也很常见;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覆盖面较小,其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同城同待遇”政策在有些地方难以完全落实,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恶劣,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
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完善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针对目前我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建议如下:
1、应强化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力度,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流管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流管办、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来有登记、人在管好、走有核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村(社区)、基层服务管理站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村、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村、社区的暂寄住人员,村、社区要配合管片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5、强化治安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口中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的高危人员的管理控制;加大对出租大院、六小行业、建筑工地、劳务市场、房屋中介、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日常检查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场所,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中介市场的经营秩序。
6、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包括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劳动就业、用工单位、育龄妇女等在内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实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相关情况提供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综合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以及为各有关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行政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阎村镇流管办
7.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七
一、调查概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调查抽取了卢湾区、长宁区、浦东新区、宝山区、青浦区、崇明县6个区 (县) , 每个区县均抽取中小学各两所, 共24所学校。发放校长问卷24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3份;发放教师问卷1008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74份, 其中男性教师占22.1%, 女性教师占78.9%;未婚教师占16.6%, 已婚教师占83.4%;研究生学历占2.5%, 本科学历占74.8%, 大专学历占20.9%, 高中学历占1.7%;高级职称占5.7%, 中级职称占59.7%, 初级职称占27.9%, 工作未满一年还未评的占5.1%;市级骨干教师占0.2%, 区级骨干教师占7%, 校级骨干教师占14.3%, 其余为普通教师。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教师流动的两种基本模式, 即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刚性流动, 是指在政府统筹下, 教师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 流动到其他学校, 并与其他学校签订合同。柔性流动, 是指教师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安排, 流动到其他学校, 但人事关系不变, 仍然留在原学校。
教师问卷包括五个部分: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2000年以来工作流动的情况和原因;对现行教师流动政策情况的了解;对刚性流动的看法;对柔性流动的看法。校长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学校基本情况;2000年以来教师流动情况统计;对教师刚性流动的看法;对教师柔性流动的看法。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的答题形式。选择题部分采集的数据做频数统计和差异检验, 开放题做归类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教师流动经历及其满意度
1.流动经历和原因
67.5%的被调查教师2000年以来从未流动过, 有过一次流动经历的占23.1%, 有过两次流动经历的占7.4%, 有过三次流动经历的占2.1%。
在促使教师流动的原因方面, 居首位的是为照顾家庭与家人, 占被调查教师的14.5%;其次是因为原来学校撤并而流动, 占8.3%;因原学校个人专业发展机会较少而流动的占5.6%;因不满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而流动的仅占3.2%。另外, 因被委派到对口合作交流学校而流动的占1.6%;因委派到本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和被委派到委托管理的学校的则分别占0.6%和0.7%。 (见表1)
2.流动方向
根据对教师最近一次流动方向的统计, 平行流动 (办学水平相近学校之间的流动) 所占比例最高, 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3%;其次是上位流动, 即从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 占5.1%;而下位流动, 即从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向较低的学校流动, 仅占1.4%。
从空间上看, 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比例较高, 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7.6%, 相反, 从城镇向农村流动的比例很低, 只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1%;而从市区向郊区流动和从郊区向市区流动的比例也都比较低, 分别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0.4%。 (见表2)
3.流动后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从流入学校的办学条件、经济待遇、个人专业发展、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解决和工作绩效等7方面, 了解教师对流动后的满意度。
总体上看, 大部分教师对流动后状况表示满意。其中, 在家庭问题的解决方面, 满意度最高, 达到94.3%, 这一比例与教师流动原因中占首位的“为照顾家庭与家人”结合起来考虑, 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工作绩效方面, 满意度也达到94.2%;教师对流动后的办学条件满意度也比较高, 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教师达到93.3%;在个人专业发展方面,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9.5%;在经济待遇方面,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5.4%;在工作压力方面,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3.2%。
(二) 校长和教师对两种流动方式的看法
1.关于刚性流动的看法
对于刚性流动的意义, 校长和教师均持积极的肯定, 尤其是在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意义。被调查校长赞同或基本赞同“有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教育整体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比例均超过69.5%, 其中对于“刚性流动有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同比例最高, 达到91.3%。被调查教师基本赞成或完全赞成“刚性流动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比例也达到65.7%。
对于刚性流动的对象,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选项:一是“全体教师都应纳入刚性流动”, 二是“骨干教师应纳入刚性流动”。统计结果显示,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更倾向于把骨干教师作为刚性流动的对象。78.2%的校长、53.6%的教师基本赞成或完全赞成“骨干教师应纳入刚性流动”, 而校长和教师基本赞成或完全赞成“全体教师都应纳入刚性流动”的比例则分别为67.2%、46%。
本次调查还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 在刚性流动对象、作用上的认识作了卡方检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不同职称的教师对刚性流动的对象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27<0.05差异显著
对于刚性流动的合理周期, 被调查校长选择“4~5年”的为56.55%, 这可能与上海的小学和中学的学制有关;其次是“2~3年”, 比例为26.1%;而选择“6~7年”和“8~9年”的分别为13%和4.3%。
从校长问卷中开放题的归类结果来看, 对于刚性流动, 校长的顾虑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学校如果有大批优秀教师流出, 学校文化和特色的传承可能会受到冲击;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下降, 不利于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形成;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文化背景下实现的, 刚性流动可能不利学校教师的长期培养。 (2) 优秀教师到新学校往往有一个适应期, 尤其是对于适应能力差的教师;教师流动后能否发挥作用,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能否提供其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环境, 而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3) 教师流动过大, 对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稳定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4) 教师上班路途变更也会对教师尤其是郊区及地域范围比较大的区县教师流动带来一定影响。
2.关于柔性流动的看法
对于柔性流动的作用, 校长和教师从总体上都给予了肯定, 尤其是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被调查校长认为柔性流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比例, 为82.6%;其次是“提高区域教育整体质量”, 占78.3%;而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为65.2%。但与刚性流动相比, 以上三方面作用的认同比例都要低4~8个点, 说明在流动作用方面, 校长对刚性流动的肯定程度更高。
61.8%的教师认为柔性流动将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7.4%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教育质量, 51.8%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并且,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不同层次教师对柔性流动作用的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
三、调查结论
1. 柔性流动更可行
P=0.025<0.05差异显著
总体上看, 校长和教师对教师流动的认识较积极、理性。校长和教师对于刚性流动的认同, 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改革的意义上;而对于柔性流动的认同, 主要体现在易于操作、形成多赢、灵活性比较强上。校长和教师认为刚性流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高于柔性流动。但校长和教师对于刚性流动的质疑, 集中体现在大规模全面实施的难度较大。
而刚性流动的作用尽管大于柔性流动, 但在实施操作中柔性流动比刚性流动更可行。柔性流动因为人事关系不动, 使参与流动的教师有安全感, 因此比较容易推行;柔性流动可以保证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 所以学校操作起来比较容易。
2. 柔性流动的主要对象是骨干教师
校长和教师倾向于教师流动的对象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尤其对于薄弱学校和农村边远学校会有更大的帮助, 从而促进教育公平。但校长担心骨干教师流出会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承。
8.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篇八
快餐桌椅设计是快餐店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快餐座椅不仅要满足快餐店的环境要求,更要满足人“坐”的行为。文章主要通过快餐桌椅的尺寸、形式、表现的材质、色彩的运用、设计与需求等方面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快餐桌椅舒适度对就餐人口流速的关系。
关键词:
快餐店 快餐桌椅 人口流速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03-03
一 绪论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令人们享受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社会状况的促使下,快餐行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必然。快餐是为快节奏生活的人群提供快速就餐的场所,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快餐店当成与朋友休闲娱乐的场地,这些人长时间逗留,已逐渐令快餐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影响快餐行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研究快餐桌椅各方面因素对就餐人群流速造成的影响,并且做出总结——什么形式的快餐桌椅才真正适合快餐店。
(一)中国“特色”快餐文化
中国的快餐业起步较晚,1987年4月肯德基快餐连锁店驻进北京,以此为契机,中国的快餐时代才拉开帷幕。到如今,快餐行业虽已占据餐饮市场45%的份额,但却几乎失去了快餐的真正用意——快速用餐,节约时间和精力。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点菜、抢座位,与朋友闲聊,看书、手机、电脑打发时间都变成了快餐店的普遍现象,即使在用餐高峰期,也有座位“闲坐”的现象。
(二)快餐文化对快餐桌椅设计的影响
快餐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快餐桌椅行业的繁荣,现如今快餐桌椅基本都是由专业厂家定制的。针对快餐快速、便捷、客流量大的特点,快餐独有的餐桌椅也应运而生,但是如何同时更大程度满足顾客及商家的利益便成了设计快餐桌椅的一大难题。
(三)快餐店桌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在全球化的时代,快餐桌椅的发展由经济、科技、资源环境三维推动,发展新型快餐桌椅是快餐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影响快餐店人口流速的因素
1 颜色
橙色:最能刺激食欲,可使人们心情愉悦。
红色:促进血液循环,振奋心情,促进购买欲望;长时间在红色环境下会让人感觉急躁。
粉红色:象征着爱情和女性气质,表达温暖和爱。
绿色:有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的作用。
黄色:刺激人的神经、激发正能量。
白色:让人心情平和,能激发创意和积极的情绪;传达干净整洁的感觉。
2 材质
木:木质餐桌椅色彩简单、造型流畅,具有现代感;但硬度很高,不适合长期就坐。
钢:钢木餐桌椅多用于无靠背转椅,或与木质餐桌椅结合,用作于支撑部分。钢木餐桌椅构造简单明快,结实耐用,可适应快餐店对速度和环境的要求;但硬度很高,同样不适合长期就坐。
皮:皮质座椅柔软、舒适、高档;但制造价格较高,不易清理,一般不会大量使用。
3 样式
圆桌:圆餐桌亲近感强,适合家庭或关系亲近的朋友就餐使用,对人们就餐时的心情有积极作用。
方桌:方桌是快餐店最为普遍的餐桌,其线条整洁,干净明朗。
长桌:长桌一般设置在多人聚餐区域,有利于顾客情感上的加分,促进购买欲;但增加了交谈时间,会减慢客流速度。
二 调研方法、过程及分析
(一)通过网络、书籍调研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快餐文化、桌椅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书籍和相关网站,我们对快餐桌椅的相关知识和人们对于不同场景、颜色、文理、结构等方面的心理变化、情绪体验均有了深刻了解。
(二)通过问卷和量化统计调研
发放问卷32份,回收32份,有效问卷30份。
1 问卷填写人员的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试男女比例适当;年龄集中分布在18-35岁之间,基本符合经常于快餐店用餐人员的实际年龄分布。由此可知本次调查基本条件满足,问卷结果可信。
2 从快餐桌椅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从图1到4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市面上现有的快餐桌椅并不能增加顾客的幸福感,因其材质过硬,不宜久坐;相对而言,人们喜欢就坐于有皮质餐椅的餐桌前,因为这样便可慵懒地享受用餐时间;米白色系的餐桌椅,因其传达清新整洁的感觉而在顾客中大受欢迎。
3 从快餐桌椅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从图5到图8可知,快餐桌椅的结构和功能是顾客感知快餐桌椅舒适度的关键性因素,大部分人认为有椅背的快餐椅更能让人感觉舒适,再者,绝大部分人认为快餐桌椅应该可以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多个朋友一起进入快餐店却只能分开就坐的尴尬局面;而且,人们认为快餐桌椅应增设附加功能,如:可挂包、可挂购物袋、可固定餐盘位置等。这些附加功能可以让顾客用餐的幸福感明显增强,而且也可减少顾客因为拿包、购物袋等物品而浪费的部分时间。
4 从时间的角度对快餐桌椅的设计进行分析
从图9和图10可知,人们正常在快餐店的用餐时间应在30分钟左右,而多余的时间大部分人用来与朋友聊聊天,或者在快餐店看书、学习、工作等,而如果我们想办法利用快餐桌椅避免这些活动的产生,就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停留于快餐店的时间,从而大幅度增加客流量。
5 从快餐桌椅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快餐桌椅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造型单一、呆板、大同小异没有特点、安全性低、结构简单或过度设计、颜色应用不合理让人烦躁、座椅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导致起立坐下均不舒服等等,但是如果设计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将细节处理得当,既从心理方面迎合顾客,使顾客感觉舒适,又从结构方面迎合顾客,自然而然让顾客增加幸福感,那样快餐桌椅的设计才算成功。
nlc202309012256
(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
1 针对不同快餐店对快餐桌椅进行调查与分析
我们实地调查了多家快餐店,其中有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味干拉面、德克士、永和大王、加州牛肉面、小尾羊火锅、呷哺呷哺、汉堡王、赛百味、康师傅牛肉面、吉野家、阿香米线等25种快餐,45家店面,零散的用时总计接近两个月。在这段时间和经历里我们了解到了快餐行业的诸多方面,并对众所周知的几家快餐店的快餐桌椅进行了对比分析。
肯德基部分椅子是可以移动的,但是移动时会因拖拽而发出刺耳的声音。麦当劳吧台式餐桌椅虽不可移动,却可提升快餐店的档次。加州牛肉面快餐桌椅给人的束缚感很强,桌子和四把椅子固定在一起,不仅不方便清洗,而且对于擦地的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其结构的简单又让人感觉很轻松,设计师用矛盾的心理感受互相抵消,从而让顾客对餐桌椅的要求降低。真功夫餐桌椅也是桌椅相连的固定结构,但是其造型的微妙变化可令顾客深刻感到被尊重、被重视。昧干拉面餐桌椅的台面是人造石,台面颜色以深色为主,却又不显严肃,可营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围。永和大王的双面沙发椅,同一个椅背两面均有座位,设计简单,构思鲜明,既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舒适度,沙发座虽然从材料方面增加了舒适感,但是售价较高,一般不会普遍使用。
2 通过在快餐店观察记录进行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5个繁华程度、周边环境相差不多的快餐店分别记录一些顾客的就餐时间,以及其在快餐店所做的事情和一些习惯动作,同时记录这些经常就餐人群的大致年龄。通过记录,我们对几家快餐店的客流量和速度进行了特别的登记,得出了以下结论:
(1)人们在选择就餐位置时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概率从大到小一次是:
搭配沙发座椅的位置、吧台式的单人或双入座、普通双人或四人座、集体的吧台式座位、小圆凳座位。
(2)接近五分之一的顾客就餐时间在半个小时以内,这部分人往往是就餐结束便离开,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一大半的客人是与他人一起就餐,习惯性边吃饭边聊天,时间一般在45分钟到一个小时,这些人是以就餐为主要目的的;而另外小部分顾客,则是以聊天、等人为主,只是以快餐店为场所,顺便就餐或看书、玩电脑、玩手机打发时间,这部分人一般在快餐店非高峰期时出现。
(四)通过访谈法调研
总共进行了30次访谈,其中有经理、有职员、有顾客、有做过相关研究的人员、也有不经常吃决餐的人,通过访谈我们不仅更加清楚了各个方面的人对于快餐桌椅的要求,和其认为舒适的餐桌椅的造型和结构,而且我们也了解了哪些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消费,增大客流量。
三 调研结果分析总结
(一)依据快餐桌椅舒适度对快餐桌椅进行总结性分类
非常舒适:沙发软座、皮质、有靠背、米白色系、有附加功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较为舒适:普通软座、部分皮质、有靠背、米白色系、无附加功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舒适:硬座、非皮质(木质、塑料凳)或部分皮质、有靠背、米白色系或蓝绿色系或橙红色系、有附加功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不舒适:普通软座或硬座、部分皮质、无靠背、米白色系或蓝绿色系或橙红色系、无附加功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非常不舒适:硬座、非皮质(木质、塑料等)、无靠背、蓝绿色系或橙红色系、无附加功能、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二)总结快餐店桌椅舒适度和快餐店人口流速的关系
1 分析
非常舒适、较为舒适的快餐桌椅会让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快餐店多停留至少6分钟的时间;不舒适、非常不舒适的快餐桌椅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经常在快餐店就餐的人群,这些人往往会由于身体不舒服,变换坐姿等行为,在无意识情况下在快餐店多停留时间至少3分钟的时间。综上所述,舒适的快餐桌椅既可以将顾客在快餐店中无意识停留的时间减少,又可以减轻快餐桌椅对人身体所造成损伤。
2 总结
非常舒适、较为舒适、不舒适、非常不舒适的餐桌椅对于快餐店人口流速的影响均为负,只有舒适的快餐桌椅才能令快餐桌椅对快餐店人口流速的影响接近于零,所以最适合应用于快餐店的快餐桌椅要符合以下特征:硬座、非皮质(木质或塑料材质)或部分皮质、有靠背、米白色或橙红色、有附加功能、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和相关参数。
项目经费来源:由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资助(项目编号:12222994701)
参考文献
[1]成健.中式快餐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8,3
[2]柯欣欣.快餐家具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5:17
[3j廖梅.基于“用餐体验”的四川火锅餐具设计探索[J].设计2014,9
9.流动人口自查报告 篇九
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县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执行情况和专项督查的工作安排,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村按照上级安排不折不扣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对照专项实施方案,比照《条例》、《全国规范》、《便民办证通知》,深入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管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苗店镇地处社旗县东南,人口3.5万余。由于我镇经济基础薄弱,形成了外出人口多、流入人员基本无的特点。通过自查,全镇共有流出人口6000多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20人,已婚育龄妇女流出人口办证人数为151人,流入人口4人。
二、专项检查主要内容
(一)规章制度制定情况
1.经过清理,没有发现有与《条例》、《全国规范》、《通知》要求不符的规章、制度的情况;
2.正在逐步落实县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出台的《社旗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
(二)“一盘棋”工作机制建立情况
1,我镇建立有流动人口联席联席联席会议制度,由镇党委组织,定期召开研究安排部署我镇流动人口工作。
2,对网络工作进行强化管理,全员人口进行网络登记,并有相应的档案记录。流动人口现居地与户籍地经常进行电话网络沟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
工作。
3,网上信息及时反馈,分清情况。属于本地的,先进行调查确认,核实无误后进行反馈,实现双向管理。不属于本地的信息,与现居地进行沟通后进行反馈,争取不让任何一个网张信息失去意义。
4,对于流动人口的社抚费征收。我们对办证前检查进行严格控制,出门后不但与对象户本人联系,同时也与现居地计生部门人员沟通。确实掌握育妇的孕育情况,出现计划外生育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督促其交纳社会抚养费,然后反馈给现居住地。
5,现在我镇流动人口信息反馈及时率在100%,重点信息通报率、接收率均在100%。省内共管率,跨省共管都在逐步提高。
(三)便民措施落实情况
自省政府150号文与省计生委《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下发以后,计生中心认真对照上面规定,逐条予以落实办理。
1、我镇地处内陆,经济不是很发达,流入人口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最近半年来,流入人员在我镇进行生育证办理的数量为0。对于我镇一些难以管理的集体户口,单位户口等流动较频繁人员的生育办证,也是按照规定进行生育证发放。
2、对于无法返乡的外出流动人员,办理所需要的流动人口证明时,由其亲属或者代理人持需办理人的有效证件时,我们也是当场予以办理。遇有不明情况时,通过手机或者信函传真等方式确认属实后办理,并当场发证。迄今为止,已经有76多位育龄妇女通过这个途径获得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对于已经落实绝育措施的育龄妇女,发证时直接告诉她证明可以长期有效,现我镇已经有23人持有长期有效证明。
2、对于流动人员发证对象,我镇严格落实规定,对18-49周岁之间的女性人员予以发证,其余人员不予以发证。
4、从08年开始,我镇就不再强制流动人员回乡后进行面检。外出人员的孕情现在基本全是通过网络进行交互,督促育龄妇女自愿到现居地的计生部门进行健康检查。对反馈过来的信息报告单,进行多方核实,没有问题的进行粘贴。发现问题时,及时与现居地联系,排查疑惑后处理。
(四)均等化服务维护权益情况
1.服务和奖励优待落实情况。我镇流动人口户籍地都依法为流动人口落实各类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尽量通知当事人或家人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相关奖励,当时人不在家的都允许家人代为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电话通知流动人口当事人到计生办办理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实在回不来的,都叫家人代为办理,电话询问当事人基本情况,并将办理的资料邮寄给当事人签字,盖指模后,再请当事人将资料邮寄回来。我镇在开展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时,除了通知当地人参加,也通知流入人员免费参加;我镇流入人员依法免费享受避孕药具、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了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流动人口,按规定享受休假等优待政策;按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2.是否存在行政违规情况。我镇在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过程中没有乱收费、搭车收费、收取押金保证金、故意刁难等行为;落实流动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检查服务、国家规定基本免费项目服务时没有乱收费行为;征收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时没有重复征收、打白条或不出具任何手续票据、随意更改征收标准等行为;没有强制流动育龄妇女施行绝育手术、以罚代扎、随意更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范围和有效时间等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3、在我镇流出人员外流时,我们发放有流动人口权益卡,卡上记载有流动人口应该享受的权益及优惠政策,内容包含独生子女奖励,特抚,生育证办理等等。上面还我我镇计生中心维权电话,当流动人员外出遇到各种难题时,可以拨打电话进行免费咨询维权。
(五)工作保障落实情况
1.苗店镇已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内容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我镇已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8个村配备的计生专职人员对流动人口事业也很热心,在每月的流动人口例会上反馈的信息全部真实有效。
3.已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按照户籍人口同等的标准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4、每月的例会时,计生中心以会代训和研究工作相结合,督促各村落实流动人口信息上报统计工作,指导村级进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证明办理等。由统计,派出所,民政,工商,城建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次例会,大家共思良策,交流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人口信息促进共享。
5、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方面,我镇与现居住地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沟通。打电话核实情况,发传真确认信息,电子邮件等高科技的应用为区域协作添加了翅膀。我镇迄今为止,已经与郑州、北京等到地开展了区域合作,收到应有的效果。
6、与此同时,我们与流动人口现居地较集中的乡镇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双向目标考核责任书,建立双向考核,明确双方权责,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
7、现阶段,省级智能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强化,与MIS库
对接进行重新核查,加强共管多个渠道实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共管的对象。我镇全员入库率为100%,信息反馈准确率也在100%,通过智能平台,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我镇每一个流动人员的务工经商居住地,同时对于他们的婚育状况也是了如指掌。
(六)督查考核情况
镇对各村流动管理下达有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规定村级流动人口管理必须做到的各项工作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查验证明,信息上报都有较为具体的要求。通过流动人口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单位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也明确各自权限,形成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合力。
三、存在问题
1、流动人口孕情难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虽然有网络化协作区域协作制度,但流动人员的流动性随社会发展愈来愈频繁,这些流出人员的婚、孕、育情况难以掌握,为计生率目标的顺利实现留下了隐患,甚至于违法生育存在反弹的潜在因素。
2、流动人口的知晓率有待提高。虽然我镇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多次宣传,但仍有大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存在宣传死角,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知晓率。
3、村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村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流动人口是现居地管理为主,认为这项工作不会影响全局,使得流动人口工作很难被摆到重要位置,工作被动应付,虚以尾蛇较多。
4、综合治理力度有时不够。部门之间缺乏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使“一证管多证”、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不强。
5、利益导向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流动人口经费和人员投入的不足,对流动人口的免费技术服务、奖励、救助、优惠、节育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导
向机制只存在于形式,很难落实到位,从而导致流动人口的办证和验证积极性不高,办证率和验证率达不到考核要求。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是挑战更是机遇,也越能考验我们的工作水平。这些问题如能得到解决,对推动我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上水平、上台阶具有积极作用。
四、下步工作重点和整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与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协调统一的抓好我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加强各级领导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他们全面了解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式和状况,从而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
2、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我们采取“三步工作法”推动我镇流动人口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三步工作法”即:一访、二建档、三反馈。一访就是通过走访摸清我镇流动人口底数,保证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准确及时;二建档,根据所采集的信息及时为已婚育龄妇女建立各种档案并保存;在入户时为流动人口送一份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宣传单、一张生殖健康服务卡、还有一张对没有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催办通知单;对接受服务的重点流动人口实行服务跟踪,让他们了解计生常识和生殖保健知识,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反馈,根据所采集的信息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反馈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她们孕育情况。
3、充分运用信息平台,实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搞好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和提交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完整,做到“证、卡、机”三统一。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对于现下群众诉求的办证难问题,我们推出“ 一站式办公”办证服务,只要群众来访一次,能够提供办证所需要的材料,就可以将证拿到手。平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特别是要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不公开或搞假公开的;有诺不践、影响民生的;作风粗暴、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违反规定收费罚款或强行提供有偿服务的;对群众的合理正当要求和合理意见置之不理,或因不作为造成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在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中弄虚作假、刁难群众的,以及影响效能建设的其他行为,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行政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苗店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篇十
中新网9月10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今日介绍,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75%,在有意愿落户城市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上午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情况及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情况。
王谦表示,从流动人口的总量上看,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流动人口正在经历代际更替。
王谦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
1.18亿。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
王谦指出,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年龄更轻,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也更青睐大城市。新生代流动人口在20岁之前就已经外出的比例达到75%,在有意愿落户城市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王谦表示,新生代流动人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最近3年没有更换过工作的比例超过六成。
流动人口家庭化——就业、居住、上学、就医等
全國流動人口達2.36億,平均年齡28歲;年輕人流動方式正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昨天,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稱我國流動人口已達到2.36億,每六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介紹,目前流動人口平均年齡約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是80后。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流動人口來到城市,不僅為了打工掙錢,超7成人希望落戶城市,在城市謀求發展,並融入這個城市。
流動方式
個體勞動力變家庭化遷移
調查顯示,超六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動人口與全部核心家庭成員在流入地共同居住。
這些80后的年輕人,選擇的流動方式正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進入城市不僅是為了掙錢,對未來發展有更多新期待;流動方式由個體勞動力流動向家庭化遷移轉變;流動形態由“鐘擺式”向在城市穩定生活、穩定工作轉變。超過六成的80后流動人口,最近3年沒換過工作。
《報告》分析,家庭化遷移使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更容易產生歸屬感,有利於增強其幸福感。
《報告》建議,政府部門制定流動人口相關的政策要適應家庭化流動趨勢,滿足流動人口家庭而非個人的需求。
工資收入
4月平均收入3287.8元
國家衛生計生委調查顯示,今年4月就業流動人口的平均工資收入為3287.8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9%。流動人口主要就業於私營部門或從事個體經營,就業集中在制造業等五大行業。
制造業一直是吸納流動人口就業最主要的行業,但近兩年流動人口在制造業從業比例連續下降。2013年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制造業從業人員比例為33.3%,較2011年下降4.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出現上升趨勢,2013年在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行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20.1%和11.3%,比2011年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和1.4個百分點。
婚育狀況
已婚育齡婦女1/4“流動”
流動人口一直是衛生和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的弱勢人群。國家衛生計生委推算,2012年流動已婚育齡婦女約6307萬人,佔全國已婚育齡婦女的近1/4。流動人口家庭上一年出生的孩子數量約佔全國同期出生數量的1/3,已孕婦女選擇在現居住地分娩的比例已接近70%。
王謙說,在孕產期保健、兒童健康管理、預防接種等方面,流動孕產婦和兒童是衛生計生部門應關注的重點人群。同時,新生代流動人口婚前同居、婚前懷孕、生殖健康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對流動人口衛生計生服務管理是挑戰。
■ 焦點
流動人口不是“超生大軍”
近年來,曾有大城市為控制人口增長,對流動人口的升學、就業、購房等,出台諸多限制政策。還有人認為,現在各地計劃生育政策隻限制本地城市戶籍居民,流動人口可以隨意“超生”,缺乏監管;而且,多生的孩子,還要佔用城市的各種公共資源。昨天,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明確表示,流動人口家庭的生育率與總人口平均生育率相差無幾,他們不是所謂的“超生大軍”。
為什麼大家感覺流動人口的生育率會高?王謙表示,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流動人口確實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來得多,農村的生育率原本就比城市要高一些;二是當地計劃生育管理比較嚴格,生育率比較低,於是這種反差愈發讓人感覺外地人生得更多,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
王謙稱,現在的流動人口絕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小品中“超生游擊隊”的形象“,這個觀念已經過了20多年了,我們對流動人口的印象應該有所改變了”,王謙說,我國流動人口
早已不是簡單的“農民工”概念,這個龐大的群體,越來越多元化,素質也越來越高,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率則明顯下降。
■ 相關新聞
萬余流動人口靠承諾居住地辦准生証
全國啟動流動人口生育服務登記承諾信息庫
新京報訊 王謙介紹,今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全國啟動了流動人口辦理生育服務登記的承諾信息庫,上月底全國通過承諾辦理“一孩”生育服務登記的流動人口,超過1萬名。
去年,媒體集中反映的流動人口辦証(“准生証”等)難的問題,如今是否得到解決?王謙昨天介紹,群眾俗稱的“准生証”,其實是生育服務登記,作用是幫助育齡夫妻以后在居住地享受生育保險、孕期保健等相關服務。政府通過登記,可以掌握服務對象的生育情況。
王謙說,去年11月,原國家計生委專門出台了《關於方便群眾辦証的通知》,核心內容一是流動人口可自由選擇在居住地或戶籍地辦理生育服務登記,任何一地計生部門要實行首接責任制,不能推諉;二是流動人口需要核實的婚育信息,由兩地計劃生育部門負責核實,避免申請人來回奔波;三是如果因多次多地流動核實不了婚育信息,可以通過夫妻分別簽署“承諾書”,計生部門為其辦理第一個孩子的生育服務登記。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城乡流动人口管理07-16
流动人口管理指南10-03
流动人口工作记录11-04
流动人口工作提示11-28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10-11
流动人口登记信息系统01-02
出租房流动人口管理06-13
农民工流动人口管理07-08
流动人口年度工作计划07-23
春节关爱流动人口活动总结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