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16篇)
1.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湖南省沅陵县大合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曹新建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应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化教育手段,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化教育教学的春风正以迅猛之势荡然渡过偏远贫穷乡村这一“玉门关”,直进学校、走入课堂。她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这种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其鲜明活泼的教学特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教育教学的多样化、信息化和质量化。基于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农村的数学及信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致力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现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乡村办学实际,粗浅地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新审视自我,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好教师,理应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媒介,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催化剂。是故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我就必须先做到以下三点理念的认识和转变。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必须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创新意识需要终身渗透,故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已发展成为班级教学中的小组教学、分层教学、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其次是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和演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成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提出问题”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3、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的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信息技术与现行的教育及教学观相整合,并运用教辅软件制作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和学习都要依赖于一种兴趣和氛围”。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辅软件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上《绘画〈三世同堂〉》这节计算机课时,我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年龄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人逐渐衰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教辅软件制作的课件引入到其它学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根据教学需要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生动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又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
三、以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能把学习设置到既复杂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一些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知,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在上《圆心角》之后再上《圆周角》这节数学课时,为了很好地探究圆周角的定义和定理,我制作了课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如下一些图片和相关问题: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
1、图⑴和图⑵中的角哪个是圆心角?它们都属于什么角?(答案:图⑴是圆心角,二者都属于圆内角),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顶点在圆内的角都属于圆内角,且顶点在圆心的角又叫圆心角。
2、通过逐渐平移角的顶点得到图⑶和图⑷,再展示问题:图⑶和图⑷中的角是不是同一类型的角?如果是,它们是什么角?而图⑷与图⑶中的角有什么区别?它可另叫什么角?(答案:图⑶和图⑷的角都属于圆上角,其中图⑷中的角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圆周角),这样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角顶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后,发现图⑶和图⑷中的角与图⑴和图⑵中的角不是同一类型的,而且学生们会大肚地道出图⑶和图⑷中的角都应该是圆上角,因为其顶点在圆上。当我再次展示出“图⑸中的角是什么角时”,学生们几乎是一口同声地说出:“是圆外角,因为这个角的顶点在圆外”,回答得多好呀!
3、在探索圆周角的定理时,我先后展示出有关图⑹、图⑺和图⑻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可见,在教学中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利于点燃学生探索和求异思维的火花。当然,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教师应摒弃扼杀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浪里淘沙、沙中淘金”,肯定他们其中合理的成分。并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教法,还学生自我钻研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启其智慧、激发其思维、培养其能力。
四、以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的种类很多,这里仅谈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己有的知识和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的“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的发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教学内容,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多种方向扩散。如在讲解如下图⑴中“已知△ABC CECEA⑴BDA⑵BD CCA⑶CBEDA⑷CBEDEDA⑸EBA⑹B
D和△BDE都为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这道几何题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如图⑴的动态图,把△BDE绕着点B进行顺时针旋转(此时把线段AE和CD的数量关系在几何画板上隐蔽着),取出其中像上面图形中的⑵⑶⑷⑸⑹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图形,让学生进行分析论证线段AE与CD的关系,看看是否像图⑴中的一样,AE与CD相等?最后学生们发现不管△BDE绕着点B旋转到哪个位置,线段AE与CD始终是相等的结论(这时再在几何画板上旋转△BDE,并显现出线段AE与CD的数量关系)。这种变式训练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合作的、多方位的进行探究思考,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整理与升华,是指尽可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和筛选,从中确定出最佳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的结论。如在上《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这节计算机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思考在文字编辑时,是用Word 2003好?还是Wps 2003或记事本好?这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地激发,思索开了,思量着究竟施用哪种软件编辑好。此时我抓紧时间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点拨并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文字编辑,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常此以往、举一反三,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不同程度地培养了学生收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成绩比在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要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我国的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导致创新意识的泯灭。可见我国学生有临渊羡鱼的嗜好,而无退而结网的能力。是故,我们应多鼓励、多指导学生大胆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进行辩论、商讨和交流,以达互启思路,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制作文稿、书签、贺卡等送于同学或老师。又如指导学生把自己用手机照的像片通过软件加工处理成明星照等。这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二是通过辅助教学,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是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达到像科学家一样能够把一切知识和信息现象随意地、大胆地进行处理、整合、转换和创新,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是最佳的,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方式和途径怎样,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3 [2]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技出版社》,2001/12 [3] 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作为基础教育的新学科,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探讨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一样, 必须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拥有欲,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先感知, 如观赏同年级学生做的优质课件使同学们认为自己也可以做, 极大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讲授工具箱、绘画等相关工具的使用时, 让学生自选主题, 创作一份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创作兴趣浓厚, 很多学生的作品制作得很美观, 而且大部分的学生作品都能清晰地反映主题。运用“工具箱”里的“文字”工具, 运用不同字体, 使自己的作品生龙活虎, 充满活力。同学们尝试了有关“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觉得信息技术是不可不学的课程。在拖动文本框、设置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等项目操作中,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产生探究新知识的乐趣, 对电脑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性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和好奇之中开始的, 当学生对于某一件事产生了疑问时, 便会有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 在这基础之上再次产生一种对于此事物的兴趣, 进而不断地探究, 不断地发现, 并且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教材特点巧妙设疑, 把学生引导到由熟悉信息技术到热爱信息技术, 从初步的上网玩游戏到自己仿制课件, 转化到创新设计优质课件。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我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 通过让学生制作班级情况介绍、产品广告、个人简历等课题, 通过选择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在设计作品过程中, 学生们都是自己动手, 相互比较优劣, 经过多次反复地修改, 班级推选优秀作品供其他班同学借鉴学习。如个人简历作品中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 并配有本人的艺术照;班级情况介绍有的把本班的各科考试成绩输入到文本框内, 用艺术字标题注明哪个是学科状元, 哪个进步幅度大, 都用不同的底纹、颜色标注。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自画像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 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励自主学习, 不断创新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主动、合作、探究”为特征, 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掌握其电脑知识, 而这也是实现学生创新手段之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动手操作的目的, 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在对于初中生的教学当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在亲自的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掌握知识。比如, 在教完学生学习如何画图之后,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其自由发挥, 将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当中。并且, 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为此, 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们更容易将课上所学融会贯通。还有, 利用电脑进行技术设计可以开阔视野,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自己制作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制作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除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极好载体。
四、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既不可能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里完成, 也不大可能在一个规定的有限范围之内完成。只要是阶段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 其目标都只能是在一个阶段内“培养”或者“提升”。科技活动的展开是能够实现创新活动的基础, 因而,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查找资料, 请教他人等措施和方法开展设计幻灯、做课件, 还让有条件的学生请教亲友中的软件制作高手, 帮助他们提高制作创新能力, 设法联系实际再现生活场景, 结合中学各学科课程特点来设计反映日常教学生活的动画课件。如为儿歌配画面和音乐, 如物理知识中自由落体运动、地理知识———天体运动, 生物知识———细胞分裂, 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图象变化等来创设优质课件,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才华的平台。
3.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高中 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而高中生正是处于愿意、敢于尝试和创新的阶段,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陈旧知识的接受,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的时间比较少,这样对于学生、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就要从高中生的计算机教学开始抓起。
一、培养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策略
鉴于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如何才能保证在新形势下做到有效的计算机课堂成为了一项非常值得社会各界进行探索的议题,相关教育的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1.开展生动的第二课堂,培养高中生计算机创新能力。进行课外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的创新,创建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和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探讨,加以改善等,这样还对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更加实用。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知识创意大赛,内容涉及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鼓励学生以课本为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上又要加上自己的想法,越创新越好,并且对展示出创新意识和创新风貌的学生加以奖励,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创新的队伍。或者比赛的获胜者采用学生民主投票的方式,阐述自己认为的创新之处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大部分高中生对于实践课的热情都比较高,在理论课上没有学到的也愿意从实践课程补充,兴趣比较浓。因此,相关的计算机老师就要利用好学生实践课上机的机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布置由易到难的任务,学生在任务中既掌握了知识,又能够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想法。可见,计算机实践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想将实践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要保证老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发挥,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实现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实践课并不是由老师全权掌握节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上好一堂实践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此,学生应该对计算机课程的操作规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切实遵守,对于课程上的目标也应该积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如此师生共同配合,相互学习的实践课最终的效果也会比较令人满意。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将课堂带到多样化的情境中。传统计算机教学中通常都会存在如知识面窄,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形成对计算机科学全面的认识,更谈不上对课程知识的创造欲以及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按照课本上提供的知识点来进行引导,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思维活动得到激发,求知欲得到调动,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或者提供相应的方向等,最好是所创立的问题既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又能够适应学生的思考过程。如在教授PPT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将某个故事利用PPT播放出来,同时学生发挥创造力,把自己喜欢的主题以图片或者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其中文字的色彩设置,图片的布置,甚至可以添加声音等,包含了之前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多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头脑风暴,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或者是请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不但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结束语
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打击一起关注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培养起敢于创新的意识。同时也要对课堂的教学理论创新,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改革,为之后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探索出更加宽广的道路。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机创新的能力并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有着自身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需要师生之间共同不懈的努力以及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周海波.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吉林教育.2009(10).
4.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北京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人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该怎么教呢?通过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呢?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呢?对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联想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只程序设计,而更应该多的是要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第一,他们所具备的旧知水平还不具备学习计算机程序。第二,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程序设计所需的水平,在小学阶段教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当然,也可以在小学阶段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简单的、应用性强的、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实用的编程软件。通过对这些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软件、LOGO等)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它学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①目标激活: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开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②竞赛激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子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5.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凤县双石铺中学
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小书房”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全能打字教室、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LASH”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动画,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
6.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Abstract】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alm, information technique with dea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school integration, ability stir up a deaf student language expression of interest, deepen a deaf student to the language literalness comprehension, exaltation deaf student usage language literalness abil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Language teaching;Integration;Deaf student’s language
在聋校,当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时候,即当语文以与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形象化、生活化而展现在聋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语言能力。
7.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灵活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 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其他学科无法比拟, 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因此, 老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 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的状态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学习直观化、形象化, 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他们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可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 进而使学生充分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同化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创造出新的形象, 激发他们的联想、判断, 诱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设计主题网站》时, 首先给学演示浏览某个极富有特色的个人网站, 这时学生们处于愉悦的情境中, 然后提问:你们是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个人的网站, 并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展示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个体呢?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这些网站是如何制作的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 激发进取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二、设疑启迪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 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钻研的空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质疑发问, 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设疑启迪思考时, 要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 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 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讲Word的图文混排一节时, 老师先展示一个学生范例, 并插入一段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欣赏、学习,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只讲清楚方法:如到哪里去搜索图片, 如何设置图片的格式等等。最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老师巡回指导。结束时, 教师给予必要的小结。教师在这里只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 为学习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展示作品、享受成功快乐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例如: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 对于被展示者来说, 是一种鼓励, 对于其他同学来说, 是树立一个目标, 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 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在作品的完成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作品评价时, 既要选优秀作品, 也要选一般作品, 但在评价时要给每项作品作出肯定的评价, 以鼓励学生, 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创新精神
新时期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科学,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
首先,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征意味着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技术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软件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所有软件的使用方法,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程序设计,而更多的在于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或整合,而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初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只能学一些简单、实用、应用性强的软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想象,而且常常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很好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措施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文字、声音、视频、图形、动画等形式表现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出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初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笔者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教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心,培养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人们往往习惯按部就班,从固定的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常常因此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惰性比较大,一旦掌握一点新知识,自以为了不起,容易裹足不前。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散型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大胆质疑,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三是要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源泉。正如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
9.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利通一小
杨桂荣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信息技术运用独特新颖的流程图方法,将繁琐的文字叙述变成了直观的流程图,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清晰逼真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克服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产生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实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创新欲望更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想使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1、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兴趣”是学生之本,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的展示,更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而这种兴趣必须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我们要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用爱心创造
新颖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荷叶圆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叶图”让孩子们欣赏,并问他们:“你们看荷叶像什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由表达后,教师引发:“你们想知道书中的小伙伴眼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急切地想阅读,产生阅读愿望,从而了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营造出了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2、适时运用激励语言,使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阅读时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使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学生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阅读速度慢,容易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只愿听别人读。教师要根据新教材中儿歌和图画的优势,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诱发学生阅读愿望,当他们读完儿歌后,便及时夸奖:“看,你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真为你骄傲。”“瞧,你读的多棒!”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学有困难,读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赞许,使其有勇气去阅读,并体验到会读的喜悦。我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位同学每逢读书眉头紧皱,愁眉苦脸,后来教师单独与他谈话,鼓励他参加朗读比赛,并且辅导这位学生一篇琅琅上口的短文。后来他会读了,并参加班里的朗读比赛,同学们大吃一惊,随后报以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许多„„ 当然,提高阅读创新的能力也可采用竞赛形式,比比谁识的字多,还可以进行师生赛,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胜利的心理,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阅读。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情境阅读,体验阅读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喜欢图画、儿歌、故事、谜语、音乐,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激起学生持久的情绪,从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课堂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人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语言上得到感悟,情感上得到熏陶。如教《爷爷和小树》、《比尾巴》等课文,我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做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配上音乐,并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表演。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朗读方式,多媒体呈现一段段优美的文章,比一比谁是最佳朗读能手,从而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把课文读得更好,提高阅读水平。
2、特定环境下,创设“读书的意境”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不可能有持久的兴趣去阅读、去体会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某种深刻意境,如果这时老师能激活他们的兴趣,会使学生乐此不疲,胃口大开。如,在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学习、阅读、讨论,给他们以心理的安全和表达的自由,千方百计地去“逗”他们,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我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读书的兴趣时,就会及时为学生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画漫画,多媒体呈现影视资料等,这个过程会联系课文来设计,将学生再次引到读书的氛围中,学生便会有了读书的欲望,这都是调节气氛的“良方”。同时,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只要时间允许,依照个人喜好,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即可。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树立开放意识”是课改提倡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要拓展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小人书、故事书、连环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还可将学生带到图书室或上网阅读,从而获得阅读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借阅图书,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还放手让他们利用节假日去读书,在班内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参与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及写话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语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使学生阅读的能够“自能通解,自求得知”。从而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
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1、指导学生科学地自读,引导充分地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自读。如批画阅读,运用不同符号边读边批画,进行钻研、分析、理解,还可参考阅读,为读懂课文而参考有关资料的一种读书方法。还有评点阅读,它是更高的一种自读形式,读后评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艺术等,用眼光去审视美、用感情去体验美。当学生阅读之后,还要充分地表达,主动地、自觉地按一定方法程序汇报交流自读情况,展示思维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分析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学习方法及技能,形成了自读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2、指导要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总是走“分析文章”的路子,应该让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美的享受,其效果要远远胜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如在《曼谷的小象》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刻意地去分析小象的“东一掀,西一撬”,及阿玲的漂亮、善良和环境的优美等。还要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感受,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一边感受,从中感悟到一个“美”字。
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老师精讲少讲,学生多读多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多诵,增加阅读量。要重视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与课文阅读凝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10.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11.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61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地在中小学普及,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驱使笔者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创新行为,创造创新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1. 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2. 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3. 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外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增设课外知识,激发创新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于是,笔者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敢去想、敢去尝试。
三、创设心理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画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的每一个练习都允许学生在给定的题目中自由发挥。当然自由发挥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我们对发散空间限制得太严,学生就不能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而如果限制得太少,他们就会产生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笔者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给定的图画中任意添加或改变,但一定说明为什么。如,练习画一棵树,要求学生以树为中心组成一幅画。画完以后请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当然,提出不同的意见后,也有些学生坚持己见,此时要特别强调尊重个人的意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创造过程的能力提高了,从而收到了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
在画图之前,笔者通常是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必需的心理氛围。
因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愿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的意志品质,笔者在画图教学及成果展示中提出,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每人只有一次机会。通过这样的要求之后,发现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不再是马上想到举手,而是先考虑怎样解决,然后上机探索、查书;第二想到的是向同学请教,最后才是举手问教师。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中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一,教知识,更要教方法。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感,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第二,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则更重要。对疑难问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人以“渔”,对“怪”问题以及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合理成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下转第65页)(上接第61页)唱“独角戏”的老办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
第三,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所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没有联网的情况下,除了巡回指导外,笔者还安排了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就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的新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2.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感到其乐无穷, 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才能有所创造。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 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 难以持久。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摸索, 当他们遇到了问题, 会主动去查书、查资料、互相讨论。
1. 异想天开——网络环境下激发创新思维。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便于开展多边交流, 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人机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的程度。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权比较大, “异想”的天空无限, 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收集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 保证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是个比较平等的环境, 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必担心会受到教师的指责, 容易激发起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学生还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 可以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 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创造的灵感。
2. 见多识广——开阔眼界,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 我在课下利用网络资源, 随时关注市、区教研网和其他网站上好的学生作品, 如,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奖作品;初、高中学生会考上传作品;少儿NIT优秀学生作品等, 下载后利用学校的网站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上的优秀作品, 拓宽思路、激发灵感。
二、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 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创新机会随处可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使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可结合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扩展, 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2.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天津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任务为主线, 从任务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程度, 需要什么讲什么, 撇开旁枝, 突出重点, 抓主要矛盾。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接受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通过典型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去自主学习。
3.“第二课堂”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校组建新机房的契机, 我适时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提出他们的各种合理的需求→大家动手搜集相关软件→选择同当前操作系统相匹配的版本→动手安装→解决安装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选择、安装等细节都有了更真实的认识,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对于个别能力较强学生的培养是我在“第二课堂”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如果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同较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 他们就会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根据他们的特点, 我着重针对硬件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培训。观察机箱内部构造→识别主要硬件→了解相关功能→设计动手环节 (插拔鼠标、键盘;连接音箱、麦克风……) 这种设计使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师的小帮手, 当机器出现小故障时, 他们就是“小维修家”;当我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时, 他们是“小老师”;当我在教学中要有新突破时, 他们又是“小参谋家”, 使我的教学活动既轻松又富有新意。
13.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三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作文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命题要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第一步。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命题时打破常规,渗透创新思想,注重命题的新鲜、活泼和生动性。在作文教学中,由老师统一命题让学生作文,这是一种常
2、实中求“趣” 文艺学家邓拓说过:“谁要是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可见,要真正好一个作文题目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趣”字上下功夫,也是我们出好作文题目的一个法宝之一。新颖、有趣的题目能唤起学生兴奋、激动、惊诧等情感,能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要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的自述”时,他给学生出的题目是:《(嗬,哈,嘿,嗨)我这个人》,让学生从中选出不同的语气词与“我这个人”搭配成题目,写成文章。这样的题目既新颖又有趣,从不同的语气词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文章风格。再比如《老师爱我,我爱她》、《猜猜他是谁》、《我的“围裙”爸爸》这三道作文题,就比单一刻板、司空见惯的《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爱老师》、《我的好朋友》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具体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负担。”也需要老师具有创新意识,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童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感悟他们的童稚、童言、童趣、童心、童识。这样才能触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
二、材料要创新。
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①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②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作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后才是具体运用材料,修饰润色,结构成篇。有的学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似的,“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读起来使人觉得“干巴巴”的,没有生气,即使是审题、立意都不错,但由于仓促动笔,思维无序,在行文的过程中,又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如《事事关心》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论点。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四、语言要创新。
新鲜的语言,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语言,典雅,富有文
恰好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可以这么说,作文课的教学目的除了传统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即创新能力。另外,象征手法的运用,同联想,想象密不可分,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要指导学生在联想、想象的前提下的运用象征手法,力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精巧。为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比喻手法的运用,更需用在创新。比喻手法运用得娴熟,不光对于写有用,就是说话也获益匪浅,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4.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15.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五
1. 进行有效理论知识教学, 使学生掌握创新所需知识
教师要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学情, 抓住教学目标, 抓住知识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真正掌握, 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 诸如物质结构理论、电离平衡理论、掌握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 练就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通过有效的理论教学, 让学生掌握进行创新所需的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设问题情境,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翅膀。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本领, 而且要教会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仅授之以鱼, 而要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让学生动手、动脑,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 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同学们学完一章后, 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小结, 找出框架, 明确重点,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指出其中的优点, 给予表扬和肯定, 再把自己小结的和学生们的进行对比, 使学生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讲解推理判断时, 要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进行仔细推敲, 利用已学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去探索未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装配实验仪器, 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3. 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要精, 首先落实在备课上, 教师在备课上要做到“四备三精心”:备知识传授, 备能力培养, 备智力发展, 备德育渗透;精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安排教学程序。然后才能精讲, 要落实目标的要求。精讲: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通俗易懂, 让学生听起来有趣味、吸引人, 使学生产生百听不厌的感觉。精练:通过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应变能力, 试题要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新颖性、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难度要适中。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本节的知识和训练学生解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面对陌生的问题时能从容应对, 创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练题不在于多, 教师应通过“练—评—练”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教学的效果, 千万不能搞题海战术。
4.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拓展性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 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 而对学生的兴趣漠不关心。教师应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的次数, 高中化学教材的“家庭小实验”“资料卡片”等内容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等能力。化学是应用科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应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开阔学生眼界,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情景中,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进行“家庭小实验”, 举办“环境与化学”、“健康与化学”、“毒品与化学”等专题讲座,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创新意志, 巩固创新动机, 培养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5.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 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质化。化学录像、投影、幻灯、标本、模型、挂图等手段,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使不少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活跃于形象生动的模型、画面之中,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 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兴致勃勃地学习。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 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 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 排除种种干扰。教师可以利用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画面、醒目的动画, 引起学生的兴趣, 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时, 学生感到很枯燥、很抽象, 因而也很难理解。我在上这一节时, 事先将有关电子转移的关系制成一个动画课件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 在悦耳的音乐中, 动画课件中小电子从还原剂一步一步跳向氧化剂。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印象深刻,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有较深入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 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避免用单一媒体长时教学使学生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能够消除学生学习时的紧张感和疲劳感, 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高。
参考文献
[1]黄德荣.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 :80.
[2]王祖浩, 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
16.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六
1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 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3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 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5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據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0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3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07-20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8-30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8-09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