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对口支援总结

2024-10-09

2010对口支援总结(精选15篇)

1.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一

中医医院

2010年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市县的统一部署安排,确定乡卫生院为我院对口支援帮扶对象,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二、工作任务

根据乙方的工作实际需求,开展日常业务工作指导、培训、门诊,会诊,带教,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多种服务。

三、工作内容和方式

(一)人员派驻。根据卫生院的需求,选派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在确保支援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下派时间一般为6个月。

(二)临床诊疗。派驻医务人员要参加受援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承担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要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

(三)技术支援。确定具体的技术协作项目,重点是要帮助卫生院独立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指导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

(四)进修培训。根据卫生院的实际需求和适宜技术推广情况,帮助选拔医务人员到本院免费接受培训进修,强化理论基础,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计划接收进修人员2名,进修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五)巡回医疗。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组织和流动医疗工作。组织指导乡卫生院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医疗、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

(六)远程会诊。积极创造条件,采取网络、视频等形式开展远程会诊、培训,进一步丰富对口支援工作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七)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我院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加强对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帮扶指导,重点指导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带教指导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活动,做好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监督管理,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医改重要工作措施,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签订工作协议。对口支援双方要签定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

(三)加强日常监管与考核。支援双方要积极组织开展日常监管,每年组织一次协议执行情况督查考核,监督对口支援协议落实情况。一是卫生院要对下派援助医务人员要提供安全、便利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关心、照顾下派人员。二是要加强派驻人员的管理,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年度工作量、医德医风、连续工作时间、病员群众反映、单位负责人意见等,并反馈支援单位。

二○一○年四月一日

2.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二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 (区、市) 的417个县 (市、区) , 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 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列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就达132596平方公里, 包含51个县 (市、区) 、1271个乡镇、14565个行政村, 总人口1986.7万人。 (1) 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评估, 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2) 灾后恢复重建不仅需要迅速恢复重建城区住房, 还面临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恢复重建、生态恢复重建和灾区群众精神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已经受到巨大灾难打击和破坏的灾区政府和群众自身难以支撑。2008年6月11日, 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3) 以下简称《方案》。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主要负责人会议。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是会议的主要议题。强调要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 建立对口支援机制。

根据地震受灾情况和损失大小评估, 确定四川省18个县市为极重灾区, 并具体明确了对口支援的省市。对口支援的支援方与受援方结对的安排, 主要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

对口支援主要共有7项工作任务。 (4) 直接确定为建设和修复任务的有4项, 与建设和修复任务密切相关的事项有2项。对口支援任务的重心放在支援省市帮助受灾地区建设和修复房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这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急迫解决的灾区群众安置、生产生活恢复和社会秩序稳定等问题完全一致。这也为对口支援在初始阶段应当发挥的功能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方案》对开展对口支援在宏观上提出了32字的总体要求, 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依据规划、有序推进, 统一政策、统筹安排, 善始善终、搞好衔接。这一总体要求涵盖了从组织领导层面到具体实施环节。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 《方案》明确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二是对口支援期限按3年安排。 (5) 这是对对口支援提出的硬性指标, 也是确保对口支援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刚性要求。

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运行与演变——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

中央作出对口支援安排部署后, 支援省市迅速召开动员大会, 组建工作机构, 确定支援项目, 并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启动后, 优先恢复重建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和城乡基础设施工程等, 确定支援项目以及投入资金数额。以四川省为例, 截止2009年6月底, 18个省市共确定对口支援重建项目2376个, 总投资额584.81亿元;其中, 已开工对口支援项目1530个, 占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的64.39%;已建成对口支援项目354个, 占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总数的14.9%。在确定的援建项目中, 城乡住房建设项目133个, 城镇体系建设项目310个, 农村建设项目262个,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042个,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8个,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项目61个, 市场服务体系项目27个, 防灾减灾项目25个, 生态修复项目9个, 精神家园项目1个, 其它建设项目98个。 (6)

援建项目的实施采用的是两种方式:①交钥匙工程。由对口支援方全额拨付建设资金, 并负责全部建设项目设计、前期准备、施工、监理, 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整体移交给受灾地方管理使用。这种支援模式以支援省市为实施主体, 除建设资金外, 还需要更多使用支援方资源, 并由支援方实施工程建设管理。②交支票工程。仅由支援方提供建设资金, 主要依靠接受支援地方负责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这种支援模式以接受支援地方为主负责工程建设管理, 但支援方也参与全过程监督, 着重对建设资金的使用和质量进行监督。

对口支援具体采取哪种模式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而言, 交钥匙工程模式支援方有较大的主动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支援方的意愿, 也有利于发挥支援方工程建设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因而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多采用交钥匙工程模式。交支票工程模式能够满足受援方的意愿, 受援方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受援方在工程建设管理上本身具有较多欠缺, 加之因受灾自身资源受到较大约束, 因而较小的或者较分散的一般性工程则采用交支票工程模式。

除上述两种“硬件”对口支援模式外, 支援方还按照《方案》的要求开展智力支援等“软件”对口支援。支援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以干代训”等办法, 为灾区输送培养包括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及城乡规划等方面大量急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如重庆市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智力帮扶, 提出了“造血代输血”、“以带教替顶岗”智力支援模式, 为崇州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从对口支援的行为模式不难看出, 对口支援的实施是以各支援方人力、财力、智力的单向付出为实质内容。

对口支援实施一年后, 伴随一大批城乡住房、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各支援方按照《方案》确定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 逐步展开对受援方产业恢复提升的扶持。由于受灾地区农业产业比重较大, 并且产业化程度不高, 受地震影响破坏巨大, 产业扶持方式首先从为受支援地方打通农产品销路开始。其次, 在有一定工业基础或者发展工业条件较好的受灾地区, 支援方普遍采用建立工业园区的方式扶持受援方工业恢复发展。

在积极推进产业扶持的基础上, 一些对口支援省市率先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对口合作模式。江苏省结合江苏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加强江苏与四川省绵竹市产业合作和沟通, 建立长期互利共赢合作模式。2009年10月14日, 苏·绵产业合作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德阳举行。当天, 111家江苏企业带来118亿元投资协议。仪式当天3家江苏企业投资项目正式破土动工。6天后又有总投资59.5亿元的13个项目集中开工。 (7) 2009年6月10日, 江苏省苏州市与四川省绵竹市签订《经济援建和合作发展协议书》, 约定设立苏州-绵竹产业发展促进会,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为纽带, 以企业为目标, 开展多种形式经济合作, 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山东省坚持援建和援助相结合, 既完成3年援建任务, 又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山东省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已与绵阳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山东省威海市政府与四川省绵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产业合作的框架协议》。德州市政府与绵阳市政府签订了《经济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余对口支援方也正在与受援方协商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至此, 对口支援行为模式已悄然转变, 这一转变的路径就是:项目援建和智力支持——产业扶持——对口合作。

三、对口支援行为模式演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

一年多来,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跟踪调查, 发现对口支援的行为模式从起初的对口支援已经悄然转变为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在此对对口支援行为模式转变中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

第一, 对口支援的行为逻辑是先按照《方案》执行, 参与对口支援的地方政府必须要按照《方案》的规定完成对口支援的任务。因为按照中国现行的制度环境, 地方政府是两大政治委托人 (中央政府和地方公众) 的代理人。 (8) 因此, 地方政府应当完成中央政府部署的任务。对口支援方应首先完成基本的恢复民生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建。而对口支援行为模式的转变也符合《方案》要求。因为《方案》首先确定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其次, 《方案》把“按市场化运作方式, 鼓励企业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 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具体任务之一。同时, 《方案》还对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确定其他内容做出授权。对口支援中支援方的做法完全符合其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的角色, 其行为符合《方案》的规定。

第二, 地方政府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还是地方公众利益的代理人, 因此支援方政府在时机成熟时往往还要谋求自身利益。我国对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在宪法上予以了规定。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其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成为拥有独立的财力和财权, 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 而不再是传统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一个纵向依赖的行政组织。同时, 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变迁, 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地方政府自主性能力因此得到了显著的增强。⑨而这种自主性的增强与宪法规定的“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一致。在对口支援中, 无偿的对口支援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无助于支援方的公众利益, 因此支援方在对口支援完成了基本的援建任务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希望在对口支援灾区, 完成对口援建任务的同时也能谋求一定的利益。受这样的利益驱动, 单纯的对口支援就逐步演变为了对口合作。支援方和受援方之间由于存在优势互补的情况, 这种需求有可能诱致支援方根据自身利益偏好采取自主行动而寻求与受援方进一步的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在地方分权、财政分灶后, 逐步强化地方政府自主权, 形成地方政府极大的利益追求。“地方分权、财政分成和晋升竞争推动的激烈的地区经济竞争把地方官员置于类似于市场中的企业的境地”。 (9) 既然处于市场的处境, 运用市场的方式适当变通中央政府的政治任务也就成为现实结构中的必然选择了。何况这一选择并不与中央政府启动的对口支援原则和任务的要求相悖。

第三, 在单纯的对口支援中, 对口支援是支援方的单方付出, 因此《方案》明确规定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作为支援方, 且支援的额度为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 连续支援3年。这种无偿性的支援反映在对口支援的实践中, 主要表现为项目援建和智力支持——产业扶持这两个阶段, 通过这两个环节, 尤其是第一个环节, 完成了受灾地区的基本民生问题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但是对于受灾区域的后期发展, 尤其是未来无偿的对口支援3年时间结束之后, 灾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则必须要通过对口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口合作则是双方基于地位平等, 互惠互利,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行为选择, 它以有偿替代无偿, 因为符合市场规则而具有长期可行性。由此可见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转变中, 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支援方不再仅仅是个执行行政命令的角色, 有了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受援方更是从一个被动的角色转化为主动的角色, 可以充分与支援方协商, 讨价还价。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转变中, 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彰显出来。

第四, 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 形式上与中央政府部署有所偏离。在建立法制社会和法治政府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考虑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在行为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就会寻求一种合法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而这种合法的方式就是合同。因此, 地方政府之间在进行某种经济合作时, 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方式, 签订对口合作合同。

综上, 地方政府在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既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又是地方公众的代理人。基于前者的身份, 它需要完全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方案》完全任务;基于后者的身份, 支援方地方政府在完成中央任务的同时还期望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付出, 他希望付出得到回报。而这种动力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宪法上的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事权和财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形式而言, 对口支援按照《方案》的规定而执行, 而对口合作由于在《方案》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借用私法常用的合同方式为其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就成了对口合作经常的选择, 这让合作双方有了可遵守的依据。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对口支援行为模式的演变进行了跟踪, 并对这种行为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的角度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特大地震,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地方政府

注释

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务院国发[2008]31号发布) 。

2 资料来源: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5.12”汶川地震灾情情况新闻发布会。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53号) 。

4 参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第三条规定。

5 2009年5月12日, 在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仪式上, 胡锦涛总书记宣布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相应确定对口支援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6 引自《四川省对口支援办公室关于2009年上半年18个省 (市) 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川对援办[2009]29号。

7 引自《四川日报》2009年11月2日, 记者陈碧红。

8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视角,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6期。

3.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三

紧扣中心,突出重点,立足实效大力宣传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塑造支援建设的良好形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到位,保障工作开展落到实处

领导高度重视,把对口支援的新闻报道作为全年宣传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根据既定目标任务严格落实到位。

二、措施到位,推动宣传工作不断发展

为确保对口支援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了对口支援宣传方案,对宣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抽调骨干记者负责此项工作,并结合阶段性重点帮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三、宣传到位,新闻报道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新闻》、手机报、广播、电视政务平台等快捷的媒体资源,围绕改善民生、帮扶致富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报道,为援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专栏宣传定期发布

在《新闻》中开设《携手》栏目,对对口支援的相关动态工作予以跟踪报道,全面反映援建情况;利用广播的107个终端,以及《手机报》周刊的广泛受众,开设专栏及时刊发对口支援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二)新闻报道适时跟进

4.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四

1、医疗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从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给予了技术支持,使当地患儿就近得到了质优、便捷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我们也在深刻的体会到老百姓的健康知识有限,与我们国家创建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认识不足,在下乡义诊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亲身感触到老百姓对专家的无限信赖和期盼的质朴情感。因此千方百计随时随地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及健康防病常识,如高热惊厥怎么办?混合喂养注意哪些问题?新生儿黄疸需要处理吗?手足口病如何预防?等儿童常见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深受患儿家属的欢迎及好评。

2、合理安排门急诊病房工作。

共完成门诊五百多人次,急诊二十多人,义诊一百多次,协助完成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两人。同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从实际出发,举办了各种专题讲座,如《新生儿黄疸》、《肺炎》《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有30人次的医务人员参加。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及疑难病例讨论将核心制度落实到位。如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合并多脏器损害、阿奇霉素疗程等问题详细解答规范诊疗行为。以有限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尽量给患者满意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帮助年轻的医生,寻找科研点,建立科研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针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疾病安排2次讲座《酒精浴擦浴技术指导》《小儿肺炎家庭护理》以便能更好完成护理工作。共完成教学查房20余次,带教人数100余次。帮助科室建立起临床路径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疑难病讨论、危急值报告及业务学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室制度化建设。

3、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医院管理。

就目前儿科现状“高风险、低收入、又辛苦,工作难度大,面临边缘化”等问题,共同探讨儿科今后发展方向。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情况下,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如何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及落实三基查房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更能体现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应作为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儿科门诊工作更好为患儿服务,减轻他们病痛是我们儿科工作者面临共同话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4、“下乡半年,受益终生”。

5.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五

一、医疗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从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给予了技术支持,使当地患者就近得到了质优、便捷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我们也在深刻的体会到老百姓的健康知识有限,与我们国家创建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认识不足,在下乡义诊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亲身感触到老百姓对专家的无限信赖和期盼的质朴情感。因此千方百计随时随地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及健康防病常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深受患者家属的欢迎及好评。

二、合理安排门急诊病房工作,共完成门诊五百多人次,急诊三十多人,义诊三十余次。同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科室制度化建设。

三、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如何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及落实三基查房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更能体现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应作为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

6.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六

关键词:新疆,资源开发,环境问题

一、引言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 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处于战略机遇期, 新疆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大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1年, 新疆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 610.05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 087元,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 受特殊的自然、资源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无论从经济的总体规模, 还是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 新疆与其他内地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2年以来, 伴随着新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 生态环境更趋脆弱, 这成为新疆新一轮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年3月, 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 新疆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口支援, 19个对口支援省市携手推进援疆工作。在新一轮开发政策的引领下, 在新一轮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的协助下,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通过此次对口支援, 将有效缓解全国东西部地区差距和疆内南北地区差距, 从而为2020年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打好基础。

二、环境问题内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 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 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新疆所处的特殊的封闭性内陆环境, 使得新疆的环境问题不同于内地, 因其环境容量有限,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极易引起逆行演替, 环境污染的累加性潜伏的危机会一触即发。

对口支援新形势下新疆面临新一轮的资源开发, 也必将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都势必会阻碍其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 制约其后发优势的发挥, 引致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 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 制定合理强势的环境政策, 对保护新疆环境至关重要。

三、新疆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

(一) 新疆资源现状。

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有着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是新疆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 根据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 新疆石油资源量300亿吨, 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940亿吨的1/4;天然气资源量为10.8万亿立方米, 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30万亿立方米的34%;煤炭已探明的储量约170多亿吨, 在全国名列第8位。

在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 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受自然条件制约, 干旱、风蚀、盐害、气象和洪水灾害频繁, 新疆生态极其脆弱, 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环境承载力有限。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对资源生态的不合理开发, 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80万平方公里, 每年约有1, 000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 1.2亿亩草场严重沙化。荒漠化发展日趋严重。要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 新疆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

1、经济环境问题。

伴随着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 新疆宏观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2011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6, 610.05亿元, 比上年增长17.7%;人均生产总值30, 087元, 比上年增长16.8%。但也要认识到新疆忽视了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落后的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贫困人口多, 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 生态环境相较更加脆弱, 南疆与北疆和东疆的差距逐渐加大, 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差距更大 (2011年北疆经济带的生产总值达到4, 507.02亿元, 占全区比重的68.2%) 。加快南疆经济发展对促进全疆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环境问题。

新一轮的对口援疆政策的实施使得新疆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城乡各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1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13.62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442元, 位居西北五省区第一位, 2011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35倍和28倍。

然而, 由于新疆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存在, 不仅直接影响了事件发生地的社会稳定, 也对国家安全和新疆稳定构成现实的威胁, 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问题日趋严重。

3、生态环境问题。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遭受破坏以后的不可逆转性, 新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较差, 且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大批能源项目的建设和大量资源的开采, 伴随着输出资源的同时, 是严重的生态恶化。

(1) 污染水环境。在对口援疆过程中, 中西部地区引进众多建设项目,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土地的开发改变了地表水的地域分配, 使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发生变化。油气田勘探开发也导致部分含油污水泄漏, 造成地下水污染, 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2) 污染土地。伴随着西部开发与援疆步伐的加快,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矿产勘探、开发与加工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特别是油田勘探开采后期导致的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污染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土质层受到破坏。

(3) 破坏土壤和植被。由于对土壤利用不合理, 致使部分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侵蚀增加, 风蚀和荒漠化增强。同时, 过度放牧及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草地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目前, 新疆森林覆盖率已达4.02%, 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3.5%, 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8。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 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者之间要相协调、相适应,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 应对经济环境问题的对策。

目前新疆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阶段, 经济粗放型高增长与高能耗强度是造成环境负荷加剧的主要原因。在对口支援新形势下, 资源面临更大规模的开发, 为应对引发的环境问题, 新疆应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在首位, 坚定“一个动力, 一个方向”, 即创新是核心和动力, 产业升级与转型是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 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减少污染排放, 实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占领新能源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为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 应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制定和完善激励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与经济政策, 以达到刚性约束资源使用者和环境污染者的行为, 降低市场主体的环境外部性。全方位地提高新疆地区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 通过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公众舆论氛围来督导和促进政府环保意识的提高。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 多渠道和多层次地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教育, 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宣传教育力度。

同时,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措施的完善,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控制能力, 加强对重大灾害及人为事件等的监测、预防和防止措施研究, 始终把稳定社会与维护祖国统一放在首位。

(三) 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在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应保护生态环境, 牺牲部分经济效益。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外部条件, 巩固和强化已建立的生态系统, 做好统筹规划, 贯彻“环保优先, 生态立区”战略, 加强领导和协调, 建立健全环保机制, 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 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 (草) , 有效、逐步地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 由于西部生态建设需要长期持续投入, 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融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西部生态补偿的长期需要。因此, 建立制度化、多层次及多元化的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渠道是新疆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任务。

五、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指标, 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目前, 新疆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新一轮的对口援疆政策全面启动, 在这个大发展、大建设、大开发的背景下, 新疆必须抓住机遇, 发展经济, 改善环境, 最终实现经济跨越式大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蔡昉, 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方立.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 1993.

[3]王国印.环境问题探源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

[4]秦放鸣等编著.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1.

7.医疗对口支援个人总结 篇七

一、工作进展

(一)个人参保缴费全额救助

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285人,按政策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人数是22285人,参保率为100%。

(二)依规提高待遇水平

1、住院报销

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内二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年度内封顶线为7万元;参保人员年内二次以后住院费用报销起付标准比现行起付标准降低50%。截止9月30日,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住院3456人次,基本医保报销1707.54万元。

大病保险:执行起付线5000元,报销比例为80%。截止9月30日,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报销659人次,金额为413.3万元。

补充医疗保险:住院医保目录外费用按85%比例补偿。截止9月30日,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报销2828人次,金额为81.53万元。

136兜底补偿: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实行兜底保障,在县域内、市级、省级住院,个人年度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1万元、0.3万元、0.6万元,同一年度内,个人自付额累加计算,最高不超过0.6万元。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之上的合规费用由医保基金报销。

截止9月30日,136兜底人次,金额为299.91万元。

2、门诊特殊慢性病受理、报销

截止9月30日,20门诊特殊慢性病经组织专家组鉴定了13次,与卫健部门配合乡镇集中现场鉴定了13次,总共鉴定通过了18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患者鉴定通过861人。

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员患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了8204人次,金额为288.08万元。

(三)全力实施特殊救助

1、残联免费适配辅助器具发放

年1月至9月30日适配867人。

2、医疗救助工作

2020年1月至9月30日救助2766人次,救助金额220.49万元。

(四)积极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136兜底一站式补偿了3456人次,金额为2502.28万元。其中,县内补偿2462人次,金额为992.07万元。

(五)参保患者转诊就医情况

截止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转诊率为22.74%,普通居民患者转诊率为43.7%。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医保帮扶政策知晓度;同时,动员各类帮扶力量,搞好一对一帮扶政策解读服务。

8.2013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八

经过一年时间的支援工作,对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1、2013年,我院共选派了19名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工作。派驻人员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医疗文书书写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为受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缓解了基层卫生人才技术短缺的严重问题。

2、我院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对口支援医院开展义诊、专题讲座等活动,并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在义诊的同时,为基层医护人员举行健康教育。

3、免费接收受援医院人员进修人员2人,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要求,挑选经验丰富、带教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带教,确保进修人员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广泛宣传,通过报纸和院内宣传栏等途径,广泛宣传对口支援工作项目开展情况。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感受到实施“千名医师下乡村”工作是国家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3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对口支援地区的需求与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我院能投入

到对口支援工作的参与人员有限;二是经费不足,主要是人力资源支持,在以后的对口援建工作中,我院会不断总结各项经验,取长补短,加大投入和参与力度,使我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9.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九

1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五种模式

1.1 集团化医疗模式

集团化医疗模式是指以协议或资产为纽带,由数个医疗机构整合而成的医疗群体。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形成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浪费、提高效率[4]。目前南京市主要有两种集团化医疗模式,一种是以鼓楼医院集团为代表的横向组合模式。鼓楼医院集团成立于1996年,由三级医院联合组建,是国内首家医院集团[5]。该模式是资源整合的第一阶段[6],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但是本世纪初期以来逐步走向衰落。另一种是以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为代表的纵向组合模式。南京市第一医院集团成立于2005年,以我院为核心,成员包括市红十字医院、玄武医院、秦淮医院等16家二级医院。该模式是由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自愿组成的纵向松散型医疗联合体,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建单位原体制、隶属关系,名称不变;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内外关系;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集团章程;坚持例会制度,实行技术、科研、教学和培训的全面合作。该模式从医疗服务的供应链方面进行优势互补,通过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检查、检验数据共享,解决条块分割、资源统筹配置困难、居民就医无序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正处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阶段。

1.2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

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有松散型、紧密型及托管型。松散型主要以学科专业(技术)优势为纽带[7],对合作科室提供不定期的专业技术指导及管理支持;紧密型则签订正式医疗协议,每周派专家到合作科室进行查房、门诊、手术等;托管型是在正式协议基础上、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接管合作科室的经营管理权,独立开展经济核算权并承担风险。该模式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托管型能够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统一行政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经济利益,对于患者合理分流也较为有益。实践中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定人负责、按时参与分中心工作;二是科主任高度重视,及时沟通,不断密切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病员,提高坐诊专家的积极性。我院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植特色、重点扶持、固强扶弱、竞争发展”的发展战略,心血管病、急诊与监护、骨科、肿瘤科、普外科、内分泌、康复医学、核医学和影像医学等专科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些品牌专科先后在解放军第一〇五医院、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医院等单位设立60个医疗分中心,扩大了对口支援的辐射面,达到了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预期目的。

1.3 定点医院指导模式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家庭医生首诊、按需转诊的服务模式,但是患者却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社区卫生服务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8]。我院发挥大型医院的定点指导作用,义务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例如2008年,我院对浦口区永宁、星甸、石桥等六个镇和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定点指导,从技术和管理层面进行帮扶;2009年,与白下区所有一级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白下区的蓝旗、石门坎、月牙湖、光华路、中华路5家社区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为我院的定点指导医院。目前我院定点指导2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安排医生到定点单位进行临床教学查房、门诊、会诊并指导开展诊疗工作;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和培训;无法确诊或救治的危重、疑难病人,派出专家前往会诊并实行逐级转诊。

1.4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

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是指在保持被托管医院隶属关系、独立法人组织、资产归属等各类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托管者接过其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支配权,实现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9]。我院自2007年起派出由业务副院长率领的6名医疗及管理骨干进驻浦口区中心医院实行规范化管理,增挂“南京市第一医院浦口分院”牌子,统一品牌和管理模式,统一培训该院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科室分别对口支援相应科室,定期安排专家门诊、专家查房、专家手术,定期举办临床技能培训班,开设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南大、社科院等高校管理专家授课。该院全部中层干部至我院进行三个月的进修培训,参与各类查房、办公会、业务讨论、学术讲座;在此基础上,30余名学科带头人及临床、医技业务骨干分两批赴我院免费进修学习。该院专病专治服务模式已逐步形成,护理和影像等质控评比多次获南京市第一名,业务收入增幅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首位。

1.5 人员跨院轮转模式

人员跨院轮转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支援方专家到受援方指导工作。包括门诊咨询、手术示范等,以提高当地诊疗水平,使受援方所在地的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大医院的高水平服务。二是受援方骨干医师接受支援方培训。(1)开办研究生课程班。利用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便利条件,开办临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全部来自二级医疗机构。进修班由医科大学按教学大纲统一安排、选派授课老师,并由我院统一管理。学员毕业后通过考试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目前首批43名学员、第二批35名学员均已顺利毕业。(2)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先后为秦淮区、雨花台区、白下区、建邺区免费培训200多名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急救、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消化道疾病、普内科等常见病和多见病的诊断及处理。(3)合办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我院每年主办50多个省级以上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其中半数项目交由集团内的二级医院承办,方便基层医务人员就近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基层医院的影响力。

2 我院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体会

通过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我院探索出在不同级别医院之间进行医疗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延伸了优质医疗服务范围,为新医改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我院在五种模式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了现存的各类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2.1 卫生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应该由同一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纵向上不宜层层加码,横向上其他党政部门也不宜多头安排[10]。目前有两种状况需注意。一是管理层次紊乱。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要接受多个管理层面的多级行政指令和指导,卫生部、省卫生厅、市政府、市卫生局均给出人才培养、医疗扶持、医院建设、专科发展等各类对口支援任务,缺乏统筹调度配置,有重复安排和设置之处,资源紧张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二是支援地点散乱。我院支援的医院有:新疆甘孜医院、乌鲁木齐友谊医院、西藏墨竹工卡县医院、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四川马边医院、重庆万州区人民医院、陕西临潼区人民医院等,地点涉及全国中、西、北部各个地区,距离较远且布点较多,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帮扶和支援效率提升。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试点示范单位,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及军地医疗联合体的规模优势,对解放军第四十一医院及驻地晋冀蒙64家市县(旗)卫生机构进行灵活的专业化对口支援,形成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为民服务新模式[11],值得其他医院借鉴。

2.2 要坚持互惠互利原则

互惠互利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有利于激发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的积极性,保证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目前对口支援的考核仍集中在到岗出勤情况、开展讲座数量、开展技术数量等表面评估上,没有对实际成效进行指标性评价[12]。建立新的绩效考评体系应纳入财政补偿性投入或多方费用分摊机制,否则会因丧失了支援方的积极性而难以达到既定效果。二是建立合理的转诊机制。以大医院为依托、以管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为纽带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指导医院模式和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有利于转诊机制的建立。例如我院专门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和服务处,对上转的危重抢救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医疗集团内实现双向转诊患者5 000余例,其中心血管病分中心每年上转患者1 000余例。

2.3 对口支援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是支援方要化压力为动力。在完成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还要与国内、国际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持续引进和提供优良的医疗技术及优质的卫生服务,保持区域性疑难杂症诊治中心的地位。二是受援方要化动力为压力。在引进技术和接受业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在“软实力”方面多下工夫,把建设重点转移到规范化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应当出台医务人员在对口支援的基层医院注册的具体政策,以探索有序的多点执业,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我院与基层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目前6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能够在区域内的基层医院得到预防、控制和治疗,探索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五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需进一步完善。亟待建立统一的连接市、县(市)区、乡和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采取的集团化医疗模式、专科诊疗分中心模式、定点医院指导模式、紧密型团队托管模式和人员跨院轮转模式等五种模式,结合我院实践具体介绍了这五种模式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并提出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横纵两个维度的统筹规划,对口支援双方要在学科考评和双向转诊上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以及对口支援工作在增强驱动力、整合优势资源、健全分级诊治和完善卫生信息网络等方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观点。

10.对口支援工作总结范文 篇十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总结

2010年,乌海市人民医院与我院结为对口支援单位,根据市卫生局工作安排,我们俩院积极配合全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几年来,在市区俩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院抓住机遇,认真落实工作,本着求真务实、注意实效,与乌海市人民医院建立起了长期、稳固、良好的支援关系。乌海市人民医院一如既往的在工作上对我院医务人员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照顾,使得支援工作更加顺利、高效的进行,圆满完成支援工作。现将2012年对口支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深入开展 我院本着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密切协作;及时、有效沟通;明确需求;共同发展的原则,我院首先根据需要确定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方案,同时,与有关各科室及时进行了沟通,明确这项工作的意义和影响,得到了各科室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从而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乌海市人民医院的大力配合下,我院主动与该院主联系,广泛交流和探讨,确保了援助工作取得实效。

二、抓住重点,精心实施,紧密协作共谋发展,确保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通过双方的有效协调沟通,我院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帮扶的根本任务,上级医师在支援工作中,发扬无私奉献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各科室的不同需求,积极主动的投入

工作。他们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一丝不苟,竭力指导我院医务人员,并开展知识讲座,不仅使我院职工医疗水平上有了提高,医德医风亦有所提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就医,改善了群众就诊条件,使广大患者享受到了优质的诊疗服务,赢得了我镇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贴近感情,情系农村卫生工作,营造良好医疗环境

人民医院专家为我院带来了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也带来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敬业精神。为此,我院努力做到“贴近感情,情系农村卫生工作,营造良好医疗环境”.在市人民医院与我院支援和交流中,不断地优秀文化,寻找医院文化建设上的认同感。使双方医护工作者把“卫生院”当做自己的家,自己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这种主人翁的精神得以彼此交流,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现将2012年“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具体数据统计下: 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市人民医院在卫生院诊疗门诊量达到了400余人次;健康检查约30余人次;指导和实施各种手术近5例;举办全院学术讲座10余次。

通过市人民医院指导,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力的推动了卫生院的快速发展。

五、认真总结,精心规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

我院作为受援单位,深切的感觉到实施对口支援,是新时期中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基层卫生院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亲民、爱民、利民、惠民的德政工程。我院今后将一如既往的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继续为全镇群众服务,使受援单位和支援单位一起共同为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

11.2015年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十一

2015年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依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继续加强了与XX、XX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2015年对口支援工作总结如下:

在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下,经与XX、XX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领导的认真协商,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和当地群众的需求,共安排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门诊科、心电B超、放射科等七个科室的科主任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对口支援医院进行的驻点医疗帮扶工作,通过开设专家门诊,参加受援单位的义诊,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组织临床示教、疑难病例讨论、讲课培训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开展培训,提高了受援单位的整体业务素质。全年共完成下基层医务人员?人次,累计工作时间?小时,累计接受诊疗?人次,疑难病例处理?例,开展教学查房?次,培训?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人次,完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参加社区义诊?次。

通过近一年与受援社区结成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切实帮助受援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和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使受援社区的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等得到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我院人员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致使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人员有限,参与力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对口支援社区老百姓的需求,对口支援工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大投入和参与力度,使我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XX医院

12.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十二

一、“新浙”两地合作共建职业课程体系的契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而频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交流语言, 其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像浙江这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 英语人才尚且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沿海地区相比, 新疆的英语人才更为匮乏。甚至有不少中学英语教师并非毕业于师范院校, 通过对南疆部分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发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仅占20% (1) 。各高职院校针对这种情况, 开设与英语相关的课程, 试图为日益壮大的外向型产业输送人力资源。但各院校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过程中, 课程体系构建各有千秋。在改革实践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市场上缺乏既符合高职学生水平、又体现企业所需求的岗位能力培养的教材。因此, 在对口支援机制下, 两地院校可根据市场发展需求, 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 合作共建职业课程教材, 探索培养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二、“新浙”两地合作共建职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 “新浙”两地英语课程设置比较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阿克苏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包含32个高职专业, 英语只作为公共课程进入教学体系。学院设有初等教育专业, 学生就业后可从事小学英语、语文等课程的教学。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 学院采用的是三年英语不断线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采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公共外语课;第三、四学期进行公共外语等级考试;第五学期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并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实训课, 组织学生到小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实训, 学生可学习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 通过听课、备课、写教案、试讲、管理班级等环节进行实践演练。这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同步培养的模式体现了教学一体化的培养方针, 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应用英语专业中开设模块化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以此培养学生的多元技能, 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其课程设置包含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幼小英语教育三个方向。近两年又增加了涉外行政管理方向, 包括会展英语、涉外行政管理、秘书英语等内容。其中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的就业岗位有小学英语教师、外国语学校辅导员、英语培训机构教师、培训师、教务主管、校长助理等。有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通过了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的考核, 在浙江省二、三级城市的小学就职任教。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 这种模块化职业能力拓展培养模式在训练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培养学生与职业密切关联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拓展了就业渠道,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二) “新浙”两地职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根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 两地院校以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为切入点, 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建设。注重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 。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包含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 开发教材建设、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建设。

1. 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大纲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大纲。以《少儿英语教育》课程为例, 教学大纲体现学生就业上岗必备的三种技能。一是专业基础技能, 即英语语言技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掌握一定的词汇与语法知识, 具有基本的写作能力, 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与沟通。二是职业核心技能, 指具有标准的语音语调。能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教学;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三是职业拓展技能, 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艺术素养, 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术、少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2.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结合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应用性特点, 在教学中交叉使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有效结合案例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互联网资源, 将精品课程示范课、名师教学展示课等作为实际教学案例, 学生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观摩、思考、分析、讨论等, 学习名师组织教学的设计与构思、教学与管理策略, 促进学生教学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的提高。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分为几个大组, 学生根据教学主题, 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安排, 最后在全班进行教学活动展示。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 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位的个体优势,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

3. 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教材

教材内容体系应分两大块, 一是基础理论, 二是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向实践领域的延伸 (3) 。《少儿英语教育》教材中涵盖学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英语语音训练、课堂教学用语训练、板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技巧训练、小学课堂管理策略、儿歌童谣教学设计、英语文化节活动策划、简笔画、手工制作等内容,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应用为目的设计原则。

4. 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制

合理使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以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因此应尽量避免考核对学生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造成的负面影响。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表现以及模拟教学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模拟讲课环节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评委组进行评价、打分, 一方面促进学生认真备课、讲课,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评课的能力。由于对学生的考核分数是评委组给出的平均分, 使学生觉得教师不会厚此薄彼、存在不公平性。此外在评价中应分别对学生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分析, 使其能在不断的演练与实践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

5. 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根据教师的业务特长与专业方向, 将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化整合, 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承担一两门主讲课程, 发展与自己特长相关的一门行业英语, 不断积累主讲课程的教学经验, 将其精细化、深入化研究, 成为某一方向的骨干教师或专家, 在课程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引进企业资深人士作为实践指导专家, 为课程建设的实战性、实用性出谋划策。

(三) “新浙”两地合作开发职业课程体系的阶段性成果

新浙两地在共建职业课程体系过程中, 合作开发了《少儿英语教育》校本教材, 该教材注重职业化特色, 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项目、任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充分展示实训课的特点。

1. 教材编写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使学生能运用教材学练结合,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中体现育人理念, 通过问题设计、案例展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通过教材中各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个性品质, 通过任务合作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教材编写结构

按照职业领域的技能要素来确定教学单元。以技能、任务、主题、活动、案例等为主体组织教学单元。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注重教学单元之间的衔接性。教学内容主题突出, 任务明确, 便于教师操作。教材呈现形式上注重图文并茂, 以增强趣味性。

3. 教材编写内容

教材从岗位技能培养为出发点, 涵盖学生从事少儿英语教学所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策略、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等。比如基本知识板块包含语音、词汇、语法、教学法等内容。核心技能板块包含听说能力训练、组织教学能力训练等。拓展技能板块有儿歌、歌谣、简笔画、手工制作、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三、结论

在对口支援机制下, “新浙”两地高职院校合作共建职业课程体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但由于双方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性, 教材的统一整合上有一定难度。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双方教师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创编教材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而企业选人则更注重从学生的从业态度、职业素养与个性品质。因此通过校企合作, 院校合作共建教材, 才能使教材更具鲜明的职业性特色。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间便可见功效,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双方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培养, 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数不多, 但其面临的岗位选择较多, 更换岗位的频率高, 用人单位很难留住人才。学校如何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用人单位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尚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摘要:在对口支援机制下, 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对口援建的友好合作关系, 也迎来了两校合作共建职业课程体系的契机。根据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 两所院校以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为切入点,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合作共建英语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包含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开发教材建设、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建设等。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合作开发了《少儿英语教育》校本教材, 积累了经验, 合作前景看好。

关键词:对口支援机制,职业课程体系,教材

参考文献

[1]杨跃, 孙学杰, 冉传海, 高凤林.合作创编教材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夯实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9) .

[2]刘惠霞.职业能力: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立足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

[3]纪书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 2010 (6) .

[4]张富洪.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1) .

13.中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

我院对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代卫章院长为组长的峰峰矿区中医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组,并将相干科室负责人纳进小组成员。同时制定了《峰峰矿区中医院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和《峰峰矿区中医院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力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展开之初,我院组织相干职员到受援卫生院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项目的主要做法和展开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方案要求,我院分别与彭城镇卫生院、界城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派出由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理疗科组成的5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疗技术职员展开对口支援工作。

三、项目获得的成效

从2011年6月20日到2011年10月20日,我院派出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理疗科4名医疗技术职员分别前往界城镇中心卫生院、彭城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实行轮换制。依照工作要求,在支援期间,为支援医院屡次展开示教及临床查房。同时,积极支持并免费接收受援卫生院医务职员进修,对卫生院医务职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规范病历书写、进步病历质量和经常使用的常规操纵。努力帮助受援卫生院培养骨干和科室带头人,进步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立专家会诊、双向转诊制度。帮助受援卫生院展开中医药适合技术、新技术和新业务,拓展服务范围,同时根据派驻医务职员的专业特长,指导受援卫生院进步常见疾病、多病发和疑问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不断完善受援卫生院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操纵规程,规范和改进管理。

我院于2011年10月7日前往彭城镇卫生院展开义诊活动,共有6名医疗技术职员参加了本次义诊活动,诊疗范围包括外科、内科、妇科等,共义诊78人次,诊断高血压9人,冠心病6人,子宫肌瘤2人,发放宣传资料158份。

四、项目安排、管理及使用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院派驻的医务职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期间,确保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岗位、职务等不变。

14.医疗对口支援个人总结 篇十四

从20xx年2月6日开始,为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我院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健康扶贫服务小团队,村卫生室与乡、村两级领导紧密配合,水口镇12个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进行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

工作组深入各个村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讲、免费检查、随访贫困户。基本实现了对健康扶贫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系统准确信息;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健康体检;对贫困人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开展一站式窗口结算服务。

本次活动为期半个月月(20xx年2月6日——20xx年2月20日),通过发放《健康扶贫政策宣讲手册》,使用救护车播放健康扶贫知识音频;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患有大病、慢性病的贫困人口为重点,逐户、逐人进行宣传,进一步核准贫困人员患病情况,享受健康扶贫政策情况,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对健康扶贫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提供支持。

15.2010对口支援总结 篇十五

对口支援工作的每期不应少于3个月为宜, 工作周期过短, 人员轮换过频会造成双方工作和人员的不适应, 会影响整体工作进度。因此建议有些专业的对口支援工作的周期也可以延长, 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个阶段的工作再结束。特别要重视和做好换队交接工作, 以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连续开展。

对口支援工作应从当地防病的实际工作出发, 结合当地灾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专业工作计划, 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取得实效。

对口支援工作要注重传、帮、带, 在抓好业务技能的同时, 提高管理水平。紧紧围绕强化业务培训工作这个中心, 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培养出全科、全能的防病人员, 提升受援单位整体防病能力。

对口支援工作要不断总结和交流阶段性对口支援防病工作经验, 取长补短, 这有利于提高各支援省、市和受援县的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支援省、市的对口支援工作要根据受援地区、县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 有计划、按需求地匹配对口支援专业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工作效力。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首先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先行, 为各项防病工作做好科学保障。四川省和受援地区、县还要不断坚持和加大对疾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做好各项防病工作的前期准备, 以利于对口支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避免延误防病工作的有利时机。

总之, 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经验, 支、受双方团结协作, 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才能最终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目标。

关键词: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

参考文献

[1] GB 17323-2003, 瓶装饮用纯净水[S].

[2] GB 17324-2003, 瓶 (桶) 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S].

上一篇:市管专家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的发展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