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2024-08-24

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10篇)

1.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一

文学创作培训班策划书

文学是我国历史星河中最璀璨的那颗,它照耀中华大地已经五千 年了;文学也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融入我 们社会中的问题,入木三分的评论;当我们无助的时候,文学也可能 成为我们感情的支柱。为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 和道德情操,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传承华夏文明,展示东方文化。让我们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特邀本市各高校学生来我校进行文学创作的交流和培训。

一、主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南昌市文学学会

承办单位:孔目湖文学社

协办单位:日新网、校报、广播站、交大电视台

二、活动时间:11月24日

三、活动地点:北区礼堂

四、活动流程:

1.活动前准备----------------活动开展------------活动后

⑴11月18日之前,由外联部选18个人当导游(18个被选当导游 的人应满足普通话标准、形象良好、为人热情、善于语言交流,对我校和孔目湖文学的社历史较了解)并且负责找好培训导游的培训老师1位,并制作好相关的培训材料(有关我们学校风景、历史等内容)

外联部联系好各大高校来我校参加培训班,每校至少20人,并带好电子档文章用于编排《》报。

⑵11月23日之前由常务部购置好6条横幅(横幅内容及长度见附录)由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3张,并贴在一、四食堂北区食堂。记者站负责联系好校报、广播站、日新网、交大电视台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⑶11月23日,由常务部负责准备好4台饮水机,4桶矿泉水,足够多的塑料杯,8条绶带,两套桌凳和彩虹门。

(4)11月24日由外联部安排好15栋的201至206做为各高校学生休息的场所。11月23日由常务部负责挂出横幅(15栋大门口、北区校门口、南区校门口、一食堂、北区礼堂门口、北区礼堂里面或其他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由外联部选出8名服务生,服务生分成4小组分别到4个休息室为其他高校代表服务(服务生必须穿着得体大方,能礼貌对待来客,佩带工作证)。由编辑部选出19个人,其中15人分成5组分别到5个休息室与其他高校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另外4名负责高校代表的签到工作(外联部安排3人在高校代表签到时告知午饭自费,孔目湖文学社将会安排统一订饭,统计各校需订饭份数,安每份5元收齐餐费),由编辑部自行带好一个笔记本电脑收集电子档文章。(5)由外联部于11月24日11点前定好午餐。

2、活动开展:

⑴11月18日上午9点到12点邀请培训老师在教6#304对选出的18个导游进行培训。

⑵11月24日上午8点半之前宣传、文艺、策划抽调人员对会场布置

好。8名服务生到各休息室值班,要求佩带绶带。4名编辑部人员及3名外联部人员到15栋门口值班。12名编辑部人员分别到4个休息室。并派记者站人员去接待其他宣传媒体人员。(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佩带好工作证)

⑶11月24日上午8点半由常务部将联系好的桌凳搬至15栋门口。将联系好的4个饮水机及4桶水分别搬到201至206教室门口,并将彩虹门装于北区门口,鼓好气。

⑷11月24日上午8点半,18个导游到华东交通大学站点接应各高校学生,每人带一个高校学生。各导游将接待的学生带至签到处签到并收集他们的文章并有外联部3人登记好订饭人员及收钱(每人5元)随后带入休息室。各教室分别坐4、4、4、3、3个高校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配。其中编辑部人员与各高校学生在休息室内进行文学交 流。

⑸11月24日10点半的时候由导游带领学生游览我们学校,由外联部到饭店订购具体盒饭数目。11点半到饭店去领盒饭,12点导游把学生带回休息室开饭。

⑹11月24日下午2点由导游把各高校学生带到北区礼堂开始培训。⑺在各高校学生来时起到他们回去的整个过程宣传媒体要进行全程的拍摄报道。

注:工作较少的部门协调好,帮助其他部门工作。

3、后续工作:

培训完之后由导游负责送走培训人员;由常务部负责清理会场并

把所借之物归还;由编辑部负责整理电子档文章并交给相关部门。

四、资源需求

教室6间、饮水机4台、笔记本电脑1台、桌凳2套、纸杯1200个、会场装饰品、海报3张、横幅6条、纸、笔若干、彩虹门1个(线若干)鼓风机1台。

五、活动负责人

总负责人:校团委 负责人:程风

分负责人:文学交流:樊茜

接待:侯新星 后勤:苏小华 媒体:黄静婷

会场布置:罗存生、钟秋、张焕兵

2007年11月15日孔目湖文学社策划部

附1 活动经费

总计:1024元附2: 横幅内容:

1、预祝南昌市高校文学培训暨交流会圆满成功(挂南区大门)

2、预祝南昌市高校文学培训圆满成功(挂南区一食堂)

3、热烈欢迎各校代表来我学校参加文学创作培训(15栋门口)

4、热烈庆祝南昌市高校文学创作培训在我校召开(彩虹门)

5、预祝本届文学培训班圆满成功(挂北区社堂会场)

2.论析曹操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 篇二

论文关键词:曹操:文学思想:乐府

论文摘要:“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一、背景出身及当时社会创作风气

曹操(155-220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谁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篙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助,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催、郭祀所逐。献帝乘乱与一帮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或、程显建议,迎接献帝至许昌。时为公元1,曹操四十二岁,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进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翌年(221),操子曹巫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深受两汉经学影响的士人们僵化了的内心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细腻的世界。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中心。随之而来的是文学成了感情生活的组成部分。它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政教目的,失去了经学附庸的地位。士人们经过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才逐渐从麻木之中清醒过来,不再忠于一朝,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名士择良君而仕,有的人中间曾经变换几个主子。比如王架,起初是依附荆州刘表,后来归属曹操,成了建安七子之一,一生随曹操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军事题材的诗歌。如著名的《从军诗》5首、《初征赋》等。曹操面对士人原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逐渐解构的现实,提取揉合儒道法等各种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实用理性,这不仅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同时也开启了文学的自觉,为诗文灌注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从而构建了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阔大豪奇的审美境界。

《乐府诗集》中收录曹操诗共21首,其中包括《气出唱(一作“倡”)三首》、((精列》、《度关山》、《燕露》、《篙里》、《对酒》、《陌上桑》、《短歌行三首》、《苦寒行二首》、《塘上行》、《秋胡行二首》、《善哉行二首》、《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这些诗歌分属于相和曲中的相和、清调、瑟调三曲。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收集,其中《善哉行》(残句)、《董一卓歌辞))(“卓”当为“逃”之误)、《谣俗辞》、《有南篇》(残句)、《饮马长城窟行》(残句,6首),为《乐府诗集》未收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至武帝定效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从这段话我们不汉知道乐府被立于汉武帝之时,而且知道了乐府与诗歌的关系,诗的语言形式再加上乐府的曲调,便成了可以歌颂的形式了。又据《汉书·艺文志》:“自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李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诸祀,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这是文学史上所记载的较早的文人做乐府诗。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文人乐府诗的产生,与“新声”或“新声曲”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新声”是配辞而唱的乐曲,其曲牌就是后来的乐府常用的诗题。

二、曹操的乐府情结与反映真实情感作品的创作

自武帝立“采诗夜诵”的乐府机关后,整个西汉时期的乐府,由《效祀歌》、《房中歌》、《饶歌》三大类构成,至东汉明帝时,乐府被定为“四品乐”并且经常在宫中演奏。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与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及郭颂《世语》等之记载可知,曹操为宦官曹篙义子,自小生活于皇宫中的曹操,自然在很小的时候,就受这种音乐的熏染和影响,自然对这些音乐会很感兴趣。再看《宋书》卷二十一《乐三》的一则记载:,’(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倡(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代袅雄,魏武帝曹操对《但歌》四曲是非常喜欢的。

这些在皇宫内经常被演奏的乐府诗,是东汉皇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幼生活于东汉皇宫内的曹操,不但从小耳濡目染这些音乐,而且这种透露着王者气势的音乐对“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曹操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音乐所蕴涵的气概,正是曹操倾其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曹操的“仿效乐府”,表达了他对王权的向往与努力追求,历史地成了曹操难以割舍的乐府情结。在《短歌行》、《对酒》、《气出唱》、《步出夏门行》v露》等诗中,表现了曹操古直悲凉,胸有大志、慷慨激昂的气度。请看其《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以雄健豪迈之笔,对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实际土曹公是借大海来抒发自已博大的胸襟,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一代袅雄的博大气概尽在其中。

曹操诗歌,有不少是“歌以言志”的,多借助乐府歌辞以抒发自己的抱负。兹可举出数例: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歌以言志,愿登太华山。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以上见其《秋胡行》)

还有《步出夏门行》中的“幸甚至哉,歌以言志”均出现了“歌以言志”四字,这充分说明了曹操借乐府歌辞以抒大志的文学思想。再看《三国志·魏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云:

(太祖曹操)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 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还有《诗品序》云:

三祖(指魏武帝太祖曹操、魏文帝高祖曹王、魏明帝烈祖曹春)之辞,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曹操善于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抒己志。除了抒发自己要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之外,曹操也有不少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如《秋胡行》: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 以成岁。大人在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痴。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秋胡行》)

又如《短歌行》第一首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令。哟哟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吁,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鹤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这二首诗里,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伤”。慨叹“去日苦多”而贤才未至,功业未建,治世难待。诗的末尾托周公以喻志。

曹操的不少诗唱出现实生活中的苦和乐。在《气出唱》中有“解腹愁,饮玉浆”。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露行》中有“瞻彼洛城郭,微子为悲伤”。《篙里》中有‘性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中有“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塘上行》中的“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在曹操诗歌创作中,表达欢乐之情的也为数不少。如《气出唱》第二首:“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秋胡行》第二首:“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善哉行》第三首:“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这些诗歌创作,无论是叙悲伤,还是言欢乐,都表现了曹操重视内心真实感情的抒发,不虚伪,不做作,所以读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不存在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曹操就是把这些真性情通过诗歌创作给抒发了出来,表现了人的合理的感情和欲望。正是人性获得解放的标志。正所谓“尚通脱者”也,这种风尚是“人的自觉”的产物,士人从经学束缚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发现了感情、欲望、个性。通脱,正是这种自我发现在行为上的反映。裴松之引《曹瞒传》,说曹操:

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纺,身自佩小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情。其轻易如此!

这些都是纯任性情的自然发作,不加任何掩饰,看不到礼的任何约束的`痕迹。至于曹王要部下在王聚墓前学一声驴鸣,为集送行;称衡的脱了衣服在庙堂之上击鼓;南荆的三雅之爵,河朔的避暑之饮,等等。全都是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情有雅俗,性有善恶的表现。

三、《文心雕龙》对曹操文学思想的评价

《文心雕龙》中论及曹操文学思想的有以下几处:

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趁实,求其靡丽,未足美矣。

“为表不过三让’,见曹操《上书让增封》:“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兹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赏,下为臣身免于苟取。”其 目的是为了功赏实事求是。反对“浮华”是曹操的一贯主张。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称曹操:“抚善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征,计有余矣。”孔融因为与称衡等人搞“浮华交会”、以虚乱实而被曹操杀掉。“浮华交会”,是汉末士风的一大特点。“浮华交会”就是指朋友、生徒之交游聚会时“合党连群”,用浮游无根,华而不实之词或于品题人物时“互相褒叹”(如孔融与称衡的相互吹捧),或在清议时事时胡乱攻评。曹操认为,孔融就是“浮华”之风的典型代表。曹操在写作实践中也是反对浮华的,他写的命令文告,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掩饰不含糊,大胆真实。东汉末年,在写作上已经存在内容陈旧、词藻过胜的现象。对此,曹操的文学主张有革新的意义。当时的碑铭,有不少是谈墓之作。蔡琶是很善于写墓铭的,他说:“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世说新语·德行》注引《续汉书》)为了抵制碑铭文之华而不实之风,曹操于建安十年下令“禁厚葬”,“禁立碑”。曹巫在《典论·论文》中主张“铭诛尚实”之说,即与曹操相同。

《文心雕龙·诏策》篇云:“戒救为文,实诏之切者……魏武称:‘作戒软,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晓治要矣。”,

“戒救”是皇帝诏策中的一种文体。曹操深知这种文体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戒救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保证它的切实可行性,故在论述其写作时说,戒救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即要求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而发,且其态度应当十分鲜明,当“依”则“依”,当“违”则“违”,不能“首鼠两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文心雕龙·章句篇》云:

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

“兮”字为语气助词,有声无义,曹操不好用之。考曹操所存诗赋,无用“兮”字者。这里,实际上“兮”字是可有可无的,加上与去掉并不影响文义的完整表达。曹操是尚简尚实的,所以反对这种用法。曹操不仅为人“简易”,为文也“简约严明”(见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反对“烦富”和“陈词滥调”。他在《孙子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而但世人未之深明此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曹公的“反对烦富”的文学思想于此可见一斑。

《文心雕龙·事类》云:

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才为盟主,学为辅位,主佐和德,文采必霸;才学偏狭,虽美少功……故魏武称:“张子之文为拙,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 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这段话反映了曹操的反对模仿因袭,主张创新的文学思想。曹操批评张范为人欲学邮原而为文专拾掇崔、杜。其结果是:“造之者富,随之者贫”—有创造性的人富有,跟着走的人贫穷。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摸没味道”,也是这个意思。它集中表现了曹操重创造轻因循,为文重学问广见闻的文学思想。

又如《章句》云:

贾谊、枚乘,两竟辄易。刘欲、担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资。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句辄易,则声韵微嫌。

这段话反映了曹操反对写作诗赋一韵到底的文学思想。这一主张,亦为五言和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指明了方向。最早的一批文人七言诗,多是一韵到底的。一韵有尽而换韵可致无穷。如此,就能增大诗体的容量即表现力。

再如《养气》云:

至如仲任置观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 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这反映曹操之惧“为文伤命”的文学思想。《养气》所引,事涉养气,谓用思过度有伤身体,这不仅是曹操的文学思想,也是曹操的养生理论。如果曹操有关养生的文论能保存下来,则对于曹王的文气说的理解当能更为丰富而确切。

3.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三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4.文学创作座谈会议简报 篇四

孙见喜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以“碎月”、“施善”两件身边小事为主线,就文学创作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寄语女性读者既要泛读又要精读,以泛读扩充知识结构,以精读学会独立思考。舒敏老师以“创作与写作”的关系入题,和与会的文学爱好者分享了创作感受。韩红艳老师结合自身读书经历,畅谈读书感悟,纵论现当代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状况,并向与会的文学爱好者推荐了《过于喧嚣的孤独》等精品好书。

阎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军结合自身对读书的认识和感受与参会的近30名区内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交流,并对全区文学爱好者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结合各自文学创作实际,投入到火热的读书活动中去,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认真读书学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二是积极做“书香阎良”建设的“宣传员”,发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来参与阅读,共同营造建设书香社会的浓厚氛围。

5.微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合同(定稿) 篇五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公司委托全权代表人:(身份证号:)公司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常住地址:

合同签订地址:

合同签订日期:

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创作微电影剧本事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达成以下协议,双方共同恪守执行。

第一条 甲方委托乙方创作如下剧本:

1、剧本名称:(暂定)

2、剧本类型:微电影文学剧本

3、剧本长度:3500—4500个汉字,可拍摄成10—15分钟微电影。

第二条 剧本著作权归属原则:

1、依据《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七条等相关条款,双方约定,在履行本合同第四章相关付酬条款基础上,在本合同约定的条件范围内,该剧本著作权及拍摄权由甲方享有。

2、乙方享有署名权,有权在该剧本以及与剧本相关影视作品上署名,署名方式为编剧,署名顺序为第一。乙方有权排除未经其许可的、任何未参与创作的其他人在剧本以及与剧本相关影视作品上署名。

3、为保证剧本的质量,甲方可以安排他人对该剧本续写、修改和改编,并给予编剧等方式署名;但不得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第二款相关约定。

第三条 甲方保证与承诺:

1、甲方保证并声明甲方有完整之权利及授权签署本合同。

2、甲方保证于本合同存续期间内,不签署任何与本合同权益相冲突之合同。

3、甲方保证并授权(身份证号:)全权负责剧本相关认可事宜。其他任何人意见均视为无效。

第四条 乙方保证与承诺:

1、乙方保证并声明乙方有完整之权利及授权签署本合同,依本合同约定创作的剧本不含有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其他权益的内容。

2、乙方保证甲方在本合同生效后拥有本合同规定之权利,包括在本合同签定前,未接受任何第三方以与甲方相同的方式创作合同约定之剧本,也不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为任何第三人创作相同的剧本。

3、乙方不承担除编剧之外的甲方任何工作。

第五条 稿酬及其支付方式:

1、稿酬总额为:人民币10000元(大写:壹万元整)。

2、稿酬支付方式为:

双方签定合同二日内,甲方支付定金肆仟元整(40%); 甲方支付定金后七日内乙方需完成剧本梗概,甲方认可后 二日内支付第一阶段稿酬叁仟元整(30%);

甲方支付第一阶段稿酬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乙方需完成最终剧本创作(含两次修改),甲方认可后二日内,支付二

期稿酬叁仟元整(30%)。

3、本合同约定之乙方报酬,均为税后报酬。甲方应为乙方代扣代缴有关税款。

第六条 剧本认可与交付:

1、甲方在交付定金前应对乙方的剧本创作提出具体书面要求,乙方将根据甲方要求完成剧本梗概创作。

2、乙方负责为甲方创作三个不同的剧本梗概,甲方应在一日内以书面方式确认一个剧本,并对已确认梗概提出书面要求或修改意见。乙方以甲方书面意见为依据展开后续工作。

3、乙方将最终剧本提交给甲方后,甲方应书面认可。若甲方不满意乙方提交的最终剧本,甲方可以两次书面提出合理修改意见(甲方应在乙方提交完成剧本一日内提出第一次书面修改意见,乙方将按照书面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剧本。第一次修改完成后,甲方应在一日内

提出第二次书面修改意见,乙方将按照书面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剧本)。若甲方无书面意见或两次意见相违背、或与以前之意见相违背,视为甲方认可乙方提交之剧本。乙方按照乙方书面要求认真完成两次修改后,视为甲方认可乙方提交之剧本。

4、甲方的剧本认可及剧本修改意见等与乙方沟通工作均由甲方委托全权代表人负责,其他任何人意见均视为无效。

5、交付剧本规格:

纸介版三份。

第七条 合同终止:

1、因不可抗力事件,无法继续履行本合同的,甲乙双方合同自行解除,并不追究双方违约责任。

2、甲方单方面终止合同:

 若乙方工作不能达到甲方要求,导致本合同不能继续履行时,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

 甲方单方面终止合同后,乙方已收的款项不再退还甲方,甲方已经支付报酬的剧本或半成品及相关著作权归甲方所有;  甲方有权委托其它编剧进行进一步创作。

3、乙方单方面终止合同:

 乙方提交创作成果后,甲方未能在约定时间内给予乙方修改意见,并且未能在约定时间内支付相关稿酬,乙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

 乙方单方面终止合同后,已收的款项不再退还甲方,乙方创作的剧本或半成品著作权归乙方所有;

 合同终止后甲方不得再行使本合同之权利。

第八条 争议解决:

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原告住所地或合同签署地或合同履行地等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附件与本合同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公司委托

全权代表人:(签字)

6.富中:青少年文学创作活动总结 篇六

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活动总结

一、统一认识,明确思想,制定详细计划,分步骤行动。在接到《陕西省第十届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的通知》后,我校在全体教师会上学习通知精神,主管副校长重点强调该工作。统一认识,明确思想,制定详细计划,分步骤行动。召集全校语文教师分配工作,大力动员学生进行创作,并号召青年教师参赛。要求作品从身边人、身边事写起做起,力求小中见大,以事明理。选择《读书点亮人生》主题,要求作品以“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为切入点,抒发读书写作对人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享受读书的快乐,体验读书写作对自身成长进步的帮助。

二、认真做好征文评选和推荐上报工作

认真做好征文评选和推荐上报工作,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本届文学创作大赛主题明确,要求宽泛,参赛对象为全体青年教师及全体学生,作品体裁一般不做限制,童话、诗歌、散文、小小说均可。学生写作的空间很大,很容易找到切入点,纷纷选取不同角度,不同材料,进行写作,大多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写得很顺手。由于是全体参与,征集到的参赛作品较多,在初选的基础上,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确定推荐获奖等次,择优推荐上报。最终确定各班推荐2-4篇作品参加校级评选。

活动从十月开始到十一月中旬,共收到学生参赛的初稿六十多篇。学校组织语文组教师利用教研会时间段,逐一评选,最终选出32篇作品呈报参赛,参赛作品主题突出,内容健康,语言流畅。校长周文波亲自带头、把关,辅导学生,童话《我的旅行》、散文《祖国伴我成长》等4篇作品从自身的感受体会中,抒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团委书记何广普辅导的散文《外婆也爱赶时髦》,充分的体现了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起做起,小中见大,以事明理。处室干事路英辅导的书信《妈妈,我是留守儿,但我很幸福》、《妈妈,我等你回来》充分地体现了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及身心深切关怀。严慧珍、胡宝国、陈灵芳等语文教师辅导的散文、童话等题材的作品上档次、质量高,充分地体现了党的政策好。

三、鉴于此次文学大赛全体师生,特别是语文教研组参与面广,使作品数量足,精品多,学校决定将本次征文择优出专题校刊,在各班作为学习写作、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兴趣的一种措施。

总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第十届全省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的实践经历,本次参赛作品主题突出,内容健康,语言流畅,没有出现剽窃、抄袭等不良现象。整个活动组织有序,人人参与,参赛面广人多,收到的征文作品较之以往更丰富,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积极效果。既锻炼了学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创作大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展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教会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成长。

富水镇初级中学

7.福克纳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 篇七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复兴运动涌现出来的最杰出作家,福克纳创作的文化语境主要来自于美国南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等。他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刻画了保守、愚昧、落后的南方人,反映出他对南方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态。

一、南方情结

自从在美洲大陆落脚以后,美国南方人一直鼓吹“白人至上”的观点。“南方尊严”的思想也一直渗透在南方文化当中。在他们看来,“南方人”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称号,南方人必须捍卫自己的身份,他们首先是南方人,然后才拥有其他一切。任何容忍对南方的批评,尤其是对“独特制度”(蓄奴制)的批评行为都是对南方的背叛(1)。

然而内战以后,南方满目疮痍,贫困和落后困扰着所有的人。悲剧意识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然而在这种悲剧意识中成长起来的南方作家没有沉湎于过去,自暴自弃,用客观的眼光正视生活,正视历史。

他们深知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向世人展示真正的南方和困境中的南方人。于是便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方作家出现,创造了美国文学史上辉煌的“南方文学复兴”。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篇八

李 冰

2012-9-16 9:42:49来源:《求是》 期号:2012/10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文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讲话》,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其中的核心论断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正确解决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是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的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

2011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再次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会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今天,我们重温《讲话》,要把继续学习《讲话》精神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走出“象牙塔”和“亭子间”,深入生活。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社会生活每天都涌动着新的事物,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到创作的“真金白银”,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元气,作品才能有生活的温度和质感。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作家们普遍受到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教育,积极深入到群众中,表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涌现出《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现在,时代变了,但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不能变。当代作家一定要警惕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倾向,要经常提醒自己把双脚踩在大地上,不要浮在半空中。要多观察和体味身边的群众和实践,不能躲回书斋里去,不能沉迷于个人的小天地,不能盲目地钻入故纸堆。

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认真地精读生活这部大书。深入生活,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悟,需要有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需要有对生活充满理想的艺术创造。这样,作品才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到对生活进行深加工,对思想进行再提炼,把丰富的想象与脚踏实地的感悟结合起来,把充沛的才情与鲜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使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把握正确方向,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看,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和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都闪耀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观。《讲话》根据当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强调文艺要发挥用先进思想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积极作用。当今的文学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更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旗帜,以文学之体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

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引领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少是青少年。从过去到现在,文学作品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作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职业,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承担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职责。要努力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唱响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主旋律。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解构红色经典,胡编乱造,误导读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启发人、教育人。要把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建设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继承、借鉴、创新始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阅读和审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每个作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原创能力。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新需求,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发展,使文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创新不是简单地追新逐异。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要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现代传媒对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立在现代传媒基础上的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对文学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段、传播方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借助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等样式,增强文学作品的辐射力、影响力。对网络文学要积极研究,大力扶持,加强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讲话》强调,作家艺术家要做群众的学生,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受到群众欢迎,为群众喜闻乐见。作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仅仅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群众,还要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赵树理、柳青、老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长期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了解群众身上的艺术元素,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提炼艺术的语言,向民间文艺学习创作手法和技巧,创作出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主题内涵,又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因此他们的作品为人们称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我们要向老一辈作家学习,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群众喜爱的写作者,把从生活中、群众中汲取的营养精华,通过自己的作品回馈给社会,回馈给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创造者、鉴赏者、评判者。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以深刻影响,同时也在接受人民群众检验。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读给不识字的农民听,来判断自己的小说是否具有感染力。延安时期的不少画家,把自己创作的作品摆到群众的炕头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家成就的大小和作品的优劣由谁来评价?无疑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把人民群众满意和喜爱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一个作家够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施精品战略。《讲话》指出:“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是我国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应该是全面的、多层次的。无论是文学队伍还是

文学作品,都应该既有庞大雄厚的塔基,又有出类拔萃的塔尖。文学名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基层文学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抓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学人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抓基层文学队伍的培养,优化基层文化生态,扩大文学群体。

文学作品的普及与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过:“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当前我国文学创作生产数量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这很可贵。我们要处理好文学创作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鼓励多出作品的同时,鼓励多出精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学精品的需求,把提高文学创作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文学创作的引导,提高文学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重点作品扶持机制,改革文学评奖,努力催生传世之作。

9.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九

为了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恰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学创作大赛中,特举办“唱响心中的歌”歌词征集活动。

一、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音乐家协会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

二、作品要求

1.应征歌词作品要求文字准确、简洁、易于传播。可以从各个行业、各个视角体现上海市民爱党、爱国、爱上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上海市民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倡导上海市民做好人,传递正能量的良好风气;

2.每位征歌作者应征作品,不得超过三首。作品风格与体裁不限,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应征歌词作品不得有侵犯第三方著作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等侵权行为,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由应征者承担;

4.应征歌词作品,请注明作者姓名、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

三、征集对象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尤其欢迎上海市民积极参与(评委作品不参加评比)。

四、征集时间

本次歌词作品征集活动时间,自即日起,至2016年4月20日。

五、奖励办法

本次歌词作品征集活动设:

金奖作品3个,每个作品奖金为5000元; 银奖作品5个,每个作品奖金为3500元; 铜奖作品12个,每个作品奖金为1500元; 优秀奖作品30个。

主办单位将向全部获奖作品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六、报送方式

应征歌词作品可以采用电子版发送或纸质版邮寄两种方式送到本次活动歌词征集办公室。征稿邮箱:shanghaiyinwen2013@163.com,纸质稿件投寄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莘松路350号《上海歌词》编辑部(邮编:201199)。

10.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篇十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写作《20世纪大飞跃》一书时,曾经接受了瑞士著名哲学家艾赫尔别格《人与技术》一书的一个观点,艾氏认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及其变化速度相当于60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从起点开始的绝大部分历程都在黑夜般原始蛮荒上度过——离终点100米处,出现中世纪的城市,离终点50米,那里站着列奥纳多;芬奇,他用智慧和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这场赛跑;剩下只有10米了!跑道旁开始出现火炬的光芒和微弱的油光灯;但是,在最后5米的冲刺之间,惊人的奇迹出现:光亮照耀着夜间的道路,没有役畜的板车疾驶而过,汽车轰鸣;摄影记者;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目眩;① 艾赫尔别格之所以提到15世纪的达;芬奇,是因为在他看来,达;芬奇是人类文化史上成功将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少数天才之一;而他所描述的“最后5米的一冲”正是属于20世纪的情景,奇迹就在此刻;受此观点启发,也可以说是受此描述感染,我将自己的书名定为“20世纪大飞跃”,并将此飞跃比作飞机历经长长跑道后的起飞,正是那一刻,机轮离开地面,机身如鸟一般腾飞,直上蓝天;叙述此种“大飞跃”的感觉,意在通过怀旧的记忆联结今日我对于网络的感觉:依然是飞跃,是腾飞,但已经是今非昔比,弓箭换长枪,箭矢换子弹的难以形容的感觉了;同时,意在强调21世纪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支撑20世纪“大飞跃”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的不可限量,真可用“无极限”一词形容!

二网络:不逊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价值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又是人类面前一个既令你眼花缭乱但又飞速变化并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个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变幻游走的精灵,会让我们时刻丧失一种现实感,仿佛进入宇宙的黑洞,我们自身的重量被瞬间消解,这是前所未有的奇异感觉,当你用手指轻击键盘时,你已经梦幻般地飞翔在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前的观念,仿佛是古老的弓箭,你真的可以用它去射击网络——这颗疾飞的子弹吗?

正像十多年前,我们刚刚照面麦克卢汉,我们只能接受他的关于每一样新媒介或新技术都是人体某部分的延伸的观点一样,天才理论家的深刻见解总是耐人咀嚼;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媒介即信息”这句名言时,却又有一番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解真理实在需要时间和领悟呵!

循着天才理论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思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行为等等,看似形式的媒介,其性质其实远胜于其传播媒介的内容,同理,网络也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我们应将其本身视作具有革命性的人类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的体现;这是它作为信息存在的最大价值,由此它也具有了人类精神的意义,这是认识网络的重要前提;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研究网络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其价值并不逊于研究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常被置于首要的位置,文学研究队伍的人才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而网络文学的研究近年来虽有少数人涉及,但似乎也多重形式而轻内容;我不能肯定地将网络直接等同于一种意识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其研究的价值以及面对它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网络对人类生活,对文学艺术,收拢一点说,对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化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影响已经产生;暂且不说“巨大而深远”,但至少可以描述成“影响与日俱增;

三时代跨越: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

暂且撇开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我们先说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宏观上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历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从共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亚文化,尚处在“边缘”与“非主流”地位;且不说在网络时代的速度中,网络文化能在多长的时间里由“边缘”走向“中心”,由“非主流”成为“主流”,但其影响力与渗透力都是无法否认的;

如果将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呈现为下列四层:主体——网民;客体——硬件平台;中介——信息传播及其意义;价值——由网络形成的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么,本文论述的重点就落在“价值”层面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探讨也由此生发开来;

我看重“时代跨越”这个词,其意义在于表明网络文学其有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外学者拉潘姆先生曾经依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其中一组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加以对比,他把印刷文化的人称为“市民”,把电子文化的人称为“游牧民”,试图描述出两个时代的典型特征;②现引述如下: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表明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网络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系统也变了;于是,异样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反差就可能产生交流;不同文化形态在不同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历史事实;进入21世纪,此种人类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无论在空间还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而网络恰恰扮演了文化价值多元的催生剂,它所提供的文化形态肯定要对传统形态形成冲击和影响,这从理论和现实上已成无法回避之现实;

四网络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形态

完成了上述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努力将潜在影响从观念过渡到形态,从而归纳出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改变了文学的文本形态

说到传统文学,我们直接的印象就是纸介媒体的文本;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品得以呈现,读者通过书和杂志阅读文本,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家”的一个单独的乃至秘密的交流和对话;文本既是作家创作的固化形态,也是读者阅读文学的依据所在,同时又是文学创作——这种语言艺术的媒介形态;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传统形态,问题还不在于传统文本的电子化造就的“屏幕阅读”方式,而是网络空间里创作的文学形态已经明显地区别于纸介文学,成为一种具有超文本多媒体语言的全新形态。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的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从而突破传统文学单一文本的固化形态,呈现一种开放多向性的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区别也可以扼要地归纳成两点:一是超文本;二是交互性;超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固化形态,交互性则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被神圣化秘密化的个体阅读方式也演变成网络上群体阅读,沙龙讨论方式,文学生产与阅读的传统方式被改写了,新的文本类型与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经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2;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有关文学的一切似乎都是无足轻重的,但从历史上看,文学一向具有世俗世界的神圣地位;它总是与国家;皇权;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文化传统等等关系密切,即使是文人潦倒的年代,它也没有沦于社会的底层;因为它天生属于文化,而且是精英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特权,至少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让芸芸众生仰而望之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的形态:高尚;文雅;文化;有价值;有品味;有意义;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仅属于少数的一群人;

网络改变了“少数一群人”拥有文学的历史状态,从写与读,从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成了由“文学小众”到文学大众的狂欢,神圣化的消解与平民化的取代,已成网络文学空间的现实;“大众的狂欢”通过两种形态体现,一是“文学沙龙”的兴起,任何一张帖子,随意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群落,其聚集速度之快,其凝聚力量之强,其交流动机之纯,其文学才情之高,常在传统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预料之外;2006年初因韩国电视剧《加油,金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而由一名自称“我爱花痴”所写的《花痴历程》帖子,形成725634人次点击率,回帖16248个(2006年2月16日统计)——“百度贴吧第一长帖”的文学事实,即为明证;

二是相对“文学沙龙”规模要小得多的更趋于私人化的“私人会客室”,比如非名人的“博客”空间,它更像三五好友情趣相投,切磋交流奇文共赏的文学小组,自由的;非功利的;真诚的;快乐无拘束的文学交流,作家与读者的“施”与“受”的关系,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文学也因此真正回到了它初始本真的起点,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我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中,上述两种形式都促使承载过多世俗负担的文学真正回到它“歌之咏之”有感而发的“前诗经时代";遥想孔子编撰《诗经》之前,所谓风雅颂中占最大比例的“国风”,即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歌谣,发轫于田间乡舍,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的门槛,没有功利的欲望,更没有理论的预设,这是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文学还给人民”是一句真实而正确的大白话;

3;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表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零门槛”与“零编辑”;自由与个性化的传播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无以复加的强化。人们在网络上处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开放的写作状态,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自由地传播,自由地阅读,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呈现“零距离”的状态;在因《悟空传》而成名的网络写手今何在看来,网络写作最大特征是自由,最可贵的是自由;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看来,网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可以包容一切;

自由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纸介文学的传播障碍,迅捷地传播,使作者;读者真正做到以“一键点击天下”;除了使用语言的问题外,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发表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通过网络,它就在瞬间发布于天下,从可能性上说,任何一位读者也可以找到它,进行阅读;不存在书籍传播时代因为发行;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的空白区;传播速捷化,阅读全球化,是网络文学独具的无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网络文学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超越;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金字塔结构”阶段;“梯形结构”阶段;再就是“网络结构”阶段;相比较前两阶段从上至下的信息发布流向,网络的进行就在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网络公共系统的“点对点”交流,使每一个读者成为潜在交流对象,传统文学人际交流的概念被重新改写;“人人都是作家”的梦想成为现实,网络文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交互性”所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五并非结束的结语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下一篇:樱花树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