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

2024-09-10

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8篇)

1.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 篇一

《财务管理》论文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完成时间:2010-12-30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文摘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尚未根本摆脱粗放经营的方式,突出表现在资金结构不合理,而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关。[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 完善

[Abstract]: Enterprise financial budget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all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of the foundation,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At present, we are faced with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t high,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from extensive management way,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he capital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and all these things, and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relevant.[Key Words]: management

enterprise financial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

perfect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是基本的措施之一,而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则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工作能否发挥巨大作用,关键是看能否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

1、以资产需求核算为中心的财务运作模式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往往管理者感兴趣的并不是企业的会计利润,而是企业的现金收入能否应付企业的支出,特别是由于业务的发展使其处于高速扩张的时期。在企业业务量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于财务预算的专门技术了。

2、以资产收付制度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能保障财产得到安全

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式使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极度扩张,而企业原来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受现代管理方式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就会产生对其他非所有者管理人员的信任危机,而消除这种危机,使所有者对其财产放心的方法就是要建立资产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才能更好地完成从单纯经营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化,使企业得到良好发展。

3、企业进行资本营运的要求

企业的资本扩张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特别是“蛇吞象”式的企业扩张模式更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企业的资本运营离不开财务运作,从资本扩张的过程看,从购并方案的选择、购并资金的筹措、购并目标的寻找到购并后资产的重整,无不涉及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因此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扩张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扩张就是“大财务”。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原则

1、实用,效率原则

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一定要坚持实用和效率原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的业务特征,既要体现出财务对业务的监督,又要为业务服务。许多企业业务种类多样,繁杂且变化较大,要求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大的方面必须严格管理,实行制度管理,小的方面实行人治;要适应其人员特点,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与员工层次反差较大,且有的人身兼数职,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简明易懂,反对烦琐哲学。

2、分步完善原则

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管理制度的繁简程度必须符合企业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分阶段逐步完善健全。企业要建造一个无所不含的管理制度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3、讲究规范原则

虽然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有极大的灵活性、阶段性,但绝不是说它是随意编制的。首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首先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大量行为都将通过法律来进行规范。如公司关于资本金管理的制度,税法关于税收的若干规定,财务通则关于财务的规定都是建立制度的基本标准。其次,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必须体现财务预算管理的一般规律与法则,如钱、帐、物的分离控制,财务人员的相互牵制,货币支付的授权与监控等。

4、观念为先原则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本身,还在于通过建立这些制度的过程使企业的管理者充分了解财务的作用,转变对财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如现金流量观念、风险与报酬的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持续增长的观念、法制与政策观念和适度负债观念等,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打下思想基础。

三、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点

1、初步建立以资产需求预算为核心的财务预算制度

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点就在于财务预算,没有财务预算就谈不上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现金流入是否能够应付现金的流出,特别是在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资金往往捉襟见肘,因此适时适度的搞好资产的筹划是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首要工作,而对于企业发展的现状,又不可能有严密的资产预算体制,而且即使建立也因成本太高而无法使用。因此,怎样建立简单适用、成本低廉的预算模式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2、建立以收付控制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应的以资产支付授权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的制度包括:现金收支管理制度、银行存款支付制度、存货库存管理制度、费用报销控制制度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度的制订要贯彻授权分级审批,职能相互牵制、钱、帐、物相互分离等基本管理原则。同时,还应注意制度之间的联结。如现金与银行存款的转化,货币资金的收付与存货进出库的对应,现金的支付与费用的报销等。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建立制度,如应收帐款较多的企业可以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在研发项目较多的企业应扩展费用的拨付管理制度,对于不同费用分别实施预先申请制、定额控制、动态拨付管理方法。另外,还应注意与企业的其他制度相结合,如将企业应收帐款管理与业务管理制度相结合,费用管理与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工资支付与劳动人事管理相结合等。

3、建立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制度

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我们公司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每个职工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应怎么做,以及什么不能做,做错了怎么办等细则。这样,每个岗位的每个责任者对各自承担的财务预算管理基础工作都清楚,要求人人遵守。通过实施这些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在经营环节中的原始记录、计量、消耗、定额、验收等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4、建立和健全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的企业财务机制

第一,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滚动式财务预算,处理好留存、举债、吸收或对外投资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二,加强资金日常调度与控制,继续推行定额管理、指标控制、完善内部银行等一整套办法,落实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尽量避免无计划、无定额使用资金;第三,企业负责人更迭,其任期目标应遵循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以保证滚动式财务计划实施的连续性、协调性。

四、从完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入手,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工作

1、企业财务制度的完善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

法律法规体现着国家管理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根本意志,任何制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当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企业财务制度也不例外。对于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离的地方,应当坚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纠正。各级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偏不倚地给予企业财务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内部体系完善方面,《企业财务通则》可考虑再仔细一些,把共性问题描述得更透彻一些,而各行业财务制度则无须再重申共性问题,只应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就特殊性的问题进行规定,这样即简明又适用,增强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可操作性。

2、有针对性地就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矫正

对于利息资本化问题,应对建设项目是否全面交付使用为界定标准,而不必考虑是否办理竣工决算;固定资产全面交付使用发生的借款利息和其他有关费用计入企业当期损益。这样做一方面符合资产价值构成理论,固定资产全面竣工交付使用,即已说明能发挥其效能的资产已形成,那么构成其价值的“耗费”投入已经完成;另一方面又能与现行的有关财税法规相协调,在财务上与“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应暂估入账,并按规定计提折旧费”的规定相一致。与此同时,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按应收账款借方期末余额的1%—3%提取,这样比较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能够真正体现提取坏账准备金的意义。对于企业年报及效益评价指标问题,在企业年报方面,应要求企业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或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主要项目特别是那些流动性差、风险性高的资产、负债和费用项目的余额或发生额进行详细说明,并对或有负债、报表期后事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披露,以便报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3、发挥会计中介机构作用。确保企业财务制度落到实处

制度有了,关键在于执行,不抓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已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那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将企业财务制度落到实处,并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间接管理,其桥梁和纽带自然需要会计中介机构来承担。会计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财政状况进行审计,并就企业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开展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从而使得国家有关部门及企业所有者,既掌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又起到了监督企业执行财务制度的功效。

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必须从企业的特点出发,建立简明、适用、规范的财务制度,开展财务分析,使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指导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尚未根本摆脱粗放经营的方式,突出表现在资金结构不合理,费用增支,潜亏增加,而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关。

参考文献

[1]姚海鑫.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荆新.财务管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晶.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4]张友棠.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制度设计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本书编写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执行解疑 [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6] 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邵一明.现代企业管理[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8]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 [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9]科林斯.中小企业管理: 概念与案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 本书编写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 篇二

一、推行预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 可以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

对预算的有效监控, 将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监控可以发现未能预知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信息通过预算汇报体系反映到决策机构, 可以帮助企业动态地调整战略规划, 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

2. 可以有效地监控与考核。

预算的编制过程向企业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 同时, 预算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为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

3. 可以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的目标无限, 资源有限, 财务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实行预算管理, 可以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筹运作, 并对其运作实行监督、控制和考核。

4. 可以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全面预算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情况, 使可能的问题提前暴露。参照预算结果, 公司高级管理层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 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企业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把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预算管理, 甚至视为财务部门的预算, 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 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 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没有把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 造成预算的内容不完整、不全面, 预算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预算审批程序。

2. 有些企业因强调预算指标的“刚性”而捆住不断变化的经营业务, 相反, 有些企业因强调预算调整的“柔性”而使预算体系变得十分随意。

3. 有些企业重视预算编制, 轻视预算监控。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 由于领导班子参与程度较低, 预算执行管理控制力度不够, 预算反馈信息不及时、修订程序不规范, 造成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不对应, 预算失控、花钱失控, 执行的随意性很大, 经常出现项目资金互相挪用, 投资与成本随意调节, 乱挤乱进成本等情况, 造成编制的预算与执行的结果偏差很大。对实际发生的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浪费严重和挪用资金、突击花钱等问题的违规部门或个人缺乏实质性的处罚手段, 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逐步完善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预算管理系统

在构建预算管理控制系统时, 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特点,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 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的核心职能就在于利用价值量指标与非价值量指标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 进而实现“四流”的高效合一。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 没有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 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 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有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预算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 由各级业务及其他专业管理部门来编制与执行, 编制过程中要注意目标的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预算管理的过程必须取得从集团公司高层到员工的支持和参与, 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促进合作与交流, 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及各部门、各环节和人员行为观念的基本统一。

2. 科学构建预算控制组织。

(1) 建立分级预算控制体制。企业除了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级预算外, 对于一些重要的部门预算和项目预算, 应该将预算项目进一步细化, 建立二级预算, 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组织再造和流程再造, 前者是对内部的非增值作业及其所涉及的部门、组织、资源进行适当调整, 以避免资源浪费;后者是对增值性作业部门或组织按照经济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必要安排, 以优化资源配置。

(2) 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反馈机制。要使预算控制系统充分发挥评价和激励职能, 关键还在于信息反馈机制的健全和有效, 唯此才能避免“亡羊补牢”现象的发生。

(3) 改进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提高预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将预算的编制过程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3. 完善和创新预算控制评价分析。

(1) 评价指标的创新。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的不仅仅是财务因素, 还包括非财务因素。因此, 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 首先, 应该考虑能够反映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影响因素的指标;其次, 应该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再者, 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管理层次、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2) 评价方法的创新。评价方法不仅要应用定量评价, 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 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不仅要采用水平分析, 而且要采用结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灵活掌握, 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3) 激励机制的创新。建立与预算评价结果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 要反映员工所创造的企业价值, 强调企业的长期业绩, 而非短期效益;其次, 要考虑企业的文化背景, 要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同, 而不是顾此失彼;再者, 要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和吸引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后, 要注意激励中的约束问题, 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需要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3.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重要性;措施

企业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其是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有效地实现对企业内部各种不规范行为及腐败的治理,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性。但在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由于会计内部控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企业会计信息还存在着严重失真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企业面临着严竣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加快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1.保护企业自身权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则需要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通过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在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下,可以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得以有效的发挥出来,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企业发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则需要进一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态,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落实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

企业通过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形成良好的会计秩序,进一步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性,这对于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实施和落实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1.加强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要深入认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从而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出来。

2.进一步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完善

企业会财内控制度与企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需要进一步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完善,确保其在企业中进行具体的贯彻落实,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首先,需要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特别是财务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人员的主要责任,处理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快推动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在企業发展过程中,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需要确保经济行为的决策和授权方面的正确性,有效的杜绝违法经济行为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企业会计人员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将会计业务中的执行和审计业务进行分离,规范会计业务的记录和会计核算,确保企业各项经济行为都能够做到有账可查。

3.加强企业的内外监督

企业内部监督需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履行监督职责,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有效的履行好监督职责,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应当保证审计部门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的经济行为,能够对专项进行审计,从突击审计转化为常规审计。在企业管理者内控意识薄弱情况下,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使之发挥作用,对于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机构进行外部监督,比如发挥会计事务所的只能进行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力量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促进企业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来努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企业需要把好会计人员的录用关,对于录用会计人员,需要其个有良好的基本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确保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能够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其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知度得以增强。企业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这样才能使其更好的与实际工作的岗位要求相适应,确保会计人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就变得十分关键。企业只有具体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洪,有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为贵.论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3(10).

[2]张娟.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C].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2013(07).

4.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 篇四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现在的企业必须要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的根本。

(二)论文综述

本文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现状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带给企业的各方面影响,寻去一条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的途径,结合一些典型成功的例子去进行论证分析,阐述其对经济社会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企业是市场主要的微观主体。从微观角度来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农户。但在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企业既是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又是各种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而它是是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

本文主要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何种意义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谋求企业发展的一条新道路。

二、企业制度概述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类型

企业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企业制度体系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法律与政策、企业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职责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

企业制度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各类规范文件。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建立在现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各种规定、规则和行动规程的统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核心。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

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同,与改革以来形成的过渡性企业制度也不同。这种不同绝不是形式上的、次要方面的,而是实质性的、主要方面的,表现在:

1.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依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支配其法人财产,从而改变以往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则全面依赖于政府的状况;

2.企业内部建立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党组织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从而改变以往企业领导体制上权利不明、责任不清、要么“一元化”领导,缺少监督制约,要么相互扯皮摩擦、内耗过大的状况;

3.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责,有明确的盈利目标,改变以往企业办社会,职工全面依赖企业,企业对职工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

4.企业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形成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改变以往作为政府行政体系附属物,大而全,小而全,内部管理落后的状况;

5.企业各种生产要素有足够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与外部的资本市场、经营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合,通过资产的收购、兼并、联合、破产,通过经营者的选择和再选择,通过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使企业结构得以优化,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改变以往生产要素条块分割、封闭呆滞,优不胜、劣不汰,行政性重复建设严重的状况。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从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把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的总体要求。

1、产权清晰

所谓“产权清晰”,主要有两层含义:(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实物形态国有资产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

企业制度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不同的。

(1)权利。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对由各个投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2)责任。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严格意义上说,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要做到“权责明确”,除了明确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外,还必须使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或相平衡。此外,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冲突的一面。相互制衡就要求明确彼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求相互监督。

3、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1)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将原来与政府职能合一的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后还给企业,改革以来进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政企分开还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后交还给政府和社会,如住房、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应注意的是,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对其拥有股份的企业行使所有者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因为强调“政企分开”而改变这一点。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正确地行使而不是滥用其拥有的所有权。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管理致力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要使“管理科学”,当然要学习、创造,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包括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是否科学,虽然可以从企业所采取的具体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上来判断,但最终还要从管理的经济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较上做出评判。

三、现企业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一)是由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现代企业的形式要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即拥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公司。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部分,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宏观调控,最终都要看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赋予企业应有的企业权利。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企业。

2、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

企业是利用社会资源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单元,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它体现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二)是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

1、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

企业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适合企业集中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保证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企业是一种联合许多分散的个人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全部法人资产对公司经营行为负债,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机制,它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又赋予董事会和经理的充分经营决策权,使它在现代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用制度相结合

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优势,迫切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要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从培育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理念及模式、柔软的管理手段。由此可见相结合会带给企业很大的帮助。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点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国营企业制度。在国营企业制度下,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并统一支配其劳动成果。厂长或经理的任务就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指令和相关政策负责生产;企业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计划直接无偿下拨或部分通过银行信贷解决;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部门按计划和统一价格供给;所需劳动力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物资部门或商业部门按计划统包统配、统购统销;员工工资由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企业盈亏由政府负责,技术投入和设备改造由政府统一安排。企业惟一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把政府配给的资源组织起来,生产出政府计划的产品。这种企业制度导致企业只有社会的统一目的,完全否定了企业和员工对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使企业员工失去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发展的动力。

在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这种企业制度曾经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环境的复杂程度提高,这种由政府统一决策的企业制度必然难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最终退化为政府行政体制附属物。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了一个举世震惊的观点:“中国没有企业”,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实行的国营企业制度的大胆批评。

(四)是推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 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 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 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 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 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 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 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

(五)是完善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企业制度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的,是以国营企业制度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要么正在建立,要么不完善,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今世界经济环境(包括我国自身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企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如果不能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将会极大地限制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现有成果将得不到维护。所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方向。相信国家会重视这个问题并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

四、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产权制度不合理。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如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导致政企不分、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模糊,造成国家与企业间不对称的责权利结合、封闭性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政府过多参与企业管理

1、财政方面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散乱;监控不力;信息失真:重事后审计轻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控制间接成本;传统财务软件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等。

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资金严重不足。国企高负债现象已相当普遍,企业改制中逃债现象也特别严重。同时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严重不足,虽然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目前效果还不理想。

2、分配方面

中层管理问题严重。主要是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行为中不履行管理职责,推诿扯皮,不与企业保持一致,甚至为了局部或本单位利益,在某些方面我行我素,抵毁企业管理效能,影响企业整体利益的症状。企业管理出现上下两层皮,政令难通,其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更难收到实效。

萨缪尔森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结为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三项职能。他同时也提出要提防“政府失灵”,即由于政府的干预反而会降低效率,使问题更加严重。而要调动、激发和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和管控,进一步转向服务和引导。尤其对小型和微型企业这些经济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默默无闻,却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对社会稳定的贡献很大,尤其需要政策的扶助。

3、权利方面

政府行政手段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事业的积极性。下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应当是从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开始,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手段干预。

大大小小的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细胞,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企业活跃了,实体经济增强了,国家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就业人口才能增加,社会才能更稳定。所以说到底,在经济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把作为社会最基本细胞的企业搞好。

“但从我们到基层调研的情况看,当前企业,特别是民企,其生产经营积极性普遍降低。一些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或选择移民,或脱离实体经济去做投资,把积累的财富重新投入实体经济积极性不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光大集团原董事长王明权说,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做点事情很难,受制约太多,已无做实业的动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矛盾

1、经济结构不合理

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当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我们不排除某些资本直接以实物形态上改变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存在,首先要解决资本变现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问题,否则仍然无法实现“退出”。例如,资本要从一个纺织厂退出,该厂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显然不适合资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适当的交易者,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资本变现,而且在变现的过程中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解决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的“寻找交易者”、“定价”、“变现”、“转让”等问题

2、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产权制度。以人们谈论很多的产权问题为例,如果缺少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价格将无从确定,产权的价值边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资产将向对其评价高的主体流动,进而产生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结果。如果不出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效率改进,所谓的“产权明晰”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了。尽管我们无法断言有了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长期困扰我们的产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诸多难题一定能够解决(可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但若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这些难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3、制度改革不规范

产权制度改革要立足于解决企业的深层次矛盾。产权制度改革要围绕解决企业“两个不足、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分”的深层次矛盾推进。第一,要着力解决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是构筑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要着力解决企业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三,要着力解决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途径;第四,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化、外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一项战略举措;第五,要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以上五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却往往不能“标本兼治”。说到底,就是没有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或者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围绕解决这五大矛盾去推进。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期望出现“芝麻开门”的奇迹。

4、关系处理不恰当

所谓“所有者虚置”不是说没有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是指这样的“所有者”不能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者的“质量”不同,企业竞争的后果便会有大的差别。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等现象。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原因,人们甚至有理由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否存在明确的盈利动机表示很深的怀疑。这是一方面的情况。

(三)无法适应当前信息社会

现今国内的大部分的小企业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甚至很多小企业已经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这些企业中大部门企业管理制度都仅仅的是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出现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管理制度无法正在的发挥其基本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以现有的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前提下,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改进完善,加大推行力度,建立出一套,符合公司实际发展情况的,为公司服务的管理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

1、树立创新理念市场 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 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营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 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 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2、紧紧抓住依靠科技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 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整个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事业是人创造的,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 有创新型的事业;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努力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 创新激励机制,重奖有特别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改造传统 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一个新水平。

3、确立资本经营理念

资本经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本,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所以,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企业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 本的份额。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经 营规模;也可以用横向兼并办法,实现规模经济。上市公司在高成长期间,应当通过对企业 内外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对其他企业进行部分的股权收购 或整体兼并,以达到同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和在某类产品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兼并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好办法。兼并要坚持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防止为兼并而兼并。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不断地进行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和注入优良资产,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主营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把资金投到那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产品。

4、树立风险危机经营理念

现代经济是有风险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参于市场竞争,更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强大挑战。因此,企业经营具有风险性。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 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上高新技术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失败率高达70%,所以说,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其风险也越来越 大。因此,企业必须增强危机感,确立风险经营理念。目前,我国的产品品种、质量、工艺、成本、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与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面临前所未 有的危机。从领导到广大职工都应树立风险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群策群力,战胜困难、转危为安,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改善企业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1、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相结合

企业的发展要尊重市场的选择,扩大与社会的协作,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能力。存在失效的领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深化改革,以适应市场的环境,我国仍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消除走向市场经济体制障碍仍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所以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相辅相成。

2、转换经营决策机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于实现国家与企业责、权、利的制衡企业经营机制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就企业内在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3、建立长效内部激励机制

让积极努力为企业做贡献的人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尊重,从形成一种诱导下属员工积极向上的意志行为选择激励力量。它是从心理上为员工提供一种激励,其目的是重点服务于管理学第二大推论问题的解决。要公正、公平、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使大小勤劳贡献都反映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上。

绩效考核要有明确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要具体化化、定量化。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得分,必须反映中曲所承担职责的重要性差别,并实现多种职责的综合平衡。绩效考核必须能提供科学的让人心服的横向比较依据,使绩效考核成绩具有充分的横向可比性。绩效考核程序要保持稳定和公开,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杜绝暗箱操作。在绩效考核中,要尽可能避免以个人好恶为据,要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下属员工的业绩贡献。

4、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约束企业行为的各种条件及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构成企业行为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可分为企业外部约束和企业内部约束。

企业外部约束也就是市场约束,可分为供给约束、需求约束、法律约束和行政约束,其中需求约束是最主要的。供给约束是指市场对企业投入的约束。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生产资料,聘用有各种专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生产要素中任何一种供应的短缺或垄断,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约束企业行为。

(三)处理好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1、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富士康事件的发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发展关系该如何去处理呢?首先,企业应以人为本,广纳谏言,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文化制定合理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先进的企业,一定有其自身严格而有独特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简单的粗暴,不是单纯的榨取,也不是无谓的“刁难”,而是真正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结合员工的生活、心理和精神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建设真正的和谐企业、文明企业。

其次,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适当的提高员工的薪资,设置多级奖金方案和提供福利保障。员工是企业的左手右膀,是企业前进的助推者。保障员工的利益,企业责不旁贷。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又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会促进企业前进的步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高度上看也体现了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再次,企业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设立员工休息活动室、棋牌室、娱乐室、健身房、组织有趣味的运动等一系列的项目,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放松休息娱乐运动,也许是对员工最好的关心关怀。身心健康的员工不失为企业的一大法宝,也不愧为企业精神面貌的一到风景线。

2、深化改革,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依然是沿袭了传统的产权制度的内容,尽管做了一些改革,但是离现代产权制度距离很大,因此如何打破目前的产权格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人产权和外资产权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改革;股份制改革要防止资产被侵吞,要杜绝股份制改革中的近亲繁殖、内部人控制和官商勾结等现象。

这些年来企业改革在实践中有很多积极的探索,要认真总结并提高到理性高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前提条件是要有实施保障,不能完全依赖行政行为来维系。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实施制度,其核心是建立经济民主,通过制度保障产权改革的顺利实施。

3、完善管理,建立完整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企业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完善的公司治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所谓公司治理就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协调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益部门之间各种关系和行为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统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块基石。种种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无论是在生产、研发、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种无序的状态,而无序状态是不能管理好企业的。

4、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从严治理企业,是企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关键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抓住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这些重要环节。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使企业能够经受住市场变化的冲击,有效规避风险,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固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以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方式。

5、重视市场,增强产品质量和服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企业形象是打造名牌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而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并从产品的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全程加以监管和有效调控,建立并健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产品优质质量。

(四)结合现代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

1、建立集约化管理平台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的集约化。创造性的使用信息技术,缩小管理时空,增强应变能力,使集约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行机构整合,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营回报。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发展银行经营服务项目。

2、实现终端信息数据化

企业的商业数据以几何级数增长,而这些数据往往是未经提炼的数据。另一方面终端管理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己经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许多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是当需要一份统计报表时仍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两个部门拿出的同一时期的数据竟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按不同条件查询统计数据时,系统却不能完成相关操作;通常的决策仍然依靠主观经验做出,而不是基于数据。

针对上述问题,终端咨询服务可以将企业需要的这些零售信息整合起来。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和提炼,供企业管理层进行商业分析和决策,数据整合强调系统中的数据必须是一致,在从组织不同的分散系统中抽取数据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注意数据的一致性及可信性。也就是说,在系统中,如果两个度量拥有相同的名字,那么它们所代表的必须是同一事物:反过来,如果代表的是不同事物,则应给与不同的目标。通过统一标准的KPI整合数据。进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提出有效的商务行动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简单点讲就是终端咨询服务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这里的数据是指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资料,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3、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

资源信息化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确定的目标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人、技术、设备、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 合理利用有效地满足组织自身和

社会信息需求的全过程。

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各种信息资源分配到适当的位置,使之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的产品和劳务,产生更高的效益。

4、完善信息管理反馈机制

信息反馈机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信息的反馈,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转。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反馈机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反馈机制,使信息的反馈经常化、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其总体思路就是:以企业思想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反馈信息为前提,以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反馈为基础,并使之成为基本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形成信息反馈的有序系统。当前我国决策程序中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不协调等问题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使得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民参与制度等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将信息反馈机制纳入公共决策的程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五)借鉴和学习外国成功经验

著名外企基本上都在本国经营卓越,拥有优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比如沃尔玛深化般的成功根源是天天平价与供应链管理方式,其在华飞速扩张,通过后勤管理压缩成本保存竞争力的循环,从而可以以最低价格出售商品争取更多消费者,它的经验要点连锁企业采取集权管理与本地化,规模节约采购成本。

借鉴国外成功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我们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六.结语

本文详细描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现状,其中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研究意义,对企业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疑给了企业更多活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研究伊始,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特别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以致走了一些弯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指导老师和企业领导的帮助下,我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了,对我们目前的经济现状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个人能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七、参考文献

5.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 篇五

为了使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管理规范。根据公司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严格执行《作业标准》、《质量手册》、《行政制度》、《培训计划》、《质量记录》等相关制度。通过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内部管理:

一、杜绝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完整、科学;

2、对内部控制形成自评体系;

3、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2、构建实现自我控制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宣贯执行,借助价值观念这个软环境将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融合和统一;

3、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控制和良性循环。

因此,完善建立并严格执行企业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核心工作之一,必须坚持一贯的严格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浙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6.对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的思考 篇六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考核,评价

对于企业来说,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绩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与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因此, 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及其作用

1.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是指在企业内部, 各个级别的管理者和员工为有效达到目标而共同制订的绩效计划、进行绩效的辅导和沟通以及对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等过程。同时, 开展绩效管理是为了有效提升员工、部门以及企业的绩效。

2.绩效管理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无论企业发展到何种阶段, 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一定要注重绩效管理, 所以开展绩效管理非常重要。倘若没有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 企业和员工的绩效就得不到提升, 就不能与市场相适应, 从而被市场淘汰。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企业和员工的绩效;不断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充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二、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与员工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在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时, 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绩效管理概念认识不足, 例如:对绩效管理没有进行比较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相对被动, 并且不能够对其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新, 继而使绩效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符, 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 通常由人事部门负责, 并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这导致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并且不连贯、不稳定, 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同时在进行绩效管理时, 人事部门没有与员工保持沟通和交流, 造成绩效管理系统运行不顺畅, 且效果较差。

3.绩效考核关键指标评定设计不规范。对于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考核关键指标的评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是绩效管理的难点。部分企业要增加员工的工作任务, 来提高企业的绩效考核,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通常行不通, 这主要是因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很大不同。同时在进行绩效考核关键指标评定设计时, 各个部门一定要分工协调好, 不能仅考虑本部门的情况, 否则就会导致考核指标片面。

三、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1.在企业内部全面普及绩效管理相关知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想确保绩效管理的连贯性和执行性, 就要充分认识企业, 并且还要确保所有员工团结一致。同时, 要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普及绩效管理知识, 让他们清楚地明白绩效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继而发挥自身作用, 促进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2.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 在进行绩效管理时, 人事部门不仅仅是填写和制作表格, 而需要企业所有部门都参与进来, 其中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工作要直接负责, 且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从而促使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绩效管理与考核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企业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详细分界, 并且将其落实到各个岗位和员工身上, 利用这种由上而下的方式, 可以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自己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因此, 绩效考核工作一定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 并且作为人事部门要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以维持绩效考核的秩序, 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建立与完善反馈与改进机制。对于企业来说, 没有任何反馈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考核, 所以一定要对绩效考核进行反馈, 帮助考核人员了解自己的绩效情况, 也可以将企业管理人员的期望绩效传递给员工, 这样双方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 就能够在绩效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完善对策, 从而制定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结语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绩效管理是一个中心环节, 所以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 对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从而构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绩效管理方案,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书勇.浅议石油企业绩效管理[J].今日南国, 2012 (5) :67-68.

[2]王炳成.薪酬公平、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3 (3) :348.

7.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企业;控制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86-01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范或规避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一系列内控模式的相继出台,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并在企业的管理控制、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我国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一般来说,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摄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能防患于未然;其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操作来看,要达到上述标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以下四个难点:

1)如何把握授权的度。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由量变到质变。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度量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授权多、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国家的政策法规都会相形见绌,更何况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但权力授予也要讲究“度”的限制,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先认真研究从而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现在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现在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显然成为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二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现状来看,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任重道远。

3)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部控制制度,人们往往想起会计工作岗位在设置上管钱的不管账,管报销的不管稽核等。其实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管理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4)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针对上述企业内控制度实施的难点,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控与被控是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控是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就会显得十分危险。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的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力的限制,力的反作用定律在这里也充分发挥作用,矛盾永远存在。可见,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是事关内部控制制度成败的关键。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好了,企业經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因此,企业在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第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主动把自己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别人受之以柄;第四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2)控面与控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资、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8.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 篇八

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

3.3、职能分工控制

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即每一个人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3.4、合理的凭证流转控制

合理地制定凭证流转程序,使得经营人员在执行交易时能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以便填制凭证,已登账凭证依序归档。各种交易必须做相关记录,如固定资产的审批及验收记录、存货的购销记录、支票的领取登记记录等,并且将记录与相对应的分录独立比较。

3.5、严格的资产控制管理

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用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使各项财产安全、完整、有效。

3.6、绩效考评

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应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它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3.7、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测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测。监测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内部监测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测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保障内控制度的执行和及时修正。

第四章 结束语

在实践工作中,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把完善管理环境、设置有效的控制活动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为中小企业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成长和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下一篇:保护校园环境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