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28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共14篇)(共14篇)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关于社区青少年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日,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笔者对东郊街道曙光社区部分青少年学习情况、上网情况、成长环境情况、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不仅加强了对社区青少年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了解了相关情况,并进行了思考。

一、对社区青少年状况的分析

此次调查,涉及被调查对象124名,其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7.5%;失业者占70.8%,失学者占28.2%,失管者占3.2%。

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青少年有如下特点:

1、青少年问题存在地域性差异

东郊街道办事处位于科尔沁区城区东南角,东起新工三路,西到东顺路,南起新建大街,北到中心大街,面积约6平方公里,总户数8,702户、24,634人,18岁以下青少年3,044人。辖区内有网吧4家,游戏厅2家,娱乐场所2家,辖区明显特点是“两少五多”,即:封闭成型的小区少,人均收入少;辖区平房多,下岗职工多,困难家庭多,辖区内转制企业多,流动、暂住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治安防范力度比较大,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区、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街道辖区居住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使一些家庭生活较为困难,造成青少年面临失学,同时大批的下岗职工冲击劳动力市场,使青少年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2、青少年发展状况与家庭环境有关

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街道有近70%左右家庭环境普遍较差。一是父母经济收入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就学问题,并有可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二是无能力为孩子谋求职业。社区无业青少年父母多为普通职工,工薪阶层,没有能力帮助子女谋求职业。三是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的方法欠妥,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不善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四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关系不融洽、离异,或是单亲家庭,使得这些青少年缺乏关爱,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3、社区无业青少年普遍学历偏低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学历在初中以下的占到75%,而学历在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只占8%。同时绝大多数闲散青少年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在当今社会,没有学历,又无技术,青少年又对工作要求很高,这些问题无疑会在职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社区青少年工作存在的问题

1、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还不健全,服务管理难

东郊街道建立了完整的社区青少年工作体系,监控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管理并服务于青少年,是做好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基础。现在社区只有一名负责青少年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且不是专职。街道虽然建立了工作体系,但由于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社区兼职人员不能定期全面地了解青少年的情况,社区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青少年遇到困难也不知该从何处寻得帮助,也就更谈不上管理青少年、服务青少年了。

2、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思想教育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同样影响着部分青少年,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于正在人格塑造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一种挑战。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是“E网情深”,网络游戏给他们造成了不良影响,价值观产生扭曲,当他们的欲望因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时,又不能用理智去调整和控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甚至为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协调欠缺,沟通协调难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渠道在学校,关键环节在家庭,重要环节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三位一体”的三方教育机制发挥作用不够,相互协调欠缺,致使个别青少年出现了“脱管”的现象。一是由于我辖区大量下岗职工父母每天都忙于生计,真正验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职能。这类家庭,缺乏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司法实践证明,单亲家庭或不和睦家庭子女的犯罪概率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二是家庭教育方式欠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将近50%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放纵型,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正确的管教和引导,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导致子女放任自流。平时不管不问,出了问题却又采取打骂等暴力的教育方式,使得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管理工作的重视

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工作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清醒地看到青少年的状况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工作的具体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际工作到位。加强同社区、学校、家长的沟通,争取和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网络。要改革网吧管理制度,加强对上市游戏的监管,实行游戏审查制度,禁止过分宣扬暴力、色情的游戏上市。

同时,要实现街道一级团干部的专职化。通过明确工作范围,明确工作职责,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支包括心理咨询人员、就业指导人员、技术培训人员、律师、青少年服务志愿者等专、兼相结合的社区工作队伍,深入社区开展服务。

2、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充分认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校园、社区周边环境整治。主要针对网吧、书摊、歌厅等文娱场所,坚决打击黄、赌、毒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丑恶现象和行为。同时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动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青少年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视听产品、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大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努力解决青少年就业问题

许多青少年之所以成为闲散青少年,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就业难。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就业指导,定期为闲散青少年开办就业指导培训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工作岗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在选择想要获得的帮助时,都把获得培训机会放在了首位。这说明大多数的闲散青少年渴望获得再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作为青少年工作者,因该积极迎合他们的这种需求,联合劳动等有关部门,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切实解决青少年就业问题。

2.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正畸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错颌畸形青少年患者128例,其中男60例,女68例;年龄12~17岁,平均13.8岁。随机将其分为辅导组和对照组,各64例。辅导组中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13.6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38例,平均年龄14.0岁。

1.2材料

标准方丝弓矫治器(杭州阜宁齿科材料有限公司);牵引圈、Ni-Ti丝(3M公司,美国);京津牙釉质黏合树脂(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

1.3方法

在矫治计划制订后,在初诊阶段对辅导组施以正确的正畸认知宣教,让青少年患者对正畸有一个客观的感性认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并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起到协助作用,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在复诊阶段多以鼓励和暗示疗法为主,帮助患者在治疗遇到挫折时能树立坚持完成治疗的信念。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正畸治疗。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均需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同时配合颌间、颌内牵引及颌面导板辅助治疗。治疗后进行常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宣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复诊情况、口腔卫生情况、配合积极情况、矫治器损坏情况、疗程≤18个月的人数和复发情况。随访观察6个月至3年。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正畸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按时复诊。辅导组基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无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而对照组则有1例患者放弃了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导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辅导组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辅导组矫治器损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辅导组对于矫治器的爱护程度远超对照组;在完成治疗的时间上,辅导组通过在不同治疗阶段采用不同心理辅导的方法,大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81.3%(52/64)的青少年患者在18个月内完成了整个治疗,而对照组的治疗时间就比较长,59.4%(38/64)的患者治疗时间超出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6个月至3年后发现,辅导组仅2例复发,对照组有9例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3.1初诊患者的心理辅导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2],这个时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加速期,也是正畸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对象大多数为青少年患者,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部分年龄偏小的患者性格正在逐渐形成中,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对正畸治疗没有正确理解并伴有恐惧心理,有些不是出于完全自愿,是家长要求治疗[3]的。这样就会表现出消极、不服从状态,不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在青少年正畸治疗人群中,自愿者男性为18.9%,女性为19.8%[4]。而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要求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5]。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采用心理专业常用的方法:心理分析治疗、行为治疗、疏导治疗、合理情绪治疗等[6]。青少年正畸治疗的合作性不仅是青少年和父母的问题,也与正畸医生本身有关[7]。因此,针对此类患者,正畸医生应耐心与患者及其家长交谈,细致讲解错颌畸形给青少年带来的局部及全身危害,反复解释各个治疗步骤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消除青少年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同时,用模型或图片的形式介绍正畸治疗的过程,让青少年患者及其家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2复诊患者的心理辅导

在复诊阶段,使用矫治器的时间、效果显现快慢等问题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其家属出现情绪波动。口腔正畸的治疗过程较长,会给患者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带来种种不便。对此,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及时消除患者的种种疑问,坚定治疗信心[8]。对刚刚使用矫治器不久的患者,医生要经常主动与其联系,询问和关心矫治器的使用情况,及时纠正患者不良心态,提升患者(包括家属)对正畸治疗的信心,使患者感觉到医生的负责细心。治疗一个阶段后,每隔几个月用初始模型给患者做现状比较,让其观察到矫正带来的牙、颌变化,对自己的矫治过程和疗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随后不同的治疗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治疗效果要给予肯定,让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自始至终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信赖医生。

3.3矫治完成后患者的心理辅导

矫治完成后,患者一般最担心复发问题,所有患者在矫治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简单的解释往往会增加患者的疑虑,使其对矫治过程失去信心,以致对医生的治疗水平产生怀疑。采取回避的方法也不可取,因为这可能加重患者的疑虑,或为今后可能出现的医患纠纷埋下伏笔。要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解释来打消患者心中的疑虑。医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如增加佩戴矫治器的时间和改变佩戴方法等来减少复发。

本调查结果表明,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配合性、治疗时间等有明显改善。在正畸治疗期间,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制订的矫正方案是正畸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个体特征以及家长对正畸治疗的态度,患者和主治医生的关系,甚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程度等也是影响正畸治疗成功与否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灵活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针对不同阶段就诊患者的心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指导,从而达到良好的正畸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Zammit MP,Hans MG,Broadbent BH,et al.Malocclusion in Labrador inuit youth:a psychosocial,dental and cephalometric evaluation[J].Arctic Med Res,1995,54(1):32-44.

[4]林珠.口腔正畸治疗学[M].2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5]石乐.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9):10.

[6]牛百平.对错颌焦虑伴忧虑患者治疗方法的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14(3):217.

[7]黄啸林.青少年正畸治疗中的合作问题[J].口腔正畸学,1994(4):186-187.

3.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在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要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土地权属和流转问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粗略的说法,其本意是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通。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本村、本乡镇,因此土地流转的范围很小,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少。二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多数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浙江一些地区,对于土地的长期流转,农民还是不放心,现有的流转大都在5年以内。流转方式比较随意,当年该省签订流转合同的流转关系仅占一半;从流转期限上看,该省流转期限5年以下的约占70%。这些都是土地流转改革无法忽视的新问题。三是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流转中,忽视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四是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合同不规范、价格形成不合理等。有些地方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随意变更甚至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集中土地搞对外招商,强迫承包农户集中流转,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五是有些地方存在着借农村土地流转,绕过国家有关法规,大量占用耕地,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包括:未批先用、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强行征地、补偿偏低、拖欠补偿等)。

二、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

针对这些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

一是应明晰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做好农村承包土地权登记工作,做到土地权属清晰。在安徽要找出一个种粮大户非常困难,有些农民宁愿土地荒在那里也不愿意流转。为什么?因为土地权属不清,流转起来有很多麻烦。二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一个真正繁荣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可以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市场要素和资源与农村的农业土地使用权迅速、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建立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信息平台,就像一个现代化的要素流转市场一样,能够通过竞价,使农民获得较多的流转收益,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流转。例如,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建立了一个纯耕地的土地交易中心,有交易大厅、电子屏幕、服务人员,各村有哪些地需要流转、土质怎么样、价格多少等信息全都汇集在交易大厅。虽然土地供给只在本地,但需求已经超越了本地。从这里也许可以看出国家应该从什么地方着力推动土地流转。三是制定农民离土、离乡的优惠政策。其核心问题在于土地保障价值的变现。在现行体制下,土地是农民最实际、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如果不能获得可观的、实际的土地流转收益,农民是不会愿意流转或放弃土地的。四是健全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户将耕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流转,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探索承包土地可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多种流转模式,增强农村承包土地的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六是把村镇房屋纳入市场经济的商品体系,稳步推进村镇房屋商品化、社会化;停止农村宅基地的无偿分配;发展村镇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确立一个统一的土地权利登记机构和登记制度。土地作为典型的不动产,已经十分依赖权利登记制度的完善。

三、推进土地流转,必须有严格而规范的制度匹配

第一,必须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向,力避耕地资源的流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对土地流转设定“三不”(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红线。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取代。

第二,严格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补偿机制,严禁各种强占与寻租行为。

第三,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对放弃土地的农民应该在身份平等和社会保障方面提供援助,特别要强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的培训机制,以避免城市流民阶层或城市“贫民窟”的产生。

第四,为了避免土地流转与集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垄断,避免官商资本对农民的排挤,杜绝强势资本的欺行霸市,有必要对进入主体的身份、进入方式与进入空间作出明确的界定,并建立相应的规治机制。

第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新土改”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农民隐含着不同的利益潜力,从而因土地级差收益可能会导致新的贫富差距。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匹配恰当的税收调节机制。

第六,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农田保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公共利益,但却牺牲了农民对承包地自由耕种的选择权利,隐含着农地使用权的产权弱化。因此,国家应该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民所支付的机会成本实行财政补贴,保障农田保护区的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

土地流转,无论是中央精神还是各地的试点经验,都触及尊重农民群众对土地处置权的问题,即农民在充分知情、充分自愿的条件下,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支配,以实现用益物权的充分利用。过去,实行“大包干”的农村,尽管农民有使用权,但使用权却有限制,面对地方政府违规招商征地往往无可奈何,导致一些失地农民既没有从征地补偿中获得足够的补偿,又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保福利。

4.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与思考 篇四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经过任县妇联调查分析,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发轻生等事件,而且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危害社会,势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专家分析,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有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挫折和失败束手无策,不堪一击。被学校老师和家长批评后,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自我适应能力较差

由于独生子女社会关系简单,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有限,而且活动空间狭小,生存环境封闭,加之家长的溺爱或过度干涉,导致青少年往往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孤僻感,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失落感。近期,我们在任县中学、镇中等5所中学开展了学生身心健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占被调查者的45.45%,认为前途不乐观的占41.08%,常常感到自己是失败者的占

40.68%,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的占42.62%,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占37.97%。同时,现在越来越多“啃老族”的出现,也有力地证明了青少年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三)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当前,很多青少年不能应对挫折和打击,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愤怒、退缩、偏差等行为。从调查情况看,不能调控自己情绪的占41.81%,经常无端地感到紧张、忧虑、不安、恐惧的占38.13%,经常失眠、做恶梦、早醒的占33.67%;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

随波逐流、无所事事的占34.35%,经常为一些小的得失而烦恼、猜疑、患得患失的占38.31%。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对大自然缺乏亲近,缺乏了解,心灵常处于封闭状态,身体和心理也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与素质教育的缺憾。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导致素质教育依然过于注重特长、技能,而非关注青少年品格、性格、生存能力等。

三是家长与孩子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克制力等问题。

四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一方面,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还不充分,而更容易凭直观感受来作判断。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着力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帮助他们

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深入剖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创新,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拓宽新渠道,以人为本,立足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提高工作成效。

(二)帮助青少年正确缓解压力

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

5.关于空心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中共成武县委政研室 王宗立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以扎实推进“四四四一”工程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农民的居住条件还没有根本的改观和提高,村居房舍建设参差无序,特别是村庄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空心”问题,如何治理改造“空心村”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最近对全县十二处乡镇和县工业园区的“空心村”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全县470个行政村、1249个自然村村庄占地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全县农村总人口为559729人、150165户,村庄占地总面积414114.8亩,人均0.74亩,户均2.76亩,大大超出当前通行的户均0.3—0.5亩的标准。土地闲置、房屋闲置现象非常普遍。一是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钳制了本就薄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一方面造成了许多土地无法耕种,不能达到地尽其用,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多宅基地少的农户住房困难,导致他们在农田中建房,造成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加剧耕地短缺的矛盾。二是阻碍了村庄的治理与发展,严重迟滞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民对宅基地的私产观念还比较重,而村集体力量又比较薄弱,对房屋的拆迁、土地归整所需要的补偿资金没有能力支付,给村庄的统一规划治理及新农村建设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有序建设、健康发展。三是引发宅基纠纷,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现在在大多数农民心中宅基地还是私有财产,同时,由于宅基地占有不均,极易导致群众争夺宅基引发矛盾纠纷,影响邻里和谐和农村安定。四是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目前,许多“空心村”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特别突出,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的卫生整洁,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

二、“空心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难点

一是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甚至大多数没有规划。自从农村废止集体化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力量薄弱,对村庄宅基安排调整及房屋建设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村民“建新留旧”导致村庄扩大。另起“炉灶”建设新房,但仍保留着对老房、旧房房产、地产的所有权,逐渐从内向外“摊大饼”,村庄面积不断扩大。三是部分村民迁出导致房产闲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经济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在城市购置房产长期居住;还有部分农民子弟升学就业转为城市居民。这些人往往生活条件改善后把家中的老人接入城市生活,村中的房屋被长期闲置起来。

虽然大多数群众都向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产生活,对目前村庄的落后状况也不满意,但真正要落实到自己身上时又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情绪。分析原因,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村民的认识问题。虽然现在村民对承包耕地的集体所有观念已经认同,但对宅基地的私有观念还相当深厚,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心理很难在短期内就能得到转变。认为宅基是祖先留给的产业,外人无权干涉,村集体无权收回。还有不少人认为,宅基是祖先慎重选定的风水宝地不能轻易变动,否则会影响家业兴旺,子嗣繁衍。二是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是对拆迁、占地的补偿比较困难。村集体经济薄弱,国家和县、乡政府在当前也不可能有巨额资金对村民的拆迁进行补偿,拆迁阻力比较大。其次是建新房的资金负担农民承受不起。新村建设标准高于现在多数村民的居住水平,这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村民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民在原先建了新房后也很难再有重建新房的兴趣和能力。而对于迁出的农民来讲,农村的房屋只是他们逢年过节时的临时“旅馆”,他们虽比一般村民有资金,但因为一般不在村中长期居住也没有兴趣回村参与新村建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空心村”改造困难、新农村建设滞后既有认识水平不高的原因,也有经济上资金短缺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资金短缺。所以,如何化解资金难题是做好当前“空心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一)高点定位,做好村庄详规。首先,科学规划是做好“空心村”改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高点定位,与未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相适应;必须科学规划,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环境相和谐;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各村实际相结合,不能标新立异、贪大求洋,搞短平快、一刀切。其次,规划要由政府主导,政府出资,责成相关单位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完成新农村规划的调研与设计;责成相关职能部门严格监管,确保规划设计的质量。再次,规划一旦确立,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就要严格按规划操作。这就要求国土、城乡建设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禁乱搭乱建,不折不扣地按法律办事,让群众坚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打消违章建设的念头。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规划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深入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首先,让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改造“空心村”、建设新农村是为他们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一项为民、惠民工程。要利用县内外先进典型,让他们现身说法,从群众最关心的医学水电路等衣食住行用的生活细节入手,向他们详细宣传 “空心村”改造的诸多好处,使他们了解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次,让农民群众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律。让他们明确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全方位支持的总的政策导向,坚定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向他们讲解国家有关的土地法律法规,让他们切实认识到宅基地是集体的,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按规划进行“空心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合法行为,是一项为农民造福、为民服务的工作,任何人都不应该也不得干扰和阻挠。

(三)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财政支持。2008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最近国家为拉动内需,重点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资金投入力

度。县乡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积极研究这些政策,利用这些政策,千方百计为“空心村”改造争取政策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四)因地制宜,灵活筹集改造资金。一是互助合作进行“空心村”改造建设。就是各农户采取多家自愿联合,排出建设时间顺序,先集中借款支援一家建房,然后再按约定顺序依次支援其他居户建房,逐年达到全部完成改造建设的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家庭有较固定收入,能很快归还建房债务的村民,如外出务工工资较高或者做生意比较兴隆的农户。其缺点是当前这类村民还不占多数,难以作为主要的改造建设方式。二是股份合作进行“空心村”改造建设。就是村民以宅基地入股,房地产开发商以资金入股合作建房,村民除免费回迁外还可以与开发商共同分享出售多余房产的收益。这种方式适合于城市郊区区位优势较好、商业价值比较高的农村,象我们县城周围或乡镇的村庄改造。其缺点是具有这种优势的村庄不占多数,难以作为大多数村庄主要的改造建设方式。目前,成武镇的贾河、老城街、南隅居委会和县工业园区的秦庄行政村正在进行这种方式的“空心村”改造建设或准备工作。三是向金融机构贷取资金进行“空心村”改造建设。就是村民以整合出的多余土地或耕地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换取改造建设资金,在村民还贷的同时,支出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以在村民抵押的土地上从事经营获取土地收益,直至还清贷款为止。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村民还贷的压力,适合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多数农村。缺点是现在国家对这方面还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政策,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建议国家抓紧出台相关详细的政策法规。四是以土地经营权换取住房回迁权的“空心村”改造建设方式。就是村民将整合出的宅基地或部分耕地交由开发商经营若干年,经营收益全部归开发商所有,农民获取免费回迁住房的权利。这种方式也适合大多数经济条件差的农村进行“空心村”改造建设。缺点是由于当前农业产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不发达,土地的商业价值不太高,开发商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县九女镇的潘楼村正在积极对这种“空心村”改造建设方式进行试点。

(五)积极试点,稳妥扎实推进。“空心村”改造是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各个

方面,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各乡镇(区)要针对上面提到的四种“空心村”改造建设的融资方式,采取积极稳妥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因情制宜,积极引导,分别选择一到两个村进行试点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务求稳妥,扎扎实实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各项工作的主体,“空心村”改造建设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发挥其主体作用。上面提到的几种融资方式都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到的经验,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一要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鼓励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经验做法;二要阳光操作,充分发扬民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相信只要我们宣传工作到位了,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好处,就一定会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

6.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浏览次数:1214 作者: 发布时间:8/17/2001 7:12:00 AM

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是社区团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目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在我市各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当前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令人忧虑的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好青少年活动阵地是各团级组织以及政府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活动阵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总量不足。目前,在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大约有60所,而我市城镇社区现有青少年超过70万,平均每1万名青少年拥有不到一所活动场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宁波市,当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其次,我市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不均匀,在经济富裕的社区和社区团建工作启动较早,特别是全市社区团建工作示范点,阵地比较密集;而相对的经济实力较弱,社区团建工作启动晚或尚未启动的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青少年活动阵地很少甚至没有。目前绝大部分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在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规模较小的社区普遍面临着青少年活动难的问题。

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管理,许多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缺少必要的人员辅导和专人管理,场地和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和更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题活动难于统一和统筹安排,应有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被人为的削减或者淡化,对开展的活动没有必要的监督和评比,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甚至是在原有的其他阵地上挂青少年或共青团的牌子,搞形式包装,缺乏实际内涵。同时,阵地的活动参与对象比较混乱,难以真正做到为青少年专用。

最后,社区青少年的消极活动场所数量增加,从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消极颓废的活动场所四处蔓延,当前,私人资本大量涌入青少年娱乐场所造成了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主体缺乏”,政府传统的教育角色由于吸引力的减弱没有显现出足够的影响力,各种各样的投资主体分别对青少年灌输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但又难以形成主流文化,这直接造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目前不健康的活动场所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室一厅"以外,“网吧”的泛滥也对社区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1、政府财力支持缺乏

青少年活动阵地是社会性、公共性和公益性,事业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又缺乏现实的经济效益,因此,青少年活动阵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目前,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还是来源于政府对社区建设、共青团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投入,虽然我市近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正在不断加大,但仍远

低于上海、杭州等地。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跟不上青少年要求的主要原因已是不争的事实。

2、社会投入动力缺乏

社会事业社会办,这是办好社会事业的必由之路,青少年活动阵地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理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然而,社会资金的流动受着利益杠杆的调节,由于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不属于利润丰厚的产业,再加上一些政府的规划、投入、建设、管理上缺乏全新的理念,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难以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

3、阵地吸引力缺乏

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参与人数不多,教育和娱乐功能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阵地缺乏吸引力,表现为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活动形式千篇一律,活动内容跟不上时代,活动地点缺少变化,这就造成了阵地活动长期一个模式,一个场景、一个步调、一种结果。由于自身阵地缺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不健康活动场所的泛滥,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4、场所管理措施缺乏

由于历史渊源因素,活动场所仍存在分属各部门、条块分割的情况,于社区中的青少年活动场所难以联动和整合。一些新近建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规模较小,但部分形式较为新颖,在管理模式上也需要进行探索,管理机制的建设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较难在短期内形成有统一有效的管理。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部分场所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也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些思考

当前,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关键是要落实好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宁波市社区团建推进方案》的精神。就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管理,加快建设,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思考:

1、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

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力量发展青少年活动阵地,要加快阵地建设,就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大胆尝试新的资本动作模式。如团市委“天天,书亭建设时寻求企业合作,部分青少年宫在教育、娱乐项目拓宽的市场化运作,行政化管理,文教街道社区团校建设谋得企业支持都是有效形式。

2、推阵出新,要使阵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改进阵地活动就要根据不同阵地的特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要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多类型的活动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以此来吸引社区青少年。比如,依托文化阵地,可以开展经典电影欣赏、读书会、知识讲座、歌咏比赛、艺术节等;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开展入团宣誓、成人宣誓、党史教育等;依托教育阵地,可以开展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观”“三主义”教育以及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等;依托娱乐阵地,可以开展联谊、谈心、茶话会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交流。

3、明确主体,切实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

共青团组织应当成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管理主体,市、区两级团委应当对青

7.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

感恩教育的提出和实施, 首先根植于一定的理论基础, 这使得感恩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给予青少年感恩教育以理论支撑。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青少年在情感和归属等方面的精神需要突显出来。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 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恩不仅是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和事表示感激, 还包括积极地做出各种利他行为。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这样做是实现个人情感与归属的需要。通过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友谊和忠诚得到友爱, 通过在一个群体中的相互关心和照顾, 实现友爱与归属的需要。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养成, 关系到他们能否实现归属和情感的需要。如果他们不懂得感恩, 不会爱别人, 就不能与他人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不能实现归属和情感的需求, 就容易产生孤独、挫败感, 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 此时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爱, 同时教育他们知恩、感恩、报恩, 就能对他们养成感恩的情感和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帮助他们实现归属和情感的需要。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施,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感恩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目前, 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绝大多数停留在感性层面,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3] 综观目前学术界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研究, 其中不乏从理论角度对感恩教育进行审视和剖析, 力图在新的理论高度上观照感恩教育的尝试, 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病。实践中的感恩教育并未得到理论的滋养, 感恩教育仍然停留在靠教育工作者凭教育经验摸索进行的层面。比如吉林省白山市中小学开展“向老师写信、送贺卡, 向伙伴学一个优点”, 号召学生认领一棵树, 保护一片绿地等活动[4] 。这些活动都还主要停留在具体层面, 缺乏理论指导。

2.感恩教育责任主体不明确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主体的认识, 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 认为家庭和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践中, 家庭、学校具体应该由谁承担教育责任, 承担哪些教育却又不甚明了。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 家庭教育日趋平等化、民主化。但由于急功近利观念的盛行、社会流动的加速和新兴传媒的不良诱惑, 使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失范和挑战, 阻碍了青少年通过预期社会化能够有资格在社会生活中担任一定角色, 并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行事, 从而导致种种角色失调[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风气影响了很多人。一些家长, 重钱重利, 整天忙着赚钱, 对子女的教育信奉“树大自然直”, 或者认为既然花钱把子女送到了学校, 那么学校和老师就应该承担起教育子女的所有责任, 家长的任务就是挣钱让孩子吃好穿好, 缺少对青少年进行的感恩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场所, 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使个体社会化, 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6]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帮助学生习得谋生技能、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功能逐渐占据学校功能的主导地位。理化生等实用性强的学科成为受宠科目, 人文学科备受冷落, 更不要说思想品德课等“虚无”科目了。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忽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普遍现象。

3.感恩教育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实践中, 对青少年感恩意识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很多已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学校, 将活动开展的时间与频度作为检验感恩教育效果的标准。比如, 在清明节来临时, 将学生是否扫墓作为标准。还有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了诸如给爸妈洗脚、给父母和老师写感谢信等“感恩作业”, 完成了作业被认为是有感恩之心, 没有完成作业就是缺乏感恩之心。虽然每个人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动机, 但动机和行为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行为可以是出自自愿的动机, 也可能出自无奈和被迫,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动机。由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对行为者道德评价的恰当标准应该针对其动机, 而非针对其行为或行为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允且有益的[7] 。所以, 仅仅根据青少年在老师要求之下是否进行了老师认为具有感恩意义的行为来评价感恩教育, 有失偏颇。

4.感恩教育缺乏社会舆论支持

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面貌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有重要影响。青少年感恩教育, 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然而,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化, 带来了社会的道德滑坡和失范, 传统道德出现被淡化的状况。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 也渗入了道德领域, 人与人的关系成了交换互利的关系, 感恩品质成为稀罕物。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一方面, 青少年面对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可能无从选择, 从而迷惘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也可能随波逐流, 渐渐丧失道德良心, 变得功利和冷漠无情。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1.提高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青少年感恩教育, 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部门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把加强感恩教育纳入各部门工作的日程, 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加强领导。

(2) 学校应将其纳入教育体系。

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 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把感恩教育摆在学校德育的重要位置, 把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纳入教学体系之中,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3) 家庭应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该改变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 不关心其品德发展的教育理念, 也不应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而应该将感恩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之中, 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同时, 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起榜样, 起到示范作用。

2.双管齐下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 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感恩教育, 不仅是可行的, 更是必要的。

(1) 融入教学活动。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 (或者品格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是感恩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应该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和建设,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深入研究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把感恩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通过课堂教学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

(2) 融入实践活动。

科恩指出, “道德意识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行为, 从现实活动来看,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道德概念, 而且有感情、习惯及个人道德面貌的其他无意识成分。”[8] 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进行感恩教育, 可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被感恩教育利用的实践活动包括:清明节的悼念活动。通过悼念革命先烈感谢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 悼念我们的祖辈为家族的血脉传承做出奉献;角色体验活动。让孩子和父母或老师互换角色一天, 让双方都体验一下对方的生活, 从而对彼此的辛苦和努力有深刻的体会;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有长期的历史, 通过社区服务达到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目前, 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尝试开展社区服务, 取得了一定效果。

3.借鉴国外教育经验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西方人民珍视的重要品德。国外虽没有明确的感恩教育, 但是在公民教育中却渗透有感恩教育的内容。新加坡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巩固学校的道德教育成果。韩国则开设专门的礼仪课, 进行“孝道教育”, 并且非常重视传统道德教育。日本作为与中国毗邻的国家, 在文化方面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非常重视利用东方文化来培养下一代。美国和英国在社区服务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美国、英国国民性格的一个主要特征。

4.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全社会倡导感恩的理念, 呼吁每一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 将感恩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全社会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浓烈氛围, 以此来巩固学校感恩教育的成果。个体对道德的追求, 具有互利性的特点, 由这种共同的道德追求所建构起来的道德社会环境, 构成个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9]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感恩的道德追求时, 我们才能都成为感恩行动的受益者。

总之, 从理论维度出发审视青少年感恩, 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从实践维度出发审视青少年感恩, 它能促进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该通力合作, 形成教育网络, 将青少年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96.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9-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4]白山推进“感恩作业”深入开展.http://www.wenming.cn/gzyd/2009-02/03/content_15589065.htm.

[5]关盛梅.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J].学术交流, 2009 (2) :126-130.

[6]劳凯声.素质教育挑战现代学校功能[J].中国教师, 2006 (1) :6-7.

[7]刘时工.论道德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62-67.

[8]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 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6:454.

8.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篇八

农民工进城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是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大重要难题。三农问题不再是纯农业问题而是政府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有8000万人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现有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着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在农产品价格难以调查的情况下,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竟争力,提高效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杭州,人均可耕土地只有4分地,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农民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要维持生计和抚养老人和子女就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问题,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的。农民工在城市的贡献与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也自然而然地带进市场化,农村被卷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成为市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流向城市人口的特征现状: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年轻是我国流动人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流动人口中,16-45年之间年轻劳动力成为主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4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第二,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第三,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难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入城后所面临的问题:

前面讲过,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方式以单个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在土地资源的约束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的今天,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规模得不到扩大,新技术、新机械无法得到使用仍停留在原始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面对着农业不增效成本又无法降低的现实,以及农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和需求都较低的情况下,在农村存在的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在农村绝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农村新增的劳动力和劳动能力较强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是必然的。农民工进城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中国经济、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较大的问题:

(一)农民与农民工。我国在户籍制度和城市二元结构还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及其所派生出的农民工,其权益即应得的社会福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工虽然已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仍不能融入产业工人阶层,无法享受产业工人待遇,他们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还只能以农民这种身份而存在,农民工成为农民另一类代名词。(成为受歧视、受剥削的代名词)。

(二)农民工就业与社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通较低,据调查,初中文化占72%,小学及以下占22%。这种结构使得约16%的进城农民无法找到就业机会,处于失业状态。而农民进城人员携款人员在500元以下的占42%,1000-500元的占33.5%,如果这些16%的人员在杭州滞留在10天以上,就会引起社会治安问题。据下城区文晖派出所调查统计,外来人员犯罪率占外来人员总数的0.8%,占发案的80%,对地区治安问题影响较大。

(三)农民工收入偏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就业的是以传统的企业和建筑业为主。许多企业长期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降低农民工工资,更不可能为农民工交纳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首先低层次劳务市场中的供求严重失衡,即初级体力劳务的供给远远高于社会对此类型劳务的需求,初级劳动相对剩余,产生就业竟争。其次,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简单易学,对自身工作不具有专有性,其从事的职业是有完全的可替代性。由此,在企业主和包工头等眼里成为压低工资的理由。虽如此,农民工打工的收入还是远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因此在生活的压迫下甘愿忍辱负重和歧视。

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一般都为高强度脏、累、差行业,为从业群体中的高危劳动力,在工作中安全事故频发,在事故发生后得不到合理补偿。最主要的是目前全国农民工参加各类保险的比例很低。这里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有工资偏低农民工不愿交纳和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以及社保问题无法全国统一流动决定的原因。但是,农民工现在40多岁以下的约占90%,这些人社保问题不能很好解决,若干年以后步入老龄时,社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城市扩展后的失地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每征用一亩地平均有1.4个农民离开土地),并且每年上访事件占的比例相当大占上访的73.3%以上。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不拥有处置权,在土地征用迁建中,农民得到的只能是土地补偿费,而不是土地的最终售价价格,而二者差价高达上百倍,上百万至几百万。农民所得的只是几万乃至几千。

(五)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人口与非农活动向城市转移、集中和强化。 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是本世纪初教育急需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根据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在今后这个数将继续扩大。子女就学是外来务工人员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学和就学费用、就学的地点等。因此迫切希望政府予以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对策(思考)

农民工问题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我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问题。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已经从农民中逐步分离出来并逐步融入城市。因此要解决农民工问题,经过调查形成几类对策思考。

(一)逐步打破城乡之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机制。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使城乡二元结构处于相当稳固的地位。使农民与居民、城市和农村划分得一清二楚,两者享受的社会福利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工工业收入的差异。因此,改革现行的户藉制度势在必行。但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从城乡统筹上考虑,以工补农、以工养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推进城乡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

(二)就业与农业、农村建设。农民工进城就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劳动力进入卖方市场,据调查16%以上进城农民工无法就业,势必带来社会问题、治安问题等。盲目来杭找工作的据春节的节后调查占外来就业人员的43%,就业的流动成本较高。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就需考虑让一部分农民工留在农村,这样就要求对农村进行改革,建设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及适用,转变农业化方式,但是目前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单个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就进行改革(变)让有能力的农民来组织其他农民进行有规模的生产(按照国内外经验农业生产必须要50亩以上才能造造农业规模效益),对土地进行适当的集中(有偿集中)。这样不尽可缓城市就业压力,同时可较高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同时也可更多的吸收新技术,使用新机械,从而提高劳动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竞争力。使农业步入良性循环。再者加强农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本身就业能力。

9.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征用农村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拆迁范围越来越广。在征地拆迁开发中,由于征用农地、拆建农房制度上和工作中的缺陷,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全国各地因征地拆迁引起的群体性纠纷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编者通过对最近热点征地拆迁纠纷案例的研究,总结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征地拆迁与安置补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且造成目前征地拆迁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制度上的,也有工作方法上的。

1、政府征地拆迁不走正常法定程序,野蛮拆迁,强行征地。政府担当双重角色,造成“仲裁人”缺位,协调机制缺失。由于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政府直接担当“拆迁人”,因此当房屋拆迁补偿出现矛盾,农民新村建造出现质量问题时,政府无法居间调和。

2、农房拆迁自建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不符合法律规定。国务院在征用耕地补偿办法中规定按照耕地近三年平均产值的六到八倍赔偿,而现实中却按照原本产量赔偿,有地甚至不到原产值。现行农村房屋完全重置价,价格组成是否合理,建筑材料价格弹性如何体现值得商榷。近年来,各种建材价格起伏幅度大,建筑人工费翻了一翻,据测算,建房成本每平方米相差幅度超过二百元,拆一处根本建不了同样一处。

3、处理违法建筑难,影响整体拆迁进程。有关部门职责不清,农村宅基地管理弱化,造成违法建筑现象严重。由于受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部分村民为争村主任拉选票,借机私下许愿,乱批乱放宅基地。农房住宅建设出现未批先建和不审批等现象。在原宅基地上扩建有之;在承包土地上新建有之;将承包地换给他人建房有之;给已出嫁女儿建房有之;给户口已迁到城镇就业(非征地、买户口对象)者建房有之。违法建筑面广量大,且各有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给征地拆迁工作增加了难度。

4、农村补偿分配问题,诱发农民抵触情绪。目前农村征地补偿分配存在二难:一是确定分配对象难。以户口分类,存在农业人口,村居民组人口、征地上迁入人口,出嫁未迁出、嫁入未迁入人口的矛盾;以土地承包对象分类,存在有承包地但户口已外迁人口,因出生迟未分到承包地的农业人口,死亡人员的矛盾。二是确定分配方法难。土地征用时,对一个行政村往往只是局部征用,前后征用又有价格和人口变动差异,存在以村还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分配的矛盾,各自围绕自我设定分配方法,只要不顺他心就产生抵触情绪,拒绝配合、拒绝签字、拒绝拆迁。

二、思考和建议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履行政府职责。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政府及其部门必须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必须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拆迁人应是项目业主或受托的社会中介机构,区、乡政府及其部门必须代表辖区农民的合法利益,不能越俎代疱,充当拆迁人。

2、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城建规划及拆迁法的宣传,教育农民必须服从规划,服从国家拆迁条例,自觉遵纪守法,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政府应按规划严格实施建设,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建立农村人口居住地管理网络,理顺人户分离关系,防止有人多处批地,多头建房,坚决刹住违规占地建房之风。擅自在承包地上建房,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依法收回承包权。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旧村改造、新村建设。

3、逐步完善市场化的拆迁赔偿机制。农房拆迁价格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确定价格应举行由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农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价格构成应有一定的材料成本指数弹性。总价格应适当向失地农民倾斜。赔偿政策应适当细化,要考虑合法建筑与违章建筑的区别,严格界定合法与违法,科学制定赔补办法,保护赔足合法的,削减少赔违章的。

4、创新补偿安置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老有所养。补偿安置要结合实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安置被征地农民。①强化保险安置:经被征地村同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被安置人员将部分安置补助费作为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用费,向市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交纳,按有关规定领取保障金。②鼓励用地单位就业安置,用地单位应优先安置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③慎重使用一次

性货币安置。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调地安置:通过村内机动地、交回的承包地、流转地及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使失地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⑤预留土地安置:城区内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被征地村,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按被征地数量的10%,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但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开发。预留的土地原则上不允许转让,以确保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具体操作中五种方式可以多选,也可以单选,但单选货币安置要慎重,应结合保险安置进行,防止个别农民老无所养,生活水平下降,成为政府的济困户。

10.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拟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期望能对四个××市建设作点贡献,谨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一、××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发展起起落落,而最终,民营经济超越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并脱颖而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

(一)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增大。首先从增速看,据测算,2004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3.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1,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快了近5个百分点;其次从总量看,2004年我市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9%,较2000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从结构看,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其所占比重分别为67.3和48.9,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4.7和2.6个百分点;第四从个体经营户数看,据我市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情况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共有个体经营户129978户,较2000年增加42858户,年均增长10.5;第五从税收情况看,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实交税金5.57亿元,同比增长25.6%。

(二)民营工业蓬勃发展,企业实力有所增强。2004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总户数达3302家,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为228家,比上年增加了88家,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近60;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8家;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23.4,比同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了10.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1.6;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倍,占整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2.4。涌现了一批如熙可罐头食品、××市罐头食品、湖南科力电机、双牌电解铝等产值上亿元的明星企业。

(三)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总量和速度上,其行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民营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学校、医院、养老院及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一些新兴行业也成了民营经济纷纷进军的热门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民营经济的行业覆盖率达95以上。经营领域的较快拓展,使得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工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农林产品加工企业比上年增加100多家,规模以上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61家,增加26家。全市有9家企业相继评为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全市重点扶持的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29.4,实交税金2000万元,同比增长22。二是生物制药业迅速壮大。全市生物制药业已发展到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可达6亿多元,成为全市工业的新支柱。百草药业、恒伟药业、时代阳光、八方制药等4家企业已通过GMP认证,已全面投入正式生产。三是小水电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民营小水电站已达143座,总装机6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5亿度,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

(四)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园区经济日益壮大。近年来,全市各级狠抓民营经济的思路较为明确,力度有所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对冷水滩、祁阳、蓝山等7县区共47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汇总显示,民营企业主对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感到满意的接近60。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较好地推动作用。2004年,全市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8个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引进落户企业126家,其中规模企业5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9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

11.业务系统运行问题处理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完美,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现问题。我们将因网络、系统或人员误操作等原因,致使系统无法获得预期运行结果的问题称为运行问题。一方面,运行问题会降低客户满意度,影响网点营销;另一方面,运行问题将导致成本上升、效率降低。营业机构遇运行问题不能自行解决时,需要后台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撑,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效的问题处理与解决机制可有效降低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怎样完善运行问题处理流程,构建前后台高效互动机制,满足前台支撑需要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研究的课题。

基本情况

该分行业务运行问题处理层级为3级,即网点、二级分行、一级分行。网点遇运行问题时以问题报告单形式向二级分行营运部报告,二级分行营运部能够解答的则直接回复,不能解答的横向传递至业务部门寻求支持,业务部门不能解决的由二级分行营运部向省分行营运部报告,省分行营运部受理后对问题进行初步判断,能够解答的立即回复,不能解答的横向传递至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能解答的立即回复相关解决方案,不能解答的由营运部向技术部寻求技术支持,技术部如能够解决则回复解决方案,不能解决则由营运部向总行报告。

二级分行营运部是运行问题处理的中间环节,笔者通过各种与二级行营运部经理接触的机会,了解了他们对现有运行问题处理流程的看法,大家看法较为统一,均认为二级分行问题处理团队与一级分行相比,一是对系统和流程的钻研不及一级分行;二是综合素质也逊于一级分行;三是大多数系统集中于一级分行运维。诸多因素,使得二级分行面对问题报告单时,大多数均只能转请一级分行处理,并未起到多少积极作用,相反,由于多了一个层级,反使时效性有所降低。

省分行营运部是一级分行内运行问题处理的枢纽,负责营业性系统运行问题的统一受理、分办、督促、回复、回访及问题库的建设和发布,通过与员工的交谈得知,运行问题处理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二级分行这一环节可以简化,因为目前全省每月问题报告单总数并不大,在100单以内,省分行完全可以承担。而且二级分行这一层级目前所起的作用大部分只是转发,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一级分行问题处理专家团队的建设有待强化。运行问题不一定是系统设计原因造成,有可能是柜员操作原因造成,如操作顺序有误、使用交易有误等,对此类问题需要由业务部门熟悉该类操作的业务专家来进行解答;三是运行问题处理,除了时效性要求日益提高外,对运行问题的管理、价值挖掘的要求也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未建设相应的系统来提供支撑。

分析

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了以下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之处:

1.面向前台网点的接口有待统一。调查数据可以看到,遇运行问题时有77%的网点向营运部寻求支持,另有19%的网点不知道该向何部门寻求支持以及有4%的网点选择其它渠道,反映了该行面向前台网点受理运行问题的入口有多个。

究其原因,是该分行向前台网点提供支持服务的主要部门有三个,一是营运部;二是个金部内呼中心对内服务于个人条线各部门、各级行及各网点,为其提供信息传递、业务支持等服务;三是技术及IT团队为各行、部提供各系统技术支持服务。

上述职责中,三个部门有部分交叉,给了网点多个选择,网点遇问题时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其认为最优的途径和部门进行报告。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却有待商量。对于运行问题,一方面是救急性地解决个案,另一方面要进行统计分析,寻找系统设计或流程上的缺陷,彻底解决问题。分散受理,在数据的统一性、数据积累方面较集中受理缺乏优势。另外,大多数运行问题,网点是难以进行判断的,此时,面对难以决定的选择,多个接口可能还不如只有一个接口。

2.运行问题处理流程环节多、时效性较低。调查数据中可看到,认为目前的问题处理流程环节多的占15%,认为问题处理时间过长的占12%。环节多,自然导致时效性降低。从前面所述问题处理流程可以看出,极端情况下,一份问题报告单需要经过网点→二级分行营运部→二级分行业务部门→二级分行营运部→一级分行营运部→一级分行业务部门→一级分行技术部→一级分行营运部→总行→一级分行营运部→二级分行营运部→网点共计11个环节(未包括总行内部流转的各环节),如此多的环节,时效性自然不高。

问题报告单传递途径主要通过邮件,由于目前各部门均无法做到专人值守邮箱且邮件系统也不具备短信实时通知功能,因此,以邮件来流转难以满足时效性要求。第二,大部分业务部门未明确专人协助营运部处理问题报告单也是影响时效性的重要因素;第三,如一级分行不能自行解决,需上报总行解决时,要通过技术条线的DCM平台填单上报,邮件与该系统并未对接,需要人工重新填写信息,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效。

3.网点无法了解上报问题的处理进度和状态。根据图2调查数据,选择“无法知晓问题处理情况”的占15%,体现了网点对无法知晓问题处理进度等缺陷的不满。网点在报出问题报告单后,都在焦急地等待结果,即便不能马上得到结果,如果能够了解到报告单处于哪个环节、由谁在处理,也便于其进一步联系。而目前的邮件系统暂时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4.业务系统功能有待跟进

根据调查数据,选择“电话咨询后还需要形成书面文字上报,重复劳动”的占22%,这是因为系统运行问题大部分均较为复杂,需要准确地提供相关要素,如交易号、账号、故障现象,特别是故障现象,以口头形式较难描述,以截屏的方式则较为直观,因此需要以文字形式提交问题报告单。但部分网点人员文字能力较弱且不会截屏,使其以文字形式上报问题报告单存在困难。

尝试

该分行营运管理部为改进对前台网点的服务和支持,于2008年底成立服务支持小组,面向全行提供运行问题在线咨询、问题报告单受理及跟踪、问题库建立及发布等服务项目。两年来,营运管理部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特别是2010年,结合上述调查所得到的启发,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运行问题的处理得到了较大改进,一是全力建设运行问题库,每月从问题报告单及网点电话咨询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运行问题进行提炼,编制成问题库供全行共享,遇相同问题时直接根据问题库解决方案回复,以有效地提高问题处理时效;二是落实专人跟踪问题报告单的处理进度,对转交业务部门、技术部或报总行的报告单及时跟踪督促对方反馈,以缩减了问题报告单的处理周期;三是由专人负责问题报告单回访,跟踪问题解决情况,确保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四是在行领导的支持下,落实了各业务部门运行问题专家团队成员;五是制定了《营业性系统运行问题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了全省运行问题的处理路径,且细化了问题处理方式;六是将原运行问题由一、二级分行营运部分级受理的模式改为全省运行问题由一级分行营运部统一受理的模式,使得运行问题处理层级从三级减为二级,同时将受理运行问题的几门IP电话号码统一为1200,以方便网点记忆。通过上述措施,问题报告单平均处理时效已从2009年的2.01天缩减为2010年的1.15天。

思考及展望

上述改进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仍有改进余地。一是问题处理时效尚有较大挖掘空间,“立等可决”并非奢望;二是运行问题价值還可进一步挖掘、利用,使其创造价值;三是整个运行问题解决体系应该是一个高效、低成本、并且能够带来较大附加价值的支持服务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开发建设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

要实现“立等可决”等目标,仅靠人工困难较大,必经之路是借助IT技术的支持,打造服务支持系统。

目前,“客户服务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可借鉴其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核心理念,将服务支持系统建设成为集人员、业务流程、技术和战略相协调的系统,使其为我们提供获取组织解决业务运行问题资源的恰当渠道,通过前后台互动的沟通方式来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主动优化业务系统和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最终创造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

那么,一个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它应该具有客户服务系统最基本的语音接入功能,柜员可以电话向后台寻求支持;第二,它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库,不管是坐席还是柜员都能够方便地查阅;第三,它应该具备自助服务功能,柜员可以通过浏览器等方式登录系统,自助填写问题报告单或提问,自助查阅知识库等;第四,它应该具备完善的信息流管理功能,实现可横、纵传递、跟踪、管理信息的功能;第五,它应该具备完善的管理功能,电话一号接入,系统自动分配到空闲坐席,自动记录通话情况,具备基本的人员管理、坐席排班、知识库管理、问题库管理、外勤派工管理等功能;第六,它应该具备完善的记录、统计、分析功能,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知识库、问题库每条记录访问量,能够分类记录电话咨询项目等,通过数据统计,揭示高频咨询问题、高发问题,使得管理人员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够找到业务培训薄弱点以及业务系统、业务流程薄弱环节,为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业务系统的优化提供线索;第七,它应该与各业务系统建立接口,实现柜员遇问题需支持时,按下组合键可将屏幕截图发送到后台坐席并触动支持请求的功能。甚至,将来可以进一步将网点通讯线路监控、自助设备监控、网点集中配送、设备派修等事项统统整合到该系统,实现后台支持的全接入、一体化。

从节约开发成本、提高运行问题库、知识库的共用性等方面考虑,这一系统如果由总行统一开发,将为最佳方案。

二是要整合资源,统一流程,降低成本。

整合一级分行内为前台提供服务支持的资源,理顺并统一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打造统一的支持平台,统一管理,为前台提供统一的支持入口和标准一致的服务,以提高设备、人员利用率,提高服务时效性。同时,基于系统的支撑,进一步加强业务系统运行问题的统计分析、价值挖掘,从业务系统运行问题的分布和发生频率中筛查出业务流程或系统缺陷的相关线索,为业务流程和系统优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业务整体运营质量和效率,实现整体管理成本的降低。

三是需要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服务支持工作到位,运行问题才能高效解决,前台的营销才能顺畅开展。服务支持团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的配套制度,包括部门职责、绩效考核办法、运作规范等等,因此,以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为支撑的服务支持平台建立后,还需根据发展规划,逐渐完善相应制度,特别是对服务支持人员价值贡献的考量。服务支持工作同样创造价值,怎样合理衡量、评价其工作价值并建立对应的绩效管理体系已是一个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桂宾,杨志波.基于WEB服务技术的客户服务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9).

[2]李大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八大意识[J].中国信息界,2011(3).

[3]李培林.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探讨[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4).

12.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1.1 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现状分析

失能老人, 是指因为生理机能衰退、慢性病、意外残障或衰老等因素, 导致其生理功能失常和心理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对于老人的供养之道, 我国自古有之, 照顾老人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而且也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和照顾有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服务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例如2007年, 我国1350万失能老人需要床位约565万张, 但实际供给只有不到173万张, 供给缺口为392万张,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其次, 没有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保障, 无法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再次, 现在的社区服务尚未提供长期照料服务, 且失能老人大多依靠家庭供养, 民办机构的长期照料服务价格昂贵, 使大多数失能老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虽然, 目前社会上养老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是养老机构内部的照顾失能老人的质量却令人堪忧, 不仅缺乏专业的照料人员, 而且缺乏有益于恢复失能老人健康的硬件设施以及一些养老机构的环境、质量恶劣等, 这些都影响着失能老人照顾问题和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现实问题。

1.2 目前失能老人照顾体系的创建状况

照顾失能老人存在诸多困难, 而我国现有的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模式, 是依据服务提供主体和供给对象及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居家家庭照护和医疗民政 (营) 机构照护养老类型, 其中居家家庭照护养老属于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 是基于伦理关系的、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然而, 近年来却发现这种养老模式, 无论在经济方面或者照顾质量方面都不大尽如人意, 因此有必要将照顾责任公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机构可以完全替代家庭、亲属照料老人, 而是在“就地老化”的政策目标下, 实现社会照顾和家庭照顾的协作和互补。这其中融入政府、社会 (主要是民间非政府组织) 的力量, 即由家庭、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协同, 共同担当起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工作, 因此它被学术界称为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当然, 照顾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水平的质量, 但是又不可能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来担负长期照顾的责任, 这又会产生一些矛盾, 而完全依靠社会公共部门不能够有效持久地解决这个问题。总而言之, 当前失能老人照顾体系的创建需要做一些调整与改善, 避免产生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2 对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思考

2.1 关于创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及养老机构的设立措施

基于目前失能老人照顾服务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 照顾问题呈现的严峻性, 以及完善该体系的迫切性, 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创建稳定有益的照顾服务体系为最终目标, 实现体系的造福利民。其中关于养老机构的设立, 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养老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所以应把发展服务对象广泛、符合老人意愿的护理中心和托老所等作为优先发展对象, 同时应发展适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需要全天候照料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 以满足当前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 形成健全的专业养老体系, 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二是专业养老机构的内部布局要合理, 即使是大的综合性养老机构, 也需划分一定的功能分区, 减少干扰。对于失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要有必要的辅助和活动设施, 要充分考虑失能老人的身体特点和特殊需要, 提供人性化服务。三是对于重度失能患者, 例如老年痴呆等, 相关机构部门应给予重视, 并研究更加完善的特殊养老对象的服务, 以减少因为照料不善而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2.2 关于失能老人照顾服务的监管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组织与监管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是人性、方便、快捷、遵守法律规定, 同时要注意各系统的协调一致, 遵循公平、公正与效率原则,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监管, 使参与其中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提供者、照护对象及其子女能够积极参与失能老人照护并互相协调合作, 达到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立法完善、依法管理、科学有效的服务组织与管理, 政府部门在对失能老人服务、监督的同时也要有及时对失能老人服务信息进行反馈, 才能让相关组织部门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进一步提高对失能老人服务的质量, 构建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3 结语

创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失能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应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温暖,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促进社会的人性化发展, 实现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 对失能老人的照顾, 需要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 需要长久有效的制度的维系, 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将失能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 以和善的行动去践行帮助失能老人的行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失能老人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社会也会愈加和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我国的人口逐渐老龄化问题。在老龄化人口中, 失能老人占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 对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照顾失能老人, 从道德方面来说, 是传承我国仁孝的表现。从社会方面而言, 是减轻社会负担,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失能老人,照顾问题,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仪.失能老人照顾责任公共化与长期照顾制度的建立[J].统计与决策, 2012, (03) :24-25.

[2]倪荣.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05) :77-78.

1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向纵深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日趋庞大。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现有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留守儿童 托管

留守儿童托管服务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行业,其主要功能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餐饮和课余教育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为了解我县留守儿童托管情况,笔者先后深入到城关、冷水、构扒、凉水等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进行调研,对我县留守儿童托管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综合管理弱,监管漏洞多

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我县各类托管机构均未取得经营资质许可。一旦出现意外,后果十分严重。部分镇的托管机构和民办幼儿园日常食品安全和托管处所安全由当地政府临时监管,情况相对好一些。但家庭式托管所因无任何部门监管,成为监管盲区,食品卫生及安全隐患就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监管主体,这些经营户多数都未办理公共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许可证等有效合法经营证件,教育、民政、物价、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也没有法律依据及相关政策的许可进行监管,经营户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的人身、食品卫生、生活等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二)生活条件差,安全隐患大

目前我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都是由经营户利用私人住房或者出租房进行经营,有绝大多数托管所条件简陋,住房拥挤,无消防安全通道,多名儿童合住十来平米的房间,有的甚至一张床位两人同住,空间狭小,房内空气流通不畅,也未办理卫生、餐饮、健康等证件,存在食品安全、疾病传染等隐患。同时,由于无室内外活动场地或受活动场地面积限制,入托儿童无法开展体育锻炼、游戏等活动,少年儿童活泼爱动的天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教育内容少,服务层次低

我县留守儿童托管机构经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只是短期接受过师范类教育和当过民办教师,既要照顾入托儿童的生活起居,又要进行家庭作业辅导,精力和能力有限,除了管好吃住之外,没有能力对入托儿童进行德育美育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进行更深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据托管中心负责人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落后,对父母有抵触情绪。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管理工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协助家长管理学生生活、学习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面对我县7000留守儿童的现状,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托管机构希望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取得合法经营手续,但因没有相关政策依据,一直未得到解决。在没有法律明确禁止的前提下,各托管机构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发逐步发展,并确实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就说明它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留守儿童托管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既是社会需求,也是社会责任。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尽快就如何规范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监管方案,各部门齐抓共管,对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全程的监督和规范,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支持,使我县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工作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二)明确职责,落实部门齐抓共管

留守儿童托管工作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镇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日常监管。所在镇要按照县政府统一设定的准入标准,根据所在镇的实际需要对申报人进行初审,并落实专人对托管机构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由于托管服务对象都是在校就读学生,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教体局要掌握我县留守儿童校外托管状况,对托管中心开办地点、规模、人数、教育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和监督,对已建成正在运营的托管中心,按照标准要求提高或改进,对拟建、新建和改建的托管中心,按照政府统一设定的准入标准进行验收,同时还应对在校生活老师和留守儿童托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其做好管护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指导督促托管机构办理公共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许可证,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等相关管理制度,对餐饮服务进行业务指导、验收和监管,确保留守儿童食品安全。公安、消防部门要定期对托管中心治安、交通、周边环境和消防安全进行检查,督促其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设施,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托管中心员工和学生的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和培训。从客观上讲,留守儿童托管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有着相当大程度的社会需求,也解决了部分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从主观上讲,托管中心也带有营利性。建议工商部门比照民办幼儿园完成各项前置审批的基础上给予工商行政许可。县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应主动介入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爱留守儿童民生工程,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在发展情况较好的托管机构建立联系点,为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关爱帮扶平台,激发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的热情。

(三)家校联动,加强德育美育教育

托管机构设立应靠近学校,便于加强相互联系。外出家长应提高对托管儿童的安全保护意识,选择设施条件好、营业许可证件齐全、责任心强的托管机构委托管理。学校要及时登记和更新在校留守儿童档案,与校外托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沟通,了解学生校外生活和学习情况,和留守儿童家长不定期电话联系,指导外出家长与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沟通,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发展,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同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增设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老师,多方面指导关心寄宿生、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4.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四

农民群众上访行为不规范,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信访工作秩序,影响各级党政机关正常的办公环境,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近几年,各级各部门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山东省信访规定》等信访法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从我们近期调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远远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分析,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及成因

国务院《信访条例》、《山东省信访规定》对“多人反映共同意见”或“表达群体意愿的走访”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应当选派代表提出”或“反映”,最多“不得超过5人”。但有些农民偏不这么做,动辄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上访,或越过有管辖权和处理权的乡镇,来县、到市乃至更高层次上访。有的违反规定驾驶农用车辆载人结队上访;有的聚众冲击党政机关、拦截领导车辆、堵塞交通;有的在机关门前静坐、示牌、打横幅;有的不听疏导劝返,甚至辱骂、殴打接待人员,等等,均属于上访行为不规范之举。其主要成因有:

(一)农村干部“执政”行为不规范所至

1、村干部决策不民主,村务、财务不公开,或民主程度不到位,公开不彻底,“犹抱琵琶半遮面”。农民反映说,“经常见俺村的干部小脸喝得透红,‘公开栏’始终看不到花钱具体内容”。由于群众心里有疑虑,认为村干部在“捣鬼”,从而聚众上访讨个明白。

2、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上级政策、决定,或办理需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才能“拍板定案”的事情时,怕吃苦、怕麻烦,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以“长官”意志代替“百姓”意愿,结果多数群众不同意,要求更改,但更改又有一定难度,导致越级集体上访。

3、村干部个人或小团体主义思想严重,说话办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或周围少数人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众多人的利益,从而引起干群之间矛盾尖锐对立,导致联合上访要求罢免不称职干部。

4、少数村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淡薄,认为当干部就是“捞钱”的`,甚至认为“不捞白不捞”。因此,上台之后便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变着法子抓钱。如擅自调整土地、私自拍卖宅基地、随便提高价格更改集体各种经济项目承包合同等。钱“捞”到手之后,有的收入不记账,任意挥霍浪费,大吃二喝;有的贪占挪用,甚至与城里人比阔气、讲排场,手机腰际挂,出入动辄租用小汽车,正经事没办多少,不仅把钱花光了,还为集体欠下了“一屁股”债。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怎么能够不上访?!

(二)乡镇干部信访工作不规范所至

1、一些乡镇干部在受理农民来信、接待农民来访过程中,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挚感情,对上访人心平气和不足,批评训斥有余,有的常用哄骗拖延的办法应付,缺乏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从而失去农民信任,越级上访成为唯一选择。

2、部分乡镇干部经常到村里吃拿索要,本身就存在违纪问题。因此,接案后不敢放开手脚查处村干部的违纪问题,导致初信初访结服率不高,农民越级上访势必成然。

3、有些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能善待村干部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对一些“趟子”村、“先进”村的干部,往往看优点多,看不到缺点;干群发生矛盾后指责群众多,批评干部少;在信访案件查处过程中避重就轻,将保护变成了庇护,导致农民越级上访。

4、部分乡镇信访工作责任不明确,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管人的不管信访,管信访的管不了人”,导致一些农民反映的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使上访人认为乡镇干部不可靠。此外,对一些非正常因素引发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如对以上访为名,聚众闹事、煽动、策划、组织无理上访的为首人员打击不力等,也是引发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继续坚持和突出抓好以“五个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体制、好路子)为主要标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大力推进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四化”,即:工作程序化、程序民主化、民主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的标准开展具体工作。一是要求农村干部开展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二是制定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三是民主酝酿讨论和进行公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四是所有决策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达到科学、合理、合法。

3、强化对农村重大村务活动,特别是土地调整、宅基地划分、人口计划安排、集体经济项目承发包、财务收支情况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努力减少信访源。

4、切实把信访工作“两个下移”(重心下移、责任下移)落实到乡镇和村街,建立健全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主动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等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失职、渎职造成农民信访行为不规范或不良影响的,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上一篇:乘着梦想的翅膀高飞下一篇:企业文化内刊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