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2024-07-26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精选10篇)

1.《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篇一

3.1土壤中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成分: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中有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多媒体显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学生讲述这篇诗歌的主题。

师:土壤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的吃穿住行提供了原料,在大自然中土壤又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那对于土壤中有什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二、新课展开:

生: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下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师讲述:水,空气大家都很熟悉,对于有机物、矿物质可能比较陌生。有机物这个词之前我们有没有碰见过? 生:元素分布中见过,有机物只要有C、H、O 师:是的,大家回看下这首诗中的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死亡的生物体和生物的排泄物。矿物质呢?我们也称无机盐,上个学期我们已经接触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谁还记得步骤呢? 生:溶解、过滤、蒸发

师:如果我们要验证下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应该要怎么做呢?大家思考下,小组讨论下设计实验方案 ……

生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做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水,有机物的验证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选这节课《土壤中有什么》开课,我心里很没有底,因为第一次上实验公开课,实验课开放性又大,怕自己驾驭不了。设计方案之初,“引入”是最早想到,但是课堂中四个实验如何安排是难点。刚开始,安排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来自己先操作发现实验难度很大,就放弃了,只要求学生知道土壤中有空气,难度大大降低。书上先易后难地探究过程,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过渡不顺畅,我是讲解了无机盐的知识,又转到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很突兀。还有,本来四个实验都想让学生自己设计,但是觉得难度太大,时间也不够。后来在同事黄明达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下,决定先做土壤里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的实验,学生设计方案,重点放在这个实验,刚好也弥补下上个学期粗盐提纯的实验,其余三个实验给予学生方案,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就此,教学流程基本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课堂时间把握能力还是不够,来不及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把粗盐提纯的知识回顾放在课前讲,时间会压缩点;学生在过滤土壤浸出液时,应规定好滤液的体积,这样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滤液体积大导致蒸发时间过长;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口头讲述,引不起学生注意,应该用幻灯片显示;

3、应该多备份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实验仪器破坏导致学生不能继续实验

4、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应多加练习

通过这堂公开课的准备及实践,对以后上实验课将有很大的帮助,期待在教学中的进步!

2.《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篇二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三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4.《3.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2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空气的成分。

2、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瓶内水上升)(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5)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四、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5.《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篇五

学习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 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学习重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学习难点:

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

土壤、玻璃棒、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塑料袋、火柴、蒸发皿、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试管夹、滴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第一幅图片)图片上画的什么? 生:略

首先我们重温一下泥巴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泥巴是能够使植物生长的土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一下土壤里有什么?

导出课题并板书。

(出示课件)看,小狗也加入到我们的探究活动中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略

二、新课:

同学们也在课前采集了土壤,谁能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生充分谈发现,略。教师小结:

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物质啊,哎,小狗说,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出示几个问题)。

在科学上我们通常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啊? 生:略 那你就用实验的方法以小组的为单位帮助小狗解决把。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25分左右)

教师演示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解决,我先用吸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猜测一下,过一会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略

说明什么? 生:略

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无机盐。那土壤中有什么呢? 学生汇报

生:略

教师总结并板书:水、空气、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三、小结:

土壤的成分这样丰富,难怪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他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能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保护土壤,做环保小卫士等等

四、拓展:

关于土壤你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问题呢?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下,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一下其中的一两个你喜欢的小问题,好吗?

五、板书设计:

7、土壤里有什么

水、空气、土壤里有: 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课前我又带领学生到室外花圃,让学生亲自参加挖土活动感到非常兴奋,作为城里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现通过挖土活动获得的有关土壤的信息,真实可靠,学生深信不疑。在挖土过程中,学生不怕脏,用眼看、手捻、鼻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观察,真切地体会到泥土的芳香,对土壤里存在的物质感到好奇。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新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这一点是我在这一堂课的突破。

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在土壤里发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老师用轻松、随意、巧妙的直观的课件,点拨和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

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都没有搞“齐步走”,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多了一些弹性、多了一些灵动,因此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的较好效果。

6.《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

教科书在单元首页展示了一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片,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同时,图片也暗示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关系。这里要说明的是,阳光、空气、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而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获得整体认识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地球家园的有关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学生对于我们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应该是很熟悉的。在提出聚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添加的内容多种多样,可能是天然的,也可能是人造的,可能是有生命的,也可能是没有生命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从具体物体到组成物体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具体的物体抽象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如土壤、岩石、水等,从而形成地球家园中有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动物、植物、人……

土壤、空气、水、白云……

7.《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

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无底塑料瓶、打火机。

分组实验: 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长而细的竹签、打火机、塑料桶(水)各10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

难点:在探究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蜡烛吗?怎么玩的?

2、实验介绍:如果我们把这三支蜡烛点燃,在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小塑料瓶,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大塑料瓶,让它们进行燃烧比赛,请大家猜一猜,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3、学生猜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4、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现在开始。

5、演示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

(1)为什么罩大瓶的蜡烛比罩小瓶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2)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着呢?

8、聚焦:燃烧跟空气有什么关系?

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活动一:“水柱上升”实验——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

1、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有没有空气?

2、学生设计方案。

3、引入学生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提出实验要求:(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人人参与,要配合好。(2)实验前按步骤作好准备,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不要拆除实验装置。

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瓶内的空气为什么减少了?

8、小结:蜡烛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活动二:“竹签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设问:现在你们认为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2、启发:既然还有空气,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呢?

3、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4、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5、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6、指导方法,提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我们在打开盖子时外面的空气跑进去,各小组在实验前先把水槽的水加到和瓶内水面一样高。水加到位后再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竹签插入瓶内。

7、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9、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

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

2、阅读教材第10页的图文资料。

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4、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些气体有哪些了解?

四、总结评价

自评(从倾听、猜测、实验、观察、交流等方面展开)。

五、作业:

完成课本63页实验记录。1.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时-----------说明------------------。

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说明---------------------------。

修改说明:

本节课重点在于探究空气的成分,让学生初步认知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教学反思:

8.玩中有窍门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找到玩的窍门,产生探究的兴趣。行为与习惯:探究有创意的玩法,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知识与技能:能在活动中与小伙伴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活动成果。过程与方法: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

1、能在活动中与小伙伴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活动成果。

2、学习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玩具:呼啦圈、纸飞机、沙包、毽子、皮球、跳绳、乒乓球及球拍。

2、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设计理念:

《玩中有窍门》是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中的第一个活动。《玩中有窍门》这一主题展示了孩子们在玩中找窍门、发现有趣的玩法的情景,旨在提示孩子们在玩中要会动脑,玩出新奇,玩出乐趣。

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的小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小脑袋瓜中总是跳跃着许多的小问号。他们爱动脑、乐动手。

为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重在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享受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玩具博览会

1、师: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来了。这么多的玩具看的老师眼花缭乱,不如我们开一个玩具博览会。请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手中的玩具怎样玩。

生1:我的玩具是一个陀螺,它可以这样玩„„(示范玩法)还可以这样玩„„(示范玩法)生2:我带来的玩具是一个变形金刚。它可以变成一架飞机,还可以变成一架坦克。师:你现在可以把它变成一架飞机吗?

生2:没问题„„(熟练操作玩具,两下就搞定了)。

师:你真棒,还玩得蛮熟练的嘛。同学们,还有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带来的玩具?

生3:老师,我带来的是一辆双面赛车,这辆车上下两面可以交换,无论你把它哪面朝上,只要这么划几下,车就能很快的跑出去。师:哟,是嘛?来我试一试。

2、请学生边介绍边示范,可请另一位学生学着玩。教师提示孩子们积极探索玩好玩具的窍门,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玩得好的小伙伴的窍门。

3、师小结:同学们带来的玩具真有趣,每种玩具的玩法还各不相同。看来,要玩好一样玩具还是有小窍门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课:玩中有窍门。(出示课题)

二、活动二:交流窍门

二、活动二: 快乐起飞

1、师:同学们这么喜欢玩具,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纸飞机)生齐答:飞机。

2、师:大家一定玩过纸飞机。今天咱们就比一比,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3、学生试飞。

4、指名学生上台飞飞机,师:刚才老师看到你的飞机飞得很远,能在非给大家看一看吗? 生:可以。(该生飞飞机)

师:你的飞机飞的真远。有什么小窍门吗? 生:有。我的手臂总是伸得很直。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小窍门吗? 生1:飞的时候要对着前方。生2:飞的时候手臂不要太用力。

生3 :我以前飞的不远,后来我总是玩飞飞机的游戏,现在我的飞机飞得远多了。

5、再指名一位飞的不太远的同学演示飞飞机。

6、师:这名同学的飞机飞的不远,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生1:他的方向歪了,而且用的劲太大。生2:他还没准备好就飞了。生3:他飞的角度太低。

5、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知道在玩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反复尝试,找出了这么多玩纸飞机的窍门,同时也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板书:善观察 多尝试 勤动脑)

三、活动三:呼啦圈超级变变变

1、师:大家会玩这个吗?(出示呼啦圈)你是怎样玩的?(请学生上台玩)

2、师:现在,我们来玩个“呼啦圈超级变变变”的游戏,看看呼啦圈还可以怎样玩?

3、学生讨论后演示玩法。(有的学生把呼啦圈当圆环在地上滚,有的学生把呼啦圈当渔网玩网鱼的游戏,还有的学生把呼啦圈当跳绳„„)

4、师:玩了这么多的呼啦圈游戏,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1:呼啦圈的玩法可真多呀!

生2: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玩法。

5、师小结:是呀!一个玩具不止一种玩法,只要同学们多多转动自己的小脑袋瓜,大胆的想象,真的可以玩出新奇,玩出乐趣。(板书:新奇 乐趣)

四、活动四:异想天开

1、师: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老师在每小组的后面放了一种玩具,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看看哪一组想的玩法多。(每组后面分别放了呼啦圈、毽子、赛车、皮球、跳绳、乒乓球及球拍。)

2、分小组探究玩法,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抓住每种玩具的特点展开探究。

3、汇报交流,师:我们的异想天开展示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展示时,老师从一开始数数,同学们就依次展示玩法。下面先从第一小组开始。

4、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玩法。

5、小结: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多动手,勤动脑,每一种玩具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更多的新奇。

五、课外拓展

刚才,大家想出的了这么多的新玩法。课后,同学们都可以试一试,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玩法。

板书设计: 玩中有窍门

善观察\

9.《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做一个正直的人。

2.能力目标:增强是非善恶观,提高分析辨别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懂得是非善恶对社会的不同影响。教学重难点:

“是非善恶对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事例,收集有关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例,查阅颂扬真善美的警句。

2.教师准备:(1)反复研读教材;(2)提炼教学的主要问题;(3)搜集、整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统计典型例题,制作多媒体课件;(4)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活动:

板块一:导入环节——情景引路,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1:山东消防救援队援助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播放视频2:福建南平杀人案

思考:(展示课件1)以上2个视频课本80页4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引出生活中有是非恶的结论)

展示课件3: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课题)

板块二:课前预习环节------展示目标,自学导航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学课本,做自学导航试题。

教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和事,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积极向上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假恶丑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我们不能低估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所以一定正确分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明确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话题:

请进入今天的生活小剧场,看一看小明的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板块三:探究环节设计——师生互动感悟真理 展示课件5:生活小剧场-------《小明的一天》 内容提要:(展示课件6)

镜头一:第一节课课间,小明在上厕所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100元钱,他主动交给了老师。

镜头二:课间操时,班主任孙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西南地区饱受干旱之苦的同学!小明捐了五块钱,把自己精美的笔记本和铅笔盒也要捐出来,他还打算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捐出来!

镜头三:一上午,小明发现小乐又没来上课,肯定又是去上网玩游戏去了,网上游戏真的那么有吸引力吗?

展示课件7:活动一:小明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其实,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等呈现出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既充满了真善美,但也有假恶丑,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在就让我们深入社会仔细观察。

课件9-14展示: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图片(邰丽华、洪战辉、任长霞、邱兴华、苏丹红、贪污受贿)课件15:教师问:请同学们区分一下上述现象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 教师:同学们熟悉高密女警王雪吗?(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16、17:活动二:讲述一个发生在高密大地上的关于真善美的故事。(学生讲述)教师过渡:同学们,王雪走了,但王雪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她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做像她那样的人——大写的人。展示课件18:活动三: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分析真善美带来的影响。展示课件19: 教师:(总结并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也总结了一些真善美带来的影响,请同学们快速读一下。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假恶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小乐同学逃课去营业性网吧玩游戏的行为就属于假恶丑的行为。下面让我们开展故事思考活动,请看大屏幕: 展示课件15、20: 活动四:思考小乐逃学上网吧的危害以及课本83页四幅漫画中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从对自己、对社会的角度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全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假恶丑的危害。(展示课件21)

教师过渡:同学们,生活中有是非善恶,那么,在我们的班级和校园里情况怎么样呢?前面我们分析了小明同学遇到的真善美、假恶丑现象,下面让我们开展一个课堂小调查活动,调查、了解我们的班级和校园里在近段时间发生的让你感触很深的真善美、假丑恶的行为。老师给同学1分钟的时间,同位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到台前来展示。课件展示22:活动五:课堂小调查:校园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小结: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弘扬真善美,摈弃假丑恶,从而净化我们的校园!(课件展示23)

过渡:下午上阅读课的时候,小明读到了一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下面我们就来听这个故事: 活动六:

课件展示24:分段展示故事《高贵的施舍》 第一环节:

故事内容: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

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乞丐生气的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设计问题:让我们猜想面对母亲的态度,这个乞丐会怎么做?(学生猜想并回答)课件展示26:(第二环节)

故事内容: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乞丐后来的命运如何?(学生回答)课件展示27:(第三环节)

故事内容: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问题设计1:同学们设想一下老板和母亲之间的对话!问题设计2:同学们分析一下母亲的行为属于真善美还是假丑恶?(学生回答)小结:同学们,乞丐在母亲的感召下,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我们每个人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过渡:同学们,小明同学经历了一天的是是非非,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也懂得了一些道理。下午放学后,他回到家里,坐在写字台前,心中十分感慨,收获颇多.我们与小明一起经历了这一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展示课件:28,学课件展示30:收获平台(学生回答)

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得怎么样?让我们来检测一下!看学案上三个练习题。板块四:巩固反馈设计——擦亮眼睛升华生活

见学案上3个练习题,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找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自主处理。

总结:同学们,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真善美的行为会给我们个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而假恶丑的行为则会给我们个人和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但请同学们相信,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鉴别是非善恶,追求真善美,远离、摈弃假丑恶,以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课件展示32:(活动七: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举起右手,让我们庄严宣誓:)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结:希望同学们牢记八荣八耻,说到做到,在现实生活中严格遵守,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板块五:课后提升设计——水到渠成一览众山

10.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篇十

一、根据自己平时对土壤的了解,谁来预测一下土壤里有什么?生回答。请将自己的预测写在实验记录表1。

师:大家的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进行观察,将观察记录下来。生观察、记录,师巡视。哪个小组上来展示、说明一下他们的发现。生上台说明(投影)师板书。还有哪个小组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或要进行补充?

二、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老师准备了干燥的土壤颗粒,你要用什么方法或借助什么器材观察这些颗粒呢?生:手摸,放大镜、手指揉搓。请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2。生观察,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师板书。

三、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地质专家给他们起了专用名字。请阅读P52。土壤的颗粒这么细小,我们用肉眼根本分不清,有什么简单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分呢?生:用水来沉淀。用水来沉淀我们称为沉积实验。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的要领(课件)。在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请记录在实验记录表3。小组操作,师巡视。

我们的沉积实验还需要等待一点时间,先来看看四(1)同学们已经做好的成果。师:通过观察你发现土壤颗粒有了什么变化?生:分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层?生:颗粒越重沉积的位置越下。这是四(1)班的实验成果,等一下会再和我们自己的进行比较。

师指板书:除了以上这些,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请阅读P54。结合今天的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回答小土壤的问题了吗?生回答。

四、土壤中物质这么丰富,动植物都非常喜欢土壤。请看P54插图,说说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又为土壤做了什么?生回答。我们来朗读高士其的《土壤妈妈》。

上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档案下一篇:秋季经典婚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