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024-10-21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共10篇)

1.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一

夏蔚镇卫生院

着力提升新年度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为全面做好新一年度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保障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近日夏蔚镇卫生院,召集全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拓展工作途径,转变工作态度,按照“分类管理、完善指导、开展评估、优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升新年度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据了解,为做好新年度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卫生院紧紧围绕2012年度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与服务规范,确立了“细、深、严、优”四字指导方针,结合具体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好公共卫生各项服务工作。

首先,分类管理立足于“细”。把辖区群众按照健康人群与重点人群分类管理,重点人群又分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四类,根据各类重点人群的数量、身体状况、疾病发展程度等标准,建立特定的管理机制,采取针对性管理、个体化服务。

其次,完善指导要立足于“深”。依据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使用及各类人群的服务开展情况,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定期出发指导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要将指导工作深入到档案内容的每一项数据及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和健康体检、随访和行为干预的时效性、规范性、针对性、特异性。

同时,督导评估要立足于“严”。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成立督导评估小组,以重点管理人群为主,积极开展档案质量分析和服务质量考评,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有效提高档案使用率和服务合格率,确保公共卫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以上各项工作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年度的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立足于“优”。医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积极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优质高效的完成各类重点人群的随访、年检、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保障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

通讯员刘鹏

2.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二

面对我国公共卫生法规政策调整和繁重的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任务, 邹城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把公共卫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加强领导, 深化改革, 加大投入, 完善公共卫生设施, 增强服务功能, 以实现“一个确保”为目标, 以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为手段, 突出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监管和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 有力地促进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卫生工作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济宁市卫生工作综合评比中连续3年位居第一。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深化改革,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设和谐社会, 公共卫生是基础,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邹城市坚持深化改革, 理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1.1 推进卫生防保人员工资待遇改革

2007年, 邹城市把镇卫生防保人员上划管理作为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对在职在编防保人员实行全额工资制, 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 防保收入全部用于本站办公经费, 同时对市妇幼保健院社保科55名工作人员也实行了全额工资制。为提高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市财政每年从预防接种经费中提取2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成绩突出的村级卫生人员给予奖励。由于市、镇、村三级卫生防保人员落实了工资待遇,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共卫生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1.2 加快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为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 促进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 邹城市按照政事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 于2007年撤销了市卫生防疫站, 组建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两家机构均为正科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编制分别为50人和110人。体制的改革, 壮大了卫生监督队伍, 提高了服务质量, 有效地促进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1.3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调整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结构, 充实专业技术力量, 加强人才培养。邹城市选拔任用了一批年轻同志充实到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管理岗位, 为基层管理工作注入活力。防保站站长通过外出学习、接受培训, 科学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 逐步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管理体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保健院等市级预防保健机构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和考试奖惩办法, 强化全员培训, 完善学术科研奖励机制, 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建立学术人才梯队。

1.4 建立健全三级考核制度

市政府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镇 (街) 目标责任制考核, 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市卫生局对各乡镇卫生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情况每年进行2次考核检查, 健全了以核心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考评体系。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纳入院长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 对镇 (街) 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结合服务人口、任务完成数量及质量情况, 经考核后予以发放。乡镇卫生院定期考核公共卫生人员, 按工作业绩确定劳动报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皮肤病防治站和结核病防治所等单位不定期下乡指导、检查, 督促整改和进行结果追踪, 完善了以督导考评为调控手段的基层管理长效机制。

2 加大投入, 加强三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 是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邹城市两级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不断加大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2.1 加强市级预防保健机构建设

我市投入专项建设资金581万元, 建起了2 087 m2的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楼, 按照《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基本装备标准》, 配齐了检验仪器设备, 实验室的布局、设备设施、监测检验功能和工作环境达到省内同类单位一流水平。投资120余万元, 购置了车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系统, 满足了流动健康查体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市政府把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建设列为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一, 投资800万元, 竣工面积6 290 m2。

2.2 加强镇级预防保健机构建设

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 072.8万元, 对9处乡镇卫生院进行改建、新建, 建筑面积达17 600m2, 实现了对各乡镇卫生院改造一遍的目标。在改造建设中, 重点加强了乡镇防保站建设, 新建和改建业务用房4 000m2, 更新添置仪器设备80余件。各镇卫生防保站的房屋、设备和人员均达到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 全市24家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 其中12家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

2.3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

把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同步考虑, 配套落实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 新建的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2008年以来, 直接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的资金600余万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任务的扩展, 提高市政府对公共卫生经费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 按照人均4元的标准, 安排102万元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2.4 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

市政府投入与拉动建设资金1 000余万元, 新建、改建村卫生室260处, 建筑面积12 500 m2, 较好地改善了村卫生室基础设施, 使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公有化程度达80.00%以上, 提高了预防控制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5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

调整设置公共卫生监测点52处, 每处监测点每年给予300元的补助。成立疫情信息网络中心和微机网络信息室, 投资30万元对卫生局域网进行改造、升级, 实现了与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宽带联网。

3 强化措施, 确保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3.1 公共卫生迈上新台阶

实施新医改, 积极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53万针次。实施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第三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第五轮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全国乙肝监测和全省慢病防治示范县等项目工作。大众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5.90%, 开展检测3.1万人份, 对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规范的随访管理和抗病毒治疗, 对暗娼和男性同性恋者等重点人群行为干预取得突破。全球基金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全面实施, 建立了6处标准的痰检点, 按照“分散发现, 集中定诊”要求, 开展推荐转诊工作, 层层签订责任书, 实行报病奖励制度, 落实全程督导管理方式, 接诊可疑结核病病人3 292例,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11例。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对8种一类疫苗全部实施免费接种, 完善计划免疫“培训、运转、统计、检查和通报”的管理模式, 实行冷链管理、接种率、接种及时率、免疫监测结果和传染病发病与流行情况等指标的综合考核制度。完成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22.6万人次, 接种率均在98.00%以上, 二类疫苗接种稳步发展, 巩固了扩大免疫规划项目成果。慢病防治示范工作规范开展, 广泛开展全民宣传动员, 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 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1.5万份。不断完善三级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 实施“无偿产前检查、产时保健、产后访视”一条龙服务活动, 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服务, 提高住院分娩率, 并以计生工作推进母婴保健保偿系列化服务。建立了孕产妇和婴幼儿转诊急救的“绿色通道”, 确保母婴安全,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87/10万, 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8.96‰以下,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为100.00%, 免费婚检率达到82.30%。

3.2 重点疾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实现无重大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为目标, 大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2009年全市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14种2 126例, 发病率为189.82/10万, 定点医院接诊发热病人1 230例, 确诊甲型H1N1流感14例, 报告手足口病617例, 均无死亡病例发生, 疫情处于可控状态。工作中突出抓好“一个重点人群” (在校学生) 、“两个重点关口” (医疗机构、交通工具及站点) 、“三个重点区域” (市区、经济园区及与发病地区毗邻乡镇) 和“四个重点环节” (应急准备、应急值守、应急响应及应急处置) 。协调部门联动,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开展疫情监测和研判,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规范转诊, 积极救治, 实施疫苗接种, 强化督促指导。

3.3 卫生监管实现新突破

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三

关键词:提升:公共服务:构建:和谐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完善,推动民生事业和社会不断进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我省贯彻中央工作部署,在全省下大力增强抓好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贵州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建设平安贵州、幸福贵州、和谐贵州。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是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就是指筹集和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提供实物形态或非实物形态公共品等方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过程。不论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有何不同,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都是公益性的,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的公共服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主要承担基本的、基础性的、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因此,公共服务尤其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对民生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 强化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公共服务效果的判断标准,社会公众的认同是关键因素。我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基本公共服务,正是对这一根本任务和宗旨的直接体现。“人民是稳定的基础”,“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以贯之,公共服务,涉及到处理社会利益、财富的分配关系,基本民生保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我省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做好群众工作,扎扎实实帮助群众排忧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在群众利益诉求格局多样的情况下,要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应该在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注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获得群众对工作的理解、支持、信任和信赖。同样,增进人文关怀也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的关怀感、亲近感。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公务,围绕民生抓好社会管理、抓好公共服务,以民生改善凝聚民心、以民心所向汇集发展合力,以优质的公共服务来感召社会公众,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来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加强和创新。

二、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政府部门的执行力

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实施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很多情况下,存在“市场失灵”,也同样存在“政府失灵”的状况,主要原因包括公共政策失效,公共物品供给低效、内部性与政府扩张以及寻租与腐败等问题。合理配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事权和财权,建立规范、明晰的公共服务体制,要根据政府职能和公共产品属性的不同,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事权,并遵守职权下放,服务效率优先的原则。公共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承担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减灾、社区服务、优抚安置、基层治理等工作。由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欠发达阶段,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人民群众的社会服务与管理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必须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与管理事业,尽快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净化社会服务环境,切实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减灾、社区服务、优抚安置,基层治理等项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满足我省社会公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因此,政府部门要着力健全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平衡利益格局,发挥好社会管理组织作用,完善政策、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好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以城乡基层为重点的民生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财政保障机制。探索推行公共服务改革,引进外部公共服务主体和内部机构改革并重,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促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反映公共需求满足水平,还应该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将标准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引入公共服务,实施绩效管理,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三、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针对省情,体现贵州特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在不断建立完善过程中,困难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贵州经济欠发达,基础条件薄弱,民生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相关机制体制不完善的矛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008年6月28日发生的“瓮安事件”,演变为一场影响和涉及面大的事件,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在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上没有解决好问题,欠账很多,人民群众不满意。

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突出问题,三年后,瓮安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瓮安的变化真让人高兴。教训是财富。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干群就能一条心。”2007年,瓮安群众安全感只有59%,2010年为96.9%,在全省排第三位。三年来瓮安县坚持 “民生至上”,不断加大民生事项投入力度,解决民生欠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2011年县财政共投入民生建设10.5亿元,占县财政总支出的75.32%,投入总量是2007年的3倍多。修建完善一大批教育设施,建市民广场,建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快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县情实际确立的“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科学发展、强县升位”工作目标,实施“城镇经济带动、重大项目拉动、人力资源推动”三大战略,全县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干部作风变实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一线办实事,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党和政府威信变高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群众排难解困,群众对干部的亲切感、亲近感、信任感拉近,干群关系融洽,瓮安由乱到治的经验,就是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最根本的还是以人为本,做好群众工作,扎扎实实帮人民群众排难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安顺西秀区“7.26”、毕节黔西“8.11”两起群体事件,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我省改革发展大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还很繁重。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快实现“两加一推”的战略,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的位次大幅前移,为改善基层群众民生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明确提出,要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使重大民生的改善好起来。构建平安、幸福、和谐新贵州的目标,预期会得以早日实现。(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天明.浅议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华章.2011.30

4.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四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论文发表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5.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篇五

关于完善规范强化课后服务第二时段的工作意见

为了进一步完善规范课后服务工作,保障课后服务安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尤其是第二时段的课后服务质量,经过充分调研和学校党支部、领导班子集体研讨,形成如下完善课后服务第二课时的意见:

一、细化体育锻炼,杜绝安全隐患

一是明确责任。

负责当天体育锻炼服务的教师就是责任人。二是明确锻炼区域。明确规划体育锻炼区域,采取分年级分区域上体育锻炼活动。先规划校级社团的活动场地,将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分开,将班级活动区域细化。三是逐步研讨确立锻炼内容。体育组负责提供统一教学素材以及分解教程,以便于老师们更专业地开展好课后服务第二课时。通过集中教师培训,由体育组教授第二课时服务的老师,使我们的体育课后服务更加专业化。体育锻炼内容可以优先考虑教师自身专长和学生兴趣,然后考虑学校体育特色如武术操、啦啦操等,体质监测锻炼内容也可以适当考虑。同时也要考虑到天气的问题,可以引进室内体育活动,手指操,手势舞等活动,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年级段划分,统一组织安排。责任人:XXX

二、鼓励发展教师特长,多元化开展艺术活动

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和校级层面设计相结合,优先发扬教师个人特长专业,鼓励开展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班级社团活动。对于一部分不知道课后服务要教授什么内容的老师,可以选择青花瓷工艺美

术,美术组负责提供统一教程和培训。责任人:XXX

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资源,打造课后服务亮点

充分利用图书馆,安排专人负责,按班级顺序合理安排日程表,各班轮流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览活动。责任人:XXX。

计算机室专人专用,进行信息技术编程兴趣小组活动,安排**负责开展计算机编程活动。责任人:XXX

实验室安排科学教师或者喜欢科学实验的教师,安排科学实验活动。综合教研组要进行讨论和具体落实安排。责任人:XXX

其他有些学校优质资源设备,也要尽量做到资源效用扩大化,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作用,打造课后服务的亮点。下一步要再进行调研和讨论。

四、规范开展校级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校级社团(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合唱团、乐队等)要规范开展,前提是要先保证好学生的安全,要明确具体学生名单,开始要点名,结束要护送。校级社团活动要打造出最高的课后服务水平,要培养体育艺术方面专业发展的优秀学生。责任人:XXX

五、强化督导检查,确保课后服务安全

**专人负责课后服务的督导巡查,一是巡查有无开展,二是巡查有无安全隐患,三是督导验收课后服务质量,四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预警,五是监护放学路队的集合与行进的安全。责任人:XXX

保安队要负责警戒大门外放学安全。责任人:XXX

6.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六

迎江区建新社区是安庆市历史悠久、商业繁荣的老城区,革命志士徐锡麟雕塑、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倒扒狮、清节堂步行街等名胜古迹坐落其中。同时,建新社区也是一个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较多的老城区,社区面积0.40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991户,常居人口6340人,流动人口734人,育龄妇女2033人,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在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一目标,以政策推动为抓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依托,创新工作方法,为推动社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8年荣获“安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光荣称号。2009年我社区做为迎江区唯一的一个受检单位,接受了市级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考核,为迎江区连续六年夺得全市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考核取得了第一名优异成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目标,不断完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为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社区党委、居委会领导的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在居委会主任主管、副主任分管,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协管的基础上, 明确了2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有经验有能力的社区委员具体负责。并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和共驻共建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成立了由51名楼栋长、43名信息员组成的纵向服务与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的横向管理网络。在办公场所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两间50平方米的社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生殖保健咨询服务室,1在一楼80平方米的活动大厅建立了人口学校、协会会员之家,并专门配置了电话、电脑、打字机、照相机、档案柜、电教设备、生殖保健药具专柜等,以确保社区计生工作的全面开展。社区计生委员非常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区在室内外制作了以传播婚育新风、宣传生殖保健科普知识为重点图文并茂的宣传橱窗、政务公开栏、计生举报箱,充分体现了社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工作特色,使育龄群众一进门就有温馨、方便、安全、可信的感觉。建立了悄悄话室、联心簿,为育龄群众回访开辟了“绿色”通道。实行了计划生育分片包干工作制度,以所辖5个居民小组为单位,进行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责任片区划分和任务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以赴做好社区计生工作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计生协会会员会议,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电教设备齐全, 记录完整,工作有日志。同时建立了居民户互帮制度,发动社区志愿者关心、帮助广大育龄妇女。

二、以规范化管理为方向,不断加强社区计划生育信息建设

为掌握社区育龄妇女的第一手资料,直接有效地开展育龄妇女服务工作,社区计生分片包干工作人员,持续开展对辖区内育龄妇女的调查统计工作,经常放弃节假日深入到所有育龄妇女家庭,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建立了家庭综合档案,并逐一进行登记、建档立卡。计生委员每天坚持用微机处理计生日常工作事务,从而实现了社区育龄妇女的信息化管理。对流入已婚育龄人员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为其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2009年为流动人口提供孕环情服务共计180人次,生殖保健咨询服务30余次。扎实开展四项清理摸底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工作责任。对清理出的“四项信息”及时进行跟踪、落实到位;对清理出来对象及时录入全员、WIS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育龄妇女的建档率和准确率。现本社

区无政策外生育,无14周以上政策内孕情流失,社居委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常住和流动人口中重点已婚育龄人群服务对象按月进行访视,帮助常住和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掌握3种以上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方法;设立生殖保健咨询服务室,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不断满足育龄群众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的需求;为育龄群众提供初级生殖保健服务,服务室的药具专柜药品齐全,并实施免费发放服务项目。计划生育知识的知晓率在95%以上,宣传教育普及率95%以上,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满意率在98%以上。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吸引居民参与率达90%以上,宣传到位。

三、以服务育龄妇女为载体,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

育龄妇女的基本需求涉及教育、基本生活保障、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民主权利等多方面,我社区服务坚持从育龄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环节入手,优先把育龄妇女纳入再就业、医疗保险、基本保障等民生工程范畴。我社区实施依法行政,依法为育龄妇女办证率达100%,做好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发放管理工作,落实率达100%。积极落实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对符合奖励标准的计划生育家庭按时申报 并将“一卡通”存折发放到对象手中。落实国有破产、改制企业职工独生子女一次性补助,我们通过调查、摸底我社区共有34名国有企业破产、改制后退休职工符合条件,通过我们积极申报他们都拿到了1000-2000元不等的补助金。建立贫困家庭慰问制度,每年春节、“5.29”协会活动日、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开展“献真情,送温暖”活动,对辖区范围内独生子女幸福家庭及贫困独生子女家庭、贫困母亲上门进行表彰、慰问,报通过搞好重点服务激活和带动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常住育龄妇女王健,夫妻俩人双双下岗,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了低谷。社区为该户申请了低保,在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帮

助王健开了一个水果摊,考虑到水果保鲜的需要,社区又为她家募得一台冰柜。现今王健的水果摊生意兴隆,生活稳定。育龄妇女陈冬梅家住任北2-4-409室,结婚不久的陈冬梅是婚嫁来宜的居民,陈冬梅未怀孕前,社区就经常上门宣传优生优育知识,怀孕后,妊娠反应激烈,社区工作者和女性志愿者跑前跑后,陪同到医院检查,帮助复印证件,办理生殖健康证,孩子出生后,又帮助孩子洗澡打包,讲解科学喂养方法,陈冬梅娘婆二家了解情况后都很感动。

建新社区把育龄妇女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挂在心上,全面提高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从调查核实办理低保金,到扶助育龄妇女就业;从联系争取育龄妇女子女助学项目,到协调学校为育龄妇女子女入学减免学杂费;从调解邻里纠纷,维护育龄妇女合法权益,到团结教育育龄妇女遵纪守法,树立生活信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等等。只要育龄妇女求助,只要是我们发现,都尽力帮助解决,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路还很长,育龄妇女的困难还很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示范社区”的作用,就一定能推动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建 新 社 居 委

7.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七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眼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中央更加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此, 我们专门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亲身感受老百姓对浙江省地方政府这几年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状况。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 到目前我们一共收到答卷9825份, 受访者男女比率相等, 26-30岁的占35.1%, 16-25岁的占32.2%, 31-40岁的为24.84%, 看来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关注。在受访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6.1%, 高中文化占27.6%, 本科占21.6%。从此项分析,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 在受访者中, 城市人口占了总调查人员的68.9%, 公司职员占了总调查人员的53%。看来农村群体还不那么注重文化方面的需求。从经济收入的情况看, 受访者中, 人均月收入2千-3千元的占了39.9%, 3千元到5千元的为33.78%。从这一意义上讲, 浙江省大部分人员还是能够承受目前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的, 2012年全省的人均月工资为334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浙江省各地方政府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力度, 但还是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需求。在对群众光顾博物馆 (含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 、图书馆、文化广场 (含文化公园) 、档案馆及社区阅览室 (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 等场馆调查中, 光顾1-4次的选项所占比率最高, 说明普通百姓每年光顾文化场馆的次数很少。对上述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上述五种场馆建设“一般” (五个选项: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的比率分别为:61.28%、54.23%、53.01%、67.08%、62.69%, 很满意、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都只占百分之几。

在对“你希望当地政府着重加强哪类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中, 有65.19%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 51.96%的受访者选择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 49.9%选择图书馆, 46.46%选择影剧院, 25.65%的受访者选择了基层的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 22.92%的受访者选择网络上的免费文化资源和文献, 19.9%的人选择流动性的文化服务设施、如流动图书车、流动放映车。

从上述两个选项中发现, 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非常关注。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的普遍滞后, 尤其在场馆的数量上、基层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 以及设施设备的管理跟不上、维护不到位、更新脱节, 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不顾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

(二) 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少, 满意率低。

在对人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中, 发觉群众参与的次数少、满意度低。这次问卷调查的公共文化活动分为五种:免费文化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大型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免费培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提交的答卷中, 我们发现全年一次都没有参加的竟分别占35.1%、36.9%、35%、43.4%、45.1%, 每年参加了1-4次这类活动的人员占了将近一半左右, 分别是54.05%、52.56%、53.1%、45.83%、44.77%。对于上述五项活动的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一般”, 在五个选项 (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中的比率分别为65.19%、65.02%、64.69%、65.92%、66.66%。比较满意的比率分别为:19.92%、20.45%、21.35%、19.13%、18.28%。对五项活动表示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均占了百分之十几。

现在许多活动纯粹是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举办, 根本没有群众基础, 群众也不需要。一些活动形式过大, 只能在大城市举办, 不适应放在下面或小的地方进行, 开幕式时看看人头济济, 其实参与的都是各政府部门的领导们, 但前来参加的真正的基层老百姓却寥寥无几。

(三) 公共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小, 形式单一。

被问到“阻碍你参加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81.24%的受访者的回答是:“工作、学习繁忙, 没有时间精力”, 而嫌“宣传做的不够, 对活动缺乏了解”的受访者占了43.64%“距离太远或交通不便”的占32.4%, 觉得“人气不足、太冷清”的占10.47%, 感觉“设施不够舒适或人性化”的占10.26%。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期间宣传力度的缺乏和宣传形式的单一化, 是活动人气不足的原因。另外, 许多企业部门的工作加班加点, 也严重制约了广大员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四、几点建议

(一)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

公共文化活动的场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任务,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不断地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建设、改造, 对设施的改善、维护和更新, 即场馆硬件、软件始终保持能够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状态。

1. 以社会效益为最大追求目标, 体现公益性。

公益性, 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免费的或优惠的。之所以强调公益性, 是因为文化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中就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强调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 其中就包括文化需求;强调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中就包括精神文化成果。公益性的要求, 决定了各级政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 积极引导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的追求目标。

2. 以基层建设重点, 体现便利性。

便利性就是要做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让人民群众就近、随时、快捷、方便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便利性, 关键是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眼下, 农村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活动严重缺乏, 农民参与活动只能到城市里等, 所以只有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场馆建设, 要把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放到基层去, 放到农村去, 才能体现公共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文化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 正在建设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都是政府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3.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体现均等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富裕和贫穷, 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 我国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现象, 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当前, 尤其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

(二) 要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文化活动。

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调查显示, 大部分企业职员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没有时间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也是所在企业单位的损失, 更是丧失了大家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机会, 这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不利。要解决企业员工有时间去参与活动, 首先, 主办者通过政府部门, 组织广大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组织好队伍, 以单位的名誉参与, 这样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会用心去参加。其次, 企业可以在活动举办时段放假让全体员工参与活动。最后, 鼓励企业单位要把塑造企业形象的品牌文化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来抓, 通过企业自己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以达到为创造更好的效益、为员工增长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二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适合群众的口味,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政府部门和主办单位要改革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多举办一些具有群众基础、当地浓郁民俗风味和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文化活动还要照顾基层群众的参与, 要多举办些费用少、效果好、群众参与方便的活动,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尽量多的享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参与。

首先, 营造活动氛围。围绕“活动最吸引人的内容”这个重点, 及时宣传文化活动的步骤、安排, 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关注度, 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既不摒弃原有的广播、版报等宣传方式, 又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 采取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小型的文艺活动、送电影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大在举办活动前夕宣传力度, 把举办地点、活动特色、活动时间以及其他一些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告诉老百姓。

8.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八

【摘要】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三亚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还存在设施落后、规划不合理、供给模式单一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分析总结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的制约因素,提出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游客感知;提升对策

一、绪论

2012年6月11日,国家旅游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远远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极大程度阻碍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旅游公共服务这一论题,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的研究成果。Jennifer Reilly, Peter Williams, Wolfgang Haider(2009)提出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之一[1]。游客从旅游过程的初始到末端,都需要旅游交通来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并且同其他旅游活动环节一起,为旅游产业链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和支持。Thompson K, Schofield P(2007)以大曼彻斯特为例,将旅游目的地交通服务质量与旅游满意度相结合,指出游客对旅游地交通的感知与态度对海内外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满意度有影响[2]。国内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理论阶段,各项体系并不完善,但不乏优秀的成果。李辉(2013)根据西安旅游公共服务的现状,综合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主要为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类服务、旅游安全监测类服务供给现状,提出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3]。李爽、黄福才等(2010)基于公共产品等理论,从旅游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特性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范畴、特征进行界定和探讨[4]。戴继锋等(2013)结合旅游城市的特征,从基本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三个维度,分析三亚的城市交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三亚交通规划的方法[5]。由于三亚地理、地形的特殊性,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在三亚并不适用。在交通规划中,除考虑满足本地居民正常出行要求外,更要了解游客的感知判断,做好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建设。侯作前(2013)构筑了广义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制度,从多个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了系统规定,成为加快和提升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6]。胡洪彬(2013)从游客感知视角分析制约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因素,提出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7]。

可见,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中,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专项研究并不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更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程中必不可少的体验,同样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成熟度。三亚作为海南旅游业的排头兵,城市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随着游客量的急速增加和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旅游旺季的旅游公共交通还存在软硬件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调查研究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改进提升的建议,有助于缓解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困境,逐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为三亚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调查旨在获得游客对于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感知结果以及关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对旅游目的地重要性的认知。采用李科特5分量表,分别用5、4、3、2、1,分别代表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对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性能的评价,则通过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五个标准分别设置数值5、4、3、2、1。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游客对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感知程度和对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感知程度等。调查共发放和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对于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PSS软件。

(二)问卷调查

1.被调查者人口统计。调查样本的统计显示,女性比例占到62%,调查人群的年龄在21-30岁的接近一半,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46%,月均收入水平分布基本持平(集中在2000到5000的区间),职业则以学生、公司职员居多。

2.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及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有75%的游客选择乘坐公交出行。其次是出租车,占到14%,摩托车、自驾车、自行车的比例相对较少,合计仅占11%。影响游客选择交通工具的原因中,便捷占40%,安全为32%,费用占到14%,舒适、时间、整洁等几项相对较少。以选择比重最大的公交为例,很多人选择的原因是在能保障个人安全的基础上,公交的性价比高,费用低,可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出租车、公交车和自驾车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但是考虑到费用和是否便捷等原因,绝大多数游客并不会选择自驾出游。安全问题也是游客在旅行中关注的重点之一,出租车、公交车和自驾车基本可以满足安全的要求。其次是费用方面,在保障便捷和安全的前提下,若对时间的要求不是十分迫切,费用将直接影响游客的选择。在旅游路线上,考虑到旅游城市本身的性质,偏远的景点也会有公交到达,而出租车的费用却不是多数人可承担的。以大小洞天为例,从市中心到大小洞天,公交的费用大约在10元左右,而出租车的费用大约在150元左右,相差颇多。

三、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配套不完善

在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中,能否提供便捷、经济、舒适的旅游交通,是保证游客满意的前提。三亚在交通设施方面,景区之间缺乏便利的交通、且班次少,停车位明显不足。不仅如此,交通工具的数量在旺季明显不足以承担庞大的人流量。另外,对于自驾车的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对于路况等信息的发布、汽车旅馆的建设和紧急救援等诸多方面,仍有待解决和完善[8]。调查显示,游客对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方便性、快捷性、经济性、舒适性、数量的充足性、标示的清晰准确、准点准时、班车频率与发车时间几项性能的期望值均值分别为4.53、4.43、4.16、4.11、4.2、4.18、4.28、4.24;对于三亚的感知程度则分别为2.99、2.86、2.44、2.67、2.7、2.83、2.68、2.72。三亚现有的旅游公共交通和游客的心理期望之间还存有较大差距。endprint

(二)交通规划不合理,旺季需求难满足

对旅游城市来说,良好的可进入性是保持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先决条件。这对交通的合理性规划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保证现有人口的正常需求,又要保证在旅游旺季,游客和常住居民的顺利出行。交通规划方面,游客的期望值为4.1左右,而游客实际感知的程度仅有2.7。同时,在访问中,很多游客反映在旺季打车难、坐公交挤等问题,由于很多路段仅为双车道,对于自驾出游的游客来说,面对交通拥堵的情况,只能表示无奈。由于三亚路网规划建设较为落后,加之配套设施不足和司机不文明驾驶,给三亚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主要路段堵车现象非常严重。

(三)环境差,费用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旅游公共交通的整洁与安全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调查发现,对于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整洁性和乘车治安的安全性两项,得分分别为2.63、2.82。访问中,很多游客看到或是遭遇在人群拥挤的公交车上有人行窃的迹象,这让很多游客出行忧心忡忡,叫苦不迭;另外,公交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堪忧。对于三亚旅游公共交通的经济性,游客的感知程度为2.44。游客反映,出行的成本偏高。在三亚出行的费用,甚至超出很多大城市,无形中给游客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对于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游客给出的评分为2.24,而游客的期望值则为4.36。蛮横、不亲切、不热情、素质不高,是游客对于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从业人员的反映。

(四)供给方式单一,社会认可度低

造成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除三亚作为热带海滨旅游城市特殊的季节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主体单一。现有供给方式是以政府供给为主,但是单靠公共财政投资,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在三亚,由于现有车辆的供应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黑车在市面猖獗,也从侧面反映出现有交通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社会认可度方面,三亚的旅游公共交通一直不为人所津津乐道。首先是堵车问题,据游客反映,在高峰期的重点路段,堵车几十分钟甚至1小时;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交通工具相对脏、旧,无三亚特色;相关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整体印象不佳;智能化服务较为落后。游客对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的感知程度为4.28,而对于三亚旅游公共交通的满意程度仅为2.46。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政府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偏好性选择。政府作为旅游产业的决策者、提供者和宣传者,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作用重要,大至政策法规,小至推广宣传。在旅游产业市场化的进程中,容易出现由于旅游管理的市场化,部门行政人员慢慢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取向和既定准则的现象,进而导致在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上的偏好性选择。一方面,在旅游公共交通工具的供给中,轻视环境和社会承载力的影响,将现有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从客观上导致游客坐车挤、打车难等问题的出现,对现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三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规划还在延续传统思路。作为旅游城市,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给现有交通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另外,政府部门过于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进而在软件服务上,不能符合现有旅游市场的要求,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监管不严,奖惩措施不明确,培训不到位等问题相继出现,极大影响了游客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2)法制体系不健全,职能部门能力有待加强。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游客在交通指引、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多,从客观上,对现有交通法制体系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能力进行考验。目前,我国旅游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单就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而言,基本是以现有交通法律法规为准则进行管理,缺乏更高层次、针对性更强的法律依据。另外,现有旅游公共交通市场过于散乱,市场欺客、载客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旅游城市的形象。从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看,由于缺乏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明确定义,在涉及职能分配和管辖范围上,容易造成管理的交叉重叠,责任的不明确。随着科技进步和大众对旅游过程的重视,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缺乏社会参与力量。政府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在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政府已不可能独自承担所有职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以实现服务的最优化。然而,目前三亚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偏低。很多行业组织并未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协助、监督等,容易造成供给方式和供给主体单一等现象,进而导致游客的利益受损,降低旅游满意度。

四、提升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策略

(一)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交通线路的规划布局应结合城市长远的发展规划与布局,充分考虑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出行方便,尤其是旅游旺季的交通需求。作为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的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为方便游客来往于不同景区之间,应增加游客来往景区之间的车辆和班次。交通工具方面,适当增加旅游旺季的出租车数量;开通更多的公交线路,确保旅游旺季本地居民的日常出行畅通。同时,完善旅游公共交通的配套设施和及时发布路况信息,例如增加停车场的车位、设置公共交通标识、多渠道共享交通路况信息等。

(二)创新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方式

除了旅游公共交通的硬件基础设施,旅游公共交通的信息服务对游客出行同样重要。传统的旅游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多有交通主管部门提供,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旅游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也应创新供给方式,通过电子触摸屏、二维码扫描等功能,让游客实时了解出行信息,并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做出评价和信息分享[9]。同时,政府应采用合理的反馈机制和鼓励制度,通过诸如优惠景区门票、免费参观景点等措施,鼓励游客和市民加入到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建设的队伍中。

(三)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的消费环境endprint

为使三亚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符合三亚旅游整体形象,并能最大程度满足游客需求,政府部门应将角色转变为服务型。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建设中,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的消费环境,规范整顿现有交通市场,确保游客出行消费放心。加强对旅游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美化旅游交通工具的内外环境,创造文明卫生的交通环境,进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五、结束语

三亚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备受游客诟病,就此开展调查研究,对提升三亚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树立三亚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调查样本的规模相对有限,影响到分析的精确度;另外问卷题目的设计还缺乏更为深层的内在联系。后续研究应关注不同利益主体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游客的感知;同时,需结合特定的分析方法或模式,优化问卷的题目设计,增加调查样本量,并对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Jennifer Reilly, Peter Williams, Wolfgang Haider. Moving towards more eco-efficient tourist transportation to a resort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J].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09, 26(1): 66-73.

[2]Thompson K, Schofield 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transport performance and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7, 15(2): 136-144.

[3]李辉.西安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路径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 2013(5): 170-171.

[4]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J].旅游学刊, 2010, 25(4): 21-25.

[5]戴继锋等.专业旅游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三亚市为例[J].城市交通,2013,11(1): 25-32.

[6]侯作前.旅游公共体系完善与提升保障[N].中国旅游报, 2013-5-13.

[7]胡洪彬.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旅游公共服务改进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3, 23(1): 10-13.

[8]李柄义,梅亮.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 99-100.

9.优化职场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篇九

为充分打造现代化正规银行机构形象,联社重视通过整治职场环境为有效载体,深入推进文明规范优质服务,使网点形象、职场环境、服务行为等各方面有很大程度改观,不断结出为客户服务的丰硕成果。

一、引入培训力量

联社与深圳XX公司合作,组织开展了文明规范服务导入培训,并结合现场督导、暗访等多种形式,对网点职场管理、员工服务行为方面的不足进行指点、纠正,使网点职场环境大幅改观,员工服务行为基本实现标准化。

二、加大督导力量

联社领导、机关各部门及文明规范服务督导小组密集深入基层各营业网点,巡回指导网点规范物品陈设、统一清理杂物和规范服务细节,强大的督导力量,使网点每位员工高度重视,并从注重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

三、塑造标准形象

联社投入大量资金,为员工配备统一的着装穿戴,并为各网点的基础服务设施进行修缮,统一了外部形象。同时,为网点配备统一的内部服务设施及宣传资料,使网点形象形成标准化。

四、统一服务行为

为了打造统一规范的员工服务行为,联社从开展员工心态教育入手,打造示范网点,结合“三声”服务,“十字礼貌用语”、站立微笑服务等服务要求,使员工服务行为实现标准化,并落实了有效的奖惩措施。

10.健全改进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篇十

秦周顺

(林州市人民医院.河南林州.456550)

摘要:本文介绍了该院围绕“三好一满意”活动,积极探索让患者、家属、员工主动参与并融入到“三好”的体系和环境中来,创新健全机制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让患者把意见和建议留下来,把满意带走。

关键词:持续改进 机制建设 “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好一满意”活动是卫生部伴随医改同步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关乎卫生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乎人民群众就医与健康的切身利益,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把活动扎实开展好。近年来,本院在努力为患者提供全周应诊、分层收费、快捷报告、预约服务等十项便捷服务的同时,开拓创新,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涵盖主动改进,监督激励、沟通和谐等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一、机制

1、开展满意度调查

由党办负责逐科逐人调查到每位患者或家属,每月一次,满意度结果直接与奖金挂钩。通过满意度调查,把每位患者或家属就诊住院过程中体验到的服务感受、评价意见留下来,结合“三好员工”评比为病人或家属提供一个评价与监督的平台,充分发挥广大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监督作用。实行动态调查,使满意度成为分配的主要杠杆。

2、开好家属座谈会

党委坚持每月认真组织召开一次家属座谈会,从临床每科随

机聘请1名家属,党委班子及相关职能主任参加,20名员工代表列席旁听(全员轮转),虚心征求家属对医院服务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着力进行改进。家属对我们的服务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评价最真、意见最中肯,凡是病人或家属不满的,都是需要我们努力改而且必须改好的,病人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更是我们持续改进的切入点和动力源。让员工代表列席旁听是最好的机会教育,面对面倾听患者家属意见,有利于强化服务意识、正视工作不足、积极配合整改。每次都能征求到十条以上有利于医院服务改进的良好意见或建议,院长现场协调,限期整改落实,实现了高效针对性改进的目的。

3、健全医德考评制度

建立医德考评档案,健全医德考评制度,包括文明服务、红包回扣、合理用药、药占比、差错事故、满意度、表扬、投诉、媒体报道、奖惩情况等内容,由每个相关职能科室按照规定分值进行月考评、月奖惩,党委实行月备案、年汇总,考评结果直接与晋升、评先、评优相结合,实行“一票否决”。

4、开展服务之星评比

服务之星每月由党委扩大会评比一次,由各个支部初选择优推荐两名候选人,支部书记在党委会上陈述候选人优质服务事迹,党委会成员根据候选人事迹及其工作表现进行评选。对评出的服务之星,党委在院周会上进行隆重表彰,不断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大家讲服务、重服务、改进服务。

5、开展“三好”员工评比

每年开展一次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三好”员工评比活 2

动,采取以患者满意度调查为基础,结合医护互评、部门互评等形式,评出“三好”员工予以嘉奖。通过评比,把“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每位员工心中,同时评出正气,评出干劲,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6、开好服务促进会

党委每年认真组织开展一次手术室与外科系统、医技科室与临床系统、药械后勤与一线科室服务促进座谈会。让大家站在医院持续发展、优质服务患者的角度和高度,面对面、实打实,提问题、找不足。通过这些横向交流切磋形式,在强化员工“三好一满意”意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员工自觉改进工作的习惯,最终汇聚成主动优质服务的团队合力。

7、坐好便民服务室

院领导轮流出坐院长接待室,职能科主任轮流出坐便民服务室,“两室”职能涉及患者退费、退药、咨询、投诉、协调、反馈等,目的是给病人提供一条快捷、方便的绿色服务通道,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及时弥补一线服务不足的珍贵平台。要求按时出坐、文明接待、有效协调、情况反馈并做好记录。

8、开展机关服务到一线

要求每位机关人员每周抽半天时间到一线搞服务,岗位由人事科统一安排调配,服务质量与奖金挂钩。服务目的是对口支援一线,换位评价工作,消除机关与一线之间工作隔膜,促进干群和谐。同时在服务上率先垂范,带动全院文明服务。

9、开展模拟患者活动

党委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模拟患者活动,组织 3

员工分批赴上级大医院模拟患者排队挂号、交费、就诊、检查、取药等,切身体验患者就医全程,对照自己平时工作,换位思考患者来到一个陌生医疗环境、如遇到排长队等候、医生问诊不细、窗口服务态度生硬、检查报告迟迟不出的心理感受,反之遇到态度和蔼、热情周到、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也让大家之感动、印象深刻,从而激发出员工自觉文明、自律规范、自动改进的动力。要求每位员工把上级医院好的做法与自己岗位服务结合起来,写出心得体会,提出服务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到位、效果明显的予以嘉奖。

10、开展文明服务培训

党委坚持每年定期组织举办6次全员文明服务培训,每两月一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举办文明礼仪、医患沟通、敬业乐业、优质服务、风险防范等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利用读书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英雄道德模范报告会对员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多年坚持不懈的系统文明服务培训,使员工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服务言行更加文明,沟通技巧日臻熟练,服务水平空前提高。

二、体会

1、服务靠改进,改进要主动

服务改进需要借脑、借力、借势。坚持开好患者家属座谈会、医技后勤与临床服务促进座谈会,坚持认真开展好满意度调查、出院随访、社会走访、模拟患者等,均是主动寻求和借用改进监督力量,服务改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层,需要紧紧依靠大家,面对面零距离沟通,诚恳地征求患者、家属、员工的意见建议和 4

需求,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医院服务改进中来,共同查找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患者或家属对医疗过程及服务,如医生一天查几次房,护士巡视几次,就诊流程、床单元设施、饭菜质量、环境秩序等,他们感受的最真切,意见建议最中肯。因此服务改进必须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改到实处,改出实效。

2、服务见差异,服务无止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就医保健需求不断提高,未来医院之间发展竞争横向比最大的差异是服务,纵向比最大的差异也是服务。如本院开展的快捷报告服务,血尿常规、超声诊断、胃镜检查、急诊拍片、CT检查限时15分钟出报告;平诊CT、核磁检查、免疫三项、微量元素测定1小时出报告;病理切片72小时出报告等。快捷就是差异服务,时间提早的背后虽是员工超常的付出,但为病人节约了时间,提供了方便。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改进余地,服务无止境,只要诚心实意改进,就能始终找出不足,迎头赶上。、服务在细节,真功在点滴。

服务贯穿于就医的每个过程,覆盖每个环节,取决每位员工,关乎每位患者。从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能充分享受到细节服务管理所带来的便捷,如全天候文明导诊、分层分区收费与药房、环形取药窗口、周到舒适的候诊设施、便民服务室、亲情担架服务队、空腹抽血早餐、陪护椅、微波炉等。只有持续抓好“三全、三不、四到位”管理,即:全员、全面、全程;不棚架、不脱节、不糊弄;人到位、物到位、说到位、做到位,夯实细节,点滴改进,才能最终实现系统服务的完美。

4、“三好”要持续,持续靠机制。

“三好”浓缩着以人为本、执医为患、持续发展、医患和谐的理念与要求,三个方面十八项要求,没有一项是多余、苛求和空洞的。服务好,才能做到方便;质量好,才能实现安全;医德好,才能追求价廉。“三好”有如三足鼎立,不可分割,不可偏废。“三好”要持续,必须与行风建设、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约束监督、考评奖惩、改进完善的长效机制,互促互补,相得益彰。如开展的满意度调查,通过门诊或床旁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一举三得,既能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关心的温暖,又能及时表扬或警示医护服务的优劣,而且调查结果将直接与“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服务之星”、“三好员工”评比挂钩,运用到晋职、晋升、评先、评优中。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改进机制,才能既疏通改进渠道,又不乏改进动力,持续有效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上一篇:难忘那点绿茵作文下一篇:医保稽核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