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2025-01-28

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13篇)

1.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一

考研英语英译汉翻译技巧(5)否定的翻译

考生在做考研英语英译汉题目时,应首先把这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当作泛读题看一遍,主要是对全文的大意、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在不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的情况下,若有不懂的句子大可不必在意。下一步考生可以逐句地对五个划线部分的句子精读一番,下面是全部否定、部分否定的翻译技巧。

考研英语中的否定有其特有的.形式,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译汉翻译中要特别重视被表达的意思是全部否定、部分否定、还是双重否定以及有没有否定转移的现象。

(1)否定转移:

The object did not move because I pushed on it.

The object moved not because I pushed on it.

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该物体的移动不是因为我的推动所致。(第一句里有否定转移)

We did not build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to educate our boys for export.

译文:我们成立理工学院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日后出国。

(2)部分否定:

具有全体意义的词如all, every, both, always 等用于否定结构时,不表示全体否定,只表示其中一部分被否定。不能译做“一切都不…”,而应当译成“并非一切…都是”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金子。(谚语)

I do not like both of the books.这两本书我并不都喜欢。

2.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二

林语堂学贯中西, 深谙东西方文化, 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 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该文章, 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 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 2007, p.82)

在《论翻译》中, 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语堂提到, “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 第二是通顺标准, 第三是美的标准。”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他提出, “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 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 而不是绝对的忠实。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 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 详细体会其意义, 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关于“美的标准”, 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 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 2010, 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 在他看来, “文字有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或得其神而忘其体, 决不能把文义, 文神, 文气, 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他在1923年所撰的《论翻译》一书中着重强调:“对于诗文小说之类, 译者不译此书则已, 此等书则与运用之外不得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王明明, 2007, p.216)

二、李清照《声声慢》林语堂的英译文赏析

李清照是南宋前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婉约清雅, 落笔无声, 余味悠长, 用一个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笔触描景怀, 平中见奇, 使她的词千百年来至今仍脍炙人口, 广为流传。《声声慢》一词一题“秋情”, 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时值外敌入侵, 家破人亡, 伤国, 悲夫, 愁己之情抑郁于胸, 诗人借词抒怀, 将晚年孤苦无依的愁怀尽释笔端, 这首词无论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 均见笔力超群, 自然率真, 毫无斧凿之痕。虽写个人哀愁, 但笔力凌厉, 把那种排山倒海的“愁”, 表现的铿锵有力, “婉”中“劲”来。词为双调 (片, 阕) , 八句, 上下片各五仄韵。其音乐性强, 善用叠字, 形象生动, 读起来朗朗上口, 极富美感。

首先看词牌名:《声声慢》。

原词:声声慢/林译:Forlorn

对大多数词作来说, 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并不大, 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表明作者是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但, 《声声慢》确属例外。词中不过短短20多字, 却含不少齐齿音和舌尖音, 它们相互交叠, 浅吟低唱。这是词人有意为之, 用这样的声调来诉说自己内心的惆怅。由此可见, 这一词牌不仅关系着词的节奏, 而且还关系着词的内容。此处的“慢”不是指调之长短, 而是指词节奏之快慢。 (周舟, 2007, p.84) 林语堂将其译为“Forlorn”, 通过题目就奠定了全词忧伤、凄凉的基调, 仿佛浮现出女词人在凄风苦雨中孤苦无依, 满目愁容的萧瑟画面。

原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词的开篇落笔见奇, 连出十四个叠字, 一句三叠韵, 六双声, 两两相叠。声音抑扬顿挫, 声腔时圆时平, 诗人充分利用了这14个字发音口型的不同, 且在原诗结尾借助较多的闭口音[i]的使用, 从而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并且, 叠字的使用, 加强了时空感, 增强了动态层次性, 深刻地传达出李清照凄凉、悲痛悲切之情。

林语堂先生将七对叠字同样只用了十四个音节进行意译。他自己说, 我译李易安的《声声慢》, 那“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 真费思量。所以我用双声方法, 用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十四字译出, 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 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 (潘家云, 2003, P.54) 林译全部用单音节字, 押头韵, 层层递进, 而且全部是d字母开头的单音节词, 表现出了林译对词汇的色彩及其程度的把握, 忠实地再现了原词, 音、形、义三方面与原文的和谐统一, 堪称绝译。

三、结语

通过对林语堂先生《声声慢》译文的赏析, 我们可以看到:林老的翻译如行云流水, 独具匠心。在遣词造句, 传情达意方面, 都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特色, 音美, 意美, 神美, 气美, 形美都有所体现。有些地方甚至“创译”, 体现了其对艺术谨慎热爱之情。这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 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 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

参考文献

[1]何苏明 (2010) ,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6) , 103-104。

[2]李晓红 (2007) , 林语堂的翻译论述评,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4 (3) , 82-84。

[3]潘家云 (2003) , 《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 《外国语言文学 (季刊) 》, (3) , 53-55。

[4]王明明 (2007) , “美”眼看“译诗”—《声声慢》两译本赏析, 《新西部》, (2) , 216。

3.生态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的英译 篇三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公示语 英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4-02

随着全球国际化以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城市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化都市需要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公示语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其翻译的准确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用生态翻译理论来指导公示语的英译,以此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一、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到,生态翻译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交叉结合。该理论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视角全方位地阐释翻译的本质、原则、方法、过程以及译文评价标准。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该理论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特定时期下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同时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民族文化和交际的异同,揣摩译者和读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对译文进行一系列的恰当的选择、淘汰和保留,最终使用另一种语言(目的语)来体现原文固有的生态环境。该理论将译者提到翻译的核心位置,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二、公示语的英译现状

公示语就是公众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语言文字,是公开和面向公众传递信息,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从这一定义来看,公示语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阅读后思考、理解,并最终采取行动,以此达到告知、宣传、强制和呼吁的功能。按功能来区分,公示语有指示性公示语、指令性公示语、强制性公示语、就公示语英译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直译。如“禁扔废弃物”翻译为“WASTE DISCARDING PROHIBITED”,不符合英文习惯, 规范表达应为“NO LITTERING”。(2)用拼音代替翻译。一些道路用拼音代替翻译,如“大学路”翻译为“DA XUE LU”,这会使那些没有汉语知识的外国人无法理解。(3)语法错误。如一家眼镜商店的牌匾上写“EYES OPTICIANS”, 英文单词Optician后加上了s表示所属关系, 需要跟有修饰名词, 译文在语法上不妥。(4)用词不当。如“收银台”翻译为“CHECKOUT”,可改译为“CASHIER”,这比较符合英语公示语的习惯用法。(5)拼写错误。如某商场的“洗手间”用的是“BATHEROOM”,拼写错误,应改译为“BATHROOM”。

三、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公示语的功能和特点,以及英译的现状来看,用生态翻译学这个新的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公示语的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公示语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它是国际化城市、旅游城市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世界观以及人文素质。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示语也不断更新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公示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更需要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乃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适应特定时期下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翻译。

其次,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译者既要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又要侧重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结构、两个民族文化和交际心理的异同,设想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和评价。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社会、文化、交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上,对译文做出适当的选择、淘汰和转换,最终产生最佳译文。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机械地将语言进行转换,对三维适应选择转换考虑不充分,会导致读者看着译文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达不到公示语传递信息的目的。因此,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四、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单概括为三维适应转换。一个成功的译者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交际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必要时要有所侧重,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效果等同,以产生最佳译文。

(一)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胡庚申指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虽然汉英公示语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表达与形式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公示语翻译时,译者要考虑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而不是盲目地照搬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在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首先应在语言层面上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功能,考虑原语和译语的语言功能是否等同或相似。如“欢迎再次光临”常被译为“WELCOME AGAIN”(意思就变成了:再次欢迎),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译者只是简单“对号入座”,正确的说法应是“PLEASE COME AGAIN”。这些错误有时候会误导外国人,有时候也会闹笑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对原文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恰当地选择和调整,对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适当转换,力求做到译文符合读者期待的效果,达到语言功能上的最大限度等同或相似。为了达到这种最佳译文,译者不但要选择读者易于理解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译文在语言的选择以及语法形式和结构上也应尽可能符合国际惯用的英语公示语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汉语或英语单一文化,还应关注汉英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及其思维习惯。例如,某宣传警示牌“请保持安静”译为“DONT MAKE NOISE”,大多数中国人不会觉得译文有何不妥。从语言层面看,译文与源语对应,也不存在任何语法以及结构问题。但外国游客看到这种生硬的语气,会感觉被命令、强制,心里很不舒服。这里的译文虽然达到了传递公示语信息的目的,但会造成读者心理上的抵制。这种错误显然是译者不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及读者思维习惯造成的。读者通常会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来解读译文的内容,即使用逐字翻译原文,也不能保证译文起到原文所起的作用,达到原公示语所达到的效果。该警示牌的本意是营造安静和谐的环境。因此,可将该警示语译为“QUIET,PLEASE”。这样译,译文既有效地传递了源语信息,又使得读者理解和乐于接受,从而实现该公示语的功能和目的。又如,“老年人优先”,翻译成“OLD PEOPLE FIRST”。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老”除表示年龄外, 还是阅历丰富的意思,“老人”在中国是受人尊敬。但西方人则认为“old”代表老而无用,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被说成“old people”,如果翻译成“SENIOR CITIZENS FIRST”, 则更符合西方人的心理及西方文化, 也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维的选择与转换, 真实地传递了原公示语的目的。因此,在公示语翻译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才能更确切地传达公示语的信息,达到公示语的目的。

(三)交际层面上的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层面上的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转换外,侧重于交际层面的转换,关注公示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就是传递信息,其目的就是让读者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文能否产生等同原文的交际效果,就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能否理解和接受译文,进而产生相同的交际效果。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理解原文内容,了解源语文化,并跳出原文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根据译语语言及译语文化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甚至改写,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译文读者的心理,使交际维最大限度地实现。例如,公司、酒店、商场等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宾客止步”的公示语,可以翻译为“NO ENTRY OR GUESTS”,但“STAFF ONLY”是外国人最乐意接受的。虽然有的译文并没有语言上的错误,但从交际层面考虑,一些生硬、失礼的翻译会让读者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就不能达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综上所述,公示语英译主要针对国际友人,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明白地获取信息,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行动。公示语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逐字翻译,而是需要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关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的适应转换,必要时还需有所侧重。通过不断地选择、适应、淘汰、保留,直至产生符合译语特点、文化差异,并能成功传递交际意图的最佳译文。可见,公示语翻译过程可运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5]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作者简介】莫宇驰(1974-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4.什么叫朋友的英译汉散文赏析 篇四

A Faraway Friend is someone you grew up with or went to school with or lived in the same town as until one of you moved away. Without a Faraway Friend, you would never get any mail addressed in handwriting. A Faraway Friend calls late at night, invites you to her wedding, always says she is coming to visit but rarely shows up. An actual visit from a Faraway Friend is a cause for celebration and binges of all kinds.

远方的朋友是这样的一个人:和你从小一同长大的,或者是同学,或者和你原本住在同一个镇上,后来你们中的一人搬到了别处。没有一位远方的朋友,你连一封手写的信都收不到。远方的朋友会半夜打来电话,邀请你去参加她的婚礼,她总是说要来看你,却很少露面。要是真的来访,那才叫“不亦乐乎”,各种名目的狂欢可就有了理由。

Faraway friends go through phases of intense communication, then maybe out of touch for many months. Either way, the connection is always ther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Faraway Friend always helps to put your life in perspective: When you feel you’ve hit a dead end, come to a confusing fork in the road, or gotten lost in some cracker-box subdivision of your life, the advice of the Faraway Friend — who has the big picture, who is so well acquainted with the route that brought you to this place — is indispensable.

两个远方的朋友会经历密切交流的阶段,接下来或许几个月都不联系。但无论联系与否,友谊永远不会改变。与远方的朋友一席长谈,总是有助于你更好地认识生活;当你觉得自己走入了死胡同时,当你面对岔路而不知所措时,来自远方朋友的忠告就越发不可或缺,她看得清大局,完全了解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Another useful function of the Faraway Friend is to help you remember things from a long time ago, like the name of your seventh-grade history teacher, what was in that really good stir-fry, or exactly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on the boat with the guys from Florida.

远方的朋友还有一个益处,就是能让你记起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七年级历史老师的`名字,那盘炒菜里究竟什么东西那么好吃,或者那天晚上在船里和佛罗里达来的男孩子们都干了些什么。

Ah, the former friend. A sad thing. At best a wistful memory, at worst a dangerous enemy who is in possession of many of your deepest secrets. But what was it that drove you apart? A misunderstanding, a betrayed confidence, an underpaid loan, an ill-conceived flirtation. A poor choice of spouse can do in a friendship just like that. Going into business together can be a serious mistake. Time, money, distance, cult religions: all noted friendship killers. You quit doing drugs, you’re not such good friends with your dealer anymore.

啊,从前的朋友。让人忧伤的事情。好了的话是一段伤感的记忆,不好的话你有一个危险的敌人,而且对你许多最隐秘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可究竟是什么把你们分开的呢?一个误解,一个被泄露的秘密,一笔没有偿还的借款,一次有欠考虑的轻俏之举。择偶不慎也会使友谊分崩离析;一起做生意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错误;时间、金钱、距离、宗教狂热,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友谊杀手。如同一旦你戒了毒,你就不再是你供货商的好朋友了。

And lest we forget, there are the Friends You Love to Hate. They call at inopportune times. They say stupid things. They butt in, they boss you around, they embarrass you in public. They invite themselves over. They take advantage. You’ve done the best you can, but they need professional help. On top of all this, they love you to death and are convinced they’re your best friends on the planet.

而且我们别忘了:还有些朋友,你喜欢恨他们。他们在不适当的时候打电话,他们蠢话连篇,他们胡乱插手你的事情,他们把你指使得团团乱转,他们总是占尽了你的便宜。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他们需要的其实是专业人员的帮助。这一切之外,他们还爱你爱得要死要活,深信他们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So why do you continue to be involved with these people? Why do you tolerate them? On the contrary, the real question is what would you do without them. Without Friends You Love to Hate, there would be nothing to talk about with your other friends. Their problems and their irritating stunts provide a reliable source of conversation for everyone they know.

那么你又为什么继续和他们打交道呢?为什么要容忍他们呢?反过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没有他们你行吗?没有这些你宁可去憎恨的朋友,你和你别的朋友也就无话可说了。他们的缺陷和他们恼人的噱头,为他们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谈资。

What’s more, Friends You Love to Hate mak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since you are obviously in so much better shape than they are. No matter what these people do, you will never get rid of them. As much as they need you, you need them, too.

此外,他们还能使你对自己感觉良好,因为你的状况显然比他们好得太多。不管他们做出什么事情来,你绝对不愿摆脱他们。你对他们的需要,和他们对你的需要可谓不相上下呢。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pectrum are Hero Friends. These people are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us, that’s all there is to it. Their career is something you wanted to be when you grew up — painter, forest ranger, tireless doer of good.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那些令人艳羡的朋友。他们比我们这些人都更出色,有这一点就够了。他们的事业就是你长大后的追求——画家、护林人,不知疲倦的行善者。

They have beautiful homes filled with special handmade things presented to them by villagers in the remote areas they have visited in their extensive travels. Yet they are modest. They never gossip. They are always helping others, especially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a death in the family or an illness. You would think people like this would just make you sick, but somehow they don’t.

他们拥有漂亮的房子,里面满是手工做的奇特玩意儿,都是他们周游世界时到过的边远地区的村民总送给他们的。可他们依旧待人谦和。他们从不饶舌。他们总是去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些遭受丧失亲人之痛或疾病折磨的人。你会认为这种人只能让你厌倦,可他们偏偏不是那样。

A new friend is a tonic unlike any other. Say you meet her at a party. In your bowling league. At a Japanese conversation class, perhaps. Wherever, whenever, there’s that spark of recognition. The first time you talk, you can’t believe how much you have in common. Suddenly, your life story is interesting again, your insights fresh, your opinion valued. Your various shortcomings are as yet completely invisible.

5.翻译资格考试之英译汉技巧:误译 篇五

科技翻译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各种专业,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英汉两门语言,而且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素养。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一套术语。

1. By the age of 19 Gauss had discovered for himself and proved a remarkable theorem in number theory known as the 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误译]高斯十九岁已经独立地发现并证明了数理定理——二次互反律。

[分析]将number theory 误为“数理”,系不了解专业所致,其实它在数学上是指“数论”,与“数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译]……并证明了数论中的一个卓越定理,名谓二次互反律。

2. Designed to predict the motions of hesavenly bodies ,it does its job with unbelievable accuracy——better than one in a hndred million for the motion of the earth around the sun——and it remains in daily use to predict the orbits of moons and planets ,comets and spacecraft.

[误译]这个旨在预测天体运行的理论,其准确性令人难以置信——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为例,其误差仅略大于一亿分之一,并且时至今日仍然每日要用它来预测卫星和行星、慧星和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分析]原文并无“仅略”的含义,应删去。Better than 修饰accuracy,意为“准确度胜于”或“比……更为准确”,即“误差小于”。

[正译]……,其误差小于一亿分之一,……。

3. When allowance is made for the separate auxiliary load the consumption can rise to nearly 1 Ib/SHP hour and this is generally about 20% better than the overall fuel consumption of a steam plant at cruising speed.

[误译]当考虑分开的.辅机负荷时,其耗油率几乎能增加到1磅/轴马力小时,一般来说比蒸汽装置的巡航总油耗大约多20%。

[分析]此处better than 用来修饰“油耗”时必然指油耗低,而不是指油耗高。

6.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六

否定成分的转译

(一)否定主语转换为否定谓语

No energy can be created, and none destroyed.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

No sound was heard.没有听到声音。

Neither plan is practicable.两个方案都行不通。

(二)否定谓语转换为否定状语

He doesn’t study in the classroom.他不在教室里学习。

I was not playing all the time.我并不是一直都在玩。

The woman did not come here to ask us for help.这位妇女来这儿不是为了求得我们的帮助。

Metals do not change their form as easily as plastic bodies do.金属不像塑料物体那样容易变形。

(三)否定主句的谓语转换为否定宾语从句的谓语

1.常常出现在动词think, believe, except, suppose, imagine, reckon, fancy, anticipate, figure等后面的宾语从句中。

I don’t think that they must have arrived there by now.我认为他们现在一定还没有到达那里。

I don’t suppose they will object to my suggestion.我想他们不会反对我的建议的。

I didn’t imagine that he would go abroad.我料想他不会出国了。

2.当有view, wish, belief, thought, opinion等名词作主句的表语从句时

It is not my opinion that he is the best man for the job.我认为他并不是做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It is not my thought that he can finish the work within a week.我认为他不可能在一周内完成这项工作。

It is not my wish that you should break your word.我希望你不要违背诺言。

(四)主句的否定转换为从句的否定

中公考研 http://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She did not come because she wanted to see me.她并非因为想见我才来。

You should not despise him because he is young.你不应该因为他年轻就轻视他。

7.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七

中国一直致力于传承并广泛传播中医药学, 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中医药学传播途径之一是中医药产品的销售, 而中医药产品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并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医药说明书的正确翻译。中医药说明书缺乏正确且标准的翻译, 直接影响到外国消费者对中医药产品的认知, 造成其对中医药及其文化的误解, 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目前中医药说明书英译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翻译策略, 指出应规范中医药说明书英译标准, 提高翻译质量。

2 中医药说明书英译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具有英语翻译的中医药产品很少见。随着国际间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少外国友人来到中国, 没有英语翻译的中医药产品很难被他们认识和使用。而仅有的一些附有英语翻译的中医药产品说明书内容不完整, 翻译标准多样, 甚至翻译不正确, 严重影响中医药产品及文化的传播。

(1) 中医药说明书的格式和结构词无统一标准

中医药说明书作为商品说明书的一个分支, 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性文体。它承载着中医药产品的重要信息, 是选择和使用中医药产品的指南, 因此, 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必须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赵旭, 2012) 中医药说明书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语篇特点, 其格式和结构词的翻译具有专业特点。但市场上仅有的一些英译说明书的格式和结构词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内容各式各样, 甚至不完整;结构词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 有的选词让人困惑, 有的甚至不准确。例如, “适应症”应该翻译为indication, 但一些说明上却被译为action或actions。有的结构词出现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例如, “成分”被翻译成ingredients, prescription或content;“性状”被翻译成description;“功能”被翻译成uses或functions;“用法用量”被翻译成directions等。

(2) 中医药说明书的功效语的英译结构不统一不规范

中医药说明书上的功效语是指功能与主治, 即药品的功效和主治病症。这是药品说明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翻译得不清楚不正确, 不仅误导购买者的药品选择, 而且导致购买者错误地使用药品, 造成严重的后果。翻译者应慎重地翻译药品说明书上的功效语。中医药说明书的功效语的翻译应注意其医学语言文学化的特点。然而, 市场上中医药说明书功效语的翻译结构同样不统一不规范。同一厂家生产的三种中医药, 其说明书功效语翻译中结构都不一样, 有的翻译成动词短语, 有的翻译成动词不定式等。比如, 某公司生产的在香港出售的京都念慈庵银翘散、葛根汤和川贝止嗽散的说明书功效语“主治病症”的翻译中, 三则说明书用的结构都各不一样。

3 功能翻译理论的引入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其中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是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的目的法则指译文要达到其交际目的;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必须有可读性, 让接受者理解;忠实法则是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实现语际间连贯性。 (林华, 2006)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林华, 2006)

功能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目的出发, 强调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也可采取多种翻译方法。 (武利莉, 2006) 在实用文体翻译中不论是翻译目的, 还是译者经常采用的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解释法等翻译方法也正与功能翻译理论契合。 (林华, 2006) 功能翻译理论具有灵活性, 对实用文体翻译更有针对性。因此, 作为特殊实用文体的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可以将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的英译和功能翻译理论相结合,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4 中医药说明书英译策略

(1) 中医药说明书格式与结构词英译策略

中医药说明书的格式内容一般包括:药品名称、性状、成分、功能、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市场上英译的说明书中格式内容不尽相同, 内容完整的也为少数, 因此必须进行统一的要求。

对于说明书结构词多种多样的英译现象, 也要规范结构词的项目和结构词的英译标准。 (罗海燕、邓海静, 2012) 罗海燕、邓海静根据FDA颁布的英文药品说明书规定, 将中医药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内容及主要结构词的翻译整理如下:药品名称 (Drug Names) 、性状 (Description) 、成分 (Composition) 、适应症 (Indications) 、用量和用法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s) 、禁忌症 (Contraindications) 、注意事项 (Precautions) 等。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要考虑翻译目的, 在翻译中医药说明书时要考虑到翻译目的是要让外国消费者根据翻译清楚明白中医药的功能和治疗效果、用法用量、适应症及禁忌 (欧阳利锋, 2002) , 从而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病情的中医药产品。因此, 说明书内容应尽量详细, 翻译必须正确而且标准。

(2) 中医药说明书功效语英译策略

中医药说明书功效语涉及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术语, 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应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翻译人才, 使翻译者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及文化功底, 能精确地用英语表达出其真实内涵, 使译文符合英译表达方式, 让消费者目的明确地购买药品, 这正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强调的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

中医药说明书功效语的翻译应统一其结构的翻译标准并明确功效语的表述。 (罗海燕、邓海静, 2012) 由于中西方语言结构和文化存在差异, 针对说明书中医药语言的医学特点和文化寓意, 翻译者应根据说明书要达到的目的或功能, 使用符合西方文化观念的语言结构模式进行信息的传递, 在翻译时采取“归化”策略, 适当地采用增译、减译和改译。 (欧阳利锋, 2002) 蒋林根据经验和实践归纳出三种中医药说明书功效语的翻译结构:两个并列的动名词短语结构、带动词不定式的动名词短语结构和带by的动名词短语结构 (蒋林, 2002) 。例如:“疏风散寒”译为removing lung heat and resolving phlegm;“清热消食”译为removing pathogenic heat to relieve dyspepsia。

5 结语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有了理论依据和规范的翻译标准, 翻译质量得到提高, 从而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和作用, 正确有效地传递中医药产品信息, 让外国消费者了解并正确选择和使用中医药产品, 进而深入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文化。这不仅推动了中医药产品的销售, 更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促进中医药及其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中医药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药说明书英译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本文探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策略, 提出应规范中医药说明书的格式及功效语的翻译标准, 提高翻译质量, 促进中医药的弘扬和传播。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中医药说明书,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蒋林.中药名及其功效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4) :55-57.

[2]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6 (3) :110-112.

[3]罗海燕, 邓海静.中药说明书的英译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谈起[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6) :1509-1511.

[4]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2) :17-20.

[5]武利莉.浅谈功能翻译理论[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 (5) :73-77.

8.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八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方法

每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其英译也有关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功能翻译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政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斯的文本类型论、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包含的交际意图、目的或功能是译者决策的根源所在。莱斯认为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弗米尔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他认为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曼特瑞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的复杂行为。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区分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这两种翻译类型,发展了目的论。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

《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文本偏重于内容,按照莱斯划分的三个文本类型属于“信息性”文本。译者在翻译信息性文本时应该注意保持译文和原文在语义上的对等,在译文中尽量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翻译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党的对外宣传政策为宗旨,要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他还指出三贴近要注意两点:一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1.直译。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这种政治公文型文本以传播信息目的为主,大部分内容都可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例: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译为:Pursuing development is like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you either forge ahead or drift downstream.“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增进英译文的可读性、形象性。

2.意译。对于汉语中出现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些习语、俗语,应考虑到目标读者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使英译文信息表达清晰确切,利于外国读者理解。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英译为:We need to fight hard to win the war against poverty and help lift out of poverty all rural residents falling below the current poverty line, and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ll poor counties and areas. “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但如果直译,目标读者会感到困惑不解,因此,应采取意译的方法,使信息传达清晰明白,易于国外读者理解。

3.增译。对于一些用词简短的政策、措施,为了达到使国外读者与原语读者一致的效果,需要增译出其完整的意思。例:面对“三期叠加”的局面,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英译为:While dealing with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making difficult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absorbing the effects of previous economic stimulus policies.这里“三期叠加”是近年出现的经济热门词汇。翻译时需要增补其表达的完整意思,为目标读者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利于目标读者理解。

4.省译。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隐喻的表达和中华文化特有的词汇,英译时可以省略,以符合政治文体严肃性、权威性的文体风格,也考虑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使译文简洁、易懂。例: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英译为: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这里“半壁江山”是一个隐喻的表达,对国内人民非常熟悉,意思清晰。但考虑到政治文体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而且英译的主要对象是国外读者,采取省译的翻译方法,即准确传达了原文意义,又不失政治文体的特点。

四、结语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需要注重翻译方法以完成翻译目的、体现翻译功能。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政治文本中的翻译方法,希望为政治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5).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3]张美芳.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九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汉英诗歌特点的不同,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不仅能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唐诗特有的风格更好地反映于译文之中.因此,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唐诗英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 者:陈鼎斌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州,广东,510725 刊 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唐诗英译  

10.【俄语翻译】与食品有关的俄译汉 篇十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你认识的食品不知道俄语的意思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食品词汇的俄语翻译。

1.соевые бобы(соя)黄豆

2.топинамбур(земляная груша)菊芋

3.хлопок 棉花

4.капустные овощи 白蓝类蔬菜

5.хлопок-волокно 皮棉

6.белокочанная капуста 卷心菜

7.хлопок-сырец 籽棉

8.брокколи 花椰菜

9.линт 棉绒

10.брюссельская капуста 抱子甘蓝

11.джут 黄麻

12.кольраби 球茎甘蓝;苤蓝

13.конопля 大麻

14.краснокочанная капуста 红甘蓝

15.крапива 荨麻

16.полевая капуста(рапс;сурепица)油菜

17.лен 亚麻

18.савойская капуста 皱叶甘蓝

19.подсолнечник 向日葵

20.цветная капуста 菜花;花椰菜

21.табак 烟草

22.корнеплодные овощи 根菜类蔬菜

23.сахарный тростник 甘蔗

24.брюква 卜留克

25.комбикорм 配合饲料

26.морковь 胡萝卜

27.люфа 丝瓜

28.редис 四季萝卜;水萝卜

29.патисон 扁圆倭瓜

11.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十一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食品说明书 策略 建议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in food product information.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nd studi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ood product informati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Chinese foo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food product information; strategy; suggestion

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为外国消费者喜欢和购买,在国内为了利于外国消费者购买,一些食品的说明书开始带有英语翻译。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量很大,但是如果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不规范,甚至不正确,这将影响外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认识和购买,也影响食品企业的宣传。对于地方特色食品,其说明书的翻译质量将影响当地企业对食品的推销及城市经济活动的形象。因此,食品说明书英译问题逐步受到关注,学者们从交际翻译理论和语用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食品说明书的英译进行研究。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并有着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中重要的理论包括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中目的论是核心理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论的目的法则,是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必须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让接受者理解;忠实法则是指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实现语际连贯。诺德将文本按功能分为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和寒暄功能,其中信息功能是指称功能的子功能之一。

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各类体裁的应用翻译大都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而且不论是从文本功能,翻译要求或是翻译目的,应用翻译都和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文本更具有针对性。食品说明书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翻译文本,因此,以功能翻译理论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对目的性很强的食品说明书的英译问题进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二、食品说明书英译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在湖北各地的各大超市,专门设有区域集中出售湖北特色食品,可见湖北省已有意识将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宣传,提升城市形象。但这还不够,虽然可看见品种繁多的特色食品,有英文说明是的食品却非常少见,仅有的一些英译的食品说明书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这不足以让外国消费者了解并喜欢上湖北特色食品,无法使食品走向国际市场。本课题组成员主要对武汉各大型超市的湖北特色食品进行记录和拍照,作为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食品说明书英译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翻译内容缺失。食品说明书主要出现在食品外包装上,其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名称、简介、配料、食用方法、贮存方法、适宜人群、净含量、营养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生厂商等。这些格式内容大都排列整齐,令人一目了然,方便查阅。但目前市场上的说明书英译存在明显的项目缺失。有的只对食品进行了英文介绍;有的只对食用方法进行了翻译。例如,武汉老字号蔡林记的热干面某种包装上,有详细的三种食用方法的英文翻译,而对热干面这一武汉最具特色的食品却只有中文简介。外国消费者了解食品和选择食品首先就是要看食品简介,而不是根据食用方法。根据功能翻译理论,食品说明书英语具有信息功能和诉求功能,必须清楚地传递食品信息,使消费者了解该食品,且翻译应使消费者感兴趣,达到使其主动购买的目的。

2.语法错误。功能翻译理论的连贯性法则要求在翻译食品说明书时要符合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语句要连贯,语法要正确。云雾牌碧螺春的英语简介中“Famous its tender bud,careful process and spiral appearance,it is bright green,limpid after infusing,tasted fragrant and fresh.”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Famous” 后缺少介词“for”,句子也存在逻辑上的混乱。武汉精武路鸭脖的某食品包装上英文简介的翻译错误百出。例如,“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s the spicy taste salty flacot matched all Xiang Xie,Youyi hot for the most,those who eat food,relaxed and happy,until the meat taste of the bones light,exhaust soup flavoring had just dropped.”的译文中,不仅多处语法错误,甚至用拼音代替英语,而其原文为“其味道最大特色就是麻辣咸诸味相映相携,又以辣为最,食者食之,心旷神怡,直至肉啖骨光,吸尽汤汁味料,方才作罢。”外国消费者是绝对看不懂看不明白的,这样的翻译实在不应出现在如此有特色的武汉风味小吃包装上。

3.中式英语。“贮存方法”在有的食品说明书上被译为“Storage Method”(云雾牌碧螺春、汉高牌绿豆粉丝),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为“storage”本身就有“保存方法”的意思。还有的说明书上翻译成“Stores the method:Avoid the sunlight direct radiation”(某品牌武穴酥糖),这也是不符合英语句法结构的。“常温避光保存”的翻译“avoid light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presevation”(汉味热干面)也是按汉语字面意思翻译而来,并且还出现了拼写错误。

4.用词不当。二月风野生葛粉的说明书上“适宜人群”中“胃寒者不宜生饮”的翻译选词上,“胃寒者”用“patients”一次显然是用词不当,造成信息传递错误。功能翻译理论需要译文必须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在该说明书上“粉”字的翻译用到了“starch”一词,此翻译会引起外国消费者误解而不会购买,因为许多英美国家的人认为starch是“淀粉”,多吃容易发胖。

5.与原文不符。二月风野生葛粉的说明书中“适宜人群:老少皆宜,胃寒者不宜生饮…”被翻译成“Warning:Patients with stomach troubles should not use…”。在译文中,“老少皆宜”没有译出,“胃寒者不宜生饮”的翻译也与原文意思不符,没有将“畏寒”的意义译出来,这违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忠实性原则。

6.拼写错误。拼写错误也是语法错误,但原因往往是由于打印和印刷错误。出现的错误有“one of”被印刷成“one fo”;“Yuan Dynasty”印成“yuan Dynasty”;“keep it in a refrigerator”出现“keep it in arefrigerator”的错误。功能翻译理论的表情功能要求文本翻译要注重形式美感,这些细节性错误看起来虽小,但却造成理解上的不方便和审美上的阻碍,更影响了生产企业的形象。

三、食品说明书英译策略和建议

1.规范食品说明书英译标准和方法。食品说明书应该规范其英译标准,统一格式内容和项目用词。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也可采取多种翻译方法。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发挥食品说明书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诱导功能,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如增译、减译、改译、归化等,符合英语表达方式,注重文化元素和消费心理,让外国消费者喜爱和购买中国食品,促进文化交流。

2.加强食品说明书英译的监督管理。食品说明书英译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错误错得不可思议,这样的翻译如何会出现在市场上,其原因归结为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太低和工作不严谨,以及生产厂家出厂印刷时把关不严。但最终还是因为对食品说明书英译的监督管理不够。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食品说明书英译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已流入市场的英译说明立即进行纠正,设立专业的翻译机构、严格把关,不要让劣质翻译出现在市场上,造成外国消费者的误解和企业的损失,也有损企业和城市的形象。

3.推动企业和高校合作。要提高食品说明书英译的质量,必须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翻译人才,提升文化涵养。建议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实际有用的实践平台,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传授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专业的技能训练,参加专业的翻译水平测试、培养的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翻译人才,有利于提高食品说明书英译的翻译质量。

食品说明书是传播中国食品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英语翻译质量的好坏影响食品的对外销售,关系到食品品牌、企业和城市的形象。目前武汉市场上销售的湖北特色食品的说明书英译问题不可忽视,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的规范化有利于提升湖北省城市形象,促进外国友人了解湖北特色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必须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提高食品包装说明英译的质量,扩大食品销量,使湖北省特色食品走出中国,迈向国际市场,并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武利莉.浅谈功能翻译理论[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5.

[2]蒋艺,苏眉.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食品说明书翻译[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112-114.

[3]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中的启示[J].上海翻译, 2007(2):9-14.

12.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十二

文化语境与语篇体裁相关。《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 虎视中原, 人民生灵涂炭。我们通过对《故都的秋》原文及其译文语篇的对比发现译者在翻译语篇时, 如同原文一样, 略于描景, 尽力抒情, 把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对故都秋声秋色秋意秋味的眷恋以及诸多因素糅合而成的深情都准确地用译文文字表达了出来。译文语篇体裁与原文一致, 准确还原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读起来自然有质感, 打动人心。

2 情景语境和语域变体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 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体现。这一语境层次中的三个语境变量 (语场、语旨和语式) 的配置决定了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变体。好的译文是会充分顾及到两种不同的情景语境在转化上的协调, 使得译文读者能够对译文读得顺畅、读得习惯, 领悟到原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例如:

2.1 故都的秋

Autumn in Peiping

这里对于本国 (中国) 的读者而言, 故都指的是解放前的北京即北平。作者没有用北平而用故都, 使得作者的情感在最初开始时就得到彰显。然而对于英语大众读者而言, 他们的文化知识背景与中国读者截然不同, 尤其在不清楚这篇散文的作者的国籍时, 他们就会迷惑“故都”直译为“onetime capital”指的是哪一个城市。如果故事地点方位搞错的话, 那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发生偏离。为避免引起困惑, 把故都释义为Peiping, 这样英语读者的方向感就明确了。此外又是因为知识背景的不同, 在涉及到一国的专有名词时, 为使译文读者明白, 还可适当地补充些信息加以注解。

比如:

2.2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谭拓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 the arrival of each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 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 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 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

例 (2) 译句中of Peiping’是译者的添加。陶然亭, 钓鱼台, 西山, 玉泉潭柘寺, 都是北京有名的景儿。然而英语读者未必知道它们。如果译者不添加of Peiping’, 那么作者的那种虽身在南国, 想念的却是北国故都的秋, 对故都无比眷念的感情在译文中就会大大折扣。

3 上下文语境与语篇

上下文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更加直接。作者的感情是隐喻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译者只有正确挖掘体悟出原文作者的情感, 才能在翻译过程中, 无论是对翻译策略还是语句措辞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在原作者看来, 虽然无论什么地方的秋都是好的, 然而作者却对北国故都的秋情有独钟, 眷恋不已。作者以此埋下伏笔, 后文笔锋一转来诠释自己对北方的秋的特殊情感。在对“总是好的”翻译时, 译者不是孤立直译成“is always pleasant/nice”, 而是翻成“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这是因为单纯的“pleasant/nice”并没有刻画出作者的心理倾向, 使英语读者困惑——既然任何地方的秋天都是“pleasant/nice”, 为何又偏偏喜爱故都的秋呢。在译文中“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的意思是“各个地方的秋都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something”是一个泛词。如此一来译文就表达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南秋和北秋都有各自值得欣赏的“something”, 但是作者看来, 北秋值得欣赏的“something”要比南秋的“something”多。由此, 译文和原文表达的意思就相符, 使得上下文保持了一致。

译者除了揣测琢磨作者或多或少有所显露的感情外, 还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把作者未点透的情感挖掘出来, 这样才使上下文连贯, 译文读者读得明白。如: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说:

“唉, 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exchange leisurely conversation with acquaintances with a slight touch of regret at the passing of time:

“Oh, real nice and cool———”

“Sure.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

根据上下文, 都市闲人微叹的是“时光的消逝”, 与后文“一层秋雨一层凉”, 天气越来越凉相对应。因此在译文中, 译者就为“微叹”用释义的方法来译, 使得译文情感基调上下一致而且清晰易懂。

4 结语

本文以散文《故都的秋》及其英语语篇为例, 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境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我们得出了解有关语境的特点, 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有很大帮助。

摘要:翻译是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本篇文章从语境层次理论角度 (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 分析《故都的秋》及其英译语篇 (张培基) , 并探讨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语境层次理论,翻译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尚媛媛.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07) .

13.英译汉翻译理论赏析 篇十三

【摘 要】在大量英语影片蜂拥而入以及国产影片致力于“走出去”的今天,国产影片片名的英译不仅具有强大的导视作用,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重要环节,具有商业的研究价值;同时使得国产影片片名的英译成为翻译领域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因此具有学术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翻译适应论视角就2015年国产影片片名英译做一探讨,研究国产影片片名英译在致力于国际化的同时又努力不失中国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国产影片 片名英译 翻译适应引言

随着全球资源共享的普及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英语影片正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市场,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之一。同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产影片也祈求彰显其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影片的标签和门楣,影片片名因为能够首先进入受众的视野并达到吸引眼球和激发观看欲望的效果,因此倍受制片方和出版方斟酌,同时也得到诸多关注国产影片国际发展的各界文化人士的评论,褒贬之声不一。笔者认为,近年来国产影片在片名翻译方面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初期的误译和滥译,且尽最大努力做到既不失中国特色,又努力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很大的进步。翻译适应理论

翻译适应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阐释。这就要求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作为国内语用学范畴探讨的新理论,翻译适应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视角,对如何逾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理解鸿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其所倡导的以语境适应论解决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对指导中外影片片名互译具有实用策略。片名英译例析

3.1 《捉妖记》(Monster Hunt)

以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第一的《捉妖记》为例,其实《捉妖记》的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人妖对峙,世间大战,然而其别出心裁的角色设置和喜剧路线不仅集聚人气,更有其技术层面对众妖的动画和特效设计为这部影片增色,“萌妖”胡巴长得极像花园宝宝里面的依古比古和玛卡巴卡,不仅萌的可爱,更是唤起久违的童真;血妖形象则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史莱克怪物。姑且不说这部影片的国际观效如何,然而从该片无论是动画形象得创造还是片名的英译都能够反映出其国际化的努力。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象之一,《封神榜》和《聊斋志异》中的狐妖、《白蛇传》中的蛇精、《倩女幽魂》中的树妖以及《西游记》中不胜枚数的各色妖怪都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妖角。无独有偶,国外也有妖,在国人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在西方神话里的海妖(或水妖),传说是住在海、河或森林里的半神半人,通常以美丽少女的形象出现的,歌声极具蛊惑,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塞壬女妖。在我们看过的多部影片《贝奥武甫》、《加勒比海盗》等均有此类海妖出现并渲染剧情。《捉妖记》中的妖既源自中国神话故事,又在无论是外形、性别、习性等方面都透露出西方动画影片形象的影子,可谓中西结合的产物,与其说是妖,倒不如说更像西方视野的怪兽或者说妖怪。

因此,从适应视角选用monster作为影片片名中妖的对等词汇是再恰当不过了,不仅便于理解,而且和《怪兽大学》(Monsters University)等熟知的影片形象吻合,不显突兀。同时,Monster Hunt这个英译名称简洁明了,hunt符合英语习惯,与monster搭配,不仅激起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且其同根?~hunter也非常符合片中天师的角色身份。

3.2 《煎饼侠》(A Hero Or Not)

2015年国产无厘头大片《煎饼侠》因其“滚烫而朴实的情感张力和落到实处的专业精神”深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对于其片名的英译,最初很多人都会因为不由自主联想到蛛蛛侠(Spider-man)、蝙蝠侠(Bat-man)、钢铁侠(Iron-man)、超人(Superman)等这些译语环境下的超级“侠”客而顾其名思其义为Pancake-man。然而,影片片首高高挂起的A Hero Or Not留给观众的应该绝不不仅仅是震惊,而更多的是反思。首先,虽然都以“侠”为名,《煎饼侠》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披着侠客外衣的?潘磕惺浚?而根本不是什么惩恶扬善、扶弱济世的超级英雄(superhero)。影片中的?潘磕幸缓乓约拔?绕在他身边的一群?潘磕信?怀抱着英雄梦却遭遇坎坷途,无厘头的自黑到底。然而,笑中带泪,泪中有笑,即便遭遇如此,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却感动和鼓舞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无名?潘浚?以至于在观看到影片大而美的结局时喜极而泣。从《煎饼侠》里,我们可以看到超级英雄影片的影子、硬汉动作片的影子,似乎主人公真的就是英雄(A Hero);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又从中看到周星驰影片的影子,片中人物近乎可爱得又不像是英雄(Not A Hero);究竟是不是英雄,that is a question。源语片名《煎饼侠》和译语片名A Hero Or Not大相径庭的表层意义以颇具矛盾和纠结的哈姆莱特方式成功转化影片片名的联想意义及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既考虑到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又符合其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既在观众心中造势,又不显突兀,其传译性和可接受性都是直译版本Pancake-man所望尘莫及的。

3.3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Monkey King-Hero is Back)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可以说是中国动漫产业的逆袭,该影片不仅颠覆了中国原创经典动画《美猴王》、《大闹天宫》中的Monkey King形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以中国传统题材命名和改编的好莱坞动画影片的初印象。《西游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无论是名著版的《西游记》还是86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有广泛的拥泵,吸引眼球的无非就是对情节和人物全新的演绎和解读,而《大圣归来》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并没有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上映,《大圣归来》不仅在原有的故事上创造出全新的主角形象,而且无论从画面还是特效都表明了国产动漫与国际接轨的努力。经典版《西游记》常用的翻译有Journey to the West,或Pilgrimage to the West等;由于师徒四人在故事中缺一不可,只有功劳大小的区别,没有主、配角的不同,所以侧重情节而非人物。然而,由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故事情节使得孙悟空这个形象更为深入人心,同时由于虽然中国语境侧重故事经典,而西方语境则更青睐于人物经典,因而英语语种影片多喜选择人物命名。

3.4 《港?濉罚?Lost in Hong Kong)

《人再?逋局?港?濉肥羌獭度嗽?逋尽贰?《人再?逋局?泰?濉分?后的第三部“?濉逼?。《港?濉罚?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香港的?逋救な隆8闷?主要讲述主人公徐郎和小舅心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香港,却纠缠不清,展开了一段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旅程,最终两人获得友谊并领悟人生真谛。从故事情节而言,该片是之前两部影片的继续,是一部融入搞笑和香港地方文化特色于一炉的喜剧影片;而从思想内容而言,《港?濉芬巡辉偈堑ゴ康南簿缬捌?,自始至终,该片的笑点没有多到让观众捧腹不止,而尝试着用控制节奏的方式来制造喜剧情境去取代夸张的喜剧表演和低俗的语言段子。至于“?濉保?则是该系列影片的亮点文化。“?濉痹?为生僻汉字,现在则是在网络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之一,意为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同“窘”,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处境和心情。网传“?濉蔽?“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之一”,不得不说“?濉逼?功不可没。然而,“?濉北旧砑任?生僻汉字,国人中本就有为数不少不认识、不理解,更不用说英译时寻找对等译语词汇,谈何容易。如果以有道?槔?,“?濉蔽?confused或者embarrassed,本不为错,可以此二词为英版影片片名,Confused in Hong Kong或者Embarrassed in Hong Kong,不仅令译语观众不知所为何物,更失去了片中无厘头的嬉笑和莫名的无奈。直到看到影片时,才发现“?濉弊值挠⑽姆?译竟是“lost”,或者说,在这几部“?濉毕盗械挠捌?片名英译版里,都有“lost”(《人在?逋尽肺?Lost on Journey,《泰?濉肺?Lost in Thailand,《港?濉肺?Lost in Hong Kong)。也许,对于简明扼要的影片片名而言,“?濉焙汀?lost”为既贴合影片主题,更把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降到最低的对应词汇。“lost”,译为“迷失的”、“不知所措的”、“迷路的”,而该系列影片的确在捧腹中给人以“lost”的感觉,不仅有旅途陌路而迷失的的层面意义,更有人生旅途诸多无奈的心结和内心的迷失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如鲠在喉的痛苦的遭遇,事事不那么尽如人意,挣扎后内心深处的不知所措的无力与无可奈何的选择。或许,因为?澹?因为迷失,因为不知所措,所以才会像无头苍蝇般在现实困境里乱撞,在疼痛中受伤,在受伤后清醒,也许,这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濉闭铡?

结语

上一篇:大学开学美术测试下一篇:职场五大面试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