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2024-07-04

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精选9篇)

1.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篇一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四

第19课

一、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二、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①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②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③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④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771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20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领土受到侵略,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21、22课

一、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二、古典科技巨著

(1)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明末科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古典小说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著有《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3)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著有《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4)明朝中期的吴承恩著有《西游记》,根据民间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创作。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5)清朝的曹雪芹和高鹗著有《红楼梦》,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四、戏剧的繁荣

1、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法的成就

1、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明末画家徐渭擅长泼墨,擅长泼墨,其作品《墨葡萄图》;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

2.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篇二

而通过这几年中考的阅卷情况获知, 学生在考查中主要有历史知识点混淆不清, 张冠李戴;历史概括、归纳能力较差, 无法把握知识的脉络等问题。这些体现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 知识归纳不够系统性。为了更好地帮学生夯实基础, 提高中考历史复习中知识归纳的有效性, 我虚心向前辈学习,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些相对有效的方法:

一、列图表法

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 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初三学习世界史。

时间跨度大, 体系庞杂, 信息量大, 并且部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而列图表是梳理线索的有效方法, 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庞杂的体系进行梳理,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能取得一目了然、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同学容易混淆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中领导人、颁布的主要文献、性质及影响等知识点。而通过列图表这种直观的对比描述, 学生能轻松分辨, 印象深刻。并且学生能清楚得知, 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产生的共同影响, 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先用PPT展示表头, 让学生自行填写, 然后进行总结, 这样可充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从复习的内容推导出新的知识。不同的知识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需要, 恰到好处地编排表格, 化零为整、化繁为简, 节约时间, 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框架结构法

初中历史知识点看上去非常琐碎、繁杂, 但这些知识点是前后呼应, 彼此关联的。用框架结构法来归纳、整理这些知识点, 可以使这些知识点清晰明了, 体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层次分明地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可以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开始的标志、经过、结果和影响用一个框架建构出来, 通过这个框架结构的建构, 学生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知识点的把握、前后因果关系的体会就会游刃有余。

三、线索归纳法

历史是线索的经纬交织品。纵横交错的线索是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 是人们认识历史的捷径。运用线索归纳法即可以提高中考的复习效率, 还可以提高学生把握学科的能力。

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历史课中的线索 (一) 、贯通事件的来龙和去脉, 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二) 、提挈内容和要点, 利用线索编制知识网络; (三) 、明确趋势和归宿, 领悟历史变化中的规律。

例如, 中国近代史第一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前) 的基本线索是:侵略史——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英雄 (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 。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再比如, 世界近代史基本线索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酝酿、确立、发展和走向垄断。其对应的历史事件是:酝酿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扩张、启蒙运动) 、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发展 (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进入垄断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

利用这一方法时, 教师可向学生提示线索, 然后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历史事件;或者, 教师列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由学生来尝试归纳历史线索。由此,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干知识, 并形成一个历史的宏观认识。

四、巧妙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的零碎, 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而通过编制口诀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 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容易混淆, 用以下的歌诀就帮助他们记清这个知识点:

唐尧禹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加两晋 南朝北朝死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还可以采用压缩记忆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化繁为简, 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 (答题时还原) 比如:邢州的瓷象银象雪, 越州的青瓷象玉象冰。压缩成:邢白越青。

还有等距离记忆法, 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进行记忆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年代就可推出其余的年代。比如相距二年: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 苏州历史中考的试题命制, 越来越注重以能力立意, 以素质教育为归宿。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把握主干知识、夯实基础。而复习阶段则更要注意对主干知识进行专题归纳整合,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历史:明确要求归纳线索》.

[2]《人教网:新教材新教法》.

[3][美]古德 (Good, T·L·) , [美]布罗菲. (Brophy, J·E) , 陶志琼译.《透视课堂》.

[4]李铜玉.《浅谈历史记忆法》.

[5]《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复习要点 篇三

一、议论文的分类及文体特征

1.立论文

立论文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立论文中,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立论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直接立论,驳斥别人的论点也能确立自己的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论,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不求甚解》。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推断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错误。因此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议论文的语言主要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偶有在其中,它们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二、议论文的解题技巧和思路

1.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寻找论点。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的论点是一段话,有的是一个句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再如,议论文应该是先提出问题,提出的论点要分清是立论文的论点还是驳论文的论点。

2.分析文章的论据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它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现实事件,历史,统计材料,具体数字),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列举的三种事实,即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第二类是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名言,规律等)。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如《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孔子的言行中,既有事实论据又有理论论据。

3.明确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所举的例子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就是举例论证。

第二,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中说明“格物”和“致知”的出处时所说的《大学》就是道理论证。

第三,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如《谈读书》中说“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第四,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中举的例子“王阳明的格已”与“正确研究竹子”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还有“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方法”与“中国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进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证。

我们再以人教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课文第109页(选文比较长,故略)这五个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和对比论证。

4.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严密、鲜明、简洁。

4.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民族关系(西藏、新疆、匈奴)

(一)、西藏

1、唐与吐蕃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及意义【七年级下册 第23页】、2、元: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七下第68页】

3、清:顺治帝册封**;康熙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七下第109页 】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及意义【八年级下册 第4页】、5、一五计划交通运输业成就——修筑川藏、新藏、青藏三条公路【八下第19页】、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意义【八年级下册第56页】

7、对西藏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重要牧区【八下第57页】

7、21世纪初修建——青藏铁路

(二)、新疆七上 第82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路线及作用;设立西域都护)七下第22页(唐:设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七下第111页(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八上第12页(左宗棠收复新疆)

(三)匈奴

七年级上册 第59页(秦:积极防御策略——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第78-79页【(汉:先和后战——和亲:王昭君出塞(汉元帝)出击: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

(四)民族间友好往来的史实:昭君出塞、金城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

危害: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验教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时间、开始村庄、含义、作用)(八下42页)

【思考题】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点合理化建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减轻人民负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人民劳动积极性)

四、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探索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友好往来;抗击外来侵略)

(一)友好往来史实与作用(1)、开通丝绸之路(七上 第82页)(2)、鉴真东渡日本(七下29页)(3)、玄奘西游《大唐西域记》(七下31页)(4)郑和下西洋(要详细掌握)(七下93—95页)【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中外友好关系

(二)抗击外来侵略史实与作用(1)戚继光抗倭(七下96页)(2)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104页)(3)雅克萨之战(七下105-106页)(4)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七下111页)【历史作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领土主权完整

三、关注民生 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1)汉朝:汉高祖七上67页 汉文帝 汉景帝(文景之治)

吸收秦亡的教训,减轻徭役兵役赋税;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七上102页)曹操——垦荒耕田(七上119页)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七下第8页)唐朝: 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农业工具——曲辕犁 筒车(4)(七下56页)宋朝:占城稻——越南天下粮仓——苏州、湖州推广棉花种植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完成(5)元朝:(七下68页)元世祖——禁止圈地;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凿运河(6)明清:(七下115页)引入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棉纺织业发达——江苏、南京(七下124页)徐光启——《农政全书》历史价值:农业百科全书(7)建国后(四次生产关系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起止时间、改革文件及内容、历史意义)(八下12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运动(原因、起止时间、意义)(八下23-25)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危害、经验教训)(八下27)

(一)近代前期的探索(1840-1919)

1、洋务运动【(八上28页)口号、代表人物、主要企业、性质、作用】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八上32页)主要内容及影响】

3、辛亥革命【(八上36页)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1912.1.1)、历史意义】

4、新文化运动【(八上40页)代表人物、口号、主阵地、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 后期:马克思主义)、性质、作用】

(二)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919-1949)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答: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第一支革命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长征的性质——战略大转移;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九一八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军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

3、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长征的意义;西安事变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重庆谈判代表人物及签订的文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重要会议:一大;二大;遵义会议;七大

5、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两次分裂(1)第一次合作(1924——1927):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北伐);第一次分裂(1927——1937)中国进入十年内战时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日本入侵造成可乘之机(2)第二次合作(1937——1945):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分裂(1945-1949)中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退到台湾,造成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分离。

(3)国共两党和与分的启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国共两党应该第三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经济局面: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人心所向台湾统一的不利因素:台独分子或台独势力的干扰;美国等少数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破坏】

6、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不同时期名称的变化: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

(三)建国初三十年的探索(1949-1978)

1、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八下4页)意义】;土地改革【八下12页(文件及意义,作用)】;抗美援朝【八下7页】;一五计划【八下18页(成就与作用)】;三大改造【八下23页(原因、意义)】;科技【八下90-105页】与外交成就【八下76-84页】

2、失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八下27页(失误原因、危害、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八下32页(危害:践踏了民主法治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摧残了教育文化事业)】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的国富民强的道路——改革开

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38页(内容、作用)】、改革开放【八下42页(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的作用)】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八下48页】(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及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怎样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今昔对比】明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国策——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五、重要的社会改革或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商鞅变法【(七上38页)时间、在位国君、内容、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115页)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八上32页)背景、序幕、领导人、内容、影响、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脱离中国国情;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4、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作用 改革开放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5、查理·马特改革【(世界史上册28页)内容、作用】

6、日本大化改新【(世界史上册25页)时间、在位统治者、学习对象、内容、作用】明治维新【(世界史上册119-120页)背景、统治者、内容、作用】

7、俄国1861年改革【(世界史上册117页)背景、时间、在位统治者、内容、作用】 【思考题】: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改革前改革后的共同之处?

8、美国罗斯福新政【(世界史下册22页)背景、最大特点、中心措施、作用】

9、苏俄新经济政策【(世界史下册7页)时间、领导人、内容、作用】斯大林模式【(世界史下册9页)时间、形成标志、特点弊端、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改革【(世界史下册60页)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史下册61-62页)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经济全球化【(世界史下册95-97页)含义、形成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史下册98页)】例举21世纪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2001年承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八、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57页)

1、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

4、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5、修建灵渠 【思考题】如何评价秦始皇

(二)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七上68、69、74、79页)

1、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文化上: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5、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作用】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四)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七下88-91页)

1、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2、设立锦衣卫东厂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

4、削藩与迁都北京

(五)清朝君权加强的措施(七下100-111页)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思考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思想统治方面的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加强了思想统治/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九、大国发展史

六、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动

1、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史下册18页)评价、解体标志】【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的内容】

2、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史下册84页)冷战政策的含义、开始标志、冷战的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古巴导弹危机】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世界史下册90页)多极化的作用;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美国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及影响】

七、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一)美国发展史

1、独立的美国——独立战争(世上72页)

2、统一的美国——南北战争(世上111页)

3、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世下22页)

4、发展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世下48页)

5、霸道的美国——冷战(世下84页);科索沃战争;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美国三次科技革命(世上14页、124页;世下102页)

【思考题】美国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强大的根本;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重视科技教育是发展的保证;要善于抓住机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决策】

(二)日本的发展史

1、大化改新(世上24页)

2、明治维新(世上119页)

3、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世下54页)

4、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七下29页);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八下82页);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七下29页)

5、日本侵华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上16页】;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八上20页】;九一八事变【八上70页】;七七事变【八上74页】

5.中考历史知识复习要点 篇五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复习提纲

第15课

北伐战争

内容标准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_____,正式决定同_____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_____、_____和_____的革命同盟。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的正式建立。

3.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___________。军校总理是________,校长是_______,政治部主任是__________。

二、北伐胜利进军

1.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_________任北伐军总司令。

2._____、_____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________率领的北伐先锋第四军独立团,连克_______和________,攻占_________,基本消灭了__________的主力。

3.北伐军在江西歼灭________的主力,接着沿长江东下,攻占_________。

4.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__________蓬勃发展。___________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工农运动触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________在上海发动“_____“,并在南京建立“________”。7月,在武汉召开“_________”。

2.1928年,_____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十六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内容标准

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一、南昌起义

1.1927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一枪。

2.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受挫后,_____、______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_____”,通过了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2.1927年9月,毛泽东打出了“________”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____________。

3.1928年4月,________、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军队和湘南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___________,创造了“_____________”的局面。

2.______________建立后,_______、_______、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以__________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________________召开,成立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十七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内容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1933年秋,________调集50万军队,对________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_和_____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红军开始________。因红军损失惨重,_______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________。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______,挽救了______,挽救了______,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______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__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_______,飞夺_______,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________。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________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_____和_____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_____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中考语文复习要点 篇六

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7.初三历史中考复习策略研究 篇七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 平时重理解, 考前重记忆。

历年中考, 万变不离其宗,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凡课标所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 如:近代化的探索、长征、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史、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等等, 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同时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 夯实基础, 注重知识的积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 如何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呢?我以为:

1. 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初三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 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安徽卷第3题: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

A.自然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诸如此类的题目各地试卷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并能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3. 注重对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与综合。

如2007年南通卷第25题: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这座城市获得解放是在 ( ) 。

A.辽沈战役之后

B.淮海战役之后

C.平津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 本题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 实质上是对学生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综合考查, 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和综合。

二、关注现实, 贴近生活热点, 以史为鉴,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重视与时政要闻相关的考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 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 命题形式新颖, 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瞄准社会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特别关注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这些周年性重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 如2007年中考大多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 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2009年将是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二战爆发70周年等。

2. 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 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2008年5月, 奥运圣火闪耀江淮大地。请将圣火传递城市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此题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因此, 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 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 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三、加强专题复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考试, 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方法往往是“小切口、大跨度”, 即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切入, 然后延伸开来, 考查与之相关的众多知识点, 这种大跨度经常体现在对传统的专题和知识线索的考查上。因此, 专题复习在初三备考复习中十分必要。不过, 专题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设计切忌大范围, 要尽量小型化。每一组选择题, 甚至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往往就是一个小专题;2.专题讲解不能仅仅简单罗列知识点, 要让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线索, 还要挖掘隐性知识, 用新视觉审视专题, 找出新的切入点。3.专题梳理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 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片, 以人物为中心, 注意中外史的结合, 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重视乡土历史, 贴近学生生活。

如2008年南通中考卷:以南通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张謇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知识。张謇是南通的历史名人, 其贡献对南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这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 体现了地域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 彰显地方特色, 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

五、加强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 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例带法。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这一个题的做法, 更是这一类题的解法, 也就是要通过这一个题的讲解教给学生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 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 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 指导学生高效练题、练好题。

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练习题型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同。例如, 填空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选择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改错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问答题则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史实, 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以上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8.中考历史有效复习探索 篇八

[关键词]历史复习中考命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旧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初中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秉承着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新课教学上,却忽视了复习课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呢?

一、知方向,定策略,把握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考场如战场。要想打好中考这场战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己知彼”,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认真解读了中考《能力自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及教研员沈春华老师撰写的中考试卷分析报告等,以把握未来命题方向。

首先,中考《能力自测》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认真解读中考《能力自测》,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中考复习中,教师应以《能力自测》为主线,围绕自测能级要求,大胆取舍,该讲的适当扩充,该省的坚决省,不该讲的坚决不讲,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自2008年苏州市历史学科参加中考以来,试题考点与课标一直是环环相扣的。认真解读课标,对复习备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研究历年中考试题以及市教研员沈春华老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报告,以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沈春华老师每年都会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并在《苏州教育研究》上发表分析报告。细心研究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和分析报告,可以发现苏州市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这是体现义务教育毕业与升学两考合一的性质。要求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

例:(2009年)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

2.整体性。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判断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时代性。沈春华老师说:“中考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的‘三新方向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考查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例:2011年第31题关于“逃港”的问题和2012年31题关于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问题,都体现出中考关注时政、关注热点的时代性。

4.人文性。现在的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比如2009年和2013年中考题的32题,就分别依托“复兴之路”和“中国梦”两大主题考查了中国为近代化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奋斗和探索。

二、重基础,谋整合,构建完整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越来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形式更加灵活,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能够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本质,有较强的综合、归纳的能力。即使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也不仅仅是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强调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为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单元阶段特征。比如问题1:第四单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步入近代或步入资本主义时代。)问题2: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方式分别是什么?(一条新路、两种思想、四次革命。)问题3: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他们分别战胜了哪些阻碍?(英、法:封建专制;美国:英国殖民统治。)问题4: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思想解放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将本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如下。

资本主义基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步入近代

发展:工业革命

三、变方式,求高效,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1.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精练”。除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防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外,教师还应大胆地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可以变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再根据考纲并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2.表格比较,理清线索,挖掘规律

沈春华老师曾风趣地说自己是“表格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老师对表格在复习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运用表格形式进行宏观比较,可以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分析总结历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如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表:

中国近代化特点相关重大事件西方近代化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英、美、法的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器物 (工业革命)

表格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的历程以及相关事件。同时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直接把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不同点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教师也应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设计《大一统的汉朝》的复习方案时创设了如下情境:结合初中生喜欢的穿越历史剧《宫》,让学生自由选择穿越的朝代,并介绍选择这个朝代的原因,这样就能轻松地复习了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和阶段特征。接着让选择穿越到汉朝的学生分析他们穿越到汉武帝时代可能会遇见什么事情,或者帮助汉武帝解决什么困难。如此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构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效的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有明确的复习方向,构建完善知识体系,以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三历史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让学生顺利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1]沈春华.稳中求活素质导向[J].苏州教育研究,2009(9).

[2]沈春华.关注史学研究倡导求真反思[J].苏州教育研究,2013(9).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9.中考政治复习指导要点总结 篇九

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

①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是弱势群体,其生命健康权极易受到侵害;③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2、作为未成年人,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①首先要懂得生命的价值,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②要多学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要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纠正不良行为;④当遭遇危险情境、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3、有意义的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目标、贡献、创造)

①都有明确的进取目标。②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③需要敢于创造。

4、怎样做情绪的主人?

我们要尽量利用情绪的积极一面,克服情绪的消极一面,让情绪为我们服务,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意志控制法、注意转移法、认识改变法、合理发泄法、尽情倾诉法、情绪升华法等。

5、挫折具有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练,使人奋起和成熟。

6、怎样战胜挫折?①以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挫折。②增强耐挫力;③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7、有教养的人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②有宽广的胸怀,不盲目自大;③懂得尊重别人;④注意生活细节;

8、习惯有何影响?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9、中学生必须养成的好习惯有:①有计划消费、②勤于劳动、③节约时间等。

培养好习惯必须:①有完善可行的计划;②有实际行动;③有毅力;④改掉坏习惯。

10、学会生活自理是我们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学会生活自理包括两个方面:(1)要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要提高自主安排和计划生活的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①要克服依赖心理;②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③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④善于听取父母、老师及他人的意见。

11、什么是从众心理?有何积极和消极作用?如何对待?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另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可能抑制我们的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所以我们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

12、如何对待好奇心?

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模块二道德

1、诚信的作用是: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

2、为什么说承诺是金?

承诺,给别人的是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许诺之后,不努力地去实现承诺,不仅要受到心灵上的拷问、道义上的谴责,有时还要受到法律上的惩罚。

信守承诺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学会承诺,就必须在作承诺时量力而行;在承诺后尽力而为。

3、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必须对人守信;必须对事负责;必须说老实话;要尊重隐私,保守秘密。

4、为什么要严守国家机密?怎么做? 严守国家机密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是爱国的基本要求。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遵守有关纪律;既要珍惜友谊,更要维护国家利益。对一切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人和事,要及时举报。

5、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平等,是指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任何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反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

6、如何学会尊重别人?

首先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尊重别人的前提;必须做到不能以家境的贫富、智力的差异、父母的职务地位的不同来论人,绝对不能把这些差异作为我们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还必须做到不凌弱欺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习惯。

7、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上。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8、合作的价值(意义)?

合作可以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强团结;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最充分、最有效的使用人力和资源,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共享成果。

9、学会合作(方法)?

善于合作,必须做到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有效指挥、相互配合;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共享成果。

10、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孝敬父母长辈表现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11、代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由于我们与父母在生活经历、角色身份、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代人对许多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尽力克服烦躁与不安,以感激的心情、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要谅解父母的过失,试着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真诚地听取他们的劝告,做到有话好好说。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

13、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让表扬与批评成为我们与老师有效沟通、增进感情和不断进步的动力;让表扬与批评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14、树立公平意识,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

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所能;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泰然处之。我们在要求别人对我们公平的同时,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

15、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维护正义?

基本要求:一是不要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二是面对不良社会现象,要勇敢地加以制止。维护正义,要有一颗同情心。维护正义,要勇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面对直接危险时,应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如拨打

110、在安全的情况下大声呼救、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等。既见义勇为,又做到见义智为。

16、判别是非的依据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17、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随大流”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委曲求全;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勇于主持公道,维护正义。为人正直意味着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正直不会让良知泯灭。

18、为什么说个人离不开集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沃土;只有融入到团结的集体之中,才能享受快乐;才能获得成功。个人才能茁壮成长、焕发生机;集体激励人们不断自我完善,鼓舞人们乐观自信。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19、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力量,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必须有共同的行动。20、行为的分类,行为和后果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从行为的性质可分为:合法和非法行为。

从法律上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义务而不履行)

(2)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

(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在行为前预见与选择,行为中自律与自控,行为后自省与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集中体现在对行为后果的自省及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上。

21、责任的来源于社会道德、习俗及法律等方面的要求。

22、承担责任的意义?(或:青年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意义是什么?)具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是长大成人的基本标志;责任意识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对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既能给我们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我们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有效地抗拒不良的诱惑。

23、怎样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要遵守社会公德;善于明辨是非。

24、如何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25、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要做到临阵不乱、临危不惧。一个负责任的公民,首先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有能力才能负责任。

26、请你简要评价志愿者的行为?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向志愿者们学习?

志愿者的行为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表现;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关爱社会的表现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模块三法律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

离开了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只有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如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2)要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行为;(3)还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3、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三个特征)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特征。

4、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

5、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公共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划分为违宪行为和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7、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8、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处罚。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而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9、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又称基本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10、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2、评析“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大事,因此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着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的确规定的是国家大事。我们要认真学习和了解宪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同时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13、为什么说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未成年人年龄小,发展还不成熟,其权利更易受到忽视甚至侵害;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为保护未成年人的主要法律

14、对未成年人的四大保护是: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其中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司法保护是一种专门保护

15、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①未成年人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自觉与社会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②面对不良社会风气,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对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其次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乱交朋友。

③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要求我们在面临险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冷静、沉着、机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法,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以自我保护为借口,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

17、怎样维护隐私权?(或:如何使个人信息得到更好地保护?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适度的情感距离;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要学会依法维权。

18、如何正确对待绰号?

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起绰号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

19、公民的个人信息有哪些?出售这些个人信息有何危害?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1)家庭住址、通讯地址、银行账号、电子邮箱、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等。

(2)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侵扰公民私人生活的安宁和安全,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3)公民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公民要树立隐私意识,要保护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当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要学会依法保护;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20、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1、为什么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那么,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公民自身发展和国家要求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21、青少年应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认真履行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等义务;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2、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继承遗产时,要遵循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和睦团结、互谅互让的原则。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第一继承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继承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3、为什么要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何意义?

(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保护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要引进先进技术,又要让我们的产品走向世界,两者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激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24、作为消费者应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

25、消费者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6、如何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或:消费者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应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进行消费后,主动索要发票;尽量到正规的商店购物,少购买流动摊点的物品;要善于识别各种消费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27、评析“只要商家加强行业自律,就会有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需要商家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国家依法治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在新闻媒体监督的同时,还需要消费者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的义务,做个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模块四国情

1、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2、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8、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9、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及做法?

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不做伤害民族团结的事情,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10、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有: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12、如何正确对待外国的文化和习俗?

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既不要只认可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强加于人,也不能对别国别民族的文化习俗一概排斥,一无所知。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应该坚持原则,明辨是非,13、如何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4、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15、民族精神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列举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17、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8、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20、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效和直接手段。

2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重要意义?

渠道有:当面打反映、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向人民代表反应、通过媒体反映等。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22、依法治国的含义、为什么实施?、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

含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为什么实施?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怎样实施?①国家立法机关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③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广大公民必须增强法治观念,做到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3、怎样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4、实施依法治国,树立法治观念对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为什么? ①青少年必须守法②守法必须懂法。③勇于用法维权。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6、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7、国有经济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8、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及地位作用?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为何能得到很大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增强居民收入;有利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9、党和政府为何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措施:取消农业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大战略等。

30、应如何促进收入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谐的大局。

3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3、为什么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

我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凝聚着科技发展的成果。科技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34、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性?(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国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尊严。

35、创新的重要性?

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潜能,造就有用人才;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6、我国的人口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稠密,西部稀少;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素质偏低。

37、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

38、我国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资源形势?如何保护有限的资源?(1)我国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全;(2)人均占有资源量严重短缺;(3)资源存量地区差异较大,组合错位;(4)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还应该强化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加强科技开发和创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9、什么是环境问题?我们接触较多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等。此外,还有生态的恶化,森林草场的减少等。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0、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养成低碳生活习惯,青少年能做到哪些?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青少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41、如何看待“走向世界的中国”? 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4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3、理想的内容分,包括社会、道德、职业和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

44、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

45、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实际行动:青少年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47、作为青少年怎样才能学好本领,立志成才?(1)要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2)要有坚强的意志;(3)要有竞争意识,发挥创造潜能;(4)要认清时代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争取找到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5)要服从祖国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

49、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5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5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总布局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55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6、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57、教材中体现维护人民利益的观点有哪些?

上一篇:大学生工业园参观生产实习目的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学生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