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具体内容(共7篇)(共7篇)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具体内容 篇一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5.1 4.5.1.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C
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1)病情评估管理制度(2)操作规范、标准与程序
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1)全院具有法定评估资质医护人员名册(2)资质证明(执业资格证)
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
(6)医务人员考核合格证(7)学习心得 B
1、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抽查患者病情评估报告,评价对患者诊疗的支持与参考价值)(1)提供案例
2、主管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督促整改的评价报告。)(1)检查记录(2)评价报告 A 持续改进评估质量,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不断推出改进病情评估工作的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同质化的服务。)
4.5.2 4.5.2.1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A
1、有适用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
(1)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制度(2)疾病诊疗规范(3)临床诊疗指南(4)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1)相关制度
3、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价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依据《广东省住院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评定,病例质量评定结果,I、II级)(1)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数据报告 A
1、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有效。(抽查的病例质量评价,达I、II级)(1)监测数据见B1(2)抽查的病例质量评价,达I、II级
2、诊疗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1)提供案例
4.5.2.2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C
1、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各种功能检查、电生理、病理等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抽查实施手术的住院病历依据《广东省住院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评价各种检查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病案质量评价、分析情况。病例质量评定结果,达I、II级。)(1)各项检查项目适应证目录
2、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抽查病历有创检查签署同意书签订的情况)(1)提供案例(2)相关制度
3、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1)提供案例(2)相关制度
B 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提供职能部门对CT、MRI、彩超检查的每季度阳性率分析与评价报告。)
(1)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 A 临床检查适宜性有定期分析和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职能部门或科室提交的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每半年的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报告,能体现对发现的问题及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督促落实,有明显的改进成效。)(1)临床检查适宜性定期分析和评价 4.5.2.3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C
1、提供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1)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2、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1)每季抗菌药物使用报告
3、实行三级管理,临床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1)制度(2)培训资料(3)人员名单
4、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按细菌耐药的信息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每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报告与每季度细菌耐药监测信息报告)(1)每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报告与每季度细菌耐药监测信息报告 B 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改进抗菌药物使用。(1)处方点评制度(2)处方点评报告 A
1、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相关规定。(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相关数据符合相关规定)
2、医院信息系统支持抗菌药物管理。(有统计汇总功能)
4.5.2.4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可选,我院不开展肠外营养业务)不选!C
1、有肠道外营养疗法的规范或指南。
(1)提供医院、科室肠道外营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与指南(2)提供相关人员的执业或培训资质证明。
2、按处方(医嘱)由药学部门集中配制肠道外营养注射剂,符合注射剂配制GMP规范要求。(现场考核,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不具备药学部门集中配制条件,由经药学部门培训与考核合格的注册护理人员配制。(提供培训、考核证明)B 有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整改意见与整改效果评价报告
(2)医院定期对监管整改情况的通报。C
1、持续改进措施有效。
2、对肠道外营养疗法使用实施分级管理。
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对肠道外营养疗法使用实施分级管理及持续改进的情况。4.5.2.5遵守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C
1、有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1)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
2、有评价用药情况的记录。
(1)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评价报告
3、按照规范与程序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提供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的评价记录。)(1)检查记录
(2)评价报告(见C2)B 有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与整改的效果)A
1、对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品使用管理有效,无滥用现象。、(1)检查记录(见B)
2、有对激素类药物、血液制剂使用实施分级管理。(1)制度
(2)检查记录或处罚文件 4.5.3 4.5.3.1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C
1、住院诊疗活动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1)病房医师分工架构图(2)相关制度
2、根据床位、工作量、医师的资质层次分成诊疗小组。(1)各科诊疗小组名单
3、诊疗小组的组长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各科诊疗小组职责
4、对各级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1)各科室各岗位职责与岗位技能要求 B
1、诊疗小组的组长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各科诊疗小组名单(符合相关要求)
2、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管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院科两级诊疗质量检查记录 A 持续改进诊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提供案例
4.5.3.2每一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上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C
1、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订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1)制定住院患者诊疗计划制订程序与规范
(2)住院医师实施患者病情评估的程序、内容与要求;
2、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判断,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1)见C1
3、上述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1)见C1
4、诊疗方案及时与患者沟通,患者出院时能做好出院指导。(1)见C1 B
1、上述诊疗活动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1)见C1
(2)提供案例
2、有保证诊疗计划适宜性的多种措施,并落实。(1)措施(2)检查记录
2、有院科两级的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院科两级诊疗质量检查记录 A 监管检查有成效,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95%。
(1)提供数据或案例(抽查出院病历,核查三级查房制度落实情况与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情况,符合率95%。)4.5.4 4.5.4.1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 C
1、有院内会诊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包括: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会诊时限、会诊记录书写要求,并落实。(1)院内会诊管理制度(2)院内会诊管理流程
(3)医院对出现质量缺陷的科室与当事人员,有相关关规定进行处理文件。
2、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1)制度
(2)各科会诊登记本 B
1、有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的追踪和评价,保证会诊质量(1)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的追踪和评价
2、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1)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 A
1、主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1)检查记录
2、对会诊相关科室沟通、会诊及时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对问题与缺陷进行反馈,并
提出整改建议(1)会议记录 4.5.5 4.5.5.1医院对患者的出院指导与随访有明确的制度与要求 C
1、有对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1)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
2、经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对出院患者提供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包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1)相关人员的工作记录、指导随访方案;
(2)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记录、评价总结与改进效果评价。(或工作记录)
3、建立与完善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并落实(1)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
(2)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记录、评价总结与改进效果评价。(或工作记录)
4、为患者相应的社区医师提供治疗建议方案。(1)提供案例 B
1、对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记录,保证患者诊疗连续性。(1)工作记录
2、职能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1)职能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 A
1、对随访工作有追踪,持续改进有成效。(提供案例说明出院指导与随访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制度逐步完善,各项措施更加落实。)
2、首次随访由治疗患者的医师及上级医师负责。(1)制度(2)案例
4.5.5.2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C 患者出院小结主要内容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一致,有责任医师签名。
(1)制度(2)案例 B
1、主动向患者告知出院记录中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咨询。(1)制度(2)案例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1)职能部门工作总结及评价 A 持续改进有成效,出院小结至少95%规范。(1)数据或案例说明 4.5.6 4.5.6.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1)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4、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1)职能部门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情况的评价、分析报告 A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1)C—B资料
(2)提供案例,说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5.6.2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C
1、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非预期手术例数等;患者安全类指标;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1)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
2、定期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1)医院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监控的有关文件、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2)医院每半年对每个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评估报告。B 根据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需要,建立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对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提供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
(2)提供案例,说明医院与科室定期分析科室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提供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变化趋势图,并有文字分析,体现变化为正向趋势)(1)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统计
4.5.6.3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C
1、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
2、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知晓率100%,提供资料证明。
(1)医师岗前培训材料
3、病历书写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1)临床医师“三基”文件(2)提供相关培训资料。
4、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1)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制度(2)记录资料
5、有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定期开展质控活动,提供工作记录。(1)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质控工作记录 B
1、有住院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息化系统(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能随机调阅任意时间段、科室、病种的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结果与分析报告。)(1)医院信息建设合同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评价、分析、反馈及整改措施。(1)职能部门的检查、评价资料,每月有分析报告,并能及时得到改进 A 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1)提供数据
4.5.6.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C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1)控制平均住院日的有关规定、考核办法、实施方案
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
(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现行电子病历系统)
3.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1)提供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案
(2)提供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平均住院日统计表。B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全院各方面动员参与情况,通过实施相关措施,使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有数据证明)A平均住院日达到卫生行政部门设定的控制目标。(1)提供统计数据
4.5.6.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C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1)相关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2)各科评价分析记录
3、有职能部门监管。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与分析报告。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督促检查记录中,抽取案例,评估检查过程、检查内容与整改效果评估,整改有效率100%。)(1)见C3 A 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提供超过30天住院患者在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提供案例 4.5.7 4.5.7.1新生儿病室符合规范。C
1、新生儿室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1)新生儿室建筑布局图(符合相关规定)
2、新生儿病室床位数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符合相关规范,做到一床一患。(1)提供相关规范
(2)提供新生儿室的床位使用率
3、新生儿病室设备设施符合相关要求,至少应当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配备吸氧浓度监护仪和供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1)新生儿病室设备设施目录 B 新生儿病室设施、设备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1)制度。
(2)工作记录(定期检查保养)A 新生儿室建设与管理符合规范要求,满足诊疗需要。提供说明
4.5.7.2医护人员配备符合要求,人员梯队结构合理。C 1.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0.3∶1以上。(1)提供医床比
2.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医疗负责人。(1)医院文件
3.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0.6∶1。(1)提供床护比
4、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负责人。(1)医院文件 B 人员梯队结构合理(1)医护人员统计表 A 有人员应急调配机制,满足临床应急需求。(1)应急调配机制
(2)医院提供案例,说明医院人员应急调配机制运转正常。4.5.7.3新生儿室感染管理符合规范。C
1、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1)规章制度(2)工作规范
2、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原则。(1)工作流程
3、新生儿室医务人员知晓上述制度、规范和流程,并落实。(1)调查表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1)提供手卫生规范(2)各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3)检查记录
5、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1)设施清单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 A
持续改进有效果。(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新生儿室感染管理方面的工作持续改进,并有一定的成效。)4.5.8 4.5.8.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C
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肺癌、肝癌、宫颈癌、乳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有配套执行制度、流程。
(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文件(2)制度、流程
2、规范、正确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置预案,药剂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1)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注意事项。(2)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预案
(3)药剂科提供化疗药物的详细信息,有制度保障,并有工作记录。
3、对肿瘤化疗药物的超常量、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应由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1)制度(2)提供案例
4、药剂部门能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1)使用说明文件 B 有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检查记录 A
1、对肿瘤化学药物等特殊使用药物使用分级管理。(1)提供特殊使用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2、对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使用管理至每名医师(1)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使用医师名单 4.5.9 4.5.9.1医院现行的规章制度,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
C
1、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1)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
2、住院医师遵循规章制度,执行膳食医嘱。(1)制度(2)提供案例
3、进行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1)制度(2)提供案例(3)宣传资料
4、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1)制度(2)提供案例 B
1、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手册。(1)印制手册
2、有完整明析的膳食医嘱执行路径。(1)膳食医嘱执行路径
3、对 有诊疗特殊需要的患者提供诊断膳食、治疗膳食等服务。(1)制度(2)提供案例
4、住院患者治疗膳食就餐率60%以上。(1)统计数据
A(我院未开展特殊膳食治疗与诊断)
1、有独特的治疗膳食种类及制备技术(1)治疗膳食种类目录(2)制备清单
2、有重点病房治疗膳食医嘱的效果评价(1)效果评价
3、住院患者治疗膳食就餐率大于或等于70%
(1)统计数据
4、定期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征求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人的意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材料。(1)相关材料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6.1 4.6.1.1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性文件。C
1、医院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提供制度与程序)(1)手术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手术医师。
(2)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资格、能力相符。(提供医院各级医师手术分级授权统计表)
(3)手术医师知晓率100%。(调查表)
2、本院重点开展的二、三级手术目录。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1)每年的授权统计表(2)检查记录 A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三甲标准:抽查住院病历,核查相关记录,抽查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情况。)(1)检查记录
4.6.1.2有定期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C
1、医院有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与程序,并落实。(1)制度(2)程序
(3)每年的授权统计表(见4.6.1.1B1)
2、手术医师知晓率100%。(1)调查表 B 提供手术医师定期每二年一次的业务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见4.6.1.1B1)A 公开手术医师权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三甲标准:医院网上公布1个月内相关公布手术医师权限的公告。)(1)公告 4.6.2 4.6.2.1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C
1、有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综合评估。(1)提供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2)制订科室病情综合评估讨论记录本
2、提供术前讨论制度。根据手术分级和患者病情,确定参加讨论人员及内容,内容包括:(术前讨论制定)
(1)患者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准备。
(4)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与利弊。(5)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
3、对术前讨论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在病历中。(见制度,C2)
4、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1)培训通知
(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职能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分析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追踪报告。)A 术前讨论规范,记录完整,有术前讨论质量持续改进成效。(1)提供案例
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病历中体现。(1)提供案例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1)提供案例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完善术前准备表)(1)提供案例 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分析评价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反馈。)A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提供案例,说明手术前各项充分准备,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4.6.3 4.6.3.1在患者手术前履行知情同意。C
1、有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提供相关制度与程序)(1)手术前谈话由手术医师进行,知情同意结果记录于病历之中。
(2)手术前应向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手术指征、手术风险与利弊、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可能的并发症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诊疗方法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肿瘤手术应以病理诊断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需要调整手术方式的,在手术前要向患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征得患方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手术前应向患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其他可选择方法等,签订输血风险书。
2、对术前履行知情同意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术前知情同意应在术前72小时之内完成)。
3、知情同意书应由手术医师先签署,然后由患者或近家属、授权委托人签署。(1)提供案例
4、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1、针对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知情同意的效果。(制度与程序,见C1)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提供检查记录、分析评价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反馈。)A
1、患者及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知情同意内容充分理解(三甲标准:现场询问患者及其亲属对知情了解的理解情况)。
2、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内容完整,合格率100%。(提供样式)4.6.4
4.6.4.1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C 1.有重大手术(包括急诊情况下)报告审批管理的制度与流程(1)制度(2)流程
2.需要报告审批的手术目录。
3.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1)调查表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参加科室重大手术讨论记录本。)A 审批资料完整,无违规案例。
4.6.4.2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C
1、有急诊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流程。(1)急诊手术管理相关制度(2)急诊手术管理流程
2、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1)提供培训资料。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和流程。(1)调查表
B
1、有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保障措施和协调机制。(1)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保障措施(2)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协调机制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监管措施有力,及时发现、改进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1)检查记录 A 多部门协调机制有效,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三甲标准:现场查看考核当日至少l例急诊手术病例,评价整个流程中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情况。)(1)提供案例 4.6.5 4.6.5.1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度。C
1、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1)文件
2、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1)制度(2)规范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4、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上述制度与规范。(1)调查表 B
1、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提供统计数据表)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1)检查记录 A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符合相关规范。(三甲标准:抽取手术病例中符合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相关规范的比例为100%.)(1)统计数据表 4.6.6 4.6.6.1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完成手术记录与术后首次病程记录。C
1、手术主刀医师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特殊情况下,由一助书写,主刀签名)。(1)规定(2)案例
2、参加手术医师在术后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1)规定(2)案例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定。(1)调查表
三甲标准:抽查手术病历,核查手术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者与时间,与评审标准要求符合率100%。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提供检查记录,以及对未执行规定人员的处理意见。)A 手术记录和病程记录及时、完整,合格率100%。(三甲标准:抽查手术病历,核查手术记录与术后病程记录,有以下之一者,为不合格:1.缺手术记录;2.手术记录关键性
内容记录有错漏;3.一助手书写手术记录无术者修改及签名;4.缺术后首次病程记录;5.缺术后连续3天病程记录。合格率100%。)(1)提供案例
4.6.6.2手术离体组织(肿瘤)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并记录。C
1、对手术后标本(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有明确的规定与流程。(1)提供相关制度、规定(2)提供流程
2、手术室有具体措施保障规定与程序的执行。(提供具体措施。)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及流程。(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记录、调查表)B
1、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我院无病理科,无法进行术中冰冻)(1)提供规定(2)提供程序
(3)讨论的记录,相关处理措施的记录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参与相关事件的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
3、肿瘤手术切除组织送检率100%。(1)登记本 A 手术离体组织送检率100%。(三甲标准:取手术室登记本中标明有离体组织的病例,在病理科发送报告登记本中核对,全部查实)(1)登记本 4.6.7 4.6.7.1制订患者术后医疗、护理和其他服务计划。C
1、有术后患者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提供相关制度与流程)(1)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2)每位患者手术后的生命指标监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案。
(4)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提供培训资料、记录、调查表)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检查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A 术后有医疗、护理、转送等多部门协调服务计划内容完整、统一,有连续性。(提供相关规定、流程)(2)案例
4.6.7.2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到位。C
1、医务人员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2、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制定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措施)
3、对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高危手术患者有风险评估、有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1)制定风险评估表
(2)制定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检查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A 有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持续改进术后质量管理,术后并发症预防有效,并发症降低。(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采取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持续改进术后质量管理、术后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1)案例 4.6.8 4.6.8.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
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人员名单)
2、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提供各项规章制度(2)提供岗位职责
(3)提供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提供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4、定期开展手术质量评价。(提供手术质量评价记录)
5、将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评价的重点内容。(1)提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2)制定手术并发症控制指标
6、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记录)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三甲标准:查看临床科室、职能部门履职情况,以及每月对手术风险评估、质量管理、防范并发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1)检查、评估报告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三甲标准:查看临床科室、职能部门的工作记录本、会议讨论记录、分析报告,整改报告。)(1)检查、评估报告 A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三甲标准:临床科室、职能部门提供案例,说明医院、科室在手术质量与安全方面持续改进的成效,并有统计分析资料佐证。)(1)案例
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C
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包括以下(相关资料、统计数据、趋势图):
(1)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及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
提供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2)提供手术后并发症分类、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统计。
(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及有关资料。
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每季度对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分析报告。)B 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根据数据分析,采取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报告 A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三甲标准:提供医院月度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控制分析报告,对月指标数据有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纵向比例,各项指标呈现正变化趋势。)(1)月指标数据分析
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1)提供相关制度、规定(1)提供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1)提供手术科室质量评价考核方案
(2)提供手术医师资格认定与手术授权管理办法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1)手术医师资格认定与手术授权制度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提供培训资料)B 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的监测分析报告中,抽取检查发现的问题(或分析提出的),追踪其督促整改的情况。)(1)监测报告 A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根据监测分析,及时查找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案例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4.7.1 4.7.1.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度。C
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相关制度与程序。(1)提供制度(2)提供流程
2、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权限设置与其资格、能力相符。(权限设置相关规定)
(1)麻醉分级授权名单
3、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提供医师排班表,核对实施麻醉医师的职称情况。)(1)名单及任职资格
4、麻醉医师知晓率100%。
(1)调查表 B
1、独立实施全身麻醉的医师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或中级四年以上)资格(1)名单
2、职能部门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监督检查、反馈、处理。(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整改的材料。)A 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三甲标准:手术室护士、外科手术医师,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的评价,测试其对某位麻醉师独立麻醉项目的了解情况。)(1)检查记录
4.7.1.2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C
1、有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并落实。(1)提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2)提供考核评价资料。
2、麻醉医师均能知晓。(1)调查表 B 提供麻醉医师定期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1)见C1 A
1、每二年一次的能力与质量安全再评价、再授权的工作制度与程序。(1)工作制度(2)程序
2、公开麻醉医师权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医院内部网站上公布本年度内公布麻醉医师权限。)(1)公告
4.7.1.3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完成继续教育。C
1、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1)培训资料(2)考核资料
2、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跟踪最新指南,及时更新心肺复苏流程。
(1)提供麻醉医师专业理论与操作培训的资料,考核合格证明资料。(2)新旧新心肺复苏流程 B 麻醉医师定期(至少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提供麻醉医师继续教育证及学分情况。)A 麻醉医师继续教育达标率≥95%。(提供继续教育相关情况统计)4.7.1.4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C
1、人员配置合理,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人员名单)
2、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提供的岗位职责、培训资料、调查表)B
1、麻醉科主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资格证)
2、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资格证)A
1、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2∶1。(统计表)
2、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2.5∶1。(统计表)
(调取1个月的手术室医护排班表与手术安排,计算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
3、每张手术台配备一名麻醉住院医师及一名主治及以上的麻醉医师。(统计表)4.7.2 4.7.2.1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C
1、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内容包括:
(1)明确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麻醉准备。
(4)对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麻醉方式与麻醉的风险、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2、有术前讨论制度,对高风险择期手术、新开展手术或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前讨论。(术前讨论制度、麻醉前讨论记录本)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监管检查、反馈、改进措施。(提供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下达的整改意见等材料。)A 评估与讨论的病历记录完整性100%。(核查实施全麻病例的麻醉前讨论、病情评估的记录,完整性100%。)(1)统计表
4.7.2.2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订麻醉计划。C
1、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制订麻醉计划。(1)制度(2)案例
2、与麻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症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应记录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中,保存在住院病历。(1)制度(2)案例
3、根据麻醉计划进行麻醉前的各项准备。(1)制度(2)案例
4、按照计划实施麻醉,变更麻醉方法要有明确的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同意,家属知情、授权委托人知情,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1)制度(2)案例 B
1、科室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定期回顾、总结、分析。(提供业务讨论记录本或年度变更麻醉方案病例总结评价分析报告)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下达的整改意见等材料)A 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案例说明在加强麻醉前风险评估、麻醉计划与麻醉前准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提高麻醉安全性的作用,经过不断改进,各项措施落实所产生的效果明显。)4.7.3 4.7.3.1履行麻醉知情同意。C 1.有麻醉前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进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1)相关制度
2.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三甲标准:询问已施手术麻醉的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术前麻醉医师是否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1)提供案例
3.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存放在病历中。(1)提供案例 B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知情同意的效果。(三甲标准:抽查麻醉知情同意书。其内容非千篇一律,有针对性,能达到知情同意的效果)(1)提供案例 A
1、患者对知情同意内容充分理解。(三甲标准:询问施手术麻醉的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对其签署的知情同意内容是否充分理解,有无疑问)
2、知情同意书内容完整性100%。(1)提供案例 4.7.4 4.7.4.1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
C
1、按照规定,执行手术安全核查。(病历中有麻醉单与手术安全核查记录)(1)规定
(2)麻醉单与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2、按规定内容书写麻醉单。(1)规定(2)案例
3、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1)案例 B
1、科室有专门质控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反馈。(麻醉科质控员的工作记录)
2、职能部门有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检查记录、督查整改意见与总结。)A
1、麻醉师参加手术安全核查并签字达100%。统计
2、麻醉单及相关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符合规范,合格率100%。统计
4.7.4.2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C
1、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1)有及时报告的流程。
(2)处理过程应该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3)处理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2、麻醉医师对规范和流程的知晓率100%。(1)医务人员进行相关规范和流程培训的资料
3、各项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1)检查记录 B 主管部门有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对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专题讨论,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或科室的检查记录中,抽取检查所发现的问题,追踪职能部门组织科室进行专题讨论的记录,并根据讨论所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评价整改的效果)(1)总结(2)讨论记录 A 有效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持续改进有成效。
(三甲标准:设置演练:设计麻醉过程中意外发生的场景,模拟报告、处理、记录等过程,并有预防的措施体现。提供案例,说明在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1)案例
4.7.4.3有麻醉效果评定 C 有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与流程(1)规范与流程 B 科室能定期对麻醉效果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有改进措施。
(查看科室提供的麻醉效果分析、评价、总结资料,其措施能体现不断改进)A 麻醉效果优良率高。统计表 4.7.5 4.7.5.1全身麻醉后的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的全程检测。C
1、有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由麻醉师实施规范的的全程检测。(1)措施
2、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1)设备目录
B
1、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科室培训考核材料及设备维护记录。)
2、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设备有专人维护,有维护日志)A 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1)配置规定(2)目录见C2)(3)培训见B1(4)维护见B2 4.7.5.2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C
1、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1)规定(2)案例
2、全身麻醉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1)规定(2)案例 B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科室自查分析报告中,抽取所发现的问题,追踪评价过程,所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整改的效果,整改有效率100%。)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中,抽取所发现的1个问题,追踪督促整改的情况,整改有效率100%。)A 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抽取手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病历,核查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记录完整率100%。)统计表 4.7.6 4.7.6.1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A
1、有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规范。提供相关规范、流程
2、对参与疼痛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查看相关定期培训与考核资料。
3、麻醉医师掌握操作规范与流程,并能在镇痛治疗中认真执行,镇痛治疗效果正确评价,有记录。
(1)提供操作规范、流程(2)检查记录或案例
4、相关器材与药品使用合理。(1)检查记录 B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查看科室提供的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总结材料)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督促整改意见等材料。)A 持续改进有成效。(科室至少提供案例,说明在镇痛治疗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持续改进取得的成效)4.7.7 4.7.7 建立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C
1、有手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手术用血有严格的指征。(1)提供的相关制度与流程。(2)手术用血有严格的指征
2、有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的流程。
3、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制度、自体血回输的设备。)
4、有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
5、相关人员知晓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并严格执行。(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调查表)B
1、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等人员能有效沟通,保障术中输血及时、合理、安全。案例
2、科室定期对术中用血进行总结、分析、整改。(科室提供的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总结材料)
3、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督促整改意见等材料。)A 符合条件的自体输血率不断提高,术中合理用血率达≥95%。(抽查手术中输血病历,评估其合理用血率达≥95%。)统计表 4.7.8 4.7.8.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科室人员组成,分工)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1)规章制度(2)岗位职责(3)诊疗规范(4)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小组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对制度进行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1)术后随访制度。
(2)麻醉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3)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4)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科室提供的自查、评估、分析报告,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评估)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反馈。(查看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评估报告与督促整改意见。)A 持续改进有成效。(科室提供案例,说明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上措施有力,持续改进取得一定效果。)
4.7.8.2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C
1、依据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制订本科室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并实施。(1)科室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总结
2、相关人员知晓培训内容,掌握并执行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并严格遵循。(三甲标准:考查科室在岗人员对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的知晓及执行情况,知晓率100%。)(1)调查表 B
1、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诊疗规范、操作常规等进行检查落实。(查看院、科室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总结、评估报告。)
2、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培训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材料)A 培训覆盖率高,培训效果明显。(抽查在岗人员,测试质量与安全的相关培训内容,优良率100%。)(1)培训资料见C1(2)调查表见C2(3)考核表
4.7.8.3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C
1、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提供每季度麻醉质量评价报告)
2、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与工具。
3、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评价内容
4、定期评价“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
(1)提供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2)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总结 B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查看科室提供的分析、总结,以及采取改进措施后了再评估报告。)C 持续改进有成效,质量有提高。(科室提供案例,说明开展麻醉质量评价评估后,针对性措施采取,对持续改进质量所取得的成效。)4.7.8.4建立麻醉质量管理数据库。C
1、建立麻醉与镇痛质量数据库,至少有,但不限于:
(1)麻醉工作量:各种麻醉例数。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室例数等。(提供统计数据)(2)严重麻醉并发症: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4分的例数等(提供各种严重并发症的统计数据)(3)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核对数量与质量)B
1、定期分析指标的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有年度麻醉质量安全报告。(1)提供定期数据分析(2)年度麻醉质量安全报告
2、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制定提高麻醉质量的各项措施。(提供提高麻醉质量的改进措施及评估报告。)A 通过运用监控指标分析,有效落实各项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麻醉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三甲标准:
(1)核查医院近三年未发生麻醉质量引起的医疗事故;麻醉因素引起的年死亡率<2/10万。
(2)科室提供案例,说明运用麻醉质量监控指标评价分析,采取有效针对性措施,麻醉质量与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4.8.1 4.8.1.1 C
1、科室布局,平面图
2、科室设备、设施明细表
3、检验、影像相关要求 B
1、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见C1)
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登记本)
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信息系统建设合同或验收报告)。A
1、医院科室分布图
2、案例 4.8.1.2 C
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至少2%。(统计表)
2、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床位使用率达到75%(统计表)。
3、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及考核资料(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课件内容(4)培训签到表(5)现场照片
(6)考核资料及学习心得
4、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见3)
5、定期评价 B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3%(统计表)。2.科主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3.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A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大于5%。(统计表)2.科主任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
4.8.2 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有患者入科、出科指证;开诊“危重程度评分”; 4.8.2.1 ★ C
1、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收住患者的范围、患者入科、出科标准及转出流程。
3、开展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危重程度评分)。
4、储备药品目录
5、一次性耗材使用与管理的规范与流程。
6、开展上述制度、职责、流程的培训,有培训资料(或调查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B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证超过80%。(统计分析表)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20%。(统计分析表)
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总结)A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证超过90%。(统计分析表)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30%。(统计分析表)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检查记录)4.8.3 4.8.3.1 C
1、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制度、程序。
2、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
(6)医务人员考核合格证(7)学习心得
3、护理员、保洁员有相关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制度、培训资料、考核方案及提供的护理员、保洁员考核合格证。)B 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提供相关授权文件、评估报告及再授权的相关规定与程序)。A
1、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定期考核与再培训的重要技能:医生: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护士: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机故障紧急处理技术、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记录
4.8.3.2 重症患者联合查房制度,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C
1、有落实实施重症患者分级查房与多科联合查房制度与措施。(1)分级查房与联合查房的制度(2)分级查房与联合查房的措施。
2、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1)人员名单 B
1、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机制。(1)相关制度。
(2)提供案例:重症医学科与相关学科医师联合查房、病例讨论制度,提供相关记录。
2、职能部门对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有监管、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从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报告提出的分析与改进措施中,评价措施是否落实,是否起到促进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A 有符合转出标准患者及时转到相应科室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流程,无推诿现象。(1)提供规定及流程。(2)发生推诿现象的处理措施。
4.8.3.3 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熟悉掌握心肺复苏技能。C
1、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清单)
2、医护人员能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培训资料)B 熟悉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培训资料)A 定期评价。4.8.4 4.8.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需提供以下: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手卫生设施。(设施清单、检查记录)
2、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
3、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等相关制度、措施。
5、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B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统计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A
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
4.8.5 4.8.5.1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职责分工表。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提供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2)提供科室人员(医生、护士)的岗位职责(3)提供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管理制度(4)提供重症医学科各种日常操作规程(5)提供诊疗规范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1)提供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材料,提出问题与不足。(2)就科室质量与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效果。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反馈。A
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此部分在前面已有要求)
(1)工作计划及实施,明确要求及目标。(2)各种制度(3)工作记录(4)医疗质量安全指标
(5)医疗治理哦昂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及岗位职责
(6)定期检查及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并完善相关记录
(7)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考核、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
4.8.5.2 重镇医学科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预案、制度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C
1、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提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并落实。
3、明确的质量安全指标:(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2)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3)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4)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5)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6)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7)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B
1、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与反馈。A 评审三年的质量与安全指标数据,以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4.9.1
4.9.1.1 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C
1、提供健全的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文件0
(1)有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职能部门(2)设置感染性疾病科(3)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4)有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5)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完善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等。(1)提供感染管理制度(2)感染管理相关流程(3)感染管理相关岗位职责(4)感染管理相关诊疗规范
3、承担本单位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总结与评价报告)。
4、承担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职责、专职人员的工作手册与监测工作日志)。
5、开展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感染性疾病科人员知晓并遵守相关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抽查相关管理人员对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及岗位职责的知晓度,知晓率达100%。)(1)调查表 A 有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共同支持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2)提供案例
4.9.2 4.9.2.1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C
1、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基本符合规范,人员完全符合规范。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设置:独立挂号收费、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各自的候诊区和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和抢救室等,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设施。(布局图)
(2)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布局图)(3)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就诊流程规定并公示。
(4)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职能、岗位职责。
(5)感染性疾病科医师具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应用、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专业知识,接受过内科学训练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人员名单和资格)
(6)提供医院组织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范培训与考核的资料;(4.9.1.1有培训资料)B 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建筑规范、设备设施完全符合相关规范,有独立的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药柜)。(布局图)A 感染性疾病科人员配置、梯队结构合理,满足工作需要,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文件人员名单)4.9.2.2 对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C
1、有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岗前培训计划,提供实施方案:(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
(4)培训内容:
A、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
B、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处理和防护等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2.落实培训计划,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再培训。(1)人员调离通知(文件)B 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提供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登记本患者就诊处理资料,跟踪了解疫情报告、隔离、治疗等是否按照有关规范落实。(检查记录表)A 根据新颁布或修订的规章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培训记录)4.9.2.3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以及相关控制传播措施。C
1、提供并落实预检、分诊相关制度。(制度)
2、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评价分析报告。)
3、有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文件)B 1.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的流程。(文件)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文件)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A 1.传染病报告及时,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无因管理问题导致传染病播散。(1)提供传染病报告制度(2)总结
2感染性疾病救治专家组参与区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助指导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提供工作记录)4.9.3 4.9.3.1 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1.有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的规定,防护措施适宜。(1)提供职业暴露危险性程度分级防护规定(2)提供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处置流程(3)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处置、随访记录本;
2、医务人员使用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医务人员获取和使用。(1)消毒与防护用品目录(2)使用登记
3、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1)制度(2)检查记录 B 1.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并组织演练,提供演练资料。
2.职业暴露的完整登记、处置、随访等资料,并根据案例或阶段分析改进职业防护工作。
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A
1、相关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超过95%(调查表)。
2、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职业防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持续改进,取得一定的成效。)4.9.3.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制定医院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2.各类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相关规范。(检查报告)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医疗废物、污水处理人员知晓相关规定并能严格遵照执行。
(培训资料、工作记录、调查表)4.9.4 4.9.4.1 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C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1)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相关制度(2)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流程。
2、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文件工作记录)
3、有专门部门及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提供名单及职责)
4、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1)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2)培训资料(3)调查表
5、传染病报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文件)
6、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汇总登记、核对以及监管等工作。(文件)B
1、落实传染病报告责任奖惩制度。(1)责任奖惩制度(2)案例说明
2、提供传染病网络信息管理符合相关规定,明确疫情查询、使用权限,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传染病信息。(文件)
3、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履行监管,对存在问题与缺陷及时整改(提供材料)。(1)监管资料 A
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具体内容 篇二
林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是林业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政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 林政管理广泛指含林业立法在内的国家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从狭义层面上来讲, 林政管理工作是指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对森林资源开发过程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资源配置、统一管理和协调控制的过程。当今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规模的逐步加大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也造成了森林储备资源的不断减少, 地球的生态环境真正在逐年恶化。做好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林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4个方面。
(1) 林政管理的主体部门。主要包括国家林业主管部门, 即国家林业局和各地方政府设立的林业局、林业厅等部门。另外还包括经国家林业部门授权设立的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
(2) 林政管理的对象。即是一切森林资源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等各类工作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如林地管理、生态绿化等工作;二、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如木材砍伐、木材运输和销售、经营等活动。
(3) 林政管理的依据。为国家的现行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 也包括地方政府所颁发的地方治理条例、行为章程等政府承认的规范性文件。
(4) 林政管理工作的任务。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活动进行统一规划、组织、指挥和调控。
2 林政管理的内容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总体上概括为“六个管理一个处罚”。六个管理包括“林业法规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管理、采伐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个处罚即是林业行政处罚。
2.1 林业法规管理
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制定林业管理工作的具体适应性和实用性政策, 并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反馈与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逐步完善林业政策与法律体系, 使林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2 林地林权管理
依照国际政策、法规, 确定林业可利用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对资源开发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多方纠纷按照管理规章进行调解, 维护林业生产秩序, 保障森林可利用资源的适度性被利用, 同时保障资源所有和使用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开展林业林权审核、使用、维护与保护等工作。
2.3 森林资源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未开发资源进行资源统计、保护, 并适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管理方法, 与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接轨, 创新工作开展方式, 并做好档案管理、资源静态和动态变化数据库的建立, 全面掌握资源消长变化等情况。
2.4 采伐管理
核定森林资源采伐限额, 并根据计算参数数值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计划采伐量, 对资源采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好伐区划拨、检查和验收工作;依法对森林资源的限额采伐政策进行工作落实跟进和监督;宣传国家森林资源采伐控制法律、法规, 对违法、违规采伐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查处。
2.5 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管理
贯彻国家的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条例, 并跟踪和监督木材管理运输过程。配合国家和地区工商管理部门, 对木材经营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管理和调控。
2.6 林业行政处罚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所包含的具体条例, 在国家和所属地区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各种违法、违规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3 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
林政管理工作大的职责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体现出不同的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任何工作的开展形式不能一成不变。林政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林业资源利用实际情况才能提供工作的质量,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当前林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内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宣传林业政策、法规, 配合有关部门的林业宣传政策, 开展林政管理工作内容的各个环节, 并在工作实践中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对策;提高林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充分发挥人才在林政管理工作中所凸显的重要地位性;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组织拟定林政管理的规章制度, 逐步完善林政管理工作机制;贯彻国家制定的采伐限额、凭证采伐、木材运输和销售经营等具体制度, 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相应惩处;按照国家审批流程办理林地征用、占用活动;调解林地权属纠纷, 完善林业管理与保护机制, 确保林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配合相关单位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行为, 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
4 林政管理的特点
4.1 复杂性
林政管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它涉及到林业生产、运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林政管理工作中, 需要应用到林业科技知识、生态育林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等多个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林政管理人员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又要具备能以大局观处理林业发展问题的长远眼光, 以满足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工作需求。
4.2 执法性 (或强制性)
林政管理的执法新特点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标准相一致, 在工作实践中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活动规范。国家法制、法规的执行是强制性的, 不能以个人意愿为转移。同样, 对违反林业政策和法规的行为, 执法人员要给予坚决制裁和惩罚。
4.3 林政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广泛性特点
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工作纲领。要做好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广泛地向一切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个部门宣传党的林业管理工作要求, 并结合地区实际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工作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 以满足地方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
5 对林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5.1 我国林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林业管理法治观念淡薄
纵观我国的森林资源地区分布情况, 可发现森林资源大多集中性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偏远山区。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林区周边居民的法制普及程度不高, 人们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居民普遍存在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观念, 难以顾及到国家林业发展的大局观, 不遵守国家相关森林资源保护和砍伐政策, 对林木的破坏和乱伐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更有不法分子不顾国家明令禁止砍伐的要求, 对林木资源进行大面积的偷伐,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5.1.2 林地侵占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 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量不断加大,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这种快速发展形势形成了明显的冲突性。这就导致大面积的林地资源被侵占。在一些地区,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促进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 占用林地作为建设用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林业用地也被大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所侵占, 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何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与农业生产活动对林业资源造成的破坏, 成为林政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1.3 林政管理力量薄弱, 工作难度较大
林政管理工作的任务量巨大, 且工作流程较为繁琐, 需要涉及的协作工作部门较多, 因此, 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上要求较高。而在林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 常出现资源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人力不足的现象, 导致林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
5.1.4 木材加工企业违法收购木材
近年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控制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的积极政策, 保护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后,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使用木材作为原材料的企业面对木材紧缺的现状更是难以生存。企业领导层的狭隘市场经营政策促使了行业内部违法收购、盗伐木材问题的滋生。非法木材资源满足了企业低成本购入的需求, 同时也助长了社会猖狂盗伐国家森林资源的不良气焰, 加大了林政管理工作的难度。
5.2 解决林政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5.2.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林政管理工作要做到高效的开展, 首先, 要做好林政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教育工作, 只有思想觉悟认知上的提高才能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另外一方面, 要加强对林区周边居民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给他们积极讲解国家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使其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同时, 还可以与周边企业和居民订立规章制度与约定政策, 通过多方的协同合作来完善护林机制。国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以调动民众的护林积极性。其次, 完善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 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 增加护林管理人员, 将区域管理和职责划分具体到个人, 逐步完善护林网络体制。再次,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促进林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投入资金并分配技术人员指导当地人民种植经济农作物、开展养殖业、发展特色经济等, 提高其经济收入, 使山区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最后, 重视宣传森林的生态效益性, 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思想觉悟, 以国家发展的长期利益为出发点, 积极做好森林防水土流失等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促进我国林业的长期发展。
5.2.2 严厉打击乱占、乱伐行为
要做好林政管理工作, 必须切实打击乱占林地、乱伐木材等无视国家法律、法纪的违法行为。对周边企业生产偷伐行为依法严惩企业负责人, 严重者勒令企业停产并追究企业法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 对周边农民非法侵占林地、非法扩大农业用地的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应采取强制性措施, 严厉打击无视国家法规、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同时, 要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积极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 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 提高各项工作的开展质量。针对占用林地的行为, 林政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文件的审核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允许条例办事。在林政管理工作中, 要正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 不能知法犯法, 利用职权做出破坏森林资源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狭隘和违规行为, 对内部人员的违法行为, 要坚决予以惩处, 防止林政管理工作从内部开始腐烂。
5.2.3 扩大宣传工作,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林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正能量, 通过扩大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让群众共同参与森林保护工作, 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其一, 要结合现代媒体媒介进行护林宣传工作, 如增加对报刊、网络、电视的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其二, 广泛吸收各界投入资金, 完善林政管理工作的资源配置;其三, 对先进集体和个人, 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其四, 完善公众监督体制, 吸纳来自民众的先进管理经验, 提升林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6 结语
林政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林业发展大计, 可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关系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我国的林政管理工作现阶段发展中已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从提高公众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做起, 加强宣传工作, 有效发挥林政管理工作在林业建设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价值性, 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调查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对林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业信息量不断增加, 传统的林政管理工作开展方式已然难以适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重新审视林政管理工作, 细化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结合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要求, 为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是现代林政管理研究人员应深刻反思的重要课题。结合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职责特点, 分析了我国林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了做好新时期林政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林政管理,内容,职责,特点,管理方法,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义希.加强林政管理服务林业大局[J].中国林业, 2010 (4) .
[2]丹珠昂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我省资源林政工作推上新台阶[J].云南林业, 2005 (3) .
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全文) 篇三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试用,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经批准后进行。
完成临床试用并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的医疗器械新产品,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新产品证书。
第八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
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通过临床验证。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本行政区域内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
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应当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应当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进行临床试用或者临床验证的医疗机构的资格,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
第十条 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研制医疗器械,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使用。
医疗机构研制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医疗机构研制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一条 首次进口的医疗器械,进口单位应当提供该医疗器械的说明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有关资料和样品以及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销售的证明文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注册,领取进口注册证书后,方可向海关申请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二条 申报注册医疗器械,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技术指标、检测报告和其它有关资料。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九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注册的决定;不予注册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所列内容发生变化的,持证单位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或者重新注册。
第十四条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四年。持证单位应当在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重新注册。
连续停产2年以上的,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五条 生产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医疗器械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标签、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七条 医疗器械及其外包装上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标明产品注册证书编号。
第十八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
第十九条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与其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生产场地及环境;
4.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具体内容 篇四
2014年6月1日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8章80条,与2000年旧条例相比增加了2章32条,修改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新版《条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高低为依据,在完善分类管理、减少行政许可项目、加大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责任、强化日常监管、细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较大修改。
一、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我国医疗器械种类繁多、跨度较大,小到压舌板、口罩、普通手术刀,大到核磁共振仪器等各种类型的诊疗设备,各种产品风险差异较大,既有直接影响生命安全的植入性器械,也有对身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的辅助器械。针对我国医疗器械的这些特点,《条例》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按风险从低到高将医疗器械分为一、二、三类。在产品管理方面,将第一类医疗器械改为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继续实施产品注册管理。在经营方面,放开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备案管理,对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许可管理。《条例》遵循了宽严有别的原则,重点监管高风险产品,对低风险产品进行松绑。
二、加大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责任。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是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第一责任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是直接操作者,也是确保用械安全的关键。因此新《条例》加大了生产企业的责任,并增加了使用单位的管理责任,主要表现在:第一,加大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责任。《条例》要求企业针对所有的医疗器械产品要建立健全包括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而且保持体系有效运转并定期要交自查报告。第二,建立经营和使用环节的进货查验及销售记录制度,《条例》要求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查验供货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予以记录;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第三,增加了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责任。《条例》要求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有与在用医疗器械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储存场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按照产品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使用医疗器械;按规定开展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工作。
三、减少行政许可项目,强化日常监管
新版《条例》不仅没有增设新的行政许可,而且将原有的16项行政许可减少为9项。减掉的7项许可包括:将国产和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注册改为备案,将第二、三类医疗器械非实质性变化的变更注册改为备案,将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许可改为备案,取消第二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缩减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范围,取消现行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研制医疗器械审批及第三类医疗器械强制性安全认证。
在减少行政许可项目的同时,《条例》重点强化日常监管,充实监管手段。比如
1、增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已注册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制度、医疗器械召回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
2、强化监管职责,明确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是否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有效运行,生产经营条件是否持续符合法定要求要进行重点检查;对在产、在售、在用医疗器械进行抽检并公布质量公告;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3、规范延期注册、抽检等监管行为,新《条例》规定除三种不予延期注册的法定情形以外,监管部门均应准予延期注册,而且抽检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委托检验应当支付相关的检验费用。
四、全面细化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细化也是新《条例》一大亮点。主要包括:
一、细化了处罚,增强了可操作性。对应各章所设定的义务,在法律责任部分按照违法行为的轻重分条分项设立了法律责任。
二、调整了处罚力度,增加了一些处罚种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2000年旧条例对严重违法一般并处2倍至5倍罚款,而新《条例》并处5倍至10倍罚款,甚至10倍至20倍罚款,比如新《条例》对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规定最高罚款可以为货值金额的20倍,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受理相关责任人及企业提出的医疗器械许可申请等处罚;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一律撤销机构资质,10年内不受理资质认定申请;对受到开除处分的直接责任人员,规定10年内不得从事医疗器械检验工作;对收到开除处分的直接责任人员,规定10年内不得从事医疗器械工作。
《条例》还新增了鼓励创新原则、节约原则、诚信自律原则等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条例》的实施将对医疗器械行业产业、相关企业及使用单位产生深远的影响。《条例》虽然降低了准入的门槛,但对企业的监管却更严格了,因此今后企业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在研发、生产、经营中自觉加强监管,积极进行创新研发。
5.6S管理的具体内容(精选) 篇五
一、6S的起源与释义
6S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工作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在日本企业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6S的定义及目的
定义: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为“6S”,这里我们又添加了另一个 S――安全(SAFE),统称6S。
目的: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促进效率的提高;改善零件在库周转率;减少甚至消除故障,保障品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增加组织活力;缩短作业周期确保交货期。
三、6s方针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自主管理,舒适温馨。
对内:营造一个整洁、优美、有序、高效的工作环境 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让客户感动的公司 6s口号:
全员参与、全情投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四、各部门6S内容及目的 生产及质检科: 1)整理:
车间通道畅通、整洁。
车间的设备、物料堆放整齐,不放置不必要的东西。 车间办公桌上、抽屉内办公物品归类放置整齐。 车间库房原料、成品摆放整齐。2)整顿:
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处于最佳状态。
工具放置整齐,定期检查。
工具、模具明确定位,标识明确,取用 方便。3)清扫:
保持通道通畅、干净。
窗、墙壁、天花板干净整洁。
工具、设备随时清理。4)清洁:
每天上、下班前3分钟做“6S”工作。 对不符合的情况及时纠正。
保持整理、整顿、清扫成果并改进。5)素养:
罪犯必须着囚服。
服装整洁得估,仪容整齐大方。 罪犯举止文明有礼,精神饱满。 有集体观念,积极参加“6S”活动。6)安全:
配电室道行区域不得靠近。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生产正常进行。 不损坏公物。
确保应急灯及其它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办公室(含销售部、供销科、财务科): 1)
整理:
对桌面物品进行分类处理,各文件夹外贴上标贴,摆放整齐有序,每天上班把桌面擦拭一遍,确保无污垢无灰尘。2)
整顿:
区分为必要物品和非必要物品、常用物品和非常用物品、一般物品和贵重物品等,对非必要物品果断丢弃,对必要物品要妥善保存,使办公室的各个橱柜里的东西秩序昂然、井井有条,便于需要时立马能找到; 3)清扫:
对各自岗位周围、办公设施进行彻底清扫、清洗,保持无垃圾、无脏污。4)清洁:
维护清扫后的清洁状态。5)素养: 将上述四项内容切实执行、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习惯; 6)安全:
员工每天下班离开办公室之前,均须整理个人桌面。包括电脑(关闭主机和显示器电源)、电话、文具架、资料框和茶杯,其它物品一律不得保留;
关闭各电器电源开关;包括饮水机、空调、电扇等。 下班前门窗需关闭严实。特别遇台风及其它恶劣天气。
五、6s推行步骤
步骤一:建立6S推行机构,成立推行小组 1、6S推行小组机构(另附表)。
3、各部门领导是6S推进的第一责任人。步骤二:推进方针、目标及口号
6s目标:创造高效率的主动性 思考性 配合性的团队 6s口号:班前准备,班中维持,班后整理。步骤三:不定期抽检
1、选定某个区域。对现场进行诊断。
2、实施改善。集中精锐力量,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改善,对改善前后的状况对比。
3、效果确认,经验交流。总结经验,克服缺点,让其他部门进行参观学习。
4、制定评比考核标准:制定一个详尽的检考核标准,设立检查项目、内容及应达到的标准。扣分事项,每一项目均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加以控制。通过检查,能准确掌握过程的进度、质量、效率等,并能及时发现过程存在的异常问题,同时每月对各科(段)6S检查情况排名,采取纠正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处理。
6.成本管理工作职责具体内容 篇六
1、目标成本的编制、分解、执行管控与调整
2、拿地投资成本测算,编制项目开发初步预算书
3、设计深化图纸预算审核,保证在不超目标成本的情况下进行
4、项目现场所发生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费用审核与统计分析
5、项目预算、结算审核,做好成本把关
6、项目历史成本数据以及外部开发商的成本数据收集统计并进行归档整理
7、项目成本反馈总结,及时准确的反映项目动态成本在满足功能与效果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控制造价的意见与建议
8、成本管理工作的定期总结与汇报
9、配合招采工作
10、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2
1.负责项目(全周期)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编制、报批、管理;
2.协同相关部门进行限额设计管理,根据设计图纸编审初步设计概算;
3.独立进行预结算管理,完成预算(标底)、结算编制与审核;
4.统筹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编制(全周期、、月度)资金计划,做好各类付款审核以及设计变更签证、采购成本控制工作;
5.参与采招工作及合同谈判。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31、搭建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和持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落地推广;
2、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统筹监控动态成本,过程预警管理;
3、业务内容统筹把关复核审核包括清单编制、预结算审核、产值审核、签证变更等;
4、统筹收集过程数据,建立并完善数据库;
5、合同相关成本条款把控及修编;
6、独立处理结算谈判相关经验;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41、编制/审核标底、招标文件、招标、负责商务清标、参与商务谈判
2、编制土建工程目标成本、动态成本执行情况分析,对土建工程目标成本偏差进行分析和预警,以保证动态成本可控
3、负责土建工程变更签证审核、合同结算审核。
4、收集、整理公司范围土建工程成本、价格信息,完善相关成本数据库。
5、领导交代的日常相关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5
一、各自负责范围内动态成本管理
1.根据新签合同更新动态成本,注意合同范围,合同费用;
2.根据新的签证和变更更新动态成本,注意工程变更单、签证单对应的合同;
3.根据已发生费用更新动态成本,注意统计当月、累计年和累计发生费用;
4.根据项目最新信息更新动态成本其他费用,注意项目信息收集和整理;
5.每月根据动态成本更新内容编制成本月报。
二、配合领导完成各自负责范围内的目标成本制作、成本分析、成本专题会议资料准备等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61、负责目标成本管理,包含成本风险管控与成本优化;
2、负责动态成本管理,包含动态成本跟踪与ERP日常监控;
3、负责过程造价管理,现场签证、收方、设计变更,工程结算;
4、新业务成本研究,成本标准化完善。
成本管理工作职责71、根据公司项目定位和项目方案,制定项目标杆成本;
2、运用信息化、投资监理等方式有效进行项目动态成本控制,整理工程成本总结分析报告;
3、评估项目成本执行情况,对项目成本超支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与工程建设部门协调;
4、项目进度跟踪、工程合同会签及签证变更审核;
5、按照项目定位、市场回报合理定标,细化项目成本控制性指标;
7.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具体内容 篇七
1、负责电梯安装的管理和指导。
2、负责对所属下级管理人员、安装人员进行业务和工作的考核和指导。
3、负责管辖区域安装费的回收。
4、负责安装现场的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现场监督。
5、负责安装、调试现场缺、漏件的确认和补、换件。
6、负责电梯安装计划的收集和整理。
7、负责监督办理安装现场的开工手续和交工验收事宜。
8、负责汇总、审核、制定开票计划,反馈给财务。
9、负责与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络。
10、负责电、扶梯样板梯的设定和建设,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
11、办理上级主管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2
1协助项目经理进行现场施工管理
2协助项目经理进行报审资料及办理结算
3、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4、协助项目经理计算防水工程量
5、组织各方进行防水验收
6、培训指导施工班组进行防水工程施工
7、协助施工队创造工作面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3
1.负责施工图与现场核对及施工前技术交底工作;
2.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3.负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料、机械设备等;
4.负责施工现场管理及协调;
5.负责工程资料申报、组织验收及结算的签单;
6.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预防工作;
7.负责工程资料的建档及管理的工作;
8.参与工程标准化施工方面的培训工作;
9.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4
负责项目部施工组织安排和施工管理工作;
负责施工项目运作及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控制
负责所分管作业区的技术、管理工作,监督施工过程、质量,协助进行验收等工作;
负有较强的现场协调处理能力,能较好地协调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关系;
熟悉施工现场,能够灵活处理解决现场问题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其他难题;
6.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7.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8.对项目现场进行安全文明管理,确保现场无安全事故发生;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51、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技术试验;
2、协助防水施工现场技术支持,技术交底,质量问题处理;
3、协助施工技能实操培训等;
4、指导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61、项目现场使用监督与管理;
2、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3、监督项目资料跟进工作;
4、负责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5、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
6、根据项目进度实施情况,做好项目签证协调与确认,提出合理化建议;
7、现场客户关系维护,确保工程验收与审核通过;
8、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做好内部及相关单位协调工作,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9、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施工管理员工作职责71、在项目经理领导下,组织和指挥劳务分包队伍施工,负责对所承担的工程进行技术管理和施工管理。
2、协助项目经理认真履行公司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维护公司的信誉和经济利益。
3、参加编制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等工作。
4、负责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和月进度计划、人力、物力总计划和月计划,并按时上报公司工程部。
5、负责向劳务分包队伍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6、负责测量定位、放线、签发施工任务书、限额领料单等工作,并按施工作业计划的目标,合理安排劳动力,做好质量、安全、进度等工作安排,督促施工材料、设备按时进场,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
7、负责办理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或增项﹚核定手续,并及时下发到有关人员手中。
8、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管好现场,做到物资堆放符合规定,安全设施和标志齐备,施工道路畅通,工完场清,安全文明施工。
9、按规定认真填报各种施工技术原始资料,认真填写施工日志、实际工料消耗记录,质量自检、互检记录,并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及时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和上报到公司有关部门。
10、严格贯彻执行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劳务分包队伍进行自检、互检,并参加有关部门的质量安全检查和竣工验收检查,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整改措施,限期改正。
11、参加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竣工工程的预检和验收工作,并负责办理相关手续。负责已完工程未交付建设单位之前的成品保护工作。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具体内容】推荐阅读:
最新医疗器械管理条例11-2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01-20
国务院医疗管理条例08-18
医疗安全培训内容07-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12-28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2016版)后附有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内容09-05
江苏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07-04
佛山市的职工医疗保险实施条例10-04
医疗竞价一天工作内容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