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精选18篇)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一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有欲求的话,那是很可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安于现状,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在讲述他所主张的一种生存方式——意义生存。尼采认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应当是意义生存,超人即为意义生存的最高境界。这种提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超人只是意义生存的理想状态,忽视了客观物质条件,是一种不甚成熟的理论假设。尼采的超人哲学的主线是要人“自我超越”要勇于创造。尼采看到了人的不确定性,要求人们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自我超越,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树立一个勇于创造,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是有借鉴意义。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反映到社会政治理论上,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性,这种哲学是建立在:社会不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的,尼采公开提倡社会的不平等,权力意志达到了顶点。尼采把超人当作历史的主宰,认为超人的意志创造这历史,这无形之中又从另一个方面否定了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关于一门纯粹现象的科学,它是这样一种研究,它让你能够看到现象自身显示出来的东西,既不是你强加给现象的,又不是你无意或有意地克扣过的。“朝向事情本身”是现象学的基本态度,本质直观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本质直观的基本方法要求坚持“朝向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在个别中直接看到普遍,在现象中直接把握到本质。“朝向事情本身”意味着哲学要研究事情本身,而不是要研究它之外的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事情。
我觉得这一思想对我们在看待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看事情时不应该加入自己的预设,而是要客观地看到事情的本身,那么才不会有失偏颇。例如在刚接触西方哲学史时,我们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加入了太多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朝向事情本身”,以致不能理解先哲们的哲学思想,甚至在钻牛角尖;再如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要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等等,没有看到孩子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现代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思维也拓宽了,以前总会用马哲那一套来看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某些观点与马哲是有冲突的,开始时我也感到很茫然,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在思考谁对谁错时,应该现象学一点,朝向事情本身,那么自己心里就自然有了答案,有时事实上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研究的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从西方哲学史到现代西方哲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领略不同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时,遇到自己从没思考过或没深入想过的问题,也告知我对待事情应有批判性思维。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二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一个宏大体系,既包括社会文化、思想政治,又涵括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理论。如《自然辩证法》就对众多自然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工作指南。我国高校自70年代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历史必然选择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先进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真理,对高校培养塑造大学生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忠诚爱国热情,勇于创新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终身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加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但明显不足的是,目前放多高校就马克思主义与专业学科如何实现结合,从而推进学科建设上还认识不足,推进力度不强。近些年来,有些高校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或过时,与专业学习无关。因此,在高校的专业学习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科专业的结合还不紧密,有的甚至被忽视,没有能够有效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巨大理论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一般规律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自然和思维的一般性规律作了总结概括,对专业学习提供了理论武装和方法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指导所有学科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能够极大推进专业知识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沟通了其他所学学科的联系,是指导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彰显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能对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探索取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挥好指导作用,可以推进专业学习,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也将极大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理论的学习实效,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途径和思考
针对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专业学科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可从以下着手解决,以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专业学习的结合。
(一)要在社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并自觉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价值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提升智能、提升素质的目的。
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利益调整,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变化不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极大冲击。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帮助大学生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忠诚爱国爱民,增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思想问题解决的好,会极大增强学习的动力,不仅仅为个人命运前途奋斗,也是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民族而奋斗,个人的前途就会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焕发更强大的学习激情。
(二)要在专业学习中发挥重要引领启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革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是正确认识社会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工具,是提升个人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提高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推进专业学习。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关要求,对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对加深当代中国和世界有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作用。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掌握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勇于创新思维,增强锐气,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不断试验实践中获得科学精神,增强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在专业学习方面指明正确方向,指出创新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作出了理论指导,能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深入理解把握学科知识专业要求,并做到创新创造。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为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了理论武装,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指引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给高效大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论,而且还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积极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活学活用,要运用好方法论指引,对推进专业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工科专业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要加强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法的学习,灵活运用辩证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提升学习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提升培养精神思想境界和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增强识别理论和路线的是非能力,增强科学规律认识能力,对专业学习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戚文鑫.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选择中的价值[J].《青年与社会》,2014.
[2]许春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教育现代化》,2015.
[3]江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契合点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有着包含着丰富唯物论、辩证法等思想因素,这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很多优良的哲学传统,如无神论、民主主义、民生史观、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如此等等。正是因为中国具有深厚的民族哲学底蕴,而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融的地方,所以,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很快地在中国这块充满哲学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唯物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人类社会、思维活动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就连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地站在唯物论的哲学党性立场上。而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当中也有着丰富的唯物论思想,虽然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概念,但是却提出很多带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如《洪范》中的原始“五行学说”,就是我们祖先通过“平治水土”的生产活动,最早对自然现象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而产生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原始“五行”思想是我国先民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洪波里,以累世斗争的沉重代价,谱写的一篇关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朴素哲学篇章。它虽然在理论上尚未提出也未回答世界起源的问题。但它却反映出了我们的祖先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朴素唯物论思想萌芽。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提出了很多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命题。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当中,就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最为突出,《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如正反、长短、美恶、强弱、刚柔、进退、曲全、阴阳、有无等等;老子不但看到了矛盾,还指出,矛盾的双方处在对了统一之中,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另外,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同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在这些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他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这一命题不仅包含着事物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而且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法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而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唯物主义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并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的两个字结合,意思是關于知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从狭义上讲就是关于认识本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朴素的认识论思想萌芽,如荀况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人们的生理有机体进行的。知识是能知主体和客观事物有机结合的产物。“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正名》)其中所谓的“所以知之在人者”,指的就是认识论中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所谓的“知有所合”指的是当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且符合于客观事物, 其实就是所谓的“智”。而“所以能之在人者”,是指的人们就是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如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显示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另外“永康学派”陈亮的“明于事物之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本人认为:宇宙间无非物,日用间无非事,所以要以“明于事物之故”以奏“实事实功”,即反对从先验之理出发,而是“观审在先,识见在后”,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条件下才能“如其言”、“酬其意”。其贯彻的是一条以实事实功来检验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趋势,在汽车工程系党总支组织培养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它的显著特点是:一是高度的科学性,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二是彻底的革命性,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三是强烈的人民性,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四是广泛的包容性,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我们不仅要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还要坚持训练理论思维能力 “化理论为方法”。学校教育就是要求重理论的同时抓实践,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是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而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三、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在于认识人的本质。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的正确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又以丰富的深刻的内容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是历史的规律和必然的结果,社会主义的目标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相吻合的。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社会发展根基,也成为了引导我人生之路的一盏明灯,只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能让我们保持积极上进的动力。在人生中不管遇到挫折还是成功,都要不骄不躁,敢于前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思想上应始终高度保持先进性,一切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觉悟。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篇五
纵观历史,俯瞰天下,无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合符于时代的革命性和规律性、目的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的意识觉醒,社会大变革,是哲学历史上的总结和创新,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经过系统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原理,增强了崇敬和信仰感,由此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于一切之前哲学历史的总结和创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要哲学流派、哲学思想和哲学家都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两位代表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欧洲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辩证法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马克思恰恰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辩证法有机地创新地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打破了之前唯心主义的统治,使得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活力,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变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的前提和条件。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地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建立了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30年历史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完全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它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两大基石是准则,实事求是是精髓,实践是源泉和标准。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必须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个别观点和结论,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真理和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用两句话概括:“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着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借鉴经验与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情反复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干中学,实践中探索,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体会 篇六
课程学习体会
编写:朱海汇
通过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得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以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内容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了它的批判精神。
老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学科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
哲学提供给我们的,是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虽然哲学不能直接给出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不排除我们应该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哲学。因为,哲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思维层次,找寻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用辩证思维去把握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探索解决具体问题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两者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本体论),第二两种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认识论)。
还让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运动着的,且存在着一定是时空当中,物质内部及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进程(量
变质变),发展的道路(前进性曲折性),发展的动力(矛盾)。
同时也知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习认识的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基本方法(归纳演绎等),真理及检验标准。
最后总结出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社会行为规律;
社会规律体现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变化的总趋势,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 篇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的, 唯物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整体思维是中国文化思维的一个特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整体思维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整个宇宙与人的关系。矛盾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突出特征。《易经》已有“对立统一”观点的萌芽, 老子也列举了许多对立面相反相成的例子以说明对立统一的思想, 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万物本原的“道”运动的源泉。矛盾观点不仅表现在哲学上, 而且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艺术等学科。尚变的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思维之一。《易经》的“易”, 就是“变易”的意思。中国历代的许多思想家们都反复论证了变易思想, 比如王安石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方向是“新故相余”, 比如王夫之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尊重实践、服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共同特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但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知行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的朴素的行知观。荀子所说的“行”, 也不限于道德修养活动, 还包括一切作为和有目的的活动。墨子主张拿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 提出了知行相互分离、依赖、促进的观点。而到明清之际,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理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 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现实及历史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想, 从总体上说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 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似。中华传统文化中憧憬的美好社会是“大同社会”。大同理想在孔孟思想中就有某些萌芽。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有本质的区别, 但它在形式上又有相似的地方。大同理想所憧憬的社会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各尽其能、互助互爱等都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一些思想家直接把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联系起来, 甚至等同起来。梁启超就认为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有许多相似, 他说:社会主义精神“不是外来的, 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 和无寡’, 孟子讲的‘恒产恒心’, 就是这主义精神的论据”。[2]而孙中山更是直接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真正地全面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点, 一切精神财富的最丰富的来源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萌芽于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 到战国初期的孟子提出了系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汉代儒家们提出“民无不为本也”的观点。唐太宗更是把“君舟民水”当做自己的口头禅。黄宗羲继承了传统的重民思想, 提出了“天下为主, 君为客”。清代顾炎武强调应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臣之上, 凸显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倾向。戊戌变法中, 以康、梁为代表的思想家充分利用国人所熟知的民本思想的资料, 阐述新的政治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是一种本土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发展的进程。当然, 必须注意克服中国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形态和广泛的世界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会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互补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1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658-659.
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八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6-01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发展着思想,与实际紧密联系,对中国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以及改造,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使马克思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其次,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状,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做到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来丰富理论,用理论创造性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动态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
(一)基本论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当代哲学,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论题:首先是思想源流,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在哪,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以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其次是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人民对工业社会探索与体验的总结,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代表着几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第三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为流传,对各个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其是基于事实和经验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在应用这些理论思想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曲折,是在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最后是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在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一致,一方面体现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2]。
(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依据;其次,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建设中国当代哲学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以及内在规律作为依据和方向,这样,中国当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既不脱离根源,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三、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方法
(一)思想依据。
从建设思想上来说,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思想作为根本依据,就是说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无法对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取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中国哲学内容,一方面保证实事求的根源思想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保证思想活力,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二)经验依据。
建设中国当代哲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建设哲学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没有任何一门哲学能够脱离实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总之就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形势相当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3]。
(三)保持科学精神与创新态度。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这一创举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启发。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哲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指导。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前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也不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联系,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10)03:168-169+171.
[2]史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哲学建设的启示[J].当代社会与经济,2008,13(10)03:76-80.
[3]张金凤.中国哲学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03:113-116+124.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感想 篇九
我们生活于这么一个物质丰富而又多彩的时代,我们探讨主观与客观、存在与非存在、唯心与唯物。有人认为,世间因自身的存在而存在,亦有人认为,世间非人的存在而事先早已存在,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们更加容易认识这个社会的内涵。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在当代中国,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它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同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可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步,即中国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大道,并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十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经验交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一是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11.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篇十一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质的变革,他具有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实践观和在实践的思维方式上构建自己完整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并以实践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任何理论的活动都不能独立于人的生活实践之外,而是真真切切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黑格尔则将实践的本质定义在了“绝对精神”的层面,却恰恰忽略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当时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提出了异议,他批判黑格尔那种把人的感性分离开的“抽象的物质”,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包含着人的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可惜的是,费尔巴哈片面的感性世界理解是一种自在的、直观的对象,所以还只是直观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本性是其本质,它具有时代历史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是把德国哲学的抽象实践升华为了现实生活中人主观能动的实践层面。马克思在后期哲学发展中将实践概念融入到马克思的经济、历史、政治、社会哲学中去,将人的存在理论逐步引申到了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变革模式中去,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首先,思维的视角和切入点是主题的实践。人——主体在实践思维方式中是受实践所规定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而世界则理解为受实践所规定,也是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主体的对象化世界,即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马克思将实践带入了哲学思维的领域,为人类哲学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其次,思维的起始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主体的实践。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解说和评判就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即在实践中造就和发展出完整的人、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归宿与未来也是实践,即在实践中呈现人和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终极目标过程中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更体现出马克思注重整个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明示了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
最后,准确理解哲学问题就要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路径和要领。主体的实践就是自然人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及发展方式,这就限制并规定了作为人的本质;同时,主体的实践方式则是人在整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要从实践的需要去理解和发展哲学,并把这种理解和认知应用到对哲学自身的诠释中去,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并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批判那些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应在对人的现实实践的理解过程中找到应有的解决办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时代与实践的完美产物,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现实实践的发展规律,是全面的哲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中国经历了非比寻常的发展历程,经过众多中国著名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具备了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切实全面地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中国现今社会的应用,是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背景所要求的,是我国当前纳克斯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所在。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论证、总结的过程,使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现今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从人的生活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进步的中级意义,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丰富人类的实践内容,使人的活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主体性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力图能使人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最终目标是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所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并应用实践哲学去树立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当代中国实现的方式。人类的实践证明了人具有历史性,并且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社会历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然世界,也不是说人就单纯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说,人的实践的介入,使得自然慢慢具有了“人化”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并共同发展的,人不能妄想完全地控制自然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同前进。实践也证明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的,也包含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更全面地去理解与认识它,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体论思想,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能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历史环境下理解“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并不同,在“民本”思想中,人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是被怜悯、被解救的个体。与民相对的就是“官”,如果将“人本”和“民本”混淆,就会导致社会转入人治的轨道,本应是人民社会的公仆却成为了人民的老爷,这使得现阶段某些公职人员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却利用其职位谋取个人利益,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作风严重。所以,要求我们理解“以人为本”要从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上来理解,必须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是谱写社会历史的主体。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发展的宗旨是为了人,人的能动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单单为了发展不能牺牲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存环境,这也正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解放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群众需要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的,不能把人民群众看成被怜悯、被拯救的对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需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使得人民群众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要求关切民生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平衡全面地发展,缩小两极贫富分化,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以人为本”需要把人民群众看作主体来对待,以人民群众能够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途径
1 引言
理论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哲学形态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三足鼎立”, 这种形态对于新的学者把握和认识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们知道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即使非常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分析
2.1 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梳理, 因为它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统摄哲学全局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的重要前提。传统哲学在方法论方面影响我们的思维, 因此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2.2 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 它所根植的年代中充满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从一种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哲学, 创作了世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且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因此,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研读, 避免认识上的分散性和模糊性。
2.3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地方特色, 马克西主义哲学的创新要从全球性的高度来认识其地位, 避免出现创新过程中的偏颇。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生长点
中西方哲学中包含了人类及其精华的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相比于西方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形式比较固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固有的思想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球化的时期, 哲学已经成为世界的哲学,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哲学的现状, 就必须直面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创新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外在形式, 用更宽广的胸怀来承载更多形式的哲学内容, 这样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哲学思想, 他们是马克思哲学的新成果, 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全新形态, 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将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另一生长点。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分析
4.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拒绝唯心主义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扬弃, 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问世以来就深深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 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向问题。因此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好好把握其哲学观和方法论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在正确辩证法的引导下理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问题。
4.2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
首先, 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些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只有认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才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都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只有仔细阅读这些经典才可以做到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实践, 坚持物质世界不动摇。其次,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整体观念。实现人类的解放推动全人类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 因而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事实上,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这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对这些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 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4.3 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曾经不断地强调方法论要随时随地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立足实际, 直面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其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着重点所在。再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广泛地吸收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 它不是固步自封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从而推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与其他自然学习的最新成果相联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鲜的血液,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和动力。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发展的理论就离不开创新。当近社会瞬息万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也是时代所需, 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0) .0
[2]杨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道路的探索——访著名哲学家陈先达[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9) .
[3]高云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两种类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 (2) .
13.学习马克思心得感想 篇十三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本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免考生资格,在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与信任。
在学期伊始的第一节课上,我了解到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免考生制度,便怀着一种上进心报了这个免考,接受之后严格的课堂考勤并认真完成作业。我主动报名作为三名免考考勤纠察生的一员,主要负责课前的点名考勤,所有迟到缺勤被视为自动放弃免考生资格。为了公正公平,老师给我们三个纠察生分工安排,一个点名,一个登记,一个检查。开始合作有些不协调但很快就协调了。每当出现部分免考生被点名未答到时,我们都会重复点名以确保该生听到。但是部分免考生由于迟到而被淘汰,我们也会很惋惜。
要想最终获得免考资格除了很好的考勤还需要我们用心完成好相关作业或者积极参加活动获得加分。活动主要是演讲,我的口才不好,说话缺乏表现力与说服力,语气没有足够的气势,性格有点腼腆,在人前说话会很紧张,所以我没有参加演讲。我只有认真的完成我的作业,主要是:
一、自学自讲
二、读书简报
三、拓展训练——需要每专题记录的两句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句子撰写一篇文章。就我的感觉而言,自学自讲比较容易,但需要四个人的通力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结合我的特点,我选择做教案和讲课PPT的初稿。我的任务相对简单,因为我们组选的课题是货币,高中老师讲过。可以回忆当初老师的课程,按照当初老师的思路查找资料组合成为我们的成果。在查找资料中,我又重温高中的知识,也学到很多新知,并且把它们梳理清晰。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把握货币这节课的相关内容,让我对这节内容有了更多的掌握与更深的理解。
读书简报主要是自主的学习马克思的相关知识,将其整理变成一份报纸,其中体现你的学习与思想。其中需要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想,体现了自主学习马克思的意义所在。我读的是《资本论》比较难,读得是简版,还查阅了很多的电子资料,通过别人对《资本论》的整体概括和分析,帮助我去学习理解,做了一个粗犷的大致了解,写的读后感不是太满意。但是整个的简报外观漂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很有成就感。
还记得当初在报名表中对于“为什么要报免考生?”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1马克思理论需要认真学习2对考研究生有用3是一个努力上进的方向也是一项荣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可现在发现努力之后的我获得了比预想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在做思维拓展的时候收获最大,因为这个相对比较难,它考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是思维与观察生活的能力。我每专题都会找出不止两句话,因为我的主题并没有确定好,自然不知道用怎样的句子。由此,我每节课我都会选择我容易理解的,生活中经常可以体现的原理作为备选句子,有长有短,为了之后方便写作时选择好用的句子。很快,课程就快要结束了,这个思维拓展就要出成品了。可是我的主题还没有确定,更不晓得怎么写?写什么?我想起了高中语文课讲的《包身工》的课文,其中提到了很多人们思想落后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加上看过很多的关于工人起义的电视剧。或许是思想禁锢于政史不分家,我选择了工人起义这个主题,它关于历史领域而我并不擅长。我在历史方面读得书很少,尤其近代史,写文章时可以用的材料和语言捉衿见肘。只是将理论非常生硬的用我自己的逻辑串联起来。出现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性的错误。给老师看了,自然觉得不行。后来我打通思路,拓宽眼界,从我擅长的自然科学入手,这方面我读的书不少,不论课堂内外。我可以灵活运用我的自然科学知识,加之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平时积累的小清新的文字写一篇自己的文章。
我的主题是一棵树的故事,以一棵树的成长作为线索,以自然成长的现象反应人和事成长中所经历的种种必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树苗幼时面对狂风无法抵御,顺从现实随风狂舞风却成了伴舞,体现了当人的实力弱小时要承认现实学会适应;树苗长大后,需要更多的阳光合成养料却身材矮小无法抢到足够的阳光,就必须一点点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体现了在强大的竞争面前要学会韬光养晦;最后经历了诸多故事的树变成参天大树,面对伤害从容面对,树干被划伤,自己用树脂愈合伤口形成了名贵的香料“沉香”,体现蚌病成珠凤凰涅槃。用一棵树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运用景物描写和拟人化的心理描写将整篇文章写的生动而富有深意。
这篇文章写的相对成功,也让我的同学帮忙改过。取得较好的分数,帮我成功获取了此次免考生的资格。从这件事中,我学会了广泛灵活的思维,打破局限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也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有朋友的帮助。
以下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点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在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是恩格斯,他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 ,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的一些内容了 ,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 ,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为了获得免考资格认真完成作业时努力观察生活积极体会 ,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 ,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感想 篇十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大中,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做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
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应将大写的“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两点,一是民族精神,二是创新精神。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有没有高 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它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思维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我们高中生应该学习到的。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3周年纪念日,回想这三年里汶川的变化是当地政府,党中央,各地人民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果。灾难中挺立的伟大中国,在不屈的抗灾重建中再次彰显了震撼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理想、是信念、是操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练的时代表达。抗震救灾的实践表明,即使社会意识多样、多元、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是我国社会意识的主流和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抗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动力。经过抗震救灾,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加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服力、凝聚力、动员力、规范力的充分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作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十五
关键词:恩格斯,法哲学,马克思主义
一、法哲学的范围
法哲学是一门哲学与法学结合的专门知识, 但要定义之, 却显得非常棘手, 就如同“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法律?’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同样使他为难。”“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 “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但我们仍旧需要给法哲学一个定义, 至少需要将它限定在一个范围内, 给它一个中心议题, 否则我们无法将它与其他事物, 特别是法律科学区分开来。“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是普遍认可的法哲学定义, 在我国更为明确地剖析法哲学概念的是张文显教授, 其观点有:
(一) 法哲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二) 法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它提供了对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反思;
(三) 法哲学和法理学是两个交互使用并可以互相代替的概念;
(四) 法哲学, 特别是西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 二是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张文显教授明确了法哲学的核心议题——“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权利成为法哲学的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及其当前研究
先看看现代西方法学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看法.考夫曼认为, 马恩的唯物史观确立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经济根基是变化的基础, 法律不具备独立性, 无产阶级专政将导入无阶级的社会, 国家与法律即应消失。博登海默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看法更加现代化和思辨, 他总结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认识“ (1) 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 (2) 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 (3)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步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 多数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法学思想成熟并确立的标志, “法的物质制约性和阶级意志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观”“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完整地揭示出来了”。同时,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对法律价值、法律历史发展、私法原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三、为何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前述的关于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点, 在受到部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理解后, 恩格斯作出了有力的反击。而这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最好的诠释, 也是最好的发展, 在文章中, 恩格斯明确指出:
(1) 国家和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 曾有过完全不同于国家和法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这种氏族制度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必然产物;男女地位的变化也与这种生产发展密切相关。
(2)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社会陷于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中并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又无力挣脱这种对立的承认。
正如前文所述, 法哲学的立足点是权利科学, 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为权利的来源是物质, 而非“某种精神的外化”;恩格斯认为, 唯心主义法学家之所以颠倒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除了阶级局限之外, 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他们在思维方法上用“表面现象”来代替这种现象的“真实内容”, 用主观的动机和愿望来代替决定这一动机和愿望的现实经济的关系。
四、沿着恩格斯的道路, 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作用就体现在了他将马克思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扩展成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 解答了困惑人们许久的关于法律的产生与国家、与历史、与民族、与宗教, 甚至与地理环境等等因素的关系;同时解答了人们关于法律发展的未来, 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上, 回答了法哲学的根本问题——权利的产生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恩格斯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被列宁坚持了并发展了, 同样也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部分坚持了, 他们坚持马恩关于法律阶级性, 并在20世纪环境问题突出时发展了这一学说观点, 但他们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并坚持恩格斯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这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需要避免的情形, 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对法哲学的理解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如何避免他们的错误, 如何在法学方法论上面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化, 却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时必须要贯彻的。
法治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建国之策, 而法治的指导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 就必然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寻找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就成为了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认识恩格斯, 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德]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沈叔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2]卓泽渊, 法理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
[3]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张文显, 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德]考夫曼, 法律哲学[M], 刘幸义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16.试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 篇十六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而至今我们多数人对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解一般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中国“五四”運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始传人中国,并迅速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重大胜利, 也为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在笼统的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指导,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指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和视角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在马克思哲学中包涵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狭义上也包含了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比如对如国家、法、阶级、市民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暴力、异化、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等等各种政治现象的哲学研究;又比如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等各种基本的政治概念、范畴和理念的哲学研究,还包括各种具体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和对各种政治思潮的哲学研究和批判。
广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有理由被视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因为他用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哲学问题,正像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所申明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正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的。在马克思那里,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是融为一体的。人们常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把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当成是一种独特的,却名符其实的正义论。
但是上述所谓狭义的广义的内涵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统一的,两者共同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更需要理清我们政治发展的着眼点,而我们政治的发展也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关注点是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现今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延承这一点的,但是实际的政治情境又十分复杂,马克思政治哲学兼具回顾性和展望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政治学的有益成果,对宏观政治系统和微观政治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公众的合法性和凝聚力。但是如果我们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指导我们向一种幸福的生活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构想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实现方式。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急需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的培育,而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首先是离不开理论批判的维度的,更具体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批判政治,现今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现实政治生活有一种展望性的言说,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发展。
每一种政治哲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从审视人类的角度来追寻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政治哲学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他始终关注人的幸福,“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哲学不关注自己的人民幸福,大概那不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了,“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我期待我们的国家政治着眼点也是幸福,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正如姚晨在《我希望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中所表达的:我热爱我的国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爱我。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安全感,让一个公民不再惧怕另外一个公民,让他的公民有想说的话,他们也敢说这些话,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允许他们说出这些话,他们遵纪守法,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对自己都负责任。我期待未来的中国,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哲学,更好的继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更多的关注于人民,更好的创造人民的生活和话语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向共产主义迈步。
参考文献:
[1]吴倬,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易承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十七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迄今已有六个礼拜,作为高中是理科出身的我来说,学习这门课程确实收获很多。
首先,很感谢老师在学习这门课的形式上的别出心裁,老师采用课本学习与学生独立思考探讨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既避免了思想政治课一贯的枯燥模式而且对学生联系实际、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的,对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演讲能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我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来说,虽然中学有过几次参加演讲比赛的经历,但进入大学发现山外山、人外人是如此之多,难以抑制的自卑心理使我变得远离人群和沉默寡言,毛概课上老师给予的积极的课程压力的激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走向了讲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有很多同学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帮助。的确,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具备杰出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在完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现在的大学本科学历已不再是绝对优势,如果你相信沉默地等待能等来伯乐的话,结果很可能等来的只是一抔黄土,这样的怀才不遇的悲剧能怨谁?只能怪自己当时没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其次,在课程知识的学习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随着国内外一些事件的发生变化,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我意识到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篇十八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E.既坚持又发展
3、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x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x
4、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化宏伟目标,只能()()()()()。A.从国外的各种现成的模式出发 B.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C.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出发 D.从我们尽快实现四化的主观愿望出发
E.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5、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私合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莫定了基础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ABCDE
2.ABC
3.ABC
4.BE
5.ABCDE
6、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A.社会规律无需人参与而自发起作用
B.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的意识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人无法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E.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不起作用
7、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A.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思想体率是低水平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的
C.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思想体承具有才气统化,、抽象化的特征 D.社会心理元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8、科学实验是()()()()()。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恕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
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 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缺陷在于()()()()()。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BC
7.CE
8.ABCD
9.CDE
10.ABDE
11、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
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
1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B.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D.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氏群众创造力的变革过程 E.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发展过程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14、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的表现有()()()()()。A.他们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理论武器 B.他们推动无产阶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C.他们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D.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E.他们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11.ABCD
12.ABCDE
13.ABCD
14.ABE
1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捺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恕的目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6、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不可知论
17、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E.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没有任何关系
18、人工智能机器的构成是()()()()()。A.输入设备 B.运算器 C.存贮器 D.控制器 E.输出设备
19、下列哲学家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A.费尔巴哈
B.尼采
C.叔本华 D.萨特
E.罗素
15.ABDE
16.BD
17.BCD
18.ABCDE
19.ABCD 2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E.否定是对回事物的全盘、彻底的否定
2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
2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23、劳动的重大意义()()()()()。A.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D.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B.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20.ACD
21.ABCDE
22.ABC
23.ABCDE
24.ABDE
25、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2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7、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其表现有()()()()()。A.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B.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 C.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中国地主上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主导地位 E.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较西才封建政治制度发达
2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E.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29、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它区分为多种情况,其中有()()()()()。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量的大小 E.抽象可能性就是不可能性
25.CE
26.BC
27.ABCDE
28.ABCDE
29.ABCD 30、思想体系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A.是对社会存在较为间接的反映 B.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C.不依赖于社会心理
D.是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 E.是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31、生产力系统中,运筹性的综合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所独有的因素
C.不仅属于生产力来统,而且还属于社会的其他系统 D.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E.可以使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
32、人的价值的实现()()()()()。A.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 B.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C.是通过人的“自我设计” D.是与自身主观条件元关的 E.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东对马宽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有()()()()()。A.《实践论》 B 《矛盾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E.《反对本本主义》
34、精神交往包括()()()()()。A.思想交往 B.心理交往
C.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D.政治理论的传播与交流 E.生产经验的传播与继承
30.ABD
31.CDE
32.BE
33.ABCDE
34.ABCDE
35、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有()()()()()。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C.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史替
3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38、劳动是()()()()()。A.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B.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C.孤立的个人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D.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
E.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精神活动
39、交往的社会作用有()()()()()。A.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B.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
D.使后代人获得前代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E.使后代人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35.ABCDE
36.CDE
37.ACD
38.AB
39.BCDE 40、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1、国家消亡()()()()()。A.必须以阶级的完全消灭为前提 B.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消亡 C.是指必须去推翻国家 D.是指它自行消亡 E.是被迫实现的过程
4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B.事物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的 C.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非主要原因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E.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了必然性
4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消极性 E.实践性
4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 E.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
40.BE
41.ABD
42.BCD
43.ABCE
44.BC
45、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的关系在于()()()()()。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物质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物质,也可能是精神客体
C.客观物质中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物质是元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E.客观物质是自在的,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选定的
46、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现在事先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47、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其表现有()()()()()。A.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B.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C.现实条件和非现实条件 D.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E.无条件和有条件
48、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9、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E.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45.BCDE
46.ABCE
47.ABD
48.AC
49.ABCDE 5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
A.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B.变革生活才式的作用 C.社会管理的作用
D.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基础的作用 E.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5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E.马克思主义哲学
52、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E.阿拉伯哲学
53、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5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50.ABCDE
51.ABDE
52.ABD
53.ABCE
54.AC
55、与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间接性 B.形象性 C.抽象性 D.客观性 E.直接性
56、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E.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57、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A.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柱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发展的顶峰 C.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D.是党制定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哲学依据 E.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作
59、最初变为奴隶阶级的是()()()()()。A.农民 B.手工业者 C.战争的俘虏 D.缺少劳力的人
E.原始公社内部破产的穷苦人
55.BE
56.AD
57.ABC
58.ACDE
59.CE 60、国家的职能包括()()()()()。
A.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本阶级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本阶级内部矛盾 D.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E.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61、有人说,我们可以像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A.现实可能性 B.抽象可能性 C.不可能性
D.主观臆想的可能性 E.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6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量 E.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6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64、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是()()()()()。A.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B.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C.歪曲表现事物的本质 D.从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E.从主观表现事物的本质
60.ABCDE
61.BE
62.ACDE
63.ABCD
64.BC 65、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指()()()()()。A.质变和量变没有严格的界限 B.质变过程中有新质因素的量的扩张 C.量变后引起质变 D.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E.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6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的有()()()()()。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6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出发点有()()()()()。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观点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的观点 E.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6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A.指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前进的或上升的运动 C.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9、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承认主体的能动性 E.承认真理有待于深化
70、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
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 65.BE
66.BC
67.AB
68.BE
69.AB
70.ABCE 71、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7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客观的 B.它是多样的 C.它是唯一的 D.它是相对的 E.它是因定不变的
73、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商品社会
74、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75、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71.ABCD
72.AC
73.ABCD
74.ABC
75.ACE 76、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7、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78、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深刻巨大的变化 C.电脑应用生产和生活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E.电脑的功能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
7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承认相对静止()()()()()。A.才能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事物 C.才能理解事物的分化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E.才能理解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80、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的独有因素 C.他们本身并不是生产力
D.其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 E.主要指教育
76.ABCE
77.BC
78.ABCD
79.ABCDE
80.CDE 8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E.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8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唯物主义决定论 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理论 E.唯心主义认识论
83、属性是()()()()()。A.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的表现 D.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产生出来的 E.是事物量的外在表现
8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它()()()()()。A.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时发生根本变革 B.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E.采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5、国家的本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配制 D.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8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B.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D.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E.提出科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1.ABD
82.BD
83.ABC
84.BCD
85.BC
86.ABCDE 8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8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包括()()()()()。A.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D.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的原理 E.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89、制约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有()()()()()。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哲学指导思想 E.社会整体科研能力
90、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87.ABCE
88.ABCD
89.ABCDE
90.ABCDE 9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92、本质是()()()()()。A.事物的根本性质
B.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 D.由事物本身所圄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93、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一般性质()()()()()。A.是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统一的
B.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 C.是指劳动的社会形式
D.告诉我们,人自身也属于一种自然力 E.指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94、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在阶级社会主,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9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的不同点的表现有()()()()()。A.前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
B.前者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后者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C.前者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前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国有矛盾
E.前者不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后者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91.ABD
92.ABCDE
93.ABDE
94.ABC
95.ABCD 96、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条,生产关承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元能为力的观点 E.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矛盾的
97、教条主义()()()()()。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98、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A.明确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B.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出发
C.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D.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E.从主观愿望出发,怒当然、凭感觉地去办事
99、对待无产阶级领袖的正确态度是()()()()()。A.尊敬和热爱领袖 B.承认和维护领袖的权威 C.反对神化领袖和个人崇拜 D.重视领袖的作用 E.使权力集于领袖个人
96.ABCD
97.BDE
98.ABCD
99.ABCD 100、人的价值()()()()()。A.只看对社会的索取多少 B.只看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C.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是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E.是消耗和创造的统一
101、“实事求是”体现了()()()()()。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102、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性有()()()()()。A.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B.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同
D.资产阶级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E.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
10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00.CDE
101.ABCDE 102.AB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09-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07-01
马克思主义哲学208-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11-18
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会07-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07-31
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策划11-07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06-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07-28
马克思哲学观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