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

2024-08-0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精选8篇)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 篇一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 篇二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赤壁之战) 和古代英雄人物 (周瑜) 写入词中。联想到九百年前那奠定了三分局面的赤壁之战, 联想到那场战争中一个个卓异不凡的风流人物, 但眼前所见惟有“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千百年来依然故我的壮丽风光, 那些历史人物却“而今安在哉”了。使人产生了人生之短暂和宇宙自然之永恒之感。在对壮丽江山的咏叹中, 依然隐含着人生的悲慨。“使人们感到赤壁江山的景物描写有着味之不尽的意蕴”, 作者尽情咏叹赤壁江山的永恒壮美, 愈发反衬了他所感到的人生的悲哀。作者愈是渲染历史人物的伟大、崇高, 愈是在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其次, 作者用瑰奇险峻而又秀美流畅的语句叙事、写景、抒情和说理, 音调高亢, 意味隽永, 韵味无穷, 使语言形式很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词“语意高妙, 真古今绝唱”, 俞文豹也在他的《吹剑录》中说此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是不无道理的。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 则同样也把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四者紧密结合再一起, 达到了情景交融, 情理相生的效果, “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 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 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 而又完全切合于夜野赤壁的特定情景”, 写景之笔, 把徐来的清风、明净的秋水、窈窕的明月, 以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导演的赤壁之战的雄奇景象, 刻画的惟妙惟肖, 引人入胜, 而抒情之笔, 则先以“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寄兴于悠远的思念, 理想的追求。赋中所设的主客问答, 其实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思想。“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陪衬下, 客人提出的问题, 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生有所追求而不得苦闷忧伤的表现”。而苏子的回答则以水月为喻, 借庄周的相对论: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以及僧肇的“江河竟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物不迁论》) 来排遣苦闷, 开阔胸襟。这篇赋既生动地描绘了江山明月的优美景色, 又深刻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消极退隐与积极进取, 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在与世无争的思想后面, 却流露出了对世道的满腔愤懑, 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二.“托事以讽”、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无论是在《赤壁怀古》, 还是在《前赤壁赋》中都谈到了曹操兵败赤壁这一史实。为何在这一词一赋中苏轼要两次引用这一事件, 究竟有何用意呢?在这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两篇诗词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元丰四、五年间, 北宋王朝先后发动了两次开国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结果连遭溃败, 使宋廷蒙诟、受辱, 国势骤弱。《前赤壁赋》正写于第一次边疆战争失败之后。当时宋神宗在元丰四年 (1081) 秋调动了李宪等五支约三十五万大军 (包括运输民夫共约六十万) , 企图一举攻克兴、灵二州, 消灭西夏。但战争中将帅失和, 缺乏统一调度, 最后在灵州城下被西夏打得溃散逃窜, 军队民夫死伤者不下三十万。成为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因骄纵而失败的战例, 性质上颇似曹操兵败赤壁的史迹。

而苏轼写《赤壁怀古》词的当年即1082年, 也是战云密布。宋神宗用给事中徐禧议在银、夏、宥三州界筑永乐城, 企图围困兴州夏军。然而城小人多, 又无水源, 结果反被夏军将城攻破, 丧师二十余万。

这两次惨败对十分关心边廷的苏轼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他渴望以身报国, 抗击西夏, 重振国威。另一方面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语) 。统治者把他视为‘罪人’, 就连向朝廷献点忠心也‘不可使不知我者, 以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 苏轼“对战事虽芒刺在喉, 不吐不快, 但也只能使用“托事以讽”的隐晦手法”。用曹操兵败赤壁隐射元丰四、五年的两次战争。以曹操的骄纵轻敌讽喻庸懦无谋的宋将;以周瑜之功业反衬边疆之无能, 同时寄寓自己的宏大抱负。

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三

广袤无垠的中国不仅孕育了灿烂浩如烟海的诗歌,也演绎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三国时期,在湖北赤壁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就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轼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全词

1.作者简介。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语)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苏轼一向不喜欢柳永的词,觉得他的词浅近卑俗。他也很想听听别人对柳词和自己的词是如何评价的。有一天,他坐在翰林学士院,其时许多苏门学士也在座,他又想起这件事。正好身旁站着一位非常擅长歌唱的幕僚,当代著名词家的词他几乎没有不会吟唱的。东坡问他:“先生觉得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呢?”那位幕僚听后不加思忖就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燕歌莺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一座人听了,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苏东坡也拍案叫绝。

3.背景材料。关于苏轼“乌台诗案”的说法如下: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见一群小孩子游戏,“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三、具体研讨重要词句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教学资料: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三句诗全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上阕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视大江的奔腾,“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放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龄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2)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3)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有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笑”。 2.理解“人生如梦”。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来往,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五、《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

1.景物描写的豪放(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2.周瑜形象的豪放(婚姻美满、儒雅风度、才能卓越);3.感时伤今的豪放(突破小人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真谛,在失落中找到洒脱)。

六、课外延展

1.赤壁怀古诗。李白《咏赤壁》和《杜牧》的赤壁诗。2.介绍苏轼另外关于“赤壁”的三篇文章和《密州出猎》(略)。

七、课堂小结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篇四

—王静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和品味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能力;积累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解决课后相关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和学习过程中,分析诗人使用的诗词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词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和感受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述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

• 导入: 导入语: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宋词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说到宋词,同学们,你们想到哪些著名词人呢?(让学生举手配合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完毕后),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好!那老师觉得呢,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轼,他的词风堪称经典,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今天呢,请大家喝老师一起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 解读课文,整体感知 • 作者简介

师: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苏轼的文学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写作背景介绍

师:和《赤壁赋》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免罪后发配到黄州充军。在心情极度失落的情况下苏轼两次游览赤壁,几乎是在和《赤壁赋》同样一个时期,苏轼写下了这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3、问题:文章标题是“赤壁怀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答案:作者游览赤壁,触景生情,抒发怀古之情。

4、带着两个问题通读全文:

问题:(1)、整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

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 文本研读:

分析上阕的字词,豪放的气势。•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

2、提问: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用笔在文中画出来,思考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景物:大江、浪、乱世、惊涛、千堆雪

景物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上阕的一些词用法很精到,表现了“大江”的雄浑壮阔,请大家找出来并作赏析;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4、齐读上阕,注意关键字重音,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

分析下阕,对周瑜人物形象分析,苏轼的情感。1、1、问题:这样的壮阔场景,确实很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问题:作者为何只提到周瑜,而不是三国里的其他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呢?

(一)、抒发对英雄的丰功伟业的仰慕之情;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3、齐读课文下阕,看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自信洒脱的语气)

4、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烘托和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讨论:作为一个豪放的词人,作者有没有一直沉迷于这种失落的心境?作者有没有排解这种失落的心境的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全班分六个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确实,作者将自己的惆怅寄托给明月,斟一杯酒洒向大地,体现了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赤壁赋》中,作者也有类似的表述:“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自由探讨: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师: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如果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让我们学到了用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那也算是我们的一个收获了。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 遥想公瑾 抒情 人生如梦

课后作业:

•(1)通过网络等手段,自学有关宋词的 知识,查找学习苏东坡其他的诗词作品,课后与同学谈论学习

•(2)比较柳永《雨霖铃》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体会两种不同的词风:豪放派和婉约派,并作概括和总结

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PPT展示)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及词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词把握词情,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在深入理解词情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情怀;

一、导入:

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请学生们仔细去听,认真去感受。

1、听了名家朗诵,感觉朗诵的如何,学生评价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答(节奏、语调轻重、语速快慢、情感起伏)个别认为好的句子可否模仿试读。

2、综合同学们的观点,在诗歌朗诵中要把握以下几点因素:(PPT展示)(1)音节的起止停顿;(2)语调的轻重抑扬;

(3)语速的快慢缓急;(4)情感的起伏变化

二、写作背景:(PPT展示)

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43岁。苏轼在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虽然政治失意,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正是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江山和历史人物的激发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自读,提炼关键信息(被贬;坦然乐观面对生活)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的,放声的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1—2名学生朗读。(自评、他评)

3、师范读。

四、鉴赏诗歌:

1、朗读词的上片,找出景物描写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作者的内心情感如何?

明确:这登高远眺,眼前的江水汹涌澎湃向东流去,气势磅礴,壮阔;作者内心跟汹涌的波涛一样翻滚着。

朗读指导:高亢、重读词,舒缓。(2——3名学生朗诵,互评)(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壮美、壮阔。内心情感壮怀激烈,激动。

朗读:带着激昂的情感,试着读出画面的壮美。(抓字眼,重点字重读,声音放大,读出气势)(2——3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2、齐读词的上片。

3、小结:

江山秀美,人才辈出,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风流人物、豪杰。在赤壁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很多的英雄人物,谁?——孙权、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在众多的人物中为何单单想到周瑜?

4、设置问题:阅读词的下片,讨论:

(1)、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句回答。(尝试朗读)(2)、为何写到周瑜?——生答出对比后,展开说。

(周瑜34岁指挥赤壁之战,年轻有为,战功赫赫,娶得绝代美人,春风得意,事业家庭得志。而此时的苏轼43岁,被贬黄州,人生不得意,华发早生。周瑜的得意与苏轼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5、在一系列的对比后,苏轼又有怎么样的复杂心情?——羡慕,赞颂,悲伤、失落。

朗读:试着读出周瑜的得意。(抓场景,抓重点词,可适当泛读,学生体味)

6、情感延续下去,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伤、失落。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点拨:梦游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虚幻、飘渺、短暂易逝,作者认为人生的起伏变化像梦一般虚幻、易逝。

②作者想到人生如梦,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明确:“一尊还酹江月”,什么是“酹”?把酒洒在地上,向江月洒酒表示祭奠。

(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个动作)

③苏轼想洒掉的是什么?是惆怅失意,还是快乐呢?

明确:他洒掉的是悲伤失意,留下的是快乐。他认为在滚滚的江水面前,一切的失意、愁苦、悲伤算不了什么,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的来。他从壮志难酬的苦闷、失意中走出来了,他最终释怀了。

小结:

下片通过对周瑜的回忆,表达了对他的赞颂、羡慕,融合了自己的悲伤、失落、最终展现了自己的超然,旷达,情感起伏错落变化。(学生试读,读出苏轼的释怀、洒脱。)

(试读全词,学生举荐全班朗读最好的、能代表班级水平的,大家点评。)

五、结束词:

6.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感受词人抒发的豪壮情调,了解苏轼豪放词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让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来体会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播放歌曲)

解说:古人评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凡响。《三国演义》片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我们感受、理解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的思想复杂,儒、道、释思想在其世界观中既矛盾又统一,在作品中都有体现。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壁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四、听录音,诵读。

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出作品的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六、诗词赏析 1在赏中读

A男生集体朗读上片,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点拨: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B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所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

人 生如梦

点拨: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2、品味诗词。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A、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大江” 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还指历史的长江。

B、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浪”字既是长江之浪,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我们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三句气象开阔,辽远雄伟,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江水的汪洋恣肆,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让人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A、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解说:“穿”二字形容石壁陡峭,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惊”写出波浪汹涌。“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的力度。“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B、根据描述想象“赤壁奇景图”。

“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然屹立,直插云天。江水滔滔,汹涌澎湃,拍打着两岸。被岩石击碎的巨浪,四处飞溅。江面卷起重重浪花,裹夹着团团水雾,喷吐着层层泡沫,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

C、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这种景象呢?(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D、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我相信我们同学如果身临其境,一定会有“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豪情壮志。我们一起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朗读一遍。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把如画的 2 江山同豪杰联系起来呢?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杰出的人才,因而置身于如画江山中,不能不想到一时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由此及人,触景生情,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自然地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英雄豪杰们。

④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根据作者的描述周瑜应该是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儒雅之美体现在风度、情调中,这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曹军溃败大火烧起来了,曹军官兵四散逃窜,溃不成军。哭声、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灭。“樯橹灰飞烟灭”仅6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而且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

B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小乔初嫁了”。这里是写小乔还是写周瑜呢? 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周瑜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十年和小乔结婚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他们已结婚十年之久,博学的作者不会不知。所以不要把“初嫁”看死,只是顺便借用一下。作者重点不是写美人,而是衬托周瑜。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少年遇英主,春风得意,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弃我 去者”,周瑜小乔不可追;“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诗)。长江滚滚东入海,这一对英雄美人也被“浪淘尽”了啊。但这江上的月,今日照着我,过去也曾照着他们。这也是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3、词人站在江边,面对滚滚滔滔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豪放,但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伤。那么,作者是想到什么之后才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把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②旧体诗词由于受格律的限制,往往出现“词序倒置”和“词语省略”的情况。这句话应怎么说?

明确:“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句,“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句,谁笑他?省略了主语“人们”。

③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他面赤壁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周瑜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反观自己,47岁了,被贬黄州,妻子已故,相比之下,苏轼感到自己年岁渐老,早生华发,功业未就,壮志未酬;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这怎能不让他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想到,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还是洒酒酬月,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自我解脱,也是一种旷达。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颓丧沉沦。

七、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许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他却能把如此深厚的人生意味和历史意味投注给黄州。可以说,苏轼被贬之后是带着累累伤痕向黄州走来的,他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能向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寂寞小镇走来。在黄州,他曾这样写道: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说:苏轼是在黄州孤独的,愤懑的,凄凉的。他在痛苦中思考,并在思考中成熟,他的心中正激荡着感情的波澜,酝酿着冲天的豪气,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便会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苏轼心潮澎湃,壮情激烈,他大笔挥洒,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所以,余秋雨先生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种清纯和空灵的一个音符。

附:拓展延伸――赏析《江城子》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7.念奴娇赤壁怀古诗原文 篇七

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之美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让人感受作者的胸怀之博大, 从“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的长江着笔, 给人以峥嵘突兀、绵延雄阔的感觉, 笔力雄健劲拔, 其景动荡奇伟, 其势气象恢弘。“大江东去”一句领起全篇, 以如椽巨笔勾勒出长江浩浩荡荡、滔滔莽莽的气势, 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横亘千古的雄壮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 起笔突兀, 落笔不凡, 显示了东坡的过人气概。随后, 作者描绘了如画的江山,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赤壁自然景物真态, 在意象的创设上, 苏轼十分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 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 这三句简直就是一幅立体图画。凌乱而突兀的石峰, 如带血的利剑, 硬生生地刺向天空, 那一抹残阳似乎在诉说着昨天的哀伤, 滔天的巨浪, 被烈风狠狠地摔在山崖上, 像是抛弃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故事, 那溅起的水花, 飘落成一片片雪花, 飞舞在历史的长河里, 无声无息。词中, 动词“穿”、“拍”、“卷”, 形容词“乱”、“惊”, 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 它们紧密配合, 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 再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之美。同时也为下文咏史铺设了情境, “穿”、“拍”、“卷”几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石”与“空”?“涛”与“岸”、“江水”与“浪花”相交织的奇观。“石”、“涛”写实, “云”、“雪”言虚,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 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 使赤壁的景色再现于笔墨之上, 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这样的景色, 壮丽雄伟, 美不胜收, 动人心弦, 摄人心魄, 让人不禁感慨:江山如画!

二.风度儒雅——英雄豪杰之美

“江山如画”, 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自是极言赤壁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过一样美, 如此壮丽雄伟的江山, 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 为英雄豪杰的出场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场所的同时, 更进一步衬托出英雄人物之美。江山与豪杰相联系, 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这一句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 视线不断收束, 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魅力与风范, 却不写其大智大勇, 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英雄人物之美呢。

石壁森然, 巨浪滔天, 江山如此多骄, 作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 创设了极为雄壮的背景;赤壁战场, 两军对垒, 战旗猎猎作响, 战争一触即发, 为英雄豪杰提供了足以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遥想”领起五句, 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 经过艺术地集中、提炼和加工, 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着力刻画周瑜儒将的仪容装扮, 当年的公瑾, 头系青丝带头巾, 手持羽毛扇, 一身儒雅, 风度翩翩, 他步态悠闲, 神情从容, 潇洒中透露出镇定与自信。为进一步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 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 特意加入了一个看似儿女私情的情节——“小乔初嫁”, 把相隔已有十年之久的事集中到一起来写, 以美人烘托英雄, 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足以令人艳羡。据史载, 建安三年, 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 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皖城战役胜利之时, 周瑜娶小乔, 建安十三年, 周瑜三十四岁, 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大胜曹氏, 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没有刀光剑影, 没有铁蹄争鸣, 作者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 来描写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斗, 看似转瞬即逝, 却能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 精切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败输赢。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 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写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同时表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胸襟旷达———人生境界之美

苏轼曾因科场的一帆风顺和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而名噪京师, 虽遭王安石排挤, 尚能自请“通判杭州”, 徙知徐州、湖州, 政治上积极有为。可就在他积极进取之时, 灾祸悄然而至, 当时有人 (李定等人) 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 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 苏轼就因作诗讽刺新法,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 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二月, 带着“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苦痛, 带着“何人把酒慰深幽”的孤独, 苏轼跨越迢递关山, 寄居黄州定惠院, 五月继迁临皋。“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 此时的作者是何等窘迫, 何等失意, 可谓穷矣, 而一个身处逆境, 心怀寂寞, 精神常处于忧惧的人, 仍能以博大的胸怀、旷达的胸襟积极入世, 何等难得, 人生境界的确令人仰慕。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47岁, 被贬黄州, 任虚无之职, 闭门思过, 不得打理政务。政治上的失意, 使作者从生活浪潮的巅峰跌入谷底, 但作者并未消沉。他登东坡以舒啸, 临大江而赋诗, 以自然的山水涤荡心中的尘埃, 宣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以奔放的情志、浪漫的色调创造优美的景观, 写下众多豪放名作。当苏轼游赤壁之时, 看到眼前奇伟的如画江山, 思接千古, 神游万里, 思绪飘荡在三国的古战场上, 一位儒雅装束, 从容自若, 潇洒自信的将领, 出现在他的眼中。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 感情是复杂的。作者从周瑜的年轻有为, 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 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 自嘲之句, 语出轻淡, 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在他看来, 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风流总被大浪淘尽, 被雨打风吹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的深沉思索, 使作者思绪豁然开朗, 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主题, 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旋律。在仕途的沉浮中, 不因一时的失意, 就大为沮丧, 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诚和勤勉, 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

四.气势豪迈——文学艺术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高雅的体制, 超逸绝尘的文笔, 匠心独运的选材, 法旨甚远的寓意, 为人们广为传诵, 作品感慨古今, 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 昂扬郁勃,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融景物描写、人事感叹、哲理沉思于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以实带虚, 以虚带实,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达到情景交融, 物我偕一的绝妙境界。上片开篇即景抒情, 时越古今, 地跨万里, 把绵延不尽的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 创设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 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 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气势恢宏, 笔力雄健。作者选取气象恢宏的景物“大江”, 以大江“东去”表现江水的浩渺无穷, 时间上的恒长久远。以“浪淘尽”来涤荡?“千古风流人物”, 展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 虽才俊辈出, 但仅领风骚数年的惨淡情形。由江河的永恒存在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转入对三国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下片着重写人, 塑造了三国时周瑜的典型形象, 重在咏史抒情, 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虽有感伤之情, 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仍不失英雄豪迈之本色。

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风格,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词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感受作者一腔报国热忱,渴望驰骋疆场,只可惜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无奈。

【教学设想】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分析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以小组评价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他们的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秀华章喷薄而出,浑然天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诗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大光异彩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2.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人。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词比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突破了传统的创作题材,将悼古、怀旧、记游等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3.诵读感知,觅得诗趣:学文千法,朗读为本,趣之以读,读之以思,思之以悟。下面我们从朗读开始,感受词的风格和诗趣。

(1)学生个体朗读,尽量读出感情;

(2)播放朗读带;

(3)对比朗读:与柳永《雨霖铃》对比,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差异。

明确: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放,慷慨洒脱。

4.研习作品。

目标A:初读作品,理清结构

上片:写景大江奔流图赤壁鏖战图赤壁壮观图

下片:抒情绝妙英雄图浪漫神游图把酒临江图

上片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又点明了赤壁险要的地势。

下片借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着力塑造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雅将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感慨。

目标B:涵泳字句,品出诗味

词的上片用了很多笔墨来描绘赤壁战场,找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并分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

乱险怪 形

穿高耸云端 势 夸张

惊汹涌 声

拍水石相击力度比拟

卷狂澜奔腾 形 比拟

雪水色纯白形、色 比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片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引人遐想,那么词的下片又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呢?

年龄: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美女衬英雄,潇洒英姿,韶华似锦)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能文能武的儒雅将军)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目标C:主旨把握,探明诗心

活动:学生讨论

(1)联系曾经学过的和老师刚刚讲到的历史知识,谈谈在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三国演义》的历史画卷中,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有一声断喝长坂坡的猛张飞,有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有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而苏轼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a.功绩:周瑜年少得志,从24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34岁建立功勋;

苏轼做了团练副使的虚职,头发花白却一事无成。

b.外貌:周瑜风流倜傥,英俊儒雅;

苏轼早生华发,衰老憔悴。

c.家庭:周瑜迎娶了乔国老乔玄的小女儿小乔,小乔家势显赫,而小乔本身如花似玉,才貌双全;

苏轼中年丧妻,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凉诗篇。

d.遭遇:周瑜当时遇上了一位开朗的君主,孙权慧眼识英才,重用周瑜;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说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是怎样看待的?

a.苏轼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样,何必过于执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洒酒祭明月。

b.苏轼当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周瑜,34岁时就已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自己还可能像周瑜一样吗?大好青春已逝,华发早生,心境特别苍凉、消沉是必然的。

5.课文小结:学完这首词作之后,耳畔很自然地响起这样歌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是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赤壁画卷。在这里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周瑜在历史长河的浪涛中慢慢隐去,而苏轼怀着崇敬的心情拾起了河滩上这枚发光的贝壳,在为英雄周瑜谱写了一曲传世的凯歌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多舛、壮志未酬洒下了一把辛酸泪,唯有洒酒祭奠江月了。

6.课后作业:对比阅读,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上一篇:《传陆游妾》古词赏析下一篇:学校XX年秋季开学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