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

2024-09-04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 篇一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二、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三、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应对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四、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论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就像线一样把学习理论、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操作过程如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五、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育应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3、体现课程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组合,更不能不顾教育实际为综合而综合,课程综合化的强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课程综合化在我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

“以德育人是根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 篇二

一、让学生适时适度生长

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万物都有它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也自有他生长发育的成长规律。因此在联系到每一个学生时,教师必须小心而又谨慎地对待他们了。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总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智力发展速度快,有的学生则显得比较慢。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们必须而且应该分别对待他们,尤其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像四季的花草一样,春天花开花落增添了大地靓丽的色彩,那秋天开的花不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吗?时下我们也不同程度地发现,部分教师在施教中大一统的行为还相当严重。小学生日记的普遍化,低龄化,似乎日记也要从娃娃抓起,可小学生能有那么多生活行为的语言积累吗?再加上平时学生多是早出晚归,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哪有天天记的内容呢?我并不反对学生日记的作用,也并不反对日育功能的发挥,日记日育也就像人的音乐细胞一样有的人有,有的人则无,所以,不必强求每个学生写日记、日育,而应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因此,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适度地自由地生长。

二、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际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正如小草幼芽利用光合作用成长一样。小草幼芽的光合作用从何而得?外部汲取再由内部发生。怎样让学生像小草、幼芽那样自己去发生光合作用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他们既有汲取外部能量的能力,更有内部发生光合作用的能力。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些教师总是嫌授课时间少,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霸占了课堂,生怕学生什么都不懂,有时还在做些支离破碎讲解的无用功,殊不知那是他们在给小生命过多的水分,不知不觉地淹死他们;那又是他们在给小生命以过多的甚至过强的阳光,不知不觉地晒死他们;那更是他们在给小生命以过剩的氧气,不知不觉地闷死他们。我们应该看到,不少小学生已无法承受小学语文的学习生活了,他们不愿意接受的,部分教师也在拼命地灌输;他们无需要接受的,部分教师也在拼命地灌输;他们不可能接受的,部分教师还在拼命地灌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佳。

3.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点滴理解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新课程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负担”变为“享受”,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权利和责任,把学习与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学习。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实现个性化,并为每个学生创设富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知道和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思考方式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课堂是学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统治者和权威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机会。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明显的层次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会一步到位。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

接着,我们再看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不會冲淡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说,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和有效运用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例外。只是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一个传教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由课堂的权威变成了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这种变化也是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相反,我感觉教师主导作用反而变得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认识,自学、合作能力必竟是有限的。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调节和引导,再先进的学习方式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科学先进的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教学大纲完整 篇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者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把教材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给他们多样的、生动形象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完成识字的任务。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能促使他们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以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字方法,由最初的扶着孩子学到最后的放手让孩子自主学,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插图或实物识字

苏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教材配有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这些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汉语拼音版块里安排了5个《认一认》,以四字韵语的形式出示了80个汉字,要求学生做到会认读。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这个任务似乎有点重,但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就会化难为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儿童识字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由于儿童在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和对于与所识的字相匹配的具体事物的认知经验,在四个要素中,已经建立了声音、图像和语义的联系,惟一缺少的就是符号。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就能使声音、图像、语义与符号在儿童的大脑中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手”,学生拼读上面的拼音,知道这个字读shǒu,再看看下面画的图,便知道这个字的语义,于是认识了这个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充分发挥看图识字的优势,指导儿童借助图画来了解字义。大部分看图识字都一目了然,只有少部分需要略加指点。如“足”,学生看了图可能误读成“脚”,就要让儿童读读上面的拼音,并告诉他们:“足”就是“脚”,“足球”就是用脚踢的球。“目”,学生看了图很有可能误读成“眼”,就要告诉儿童:“目”就是眼睛。另外,在这些字中,还有好多的字都是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生字字形和事物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有很多的事物都是小朋友熟识的,只要老师稍加点拨,记忆起来非常轻松,如“口”、“目”、“山”、“田”、“火”等等。如此,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记忆生字的效率。

汉字中,还有一些会意字,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如在教学“笔” 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笔,让学生仔细观察毛笔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一看就会明白:哦,原来古时候的笔上面的笔杆是用竹子做成的(竹字头),下面再装上一些狼的毛(毛),这就是笔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生字的字形,同时还直观地理解了字义,可谓一举两得。教材中,像“尖”、“歪”、“鸣”等会意字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巧编故事识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爱听爱讲故事,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年龄特点,结合识字内容,巧妙地用编故事的方法来指导孩子记忆生字字形,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碧”时,我首先出示“碧”,而后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字的最下面是个什么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石。”“是呀,这下面确实是个‘石’字,你们知道上面坐着谁吗?告诉你们呀,这上面坐了一个王子和白雪公主,他们并排坐在了石头上欣赏风景呢!多美呀!”同学们一听,小脸蛋一个个笑开了花,紧接着我又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一个王子和白雪公主并排坐在石头上欣赏风景是个什么字?”一下子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就这样,通过巧编故事学生很快掌握了“碧”这个生字。像这样的巧编故事教生字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神仙保佑自己吉祥如意”——祥;“两个人手拉着手走钢丝,他们真是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呀”——丛;“拇指姑娘的身子只有一寸长”——射„„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听故事的同时,也就牢牢地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三、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教学生字时如果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思想就会开小差。如何在生字教学时牢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教师要开动脑筋,注意识字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巧妙穿插游戏,形式新颖而高效。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猜谜语法:“天下一条虫”——蚕;“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人在云上走”----会;“士兵张大口”——吉„„

编儿歌法:“帮忙的朋友多一点,拔河才能得第一”——拔;“太阳西边照”——晒;“六字头,凶巴巴,私字头挡在大门口”——离; “辛苦一点,幸福十分”——辛、幸;“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动作表演法:如“看”:像孙悟空一样手搭凉棚向远处看;“抱”:环手把东西抱在怀里„„教材中一些表示动作的生字均可以采用此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字义,同时也记住了生字的字形。

总之,生字教学时,教师根据字形特点,采用猜一猜谜语、说一说儿歌、演一演动作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游戏为孩子们搭建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仅锻炼了识字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随着识字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的时候就积极的开动脑筋,思考好的识字方法,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呀!

四、类比中识字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对他们今后学习汉字十分有用。苏教版教材对形声字识字这一块编排非常巧妙,采用版块识字法集中学习,使学生在类比中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如第二册中的《识字4》和《识字8》,第三册中的《识字4》和《识字8》等识字韵文,都分别收集了具有同一声旁的系列形声字,让学生在同类字的比较中学习并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形旁(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教学时,要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4》的“苗、描、瞄、喵、猫、锚”这几个生字时,我告诉孩子们,“苗”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复韵母“ɑo”,“描”要用手描,所以部首是“扌”,“瞄”要用到眼,所以部首是“目”,“喵喵”叫要用到嘴,所以部首是“口”,“猫”是动物,所以部首是反犬旁,“锚”是金属制成的,所以部首是“钅”。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懂得了形旁和声旁的不同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还在脑海中牢固建立起了这些形声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五、熟字辅助识字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低年级的孩子因年龄特点,对学过的汉字遗忘得也很快。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孩子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其实在学习新的生字时,熟字有时候能帮上很大的忙。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熟字减一减:如“荷”减“艹”是“何”,“传”减“亻”是“专”,“教”减“攵”是“孝”„„

熟字加一加:如“包”加足字旁是“跑”,“更”加“亻”是“便”,“师”加反犬旁是“狮”„„

熟字换一换:如把“桃”的“木”换成足字旁就是“跳”,把“浪”的“氵”换成“米”就是“粮”„„

熟字比一比:如“已”——“己”,“东”——“乐”,“令”——“今”„„ 综上所述,熟字在学习生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汉字,而且还借助它们轻松掌握了要学的生字,事实证明,这样学习生字,学生乐此不疲,兴趣很高。通过字与字的分析比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5.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作业 篇五

案例研究1.

怎样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下面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1)怎样对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掌握语文工具和陶冶思想感情是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任务,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不是附加任务,应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是统一的,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方案的主观性和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性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前进和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主要应该做到的是以下几点。

1.符合社会要求、国家要求

语文教学方案要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

2.适应学生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运用语文和掌握语文的规律,切实可行;能反映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

3.适应教师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能够反映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运用语文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调整教学,并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4.寻找各种需求的契合点

语文教学方案要从实际出发,整体考虑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与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之间的统一,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3)三种不同设计的理解:

《狐狸与乌鸦》一课的三种不同设计中,应该是第三种比较好。因为只有这一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争论,辩明是非,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案例研究 2.

“能够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据此,谈谈你对下面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及评说有什么看法。

答:这位老师的态度是诚恳的,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老师没有斥责,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契机,积极鼓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后,获得了独到的见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积极性。这个老师的作为符合了 “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这一新课程设计理念,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案例研究3.

联系下面的教学设计,谈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答: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厘定目标,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涉及理念、目标、内容、性质、方法等各个方面,主要有: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为设计理念,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②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感悟成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考虑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念,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这样,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做到了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策略方面,设置了“深情朗读,品析语言”教学版块,朗读前先让学生体味,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的亲情,还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选择音乐,其实就是让学生定朗读内容的感情基调,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的朗读会更容易动情、入情。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并以四人小组方式,不仅感动自己,同时感动他人。这样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提高了朗读水平。而在“回读课文,感悟成长”板块的设置,让学生会从“严”和“多鼓励”等方面归纳父亲教子有方,其中《城南旧事》电影剪辑的播放,让学生从影片中再次感受浓浓的父爱,并理解父爱,从而让学生感悟成长。这样就做到了阅读教学策略所要求的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等事项。

6.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 篇六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它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高;要求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变评价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自主;情感;开放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又或者是学生,他们都认为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而学生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学习,掌握考试需要的知识。单纯而简单的目的已经失去了教育原本的教书育人的理念,这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下,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选择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好前提性工作。

一、倡导自主模式,培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②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③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情感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以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文就以如何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亲情意识进行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例如,在教学《背影》时,这是一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间至情的感人篇章。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份深沉的父子之情,在导入课时,我借助了刘和刚的那首《父亲》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以烘托学习的氛围,接着,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在分析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后,我组织了一场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父亲母亲”,让每个学生都走上讲台,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挖掘自己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来,让父母感受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开放环境,开阔学生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具有活力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摒弃以往的那种临阵磨刀的想法,要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下面以一道试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如: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竟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竟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青菜,狐狸砸了店牌。任选三个情节中的一个,描写绵羊的心理及动物间的.对话。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对与错,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情理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个性。

但是作为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评价那些写得突出的、精彩的,或者是那些写得不符合情理的。这样会忽略中间的那部分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自认为良好的答案却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这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各个层次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评价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16)。

[2]温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17)。

7.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篇七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

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过去,教师心中只有大纲,只有教材,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打天下。俗话说“灵不灵,照书行”,教师忠实地执行教科书,照本宣科,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一种模式,上课一种方法,考试一把尺子,评价一个标准,即使课改,也大多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情况,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鼓励和帮助。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教学过程也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师生间建立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新型关系,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想问、敢问、多问、善问,由“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转变为群言堂、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亲自尝试和探索。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获取心理支持的源泉。

二、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围墙内,使用统一教材,安排固定教师按编制的课表上课,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的要求。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翻开新教材,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情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文,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有益于教师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终将为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所取代。教学文本的多元化,除了有政府行为外,还允许学校、教师、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取或自编文本,这是最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效益的有力举措,因为只有学校最了解本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只有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缺差遗漏;只有学生最清楚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获取什么能力,求得什么知识。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校本课程开设方面进行探索,事实也证明,教学文本的自主选择和多元是搞活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行的语文教材,不论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虽然都具有开放和多元的特征,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天文地理、哲学伦理等应有尽有,但不管其如何丰富,这些只是本本上的东西,本本之外的教学内容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如对《风筝》的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阅读鲁迅的作品。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召开以“走近鲁迅”为话题的读书会。然后阅读《风筝》,谈出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体验。有的课文、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将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的契机,我们又为什么不让语文教学突破教室这块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图书馆,走向网络世界呢?全开放式的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整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一个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即使得高分,也隐含着低能的危机,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未达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储备的知识,去感悟形象,领会意境,揣摩语言,体验情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愿学”。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我将它定位为一节品读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课堂上,我在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自认为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词语并陈述理由,然后要求品读,自由发问,相互解答,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促发展”地教学。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主要是指师生间的合作,也指学生和家长的合作,学生和现代媒体的合作,等等。合作性特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所谓探究学习,即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习,是文本学习还是非文本学习,新课标都特别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探究性是现代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注意充分设置探究性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以上三点是我在学习、实践新课程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只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立足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引燃课堂生命的火花,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过程中感受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能收获教改的硕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 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堂, 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师生关系,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八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非常必要,不能盲目跟风、创新。遗憾的是,个别脱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把继承当成了落后。

一、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3.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认识已经到位,观念已经转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促进动态生成;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

新课程的实施,非议最多、受到干扰最大的莫过于语文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隐性校园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干扰最不容忽视。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文化”。它有三个层面:其一是隐性物质文化,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二是隐性制度文化,即学校一些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三是隐性精神文化,包括三部分:(1)隐蔽的思想观点,如某些领导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教师中心”思想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学校管理思想等;(2)校内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等;(3)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教辅人员作风等。当前不少基层学校甚至某些省市示范高中干群关系不和谐,教辅人员不参加校本培训,对教改不配合,部分校长不懂教育(由乡镇长调任而来,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学校较普遍,某县五所完中有三所学校的校长由乡镇领导调任而来),对语文教学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他们听不懂外语、数学等课,只能“听”语文课),对开展语文活动冷嘲热讽,语文教学改革的阻力明显大于其他学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有所为的是,争取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家长的配合,力争形成合力。此外似乎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若再能排除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不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2.《稳当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1953年,第7期。

3.《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

上一篇:银行项目测试报告下一篇:2023年我的暑期认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