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2024-07-30

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精选6篇)

1.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一

关于举办农业经济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我系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满足同学们扩大自我的需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特举办农业经济管理系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导游技能大赛活动,现将有关通知如下:

一、参赛时间

各班由学习委员将报名学生名单于11月15日前上报张晓兰老师处。决赛时间暂定于11月26日。

二、参赛范围

面向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所有学生。

三、参赛要求

(一)选手抽签确定上场顺序,在景点讲解之前作30秒的自我介绍。

(二)选手从下面16个景点抽取一个景点进行模拟导游讲解,通过手势、语调、走位、解说景点。讲解后回答旅游知识、导游规范、应变能力各1个问题。(讲解和回答问题限时10分钟。)

(讲解景点:青海省省情;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柳湾彩陶;互助土族风情、循化撒拉风情;东关清真大寺;土楼观;原子城探秘;热贡艺术;三江源;坎布拉、李家峡景区;隆务寺;马步芳公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年保玉则。)

四、比赛流程

大赛选手通过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参加的现场比赛,经专业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的评委现场打分选出优秀个人。

五、评分标准

参赛选手吐字清楚、表达清晰,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六、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将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颁发奖品和证书。

农业经济管理系

2012年11月2日

2.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二

教职成函[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 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加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要求, 我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部门, 决定于2009年6月27日至30日上午在天津市举办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将大赛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在大赛举办期间, 同时举办第七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及教材展览会。有关事项另行通知。

3.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三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烹饪原料学课程考试要求考生能达到进入本科阶段的知识及能力要求。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经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生应对烹饪基本功所包括的各种基本功知识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烹饪基本功在烹饪中的地位;熟悉了解烹调基本功中刀工技能、翻锅技能、烹饪原料加工初加工技能、调味技能、烹调方法的掌握等理论知识,并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操作各种基本功技能,达到熟能生巧。除此之外,还应掌握面点基本制作基本技能、水调面团制作技能、膨松面团制作技能、油酥面团制作技能、米粉面团制作技能、杂粮蔬果面团制作技能等面点类制品的制作能力。

具体考核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烹饪基本功内容

第二节 烹饪技能功在烹饪中的地位 第三节 练好烹饪基本功的途径 第二章 烹饪基本功知识 第一节 刀工技能训练

一、刀工的目的和操作姿势

(一)刀工的目的

(二)操作姿势

二、刀法种类

(一)平刀法;

(二)斜刀法;

(三)直刀法

(四)其他刀法 第二节 翻锅技能训练

一、小翻锅

二、大翻锅

三、后翻锅、左翻锅、右翻锅 第三节、烹饪原料初加工技能训练

一、果蔬类原料的初加工

二、禽类原料的初加工

三、畜类原料的初加工

四、鱼类原料的初加工

五、两栖爬行类原料的初加工

六、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原料的初加工第四节、调味技能训练

一、调味的三个阶段

二、复合味的调制种类

三、香味的调制种类 第五节、烹调方法训练

一、以水为主要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二、以油为主要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三、以气体为主要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四、以固体为主要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五、以不加热为主的烹调方法 第三章 面点基本功知识 第一节 面点基本制作技能训练

一、和面

二、揉面

三、搓条

四、下剂

五、制皮

六、上馅

第二节 水调面团制作技能训练

一、水调面团的调制原理

二、不同水温水调面团的性质

三、水调面团的掺水量

四、水调面团调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膨松面团制作技能训练

一、酵母膨松法

二、化学彭松法

三、物理彭松法 四、三种不同膨松方法比较 第四节 油酥面团制作技能训练

一、油酥面团的起酥原理

二、层酥面团的制作

三、擘酥面团的制作

第五节 米粉面团制作技能训练

一、米粉的性质 二、三种米粉的区别 三、三种大米在面点制作中的应用

四、米粉面团的调制

第六节 杂粮蔬果面团制作技能训练

一、澄粉面团

二、杂粮面团

三、薯类面团

四、豆类面团

五、土豆面团

六、山药面团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本门课程分两种考核方式:笔试(50%)实操(50%)(一)笔试部分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试卷内容比例:

概述占10%;烹调基本功知识占45%;面点基本功知识占 45% 3.试卷题型比例:填空30%;单项选择题10%;是非判断或多项选择题10%;名词解释18%;问答题42%。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比例约为30%、50%、20%。(二)实操部分

按指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完成二道菜肴的制作。由评委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现场打分。

四、参考书目

1.主要教材

《烹饪基本功训练教程》,薛党辰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辅助教材

《烹饪基本技能》,张胜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五、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1.烹饪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 和 两部分。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刀法不属于平刀刀法()

A、推刀批 B、锯刀批 C、抖刀批 D、锯切

(三)是非题

1.果蔬原料摘剔初加工中,番茄适用于碱水去皮法()

(四)名称解释

1、刀法——

(五)问答题

1.简述烹饪技能训练中,进行刀工技能训练的目的?

(六)分析题

4.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四

各临床科室:

为庆祝第105个国际护士节特举办“全院护理技能大赛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时间

2016年5月6日9:00-15:30 5月7日9:00-15:30

二、竞赛地点

谷城县人民医院行政楼6楼学术报告厅

三、竞赛内容

考核项目:成人心肺复苏术(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四、竞赛规则

1、参赛选手统一着粉色夏装工作服。

2、参赛用物由院方统一提供,选手不需自带操作物品。

3、参赛选手现场抽签决定竞赛顺序。

4、参赛选手抽签决定情景案例分析。

5、竞赛评定标准依据《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准。

6、参赛选手的成绩由现场评委评定。

7、操作技能竞赛以现场实际计时的操作方式进行,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完成。

8、参赛选手操作完毕后即时回答2个评委提问,共计10分。

9、情境案例及即时提问环节的评分计为附加分。

10、参赛选手成绩由护理操作考核评分(100分)、情境案例质量评分(10分)及评委提问(10分)组成,合计120分。

五、竞赛活动流程

1、竞赛活动流程:

抽签→登记签号→操作竞赛→颁奖及闭幕式

2、竞赛操作流程:

选手进入比赛地点→抽取情景案例→按规定时间进行操作技能考试→评委提问2个相关问题→评委现场打分。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5名,共计23名。

七、颁奖

时间:2016年5月10日16:00 地点:谷城县人民医院行政楼8楼学术报告厅

八、注意事项

1、评委组人员请于早8:00准时到达谷城县人民医院行政楼8楼学术报告厅,进行情景案例及考核标准解读。

2、各单位参赛人员请于8:00准时到达谷城县人民医院行政楼8楼学术报告厅,现场抽签决定比赛顺序。3、8:00-9:00为选手模拟按压时间,每人20s,按照比赛顺序依次进行。4、9:00准时开始比赛,请选手在候考区(4楼周会厅)等待,依次进入考场,结束考试的考生请不要在考场周围逗留。

5.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五

(总工发[201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科技厅(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竞赛有关规定和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赛制,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实施,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决议》和《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紧紧围绕“提高职工队伍技能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术工人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情,为一线工人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二、组织机构

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为国家级一类竞赛,由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大赛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负责大赛的整体安排和组织管理工作。组委会成员由四家主办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工种决赛地负责人担任。组委会下设办公室、竞赛评判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大赛的组织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办公室);评判委员会负责大赛的有关规则、命题、评判标准、裁判等赛务工作;监审委员会负责决赛过程的监督、审查和仲裁等工作。评判委员会和监审委员会由组委会成员和有关专家组成。

工种决赛承办地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由省级总工会会同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成立工种决赛领导小组及赛务组、裁判组、监审组等组织机构,负责赛区决赛各项组织实施工作,赛务组、裁判组、监审组负责人由大赛组委会委派。

三、工种设置

大赛设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7个工种。

四、决赛内容和方式

大赛由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规定的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要求实施,其中,理论考试和现场操作内容的权重设定为3:7。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试题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从国家题库中抽取,或由专家出题,适当增加新知识内容;实际操作技术文件于赛前公布。

五、决赛地点

天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吉林一汽:车工、钳工。

四川成都:维修电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

铣工、焊工决赛地点待定。

六、参赛人员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在岗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含农民工)均可报名参赛(不含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中央管理的企业按属地原则,参加所在地报名和比赛。

为提高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推动职工培训和技能比赛活动开展,参加决赛的代表队中,应有非公企业职工参加。

七、大赛实施

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省(区、市)大赛组织机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根据决赛的时间安排,组织好本赛区的初赛。决赛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由决赛承办地负责组织实施,包括赛场组织、成绩评定、监督仲裁,组织专家和参赛选手对理论试题、操作技法技术点评、开展技术交流等。决赛拟定于2012年7、8月举行,依次进行车工、钳工、焊工、铣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

为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工种决赛时须聘请当地公证部门,对工种决赛进行公证。2012年9月,在北京举行大赛闭幕式暨总结表彰大会。

九、组队及报名

各省(区、市)每个工种组织1支代表队参加决赛。各工种决赛代表队的组成为:领队1人、技术指导1人、选手3人,决赛开始前1个月完成决赛组队及报名工作。

十、大赛奖励

本次大赛设个人奖、团体奖和组织奖。

(一)个人奖

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技能竞赛奖励政策和全总关于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奖励规定,对各工种决赛中获得前20名的选手,经核准后,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对获得前5名选手,经核准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对获得各工种决赛第6—20名的选手,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对获得前3名并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其他参加决赛的选手,颁发“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证书。

(二)团体奖

向单项和团体总分前3名的代表队颁发决赛名次奖杯,向第4至10名的代表队颁发优胜奖牌。

(三)优秀组织奖

对大赛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

十一、有关事项

(一)决赛承办省、市依照本通知精神成立工种决赛领导机构,负责决赛各项组织实施工作,并于2012年4月30日前将决赛组织机构成员名单报组委会办公室。

(二)大赛技术文件、决赛时间等本通知未尽事宜另发文通知。

(三)各省(区、市)可参照本通知精神,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联系方式: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0号(邮编:100865)

联系人:汪东、沙磊

联系电话:010-68591410/1418;传真:010-68591499

E-mail:dsswangdong@acftu.org.cn

附件: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和办公室成员名单

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3月19日

附件

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和

办公室成员名单

大赛组委会

主任:

王玉普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

王瑞生中华全国总工会纪检组组长、书记处书记

王志刚科技部副部长

王晓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杨学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委员:

常毅民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

查学明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副部长

翟立新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刘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

刘素文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巡视员

决赛承办地领导小组负责人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主任:

查学明(兼)

成员:

邱成利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和科普处调研员

殷振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职业技能资格处处长 朱峰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人才工作处处长

周明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

6.关于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 篇六

(一) 旅游高等教育贡献良多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人才需求旺盛,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规模急剧扩大,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2 年旅游管理已升格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与工商管理平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为旅游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行业急需人才, 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 旅游管理出现明显的人才培养供需矛盾。一些地方院校的旅游专业开始出现萎缩之势, 尤其是单校旅游专业本科生数量萎缩的趋势已有加速和扩散的情况。近年来, 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成了一大难题;即使能在本行业就业的, 往往也流失严重。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及高流失率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旅游高等教育从规模盲目扩张到逐步停滞及至萎缩的发展过程, 显示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与我国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繁荣昌盛相背离, 与中外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势头相背离。这种背离所能证明的, 不是旅游业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而是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出了些问题, 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说明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进行仔细调查和思考可以发现, 在旅游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 个问题: (1) 发展过快过急。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 高校实行了大规模的快速的扩招, 此时又恰逢我国旅游业开始井喷式增长之时, 故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尤为迅速, 旅游管理成为我国高校覆盖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 到2011 年, 全国已有967 所高校先后设立了旅游管理本、专科专业, 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达到数十万人。由于发展过快过急, 导致整体开办水平提升不快、培养质量良莠不齐。 (2) 培养定位不准。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合理定位的问题, 在这方面虽然很多高校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但总体上仍然不尽人意, 突出体现在就业上,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与旅游管理专科生、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的学生相比在专业操作技能上处于劣势, 而同旅游管理硕士相比理论功底又明显不足, 因此, 在行业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状况。 (3) 培养路径单一。长期以来,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重理论知识, 轻操作技能, 重学历文凭, 轻工作经验, 脱离经济、脱离生产的倾向。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脱胎于传统学科, 如管理、经济、地理、历史、外语、中文等, 专业背景往往呈现较为浓厚的母体色彩, 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并进而导致培养路径单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市场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未能汇聚多方面力量, 通过多种途径、锻造多样化能力, 多元协同、复合培养。

(四) 基于现状分析的改革方向

综上分析, 对于非研究型的大学特别是地方高校而言, 其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改革重点要明确认清旅游行业及旅游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全面完整, 综合素养高,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因此, 人才培养路径改革要紧密围绕这一基本判断和能力结构来展开, 为达此目标, 必须在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二、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 协同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 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从国内外实践来看, 高校协同创新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类别, 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知识 (思想、专业技能、技术) 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无论哪种形式的协同创新, 其参与主体都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 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二) 多元协同培养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扩张, 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文化迅速现代化, 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迅猛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旅游大国。2012 年, 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24 亿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500 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9.6 亿人次, 收入22 706 亿元人民币;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 万人次, 多项指标均处于世界前列。旅游业的高速成长对旅游人才提出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更高要求。从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看, 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者应具备的条件, 包括积极的行为动机, 丰富的功能性旅游管理知识和商务知识, 较强的实践组织管理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包括本专业的专业知识, 立体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 良好的道德素养、协调能力、创新精神、价值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度设计能力等。如何培养真正能适应旅游业界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型人才、“专通”结合型人才, 是目前各大地方旅游院校面临的紧迫难题;这就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 构建产学研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

三、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 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等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学科开办于2001 年, 至今年已招收本科生13 届, 已有9 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近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特别是在我院于2013年申获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实践, 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

(一) 多元协同培养路径改革的基本思路

地方院校旅游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职业化性质, 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应当是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过程、步骤从根本上影响着人才的特征和质量, 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如何对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改革和创新, 是当前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韩山学院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理清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路径、建设多元协同培养平台、构建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再通过多元协同评价体系来检验多元协同培养的效果, 以此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二) 多元协同培养路径改革的主要目标

1.理清多元协同路径

准确定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过程、步骤、重点等, 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理清多元协同培养路径。

2.建设多元协同平台

通过校内教学及改革、本地社区公益实践、校外基地见习、校外企业实习等人才培养多元协同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 培养真正适应旅游业界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3.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构建多元协同培养的体系和机制、建章立制, 将多元协同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制度的形式有效固化下来, 保障多元协同培养路径的顺畅及多元协同教学、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 切实提高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应用管理能力, 增加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管理活动、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4.确保多元协同效果

通过理清多元协同培养路径、建设多元协同培养平台、构建多元协同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有效运营多元协同培养平台, 确保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通道、并提高行业有效就业率、稳定率和专业发展。

(三) 多元协同培养路径改革的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政教协同的管理体系

成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领导小组, 成员由学院主管教学领导、教务处领导、二级单位主管教学领导及学科带头人组成, 旅游管理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在其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 具体负责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改革有关制度建设、“多元协同”教学模式具体培养方案的制订、对提供培训平台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评估、实施“多元协同”人才培养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及推动具体实施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设多元协同培养制度, 突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多元协同、复合培养的研究取向和实践取向, 加大专业资源投入, 建立各种奖励和激励机制, 实施绩效综合考评。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走班制教学、校外课程教学、学分制教学、双导师制教学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2.构建“2+1+1”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多元协同的“2+1+1”的课程体系, 以将学生打造为知识面宽、语言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其中, “2”即前2 个学年, 为“通识、基础课”教学年, 为专业适应性体验阶段, 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方式, 建设旅游管理学科基础平台, 即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烹饪专业进行全方位整合, 开设学科基础平台课。第一个“1”, 即第3 个学年为专业教学年, 此阶段突出和加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以及烹饪专业方向课学习, 重点加强主干专业课程建设, 侧重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根据我校旅游管理与马来西亚、泰国联系紧密的特点, 在第3 学年中开设泰国语、马来语等第二外语作为专业选修课, 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后一个“1”, 即第4 个学年为“专业特色”教学年, 专业强化和实践阶段, 重点安排能够强化、提高旅游企业特别是酒店经营管理能力等专业特色强、实践性强的课程, 同时, 在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等进行专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复合能力。

3.打造“三位一体三协同”的实践体系

“三位一体三协同”的实践体系即:“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项目实践—专业实习 (含见习) ”———“三位一体”和“课堂理论教学与创新型实践教学相协同”、“国内校企协同培养与国际合作交流培养相协同”、“产、学、研相协同”———“三个协同”。该体系依托校内外、国内外实践基地, 以横向课题为牵引, 增设贯穿大学四年的“课外科研项目实践”课程, 要求学生大学四年中必须参与一项课外科研项目 (前三名) , 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优质资源, 实现从学习型向职业能力型、从单知识点向多知识点、从单一的课内向课内外相结合模式的转变, 打造出“实践环节”多层次、全过程不间断的培养路径, 使本科生通过接触实际, 经受锻炼, 真正体察到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从而实现早进课题、早进社会。“三位一体三协同”全程渗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导师制, 从大一第一学期末综合师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在8 人以下, 导师全程指导学生除了课程实验教学以外的所有实践教学, 评定所指导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实践”课程的成绩, 协同专业实习 (见习) 带队老师完成学生专业实习 (见习) 成绩的评定。部分优秀学生可利用教学实践周、寒暑假时间到协作单位或实习/实训单位进行短期培训。

4.设计基于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对学生职业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 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能力和技术上与实际工作脱节, 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为此, 我们改革了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制定和完善基于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 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 分别占能力总评分的20%、20%、50%和10%, 每项一级指标再设二级、三级指标, 并标出各自的权重系数和评价标准, 一共设有一级指标4项, 二级指标23 项, 三级指标41 项。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协同的, 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社会企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评价的客体是多元协同的, 不再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优劣, 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为开卷或闭卷笔试、口试、设计制作、技能操作、用人单位鉴定等多种, 评价方面涵盖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回答问题、作业、章节小测、实际操作、技能比赛成绩、课程设计制作成果等多种方式。同时, 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不再只停留在校内评价, 人才培养的水平需要社会认可, 所以在评价体系中, 社会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引进企业一线专家, 共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评价, 通过授课、指导课堂实训、担任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和担任职业竞赛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5.拓展校企多元协同的广度与深度

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拓展多元协同合作的广度及深度:第一, 突破传统合作企业的行业和范围, 实现合作企业的多元化。例如, 除了酒店和景区, 还尝试在旅游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第二, 利用本地区的东南亚侨胞资源, 拓展海外实习基地。第三, 在合作中积累经验, 逐步提高合作企业的层次和丰富实习岗位的安排。第四, 在目前就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尝试开展“人才订单”和“股份合作”的深度合作模式。第五, 借助校企合作基地, 鼓励任课教师柔性下企业, 到合作基地挂职锻炼或与合作基地联合完成应用型科研项目, 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管理制度实务与下一篇:泰安市泰山区农机化发展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