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散文(共16篇)
1.一个人的散文 篇一
一个人的月色一个人的夜抒情散文
轻轻柔柔的,熙熙暖暖的,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母亲的手,满怀无尽的爱意与柔情,轻轻地抚摩着你的发际,脸颊,这六月的夜风哦,又不知从何处携来淡淡的花香,夹杂着泥土杂草的混合气息,以及山野里天然的清新,丝丝缕缕地沁入肺腑,便禀赋了如美酒一般浓烈甘醇的底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些微醺的醉意。
而那银盘似的月儿,偏偏又圆得让人格外心疼,像一面宝镜,镶嵌在黑底微蓝的高天顶上,被一朵朵蓬松散漫的云彩簇拥着,分明是一个傲视人间的女皇,清辉如电,穿透时空,那是她的魂魄。那淡淡的荧光似水一般倾泻下来,淹没了远远近近的山川大地,城市乡村。又似滑滑的,柔柔的丝绸缎锦,铺满了脚下的大地,让人几乎不忍迈步,不忍落脚。
我慢慢地向前走去,走在一条时宽时窄的乡村小路上。这条小路,我是熟悉的,我知道它连接着不远处的那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我也是熟悉的,此刻,即使是在这淡淡的月色里,在这一片朦胧的夜的.世界里,我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我熟悉的人家所在的位置。
就在这条小路的尽头,在那不远的山脚下,有一片不大的树林,那些人家,就掩映在那一丛丛或高大或底矮的绿里,不过,现在看过去,那些树只是一团黎黑的影子,可是会有或大或小的几束灯光从那黎黑的影子偷偷地溜出来,只是没能跑多远,就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那灯光,想是照着故人,然而此刻,在那温暖而柔和的灯光下,在那间属于你的小而温馨的房间里,你正在做些什么呢?你又在想些什么呢?
那灯光,却照不着游子,照不着我这匆匆的过客。可是,如果这一刻,当你仰起迷离的双眼,穿过这漫漫无际的雾一样的黑,你能不能看见,那个人,那个在这样的一个美丽宁静的夏夜里,踏着月色流连徘徊不忍离去的满怀孤独落寞的人,你能否为我、为我此刻的彷徨惆怅,而流下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般的眼泪呢?我仔仔细细地凝视着每一束从小村里溜出来的灯光,希望得到一些有关你的消息,结果我总是失望,便只能在心里深恨那灯光的无情。
在那村庄的后面,作为背景的是连绵的群山,象一只只黑峻峻的巨兽,蹲伏在淡淡的月色里了,越发地沉默着,也越发的显出坚毅的本色,让我无端地想到饱经世事而终于成熟了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往往也是值得信赖的吧?我想。而我呢?为什么我的内心总是这样迷茫,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失去方向,又为什么总要漂泊远方,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的无奈,彻头彻尾的无奈。漂泊是什么?对许多人来讲,漂泊很有可能是一次次充满激情的追寻。而对于我,却只是一种逃避,而我不过只是个逃兵。
我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在一条时宽时窄的乡村小路上。小路的两旁有一些树,虽然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可我依然把它们当做我的朋友,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秘密,此刻,只有它们,能跟我一起分享那些甜蜜的美丽的,同时也是伤感的苦涩的回忆。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牵手,还记得天边的晚霞映红了你俏丽的双颊,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你说呢,话到了嘴边,却都只化作无声的轻叹了,你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轻盈而优雅地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我知道,总有一天你会远远地飞去,在我视线所无法触及的地方栖息。我想我的眼睛里一定写满了你读不懂的忧郁,而你,为什么你总是无视我的表情。
夜色朦胧晦暗,微风轻轻地掠过了,我看见那些摇摆着身躯的小树,它们挨的那样的近,好像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它们这是在议论我吗?议论一个曾经熟悉而又即将远离的人。它们又会怎么样议论我呢?
四野里一片岑寂,渺无人声,田蛙们叫得可欢了,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此起彼伏,绵绵不绝,它们如此的竭嘶底里,不屈不挠,妄图打破这份深沉的宁静和寂寥,但它们彻底的失败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已熟睡,无论什么样的动静也不能将它唤醒。
我轻声一叹,慢慢地停下自己的脚步,那个小小的村庄已经近在眼前,小小的村庄盘踞在朦胧的月色里,如同一个充满了虚幻的童话色彩的梦境一般。然而我已经感觉到一种熟悉的味道,一个人以及围绕着这个人的生活的味道。一个人的味道,是能够很完整的占领并长久的盘踞于另一个人的灵魂,忘记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把她的味道浸润在你灵魂里的人,只怕是一件很困难,很痛苦。同时也会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吧。
夜深了,阵阵的凉意不断地袭来,我不知道这夜已有多深,也许,该是回头的时候了吧,也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吗?朋友,我们还会再见吗?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将在哪里?也会有这样美的月色吗?没有人能够告诉我,我仰起头,天空无语,大地无语,唯有那银盘似的月儿,却依旧高高地挂在半空,圆得让人格外的心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一个人的散文 篇二
一.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什么叫文品?文品指的是文章的品味、格调。散文尤重格调, 优秀的散文, 总是“妙发性灵, 独抒怀抱” (《梁书·文学传》) 的, 它是作家的性格、修养、才情的自然流露。作家人格之高下、趣味之雅俗、才力之强弱等在散文中的充分表现, 成为熔铸散文格调美的重要因素。散文是最亲切、平实, 最具有“个人性”, 最显作家本色的一种文本类型。什么叫人品?人品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人有人品, 文有文品。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清代叶燮曾说:“功名之士, 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 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扬雄《法言·问神》中说:“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声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文论命题———文如其人。类似的说法, 在西方也很常见。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格。”歌德曾说过:“想写出雄伟的风格, 必须要有雄伟的人格。”有闪光的思想, 才能写出闪光的作品。
二.如何由文品而到人品
第一, 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
很多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不感兴趣, 是因为对古代的文化知识, 生活风俗以及散文的创作背景等不大了解, 没有审美欣赏的欲望。因此, 阅读时, 就不会投入太多情感。在古代散文阅读之先, 若能介绍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自主鉴赏, 这就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前, 首先要了解散文创作时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比如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王勃字子安, 唐初著名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 6岁时就能写文章, 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 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合称“初唐四杰”。他15岁应举及第, 曾经担任参军 (将军府的重要幕僚) , 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 王勃去交趾 (在今越南境内) 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 (今江西南昌) 时, 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 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 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 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 也在被请之列。宴会上, 阎伯屿故作姿态, 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 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 他却并不推辞, 当场挥毫疾书, 一气呵成, 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 顷刻而就, 文不加点, 满座大惊。”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 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 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了解这些, 学生自然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 转而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 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 学生能够在散文的鉴赏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启迪和熔铸在散文中的深层次的人格熏陶。
第二, 鉴赏散文的艺术氛围和审美倾向。
趣味的雅俗, 是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 有意境的散文尤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氛围, 是指作品中所笼罩着、洋溢着的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调。它一方面形成于文本的特定环境和内容, 与作者选择的体裁、描述的生活场面, 以及独特的象征和意象组合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内化而成的一种“情调”或情绪, 而后渗透到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 最后成为涵盖整个作品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氤氲。艺术氛围尽管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以感受, 也能意会, 却难于把握和言传。尽管如此, 艺术氛围仍是古代散文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这样说, 没有艺术氛围的散文一般来说便没有意境, 而没有意境的散文往住也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
经典的古代散文都带有作者鲜明的审美情感倾向, 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柳宗元的散文谨峭精博如幽岩怪谷, 苏轼的散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的史论散文更是大露峥嵘, 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 形成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和观点独特、极富创造性的审美倾向。欧阳修的散文, 无论状物写景, 或叙事怀人, 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记》, 写滁州山间四时的景色和早晚的变化以及人们游玩山间的情景, 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抒发了一种解脱束缚后, 从容怡然而又怅惘若失的情怀。《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 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 散文句法的加入, 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简约有法的叙事, 迂徐有致的议论, 曲折变化的章法, 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 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通过这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性的因素, 学生可以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领略散文美妙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
第三, 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
抒发“性灵”的散文, 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袁宏道曾言:“世人所难得唯趣。”明代小品文的确处处体现出一种情趣。这些小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闲情;在观山赏水时充满着野趣;在描绘世态时透出谐趣;即便是写个人的癖好, 晚明小品也自有一种雅志。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情志, 构成了晚明散文风神摇曳、旨蕴淡远、妙处横生的美妙散文世界。因为有情, 理才可爱;由于有情, 味才有所依傍, 悟才玄妙空灵。
李密在《陈情表》中反复强调孝情, 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 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 躬亲抚养, 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 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 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 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摆给晋武帝的实情, 均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 让历代读者为之动容。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 自然可以想见作者人品风神。
第四, 品味散文的词句之美。
散文的文辞, 还是显示一篇散文趣味的雅俗, 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文字的触觉有细腻和粗俗之分。譬如岩石, 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 有的是普通的砂石, 优劣立判。一件制成品, 无论做工多细, 如果质地低劣, 总不值钱。同时, “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 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 他的衣服是定做的, 不是现成的”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 。从苏轼散文语言的雄健, 明畅, 可以看到他的放达与热情;从归有光散文语言的流畅, 朴实, 可以看到他的真挚, 自然;从姚鼐散文语言的古朴、雅洁, 可以看到他的纯正与敦厚。
优秀的散文家在语言运用上能见真见性, 而学生自然也能从作家的语言, 看出作家的趣味、风格和人品。比如《项脊轩志》的选景。白天, “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 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 则“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真正是诗一样的语言, 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 月色如水, 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 错落有致, 别具情味。微风过处, 顿见光影摇动, 但闻幽香阵阵, 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 但景中含情。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 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再品其用词。“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 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 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 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 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 用“亭亭”。用双迭字, 摹声更为真切, 状物更为细致, 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 音节和谐, 更富美感。叠音词既写物貌, 兼写心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 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 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 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 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 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 这一笔中间, 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 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古典散文阅读中, 学生能够从作者语言运用中准确感受并捕捉散文的独特韵味, 从散文文辞之美的细致品味中准确把握作家的文体风格和人品气质, 而且, 从散文的阅读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美感享受。英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作家要写好作品, 必须把心卖了。”叶圣陶也说:“要做文, 先做人。”通过古代散文的阅读, 从文品到进行人品鉴赏, 可以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做起, 在阅读中不断地铸造伟大的人格。
3.一个人的散文 篇三
关键词:《一个人的村庄》 真 边地乡土 人性 农耕文明
谈到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时候,“真”、“善”、“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善”是文学传达出的人文关怀,“美”是优秀文学作品外在形式的表现,而“真”是一种内在的审美尺度。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并且作为一种自由进退于文学和历史、哲学、伦理学、民俗学等非文学体裁之间的文学体裁,“真”也是散文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是在1999年出版发行并在文坛上引起轰动的,所以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评论界的非同凡响,就在于它的不娇柔造作,在于它有一种强烈的真实之美。那么这种真实美来自何处?
在喻大翔所著的《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中认为“散文的真”可以分为五个层层深入、共融共铸的层次:对象的真,主体的真,时代的真,文化的真,人性的真。“我们追求的真,就是在一篇满意的散文里,通过对象真的载体,经过主体真的化解与选择,穿越时代与文化,而达到人性的共真。然后,拨开共性,向下层层反观,我们又可把握到人性、文化、时代、主体与对象独特的具体性及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演化。”[1]消解了各个层次间严格的界限后,喻大翔这种哲学层面的审视与划分在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则融为三种真实美。
一、边地乡土的真实美
好比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山东高密县和贾平凹的商州,一个地域会因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而呈现出它的独特魅力,而作家也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者。刘亮程也是通过《一个人的村庄》而成为边地乡村的代言者。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展现了边地乡土世界的真实美。边地的乡土世界是《一个人的村庄》描绘的对象,也是它依托的真实空间。这个世界为刘亮程的写作提供了客观的对象,自然也为它真实美的呈现提供了材料上的真实性。
但是刘亮程的村庄——黄沙梁,在现实中从何处来,归依何种文化背景呢?“新疆,特别是坐落在天山以北广大的山前平原中的村庄,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人文景观。目前这片已经连为一体的耕地和房屋,在百年前还只是马帮驼队的驿站和游民们的乐园,最早在这里点燃生活的是沿着丝绸之路北道去的中原商人,这些疲惫不堪的跋涉者日出而行,日落后就在荒原中的羊圈、卵石小屋和芦苇棚中栖身,渐渐地,由职业的习惯应运而生的小滩小铺出现后,一些规模不大的村庄也就在西部背景上定格了。”[2]边地乡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上默默生长:干旱缺水,气侯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割据式的居住,使得新疆与外界的联系异常困难,各绿洲之间的来往也不是那么密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似乎与世隔绝。生态环境的偏僻荒芜赋予边区文化封闭而自足的文化基因,人烟稀少的现状使它更加注重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土地的关系。
所以,依托对象的真实性,在散文集里,他真实书写了边地这一特有的自然风貌:当然不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你来我往的邻里之间,而是无限的荒野和沙漠,倔犟而又卖力的老牛,卧在墙根的猪,年复一年遍地荒芜的野草,东荡西荡的大风,起伏向远的沙梁,踽踽前行的黄土路,路上的几串脚印,天边的几朵流云。然而,这种真实的边疆风土,在刘亮程的散文里却是充满着诗意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所以在他的审美想象里,你会看到“一株草的死亡或许引起遍地草木的哀悼和哭泣”[3],“路比什么都永恒,它平躺在大地上,折不断、刮不走,再重的的东西它都能禁住”[4],“在狼天性的孤独中我看到它选择唯一食物的孤独”[5],“一朵云下的黄沙梁,也是时间的浮云一朵。吹散它的风藏在岁月里。”[6]“晨光很有劲。这面墙迟早会被早晨的阳光推倒。”[7]这样的审美想象,村庄里微小的生命并不是比人卑微的个体存在,而是同人一样或集体向上生长,或孤独地指引人生。他对细微生命的描绘与关照赋予他的散文一种虚化的真实美,而读者也在他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里体悟出庄子的齐物观。由此,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在他的散文里成为一个美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自然人性的真实美
人性的真就是人的真。“对于爱情的追慕与哀怨,对于自由的渴求与压制,对于生的烦恼与赞美等,这些尽管在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主体身上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准则,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途径。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与力量,但基本的欲求与表达是不会消逝的。”[8]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便表现为刘亮程对人性之真的推崇。这种“真”有对自由的渴求,有对压制自由的悔恨,有对生的迷茫也有对死亡的向往,但是他却忽略“我”的主体性,而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甚至没有生命的个体也被他赋予了生命意识。
因此,在探寻人与边地事物的关系上,他把眼光放在人与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牛,还有一片草,几棵树,一阵风,甚至一个坑,一坨牛粪的关联上。于是,“秋天,粮食不会按姓名走到谁家里。粮食是一群盲者,顺着劳动之路,回到劳动者心里。”[9]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这样简单质朴的道理指引人要脚踏实地地行走。“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人一辈子种好它。”[10]荒地再荒凉也不如心地的冷漠更让人心寒。“这块石头已作为父亲生命中最坚硬的一块骨头提前埋进了土地中。”[11]父亲命运的遭际深刻着如地界石一般坚硬不屈的人格尊严。“你无意便将一棵草籽从秋带到春。”“春天空空来临。你走过不再泛绿的潮湿大地,你觉得身上痒痒,禁不住抖抖身子——无论你是一条狗、一只羊、一匹马、一只鸡、一个人、一只老鼠,你都成为大地春天唯一的救星。”[12]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尽管略带诗意色彩,然而村庄里的人就是这样和村庄里的各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endprint
的确“这个地图上确定存在的黄沙梁却在他的笔下不断地被虚化,他的文字让这里的一切变的更像一个寓言。在这里,你看不到村庄里的任何具体的人事纷扰,是非争吵,张家的媳妇儿、李家的婆婆,似乎这些从来不曾存在,只有这里的牲畜、花草、风月才是真实的,生命才是真实的。他写生命的生生不息,写生命在一种静止状态下是怎样消耗的,他写岁月的变换改变了多少东西,又改变不了多少东西。这些都是属于刘亮程的描写对象,但刘亮程的生存体验是不可置换的,这才是一个人的村庄。他以本真的状态呈现出它自身的、内在的精神气质,以最原始、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出我们最丰富的感慨和联想。”[13]这就是刘亮程,对边地自然风物的呈现,表达出对自然人性深沉的关怀。
三、边地农耕文明的真实赞歌
文化的真指的是散文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之种种,是以不同心理基础为核心的广义文化传统。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寄予自己对边地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基因的深沉留恋与向往。“生活在西部的游牧民族,在外部因素的驱使下,追赶着水草丰富的生活环境,他们生命里所具有的流动性的因子,是独特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动态的生命形式赋予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使他们努力在每片生活过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生命痕迹,这也就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西部乡土文化。面对西部的荒凉和未开垦过的土地,拿起锄头,扛起铁锨,也是西部人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刀耕火种的文明在西部同样留下了它的传统印迹。”[14]由此可见,西部边地的农耕文明是西部游牧文明的变异,虽然是和土地而非水草息息相关,但是西部的农耕文明有着西部游牧文化的深刻烙印,并有着独特的乡土情结。这种独特性在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里昭然可见。如有评论者说“农耕文明则多会形成一种乡土情结,如农耕文明的表现者刘亮程的散文,就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西部作家,对故土深刻而执著的爱恋。在刘亮程的笔下,农耕文明业并非对种田垦荒的生活景象的描写,而是通过一个村庄的人物与生活细节,把这种文明的制造者农民,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15]当然,与周涛、柯红等西部散文家擅于表现游牧文化强健奔放的原始生命力不同,也与张承志选择沉于民间底层、放浪西北大地,与民众为伍挖掘真实的民族文化记忆不同,刘亮程更愿意以他的村庄——黄沙梁为中心,抒发细腻的乡土情怀。当然,刘亮程的乡土情怀也同西部文化的其他言说者一样,表达着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抗衡的强烈隐喻意味。只不过,刘亮程作为一名边地“土著”建设兵团的后代,一者,他是借助西部的文化精神来改造主流中心文化,而非以西部精神资源表现主流中心文化的精华。二者,他对农耕文明的向往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温和抵抗表达了他深切的乡土情怀,以此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刘亮程的乡土情怀寄托在一头驴、一只牛的身上。比如,在《通驴性的人》里,他把西部“自然生命精神的优越自信物化到驴身上,他们的驴不承认世界,它只相信驴圈,‘谁都不敢独自直面世界,但驴敢,驴的呜叫是对世界的强烈警告[16]”[17]。因此激发的情怀是如此昂扬:一旦鞭子握在别人手里,我会首先想到驴,宁肯爬着往前走绝不跪着求生存,把低贱卑微的一生活得一样潇洒、风流且亢奋,而且并不因此压低嗓门,低声下气。用激扬的呜叫压过沸沸人声;必要时,更要学一点拉着不走打着后退的倔犟劲。驴也好,人也好,永远都需要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18]。他所表现的是即使是西部的生物,也是天地造化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不正是一种独特文化视角下的崇拜?不正与中心主流文化下驴的丑陋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正是有着对西部农耕文明的真挚情怀,刘亮程才能借助于西部特有生物的特有品格建造他文化人格的自然原乡,以抵抗中心主流文化的强势侵袭。
刘亮程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对农耕文明的守护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制上。实际上,数千年农耕文明是刘亮程散文书写的精神资源,而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则是对边地乡土文化的深情回馈。于此,他才对黄沙梁发出“我将不再走远,静坐在墙根,晒着太阳,在一根歪木棍旁把你给我的一天过完——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多年前,好像永远过不完、熬不到边。”“我有点可惜自己,不愿像那根木头一样朽在这个院子里。我离开了家。”“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19]虽然刘亮程是他村庄的代言人,是边缘写作的力挺者。但是,刘亮程终究是一个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城市人,他借助于《一个人的村庄》所表达的更是一种两栖人的文化乡愁。“早在十八世纪,当文明进步露出它辉煌的曙光时,启蒙先躯卢梭就警告说:文明与科技同样也会毁掉人类精神的宝藏,它提出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现在,人们完全处在都市硕大无朋的水泥空间,处在电子计算机亿次/秒的速率中,无不感到一种愈来愈重的精神压迫和畸化。被土地和大自然悬离的空茫、焦虑、莫名躁动、无力感、漂泊、无家可归的困惑,引诱人们想往一种坚硬、踏实、永久的精神居所。乡村中的麦地,村庄里的护河、大堆大堆的秸秆、磨光的锄把、镰刀、向日葵、瓷碗乃至麦粒,亦便成了小小的精神寓托之所,因为它们着实代表着土地,代表土地一种澎湃的生命和强旺的生机。土地——生命,村庄——生命,不约而同勾起他们对一种叫做‘家园的总体精神形态的想往与追寻。”[20]二十多年的乡村生活镌刻着刘亮程的童年时光、初恋的心事和青春的追忆。居住于城市之后,这些青春期的精神资源无时无刻不召唤者他回归灵魂最初的栖居地。地理意义上的家乡,社会学意义上的籍贯,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因此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的出口。当代作家苏童的小说《逃》中“我”的叔叔陈三麦,在满载荣誉回到家乡后的再一次逃亡使人迷茫。为什么还逃呢?没有日常的理由,那是精神世界需要的精神归宿。《米》中的五龙带着城市的罪恶,坐上回往枫杨树乡村的火车,也是源于对地理意义的故乡的留恋和精神上的故乡的向往。所以,刘亮程所呈现出的这个村庄不仅仅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而是一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如他所说:“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个人精神世界,要靠自己一土一木去构筑。我们的‘圣经只能是自己居住其上的村庄大地,读懂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整个一生安置其中,开始是生存居所,最后是灵魂圣地。对村庄的写作其实是对自我灵魂的永久构筑。因着一颗心灵的力量,一座沉寂于黑暗时间的村庄被唤醒、照亮。”[21]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刘亮程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抗是温和的、不激烈的,他在对黄沙梁的朝拜中隐藏着对现代生活人心荒芜的批判。
四、结语
从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写村庄的名家作品举不胜举,从书写苦难、贫穷,抒发国仇家思到诗话乡村、寄托处世理想,村庄附带着艺术家们或沉重或无为的思考被代言,同时也为艺术家们的立言贡献自我。然而,刘亮程笔下的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和吸引读者,不是因为它指引人们关注苦难与蒙昧,也不是因为它带着绿水青山的诗情画意。而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是他灵魂的皈依地,是他创作的全部动力与根基。如果一定要为《一个人的村庄》寻找它富于真实美的理由:在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传达出他对人性之真的推崇;同时,作为一个两栖人对边地农耕文明的留恋与向往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迫切回归,一定是必须审视的三个缘由。
注释:
[1][2]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第40页。
[8]张功臣:《边地快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5][6][7][9][10][11][12][16][18][19][2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3]吕新峰:《一个人的村庄 一类人的家园——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探析》,新西部,2009年,第16期。
[14][15]傅文靖:《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17]范培松:《西部散文:世纪末最后一个散文流派》,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0]陈仲义:《乡土诗学新论》,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总第25期)。
4.一个人的思恋散文 篇四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一个人听歌到很晚,在歌曲的忧伤与旋律中慢慢入睡,或者是彻底失眠,沉醉在曲终人散的悲伤里,而我却更喜欢后面一种感觉。长长的夜,深邃的黑色弥漫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窗外夜风摇动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好似一母亲在摇篮前唱着摇篮曲抚摸着孩子一般,温馨、惬意、向往、迷恋,这也是我一个人时的心情。
深夜里有着那般让我迷醉的风景,而清晨更有让我痴迷的景色。夏天的早晨来的比其他季节的早一点,晨风偷偷地从窗户的缝隙里潜入,却不料惊醒了熟睡的窗帘,可是他并不生气,并且在风中飘舞起来,朦朦胧胧中好似溪边柳条在风中飞舞一般,优柔、阿罗多姿。我有点不忍心完全清醒,可那被我宠坏了的朝阳总喜欢把我从痴迷之中拉出来,真是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随随便便打理一下,泡上一杯热茶,走到窗台,揉揉眼睛,向最远处招手,那山后面正在不断燃烧的她红彤彤的脸上露出调皮的笑,好似一个天真的儿童在恶作剧之后那得意的笑。所有的.睡意与往日的忧伤完全被带走,这时我总会浅呤低唱,一种愉悦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我靠在阳台上,惬意地品着茶,涩涩苦味中一丝清香,闭上眼深深呼吸,晨风中夹杂着桂香,远处被风吹奏的旗帜好似荡漾的水面泛起涟漪。楼下一对情侣挽手走过,飘扬的头发下一张干净漂亮的脸上有着让人心动的微笑,洁白的牙齿在阳光下闪烁一般。清新、愉悦、畅快、温馨,也隐藏着一丝丝忧伤。
茶凉后,再次眺望却败给了刺痛的感觉,此时的她已经成熟了,就好似年芳十八的少女,不愿被别人直视一样。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带着一丝睡意,有的面无表情,有的激情四射,有的充满活力,还有更阳光的孩子抱着篮球相约奔向球场,空中飘扬着欢笑、懒散、愉悦、悲伤、哀怨、感叹,我一个人品味着他们。
5.一个人的时候散文 篇五
昨日吃过晚饭,感觉累得慌,于是躺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访问一下时间,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了。再次想投入沙发的怀抱,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想必之前已睡饱了,故此刻耳朵里被塞进去的,尽是窗外秋风欺负树叶的声音。与其听那种没有反抗的声音,还不如打开电脑,听听自己想听的歌曲。于是,我起身离开温暖的沙发,跟电脑套起近乎来。
听什么歌呢?我在犯愁了几分钟后,凄凉地想到了这么一段歌词――“一个人的时候,不是不想你;一个人的时候,只是怕想你……”据说这是一个十九岁女孩的原创作品,可我相信自己即使恭候到了九十岁,也是写不出如此深刻的作品来的。时代真是能够造就人啊!想象着在南国晚秋这般幽寂的凌晨时光,我将独自享受那颇为年轻的旋律,真不知道心中会荡漾出一种怎样的情结啊!
那很有特色的绵羊音,将歌声演绎得无限幽婉。那歌声,引领着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将我置入了二十九年前我曾经生活过的校园。
那年,我也是十九岁,可谓风华正茂、玉树不敢临风。也许是怕风的缘故,我常常一个人躲在寝室里,偷偷地读《上海的早晨》。记得是在放暑假前的某一天,一位留着短发、眼睛大大的女生,站在了我的窗前,她手里捧着一束一定是偷偷采摘来的栀子花。我们四目相对的时候,她说:我特意摘来给你的。我说那不是破坏国家财产吗?她说哪有那么严重,还问我有没有可以盛水的瓶子,好让它们在我的蚊帐里慢慢地开放。
记得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曾经在批评私底下传递纸条的同学时,有过一句光辉的名言,那就是:“种种迹象表明,中学的女生,成熟得比男生要早,所以,99%的男生,在纸条的传递中,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多亏老师英明,让我在没有暴露羞愧身份的情况下,已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那次,由于我太过怜香惜玉,以致不小心走进了1%的人群中。所以如今,虽然已离开了中学的校园,但还是心有余悸。我重温着老师的名言,感觉那话的确还是有点儿道理的。但又一想,人家给你几束栀子花,又能代表什么呢?自作多情的人,在这个世界,是绝对不值得赞许的啊!
不过,后来,我和她还真的悄悄地递起了纸条。当然,内容还是和中学时代一样,几乎清一式地只谈论学习方面的.事。由于我家离学校较远,我基本上是每两周回家一次,而她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去。有一天,她在给我的纸条中问我:“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我说看你借给我的小说呀。她又问我,若书看完了呢?我说书应该不会有看完的时候吧?
有一次,她比较大胆地说,打算某个周末不回家,想看看我在做什么。我当时被吓出一身冷汗,随即斩钉截铁地请求她道:能不能将潜伏进行到底?当见到她希冀的秋水在无奈中惘然,我的心亦曾掠过丝丝隐痛……
可是,潜伏的破绽,还是被部分同学给识破了。当然,老师也很快认为我们俩有“那种”倾向。于是,在高压下,我和她只能苦苦地相望于校园和课堂之“江湖”上。说真的,那时,我是多么想听她再能问我一句:“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然而,我能看到的,则是一个纯真女孩凄迷的眼神……
我知道她在心里一定会埋怨我不敢迎风而立。曾经有多少次,我鼓起了勇气,但写好的纸条,最终还是奉献给了未来的回忆。
我一直是用回避淡化着内心的自责,而久蕴心底的衷情,也早已被岁寒磨钝了棱角。不过,在时隔二十九年后的同学聚会中,我在见到她的时候,心态倒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飘忽。有点意外的是,我从她见到我时的第一束眼光里,读出了一抹亲情的光影……那一刻,我内心的颤动,虽说没有左右语言的顺畅表述,但眼瞳中的泪液,不禁微微有所闪动。
6.一个人旅行的散文 篇六
一个人的旅行,不仅为了看看路上没看过的风景,对于我,还有其他的私心,那就是练胆子。我很胆小,在陌生的地方会感到恐惧和无助,而且,又是路痴。所以出于各种原因,为了以后的需要,我要让自己变得勇敢与坚强,选择了这种方法,一个人旅行。
一个人的旅行,是心的一次飞行。热闹的地方,它会和人的脚步一起律动;安静的地方,它会和人一起享受平和。通过这些,它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同样,它会感受到高山的宏伟,流水的温柔,以此来丰富自己。每走一步,心也跟着飞行了一次,虽看上去一切都那么的顺其自然,但都是一个个坚定的决心。
一个人的旅行,可以说是培养自信的开始。走着走着,有困难,有挫折,不能停下,但不是每次用地图就能解决的。就因为这样,自信就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来了。一路看着风景,自然给予我的是那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对的,一个人旅行可以使我重新审视生活和自己,让自己对生活与自我变得更加自信,这未必不是一种自我调剂的好方法。
一个人的旅行,是一种追求和向往与现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离开吵闹,离开喧哗,接触山水,接触风,让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何尝不是一次生活的转化。有人说,这是逃避,逃避现实生活的不得意,不顺利,困难与挫折,不敢面对现实。我认为此言差矣。一个人旅行,更多的可能是想换换心情,改改态度,然后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和迎接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子的。
7.一个人的散文 篇七
梳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可以看出:首先, 他通过史的眼光, 分析了文学革命前后的白话。认为清末戊戌前的白话运动“是教育的而非文学的”[1]。其区别是两点, “第一, 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 那时候却是由古文翻白话。”[1]“第二, 是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 就是无论对什么人, 做什么事, 无论是著书或随便的写一张纸条儿, 一律都用白话。而以前的态度则是二元的, 不是凡文字都白话写, 只是为了一般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写白话的。”[1]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是讲究“我手写我口” (胡适语) 的, 也就是周作人这里强调的“话怎么说便怎么写”。然后提及自己的理论文章《美文》, 并讲到了在其中区分了两类论文, “一批评的, 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 又称作美文。” [1]并论述, 美文应该是“如读散文诗”[1]的, 是在诗和散文之间的桥梁。第三, 讲到的就是散文的核心问题, “我以为文章的外形与内容的确有点关系, 有许多思想, 既不能作为小说, 也不适于作诗, 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1]或者说散文看重的是“文词与思想”[1]之间的协调。第四, 讲到了散文的“三味”问题, 即是诙谐味、简单味、涩味。第五, 讲到了言志和载道的问题。第六, 是“散文的苛刻而宽容的态度”, 其中联系到了禅宗和密宗来讲的。
周作人在梳理白话文运动历史的时候想要标明的无非是两个问题。第一, 是考察现代散文的起源。“新文学的散文可以说是始于文学革命。”[1]周作人分析了此前的白话文运动, 旨在指出了那种徒具外形的文章还不是现代散文。这也就是说现代散文不仅要形式上是白话文的, 还要思想上和态度上是革命的。这才是现代散文区别于此前散文, 区别于明朝小品的地方。第二, 周作人的语言观是, “以口语为基本, 再加上欧化语, 古文, 方言等分子, 杂糅调和, 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 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治, 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1]
对美文观念的阐发, 可以看出周作人的整个的散文态度。他首先是区分了外国文学里的两种类型的散文,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 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 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 又称作美文。”[1]由此可见, “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 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 在这种融会中西, 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他形成自己独特的, 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2]周作人的美文思想是对西方散文观念即Essay的概念、特点、写法的一个译介。后来又吸取了明清散文即小品文思想, 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特色。
趣味观是周作人散文观念的一大主要观念。在趣味区分之下, 还有现代散文的三味问题, 即散文的诙谐味、简单味和涩味。对于趣味, 周作人曾经说过, “这所谓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 如雅, 拙, 朴, 涩, 厚重, 清朗, 通达, 中庸, 有别选择等, 反是者都是没趣味。” (周作人语) 周作人的散文观念里首先区分了贵族趣味和平民趣味, 然后说到了他自己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周作人认为“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 自然地简易的生活, 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 微妙地美地生活, 又是一法。”[3]“我们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 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 看秋河, 看花, 听雨, 闻香, 喝不求解渴的酒, 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而且是愈辅炼愈好。”[4]正是这种将生活艺术化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文章常常弥漫着一种情趣。散文是小的, 但是却是小的很玲珑, 很雅致, 隽永;而朴, 即是朴实的。
言志和载道, 是周作人区分的另外一组概念, 也是周作人散文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言志和载道, 周作人有自己的界定, “言志派的文学可以换一名称, 叫做即兴的文学, 载道派的文学也可以换一名称, 叫做赋得的文学。”[1]而且认为, “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通是即兴文学。”[1]可以看出, 周作人是独独专注于言志的文学的。用朱自清的话来说, “所谓言志是人人都得自由讲自己愿意讲的话;所谓载道是以文学为工具, 再讲这工具讲另外的更重要的东西——道——表现出来。” (朱自清语) 周作人的言志就是独抒性灵的主张。周作人本人十分推崇明代的公安派和竟陵派, 其散文最能体现这一点。他的《喝茶》等一系列散文, 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 但是写出来却是很好的情感体现的载体。
摘要:周作人在《导言》中首先梳理了现代散文的起源, 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散文主张。言志的主张, 强调文词和思想, 对性灵派的推崇都是周作人的独特观点。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导言,言志,思想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2]黄世智.论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8.一个人的散文 篇八
中医闻“五声”观五脏。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如果是高明的医生,他就能够听出人的哪一个脏器出现问题了。
比如“五声”。如果人肝气虚,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轻地嘘口气而已。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如果是一个好医生,病人一说话,他就能够听出病人哪个脏器有问题,比如是否肾虚,肺是否有问题等。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很有趣的判断标准:
比如肺咳,一个人总咳嗽,如果是实证,就是“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响亮;如果肺气特别虚,叫做“少气不足以息”,咳嗽起来特别弱,而且气下不去,他总在上面虚咳,一小声一小声的。有的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微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亮,说明人还有劲儿咳,如果咳嗽时都没劲儿、很弱,反而更糟糕。
再比如小肠病,小肠循经两颊到鼻孔,所以,假如有的人声音很磁性,鼻音很重,说话很好听,很吸引人,那么他很可能小肠有病。有的人有鼻炎,说话的时候“囔囔”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是肺气上郁。
脾生病的人“善噫”,经常打嗝。脾经生病是嗝,声音比较低沉。
胃生病的人总是呵欠连天。呵欠也是一种声音,说明人胃气虚、胃寒,通过打呵欠,胃可以舒展。
肾咳更加厉害,唾里边会有血丝,有点像哮喘,说明肾不纳气。
胆经生病的人,总是唉声叹气。为什么会唉声叹气?因为他生发不起来,他就总想生发起来,所以他特别爱叹气或者是喜欢出长气。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可以多做做手臂运动,抻拉胆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睡眠,让胆气能够按时生发起来。
肝经生病是“呃逆”,就是胸胀满感,一声一声打嗝那样的呃逆之症。
以上都是通过声音来闻诊,通过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知道他目前最强烈表现的那个脏器的病变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医的闻诊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扁鹊问完三个问题之后,跟中庶子说他能够治好虢太子的病,中庶子不相信扁鹊,扁鹊就说“闻得其阳,断得其内”,只要听说了他外部的表现,就知道他内部的表现是什么,就能治好虢太子的病。所以中医在闻诊方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诊就是闻味,其实闻味不是闻诊的主要内容。不过也有人闻味,闻“五臭”,就是五脏对应人体的时候有五种味道。比如得肾病的人,身上可能带着一种腐气,就是腐烂的东西化沤的那种味道。但是这个并不是中医闻诊里很重要的东西。在中医闻诊里,最重要的就是听声音。
9.一个人的爱恋散文 篇九
漆黑的夜,不见了那熟悉的画面,于是站到最高点,看着路口,我希望站在最显眼的地方,你能看见。
田维说:“我多想在一个结了冰花的晨早,醒在你的梦里。我们都是留恋人间的天使。万物美好,我在中央。”是啊,我多想活在你思绪的某个瞬间,仅仅是那刹那、那一个瞬间,我也会觉得万物美好,我就会觉得我是生活在幸福的中央。
也许,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你会静静的向着他。思念是一季的花香,不曾让人遗忘。可是他不知道你在想他,一如你不知道我在思念着你。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着无可奈何,可是每一次的思念,每一次的痛苦却是自己心甘情愿。不是不怕痛了,不是不怕思念成为穿肠毒药,只是害怕失去你,害怕没有你的日子。
心有千千结。喜欢一个人,就是这么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没有弄懂自己感情的人,是孩子,无忧无虑,心性天真,纯洁无瑕;弄懂自己感情的人是大人,知道自己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又会和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最糟糕的是那些活在青春岁月里的人,懵懵懂懂,面对感情,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人是最可怜的。这样的人拼命地装的潇洒,拼命地装的洒脱,什么都不在乎,只是伪装而已,因为他们害怕,有的人害怕面对,有的人害怕未知的结果,还有的人害怕自己。
一个人的爱恋是孤独的。你一直希望,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变,那个他还在原地,没有走开,等待着你去追寻。你看到他的身影,也许会不顾一切的去前进,为的就是可以一直看到那个熟悉的背影,哪怕就这样一直远远的看着就好。
一个人的爱恋是萧瑟的。我一直希望,不再睡去,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可以看到你,看到你的身影。岁月悠悠,有你的日子,就不孤单。就这样看着,远远的,便是永恒。再也不敢睡去,如果睡去,就再也不要醒来,那样,你就永远在我的梦里,不曾离去。
一个人的爱恋是悲哀。你一直在他的身后紧紧追随,你是多么希望他能回转过来,牵起你的手,以后的日子不管多难,不管多苦,也不把你留下,让你一个人孤独。可惜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不管你怎么去呼喊,他都没有停下,甚至没有回头。跌倒了,摔伤了,喊哑了,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做他最冷漠的人,也许那就是他。痛了,碎了,不管不顾,一直前行,这就是你、
一个人的爱恋是卑微的。我一直跟着你,不曾离去。你摔倒了,跌上了,默默扶起你,守在你身后,看着你,心疼。多想去安慰你,就此放手,可是卑微的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这么说。你伤心的哭泣,心碎的流泪,就好比一把尖刀,一刀一刀的划着我的心,把我凌迟。心在流血,可是依然不能失去你。哪怕守候的是那么的卑微。
一个人的爱恋总是那么的让人伤痕累累、一个人的爱恋总是让人那么的伤悲、一个人的爱恋总是那么的让人心碎、一个人的爱恋一旦爱了就再也收不回。
我爱着你,你却爱着他,我的心都碎了。一个人的爱恋,只是他又单恋着谁?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人在默默的关注着他。只是自己不知道。就好比一个人的爱恋,你拼命的.去付出,即便如此,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无谓的烦恼,也不过是多了许多伤痛。可是,一个人的爱恋,就如同走火入魔,再也丢不开、放不下。
一个人的爱恋,在时间的流逝中,也许就会隐藏,不对任何人说,只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想起,原来也曾深深的爱恋过一个人。这是一份都么美好的回忆。
一个人的爱恋,有一个人值得你去思念,有一个人值得你去守候,有一个人值得你去等待,风吹日晒,这份爱恋的感情依然存在。一个人的爱恋又岂是说忘记就能忘记。值得打包、珍藏在心底最珍贵的地方。
一个人的爱恋,如同一坛美酒,时间越久,香味越是醇正。爱恋一个人,久久的,金岳霖爱恋林徽因,那是一件多么值得回味的故事。如果爱恋一个人,当如金岳霖。
一个人的爱恋,是四季的花开,在每一个季节里,都让你魂牵梦绕着那样的一个人,那样的一个人一直生活在你的生活里,你不曾孤单,因为有这希望,有着期盼,就会有义无反顾的等待。
四季花开,我转身,未曾离开,可是,你却不在。深深失落,却也欣然。一个人的爱恋终归要有终点。爱恋一个人,又何必强求着那个人的幸福就要你来给?
10.一个人的雨天散文 篇十
这是一座下满悲伤的城市,你来了,我走了;我来了,你不见了。
——题记
试着躲避灰暗的天空,试着走出迷雾的森林。心中却下起雨,冷冷的浇醒了多少梦的青春。可不可以忘记?不再想起那个伤痛。可不可以抛弃?不再背负过多的期许。可不可以,做自己?
有人说,雨水,是一季悲伤的种子,下着下着就发芽了。如果,为了爱情,伤痛了满心的期待,请不要哭泣,泪水也会在心底发芽。
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我在想,你的离去,我是否可以忘记?
那一年的冬天,是一个寂寞的传说。我以为,岁月会抹去那些再也回不来了的过去。只是,不愿碰触的伤却抵不过一首歌的回忆。多年以后,当我回想起你离去的背影,泪水顺着雨珠砸落到心头,很疼很疼。才发现:有时候,假装,真的没那么坚强。装着装着,就狼狈了。
你说,每一颗雨珠都是一个浪漫的故事,隐藏着我们不知晓的爱情。于是,我开始期待下雨,期待雨季里满满的浪漫。
那年冬天,细雨纷飞,灰色的画布上画满了凄凉。我说,我想去爬山,去看天空失落的表情,去看雨水里或喜或悲的故事。你说,只要你愿意,我就陪你。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我以为的浪漫之旅。
大山里是一个宁静、澄明的世界。没有城市的喧闹,繁华。我们走在小路上,就像两个幸福的精灵,用歌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你说,等我们老了,就在这里盖一个小茅屋,天天对着对面的山峰唱我们最爱的歌。那时候的我就像一个幸福的`孩子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毛绒娃娃。
雨越下越大,来不及到达山顶就已原路返回。我们挽着手艰难的行走,依旧觉得很幸福。只是,比来的时候多了一点点失望。
我一直以为,冬天出生的孩子是老天爷最不喜欢的。因为这个季节感伤,冰冷。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对于老天爷,我其实很怕。怕他伤害我,怕他让我失去我该有的。
走到半山腰,一不小心,我被泥巴滑倒了,顺着路面一直滚下去。你焦急用世界冠军的速度追着我跑。我以为,生命就是这样,一不小心,我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但是,当我放弃了生存的念头,你却用你那双大手及时的把我拉回了这个世界。
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被阎王爷捉回去当鬼。只是,转身爬起来的瞬间,我发现,你不见了。
山崖边上只剩下被雨淋湿的我跟一双朝向深谷的脚印。看着狼狈的自己和空缺左边,我哭了,哭得像个小孩。我拼命的朝下面叫着你,却一直没人应。我哭着,喊着,用尽所有的力气诉说我的悲伤。哭着哭着眼前就黑了……
等我醒过来,雨已经停了。周围死一般安静,被救回的那一瞬间,像电影回放一样浮现在我眼前。我爬到山崖边上看着下面,没有一丝动静,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一个人失落的走回家。这一路,似乎走过了整个人生。我用所有的悲伤谴责自己,用所有的愧疚折磨自己,如果可以,我愿意离去的是我。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变得呆滞,目光总是凝聚这远方,好像那里,有我所有的梦想。只是,没有人知道,那年冬天,在那座山里,我失去最爱的你。
多年以后,我路过学校的操场,看到很多学生在打篮球。篮球越过界限飞到外面,一个男孩从里面跳出来把篮球扔给了同伴,自己出了线。才知道。那一年,你,也是这样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而自己,却永远的离开。
回忆是一张泪湿的脸颊,没有表情却很悲伤。点点滴滴的思念唤起了泛滥的愧疚,想起那个曾经的你,泪水打湿键盘。才知道,你骗我了。原来,每一颗雨珠都是一个悲剧的传说。
11.一个人是怎样一步步变狭隘的 篇十一
比如有美女一边念书一边创业,年纪轻轻就有千万身家。多么励志的故事啊,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可是评论里,却有很多人说:是靠卖的吧?肯定有个有钱的干爹吧?肯定是富二代吧?
比如有富家千金爱上穷小子,很浪漫动人的一段爱情,在某些人眼里,再次变得俗不可耐:小编你瞎编吧,穷人不会有人爱的!那富家千金肯定眼睛瞎了!这小子肯定活儿好!
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总有触目惊心之感,很正能量也很正常的故事,这个世界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总有人不相信呢?为什么总有人坐井观天,用如此狭隘的世界观来看这个世界呢?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就和某些网民一样,对整个世界都抱着怀疑态度。
那是我刚工作时,和一位女同事很要好,因为都是职场菜鸟,做的也都是无足轻重的工作,所以彼此惺惺相惜,很聊得来。同事一直对我说,她想要换个岗位,或者跳槽,因为目前的工作实在太没有技术含量,太容易被取代。
她的话我深以为然,可以说对我的职场认识有启蒙作用。奇怪的是,我在那个公司工作三年,岗位换了三个,她依然还在原来的那个岗位上。公司不是没有别的岗位可以选择,可是每次有机会,她总是说,算了,这个工作我做习惯了,不想换,说不定新工作还没有这个工作好呢?
三年以后,我离开那家公司,她依然还在那个岗位上,做着随时可能被取代的事,拿着不高的薪水。碰到好的机会,我也会打电话问她,要不要挑战一下自己,换个难点的工作。她犹豫又犹豫,最后给我的答复依然是:算了,我怕做不好。有时候出去旅行,也想拉上她,她总是说:算了,我还是喜欢宅在家里。跟老友聚会,打电话叫她,她也总是说:算了,我不喜欢热闹的场合,你们玩得开心点。
后来,我跟她的联系渐渐少了,只偶尔在网上聊聊天,像普通的网友。我告诉她,有新来的大学生,试用期一过就升职,真是牛逼得让人仰视。她打过来简单的几个字:不会吧?肯定是老板亲戚。
我告诉她,去年到江南玩了一趟,江南的风景真的美如画,我都流连忘返了,真想一辈子住在那儿。她淡淡地回:是吗?我觉得哪里都一样,鲁迅都从来不逛公园的。
我告诉她,有人一年四季在路上,不但看遍世界各地的风景人情,还能顺便赚很多钱,真让人羡慕,好想也做这么随心的事。说完很久,她才发过来一行字:这么好的事儿,哪里轮得到普通人,你真是越来越爱幻想了。
再后来,我就跟她断了联系,一个把自己封闭在小天地里的人,你说什么她都不相信,更没有共同话语,即使想做朋友,也气场不合,无法融入。
这个同事,本来不是狭隘的人,只因为她太安于现状,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害怕做任何改变,害怕挑战自己。慢慢地,就把自己缩在了套子里,眼界越来越窄,越来越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想开阔视野不容易,想把自己变得狭隘,却特别容易,只要封闭自己就行了。不让外界的改变来打扰你内心的宁静,天长日久,你的周围就被无数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彩,也就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与你不一样的人。一个人狭隘起来多么可怕,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会有任何希望,像冬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
如果你不想变得狭隘,那就不停地挑战自己,把他人的成功当作动力,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哪怕走得很慢很艰难,也要一步步往前走。唯有这样,你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才不会变成井底的蛙,才会是一个有趣又豁达的人,才会让你的人生良性循环。
据《全世界都愿意宠爱这样的你》
编辑/平凡
12.我敬佩的一个人 篇十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 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
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拓展思路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也许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也许是爱书如命的妈妈, 也许是勤俭节约的奶奶, 也许是诲人不倦的老师, 也许是乐于助人的邻居, 也许是酷爱书法的小伙伴, 也许是自强不息的残疾人……选一个印象最深的人来介绍吧!
习作提示
怎样写好这次习作,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呢?
1.抓典型事例, 表述具体。习作时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典型事例。所谓典型, 就是有代表性的东西, 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 生活中平凡小事只要能真切体现人物的特点, 就能打动读者。
2.抓人物特点, 描绘准确。千人千面,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等特点, 进行准确地描绘, 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13.一个人的世界散文 篇十三
近几年来,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去陪陪父母过年,每年与母亲闲聊的话语中,总少不了伯娘的陈年往事。一些是对母亲的非议,一些是年经时对别人的中伤,一些是信了耶稣后的变化……总之,母亲是说也说不完的`。但于我来讲,能记得的仅是每天晨出夜归的身影。以前伯娘家与我家共同住在老人留下的老宅里,在农村基本如此过日子,老人们在修房子时都要根据家中男丁的数量修个几出几进的,这样可以保证男孩长大后能有两间屋子结婚用,我们中国人基本都这样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有生之年多为子女赚一点。那时伯娘家就住在堂屋的另一头,所以我有幸得见一位勤劳的伯娘,以前农村没有电,每家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是落而休的日子,天才灰朦朦的,她却早早起来,草草的洗个冷水脸,瞬间消失在晨昏中,当我醒来时,她已经在喂猪了;晚上,别人家都吃完了饭,她才到家做饭吃,大伯整天都在跑他的拖拉机,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吆五喝六,没功夫管伯娘的事。
现在她似乎更忙了, 孩子们都不是身边,大伯没开车了,但还是那个管吃不管做的老样子,因此家中除了吃酒这样的事之外,其它的伯娘一篮子收了。别人家任何大屋小事中你是不会见到伯娘的身影的,因为她还有好多地里的活没有做完,别人家任何大屋小事中你是不会见到伯娘的身影的,因为别人家里的那些事情伯娘都不会做,因此也就不会有人请她去了。在她的苦心经营中,她家现在可是有了新房子,遗憾的是她的新房子也快要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她家与我们分住已有三十多年,而她家的土地却依旧在我们老房子的西面,她的身影早晚都会从我家房前蜗行的。
总听母亲提起:“你大伯娘这辈子除了她出生的地方,第二个家就是我们村子了。去得再远一点地方应该是离我们村三公里的集市--因为生活需要。一年下来她还是要去两、三次的。这两、三次主要是背东西去卖。卖完了又赶紧回家做她那些做不完的活,关于所得的钱财,自然不用说,她是会主动交给我大伯的。因为她不管家,也管不了家,别说是这个辛苦钱了,就是我们回家看望她的一点心意,她也会主动上交的。她说钱不知道怎么用。身上的衣物等都是孩子们买的,好在她没什么讲究。她说只是孩子送的就是好的,又不和谁比,有吃有穿就行了,现在这日子比过去好得多,出远门累得很,还不如在家干活,这样要好过得多。”在我看来,全天下在她的眼中也比不上我们的村子,因为只有那里有她的所爱,你给她全世界还真成了她的负担。
14.一个人旅行的散文 篇十四
一个人的世界总有感伤,也有阳光。阳光赐我影子,可却是憔悴的模样。一个人的世界里聆听心灵的旋律,自觉的热泪盈眶。一个人的世界昨夜幻想今日懵懂未来迷茫。
我也渴望二人世界,一杯奶茶两吸管,一把伞下一双人,宽大床上鸳鸯枕,一种相思两处愁,想想都是美好极了。而一个人的世界,一壶浊酒,自斟独酌,醉它个柔肠寸断千回百转,无需分辨东西南北,不管它月光星光,酒醒时分,只叹夜太短暂而梦太漫长。
可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习惯一个人生活。叔本华曾说过:“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就按照他话的意思浅显的理解一下选择孤独罢,小时候,自己总爱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那里有美丽白雪公主,帅气的王子,那是一个幸福的童话世界,而且还会想着圣诞节有圣诞老人送礼物,大人的世界不懂,还是自己那个世界好,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孤独的。渐渐长大后,还没有成家,需要一个人去求学去闯荡去干事业,其实就是去漂泊流浪。步入社会后的自己会发现,有些事情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梦想也会迷茫,那时候红尘间隙来来往往,生活边缘跌跌撞撞,孤独也会莫名来袭。再后来耳鬓斑白的时候,自己的儿女在外面工作忙碌,孤寡老人在家没事也只能做些闲事,最后在孤独中慢慢行将就木。这就是选择了孤独的一生吧。
人生这段漫长的旅行,要学会独处,习惯孤独,能耐寂寞,因为总有一段路是一个人走。学习中的独立思考,钻研过程中的寂寞,闯荡社会的孤独流浪,习惯了就好了。
15.德拉吉报道:一个人的超级媒体 篇十五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可能是《时代》杂志评选的风云人物,但是当涉及到对网上新闻发布的影响力时,他仍然无法与马特·德拉吉(Matt Drudge)相提并论。Facebook的用户已经接近7亿,但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新闻网站通过链接中转得到的访问流量大多来自于谷歌搜索和新闻,差不多占据了30%。但排在第二位的既不是拥有5亿用户的Facebook,也不是消息传播极快的Twitter,而是一家名叫“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的私人新闻聚合网站。“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给全美各大新闻网站带去的流量是Facebook的两倍多。该报告显示:
1在所有被引入新闻站点的流量中,“德拉吉报道”的贡献占了7%,比Facebook (3%)和Twitter (1%)的总和还要多。
2在任何一个新闻网站上,只要“德拉吉报道”是其流量源之一,那么它驱动的流量都多过Facebook或Twitter。
3德拉吉对网站流量的驱动与意识形态无关。无论是福克斯新闻(11%)、《华盛顿邮报》(15%)、ABC新闻(11%)、今日美国(8%),还是《波士顿环球报》(11%),它们都从德拉吉那里获得了相当多的流量。
4“德拉吉报道”是仅次于谷歌的流量源。
此外,还有其他资料显示:在最大的21个新闻网站中有5个,其10%以上的受众来自于“德拉吉报道”。
小人物的新闻理想
10年前,31岁的德拉吉还是一名手拿笔记本电脑,急匆匆赶场,拍摄名人的小记者;如今的德拉吉开着黑色的野马汽车,在佛罗里达海岸一座小岛上有豪华别墅,在迈阿密中心区拥有顶层花园公寓。
德拉吉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生活。据德拉吉回忆,小时候,他走过美国广播公司的总部时,经常会仰望这座大楼,梦想有一天能走进那里。上学期间,德拉吉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讨厌学校,成绩平均为D,但他似乎天生就有着灵敏的新闻嗅觉。当伙伴们迷恋摇滚明星之时,他却对里根总统的演讲起草人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们深感兴趣。
1989年,德拉吉来到洛杉矶,想从事新闻事业,但没有念过新闻系,也没有新闻机构颁发的证书。从常规的渠道,他看不到自己可以在新闻界找到一席之地的前景。
不久后,他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属下的礼品店找到一份工作,并买了一台改变命运的电脑。在那里,德拉吉一边工作,一边从人们认为无价值的资源中寻找有意思的资料,并将其发到互联网上的新闻讨论组。不过,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走向何方,直到有一个读者向他提出,要订阅他所发布的各种信息。就在这个基础之上,1995年,“德拉吉报道”诞生了。
传奇出名之路
然而,那时候的“德拉吉报道”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众多的猎奇性小网站之一,不可能成什么大气候。德拉吉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明白新闻行业的定律:如果你打盹,你就输了。所以他以惊人的速度更新他的网页,通过邮件列表向人们发送他的种种报道。常常,他拥有一些独家报道,而主流报纸却没有。
最初的“德拉吉报道”主要刊登各种小道消息和大众观点,它们以邮件的方式在网上传播,或者以帖子的方式出现在论坛的娱乐版上,内容多是
娱乐圈的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后来,邮件的内容慢慢发生了变化,转而关注政治圈的“内部消息”。1995年3月,“德拉吉报道”的电子邮件订户达到了1000个,1997年猛增至8.5万个。
由于在法新社工作的“内线”的主动帮助,德拉吉在美国率先发布了黛安娜车祸身亡的消息,比美国各大电视网早七分钟。
很快,他的网站的点击率达到了每天4万次。他常常每天更新新闻好几次。对于传统媒体的成功挑战,使他为传统媒体所关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人物周刊》、《今日美国报》、《华盛顿邮报》等先后对他作了报道。
1998年1月17日,德拉吉向他的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新闻邮件订户发送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信息,这个信息同时也放到了网站上。
“在最后一分钟,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杀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
新闻的题头上赫然写着:“世界独家新闻”。
谁也不知道德拉吉的消息来自何方。但这条消息开始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逐渐向传统媒体蔓延。这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事件。
从此,德拉吉真正的出名了。通过德拉吉不懈的努力,以及几次重大事件的报道。如今的“德拉吉报道”网站每个月有6亿的浏览量。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甚至把“德拉吉报道”作为自己电脑的首页来浏览。
创造了新的新闻样式
“德拉吉报道”出名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指责德拉吉为制造轰动效应不惜报道未经证实的新闻,并质疑其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不过,也有一些新闻界资深人士十分欣赏德拉吉的才华。美国福克斯电视新闻网副主席切特·科里尔说,德拉吉是互联网上的第一明星。虽然备受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德拉吉已在历史上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位置。通过革命性的并且并不昂贵的信息采集方式,德拉吉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样式。甚至他最严厉的批评者现在也不得不承认,德拉吉恰好代表了一种在新闻业引起根本变革的力量。
卓越新闻项目副主任,同时也参与了相关研究的艾米·S·米歇尔(Amy S.Mitchell)表示,不管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纯互联网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它们。它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
网站上没有视频,没有搜索优化,没有幻灯片演示,网站的设计明显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的HTML手册,非常的简陋,但全美顶尖新闻网站约7%的链接中转流量由“德拉吉报道”产生。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联合创始人约翰·F·哈里斯(John F.Harris)表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就。哈里斯在1997年至1998年开始报道克林顿政府的新闻,他从没想到12年后“德拉吉报道”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马特·德拉吉只作了一件事,而且还做得很好。
在新闻的时代,下一个大新闻就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德拉吉报道”是如何穿透繁杂的互联网,找到重点的呢?
曾经在Gawker和《新闻周刊》(Newsweek)任职,现就职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加布里埃尔·斯奈德(Gabriel Snyder)表示,原因首先在于德拉吉的专业水准。斯奈德称他为“世界上最好的新闻编辑”。他能从大量的新闻中找出热点,并放上一个极为诱人的标题。
比如,路透社一条关于北约轰炸卡扎菲官邸简短文章的链接上了德拉吉网站的头条,旁边还配以照片和吸引人的大标题:《下一步,北约将开始杀戮》。下方无数的新闻、链接和照片也让人无法抗拒。包括绝望的美国人从秘鲁穷人那里买肾,以及本拉登不使用互联网,而是用信使传递信息等等。
《德拉吉报道》有它自己的方式,不管具体的头条新闻是什么,每个月它都有1200万-1400万稳定的独立访客。每个人都会上这个网站,因为大家都去。
简单布局保流量
新闻媒体一直在挣扎着适应网络的兴起,而马特·德拉吉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非常多的流量,让它们有机会利用专业生成的内容获利,从某种意义上说,马特·德拉吉是个英雄。但是如果你在科技领域提起马特·德拉吉,你会发现人们面露假笑。
很少有人称赞马特·德拉吉是位Web创新者,更不用说把他当做一位了不起的创业家了。这也许是因为他的网站设计在14年中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也许因为他没有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来展示内容。另外,他在政治上也比较保守,与硅谷的自由精神有所抵触。
过去14年来,网站没有大的改版,没有新功能推出,也没有原创内容。最初的网站设计是为了让拨号上网用户能更快速的访问。《旗帜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作家马特.拉巴什表示,德拉吉天才的地方就在于简单的布局。许多想超过他的人都把问题复杂化了。没有标签,没有跳转,即使现在头条新闻更多,但网站看上去也不杂乱。他一直遵循着自身的原则。
多家新闻网站创始人安德鲁·布林巴特(Andrew Breitbart)表示,马特·德拉吉有着美国人的本来面貌。他不操纵搜索结果,不关注互联网的下一个创新,他只是拥有对新闻的敏锐感觉。德拉吉给予人们任何新闻,任何他们想要看到的。
对于读者和新闻网站来说,“德拉吉报道”都是一个高效的新闻聚合网站,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就给人以高效的感觉。雅虎新闻和《赫芬顿邮报》等新闻聚合巨头的网站就像个漂亮的游乐园,进入容易出来难。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网站上的新闻均提供摘要,虽然一目了然,但这样也造成了很多人懒得去点链接;而在《德拉吉报道》上,每天新闻只有简单的链接可供点击。虽然此举使得读者在他的网站上停留时间不长,但这也确保了其他网站能获得巨大的流量。
个人媒体时代来临?
不得不说,“德拉吉报道”这一个人的超级媒体成功有着其极其特殊的背景,并非大多数人能够效仿。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个人媒体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近日,一次罕见的独家采访,美国德克萨斯的博客博主,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独家采访了俄罗斯总统普金。他被报纸称为“三脚猫记者”。网络时代新闻的专业性不断受到挑战。
近两年SNS、微博等互动性、传播力很强的互联网形式出现后,个人媒体或者“自媒体”的浪潮从美国刮到世界各地。中国微博的兴起带动的自媒体浪潮更不必说,这其中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最近的一次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原本在微博上发出的“警察救人”图片因为角度不同的原因,在网友不断转发和评论下逐渐被断章取义及误读,到后来此图片甚至被网友指责成“警察殴打老百姓的铁证”。后来,此事件在博主发出事件一系列完整的图片后才被证实是“救人”而不是“打人”。
16.一个人的朗诵 篇十六
习惯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简洁明快,不屑于煞有介事正襟危坐的伪饰做作。坐在书房的地板上,随手拿起一本诗集,随意翻开一页就朗诵起来。刚开始似乎有些平淡无味,不够爽快流利,那些陌生的诗行跟声音总是难以和谐相融,当然更谈不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然而,当一字一句从眼前和心里渐次走过,犹如熟悉的路牌被尘封的心灵艰难地辨认,我隐约感觉到那个或远或近的角落存在着诗意的激情,于是急切地等待着它张开怀抱长驱直入地向我飞奔过来,而周围红尘三千,夕阳如血,清晰的笑容,朦胧的泪眼,叠加起来便成了一场电影的背景。我给这个电影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我要怎样才能跨越长长的平庸之路,与我的梦想激情相拥?
朗诵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那么平静地走来。我仿佛自由自在地翻越了座座峥嵘的山岭,跨越了条条深沉的沟壑,到达那蓝得无边无际的入海口。当我念出“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此时此刻,十指连心的疼痛从声音传送到我每一寸肌肤的每一根神经,我甚至下意识地攥紧自己的手指,我怕它真的受了伤。
朗诵余光中的《寻李白》,觉得这首诗本来就是写给人们用心灵去朗诵的,而别的诗歌则是写给人们用眼睛去看的。我对着墙壁,大声朗诵道:“酒入毫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眼前似乎有一股气流从白纸黑字间升腾而起,迫胸而来,给我的孱弱加进一些豁达和磊落。
艾略特的《情歌》很长,但我全然没有过把瘾就死的满足。它起势很低,像我的迷乱与彷徨。尽管我痛楚于矫揉造作与言不及义的生活,却永远没有勇气离开,就此将自己推向一个两难的境地。艾略特总是自问:我可有勇气?我可有勇气?而他又总是自嘲自解: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有的是时间。一百遍的犹豫,总会产生一百种自我麻醉的幻象,选择的悲剧大多如此。我的血液时冷时热,仿佛艾略特正在宣判我的命运。我知道我注定要陷入平庸,而这不关天命,却关乎选择。我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放弃了孤注一掷的冒险,放弃了冲锋陷阵的勇气,放弃了漫天硝烟的兵刃相见,放弃了围城与突围中的耻辱与荣光。我其实真的害怕这一切,即便是丁点儿的侥幸成功也会让我心有余悸。因为我那颗娇小而脆弱的心脏,承受不起这么宏大的感觉。
【一个人的散文】推荐阅读:
一个人的火锅散文10-20
一个人的桥段短篇散文11-10
关于孤独的文章散文:一个人的孤独11-24
你还记得,喜欢一个人的样子吗散文10-14
一个人害怕孤独网络散文10-18
学会欣赏一个人比会爱一个人更重要散文07-13
情感散文_别让我一个人醉09-26
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在一起吗散文10-30
个人的孤独散文10-18
幸福,就是陪着—个人成长散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