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2024-09-27

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共15篇)

1.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六下语文知识点归纳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四)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六)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七)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八)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九)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十)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_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二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十三)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

缺乏主语:通过刻苦学习,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删去“通过”或“使”)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删去“为”或句尾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句尾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应该是“都希望将来”)

(4)句式是否杂糅

例: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做好工作的前提。(删去“有没有”和“否”)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白云飘浮在高空。(删去“五彩缤纷”或“白”)

(6)语意是否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具体”)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尖刻”改为“尖锐”)

(二十四)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A、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B、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A、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B、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A、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B、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二十五)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_?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_志在《_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十六)修辞手法:

(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人教版语文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人教版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2.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 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 综观相关年级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 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 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 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 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 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 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 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 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 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 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 (辩论) 、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 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 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 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 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 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 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 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 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 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 本着结构化的原则, 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 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 (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 体会文本情感, 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 (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 (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 延伸阅读活动, 丰富主题体验, 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 导读科学家传记, 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 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 多一些比较阅读, 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 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 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 在这期间,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 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 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 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 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 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 “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 呈现已懂, 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 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 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获取关键信息, 提升阅读领悟, 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 统整对“美丽”的认识, 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 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 自然, 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 “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 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 因疑而读, 因读而思, 因思而得, 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 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 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 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 但若仅仅如此, 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 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 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 (法国·巴什拉著) 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 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 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 (陈述已知) 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 (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 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 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 生疑、解疑, 再质疑、再解疑, 随之, “1+X”也开始充实为“1+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 可以预想, 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 自然, 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 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 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 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 找出主旨, 读懂议论文, 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发表议论,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 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 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 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 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 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 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 借助已有材料, 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 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 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 灵活地将“1+X”转变为“X+1”, 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通过自我辨析, 强调自我建构, 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 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 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 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 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 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 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 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 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 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 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 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 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 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 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分享交流, 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 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 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 围绕一定的主题, 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 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 激发阅读的新体验, 带来新视野。

(二) 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 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 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 速读、体验与思辨, 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 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 即论点。

3.围绕论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 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 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 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 迁移运用, 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 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 上例中也巧借表格, 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 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 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 做足“1”, 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 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 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 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 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 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 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成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 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 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 感情色彩极浅……

3.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数学广角;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4-02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独立编写“数学广角”单元,其宗旨是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比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数学广角”作为一个陌生而又精致的小单元,其内容与编排的新颖性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将“数学广角”当成“综合实践课”来上,拔高要求;教学方法失当,采用灌输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完全忽略《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过度追求生活化,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中是紧密相关的”这一思想的影响,重于在生活中找原型,淡化了数学建模的构建;又如,《课标》规定“数学广角”单元内容只作思维训练课,不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范畴,最多是放在评价试卷的最后“数学思考”里面作为附加题进行评估,由于这个原因,在常规课上,“数学广角”渐渐淡出了较多教师的视线,成为遗忘的角落。

2 人教版“数学广角”的编排思维方式

人教版“数学广角”教学单元编排及渗透数学思想如表一所示:

表1 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广角”教学单元及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数学广角”的教学的建议

3.1 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基于教学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在老师指导下,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只有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才能防止把数学广角当作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数学广角需要更多的,有计划的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3.2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德西(E.L.Deci)认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能力感和自我决定感。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增强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而充实感和满足感将再次作用于学生自身,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由此达到良性循环。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觉得值得学习,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探究的结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数学广角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才有可能会要学、肯学,而且学的也会比较好。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动脑发言,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当然,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能做什么呢?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指出:为了增加个体的某个行为出现的次数,我们给予某个愉快的刺激或者取消个体某个不喜欢的刺激。

同理,教师要在学生认真完成预习工作,上课积极动脑发言,回家认真复习完成作业等时候,也应及时给予赞许,或发小红花,或当众表扬,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RobertE.Slavin.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Pactic[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3] 王本陸.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 张雪洁.优化教学提高质量——对“数学广角”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韩斌.数学广角:在匠心独运中凸现数学思想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8] 周晓林.《数学广角》内容解读及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9)上.

[9] 葛敏辉.解读教材找准抓手提高效益——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的内容解读与思考[J].小学数学参考,2007,(26).

[10] 李军.对提高“数学广角”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9,(31).

[11] 王永春.“数学广角”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1).

4.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四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春节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诗意: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 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 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 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 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 子注》若干篇。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春节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课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玉颗:丸状的玉。泛指珍宝。

珊珊: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

露华:刚掉落的桂花 带着露珠 露华新指露珠滋润的样子

诗意: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作者介绍:

皮日休

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著有《皮子文薮》10卷。《全唐文》收其文4卷,《全唐诗》收其诗9卷。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课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借问:请问。

诗意: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写作背景及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古诗拓展:(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元宵节: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节:

七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本答案:

1.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翡翠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麦芽糖 零七八碎 张灯结彩 肃然起敬 截然不同 2.zhènɡ hè zhēnɡ

sù 伴 译 像 峰 3.(1)③ ①(2)② ①(3)③ ④ 4.忠厚 温顺 寒冷 放纵

5.例:过年走亲访友真是让我大饱口福。各家各户都把好吃的零食摆上来,有榛子、栗子、麦芽糖„„零七八碎,品种繁多,看得我垂涎欲滴。6.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 诗句: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夕节: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1)罗列 呷 嚼

(2)在塘栖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架着凉棚,即使下雨了,也淋不到。

(3)樊哙——《史记》 鲁智深——《水浒传》 《三国演义》——张飞(或《水浒传》——李奎)

(4)第一层:开头至“塘栖镇上落雨”;

第二层:“且说„„”至“便醉饱了。”(之后一句不知道是否该归在这里)第三层:“算还了酒钞„„”至最后

5.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总复习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68~11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课时安排:3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呈现结果。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 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6.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朗读是小学语文重要的训练手段,也是重要的训练目标。本文所描写的落日景象很美,很有诗意。通过“以读促悟,读中见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换成头脑中丰满的、具有诗意的形象,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认识绿线条里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抓住描写三亚及三亚落日的优美语言,感受具有诗意的三亚美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课题,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齐读课题后,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三亚那里景色怎样?落日时是怎样的情形?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生字表上的生字,相互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通读全文,要求通过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面向全体,检查评价。先指名学生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注意点拨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悄然无声、涨溢、搔着脚板”。再请多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使每个学生都能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语境,理解“倦态、硕大无朋、敏捷、缘故”等词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三、分步导读,品味诗意

1.导读三亚美景。从学生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三亚那里景色怎样”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三亚景色的第二自然段。再细读这一段,想想:如果要画一幅图,要画哪些景物,需要哪些色彩?

组织交流:景色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海鸥、碧绿的椰树、金色的细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这些景物中,自己最喜欢什么景色?为什么?并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2.导读落日美景。

(1)整体感知落日特点。由学生所提的第二个问题“落日时是怎样的情形”,导读第1自然段,找出两个词语:“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从而对落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2)具体品味落日过程。先让学生读描写日落过程的第三自然段,说说落日的过程怎样美妙。——学生读文,想想在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组织讨论:一是太阳红扑扑的脸蛋,二是抖落下赤朱丹彤,大海(包括人、景)都染成了红色。指导学生用快乐、活泼的语气朗读。

再读第4自然段,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先读文,想想在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讨论:①太阳像个大红灯笼的画面。②太阳顽皮地在海面上蹦跳的画面。③太阳轻快、敏捷入水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朗读第3、4自然段,读出美妙绝伦,读出诗意。

四、读全文,读写结合

1.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赏读全文。在赏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背课文的第3、4自然段。

2.要求学生课外观赏家乡的日出或日落景象,写一篇习作,并在语言描写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像快乐的小孩

天海

金红一色

三亚落日

美妙绝伦

慢慢下沉

真有

像大红灯笼

突然

轻快、敏捷

诗意

7.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七

一、对A、B版教科书章节结构的比较

1.比较章节的结构

按照《标准》的指示, A、B版的教科书中都把“算法初步”列为必修3的重点内容, 即为第一章, 并划分成三小段, 章节的开头一样, 不同的为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第一张的小结之前根据内容需要, 分为“数学探索”“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的文化”等学习内容, 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则将“阅读和欣赏”安排在本章的结尾处, 并设有两个附录, 作为对本章学习内容的补充。

2.根据各章节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

教科书的A版在内容结构的分布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设定, 包括的部分有:导入语的讲解, 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进行问题分析, 对常规题、开放题、探索题、实践题等例题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进行习题练习, 用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科书B版则对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更加重视,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 对数学的基本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 从而将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对于A、B版教科书中有关算法初步的结构内容进行比较

1.对于课时的安排进行比较

在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有146页, 算法初步的内容有51页, 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4%以上;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有123页, 算法初步的内容有45页, 大概占到全书总页数的36%以上, 算法内容在两版科教书中的占有比例相当, 然而, 教科书的人教A版比教科书的人教B版少一课时, 并且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较多, 这使学生在学习A版的教科书时, 学习压力比较重, 没有学习B版的教科书轻松。

2.对于组织内容进行比较

(1) 对算法定义的讲述略有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探索研究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 认为算法的求解是依据特定的要求解决某一种问题的有限步骤。教科书的人教B版在讲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时, 对算法的理解为, 按照要求规定的运算顺序完成解题的全部步骤。

(2) 对算法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教科书的人教A版注重对知识的细致划分, 对教科书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习题, 并对例题进行具体分析, 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注重对知识及思考方式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总结。

三、对算法初步的习题、例题配置进行比较

在对算法知识的习题归纳中, 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是对单纯的算法知识归类, 主要是对算法内容的考察;第二种是有关其它类别的数学知识, 包含算术、几何、代数;第三种是有关实践的应用种类, 以实际的生活为前提对题目和内容进行考察;第四种是数学感情的体验种类, 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学习和体验及搜索资料等数学活动,

1.设计例题上的差异

教科书的人教A版共设计了21道例题, 教科书的人教B版共设计了16道例题, 在这些例题中, 教科书的人教A版更注重对知识的考察, 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2.习题设计上的差异

在《标准》中“算法初步”的规定课时为12节, 而教科书的人教A版将课时定位12节, 教科书的人教B版讲课时定为13节。并且在习题的数目上,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习题的数目上明显少于教科书的人教B版, 并且两版教科书在题目的设定上都很少有数学感性类题目, 而且有关几何类方面的题目也过少。

3.教科书的人教A版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科书的人教B版侧重对知识内容的讲解

例如, 教科书的人教A版在讲解“程序构图时”引用“求二分式方程x2-5=10 (x>0) 的近似解”的教课形式。而教科书的人教B版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应用, 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算法思想。

四、对高中数学算法的几点建议

1.掌握对算法的思想, 加强对思考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标的提出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 通过增设不同种类的科学思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控制课堂上的知识学习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以及对科学知识探讨能力的要求, 教学时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程度。有些教科书在某一节课的设计上, 加入过多的知识内容, 习题和例题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 并且在两版教科书中关于几何类型的习题都太少, 然而借助几何的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所以两版教科书应该增加几何类型的数学题目。

五、总结

综上所述, 两版不同的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 然而B版教科书相对于A版教科书而言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更易学习、掌握, 但是B版教科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 对人教B版教科书的学习, 教课老师可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 对教课书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 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编写B版教课书的工作人员, 根据我国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取长补短, 设计出更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形式、多内容的优质教科书, 让我国的教科书变得更加完美。

摘要:通过对人教A、B版数学3的“算法初步”的内容进行比较探讨, 以“算法初步”的教研内容为学习对象, 具体例题具体分析, 对教课书上的章节、组织结构和习题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算法初步,比较,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白改平.正确认识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数学目标——由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 (高中版) , 2011, (4) .

[2]原晓萍, 付海伦.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导算法初步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 (高中版) , 2011, (3) .

8.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应用

怎样让每一位学生能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尝试去教学过每一册中的“数学广角”,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要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数学不仅仅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是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也即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否则就会导致教学活动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现。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要求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更重视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所以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我们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要求。

1.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有些教师认为,尽量挖深教材就是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正是由于这个误导,很多老师就把“数学广角”当成奥数培训课来上,特别是公开课或竞赛课,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教学深度和难度,让不少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失去兴趣。如: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不少教师为了求新,喜欢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又如:《搭配问题》教学中,有个别老师最后将“组合”和“排列”的概念提炼出来。并要求学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并细加比较、运用。显然这是后继学习的任务。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说是很不利的。教学应该“浅尝辄止”,像这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拔苗助长”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

2.不随意降低教学目标

随意降低教学目标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就是一味追求结果或结论,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使教学停留在直观的实验操作上,忽视了从直观上升到抽象的过程。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有的老师出示了多种内容(如上衣与裤子的搭配、早餐搭配、去公园的路的搭配等)都只是让学生画一画来解答,整堂课,就是连线搭配,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在直觀状态。这样做,没有抽象,就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要纵观全局,融会贯通

数学广角各学段、各年级的内容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要仔细透析知识点,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时不能越位,也不能囿于表层。要注意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4.教学中要“预设有度,有效生成”

生成不是天外来客,就具体教学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一般而言,课前,我们应该善于预设学生的“已知”,预设学生的“未知”,要预设迎接偶发事件的心态。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能有效“适度预设”。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应对各种“不测”。

同时,教学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这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惊喜,一堂课常常可以由此而出彩!但这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高超的教学机智去驾驭。

5.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应用意识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来说,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不断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因此在教学“数学广角”时,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该在问题解决之后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

“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至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张奠宙)数学广角内容是我们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材料,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真正发挥“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九

华严小学: 李少红

教学内容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104页内容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例1,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理念的一种体现。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生活经验不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节课我特意安排了许多有趣的生活场景,将练习溶入日常生活中,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思想。

2.初步感受优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优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体会优化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出话题。

1.师生谈话:你能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吗?。

2.刚才造句中说的几件事都是可以同时做的,不仅在文字里有这样的表述,在数学领域也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学广角(出示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学习例1)1.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出示例1画面)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各项工序图片)谁能说给大家听?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后提问)小明先烧水行吗?看来,合理安排时,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

师:那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呢?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请学生上台摆工序图片,师引导学生叙述设计的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5.小结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运用了课本上的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三、实践应用

1.课本105“做一做”的第一题。2.小明做午饭。3.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对于他们的安排,请你说说看法。(出示课件:(1)为了节省时间,小丁边乘公交车边认真看书。(2)妈妈一边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一边打扫房间。(3)早上小惠一边吃早点一边听广播。(4)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小红边吃饭边看电视。

4.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的实例。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的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5.为小明的早晨设计合理的方案(机动练习)

6.师小结:通过分析上面的事情,我们明白了,合理安排事情,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考虑人身的健康和安全,更要讲究科学。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又设计了“我是设计小行家”的生活小问题。让学生能运用新掌握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最优化的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给学生以启迪。]

五、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六、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先后顺序 + 1 + 8 + 1 =(11分钟)洗水壶→ 接水→ 烧 水 →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

10.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十

作者:周红艳

来源:三年级组

发表时间:2010-11-29 15:25:29

访问次数:1881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

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本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自我评价 在本节课,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出示生活中的各种钟表来认识秒,通过课件认识1秒、5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做者”的角色。本课一改传统的方法,强调感悟和体验1分和1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1分=60秒时,因为学生通过前面认识几秒的学习,已经知道秒针走一圈是60秒,在通过课件演示,就更加清晰秒针走1圈的同时分针走1小格,接着让孩子们讨论刚才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总结出分和秒之间的进率,最后体验1分有多长,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观看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还引入生活中用秒来计量如:火箭发射的倒计时,赛跑,过马路的红绿灯,这些都是用秒来计量的。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分组学习考虑的不周。

3、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是多少秒?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重建

11.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12.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本课是第十三章第一节轴对称的部分内容。 学生在之前学过了全等三角形部分的内容, 现在对轴对称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意义, 并且能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3.1.1轴对称,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以及对称轴、对应点的定义。

(2) 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了解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对称现象的普遍性。

(2) 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念能力。

(3) 通过设计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学习,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培养探索精神。

(2)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在生活中, 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图案和标志, 请大家观赏。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创设情境, 将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和标志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 ]

2.探索研讨:

(1) 做一做活动:将同学们准备好的一张纸对折后, 用笔沿着折线画一条直线, 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想一想, 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教学说明:让同学们从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结论:剪出来的图形关于折线对称。 ]

(2) 看一看, 想一想:细心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图片如:蝴蝶、蜻蜓、窗花等, 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规律。 ]

(3) 引出课题 — ——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两面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3.小组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完成问题, 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美。 (水中的倒影、对称简笔画、脸谱、风筝等。 )

4.例题讲解: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下列轴对称图形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图形的图片。 )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本题中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 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等, 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 有可能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

5.练一练: 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 请找出所有对称轴。 (学生根据播放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片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

结论:一般的三角形、一般的梯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6.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投影显示)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后去探索规律, 引出新概念。 每一组里, 左边的图形沿直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图形称为轴对称。 ]

7.引出轴对称的概念:请细心观察动画后, 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 (投影显示) 。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翻折过去,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 (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叠的点) 叫做对称点。

8.例题讲解: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对称点。

9.做一做 ( 老师与同学演示) : 将一张吸水纸上滴一滴墨水, 然后沿着直线对折, 请同学们观察, 有什么样结果?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具体实验现象总结出墨水对折后所形成的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

10.议一议: 图形的对应线段 ( 对折后重合的线段) 、 对应角 (对折后重合的角) 有什么关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讨论得出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

11.反馈练习与作业:P64复习巩固练习题1, P65综合运用练习题8。

12.反思与回顾:

(1) 通过本节课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2) 本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 通过图形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 请大家回忆一下, 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学说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以及存在的疑问。 ]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联系:都能沿着某条直线折叠重合。 这条直线都叫对称轴。

六、教学反思

13.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红寺堡东源小学

蔺小龙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5页例4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教具、学具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1、给学生送礼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1、你能快速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6/9

5/7

5/10

8/10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18/30=()/15= 3/()

18/30=6/()=()/5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4.,让学生观察。、猜一猜: 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4、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5、引导学生比较 75/100和3/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5、2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7/13

6/11

9/15

10/15

4/18 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1.判断24/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巡视,指导。交流探究结果。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30=24÷6/30÷6=4/5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约分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投篮游戏(击鼓传花)

10/15

10/20

12/18

6/9

7/14

3/9

9/18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2、能力提升

把一个分数约分,用3约了1次,得5/6,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课本64页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方法二:

24/30=24÷6/30÷6=4/5 75/100 = 3/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含有公因数2、3、6

14.人教版一年级《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师:这么多同学喜欢数学呀,小动物们可是要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呢,(出示课题:用数学)你们能行吗?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着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就看了一幅画面,你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好吗?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三、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师:这次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数一数我们周围一共有几块小黑板?(5块)在每块小黑板的后面都有一幅小动物图,给你十分钟时间,看明白图后,就直接写算式,咱们比一比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谁解决的问题最多?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非常感谢大家,还特意交给我5颗智慧星,让我奖给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请组长们上来领奖吧。

这次旅游结束了,你们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随意说。

四、课堂总结

15.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实践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核心,解开实际生活中的某一数学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形态。实践教学法是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而存在的,它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枯燥的、陈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理解和熟练运用数学。

实践教学法有其自己的特点,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实践活动会充分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往往在小学阶段就会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努力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去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不明白的领域,去不断探索和研究破解的方法,直到问题被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自主研究、探索的好氛围,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践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实践教学法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数学素养,更注重培养小学生六年级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大胆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摆脱旧学习模式下的束缚,老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达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手去了解和学习所学的科目。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观察到的事物才会更加生动具体,富有情趣。

总之,实践教学法的重要核心就是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际事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从旁协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习从浅显的书本搬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更有学习的价值,从而为祖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习.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教育学,2012(6).

[2]黃健华.小学数学人教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1(12).

[3]叶佐富.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上一篇:配置财务人员的请示下一篇:信息资源共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