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论文

2024-09-09

王丽论文(精选10篇)

1.王丽论文 篇一

【教学论文·中学语文】

浅谈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姓 名:王 丽 学 校:振兴初级中学 区 县:阎良区

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710089 【摘要】:为了引导初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提高阅读能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门”;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 质疑 创新

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与吸收能力。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自去年接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一、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是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 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抒写自己在灾难来临时的痛苦,更有对母亲为自己无私的付出的热情讴歌。字里行间浸透着母亲浓浓的爱意,如山似海,给人以悲壮的感染。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指导学法的第一步,我在教学中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但其思路既又有记叙文的特点,又像电影的“蒙太奇”,故事情节在时间、空间上的跳跃、多变令人应接不暇,真是不读不知道,文章真奇妙。”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就这样被我激发起来了。

接下来指导学生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好字词,当堂消化并吸收。“翻来覆去”、“喜出望外”等成语就这样被学生积累下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继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我点拨道:只有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篇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和语言美感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朗读本文,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是怎样在2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安排结构,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的。同学们,你就是史铁生,说出你生活中的不幸和感激的故事吧!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齐声朗读,终于体味到文章诸多的细节描写的妙处:憔悴、央求──母爱的伟大,暴怒无常──灾难击垮的“我”,絮絮叨叨──母亲因我的同意而喜出望外,诀别──撕心裂肺的悲伤,淡雅、高洁、泼泼洒洒──我会和妹妹一起好好而活„„真是丰富多彩,荡气回肠。正如学生在自己的读后感里所写的那样:如果说这篇散文是一部动人的交响乐,那么这些细节描写的运用就是释放诗意的优美旋律!当我让学生总结本文主题和学习本文的收获时,好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史铁生在文章最后誓言:“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已经发现一句誓言是对母爱最好的回答而贯穿始终,那不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门”

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 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生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我们不妨教会学生运用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等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真可谓五花八门,经过筛选,我发现以下问题颇有分量: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4、“受之人”与“受之天”有什么样的关系?下面该是解疑了,在解疑中我尽量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

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尾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4 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其中,第1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被学生回答为“三个阶段”时,我顺势问道:“这三个阶段是平均用笔吗?”有学生答道:“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有详有略。”这时,我提醒大家“有没有疑问要解决”,马上有学生质疑道:“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我让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经过几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后,我总结道: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懂得作文之法──详略得当。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注意写作文时要巧妙地取舍材料。

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我来了个总结性的发言: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我又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了作业: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 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写一篇随笔。(500字)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就我的体会而言,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门”,也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

刘义庆的《咏雪》,是写谢玄和子侄们咏雪的故事的。目的在于教育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咏雪》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习本文时,6 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大胆创新,从中悟出道理。学生果然有创意,不仅悟出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的才女形象,更体会到语文重在联想,表现生活的真善美。还有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一定会学有所成。还悟出:人不可貌相,古代的才女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在闪烁着她们的光芒„„诸如此类,无不是学生勇于创新的结果。当他们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就会在那“半亩方塘”里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篇作品,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如阅读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让学生在你读完课文之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学生经过创新思索,得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1、实现理想要以现实为基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妄想、不计后果,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能丧失理智、迷失自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酿成人生的苦果。

2、出身卑微、普通平凡并不可怕,更不可耻,在人生的航程中要脚踏实地、正视现实、正视自我,不可好高骛远、妄自菲薄、一味幻想,要正视人生的坐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当然,在学生创新理解的基础上,我仍不忘指出作者的本意所在。布置作业时,我激励学生发挥想像与联想,续写《在山的那边》,与王家新一争高下,题目可另拟。我想,这就算是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任其自由驰骋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让铁树开花!我们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总之,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培养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窗”,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朗读、质疑、创新既是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初一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2.王丽论文 篇二

受到学校浓厚创业氛围的浸染, 大三时, 王丽爽和另外两名同学发现一品牌服饰的洛阳市场还是空白, 就决定合伙经营该品牌服饰。经了解, 要经营这种服装, 首批进货要2.5万元, 还有设备投入5000元。钱从哪里来?不敢向家长借钱, 只能靠朋友、同学帮忙。对于他们的创业想法, 很多同学认为没有经营服装的经验, 风险很大, 不愿来投资。凑了几天, 也只有1.3万元。怎么办?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来到郑州找到经销商, 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 但没有成功。他们没有掉头就走, 看到经销商店里很多顾客进货3个员工忙不过来, 就模仿着打包、配货, 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 把最后一批货送走。

参加完第二天10个多小时的现场销售, 经销商问他们是否还想做, 他们坚定地答:“做!”经销商笑说, 下周末你们来配货, 付1万元, 配2万元只适合在校园里卖的衣服, 1月内必须将其余货款还清。回到学校, 除了上课, 他们联络市场、准备设备、招聘促销、做宣传…在学校运动会开幕时, 及时展出了他们的服装。运动会结束时, 他们收获了一个大大的喜悦。

这次成功, 让他们把眼睛投向了校外。经过多方实地考察, 他们选择了一大片离市区非常远、消费水平不低且摊位费用低、能储存货物的居民区。由于衣服在同等质量上占价格优势, 所以得到顾客认可。校园内外销售是不一样的, 校内进货以中号为主, 辅以小号和大号, 社区销售则以大号为主, 小号几乎无人问津。他们立刻将问题反映给经销商, 并根据其建议及时调整了销售策略。暑假前, 他们3个多月的“练兵”收获颇丰:除了还清货款和借同学的钱外, 还有3万元左右的盈利和近2万元的服装。王丽爽高兴地买了衣服、化妆品等犒劳自己, 同时也觉得赚钱不是件难事儿。

暑假开学后, 王丽爽和同伴开始销售秋装。期间, 她的创业行动和经历打动了考察洛阳市场的郑州一家食品公司的领导。得到老师的同意, 大四实习期间, 王丽爽担任了该公司在洛阳地区的销售代表, 并进行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而她也从中学到了产品销售、策划、客户维护等经验, 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秋装销售中。

大学毕业时, 王丽爽不仅用创业赚来的钱还清了大二时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大四的学费, 还买了台新电脑、与男友外出旅游了一圈, 为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年计划, 让她坚定辞职

其实, 王丽爽是不用自找压力、艰辛创业的。毕业时她应聘到洛阳一家食品公司工作, 从实习员到技术部经理, 月工资从当初的1200元涨到3400元。3000多元的工资已属不错, 更和何况她毕业才三个月。然而, 王丽爽并不这样想, 毕业后5年的人生计划让她算出另一笔账:

毕业5年后, 29岁的王丽爽, 将要面对生存、报恩、结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参照洛阳消费标准, 她和男友父母4位老人需健康保养、风险储备12万元, 他两人食宿、交通、通讯费需7.2万元, 添置衣物、化妆品等支出需2万元, 参加同学、朋友生日、婚礼、店庆、聚餐等交际费用需3万元, 节假日拜访长辈、探亲需2万元, 购房首付、装修需18万元, 婚礼花费3万元, 由于生育后三年内无法上班赚钱, 育儿基金需5万元, 五年共需52.2万元。

要完成、实现这样的人生任务和目标, 王丽爽和男友每月4900元的工资, 不停地工作5年, 仅能完成目标的56%。“如果是这样, 5年后我必会对人生感到无奈。而这, 不是我所要的。”王丽爽说, 她是个追求看得见希望的人, 不想在选择上浪费太多的光阴。大学期间曾经营过一年服装的王丽爽认为, 创业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 她很利索地辞职, 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 从110元开始

辞职后, 王丽爽进行了项目选择和实地考察, 三个月后作了一种竹纤维产品的代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端产品较难推广, 不到一个月, 她就赔了3000元, 代理以失败告终。这时, 积蓄不多了, 生计问题摆在了眼前。交了房租, 王丽爽手里剩不到10元钱。最后, 他们把平时攒在储蓄罐里的1毛、5毛硬币拿出来, 到超市换成了110元整钱。

第二天, 他们花90多元在关林市场批发了音乐陀螺等玩具到新都汇外场卖。每晚摆夜摊, 基本可以收回成本。就这样, 到元旦时, 他们手里已攒了几百元。进货时, 他们发现一种叫“花花灯”的玩具非常漂亮, 摆在冰箱或茶几、电视上很能增添节日气氛。春节将至, 他们决定进货, 还取名“年灯”。年灯销售不错, 春节前, 每晚收入近200元。晚上卖年灯, 白天考察项目, 很快王丽爽就成了新都汇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年会的参展商。一次, 一位顾客“有没有太阳能车饰”的询问提醒了他们, 他们决定用这种车饰扭转不太好的销售。已停业过年的批发店老板经不住他们的一再央求, 同意他们来进货。当晚9点多, 他们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把货取回。第二天, 他们的生意一下子好起来, 每天的营业额达到3000多元。针对年会其它商户的跟踪模仿, 他们调整销售策略并再获成功。

春节后, 王丽爽各处奔波考察, 争取一种益智玩具在大连和洛阳的代理权。而她的男友则凭借两次创业经历, 被北京一家公司破格录取。“待遇各方面都很好, 关键是能学到公司先进的管理模式, 因为做个大企业是我和男友的共同愿望。”

对即将毕业正在做艰难选择的师弟师妹们, 王丽爽建议:人生中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 尽量早决定、早定位。坚持一种选择, 不论在一个行业中, 还是在一个专业里, 就一定能成功。不要总是寄希望于东方不亮西方亮, 结果往往哪方都不亮。

“选择创业是一件快乐的事, 每一个决定、决策都会让你真真实实地感受到, 而这个过程也是我真真实实地生活的过程, 这种真实使我体会到无尽的快乐。”王丽爽说。

3.走近王丽坤 篇三

之前在《男人帮》时因为档期的原因没能与赵宝刚导演合作,所以能与导演的合作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导演在筹备《北京青年》时找到了我,在看前几集剧本时只是觉得这个剧本好,每个角色都让人跃跃欲试,在与导演见面时,在聊天中,导演给我讲了后面的一些剧情,在第十集的时候出现了“任知了”这个角色,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当时就和导演说我喜欢这个角色,希望可以演她。导演对于我的喜好也是相当惊讶,最后就真的把这个角色给了我。

初识“任知了”

在出演任知了这个角色前还是很认真地做了功课,因为生活中对于精神疾病真的没有很多的认识,也完全没接触过,所以在进剧组前也专门去医院,与精神病科的医生聊天,想对这个病有一些认识,医生也给我讲了许多,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一些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他见过的一些病症等等。

走进现实版“任知了”身边

为了让我更多的认识精神疾病患者真实的生活,医院安排我去了精神病科的病房,与病人面对面去接触。当然,刚开始时心里是有些害怕,走进病房时每个人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你,但也有些人很可爱,会走过来和我聊天,把我当作他们的病友。

深入人物角色是个过程

在演每个人物角色时都是越演越能接近真实,演任知了时最初需要抓人物的状态,毕竟是一个正常人去演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你要去想像她的语言、生活状态和表达方式。比如像一个正常人在睡觉时被吵醒和一个精神病人被吵醒完全是不同的,她的眼神、举止都会有一些病态的东西在其中,所以需要一个过程去慢慢深入人物角色。

迅速调整状态是演员必备的

作为一名演员,在每个角色之间做出不同状态调整是个硬指标,在拍摄前也要做很多功课,找到人物原形或在脑中构思一个角色形象出来,去塑造戏中人物的人生轨迹,在这整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也就调整到需要的人物角色状态。

学会寻找幸福和快乐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悲凉的过程,但你要学会从中寻找快乐。包括我工作拍戏是一种快乐,喜欢任知了的影迷会很用心地剪辑许多视频,还有一位影迷写了很长的一篇关于任知了的分析文章,我突然觉得演的人物被人了解了,很多人只是看到了任知了的疯癫、可爱等表面的东西,但她还有更深的另外一层意思。当我看到很多人能与我一样感受到另外一层意思的时候,我觉得我被感动,我是幸福的。

努力才是成功的本质

我自己从没想过一夜成名,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想这些,因为一夜成名也是需要去付出代价的,也需要资本,任何人的成功都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不论做哪一行,都需要自己有一个扎实的底蕴,应该去多读些书,增长一些见识。

公私分明的我

如果我已经做出了决定和某个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家,我没有什么怕告诉大家的,当然,除了我自己还没决定好外,我始终觉得我的个人生活与工作是两回事,是应该分开的两件事。

小事成就未来大事

在未来希望只要我没演过的角色都能有机会去尝试,但其实更多的是要去做好眼前的事情,在没有做好一件件小事之前是没有资本去畅想未来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大事,不要去小看一些内在细节上的东西。

4.王丽娜的征文 篇四

初二十八班,王丽娜

“梦想”这个词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走过成长的历程。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

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由失败走向成功;梦想更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催化剂,让我们有无限的动力,也更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未来和现在的困难和挫折。从小,我就认为我的梦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非同一般。我是祖国的一员,是一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我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象征。我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也是我的梦。中国梦,我的梦,我想象着......中国梦,我的梦。让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和自由。每一个怒放的生命,都好像绽放的花朵,在温暖的阳光下自由的呼吸,在清风中摇曳自己的风姿,笑得灿烂。亲爱的祖国,亲爱的母亲,你不让我们孤寂,惦记着我们,即使相隔万里;你是我们的母亲,想着我们,每一次分离,纵然时空相隔。我们是你的孩子,依赖着你,用生命的意义温暖你的心,不让你经历苦难,给你力量和安慰;作为你的孩子,我们快乐而幸福。

中国梦,我的梦,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天堂。每一个生命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和能力,每一个人都在可以相互温暖的距离内,每一个人都有可以实现的梦想。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足够的底气构建宏伟蓝图。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未来的前行军,让我们用青春让梦想激情燃烧。

中国梦,我的梦,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每个人的梦想也都可能不是相同的。在雷锋眼里,梦想就是让贫穷的人们过上好日子;在袁隆平眼里,梦想就是培育出品种优良的超级水稻;在钱学森眼里,梦想就是研造出利于人们的科学成果。而在我眼里,梦想就想一颗完美无瑕的珍珠,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才能酿造出来,即使它很小很小,却有一定价值。

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闲言碎语中,大家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正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所向往的一个宏大而又美丽的中国梦,历史的步伐永不停息,我们怀揣着一个叫“中国梦”的梦想去奋斗,去努力。潮起潮落,花开花败。我以新的角度看到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更需要一份坚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人在途中,让我们走好每一步,为新目标而奋斗。

5.《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王丽 篇五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王丽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时,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好好生活,努力工作。

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6.王丽欣奉献在岗位(7) 篇六

王丽欣

今年我已经32岁了,自认为还年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然没有祖国为母亲挣脱锁链而驰骋沙场,但却赶上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奉献青春的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与一中“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应该有为一中再创辉煌而奉献青春的志向。

其实,奉献对于任何人都不苛刻,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材,不妨做一棵小草为青春献上一丝新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孕育我们的土地捧上甘露,不能成为天之骄子,何不传承一中人精神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贡献呢!“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放眼现实,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我们学校,都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默默地奉献着。作为一名学校的档案管理员我也一样为学校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绵薄力量。我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文件的上传下达、档案收集、鉴别、整理、装订、录入、查阅、借用等工作。全学校的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学校年度综合档案、各种检查的专项档案一共将近两千卷档案。所有的档案都是我和我的前任者们一页一页地建立起来的。每份档案的每一页上都留下了我们的指纹,记录了我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历程,也见证了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壮

大。

曾经有人问我:你每天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地在干什么?我的工作,大部分你还真看不到,每完成一项就被我锁进了档案柜里。自从接触档案管理工作,我甘于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档案管理员这个工作岗位上,始终怀着淡定无争的心态,保持着满腔工作热情,是源于我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源于档案对每个人重要性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曾为档案管理工作提过词:“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人生一世,档案始终相随,档案见证了每个人的学习成长、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的历程,记录了每个人的荣辱历史,如果没有档案,人生历程就像是没有记录内容的白纸一张。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获得的荣誉、犯下了过失、得到了表彰、接收的处分等等,一旦进入了自己的档案,便伴随自己终生,谁都没法改变。在这里,我善意地提醒各位:努力工作,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好时代赋予的使命,为自己的档案争光添彩,让别人查阅你档案时内心为你骄傲地竖起大姆指。别让自己的档案里“藏污纳垢”,“充满黑色”。

如果说默默无闻的工作是一种平凡,那么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就是一种精彩。选择了档案管理工作,注定没有轰轰烈烈,只有波澜不惊,按部就班;没有万众瞩目,只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没有投机取巧,只有脚踏实地,忍受枯燥。

但我无怨无悔!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我们的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奉献,老师们,释放我们的热情吧,投身于竹溪一中改革发展的大潮,劈风暂浪,走向又一个辉煌。

7.王丽 :我精彩所以我存在 篇七

在张艺谋为丰田汽车所拍摄的广告中,广告歌曲采用的是著名歌星朴树的新歌《 colorful days》。《colorful days》自上榜以来,连续数周在国内排行榜中稳居榜首。让歌迷感到万分意外的是,在新歌的MTV当中,朴树一改往日的孤独浪子形象,身边忽然出现了一个美丽妖娆的“印第安女郎”。这个骑着一匹黑马从天而降的印第安女郎就是王丽,她那健康的古铜色皮肤、婀娜的舞姿、无邪的笑容在杳无人烟的大漠中宛若花朵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王丽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她曾参加过多部话剧的演出,像《雷雨》中的繁漪、《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恭顺的妓女》中的妓女、《原野》中的焦大妈,而在《阴谋与爱情》中她一人分演两个角色,对这些性格、年龄迥异的角色入木三分的刻画、淋漓尽致的表演都充分体现了王丽“千面娇娃”扎实的表演功底。而她将张天天的小说《玛雅王朝》改编成剧本,更展示了她深厚的文学底蕴。

今天,她已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学习一年了,而多家大唱片公司力邀其加盟使王丽像北京的这个夏季一样变得炙手可热。

如果不是追星,或许王丽还是一名小裁缝

半坡风格的篮子,精美的红陶,玉石上的象形文字图案,极似埙、笛、笙的陶制骨制竹制乐器,装饰着彩色小珠子的鹿皮靴子,色彩鲜艳的手工羊毛地毯,地毯上坐着一个深栗色齐肩大卷发、古铜色皮肤、有着黑白分明的眼眸的女孩,这就是王丽和王丽风格的房间。

1980年出生的王丽有着超乎其年龄的沉稳,这也许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但是她不时地莞尔一笑,或者灵机一动的表情还是泄露了她的年纪。

在内蒙古的时候,王丽是五项全能运动员,那时,“女飞人”乔伊娜是她的偶像。当天津的一所中专的服装设计专业来市里招生的时候,王丽凭借1.70米的修长身材很轻松地就被录取了。做一个服装设计师一直是她儿时的梦想,她豪情万丈离开了大草原。

中专的生活,少年不识愁滋味,快快乐乐的一路走下来,不经意地拿了一个天津广告模特大赛的亚军,许多公司争着邀请王丽做形象代言人,不是和人民币过不去,而是真的没有想过要涉足那个圈子,她都一一拒绝了。

如果不是因为黄磊,如果不是因为追星,王丽现在或许是一个出色的“小裁缝”。因为看了黄磊主演的《人间四月天》,他那英俊的外表,以及一举手一投足所流露出的儒雅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她。对黄磊的迷恋疯狂到几乎崩溃,她整天听着黄磊的专辑《我想我是海》,床头贴着他的巨幅照片,把他演过的片子反复地看,报纸杂志上一切有关他的消息都被她精心收集、保存起来。她像着了魔一样,几次坐火车去北京,冒冒失失地到北京电影学院找黄磊。

等在北影小剧场门口的雨中,王丽不停地用林青霞没出道前作为影迷曾经这样执著地等过秦汉的经历来鼓励自己,终于还是见到黄磊了。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他和电视上的形象差别不大,很英俊潇洒,但真实的人看上去更神采飞扬。他站在台上很认真地指导学生,不时还微笑着拍一下学生的肩膀。

一个念头飞快地从王丽的脑海里闪过:如果做了他的学生不就天天可以见到他了。这个想法让她如此激动,以至于她和黄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做你的学生。黄磊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事我做不了主,你得考进电影学院才行啊!

为了和偶像有一个平等的机会,王丽去读书,没钱就去打工,就去吃方便面

就为了黄磊的一句话,王丽开始了疯狂的行动,王丽总说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朔风孕育了她坚强和好胜的性格。当时,北京电影学院的报名已经接近尾声。从产生要考电影学院的念头到参加考试时只有短短的十天,尤其是报考北影的那个可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可以接近黄磊,天底下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出这样的傻事。

当王丽兜里揣着北影的录取通知书,邀请黄磊共进午餐时,却遭到了黄磊客气的拒绝,他留给王丽一个夹着讲义气宇轩昂离去的背影。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化成了泡影,王丽觉得自己一个女孩子的自尊心真的丧失殆尽了,泪水不争气地滑过她的脸颊。当时,她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在北影努力学习,等将来有成就了和黄磊平等对话。

然而她没料到的是父亲生意失败,父母分居,摆在她面前的冷酷事实是:北影一年22000多的学费和管理费没了着落,学费从何而来?

1999年的夏天,在北京照例又是一个酷暑。可是,王丽却不得不在烈日下四处奔波,她要打工挣来她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天津模特大赛取得亚军之后,曾有一些公司想邀请她拍广告,当时都被她拒绝了。可现在,她又主动和人家联系上,酬劳自然给不上价格。她白天去美容院当小工,在服装店给人家裁剪衣服,晚上又去酒吧当招待。

当她将紧紧攥着的沾满汗水的22000元钱递给北影收款的老师时,她的心里酸酸的。她兜里剩下的那点可怜的钱,将是她一年的生活费。在北影,她的生活困窘得让别人无法想像,每月仅有二百元生活费,她几乎每天都在吃方便面。那时,她精打细算到连方便面都是去天津看妈妈时从天津往北京成箱背回的,因为她发现天津的方便面比北京的便宜一些。

没想到,在北影那一年里,她竟没有上过黄磊的课,这是最让她感到遗憾的事。没课的时候,她就在那里跳芭蕾舞、练基本功,因为黄磊总从这里经过,她趴在窗口远远地看着他走近,又默默地凝视着他的背影消失。

冰冷的练功房、困窘至极的生活和形单影只地行走在教室和宿舍之间的纤瘦身影,这幅类似于旧影片的灰暗画面总是散发着方便面的味道。这就是在北影的那一年留给她的全部记忆。

王丽身边一直有很多外国追求者,她是外国人眼中绝对的东方美女。王丽的择偶标准是:成熟有品位,长得帅不帅没关系。

她还没来中戏之前,就来这里观看过章子怡所在班的毕业戏《费加罗的婚礼》,这些毕业生出色的演技,让她很受震撼。那时,她就下了要来中戏学习的决心。可是,在考中戏的时候,她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审考老师喜欢传统的漂亮女孩。的确,像她这样长相特点比较突出的女孩,戏路会受到很大限制,招聘演员的老师主要还是从演员的未来发展考虑。

那年报考中戏的人有五六千人,而只录取三十人,很幸运地,王丽成了那让人羡慕的三十分之一。

中戏和北影是两种教学体系,中戏的老师在排练之前不会告诉你怎么演,你必须先自己去揣摩人物的性格,等你演完了老师才指导你该如何去刻画这一人物,她一时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心里总是很迷茫,压力非常大,但王丽不服输的性格很快就使这一矛盾不再成为她学习上的障碍。王丽的长相比较“欧化”。为了拓宽自己的戏路,打破自己的形象,她专挑那些人物性格和年龄与自己反差极大的人物来演,如妓女、老妇、姨太太、吉普赛女人等。

2003年3月,她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JJ时尚淑女大赛。每个参赛的女孩都要经过形体、才艺、化妆、造型、舞蹈、服装等十个项目的选拔,通过一番艰难的角逐,她终于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次大赛的亚军。

娱乐圈一直被认为是日夜上演人间喜剧的舞台,然而演员的工作并非大家想像的那么浪漫,反而是非常辛苦的,在拍戏过程中挨饿、受冻、冒酷暑都是平常的事。在拍摄朴树《colorful days》的MTV时,朴树在30多度的高温下要边唱边表演,反光板反射的太阳光,经常刺得他连眼睛都睁不开。那天,朴树的状态一直上不来,所以他的心情很不好,抛开众人一个人闷在车里。而王丽刚刚被那匹从康西大草原拉来的野马在瓦砾和乱石上狂颠了几圈,全身的骨头都快被弄散架了,她一瘸一拐地走过去,坐到他旁边,正想着该怎么安慰他时,朴树忽然笑着说:看来我的明星梦要告吹了,没想到演戏这么难。

王丽身边一直有很多外国追求者,她是外国人眼中绝对的东方美女。王丽的择偶标准是:成熟有品位,长得帅不帅没关系。

过把导演瘾:一个23岁的年轻美丽女孩,披着齐肩大卷发,站在全场的中心位置,时不时地发号施令

在演艺界向来是演而优则导,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专业,学导演对她将来从事表演事业会有很大帮助,能让她以导演的视角来理解人物,使她更清楚、更配合导演的创作意图。

在把张天天的小说《玛雅王朝》改编成剧本的期间,她整天素面朝天,在房间里不停地写,女巫一样地与世隔绝。几个月时间里,她阅读了200多本国内外的中长篇小说,看了大量的优秀影片。

过完了编剧瘾,王丽又瞄上了根据唐忆南同名小说改编的浪漫轻喜剧《合租爱情》的剧本,她迷上了剧本里男女主人公极强的个性和幽默的对白,她准备再过一把导演瘾。她说她喜欢做有创造性的工作,很想在导演的那种感觉里陶醉一把。一个23岁的年轻美丽女孩,披着齐肩大卷发,站在全场的中心位置,时不时地发号施令。

8.王丽艳 幼儿园论文评比 篇八

木厂口镇宗佐幼儿园

王丽艳

读幼儿绘本,谈学习心得

“绘本”一词,对很多幼儿园老师来说已经不陌生。因为最近几年,很多幼儿园在开展“绘本教学”。幼儿绘本教学也越来越多的被各个幼儿园接受。但由于接触时间较短,关于绘本教学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形成,所以绘本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有些幼儿教师也只是“道听途说”,对绘本的了解仅仅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听过或看过关于绘本的专业书籍或讲座,对绘本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或是管中窥豹,不懂得怎样使手中的绘本发挥极致,对其内涵和外延甚至有一些理解是错误的。

我也一样。在接触绘本以前,一直认为绘本和小时候读过的小人书一样,只不过是换个叫法改个名字而已。

因为女儿的缘故,我接触到了幼儿绘本,在陪她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也激发了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绘本的兴趣。我开始通过网络查询、学习,了解到绘本不同于以前的“小人书”、不同于一般的卡通图书、不同于其他有图有字的儿童读物。它对语言、绘画和二者的构成形式均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绘本不仅能透过生动的文字来了解故事,更能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加深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好的绘本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意义是巨大的,通过阅读学会的自理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语言沟通能力,都是家长手把手的去教所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绘本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带进了幼儿园,并已在幼儿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绘本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极大的影响了绘本教育价值的实现,造成了绘本教育价值的缺失。要想绘本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幼儿教师------幼儿的引导者,应该更多的了解绘本的相关知识,绘本的指导策略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

一、绘本的选择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而绘本正是以“图”来传情达意。

1、绘本形式的选择

我们在选择绘本时,首先应注意绘本所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要贴近孩子的语言表达,使用简单不复杂的句子。这样孩子的阅读难度才会降低,而老师和家长代为阅读时也更能让孩子理解内容,比如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其次,图画会传达信息。绘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画,阅读绘本通常是通过图画来联想内容,判断意义的。图画会传递信息,这样孩子看图画的时候就基本能了解绘本的内容了;再次,绘本意境要贴近孩子的世界。比如反应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绘本,像《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孩子如何爱别人的绘本等,都是比较贴近孩子的世界的。

2、绘本内容的选择

3---6岁的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在选择绘本内容的时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要做不同的选择。

如:三岁宝宝对有情节起伏或有小小探险的故事感兴趣,我们可以为其选购此方面的绘本;四岁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为其提供给与想象力有关的绘本,让孩子的想象力无限加深;五岁的孩子,对周围的观察比较细腻,图画中最好有很多可以让他观察的内容,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六岁的孩子大多对社会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选择一些内容比较丰富多彩的,包括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音乐的、文学的等等。

作为家长的话,专家鼓励宝宝一出生就开始看绘本,家长可为刚出生到一岁的宝宝选择图画比较大、清晰,没有任何复杂的背景的绘本,其内容简洁、清楚;一到两岁的宝宝对生活周围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为他选择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绘本读物。

二、绘本的阅读策略

绘本是许多孩子接触的第一本书,而这本书中有文字,还有最吸引孩子眼球的图画,绘本中图文结合的关系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绘本与一般的故事书不同,绘本善于利用一些浅显的故事来阐述一些道理,进行阅读时,尤其是进行集体阅读和亲自阅读时,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工作。

1、发现

阅读绘本时首先要从封面看起,让孩子通过封面的图画和文字来猜猜内容,这样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正文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孩子的思维与成人不同,他们总能发现正文内隐藏的神秘内容,也总能从中读出意想不到的意思,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不同感受,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故事,鼓励他们融入到故事中。

2、思考

绘本阅读完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再现情节,让他们说出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以及对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的理解,从而逐渐引导他们联想到自己的行为习惯或者周边的生活环境,与现实联系起来。

3、表达

阅读绘本,能给孩子创造表达的舞台。绘本不仅能让孩子学习语言,还能让孩子丰富自己的表达。比如让孩子重述看过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演故事或者是续编故事,又或者是让孩子改故事,这些都能激发出他们惊人的想象力和无穷的语言表达力。

三、绘本阅读的好处

绘本,综合了图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阅读情境。儿童既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的口语经验,又可以与书面对面的交流、对话。能让孩子从绘本的图画中读出故事,也能欣赏绘画。经常为孩子读着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母语。特别是对于2---6岁间的孩子,很有帮助。

儿童绘本蕴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情感。儿童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阅读并参加相关的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语言智能,同时也为发展幼儿的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个人内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提供了操作运用的机会,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绘本对于孩子来说简单易懂,孩子不仅能自己阅读绘本,还能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提升,比如孩子能学会安静阅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爱上阅读。通过小小的绘本,孩子已经在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了,他眼中的世界更加丰富、也更加美丽起来。

9.大陆与台湾语文教学比较(王丽) 篇九

作者:我是真的西米果果 提交日期:2007-8-28 13:02:00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对于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仍会成为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

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从而接触到大量上世纪前半叶及台湾地区有关母语教育的相关资料,对照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若干套语文高考试题,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谈一些看法。

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着这样一些低劣的的语言材料,那我们如何能测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

为了便于说明起见,这里仍以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首先,笔者以为,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的试卷不同,用来出卷的语言材料应该文质兼美,即应该反映出汉语本身的特质和美。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

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着这样一些语言。

请看第I卷第4题: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耐着性子再仔细拜读,终于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么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心里不禁替考生暗暗叫苦。笔者后来在网上找到的“正确答案”是“C”。像这样拙劣的语言材料,怎么能拿来当作高考语文试卷的题目呢?

同样,请看第II卷第18小题。

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4分)

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__②__③__④__⑤__⑥__

笔者怎么也想不出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什么:是填“可(能)”乎?好像不对;“只(能)”乎?也不像;那到底什么“能”?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待查了参考答案,更是瞠目结舌——居然是填“之所以”!如此一来,这句话就成了“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这算什么话呢?是中国话吗?是汉语吗?显然,这句话本身违背了汉语通常的表述方式,它本身就是一个病句。而且,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美的论述在理论上也有问题,此不赘言。相似的问题还有。

笔者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着这样一些低劣的语言材料,如何能测试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阅读题中的“科技文阅读”。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

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由于篇幅关系,笔者无法照引全文。总之,全篇充斥着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笔者真不知道出题者本人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个题型,一个孩子从高中二年级的暑假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究竟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么?当然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

现在,虽然名义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的资格,可是,在出题思路上,各省市均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的创新。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卷子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不禁要问,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还是阅读、背诵、涵咏的正道?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由此,笔者联想到上世纪前半叶的国文教育及台湾地区国文教育现状。

“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查找有关资料,“国文”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和《中学国文读本》。而此前,即1906年,则叫做《中国文学教科书》。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学“语文课”的雏形,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

回过头我们可以看看海峡的另一边——台湾。虽然历史造成了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当下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者与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相似,后两者则大陆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台湾地区的中学国文教材不收外国翻译作品。而大陆的语文教材,以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平均每册约有3~4篇。

那么,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

在笔者看来,“国文”本身暗含着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但“语文”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于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两者无论是在符号学,还是语义学上的内涵都不一样。

如果做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还牵涉到对母语课程不同的价值认定。

先说台湾地区1995年颁布的国民中学(初中)国文课程目标:

壹、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养伦理、民主、科学观念,激发爱乡爱国思想。

贰、培养积极创造之思考能力及民胞物与之开阔胸襟。

叁、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加强听、说及讨论之能力,养成负责之观念及良好风度。

肆、明了我国语文之特质,增进阅读、写作之能力,及欣赏文学作品之兴趣。

伍、明了国字之结构,正确使用毛笔字及硬笔书写楷书或行书,并培养欣赏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体认”、“厚植”、“民胞物与”、“国字”„„可以见出,课程制定者突出强调了“国文”中“国”的自觉意识。尤其是“国字”这个称谓,将汉字这一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地位提高到一个与国家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其态度之坚决彻底,立场之鲜明坚定,甚至从课程标准的序号标示上都能体现出来:不用我们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数字“1、2、3„„”,而严格采用汉字的“壹、发叁„„”。

而在台湾高中课程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第三、四条:

叁、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爱国淑世之精神。

肆、阅读优美、纯正、励志之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展坚毅恢弘之胸襟。

再看远的: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出台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报告中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

(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

(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

(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

(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当我看到第四条时不禁哑然失笑:一个立国不到三百年的国家,严格意义上说都没有自己母语的国家,竟那么郑重其事地加以宣称和强调。但笑罢之后却又肃然:我们自己呢?我们虽号称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文学遗产又持什么态度?我们在自己的母语教育中把它置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问题不仅仅是把“语文”改成“国文”那么简单。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是根本。教育理念、课程目标首先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而母语课程的教材尤其如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了十几套新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和六套高中语文教材。笔者本人也参与了其中一套教材的编写。

新教材比之过去,淡化了以往教材中意识形态的色彩,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课程设置上,变化最大的要数高中阶段。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大块。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时间是一学年零九个星期,即两个半学期,共五册教材。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结束后,即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

#日志日期:2007-8-28 星期二(Tuesday)晴

地球已经无法阻止我们的道德堕落了

评论人:我是真的西米果果 评论日期:2007-8-28 13:07

但认真思考,这样的设置似乎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还是拿台湾地区的教材做一个对比。上面说到,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也许有人担心,要求现在这些伴随着网络世界和《哈里•波特》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摇头晃脑地去诵几千年前的子曰诗云,会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对他们的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养成究竟有什么好处?

带着这种疑问,我翻阅了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起见,这套教材的编者将“四书”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分类。如《论语》一书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四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下面,编者又分出若干小标题。如“德行类”下面分“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等。“论修养”下面又分出“论好恶“、“论刚毅”等。

这里举“论刚毅”为例。编者选了《论语》中的三句话,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每句话后面都有“章旨”、“注释”、“析论”三个栏目,分别对原文加以说明、解释和阐发。

而最别出心裁、也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每“论”结束之后的“问题与讨论”栏目。如“论刚毅”的“问题与讨论”是这样拟的:

1.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显然,编者在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的同时,又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生吞活剥。

编者还非常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言行”一节,选了《论语》中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等一共六条有关的语录,之后问道:

1.“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最可贵的是,编者并不回避古今之间的碰撞,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特别值得称赏的是,这些问题,几乎每一个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更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或者说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想,也许这就是上文中曾提到的美国《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所说的——“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当他完成三年的学习时(文科学生还要加上《国学概要》),其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和水平的提升,与我们大陆一学年零九个星期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相比,会形成什么样的差距?其差距也许在于:前者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后者显然达不到。

追根溯源,台湾的做法其实师出有名。笔者曾见过几套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教材。

民国高中国文从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来看,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只有一套国文课本。但这一套课本的容量之大、内容之深让我吃惊。如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高中国文》。高中三年的内容依次安排为:第一学年文体示范;第二学年文学源流;第三学年学术思想。“文体示范”包括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各种体例。“文学源流”包括自清上溯至毛诗的各时代文学流变。“学术思想”包括自先秦至近代的学术思想发展概况。其字数逐册递增,其中第六册厚达614页!厚厚六册国文课本,囊括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的最基本的内容,与台湾的《国学概要》的内容基本相同。还有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亦大体与之相同。

看了这几套教材,笔者恍然大悟: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可以到中学兼课,在大学和中学课堂之间自由游走,用当时的话来说:“前脚出了大学的校门,后脚便进中学校门”。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等。其实是因为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大学里讲的更详尽些,中学里简要些罢了。

夏丐尊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而且,这里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道’,它比‘知道’深广得多,包含着‘领会’、‘体验’‘有在自己身上’等等意思。”

那么,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前不久,笔者去北京汇文中学查民国时期老档案,看到那个年代的学生毕业照片。尽管这些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照片已经发黄,但照片上的少年个个神情英发,气宇不凡,令人想起《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语。

最近,笔者看到上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的一个讲座发言稿。其中提到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写了一部关于语言学的理论著作送给他,扉页上恭敬地写着“陆谷孙教授扶正”。陆教授哭笑不得。因为“扶正”一词本是指旧时人家正房太太死了,将下面排序最靠前的小老婆转为“正房”,才叫作“扶正”。这位作者本来的意思是请他“斧正”。令人遗憾的是,闹出这种笑话的居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而且还是博士生导师!

评论人:我是真的西米果果 评论日期:2007-8-28 13:07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里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最后还是回到考试。

关于语文标准化考试,这些年来,人们口诛笔伐实在太多了,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但标准化考试像个骂而不死的怪物,依旧年复一年地“烤”着全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们。

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一点上,台湾也跟我们走了同一条路——也搬来了“标准化考试”这个法宝。笔者出于顽固的好奇心,费尽周折,辗转找来了几套海峡对岸的国文卷子细细琢磨。

这一琢磨,便看出一点门道来了—端的人家玩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看“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9、“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里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开了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

当然,这道题答案是“B”。

另外,如第13题:

13、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这道题的设计,其巧妙程度堪与上题媲美。不过笔者又想,要是大陆的考生,多半会闭着眼睛张冠李戴地乱送一气,结果将主人弄得一头雾水,自己没准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笔者看了2002、2003、2005年三套联考国文试卷,像这样有趣的题目比比皆是,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

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会选了(D)。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

又如2003年联考国文试卷第18题:

18.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

这些题目的高明之处尽在不言之中。

纵观几套国文试卷,看得出来,编制者处处扣紧“国文”两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忠实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义。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以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而且,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整套试卷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惭愧的是,个别涉及到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题目连笔者都答不上来。感慨之余,笔者不禁揣想:这样一份卷子,编制者本人不但要有“满腹经纶”,而且还要有相当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来。

看罢这三套卷子,笔者的印象是:

1、试题出得雅正端方,没有成心与学生为敌的偏题、怪题、刁题,而是亲切友善、幽默风趣、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

2、考的是学生真正的国文素养,而不是那种所谓的“逻辑分析能力”,故无须像大陆那样去做大量的应试训练,靠的是平日的积累、诵读和涵咏。

3、满分为100分,比大陆少50分,相对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4、题型只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作文三大类,且题意简洁明了,不像大陆那样繁琐冗长。

5、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干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

而在这些表面差异的背后,笔者能够感觉到:编题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而大陆的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淘汰为目,因而必然要以学生为敌,所出题目必然是越怪越好,越刁越好,能把学生考倒越好。

今年高考甫一结束,笔者便在6月8日《南方周末》“观察”版上看到这样一篇题为《高考试卷保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文章。文中写道:“„„出题时,命题组往往要智斗那些热衷于猜题的投机者:‘我偏不让你猜到/每科六七人的命题组,要对付数百万的考生和老师,压力可想而知。”笔者看到这里简直欲哭无泪:虽然题目中的“魔”是指那些妄图窃取高考试卷的不法之徒,但实际上,在这位记者和命题组诸公眼里,数百万考生和他们的老师也是“魔”,而命题组诸公才是“降魔”的“道”——呜呼!

由此,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如果说考试是一杆秤,那么,标准化考试这杆“洋秤“还是能称出考生国文水平的实际斤两的。或者说,标准化考试作为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验,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是成功的,难怪它在台湾教育界没有受到像大陆这样的猛烈抨击。

问题是:我们的“体”丢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有没有“体”?

10.王丽达 为生命而歌 篇十

她的歌声荡气回肠,优美的旋律在生命的长河里荡漾。五线谱在血液中穿行,音符在身体里跳动……

她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从未松懈前进的脚步;在坚持歌唱的途中,历经坎坷,顽强拼搏;她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摘下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的桂冠。

她,就是著名歌手、总政歌舞团演员、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王丽达——一个有着率真性格,爽朗笑声,地地道道的湖南“妹子”。

结缘音乐

王丽达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上,从小就喜欢唱歌、表演,而且绘声绘色。小学时,她就表演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老师推荐到株洲市的专业学校去学习唱歌。那时候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全家人都很支持她,父母申请调动工作,哥哥转学,一家人为了王丽达的音乐梦想,迁居到了市郊,租借在一间民房里生活。

到了新学校,王丽达很争气,每天早上上课之前坚持跑去菜地练声,练完声再去上课。有一次,王丽达听说市少儿艺术团招生,爱好唱歌的王丽达当然不会错过这次一展歌喉的绝好机会。她向父母要了3块钱,谎称自己买东西,却跑去报名参加了考试。王丽达唱了一首《南泥湾》,唱完,监考老师问她:“你父母来了没有?”她摇了摇头。“你唱得好,条件也好,回去跟你父母说,要重点培养。”

虽然很开心,但是清楚家里实际情况的王丽达和妈妈商量:“我不要买单车了,我可以走路上学,把买车的钱省下来,凑半年的学费,请李(李执中)老师教我唱歌。”因为刚搬家不久,花销很大,母亲哪能一次拿出半年的学费。看着女儿期盼的眼神,一向不愿求人的母亲,战战兢兢找到李老师,吞吞吐吐表示希望分期交学费。孰料到,李老师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应。

王丽达没有辜负家人对她的培养,在1993年,她考取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科表演专业。谈到这四年的学习,王丽达一直认为:这期间对唱、念、做、打四项花鼓戏的基本功的苦练,为之后自己在歌唱道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临近毕业时,解放军艺术学院到湖南招生,王丽达又尝试着报考了声乐和音乐戏剧表演专业。初试时,她赢得了众多考官的青睐。当考官们返京时,一再嘱咐:“王丽达你一定要到北京来!”之后,王丽达思绪万千,下定决心,对母亲说:“我要考北京。”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1997年3月,王丽达毅然决然来到北京参加了军艺的复试。二试三试都顺利通过,名次排前,体检也合格。可只有王丽达自己最清楚,她那时最大的梦想是报考中国音乐学院,拜金铁霖老师为师。本来没有抱多大希望的她却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冲到了最后。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的8月,王丽达不但被中国音乐学院录取了,学习民族声乐,而且还幸运地被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最有声望的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收为弟子。得知这一消息,王丽达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金老师是音乐大家,又是那么德高望重的名师,培养了像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张也等一大批全国著名歌唱家和歌手,现在自己也是他的弟子了!”之后,王丽达便拜在金老师的门下,潜心学习音乐知识。

“十年一剑”

大学期间,王丽达悉心听取金老师的教导,心无旁骛地学习音乐知识,一心一意练好唱歌技能。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是过着琴房、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外面的人没有人认识她。

2000年,王丽达第一次参加了青歌赛,金老师也很支持。但是,这一次的参赛经历却让她刻骨铭心。参赛那天,天气炎热无比,一直为参赛忙碌准备着的王丽达身体开始吃不消,嗓子出了状况。比赛时,她又由于过度紧张,发挥失常,结果没能进入个人决赛,而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打击对首次参赛的王丽达来说,一时难以接受。赛后的3天,她没有踏出宿舍门一步,眼泪不停地流,一个想法不停地在脑中打转:金老师,我对不起你。而金铁霖得知王丽达的情况后,打电话给她,不但没有批评她,还一个劲儿地鼓励她:“老师不怪你,你还年轻;我给你100次失败的机会,你还有99次。”这让王丽达感到无比的宽慰,也给了她勇气,迅速从失败的痛苦中走了出来,投入到更加努力的学习、训练中去。

2002年6月,已经毕业的王丽达来到第十届“青歌赛”的现场一展歌喉。这次她不但准备充分,更幸运地是,她的参赛作品是由著名作曲家王佑贵老师和作词家张太旗老师量身为她定做的一首《沂蒙山,我的娘亲亲》。这首歌曲难度大,对她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作品本身很有感染力,当她唱到“娘啊、娘啊……”心泉一阵涌动,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歌曲丰富的情感,加上王丽达的动情演唱,得到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因为王丽达的功课做得深入,很多听众都误以为她是山东人。最终,王丽达以99.15分的优异成绩夺得专业组民族唱法银奖。虽然不是金奖,但它给予了王丽达多年辛勤的付出一个很大的肯定。她在音乐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从此更是加倍努力。

时光流转到了2004年,7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灯火辉煌,歌手云集。又是一届“青歌赛”的职业组民族唱法个人总决赛在这里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时隔4年的王丽达,更显老练成熟,满怀信心的她气势不凡,声音高亢,动作优美,表情丰富,以一曲《亲吻祖国》征服了在场的12位评委,夺得了本次大赛职业组民族唱法银奖,但一直心气很高,对音乐事业精益求精的王丽达并不满足所取得的成绩,她还想要向更高的水准冲刺。

王丽达说:“我知道,两次都是拿银奖,我自己有很大问题。我就开始反思,于是2005年,我就开始出了‘新招’,我出了一张发烧碟《500里》。”受莎拉·布莱曼的影响,王丽达颠覆了以往的民族唱法。“那时好多人都说我不走正道。但是,我认定我依然走我的民歌道路,只是想通过不同的方式使我的风格多元化。原因很简单,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敢尝试的。”王丽达说。之后,她又举办了一场演唱会,所唱曲目一半是她的《500里》,一半是她青歌赛的获奖歌曲。反响特别好。这次演唱会的成功举办也受到了她的恩师金铁霖的认可。

nlc202309051333

因为流行唱法的歌曲处理和民歌是很不一样的,王丽达如此大胆地挑战了流行和民族的结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使她在今后的音乐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广。终于,王丽达没有让自己的辛勤付诸东流,她再次走向人生的另一高峰:她在2010年第十四届“青歌赛”中一举斩获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

这次的参赛曲目是《黄河渔娘》,赛前,王丽达得到了彭丽媛团长的“真传”,“我们每一轮的曲目,演员参赛的衣服都是她开九次会议才选定的。《黄河渔娘》是她的歌,她认真地一词一句的抠。“渔娘”的人物形象,全是彭团长亲笔画出来的,她亲自指导我们戴什么头饰,盘什么样的头发等等。等我真的在唱的时候,我已经信心满满了。”王丽达说。当评委老师宣布王丽达获得金奖时,这次她却显得很淡然;一起参赛的小姑娘在一旁也为她高兴地落下了泪,说:“王姐终于拿到金奖了,真的不容易,已经十年了。”是的,王丽达从上大学时第一次参加“青歌赛”到夺取金奖的桂冠已经整整十年了,正所谓“十年铸一剑”。

部队历练

如果说“青歌赛”的历练让王丽达在音乐上走向成熟,那么随总政歌舞团一起下部队演出让她的经历更加丰富。“那段和战士们在一起的生活真实、感情深厚。”王丽达说。

音乐学院毕业后,因为专业过硬,王丽达被总政歌舞团相中。那之后,她便开始了一个女兵的军旅生活。回忆起刚进团军训的经历,王丽达仍历历在目。

一次,部队驻扎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沟里,气压非常低,加上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眼看王丽达身体一天天虚弱,只好靠输氧吃药维持。无论多么不舒服,她每天早晨坚持和其他战士一样,五点起床,用4分钟的时间叠好被子,然后是跑步训练,除了完成每天艰苦的训练外,王丽达每天还要为官兵演出,每次她都会全心投入,努力演唱好每一首歌,让官兵在训练之余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毕业典礼上,王丽达第一次穿上了军装,为战士们深情演唱了一首《报答》。唱得全场官兵都连连拍手叫好,真诚、质朴的感情融入每个战士的心中。

在总政歌舞团的这几年,王丽达多次跟随团里同事下部队慰问演出。这期间,她一次次经历着恶劣环境对她的严峻考验,又一次次感受着战士们的淳朴、深厚的感情。

一次,团里组织《重走光荣路》下海港。王丽达被派到了在烟台附近的一个海岛,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经历那么长的坐船时间,她晕船得厉害,连吃药都没起作用,但王丽达就是靠着坚强的信念,吃了吐,吐了再坚持进食,不断地坚持,硬撑了下来。“我知道这是我的职责。”王丽达说。

到了海岛,上面只驻扎着7名官兵,他们的职责是坚守炮药弹库。岛上只有一个简陋营房,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这样的场面深深触动了王丽达的心。“他们很苦,你无法想象,好多都是同龄人,他们那种不求回报,艰辛的付出很让人感动。”为了这份感动,无论多么难受,王丽达都会咬牙坚持演唱。“我站在弹药库旁清唱了4首歌,每唱完一首就跟那七名官兵握手,他们也都十分感动。”王丽达觉得如果她的歌声能够给战士们力量的话,那就是她莫大的荣耀。

或许是来自挫折的磨练,抑或是来自军旅生活的体验,经历了这些年的音乐生涯和军旅生活,王丽达的思想得到沉淀和升华。如今,当了妈妈后,王丽达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步调放慢了,心态也平和了,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平和。有些人会想王丽达是否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停止了脚步。“音乐是我的全部,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我热爱音乐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纯粹。”王丽达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越来越少。我希望写一首能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歌曲。因为我希望有那么一首歌能够进驻到人们的心灵。”

责任编辑 陈晰

上一篇:赏识教育常用下一篇: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