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2024-08-14

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11篇)

1.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一

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且这种情感是美好的,我们完全不必回避,中学生和异性交往,是适应社会、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对于完善自身、取长补短是有益的,但是,有时我们会无法把握住正常交往的“度”,而出现一种交往过密、早恋的现象,关于这现象我讲两点个人看法:

一、从郭富城的“对你爱不玩”甚至是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说明爱情是永恒的;也有人说大学生四年的早恋过程是大一认识,大二早恋,大三热恋,大四分手,证明早恋是短暂的;大学生亦如此,何况我们还是中学生,所以请少数同学注意不要打着拍拖的招牌来早恋,拍拖恋爱是真正的爱情,而早恋是一颗青涩的苦果,顶多是一场游戏,是为了一时的新鲜感对自己和他人极不负责任的感情浪费,是一种不理智、不成熟的选择。因为我们在校中学生没有资格谈恋爱;什么时候有资格拍拖恋爱,满足两个条件:一定的经济事业基础和一个成熟健康心理的时候,一定的经济事业基础最低标准是你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和对方;成熟健康的心理是能区分爱情与友情、能分辨真正的爱情、能处理爱情中的甜蜜和摩擦;两条件缺一;

二、祥林嫂说:早恋是我的阿毛,他还没长大就夭折了。而我要说: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因为大家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一旦情不自禁地接触,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在早恋过程中因为冲动不理智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犯罪,比如出现过的中学生因为早恋失败、早恋第三者而打架甚至杀人的新闻报道。所以在此我奉劝我们亲爱的同学们特别是女同学们:早恋,你伤不起;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我们千万不可以在春天就去挥霍夏天。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异性之间交往,

⑴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⑵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也就是说,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在公共场合,而不应该是两人单独相处;应该是偶尔相处,而不应该是频繁相约,应该是文明相处,而不应该是言行出格。

同学们,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要学会保护自已,尊重他人,不干扰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不影响他人的美好人生。希望我的建议能对部分正在早恋的同学敲个警钟,能给准备早恋的同学亮个红灯。 谢谢大家!

2.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二

1. 基本情况。

小A, 女, 浙江人, 工科试验班学生。大一入学时, 在班委选举中小A被推选为团支书。她工作认真负责, 但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 在入学时递交了“绿色

-----------------------------------------------

之不得”, 所以他们转喜为悲, “声呜呜然, 如诉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悲泣之声, 在江面和山间久久徘徊。

他们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呢?真的是美人吗?略有古文化常识的读者都会知道, 在古代士人那里, 美人常常用作国君的代名词, 据说这是从屈原开始的, 所以苏子悲的不是美人, 而是国君———是国君的不青睐自己, 也即自己从政入仕的不得。

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五年 (1082年) 秋, 苏轼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 写下了这篇《赤壁赋》。想当年兄弟二人共登龙榜, 名动京师, 甚得君欢,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 (《沁园春》) , 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壮志凌云。而如今远谪僻乡, 父离弟散, 这篇文字正是苏轼仕途失意的真实写照。这里诗人运用骚体的形式, 仿效《湘君》和《湘夫人》的内容 (同样是爱情失败的故事) , 来模拟屈原;同时又想到喜欢唱“幽壑舞蛟”的李贺 (李贺有诗“老鱼跳波瘦蛟舞”) 和为“孤舟嫠妇”泣下沾巾的白居易 (《琵琶行》) , 同他一样都是仕途不幸, 被国君远弃的人。

想到这里,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用贾谊的口吻 (这里的主客问答的情境设置让我们想到贾谊和他的《鳆鸟赋》) 问道:“何为其然也?”这是问客, 更是自问。诗人陷入沉思。

在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就是出仕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 这是他们的人生轨迹, 也是他们的唯一理想, 唯一价值取向。那么当这条路不能走通时怎么办呢?苏轼想到曹操, 就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到周郎, 他们都有着让人羡慕的光辉政绩, 文治武功, “固一世之雄也”, 但怎么样呢, 他们依旧不能永恒, “大江东去, 浪淘尽”了。既然“平天下”的政治功业不能永恒, 也就不值得执着, 这样苏轼就走出了那个社会为士人设定的生命程序, 也便走出了贾谊李贺的命运———他们都因生命的不得志, 入仕从政的不得, 郁郁而终。而苏轼明白了仕途不是人生的唯一真理, 生命不应是这个社会价值标尺下的牺牲品, 生命只是生命,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样, 苏轼就走向了关于生命本身的永恒———他不是来自政治功业, 而是来自生命本身, 来自于“大道周天”的自然永恒, 这当然是道家思想———这让他懂得生命, 从而宽容生命, 善待生命:“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想到这里, 他又很高兴了, 不再去追求“美人”, 也不再为对“美人”的追求不得而黯然泣下。而是与朋友尽情地快乐, 在船上度过这个美丽的夜晚。这样, 诗人完成了从历史上的文治武功, 到宇宙人生的思考, 也从入世走向出世。生命如水月, 美丽总在遥远的彼岸;生命如水月, 在变幻中坚守永恒的真谛。同样是这江水, 同样是这轮月, 让他想到“美人”, 缧系世俗的烦恼;也让他透悟人生, 找到生命的答案。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他给我们的文学史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寒食雨二首》等一系列光辉篇章。

苏轼在这一时期的词文中强烈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他知道生命最终会被“大江东去浪淘尽”, 即便是“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如周郎, 潇洒如孟德, 不也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生命是渺小的, 苏轼却常常在词文中塑造出“大” (事物, 景界) , 这是苏轼的豪放;但“大”是“小”的生存背景, “大”的目的是衬托出生命的渺小———当你明白了生命原来在宇宙间是那样微不足道, 你的生命就会瞬间澄清;你的浮躁、焦虑、狂热就会瞬间冰释;你就会懂得生命应该坦然。

比较一下李白, 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点。李白也喜欢在诗中塑造出“大”, 这是李白的夸张, 也是李白的豪放;但不同于苏轼, 李白是大事物的征服者, 傲视者, 他可以“连弩射海鱼”、“跨海斩长鲸”, 可以直面“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他从与大事物的对峙中彰显出自己的高大, 这是崇高。康德说, 崇高就是对可怕的事物采取不害怕的态度, 这是李白。李白把自己比喻成大鹏, 在他心里, 这只大鹏是宇宙间绝对的强大者,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蹇却沧江水”。

然而当我们整体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时, 就会发现, 他总是反反复复地述说着从入世到出世的内容, 其实, 这正说明, 苏轼此时正受着“入世不得, 出世不甘”的矛盾的痛苦, 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造成了苏轼这一时期作品的内在张力, 也说明苏轼还有待于走向真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澄明之境。

通道”申请。作为一名新生, 从入学军训到日常活动, 她都积极参加;作为一名班干部, 她也常向辅导员和学长请教经验。之后有同学向辅导员反映:小A作为团支书, 与男生的交流很少。辅导员在与她的交流中发现, 她说话的语气显得有些急躁, 而且整个人看起来不太精神。小A向辅导员讲述了她自入学开始就失眠的经历, 因为睡眠不足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过辅导员心理疏导及相关帮扶措施的实施, 小A的睡眠状况有所改善, 心理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2. 个案主述。

由于常常想着白天的学生工作和学习生活, 我感觉精神高度紧张而不能入睡。记得在高中时期, 我曾看过的一部恐怖电影, 那种恐惧感至今仍让我在深夜时分感到恐惧, 以致影响了睡眠。我也把这种情况跟家里人、班主任和信任的室友提起, 并到心理健康中心咨询, 咨询师通过心理测试, 说我有轻度抑郁。老师, 我该怎么办呢?

3. 辅导员观察诊断。

通过观察与交谈, 辅导员察觉到小A在说话时手一直在轻微抖动, 头也不敢抬起来, 并且出现额头出汗的现象, 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焦虑症状。辅导员进一步与其室友了解情况, 发现小A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她不愿意主动与人交谈, 有时显得比较冷漠。对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 人际交往通常会成为新生遇到的首要困惑之一, 综合观察情况及了解到的信息, 小A就是因此而产生了角色困惑、自卑、不懂得与人交流等问题。由于心理障碍而带来的典型焦虑, 表现为精神疲倦、身体乏力、失眠敏感、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低下等症状。综上, 初步诊断小A为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角色紧张问题。

二、情况分析及帮扶措施

1. 帮扶过程及采取的措施。

(1) 定期与本人谈心谈话查找原因, 并给予其困难补助。当小A拿着医生的结论, 神情紧张的找到辅导员时, 辅导员提醒她医生的结论并不是判决书, 心理状态的调适还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完成, 同时不断地给她鼓励和正面引导, 帮助其重树信心。经过深入交谈, 小A睡眠质量虽有所提高, 但失眠的困扰依然没能彻底消除。同时, 她因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应付药费支出, 停止了用药。辅导员在帮助争取临时困难补助的同时, 也提醒她要注意劳逸结合, 协调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缓解压力, 不要因为学生工作压力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辅导员在与小A的交流过程中, 小A也谈起过以往不愉快的家庭经历和情感挫折, 但始终没有道出导致其失眠的真正原因。 (2) 联系寝室同学, 进行随访跟进。随着同学之间的友谊逐步加深, 学生活动也多了起来, 而小A却又一次找到了辅导员。这次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她想调换寝室, 她认为室友的作息习惯影响了她的正常休息, 同时她强调不是因为寝室关系不合而要调换宿舍, 只是不好意思让大家迁就她的作息。随后, 辅导员找到其室友进一步了解情况, 发现她们所说的与小A所说的有些出入, 她们反映小A不愿加入到她们的卧谈中去, 甚至对她们的话题显得有点烦感。此后辅导员再次找小A谈心, 她终于说出了其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她表示想调换寝室的真正原因是想找回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因为她发现与寝室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太多反而会感到紧张导致失眠;她还认为室友都很优秀,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 感到自卑。辅导员通过号召室友关心帮助、设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措施, 鼓励她积极参与室友的卧谈活动, 并积极通过体育锻炼和参加团体辅导来调适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小A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3) 班主任、家长、班集体联动, 多位一体, 助人自助。辅导员除了进行个案辅导之外, 还及时联系了小A的班主任、家长及班级干部, 共同“会诊”, 通过定期座谈, 获得第一手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和帮扶计划, 营造良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如组织全班同学为小A过生日, 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增强其对班级的归属感。督促寝室同学规律作息, 提醒家长加强与该学生的交流, 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 用亲情的力量来促使小A进行思想转变。家校联动, 多位一体, 帮助她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 促进健康成长。

2. 个案自我调节主述。

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 周边有很多关心爱护我的人, 我的亲人、老师和同学, 他们都在关注着我, 呵护着我。现在我的睡眠质量很高, 很多事情我也会主动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别人对我的支持和我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过去我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久而久之自己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现在我好像渐渐学会了怎样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

3. 帮扶取得的最终效果。

通过寝室室友及班主任的反馈, 小A能够积极地参加班级活动, 并能主动跟男生打招呼了, 睡眠质量和学业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作为班级干部, 也能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有益的团对活动, 帮扶效果显著。

三、案例总结

1. 多方了解情况, 全面查找原因, 才能科学判断。

在上述案例中, 辅导员在开始阶段并没有察觉到导致其失眠的真正原因, 忽略了人际交往这一重要因素。大学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也会因为自身性格等原因不愿向他人透露, 因而不易被察觉。尤其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本案例中的小A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低评价。当学生没有正视自身的自卑情结时, 往往就会采取刻意隐瞒的方式, 表里不一, 她在最初与辅导员沟通的过程中, 并没有提到与寝室同学的相处情况, 而是将失眠归因于以往的不愉快经历。

2.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于个体的带动和影响至关重要。

在本案例中, 培育温暖、健康、和谐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 班上有神经衰弱的同学, 经常熬夜的室友, 应该体谅他们,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作息规律, 让每一个学生懂得“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理。同时, 通过班团活动的举办, 发挥学生们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以提高对班集体的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 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提高交往能力。

对于由于人际交往障碍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如倾听学生的倾诉, 亲自或委派合适的人选与其进行沟通等。辅导员应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把握学生的心理, 给予其安慰和支持, 进一步舒缓其情绪。若当事人不愿意他们的事情被太多同学知道的情况下, 辅导员要尽量控制好参与干预的人数。辅导员应当在倾听、鼓励和支持的时候, 站在学生的角度, 做到适当的“共情”, 积极鼓励对方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 尽量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鼓励其作出有效的应对。

交往障碍的关键。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 引导他们正视自己和他人的角色, 积极参与到各种交往和沟通中, 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交流敞开心扉, 寻求共鸣, 这是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还要善于借助社会支持系应不良的学生改变认知模式, 进而做出行为调整。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堪忧, 因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分析对一个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学生的帮扶案例, 总结规律和经验, 对新时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三

关键字: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中国分类号:G444

引言

现阶段,很对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真正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其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致使其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由此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中学生自身、家长、学校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整合并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除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外,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中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断受挫,进而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是其在人际交往中不轻易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日常的沉默寡言和喜怒哀乐等从不轻易表露,进而由于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封闭心理会使其在建立新的友谊关系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使其不断产生孤独感,对其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1.2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沒有获得准确证据的前提下,对其他人的言行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一种无端猜测的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也普遍存在。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往往表现的疑心重重,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现象,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不愿意与其交往,这对于中学生拓展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3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各种能力和品格做出较低评价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内心十分脆弱,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自信,害怕挫折和失败,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不仅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1.4 自我中心

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很好顾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以自身的态度和观点决定别人的需要,在交往中容易固执己见,很难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缩小,其人际关系进而不断出现紧张局面。

1.5 嫉妒心理

有嫉妒心理的学生惧怕别人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自己优秀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削弱和排挤对方,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问题。其对于别人的有点和所取得成绩持有厌恶情绪,当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自己高时就不愿意与其正常交往,甚至会诋毁他人,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度陷入困境。

2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其正常的交往和身心发展都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2.1自身角度

对于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从自身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首先,要进行积极暗示,在与人交往中要时刻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能够使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中得到解脱,比如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要时刻暗示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等;其次,要注意转移视角,这样可以使人在某一问题上转移注意力,以清醒的头脑看待现在的问题并保持清晰的思路处理问题,不如,不能一直强调别人的长处上,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有效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等。

2.2 家庭角度

家庭教育是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方面,一方面,要进行正确的教育,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力,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要在生活中多注重孩子的有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表扬,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要进行科学的批评和教育,使其不断完善人际交往关系。

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期,具有自我表现的强烈需求,当这一需求难以被满足时就会产生封闭和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创造合理的机会,使得孩子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周围的人喜爱的,这样就能使其增强自信心,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减少封闭和自卑心理的影响。

2.3 学校角度

学校不仅要重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将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教育教学的日程上,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任课教师要多与学生践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犯的错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和教育,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行为来辱骂和体罚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能够逐渐消除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是中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场所,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

对于处于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阶段很多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受挫,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要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等角度来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月,张庆华.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关于人际交往的文章推荐 篇四

最近有和一个朋友聊天,我说我觉得人保持一颗童心就能很快乐,我说我就有一颗童心,他说现在是,以后就不一定了。不算一种浇凉水,他说的是一种现象,一种流程,在现在这样物欲横流的都市,你想保留那一份童真真的是很难。我也碰到很多事,很多人,很多难过的事,哭泣过,伤心过,但总不忘对自己说,都会过去,明天就是美好的,而上天似乎对我很不错,因为我总是幸运的,时不时让我碰上好的运气,比如在我难过的时候,总有朋友倾诉,总有些小开心的事发生。

偶尔我还喜欢看下电影,电影院里观赏电影,和你在家电脑看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每次看电影,我总喜欢找它的灵魂所在,然后都会被它震撼。比如黄晓明的《大唐玄奘》,花费四年的时间,只为找到那一个可以让他学习的地方,一路阻碍重重,甚至缺水断粮,但他豪不畏惧,甚至报着死在路途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毅力,那还有什么是办不到的呢?我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怕死吗?既然死都不怕,你还怕什么呢?再是《北京遇到西雅图2》,是一部与现实于理想并存的电影,女主角为了爱和一个男人产生了爱,但男人眼里似乎只有利益,而支撑她的最后是一个并没见面的,只是书信里的那个支柱,虽然这有些不现实,但却把我看哭的稀里哗啦。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很可贵,有时候也会嘲笑自己一番,不过这就是我呀,努力做自己,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吧。

人的脆弱可能只是由于一点事,甚至一句话,工作上有,生活中有,情感中有。而人的坚强也是相对的,也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领悟。而所有的脆弱和坚强,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不想说我是脆弱的,或者坚强的。因为我都有,如果不小心让你看到我的脆弱,如果不能给我一个拥抱,就请给我一句鼓励,如果你嘲笑我的脆弱,也没关系,因为没有关系,你有你的方向,我也有我的方向。

曾看过一段话,随着成长你会发现,最先买你货的是陌生人;从不买你货的是熟人;最先和你保持距离的是你帮助过的人;最先拒绝给你帮助的是好友;最看不好你的是亲戚。某天你发达了,每次聚会你请大家吃喝玩乐时,你会发现,除了陌生人不在,其他的人都在。这就是现实。所以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美好都产生于一种陌生,因为不了解才有无限美好的遐想,而一旦熟悉了,那些美好就会消失,就会变得更加陌生。

5.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五

口才的重要性不仅在职场上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口才也有重要作用。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场合,需要我们说几句适当的话。这几句适当的话,能够帮我们很大的忙,解决我们生活当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我们能够就地运用我们的口才,对于我们的生活很大的益处,口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口才的重要性

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语言的意图,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了解对方,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但是,我们常看到许多不会说话的人,他们说话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使对方听起来费神,而又不能使人信服地接受,这就造成了一种交际上的困难。

口才沟通能力好的人可以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够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听后也会乐意接受,还可以从谈话中测定对方的意图,从中得到启示,了解对方并与之建立友谊,从而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备受欢迎。好口才使得你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如鱼得水。

在当今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口才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练就一副好的口才不仅可以提升你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间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你的工作提供帮助,使你在工作的同时得到晋升的机会,让你一步步达到事业的顶峰。人们越来越清醒得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各种口才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人们迫不及待的去寻找一种口才训练的方法来学习说话的技巧,提高口才能力。所以如果你还在无视口才的重要性,还在无动于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与社会脱节了。

有人说在职场上会说话的人能发展很好;也有人说,能力强者不必在意说话的艺术。其实说话并不是一项艺术,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技能,真正的强者不仅在乎自己的头脑,更在乎自己的嘴巴。一个人的表达方式能体现出他的知识水平和教养。所以,“口活儿”很重要,那么口才交流技巧有哪些呢。

1.要明确积极、不要模糊消极

有人会觉得在职场应该学会说“圈儿话”,即尽可能避免确定性,因为这涉及到责任问题。我们喜欢赞扬、学习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或给出模棱两可答案的说话方式,认为这是一种有城府的表现。

2.提升自信心

要快速地与陌生人交朋友,你就要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令你敢于开口与人攀谈,进而有更深一步的交往。要提升自信心,你最好开始尝试一些自己以往不敢做的事情,还要勇于向困难挑战,打开你的心扉。

3.理智思考

学会理智地思考,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口才,思考什么话才该说,思考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人感到舒服。每说一句话之前,你都要经过理智的思考,切勿意气用事,口出狂言,大放阙词,这样你会容易开罪别人,给人留下一个坏印象,久而久之,你的名声会变得一片狼藉,叫人不敢与你交往。

4.善于找话题

会找话题的人更能在交际圈混得开,所以你是个会找话题的人吗?需注意的是,交谈中的话题不是随便找来的,而是你要通过观察对方,了解到对方的个性特点与爱好而摸索出来的,这样才能打开话匣子。

5、说尊重的话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你的口才可以不够好,但必须要懂得说尊重的话。平时,你要文明用语;开玩笑时,要注意分寸与场合;交谈时,不可挖人隐私与挖苦别人;交流的态度的要端正 、专注。

6、巧妙地展开话题

要想练好交际口才,你永远不能处于被动,而是要主动“出击”,巧妙地展开话题。首先,在说话前,你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与神情,寻找合适的机会开口。然后,你可以挖掘彼此间感兴趣的 话题,打开话匣,一般来说,你所处的环境、时事、时尚等都是不错的话题题材。最后,小编必须提醒你,请你避免谈及一些宗教、隐私、易引起争执的话题。

7、说有用的话

你最好使用简洁、清楚的语言去交谈,少说无关重要的话,使你的说话更具说服力与自信。所以,在交谈中,你要少些犹豫,少些沉默。

8、多尝试即兴演说

要更快地提高你的交际口才能力,你可以多尝试来一场即兴的演说。即兴演说并不难,就如你在与人交流时,你可以抓住机会,来一场小型的即兴演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得多了,你就知道该如 何与人交流了。

6.人际沟通的演讲稿 篇六

笑容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相互传递、表达可惜的信息和美好的感情,能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可以表现心境良好、充满自信、真诚友善、乐业敬业。

微笑的同时要注意注视对方,让对方感到你很重视他,这样对方有受到尊敬的感觉。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矫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世界著名酒店香格里拉集团行政总裁安梓华说过:香格里拉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微笑。

(二)倾听是沟通的风度表现

在于别人沟通时,要做一个好听众,不仅要自己说,更要尊重别人说,效果比你说得天花乱坠好得多。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而应集中注意力真心诚意地倾听,并且不时的表达自己的认同或赞扬。倾听的时候,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不能随便的打断别人讲话,同时应适时给予反馈,辅以表情、手势,如点头表示认可,以免给人敷衍的印象。

当对方有怨气、不满意要发泄时,倾听可以缓解他人的敌对情绪。很多人气愤的诉说,并不一定需要得到什么合理的解释或补偿,而是需要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这时候,倾听远比提供建议有用得多。如果真有解释的必要,也要避免正面冲突,应在对方的怒气缓和后再进行。

(三)幽默为沟通增添力量

在生活中或社交场合中,人们都喜欢幽默,因为幽默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在沟通中没有幽默感是不可想象的。

(四)有度是顺利沟通的关键

在沟通过程中,无论是交流的范围还是交流的深度都要有所把握,特别是初次接触更需要注意。什么话该讲,什么事该做,心中一定要有数。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概念,中国人讲究做事“过犹不及”,西方人也懂得做事要恰当的道理。单从这一点讲,沟通和任何事情一样,都要考虑是否有度。

注:沟通潜规则

(1)注意格调

(2)留心场合

(3)讲究方式

(4)掌握分寸

7.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七

一、《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定位

《人际沟通与礼仪》作为人文素质类课程, 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 具有普适性。该课程不局限在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 而是着眼于学生整体, 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进行养成教育, 知识讲述和技能训练针对于所有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课程学习, 学生应规范自身行为、提升修养水平、培养乐观豁达的心胸、夯实诚实做人的基础, 为将来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建设实施思路

(一)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在国家官方媒体公布的调查反馈 (《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4日第6版) 和对各企业走访交流中,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重个人轻集体, 尊重意识淡薄, 与人交往缺少谦虚随和、理解宽容的胸怀, 人际沟通能力差;重专业知识, 轻理想教养, 精神追求贫乏;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肤浅, 自我形象设计缺少高雅脱俗的追求, 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姿态。针对上述情况, 《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组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 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 在内容上选取了自我管理 (养成教育) ;沟通与交流 (基本方法与技巧、典型人际沟通) ;求职技巧 (职业形象塑造、面试技巧) ;职场礼仪 (办公室礼仪、迎送与座次礼仪、仪式礼仪) 等, 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获得求职成功的机会, 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岗位以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将人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需要、行业人才规格要求相接轨,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 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口授和板书这些单向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忽视, 甚至被压抑。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了问题主导法、案例分析法、单项实训法、角色模拟法等实践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变单向教学为交互式教学, 将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同意识, 使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 建立建全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要求指导下, 《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了多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室, 把单项实训项目放到相应的实训室进行, 同时增加了活动教室, 实现了教学一体化。需要使用的实训室包括:礼仪实训室 (主要用于仪容、仪表、仪态等单项实训, 前后两面整墙的镜子可以使学生很好的对自己的仪态进行校正, 效果良好) 、模拟面试实训室 (完全模拟实际面试场景的各个环节, 给学生以真实的实训实践经验) 和活动教室 (主要用于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课业展示) 。在实战性第二课堂方面, 我们积极与河北省民营企业投资与项目合作促进会密切合作, 提供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综合实训机会, 由学生完成各种会议、活动的礼仪接待工作, 教师和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 课程组还开发了多个校外实践单位,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培训,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彼此信任关系, 探索人际沟通与礼仪的社会需求, 同时将社会诉求提供给学生, 为学生建立了广阔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型队伍。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备条件。《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型队伍, 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 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书育人, 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如具备相当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 既能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 又能在企业与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双师型队伍的建立,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 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宾客、社会的肯定, 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结语

孟子云:“大学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的目的没有别的, 是要把人们丢失的心找回来, 把被丢失的善良纯朴的本性找回来。

大学生活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当青年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 他应该拥有一些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学习经历。今天的在校青年, 就是明天的社会栋梁, 从这个角度说,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不单纯是个人和学校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阳光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把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到了关系到全民族生存的高度, 因此, 在校园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 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 这也是《人际沟通与礼仪》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最终诉求。

参考文献

[1].邓敏.论高职院校语言与沟通课程群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2].蒋永忠.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09

8.演讲词中的人际功能语篇分析 篇八

【关键词】人际功能 语境 人称 语气 情态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36-02

一、引言

当今语言学主导学派为结构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前者强调通过研究语言的句子内部语法结构来看说话者是如何按照语法规则进行遣词造句的,而后者更关注说话者的语言环境, 即语境,而采用不同的句式、语气、人称等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后者更关注句子的交际功能,而非语言形式,更趋向用宏观的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对现实世界与说话人内心世界的种种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映的功能。人际功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把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通过语篇表达出来。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影响他人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并诱导甚至改变他人的看法。

二、“演说”的背景

本文分析的马云2015年在纽约经济学家会上的演讲词。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在此次演讲中向美国一千多位企业家们阐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历史、使命以及发展愿景。下面作者用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从交际的角色、语气、情态等视角深入剖析“演说”,透视马云如何利用演讲这一手段向美国企业家们介绍阿里巴巴的成长史并吸引他们关注、加入到阿里巴巴中来,以达到他此次演讲的人际功能。

三、演说的人际意义分析

1.语气

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不断交换角色。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主要有两个言语角色,一个是“给予”,另一个是“需求”,所交换的既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交际角色和交际物组成了四种主要的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与这四个言语功能紧密相连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胡壮麟等,1989)。陈述语气可以使演讲内容显得更加庄重、肯定、更加有说服力。疑问语气虽然能使语言显得活泼,但同时使演讲的庄重程度降低,使听众对演讲的严肃性缺乏信心(王佐良、丁往道,1987)。此篇被分析的演讲词中,小句共71句,其中陈述65句, 祈使句3句,疑问句3句。整篇演讲词中陈述句占了91.5%。祈使句因其功能是向听众进行直接呼吁,所以引起听众共鸣,所以也较为常用。此篇演讲词大量使用了陈述句,目的是演讲者向听众讲述阿里巴巴的创建历史、使命,表达演讲者自己的观点,陈述句的大量运用既诚恳而实事求是的向听众讲述了阿里巴巴公司的创业历程,又通过对比、比喻的手法生动的说明阿里巴巴的特色和理念,体现了演讲者的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

此外在演讲中如果穿插疑问句可以增添悬念和起伏感,达到煽动听众感情、激发听众共鸣的作用。如马云在演讲中有以下疑问句:

①How many of you here have never been to China?

②Is that thing going to work?

③And people say why Alibaba?

第一句,通过提问“有多少人来过中国”来了解有多少人了解中国,马云想通过提问来激发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有多少人像马云一样对美国的印象与在中国从课本上和老师那了解的和现实自己亲身到达美国留学的印象的极大反差”,谁也有这样的反差,体会?

第二句疑问句是马云朋友在1996年中国还没有接触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马云开创互联网公司产生质疑,此处运用疑问语气,增添了演讲的悬念和起伏感,说明在马云创业初期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质疑,更通过马云坚定的回答和以后阿里巴巴的业绩充分证明了马云的远见卓识。

第三句疑问句很简短,通过疑问的语气能激发听众的共鸣,突出演讲的重点,突出说明阿里巴巴公司取“阿里巴巴”这个名字的原因。

演讲词中还运用了三个简短的祈使句,如:Forget about it, Dont do it, try it. 这三个祈使句均出自马云朋友之口。体现了马云朋友对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不理解和对马云的警告,同时最后一句,说明只有一名朋友态度坚定支持马云。

虽然疑问句和祈使句在此篇演讲词中一共才有6句,但是,正是通过不同语气的运用,马云恰到好处的与听众互动,增添了演讲的悬念和起伏感,极大程度的使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

2.人称

代词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际关系的亲疏,代词在演讲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表显示了马云演讲词中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在演讲中,使用的最多的代词是第一称代词。这是因为演讲人经常要表达自己的经历、主张、观点和态度。We可以包括讲话人和听话人,也可以指一个团队、群体。在此演讲词中在前半部分谈及马云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第一次有创立互联网公司想法和并为此想法筹划时,马云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称。但当谈及公司在如何遇到困难、如何想办法运转时,马云又大量的使用了We这一人称。因为公司并不是马云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奋斗。在此篇演讲词中you在不同的语境中指代不同的听话者。在谈到创业初期与朋友之间的对话,you指马云自己。其实在文中马云演讲词中9次提到American,因为America代表先进发达国家,是马云从小就仰视的地方,强调出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强调出“你和我”,“你们和我们”的不同与相同,更能突出你我之间的互利和共赢,更容易使美国这些企业家们看到阿里巴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前景和潜力,更能吸引美国企业家们加入到阿里巴巴网络平台中来,建立中美缔结。

3.情态

情态和意态通常是通过情态动词来体现,情态副词、谓语的延伸部分和小句也可以表达情态和意态(胡壮麟等,1989)。韩礼德指出,情态指的是在是与否之间的意义,即肯定的和否定的两极之间的那一块区域(Halliday1994:356)韩礼德认为应该把情态分为“情态”和“意态”。情态是指不同值的概率和频率。如:may, might, often, always等;意态则是指不同值的义务和意愿,如:must, will, shall, should等。然而情态则是语气的词汇化,情态主要是通过情态操作词(must/can)、概率程度词(certain/probable)和频率程度词(always、often)来体现的。情态意义很大部分由情态词来表达。情态词的使用可以增加演讲的气势,并将演讲者的态度和主张有效的传达给听众。

在马云的演讲词中大量的涉及到语气词和情态副词,通过这两种手段达到交际的功能。如:

①so honored, so many people, so important等这样带有强烈语气和感情的词来表达对听众的感激和感谢。

②never been to China中的never这一语气词表达出听众中很多对中国乃至阿里巴巴都不是很了解。

③Before that I learned so much about America,…

And I think I know enough about America.

But when I came to America I thought totally wrong.

这三句中用了so much, enough和totally三个词充分表达出马云到美国后对美国的印象与在中国所了解到的之间的反差与对比。

此外,马云演讲词中还大量的语用了情态系统。如:

①And people said “Is that thing going to work?” And I say “Yeah, itll work, but not today. In ten years itll work.”

②We believe Internet is a treasure island…

③We believe China…

这些句子中大量用了情态词will, can, should, be going to和语气词believe等情态系统,这些情态系统的都属于意态系统,意态系统用于表明说话者态度,意愿。马云运用这些意态系统词既表达出了马云对阿里巴巴公司前景的信心,又很谦虚、形象的表达出阿里巴巴公司的立足点,阿里巴巴的优势,能充分赢得广大听众的认同,并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人称系统、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三个方面对马云2015年在美国经济学家论坛上做的演讲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在语气方面第一称占了绝大部分比例,适当的穿插了疑问和祈使语气;人称方面,第一人称使用频率最多,拉近了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便于交流;情感方面,情态词的使用增添了演讲者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自己的号召力。通过分析发现,演讲词虽然演讲的对象不同,但从人际功能的角度看,有很多的共性:大量运用第一人称,陈述句,情态词。这些发现对指导人们分析和撰写演讲词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9.人际交往讲座讲稿正稿 篇九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小小的测试。首先,大家可以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况做一个自我的评估,从一分到十分一共十个等级,给自己打下分。闷蛋型的算1分,八达通型的算10分。

然后,这边有两个关于人际关系的测量量表,大家可以做一下。至于这个结果呢,得分高在人际交往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得分低的同学也不要太过于在意。第一这个量表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反应。第二呢,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在人际交往上讲讲我的理解以及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我们今天讲人际交往,到底什么是人际交往呢?就是交朋友吗?从狭义上来说确实是这样。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除了自然人的身份外还有社会人的角色。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不管是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都是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我们要和别人沟通,交换信息。这种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就叫做人际交往,也叫做人际沟通。

我用一个图示来解释下人际交往的定义吧。

白色背景代表一个社会,左边呢,就是自我,右边是他人,中间就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今天这个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三方面来展开。

首先是自我部分。你真正了解自己吗?把自己当成观察对象,来感受关于自己的一切,这种行为就叫做自我认识,也叫自我评价。通常我们会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自我,一个是自省,一个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有的人比较善于自省,有的人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两个途径要平衡,如果太过于专注于自省,那么会给人一种太自我的感觉,如果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那么又会迷失自我,因为每个人对于你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自我认知很重要,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去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那沟通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在交往之前,你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就能更容易一些。

自我认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自我概念。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自我概念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古典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论。本我是内心本能的一种表现,追求快乐,满足欲望。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任何事都遵循道德至上原则。而自我就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和事佬。打个比方,小时候做作业的时候脑子里经常有两个小人打架,一个是懒惰小人,一个是勤奋小人,懒惰小人想要看电视,勤奋小人要做作业,懒惰小人就是本我,勤奋小人就是超我,而自我呢,就是裁判,谁赢了就抓起谁的手,走,看电视去。。有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这个理论的很好的代表。西游记。里面的八戒就是本我,唐僧就是超我,沙僧就是自我,而悟空是一个从本我向超我进化的一个过程,大闹天宫的时候是本我,斗战胜佛的时候就是超我,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形态的过程。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局限。其实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本我自我超我只是个体内部的因素,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如环境和他人。说了那么多自我概念,它到底有什么用呢。第一,自我概念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的一致。就是说我该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事。比方说,我现在是一个老师,我在做讲座,我就应该为人师表,我不可以脱了衣服在这边跳个舞什么的。这个类似于贴标签,你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什么标签,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很多时候做咨询,有的来访者一上来就会说,我得了什么什么病,比如抑郁症什么的,我的表现是怎样怎样,他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抑郁症的标签,然后去网上找关于抑郁

症的临床表现,然后就会做出来类似抑郁症的表现。这个标签可以是自己给自己贴的,也可以是别人给自己贴的,前面说过的嘛,自我认识还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我们要多给自己和别人贴上积极的标签,少贴消极的标签。这样呢,我们就会变得更积极。自我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经验解释。就是一个人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更倾向于自己的自我概念。比方考试同样是80分,如果我给自己贴了一个优秀生的概念,和差生的概念,那么考了80分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知道了这个作用,我们就能在生活中使自己更加快乐,当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可以适当修改身上的标签,那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心情和评价。第三个作用是期望定向,就是对自己后续的行为作出一个期望。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做事之前,我会对自己有一个标准,一个期望值。这个很容易理解。

接下来讲的是自我确认,这是自我概念和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部分。自我确认是指,我们在接收外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的时候,更偏向于符合自己自我概念的信息。举个不是太恰当的例子,我觉得我是个帅哥,那我就更容易听外界夸赞我的话。知道这点在人际交往中很关键。如果你自己就先否定了自己,那么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什么,你总能从他的话里面挑出对你的否定来,而且这个否定很有可能是你的歪曲出来的。

于是就有了下面要讲的,自我悦纳。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先悦纳自己,愉快的接纳自己。给自己更多的自我肯定。这样,我们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来体验下自我悦纳。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15个优点。有的同学应该很容易就能完成任务吧。有的同学可能有些困难,没事,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记得多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这样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能给自己增添很多魅力。

自我部分结束了,先讲讲他人部分。我在上面打的这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很准确,但是能反应出人际吸引规则中的一个效应,叫做相似规则,就是我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倾向于跟我们类似的人,用俗话说就是对味,臭味相投。这点在恋爱心理中也适用,有的人就喜欢找性格或品味上跟自己相似的人。但还有一个规则就是互补规则,两人的性格成互补,往往也能相处的比较好。就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眼睛比较小,所以就喜欢眼睛大的。。用一句成语说就是狼狈为奸,狼凶猛敏捷但是不够聪明,狈足智多谋但是跑不快,所以他们就只能互补来觅食。影响人际吸引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外面,才能,个性品质等等。我们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可以选择对味的,或互补的,或者对你有足够吸引力的,不仅仅是在找男女朋友的时候。而当我们的交往对象无法选择,只能面对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交往的深度,对味的人,可以深交,不对味的人,可以浅交,尺度完全可以自己把握。这些所有的前提就是你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要判断一个人对不对你胃口,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胃口是什么才行。

接下来就要讲自我和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东西了。刚刚提到了一个度的问题,那我就来讲讲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无关系到关系密切,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我用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在茫茫人海中,我还没认识你,那就是零接触的状态。如果我开始注意你了,或者我们相互注意了,对眼了,那么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已经开始。不过,在直接的语言沟通之前,彼此对于对方都还处于旁观者的立场,没有互相的情感卷入,当然如果你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另当别论了。双方的情感联系,是从直接接触开始的。从交往双方开始直接谈话的那一刻起,彼此就开始了真正的感情关联。心理学家把这部分情感的联系,按照程度分为了三个

阶段: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在轻度卷入的状态中,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部分重和。在中度卷入的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重合部分也会扩大。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有可能大于相异的部分,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但从来不会完全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也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和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人际关系程度,有些人可能会与任何都无法达到深度卷入的状态。

从人际关系的深度上来看,有一首歌大家都知道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听起来很温情,其实写这首歌的人很坏啊。因为整首歌从头到尾都没有正面回答,我爱你有多深这个问题,只说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可是月有阴晴圆缺啊。同学们。男生要是选这首歌表白,还得看看天气和月历。要是月如弯钩的时候你去唱这首歌,人家女孩子肯定蹬了你。开个玩笑哈。在这里引入一个自我表露的概念。自我表露就是我们把内心深处的自我展示给别人知道。我们的心理都埋着很多小秘密,越里面的房间藏的秘密越私密。自我表露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与你交往的对象走进那些小房间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露的逐渐增加而发展的。你对别人越来越接纳,越来越信任,你就会更多的表露自我,同时也会要求别人更多的表露他们自己。影响自我表露的主要是安全感和信任。对待不同的人,我们的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同的。依然用图来表示。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我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不要轻易的去刺探别人不愿意暴露的那部分,否则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从而导致对你的接纳性大大降低。

社会心理学家为了给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反映,设定了人际交往距离这一个概念。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深度结束了,下面讲的是人际交往中间的效应及技巧性问题。

首先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相当于一见钟情和日久深情。首因效应指第

一印象对于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指随着交往的深入,不断有新的信息来修改你对他人的评价。相对于近因效应来说,首因效应更为普遍也更为重要。近因效应是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如果你第一印象就没能建立好的话,就相当于见光死。没有了交往的下文,何来近因效应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交往初期就要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第一印象。这边教大家一招,交往双方如果是初次见面自我介绍的时候,或者男生追女生第一次表白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左边讲。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交叉控制的,控制我们左耳的右脑,主要是负责处理感性的部分,而左脑主要是理性的逻辑的部分。对着左耳说更容易在情感上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当然,这点也同样适用于道歉的时候。

其次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者罗密欧效应。用俗话说就是爱屋及乌。当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以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做了错事,我们会更容易的原谅他,但是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也不会很容易的肯定他。

下一个是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也叫做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对于这个效应最经典的证明就是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的一个研究。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罗森塔尔在一个班上随意抽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老师说这些学生的智商很高,特别聪明,其实是随意抽的,连罗森塔尔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智商到底怎么样,到了期末的时候查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那些在开始被选中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了很多。因为老师知道了这些学生都特别聪明,高智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潜移默化的对这些学生有一种特别的期望,特别的关注,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关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是努力学习。当我们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期望”以后,我们可以做出一些行动来回应这种期望。如果这种期望是积极的,那么可以做与期望一致的行为。比如刚刚的例子。老师对我的期望是积极的,那么我就以努力学习来作为回应。如果这种期望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反的事来改变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比如说老师很有钱很有钱,那么有的人就会想老师是个为富不仁的东西,那我可以做一些慈善活动,来改变这种消极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交往的技巧。就从自我表现,自我表露开始吧。在交往中人的自我表现受到交往对象和交往目标的影响。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你的自我表现不同,就是俗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同一个人,你和他沟通的目的不同,你的自我表现也不同。比方说我要朋友帮我做事,我的讲话方式就和我去讨债的讲话方式不一样。自我表现的策略有两个,一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个刚刚也提到过了。

第二是建立自我表现的原则和底线。在人际交往中你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原则是你行为的一个基准向导,在原则性上,主要把握的是两点,一个真诚,一个是平等,不管你的外貌如何,气质如何,才能如何,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往往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品质。为什么,因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待人更容易建立别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另一个是平等,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交互原则,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不管这个交换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肯定自己,那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个反馈也应该是一样的。你对别人微笑,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投入和回报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我们对于他人的期待和他人对我们自身的评价也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换位思考,cosplay,如果我是XXX,我会怎么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那样你多他人的行为能多一分理解。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类似游

戏的技术,叫空椅技术。如果你和某一个人交往不是很顺利,那你可以在一个空房间里放两把椅子,一把椅子上写上你自己的名字,一把椅子写上对方的名字,然后你就随意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那个角色同对方说话。这个游戏同样适用于你对两件事心存矛盾时,比如找工作还是专转本?你可以一把椅子作为想工作的我,一把椅子作为想考试的我,两个对话。

底线是建立自我表露的最底层,我们不可能完全暴露自己的内心,要有所保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一种增添你魅力的方式:你保留了底线,别人不能完全琢磨透你,越神秘的东西往往越有吸引力。在原则和底线之上,你可以自由发挥,展现你的特点。

第三是加法策略,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决窍。“很简单”,她回答说,“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送你两颗,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这就是我的决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糖装少,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要善于应用人际吸引的加法策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二是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当时我导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是用的加法策略,刚开始几堂课很严,抓我们起来回答问题,后来开始慢慢放松起来,结果就是她现在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当然她受欢迎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影响,这个例子就是用来解释这个加法策略。

然后是一些沟通的技巧。首先是倾听,倾听在沟通过程中相当重要。两个人交流时不在意你话说了多少,而在意你的话有没有说到点子上,如何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倾听,听到对方的话,听懂对方的话,找到对方想表达的关键点,推测对方想从你的话中听到什么,然后再开口说话,这样能更好的拉近你们的距离。

下面是幽默。幽默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记住不要玩黑色幽默,冷笑话还能接受,黑色幽默不是一般的口味能接受的了,有时候会弄巧成拙。

针对内向的同学,可以经常和比较熟的朋友交流,然后可以在外向的朋友的陪伴下,接触新的交往对象。

然后是非言语技巧,包括眼神——会说话的眼睛,表情,身体姿势。关于身体姿势,这边有一些图解可以看下。这里以握手为例,握手是使用的最多,适用范围最广泛的沟通行为之一,但是你真的明白握手的方式以及握手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吗?可以请两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通常的握手方式,是右手往前偏下伸出,迎接别人伸出的手,然后两手虎口相触,手掌紧贴,有力的握住别人的手,小幅度但利索的上下晃动几次。在特别郑重的聚会,如外交会见,晃动的次数可以多一点。

随着沟通者关系与握手者情感状态不同,人们也用其他一些方式来握手,比

如,老友重逢时,两人的手握住后常来回拉扯,以表达兴奋的心情。好友分别的时候常边握手边以左手轻拍对方被握住的手,以表示别情难舍,上级欣赏下级,握手时常常以左手轻拍对方的手臂或肩膀,一表示赞赏和尊重。当双方勉强握手时,常出现抓指尖式,死鱼式,或钓鱼式握手。抓指尖式就是没等虎口相触手掌相贴就草草握手的方式,死鱼式指将手像死鱼一样伸出去,随便别人怎么握,钓鱼式是指手刚碰到就急于将手抽回。这些都是要避免的。握手的规则主要有:

握手者必须以内心真诚接纳别人

握手应热情有力,避免抓指尖式,死鱼式,钓鱼式握手 作为主人,上级或女性,应主动伸手与人相握 不要戴手套与人握手

男性一般不抢先与女性握手 握手时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讲座的要点:三句话,认识自我,善待他人,掌握技巧!

10.关于职场人际交往原则有哪些? 篇十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曾被美国的RealNetworks公司指控违反反垄断法。RealNetworks公司要求微软依法赔偿十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Real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却致电比尔·盖茨,为了使其公司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格拉塞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所有人都认为RealNetworks的这一举动会遭到比尔·盖茨的拒绝,但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欢迎的态度。他通过微软的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的话,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还有一次,微软也救了对手一次。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so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互不相让,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而使出了浑身解数。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微软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它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竞争对手转变为了合作伙伴。

比尔·盖茨之所以曾成为世界首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他天才的设计能力,对商机的把握能力,但其中令人称道的恐怕还在于他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态度。能成为你的敌人,实力就一定跟你相当,肯定不会弱于你。就算你历尽艰辛终于将他打败,可是谁能确保某天他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和他的下一场争斗中。如此循环,何时才能结束。所以,比较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友好地站到敌人的身边去,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实现双赢。

11.关于人际交往的演讲稿 篇十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以来曾多次在多个重要的场合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2014年6月11日, 奥巴马去到了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 并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讲话。他祝贺学生们顺利毕业。随后又结合当下社会的状况, 希望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为国家、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 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 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 发表自己见解和主张, 阐明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罗颖, 2013) 。演讲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政治演讲、街头演讲、校园演讲等等。演讲的目的是要让听众支持演讲者的主张和观点, 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行动。一般来说, 演讲者们为了在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或者为了使演讲更具有煽动性和鼓舞性, 他们会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策略 (李静, 高东军, 2013) 。

批判性话语分析也被称为批判语言学。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 运用相关理论, 对奥巴马2014年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的一番演讲进行情态系统的分析, 来体现其人际功能。本文立足于情态系统分析中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的使用两个方面, 结合奥巴马的演讲辞, 分析说明了这两类词在演讲中的作用, 体会演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演讲者带给我们的鼓舞和震撼。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对产生、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 重视语篇的生成、传播及接受过程, 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篇隐藏的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及物性、情态、人称的人际意义等被批评性语篇分析拿来作为其所用的分析手段 (康燕来, 2013) 。

Gee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隐藏于文本中的话语的意义揭示出来 (彭增安, 20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以语言学分析方法为基础, 主要是建立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 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结合非常紧密。Halliday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具有三大功能:表达说话人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概念功能、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功能以及使语言结合语境并把语言组织成语篇的语篇功能。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际功能, 是指能表达作者 (讲话者) 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 (她) 对事物的推断的功能, 体现着作者 (讲话者) 的态度 (曾亚平, 2009) 。情态是人际功能表现的一种, 也就是说, 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在英语里, 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在此次演讲中的运用。

三、案例分析

接下来笔者将对奥巴马2014年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的一次演讲的人际意义中的情态系统进行分析。主要从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两个方面展开。

(一) 情态动词

情态是指讲话者对句中命题真值度的看法或态度, 是发话者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 或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 (胡壮麟, 2005) 。情态词的使用可以使自己的主张不带有强制的色彩, 使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情态动词的使用往往体现了说话人的态度、看法和意愿, 不同情态动词的情态等级值也不同。Halliday将情态动词分为高、中、低等级之分, 体现了说话者语气的轻重。高量值的有:must, ought to, need和have to。中量值有:will, would, shall和should。低量值有:may, might, can和could。

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讲中, 全文中共有单词5246个, 含82个情态动词, 占全文词汇的1.6%, 其中“will”和“can”出现得最频繁。奥巴马这篇军校毕业典礼演讲中, 用得最多的是中量值情态动词 (43个) , 其次是高量值情态动词 (21个) , 两者共占全文情态动词的78%。

在这篇演讲中奥巴马也使用了高量值情态动词“must”11次和“have to”6次, “need”4次。高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能体现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表达了一种强制性的态度。奥巴马在这篇演讲中使用这类情态动词, 表示他的主观取向, 强调了美国必须要继续站稳世界第一强国的脚跟, 表达要稳固美国地位不动摇的决心, 以此来鼓舞这群即将踏上保家卫国征途的军校学生们,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同时强调了美国要繁荣强盛, 必须要做到与其他国家合作, 抵制恐怖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在中量值情态动词中, “will”又是此次演讲辞中用得最多的, 一共出现了35次, 其他的像“should”出现了5次, “would”出现了3次。奥巴马高频率地使用“will”, 情绪有所缓和, 从而更具说服力。一是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希望这些军校学生能够克服困难, 挺身而出, 以身作则, 将国家使命扛在肩上, 表达了奥巴马对这些学生的信心;二是他使用“will”来说明在当前世界的发展形势面前, 美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来稳固世界和平和自己的地位。并加以条件, 即若不这样做, 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让学生们知道当前任务的必要性。这可以反映出奥巴马对当前局势和毕业生们的未来所做出的主观判断, 让他们感觉任务艰巨但是不会有畏惧, 因为有强大的国家、政府在他们背后支持和撑腰。

最后低量值情态动词“can”出现了15次, “could”出现1次, “may”出现1次, “might”出现1次。这类词令演讲的语气柔和不少, 有一种商量的口吻掺杂其中, 使学生更加受到鼓舞, 从而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议。

这些情态动词的运用使奥巴马拉近了与毕业生的距离感, 营造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思想意识上的操控, 同时也树立起美国领导人的不可撼动的形象。

(二) 人称代词

在语篇方面, 代词指称能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看待语篇涉及到的人物的, 这些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在许多语言里, 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受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力关系和亲疏程度的限制 (张林, 2012) 。人称代词可以实现语篇的人际意义, 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因讲、听双方的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政治家所做的演讲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听众。人称的转换是本篇演讲中的特点, 不同的人称在句子里起着不同的作用。接下来重点分析人际功能中的人称代词在奥巴马此次演讲中的使用情况。

此篇演说中, 使用得最多的代词是“we”, 总计105次, 第一人称一共出现249次, “our”出现82次, “I”出现35次, “me”出现9次, “my”出现9次, “us”出现18次。第二人称总计出现44次, “you”出现35次, “your”出现9次。第三人称共出现39次, 其中单数形式出现17次, “they”出现8次, “their”出现10次, “them”出现4次。可以看出在整个演讲中,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最高, 占全文人称代词使用的75%。下面笔者着重分析几个被高频率使用的人称代词在演讲辞中的使用情况。

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调节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演讲更有感染力、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听众的目的 (黄银菊, 2011) 。在本次演讲中, “we”的使用频率最高, 指的是包括奥巴马在内的全体2014届西点军校毕业生。在演讲中, 奥巴马大量使用“we”做主语, 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氛围, 拉近了他与听众的距离, 使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更容易被接受, 以形成演讲者与听众的出发点和立场一致的感觉。另外, 奥巴马使用“our”, 突出一种共有的感觉, 让大家有一种国家是我们大家共有的, 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建设的感觉, 让毕业生们责任感加重, 国家集体荣誉感增强, 唤起一种爱国情感, 鼓舞壮大大家的士气。

在该演讲中, 第二人称代词“you”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这里的“you”指的是毕业生们, 它在这里起到了叫醒听众耳朵的作用, 让大家感受到总统对自己的期待和谆谆教导, 仿佛在与总统面对面对话, 让大家倍感亲切,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概率比较低, 其中第三人称单数主要以“he”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he”指的是三年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加文, 他在战斗中英勇奋战, 负伤后仍不忘初心, 一心报效祖国。奥巴马用他的例子来鼓舞学生们学习加文的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 而加文的妹妹就是此次毕业生中的一员。奥巴马对不同人称代词的选择, 既体现了他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 又体现自己作为总统的威严。

四、结语

本文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角度, 基于Halliday的人际功能对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进行了情态分析。奥巴马向学生表示祝贺的同时, 指出了军校毕业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国家发展的大形势。激励毕业生们在今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保家卫国, 捍卫国家利益, 巩固国家地位以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对这篇演讲稿的赏析, 语言学习者也应该充分理解文体知识, 掌握其中的技巧, 更好地运用于语篇理解等。

本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 从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分析了奥巴马语言运用中的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使用的策略, 使整个演讲掷地有声地砸进每个听众的心里, 达到了高效传递信息的效果。批评话语分析不仅为解读公众演讲语篇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而且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及对语篇的理解力, 促使他们实现批评阅读, 增强他们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江雷, 2015) 。总之,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更好的应对当今语言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银菊.奥巴马北京演讲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

[3]江雷.奥巴马伍斯特技术高中毕业典礼演讲文体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 .

[4]康燕来.奥巴马校园枪击案演讲的批评语篇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 .

[5]李静, 高东军.基于语料库对奥巴马2013年国情咨文演讲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9) .

[6]罗颖.解读奥巴马就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演讲—基于情态理论视角[J].新余学院学报, 2013 (4) .

[7]彭增安.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评述[J].郑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8]曾亚平.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奥巴马的总统选举获胜演讲[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2) .

上一篇: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下一篇:高中美术专业特长生素质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