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感悟

2024-09-23

教学反思感悟(精选8篇)

1.教学反思感悟 篇一

教研组活动总结

后十三里小学 蔡学军 2012.11 一学期的教研组活动又接近尾声,一学期来,教研组全组教师认真地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以下就针对本学期教研活动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我们组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两位老师报公开课课题和时间,我们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每次公开课,老师们都能认真研究教材,写出设计意图和详细教案。教研组尤其重视评课与反思环节,在每位老师开课之后,教研组都要在组内开展认真的评课活动。大家本着负责的态度,畅所欲言、认真点评。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一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步。能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贯彻落实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

本教研组中,切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解决快乐阅读教学困难。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每位教师选定一课,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考教法等。然后,各位教师进行讨论,在集体商议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教案和学案。教案和学案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撰写教案,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后达成共识,之后形成文字形式的教案或电子教案,并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这是我本学期参加教研做活动的一些体会,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有更大收获。

听课感悟

后十三里小学 蔡学军 2012.11.29 本学期我听了杨明月和刘畅两位老师讲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显而易见,两位老师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教学时,两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花坛,顺势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把学生自然带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情景中。在引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数,学生可以吧198看做200来估算,也可以把14看做10来计算,通过让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具体计算中,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对学生使用的多种不同算法,只要他们讲的出理由,都给予肯定,培养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的意识,它直观的体现了乘法分配律,与学生的第一种方法是一致的,是竖式的一种直观体现,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位置值的思想。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引导学生归纳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的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数加起来。培养了学生算法多样化的能力。

总之,在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了每一种运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视知识的呈现过程,在算法多样化的培养上,当一个具体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有许多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与老师的思路相同,有的不同,甚至有的想法很笨,但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出来的,他经历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的想法“笨”,但思考一点也不少,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这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笔算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会自己比较那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从而选择对自己来说“最优”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所以,对学生的口算水平训练要到位。

教学反思

后十三里小学

蔡学军

2012.9

一、成功之处。

1、结合课文和语文园地,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用心设计教案,及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根据班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对课前的预习工作也很重视,不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5、尽量做到面批作业,重视学生的书写,及时表扬书写整洁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及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鼓励性的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6、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及时沟通,把每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都记载下来,以便和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家里没有电话的学生,把写好自己电话号码的条子,让学生带回家,以便家长和老师联系。告知老师学生在家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三分之一的同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大多家长忙于在外打工,顾及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需和家长继续做思想沟通。

2、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听课感悟 后十三里小学 蔡学军 2012.10 我看到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杨明月老师一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些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刘畅老师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所有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总之在这次优质课展示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听课感悟

后十三里小学

蔡学军

2012.11 今天我听了五

(二)班黎老师的数学课,深深感受到和谐的朋友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封闭型教学,老师处于“统帅”地位,牵着学生走,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认识远远脱节。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让我看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变得开放和融合,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变得开放和融合,不管是老师的导入语还是提问语都显出一种商量和平等的关系,如在评价答案时,不是直接问对或错,而是问:“你们同意这个答案吗?”“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这么多数学问题,让老师找一个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吧!”……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必须确立资源分享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学反思感悟 篇二

一.关于教师教学

1、教师对课标中有关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耳熟能详, 但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新旧观念的并存、评价标准的相对滞后, 部分教师对课改有所迟疑、担心, 不敢轻装上阵。另一种倾向则是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面对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不守常规, 教师却听之任之, 生怕担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之名。

2、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组织活动, 缺乏对活动目的的思考, 课堂看似热闹, 实际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 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谈不上充分的合作, 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关于教材

我市小学语文学科选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通过几年的使用, 老师们感到教材编排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而言, 一年级实验教材容量过大, 识字量偏多, 有的课文篇幅过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配套作业编排不够精练, 有的练习价值不高;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 尤其是配套的音像资料不多, 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评价

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

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 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 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 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 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 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 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 但是, 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抛开教材进行发散, 就会走上另一种极端。譬如在拼音教学时, 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儿歌还没有完全读流利, 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了其他形式的儿歌让学生读, 目的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环节下来后,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文读不好, 课外的也没读好。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任意拔高训练难度, 使其他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受到挤压。这样的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尺度, 尤其要警惕任意拔高要求的行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不偏不颇。

3.反思成长,感悟英语教学 篇三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反思 感悟

我于2003年参加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整整13个年头。回顾这13年岁月,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教学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8年,对英语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实践了5年。

200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经验,根本不知道怎么上课。2003年11月份,校长听完我的课后的评价是:太传统。原来前两个月我是在自己英语老师的影响下上课的,没有自我,没有创新。其实,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生涯应该从那之后才开始。

校长的评价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反思,反思自己英语学习过程,反思英语学习最需要什么。最后我得出结论:英语学习最需要的是兴趣和联想想象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怎样给学生这两样东西呢?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实施》,我终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三次备课的理论。第一次备课主要是大致浏览某一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话题、语法和词汇,并构思这一模块授课的整体性。第二次备课是针对某一模块中的某一单元设计理想课堂环节及具体推进过程,然后充分考虑学生因素再做适当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让语境完整,并使基本知识点在语境中得以很好的呈现、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要注意维护和激发学生兴趣,并注重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备课主要是花时间审视二次备课。一是审视课堂环节能否再优化;二是审视重难点是否突出并可以很好地突破;三是再次审视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三次备课后老师要达到的课堂面貌是:从容而有激情,带书但不翻书。三次备课理论的形成使我体会到英语课堂的快乐和成就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堂课后我都会认真反思成功和不足之处,因而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但是,个人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钻研、反思与实践,更要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经验。在这点上也确实有一些经历对我触动很大。第一次是2006年11月份在铜陵十中所听的6为教师上的公开课。由于我已经工作三年,对英语教学有自己认识,因此我只仰慕两位教师的课。一位是曾获安徽省初中英语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的李琳老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另一位是铜陵十五中温建老师的无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后者,只用一支粉笔、一个录音机,但他的课幽默风趣,教学设计层层铺垫,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展现的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是很自然的,学生很高兴地、很自然地被老师引领着。课堂的突然结尾,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意犹未尽,但却给所有学生留下了回味课堂的欲望,也给所有老师留下了很多反思的空间。第二次是到黄山太平参加培训时听的南京十四中一位教师的课。他的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且语言习得在语境中自然引出和训练,也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第三次是2005年参加铜陵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外教培训。期间了解了西方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第四次触动是在铜陵时认识的一位美国外教。我惊讶于他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他总是一步步引导,各环节训练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肢体语言丰富到位,很让人感兴趣。并且他的语调时高时低,抑扬顿挫,语言感染力极强。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我曾反复观看他的《人生的境界》一课。从那里,我提高了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构建的认识,也反思并尝试在课堂上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由于工作前四年不断自我钻研,向别人学习并经常反思、改善,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最主要的荣誉:第一届毕业班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获得市级初中英语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在这一时期我的基本观点是:每一堂英语课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教师要精雕细琢这幅画,各环节层层铺垫,重难点训练自然、突出、到位。同时,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是一个语言大师,发音标准,语调抑扬顿挫且幽默风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必须是优秀的导演、演员和观众。

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有信仰,也有困惑的经历。

2009年应该是我反思、内化并有进一步认识的一年。我首先反思了我的三次备课理论,决定继续坚持;其次,我反思了西方教学与那个外教朋友的影响;最后,我反思了魏书生老师的课。得出的结论是:一是第一阶段的认识是正确的。二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尝试着把中西方英语教学进行一定的糅和,把我对我有积极影响的老师的优点吸纳过来为我所用。

2009年到2011年是我严格实践这两大结论的两年。我得到的收获是一方面学生对我的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理想。那两年我在肥东圣泉中学,34个班级中我带的两个班总是在中间,这让我很困惑。于是我开始反思,首先仍坚持我的信念。但对英语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开始研究与思考,那就是课后辅导。我个人认为,每一个学科都有需要辅导的学生,但并不是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老师天天叫到办公室辅导。辅导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基础确实很差,接收能力、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好、能力也较好的学生,仍然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学生不一定喜欢,因为他们失去了休息时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那种牺牲学生健康而得来的成绩有多少含金量呢?

但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老师不尽责任,恰恰相反,老师一定要尽责任,但尽责任的方向要看清。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下工夫。其实,现在的学生没有几个笨的,但却有不少不爱学习的,为什么一些学生不爱学习英语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上的太枯燥,抑或是太难?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维护、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不是因为我们老师本身对备课认识不够导致教学过程散乱而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的个别辅导?

4.体育教学感悟反思 篇四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体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1.反思一:为什么新观念、新理论学习了一大堆,反而感到体育课越来越难上了?

首先,新课程倡导的新观念、新理论不能给当前具体特定的实践问题提供明确的详细解释或解答,只能给这一具体特定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提供启示性的帮助,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决策、检验来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将新课程的观念、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自己“行动的理论”。

其次,体育教育理想、教育观念和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素质的深层结构,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是素质的外化形式,而体育教学技能则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成分转化为外在行为表现的中介机制。

由此看来,如果体育教师既没有将“学到的理论”变为自己“行动的理论”,又没有掌握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学技能,光学了一大堆关于新课程理念的新名词,怎么能不感到体育课越来越难上了呢?

2.反思二:为什么自己力图转化角色,但往往却容易角色错位呢?

教师角色的特点向来具有权威和神秘感。以前教师往往扮演的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和灌输者、学生纪律的管理者和国家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因此,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教师也往往以权威自居。课改后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很多体育教师顺应课改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转换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新课程的建设者。

但是,转换角色是一个重大挑战,它不仅需要体育教师有更新教育理念的决心和勇气,还要有重建与这一角色相匹配的教学技能的智慧和毅力。

例如,体育教师要由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那么他就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互动转变,等等。相应地,他就应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倾听、沟通和合作互动的技能,使课堂活起来的组织管理技能等等。

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舞台上,体育教师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角色错位,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3.反思三:为什么课改这么多年了,有的体育教师进步很快,有的却步履蹒跚?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进程,课程实施存在着层次落差,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困难的原因之一。这就对体育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挑战。

有学者认为至少存在五个层次的课程。第一是“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带有很强的理想和浪漫的色彩,代表着课程的未来形态。第二是“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课程。第三是“领悟的课程”,是被教师领悟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正式的课程”会有各种理解和解读的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会有一定的差距。第四是“运作的课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实际上运作的课程与他们领悟的课程同样会有一定的差距。第五是“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因为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上同一堂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

要使“领悟的课程”尽量和“正式的课程”相吻合,体育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认知技能,要使“运作的课程”尽量和“领悟的课程”相吻合,体育教师必须提升教学操作技能,而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都必须提升教学监控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认知技能和教学操作技能这三种技能互为关联,共同组成教学技能。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技能重建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专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他们在课改中进步的快慢。

二、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技能的重建

1.与时俱进,补充新的体育教学技能

新课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课堂中原有的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当教师作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时候,教师需要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技能,教师新的教学技能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教师的人际活动技能、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技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教学研究的技能等等。

其中对体育教师来说人际活动技能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的特质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倾听。体育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和做法,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体育教师在倾听学生表述时要全神贯注,保持敏捷,努力理解学生见解中的关键点,并及时给予点拨;要善于欣赏学生表述的独特性并在倾听中捕捉和强化,对学生表述中不和谐不正确的声音要沉着应对,因势利导,切忌简单粗暴。

其次,要学会沟通。体育教学交流中的沟通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体育教师要真正为学生创设一种接纳的、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做到不仅让学生说话,还要让学生学会对话。

最后,要学会合作和互动。体育教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学练活动中去,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互动,在互动中感悟学生的需要,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自我。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成为同事的工作伙伴,应该赢得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支持,应该处理好与家长和社区的关系等。

2.推陈出新,更新体育教学技能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因此我们要更新传统教学技能。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丢掉传统的教学技能,对待传统教学技能的态度应该是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根据新课程的需要进行发扬、转换、更新,使其生成新的意义,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下面以更新体育教学设计技能和更新课堂管理技能为例加以阐述。

1)更新体育教学设计技能

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质而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与设想。一般而言,体育教学设计包括设计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体育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把水平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学时的教学中。

新课程对体育教学设计要求的变化在哪儿?

首先,变化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以往的教学活动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练,所以教学目标是围绕知识技能的掌握而确定的,现在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内容,教学内容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这一目标是从五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下面关于目标的两种表述:

A.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垫上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基本掌握后滚翻的技能。

B.通过后滚翻动作的学练,基本掌握其技能技巧,提高垫上运动的兴趣。

A将“兴趣”作为达成目标的措施或策略,而B则将“兴趣”作为目标,显然更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这是B与A的本质区别。

其次,变化体现在体育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要为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掌握而服务。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体育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师的“教”,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方便和需要,凸现教师的权威和支配地位,相应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削弱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倡导建构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改变过去刻板模仿、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体验。因此,体育教学流程的设计将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学方法的设计将注重学生的需要。例如:通州市新坝初级中学凌宏明老师设计的“障碍跑”教学流程,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障碍跑”中跑出花样、跑出活力、跑出快乐的一个好设计。

2)更新课堂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一种调整与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再是应付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而是要建设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首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班级学生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体育课堂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的状况和整体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恰如其分地赞赏和鼓励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营造一个自信、宽容、主动、合作、安全、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其次,要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一要有效组织学生学练,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得当、指导及时、评价有效;二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控,三要掌握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利用好时间、空间,调整好运动负荷,注意学生的运动保护和安全,进行教学进程的全过程监控,四要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

最后,要合理地使用评价和奖惩。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并不排斥原有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只是在运用这些方法时,体育教师要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把原有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融合并恰当地使用。

3.弘扬传统,坚守教学基本功

传统的教学技能有的要更新,有的则要坚守和发扬。体育教师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比如队列口令、动作示范、技能训练、运动保护和帮助、场地划线、简易器械制作、身体动作简笔画等等都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弘扬并在新课程实施中生成新的意义,发挥新的作用。

三、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重建和提升教学技能的几种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一个体育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重建和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这当然应该因人而异,方法的合理性和合适性是随教师内外部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的,但也有大家都会采用的一般性方法,例如定向自学、专家引领、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等。下面介绍新课程背景下被很多教师所注重和关注的几种方法。

1.实践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转换期。在这期间,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教师提高有效的教学技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反思,首先是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何需反思?我们可以从七个视角来发现问题,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七个反思的视角是:

(1)回顾教师作为学生的自我经历来反思;

(2)通过榜样教师的对比来反思;

(3)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回顾来反思;

(4)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5)通过访谈同行、专家、领导来反思;

(6)通过读书、参加培训来反思;

(7)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来反思。

2.观摩学习

观摩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替代”经验,在“社会比较”中改善自身的社会行为。

例如观摩体育课并进行评课就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怎样观课和评课呢?

首先要明确观课要求:一要端正观课态度,要认真地听和看;二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三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其次要掌握评课原则:一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二要站在学习者和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三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四要虚心学习,诚恳商讨;五要讲究艺术,注意评议的尺度。

最后要把观课、评课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放在以学论教上。观课、听课不能仅仅看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学,看教师、学生的互动。例如:

一看学生的学习心境是否愉快;

二看学生的学习参与是否主动;

三看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

四看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五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当;

六看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是否有效;

七看学生的身体认知水平是否较高;

八看学生的情意表现是否积极。

3.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来展开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由专家或指导者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决策训练;可以通过教研活动以论坛、对话或专项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双重活动进行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

4.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伦和伊芙首先开发的,是一种用教育技术来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提高在职教师业务水平的方法。如英国微格教学专家布朗所说:

5.我的教学反思和感悟 篇五

霍 莲 芳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我们学校也正式使用导学案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阅读应成为学习的重点,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而导学案教学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使用导学案可以根据单元训练重点给学生提供许多范文,让学生仿照范文进行习作,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根据教学实际,我将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作如下反思和总结: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教材,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设计导学案时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导学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游刃有余,思路清晰、增强了调控课堂的能力。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教学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中培养出自信,我深信我们的课改是成功的,我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老师的表现、学生的表现是前所未有的积极自信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比如电脑操作技巧的不断熟练,教学思路的清晰化、条理化程度更高。在课堂展示中,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在展示环节中,注重拓展和前后联系,这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大表现。在预习环节中学生对教材把握比较深刻,表现在对问题的预设、对问题的追问有深度。但有些地方还值得反思: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新课程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让学生的展示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一节课机械的必完成的动作,并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6.感悟新理念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我们整个的数学课堂,因为有了它,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但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要反问一下自己:我的课堂真正改善了吗?

案例1:强扭的瓜不甜——方法一定要多样化吗?

片段:这里介绍一位老师在处理算法多样化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教材背景介绍: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页“千以内数比较大小”,教材在编排上,已考虑到了算法多样化,因此,呈现了多种比较方法。)

情景导入后,教师问:312和285比,哪个大?你是怎么比的?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师: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们也是这样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

(下面没有学生举手。)教师着急了,就开始启发学生: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数数时是怎么数的?

(学生不理解)教师补充:先数哪一个数?

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我们是先数285,然后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比285大。

(教师听了很高兴,大大表扬了一番。)

师:小朋友们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300。

师:那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

(有几个学生举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应该比285大。

(为了巩固战果,这位教师又请了几个学生重复这种方法,然后,出示写有这三种方法的小黑板,让学生照着上面齐读。)

反思:听完后,我就在思考:课堂中,对于学生没提出的方法,教师是否有必要再补充呢?倡导方法多样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不仅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它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

看来,实施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想到的方法,应鼓励他们多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同时我认为,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方法的优化,比较出最方便简洁的方法。对于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学生没想到的,应该分两种情况去考虑:第一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没有包含这种简便的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法:第二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经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师就没必要再去花时间介绍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想到的这种方法就是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比较方法,它对于以后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是有帮助的,教师就应该乘胜追击,重点突出这种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引导学生呢?弄不好还可能造成以后在比较方法上的误区:认为老师介绍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可能就用这两种方法比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效吗?

片段:下面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面积与周长的练习活动课”

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几道巩固练习后,出示:16个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几种长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吗?现在请大家拿出纸片,前后4人为一组,大家讨论一下。

生:(30%的学生先表现出迟疑,但很快开始拿出准备好的若干正方形纸片,4人结成小组,有40%的学生未与他人讨论,自己操作;10%的学生漠不关心;20%的学生虽有讨论,但未具体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观点)。

此时教师快速巡视前排两组,回到讲台,整理一下教具,2分钟后示意结束讨论,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

反思:的确,以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课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教师一言堂,很多教师推导出给学生时间就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然而

主体地位与话语数量并非是一对绝对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课堂讨论存在的前提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仅仅在于时间量的简单占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讨论小组并没有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却有学生表现出些许倦怠、懒散。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言,讨论没有影响教师思路的走向,或者说,它仅起到完成教师既定思路的辅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所出现的表现,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经常会出现的,可总结成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情况是讨论时,学生只会说,不会听;第二种情况学生之间互相推委,都不愿说;第三种情况是少数学生在说,多数人只是充充场面。

如何改变这些状况,我作了一些尝试,一方面,我注意训练学生,比如培养他们会说,包括先思考后说,在小组内小声说,全班交流时大声说,培养他们学会听别人发言,学会等他人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学会边听边思考,同时还要学会赞赏别人,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作好榜样,学会欣赏学生的发言。我觉得这几点还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除了训练学生以外,我们老师自己也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其次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当学生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时,给予点拨诱导;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总之,教师要作为“引线人”和“及时雨”,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说小组讨论不是服务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的。

7.教学反思感悟 篇七

在本课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总感觉教学效果和预期有一定差距。曾尝试依据对教学过程的回忆, 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但遇到了瓶颈, 怎样也想不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于是, 我认真观看了教学视频, 并对自己和学生的每一句话做了实录。随着对课堂实录的深入分析, 我渐渐明晰了教学的突出问题, 并找到了改进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简况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 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合作学习和朗读, 对比体会凡卡记忆中乡下幸福的生活与现实遭遇的悲惨境遇, 了解沙皇统治下, 破产农民流入城市谋生, 深受剥削之苦, 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初定的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体会本文对比、反衬的作用。

根据教学重点,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整体回顾课文, 提出质疑; (2) 阅读凡卡学徒生活的不幸遭遇, 产生同情; (3) 阅读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感受凡卡眼中乡下生活的快乐, 并在分析乡下生活真正的状况后, 深切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 (4) 体会对比的作用, 总结对比和插叙的写法。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我选取了两个重点段作为突破口:一个是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述说学徒生活的痛苦经历 (第八自然段) , 一段是信的结尾。试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凡卡信里的内容, 了解凡卡当时所处的境遇。然后, 对比凡卡记忆中的乡下生活, 体会他当学徒的苦难遭遇比在乡下生活还要不幸。最后通过朗读第十自然段, 展现学生对前文的理解, 表现凡卡想尽办法说服爷爷把他带回乡下的急切心情, 并从孩子的话语中感受凡卡的懂事、善良、纯真, 从而在学生内心产生对凡卡这个孩子更深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二、对教学视频的量化分析

首先, 我根据教学实录对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分类统计, 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总的说来, 教师活动时间少于学生活动时间, 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 从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来看, 旨在解决本课重难点的第二、三环节教学时间安排有些不足, 教学环节安排的主次分配不是很恰当。这有可能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然后, 我将课堂实录文档中的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分别用红、蓝两种颜色来表示 (教师活动用蓝色表示, 学生活动用红色表示) 。标注后我发现, 蓝色的字明显比红色的字多很多。从颜色的巨大反差中不难看出, 虽然教师活动时间少于学生活动时间, 但是教师说的话却比学生说的多。也就是说, 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重, 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教学过程细节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教学过程细节的分析和思考, 我发现, 本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提问和教学要求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 使得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时难以达到教师预期要求, 而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得不说更多的话来对之前的提问或要求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下面是对几个教学片段深入分析后形成的一些反思。

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打开书73页。上节课我们读了凡卡的信, 这节课我们浏览这封信的内容, 找找信中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做学徒所受的苦?

(生读第八自然段内容。师出示第八自然段。)

师:从第八自然段中哪儿看出凡卡做学徒所受的苦?他都受了哪些苦?用原来学过的方法做标注。

(生画批。)

师: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生自读所画的句子。)

师:根据提示说说你的感受。

师:三个同学一组说说读到这些句子时, 你感到了什么, 想对谁说什么。

(生交流。)

1. 课堂提问和学习要求要有一定的连续性

在上例中, 教师意图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 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再谈谈感受。目的是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仔细分析, 我发现此环节教学过程中, 提问的设计存在问题, 缺少将一个重点问题贯穿全过程的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凡卡受的苦?说说自己的感受”, 而对学生提出的回答要求却是“读到 () 时, 感到了 () ”。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急于规范学生表达, 给出了填空题, 看似是在降低交流的难度, 实际上对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造成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表达交流的内容缺乏连续性和层递性。这样的提问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朗读、思考和内化的时间, 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 反而给他们的思考造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 教学过程基本是在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不断追问中进行。原来, 这就是造成教师语言过多的原因之一。

2. 围绕课文主旨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实录2

生1:我读“老板娘……”感到难过、气愤和疑惑, 我想对老板娘说:“凡卡是来你这儿做学徒的, 而不是来当奴隶的。”

师:你的疑惑是什么呢?

生:老板娘让凡卡收拾青鱼, 凡卡去做了, 为什么还要戳他?

师:还有吗?

生:读到“老板……”时, 我感到很气愤, 想对老板说:“凡卡是来这里学本领的, 不是当牲口使唤的, 在看孩子时他睡着了, 人都有这样的时候, 你不该打他。”

师:王玲玲很有同情心。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我从“稀粥……”这段话, 感到很疑惑和难过, 我想对老板说:“凡卡是来学本领的, 为什么不给他吃饱呢?”

师:凡卡干了很多的活儿, 却还要挨毒打, 挨饿, 这是为什么呢?请总结凡卡在信里诉说自己受了哪些苦?

生:凡卡在信里诉说自己受到了心理、生理、身体的苦。

师:身体上的痛苦?

(生:……)

师:用一个词, 说说凡卡受了什么苦?

生:挨饿。 (生板书。)

师:还有吗?

生:挨打。 (生板书。)

生:受累。 (生板书。)

师:这让你想起了谁?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他不仅受到身体的折磨, 心理上也十分痛苦, 再来读一读。

(生自读第八自然段。)

师:从这个自然段, 我们体会到老板是个怎样的人?

生:老板是个狠毒、自私的人, 他对一个孩子这样。

(师板书。)

在课堂实录2中, 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使学生深刻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不幸, 从而更好地理解凡卡这个人物的命运。但从提问的引导和反馈过程来看,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投入到老板身上, 变成体会老板的冷酷。学生虽然体会到老板对凡卡的冷酷、自私, 却拉远了与凡卡的距离, 偏离了课文的主旨, 对体会文章对比和反衬的表达方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现在想来, 学生和文章主人公凡卡年龄相仿, 比较容易心灵相通, 只有抓住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内容进行文本的朗读与对话, 才是解决问题最佳的突破口。在这里, 或许可以这样问:“凡卡的学徒生活在你看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朗读要求

课堂实录3

师:凡卡经历了这么多不幸, 他在信里是怎么说的?请大家读第十自然段。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自读。)

师:同学们准备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哀求的语气。

师:女生用哀求的语气对爷爷说说这番话。

(女生读。)

师:男同学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生:应该用乞求的语气。

师:男同学再读一读。

(男同学读。)

师:你感受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凡卡是个非常可怜的孩子。因为…… (师板书:可怜。)

生:凡卡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因为…… (师板书:孝顺。)

生:凡卡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因为…… (师板书:懂事。)

生:凡卡是个非常坚强的孩子。因为…… (师板书:……)

师:看到这样善良可爱、孝顺懂事的凡卡遭遇不幸, 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凡卡给鞋匠铺做学徒却没有鞋穿?爷爷为什么送走凡卡?老板为什么这样对他?

师:我们要看看凡卡生活的历史背景, 读一读。

(师出示资料, 生自读。)

师: (解释资料) 为什么老板这样对待凡卡?

生:老板想压榨凡卡, 社会黑暗。 (板书:社会黑暗。)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问题“同学们准备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最恰当的回答就如课堂实际一样, 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论“……的语气”。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说得多, 读得少, 难以深入课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和感悟也就难以深入了。如果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 应当是在提问后, 对学生的朗读提出明确要求, 比如先将“怎样的语气”批注在课文相应位置, 然后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练练朗读, 之后进行全班的展示和交流。

四、教学反思的收获

通过这一次对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和反思, 我更加明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可不是在课堂中简简单单安排了读书就行了, 而是要根据教材文本不同的特点, 选取不同的重点段落,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或是理解性的, 或是评价性的, 或是鉴赏性的, 或是创造性的。通过指向明确的提问和朗读要求, 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 有目的地朗读, 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经历了这样一次教学反思后, 我准备在以后分析教材时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 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落实在哪儿?要求学生重点朗读的段落可不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这个重难点?课堂提问、学习提示、教学反馈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在课堂提问方面, 今后自己设计问题前,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也就是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想怎么干。目的明确了, 提问才会有针对性;问题精准, 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引向重点学习内容, 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习。

8.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篇八

【关键词】 政治课 感悟 反思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1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决定认识,认识决定行动。这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维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为行动提供指南。由此可见正确思想的重要性。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保持思想的正确性和积极性,就一定要尊重科学规律,要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指示来引导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领会先进的思想,用来进行自我感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让学生快速的成长起来。

一、正视自己,剖析自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人之长,量己之短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要先正视自己,剖析自己,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拟定完善自己的方案,寻求自我提升的方法。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要认识自我,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我们都知道看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这个人的内心,看这个人的思想和品格是否高尚,这就是内在美,也就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学生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外表再怎么美,如果品德不好,照样遭人唾弃,惹人嫌恶。相反的,我们要在政治课上多向学生列举正面积极的事例,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学会用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反思是成长的最佳途径

先贤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许做不到那样,但是见贤思齐,经常反思依旧是学生快速成长的最佳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个性鲜明,思维的指向性很明确,很有想法。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老师引导得当,那么这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他们创新能力的萌芽,稀奇古怪的想法意味着他们将拥有无穷的创新能力。相反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鲜明的个性已决定他们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本质,将会成为老师们头疼的对象。我认为当前政治教师的任务就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把不同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梳理,逐个点拨,利用相互之间信任关系教会学生借助老师的力量调控心理矛盾,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现象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因此,政治老师要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要知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生理现象,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才能促进他们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当矛盾出现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自我反思,看看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然后再进行自我疏导,教会他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理解对方,那么矛盾就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三、控制情绪,调节心态

人的情绪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最复杂的。同时,情绪也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情绪对人也有消极影响。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情绪变化也是反复无常,政治老师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学生能够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合理发泄法和理智冷处理法等。控制情绪,才能调整心态。在初中阶段尤其是要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逃课、上网、谈恋爱等不良行为的诱惑和思想上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努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为自己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又能够从小事一步步努力做起,不断战胜学习、工作中的惰性,能够吃苦耐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磨练中获得成长。

四、自我提升,做好楷模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其对学生人生的深刻影响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说法,因此,要想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首先要树立好榜样。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因此,政治教师自身必须要先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注意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学习的良好楷模。

结语

上一篇:雷锋日宣传稿下一篇:迎接中秋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