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24-06-2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选12篇)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台词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的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在从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像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像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见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地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得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娇嫩。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阿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在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防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

女人: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这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文雅。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到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我看到你了,你和我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了。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向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二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相传他是天神宙斯与凡人塞弥丽之子, 天后赫拉设计, 使其在母亲腹中遭受雷击。 塞弥丽化为灰烬, 而狄奥尼索斯被宙斯救出, 并从大腿上使他重获新生。 狄奥尼索斯通晓各种自然秘密, 永远散发着活力与热情。 他作为掌管农事之神, 传播种植葡萄与酿酒的技术, 因而被称之为“酒神”, 而他的死亡与复活, 也成了生命循环的象征。 酒神崇拜与古希腊的狂欢仪式密不可分,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 人们讲述着狄奥尼索斯的故事, 纵饮狂欢, 极度迷狂, 高潮时甚至撕碎人与动物, 饮其血, 食其肉, 藉此与神合为一体, 来纪念酒神的受苦、死亡与复活。

尼采认为, 狄奥尼索斯象征着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奔涌, 在痛苦与狂喜中达到一种自弃状态, 并逐渐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 酒神的本质在于“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1) 。 酒神状态是一种“境界”, 因而“醉”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的一种情感放纵, 并使生命兴奋而丰盈, 在释放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后感到生命的欢畅淋漓。 “酒神”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盈之感”, 是对人生的肯定。在这种“形而上”的“慰藉”下, 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正视困难, 感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与享乐。此外, “酒神精神”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注重人文精神的关怀, 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只注重外部世界的征服、缺乏对人的关怀的弥补, 因而也对整个欧洲思潮产生极大的影响。

首先, 酒神精神体现了人性的自然与神圣。 在纵情狂欢之际, 人忘却自我, 忘却日神的清规戒律, 与自然合为一体, 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与融合。 而个体逐渐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 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 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在酒神的迷醉状态中, 个体通过自我否定, 重新回归自然。 另外, 在酒神出生时, 因身份不纯而不被众神承认, 他经历重重困难才得以成为正神。 作为奥林匹斯山唯一来自人间的正神, 他诠释了人能够成为自己的神这一概念, 这证明人性与神性同样具有价值。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与人同形同性, 不仅与人的生活习惯相似, 也具有人的优点与弱点, 如善良、宽厚、慷慨与嫉妒、憎恶、狡诈等等。 虽然神也有种种弱点, 但并不影响它们在人类心中的神圣形象。 狄奥尼索斯作为来自人间的神, 与人更为接近, 更有力地说明人性与神性一样, 都具有神圣的意义。 这也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景, 和对人类自身的肯定。

其次, 酒神精神体现了人生的审美价值。 生命本身作为一种冲动, 如果被缚之以清规戒律, 则无法带给人审美的感受。 只有将人性释放, 展现出其本真的需求,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美好。 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痛苦与快乐都应该被接受。 即使外在世界有其丑陋的一面, 人生有其坎坷波折的一面, 苦难仍具有审美意义。 在酒神审美意识的影响下, 人性的激情、欲望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 而个体由于人性的审美价值, 才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能量。 通过酒神精神营造的醉境, 人们可以进入一种形象的意境, 以一种假象来克服自身的痛苦与烦恼。 而只有人生得到审美化, 个体有了审美化的享受, 世界才值得我们留恋, 人生才充满了审美的价值。

第三, 酒神精神蕴含着人强烈的生存意志与生命活力。狄奥尼索斯历经波折, 即使酷刑也无法将其摧毁。 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维护生命权利的精神, 体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即使人生是悲剧性的, 也要以勇往直前的生命动力来维护个体的尊严与生命力, 显示出人性是不可战胜的, 也是不可侵犯的。 酒神精神的乐观同样体现在它肯定生命的同时, 并不否定毁灭。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不会将毁灭视作生命的终结, 而是认为, 生命是永远持续生长、发展的, 生命在扩充自身的同时, 也带有容纳异己的力。 个体的毁灭无损于生命的绵延, 真正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个体会超越善恶, 遗忘现实乃至过去, 在肯定生命提升的同时, 接受毁灭带来的一次对生命的彻底更新。另外, 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初期, 由于宗教与理性主义的蒙蔽, 它备受冷落。 而酒神精神颠覆了原有的价值体系, 将人性作为价值体系的中心, 从这一意义上讲, 酒神精神是尼采肯定人性, 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有力武器。 它肯定现世生活, 肯定个体生命, 提倡高扬个体生命的色彩与活力。

当然, “酒神精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尼采本人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哲学家。 他的一生都独来独往, 离群索居, 不了解世态人情, 因而他的结论难免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忽略了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 如若个人主义的思想过于强烈, 必将形成“自傲、自负、狂妄”的性格, 无法融入社会与人群。 假如个人主义过度泛滥, 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后果。 如《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 由于他个人主义思想至上, 将自己看作可以恣意逾越道德、逾越社会责任的“超人”, 才会一步步走向毁灭。其次, “酒神精神”的理念过度强调非理性的作用, 无法平衡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关系。 一个人想要得到全面发展, 理性思维的作用仍然带有极大的比重。 如果除却理性思维, 单纯强调非理性的作用, 整个世界就会陷入混乱, 严谨的社会秩序也无法继续维持。 第三, 假如依据“酒神精神”, 按照生命力的强弱来判断行为的后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暴力的肯定。 如酒神狂欢时的群情亢奋、忘乎所以, 仪式高潮时甚至可以“撕碎人或动物, 饮其血, 食其肉, 藉此与神合为一体”, 如果这样的“醉境”得到完全认可, 那么一切暴力都有了合法的理由, 而不合理的战争也无需遭到谴责了。 第四, 酒神精神过分夸大了文化与艺术在重建社会方面的作用。 如果单单强调文化与艺术重建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因素, 则犯了片面的错误。

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酒神精神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一个不知名的女人的动人故事。 这位女子在第一次遇见心仪的男作家R时, 便对他一见钟情, 此后一直默默爱着他。 即使为了这份从未得到回应的爱情, 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 在小说的主人公———这位陌生女人的身上, 体现出酒神精神的狂热与坚强。

(一) 癫狂爱情营造的醉境

酒神的本质是醉, 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将人们带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感受到平常生活中没有的体验, 和一种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的真正的疯狂。 无论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抑或思想与心理已经成熟的成年时期, 陌生女人对R的爱情都达到了这种沉醉的状态。 当她十三岁初次见到R, 就“整天什么也不干, 就是在等着你, 来窥探你的一举一动” (2) 。 作为一个小姑娘的她始终将自己封闭起来, 单单透过门锁来窥探R的一举一动。 她拒绝外在世界, 只在想象中亲近痴慕的爱人, 陶醉在为自己筑造的单独空间里。 “我成天悲愁, 一心只想悲愁;我看不见你, 也就什么也不想要, 只想从中获得某种陶醉。 ” (3) 这种别无所求、一心沉迷爱情的“醉境”给予她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愉快的享受。 “离开了你, 我不愿高高兴兴, 心满意足的生活” (4) , 她拒绝听音乐会, 拒绝看戏, 也拒绝郊游, 女人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享受这种“醉境”, 在爱情中充分释放自己, 全心全意依恋他人。 青年时期的她重返维也纳, 在凛冽寒风中苦苦等候, 为了远远见到他一眼。“我对你的激情依然一如既往, 只不过随着我身体的发育, 随着我情欲的觉醒而和过去有所不同, 它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 (5) 。 直至成年, 她宁愿放弃原本平稳安逸的生活, 也不愿错过与R的一夜相会。 女人完全沉醉于爱情, 沉醉于爱情带来的幸福和满足。受酒神精神影响的人在狂欢和沉醉中, 可以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放纵快乐。 当他们疯狂地沉迷在这种不顾一切的享受中时, 这种沉醉也具有无限的魅力, 将现实生活的繁琐和悲伤释放, 从而享受到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完美的幸福感。陌生女人这份炽烈而痴狂的爱情, 无异于酒神精神的狂放与陶醉, 使她在安静中寻找一种沉醉的疯狂。 尼采曾说, “只有迷醉才是真正的生活和真实的自我, 其余的一切, 无论其为精神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艺术的, 都只不过是达到迷醉状态所要克服的障碍” (6) , “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和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 (7) 。 女人一心沉醉在爱情中, 既感受到全心全意奉献爱情的幸福, 又感受到这份爱情无法得到回报的痛苦, 二者的交织, 恰恰与酒神精神的“癫狂”不谋而合。 另外, 女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R, 未尝不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追求, 而这种忘我的追求已然带上一种非理性的色彩。 卢妍红在 《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中谈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非理性爱情” (8) 。 女人已然将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情视作一种极尽生命去释放的激情, 它狂热、奔放, 恰恰与酒神精神体现的非理性色彩相吻合。 女人酣畅淋漓的爱情体验, 即是酒神精神所代表的忘记一切清规戒律、恣意纵情狂欢的精神。

(二) 直面悲剧人生的坚强人格

为了一生中屈指可数的几次相会, 女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而她的一生, 也完全是一场痛苦的悲剧。 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 首先遭到的是外界对她的遗弃和孤立隔绝。 她缺少父爱和母爱, 也缺少同龄的玩伴。 只有在搬到因斯布鲁克的前一天, 母亲才勉强“温柔地”吻了她。 而邻居的孩子对她也只有辱骂和殴打。 她倾尽全力, 试图将对R的热恋掩盖所有的苦难, 以这份情感寄托支撑起内心的信念。 然而, 她遭受到的是R对她的一再遗忘和抛弃。 她不愿加重R的心理负担, 宁可自己默默忍受怀孕和分娩时的痛苦。 即使产房里地狱般的经历, “穷人不得不遭受的凌辱, 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耻辱” (9) , 她都毫无怨言。 甚至“要是我还得再去一次这样的地狱, 并且事先知道, 我将受到什么样的折磨, 我也不惜再受一次, 我的亲爱的, 再受一次, 再受千百次” (10) 。 以至于成年之后, 女人放弃了她安逸富足的生活, 忍受病痛带给自己的折磨, 孩子离世带给自己的孤独, 也丝毫没有抱怨。 相反, 她将自己悲惨遭遇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 并且因为能与R有短暂的相会感到知足。 “即使在我的身体因为阵痛扭作一团的时刻, 即使在痛苦把我的灵魂撕裂的瞬间, 我也没有在天主面前控告过你;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那几夜, 从来没有谴责过我对你的爱情” (11) 。 虽然这份错误的爱情让自己身心俱伤, 陌生女人依旧乐于以自己全部的热情与活力去享受。 她尽管痛苦、挣扎, 仍然以爱和奉献包容R所有的冷漠, 坚强度过重重困境。 这种宽容与坚强, 这种直面悲剧的乐观精神, 也正映衬了酒神精神的自尊、坚强与活力。 在酒神的狂欢状态下, 人们进入了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状态, 一切都发生改变, 黑暗和虚伪都化作虚无, 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让人充分享受到一种和谐的快乐。 尼采也这样描述, “希腊人的酒神宴会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化日的意义。 ……其表现是:痛极生乐, 发自肺腑的欢喊夺走哀音;乐极而惶恐惊呼, 为悠悠千古之恨悲鸣” (12) 。 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 酒神获得了充分释放, 而人们学会了如酒神般释放生命中的痛苦和悲伤, 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于是, 忍受生活的痛苦和悲伤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个体将暂时遗忘人生的苦难, 而感悟生命的欢娱与狂喜。 这恰恰是酒神的悲剧意义———使人拥有坚强的意志, 感受到生命的欢畅。 陌生女人将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意义, 视作之高无上的激情, 而她一心钟爱的作家R只把她当做过眼烟云, 这是女人的爱情悲剧, 同样也是她的人生悲剧。 但是女人正视悲剧、超越悲剧, 以自己无悔的人生态度面对所有的灾难与不幸, 在悲剧人生中享受爱情为自己带来的狂喜, 同时也保持了人格的尊严和独立。 因而尼采也高度赞扬这位陌生女人, “这不仅仅是奉献, 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 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奉献。 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 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13) 。

(三) 生命的超脱与升华

小说结局是陌生女人在孤独与病痛中离开人世。 “只有我死了, 你才会收到一个女人的这份遗嘱”“要是我还得再活下去, 我就把这封信撕掉, 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就像我过去一直沉默一样” (14) 。 然而, 这位女子虽然肉体死去, 但她在精神上得到永生, 完成了生命的超脱与升华。 女人已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自由奔放的爱情, 永远萦绕在R心中, 因为“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漂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15) 。 生命虽然消逝, 但不朽的爱情永存。 这与酒神精神倡导的生命活力是相符的。 陌生女人将爱情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通过留存于世间的热情, 显示了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 一种无论受到外界怎样的压抑, 也要释放人本性活力的生命热情。 生命与死亡是生命现象的两极, 女人虽然死去, 可她同时获得了永远的新生。 这同样诠释了酒神精神“毁灭是对生命的彻底更新”这一概念。 酒神精神是对生命的无限肯定, 它追求超越, 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而反对弱小、平庸、安逸和悲观。 它肯定生命的张力与永恒, 提倡人们去实践生命的意义,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将超越善恶, 遗忘过去, 永远提升自己的生命力。 至此, 酒神精神以独特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力量:即使人生是一场悲剧, 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 不要失却它的壮美。 女人尽情释放自己热烈的爱情, 将肉体生命化作一曲悲壮的颂歌。 而肉体的毁灭, 恰恰是精神的永存。 她已然超越生死, 将生命热情永存于世。因此, 卢妍红的论文《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 中这样总结, “‘陌生女人’不愿放弃的不仅是具体的爱的对象, 更是在爱的心灵世界中蕴含的理想的生命境界。 正因如此, 她的爱情具有了无条件性, 不管对方如何, 不管有无回应, 她都执著地爱着, 在爱情中通过沉迷于另一个人来达到最高的生存。 爱情铸就的个体生命的光辉, 使她的爱超越了所爱的对象, 甚至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男女关系而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穿透时空, 凌驾于真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关系之上, 应和着人类从古至今始终不灭的追求。 ” (16)

茨威格笔下的陌生女主人公, 依靠自己富于激情的生命, 以强烈的人格魅力直面薄情的男子与无情的人生, 最终超越时空, 以凄美的方式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剧。 尽管结局令人唏嘘, 但女人身上表现出的癫狂、自尊、坚强与超脱, 体现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价值。 而这位陌生女人也凭借自己这份饱含激情、凌驾生死的爱情, 永远存活于历代读者心中。

摘要:斯·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她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一名根本记不起她相貌的男子, 临终前以一封催人泪下的信表白自己毕生的爱情。这位陌生女人忘我、几近病态的爱情, 恰恰体现出尼采的酒神精神。而她自尊、坚强的个性, 以及内在的生命活力, 都与酒神精神相吻合。

关键词:酒神精神,陌生女人,悲剧,生命

参考文献

[1]斯蒂芬·茨威格, 张玉书, 译.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2]弗里德里希·尼采, 周国平, 译.悲剧的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4]卢妍红.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华中师范大学, 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三

关键词:陌生化 爱情观 叙事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原本来自诗学范畴,本意是“使之陌生”,即通过艺术创造使审美主体从习惯化感知中剥离出来,通过艺术形式的难以理解而使主体增加感觉的长度和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实际上,“陌生化”概念可以广泛引入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创作过程也包括文本阅读的过程。本文拟从陌生化角度探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一中篇小说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效果,事实上,正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陌生化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这部小说在面世近百年之后还依然使读者们回味无穷。

一、陌生化的爱情观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差异、自由,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爱情中,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其他追求,不会为家庭而放弃爱情的独立性。这也是茨威格在其小说中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文化来源,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原著中将此观念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R的温柔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为她所带来的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为了爱情,她不顾金钱、地位、声名甚至自尊,与作家R有数次从陌生到熟悉的感情纠葛,之后又数次被R所遗忘。而女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无视男人的漠视,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使为了养活R的孩子而不得不卖身、卖笑,仍然心无旁骛、淡定执着,直到孩子因病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而作家R对这一切均毫不知情。这等纯粹、偏执的爱情是不寻常和奇异的,因此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读者有惊奇的快感。这种惊奇感打破了读者潜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审美主体面前。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进行描述:“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1]在《来信》中,茨威格将女人性格陌生化,将爱情事件极端化,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曲爱的狂欢曲。在他的笔下,女主人公对男作家的爱并非理所当然——他们年龄、社会地位悬殊,也并非众所周知——女人对他偷窥,凝视和仰望以满足其暗恋心理。尽管困难重重,女子对作家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激情,就像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反顾地表达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裹挟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令观众为之惊愕、动容又扼腕。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丝毫不知羞耻地哭了起来。”[2]

这种艺术家的“奇异表现力”正源于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从而与其他非文学性作品相区分,同时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则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以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3]从这一点来看,高尔基对女主人公的感受不但已被唤醒,且早已达到共情的阶段,而这正是茨威格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陌生化叙事结构

小说《来信》的表层结构为平铺直叙的线型结构,男女主人公如何相识,之后分离,再聚复又分离的故事;而其内层结构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它隐藏在故事情节的字里行间,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的不断变化,情绪的不断累积,心理伤痛的不断加深而发展,最终伤痛不治。其结构的层次分别由四段以“我的孩子死了”的段落标明:

第一段: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三天三夜我为这个娇小虚弱的生命进行了斗争;四十小时,当这个可怜的浑身滚热的孩子忍受着高烧的折磨时,我没有离开过他的床铺。”

第二段:

“我的儿子是昨天夜里死去的,如果命运注定我还要活下去的话,那么如今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第三段:

“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甚至在短暂的偶然相遇的时候,你都目光也从未掠过你所生的这个花朵儿似的小东西身上。”

第四段:

“我的孩子去世了,我们的孩子,如今除你之外,在整个人间我没有人可爱了。然而你,从来也不了解我,从我身旁走过如同走过一池透明的清水,踩上了我就像踩上了一块石头一样,你走了,越走越远,使我陷入永世期待之中。对我来说,你是谁呢?”[4]

这样的叙事手法首先使小说结构分明,叙事段落得以明确区分,同时营造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每一次的回环往复,写信者的情绪都有变化且不断积累,伤痛加深且加剧。这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得到依据。现代心理学表明,审美的实现来自审美主体的两种心理唤醒: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5]。在渐进性唤醒中,情绪的紧张度逐渐递增,情绪高度水到渠成。而兴奋性唤醒中,超过适当程度的情感剧烈上升,在唤醒下降时得到解除的愉悦。对应《来信》可以看到,上文所引的一到四段为低层次的渐进性唤醒,通过前在的已有的语言重复:“我的儿子死了”进行有规律的逐渐变化,而这种唤醒极为短暂,所以要佐以兴奋性唤醒。这种高层次的心理唤醒在小说中由情节的发展逐一实现,依次出现在每一次“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的段落之后。

在第一段之后,女主人公回忆与作家的初遇,受母亲的阻挠,及作家与其他女性的交往,标注着爱情的开始,伤痛的开始。在第二段之后,女主人公成年后与心上人重逢,感情深化,伤痛加剧,因为作家根本就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的少女,而在缠绵之后,作家显然也没有将狂欢的对象放在心上,伤痛加深。在第三段“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之后,女主人公与作家再度相逢与缠绵,但事后男主人公又将热恋中的女人抛之脑后,他当然不会认识自己的儿子!非但如此,作家还将女人热烈的献身当做是妓女的例行公事!这等伤痛如何能忍受?第四段“我的孩子去世了”之后,故事即将接近尾声。孩子死了,女主人公也将在伤痛中离世,要同自己毕生期待却有缘无份的爱人永别了。而通过对这四段的斟酌会发现,小说的情感基调和内在主题也由渐进性和亢奋性唤醒的交替出现而浮出水面:从第一段的平静语调和对爱情的希望到第二段的激动和沉郁,在爱情中挣扎,到第三段再被遗忘时,女主人公的感情疲惫和充满愤懑,对爱情日渐绝望;第四段临近结尾处,一句“对我来说,你是谁呢?”,虽然语调平静,却充满疑惑与沧桑,这疑问既是作家收到信之后的疑问,更是女主人公对情感、对人生的哀婉地叹息,是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凝结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亢奋性唤醒引入奇异的令人有惊讶或复杂之感的语言表现形式,极有可能维持审美主体的注意,同时因其模式不可能很快使人适应而迎合主体的逆反心理,诱发其对文本进行不断地玩味和揣摩。通过对熟悉事物,如文中“我的儿子死了”这一事件的“难化”和“陌生化”,营造轰轰烈烈的让人心潮激荡的观赏效果,以诱发接受者的惊奇感和惊异感,使其有強烈的探究到底的好奇心,最大化地维持审美主体的关注度,茨威格做得相当成功。

注释:

[1]张黎编选:《布莱希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尔基:《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书信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Julie Pivkin:《Russian Formalism·Histoty-Doctrine. The Hague》,Mouton, 1955年版。

[4]韩耀成:《茨威格精选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杨向荣:《陌生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4.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篇四

于一个人。有人也许会认为她有些变态,不过也不能否认是有这点可能。其实我认为,最后她选择:‘她和他‘的儿此文来源于和她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报复他——她深此文来源于的(我认为不可能没有一丝丝恨意)那个著名小说家。不知道,当这位小说家看完这封信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的??斯蒂芬.茨威格也没有再写下去了,也许这是留给我们读者思考的吧!

这样的此文来源于,不知道算不算此文来源于。如果按现在社会此文来源于的方式‘此文来源于他(她)就要让她(他)幸福快乐,自由’,我想那种此文来源于就不再是此文来源于了。单相思——在她刚开始仰慕喜欢他时候,感觉很美,可是最后她竟然此文来源于到了那种地步——生下了他和她的孩此文来源于,不告诉他……。这样是为了他吗?还是…………我想:她是看不惯他的那种风流生活,所以才会选择这方式去此文来源于他,去放任他。如果她把这一切早点告诉他,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哪怕他不承认,只给点钱……可是……孩此文来源于是最无辜的。为了自己那种疯狂的,自己折磨自己的,如此悲惨的,如此绝望的狂热的此文来源于,却要另一个生命来陪葬,呵:)这就是此文来源于吗?

不过,很佩服她,能用这种方式来此文来源于他,不管这是不是真正的此文来源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处在不同社会层次而发生了某种关系(此文来源于情……)时候,处在下层的人有时会采取一种很极端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的,就像故事里的她。她也许很自卑特别面对他——社会的大红人。在现代社会也不乏缺少这种现象——穷大学生该不该有此文来源于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篇五

十三岁时对男主一见钟情,直到她搬家也一直没有告诉过他;她攒够了钱回去“偶遇”他,和他有了一夜的感情,他又以出差的理由离开;她默默地为他生下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的生活委身于他人,再次与他相遇时他却根本没有认出他。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爱着他,同时又隐瞒着这份爱,直到孩子病重身亡才写信告诉他所有的真相。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这周又读了一遍。以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悲情,还会觉得女主很傻。“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所以即使她怀上了他的孩子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让孩子过上贵族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也不向他要钱。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女主这样做根本就不值得,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但几年过后的现在,见过了身边人的分分合合,听过了很多别人的故事,慢慢开始理解了这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的爱恨纠缠。就像小说中女主角对男主角一见钟情的场景:“亲爱的,在一刹那接触到你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后,我就明白,我已经完全属于你了。”“我以为,你眼中的柔情蜜意只是针对我一个人的。就在这一瞬间,我内心的热情全被点燃了。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成熟了,变成一个完全属于你的女人。”现在再读这本书,反而觉得很羡慕女主身上那种跨越时代的坚韧和勇敢,因为很难想象有人能这样地去爱另一个人,所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格外感动。

我一直觉得,爱一个人是一种能力。有的人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没有爱人的能力比如我,我总觉得我爱自己更多一些。可是当读到女主角说的:“我仿佛是你口袋里的怀表,绷紧着发条,而你却感觉不到。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一分一秒,为你计算时间,带着沉默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你可能只会匆匆地瞥它一眼。”我还是会觉得很感动,好像自己在一瞬间就感受到了爱情。

记得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整本书里最让我泪目的就是这句:“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看完觉得心里很难受,释怀是避免痛苦的出路,但爱情偏偏不易释怀。

6.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篇六

也许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至爱,只是那个人从未提及她的执著,而不经事的你只顾追求自己的美好,忘记了角落里注视着自己的陌生目光。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哭了,一个女人,从她不经事的童年到生命的凋谢,十八载花开,十八次燕南,她依旧守望着他,等候着他,等候他送来相识已久的目光,等候他送来锁定生命的戒指,等候他送来凋零青春的一支白色玫瑰。

年华匆匆而逝,从满怀心事的童年,到烟雨蒙蒙的花季,再到颠沛流离的结局,她的生命仿佛只因他而存在,只因他而精彩,可那男人生命中却只有她划过的一丝快感,只有她带走的一支惨白的玫瑰,玫瑰谢了,心也死了,死在那个没有星光的夜晚,死在他从未停留的心上,除了他,谁还能在那里留下半点印迹?他却淡忘了,淡忘了那个扎马尾的女孩,淡忘了那些斑驳的血迹,多少次相逢,多少次等待,他从未想起。他给她钱,给她回忆,给她绝望,可那女人不是他嘴角的朱砂痣,也不是他胸前洒落的饭粒,她只是他眼前飘落的一片叶子,只是他脚边滑过的一粒细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位作家郊游回来的时候,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这个女人他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个女人却深深地爱着他,她了解他的全部,也许在他看来,信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这女人来说,却是生命的全部。陌生的笔迹将一个女人凄凉的一生娓娓道来,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点点滴滴,零落在那几十页微黄的信笺纸上。那女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拿起了笔,蘸着墨水,落下的每一笔都是她生命和爱情的印迹,有甜蜜的回忆,也有痛苦的剧情,而她没有抱怨,没有责备。

作家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他对每个女人都那样热情,那样温柔,在他眼中,也许爱情不过只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表演,那男人把她当作街边的妓女,把她当作夜总会招摇的小姐。在万千人群中,在歌声飘摇的剧院,在灯光暧昧的夜总会,甚至只是一只搭在栏杆上的手,那女人都能认出他。而他,只识那女人曼妙的身姿,只识勾魂的眼神,即使站在他跟前,即使躺在他身边,他的目光依旧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

那天是他的生日,他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那女人已经带着她的等候轻轻地离去;那天是他的生日,他的花瓶第一次空落落的,他的心也空落落的,无所谓快乐与无所谓悲伤;那天起,却不会再有人记起,不会再有人在他生日那天送上一束清香的白色玫瑰,不会再有人给予他如此炽热而又不求结果的爱情;从那天起,那女人微弱的呼吸就此散去,那男人或许还能记起那些倏而忽逝的往昔,或许他自己也会就此老去。

我想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偶然的戏剧,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纠缠在一起,就像墙角的一棵树和一根藤,藤紧紧地缠着树,顺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躯蜿蜒上升,贪恋它,依偎它。而树却只识它的枝枝叶叶,只识那些慵懒的阳光,它舒展着肢体,从不肯低头看一眼盘在腰间的那株楚楚可怜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出现,男人恋上了她的母亲,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鲁克,在将行的那个晚上,她用尽了全部勇气,敲响了对面房间的铁门,却无人应答。

“从你的门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却走得疲惫不堪,就仿佛我在深深的雪地里跋涉了几个小时似的。”那四步路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的距离,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因为她的坚持,她回到了维也纳,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楼下,守望着他房间里微弱的灯光。某个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最终委身于他,那三个暧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间。可那男人却总是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离开,归来就再也想不起那个爱他的女人。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胆怯软弱,如果她能说出沉积在心里的话语,如果他能在离开的时候带上她,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改写。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那女人的儿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躯干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轻风捎来了干枯的叶子,他摊开微黄的信笺,故事也就尘埃落定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我和你如此接近,你吻过我的发稍,牵过我的手,我哒哒的马蹄从未惊醒过你紧闭的心扉,在你繁星满天的夜空里,我只是微不起眼的一颗,在你落英缤纷的小道上,我只是一片细小分明的枯叶,或许在那男人看完那封信的时候,他会感到惋惜,他会感到自责,然而斯人已逝,早已挽不回他不曾珍惜的情谊。

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七

一、独特的情节结构: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是叙事学中的概念。根据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嵌入叙事是指“叙事中的叙事”, 与之相对的是框架叙事, 即为嵌入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这种叙事结构类似于略萨所说的“中国套盒”, 特点是故事中套故事。

小说中故事正常的发展顺序是 (1) 女人遇见、迷恋、委身于R先生, 生下他的孩子但选择隐瞒, 而R先生只把她当作一夜风流的对象, 从未记得她。 (2) 女人的孩子死去, 自己病重, 写信给男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爱恋。 (3) 女人去世, 男作家收到来信, 阅读后思绪万千。但在小说中, 作家为追求艺术效果对事件顺序进行了变动, (1) (2) 合并于女人的信中讲述, 女人的信则在 (3) 男作家读信的过程中呈现, 由此便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结合具体文本来看, “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他开始往下念.....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2]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长信, 读完信后感慨万千。这就是小说的框架叙事部分, 出现在小说的首尾。陌生女人长达一生的爱情故事则作为小说主体, 以书信形式嵌在这一基本框架之中, 构成“叙事中的叙事”, 即嵌入叙事部分。

二、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的区别

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的设置, 将小说划分为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这两个相关联的部分, 文本内容决定了这两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中不同叙述手法的运用, 使小说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式面貌, 提高了文学的表现力。

1. 多变的叙述时间

情节的核心问题是对时间的驾驭, 涉及到如何处理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关系。时间的创造要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需要, 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的主要人物不同, 所采取的叙述时间手法也就有所区别。

从时间顺序看, 小说的基本框架即R先生收信读信的过程, 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嵌入故事讲女人对自己一生爱情的回顾与倾诉, 主要采用了插叙手法。“我的孩子昨天死了”是信的开头, 后文每插叙一段回忆, 作者都会用这句话再把时间拉回到女人写信的当下。

从时间速度看, 小说的框架叙事部分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延绵, 即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主要体现为结尾对R先生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从而突显这份爱情给他带来的巨大震撼。嵌入叙事部分则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压缩, 即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 女人数十年的岁月在一封信里集中展现, 给读者留下陌生女人一生都只用来迷恋R先生的痴情印象。

2. 双重的叙述视角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是根据某种眼光, 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独特的叙事结构设置使作者在基本框架和嵌入故事中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

小说的基本框架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非介入型叙述视点也就是零聚焦。“著名小说家R·到山里去进行了一次为时三天的郊游之后, 这天清晨返回维也纳, 在火车站买了一份报纸......‘四十一岁了’, 这个念头很快地在他脑子里一闪, 他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3]叙述者叙说、报道、描述或者展示所发生的事件和场景, 也能够自由进入R先生的内心世界, 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 但并不介入事件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利用这一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交代R先生的个人身份、生活情况与读信前后的心理感受, 为陌生女人的来信提供了背景并进行一定补充。

小说的嵌入故事是书信体, 因此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参与型叙述, 视点也就是固定式内聚焦。“我要和你单独谈谈, 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这种期待的心情, 使我四肢酥麻, 我正担心, 我不得不停住脚步, 心简直象小鹿似的狂奔猛跳———这时你走到我旁边来了。”[4]在嵌入故事中, 陌生女人身兼叙述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她是这个爱情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承担着叙述的任务。信的全部内容都是从她的眼光来观察、以她的口吻来叙述的, 主观情感色彩极为浓厚。作者利用这一视角直接表现陌生女人的所思所想, 细腻地刻画其心理活动, 竭力塑造出一个痴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的互动

基本框架与嵌入故事之间存在叙述手法上的区别, 但二者的嵌套模式让彼此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互动与映照, 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文学艺术效果, 具体表现在:

1. 精简小说结构

如果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整个故事, 小说会变得冗长且相对平淡。而如果直接略去开头结尾, 女人信中的倾诉就显得突兀而不真实。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R先生看信的时空、女子写信的时空、女子爱慕男子的时空叠合在一起, 使小说结构在高度精简的同时又不失自然。以一封信的篇幅集中展现一段长达数十年的漫长爱恋, 时距上的压缩加强了这个爱情故事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度, 让人在回到R先生读信的时空中时有一种恍惚之感, 和R先生一样陷入长久的沉思。除了使小说结尾余韵悠长外, 这种结构上的精简还构成了小说的悬念。“他的目光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指的是他, 还是一位臆想的主人公呢?”[5]一个疑问未解, 一个悬念又起。“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 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6]双重悬念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吸引读者展开阅读。

2. 增强小说真实性

小说的基本框架交代了R先生的住址位于维也纳, 家中有仆人等细节, 这些细节与嵌入故事中女人信里的叙述相吻合。尽管小说结尾R先生依旧不能完全回忆起这个陌生女人, 但那个摆在桌上的空花瓶无疑证明了这份爱恋曾经真实存在。“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曰老给你送白玫瑰呢?啊,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7]框架内外细节的相互补充印证, 提高了小说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也让陌生女人的爱情更容易打动读者。

3. 丰富读者情感体验

框架叙事结构使小说具有双重的叙述视角。基本框架所采用的全知全能视角引领读者先将目光放在R先生身上, 而随着信的引出, 读者和R先生一样被激起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由看R先生转为受邀站在R先生的角度一起看陌生女人。嵌入故事采用的是书信体第一人称视角, 又加之细腻的心理描写、叙述时间技巧的使用, 读者在读信过程中会不由自主进入陌生女人的角色去看R先生。等信读完, 读者自然又想重新审视R先生, 渴望在他那里得到故事的证实或推翻, 而结尾处基本框架的全知全能视角正好能够满足读者的这一需要, 对R先生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描述:“他从颤抖着的手里把信放下, 然后就久久地沉思。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 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 想起一位姑娘, 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8]小说读完, 读者再次回到旁观者的身份, 既看陌生女人, 也看R先生, 反复回味这个堪称传奇的爱情故事。通过框架-嵌入式叙事结构, 读者得以站在旁观角度、R先生角度、陌生女人角度全方位地进入并审视小说人物, 由此得到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深刻。

综上所述,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框架-嵌入式的叙事结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小说首尾部分作为基本框架给读者以整体把握, 书信部分作为嵌入故事彰显小说主题。二者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小说的形式面貌, 提高了文学表现力;其互动则精简了小说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丰富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最终使陌生女人的的形象和她的爱情深入人心, 好比远方传来的一曲乐声, 奏响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八

关键词:美术空间;造型空间;铅灰色调;目光空间

1 造型的空间

美术空间是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人的观察与表达,通过静止的画面展现动态的趋势。电影则是文学剧本、美术空间与音乐听觉的结合,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展示动态变化的综合艺术。自诞生以来倍受观众青睐,美术作为古老的艺术并没有呈现衰微的气息,依然在电影创作中展现特有的魅力,在画面空间的塑造与氛围的烘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美术与电影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激发的合作关系。

影片对封闭的四合院落的遥拍可谓独树一帜,摄影机的镜头从大门外由上到下,由俯拍镜头到平视镜头,由远及近缓慢旋转摇移,挂着两盏大红灯笼的房屋典雅肃穆地呈现在画面之中,美术的造型空间叙事由此展开。

四合院的北屋是大房子,是作家的房子,刚搬来时邻家女孩只听见屋内的笑声和音乐声,透过自家的小窗感受温暖洋溢期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进入作家的大房子(室内木地板),屋内不只有豪华的椅子和床榻,还有支起的画架和墙上的国画,还有通向书架的窄窄过道,“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这是邻家女孩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

北屋的大房与邻家旧屋之对比,有着符号的象征和寓意。一个是北京名气不小的作家,一个是不为人知的邻家女孩,前者高大英武,后者素朴卑微,在常人眼中,身份地位的差异不会有什么故事发生,然而正是不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影片做了很好的伏笔。

在镜头的摇移、俯拍、近景、远景的交错中配以青砖、灰瓦、石墩、木门,依次展现不同的胡同窄巷。有过年的窄巷,灯笼高挑,热闹喜庆,一个吃糖葫芦的邻家女孩,天真烂漫;有雪夜的窄巷,少女与作家的相遇,雪夜无声,干净透明,诉诸衷肠,情真意切;有等待的窄巷,是作家的健忘症还是多情而无情的遗忘?人未可知。窄巷的白杨树枝高高向上的符号是少女的自尊和高贵的象征。当她身有怀孕的时候选择自己离开,而不是要挟作家;当她最后一次离开作家的北屋,把钱递给了老管家,而不是当面证明自己爱的忠贞。

“蒙太奇之父”爱森斯坦(Eisenstein)曾经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意指从两个画面的对比组合营造出多种象征和寓意。如同完形心理学家卡夫卡(K·Koffka)说:“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1]画面的整体绝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有机体的展示。

在北屋大房与胡同窄巷的对比之中,几种符号的对比运用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综合累积的整体结构渲染,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空间对比的悬殊与突兀,强化渲染了邻家女孩不同成长阶段的内心变化,也勾起观者的审美期待。

2 铅灰色调的空间

影片铅灰的色调,统一全场,流淌着淡雅哀伤之情,昏黄灯光与大红灯笼又是点睛之笔,不乏喜悦与冲动,温暖与欢乐。背景音乐是琵琶的悠扬与钢琴的清脆对比轮番出场,铅灰素朴的色调与缥缈忧悒的音乐的结合正在制造一场久远的氛围,从自卑到自虐再到自恋。

在少女回家的火车画面中,树影婆娑。在江边的行走,自由自在。在云雾弥漫的小镇,诗情画意。未婚先孕的少女没有道德的压力,没有苦难的经历,尽管是战争期间。有的是想念、回忆、遐想和思索,蒙太奇的并置手法发挥着超越时空的功能,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营造了一段自怨自艾的凄美的爱的画面。少妇的孩子也是作家的孩子,是孩子的存在支持她继续爱的信仰,不愧一个“爱的圣徒”。

1945年战后舞厅的场景,昏黄的灯光,音响动作合成的华丽唯美,喧嚣骚动。在旋律与舞姿的相伴相拥之中,浮华艳丽不经意间转换成为凝重的黑色、扭曲变形的体态和影影绰绰的舞姿,鬼魅般的声影充斥画面。这种镜头模糊处理的艺术手法预示什么?没有道德的判断,没有社会的控诉,有的是人生的写照,是白描又是写意,是淡彩又是浓墨;有的是人性的揭露,战前的作家与少女、战后的作家与少妇之间的关系,暧昧又陌生,如同剧场的灯光忽暗忽明,乍暖还寒,令人唏嘘不已。

3 目光相遇的空间

回顾影片前后四次的相遇,第一次是邻家女孩即将离开北平,独自一人蜷缩在作家门旁的黑暗的角落里等待他的归来,也许是内心的渴望能够拥有目光的相遇。如同后来的自述写道:“只要看到你的名字就是我的节日。”第二次相遇的背景是学生的爱国游行,在窄巷的酒家,雪花簌簌,窗前的谈笑与对饮。第三次相遇的背景是木地板的舞廳,喧嚣骚动,人与人之间是调情与嬉戏。最后一次相遇是作家读罢来信,站在门前,探头张望,依稀记得,还是隐隐觉得曾经的邻家女孩?以上四组镜头的拍摄和把握给予观者不同的意象,通过目光相遇的空间烘托了情与性的跌宕起伏,缠绵悱恻。

确切地说,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不算真正的相遇,那是单方面的渴望与诉求,或者心理意义上的相遇,影片前后两次的心理相遇的呼应算是作家给予“爱的圣徒”的一段补偿?镜头由近及远从作家的门前缓慢推移到邻家瘦小女孩贴窗张望的好奇目光,令人落泪。

中间两次的实质相遇,不只是目光的相遇,还有身体的相遇。画面的身体动态和背景处理虚实有度,恰到好处。前者是青春少女的忸怩与羞涩,背景模糊,浮想联翩;后者是风韵少妇的狂放与纵欲,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前者享受爱的愉悦和欢乐,后者宣泄性的压抑与幽怨;前者被动得到白玫瑰,坚定爱的信仰和等待,后者主动索取白玫瑰,不再相信爱的到来。

影片以倒叙的手法逐一展现空间、时间的变化。期待视野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它包括读者已有的文学经验、阅读中与文本的交互期待和不断重新调整期待视野的循环动态过程。而在电影观赏中通过空间画面的展示结合动作、音乐和语言旁白,内化为观者的审美期待和心理期待,并且不断调整期待视野。从邻家女孩到青春少女再到风韵少妇,这个“爱的圣徒”不断做出挑战世俗的行为。

4 结语

茨威格(Zweig)曾经说过:“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无限。”[2]这样一个“爱的圣徒”跨越了那个战争的岁月,没有惊世的行为,只是爱着,爱着一个对方都不知道她存在的人。

影片通过美术空间叙事,展示了造型空间、色调空间与目光相遇空间的不断切换与转换,在北屋大房、胡同窄巷、铅灰色调、昏黄灯光、目光相遇的符号与意象中,在缥缈忧悒的音乐中统摄全场,影片中“爱的圣徒”始终怀抱爱的信仰,纯粹、执着、干净、透明。整个电影使观者不仅获得剧情感染,还有美术空间叙事散发的美的画面。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71.

9.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九

书中的女主角穷尽其一生去热烈地爱着男主,这就是一场史诗般的暗恋,一位坚贞不渝的女人的独角戏,一场自杀式的决绝的爱情。她将自己的爱情当做唯一的信仰,真真正正地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已然泪流满面,作者将一个女孩到女人暗恋时那细腻温柔的情感描绘地无微不至。

我敬佩于女主角为男主所付出的一生的等待,那种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加敬佩她始终保持着那一颗专一纯洁的心灵,她拥有一个高贵的人格,不会施舍爱情,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使他注意到她;她不会去勒索、审判爱情,不依附于婚姻形式的捆绑,只是天真地渴望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那个男人能够从心底最深处就爱着她。

他并没有兑现承诺,也许在他的眼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只是那虚幻缥缈的几夜,稍纵即逝,他辜负了她的等待与期待,我为她感到可悲,憎恨这个男人的深情缱绻的目光,憎恨他对她无情。

然而字里行间,我感受不到任何她对他的埋怨,充斥着的尽是她对他深刻的爱,是她对他们曾经美好的回忆,是对他给予自己这段感情的感激,是对爱人未来的嘱托与不舍。我想她写这封信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使他知道这个世上曾有人那样地爱着他,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值得这样一份深重的爱。

“我宁愿独自承担所有后果,也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我希望自己是你所有女人当中独一无二的。我希望,每当你想起我的时候,心中只有柔情和感激。”

少年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谁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天真地去喜欢过一个人。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的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都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时常在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让你久久揣测…即使时隔多年,我们会渐渐淡忘那个所倾慕的他,对他的那份心动也随之而散,也许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去追求喜欢的人的勇气,学会去表达心底的感情,但是回想曾经,也会无比想念那暗恋时期的懵懂天真的自己。

书中的女主角像极了那时候的我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因为她的欣喜而欣喜,她的悲伤而悲伤,她的期待而期待,因为她的爱情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可是,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女孩,将爱情视为自己的全部,在自造的爱情氛围里沉迷?这种宿命是那些痴情的人自己设下的,明知这犹如饮鸩止渴,明知这无可救药,却还是万劫不复、一往无悔。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女主自讨苦吃,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种痴狂正是我们骨子里对爱情所向往的高度?我们渴望有一个这样爱着自己,也渴望穷尽一生与自己最爱的人相守到老。

1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十

老北京、老巷子、执着的女人、成熟风流的男人、百合香阵阵袭来。

故事重现。

今天是先生的生日,唯一不同的是窗边的花瓶中少了百合香。“叮叮叮”。先生,有你的信,是上海本地的。先生一边吃着长寿面,一边拆开信封。那是由一个以逝女人讲述的一个故事。

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北京某四合院进来了一位戴椭圆型眼镜,身着风衣,一张嘴就吐露那经历风雨后求得苟安且有点点才华气息的人。那是个作家兼记者。对于土生土长在大北京四合院子里没见过世面的穿天蓝色长旗群的小姑娘来说,这无疑,荡动了春心。她爱上了那个大男人。尽管她当时只有十五岁而已,而他已快到尔立之年。她天天躲在角落看着他,去嗅那粘有他气味的被子。在她心中,那时童年中最美妙的两年。北京的风沙中夹杂着青涩、害羞、仰慕满天起舞。

好景不长,她被迫远嫁山东,这反而促就了她的学业,她以上大学的名义回来了。那时的她是个满腹经纶、优雅清纯的有气质的大女孩了,她凭她那聪颖的头脑和清纯的外表终于拥有了他。

他抛弃了他。因为他的风流与世俗。而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束百合和腹中还未成型的孩子。日本侵华愈来愈重,北平是待不下去了,她只的辗转四川生下了孩子,后到上海。只为让他的孩子过上跟他父亲一样的生活。她出现在了他的圈子中,跟不同的男人喝酒、吃饭、跳舞。相遇是固不可少的,他又对她那性感、妩媚、成熟的姿态着迷了,她没有拒绝。走时她向他要一朵百合,他说你适合的是红玫瑰,她一笑,他一笑。只是十年如一日在他生日那天为他寄去一束百合花,为了纪念他们曾相遇。

当他看到信时,女人已经去了,而女人的心愿就是男人能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人,哪怕只有一点。

11.一个陌生读者的来信 篇十一

小沈的来信

舟子大哥:

你好!

写信给你,我鼓了很大勇气,因为我们素不相识。我是《江门文艺》的忠实读者,闲时经常买杂志阅读。2009年发现你连续在江刊“点击”栏目发表观点,觉得你看问题的角度常有独到之处,心中佩服不已,故冒昧向你倾诉,希望你对我的事情,也能发表一些看法,指点一下迷津。

2005年,我在深圳龙华富士康打工的时候,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她。她叫阿婷,湖北黄冈人,1988年出生的。我1985年出生的,当兵复员后进了富士康做警卫,管理她们的宿舍。是她主动追求我,当时她刚来几天,有天她说借我手机打电话,我借给她了,哪知道她却打到自己手机上,然后给我发短信。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很漂亮,看起来很娇气,我担心她是那种吃不了苦的女孩子,所以没怎么理她。过了几天后,她请我吃东西,而我正在上班,因为不方便,就把她买的东西扔掉了,没想到她跑到她们宿舍楼上哭了起来。当时我很感动,因为以前我对自己说过,我要找个愿意为我哭泣的女孩子,而她是第一个为我哭泣的女孩,所以我们很快就恋爱同居了……2006年,我们有了一个女儿,一生下来就放在我湖南老家,现在已经四岁多了。

2007年,她哥哥结婚。我也和她去了她家见了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他们全家当时对我的印象也非常好,差不多当我是准女婿了吧!我也把他们家当成我的准外家。我和她在一起生活的这四年,期间也和其他情侣一样,有过许多欢乐,也有过许多挫折。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感觉像做梦一样美好!

2008年,我开始学着自己做生意。由于没有经验和轻信人言,我的生意落了个惨败的结局,多年积蓄赔个精光不说,最后还倒欠2万块钱。年底她说想回家过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钱,不怎么好意思,就叫她一个人回去,而我留在深圳继续打工还债。春节过后,她又来到了深圳我的身边。不过她和我讲,她妈妈在家里给她介绍了个男孩子,并且收了那个男孩子2000块钱的彩礼。我当时很震惊,问她自己是什么意思,她说她不喜欢那个男孩子,她爱的依然是我。我也就转怒为喜,没再放在心上。她妈妈却每天打电话过来说要我放了她!但是因为她坚持不肯回去,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只是我心里却对她妈妈重新有了看法。

2009年7月,我看我们的小孩也有4岁了,马上就要读书却还没有户口,所以就准备带她回家结婚。就在我们辞了工准备回湖南的那几天,她妈妈打电话来说她奶奶摔断了腿,需要她回去照顾。当时她爸爸在山东打工,哥哥和嫂子在温州,她妈妈一个人在家带她哥哥的小孩,确实很辛苦,也忙不过来。

因为她哥哥的小孩是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而我们准备回家的日子是7月底,于是我对她说,那你先回去照顾你奶奶,我回去把家里装修一下,到你哥哥的小孩满周岁时,我就和我爸爸来给他过生日,顺便来接你,也算是提亲。因为他们那里很在乎这个。于是她回了湖北,我回了湖南。

我们一直有着联系。7月底的时候,我正在家里装修房子,她妈妈却突然打电话来说要一万块钱的彩礼。而当时考虑到房子正装修,接下来还要结婚,同时小孩子上户口又要罚款等都需要钱,所以我就和她妈妈说能不能以后给她们补上,我看她妈妈很坚决,就要她先去银行开个户,我给她直接用账户打款过去。她妈妈马上开了户,我那天去镇上邮局打款的时候,刚好逢上赶集,邮局里有很多人,于是我就想明天再来算了。当天下午,别人给我送来了河沙,我付了1200块沙子钱,手上就不够一万块的彩礼钱了。

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来,问我到底打钱没有?我就说今天邮局人太多了,我明天再给她打。她妈妈也没说什么。但就在第二天,天还没亮,她爸爸打电话过来,说要我和我爸爸不用去接阿婷了。我急了,马上打她家里的电话,但电话通了一直没人接。我连续打了五六天,都是一样的状况。我更急了,几个熟悉我们情况的战友就给我出了个主意,说要我带着小孩去找她,希望她能给个说法,于是我就和我爸爸还有小孩去了湖北。

我们三个人到了她家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十点多了。我买了许多礼品去了她家,当时却只有她爸爸妈妈在家,而她和她的表妹去市里买衣服了。当我们三人一进她家时,得到的却是她爸妈的一顿臭骂,什么话都说出来了,怪我们不该来,更不该把小孩子带来,丢了他们家的脸,让别人知道她在外面和我有了小孩等等。当时我和他们说,如果阿婷确实不想跟我的话,我希望她能出来亲自对我说(当时我不知道她真的不在家)。但是她妈妈却一直破口大骂,甚至打电话说叫她舅舅来赶我们走。后来我看小孩子吓得不行,所以就提着礼品出去了,心里想着晚上等她回来再来。因为在我心中,她是个很善良的人,虽然有点大小姐脾气。

我们出来以后,在路上遇到了她大伯母,以前因为见过,她认识我。于是她和我们说阿婷确实不在家,并说等晚上她回来以后她就打电话告诉我们。于是我们坐车去了她们市里的一个宾馆开了房安顿下来。晚上8点多,她伯父打电话来说她回来了,于是我们3个马上就打的去了她家。我在门外叫她,她家人打开门后,还是像白天一样大骂,而她却躲在房里不出来。当时我很生气,因为我把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而她却是这个态度。我就在门外高声喊:“阿婷,你真的让我很失望,既然自己的小孩这么远过来了,你却连看都不出来看,从今以后你就当没有这个女儿,我也要她当没有你这个妈妈!”说完,我就气呼呼地和父亲带着女儿回老家了。

在家过了几天后,我很后悔当时说的话,想把话跟她当面说清楚,给自己,给小孩的将来一个交代。可是,我打她家的电话却一直没人接。我打电话问她伯父,她伯父却说她已经买了第二天去温州的火车票。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她们那里发往温州的火车信息,然后一个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温州找她,但是却没有找到。我打电话给她哥哥求情,好说歹说,她哥哥却说不让我们见面。我也不敢确定她是不是真的去了温州。直到现在,我们失去了任何联系。我在她QQ上给她留言也不见任何反应,她仿佛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一样。我按她家里的地址给她和她爸妈写了两封信,想说明一下原因和我的错误,也是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后来有一次,我在电话里听她伯父和我说,在我们没有去之前,她妈妈在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武汉的男孩子,在政府机关开车,但是她却不同意,天天在家里和她妈妈吵架,不愿意嫁给那个男孩!

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们还是没有任何联系。我的家人都劝我放弃,我也试过让自己忘记,但却一直说服不了自己。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很善良的女孩。我的小孩也很需要她,天天在家里问:“妈妈哪里去了?”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处理和割舍这段感情。

亲爱的舟子大哥,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你能给我一点意见或建议吗?随信附上我女儿、阿婷还有我在温州寻她的相片。我真的好爱她,好想她,我好想她能回来,回到我和女儿的身边来啊!

舟子大哥,你能给我回一封信吗?我等着你的回复,谢谢!

你的朋友:小沈

2010年3月1日

我的回信

小沈: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让我分享你的心事和秘密。你的女友很漂亮,你的女儿很可爱,这让我更能理解你作为一个男人和父亲的心情和感受。我拖到现在才给你回信,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一直很仔细地在梳理你的文字,同时也在很慎重地清理自己的头绪。以下是我的看法,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点建议或参考。如果能让你稍稍感觉有一点帮助,都将是我内心莫大的欣慰。

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尽快找到你的女友阿婷。我知道,按你说的情况,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我觉得,要想解开你的心结,还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到她。只有了解她现在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你才有可能做好下一步打算。否则你天天挂念她,想着她,心神不定又找不到答案,对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不利的,对孩子也是不利的。所以,我第一个建议是,你还是要想办法去一趟阿婷的老家,用你的诚心和恒心,争取获得她家人的理解和配合,并最终告诉你阿婷的去向和真实情况。然后,你要想办法见到阿婷本人,看她心里到底还有没有你和女儿,你们的爱是否还能继续。我觉得,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早知道比迟知道要好,早了结比迟了结要好。如果实在缘尽情断,也尽早好说好散,各自早做下一步新的打算。

提这个建议的同时,我要郑重提醒你:在你真的打算去湖北的时候,最好不要一个人去,而应叫上一个或两个亲人(或朋友)去(不要带孩子去,不要让她过早接触到这样负面的事情)。带人去一是为了你在异地他乡的人身安全,二也是为了让你在个人情绪难以自控与他们产生冲突的时候,身边有自己的亲人或信得过的人对你劝阻和安慰,以确保事情能全过程冷静处理。

当然,如果你能直接找到阿婷本人,由你们两人越过家人的监管干涉而双方坐下来好好沟通,这也不失为最好的一种办法。总之你要坚守一条:沟通时不要冲动,要好好说,不要出口伤人,力图以最大的耐心和温情换取女方的回心转意。如果事情确实已经到了覆水难收的地步,我也希望你能冷静应对,切莫有极端情绪和不良想法,以免害人害己,酿成不应该发生的人生悲剧或过错。

第二个建议,我想说的是你情感的退路问题。如果确实再也没有办法联系上阿婷,或者已经证实阿婷移情别恋……既然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那就请你将心放宽,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你也不要因此而灰心失望,而应该以更坚强的姿态,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寻找新的适合自己的恋情。你当过兵,应有铮铮铁骨和刚强志气,希望你能更豁达,更坚强!

最后,我得叮嘱你一句,不管以后如何,请一定善待你的女儿!加倍疼爱她,好好培养她!不要让孩子受任何伤害!

本人因为从没遇到过类似问题,也是第一次对这样的事情发表意见,说得不当之处,还请你多多谅解。

以此为复。祝你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愿你天天快乐!

余言后叙,暂且搁笔!

你的朋友:舟子

2010年3月3日

后记

从QQ聊天中我了解到,目前小沈人在深圳,正在努力地寻找工作,希望能很快安顿下来,也希望能尽快联系上阿婷。他现在很迷茫,希望《江门文艺》有更多的朋友给他支招,让他走过这段人生的迷茫。如果《江门文艺》读者、作者中有认识阿婷的人,也请转告她,小沈一直在深深地爱着她,她的女儿也在盼望她快快归来!

有愿意写信给小沈的朋友,舟子非常乐意代为收转。地址:523982东莞市沙田镇银通玻璃有限公司总经办周卫华电子邮箱:185782140@qq.com

责编:熊正红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篇十二

徐静蕾与许鞍华同为国内著名女性导演。两位导演除了性别之外还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 那就是她们的作品中都折射出了其女性意识的表达。

“女性意识是指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以女性的眼光来体察生活中的一切。当这种女性意识深入到电影里, 以女性的眼光看女性的婚姻、恋爱、家庭等生活现象, 便无疑不仅使中国的女性电影开拓了表现的视野, 同时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完整的女性形象。”[1]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与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以下简称《来信》) 是标准的女性电影, 两位导演对女性意识的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在这两部影片中展现的十分充分。

一、艺术风格的异同

(一) 平淡的节奏, 含蓄的表达以及对女性个体命运的关注是她们的共同点

许鞍华的《女人四十》作为其代表作之一, 用安静的镜头语言细致的记载了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故事。为了家庭和生活奔波的阿娥和老公孩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 住在一所拥挤的两层小房里。婆婆去世, 公公老年痴呆, 工作又遭遇变故, 一系列的打击连贯发生, 阿娥靠着自己的善良和坚持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最终和家人一起回归了和谐的平静生活。电影真诚的刻画出了女性在生活中始终存在的无奈和挣扎。舒缓的节奏和对情感的含蓄表达给了观众一个自己去发现和领悟的机会。

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的《来信》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回忆了她终其一生对一个男人的爱的故事。整部电影以一封信贯穿始终, 信的内容和节奏, 就是电影的叙事顺序和节奏。 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自比的白玫瑰“淡淡的气息”, 电影通篇都弥漫着这股“淡淡的气息”。这种气息, 将观众引入了这个女人隐秘而长久的爱情之中, 并为之动容。

电影《女人四十》和《来信》都讲述了关于女性命运的故事, 展现出了传统背景下,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女性坚强、 独立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许鞍华和徐静蕾作为女性导演,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及理解。

(二) 叙事手法的不同展现出了她们对电影表达的理念的不同

《女人四十》中, 许鞍华没有刻意的去安排一个有趣的故事, 反而只用平凡的情节组合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她以独特的的女性视角, 凭借着细腻、 琐碎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了具有着独立个性, 甚至比男性角色更具有领导力和更为坚强的女性形象。对于她来说, 重要的是情绪和视点的表达。

《来信》是一部把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 这和徐静蕾坚信“好看的电影首先要会讲故事”密不可分。从童年时期的情愫暗生到青年时期的疯狂爱恋, 再到中年之后的期待和解脱, 《来信》讲述了一个迷人又特别的爱情故事, 很好的满足了其商业吸引力, 而她也通过这个故事, 颠覆了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 女性个体变成了自己爱情的主导者, 这场爱情里的男人是模糊的, 边缘化的, 病态的, 女人自己才是坚强、勇敢的, 敢于与命运抗争为自己创造幸福的。

二、创作心理的异同

(一) 共有的女性主义思想倾向使她们创造出了颠覆以往的女性形象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是一位干练又具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传统女性, 她同时也显示出了强于男性的领导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如, 影片中阿娥的婆婆去世了, 本应是由她的老公来主持后事的场景里, 是阿娥在操持着大大小小的事情;阿娥的公公误食香皂后, 她的老公也躲到一边不知所措, 阿娥又成了那个最终站出来解决问题的家庭主心骨。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 许鞍华的内心是有着男女平等, 女性甚至能比男性做的更好的思想存在的, 而这正是女性主义思想倾向的体现。

徐静蕾在《来信》中刻画出的女性则更为颠覆传统, 女主人公没有家庭的束缚, 甚至反对家庭的束缚, 她自己掌握自己的爱情和命运, 从一个“他者”转变为了主体。这种独立和勇敢也正是我们能从徐静蕾本人身上所探查到的。同时, 她在《来信》中所刻画出的男性病态、模糊的形象也同样体现出了她的女性主义倾向。

(二) 不同的人生经历给予了她们不同的创作心理定势及动机

“创作心理定势是创作主体个人的人生经验, 艺术积累, 知识素养, 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长期储备的结果, 并由创作者的提升概括, 抽象内化而凝固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2]就许鞍华和徐静蕾的人生经历来说, 许鞍华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导演经验的历练, 在她的文化背景里混合了中西方的思想和理念, 因而后来的她作品更为冷静而淡然, 动机以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为主。徐静蕾作为70后新晋导演, 她的作品在平静之下依然显示出了一丝掩盖不住的浓墨重彩和激情洋溢, 她的所要表达的是成长与爱情。

参考文献

[1]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M].浙江大学学报2012 (03) .

上一篇:期中考试应试技巧与总结下一篇:金融中介机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