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共17篇)(共17篇)
1.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一
不但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而且要有很好的表现力。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团结协作指的是部门内部。这个部门不止一个人,部门成员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善于沟通是指部门之间。任何一个公司都是由众多部门组成的。
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所以,团结、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用知识武装起自己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才能成功!
实习虽已结束,但却有重大的意义。它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感谢公司的培养,感谢我的上级对我言传身教的悉心指导,我一定会以积极主动,自信,充满激情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工作。
2.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二
与我国传统的本专科教育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明显的地方特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采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快速而直接地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注重学习效果的实用性。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会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缺乏学习兴趣, 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不能适应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专业成长室的建设,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以及该专业在当地企业的需求情况, 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就业观, 树立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与自信心, 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
二、建设思路
中职生的专业成长教育, 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教育阶段发展的特点, 可将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成长教育划分成三个阶段, 分别是:专业成长教育“前”阶段、专业成长教育“中”阶段、专业成长教育“后”阶段。其中, 专业成长教育“前”阶段, 也就是针对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成长教育;专业成长教育“中”阶段, 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的承上启下的专业成长教育;专业成长教育“后”阶段, 是针对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成长教育和就业教育。
对机电专业的学生专业成长室的建立, 也应按照如上所述的不同阶段进行规划, 使机电专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 针对不同的专业成长阶段, 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与方法, 但总的来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突出地方特色淡化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 以及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呈现技能应用的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想要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就必须把办学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 提供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把办学重点放在地方经济急需的专业, 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且这些人才能够在毕业后直接胜任企业生产工作, 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当前中职学生多数都是本地生源, 如果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容易就业的优势就得不到体现。另外,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纷纷推出结合当地特色的重点扶持经济项目, 给予各类政策优惠, 打造地方特色经济。职业学校若能针对当地经济, 进行有目的的订单式教育, 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优势经济,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使职业教育办大办强;另一方面, 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间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 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由此可见, 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也是学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关键。
2.突出专业职业岗位群淡化专业。在对机电专业成长室进行建设时, 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生产, 应针对机电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群, 进行合理规划, 避免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岗位需求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同时, 尽可能淡化或打破现有相关专业课程的界限, 强调专业岗位群。在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时, 结合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得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本着会用、够用的原则, 将一些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以方便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教师教学。如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差原理知识、机械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合并为机械基础。这样, 多余的学分可以增加关于新技术的课程,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整合的过程中将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进行精简、删除, 降低专业课程的理论难度, 避免课程间部分知识重复的现象;同时还减少了理论教学的课时数, 为增加专业技能实践课的课时创造条件。
3.强化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大趋势是大多数企业面临转型与产业升级, 他们对专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企业普遍认为实用型的技能人才应该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操作技术强、职业转换适应快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各类人才的招聘中, 用人单位不仅要看他们的学历, 还要看其是否掌握相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掌握程度如何。目前, “学历+技能”的用人新格局正在形成。专业成长室的建设目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专业教育, 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因此, 在对专业成长室进行布置时, 要着重突出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的作用, 让学生摒弃不屑于体力劳动的观念, 牢固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强调专业技能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职业也能力的养成,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三、应对措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打造自己的专业特长, 提升就业成功率。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做好本专业的成长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内外结合进行专业教育。学校可以依托专业成长室这一建设项目, 通过讲座、宣讲等形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定期邀请当地企业的机电专业专家, 来校做一些关于机电专业在生产应用方面的讲座;同时也可以请学校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 向学生讲述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成就与心得。通过这些形式, 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具体应用场合, 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有所了解。
2.专业教育与校园活动结合。系部可以将专业教育与学校布置的主题班会相关结合, 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习目标。同时,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组织学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 由部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带头交流心得, 以带动班级甚至系部的其他同学, 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3.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活动。系部和专业成长指导老师应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推广活动, 适时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活动,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召开学生专业座谈会, 了解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倾听学生提出的对于本专业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
4.重点开展对毕业生专业教育。毕业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 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 对他们的专业教育更加迫切。通过前几个阶段的专业指导与专题培训, 毕业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特长训练, 打造出学生各自的专业特长。同时, 还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 由系部或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 推荐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勤工俭学, 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简单工作, 通过实地观察与切身体会,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在企业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需求状况, 从而促使学生能自发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特长训练。
四、建设总结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当前就业现状, 在学校建立专业成长室, 对学生进行全阶段性的专业教育, 使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积极、主动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既有较宽的基础, 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且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谭小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1) :170-172.
[2]马海峰, 秦桂英.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专业教育的方法探讨[J].职教通讯, 2010 (10) :102-103.
3.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三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专业技能 培养方法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合成的产物,其产品一般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产生的新一代产品和系统。目前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
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当前具体形式,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推行学、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途径。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很多,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学习到最实用的专业技能。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紧随着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对技术、技能训练要求比较高,对实训条件的要求远比普通高等教育高。据发达国家相关统计显示,培养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成本为应用型人才的2/5,要想搞好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依靠学生缴费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1)各高职院校对学校自身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创新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渠道多样化。从目前湖南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可以采取多元化合作办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思想是摆脱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通过银行贷款、自筹集资、寻求企业投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与技能训练条件,使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得到保障。
3.整合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具体讲就是,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有机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教学任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4.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5.技能培训为核心
技能实训教学要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5.1基本技能训练
认真练好传统的基本功,如钳工锯切割、凿切、切割和备案、锯位置、凿切精度等都要精益求精,扎实到位,使学生达到能干、会干、实干、巧干、精干的目的和水平,真正实现“干啥像啥”的目标。
5.2熟练掌握设备及工量器具
学生学习各种技能首先要熟练掌握各工种工量器具的使用方法、结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够进行基本的维护和修理。
5.3理论后的第一次练习
第一次练习激发兴趣,然后探索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钳工的锯削实训,先让学生画线看谁的锯缝直,然后根据训练情况,研究和讨论锯缝歪斜、锯条断和锯齿状的裂缝。如整机组装训练,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基本掌握装配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上作品,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程的运作。
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更要培养学生生存、学习、合作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应用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便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更多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2]张平亮,辛望旦,唐育正,何永华,刘福基.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8+23.
[3]文振华,尹欣,孙新.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1,05:63-66.
4.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四
我叫XXX,是山东大学远程网络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求学的这两年半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苦学习,点滴积累,努力实践,逐渐掌握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有人说,读网络教育无非就是“混”一张文凭;然而,我深知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一生,读网络教育也是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因此,在这两年半的求学生涯里,我能保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学习”的生活原则,积极投入到知识这个浩瀚的海洋里,工学结合,纲举目张,不耻下问,珍惜时间,切切实实地学习各种知识。
在两年半期间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更好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机电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 篇五
本文由自我评价网提供参考!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转眼间就要与3年的学习生活告别了,在这3年里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一直坚持努力学习,培养起较好动手能力,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在分组实验中培养起了较强的团队精神。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能力,能够熟练一些软件和硬件的知识。
在学习上,认真听课,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和研究,自我评价网把想不明白的问题通过答疑板得到反馈和解决,掌握一些例题的分析思路,对于机电专业的学员来讲,这种行之有效学习办法可以使我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通过数控课程的学习,使我熟悉地掌握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手工编程方法、典型零件、常规工序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技能,并能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的水平。经过实训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擦机床训练、打扫车间卫生训练、工量具摆放训练。通过教育,使我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思想上,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为社会为学校为同学为身边的人做事不再觉得是一种累赘,而是很乐意的去做并且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自我评价网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机电专业大学生自我评价
在生活方面诚实做人,塌实做事是我个人准则,在莘莘学子中,我并非最好,但我拥有不懈奋斗的意志,越战越勇的精神和塌实肯干的作风,这才是最重要的。回顾这几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同样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
6.机电一体化大专自我鉴定 篇六
同学们:三年的中专生活,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成为了一名踌躇满志的青少年;从不敢离开父母的怀抱,到不怕艰险,勇于拼搏。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母校不懈地用知识武装着我们。现在,我们不仅学到了书面的知识,还学会了许多专业技能并获得了不少专业技能证书、以及丰富的社会经验。
三年级的顶岗实习,更是以实践让我们融入了这个社会。大家一定还记得第一天到公司上班时那紧张的心情吧。我也是如此,记得我第一天去公司上班,非常的不习惯。没有了校园里上课时那美妙的铃声,没有了同学们的打闹嬉戏声。来到车间里,看着车间里师傅们那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工作时那轻松的样子,我松了一口气,但是事实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简单,当真正开始工作时,我才发现工作并没有那么轻松。还记得刚加入工作的我跟着装配组的师傅学做装配,但由于我做事没有经验,所以工作时总是会出错。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艰辛,亲身的体验让我感到了工作、生活并不像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想像的那么简单,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决不给母校丢脸。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在今年的三月中旬我从车间调到了厂部,做配电箱箱体的技术设计工作。虽然刚开始也有好多我不会做的、不懂的地方,但我并不气馁,每当这时我都会默默在心里对自己说:“要相信自己,有不懂的就问别人,第一次弄不明白我可以问第二次。”一年的实习生涯,我觉得自己变了许多,更让我变得成熟了许多。虽然实习快结束了,但我依然会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这毕业之际,我代表全体毕业生要感谢美丽的母校,给了我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感谢敬爱的老师们那淳淳教诲以及对我们无私的关爱,您对我们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不仅是对昨天的总结,更是对明天的呼唤。请老师们相信:我们在新的岗位上,一定会保持着母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创造,绝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
7.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七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院校办学向社会开放,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就育和职业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 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顶岗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实现“三赢”, 这也是该模式能够顺利实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方面, 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 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 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方面, 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方面, 则可以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
2.实施思路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 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设计“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案, 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8年, 在近十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一直立足于解决三年学制的专科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面宽、专业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强的矛盾。2005年, 在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发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探讨并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合作方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始终把办学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市场需求, 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动态, 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 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设备和产品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环节的教授;另一种是将部分教学和管理直接设置在企业, 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 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和管理, 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目前, 与浙江坎门机床厂和成都博瑞传播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 两个合作企业分别为我系独立设立了五万元和六万五千元的学生奖励基金。我们还和八家就近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借助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 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 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 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超过了1:1, 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实践中融入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和管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 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老师也尽己可能参与到企业设备改进、研制与产品创新中, 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专业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 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任课, 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通过校企合作的两种方式交叉运行,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 既保障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 到对专业理论的灵活应用、上岗中的熟练操作, 实现了质的飞跃。另外, 通过实习, 开阔了视野, 与企业员工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有了明显提高。
3.就业质量好, 就业率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学生们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拓展了知识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 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目前, 参加“工学结合”的毕业生, 全部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4.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 学校组建了机械电子学生实训 (师资培训) 基地, 该基地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校引入了校外真实企业和真实产品, 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目前, 我校校园内生产加工的产品有: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线、军品雷达汇流环、工厂外协机械加工零件、模具制造等。以此项改革带动下的“校企合作,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越的实践环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该课程学完后学生基本达到了四个职业资格标准 (电切削工 (中级证)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 (中级证) 、电器设备安装工 (中级证) 、维修电工 (中级证) ) 。
5.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
我们依托企业,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③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几项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了兼职教师比例, 改善了“双师”结构。
6.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已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目前, 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非常短缺,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作为生产第一线人员使用, 弥补不足, 深受企业的欢迎, 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生毕业后, 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企业也更容易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初步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该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按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 既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 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与拓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龚小勇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8.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与实践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应用研究》(J14WG106)研究成果。
我国对教学模式感兴趣的学者从没停止过对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他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探讨国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二是探讨研究对我国教学模式发展方面的启发;三是探讨研究在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中的应用。其中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是最受关注的。
一、当前我国学者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情况
第一,考察“一体化”教学应用领域的范畴。逐渐拓展“一体化”教学应用领域的范畴,由最初的体育方面教学,到后来的以生产业为主的加工行业的课程,到最后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医学护理等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教学中。
第二,研究在不同专业的应用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同特点,其中最为受到关注的是加工类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第三,从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由最初的认识层面逐步进展到运用过程方面的研究。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营造氛围好的环境、教学方面信息的充分运用和教学形式的合理安排、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等等,侧重于将理论内容的学习与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的结合,实现在实践中用理论指导。
二、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职业学校的课程构架往往是以先语文、数学等课程,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再技能实训课的三部走形式。其突出点是在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做到以单一课程为中心。采取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联系不密切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实训课程的学习,将学科分开进行,分不同的阶段实行,每科单独进行结课考试的实施程序;采用以每人的卷面成绩为标准,将测评学科的唯一标准确定为学科理论部分的测试,测试成绩被进一步强化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在建设与管理方面人为地将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分开。在这种以往的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的主体性被大大的限制和束缚。
当今社会的职业教育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厌学,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已经严重受到影响。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在中考时失败,有着薄弱的文化基础和较差的行为习惯,自制力极其缺乏;在性格方面早熟,表现欲望极强。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要想做到有的放矢的教学,在组织教学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
三、淄博市技师学院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笔者学校机电专业在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技能训练课以实训周的形式展开,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2005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就开始实行机电专业学生实训周,由刚开始的每学期只有一周时间搞实训,到2006学年每班都有四周时间集中上实训课。实训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但同时很多问题也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在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密切联系下,近几年来多个校企合作班成立。学校成功地将近200名优秀的专业人才送入企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也从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形成了“以能促专,以专促教”的专业特色。但是,从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看,学院的专业发展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专业理论课教学效率低
为了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任务量,将学习难度大的内容删减的方法被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对机械制图等专业学科进行了有顺序的系统学习,但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教学目的,更让人失望的是在进行了一年的机械制图等学科的教学后,学生在使用游标卡尺方面还是很困难。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实习指导教师还要反复讲解没有被学生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这样就会不断地浪费时间,致使机械制图等学科教学的效率降低。
2.理论内容的讲授和实训内容的讲授做不到紧凑结合
要想让学生的实训内容有序地进行,我们将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情况,让每个班级交叉去进行实训内容的开展。通常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实训教学,让几个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让另外几个班进行技能内容的讲授。这样的安排致使只有极少的班级能做到所学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其他班级就会出现学生理论内容的学习与实操内容的练习相脱节。
3.实训内容的学习存在安排、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欠缺
虽然淄博市技师学院机电专业进行了有序的实训组织,各种资源也被充分的利用,但却导致工作过程中无形增加了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实训内容的测评考核与学生测评考核之间的衔接也就很难做到。这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体系很难形成,也就不能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4.品牌效益没有使每一名学生得到真正的关爱,只是让部分学生受益
近几年来,学校一直和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班,在选拔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班时需要经过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严格筛选。虽然从一方面看,进入校企合作班的学生非常优秀,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和较高的道德品质,但他们却把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比例增大,绝大多数的资源被他们利用。从全院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其他学生能利用的资源就会很少,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教育上的不公平。
四、淄博市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研究
通过搜索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对搜集到的有关教学模式的资料进行提炼,着重从两个方面整理、分析近年来有关“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其一,通过搜索关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同认识的论文并且对其进行提炼和归纳总结,以便确定我们研究的依据;其二,较新颖的观点和看法被研究人员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炼并整理出来,突出职业教育应用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点,明确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与方向。这方面主要包括营造氛围好的环境、教学方面信息的充分运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过程等环节,明确“一体化”教学程序等问题。
将淄博市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钳加工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活动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提炼出规律性的程序,将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总结,肯定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的多年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今社会非常关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关“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题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采用,进行了积极的、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学院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现状,加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对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训课程教学的密切结合,提高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评价水平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9.机电一体化毕业生自我鉴定 篇九
在深透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面对学校的每一次实习时都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最好,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得到了各位老师好评的同时候,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最重要的不是说他的书读的有多好,而是他应该具备怎么的素质才能在这个社会的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谋生手段。能通过社会的竞争生存会比其他方式生存更加让人兴奋,试问哪个企业不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竞争是企业存活的生命线。
说到我自己,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品质,我热爱生活,喜欢拼搏,为人真诚还能吃苦耐劳,拥有团队精神。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打拼将来。找到一份能更多的和别人接触,充满竞争的职业!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而是不管在哪里都有饭吃!
机电一体化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二我是20XX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走过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活,我成长了,不仅仅是学识上,下面我将从德、智、体三个方面,进行自我鉴定。
德,即思想道德。大学三年系统全面地学习,认真参加学校及系上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我曾参加党校系统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智,即科学文化知识。端正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大学三年,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体,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大学三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成绩已成为过去,未来属于自己。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希望能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机电一体化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光辉灿烂的大学三年岁月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有悲。我在老师的教导下通过自身刻苦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工作的好习惯。大学是育人培才的摇篮,身处其中的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成长,不但专业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而且人生观、世界观也得到了更好的锤炼。
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并取得了优秀成绩,每学期末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三名。还获得AutoCAD软件计算机辅助机械类设计绘图高级员资格证、电工上岗证、数控车床中级证、数控铣床中级证。因此让自己取得了自信和增强了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的信心,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向上、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人总是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锻炼!
思想上,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遵纪守法,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校期间,担任班委组织委员一职,曾获得优秀宣传员奖。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特别是组织同学参加学校举办校运会获得团体奖第四名,参加学校举办大专生辩论赛获得团体第三名。代表本教学点队参加总院举办的运动会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同时,个人获得短跑200米冠军和200米栏亚军。
生活上,崇尚质朴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时间观念性强。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得到师长的好评。敢于拼搏与吃苦耐劳精神将伴随我迎接未来新挑战,三年多姿态多彩的大学生活造就了充实的生活!
大学生活使我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蜕变为一位壮志满怀的大学生,一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作为21世纪青年的我,不会因为自己是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来完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我相信:只要用心、执着、刻苦拼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态度决定一切!“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的我将以不怕输的韧劲精神踏入社会!同时作为一名2008年应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即将毕业的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只是求学途中走完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人生大学,人生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坎坷,踏入社会只是人生道路途中的某段起跑点!
10.机电一体化专业 篇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等。
毕业去向:
1、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也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3、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 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4、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11.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向导
一、概述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上。这门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完善成一门新型的学科,同时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控制自动诊断技术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组合、拼凑,是一种1+1>2的概念。这与机械电气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
当今社会,涌现出来的设备或产品都向着可控性、灵活性等方向发展。支撑这类产品的主要技术如信息技术等也在日益发展和更新。但从现状来看,职业院校中的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是从机械设计专业或机械制造专业发展而来的,以机械控制电气化为方向,机电专业的课程形态和类型仍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课程和教学的职业指向性较弱。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产品制造方法从手工作业发展到现代机械加工,也要求一线的生产工人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也要求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在综合能力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必须改革机电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调研得知:机电专业的招聘岗位主要是针对机电类产品安装、调试和维修,这类技术岗位复合了工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气动与液压技术及机电控制系统技术。这要求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复合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就对就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广的适应性,又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不可少的目标。
四、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体系
综合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地区性,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就要全面的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方法中,我们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一是开展区域性的市场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工作职业岗位的职责。根据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与企业专家、技术工人举行座谈会,对工作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确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并以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过程。
三是提炼该类岗位中的除了职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养,如工作态度、英语能力等。
四是根据知识、能力、态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划分课程模块,并按照工作的过程加以顺序化,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是专业教师与专家、技术骨干讨论,每一模块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从而设计出符合该目标的教学项目。
以宁波技师学院机电专业的技师段“3+2+1”人才培养为例,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对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又具有机电工程方面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较强高新技术能力和取得机电工程专业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型、智能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确定技师培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其主要研修内容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复合技能专题、新技术应用专题、生产实习专题、教学实践专题、典型工艺系统综合专题、管理学讲座专题共六大专题的研修,并对以上每一个项目制订行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核方法。最后的考核是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检查来进行的,不能纯粹考核学生技师阶段的几个专题成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前期学习成绩。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生产安全、外语使用能力等。
总而言之,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将课程内机械加电气简单叠加的方法转化为机与电的有机整合,必须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对职业要求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必须充分分析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专业特点,对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归纳出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等,从而开發出适合地方区域经济的机电一体化课程。
12.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十二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
0 引言
中职与高职虽然同属于职业教育, 但两者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 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 而高职则要求学生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 同时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这和他们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构成了所需的高级技能。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1]因此, 中职可以说是高职的一个学习准备阶段, 高职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 缺少了中职作为基础铺垫, 高职也将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 将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 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2]所以, 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 能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 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水平。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课程衔接工作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开发与组织、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沟通, 没有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明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涵义, 发现并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统一、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也是繁荣职业教育发展, 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 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 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特别是教学改革, 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上。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为就业创造条件。[3]
现阶段, 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俱进, 因此要实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 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统一。课程改革强调中职课程应偏重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 高职课程关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其对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和高职课程的高层次性要求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及递进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为中高职课程的良好衔接打下基础。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 1 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表现在课程设置滞后或者超前、基础课程过渡性差、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三个方面。[4]
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度, 不能超乎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不能落后于课程的发展水平。但是, 在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课程的感知度不强, 在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其他专业或同级院校课程的调查与研究, 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赶不上同等级高职院校, 而且有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套, 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也明显落后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 不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与此相对, 有些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会有超前的现象, 课程的广度和难度都已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 甚至达到或超过了高职课程的知识水平, 这无疑会对课程衔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于中职与高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所以在课程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中职课程要求略低于高职, 中高职不同的课程要求有利于中职向高职课程的递进, 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有些中高职院校基础性课程的要求差距过大的情况也会出现。中高职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 比如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课程, 中职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 可以达到中职学校的较低的课程要求, 但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 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 在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遍较为吃力。基础课程的过渡性差使其衔接缺乏基本的条件, 从而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在制定选择课程时, 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 而且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比较大。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 ( 铣) 床操作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公差选用与零件测量、零件材料选择与成型方法、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机电传动控制、机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CAD/CAM应用、数控加工实训、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自动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电工实训等。可以看出, 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 重复率在60% 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重修已经学过的课程, 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课程门类繁多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负担, 课程内容的超载挑战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造成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 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使中高职层次性差异难以体现, 不利于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2. 2 高职技能课程与中职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出“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都应获得职业岗位范围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但在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 [5]高职学生技能体现高等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真正意义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含量。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 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早, 其教育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课程设置也是以就业为导向, 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 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高层次性特征不明显, 有时甚至落后于中职, 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培养“倒挂”现象。
2. 3 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
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还表现在中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 主要指中高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匹配, 甚至于缺失。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主张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 注重培养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 强调对实践课程的关注, 要求实践性课程要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而传统高职课程是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而建立的, 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 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模式。但实际上, 由于教学条件、基地建设和实践设备落后等原因, 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所以往往轻视实践课程, 其作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重视, 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匹配。
3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 1深入调研, 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 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 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 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 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 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 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 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既要重差异性又要体现层次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 均为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 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 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 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 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 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两阶段培养目标。中职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 2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如果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那么职业教育考核与评价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要增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协调性, 加快建立中高职协调的课程衔接体系, 就必须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实行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和不同职业的考核要求, 确定人才的层次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层级标准, 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尝试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的做法, 以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与文凭的良好对接, 也使得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得到实现。[6]
3. 3 推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
推行学分制, 建立弹性学制及选课制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而且能够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
3. 3. 1 推行学分制, 允许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
学分制主要指中高职相通的学分转换机制。职业教育中的学分转换具体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科目或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转换并得到职教机构的承认。英国实施的是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 允许学生选择更多地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教学单元制的综合课程。借鉴此做法推行学分制, 要使学生不仅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而且不同专业也可根据实际, 认可获奖证书计入学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实行学分制要统一中高职相近或相似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课程或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 以使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认可, 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7]
3. 3. 2 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
在学制上, 可以考虑制定弹性学制, 即针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 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和内容, 给出相对宽松的学习年限, 但是允许学习能力较强, 提前达到专业要求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这不仅避免了学生培养的“一刀切”, 也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学生完成学分的时间限制, 也扩大了学生招生和入学的年龄范围, 有利于高职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 改善学习效果。
3. 3. 3 建立弹性选课制,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选修课, 建立相应阶段和专业的选课中心, 制定出详细的课程表。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组合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实现中职到高职的学习内容过渡和接轨。[6]另外,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 其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同。在文化知识方面, 普高毕业生掌握得较好, 而中职学生相对较差; 在专业技术方面, 中职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 所以技能水平相对普高毕业生较高。因此, 由于两类生源对知识与技术掌握的侧重点的不同, 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不同。实施弹性选课制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而不必重复学习。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 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 有利于中职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获得学分或者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评估。[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技师学院在机电类专业开展合作, 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放”为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学分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认定课程为载体, 以学分绩点制为纽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下。
两校分别按照前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前3 年以中职课程为主, 完成学业, 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自主辅修高职基础课程, 其学分绩点计入进入高职入学成绩的依据, 不作为中专层次的要求。将中职课程学分绩点、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按比例合成学分绩点作为升入高职的依据。将原来大部分相同内容的课程下移到中职教育中, 高职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认定, 并将此类课程成绩转换成学分绩点, 计入学生进入高职的考核成绩。为帮助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相当于高职二年级的学习阶段, 在中职校机电类专业学习的同时, 由高职校专业教师深入中职校, 开设部分高职基础课程为辅修课程, 累积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在中职校中排定固定时间段由高职教师开设辅修课, 并不打乱和改变中职原有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 不影响中职正常的教学活动, 只是对自愿报名的学生开设部分高职辅修课, 从而形成中职课程 ( 中职) →高职基础辅修课程 ( 中职) →高职专业课程 ( 高职) 的课程融通。
由高职对中职课程制订学分绩点转化表, 将参加中高衔接项目的学生课程成绩, 即中职阶段认定课程的成绩, 转化为对应的学分绩点。由高职在中职校协助下, 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辅修课, 累计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两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学分绩点总分排序, 作为高职校录取依据。
这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具有开放性, 使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仅局限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而是扩展到机电装备制造专业群, 扩大学生受益面。第二, 具有独立性, 保持不同办学层次的两个办学实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立性, 为中职校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通过学分绩点, 保证了中职和高职对双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认可, 确保了中职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相当于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起点。
4 结语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43-45.
[2]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47-49.
[3]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05) :69-73.
[4]唐静.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衔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1) :23-25.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7) :56-60.
[6]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56-59.
[7]鲍伟, 韩彦芳, 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02) .
13.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 篇十三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实施方案如下。
一、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培养目标
1、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示范专业的重要性
社会上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紧缺,而本市其他学校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更体现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优势,也正是我们牢牢把握的有利时机,据此,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确定为我院的示范专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是非常适宜和正确的。其不但能够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愿望、适应市场人才需求、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有生力量,而且能够为奠定烟台职业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发挥重要作用。
2、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结构与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应用技术专业,专业方向定位在数控技术的应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具有扎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加工技术应用能力、在生产现场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人才规格
数控机床技师:数控设备编程、操作和维护。使用数控机床(普通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火花和线切割设备等)加工各类零件。
CAD/CAM技术员:应用CAD/CAM技术实现模具等复杂零件的设计加工。
工艺师:设计工艺和工艺装备。现场设备与技术改造。
检测维修员:产品、设备及生产线的检测与维修。
管理人员:工段长层次的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
营销人员:机电产品的销售工程师和售后服务技师。
二、成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建立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行业、企业成为高职专业的“婆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机械工程系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系李一龙书记任组长,系主任刘敏、烟台丛林集团高工技术副总柴春平、烟台未来设备责任有限公司高工副总裁王树生任副组长,成员有烟台机床附件厂总工初福春、烟台第二机床厂总工曲建、烟台大学机械学院教学副院长方世杰、烟台冰轮集团技术总监常国阳、山东丛林集团缝制设备有限公司高工技术副总吴关华、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高工王文龙、系办主任副教授刘建宁、数控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宋卫国、系工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李义德、系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刘春梅等组成。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7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1)有计划地开展行业重点人才需求的滚动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和有效性;(2)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对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4)和企
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5)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6)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7)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二)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一是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和就业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使专业设置能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二是课程开发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三)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机电一体化专业“订单式”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一方面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六)通过社会调研,筛选、确定烟台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名单,签订机电一体化专业“订单式”培养协议。
三、师资队伍建设
1、结构
1)教师与学生比例: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人数现有797人,专任教师33人,兼职教师13人,师生比例 1:17.32)专任教师结构:
我系现有教职工人数43人,专任教师42人,硕士以上研究生(含在读)15人;专任教师中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硕士以上研究生(含在读)10人,占青年教师的50%,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5人,占青年教师的25%。
高级职称人数22人,占教师人数比例52.4%。
双师素质教师28人,占教师人数比例66.7%。
3)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
机械工程系现有兼职教师13名,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39.4%。
目前,兼职教师22名,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52.4%。
2、设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的知识能力结构。机电一体化高职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也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具体措施有: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培训结束后将其所学向其他教师幅射,始终保持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换代与本行业的技术水平发展同步;安排专业教师逐批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研修,从事现场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和维修工作,提升专业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双师型师资的比例。聘请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带动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在院内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信息共享,利用自身条件形成良性滚动发展;利用政策导向,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提高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机械工程系的教师中,现有十多人已经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
四、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准确定位,坚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己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是烟台职业学院数控技术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此为宗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在产学研结合、开放式办学、双证书教育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工作中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创新。
(二)苦练内功,与企业一线实现高水平对接
现代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表明,高职院校要真正做到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保证。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定位在培养数控设备编程、操作、维护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目标上。以数控技术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培训作为实训的主要环节。确立“数控为龙头,CAD/CAM作主线”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用数控实训培养学生编程操作能力,用CAD/CAM技术开发学生设计与制造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优化专业结构,扩大专业规模。在政府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下,我院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利用高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的办学优势,扩大招生规模,以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拉动作用。
3、重组课程,强化实训。目前,在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缺乏模块化的专业系列教材,内容交叉重复,技能训练内容偏少,与生产实际衔接不够,不能满足专业教育及实训的需要。对此,组织专业教师通过教材重组、自编讲义的方式予以解决,并且支持教师参加全国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按照“理论必备,技能强化”的原则和“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来组织安排教学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模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块、CAD/CAM技术专业模块组成;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如果岗位群需要变化,更换某一模块就可实现快速适应。
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开发上,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整合,形成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即从实际人手,先学习有关技术的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并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重要的专业理论都在明确的实践背景下加以介绍。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4.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实行双证书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双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钳工和机加工操作实训、CAD制图、电工电子实训、机械、模具拆装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模具设计与制造、现场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占总课时的 50%。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
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三)、订单式教育模式的建立
1、建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5~7人组成,行业专家占3~5位。
2、以协议合作的方式,实现校企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订单化”使人才岗位目标更具体,培养计划更有针对性。我们通过与企业签定订单式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双方的合作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真正做到“企业学校化,学校产业化”,一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财力资源、就业市场资源,为学校的教学和就业工作服务,企业向每个订单式培养班每年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从与学校的合作中得到实际的效益。譬如学校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为企业的客户提供培训;此外,学校也是企业进行产品展示的舞台,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学校每年为订单式教育所进行的招生宣传,实际上也对企业的形象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学校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
3、三个课堂培养高素质人才
产学研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的实习车间三个课堂,做到三个“无缝对接”。
(1).第一个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制造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第二个课堂: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我院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0%左右的课时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订单式培养班都安排了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3).第三个课堂:在企业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利用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开辟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到企业就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不但要实分别安排在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产品质量检验岗位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实行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一样的考核标准,还要同普通工人一样接受厂规厂纪的约束。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前就能上岗工作,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同时,在企业现场实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数控实训设备。学院用于数控设备的资金投入占到全院各专业实训设备资金投入总额的50%以上。数控设备的配置以专业培训为导向,以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为主干,立足于教学,立足于国产,力求合理高效。实训基地购置数控机床、编程软件和CAD/CAM软件,建立数控加工网络,同时开始培训师资。培养 “适销对路”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打造出山东省名列前茅的优势专业品牌。
专业实验室有电子电工、公差配合及测量、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机床电气控制、液压传动和机械原理与零件,约200万元。
校内实训基地有金工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金工实训基地有车床7台、铣床2台,刨床2台,摇臂钻床1台,台钻5台;数控实训基地有加工中心2台、数控车床12台、数控铣床6台、电火花加工机床1台、线切割1台等。学院还将追加2000余万元设备购置计划。
校外实训基地有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烟台胜地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烟台三环锁业集团、烟台富仕通公司、烟台氨纶有限公司。
六、专业教学保障措施
学院和系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定期与行业、企业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专家研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定位等内容。学院在经费上重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倾斜。
学院和系二级部门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使用,并在政治、经济方面向专业带头人倾斜,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在1至2年内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省内示范专业,在3年内建设成全国示范专业。
二○
1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十四
一、社会需求
德国装备制造业世界第一,中国装备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二。我国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已迫在眉睫。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目前实操性人才缺乏,各企业都在高薪聘请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例如,上海大众、长安汽车、北京现代、美的空调、TCL王牌、理文造纸等大型企业都有大量高薪职位虚位以待,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该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类装备制造业、笔记本电脑行业,培养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营销策划、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主干课程
机械CAD/CAM、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电机与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社会需求变化,课程作相应调整)。
四、培养模式 1.理实一体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2.任务驱动
将职业能力转化为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3.工程仿真
24小时开放网络虚拟实验室,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
4.课证融合
教学中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嵌入工程师(技师)课程,帮助学生考取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薪酬。
5.以赛促学
组织学生参加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的国家级、省市级竞赛,以赛促学,屡获佳绩。
6.校企共培
与世界500强企业德昌机电、理文造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师资互派,师带徒实习。
五、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我校有40余个专业。本专业教学团队有专兼职教师45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48%。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30%;中级职称教师占40%,75%的教师具有企业经验。
2.电化教室 所有教室均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中央空调。
3.实习实训
本专业有柔性制造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等40余间实验实训室。在校外建有10余个实训基地。
4.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藏书近45万册,电子图书35万余册,期刊700余种。本专业现有藏书近2万余册,电子图书1万余册,各种学术期刊、杂志50余种,并开通有“超星”、“万方”和“维普”等网络数据资源,内容丰富,可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专业阅读和知识扩展需要。
图书室
六、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汽车、摩托车、家电制造以及自动化生产等机电行业从事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工作。
2.就业状况
提前抢聘,供不应求,升职迅速,薪高一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抢定”一空。就业于重庆嘉陵本田、重庆理文造纸集团、德昌机电等知名企业的毕业生,薪酬优厚,并迅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3.职业前景
15.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 篇十五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毕业后很多学生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效果。
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笔者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专业老师,从2004年开始,曾多次带队学生参加全国性、市级、校级的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对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设备和赛制比较熟悉,也强烈体会到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我尝试创新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模式,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电综合职业技能。
本实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用设备。
整个实训时间为1周,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训时学生2人为一组,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任务书(技术资料)让每组同学明白工作要求和规范,随后监控整个实训过程,尽量发挥同学的积极性。技术资料中有实训项目所要求的机械安装图纸、气路图、机械手(工作站)的动作顺序、工业安装规范、职业素养以及详细的打分标准。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3个小时),对整个工作任务进行思考、研究、分工和实施,完成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开始阶段进行简单的双气缸顺序动作项目,让同学们熟悉实训要求,培养和训练基本技能,接下来进行较为复杂的气动机械手和工件分拣工作站项目。实训同时考查和训练每组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合理分工、团队合作、整理杂物、清理工位等。每组同学需要带电、带气调试时,需请示指导老师。完成项目时,需举手报告老师,同时记下完成时间。实训时间到,所有小组停止动作,由实训老师对每组实训结果现场公开演示、点评,根据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通过这种不断进行公开点评的方式,让各组认识到不足,形成组间竞争,促使各组不断改进技能、提高实训结果。
整个实训结束后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和收获。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对从事专业工作的信心增强了,说明这种实训方式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机电综合技能,而且使他们的职业素养(如: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有了提升,达到了实训目的。
有效实施机电综合实训的必要条件
要做好此类的实训,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需要有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一定要选择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如实训所采用的气动机械手和工件分拣工作站,专门为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而设计,其结构组成、检测方式,传动方式、控制方式、执行方式完全和真实设备一样,部件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安装和调试也符合工业规范,为满足实训要求,每个工作站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具一套。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可能培养出职业化的人。
2.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氛围的实训教学模式。如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就相当于给一个班组一个工作任务,让其按照安装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一台运行正常的真实设备。由于具备一定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相当于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制定符合真实工作要求的、严格的考核办法。实训总评成绩可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实训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项目成绩占60%,平时成绩和实训报告成绩占40%。项目成绩包括:项目结果的正确分、完成项目的时间分、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分等等。为体现类似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评分标准完全采用工业标准和规范,在实训前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大家,在全部小组项目完成后公开点评、打分,让同学们在项目评分中,体会到将来的工作要求,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4.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由于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指导老师既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操作实践技能,对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行业标准和规范要非常熟悉。由于机电综合实训要求指导学生机械和电气两个领域的技能,需同时配备机械和电气指导老师各一名,如果指导老师具有交叉的知识结构就更好。
参考文献
[1]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06.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
[3]何龙,祁传琦,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董启广,张玉民.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5]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
16.浅议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篇十六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改革;建议
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使用的电器、开的汽车、打电话用的手机等,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院校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往往都会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并不好,其中有许多问题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解决教学效果差、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
一、当前职业中专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中专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由于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第二,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紧缺、简陋。职业中专从开始就存在着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观念不适应等问题,社会对职业中专的认可度也较低,吸引力不高,生源较为困难,办学效益低下,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是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一个无奈之举。第三,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圈子狭隘,环境相对封闭,不少教师对市场经济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识,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第四,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却只是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种实习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二、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文科生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这使得教学的压力比较大,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怀,主要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具体的做法,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一个小节理论课之后紧跟着实训,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实训中理解、应用理论知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规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方法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让学生去参观一些比较有趣的作品和操作流程,先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循序渐进,然后再举办一些实践操作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加强自身的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让学生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强,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即使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也能给学生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竞赛前的准备,让他们的参赛作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如果学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可以根据竞赛规格增加学生的实践学分或者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
2.将工作经验与教学有机的结合
现在的实习过程太过形式化,实习的过程并没有教师的参与,教师把学生交到企业之后,就算完成了任务,任学生在企业自由发挥,试想这样的实习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实践教学的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主要的改革方向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参与实习,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企业进行实习,能够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能够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在实践教学中就会更有说服力。
三、结语
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论文,2010.
[2]钟波.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4]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08.
17.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 篇十七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
机电一体化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涉及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
项目教学法是杜威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发展起来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技能和知识创新,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建立课堂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职教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教学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集机械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现代控制、传感检测、信号处理、网络通信、液压气动等技术于一体的复合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等特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可以综合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
而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能将某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和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通过项目教学,学生能独立进行计划、自行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时,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师生可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教学的设计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教学法的三个中心,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场教学为中心。
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
2.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
3.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习效果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教学的案例——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一种项目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毕业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要确定设计项目,项目中包含几个课题,由指导教师制订设计任务书。
每份设计任务书中包含课题名称、与设计有关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条件、设计要求和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的工作量等。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所在单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有兴趣予以解决的问题。
2.设计过程
经过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围绕自己的设计题目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于要完成的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可以进入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要经过形成设计方案、优选方案、设计计算、编制技术资料(包括绘图)等步骤。
形成设计方案时,教师的指导方法是立足于启发诱导。
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确定方案,而不包办代替,但也绝不能放任自流。
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要求和对该课题搜集的资料初步定出一种或几种设计方案,然后对每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所不能得到的训练,而又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方案确定后,就要进行设计计算,如果是结构类型的课题,必须进行传动、强度、动力等方面的计算;如果是工艺设计类型的课题,必须进行工艺余量、尺寸链以及工艺装备方面的计算。
同时要进行零件结构设计或编写工艺规程,绘制各种草图。
进行设计计算时要有科学的严肃性,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在完成必需的设计计算之后,就要编写一份技术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和一套图纸。
学生要认真按标准进行绘图,使绘图能力经过毕业设计能有显著提高。
四、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好项目设计关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项目”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首先,“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课题”,用这些小的“课题”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便于因材施教。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大家共同探究。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2】
摘要:职业学校《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地位与其他专业有区别。
本文根据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提出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推荐阅读:
机电一体化学生实习自我评价500字07-27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自我鉴定09-13
机电一体化专业情况10-26
机电一体化专业怎么样08-19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报告300007-17
机电一体化毕业生自我鉴定07-27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自荐信10-18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10-25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及要求12-19
机电一体化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杨泓)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