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2024-11-09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精选17篇)

1.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一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平移与旋转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三、课件设计方案: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1、师:我知道大家平时都特别喜欢玩,今天咱们一起到游乐场里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有滑梯、缆车、摩天飞轮等的课件)。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一提到玩大家都特别高兴,其实玩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在玩中有所发现,那就更棒了。再来观察这些游戏,仔细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

2、指学生汇报。

3、师: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为2类:平移与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二、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像缆车、滑梯所做的运动叫平移,像转椅、过山车、摩天轮这样所做的运动叫旋转。边说边板书课题。

三、举例

1、师: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2、学生举平移的例子。

3、小结: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者平移。

4、师:瞧,风车在做什么运动?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学生举例。

四、表演

1、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表现出来。

2、学生表演:转圈、向前走、原地上下跳等。

3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手势表示),用“-”表示,把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旋转,用“0”表示。

五、判断练习

1、我们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下面有一道题你能快速作出判断吗?

2、出示课件:汽车行驶、钟表、风车等,学生判断。

六、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1、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办呢?

2、讲故事

下雨了,小蚂蚁的房子要被水浸了,所以两只蚂蚁决定把房子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红蚂蚁说它走的路长,绿蚂蚁不服气,于是他们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到底谁走的路长呢?请大家给当判官评评理。

3、出示课件:两只蚂蚁就这样抬着房子一步一步的走到更安全的地方,房子在做什么运动?两只蚂蚁分别走了几个格子?请小组长拿出学具,四人一组动手操作一下,蜻

绿

4、学生汇报,上前演示。

5、学生解疑:一样长。

6、师电脑操作演示红蚂蚁和绿蚂蚁走的路线,他们分别走了几格?(6格)

7、假如当时有只蜻蜓飞在屋顶上,那么蜻蜓又走了几格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蜻蜓也走了6格。

8、小结:两只蚂蚁都走了6格,蜻蜓也走了6格,所以小房子也走了6格。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找准一点,看这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七、填空练习

1、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会用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移的距离,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出示课件,小房子分别向四个方向平移的图形,中间虚线是房子原来的位置,看它向哪个方向分别平移了几格。

八、画图

师:我们既能判断出平移的方向,又能数出平移的距离,那么你们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形状吗?

出示一个三角形,把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学生做后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教师演示电脑操作过程。

九、拓展创新

1、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体育健儿的风采、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大楼、艺术家设计的美丽图案)。

2、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十、总结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平移与旋转

(2009——2010学)

阿尔乡九年制学校

李军

2.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二

一、从一体化转向个性化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对于课外练习题的布置, 教师往往是采用一体化、笼统化策略, 因为担心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 教师往往是以基本性的书面作业为主, 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 反而更加容易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 新课程理念下, 作业的设计不仅要有面向全体的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性习题, 更要有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层次的习题, 实现由一体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才能使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以四年级上册“ 混合运算”一课的作业为例, 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且富有层次性的练习题, 摘录部分题型如下:

1 .计算题:

2.口算题:

3.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4.改错题:

5.应用题:

小明发明了一个小型自动锄草机, 该锄草机每天能锄掉12平方米的草, 如果有25个锄草机同时工作, 你能算出一个星期一共能锄多少平方米的草吗?

形式不同又具有层次性的作业, 可以让平时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以计算题为主,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口算和改错等略有提高的题型; 对于中等生则在计算题的基础上练习口算和应用题型, 突破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这一教学难点;而对于优等生, 可以让其思考用两种方法来解应用题, 以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拓展答题思路,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探究性作业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从抽象化转向生活化

新课改下, 生活化教学无疑是一大亮点。 数学“ 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犹如一池清澈的活水, 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作业时, 教师在设计经典、 富有代表性的题目的基础上, 还应以生活化教学为着力点, 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以四年级《 平行和相交》 一课为例, 我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搜集平行、垂直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结合实际生活, 学生发现路两边的护栏、火车的轨道都是平行的;立交桥上有的汽车在桥面上行驶, 有的汽车在桥下的公路上行驶, 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还有的学生发现一般建筑的墙面都是与地面垂直的, 衣柜相连接的两边一般也都是垂直的等等。

可见,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既能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例子给学生一个参照, 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从机械化转向创造化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以书面形式为主, 缺少童趣, 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实, 数学知识有其特殊的科学性魅力, 只要教师能将课外探究性作业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相结合, 丰富课外作业的类型, 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例如, 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可设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测量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并根据在课堂所学的公式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学习“ 长方体的体积”后, 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借助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 想办法测算出一个苹果或梨的体积。 这样的课后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和思考的机会,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抽象性较强的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也能以作业为平台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可见, 课后的开放性实验作业, 可以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完成探究任务,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总之, 轻负高质的课后作业无疑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我们教师应秉持课程标准倡导的“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作业观, 设计富有个性化、生活化和创造性的课外作业,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我们的新型作业模式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课改的道路上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陈风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J].数学大世界.2012.8:17

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方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小学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发展小学生能力这一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开放性、层次性、合作性较差的题目,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已深深地扼杀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新理念下设计学生喜爱的作业,使作业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变枯燥为趣味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较强,想象也特别丰富。因此,设计作业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去设计他们“喜闻乐做”的作业。

1.专题作业

(1)“找规律”专题作业。“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这部分知识,我布置了找规律的专题作业。在专题作业中按照图形、数字的规律把题目分门别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找规律问题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出现此类问题时,学生就能夠迅速找出解决方法。

(2)“数独”专题作业。二年级寒假期间,我向本班家长推荐了《数独》这本书。游戏规则很简单:在一个9×9的方格里,把数字1-9填写到空格中,并且使方格的每一行和每一列以及用粗线划分成的每个3×3的方格中都包含1—9这9个数字,且不重复。题中会预先填入若干数字,其他格子则空白,玩家需依靠谜题中的数字分布状况,推敲出剩下的空格里应填什么数字。这项专题作业不仅有趣、好玩,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耐心、专心的意志,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网络作业

二年级下学期我利用我校的网络资源讲授了《平移与旋转》一课。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充分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极其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我把它延伸到了家中,让学生课后在家中利用网络资源,看看网上的动画,在方格纸上动手移一移,以充分消化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这项作业既有效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身边数学”作业

学完三年级上册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阅读并批改《小明的日记》。“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今天早上9点钟,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5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吃了200吨的早餐,之后背起40千克的书包,向400千米以外的学校走去,速度达每小时80米。路上我遇见了45克的小胖子阿方,我俩有说有笑地向学校走去。到了教室,我马上拿出了厚1厘米、长20米的课本来读书。”请你说说你的批改意见!如此一来把干巴巴的“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趣的日记批改,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主要表现在解题策略多样、问题答案不唯一等方面。作为教师应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看过一篇名为《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的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同样是“20以内的乘法”作业,我们常常是给学生列出许多乘法算式,让学生算出乘积,似乎学生算出的越多,达成的目标就越高。而美国的老师却不这么做,他们只是把20作为一个乘积结果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算式来。在一个名叫比尔的学生的作业本上,他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2×10=20,4×5=20,5×4=20,1×20=20, 20×1=20,2×5×2=20,5×2×2=20,5×2×2×1×1=20,5×2×2×1=20,10×1×2×1=20,4×1×5=20,5×4×1×1=20,1×1×1×1×20=20,5×2×2×1×1×1=20。对于如此多的答案,美国的老师对于比尔的结果赞赏有加,她认为,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最佳表现。我们也应效仿这一做法,合理利用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之表达出对数学问题的独特看法。

三、变独立为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虽然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作业。

比如,在学生有了一定语文基础的时候,我布置了每月做一份“数学报”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一个月内搜集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如优秀的数学日记、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思维训练题等),月末,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后制成彩色的数学小报。针对成果,教师在班级做出评比,并每月选择一、二分优秀的小报贴在班级的墙上展览,以供其他小组学习。

学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我布置了一系列的与环保有关的统计作业。这些作业都不是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而需要经过小组的合作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过程,最终制出统计表,并发现其中隐含的环境问题。(我提供给了学生5种选择)

(1)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使用卷纸的数量;

(2)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使用碱性电池的数量;

(3)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水和电的使用量;

(4)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一个月内的垃圾产量(以kg为单位);

(5)调查校门口放学前某五分钟内的车流量。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有趣的数学问题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去,并做到作业设计富有趣味性、开放性、合作性,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九红.小学数学作业的功能与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2.张建芳.试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J].新课程导学,2013(11).

3.黄仲重.不可囿于泥沼,要有变化神通[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3).

4.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四

当前,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我们应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探究性学习。

新时期,随着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见识面比较广阔,思维也比较灵活。这些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本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就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作了初浅探究:

一、生活联系,丰富探究内容

1、贴近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于数学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更能焕发光彩。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找找看,哪是我们刚学习的物体。十分钟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3、跳出生活,学会拥有数学眼光

如果说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是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那么能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就是由实践到理论的第二次升华了。它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高不可攀,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能运用加法时,就出示这样的练习,出示一幅的家庭图,让学生去寻找“明明”家中有什么加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找寻加法。接着再由静止画面变为动态情景去寻找。如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片段,让学生去寻找其中各式各样的加法。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动态地、生动地寻找加法,从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了。

二、合理建构,完善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理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会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是完善探究形式的重要特性:

1、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时,他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在掌握只是“是什么”,而忽略了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创设让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猜想,独立探索。例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老师一反以前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梯形来推导,而是出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拼剪。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他们在拼剪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方法也各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猜疑、矛盾、困惑、惊喜。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合作性

当今社会不管是科研活动,还是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合作,合作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看一分钟录象,播放的是某地段各种车辆的流通情况,同时让学生独自登记各种车辆数。当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老师就让学生想想可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欲望。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从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优势,学会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要与人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评价,形成探究动力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各种才能的培养。同时,学业就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例如,评价指标可分为这几项:考试成绩、学习积极性、合作情况、品性与性格等。这样,让评价从更多的角度、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2、质评、量评相结合,实现评价多样化

5.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五

安阳市安阳县洪河屯乡崔未炉小学朱志伟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这个问题通过探究可以得到答案;

2、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3、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述答案或探究成果。5“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在于从问题出发;

6、重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各有所获。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呢?经过不断地尝试,我认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探究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我要学”为核心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展现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究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技巧,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方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创设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创设情境就是由师生共同去构建一个“认知平台”,以情境的创设,去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它要做到使学生有问题令人困惑,有悬疑引人思索,使学生带着困惑和悬疑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是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生活,可以来自课本。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有的同学通过原有知识知道了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时,同学们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这种学习就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探究就更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则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根据游戏的人数等条件设计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

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商不变的性质”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背,但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课上我给大家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天,饲养员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对小猴子们说:“我这有100个桃子,平均分给10只猴子”,小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嫌给的桃子太少了。饲养员想了想又说:“给你们200个桃子,但要平均分给20只猴子。”这下猴子们高兴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笑猴子太傻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老师巩固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中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为今后的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法和措施,它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探究策略的指导,并逐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探究和创造打下基础,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在观察、实验、推理之间寻求发展。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把一人演示众人看的方式,变为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以发挥。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对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探究,解决问题。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新知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给每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同学们通过撕拼、折叠、度量等方法独自操作,独立思考。从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合作探究。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探究遇到障碍或无法解决时,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进而实行群体合作。在合作探究交流合作中,个人可以得到启发,克服思维的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学生用不同长短的三条边组成三角形时,学生会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有的拼摆、有的记录。通过合作,将探究时的所有发现进行汇报,老师再进行引导小结。这样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明确指出:尽量独立探究,当独立探究不能解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独立探索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合作,力求个更好的解决问题。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在教改中不断探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探究学习的幼芽才能够茁壮成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学习”中交流。

探究学习离不开交流,课堂交流十分必要。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策略的技能。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

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三、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小数,通过学生在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编出教师规定的应用题,并互相解决。学生们兴趣极高,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游戏公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使教师角色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只有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由观众变为参与者。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亲知,而不是闻知,是切身的感受,实质的理解,是可以凭此而参与科学探究的知识,而不仅是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标准》

2:《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

6.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六

语文

一、选择喜欢的字帖练字。每天不少于100字,每行只练一两个字

二、课外阅读。选择故事情节强的书读。不少于12万字,做好笔记,不少于1500字

三、习作

1、小练笔。一事一议四篇,不少于250字

2、作文1。暑假趣事一两件,不少于450字

3、作文2。命题作文《我的暑假》不少于450字。

数学

调查家庭每人每天的食盐量,并作好记录。了解食盐量与高血压及其他疾病的关系 英语

一、每周英语周记一篇,共8篇

二、观看英文版电影至少2部,并写观后感

7.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有效性探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批改

在小学阶段, 数学是最重要的学科。小学数学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个学生的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 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也能让学生在作业中认识自己的不足。那么在小学数学中, 老师应该怎么去批改作业呢?

一、细心改, 让细节决定学生学业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早已形成共识。数学作为科学严谨的课程, 作业的批改只有仔细关注每一个细节, 以帮助学生排除每一块绊脚石, 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 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设计特点和价值..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一课, 在批改作业“解方程x+15=75”时, 教师往往会将眼光放在答案是否是“60”上, 对其他细节则采取“无限信任学生”的批改思想, 这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祸根。因此, 我们在批改此道作业时, 至少应当关注以下几个细节:等号是否对齐、“解”字是否遗落、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是否懂得等式的性质 (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 等式两边依然相等) 、未知数“x”是否书写无误等。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应当保证批改符号的多样化, 例如, 可以采用“#”来表示教师不仅很认可该种解法, 而且还觉得这种解法相对独特;用“√”来表示学生在问题答案或者最基本的思路方面是正确的;用“○”来表示教师没有读懂的地方, 或者题目解答上有让老师产生疑问的地方, 但是, 教师在使用符号的时候应当避免使用“×”来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 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各种符号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相互批, 共促进

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着成一个组, 每个组由四人组成。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 负责人轮换中的学生或成员更好的性能。集团相互批处理作业,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使在第一时间自己的信息, 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比如, 在每一次的测试之后, 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易错题、难题、经典题的分析。但是光是教师在上面说, 学生容易“这个耳朵听, 另一个耳朵冒。”所以, 教师就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一组与另一组互相交换试卷, 并命名为两名学生阅读问题的答案, 找出相对更困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去分析讲解, 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询问老师, 学生在当老师的同时还能继续当学生听课, 这样的两种身份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这些活动下降, 良好的不批试卷, 并完成了解释和分析的论文。有时候课堂作业, 老师也可以只标示领队的工作, 然后由领队在几个学生的工作调整需要批准领导小组各组典型的错误实例分析中, 针对之前错误的问题, 以典型的例子, 教师要及时的总结分析问题。但是, 教师务必要有固定的时间对小组长及时的进行抽查, 在批改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观点, 但教师必须对小组长时间进行抽查, 要注意重复批次。在标记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竞争的魔力, 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实践证明, 这两种教学方法非常实用, 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集错题, 促提高

就人们的认知规律来讲, 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功能。假设大脑中与“错误的”是“正确的”, 并最终的将“错误”的转化成“正确的”。设置错误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后扮演严肃的角色, 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当他们遇到类似情况再次, 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以保证正确的结果。设置了错误的问题, 不仅,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整体的学习水平,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没有考好的情况下, 虽然不介意, 但是会让他们产生内疚的情绪, 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学生一旦受到一系列挫折,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阴影, 也需要时间去平衡心情, 因为学生一旦受到挫折, 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反复受到挫折, 他们的心里就会想:“为什么我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在“集错题”方式的带领下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改正”的重要性, 也能够给他们养成有错必改的好习惯。比如, 在日常的作业中, 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 一个是作业本, 另外一个则是错题本。错题本专门用来订正错题, 或者重点题型, 在改错的时候多想想自己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再找找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当学期结束时, 以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的知识, 我会做, 与学生“设置错误的问题, ”。教学结束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后, 让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习, 将易错题整理起来, 然后再复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再次实践。这不仅是一个公众作业批改的过程, 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的过程。它的作用是错必改, 查漏补缺, 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

总之, 数学作业的批改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交流, 是老师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 一定要找对方法,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 反馈学生的细小错误, 避免出现二次批改, 并且让自己的批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韩洪刚.待进生作业有效性批改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 (05) .

[2]范爱梅.让数学作业批改“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9 (04) .

8.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与探究 篇八

一、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以往的数学作业均是死板的加减乘除和黑漆漆的文字,对于自控力非常薄弱的孩子来说做数学作业就是一种煎熬与折磨。所以,新形式的数学作业首先要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想到做数学作业就不自觉地开心。教师可以把作业神话化,把数学的加减乘除等编入童话、寓言、游戏等一系列孩子们喜欢的事物上。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后,教师可以设计捉青蛙的数学作业:青蛙都躲在荷叶的底下,我们需要把荷叶拿开才能捉到下边的青蛙,而拿走荷叶的唯一办法就是算出荷叶上边的数学题。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用彩纸折成的小青蛙来奖励算得快又准的学生,最后看谁能“捉”到最多的青蛙。

二、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含义为:在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小学生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天性来布置数学作业,加强他们的探究性与实践性,让其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好奇与兴趣。如,在学习“区域的分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白萝卜(已经经过处理的圆柱块),问学生如何用三刀切出可以分给更多人的块数,并且每个人得到的大小几乎相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此方法把学生的接受者身份改变成创造者的身份,会让其更加热爱数学。

三、具有增强型和开放性

每个孩子均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孩子都具有特异性,所以在数学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要注意到这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把同一道数学题分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完成那些题目。例如,(1)长方体的长为6 cm、宽为2 cm、高为3 cm,长方体的面积为多少?(2)长方体的长为6 cm、宽为2 cm、高为3 cm,长方体的体积为多少?(3)长方体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长为6 cm、宽为2 cm,它的高为多少?(4)长方体的体积为36立方厘米,长为6 cm、高为3 cm,它的长为多少?(5)长方体的面积为72平方厘米,长为6 cm、宽为2 cm,它的体积为多少?关于开放性就是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还能想到其他问题,自己为自己(或同学)出题。

9.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尝试 篇九

评论发布者:霍建青 发布时间:2014-07-27 22:41:17 现在信息社会已为大家公认,知识经济也成共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世纪交替修订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探究为主要方式。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所提出的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来设计。例如:农村学校设计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有关的情境和问题,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有用,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用科技知识发展家乡经济的愿望,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是在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如果我们一心主要想着为学生的升学而教学,且不说搞题海战术、模拟考试等做法有背教育教学原理,也是与实施义务教育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初衷不相适宜。由于过去对农村重视不够,所以更需要有志者设计一些适应农村需要的情境资料。

再如:学生都喜欢参与活动,将一张边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再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如此循环进行下去,剪6次一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 当然,情境也可以是数学自身的,比如,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就可以设计相交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绕它上面的一点旋转,让学生观察这条旋转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弄清了这个情况后,就可以让他们进行操作,绕着一点画直线,观察它

和另一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并得出结论。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研究,这将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整理探究结果,促进探究学习

从历史上说,几何从开始证明,经几百年的努力整理出欧几里得体系,这不仅使几何知识得以相传,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从数学来说,其真理性在于逻辑证明,因此,公理化成为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公理化必须考虑学生的人知水平。如何处理好数学理论、社会需要和学生认知三者的关系,仍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无论如何,从心理学有条理的东西容易记忆也便于应用着一点来说,一定的逻辑系统是必要的。

在情境中经过探索得出结论后,还需要有一个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以形成逻辑系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提出的结论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抽象成概念和原理,并用定义、定理和定律、法则来表述,再进一步把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再通过他们的内在联系,整理成一个逻辑系统。

三、理解探究过程,完成探究作业

课后做适当作业是必要的,虽然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但课外作业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阶段,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阶段。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缺陷,最大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易教易学,在讲完知识之后,配置了相当多也由教师讲解的例题,造成了学生主要是模仿例题做习题,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更甚的是发展出所谓的题型教学和模拟考试等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不仅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问题。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再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真正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四、把握探究尺度,发展自主空间

自主空间多大为宜,用我们通常的形象说法,就是“跳一跳,摘得到”,而这跳一跳能跳的多高,则是因人而异的,与他原有的基础和思维能力训练有关,探索教学首先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的原因所在,而所谓“好”的标准之一,就是创设一个恰当的自主探索空间;其次,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已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种帮助,主要是指引、点拨和鼓励,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应当象妈妈教自己孩子走路那样,既不是抱着不放,也不是放任不管,走歪了指一下,跌倒了服一下,不走了哄一下,真走不动了,这次训练就完成了。

此外,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不仅是检验、纠正和完善个人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和态度的需要。现在教学中已经可以看到同学间的交流活动,可能是时间关系,交流未能充分展开而流于形式。这是需要改进的,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在社会生存的发展的人。

10.探究性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十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与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究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提供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构筑互动平台,提升学生能力

作 者:杨志斌 彭小兰  作者单位:杨志斌(宜春实验中学,江西宜春,336000)

彭小兰(宜春市一小,江西宜春,336000)

11.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评价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一定创新。但是,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改革力度明显不足,没有跟上小学数学学科的改革速度。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题海战术是许多教师与家长认可的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作业形式,但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发展的新时期,开发更多创新有效的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方法,才能让小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圆满化。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方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为了之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急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作业设计时拔苗助长,用一些超过小学生实际数学能力的题目作为作业。基础性不足的作业往往会加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还会让小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逐渐成为数学学困生。

第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创新性不足。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过于关注作业与书本内容之间的对应性,一直将课后习题作为作业内容,让学生完成一页又一页的书面作业,机械化地记忆数学知识点。这样死板又没有新意思的作业形式,会加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许多小学生觉得完成作业的过程十分枯燥,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作业形式的单一与作业内容的老旧,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影响了作业完成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础性。所谓作业设计的基础性,就是要从课本内容出发进行作业的设计。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大纲中的三维发展目标,进行不同内容与不同形式数学作业的设计,从而通过数学作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将作业设计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答题技巧的强化,极大地影响了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在教学发展的今天,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应当围绕数学教学新标准出发,将数学课本与练习册中的题目作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具体学生内容以及学习实际,选择或者改编部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题目。利用数学作业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数学作业的优化。

比如在针对《位置》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中利用地图认识位置的内容出发,自主画一个学校的平面图。教师将学校中的主要建筑标明在图中,为小学生设计像“学校教学楼在实验楼的( ),厕所在操场的( )”等问题,将课堂所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引导小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夯实课堂基础知识。具有基础性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热情,更能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二,加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在动力,小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会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具有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不再将数学作业视为自己的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探究性的作业,也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通过丰富小学数学作业形式,让小学生的偏好得到满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形式的小学数学作业,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

比如在针对《统计》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就可以为小学生设计一个实践性的作业。教师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生活中一个有趣的课堂,对其进行统计,并利用合理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一些小学生会统计学校内男女生比例,一些小学生会统计人们的见义勇为意识,一些小学生会统计社会诚信问题。在呈现方法上也是五花八门,小学生会用手绘图表、多媒体课件以及演讲的方式呈现统计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也让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活动主体。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问题与方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评价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公平性不足。一直以来,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工作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是小学作业评价中的主体。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一些教师会过分夸奖优秀生,忽视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公平性的不足,会损害小学生的自尊性,更会打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鼓励性不足。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得到教师的鼓励。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本着为学生好的心态,一直在评价作业时挑小学生的毛病,告诉小学生他们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忽视了对其学习优势的肯定。总是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会让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失落感,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法

第一,加强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公平性。要促进小学数学作业公平性的提高,教师需要对作业评价标准进行层次化的设计。正如层次化的作业设计一样,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在作业的完成准确率與工整度方面具有不同的标准。教师更要对小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看准确率,要关注小学生的书写工整度以及从作业中所反应出来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作业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评价。

第二,加强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激励性。激励性的作业评价,有利于小学生的进步。教师是小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教师的一次肯定,会给小学生无尽的力量,也会让小学生更加相信自己。利用作业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多利用艺术化的语言或者肯定的表情,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们的认可,让学生精神上得到鼓励。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还是评价,都要以学生为本,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活动才是有效的。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逐渐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改革,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正确评价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发挥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建斌.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36+138.

12.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十二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 我探索出了四种适合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实施之前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分层。A层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学习基础较好, 成绩在中上等以上。B层学生:学习基础一般, 没有厌学情绪, 可以有一些不良习惯。C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或有厌学情绪。分层名单不是由教师确定, 而是学生自己选择, 这样可鼓励学生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不断进步。所有的模式都要求A层学生尽量完成A+B层作业, B层学生尽量完成C+B层作业, C层学生尽量完成C层作业。若学生超额完成, 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晋级调整。

一、“导学案”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操作方法:在设计导学案时, 在需要完成的思考、填空习题等各处标注好A, B, C, 让学生按标注相应完成。

A层作业以简单的应用为主, 以引导A层学生自主思考;B作业以新识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主, 以引导B层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新知;C层作业主要是找到主要的字、词、句、公式等, 以引导C层学生认真看书, 养成预习的习惯。

设计“导学案”式分层作业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任务, 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探索的习惯。

二、“课后作业”式分层设计模式

操作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反馈, 设计A、B、C层学生都能完成的课后作业。

由于“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布置密度大、投入的精力多, 所以并不适合每天布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有选择地进行布置。

“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弥补课本上课后作业的不足。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这部分内容时, 需要学生在格子纸上进行操作练习, 但课本上题型少, 不便于练习, 可设计“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弥补这一不足。

2. 教学内容难易跨度较大的, 应采用“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这两课都有纯概念性的、操作画图性的、简单计算性的、直接套用公式的知识, 也有联系实际生活综合应用性的知识, 比较适合设计分层作业。

三、“课堂作业”式分层设计模式

课堂作业基本上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 而每天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设计不切实际。虽不能在题型设计上做文章, 但可以在课堂作业分层设计上下功夫。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针对部分有智力障碍的C层学生, 由教师或B层学生出题为主, 其他C层学生和大家作业相同, 可以自由选择一部分题完成作业。课堂作业容许少写, 但不能不写, 要求每人每天必交作业。

2. B层学生和大家作业相同, 在遇到难题时, 只许少写一题, 并要求字迹工整。

3. A层学生的作业大多数和大家的作业相同, 有时会布置拓展题。作业要求:字迹工整, 本面干净, 必须全写;能一题多解时要求用多种方法解题;应用题能画线段图时, 要画线段图;可以检验时, 要检验。

四、“周作业”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根据学校条件、教师精力、学生家庭辅导等, “周作业”式分层作业和“课堂作业”式分层作业最值得推广。

具体操作方法:根据一周学习情况和所学知识点自主设计每周的课后作业。C层作业以过去所遗漏的基础知识和本周简单的计算题等为主, B层作业以本周的基础知识和一小部分本学期以前的旧知为主, A层作业以本周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为主。

总之,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把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摘要:探索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分层作业设计, 形成便于操作的分层作业模式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13.小学数学寒假作业 篇十三

一、乘法口诀表要记得滚瓜烂熟哟。

我用()、()、()等方式熟记口诀了。

我来展示()的乘法口诀:

二、1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方法要牢固掌握哟。

我自己出题练了()道,邀请他人为我出题练了()道。

我来展示5道笔算:

进位加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三、数学离不开生活,你可以用生活中所见所闻编一编可以用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或乘法来解决的数学题哟。

我很棒!我会编,还会解答呢!

1.加法题

2.减法题

3.连加题

4.连减题

5.加减混合题

6.乘法题

四、让爸爸、妈妈帮你选择有关数学方面的有意义的书籍美美地读一读,并把你的书目填在下面,假期回来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你看,我读了:《》

14.小学数学作业评语 篇十四

2. 东:你的聪明加上你的勤奋,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一个尊师守纪,爱学习的小男孩,学习上自觉主动。成绩优秀如果你能认真书写。不讲谎话。做个诚实的好学生。那么老师、同学会更喜欢你,努力吧!

3. 课堂上,班每当老师讲到精彩处你的嘴角总会露出一丝微笑,你始终是老师忠实的听众。你热爱劳动,不管有没有轮到你值日,你总是主动留下来,经常是干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你的学习有待提高,作业方面也存在问题。但只要肯努力,你也将会是老师眼中的一颗闪光的“星星”!

4. 龄:羞羞答答的你其实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小女孩,为能加入少先队而努力学习,能团结同学,积极劳动。可是学习上由于欠自觉,作业不认真,所以成绩不稳定。希望你能积极开动脑筋,勇敢地在同学面前发言,将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5. 旭:羞羞答答的你是一个尊师守纪,团结同学的好孩子。感谢你这学期辛勤地为同学服务,以及在校运会上努力拼搏为班争光。你学习自觉主动,成绩优良。如果你在书写方面再下苦功,向爸爸学习,你将更上一层楼。

6. 君:像你这样活泼好动的小子女孩,真是人见人爱。能尊重老师,热爱劳动,看到你这学期的书写进步了,老师为此而高兴。要是在学习上能自觉主动,上课再专心些,相信你的成绩进步更大。更希望能改正说谎的毛病,千万不要做“放狼的小孩”呀。

7. 薇:一直以来,你尊重老师,热爱劳动,是一个勤劳的小女孩。思维活跃,有胆量,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可是你学习不够自觉,常常不完成作业,成绩进步不大。希望你能认真书写,改正说谎的缺点,为自己争一口气!

8. 你是位聪明的学生,懂礼貌,爱劳动,讲卫生。课后,你总是默默不语,埋头读书,做作业,同学们都十分欣赏你。可是,在课堂上,你也沉默不语,这种“沉默”,使你失去许多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机会。我想,在课堂上,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老师真希望你能用自己心灵的力量去打开锁住的“金锁”,是自己成为思维敏捷,嘴巴灵巧的孩子。

9. 忻:这一年来,忘不了的是你那整齐的作业书写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你为人文静稳重,尊师守纪,彬彬有礼,做事认真,成绩优秀。今后你更要大胆主动开展工作,改正粗心的毛病,做老师的得力助手。

15.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探究 篇十五

一、要精心设计, 避免盲目草率

课外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作业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加快知识的转化, 让学生学得更牢、学得更好。每一次作业训练, 都应该成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阶梯。精心的作业设计, 会让孩子以此为起点迈向新的学习探索历程。作业设计是否科学有效, 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态度, 也检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实际的教学中, 往往会发现不少教师对随堂练习会仔细揣摩, 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却重视不够。笔者曾对一所小学课外作业的布置情况做了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只有近两成的老师会对课外作业认真思考, 精心设计, 大部分教师表现为“放学铃声响, 心中着了忙, 随便圈几题, 学生累一场”。这样的作业谈不上设计, 只能算应付差事, 学生的课外作业效果可想而知。

二、要激发兴趣, 避免枯燥乏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应符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 让作业变得鲜活、生动、有趣, 不再枯燥乏味。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 互动式作业。

这种作业需要学生密切合作, 采用互动协作的原则, 让学生与同伴, 学生与家长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作业。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了“高矮”后, 让学生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与同伴比高矮, 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 学生学会了交流, 学会了合作, 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2. 游戏式作业。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将作业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 让孩子在学中玩, 玩中学, 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作业不再是负担, 不再枯燥, 而是游戏的地带、学习的乐园。比如, 学完“2、5倍数的特征”, 可以设计“摸卡片”的游戏 (摸出的数是不是2、5的倍数, 以此定输赢) , 让学生与学生玩, 学生与家长玩, 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绘画式作业。

学习了面积, 让学生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 学习了圆, 让学生设计一下校园的花池, 学习了方位, 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位置和路线。这样的作业设计, 学生完成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不仅兴趣高涨, 而且在作业中教师会发现孩子的聪明才智是多么地让人惊叹, 创新的火花在其中熠熠闪光。

三、要拓展空间, 避免单调重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布置适量的巩固乃至强化性的课外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注意避免使学生陷入重复的、机械的、单一的训练中。课外作业要有别于课内作业, 主要体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重在提高, 力求程度的加深, 实践能力的增强;重在拓展, 力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重在探究, 力求启迪智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设计课外作业的题型应是阶梯性的。可分为必做题浅显、选做题灵活、附加题偏难, 设计时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结合作业设计,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 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设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 能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注意因材施教, 尊重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作业, 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度、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然后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 笔者认为这是对分层作业的误解。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会挫伤大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可在设计作业时, 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 重在“双基”的训练;综合题, 重在知识的整合, 能力的提升;拓展题, 重在培养创新思维。学生按照自身水平自主选择作业。只要完成前两个层次即为优秀,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拓展题发起挑战。总之, 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 没有差生”的理念,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作业中找到成功的体验, 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注意习惯培养, 循序渐进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xx作业未完成”、“xx作业潦草”、“xx作业拖拉”等等, 其实发生这种情况大都归结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作业习惯。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 循序渐进, 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非一日之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注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曾经专门编了一首顺口溜, 让学生熟背:进门先洗手, 坐下别乱走, 零食不入口, 坐正身别扭, 字字写俊秀, 做完查遗漏, 争取得优秀。学生熟读成诵, 理解后付诸行动, 教师多些耐心, 勤加鞭策, 假以时日, 养成良好的课外作业习惯, 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意愿, 作业的效果自然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 要切实给学生减负, 要努力把学生用于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减下来, 让孩子有时间高质量完成作业, 有时间玩耍, 有时间做游戏, 有时间去思考, 去体验, 去探索。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 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 同时还必须优化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争取课外作业的实效性,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发展。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数学作业尤其是课外作业的设计, 注重作业的“质”, 争取课外作业的“效”,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发展。

16.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 分层设计

在平时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会发现,虽然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差并非智力低下,也非认识事物的方法有问题,只是由于对以往的知识没有掌握好,以致对以后的知识无法理解与掌握,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差异越到高年级越明显。然而,就作业设计而言,传统教学布置统一的作业,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鉴于这种情形,我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设计更有实效,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尝试分层设计作业,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这样,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我探索出了四种适合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实施之前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分层。A层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基础较好,成绩在中上等以上。B层学生:学习基础一般,没有厌学情绪,可以有一些不良习惯。C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或有厌学情绪。分层名单不是由教师确定,而是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可鼓励学生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不断进步。所有的模式都要求A层学生尽量完成A+B层作业,B层学生尽量完成C+B层作业,C层学生尽量完成C层作业。若学生超额完成,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晋级调整。

一、“导学案”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操作方法:在设计导学案时,在需要完成的思考、填空習题等各处标注好A,B,C,让学生按标注相应完成。

A层作业以简单的应用为主,以引导A层学生自主思考;B作业以新识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主,以引导B层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新知;C层作业主要是找到主要的字、词、句、公式等,以引导C层学生认真看书,养成预习的习惯。

设计“导学案”式分层作业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任务,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探索的习惯。

二、“课后作业”式分层设计模式

操作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反馈,设计A、B、C层学生都能完成的课后作业。

由于“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布置密度大、投入的精力多,所以并不适合每天布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有选择地进行布置。

“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弥补课本上课后作业的不足。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位置》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学生在格子纸上进行操作练习,但课本上题型少,不便于练习,可设计“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弥补这一不足。

2.教学内容难易跨度较大的,应采用“课后作业”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这两课都有纯概念性的、操作画图性的、简单计算性的、直接套用公式的知识,也有联系实际生活综合应用性的知识,比较适合设计分层作业。

三、“课堂作业”式分层设计模式

课堂作业基本上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而每天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设计不切实际。虽不能在题型设计上做文章,但可以在课堂作业分层设计上下功夫。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针对部分有智力障碍的C层学生,由教师或B层学生出题为主,其他C层学生和大家作业相同,可以自由选择一部分题完成作业。课堂作业容许少写,但不能不写,要求每人每天必交作业。

2.B层学生和大家作业相同,在遇到难题时,只许少写一题,并要求字迹工整。

3.A层学生的作业大多数和大家的作业相同,有时会布置拓展题。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本面干净,必须全写;能一题多解时要求用多种方法解题;应用题能画线段图时,要画线段图;可以检验时,要检验。

四、“周作业”式分层作业设计模式

根据学校条件、教师精力、学生家庭辅导等,“周作业”式分层作业和“课堂作业”式分层作业最值得推广。

具体操作方法:根据一周学习情况和所学知识点自主设计每周的课后作业。C层作业以过去所遗漏的基础知识和本周简单的计算题等为主,B层作业以本周的基础知识和一小部分本学期以前的旧知为主,A层作业以本周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为主。

17.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作业检查总结 篇十七

根据学校安排,今天下午各年级对学生数学作业进行了检查。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作业总体写得比较认真,教师批阅规范,且能做到比较细致、及时。

3.学生的作业整洁,特别是优秀学生的作业,干净、字体美观,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4.老师对学生作业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特别好,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评价,部分老师在评价中还能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采用评语来评价和激励学生,且以作业本作为平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值得推广。

二、存在的不足

1.个别班级学生错题在订正后老师没进行第二次批改。

2.部分学生补作业后老师没有批阅。

3.个别差生作业不够认真,老师也没有跟进督促。4.部分作业教师没有批日期。

三、针对本次作业检查情况,建议如下

1.鼓励所有教师评价应能结合学生特点及作业质量给出定性评价,并且写出相应的鼓励性或期待性的文字评价,或绘简笔画图形等评语,激发学生上进。

2.画图题一定要强调用铅笔画,并给学生强调画图要规范。3.对差生的作业要严格要求订正,要根据定好的措施认真做好扶差工作。

希望老师们能从这次检查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我,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效,作业规范实效,学生乐学高效。

2015 年12月17日

一、本次检查发现的优点、亮点

2.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老师及时辅导,学生进行了改正。

上一篇:江西三类人员考试试题下一篇:尔雅期末化学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