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

2025-02-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精选12篇)

1.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 篇一

琵琶行原文及注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注解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2.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 篇二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3.琵琶行原文及写作背景 篇三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sī),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jià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

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4.琵琶行白居易原文分段解析 篇四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分段解析是怎样的呢?《琵琶行》是语文课文重点的一课,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引起人们对于琵琶女的身世的同情。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段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段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5.琵琶行琵琶女 篇五

乐天居士白居易在其被贬到浔阳城(今九江市)时,一日宴别好友,巧遇一位极善琵琶的女子,可曾想白居易与此女子可谓同病相怜,一是白居易被贬至浔阳,而琵琶女身世飘零,于是在《琵琶行》白居易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极致惆怅感慨,为后人所引用。

而琵琶行里所提到的这个琵琶女,琵琶技艺超群,白居易如此描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此女年少时是何等的国色天香“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但是最终美人迟暮,人老珠黄却不得不流落碧野。

6.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 篇六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迁谪诗人满眼萧瑟秋景,又历别离恨事,深感无趣之际,忽闻琵琶仙乐,犹如空谷足音,令人兴致顿起。寻声暗问,弹者何人,诗人满心期待、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琵琶女欲答还休,个中复杂情感,借“欲语迟”三字传达出来:天涯沦落之人,江湖漂泊之客,自残身世,不愿与陌生人说话会面。此刻琵琶女未直接答话,而稍作延宕,既符合她内心负有千般苦,孤舟独守无人诉说还欲倾诉宣泄的心理状态,又通过呈现琵琶女的片刻矛盾、迟疑、犹豫,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探寻兴趣,故而才有“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才有“千呼万唤”。与此同时,也给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琵琶女为什么不直接答话,她“欲说还休”的迟疑神情是什么样的,她到底又因何决定以手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出来相见,这短暂的迟疑中她内心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般多样的猜测想象中,琵琶女的形象就更耐人寻味了。而这正是“延宕”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是时间的延宕,更是期待的积累;又与“琵琶半遮”的出场形成对比,构成反差。一方千呼万唤,盛情相邀;一方矛盾重重,迟疑难决。时间和人情双重延宕的二度积累,情感更强,效果更佳。故而这两句经历了千年的考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乐曲已然结束,可听众的心依旧沉浸在那还没有结束的结束感之中。这里不仅是乐曲的停顿,而且是停顿造成的心理凝聚效果:在宁静的月色下,在茫茫的寒江之上,诗人陶醉于琵琶女的演奏之中,琵琶女亦沉浸于自己演奏的余情里。此种宁静的延长感,绝对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的积聚和张力,可诗人用一幅图画将其显现出来,就让读者想象无限了。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在诗人聆听完如仙乐般的琵琶曲后,定是问了琵琶女的身世,由“沉吟”二字可见一般,曾经貌为秋娘妒、技使善才服的琵琶女,虽年长色衰,但身为商人贵妇,衣着装饰也决不随意,琵琶女也应是半老徐娘、犹存风韵的。以白居易《盐商妇》为证: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衣食无忧、才貌双全的琵琶女,为何要弹奏如此令人伤感的曲子呢?这种身份和情感的矛盾让诗人产生了疑惑,艺术之美也随之诞生了。还有一层我们不可忽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女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时间延宕,这段时间的存在让琵琶女有时间克服自己的矛盾心理,决定一吐为快,可她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她又想到怎样的如烟往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将进入读者的脑海,波荡不息。诗人疑惑的延宕、琵琶女自述身世前内心斗争呈现于外在动作的时间延宕,都给读者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艺术之魅力可见一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延宕在叹息之中完成。琵琶曲已牵动作者情思,再加上琵琶女对悲苦身世的倾诉,不知又勾起诗人对自己往事的多少回忆,一个人,独自回眸往事,已令人伤感,再加之琵琶女悲苦往事的刺激,两人互相映衬,无疑使诗人更加伤感了。基于此,才有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良久”言明延宕,“却坐”、“促弦”更是以动作完成时间延宕,暗表琵琶女内心情感之涌动:接下来又将演奏何种曲子,怎样的曲子才能安慰两个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人的苦痛心灵。最后的弹奏皆在这延宕中完成思考和积聚。

7.琵琶仙·中秋原文及赏析 篇七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8.琵琶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笆行》说课稿

为考生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希望考生能够顺利通关。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9.琵琶行原文中心思想 篇九

高职二年级学生已初具鉴赏诗歌的艺术水平,但针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别与运用上还有一定的模糊性。高职语文课堂实践应向学生所得倾斜,向45分钟要效率。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高职语文课的落脚点,关键是方法的掌握。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语段,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又各有千秋,求同求异,甄别借鉴,活学活用;以讲代练,讲练结合,以练促学,绽放语文课堂的思维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和小序,梳理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知识与能力)

2.赏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烘托等艺术手法描摹音乐的。(过程与方法)

3.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单元特点

本单元由四首唐诗和四首宋词组元,通过对这些作品真淳深挚的情感美、形神兼备的形象美和齿颊生香的语言美的涵咏品味,感悟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视听交融,动静结合的空静之美;悲凉身世和失意蛰居绾结的感人至情;境界阔达,孤高淡泊,丽语警人,柔情感人的至美是本单元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作者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段落,通过比较音乐描写的手法,能够灵活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式导入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通过音符高低起伏与旋律的变化,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在弹者与听者之间构成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艺术空间。在以往已学的课文中,哪些篇目是描写音乐的?学生回忆,教师点拨。通过多媒体直接打出三篇文章的选段:《明湖居听书》《五月的鲜花》《琵琶行·并序》。

今天这次课我们一起来比较这三篇描写音乐的文章,从中是否能看出什么?(选段略)

(二)文本比较(选段)

1. 学会默读(“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唯见江心秋月白”)

2. 再读《明湖居听书》选段(“声音初不甚大”至“轰然雷动”)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音乐赋予心灵的美,增添一份情感的激越与慰藉,在阅读中领会音乐的律动与文字背后的艺术魅力。教师顺势点拨,在音乐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刻的人生际遇与悲喜,在作者情感张力的浸染中,进一步活学活用,掌握音乐描写的艺术表达。

3. 勾勒出两段文本中描写音乐的句子,试从修辞角度分析?

学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简单勾勒相关的修辞手法,从修辞角度辨别短文各自的修辞技巧,音乐是流动的,能将流动的音符用文字形式凝固在纸张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可能就是修辞。语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明确:比喻A“像”:像熨斗熨过、像吃了……、像一线钢丝……、像放烟火

B.“如……、恍如……”(登泰山的景象)

C“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

4. 找出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语句?

除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描摹音乐,也是音乐描写的方法。流动的音符诉诸人的听觉器官,将听觉转换为视觉、触觉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比如本单元的第一篇诗歌王维《山居秋暝》,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温故知新”。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切入点,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A“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像放那东洋烟火”“像一条飞蛇……盘旋穿插”……

B“音乐的舒缓,正与视觉广阔相通”

C“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作者以一连串精彩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等,将琵琶声律的急切、幽咽、清脆、流畅、滞涩、激扬、雄放形容的淋漓尽致、就在声声婉转的过程中,弹者与听者打通感官界限,实现了情感共鸣,用叙事写出了情事,最终感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艺术上的表达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

诗句写听者沉浸于琵琶声的余韵之中,像被磁石吸附一般,衬托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连周遭的自然景象都静止一样,停止了一切的喧嚣,江水忘记了流动,秋风忘记了瑟瑟地吹动枫叶秋花,月亮也忘记了升落,这一曲与大自然相融相和,回响在茫茫的水天之间。

追问:《明湖居听书》选段中能否找出一例?

明确:白妞演唱后,观众评论。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6. 结合《五月的鲜花》《明湖居听书》《琵琶行·并序》三个选段,简单概括乐声的变化脉络,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

A.声音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了一个尖)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

又高一层(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忽又扬起人弦俱寂

B.C大调下行音节1 76 55|06 54 32 1|1……

C.由抑到扬的过程三两生先有情(和缓低沉)大弦小弦(委婉清脆)

冷涩凝绝声暂歇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高亢强烈)

从三篇选段音乐过程的描写来看,作者将音乐的律动赋予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比如《五月的鲜花》的作者李皖,一位音乐评论家,从音乐内部进行分析,将音乐与人融于一体,文本结构本身就赋予一定艺术气息,将作者带入音乐殿堂的人与乐,恰恰就是文章的主旨。再看《明湖居听书》,作者将登山的体验切入到音乐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甚至音乐到了高潮有如放烟火的感觉。再比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作者对音乐确有一定了解,但诉诸诗,将琵琶曲与身世凄苦融于一体,就需要文字艺术的表达与感染才能发挥到极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7. 举例分析作者巧用叠字、双声叠韵词,描绘乐声。

明确:“嘈嘈”“切切”“嘈嘈切切”;“间关”“幽咽”富于音乐感。

8. 小结。

综合来看,将流动的音乐用文字凝固下来,一定要综合使用几种手段,才能有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而比喻、通感、联想、想象甚至是个人的生活体验等几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倘若让你去写一篇关于音乐的语段,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正如有学者提出: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联想和想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或者阅历,想要将流动的音符捕捉到内心深处并非一日之功。

9. 设疑:一位演奏技艺如此高超的琵琶女,到底何许人也?(为下一次课铺垫)。

1 0. 作业布置(语段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介绍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并作简要描写与评述。(200—300字)

六、教学反思

高职语文课的春天在哪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语文课堂应向学生所得倾斜,45分钟,哪怕只学会了一个知识点,那也是收获。《琵琶行·并序》一文,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一堂文学课的流弊。高职语文课不同于任何形式的课堂,它要兼顾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既要学生吃得饱,又要学有所用,不是简单的听完了事。学与没学,听与没听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作业布置来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用”相得益彰。

七、板书设计

摘要: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一文的重点与难点是作者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语段,本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三篇同是描写音乐的篇章为纲,进行比较,求同求异,活学活用,以讲代练,以练促学,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知解。

关键词:音乐语段,描写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教师用书(第四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2).

[2]李宝丽.《琵琶行》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4).

10.《琵琶行》日日清 篇十

出题人:毕成林 许景华 刘达

2014年6月10日星期一

一、课文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唐代伟大的诗人。字晚年号原籍太原,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在文学上他主张。是运动的倡导者。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晚年和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现存诗近三千首,居搪代诗人之首。

2、歌行体,是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和的颇多。两者虽然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行”是的意思。

(21现实主义太白香山居士“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元白”“刘白” 22古诗“歌””行”乐曲)

二、默写及语言运用(共2*4=8分)

3、写出上下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2)嘈嘈切切错杂弹。(3)此时无声胜有声。(4)同是天涯沦落人。(5)座中泣下谁最多?。

(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4年6月11日星期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pén)琵琶.(.pā)银篦.(bì)悄.无言(qiāo)B.贾.人(gǚ)遂.命酒(suì)琵琶行.(xíng)敛.容(liàn)C.虾.蟆(hā)左迁.(qiān)铁骑.(qí)恬.然(tián)D.悯.然(mǐn)迁谪.(.zhé)幽.咽(yōu)信.手(xìn)(选D,A悄无言qiao,B敛容lian,C铁骑ji)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秋叶荻花 B.转徒江湖漂泊憔悴暮去朝来 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拢慢捻(选A,B转徙江湖C沉吟放拨 D 凝绝不通)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互文”修辞的一项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主人忘归客不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选B,主人忘记回去了,客人也忘记发船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是哪一项()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C.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D.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选C)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选C)

6、关于《琵琶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上,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的变化,虚实相关,结构在错落中见严谨。B.该诗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琵琶女的形象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还坦露了自己的形象

C.全诗以叙事为主,主干单纯突出,情节的不断发展,使主题内容不断升华,按时空的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事,使全诗显出一种变化流动的美。

D.全诗详略得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详写过去而略写现在;写诗人自己的遭遇时,则压根不提贬谪以前的事情。这是以彼之详补此之略。

(选C,既是叙事诗,也是抒情诗.)

2014年6月12日星期三

二、重点段落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6分)

①暗问()②掩抑()③信手()④切切()⑤间关()⑥突出()

(①轻声问②低沉抑郁③随手④形容声音轻细,⑤形容鸟鸣声⑥突然爆发出)

14、翻译下列各句(每题2分,共4分)

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低着头熟练的连续弹奏,倾诉着心中无限的往事。)

(②乐曲终了,琵琶女收拢拨片对着琵琶中部猛地一划,四根弦同时发出一种声音,就像丝帛猛地撕裂开。)

15、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3分)

(一是为下文做铺垫,看她挥洒自如的动作就可以想到她演奏琵琶时声音的感人.二是总括她演奏时的投入,情是琵琶声之所以动人的根本.)

16、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乐曲情调的?乐曲高潮在那里?(4分)

(主要运用了生动的比喻,逼真的摹声词叠韵,双声词,高潮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表现了琵琶女紧张激烈的心情。)

17、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共18分)

简答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1.《琵琶行》(节选)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老师特别喜欢古典诗歌,刚才大家课前背诵了几首古诗,老师听得意犹未尽,还想听!

2.我想听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送别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景物的山水诗(生背)

我想听一首描写军旅生涯或战争的边塞诗(生背)

3.真棒!看来你们积累的诗歌真不少,这个还会吗?(课件出示)乐器 4.生读并欣赏乐器图片,最后一张图引入琵琶,生介绍这种乐器。5.生讲到指法、曲目(课件),那么,琵琶这种乐器会弹奏出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琵琶行》(节选)。

二、学文

1.生初读诗歌(齐读)

2.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出示课件,介绍鉴赏诗歌的方法)3.生自学(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结合资料完成)4.生按顺序汇报 a.题目“行” b.作者

C.了解题目和作者,还要细读注释 D.修辞

E.对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对诗歌的赏析 5.诗意、修辞

6.请同学们再读这4句诗,感受音乐的变化

三、拓展

1.在全是忠描写音乐的不仅仅是这4句,还想理解更多的话,请看屏幕(出示课件)

2.师放音乐朗诵

3.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所表现出的旋律时而如急雨般急促沉重,时而如私语般轻柔尖细,当两种声音交错惨杂是,又如斟酌落玉盘般的清脆圆润,这旋律一会变得如莺语般婉转流利,一会变得如冰泉般冷涩凝结,一会又变得如银瓶乍破、刀枪铮鸣般低沉雄壮,而当一曲弹奏完,却是像布帛撕裂声一样戛然而止。4.从琵琶女弹奏出的这些变化万千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2.琵琶行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三、文体常识——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四、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五、疏通字词

六、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一)小序的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二)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七、谁解青衫泪

师:我们想讨论三个问题:谁解青衫泪、谁解琵琶声、谁解风物意。本节课就第一个问题进行研究。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它画下来)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生: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

生: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

生: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

生: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

生: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

师:那我再问一个问题。“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谁解琵琶声,谁解风物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谁解青衫泪”进行了研究,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其他两个问题。

二、分析

(一)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

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附板书设计: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小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宝洁公司网络公关分析下一篇: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