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命的延续

2024-09-23

生物生命的延续(19篇)

1.生物生命的延续 篇一

生命的延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每看到、听到或想到这晦涩的句子时,心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悲哀和沮丧。周国平曾论述过:“若人能永远活着就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的存在。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人生问题本就是古往今来芸芸众生世世代代所追逐的问题,倘若真要解决关于人生的若干问题,文献多如牛毛。可惜,没有一种不是看上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仔细想来,却又没有一种不让你感到迷茫困惑,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人生问题是这样令人伤神、令人费解!那么我们在尚未确知人生的诸多实质之前,难道就这样束手无策地懵懵混然而生存?认真说来,人都是些软体动物,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问题,当他们无法越过时,他明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避它。在人们无法探究人生的本质问题时,聪明的人就悄悄地从她旁边一溜而过。但是,这一溜而过的代价却是一眼望穿生命尽头的悲凉。于是人们又不得不寻找一种寄托来代替这种悲凉。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仅只找到一种方式——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延续中,最方便、最简单的一种莫过于繁衍后代,其次当然就是创造一套思想体系。倘若两者兼得,是再美但是的了。

繁衍后代,是一条生物法测,是生命得以延续之本能。有人说:“要是人的生命象树木一样能够嫁接就好了,锯掉一段,再接上一段,重新开花结果。怪不得那么多的人都寄期望于来世。”来世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虚无渺茫的,把期望寄托于这种浮华框架上,到不如把它寄托于子孙后代来得直接、来得实在。其实,人——大多数都有意无意把自己的梦寄托于子女身上。因为他们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倘若真要探求生物繁衍后代的动机。我想,使自己生命得以延续本就是最合理的动机之一。

创造一套思想体系,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说得直接点,就是把自己的事业发挥到极至,使后人把你当成举世瞻仰的伟人,使你的睿智才华流芳百世,这样,你的生命延续到达了极限。人们此刻能够秉烛夜谈亚里斯多德、牛顿、爱因斯坦;能够绿水清茶而论屈原、李白、曹雪芹;能够浊酒笑言曹操、拿破仑、毛泽东;能够细耳聆听贝多芬、稽康、李斯特;亦可锁眉而思柏拉图、叔本华、尼采。原因就在于他们创造的东西是不可磨灭的,是一种永恒。由于这些东西具有永恒性,他们的生命也就趋于永恒。也即,他们的生命延续达于永恒之极限。只要这礼貌的国度存在,他们的生命也将与之长存。假若我们去探究他们创造这些东西最原始的动机,一切就显而易见了,引导他们去创造、去奋斗、去拼搏的最原始、最深刻、最有力的动机,说穿了,就是他们想借助于自己的成就,使生命得以延续。在大多数人身上,这并非一种自觉的意识,只是表现为种种形式。譬如,用此来充实自己精神的贫乏,或者用它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用此来混碗饭吃等等。但是,如果世间少了这些人,不知要变成什么模样。相比之下,平凡的人们以繁衍后代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方式顿时黯然无色——尽管这是生命中最伟大的创举。

不论是成家,还是立业。说白了,它的本质都是为了使生命得以延续。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意识到短暂生命尽头的苍凉。尽管人们能回避生命的本质问题,但谁也回避不了这种短暂生命的尽头的苍凉。这或许正是悲观主义哲学深深地震憾人们心灵的力量所在。

有一种人,当他溜过生命本质问题,看到了生命尽头的悲凉后,感叹之余,仍然回头来探究这令人望而生畏的人生本质。当他触及到人生了无价值时,自杀的念头出现了。试问,众多的自杀者,有谁不是被人生问题所困扰的?尼采可能算是最典型的一个。他看到生命尽头的悲哀,回过头来探求人生的本质问题。尽管他曾精辟地论述过人生,但在他最后的文字里听到的仍然是悲观主义的哀鸣。最终,他还是没逃脱人生问题的困挠。他同样是人生问题的牺牲品,尽管他的自杀方式与众不同——他疯了。这就是对这个虔诚的探究者的一种残酷无情的回报。尽管如此,尼采还是活着的,他将与这礼貌的国度长存。原因就在于他创造的东西具有永恒性。事实上,人们所做的一切最原始动机都是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外在表现为物质的需要,内在表现为精神的需求。倘若一个人真的不再想让生命延续的话,那是再简单但是的事了。但是,假若你已创造了一种永恒的价值,你所能结束的仅只是肉体,你的生命是你无法结束的,他将与世长存。

2.生物生命的延续 篇二

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在顽疾的折磨下渐渐失去生机和气力, 常会扼腕痛惜生命的脆弱, 如弱柳扶风般不堪一击。生和死虽是一步之遥, 却阴阳两离。直到遇到那对难忘的母女, 我才幡然发现看似脆弱的生命历经涅槃浴火后的重生, 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 竟是如此顽强!

这是发生在病房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年仅34岁, 脑出血并发脑疝, 深昏迷且有些烦躁, 刚怀孕30周, 这是她和丈夫结婚5年来的第一个孩子。清晨突然昏倒, 开始时意识尚清醒, 她紧紧抓着他男人的手, 反复嘱咐“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 一定要看好咱们的孩子。”男人一直守在旁边, 抚摸着女人的额头说“没事的, 没事的, 有我在, 你俩一定会挺住来的, 我们还要等宝宝出生后照全家福呢!”

她的特殊病情牵动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向家属交代, 病人颅内巨大量出血, 在临床的死亡率占98%, 胎儿又属未成熟儿, 即使冒着风险行剖宫产手术也难以成活, 母亲和胎儿都有生命危险。一旦出现危急情况需要抢救时, 大人和孩子到底优先选择哪一个, 需要家属的明确意见, 但他却始终不肯直视现实, 只是重复着那句话“她俩都不会有事的, 她知道我在等他们, 请你们尽力抢救, 拜托了!”“我们理解你的处境和内心感受,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这种二选一的抉择, 有时必须去直接面对, 无法逃避, 需要你冷静权衡的。”我们苦口婆心的劝慰男人。

终于, 他艰难的做出了“保大人”的决定。

尽管告知书上已签署了选择意见, 尽管选择将胎儿推向了生死边缘, 但如果有一丝希望, 我们仍会尽力去争取。

女人依旧烦躁, 一侧肢体胡乱舞动, 有时甚至不能进行常规的查体。医生特准家属穿戴好隔离服留在ICU病房, 于是, 男人寸步不离地守在女人的床边, 有时轻唤着女人和孩子的名字, 有时给女人讲他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往事, 有时和护士一起帮女人翻身、拍背、按摩, 一次又一次, 不厌其烦的和她重复着无回应的交流……

“不能放弃, 坚持, 一定要挺住!”我们在鼓励病人, 鼓励家属, 也在鼓励参加抢救的每一位战友。

奇迹的发生总是让人出乎意料!

入院后第五天的凌晨, 病人异常烦躁, 腹部接着便出现了规律性宫缩。半小时后顺利生下一个女婴, 体重1100克。经新生儿科和妇产科医务人员积极抢救, 婴儿病情平稳转入儿科治疗。当男人兴奋的将孩子平安无事的消息告诉女人后, 女人的眼角竟流出了一滴眼泪。

女人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的迹象, 不再烦躁, 变得异常安静, 颅腔出血引流量也在减少, 有时会有一些睁眼、皱眉的动作, 我们如行走于漫漫深渊中, 终于看到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

女人在昏迷十天后完全苏醒!

男人每天不停地在女人和女儿两个病房间穿梭, 整个人却精神了许多。一个月后, 女儿痊愈出院, 女人病情也逐渐平稳, 因为要继续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转入了康复病房。

每次出院病人的上门回访, 我们都会去她家看望这对母女, 女儿很可爱, 也很乖, 现在已快两周了, 女人生活已能完全自理, 男人和女人比以前更加恩爱, 他们说, 爱让他们一家得以重生, 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生后的每一天。

3.延续生命的传奇 篇三

在普通人的眼里,标本制作这行跟动物尸体打交道,多少都带着些神秘和敬畏的气息。

苏新刚就是这神秘行业中的一员,从1984年开始接触,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标本制作生涯,说他拥有一双“复活生命”的巧手,一点也不夸张。

苏新刚是青岛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标本制作部的经理,走进他的办公室,像是在参观一座迷你的自然博物馆:眼神锐利的雄鹰、憨态可掬的企鹅、身材矫健的羚羊全都活灵活现地在这里共处一室。不禁想起了好莱坞大片《博物馆奇妙夜》,在夜晚12点的钟声敲响之后,这里的动物们会不会全都活过来,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呢?

不是杀戮,是挽留

一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可令观察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可生命因鲜活而美丽,因此不少人认为把动物做成标本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滥杀生命,的确值得声讨,但这并不是制作动物标本的初衷。

“制作标本的初衷不是杀戮,而在于挽留。”苏新刚解释,把动物做成标本,可以保存生物资源和生物信息,还有不少科研作用,了解多彩生物世界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大量物种出现灭绝危机,标本可以说是让后人看到它们真面目的最好方式。”他强调,现在的标本制作都是利用动物园、水族馆的死亡动物,不存在任何杀戮。

“国内的标本制作基础,最早是源自欧洲的剥制技术,尤以英国的水平最为先进。”对于标本制作的历史,苏新刚再熟悉不过。很多欧洲的皇家贵族,都喜欢在豪华庄园或别墅里悬挂羚羊、麋鹿、棕熊等动物为主的首级标本作为装饰,这也是当地狩猎文化的延伸产业。

19世纪末期,这种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在北方就产生以刘家为代表的标本制作艺人,其创始人刘树芳是中国最早一批受过专门培训的标本制作技师;南方则以福建的唐家为代表,如今武汉大学标本馆馆长唐兆子便是唐家后人。在标本界,都知道“南唐北刘”的大名。国内标本制作,大多学习和借鉴“南唐北刘”的技术。苏新刚也不例外,经过经年累月的琢磨,才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热爱是前提

“做标本,首先要喜欢动物。”这是苏新刚给刚进门的徒弟上的第一课。因为所有的标本制作都是从研究动物开始的,只有了解动物的骨骼构造和生活习性,才能将死去的生命还原成生前的样子。“比如老鹰,它的生态和表情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看见猎物要捕食时那种跃跃欲试的雄姿,是标本制作要掌握的形神要点。”苏新刚每次做老鹰标本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鹰,怎么飞,什么动作,甚至模仿它的叫声,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

听起来好像很好玩,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再怎么有趣,做标本的第一步还是要跟尸体打交道。哺乳类的动物遗体还好说,最苦最累的大概要数处理海洋鱼类了。在采访的时候,正巧碰到一只搁浅丧生的鲸鱼被送过来,于是有幸参观了一次现场制作。先不说现场极其浓重的腥臭味,光是那血淋淋的剥制现场,就连见多识广、人高马大的摄影师汉子都直呼受不了,顿时对眉头都不皱一下的标本师傅肃然起敬。

“标本制作其实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不是打心眼里热爱这一行,多半就中途离开了。早年跟苏新刚一起当学徒,现在仍在做标本的寥寥无几。而他的徒弟,能一直做下来的也很少。

环境苦,收入低,是国内标本从业者的普遍现状,主要还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标本这行的不熟悉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也不像欧洲那样有狩猎的传统,国人对标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很低。

苏新刚讲起多年前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年福建的福鼎县海边搁浅了8条抹香鲸,每条有12米长,场面十分壮观。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事极不寻常,便把抹香鲸供奉了起来。但因为鲸鱼太大不方便,便将鲸鱼的牙齿凿下各自拿回家里供了起来。苏新刚一行人接到消息去福鼎县帮忙处理抹香鲸尸体的时候,发现牙齿全都不见了,只好和当地的相关人员挨家挨户的说明原委,希望村民能把牙齿归还。但很多人都不肯,最后花了好大一笔钱,才买回了一套完整的牙齿。“对于标本而言,这一套完整的抹香鲸牙齿非常珍贵,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苏新刚感叹道。

生命在延续

想成为优秀的标本大师,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跟雕塑的原理相似,标本也得先有骨架才能加工润色,这就要求标本师必须懂解剖的知识,能把握骨骼和肌肉的走向。苏新刚说制作过程其实简单,无非就是剥皮、防腐、假体制作、填充、缝合、整形与修饰这几步。但新手来操作,光是剥皮这一步就够练好几年。

难度较高的是鸟类,因为飞禽类的皮毛骨肉连接比较紧密。难点在于将肉和骨头剔除而不能伤到皮毛,连爪子里的肉丝都要剔除干净,然后再干燥防腐。“鸟类中最难做的是鸽子,它的皮薄如纸,接近透明,稍有疏忽就会破。”仅是剥皮这一步,就能把不少立志成为标本师的青年们难住。

处理完动物遗体之后,整形也是考验标本师功力的关键。“就像做琴一样,光有外面的形不行,得能做出那种独特的弦音来才算好作品。能否让动物标本蕴含着精气神儿,就看标本师的综合能力了。”

苏新刚说自己给标本整形时,都会聚精会神地模仿动物的神态动作。这在不知情的人眼里,颇有些喜剧效果,可懂他的人明白,这又是达到忘我的创作境界了,下一个佳作很快就要面世了。

4.生命的延续作文 篇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生命消逝的季节。秋,是欢乐与悲伤交织的季节。

秋天是宁静的。我漫步在庭院之中,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一幅典雅的油画:仿古的石桥静静地躺着,仿佛一位安详的老人;木质的八角亭静静地立着,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清澈的小溪静静地流着,仿佛一条明亮的上好丝绸;一棵棵葱郁的常青树挺立着,一切如旧,彰显了生命的顽强。

倏忽一棵梧桐树挤进了我的视线,这棵树的树叶颜色已参差不齐,生命的衰败显露无遗,与四周的一切格格不入。一阵寒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树叶如蝴蝶般翩翩起舞,如精灵般悠游嬉戏。原本格格不入的画面显得十分融洽,更为原本雅致的画面添了一丝灵动与活泼,使整幅画面多了一丝生气。我震撼了,多美啊!

走近了,闭了眼,好像我也变成了一片梧桐叶,在空中悠扬的飞舞着……

树叶缓缓落到地上,满地的梧桐叶颜色各异,有的枯黄,有的青绿,有的褐黄中泛着一丝已经衰老陈旧的绿意,有的则被染去了一角。我蹲下身,捡起一片梧桐叶。它虽然已经落在了地上,但树叶上的茎脉依然十分清晰,纵横交错,曲折有序。茎脉处泛着一缕绿色。我将它放在鼻下,嗅着秋天的味道:淡淡的,还夹着泥土的馨香。

不久,它们将化为肥料为它们的母树提供养分,而它们的母树在来年会开出更加繁茂的枝叶。它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5.感动是生命的延续作文 篇五

——题记

或许是时间,或许是人,或许这是一切的一切,让我在这个孤寂的夏想起那个萧瑟的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往事历历在目,但已是物是人非。常常会忍不住想哭,因为心的某个角落被触及。曾经告诉自己,你的眼泪已经流够了,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掉泪,因为那是懦夫的行为。我不会,也不允许自己怯懦。无论遇到什么事,永远都不要哭,因为哭也解决不了什么。

失去不是让人最害怕的,但死死地拽住不放会失去的更多,不停地自怨自艾,使生命萎缩才是最可怕的。生命的长度比不过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宽度比不过你生命的深度。人从出生到死,时间不一。可是在生与死的过程中,有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宽度,有些人活出了生命的深度,有人活出了生命的长度。

很感谢您,在您短暂的一生中用生命呵护我。您曾说过您平生有两次是被我感动得哭,我问您为什么,您笑着告诉我那是因为我的出生,您是第一个抱我的,当我见到您的时候笑了一笑,您被我弄得不知所措,居然哭了。还有一次我用稚嫩的童声从嘴里唧唧哇哇半天叫出来一声“爸爸”,我又一次把你感动的哭了。您便由此赐给了我一个小名:“感感”。在您离开后,再也没有人这样叫了,渐渐也被遗忘了,可我依然记得你临走时用低微的声音告诉我“感感,你一定要听话,你是我生命的延续,失去了感感,我什么也没有了”。

但很抱歉,年幼的我根本听不懂你说的话,我也做不到。可等到我领悟时,你却对生命画上了圆圆的句号。但我知道,不论你在不在,你都会用生命来呵护我。谢谢你。

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到底可以怎样做?生命不在于有没有经历,而在于在这些经历里你获得了什么,在这过程中,生命的本质是扩张还是萎缩?有意义的生命,是愿意付出的生命。这种生命不再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

6.生命因爱延续的作文 篇六

祸不单行,唐聪之的爷爷不久前又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做了手术。家里为了给他们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已经无力承担继续治疗的费用,无奈之下,唐聪之的父母向学校发出了求救信。

全校师生在得知此事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两天之内大家就送出了无数的祝福和一大笔捐款。好多同学们把压岁钱和平时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有一位高年级的同学不仅自己捐了款,还发动了他爸爸的19位同事都捐了款,还有一位同学因为忘记带捐款而哭鼻子呢。

同学们都希望我们的祝福和捐款能使唐聪之早日恢复健康,尽快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学习,快乐的生活。

7.生物生命的延续 篇七

一、“生物”理念的由来

对于生物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生物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改对于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强调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生物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生物知识”。不过在新课标中则强调,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而同样生物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从而感悟生物课文知识内容。

二、“生物”理念下开展生命教学策略

1. 言与意的有效融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相对已经僵化,很多生物教师都讲词语的听写掌握作为了重点,从而忽略了生命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已经逐渐变得不再像生物,也逐渐失去了“生物味”。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品味到“生物味”,需要教师从“言”与“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言”也就是指生物课文中的言生物字,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魅力,继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意”则是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蕴、意向等等,这些内在的精神更是打动学生的东西。“意”与“言”的相互融合将使得学生在充分的生命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生物实践的语感。

2. 注重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其最终反应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时写作,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完美的写作时,那么生物的所有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同样也包含生命,因此在进行生物生命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写作结合。很多的学者专家都针对生命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将二者结合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生命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写作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于语言文字的不断运用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在进行生命教学过程中,应当要适当穿插写作教学。

3. 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对于初中生物阶段来说,其最根本的任务依然是强化学生在读、听、写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听得能力入手,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的去”听“,同时在听得时候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生物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在进行生命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并在生命完之后能够深入了解所生命内容的含义。而教师则应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开展生命,从而让他们的生命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听得技巧之后,其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最终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能力。

4. 注重良好生命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生命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所在,为了提升学生生命能力,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管是进行何种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给与学生足够的生命空间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

5. 加强生命训练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变得十分重要。在进行生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要针对“美与丑”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让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衡量标准,继而在随后的生命过程中能够自我分辨出美与丑的形象。当学生在思想中产生完整的美得形象时,那么学生将会对生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自主投入到生命中来。

总而言之,生物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不仅体现在人文性,更重要的应当是体现在工具性,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生命能力,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使用生物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生物”理念的根本。在进行初中生物生命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生命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从生物理念出发,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使得学生在生命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卫志骞.生物生命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03).

8.物品的生命如何延续 篇八

好好的物品还可以再用,总不能暴殄天物扔掉,那就卖吧。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旧物根本没人要。小区门口倒是有几个收废品的,但只收报纸、衣物、旧电视等,一看这么大的茶臺和沙发,连连摆手。我们干脆大气一下,对收废品的说,送给你,不要钱。对方却答,这么沉的东西,搬下去很费劲,不给钱是不搬的。无奈,一个崭新的茶台,一个漂亮的沙发,付了费才得以搬离房间。

或曰,还有收旧物的二手店呢,实在不行,到58同城或赶集网的二手店上去试试运气亦可,总不至于都扔掉吧。但事务繁忙,时不我待,实在无精力慢慢周旋。

此事虽较极端,却也普遍。我将此现象定义为物品的猝死。昨日还是主人座上宾,是金碧辉煌、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眼就成弃物,灰飞烟灭,一文不值。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一时彼一时”之类的感慨都无法表达这种落差,只能说是断崖式堕落。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很多家庭,衣服是哥哥穿完弟弟穿,弟弟穿完妹妹穿,实在没人穿了,就改成围裙,改成袜子,直到布料破烂不堪,才寿终正寝。鞋子、帽子均如此。物品的消失就像人的老去一样,有一个从小鲜肉到中流砥柱,到与世无争再到老骥伏枥几度夕阳红的过程。对于物品来说,这样使用它,将其生命发挥到极致,也许是一种尊重。它跟人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產生了灵性,有了人的味道,到了那一天,它死掉了,离开了,而关于它的记忆还保留在主人的生命里,同主人的青春一样,时不时被提起来。

被扔掉的大理石茶盘、沙发、音箱、桑拿蒸房,价钱从成千上万到倒贴,与其本身价值无关,基本上取决于主人的心理标准。这位主人珍视它,它就是高大上;那位不珍视它,它就瞬间拜拜。没有一个恒定的、人人认可的标准成为它的护身符。

但我们的物品似乎还没多到都要扔掉的地步,总有人需要它们。小时候,常常盼着湖北十堰的三姨给我们邮寄物品,每一个邮包里都装满了惊喜,无论衣服,还是糖果,都带着城市的讯息。前几年,家乡的表弟开着豪车去十堰探望三姨,三姨又拿出旧衣物来要给,大家都不知怎么应答才好了。如今物质极大地丰富了,旧衣物们不再被需要。可或许别的地方还有需要啊。我所在的小区,常有义工回收衣服,定期送给四川凉山的贫困小朋友们,我觉得这就挺好。物品流动起来,便是其生命在延续。

想来,如今物品生产在源头上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生产出那么多东西,都是用来换钱和增加鸡低屁的,潜意识里希望使用者快点把它用坏,快点换新的。厂商只设计了物品的青春和夭折,没有设计它的老去;强调的不是结实耐用(结实耐用成了蠢笨的代名词),而是新颖;不对物品注入感情,只是当成玩物;鼓励喜新厌旧,随时抛弃旧物。从环保的角度讲,这当然是浪费,但不如此不足以拉动消费,不足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似乎比幸福感重要。小时候,知道暴殄天物要遭天谴,但现在谁还管这些?

我自己不也是毫不疼惜地把物品扔掉了吗?然后白白发一通感慨……

9.生命如何延续 篇九

——遗体器官捐赠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会思考如何才能延续我们的生命,但就算延年益寿,生命也

会有中终结的一天。可尽管如此,有这么一些人却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延续。20岁的花季女孩——岳阳,在病情恶化时,竟然绝食一周说服母亲,要捐献身体3项器官,希望能帮助需要的人重获新生;两位19岁和一位17岁的小伙子,分别因脑胶质瘤、脑干出血和特重型脑外伤医治无效去世,他们的父母决定无偿捐献出儿子的多个器官,用于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重症病人。3位捐献者共捐出6个肾脏、3个肝脏、2个肺脏、2个眼角膜,让10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2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这样的事例让人感动于生命的价值,更让发人深省。难道只有在重病之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无法做到永恒,但生命的价值觉不仅仅是我们活着的这十几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让生命不只在活着的时候实现其价值,在死后亦能得到其延续,达到其永恒呢?

器官(或遗体)捐赠与抗生素的发现被公认为20世纪的两大医学进步,而器官移植则更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供体器官来源严重不足而需要接受移植的患者又人数众多,器官移植经常处于“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境地,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医疗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们思想觉悟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用于器官移植。这对于弘扬我国社会主义互帮互助的道德风尚,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救助更多人的生命,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有捐赠意向的人占到调查人数的36.9%,只有11.8%的人明确提出自己不愿意器官(遗体)捐赠,而有51.3%的人是处于中立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会主动去捐赠。但即使是表明愿意捐献的人,到最后也只有少数会捐献。其实登记只是一种意愿的表达形式,在执行中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各地红十字会累计登记捐献遗体6.78万人,他们大多是公务员、医务工作者,其中实现捐献意愿的仅0.84万人。

看到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因为如果不是一偶然的机遇,让我对遗体器官捐赠有所了解,明白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我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就将死后的遗体捐献出去。而为什么我们会对遗体器官捐赠这么抵触呢?

首先,关于遗体器官捐赠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因为在调查中,有12.8%的人了解器官(遗体)捐赠,有69%的人对于器官(遗体)捐赠略知一二,只有18.2%的人不清楚器官(遗体)捐赠的具体情况。这说明,当前社会大部人对于器官(遗体)捐赠还是有一定的知识的,但了解的并不多,也没有要去了解的意识,更何谈捐献呢?

第二,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是我们传统上忌讳在生前谈死亡,不愿意考虑死亡之事。过早地谈论或触及死亡,例如领驾照要登记器官捐献意愿,在许多人看来很不吉利,心理上难免抵触。

其次是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和“死后留全尸”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人不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是为了保留全尸“入土为安”。否则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家属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

这些固执观念的存在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的器官移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而一直到2003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还是个零。

可见,要倡导遗体器官捐献,如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国人需要迈出的第一步。第三,关于遗体器官捐赠的程序流程不够明确,让向捐赠的人捐献无门。

最后,对于一些知识水平较高,认识比较透彻的人来说,一些法律条例的不完善,以阻挡了他们捐献的想法,许多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死后的遗体的去向和用途,而担心自己的遗体没有得到其捐献的目的,所以不愿捐献,也确实因为这方面的法律条例不完善,有的捐献来的遗体不相关部门所以遗弃,从而暴尸荒野,这样的结果也确实让人心寒。

除此之外,传统的医学伦理不仅赋予了器官或遗体捐赠者捐献其身体器官或遗体的伦理义务,也赋予了这种伦理义务的无偿性。

根据传统医学伦理,捐赠者捐献器官或遗体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这种行为是以不要求经济回报或物质补偿为特征的。传统医学伦理所要求的这种器官或遗体捐献的无偿性决定了器官(或遗体)捐献协议必然也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通常,捐赠者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或遗体都是为了救治病人,而不是为了谋取经济上的收益;而作为受赠人的医疗单位接受器官或遗体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用于器官移植以救助病人,而不是为了用于贩卖。传统的医学伦理否认人体器官的商业化,反对人体器官买卖。而现代民法理论也认可了传统医学伦理的这一做法,对人体器官的买卖持否定态度。

虽然人们在道德观念上,明白贩卖器官是不道德的,但目前,我国亦尚没有一部专门

法律,来确定器官捐献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更谈不上立法激励捐献遗体器官而非贩卖。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整的器官捐献体系包括器官移植管理体系、捐献者登记系统、捐献和分配体系、器官移植临床服务体系等多个部分。而国内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器官捐献模式,这项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和道德伦理关系。这也是导致我国遗体器官捐赠较少的原因。

“很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无望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一位专家这么说。同样是生命,却有人早早被病痛折磨,早早的面临死亡,而我们呢,何不在苦苦寻求生命的永恒之外,寻求另一种生命的延续呢?

“我革命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奉献不了什么了,可就是死后我还想继续为人民做点事,将我的遗体捐出来,只要对后人有益我就心满意足了。”15岁参军、18岁入党,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老英雄、老干部阿尔斯楞,一贯支持遗体捐献工作。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这项工作宣传到哪里,他说:“前些天去锡盟,在一个老年公寓,通过我的宣传,已有五六位老干部准备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10.用笑容延续生命作文 篇十

结果下课时我的课桌里总会出现一大堆“留言”,大多是攻击我们的,我的心里委屈、伤心、无奈。

我们之间的流言仍然在班上流传。流言实在太可怕。

涉及我的,56双眼睛总会齐刷刷射向夏侯风;涉及他的,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们在一起,就会有人在空气中交流眼色,露出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仿佛我是他们眼中的异类。

这天,夏侯风到我这边来收作业,许多猎奇的目光聚集在我们身上。“公主帮”的头头梦离月打趣说:“瘸女攀上帅哥,可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

我忍无可忍,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冲出教室,夏侯风狠狠地瞪了梦离月一眼:“你别欺人太甚!”“哟!狗逼急了也会跳墙!”

我撑着拐杖走到操场,早已筋疲力尽,摔到在地上。我呜咽着,为什么命运要夺走我的双腿,又要让我遇见他,难道这是命中注定吗?

夏侯风追了过来。我突然狠狠地质问他:“你关心我,他们吃哪门子醋?!”继而又瘫下来,无力地哭泣:“我们又没错,为什么要向那些无端造谣中伤别人的人屈服!”

“对!我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是那些传播流言、心态不正的人!周末,我们去一家陶吧散散心,是一个叫查理的英国老爷爷开的!我听说不错,还可以练习英语口语,可我从没去过!”

11.延续对话者的生命 篇十一

她拉大提琴,自己上台演出,也做音乐演出,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书,给一些朋友的项目做策划,就连信手涂鸦的东西也被行家说有灵气。当然她也写文章,有关音乐,却和时下的乐评毫无相干。不少编辑第一次跟她打交道时都会说“庄加逊先生”,因了她名字的误导,也因了她大气沉静的文风。

读她的文字,哪怕是旧文也能读出新意。比如新近结集出版的《陌上花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通灵的人。这里的“灵”不是装神弄鬼,而是说她和笔下人的灵魂相通。但凡和她“遭遇”的音乐家必定会被她摄住。比如说年轻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面,“他有年轻人的迷人,丰富的幽默感,对于荒诞有敏锐的眼光,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荒唐可笑的元素。另一面,肖有悲剧感”。她说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宁静中有一半的苦态,暗地里的挣扎”。还有雅纳切克天性里的温暖与真诚,而这是作曲家对爱和美的最高级别的抒情方式。还有喜欢喜欢沿着山行走的亚美尼亚裔美国作曲家霍夫哈奈斯,山,就是作曲家终生的创作灵感。而拉脱维亚作曲家瓦斯克斯则被她称为“末路信徒”,“他坚持用黯哑的色调表达非黑即白的象征:自由、力量、和谐、希望……他音乐始终关联着一个强大的聚焦能量场,来自拉脱维亚的草木,来自汹涌曲折的本国历史”。足够了。这些逝去的或者活着的作曲家如果读到这些评语,想来也会报以会心的微笑——“我打算秘密保藏的却被你挖到”,抑或是“我隐讳的心曲被你道出?”

我自己写和音乐有关的文字也有不少年头了,从来都把知人论世作为评论作曲家的一个基准。问题在于,有时候这种线性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化,搞不好就会落入过于自我中心的陷阱。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背景和本雅明的毕业论文让庄加逊有了看待作曲家的不同角度,虽然非线性历史观使得批评者受到了轮回与回到原点的困惑。也正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才有完全不同以往的思考,她的批评文章也因此而自出机杼。《1936年以前的肖》(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避开人们观察作曲家的习惯思路,不是从受到批判后的作曲家和作品入手,却反向逆行到老肖早期的创作和生活去寻找答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勾画的老肖的肖像是这样的:紧锁眉头的作曲家即便是双手被砍断,也会咬着笔杆儿继续谱写音乐。殊不知那是反对铁幕下面集权主义黑暗的当代人用他人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自说自话。

从米佳(老肖的小名)的一百多封初恋信件中,庄加逊发现了老肖因为恋人的离开而多次自杀的企图,由于优柔寡断没能使自己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发现了年轻的作曲家敏感、脆弱、易碎、犹豫、胆怯的性格以及对其作品的影响。结论是:《第一交响曲》的音乐中“展现出作曲家的敏感脆弱中夹杂着爱的病态”。我也算是对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浸淫多年的人,包括更多国内老肖的研究者,都对老肖的音乐做过不同方面解读,但这点却是破天荒的发现。在历史研究中,往往涉及有新材料或者新观点,但既有新材料又有建立在其上的新观点尤为可贵,对早期老肖《第一交响曲》的破解即为一例。初恋的痛苦,优柔的基因,让作曲家一生都受到自身性格的困扰。在此读者看到解读作曲家的另类视角:作曲家“不是一味趋炎附势的鼓手,不是一味嘲讽反抗的斗士,不是一味装疯卖傻的颠僧”。作为一个真实活着的人,他小心谨慎地用艺术的面具遮住自己生活的脸。同样,老肖在面对被毁灭的恐惧之前要置于死地而后生,才有了充满“赤裸裸愤怒,挑战权力底线”的绝对形式主义的《第四交响曲》,而《第五交响曲》“则是明白自己‘死不了’或者‘不能死’之后的伪装”,这与“第四”在气质上有着巨大的不同。

这些新鲜的观点,有说服力的结论,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前辈心服口服。

感性的批评、口无遮拦的论断每每是音乐批评者的软肋。而逻辑清晰、大局感强、章法结构得体则是庄加逊的写作特点。这方面写得最出彩的是《乐之柔术》。对于如何解释日本音乐的美和细腻纤细的世界,同时拧出一股强大的自然之力,庄加逊做了下面的分析。作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曲家,武满彻首先是一个“西学者”,于是“从音的阴影、音的诗性、音的色彩到音的线条,从民族的五声音阶的探索到意识流诗画的运用”,武满彻最大化地吸收了战后各类艺术先锋运动的思想成果,为其作品中“大胆的画意,自由的气质”奠定了基础。到了六十年代,武满彻在自己的音乐中达到了东西方两个世界音乐的和解。随后,武满彻才把自己的音乐比作一个花园,而他本人则是一个园丁。在《梦窗》里,庄加逊敏锐地看到了作曲家的两个维度:梦可以自省,窗可以外观。“将梦与窗作为相互对立的隐喻,朝内与对外的声音的同时共鸣”。最终武满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空间。“这是一种立体的色彩,更加自由的色彩,观众如在日本花园中穿行,而不是遥望或就近观赏。”柔术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依顺而德胜,所谓借力打力,从而将看似对立的东西包容到自己的音乐天地中。

达到这种境界,唯有“内心纯净的人可以领悟”。好一个内心纯净,非此不能品味武满彻的音乐之美。品味是一种心灵,没有心灵,哪里来的品味?

仔细读过便会发现,庄加逊笔下的作曲家都是些不在主流行走的边缘人物:武满彻、巴托克、雅纳切克、霍夫哈奈斯、瓦斯克斯和古拜杜丽娜。之所以看中这些作曲家,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的信息”,同时又是“实在真诚的人”。当她看到对方的确是一个可以交谈交心的“对话者”,才会坚定地朝他走去。历来我们的批评之风是极端化的,对一个批评的对象,要么棒到天上,要么置之死地而后快,批评的对象成了批评者手中随意揉捏的橡皮泥。很少有人可以客观地把批评的对象作为一个“对话者”,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从可能的陷阱中“跳脱”出来。公平地说,选择合适的“对话者”并非易事,对于对象的阐释并不是单方面的,强调对话的同时,其实是知彼知己的深入过程,是提升自己深度与高度的过程。《陌上花来》的作者一直坚持“对话”的立场,看重对话的人选。在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她这样写道,“茨维塔耶娃甚至在延续她心中那个对话者的生命。生命不仅是物种的延续,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精神的血统,精神上的回家,我们也就不太悲苦”。不但茨维塔耶娃这样追求,这也同样是作者自己的夫子自道。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音乐里,追求精神血统与精神回家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013年的深秋,我来上海听王健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匆忙之中临危受命,给上海音乐厅这场音乐会做聆听前的导赏。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我只好向深谙大提琴演奏的庄加逊“求援”。就在我苦于得不到要领时,庄加逊给了我一个结构的提示:第一首是自然的巡回,自然的本色;到了第六首生命从悲苦到新生,那是人生的轮回。无论自然的法则还是人生的法则,两者都是生命的法则。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样看下来,巴赫套曲的完整性体现在结构上,更体现在精神追求的完满上。

12.生物生命的延续 篇十二

(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充分挖掘利用课本中的素材, 寻找生命教育与生物基础知识的结合点, “渗于其内, 寓于其中”把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知识教育中;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 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意识。例如, 向学生介绍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致癌因子的类型以及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时, 补充一些癌症防治的小常识, 警示学生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三是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进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学时, 可先播放音像资料《地球之歌》展示全球环境问题, 再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环境问题影响到你的生活了?你平时的行为是否影响到环境问题?现在你如何理解“人定胜天”这句话?……音乐的渲染、实际问题的探讨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 都将引起学生内心的碰撞, 学生很容易在情境教学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 在实验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许多生物学知识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所以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实验安全的教育。生物实验中会用到一些具有伤害性的仪器设备, 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容易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意外的伤害。例如, “检查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用到Na OH溶液、双面刀片、酒精灯等,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向学生交代清楚, 并在实验过程中督促学生科学操作。同时, 还要求学生注意节约实验试剂, 爱护实验仪器, 从一点一滴做起, 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二是加强爱惜生命的教育。在生物实验中, 有的实验需要以活体动物为材料, 应改革实验方法和技巧, 如果能够用模拟实验或虚拟实验来代替, 则尽量不使用动物活体进行实验, 倘若不能替代, 也要善待生物, 慎重处理实验后的动物。例如, 蚯蚓、鱼、蛙等实验, 实验完毕应将它们放归大自然,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研究生命的同时, 也要爱惜生命, 善待其他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生命的危害, 以实际行动体现和谐包容。

(三) 在专题活动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联系所学的《生命科学》知识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可行手段。

1.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 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研究性学习旨在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发现和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主动获得深刻的情感经验的方式。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开展渗透生命教育知识的主题, 例如,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巨大的收益还是危害”“另眼看克隆”“关于营养饮食”“流行疾病预防”“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DNA与遗传疾病”, 等等。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 写出论文, 较为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2. 举办专题讲座, 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从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出发,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生命教育。例如, 结合“世界艾滋病日”, 举办防艾讲座, 向学生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症状、致病机理、预防知识、关爱艾滋病人等方面的知识;结合“世界环境日”, 邀请知名环保大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在环保事业中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等。这些活动易于触动学生的心灵, 从而建构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关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的理念, 并付诸实践。

3. 开展体验式活动, 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的一种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在生命教育的专题活动中, 让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 例如, 观摩义务献血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 有着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13.生命的延续宾毅片观后感 篇十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宾毅同志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但是我们却深深的记住了他。在观看完专题片后,宁铁分院干警纷纷表示深受感动,下面让我们看看大家怎么说:

“宾哥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但看完纪录片后仍感觉似乎他还在我们身边。照片中宾哥的笑容依旧明媚如阳光,这也是宾哥在我记忆中留下最具标志性的印记。熬夜看守嫌疑人后,虽然他笑容略带疲惫,但给人鼓舞;长途押解任务中,他的笑容给了我信心;在进行户外法制宣传时,他的笑容感染了现场咨询的每个群众;每每打球得分的时候,他的笑容真是让对手又爱又恨……宾哥标志性的笑容体现着作为一位前辈、大哥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对职业的真挚热爱。宾哥的笑容一直温暖着周围的人,给大家希望,宾哥的精神将永 “年2月9日,今天是宾哥离开我们的第345天。时光荏苒,宾哥的音容笑貌确还宛如在眼前,仿佛他从不曾离我们远去。看了《生命的延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确然,我们的宾哥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分院阳寿嵩检察长所说的:“他是通过自己一辈子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积累,让大家心服口服!”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死了之后还在做好事!宾哥坚守理想信念,生前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的高尚情怀,一点一滴地默默付出,不问功名;死后,仍用捐献器官的壮举,传递他的大爱,影响着人们,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年轻干警!我们要以宾哥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喊空话,不说大话,不追名逐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切实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14.那一张纸,生命延续几代作文 篇十四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不所谓谁是谁……

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父,您已经七十好几了,快休息吧,明天再弹吧。”幽若细细地问道。

“你去睡吧,我再弹断这一根,睡吧。”门前传来一阵低沉的声音,又夹着苍老。其实他早就想今天再弹断三根,他老已经下定决心。

想着年轻时候的种种困苦,想着那一段讨饭的日子,想着那醒目的`大字:一千二百,想着重新看见世界的希望,他老落下了眼泪,手里狠狠地弹着,弹着弹着就尝到了眼泪的苦涩,他没有用手抹掉,断续弹着他幽寂的曲子。

此刻也就只有那古老的琴陪着他了,不对,还有幽若那个可爱的孩子的打鼾声。忽响忽停。

“啪”一根弦断了,划破了深夜的寂静,惊醒了沉睡中的鸟儿。鸟儿们呜呀呜呀地飞向了别的树上。

还剩2根了……

还剩1根了……

“啪――”又是一声,响彻云霄,他成功了,他成功了。此刻,天的那边已经泛起了红丝,他弹了一夜,就为了他那双新的眼睛,那双可以环顾世界的眼睛,隐约他感觉到了那一点光明,他又流泪了,为了那张药方,他弹够了一千二百根,他可以去看药方了。那一夜,他一点也没睡,望着天边的淡淡的红光。

他听见幽若懒洋洋的声音:“师父,您醒了?这么早啊!啊――”幽若伸了伸懒腰……他好像没听见,紧接着是一串烧水声,咕噜咕噜的沸腾着,他的心也在沸腾着,咕噜!咕噜!咕噜!开了!

许久,他对幽若说:“幽若你师父终于要看见东西了,你师父终于可以看见了,你师父终于弹够了一千二百根弦了,好孩子。”他紧紧地抱住了幽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切地抱着这个可爱的小乖乖,乖乖药方我来了!

“师父出去了,5天,最多5天就回来了,照顾好自己。”没多说,师父便上路了,他走到一个昏暗的小屋,那是他师父留给他师父,他师父留给他的,一间极小极小的房间,无阳光照射,显得寂静的很,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进去了,今天,他终于可以打开那个他心爱的药方了,他小心翼翼地,用手轻轻抹去黑匣子上那厚了一厘米的灰尘,隆重又激动地捧着它,像宝贝一样,抱着上路了。

到了一个地方,他请在坐的每一位识字的人看这一张字条,奇迹就要来临了,然而,“什么都没有啊,的确什么都没有啊,它就是一张白纸啊!”

“啪――”黑匣子掉了,“你们再看清楚点,药方不会那么容易看到的,你们再仔细看看,再仔细看看。”他大吼着,带有一点乞求,一点希望,众人都睁大了眼睛,认真地仔细地看了几遍,“没有,它的确就是一张白纸啊。”

石头在他心头,哐当一下,又悬起来,像是在玩弄他。

他终于明了师父当年的用意,其实那药方就是他们为了生而活下来的目标,他终于明白了。

回去后,他不管小幽若的问题,只是重复一句话:“幽若啊,你师父记错了,不是弹断一千二百根,是一千四百啊!一定得真弹断才成,记住啊!”

15.生物生命的延续 篇十五

教材和课堂:生命是最美丽、最活跃的。从某种角度来说, 教材与课堂是充满生命的。因为使用教材的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这些个体是课堂的主角, 他们是最活跃、最美丽的。

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很丰富, 很繁杂, 涉及化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目前, 生物学科是科学界研究的热门学科, 相关领域很前沿。这就需要教师紧跟生物研究的步伐, 把握好教材和课堂, 化繁为简, 游刃有余。

吃透教材, 明确重难点。备课时一定要先通读一遍教材。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必修1第2章的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刚看上去知识点很少, 如果仔细研究, 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比如水、无机盐、核酸、蛋白质、脂肪, 等等。我一直认为, 生物学包括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 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其中有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也有高端的前沿的。所以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应该都能在生物当中找到乐趣。如果能够给学生讲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趣事例子, 就能够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是一件很快乐也很有用的事情。比如说, 必修1第2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是一个重难点。知识点很抽象, 加上学生又没有化学知识作基础, 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就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把氨基酸比作一个个小球, 然后用一根线把这些小球串起来, 这些小球之间的线就好比肽键。这个串起来一个链就是一个肽链。另外一个例子更加形象化, 把氨基酸比作人, 人的左手就好比氨基, 右手就好比羧基。几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 左手牵右手的地方就好比肽键, 一排人就好比肽链。课堂上让学生来演示, 让知识形象化地“站”在学生面前,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上课相永远是充满挑战的。课堂教学不能是设计好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而应该是灵活的, 开放的。所以除了备好一节课之外, 还必须掌握好课堂的气氛和节奏, 组织好课堂纪律。无论是教师讲课, 还是学生自学, 课堂秩序一定要在老师的掌控之中。不同班级的课堂气氛和活跃程度不一样, 教师采取的措施也就不一样。活跃一些的班级, 教师不需要怎么调动气氛, 但是需要掌握好尺度, 不能过火。如果是沉闷一些的班级, 则需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反馈, 注意与学生互动。每次上新课之前,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可以老师问, 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 老师答。课堂上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相互讨论。课后要进行反思。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合理, 重难点知识点是不是突出, 知识点衔接得是不是自然, 学生反应是不是良好, 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等。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有意义的反思, 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哪里还需要改进, 就会获得进步。

教育教学需要情感的交流和碰撞。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心理还不够成熟, 需要尊重和理解。在课堂上, 难免有学生缺乏自觉性, 调皮捣蛋。可能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影响到了教学。作为教师, 完全可以通过眼神来和动作来暗示学生。教师关心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 要一视同仁。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或者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与学生相处, 我感到是非常愉快的。在和学生的相处中, 能感受到他们的朝气和活力。学生阳光一样的青春让我羡慕, 也让我欣慰, 这是他们的人生中的多好的年华, 有时候看到他们, 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学生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很有必要。与学生相处既要亲近又要威严, 让学生既要喜欢你, 又要怕你。如果与学生距离太近, 会影响到教学;如果太远, 则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不好相处, 不利于师生感情沟通。

灾难与废墟:生命是最脆弱的、神奇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生物课堂中可用一些人间灾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生命教育。“5·12汶川大地震”可以说是生命教育的最有震撼力的题材。在汶川地震中, 伤亡情况相当严重, 不少生命一瞬间消逝, 让人痛心。而桑枣中学2000多师生无一伤亡。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个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 更得益于平时同学们认真参加逃生演练。这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以及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而生物课堂教学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灾难来临时, 有多少生命在一刹那间永远地消失了, 这让我们既痛心又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从那求生欲望强烈的眼神中, 我们又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执着。当我们看到获救的小学生向救援人员举起小手致敬时, 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与美丽。在救灾过程中, 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情节: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情愿将自己身体的有些部位截掉, 从而赢得时间和机会, 给自己以生存的希望。这就是一个人本能对生命的尊重和捍卫。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生命, 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高于一切。

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生长、发育的内容, 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例如, 在讲授人的生殖和发育时,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受精卵形成的录像。录像中展示了4亿个精子争取和仅有的一个卵子结合的场面, 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子才能游动到卵子旁边, 其他大量的精子都因种种原因“夭折”在途中。而最终只有一个精子才能和这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才开始孕育新的生命。显然, 最后的这个精子是4亿精子中最优秀最强壮也是最幸运的一个, 因此每个生命都是最优秀的组合。这个录像内容启发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是非常艰辛的, 是来之不易的, 而且每个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是值得任何人尊重的。

关爱生命绝不简单的等于关爱人类的生命, 而是指所有的生命, 也包括我们很不喜欢的生物的生命。在学习有关昆虫的知识时, 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这样一个误区, 例如苍蝇和蚊子, 只传播疾病和细菌, 觉得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总是缺少点和谐, 于是对它们是深恶痛绝, 想永久性地消灭它们。我们老师需要用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昆虫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去理解昆虫和人类的关系。科学证明:蚊子和苍蝇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人类, 蚊子和苍蝇会生活得更好;但是如果没有了蚊子和苍蝇, 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就会多一些遗憾, 少很多乐趣。通过这样的辨证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生灵之间客观的内在联系, 从而更深更广地认识生命, 关爱生命。

死亡与竞争:生命是最珍贵的、坚韧的。学校要求上重点, 父母希望考名牌, 教师教师希望得高分。中学生压力之大, 大如泰山。相关调查结果告诉我们:24%的孩子曾经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15%的孩子有过自杀的想法, 5%的孩子有自杀的计划, 2%的孩子自杀未遂。我们的邻国日本, 青少年一年自杀人数达192人, 真是触目惊心。因此平时在讲授生物知识同时,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艰难, 使学生形成对生命敬重的态度, 很有必要。

在学习《生物的生殖》时, 我和学生讨论到“死亡”问题。在我国的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惯里, 人们很少在正式的场合讨论到这一话题。如果说到死亡, 就觉得不吉利。我要学生认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 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环, 不可避免, 就像花开花谢一样自然。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 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 提升生命的价值。我对学生说, 见到月缺花残, 我们会黯然神伤吗?秋天的时候, 树叶落到了地上, 我们伤感和叹息?月亮残缺了还会圆的, 花儿落了, 明年还会开。落叶可以变作肥料, 孕育新的生命和希望。“落红并非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常有实物观察, 标本观察。我带领学生观察人体模型, 向学生讲授人体的各种器官, 指出生命很神奇, 但也很脆弱。当我们的任何一个重要脏器不能工作时, 都会影响我们人的生命活动, 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比如肝脏, 如果由于在不卫生的地方饮食不卫生的携带了肝炎病毒的食品, 就可能使人患上肝炎, 而影响一生。有的可能会因为疾病的困扰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所以, 我们要爱惜身体, 锻炼身体, 让疾病远离我们。

16.苏式红木雕生命的唯美延续 篇十六

因古老的生命散发而显神秘

淡淡的紫檀木香 沉稳 舒适

以掌寸依托 近赏悠远心境

在王春华的文石山房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紫檀木香,王春华手中的刻刀划开了紫檀木的内秀,也释放出他的红木雕点滴故事。工作室四周陈列着他的红木小件作品,迷你明式家具及其他雕刻件都在静谧地散发着另外一种生命力。木雕艺术品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风格和特点,创新才能保持木雕的生命力,使人产生有深思回味的蕴意。王春华不仅研究传统书画知识,汲取传统艺术的韵味,并结合当代造型特点,使自己的红木雕能够引起更多共鸣。

小叶紫檀的奥秘

王春华的木雕小摆件以檀香紫檀(俗称小叶紫檀)木材料为主。材料简单分软木和硬木,硬木对雕刻而言更能雕刻出精致的作品。具体介绍小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除了高贵稀有之外,其色泽古雅,肌理密致,温润如玉的手感,简练淳朴的风貌使小叶紫檀木与生俱来拥有着动人的气质。它全身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放置时间久了还有包浆出来,透过灯光观察,远看是黑色,近看透出紫红色的光芒,神秘而美丽。同时,王春华在雕刻源自印度的小叶紫檀拆房老料时,他感受到这使对古老生命的一种传承,为其重新赋予新的生命。

从雕刻家具到小件

十八岁初中刚毕业就到亲戚家专心学习红木家具雕刻去了。三年后自己单干,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位古玩老板看中,转而以红木小件为主,一直合作,彼此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一合作就是20年。随后成立了工作室,也就是当下如日中天的文石山房雕刻作坊。工作室主要以紫檀木,黄花梨材料为主,作品则以文房件为主,如:臂搁、水盂、笔架、墨床、香炉、文盘、几案、镇纸等几十种类别几百款样式。王春华认为大型木雕只能纯摆设,小件木雕的要求更高,既能摆设又要在手上把玩,所以小件木雕要近距离观赏需要雕刻更精工、精致。

怀旧情怀的细致追求

说到从老本行红木家具雕刻转而致力于红木小件雕刻,王春华解释说当时他觉察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话,在房子装修到位后一定会更注重小件的装饰,以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红木小件这块市场潜力很大,如果能“借古开今,化古为新”把古代那承载着历史厚重、寄托怀旧情绪的苏式风格同现代的自然精细相融合,一定能让红木那流畅的结构,纹理色泽散发出迷人魅力来,应当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于是,毅然钻研小件,时常参观上海、南京、杭州的博物馆学习技艺寻找灵感;时常逛逛书店,也时常去古玩市场“淘宝”。

结缘收藏家张宗宪

对王春华的作品喜爱有加的大有人在,比如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每次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都邀请他作为特别嘉宾。他们的相识是这么个故事,2007年张宗宪正在筹备珐琅器特展览,而此时有个难题,就是陈列展览物品的底座还没有解决,在此之前虽找遍了苏州名家,都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朋友把这个毫无名气的王春华介绍给了张宗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让王春华试做做,一个星期后张宗宪收到了成品,拍案叫绝,从此,就认定了他。

17.初二生物生命的起源教案 篇十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相关资料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说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习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学习难点]

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原料――――――――氢气、氨、甲烷、硫化氢――――――――。

2、条件:原始地球的内部构造极不稳定――――――――频繁、―――――――――――――雷电作用强。

3、场所――――――――――――――――――――――――――――――――

4、过程:原始大气中的`――――――――物质在――――――――闪电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一些――――――――物质,随降雨汇入――――――――

二、学海导航[自主学习]

1、原始大气中的气体成分有――――――――――――――――――――――――――――――――――――――――

2、目前比较认同的生命起源学说是――――――――学说,它是由――――――――提出的。

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逐渐演变而来。其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②――――――――③――――――――。

4、原始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是:独立的体系必须实现――――――――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5、化学进化学说的有力实验证据是――――――――实验。米勒实验支持了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阶段。

三、[学习任务]

观察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小组合作)

基础训练P4页12题。

四、[探究深层之妙]

1、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地球深处的放射线和陨石引起的冲击波D包括以上三项。

3、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A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B肉眼看不见的小生命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C非生命物质绝对不可能产生新生命。

D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它星球队

五、[品生物之美]

总结归纳:如果有人问你,生命是怎能样形成的?是女娲创造的人类吗?你应该怎样向他解释?

六[领悟创新之道,分组讨论]

请阅读,分析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发现月球表面的许多环形山的陨石坑。这是在月球刚形成时被大量天体撞击而成的。这说明太阳系形成初期,天体碰撞频繁,地球也不例外。可以推测,那时地壳比较脆弱,到处火山爆发,地球表面温度极高,即使有少量甲烷和氨放出,也会立刻被高温和极强的紫外线裂解为氢气、氮气和三氧化碳。

20世纪70~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35亿年前由多细胞组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化石。由此可以推测,生命起源可能在40亿年前就已发生,那时地球刚形成不久。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种存在于星际空间的分子,它们大多是有机物。1969年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氨基酸……

(1)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得出与课本的米勒实验不同的结论吗?

18.宾毅生命的延续观后感 篇十八

近日,陕西省蒲城县检察院组织干警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宾毅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片《生命的延续》,并召开大会认真开展学习讨论,深入交流感想体会。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闫永江提出学习要求。

专题片《生命的延续》从宾毅家人、领导、同事、受捐人员及社会各界的视角,生动再现了广西柳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原法警宾毅同志爱岗敬业、忠诚履职、严守纪律、廉洁执法的先进事迹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捐献器官、传递大爱的感人善举。

会上,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闫永江提出,一是要学习宾毅同志对党绝对忠诚、信念信仰无比坚定的政治品质,永葆忠诚本色,大公无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宣传者、推动者,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使命;二是要学习宾毅同志忠于职守、勤勉履职、敢于担当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心怀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三是要学习宾毅同志牢记宗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怀真情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四是要学习宾毅同志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优良作风,恪守职业道德,崇法尚德,乐于奉献,正确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切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把“两学一做”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干事的基本遵循,用“五个过硬”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9.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十九

对于生命教育, 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命意义,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研究生命的学科, 可以说生命是生物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 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探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课题, 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 教育领域还没有专门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而是将其渗透在其他学科中, 特别是在生物学科。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 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 利用初中生物学科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的存在, 其次, 通过生命教育, 能让学生更加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另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生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 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性,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渗透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生命教育的开始—孕育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 其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章节、知识, 在进行生命教育时,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七年级生物教材的“认识生物”一章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知识, 并且从浅到深助剂介绍了生命, 让学生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到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关联。在“认识生物”这一章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人与其他生物体是一个相互补充的生命体系, 其他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离开其他生物, 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可以说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 就是糟蹋自己的生命。

2. 生命教育的深入—珍惜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通过实践教学来开展生命教育, 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如何才能观察到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呢?有的学生会想, 将一条金鱼放在水中有氧气的鱼缸中, 将另一条金鱼放在没有水的鱼缸中, 看两条金鱼的呼气频率。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命教育引入实践中, 让学生分析这种做法是不是会损害金鱼的生命, 这种以损害生命得出试验结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是否能用一种既不伤害金鱼生命, 又不影响试验的方法, 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将一条金鱼放在装有清水的鱼缸中, 将另一条金鱼放在装有冷开水的鱼缸中, 对其金鱼的呼吸频率。这样学生懂得要珍爱自然界的生命,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保护生命意识。

3. 生命教育的延伸—保护生命

对于生命, 与生态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 也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引入。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验来了解生命的可贵。首先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视频, 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 这时学生会说森林中的鸟、虫、植物等构成了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植物、小鱼、大鱼等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后, 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有的学生会回答这个生态系统会崩溃, 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会消失, 还有的学生会回答, 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变异, 虽然有一部分生命消失了, 但是会有另一种物体代替原来生态系统中的物体, 继续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稳定。不管学生如何回答, 都会发现,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 影响最大还是生命, 这就会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命的意识。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 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虽然学生在学习上面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教师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教师要将学生看做自身的朋友,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建立平等、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生命教育打下良好的关系。另外, 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还要注意, 生命教育要持续的进行,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保证生命教育的持续性, 才能确保生命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命教育中, 生物教师还要注重跨学科交流, 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五、总结

对于初中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很少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 对生命不太尊重、关爱,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要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 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用良好的态度度过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路桥.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导学, 2013, (29) :130-131.

[2]朱晓姝.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尝试[J].吉林教育:教研, 2012, (08) :162-163.

[3]文莲.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成功 (教育) , 2010, (04) :112-113.

上一篇:开门红表态发言稿下一篇:教育局副局长关于师德师风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