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2024-10-22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共19篇)

1.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一

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进步 我快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2、3、4、1、2、培养学生自信、诚实、求上进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自制多媒体课件;成长档案实物资料;设计好的卡片纸。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以前的作业、各种获奖奖品、证书以及能够证明自己进步的一些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

教学重点:体验成长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地生活态度。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小游戏:我说你做

三笑:对自己笑一笑;对同桌笑一笑;对听课的老师笑一笑。

一、档案展示,揭示课题1、2、3、4、投影展示(录音旁白):小朋友的成长档案(幼儿园至二年级的成长档案看完后,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你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根据学生汇报随机板书:进步

快乐 记录)

二、体验进步,分享快乐

师:首先请小朋友们回忆,在成长的道路上你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现在啊,老师特别想知道,进步使你享受到了哪些快乐?把你的进步告诉给你的小伙伴,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

1、小组交流 分享快乐,教师参与其中。

3、全班交流

共享快乐。

(预设)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体现个人进步的资料。如:以前的和现在的作业本;孩子们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证书、奖品;孩子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个人的才艺展示;体现进步的视频资料等等。结合资料,让孩子们叙述进步的过程,并把快乐的心情展示给大家。

3、小记者招待会:

师:(选择班级中获奖较多的一位小朋友)哦,这位小朋友获奖这么多!在他获奖的背后肯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小型的记者招待会,请这个小朋友当发言人。请小记者们马上行动起来,有什么问题赶紧提问吧!

(同学互动,分享进步的快乐)

4、播放视频:做家务,快乐体验

同学们互相展示了自己的进步成果,分享了快乐。这不,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也来展示她的进步成果了。一起来看看吧。

(1)、观看视频录像;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畅说快乐:对啊,进步不仅体现在获得了多少荣誉,而且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能够体现你的进步呢:帮妈妈做家务,我快乐;(课件出示:

,我快乐。)

三 情景辨析 正确理解快乐

师:是啊,我进步,我快乐。可是呢,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发生这样的状况,请看大屏幕——

1、课件播放视频:

A、王琦学习书法时遇到困难,调整心态,坚持不懈,终于练就一手好字。B、李康学习跆拳道遇到困难,动作不到位,挨训受挫,半途而废。播放视频后,让学生谈谈看法。

师:你想对这两位小朋友说些什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2、师深情总结: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其实就是最大的进步!更是风雨之后又见彩虹的无限快乐!虽然我的眼里还流着泪水,但是我仍然可以自豪地说:“生活因我而精彩,生命因我而灿烂。我进步,我快乐!”

四、感恩亲情,情感升华

师:是的,我进步,我快乐。可是啊,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享受的每一次快乐,除了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外,更离不开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那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1、配乐渲染 感恩亲情

(1)、现场拨打妈妈电话,感谢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2)、现场感谢本班老师

师:面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你想说什么?(3)、现场感谢同学

师:对于曾经鼓励过你、给你支持的同学,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说得多好!真是让人感动!是的,是他们给我们不断进步的力量,给了我们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我们在享受进步的快乐同时,不要忘记了与我们的家人老师一起分享!让我们大声喊出:“我进步,我快乐!”

五、制作成长卡,拓展延伸

师:看到同学们快乐的样子,老师心里啊,也特别高兴。想把这快乐的时刻留下吗?怎么办呢?对,做成长卡。

1、分发卡片,按要求填写内容。(机动环节,随课堂时间灵活安排)

2、投影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3、课件出示成长档案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别人的作品,看看他们的设计有多精妙。

4、师总结:哦,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啦。恩,不忙。这项工作课下去完成。因为原来有的小朋友的成长档案是爸爸妈妈帮忙做的,它记录了小朋友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现在,你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你自己可以记录个人的成长足迹了;如果有的小朋友以前没有,那么,从今天开始,就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册,留下你成长中的美好回忆。如果你坚持记录你的成长档案,那么等你长大后,你已经拥有并出版了你人生的第一部著作!同学们,有信心吗?恩,好让我们再次大声宣告:“我成长,我快乐!”下课。

2.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二

一、关注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需要以儿童生活、知识经验为支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当学习内容触及原有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时,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积极应对、主动参与, 从而建构新知, 提升道德认知。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心, 别伤着》一课, 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曾经遭遇伤害的情形, 模拟表演受伤的经历, 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 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 模拟小伤口的处理方法。这种活动教学, 教者基于儿童视角, 通过看、说、演、议、评、比、做等系列活动, 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积累了学生生活经验, 以往任性玩耍的错误认识得以纠正, 懂得受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进一步增强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要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 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为学生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提供知识保证和能力。

二、关注儿童情感体验的深化

愉快、积极是一种情感和态度, “它只能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由教师引领学生, 学生自主认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选择、自主践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这三个环节, 教师才能使儿童真正寻找到自己愉快、积极的精神家园。活动开展不仅需要创设情境, 以趣激情, 以情引情, 更要让学生带着丰富情感去实践, 去体验”。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班里故事多》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 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 老师让孩子把成长中的故事放进“故事口袋”, 连续随机抽取学生讲故事。孩子在讲述节日活动的场景故事过程中, 从活动中享受到的愉悦, 积极情感被激发出来, 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种下“感恩树”赠送“爱心卡” (教师把绘制的大树贴在黑板上) 。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体验中丰富情感, 提升情感, 促进其良好道德情感生成, 使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道德意志, 形成道德行为。

三、关注儿童评价能力的培养

儿童是发展的个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照顾过多, 当今孩子想法幼稚, 性格胆怯、任性, 对人对己缺乏责任心, 依赖性强。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促进其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学习热情的保持, 提升儿童对自己前期活动的总结。这有助于学生思考下一次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如二年级下册《我们长大了》一课, 老师组织同学们穿戴儿时衣帽, 感受身体变化;展示已经掌握的各项本领, 感悟自我能力的增强;在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中, 欣赏自己的成长, 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 孩子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过程, 同时也看到和同学之间的差异, 使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 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或内部动力”, 教师帮助儿童形成行为习惯, 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四、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正导

社会是多元的, 儿童的生活也是多元的。社会上积极与消极, 正确与错误, 正面与负面等各种现象混杂在一起, 懵懂无知的儿童难免会产生错觉和误区, 在孩子的学校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 必然会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有道德的生活, 教师无疑要伺机进行价值引导。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也是爱》主题活动教学时, 老师设计“生活情景再现, 辨析‘爱’”的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呢?在辨析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这同样是爱, 家人对我们的严格要求, 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这样, 教者围绕一个主题,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问题时, 伺机引导, 有机渗透,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模拟情境中内化道德理念,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3.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    品德与生活  主动探究    关注      了解       发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31

一、 关注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形象直观,教学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课堂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择活动的依据,找准教学活动开展的切入点。我们的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时,我把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小马虎”的动画资料。我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不细心、不认真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很粗心。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传递悄悄话”“争做小教师”等游戏,将学生的生活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活动都是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也是学生学会生活所必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的高效实效性。

二、 了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都存在着很大不同,由此导致他们形成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和不同的特长。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这些规律和特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提倡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探究新知的意识。当然,在刚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由于没有制定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常常会出现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之后,有些学生为了抢答,胡乱喊叫;有些学生为了提出独特的见解,只顾着想自己的答案,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看法;还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高声打断别人的发言,没有基本的礼貌可言……我曾经一度对小组讨论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可是,后来我还是会思考,既然新课程改革提倡这样的教学模式,它就一定有其独特的优势。我教的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出现场面混乱的情况也属正常。同时,小学生又特别信任自己的教师,并且乐于模仿教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活动。一上课,我就坐到了学生中间,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以小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这一次我要当学生,所以我想请同学们来当教师,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小组是怎样讨论学习的,然后大家再来说说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随后,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和就近的小组一起开始进行话题的讨论,其他学生都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们开始认真地观察我们的举止和倾听发言。当我们讨论完成之后,很多“教师”都纷纷举起了手,他们发现的事情可多了:你们小组讨论之前,先规定好了大家发言的先后顺序;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必须认真听;一个学生讲完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其他学生才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说得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夸奖他;有的学生接受了其他学生的帮助之后会主动有礼貌地说谢谢……别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可是他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小组讨论的要点都挖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这些发现:“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希望同学在以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像这个组的同学一样,甚至比我们更优秀,好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会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强化,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又可以真实地体现在生活当中。要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真正地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懂礼貌,是否能够通过学习真正地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起积极主动的探索意识。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只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由学校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和学生其他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彦才.《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祖国:建设版,2014(6).

[2]蒋后强.融入生活开放课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研究:基础教育,2013(3).

4.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四

教材分析: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中的第三个主题《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中的内容。在《怎样看电视》、《屏荧前后》两个主题的铺垫下,进入到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体会报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取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读书看报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并不陌生,但因现在的物质丰富了,电视、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等填满了同学平时的课余时间,以至于他们只在学习需要查阅资料时才去翻翻书报,平时很少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让同学在互有联系的活动串中唤起同学读书看报的.心理需求,激发起同学读书看报的兴趣。四年级同学的已经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他们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就努力让同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合作中参与活动。

优秀教案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达到课程的总目标,就得屏弃保守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2、在活动中体验阅读书报的好处,成为一个爱读书报,有健康的阅读兴趣的好小朋友。

3、通过做剪报等活动,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同学读书报的兴趣。

难点:养成读书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同学准备:

课前调查了解,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准备他人读书的证明物件(可以是摘抄本、剪报、读书笔记、有批注的书、还可以是照片等);准备制作剪报用的剪刀、胶水、彩笔、书报;了解名人读书的故事。

2、教师准备:

毛泽东读书故事;多媒体课件。

5.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而努力。,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困难我不怕》;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三单元为《做聪明的消费者》;第四单元为《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五单元为《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科书基本特点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便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开阔其视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体验。

(2)各学习主题的设计,从学习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性

(1)教材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2)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为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我们在呈现形式上也力求活泼、富有情趣:(1)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这就有别于以往教材单调的呈现模式,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需要和思维特点(2)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既富于变化,能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又使他们读来轻松有趣(3)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设计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亲切感。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七、教学安排:

第一周: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办法

第三周: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四周: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我”和“我们” 第六周:我们要做最棒的第七周: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十周: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文明从我做起

第十五周: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灾害无情人有情

6.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六

一、班级情况简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z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好,班风正,学生纪律性强,学习自觉性强。从第一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积极动脑,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个别学生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师时时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课。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共三课。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共三课。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共三课。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共三课。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帮帮有困难的人的积极情感;在大自然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和人民英雄的积极情感;体会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伴随年龄的增长的同时,能力,情感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编写内容,大多以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从中获得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书中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附以文字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品德行为实际,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能离开品德课教学的初衷,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个案剖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以学生自读悟理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行为的变化。(编辑:/)

3、搞好组织教学,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5、作业以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情况为重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单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单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单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单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单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复习

7.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生活,教学尝试

多年来, 小学的思品课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进行编写教材的, 理论性较强。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则将其变为小学品德与生活了, 这足以看出品德课已经不再是理论的说教了, 而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以及走进生活中来了, 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最佳效果, 改变长期以来那种传统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单一僵化的形式。优势的生活性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知道了”又“忘记了”的不良现象。因此, 新课标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去利用和使用教材, 对学生思想品德课进行创新教学的改进, 满足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率的要求, 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发展。因此, 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笔者希望就此问题与广大行家里手进行探讨。

一、营造生活情境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就是将思品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知识和受到教育。因此, 以生活情境体现品德与生活教学是再好不过的了。为此, 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和感化。深入研究得知, 少年儿童只有通过生活实际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不是表面的思想情感, 营造和孩子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境, 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生活, 使他们对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从而认真学习知识内容, 并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比如, 我在执教“帮助残疾人”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身残的阿姨在没有手臂的情况下, 用脚做家务的内容。然后我让学生学着做, 将他们的手臂用绳子捆绑起来, 完成一些动作, 结果同学们都累的满头大汗也不能成功, 于是学生懂得了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他们有的说, 自己过去不懂得残疾人的艰难, 还在自己的屯子里欺负他们, 讥笑他们, 现在看来自己真的是太错了。也有的学生说, 残疾人就是志气大, 没有手臂用双脚能做那些家务活, 真是让人敬佩啊!还有的同学说, 我要学习残疾人的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 像张海迪阿姨那样, 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通过这样一堂生动的教学, 使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 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提高了思想觉悟, 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奠定了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敢说、敢想、善于动脑, 只有做到这些, 他们才能大胆地想象, 才能有所创造。因此,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举措。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那种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 要低下头来和学生交朋友, 要以课堂教学人人平等、师生平等的观念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形成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实践、讨论、研究的局面。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和反驳, 放下架子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激励学生的进步,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放大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于鸡蛋里挑骨头, 更不要讥讽、嘲笑学生, 要用友好、平和的心态和语气与学生交流。老师要鼓励激发学生提出异议, 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鼓励他们敢说、敢想的行为。比如我执教“新年快到了”一课时, 避开了人们的常态思维:叙述过年看春晚, 帮助爸爸妈妈做了什么?爸爸妈妈都做了什么?而是让他们想新年的时候那些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爷爷和奶奶给你多少压岁钱?猜灯谜, 放鞭炮, 穿新衣服等等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结果这些童趣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自然也就避免了以往的那种单纯背诵、机械记忆、枯燥抄写的“静态教学”模式, 而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通过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动态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课堂教学, 使同学们积极表现, 主动发展。

三、改进考核评价

各个学科的测试都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也是考核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 具有较好的教学反馈功能。所以, 考试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试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导引着教学的走向, 正因为如此, 多年来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进行教学, 自然也就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更出现了只顾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鉴于品德与生活的学科特点, 注重的不应该是知识条文的背诵, 而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 培养自己的修养品行和道德情操。因此, 考核评价一定要改革, 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记忆, 而要注重学生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体验。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注重平日里的道德修养, 可以要求孩子们建立各自的档案袋, 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情况, 以及各自评价、分析等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要以能够对孩子们进行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总之,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 重视学生生活、学习中付出的努力程度, 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8.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06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拓宽生活化课堂平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并延伸至课外,即将课内思想品德教学“搬”至课外教学模式下,将其融入生活,进而熏陶并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跳出课堂范畴,融入学校集体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感受思想品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爱集体活动,教师可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使之能够清晰认识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感情、友谊,提高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笔者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创新品德与生活教学手段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单纯依赖品德与生活教师口传心授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营造出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并品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并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此外,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段加以更新,抛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课中,并产生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将“教师——学生”这一传统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元化课堂交流模式。教师也要由以往的训导者、长者以及说教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内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交流平台。

三、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对以往目标型评价体系与方法加以变革,既要重视学生参与思想道品课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又要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应重视与家长及班主任的沟通,彼此做好立体式沟通协调工作,认真评估家庭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观察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分析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所存在的差异性,纵向对比学生的变化,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组织学生参与互评,树立榜样和典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的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教师教诲,并能将思想品德课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2] 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

9.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九

(2013—2014学年下)

一、班级分析

本班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

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五、进度安排

1预备周2让我想想2课时

3相信自己3课时

4学习、生活有计划

5手拉手2课时

6爷爷奶奶,你们好

7帮帮残疾人

8我发现3课时

9我也做研究

10我们的科学小组

11可爱的祖国

12国旗国旗真美丽

13敬礼,人民英雄

14我在长大

15努力才会有收获

16丰收会3课时

17——18复习

10.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是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有困难,我不怕、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做聪明的消费者、公共生活讲道德、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六、法制教育渗透 可渗透的内容有: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华人民共和**婴保护法》;第二单元第一课《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七、课时安排

1、这点困难算什么 一课时

2、成功一定有方法

3、每天都有好心情

4、成长的故事

5、“我”和“我们”

6、我们要做最棒的

7、各种各样的商店

8、购物有学问

9、我是理财小能手

10、无声的朋友

11、大家生活在一起

1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13、我们是邻居

14、文明从我做起

15、天有不测风云

16、在这危急时刻

17、灾害无情人有情

11.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品德学科 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23-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生活性即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开放性即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活动性即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明辨事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播放录像,再现场景,体现生活性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残疾人的一天》,有的学生看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的画面时眼睛都湿润了,有的同学则在暗暗地讥笑那些残疾人,接着我就让学生用红领巾蒙住自己的眼睛从课桌上把品德书装进书包里再拿出来,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和培养当中最受感动的事例,接着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并在“亲情悄悄话“栏目上写下孝敬爸爸妈妈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看到事物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

二、下载图片,创设情境,表现开放性

小学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我们可以下载图片创设一定的行为辨析情境,让学生通过训练,使道德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学会正确地认识道德现象,评价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节约每一滴水》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通过下载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了水是生命之源后,接着再出示缺水地区喷水洗脸、土地干裂、禾苗蔫枯、人们排长队等水的情境,学生看后,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动,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增强了节水意识,促进了学生节约用水的行为实践。把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诱导学生在动感中不知不觉的增长知识。又如在教学《我生活的社区》时,把课中公用设施的照片从网上下载后制作成一段动画,使这些公共设施变成了鲜明生动的动画形象。如,果皮箱被一群踢球的孩子打翻在地,废物撒得到处都是。后来,通过另一名学生的清扫、擦洗、整理,环境变得整洁了。画面上果皮箱前后不同的遭遇,娓娓动听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的心中产生了爱护公共设施的敬佩之心,激起了他们的道德情感,产生了爱护公共设施的强烈欲望。

三、查找资料,拓展课堂,体验活动性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学生道德品德能力综合体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我教育能力。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环境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验的机会,如上《做有心人》一课,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前面,有时在后面?为什么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苹果会“冒汗”?为什么喝热汤时,要用塑料把的勺?等生活中有趣的小问号,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又如上《雷雨来了》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火热的夏天”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找、到电脑里去找的环节,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夏天雷雨形成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教学《做个小沙包》一课,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沙包的制作过程,然后再亲自动手剪小花布、缝沙包,最后写出制作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把信息技术融化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之中,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思想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课本和教室的空间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自觉地陶冶、内化,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12.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综合课程

自流井区作为自贡市首批新课程实验区,自2002年9月起,全区16所小学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通过八年的努力,小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深化阶段。相比原先的思想品德课而言,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下文简称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整体而言,其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得到实施并向纵深推广,新旧课程的转型初步完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现对这些现状作简单分析。

一、在实验中取得的成绩

(一)教研部门取得的成绩。

1. 培训形式多样。

培训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我区每学期培训一次,先后举办了各个层面的培训,如通识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专题培训;培训形式有案例讲座式、观摩研讨式、参与互动式等。每次培训努力做到能带给教师“理论的提高”“经验的分享”。通过每学期不同形式的培训,我区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 调研及时到位。

下学校调研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价值导向、提炼经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这几年我作为品德学科的教研员到过所有的中心校和村小,听老师上课,与老师、学生座谈,体现教研部门研究、服务的职能。其间,感受到老师投身课改的热情,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从不知所措的茫然到略有所悟的惊喜。

3. 教研活动辐射到面。

(1)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如育英小学的何丽老师在2007年春我区举办的城乡教师教学教法研讨会上的研究课《我和动物交朋友》,得到到会所有老师的肯定。此课在2007年4月27日全市城区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还获得一等奖,并在2008年11月获四川省思品优质课三等奖。(2)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能写好相关的实验笔记、教学案例,撰写与课程相关的论文。目前,我区教师的论文已有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3)教研员利用培训、下乡的机会,将某个学校好的做法宣传推广,以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势。如多次搞城乡教学经验交流、送教下乡等活动,使我区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大,教学实效性也初步显现。

(二)学校及教师方面。

1. 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开展学生主体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在生活体验中、活动探究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教学的生活性、开放性更强。

2. 许多教师摆脱了过去知识化、成人化、教条化的教学模式,自觉整合多维教学目标,教学追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通过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教学,初步形成了以“自主活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体验感悟”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许多深层次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值得研究。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学校重视不够,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品德课程仍然被一些学校置于“副课”地位,不同程度存在随意削减课时、频繁更换教师、不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价等现象。许多学校没有设立品德学科教研组,除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外,在学校基本无教研活动;家长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支持也不足。另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大多由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专任教师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比较难以开展。而且这两门综合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习领域多,并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工作量相当大,而客观上兼任老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准备品德课的教学,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工作负担比较重。

(二)教师对课程的认识还需提高。

一些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和要求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以原来分科课程的眼光来看综合课程教学。有的老师眼里只有“品德”,把综合课当作原先单纯的思想品德课来上;有的老师眼里只见“生活”、“社会”,按照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内容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的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因此,就难以有机地融合品德、生活、社会等学习领域的教育要求和价值,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实施需要更多的外部环境支持。

品德课程仍然被一些学校置于“副课”地位,不同程度存在随意削减课时、频繁更换教师、不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价等现象。许多乡镇及学校没有设立学科教研组,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家长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支持不足。需要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由于安全因素考虑和社会联系渠道不畅,常常无法实施。这些现实的外部环境,使得课程的有效实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三、对本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尽管《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实施遇到了各种现实的困难,但教研部门和广大老师仍然在进行不懈而有益的探索。为了推进综合课程教学,我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希望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为保证综合课程的实验稳步推进,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能给予更多的关心,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改革,还是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评价等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考评、岗位编制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学校要切实重视教研活动。

教师对于综合课程教学有一个实践探索和不断提升认识的过程。教师和教研人员应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全局性、普遍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课例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集中研究和探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研部门多提供相关课程资源支持。

各级教研部门应通过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教学课件征集等活动,逐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平台和汇集文本等方式,实现教师对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广大教师也应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四)学校要稳定师资队伍,加强校本教研活动。

鉴于目前学校教师配备的客观情况,建议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尽量做到“相对集中,人员稳定”。如做到同一年级相对集中,或一位老师教2—3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任教师。同时,城区学校成立单独的教研组,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在农村学校设立单独的教研组有一定困难,可以组织开展联校、联片的教研活动等。

(五)专家能多与一线教师对话。

基层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渴望有与专家对话的机会,以便经验得到肯定,困惑得到指点。如评价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希望除了纲领性的要求外,还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意见或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刊登于《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1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三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然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在教学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地域与居民的关系,气候与饮食的关系,历史与古迹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利用网络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和感受。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合作潜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意识,提高了倾听的能力。为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的方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单元教学活动,我充分利用教科书所赋予的教学活动的空间,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教材,将教材展示的学习内容大胆地进行调整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实教材内容。既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品德《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学反思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课主要是强调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材的活动安排即是虚拟的社会生活,也是现实生活的实际,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便于操作,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以新闻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还有对安全的一种重视,把学生带入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中来,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联想到实际的情况,感受到了安全事故发生后那些人的痛苦与后悔的心态,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想到平时我们的身边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比如在道路上相互打闹等等,意识到这是一种影响到公共安全的行为,意识到在公共场所无意识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危害。

接着我让学生们认识安全标志与安全设施,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安全标志的图片,问问学生们是否认识,认识的大声说出来,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标志的含义,比如安全灯,安全出口,禁烟标志,禁烟火标志,高压危险标志,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各个不同的标志代表的不同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安全标志与安全设施存在的重要性。

小学生主要通过某种具体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境创设,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最后我让学生们画一画安全标志,让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安全标志被破坏的情况,以倡议书的形式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安全标志与设施的重要性,但在让学生认识安全标志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自已谈谈对安全标志的认识及对安全的认识与感受,并且安全标志的图示展示的过多,这是一种不足,而且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在课前应该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安全方面的材料,那样课堂就会更生动,让学生也更主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在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团结合作才能赢》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生活指导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团结合作才能赢》这一教体现了这一点:

1、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六支代表队,参加这次教学活动,最后在各代表队之间分出胜负。让学生始终处于团队竞争的氛围中,代表队之间的竞赛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无需教师的言语表达,每位学生都在激烈的“团结合作”的力量。

14.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掌握各种现代通信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们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通信;了解常用通信方式和通信的分类与信息传递途径。

2、了解常用通信方式的各自特点,会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与他人联系。活动准备:

课件、板书、爱心卡片、信封、邮票 活动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看(课件:玉树图),知道这是哪儿吗?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刹那间、(课件:地震受灾图),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学们,你们为灾区人民做了什么?

★生可能说道:捐被子、捐钱……我们从物质上帮助他们,还可以从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去安慰、鼓励他们呢?(板:和他联系)指名答,是相机板书:写信、打电话…… 谢谢大家!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玉树人民一定会坚强、挺住,重建美好家园。也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地震时、地震后自我保护的方法,好吗? ▲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怎样选择较合适的联系方式和他人联系。(板:怎样)

★ 如果生说道:捐被子、捐钱、写信……我们不仅从物质上帮助他们,还通过写信等方式从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玉树人民一定会坚强、挺住,重建美好家园。也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地震时、地震后自我保护的方法,好吗? ▲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或或者用过哪些联系方式?(生说师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怎样选择较合适的联系方式和他人联系。(板题)活动二:通信知识知多少

1、无论用何种方式和他人联系,都是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通信。(板:传递信息)请同学们打开书71页(课件:同时出现资料),自己轻声读一读。

2、(课件:邮局、邮箱……)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平时我们去干什么?

3、过渡:现在通信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方式和他人联系,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请看 活动三:学会选择——用什么方式较合适

1、课件出示情境

A、如果今天赵丽生病了,不能来上学,她怎样跟老师请假呢?(打电话:方便 快捷)B、妈妈突患疾病,急需抢救,该怎么办?(打120,这样妈妈就会在最快的时间被送到医院,得到救治。)▲ 友情提醒:生活中还有这些特殊电话(课件)急救120

查号台114 报警电话110

查时台117 火警119

气象台121 交通报警122

▲课件

急救120 报警电话110

火警119 交通报警122 这些特殊电话,我们平时可不能随便拨打,那可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还有一些电话,我们小学生最好不要拨打,请看(课件)声讯电话、交友电话、点歌电话等。一方面,这些电话需要付出高额的话费,容易上瘾;另一方面,我们小学生辨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有一定危险。

C、(让我们经如下一个情境)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了,周惠有个朋友在上海,能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世博近况,她俩约好每个星期六联系,朋友告诉她世博近况,你觉得用什么方式比较合适,为什么? D、爷爷奶奶在外地的农村,学期结束了,该怎样向他们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呢?

2、不同的通信方式有不同的优点,谁愿意说说。比如:打电话方便快捷。

3、我们发现在选择通信方式时需要注意什么?(传递信息内容多少、速度快慢、费用多少、客观条件……)活动四:实践体验——我来试一试

1、过渡:根据具体情况,同学们学会了选择比较合适的通信方式与别人联系,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会熟练正确的和别人联系吗?

▲ 调查一下,我们班同学当中,有没有爸爸妈妈现在在外地出差的,(如果有,请他上来。)你们家谁在外地出差?到哪儿出差啦?想不想他,给你一个机会,现场打个电话给爸爸,好不好?想跟爸爸说什么?同学们可以提提建议。(请声打电话)

▲ 如果没有,有没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外地的,请他上台:他们在哪?一年去几次?想不想他们?同学们提提建议,也可以汇报一下现在你在上什么课?学习怎样和他联系,现场给您打电话。

2、某某家长在外地出差,他除了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怎么联系他?发电子邮件,会发电子邮件吗?会发的举手。谁来说说怎样发送电子邮件?(课件出示74页上的资料)

3、发短信。发短信也能表达对爸爸的思念。还记得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那位伟大的母亲吗?(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文字介绍)

一位母亲,用她娇弱的身躯,双膝跪地双手支撑,为她襁褓中的孩子,支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孩子在安然的睡着,或许他并不知道,在他还没有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美好的记忆之前,灾难就夺走了他的幸福,夺走了他的母爱。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甚至于还没有听到那稚嫩的一声“妈妈”,就急匆匆的离开了让她眷恋万分的世界,她再也无法看到那襁褓中的笑脸,和孩子的笑声抑或是几声啼哭。她急匆匆的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匆忙,和许许多多不知姓名的母亲,和许许多多不知姓名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却又是幸运的,正如她的母亲在灾难中留下的短信一样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此时此刻,发短信传递的仅仅是信息吗?传递的是什么?是呀,传递的是一位母亲伟大的母爱,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板:传递真情)4、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中,校舍倒塌,很多孩子没地方读书,甚至失去亲人。很多同学寄包裹等,从物质上帮助他们,同学们前面也说了我们还可以寄卡片、寄信,从精神上鼓励、安慰他们。我们班上有记过信的同学吗?寄信到哪儿寄?信封怎么填写?(课件:信封)

同学们记住:(73页)

(加上:私拆他人信件或私剪他人信封上的邮票都是违法行为。

4、下面,教给大家一个神圣的任务,玉树地震后,我们某某学校某某班的孩子积极行动起来,用爱心卡来传递我们对玉树第三完小四年级小学生的关心和祝福。(课件:玉树第三完小的地址、邮编)

5、课件:爱心提示:(1)、请同学们有秩序的到组长那儿领一张爱心卡。

(2)卡片上写上你对他们最想说的话。

(3)写好后将卡片交给组长,组长填好信封,将小组组员的卡片集中放入信封,封口,贴好邮票。

(4)课后各小组长将信交给班长,课后由班长将信寄出。

6、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爱就有希望。玉树第三完小四年级的孩子收到你们的爱心卡,一定感动万分,给你们回信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课件:联系方式)就让我们用通信架起友谊的桥梁吧!下课。

7、总结:如果时间不够:同学们,我们想说的太多太多,让我们课后继续完成这项神圣的任务,玉树第三完小四年级的孩子收到你们的爱心卡,一定感动万分,给你们回信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课件:联系方式)就让我们用通信架起友谊的桥梁吧!下课。板:怎样和他联系 写信

打电话 传递信息 发短信

15.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微 篇十五

一、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

根据新课改精神, 教师为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目的并非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刻板记忆, 而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诚如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样看来,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 教师必须注重带领学生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回归, 也就是说,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 作为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 在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方式选择过程中, 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而使学生增强代入感的同时, 使学生真正获益于知识对其现实生活的实践指导意义。基于此种情形, 任课教师应当遴选源自生活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素材, 从真实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领学生观察和探讨的视角亦不应仅限于学校, 更应该涉及儿童的课外活动, 包括家庭、社区、自然等多方面生活情况, 以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社会性。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做守规则的人”时,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一, 即将课间学生离开教室涌入操场的生活细节作为教学素材, 组织学生对这一现象中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如“学生上下楼为什么要排队?”进行讨论。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甚至很多孩子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 他们有着绝对的发言权。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们势必会更深刻的理解“做守规则的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此外, 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生活化情境为学生创设问题, 如同学之间起绰号的现象、撒谎现象、课间追逐打闹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 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自觉对照和检视, 从而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一并实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视角,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同时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实中出现的各类事件, 进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实现健康地社会性发展。我想, 既然学习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那么以生活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一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最大限度地让知识参与生活、为生活服务, 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 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如上文所述,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通过生活化案例和事件的引入, 使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之中, 将使学生对以往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形成全新的思考, 进而帮助其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从而增进学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 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 应组织他们多看, 多做, 多参与合适的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并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真正指导其社会实践。

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 学校为学生邀请了本地一些民间老艺人到校演出, 如临泽《民间小调》《眉户》等, 使学生对本地的民间艺术形成了完整的认知, 进而意识到民间艺术的多彩, 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此外, 学校通过邀请民间老艺人进入课堂为学生民间小调讲解和教唱, 使学生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手把手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唱, 使学生掌握了民间小调的唱法, 理解了蕴含的教育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 其教学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上的单纯讲解, 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育人, 而为达成和实现这一教学宗旨, 仅仅通过有效的课上教学时间是难以保障的, 鉴于此, 任课教师应当注重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 以便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 使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机会, 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和互动中获取知识, 受到生活“老师”的教育, 使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得到强化, 并且在实际活动中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想象他们的难处”的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设计教学实践环节, 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不同的人群, 使学生深化对课上学习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学生观察上班人群的面部表情, 观察酒店服务人员的工作表现, 观察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的乞讨活动等等, 从而使学生在近距离的观察中, 领会到不同人群在为生活打拼过程中无法言说的艰辛。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上采取角色扮演法, 要求学生蒙上双眼行走、蒙住双耳通过眼睛猜测其他同学的言语等等, 借助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和不易, 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残疾人群体倾注更多的同情和关爱, 同时也使学生更为珍视健康。

摘要:小学阶段, 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 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 2016 (24) .

[2]梁尚吉.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 (5) .

[3]罗士轻.浅谈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优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 (5) .

[4]周秋凤.学贵有疑, 疑则进--小学高段学生品德与社会问疑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 2016 (4) .

[5]郭明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学周刊, 2016 (25) .

16.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六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化教学;相关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55-02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化课程目标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時候,授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授课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特点的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课程目标的设定工作。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加强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够使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感悟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教《父母的疼爱》这一节课时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然后让学生对于短片的内容进行感悟。之后老师可以在进一步引进这节课所需要讲解的感恩父母的相关内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促进学生能够更加懂得珍惜父母,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化课堂的教学任务要求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即是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到品德与生活化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加深课程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知识的参透。从而提高自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思考中了解到维护交通秩序的安全是伟大的一项事业,从而更加尊重交通、注重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秩序。

(三)举行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在进行品德与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时,授课教师应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的时候,授课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举例,让学生能够加深课程理论的理解。究其根本,品德与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道德,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加强学生的自我管控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又或者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品德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形式,将一些自然景观的美丽和人民生活康健的图片进行播放,之后将一些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使之自然而产生一种愤怒的保护欲,加强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学生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化课堂的阶段中,授课教师在讲授课堂理论时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课程之外的实际生活中的对于课程理论知识运用的体会。为加强学生的课外体会,授课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通过让学生进入社会,使学生能够到教学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的真正意义,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除此之外,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和互动,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生活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社会和生活,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就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

(五)设置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加强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学校应设置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是授课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课程讲解的真实反应。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也能在一些做的好的方面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室的授课效率。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把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价的基础,突出学生的真实经验,强调教学对生活的适应。在生活化评价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使他们不断得到发展。

二、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一)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时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保证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务时能够提供理论依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材中所呈现的资源不仅仅是教科书,还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学习资源,进而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真实,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将生活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源环境,授课教师在进行备课的阶段应能过根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化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材,用作在学生课程中的理论实例。如学习“和好书交朋友”一课,学生在课外虽然初步懂得了和好书交朋友的好处,但是该如何选择好书成为了另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好书和坏书产生的效果进行说一说、比一比; 让学生推荐书籍; 说一说读书的方法等。这样的交流使教学更加开放,更能让学生获得实际的锻炼,还让学生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

(三)解放教学方式,体验生活。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授课教师不应仅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学生进入实际的生活中,进行生活化的体验过程。是学生获取经验、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时间进行整体的解放,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品德习中,积极体验,发现德育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英. 贴近学生生活 打造品德高效课堂[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0-251.

[2]潘茂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231.

[3]吴济慧,蔡琴.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60-162.

[4]杜肆贰.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168-169.

17.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七

课题《打电话讲礼仪》学科品德与社会学段:中年级段年级四年级相关领域通信、社交礼仪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在现代社会电话非常普及,小学生会打电话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学生在打电话时,语言不文明的现象,一些不好的接打电话习惯,值得我们关注。这一内容的教学,第一,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打电话讲礼仪的好习惯。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道德品质。第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同探究体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空间。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打电话讲礼仪》是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信连万家》中第四课《文明通信》中的一个话题。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反两方面的生动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在接打电话时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学生情况:本次研究在小学四年级中开展,他们对本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四年级学生级庭生活条件优越,在日常生活中都曾有过接打电话的经历,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有的懂礼貌,语言文明,有的处理不得当,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家长在这方面教育的也有差别。教会学生如何接打电话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接打电话应该讲礼仪、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习惯。社会因素:孩子们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接打电话的情景,一定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在接打电话中讲礼仪很有必要,还可通过孩子们的文明习惯去影响周围的人,为XX年北京的文明奥运做贡献。教学方式:《打电话讲礼仪》这一主题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实践体验活动、综合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打电话讲礼仪的步骤:(1)

创设情境,在笑声中让学生体会到打电话应该怎样打。(2)

通过体验,讨论使学生明白接打电话时的礼仪和道德规范。(3)

通过反面事例的辨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打电话讲礼仪,做一个文明小使者。学习方式:本主题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情境中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体验实践的学习方式;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体验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技术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在情景创设中,学生体验实践,懂得接打电话的基本文明礼仪。

2、在交流讨论中,分析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

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教学流程示意全班讨论,初步感知实践活动,交流评价辨析事例,引导实践制定公约,全班交流课后延伸,实践体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师:谁接打过电话呀?你给谁打过?接过谁的电话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叔叔是怎样打电话的?看完后,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播放:相声《打电话》生:看大屏幕,思考、回答。

二、体验实践,感悟明理(14分钟)

1、学生自主选择打电话的情境,体验实践师:大家都认为叔叔这样打电话,是不对的?那你知道应该怎样打电话吗?用你们的行动告诉大家吧?大屏幕出示几种接打电话情景:小刚给同学打电话:问双休日的数学作业都有什么?小明在公用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要晚些回家。小红接电话:一个叔叔找爸爸。小芳接电话:同学小明要到家里来找小芳一起玩儿。(1)指名读一读大屏幕的题目(2)要求:学生同桌两人一组,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接打电话的实践;

声音不要太大,两个同学能听见就行了;

想一想应该怎样做,一会儿给全班同学表演。(3)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体验、实践。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2、全班交流展示,评价(1)学生给大家表演。(2)其他同学评价。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还有什么建议?

3、你在平时接打电话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进一步形成接打电话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规范。

4、教师小结提升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在接打电话时,我们应该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接打电话中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处理。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还应注意声音不要过大,要到人少的地方,免得影响他人,也可以让对方听到。一定要注意:119、110、120等,这样特殊的电话不能随便打!

三、事例辨析,引导生活实践(8分钟)师:看来你们都会接打电话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做得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建议?选择其中一幅图来说说。生观察大屏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小结过渡:我们大家不要以为接打电话是一件小事,其实小事中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打电话的时间过长,不仅浪费电话费,还会因为你长时间占用电话线路,影响别人正常通话呢!如果,你在饭桌上接听电话,一定注意不要对着饭菜接电话,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礼貌。

四、制定公约,全班交流(12分钟)

1、小组合作制定打电话文明公约。

2、全班交流。评选表扬最佳小组。

3、师小结并出示()接打电话的基本礼仪:打电话的基本礼仪:、选择适当的时间。往对方家里打时,应注意避开吃饭或睡觉时间。

2、首先通报自己的姓名、身份。必要时,应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在对方方便的情况下再开始交谈。

3、电话用语应文明、礼貌,电话内容要简明、扼要。

4、通话完毕时应道再见,然后轻轻放下电话。接电话的基本礼仪:1.电话一般控制在铃响三声之内接听。否则,被认为失礼,应向对方致歉。2.接听电话时,在不明白对方是谁的情况下应主动询问对方,您好,您找谁?以便找到来接听电话的人。3.如果对方要找的人不在,要试着询问对方有无重要事情,需要转达吗?在电话旁,最好准备好纸和笔,必要时可以做好记录。转达给他人。

五、课后延伸,回归生活(1分钟)课堂小结: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实践打电话的文明礼仪,做一个文明小使者,还要影响带动周围的人,大家都做文明人,迎接XX年的文明奥运。板书设计:

打电话讲礼仪

打用语要文明

时间要适合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

特殊号码不随意拨打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全体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无论是表演,还是看,都能够有目的的参与活动。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评价更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生生互评中,培养了学生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如何倾听,如何懂得尊重别人。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评价,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表扬,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鼓励作用。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方面的,包括学生能力,学习习惯,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效果更明显。评价量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情景创设中,体验实践,懂得接打电话的基本文明礼仪;在交流讨论中,分析事例,懂得良好的道德规范;能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打电话时每个孩子都曾经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实践接打电话,既调动孩子们积极性,也让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18.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八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二、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9.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九

一、创设情境, 引发合作需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学活动应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发展水平和知识体验的基础之上,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上,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创设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需要,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利用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理清学生的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分年级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 不断调整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 要尽量用直观、直接的方式呈现。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的《我们的校园》时, 我们就可以设置制作校园图画的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一年级的学生两三人一组, 有的学生负责观察学校建筑、地形, 有的负责画面的整体构思, 有的负责画画。这样简单而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高年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有难度的合作学习任务。以学习六年级第三单元同一片蓝天下《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为例, 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或者上网查资料, 调查抗日战争遗留下的祸患。合作小组要制订具体的调查计划, 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分工到人, 共同讨论总结出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

二、丰富互动交流方式,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设置了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 不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应走下讲台,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谈论交流, 也方便及时发现问题, 并给予点拨指导,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发现学生一直讨论不出结果时, 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逐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决问题。在各小组轮流发言时,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提出自己的设想, 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最后,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总结。同时, 注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小组内进行讨论的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 要明确人员的分工,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讨论中, 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 实现学生多方面的交流。组内讨论的形式一般有: (1) 中心发言式。选出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其他人员做补充修正。这种方式有利于统一小组意见, 但容易造成组内一两人独揽负责的情况, 其他人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2) 指定发言式。由组长点人进行发言, 组长对发言情况做总结。这种谈论方式稳而不乱。但限制了组员的发言, 容易挫伤组员的积极性。 (3) 接力循环式。组员分工明确之后, 轮流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进行组内竞争, 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各自为政, 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在进行组与组的交流发言时, 发言者要综合小组的意见, 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教师要尽量听取小组的意见, 增强学生信心。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结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 按照“激励为主、批评建议为辅”的原则,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要以激励为主,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一下次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除了个人评价, 还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 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要求学生正确评价所在组的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的表现,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自评, 让学生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进而提高自己。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集体和个体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激励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作出恰当合理的评价。

要推进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和生活课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在实践中探求新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教学[J].新课程 (小学) , 2013. (1) .

上一篇:地震高层建筑薄弱处下一篇:网站建设制作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