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

2024-09-19

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精选9篇)

1.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内现代

文阅读复习资料

《藤野先生》选择题

.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的确解剖不逊邮差

B.泄漏瞥见捕获教诲

c.绯红芋梗发髻系住

D.匿名霉菌畸形诘责

2.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涂改脱漏纠正B.激动涂改遗漏纠正

c.感激添改遗漏订正D.感激添改脱漏订正

3.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4.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爱国青年也很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③句都用了比喻。

c.④⑦句都用了反语。

D.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5.画线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c.实在标致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B.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的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c.大峪乡的粮食专业户为了取得来年的大丰收,自觉的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D.这时要防止以偏概全、一叶蔽目的片面、急躁情绪。

《藤野先生》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很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另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1、本文段选自,作者是我国著名的、、。

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2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答]

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态度。

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37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32、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答]

33、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答]

34、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35、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

36、“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37、“正人君子”具体指

,它所用的修辞是

,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0、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二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3.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19-01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卜几点:一是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二是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三是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以卜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一、要侧重要求学生掌握命题特点

1.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旱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在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⑧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二、要侧重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但仪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作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于法+于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于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卜-“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

三、要侧重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 篇四

(一)第2段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______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D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5C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案: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雪后捕鸟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三)第17—21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人声鼎沸:(2)绅士:

2、文中“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这句话中,如果将“一个一个陆续”改成“都”好不好?并说说原因。

4、文章中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5、文段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这里描写的课堂,你认为学生这样做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1)形容人声喧闹。(2)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2、对学生严格要求,但秉性和蔼,思想开明,严而不厉。

3、不好,“一个一个陆续”更能体现出学生回去上课的无奈。

4、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因为自由快乐,充满童趣。

5、(1)对,因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生活枯燥乏味。(2)不对,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第29、30、31、36、37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骊歌:(2)镇定:

2、下列对上文人物评价不当的一项是()A、爸爸是一个对“我”关怀备至的好爸爸。B从那以后,“我”变成了一个每天都早到学校的好学生。C、“我”是一个知恩图报,会替老师着想的人D、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选文“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1)告别的歌。(2)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

2、C

3、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我们当时离别的伤感,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的激动而复杂的心情,表现我们留恋校园生活,依恋老师,希望老师能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心理。

(二)第54-68段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划线句子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4、第一段文字如果改为“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赶回家去”,你觉得怎么样?

5、最后一句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从“我”的哪些表现中看出来?

6、听了老高的话后,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7、你也有过“不再是小孩子”的体验吧,请简述这样的一次经历。答案:

1、毕业典礼后,“我”急忙赶回家,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2、景物描写,以花喻人,暗示爸爸病逝。

3、对。因为在爸爸的关爱和教育下,“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所以虽“花落”,但“果熟”。

4、不好。因为课文中两个“快回家去”突出了她急切的心情,“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她催着自己回家,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感,也是后文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容对老高说话,而且“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我”从老高的提醒中明白“这里就数我大了,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一大部分的家庭责任。

7、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内容符合要求②语言简明、无语病。)

7、《最后一课》

(一)第20-21段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中“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

3、“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选文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5、把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什么气氛。

6、选文中写到了金龟子飞进教室,有人认为这样写有些多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7、“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2)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2、因为他带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聚精会神地听课。

3、(1)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老师只能把最大的力量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境遇的同情。(2)“可怜”表示小弗郎士理解老师的痛苦。

4、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5、爱国

6、不多余,衬托出孩子们上课的专心,对最后一课的珍惜。

7、这里表达了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暴行的愤慨和讽刺。

(二)第24-29段

1、选文中三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2)他说,“我一—我一—”

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3)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

2、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

5、语段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从此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

3、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

11.《邓稼先》

“我不能走”

1、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请简明地说明理由。

2、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3、第2段、第3段最后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什么语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表述?

4、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5、引用《中国男儿》歌曲有何目的?

答案:

1、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体现了他执着、勇敢、无私的高尚品质。

2、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3、疑问语气。用作者的疑问,更突出人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关心和崇敬。

4、(1)不会。因为他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2)会。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

5、为了歌颂邓稼先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第1-7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分别有什么含义?

4、说说开头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细节问题探究

(1)“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他全身心投入研究,目的是在于救国。

(2)第三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忘我精神。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答案:

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唐诗杂论》(详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略写)

3、第一个“说”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第二个“说”是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二)第8-20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选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哪三件事?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中的“说”有什么含义?

5、在文中找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照应的句子。

6、最后几段,几乎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把它们何为一段,为什么?

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8、从全文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特点。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1)“这”指革命家方面。(2)因为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先宣传革命,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4、“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是对于革命和人民的呼喊,不但是他的“言”,也是他的“行”。

5、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6、不能,因为这样独句成段,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一段段铺拍下来,极有气势和感染力。

7、(1)“巨”在号召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巨”在明知凶多吉少仍直斥特务。(2)“高”在他在危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为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5.现代文阅读复习建议 篇五

现代文阅读复习误区:(1)草草带过、匆匆收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题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只好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2)理论上讲得多,实际训练少;(3)训练之后,只对答案,不教方法,有些甚至连答案都不对,让学生自己对答案。(4)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想法。阅读题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再者,做阅读题也并非毫无规律。课本及报刊上介绍了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我们也可自己探索一些方法。

为此建议:除上新课时结合文体特征讲解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以外,还应注意:

1、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阅读习惯和答题习惯。

阅读心态:静心阅读,

阅读习惯:至少阅读三遍,独立解读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靠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告诉学生每一遍阅读的任务是什么。(1)内容(2)脉络(3)主旨和写作意图。老师重在帮助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教师应着重讲如何读懂的而不是讲题目的答案。

答题习惯:学生答题的弊病:答非所问,答非所思,答非主旨,答非文本,答非语文

培养好习惯:答依所问,答应思考,答据文本,答重主旨,答要规范

具体地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完全篇再做题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勾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用主旨关照每一道题的习惯;想好了再答题的习惯;从文本找依据的习惯,推敲答案的习惯等。

2、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回味,思要深,点要全,要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读文化散文,要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现实意义。如《千载醉翁亭》《晋祠》要用文化之眼看古迹。《萧萧池塘暮》不仅是环保,更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传承文化的呼吁。

又如词句理解题,如何分析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何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都有规律所循,要及时总结。

3、重视结构段的分析,要分析哪一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哪一句或哪几句是阐释句、举例句、描述句、结论句等,它们排列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把这些搞清楚了,不仅会做第五题句子连贯题,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以及写作分段都有好处。

4、加强表达训练,理思路,锤语言,做到有层次的回答问题。

学生答案在表述上的明确性、完整性和层次性是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关键。读懂了文章,而不会答题的学生,或不能清晰表达,有层次的表达答案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推敲和修改答案的习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斟酌出最完善的答案。然而,有相当多的学生做阅读题,懒得独立分析思路、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自己直接报出答案。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表达的训练,多说,多写。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学会判断答案的核心,层次。

(1)教师自己先做题,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命题人答案的科学性与不足。不可完全依靠答案,或部分依靠答案。

(2)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推敲答案。

如14题: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此题要求围绕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的表达效果回答,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得分点是:修辞手法以及在文中的呈现1分;形式上的效果1分;内容上的效果1分;情感上的效果1分。

【答案比较】

(1)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塘比作村里人共有的孩子,写出了塘的活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塘的喜爱,以及对已经消失的塘的无限思念之情。(4分)

(2)运用拟人的修辞(没有呈现文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热闹非凡的景象,写出了池塘鲜活、生机盎然的特点。(没有情感效果)(2分)

如15题: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6分)

要点一: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生态的恶化的痛苦。

要点二: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和池塘有关的田园牧歌式的快乐生活永远失去的痛苦。

要点三: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受到了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的痛苦。

特别说明:如有的学生将要点二、要点三合在一起回答,只能算一个得分点。

5、重视精读,抓好略读,促进泛读。

◎重视精读:扎扎实实教好精读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课文,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抓好略读:(1)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精美的短文,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作弹性处理,主要包括:字词佳句摘抄、文章内容概括、列结构提纲、写评点赏析、质疑问难等。教师要不定时检查。(2)可选择略讲的课文或指定的课外文章,利用课堂时间就某些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展开研讨,以便达成共识,把阅读引向深入。(3)可按照中考阅读题的五个考点命题让学生做,也可让学生根据考点自己命题,抽签答题。

◎促进泛读:

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读书看报,把读书看报当作兴趣培养,当作休息来看待,以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教师可推荐一些名著、报纸、杂志,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并利用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进行检查,有时还可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促进泛读的稳定、持久,以积累丰富的知识。通过 “量的积累会达到质的飞跃”,

6、根据文体特点和考点,总结规律,指导方法。

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从而习得方法。

如要求学生读三遍以后才做题。三遍阅读应各有目标,整体感知,应该感知哪些内容?如圈点勾画,应该勾画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如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探究。

如散文阅读,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以及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我总结的方法是:寻形——拎线——体情——悟神——品句

(1)寻找文章的“形”(写了什么事、描绘了什么画面),了解文章内容;

(2)拎出文章的“线”,理清文章脉络。

①以人为线;②以物为线;③以事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主题为线;⑥以时间为线;⑦以地点(游踪)变换为线。

(3)进入文中的“境”,体会作者的情。

(4)识别文章的“眼”,感悟文章的“神” 。(风雨—人生的风雨;对待风雨的态度);

(5)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表达美。

散文勾画:画面,主旨句,过渡句,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萧萧池塘暮》形:过去和现在;过去又有春夏秋冬四个画面;现在一个画面。最后三段的关键词句。

歌曰:

阅读答题有歌诀

记说议、各有道,辨别文体很重要。

理思路、悟旨要,整体面貌先知晓。

审题干、定区域,问题在心文中找。

6.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 篇六

首先,克服盲目作题的作题方法,要对题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作到“三读”。

第一遍“通读”,在这一遍中先通读全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句子以及你感觉表情达意重要的语言,章法和有特色的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觉,并且将这个感觉写出来。这样就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第二遍“逐段阅读”,在这一遍中要理清层次主体,对每一段都可以提炼出一个意思,将段意概括出来,提炼出主题的感情基调。现在同学们不能作好这道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对阅读没有耐心,总是针对题目找答案,找可以回答的语言点,这样做是无法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所以也就很容易出错。必须抓住前两读是解答阅读题的关键,但事实上,前两读常常被同学们忽略。

在结合前两读的基础上“三读”,这一遍中,因为在前两读中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所以考题都在你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的题目稍加分析即可得出准确答案。阅读方法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一种语感,严格遵守这种训练方法,在经过不到10份卷子训练后,就可以使考生有一种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语感,形成一种习惯。当然针对程度不同得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得变化调整。

其次,做阅读一定要仔细审题,切忌“看一题,答一题”,要懂得全篇审题,探究题与题之间得暗示。语文的学习和数学不同,数学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推出未知条件,可阅读是建立在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的,不读完原文是无法得到这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现在同学们做阅读题喜欢不看文章就直接看题目,然后针对题目来在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做由于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作者意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同学们的作答往往是片面的,文章中的很多暗示根本就看不到,这也是大家失分的根源。

再次,就是在做阅读题时,要对文章的大方向有把握。

很多的同学在作题时有种求异思想,作答案时喜欢钻牛角尖。

正确的作题方法应该是:对于在文章中有原句的可以套用原句作答,答案尽量简洁明了;需要自己分析概括的内容,应该建立在对整篇文章主基调上,不能跳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在作答时要让答案有观点性,作到“有观点,有支撑,简洁明了”,答案要短,不要写的太多,要针对观点作答。不要把文段想的太生涩,要从作者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景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而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作者的头上,要真正的“读”作品。很多同学迷信“语文没有标准答案”的说法,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也许对答案的界定不同,可作为考查的方式,就一定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样考查才有意义。

其实阅读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上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7.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七

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策略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所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一些阅读和鉴赏常见的方法指导,句子在文中含义的题型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答法。试以近年有关中考题例说如下。

(一)联系上下文,推敲句子含义。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广东2004中考18题《糖罐的秘密》(李晓琴)):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这个数儿”的含义。

解读:本题所选的这个句子,可以说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求考生体味和推敲其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看出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要准确推敲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就必须联系文章的整体情节。“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这个数”,这句话本身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一种价值的比较。那么,究竟是什么事物之间的价值比较呢?读过文章就应该明白肯定不是倒进去的糖和糖罐之间的比较。联系上文倒糖的相关情节可以看出,“我”没有宣扬秦霜偷糖的行为,为了不让别人察觉反而用自己的把秦霜偷吃了的糖补起来,“我”的这一举动感动了秦霜,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秦霜看来那倒进糖罐里的糖是“我”真诚、善良、宽容的心,这哪是区区五万元能相比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敲出这句话的含义是:“我”的行为对秦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行为表现出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二)联系中心思想,理解深层含义。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到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少数)或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即便是描写句子,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悠长的铃声》,理解句子: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中心思想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篇文章中心是赞美打铃老人的铃声的善良,如果不了解中心思想的同学很容易理解为“铃声像鞭子”是在批评打铃老人不讲情面,而了解了中心思想就会发现这里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是在描写“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善意的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所以了解文章中心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解析:此句出现在结尾,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需要联系全文,可品读全文关键词句,如第②段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这个“爱”主要指哪两种爱。如此纵观全文,联系语境,我们会品味出这个中心句的含意: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四)探究修辞方法,思考其效果或目的。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2012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风筝仙女》铁凝):你觉得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画线句子:越过脚下的粪堆,越过无数条垄沟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不屑的眼神。

本选文出自当代女作家铁凝之手,文章既是作家对童年童趣的回望,也是作家对自然的渴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从修辞、特殊的句式来分析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根据写法来分析效果,表达效果要扣住“我对风筝的美好映像”。而这个题目就可以做如下答案: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我”不顾一切拼命追赶风筝的情景,四个“越过”领起的这一组句子,描述了“我”在路上所遇障碍的特征与人物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我”追赶风筝时的不易和执着不舍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在文中含义的一些复习策略。任何一篇阅读作品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所以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含意理解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力求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积淀。只有课堂与课外相互结合、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8.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2.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教学难点: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 灵活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话.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它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正确地阅读文章?是我们师生一直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借这节课就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探知一二.二.结合2006年中考说明话“现代文阅读”.师:我们正临近中考,如何多快好省的走捷径,2006年中考说明给了我们详细的指导.作为语文中考卷重头戏之一的现代文阅读,中考说明给予了详细的规定:

(投影:中考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3.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4.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作用.5.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认识,能提出看法和疑问.7.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一下中考说明规定的(1).(2)两点.(投影: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师生协作交流.1.师:我们初中三年的现代文学习,针对语文中考而言主要是练兵.现在结合一篇文章提炼一下“如何: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2.出示阅读材料,师生共同提炼.(投影:阅读材料------生命,生命!)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个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恶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呦,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的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上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 从沙土里钻了出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却褶皱像一团纸.然儿,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 着翅膀.每 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然儿,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是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出了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 翅和扑翅.蜜蜂在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败.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飞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而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快速阅读后,思考;(1)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了一些什么?请说出你的获知渠道.(2)请用一句话慨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

知识点

方法

内容

题-------抓主去次-------串联段意

信息

位-------比较分析-----转换语言-----把握词句 师:(一)通过我们共同探讨,发现“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1)扣题.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标题就告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主去次.像<我的老师>,文中写了七件事,其中“排纠纷”与“梦中寻师”是详写的主要的.(3)串联段意.譬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主要讲了三件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我们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该串联这三件事。

(二)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获知的渠道,这称作捕捉信息.它包括:(1)文段中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它们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相关的评说中.(2)阅读中值得关注的地方.(3)对重要观点`知识`概念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内容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如何捕捉筛选重要信息?(1)明确信息范围.-----定位

(2)比较重点信息与非重点信息-------比较分析

(3)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和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语言转换(4)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语句

3.师:我们提炼了现代文一般阅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把在这些例子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下面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做练习.(分发阅读材料--------<忆父亲>)四.生做阅读题,师巡回指导.五.师生交流做题所得,并复习阅读之法.六.小结.七.积累迁移.学生课外练笔,阅读<捡起脚下的蘑菇>.话题作文构思训练设计方案

――即作文指导尝试方略(借鉴修正稿)

作者:李秀琼

来源:小村民中

上传时间:2005-11-04

人气: 5426

[背景]:据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话题作文处于迷茫当中,我们的作文写前指导是一个弱势环节。

[目的]:让学生有一个可供实践操作的构思蓝本,为老师们形成一种具有个体特色的作文指导样式抛砖引玉,以最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设想]: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教学,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说明]:3――4课时,旨在让学生有深刻、细致的认知、体会、把握,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受着写作的困扰吗?你们想不想写好作文?(让学生说说困扰或说说作文成功的感受、认识。)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道进行一次活动,就是以“真情”话题为例的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

下面,我范读一篇一年级时的学生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学生拟标题,然后教师做说明,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请问反映的是“真情”中的哪一种情感?(明确:亲情)当初作者的题目是:秋天里的故事。对象:人、动物(投影):对“真情”进行解说

类型: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情等

宣读作者(204班黄美方)的创作感受:一个生灵需要爱,一个团体也需要爱,整个世界更需要爱。爱应当是真诚、无私的,它就像泉水,像食物一样为人类所需求。它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它能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们都渴望与真情相伴,与和平相随。真情来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则温馨而幸福,就像我在《秋天里的故事》中,以“两个梨”的经历宛然透露出一家人暗含的真情,彼此的相爱。梨虽小,但隐含在它背后的爱却是广阔无边的。愿人世间真情到永远。

二、(投影)基本图式的讲解、实践。(先让学生从谈作文构思的感受说步骤问题而进入讲解)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便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按照要求,积极投入,实践到位,踊跃发言,并作必要的笔记。

(一)(投影)确定文体和中心。

1、提示:(投影)确定文体:先考虑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能力是基础,又相对好写些;再考虑写成议论文、说明文。这次我们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描景)。

2、说明:(投影)确定中心:首先确定写那种真情,然后要有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不得是非正确的、含糊不清的意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赞什么,批判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等要清楚明了;陈述时要具体,不得笼统,空泛(通过写什么,反映什么,表达什么要一目了然)。

3、学生实践第一个步骤,小组内交流、修正不当之处,师指名展示并集体更正。

(二)(投影)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1、提示、解说:(投影)此步骤就是将抽象的话题、中心具体到事件上来,选取符合这一话题、中心的几件事情(一般3件)(发生于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性质的如现实的、梦境的、借鉴嫁接的均可)。

2、学生实践第二步骤:围绕中心选出3件事情,小组长大致检查本组情况。师指名或学生自由发言,共同体会。

(三)(投影)驾轻就熟。

1、师陈述:(投影)就是写印象最深、最能反映中心的那一件或二件、三件事。注意顺序的安排(时间、地点、感情变化等)和详略的考虑(根据中心需要而定)。

2、学生实践后,自由发言,教师利用互动予以修正、补充,形成各自定论。

(四)(投影)讲究真情实感。

1、教师陈述:(投影)所谓讲究真情实感,就是描述事件、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要扣住中心,反映生活,融入真情。写事尤其要抓住细致情节,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卖桔子的环节便是细节描写,最能流露真情,也如以前某同学写奶奶疼爱她,抓住奶奶为自己梳头细节进行;写人要抓住典型特征,写出真实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来。如有人写父母与人为善,只写发生在家庭内的事,这就没有说服力,削弱了真实感,又如郑丹同学写对妈妈的怜爱,抓住了其鬓边的白发来展开、刻画,很是真实感人;写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效果,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不仅营造了感情基调、渲染氛围,还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范文第一段:秋风吹过,蝶似的的树叶漫天飞舞,在这凉风里,我仍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此处的“暖意”实质上是家人那份真情、亲情的浓浓爱意给人的温馨、美妙感觉)。

2、(投影)真情还说细一点,包括喜、怒、哀、乐、愁、爱与恨,赞美与批评,讴歌与讽刺等。

3、学生实践,自由发言。此步骤要重笔再现,突破难关。生生互动,师生点评均用。

(五)(投影)联想、创新。

1、教师陈述:(投影)由此及彼,抓住共性、相似点,就是联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往深处去,更是创新。创新也可以这样理解。

(投影)①创新体现在思维对象(人、事、现象等)、思维角度、思维深度上;

(投影)②包括立意创新、文体形式创新(书信体、童话体、合同体、对话录、启示录、申述书等)

2、以例讲解。

如: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当学生们读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我让同学们联想,当时,有人说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有人说眼前浮现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镜头,一时大伙儿心头飘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篇课文上完后,我也不由想起用《如果爱是左右手》这首散文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又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经典之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说可作创新改变,于是,我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作“要识庐山真面目,哪怕身在此山中”。描绘春天梨花盛况,也可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一字而新意顿出,不亦乐乎?

一位写“落叶”的同学,在叙写叶落下后的生命旅程后这样联想:他说这就如人生价值一样,死是生的延续,是价值的重生与再造,活着的是灵魂、价值与意义。有臧克家《有的人》味道。

此次作文,有位女生在写到为妈妈洗脚时,想到了电视中“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

以上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实例。所以说,只要善于动脑,联系生活,联想与创新并不是难事情。

3、学生实践,并代表发言,难点突破。(切记:要具体,在哪个地方、细节进行怎样的联想、创新)

(六)(投影)精拟题目

1、要求:文题相符,具体,简洁,形象;切忌呆板。(网名不得超过12字)

2、拟标题的几种方式:

①加前缀:如“难忘真情”;②加后缀:“真情永远”;③加前后缀:“不愿真情远去”;

④话题+小标题:“真情―永远的灯火”;⑤其它提示性题目:“那一年”、“那一回”;

⑥其它形象性题目:“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片书中的红叶”

3、学生实践,并交换体会、评比。

(七)(投影)列提纲

1、(投影)题目;材料;中心;

2、(投影)思路:

①开头:精简、引人入胜。(几种开头法: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悬念法、写景法、抒情法、精典议论法、引用法)

②主体:生动、具体地反映中心。(事件的情节、细节;人物的典型特征;环境描写的情感融汇)

③结尾:精当。(几种结尾法:卒章显志、前后照应、景物渲染、抒情升华、议论深化、悬念、呼告共鸣法)

3、(投影)学生实践。为“真情”话题拟一个精简的提纲。

三、练习:以作业形式再现“真情”话题作文的构思七步骤,以达到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之效果。

四、反思:

作文写前指导没有规范性的一般模式,这是教师缺乏学习、研究的惰性体现,这直接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写作能力平庸化;注重调查研究,发现普遍性问题而思解决办法,并先行实践而后推广,这是教研组长具不具备敏锐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教研工作最好的分析、反思和检测与考验。

加强序列化训练

9.高一第一册现代文复习 篇九

第一单元:生命的独特体验

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居里夫人站在智慧的高地,坚守理性的美丽。即使是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精妙和美妙,不可重复。体悟创造生命之美,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意义所在。

一、沁园春·长沙

一、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与世长辞。毛泽东青年时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那时起就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诗词》及各种单行本。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就是配音乐的歌词,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称之为“词牌”,又称“词调”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忆江南》等,词牌决定词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即所谓“词有定格,字有定声”。因为词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用题目来说明词的主题或者缘由。每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绝不可以没有词牌。词的分类(按照字数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概括: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处于低潮的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力量。《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要点:

1、词人的风发意气与满怀豪情

2、本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独特的生命体验,不同于常人的“悲秋”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文学常识:

玛丽·居里——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丈夫皮埃尔一起研究放射性现象,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死于车祸,但居里夫人仍然继续研究,并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的长女依莱娜和女婿约里奥在这一年里发现了人工放射现象,并于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著名散文有《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把栏杆拍遍》等。

二、概括

全文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艰苦工作,提炼出镭; 拒绝追慕,静心苦读; 青春换镭,意义重大; 成就显赫,精修细研。

四个方面围绕一个中心写,即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三、要点:

1、叙述之美 类比、引用、叙议结合的写法

2、意境之美

3、哲理之美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第一,内在美和外在美

第二,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即使曲折。

第三,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多的事。

第四,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因为它不会永远萦绕着你。

第五,在生活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单元:领悟亲情

亲情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边城》中亲人的爱,自然、明净而深沉,甚至令人伤感。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我们要细心领悟亲情,学会感恩,让美好的感情贮满心灵。

四、边城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内容概括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了两段)

三、要点

1、主题:

《边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2、边城的特点:

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3、写作特点: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4、作文借鉴:人性的真善美

五、合欢树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当代著名作家。北京人。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的作品除了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外,还表现为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明白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二、内容概括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

三、要点

1、线索:时间线索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A.合欢树象征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B.合欢树象征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象征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C.合欢树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是母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拳拳之情;是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心。

四、作文借鉴:

1、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身体有残疾,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人。史铁生21岁时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还可联系霍金)

2、伟大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何等伟大的母爱!

(5)栽种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第三单元:人我之间

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的联系,需要理解与包容。真诚的交往使人温暖,相濡以沫的扶助令人动容;理解伟人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普通人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人肺腑。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文学常识: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法国] 莫泊桑(《项链》《羊脂球》)[俄国] 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二、概括: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为了能卖画赚钱帮她看病,请楼下的老贝尔曼来当模特,并告知了这一事件。这“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琼珊增加了活下去的信心,她战胜了死亡。后来,她知道了,这“最后的叶子”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最后的杰作。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

三、要点:

1、主人公:贝尔曼

2、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善良和同情心

侧面描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3、物线:常春藤叶

4、留白: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中的留白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徜徉于许多可能发生的情景之中,这是留白艺术的魅力。小说中,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小说没有提及,这就是小说中的留白。(附:2008年春考上海卷第6题——

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项链》结尾写弗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戛然而止,未写玛蒂尔德的反应和事态的发展,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徜徉于许多可能发生的情景之中。这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5、欧亨利式结尾: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作者往往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

6、伏笔: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比如,贝尔曼“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凶狗”,当他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 “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这些都为他为琼珊在雨夜画常春藤叶埋下伏笔。(如:《项链》中的伏笔)

7、先抑后扬:小说开头是把贝尔曼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揭示他的崇高品德。在“先抑后扬”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普通人之间的关爱,人性的善良光辉

八、邂逅霍金

一、文学常识:

1、葛剑雄:历史学家。

2、霍金: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家。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报道称,霍金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几乎完全瘫痪。他不能说话,只能通过一台模拟人声的电脑与人交流。通常,此病被诊断之后也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因为多数情况下不会存活超过3年,而霍金被诊断出此症之后,仍旧顽强地与死神搏斗了40余年。

二、概括:

霍金留给作者强烈的心理震撼。作者第一次见到霍金就震撼不已——霍金的身躯是如此的弱小和残疾,霍金的行动如此的不便,霍金的语言如此的艰难,而霍金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如此的巨大,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第一层震撼;但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是内心的第二层震动: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点:

1、侧面描写 谈《时间简史》凸现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

正面描写 体态:稍向右侧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的背上 目光:异乎寻常、极度冷漠、超常的魅力

2、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来表现主旨:

先是敬意、期待、百感交集、震撼、感染、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

3、启示:

在现代社会,应当给予名人包括普通人人文关怀。剑桥人给予霍金的,是把他视为常人的尊重,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1、霍金在科学成就上,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最持久吸引我们,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我们往往被他不幸的病痛、超常的智慧和毅力深深触动。他曾说:“我得病的一个体验是: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恐怕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到今天。

2、感恩:

有一次,一个学术报告会即将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走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大师,不无悲悯的问道:“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把你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如此突兀而尖锐的问题,让报告厅顿时鸦雀无声。

霍金听了,依然微笑着,用他还能活动的一根手指,艰难的敲击着键盘,随着合成器发出的声音,投影屏幕上缓慢的显示出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不仅仅是智慧的勇士,更是人生的斗士。感动人们的并不是霍金从前的苦难,而是他直面人生的坚守、勇气和乐观。人生如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总是自以为失去很多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3、作者在剑桥访学期间,在散步时与霍金匆匆见过一面。给作者印象最深的不仅是霍金“独特的形象”,还有周围的人面对霍金时的那份平静、剑桥大学那种看似冷淡却隐藏着大爱的人文环境。作者对培育、涵养了霍金的人文环境给以高度赞美。

4、链接:2009年8月12日,在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颁奖仪式上,奥巴马亲自为霍金佩挂上了总统自由勋章。白宫网站称,“霍金在学术上和非学术上的成就无与伦比,他的坚持和奉献打开了人类通往探索的新道路,激励着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九、一碗阳春面

一、文学常识:栗良平,日本作家。

二、概括:小说选取北海道一家小面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四个大年夜吃阳春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后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奋斗渡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并传达出周围社会温暖的人间真情。

三、要点:

情节安排: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的变化,四个吃面场面 结构线索:一家三口四次吃阳春面的过程 环境:自然环境——“大年夜”“白雪”“清风”

社会环境——“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人情美:母子之情(母子三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亲情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主顾之情(店主夫妇对逆境中的人们所给予的同情、鼓励和尊重)、向上奋斗之情等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歌颂了在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重要性,揭示出团结奋斗者必能成功的生活哲理。

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

本单元为新诗单元。

新诗是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体诗歌。它深受外来诗歌的影响,接近口语,自由成章,没有固定的格律;同时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中的一些艺术手法,不断创造新的形式。优秀的新诗作品与古典诗歌一样,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十 再别康桥

1、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在剑桥学习期间,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历任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女子大学等大学的教授;历任《晨报》《新月》等刊物的主编。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而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自剖》等,另有小说散文集、日记、译著等诸多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2、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3、本文是一首留别诗,写的是作者第二次离别康桥(即剑桥)时的情形。全诗通过对康桥优美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康桥的深情依恋。毕竟在康桥的那段岁月,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为此他曾三度以“康桥”入题抒写自己对康河永久的恋情(1922年诗歌《康桥,再会吧》、1926年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歌《再别康桥》)。

4、本诗所体现的“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青荇、彩虹似的梦(意境)

5、写作特色:

全诗运用一系列意象,表现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无论是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潭水,还是凄婉的笙箫、西天的云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意象,都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使得这位浪漫诗人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渴望放歌却又不能放歌,不想沉默却只能沉默,不忍离别却不得不离别的那份惆怅和淡淡的忧伤。

6、物象与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呈现在眼前的形象,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事物形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巧借寒雪、暗夜象征当时的局势,曲折地表达凝重的忧国之情和赤子之心。

借对凄冷、阴暗、看不到尽头的北国风雪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内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伤。

3、艾青是自由体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而是以散文美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他的诗善于捕捉意象,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4、写作特点:

回环复沓的手法:全诗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话领起四幅图景,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而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傍——不知去向——向天“乞援”。这种手法使得诗作在内容上渐进渐升,在情感上渐进渐强,在表达上复沓咏叹,如此一来,凝重与悲情得以强化,诗作更具震撼力。

十二 双桅船

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她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之中,1979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已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代表作品《致橡树》。她的诗风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

2、朦胧诗: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构思上,强调内在的思维结构;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借以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在主旨的表达上,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让读者对于同一首诗可以作不同的解读。

朦胧诗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风貌。其作者们是一批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

3、《双桅船》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意象展开,以哀婉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而其意象的含蓄与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将其理解为“爱情宣言”,也可将其理解为作者对于友情、亲情乃至对于人生漂泊和追求目标过程的认识。

4、艺术特色: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以“双桅船”喻“我”,以“岸”喻自己追求的对象,以“雾”、“风暴”喻人生中的艰难坎坷,以“灯”喻人生的目标„„

上一篇:接地气的端午节祝福短信下一篇: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