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2024-11-26

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精选13篇)

1.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一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驻镇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大巡防体系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国和省、市、县政法综治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整合资源、注重应用、发挥效能的要求加快推进大巡防体系、加大防控体系建设。

二、工作目标

年内在全镇建成大巡防体系,实现对全镇社会治安的动态化防控,努力现实全镇发案率逐步下降,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保证全年综治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底前各村、各单位按照镇大巡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结合本村本单位制定大巡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协调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7至10月份,认真落实大巡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等防控措施,确保大巡防体系建设全面形成。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份,各村、各单位对大巡防体系建

设工作进行自评自查,总结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镇综治办结合年终考核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任务

(一)做好人防建设工作。一是各村在加强防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从区域治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群防群治队伍规模、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组织与群众自防互防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要完善常年专业巡逻队伍的管理机制,大力推广“户户联防”、“邻里守望”等行之有效的群防群治工作。二是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各村要着力协助镇综治办、司法所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建立衔接机制,落实安臵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要千方百计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对有危害社会倾向和行为的精神病人、“法轮功”人员等高危人群,要针对性地落实政策措施,加强治疗、教育、管理,绝不能漏管失控。

(二)加强物防设施建设工作。各村认真摸排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和留守人群,宣传自我防控意识,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房屋及门窗防盗建设。驻镇各单位要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管理,对于没有围墙的及时修建围墙,围墙有破损的及时加固修复,为加强打巡防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物防条件。

(三)落实技防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金昌市社会管理技术防范建设规划(2012年-2013年)》、《关于深入开展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镇机关、市场、重要路段和

中共新城子镇委员会

新城子镇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8日

2.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二

问:如何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更加充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 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三个方面。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是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解决好就业问题, 前提是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 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 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提高就业弹性, 使既定的经济增速更多地拉动就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特别是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来扩大就业容量,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 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增加就业规模。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 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 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 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 实现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共赢。二是鼓励创业的政策, 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 对资金缺乏的, 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同时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 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三是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 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四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通过财税、金融、社保、培训以及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等多项政策扶持,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

问:如何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答:“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的十八大的明确要求, 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宏观层面看, 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劳动者个人来说, 意味着就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还能够通过就业获得自身发展, 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同时,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推动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 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二是必须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 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 每个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必须依法规范用工行为,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重点是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及履行质量,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 积极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 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机制。要健全并落实劳动标准体系, 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标准,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要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对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 还要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

问:如何实现更公平的就业?

答:实现就业公平, 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发展的前提, 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公平, 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作了专门规定, 特别是《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一章, 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的政策。现实中, 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既损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公平就业, 一要进一步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规政策, 逐项细化法律的有关规定, 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政策,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以及欺诈等行为, 及时纠正就业不公平现象。三要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在公务员考录方面, 坚持“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制度。在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面, 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规定, 严厉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在国有企业招聘人员方面, 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 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四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在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的基础上, 劳动者要熟悉相关法律规定, 增强维权意识;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努力创造尊重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反对一切就业歧视的社会氛围。

问:如何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 人人享有?

答: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先后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 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安排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和发展, 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到2012年底, 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人以上, 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7.88亿人。我国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的路。同时我们也看到,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有欠缺和遗漏。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一要尽快实现新农保、城居保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争取用3年时间再扩大覆盖1亿人左右。二要持续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 重点是非公单位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户。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尽可能引导参加城镇社保。同时, 抓紧研究家政服务业、网络创业和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保的政策。三要研究把目前城乡居民的“自愿参保”政策, 调整完善为更富有引导性的“全民参保登记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高?

答: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普遍期盼。十几年来, 国家不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1998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只有413元, 2005年至2013年连续9年上调, 2013年可达到1900多元。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不低于40元提高到2013年的280元;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的诊疗项目、用药范围、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不断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保待遇水平的提高, 要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一要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 以工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变动等为重要参数, 形成正常调整社保待遇的机制。二要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我国的社会保险, 不是政府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待遇水平的提高不能全靠政府, 个人和单位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养老保险, 要强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对选择高档缴费的提高政府补贴, 对缴满15年后继续缴费的也要增加补贴或基础养老金, 鼓励和引导群众持续参保长期缴费, 以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三要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的发展。要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实施更有力的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 促进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 同时依法依规监管市场运行, 使更多的群众从多层次保障体系中得到更好待遇。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答: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要更加注重公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群众诉求也在发生变化, 原来主要是有没有保障、能不能保证基本生活, 现在越来越关注是不是公平。反映比较突出的有:制度公平问题, 主要是养老制度的安排问题, 反映比较突出的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待遇差”, 也就是“双轨制”问题;区域公平问题, 主要是跨地区流动中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结算问题;城乡公平问题, 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融合和待遇统筹问题。

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 一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 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国家在企业先行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了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总体上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 由此造成待遇水平的差别。解决“双轨制”问题要在不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水平、努力缩小待遇差距的同时,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要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 研究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二要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目前, 我国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性很强, 而现行的社保制度还存在地区分割, 如果不解决参保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 难以实现制度公平, 也会制约劳动者合理流动。从2010年开始, 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实施了跨地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现在正在制订新农保、城居保、职工养老保险相互衔接政策, 为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间流动打开通道。针对异地就医报销不便问题, 我们着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全面实现地市级统筹, 解决同一城市范围内所辖县区的异地就医问题;推行省内联网结算, 解决省内所辖不同城市异地就医费用结算问题;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 搭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平台。同时, 鼓励参保人员尽量利用基层和本地区医疗资源。三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要整合新农保和城居保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按中央部署,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 实现与职工基本医保的统一管理。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靠运行, 永续发展?

答:我国社会保障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 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实力持续增强, 监管措施不断加强, 总体是安全可靠的。2012年, 城乡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3.14万亿元、2.39万亿元和3.75万亿元 (财政决算数) 。但是, 我们也看到, 我国老龄化高峰临近、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 给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运行带来机遇和挑战。

3.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三

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

一、进一步明确示范基地所承载的职责和使命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界都寄予厚望。

为进一步推动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按照建基地、做示范,抓典型、出经验的工作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实施意见》,于4月20日经国务院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贯彻实施好《实施意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示范基地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的理解。

首先,要着力突破瓶颈,清除制约双创发展的障碍。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双创做了大量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地蓬勃兴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政策落实还存在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

建设示范基地,目的就是要突破这些瓶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从创业人群个性化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探索、总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将双创向纵深推进。比如,如何优化支撑基层创业的公共服务,解除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如何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社会人才顺畅流动;如何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如何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和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第二,要有效激发潜能,培育创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在推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作用更多体现为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

建设示范基地,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真正把创业创新理念内植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要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企业职工、社会创客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创新潜能,让更多的人“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就是要进一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注入新活力;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整合优化各类要素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

第三,要着力打造样板,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这次我们在充分考虑各部门、各地方现有工作基础,并结合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类、企业类三种类型的双创示范基地,共计28个,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双创发展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设示范基地,一方面,既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归并整合现有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继续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推陈出新,积累创造更多的新做法、新经验,率先打造良好的双创发展“微生态”,逐步在示范基地内部形成众多的“生态群落”和“创业系”。另一方面,要按照“边建设、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及时发现总结、复制推广有效的经验模式,示范引领各地掀起“比学赶帮”的热潮,推动形成适合双创发展的“大环境”。

二、示范基地建设需要把握好三方面关系

李克强总理指出,示范基地不能光有帽子、面子,还要有里子。35号文已对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进行了明确,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尽管不同类型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各有侧重,但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把握好以下3方面关系。

首先,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示范基地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调动发挥好各方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厘清与市场的边界,不能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按照“放、管、服”要求,切实推动管理和服务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打造新型营商环境。过去招商,讲得最多的是“三通一平”。随着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推进,现在各地的硬环境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要顺应创业创新对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的需求,变原来基础设施“三通一平”为新“三通一平”,即“政策通畅、信息通透、资金通达、公共服务平台完备”。

二是更加注重打造新型人才环境。推动创业创新,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招才引智、吸引人才,包括海归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另一方面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要针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三是更加注重打造新型市场环境。要针对垄断行业进入难、知识产权保护难、科研成果转化难等突出问题,着力在完善管理制度和环境上下功夫,真正把创业创新的潜力激发出来。

第二,要把握好首创与借鉴的关系。尽管35号文对示范基地“建什么”、“如何建”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但落实到具体工作推进上,如何确保示范基地真正建出特色、建出成效,还需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同时,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争取闯出新路子,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第三,要把握好“干”与“说”的关系。各示范基地在开展建设的同时,要将宣传放在突出位置上。既要善干,也要善说。我们注意到,国务院文件发布后,海尔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已经启动了宣传工作,有的还专门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各示范基地要在把握好以上三方面关系的基础上,扎实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争取每年都能完成“六个一批”,为推动双创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六个一批”就是:出台一批政策举措,在切实解决双创实际问题上取得实效;举办一批重大活动,在营造浓厚双创氛围、培育良好双创生态上取得实效;开展一批业务交流,在经验分享和成果共享上取得实效;推出一批成功典型,在展示创业创新成果,阐释示范基地建设成效上取得实效;研究一批重大课题,在推动双创理论创新上取得实效;推动一批国际合作,在用好用活双创国际资源上取得实效。

三、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四点具体要求

按照国务院部署,示范基地建设在今年上半年要全部启动,在年底前要形成一批典型经验。这项工作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各示范基地务必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找准工作抓手,不仅要把任务领下去,还要努力把成果做出来,确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一是抓组织体系。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示范基地都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方案编制和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区域性示范基地及地方所属企业示范基地,要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设立指导小组,请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协调各项工作;高校或中央国有企业的示范基地,请教育部、国资委等相关部委牵头设立指导小组,并请指定具体司局牵头协调各项工作。

二是抓方案编制。在研究制定《实施意见》过程中,我们已经与一些地方发展改革委、首批示范基地单位进行了沟通对接,初步形成了工作方案稿,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各示范基地要在6月底前完成方案编制工作。工作方案原则上由示范基地所在省级政府或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相关工作在7月底前全部完成。工作方案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抓任务落实。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列入今年国务院专项督查,国办将在年底前组织开展督查工作,重点对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制定、实施、政策效果等进行督查。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在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同步做好迎接督查的相关准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委托中国科协,在年底前对示范基地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双创部际联席会议将结合国务院督查结果和第三方评估意见,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入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关意见:对实施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将报请国务院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不出成果、没有成效的,要“摘掉帽子”,实行动态调整。

四是抓协调联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按照《实施意见》安排,支持示范基地先行先试,支持创业创新资源向示范基地集聚,支持各类政策试点向示范基地倾斜。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资委等部门将加强指导,着力推动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在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重点支持了高校和企业示范基地平台建设,明年还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示范基地双创平台建设。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全力支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尽快建成、及早发挥作用。

4.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四

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工作,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结合县司法局工作职能,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1年底,努力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动性、自觉性显著增强,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为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

以推动落实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为重点,加快督查考核力度,科学制订考评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法治建设、依法行政、法治宣传目标任务,推进乡镇领导干部、领导班子述法制度化,支持县委将法治建设纳入巡查内容,引导各乡镇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在化解矛盾、重大决策中的作用,牢固树立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二)规范涉农行政执法。

积极配合做好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资源,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执法。加强对执法工作监督,健全完善农业农村领域执法工作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在基层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须赔偿。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高基层行政执法队伍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将政府涉农事项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强化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宪法法律法规。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宪法进万家”“送法进乡村”等活动。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防火、防盗、防诈骗、防安全事故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紧紧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加大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和案例指导力度,与县法院协调,推广车载法庭、背包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旁听庭审活动,把庭审过程变成以案释法、教育群众的过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升法治宣传实效。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法治广场、长廊、农家书屋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组织编写、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实施农村

“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等为主要力量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加强法治培训,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治素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三治结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

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整合法律援助、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资源,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采取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项目在12348

XX法律服务网店铺上线并发布产品,群众可自行注册账号,选择自助式服务、电商式服务和互动式服务。普遍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加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宣传推广,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拨打频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范围,加强劳动保障、婚姻家庭、教育医疗、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及其土地流转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的法律援助工作,做好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做到应援尽援。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案件代理、信访、调解、群体性事件处理等公益法律服务,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

(五)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诉源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矛盾风险综合防控新体系中的作用,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力量,强化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推进诉调、检调、访调、警民联调等工作对接,完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联动配合,逐年提升乡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网络化预警覆盖率100%,调处成功率95%以上,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发展乡村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推进司法所所均配备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村配备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任务落实,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名册制度,制作专职人民调解员证件。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举办全县人民调解骨干(司法所长)示范培训班,开展全县调解员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

(六)筑牢乡村安全治理防线。

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政治定力,持续高位推动。压实单位负责同志政治责任,加强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上半年适时召开全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辟“第二战场”,深挖黑恶线索。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斗争。持续做好律师领域、社区矫正领域、安置帮教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涉信息网络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专项摸排工作。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健全与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同办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措施。

(七)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

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乡村建设。突出示范建设质量,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强化动态管理机制,对已获得“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的村定期进行复核,对复核不合格的取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普法骨干培训,提高村干部建设法治乡村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X县司法局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助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负责各项工作。各所各科室要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来抓,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确定重点任务,分步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法治乡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二)强化支持保障。

统筹利用好现有经费渠道,大力支持法治乡村建设。结合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管理的需要,加大对法治宣传阵地、基层司法所和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及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的专项投入。

5.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五

作者:王三运 网站编辑:魏岳江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5-03-0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出发,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极大地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增强了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廉洁政治的信心和决心。甘肃省委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牢牢扭住履行党委主体责任这一“牛鼻子”,坚持“破”与“立”相统一,减少存量和遏制增量两手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主体责任体系构建实施有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省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着力构建和全面实施“3783”主体责任体系,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履行集体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职责范围内的领导责任三大职责;抓实严明政治纪律、选好用好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着力深化改革、做到表率引领七大任务;健全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职报告、联系群众、巡视督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八大机制;拓展正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和先锋引领行动三大载体。“3783”主体责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使党委落实主体责任更加具体化、系统化、机制化,凝聚起了全省各级各方面的广泛共识,形成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

二是“四风”顽疾得到有效遏制。扎实搞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打好整改工作攻坚战、从严治党持久战、成果拓展整体战,特别是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的行为,歪风邪气进一步得到整肃。去年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1344起,处理291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94人。

三是反腐败斗争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巡视工作汇报、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向省委“五人小组”汇报巡视情况等制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加大巡视力度和频率,去年对8个省直部门、3个市州和兰州新区、28个县区进行巡视,前2轮巡视移交问题线索549件;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特别是紧密结合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严肃查办发生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国有企业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大额资金使用等领域和环节的大案要案。省纪委立案调查省管干部13人,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672件、增长83%,结案2539件、增长75.7%,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12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4人。

四是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不断强化。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意见》,尤其是注重健全完善制度机制,通过17名市州和省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省委、省纪委述纪述廉述作风“三述”并接受监督测评,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集中接受警示教育,在市县两级和省直部门全面推行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情况进行抽查等措施办法,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党纪观念和宗旨意识,促进了秉公用权、依法用权、阳光用权、廉洁用权。

五是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研究制定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省纪委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大幅精简,纪律检查双重领导体制进一步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6.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六

人民政府文件

桂政发„2008‟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经自治区党委同意,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改革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 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 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 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通 过明确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 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工作重点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 乡两级、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的机构。结合我区农业、水利、水 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等行业特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适用农业 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实用技术组装集成与推广普及,农作 — 2 —

物和林木病虫草鼠害、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牧渔业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及 处置,农作物常规良种的保存和扩繁,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农业机械抗灾救 灾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等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规划布局指导、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服务等。各地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按行业对县(市、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 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 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原则,合 理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 行业职能优化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按照分行 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以 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还可以由县 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设置方式,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利于主管部门加 强业务指导,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有利于 充分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为农民群众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乡(镇)水产、畜牧兽医机构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6‟27 号)要求合理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 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 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六)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县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 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跨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和资产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 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 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主 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七)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 构承担的职能,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和现实需要,合理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 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 确定,按程序审批,编制总额不能少于现有编制数。为保证公益 性职能的履行,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 — 4 —

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允许其人员在编不在岗或与经营性服 务人员混岗混编。

(八)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要按照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 岗聘用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 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程序竞争上岗,择优 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学历,并取 得国家或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 下,要优先聘用原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 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选 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要分行业确定竞争上 岗考试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应低于80%。各级涉农部门要适 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 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发挥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进 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制度,落实 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九)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各地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5 —

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 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 员的责任。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 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 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 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 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确保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人员的浮动工资政策落到实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 升晋级、续聘、辞退、教育培训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十)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 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 业技术到位率。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 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 利用农业服务热线、“三电(电脑、电视、电话)合一”等现代电 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 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科技特派员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搞 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 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 6 —

率,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三、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保障

(十一)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要采取有效 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基 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各级农口部门预算安排的重大 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情和农情监控、农业灾害监测与处置、农 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项目经费和推 广经费要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倾斜,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 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

(十二)不断改善推广手段。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整合现有 资产及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推动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 高。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要在农业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倾斜。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根据新机构 的设置情况妥善处置。属分行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 乡(镇)设置区域站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主管部 门会同乡(镇)政府进行处置,原则上应按上一轮机构改革前原 权属重新划分。要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界定产权,确保国有 资产不流失。

(十三)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

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 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 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 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 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 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要把安置富余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 务组织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富余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 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四)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 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凡核心技术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产品,应主要由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推 广普及。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 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 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 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十五)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不断满足 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 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 — 8 —

组织、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 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 组织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用 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 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

五、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组织领导(十六)切实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事 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和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政 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与建设顺利推进。

(十七)搞好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 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密切关注改革动态,加强指导,及 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 革与建设工作。各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 等部门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做好改革与建设的各项工作。各级 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 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八)精心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 据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把握好改革 的力度和进度,确保当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顺利进行。2008年1月底前,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组织机 构,开展调查研究,为改革做好准备工作;2008年4月底前,各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要 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 施。全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在2008年6月底前基 本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适时组织检查验收。

(十九)稳步推进改革。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积极投身改革,争取更大作为。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 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保证工作的正常开 展。要严格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经纪律,妥善处理和化解各 种矛盾,严肃查处改革与建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排除各种 干扰因素,确保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二○○八年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农业 技术 改革 意见

抄送:自治区党委各部门,广西军区,驻桂部队,武警广西总队,各

人民团体。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自治区政协办公厅,自治区高级法 院,自治区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广西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1月16日印发

7.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七

1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评聘办法;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 聘任 (聘用) 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行业职业素质。双师素质教师是保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的根本, 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 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

2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素质

2.1 基本教师素养

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与职业素养。热爱教育事业, 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乐于奉献, 组织观念强, 具有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手段, 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实施能力。能根据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特点, 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 并针对不同课型,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熟练运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2 畜牧兽医专业能力

专业教师应具备过硬的动物饲料配制、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力。

2.3 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实训教学、实习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不但能胜任理论教学, 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能承担畜牧、兽医相关的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从而使他们考取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宠物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执业兽医师。

2.4 创新创业能力

畜牧兽医专业贴近生产, 社会需求量巨大,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该能独立开设动物门诊和饲料店, 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开发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专业特色课程, 及时更新教学重点,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走访实习实训基地, 回访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 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 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3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

3.1 双师素质评价现状

我国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高职教师的评价多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 尽快研究建立一套合乎高职教师特征的评价体系, 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3.2双师素质评价意义

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是高职教师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准则, 是高职教师努力达至的目标。它既是高职教师评价的出发点, 也是高职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标尺。

3.3 双师素质评价原则

在制定高职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高职教师的意见, 让高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切实体现学校对教师的期望, 发挥其对教师的导向作用。同时在评价标准的框架下应制定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它是评价标准的载体和具体体现。评价指标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测定的, 应能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并能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制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时, 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涵盖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制度五大部分内容, 在此框架下再细化为若干可操作性评估指标。

3.4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8.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警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X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29-2

0 引言

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煤矿企业不再像当年刚盛行时那么地吃香,为了改善煤矿企业在与别的上市产品竞争中的劣势,有关部门提出了“双体系”模式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双体系”就是针对预防煤矿安全事故,提高生产效益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词语。具体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1 “双体系”管理制度的建设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危险预先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科学制定各大系统、各类施工设施、生产材料的安全规范,健全完善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危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使关键设备和现场安全危机实现超前辨别和预先控制,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根据“双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展开,立足矿井实际,抓组织、强宣贯、重达标,严考核,积极推进安全“双体系”建设,促进了矿井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1 “双体系”对个人的效益

“双体系”指的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标准体系。此两种体系旨在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并且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够针对目前存在于煤矿生产中的问题提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安全生产的理论。

1.2 煤矿管理模式

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各种危险情况会不时出现,生产环境十分恶劣,并且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各种灾害因素的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技术和管理中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生产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生产”这个原则放在第一位,把保护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并根据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把煤矿的安全管理和法律规章制度接轨,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装备两个方面来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由传统经验管理逐步转入全面管理和科学系统管理。

1.3 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1.3.1 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到技术达标和人员达标。对达不到三级标准的煤矿企业,限制期限停止生产重新整顿,超过时间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会依照法律制度关闭企业。推动实施优秀的工程评比活动,把它当作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将标准化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开始进行生产工作。

1.3.2 加强群众安全监督工作

群众是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一,将群众的监督作用放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来, 认真实施省总工会《关于认真开展“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工群众的广泛优势优势,发动职工寻找自己身边的不利因素,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煤矿企业要在矿井每个班组加强群众的监督力量,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以此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2 “双体系”引入煤矿安全管理的模式分析

“双体系”在引入安全生产管理时主要体现在集约高效的安全生产模式,人员精准操作的安全模式,能够双管齐下,从生产人员和对事故的提前预测两方面去着手,保障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性,可行性。

2.1 “双体系”引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

把“双体系”引用到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能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使得煤矿生产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也保障了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煤矿灾害对员工的生命健康影响。有力地提升了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水平,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双体系”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的实例

2014年以来,同煤集团雁崖煤业公司始终以“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危险预先控制管理和员工操作达标“双体系”建设活动为主要线路,以“双基”建设为要点,持续进行动态考核,加强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了公司的正常,高效,安全运行。这个公司成立了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和“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对标和“双体系”建设管理工作放在主要的核心地位,推动了工作全方位的发展。严格参照集团公司标准,制定颁布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和员工操作达标体系双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监督、安全隐患查找排除等制度,细致明了、清楚分析了各成员单位监管责任,确保安全责任的全面实行。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对煤矿生产过程时所用的器械方面进行了改造,引用了安全程度位于国际前列的生产煤矿机械,并且时常派人监管,监督。只要安全隐患一经工作人员发现,就会立刻整改。除此以外,公司让风险预控体系替换了以往的旧体系,可以很快发现危险源头,然后进行处理,保障了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和有条不紊。在人员操作方面,公司加强了对人员的技术培训,时常举行员工技术大赛,保证了员工对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可估量的煤矿灾害。

3 “双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在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着较大风险,缺乏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则会引起安全事故,引起较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员工操作达标体系,通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编制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进行危险源监测与风险预警,员工对自己操作的精准要求,确保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并探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于煤矿安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3.1 提高工作生产效益

“双体系”抛弃以往不成熟的管理经验,脚踏实地,以根本情况为基准,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使其能够置办得当,弹无虚发,检查细致,有总结思想。如果说,狠抓规章制度的完善建立是治标的话,那么把这些规章制度用到实际就是治其根本,只有标本兼顾根治,安全生产局面才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企业效益才会平稳上升。

3.2 保障个人安全的“强心剂”

有了“双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减少了安全事故的时常发生的隐患,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煤矿的生产工作自然会顺利进行,也为安全生产打上了一剂“强心剂!”

3.3 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煤矿生产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双体系”可以加强,提升煤矿公司的产品安稳输出以及管制服务的水平提升,然后有效地提高整个过程的产品管理水平,减少了企业所花费的财物。大大改善产品的质量问题,改善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劣势,并为其他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流程优化带来借鉴意义。

4 结论

“双体系”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一大助力,积极实施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提升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关于“双体系”的解释以及作用希望能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马占川.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1).

[2] 琚永清.浅谈如何有效地实现煤矿安全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14(09).

[3] 韩沁峰.我国现在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5(10).

9.双体系建设评审报告 篇九

一、评审目的

结合双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对双体系运行效果等进行评审、评价,为双体系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二、评审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分级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隐患排查治理是否有效,危险源辨识是否完全、准确,公司制订的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风险分析表、隐患排查表、应急处置、岗位劳动防护用品、公司及岗位风险公告卡等相关内容。

三、评审依据(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鲁安办发〔2016〕10号)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四、评审组织

公司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孙春义(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张元笛(分管负责人)

成员:孙传科(下料部负责人,分管喷漆房)

范为瑞(设备部负责人,分管配电室)

张宗兵(焊接三部负责人,分管罐区)

刘勇(机加工部负责人)

高继峰(焊接一部负责人)

戚鑫(焊接二部负责人)

张宗兵(焊接三部负责人)

谢明军(安全科负责人)

李敬飞(采购部负责人)韩树伟(财务部负责人)

朱作友(综合办负责人)重要岗位

电工及维修:王家伟

王以林

田柱

喷漆工:范为富

李通江

范为远

五、评审方式方法

1、各生产部门依据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要求,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岗位相关技术人员全面辨识部门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存在的危害因素,形成部门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和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风险辨识,使用风险矩阵法(LSR)对风险度进行定量辨识。

2、根据风险分析出的风险点危险程度划定风险等级,形成部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体现出风险点主要管控责任人和监督人。

3、依据部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逐项制定相关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隐患排查表,体现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人和监督人;公司和部门安全管理人员每月检查安全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六、2017年公司双体系建设情况

1、公司安全科汇总各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分析记录,形成公司级风险分级管控指导手册,结合部门隐患排查相关内容,形成公司级隐患排查指导手册,用于检查指导各部门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

2、依据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制定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隐患排查表,隐患排查表内容与风险管控措施格式统一,制定安全措施落实责任人,并专人进行监督落实情况;各项作业活动前进行风险管控措施的排查落实,特殊作业活动前附带风险分析记录和防控措施落实表。

3、根据岗位风险分析记录制定了公司及岗位级风险公告牌,标明风险点所在的部位、风险管控等级、风险管控措施、管控措施主要责任人和监督人,下一步,公司将对各岗位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落实不利的相关部门和责任进行考核。

七、评审结论

1、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符合当前公司安全生产需求,风险防控措施制定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相关人员职责分明,可以作为公司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依据。

2、各生产部门需及时组织岗位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活动,加强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执行,保证公司生产安全进行。

东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0.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十

第一件事:企业层面也有方案、有计划

首先企业层面要有方案,有制度,有人员。例:企业下发红头文件,成立本企业“双体系”建设工作组,明确小组成员,制定建设计划(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时候结束)。

第二件事:风险点排查、分级、管控三步走 第一步:企业普查生产经营范围内所有的风险点。

(风险点通俗的解释就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工位或工序。比如说最简单的,我开启电焊机,就有被电到触电的可能,这就是一个风险点)

第二步: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

(不同的风险点对应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第三步:对每一个风险点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控方式。

(比如电焊机有触电的可能,我的管控方式就是加装漏电保护器或者定期检查线路,但触电的概率不是很高,所以我不用天天查线路,我可以1个月让电工查一次线路。)

第三件事:台账登记要及时

根据风险点管控制定的检查方案要切实落实履行,并做好台账记录。(也就说根据风险点制定好检查方案之后,一定要按照自己规定的时间进行检查,并记录在台账上,有问题就一定要有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完成整改的时间,并保留好相关文字材料、影像材料。比如,制定电焊机线路一月一检查,在本月检查中没有问题,就写没问题,发现问题比如电线破损,我就要制定整改措施:更换电线,整改时限:1天完成,整改完成时间:我当天完成的,就写当天的日期,具体到日。)

11.双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创新平台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13-02

一、优化整合,建设课程体系平台,协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联合申报并成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群,课程群系统集成并优化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工程5门专业课程,对学科专业的品质建设、内涵发展和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精品课程群基本涵盖了交通工程专业特色技能培训的主干部分,贯穿了交通工程“前期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运行管理”的四个阶段,实现了交通专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在一个综合性平台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课程群搭建了一个从了解交通工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与职能划分,再到充分理解交通工程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方法、提升对交通工程的系统认识和整体观念,为交通工程专业系统服务的课程平台。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拓展学生整体认知交通学科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安全运营的思维和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走“工程培养与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基于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整体(交通工程)到部分(交通工程的组成系统)、由部分(交通的组成系统)到分部分(各子系统)的系统教学模式。匹配建设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安全等实验实训场所,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二、加强内涵建设,融合关联课程,构建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通过课内外结合、软硬件兼备、实践与虚拟互补的教学方法,提升品质内涵、改善教学效果。建立基于案例教学分析的课程教学环节;“理论讲授+实践实训+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完善教学资源,推进精品课程群平台各子系统模块之间的无缝衔接。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全面启动课程群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交通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

课程群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深化改革,转变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能力要求,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专业素养、具备多方面综合专业能力、精通工程方案设计和善于工程管理,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二)“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五门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一整套“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并针对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将这一创新教学体系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程群建设的共同成果和每门课程的特点有效整合,推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该体系的建设体现了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教学理念。

“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课程教学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平台、实验实践平台两个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其中采用了基于案例教学分析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及“理论讲授+实践实训+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针对性强、效果突出,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1.构建新型模块化教学模式。联合申报课程整合优化后,相关课程间可以按交通方面的相关结构内容,按交通各主要结构为模块化组织教学,使得教学组织更加有效,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深入地学习交通基础理论、交通工程方法(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交通运行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等。

2.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现场教学和自主设计实验,课程开设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自由开展实验的双重开放型实验教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并在与教师的讨论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案。

3.探索模拟实际工程设计和答辩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与教师反复讨论,并多次到规划设计研究院、交警部门、公交公司、道路施工实地参观学习,课程结束时每组学生面向全班进行汇报和答辩。

4.完善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辅助条件和实践环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老师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心制作课程的教学录像,传授与交通工程相关的知识;二是更新实验设备;三是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5.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本课程群的教师团队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教师指导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的大学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近几年,先后申请到了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题目与课后大作业或者与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包括:优化完善网络课程网站,实现在线教育模式,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运用QQ群、BBS等开辟学习论坛,并将相关课程模拟教学软件与课程网站对接,开通网络虚拟实验室。建立“在线教育”栏目,链接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网站,包括: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内外交通技术论坛等。

1.现代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手段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已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

2.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中,学生可进行讨论或争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中领会教师思路,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课程整合优化,形成新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寻求新的不同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实现分类实施、差异培养的人才教学目标。

第一,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相结合,拓展了创业教育途径,提升了对学生现代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培养水平。课堂教学满意度超过95%。

为使学生能够整体认知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安全运营的整个过程,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联合课程团队在实施基于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整体(交通工程)到部分(交通工程的组成系统)、由部分(交通的组成系统)到分部分(各子系统)的系统教学模式。整合建设交通规划实验室、交通控制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场所,优化组合教学资源。

第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功能补充,提升教学内涵与水平。课程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已具有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建立了相关模块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多个校企实践基地,通过课内外结合、软硬件兼备、实践虚拟互补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内涵、改善了教学效果。

第三,通过联合课程团队联合建设和整合优化,完成了五门课程的网站建设,并利用QQ群、BBS等开辟了学习论坛,并将相关课程模拟教学软件与课程网站对接,开通了网络虚拟实验室。建立了“在线教育”栏目,该栏目网站链接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学习网站,包括:国内外精品课程网站、国内外交通工程网站、国内外交通类热门期刊网站、视频网站等。

第四,通过设立交通工程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了联合团队成员的优化组合,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6项,主编出版《智能交通》、《运输枢纽与场站设计》等教材,获得省、市级表彰7次。

[参考文献]

[1]曲大义,陈秀锋.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J].教育学刊,2012,(3):15-16.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陈淳,杨征,苏弟华.对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7-118.

[责任编辑:左芸]

12.推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十二

一、建设税收信用体系的意义

(一) 有助于优化经济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信用经济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诚信。税收信用, 一方面要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 严格执法, 营造诚信纳税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努力增强税收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 自觉诚信纳税。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有助于推进依法治税, 使国家税收法律得到顺利实施。如果说法律的强制性决定着纳税人、用税人、征税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 那么道德和信用则引导纳税人、用税人、征税人自觉地完成法定的义务和责任。从本质上说, 税收信用是税收法治的道德基础, 它构成了税收法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是对税收法律制度的一种弥补。

(三) 有助于税务机关改进税收工作,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税收信用体系既包括纳税信用, 又包括征税信用。从纳税信用看, 纳税信用制度将纳税人按信用度分为不同的等级, 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对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给予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 把精力集中在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身上, 节约了征管成本, 提高了征管效率。从征税信用看, 要求税务机关规范纳税服务, 文明执法, 诚信地履行对纳税人的承诺, 为纳税人诚信纳税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公平执法, 使诚信纳税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使违法者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四) 有助于税人提高和维护自身信用, 并获得长远经济效益。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制的组成部分具有效益信用的一面, 守信者会因良好的信用而在经济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果税收信用缺失, 如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即使一时得逞, 达到目的, 但失信记录一旦公开, 则会适得其反失去长远效益, 被挤出市场。因此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考虑, 也应当提高自身的纳税意识, 诚信纳税, 守法经营, 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外部形象, 实现长远发展。

二、推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一) 征税信用越位。一是部门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财政利益的考虑, 强制干涉税务部门的依法征税行为, 有税不收、寅吃卯粮、擅自变通国家税法、越权减免税、违规批准缓欠税甚至买卖税源、税款不按预算级次入库的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影响了税法的贯彻执行。二是部分税务机关违章办事, 对偷逃抗税分子检查不够、处罚不当、打击不力, 少数税务人员税收执法越位, 利用手中权力收受贿赂、以税谋私、渎职失职、滥用职权, 收“人情税”、“关系税”, 这些都严重影响税法的刚性, 造成国家税款大量流失, 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 纳税信用偏位。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是纳税人根据国家税收法规和纳税人自身的经营状况, 理应为国家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 它要求纳税人要诚信纳税。而我国当前, 纳税人纳税意识欠缺, 诚信纳税比例不高。相当数量的纳税人对税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利己思想严重, 尤其是公民个人的纳税意识十分欠缺, 纳税态度比较消极。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开发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700余位居民的纳税调查结果显示:51.6%的人承认只交纳了部分个人所得税或完全未交纳个人所得税。其中, 13.8%的未足额纳税人表示不知道纳税是怎么回事, 一些人甚至不知道还有一部税收征管法。纳税人把瞒报, 申报不实不是看成自己的道德缺失, 反而普遍认为是技术高明, 减少负担。纳税人法制观念不强, 税收违法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无证经营, 隐瞒收入, 在经营过程中大量使用现金交易, 收入不入帐或用做假账、虚开发票等, 以达到偷、逃税目的;私自印制专用发票, 扰乱国家税收管理秩序: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骗取出口退税和减免税;采用各种转移财产的方法逃避缴纳欠税;采用暴力和威胁手段抗税等等。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 2014年我国各地税务部门加大力度打击税收违法行为, 共入库税款查补收入1, 722亿元, 同比增长21.4%。其中, 税务部门查处百万元以上案件7302件, 同比增长9.5%。出口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偷税仍然是企业涉税违法行为的重灾区。

(三) 用税信用错位。某些地方政府税款使用信用缺失, 没有实现税收的“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一方面, 为了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急功近利, 不考虑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财政资金盲目建设, 浪费纳税人血汗钱, 造成纳税人对于政府的用税行为失去信任;一方面税款使用缺乏公开度和透明度, 监督约束不力, 甚至出现权力寻租行为, 滋生腐败, 进而造成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下降, 影响了诚信纳税风气的形成;另外, 行政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的负担过重, 有资料显示, 全国总人口和财政供养人口的比例, 新中国初期是600:1, 现在达到了23.5:1。过重的供养负担导致行政管理费用增长过快,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投入却偏低, 造成分配的不公平, 引起纳税人的心理不平衡。

(四) 中介信用缺位。目前我国税务代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同时缺乏一定的制度、法律约束, 税务代理行为操作带有很强的自主性、随意性。某些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机构, 经受不起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 变得唯利是图, 打擦边球、帮企业隐瞒报税;为了争取客户, 违背了审计独立性原则, 出具迎合客户需要的审计报告;在金钱利诱下片面地位纳税人谋求短期或者不正当利益, 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 损害国家税款。

税收信用缺失不仅仅是单纯的税收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经济运行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解决, 二者很容易形成恶性膨胀, 造成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瓦解。

三、推进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探

(一) 完善税收执法机制, 建立新型税收征纳关系, 规范政府的征税信用。

严执法、讲信用、践承诺、优服务是对税务部门的基本要求, 规范征税信用主要体现在严格执法和优化服务上, 严格执法是税收工作取信于纳税人的关键所在。

1.完善税收执法工作机制。减少并消除地方政府对税务行政执法的干预, 进一步增强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的独立性。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基础上嫁接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科技成果, 逐步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明确税务机关执法权力范围和税务人员岗位责任, 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实现对税收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税务行政损害赔偿制度, 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 督促税务部门依法征税, 防止权力的滥用。强化社会监督, 让舆论媒体来监督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 防止地方政府对税务执法的干预, 防止税务部门滥用税收权力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依法征税目标的实现。

2.优化纳税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税收服务, 是保证纳税人诚信纳税的重要条件。当前税务部门规范纳税服务的重点应侧重在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等征管前沿性的工作, 充分尊重纳税人希望降低纳税成本的愿望, 制定便捷规范的纳税服务制度, 引导纳税人增强依法自觉纳税的遵从意识。要积极运用税收信息化创新服务举措, 优化纳税服务, 完整、准确、及时地传输涉税信息, 有效地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二) 完善纳税信用信息数据库, 健全纳税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机制, 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

1.建立纳税信用信息数据库。税务部门可通过征管业务系统数据库, 以及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网共享, 开展纳税人基础信息、各类交易信息、财产保有和转让信息以及纳税记录等涉税信息的采集、交换、比对, 形成比较全面的纳税信用信息, 加强纳税信用评定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实现评定的自动化及动态管理, 减少人为主观评定因素。

2.健全纳税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机制。税务部门可将掌握的纳税信用信息, 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也可以通过媒介或互联网数据库进行即时查询, 一方面满足社会对纳税人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让纳税信用的评价接受社会的监督, 提高透明度。同时, 政府应加强税务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打破行业垄断,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推动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政府可以投资建设和经营综合信用数据库, 集中并联网互通, 数据采集标准统一, 信用标识号与纳税人识别号 (身份证号) 统一, 并根据效率的原则, 选择各个部门提供的重要数据进行组合与分析, 为纳税人建立诚信档案, 真实记录纳税人的各个方面的综合信用状况, 使向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更加完整, 更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和可利用性。

3.推进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税务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后, 把税收信用与其他商业信用相结合, 提高税收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联动性, 促动社会信用的整体建设。进一步将纳税信用记录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贷款、社会公共福利、行政许可等进行关联, 对守信的纳税人给予优待和褒奖, 对失信的纳税人进行约束和限制, 激励诚信纳税行为, 让诚信纳税者切实感受到纳税成本的降低, 加重纳税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降低其失信收益。

(四) 实行财政预算和政务公开, 增加税款使用透明度, 推动税款使用信用建设。

1.积极推行财政预算制度改革。首先应尽快将目前游离于政府预算计划以外的政府资金纳入统一的预算框架之内, 统筹兼顾, 统一安排, 使政府预算真正成为统一、透明、公开、公正的“阳光下的预算”。其次是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 将支出重点放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 在结构上压缩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

2.提高税款使用的透明度。细化预算科目, 进一步深入推行财政预算公开和政务公开, 自觉接受纳税人对预算收支的监督, 对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动态评估。同时, 大力惩处贪污腐败行为, 保证税款的合理使用与安全, 进而保证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树立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

(五) 规范税收中介机构管理制度, 建立税收中介机构的失信惩处和退出机制。

13.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篇十三

华龙区是濮阳市唯一行政辖区,是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面积119平方公里,辖10个乡办,总人口34.8万,其中流动人口4万,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中区域,要害部位多,防范目标多,流动人口多,引发违法犯罪因素多。近年来,华龙区委、区政府认真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治安形势,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坚持“五个结合”,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安防范的途径和模式,努力破解社会治安难题,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近年来,该区各类案件发案量逐年呈下降趋势,今年1至8月份,刑事案件发案量同比下降15%,“两抢一盗”案件发案量同比下降了18.9%,继续保持了“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誉称号。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严打整治斗争相结合该区把严打整治斗争作为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以打开路、以打促防,以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为重点,持续开展了命案攻坚、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始终保持了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2007年,该区公安民警抓获广东省命案逃犯娄某,带破外省5起命案,受到公安部的表彰。今年,该区公安民警共侦破现行命案7起,现行命案侦破率100%。在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中,区政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推动了专项斗争的开展。加大经济犯罪打击力度,2007年,该区打掉的尹军亮等涉案300余人的特大非法传销团伙,被央视《今日说法》连续制作两期专题节目播出。今年以来,该区共侦破各类经济案件13起,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侦破赵某等人特大系列信用卡诈骗案和赵某等特大贩卖假币案,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的表彰。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结合针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逐年升高的严重治安形势,该区把进一步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2007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8月14日,濮阳市平安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现场会在华龙区召开,全市学习推广了华龙区的经验和做法。《河南政法动态》刊发了该区开展流动人口专项治理活动的经验。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无人管理小区治安整治相结合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存在部分无主管单位、无物业管理、无治安防范措施的三无住宅小区,这些小区案件高发,广大居民反应强烈,本着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无人管理小区治安整治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企业助一点、居民捐一点等方式,多方筹资,加大科技投入,安装楼宇对讲和电子视频监控,有效地改变了小区治安混乱的状况,遏制了案事件的发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共有35个小区落实了治安管理人员和软硬件设施,市盐业局家属院、光宇小区、富康小区、市劳动局家属院等治理效果显著,成为“平安之星”创建活动亮点小区。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该区把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健全基层综治网络,确保了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有效避免了各类矛盾的升级演变,大大降低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大力加强治安巡防队伍建设,该区成立了45人的巡防大队,配备了交通和通信工具,落实了经费和人员待遇,治安巡防队坚持每天在城区主干道、重点部位、案件高发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加强乡办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全区10个乡办全部配齐配强了副乡级专职副主任和3名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为全区39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117名流动人口协管员,进一步充实了基层防控力量,健全了区、乡(办)、村(居)三级治安防范网络。

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平安之星”创建活动相结合该区把“平安之星”创建活动作为推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努力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促进社会大局平安,不断完善社会大防控格局。制定了平安村(组)、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家庭等各个类别的“平安之星”创建标准,建立了创建成绩通报排名、分包创建点等工作机制,确保了“平安之星”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及时发现处理险情,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政法战线——全面加快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新区公安分局按照“政府主导、公安推进”的思路,积极推动治安防控工作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转变,实现了防控理念、防控手段由公安主导向政府主导、由专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变,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全区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13%,全年未发生命案,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入室盗窃和“两抢”案件比2007年分别下降6%、17%。

一、政府主导,公安推动,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防控理念。分局党委高度重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工作靠党委政府领导、任务靠社会承担、公安是主力军”的理念,立足公安工作实际,转变防控理念,坚持以有为争有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在各种会议上向全体民警反复强调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积极争取,解决经费难题。分局积极向党工委、管委会汇报,争取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治安巡逻经费筹措难题。2008年,高新区管委会编制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高新区管委会拿出100万元在全区设立“治安防范基金”,建立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伍,并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全额保障机制,规定在2008年经费保障基础上,根据高新区经济发展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及时拨付。同时,将治安防控工作纳入“平安新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范畴,强化监督实施。

二、因地制宜,六措并举,健全治安防控网络

一是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组织干警深入村庄,通过发布预警信息,制作宣传图版、召开巡逻队员例会、以案说法、以案析防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及时宣传、通报各类警情,传授防范对策,群众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严密城区街面巡逻网。在城区街面,以派出所民警为主体,整合捆绑110巡逻队、治安防暴队力量,加大社会面巡逻力度,实行网格化布警,做到有警处警、无警巡逻,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推向社区和街头路面,最大限度提升见警率,形成了以新城区为中心,小封锁、大包围的格局。

三是严密社区、内部单位群防网。重点抓好居民小区的封闭改造、专职巡逻队伍和社区“六小工程”(治安室、街巷楼道灯光、围墙防盗门窗、先进技防设施、封闭式看车棚、集中式停车场)建设。依托基层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有关部门,切实将“社会人”、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纳入管理视线。推广“平安协会”、治安防范承包、安全保险等做法,广泛开展社

区巡逻、邻里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不断拓宽群防群治人员主体和渠道。按照《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单位内部特别是在建项目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督导内部单位加大“四防”建设投入,建立健全内部保卫组织,落实治安防范责任制,确保单位内部安全。

四是完善重点部位监控网。充分依托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通过重点布控、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行业联防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要害单位、金融网点、案件多发地段及犯罪分子经常涉足的中小旅馆、出租房屋、网吧、公共娱乐场所和典当、机动车修理、二手商品交易、废旧物品收购等场所、行业的监控力度,有效加强对这些特殊行业的阵地控制。在城区已安装技防监控系统69套,监控探头1300多个的基础上,将技防触角向农村延伸。今年5月,北集坡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大力开展技防乡镇建设,在全镇各村的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全部安装了监控探头。目前,派出所电视监控主控室、25个行政村和6家大型企业的内部技防共计33套206个监控探头已全部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

五是建立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公安分局与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财政局密切配合,积极运作,按照村村组建,每村平均5名巡防队员的要求,经过自荐、群众和村两委推荐、派出所和基层综治部门把关审批等环节,全区45个行政村共选聘巡逻队员225名。每名队员每天补贴10元,该费用由管委会财政承担。随财力的增长和现实需要适时提高标准,不足部分由村两委予以补助。农村治安防范巡逻队按照“公安分局主管、社会事业局(综治办)监管、北集坡镇和新区街道管理中心主办”的模式进行管理。分局对治安防范巡逻队建立了治安巡逻、安全检查、信息搜集上报、定期例会等工作制度,按月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实现了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自巡逻队成立以来,共搜集上报各类信息56条,调解纠纷45起,消除治安隐患106处,农村各类案件大幅下降,95%的村实现了零发案。

六是设立在建项目治安管理工作组。紧紧围绕高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抽调3人专门设立在建项目治安管理工作组,对重点项目从征地、拆迁直到建成投产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治安问题,有效避免了争工抢料等各类案件的发生,优化了高新区招商引资环境。

三、完善措施,解决问题,全面提升防控效能

一是建立大信息格局,解决“耳不聪、目不明”的问题。对内,建立健全全警参与、快速高效、上下联通的紧急信息报送网络,要求每名民警都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通过入户调查,阵地控制、案件查破等方式做好情报信息的搜集、上报工作,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发挥作用有奖励。对外,广辟信息来源,成立了“千人信息员队伍”,建立起覆盖社会各个角落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获取大量情报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全面推动信息预警、信息导防、信息促控工作,确保警力跟着治安走、警力跟着警情走。2008年,共搜集各类情报信息1000余条,重大警情预警率达100%。

二是改革勤务机制,解决“猫鼠不同步”的问题。深入实施社区、农村警务战略,全面实行勤务制度改革,变坐堂接警为主动出警,变被动应付案件为主动压降案件,变“朝九晚五”、双休日的行政作息制度为24小时全天候错时、弹性工作制,变单一巡逻为人巡、车巡、网上监控接力巡逻于一体的综合巡逻,切实延伸农村警务工作的触角,提高社区、农村见警率、管事率,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上一篇:开学第一天的周记400字下一篇:部队理论学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