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精选13篇)
1.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一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间接影响到这个班级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崇尚文化,倡导用良好的文化来浸染、熏陶、教育人的今天,探讨应当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切实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借助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习共同体创建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 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培育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构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研究。
3、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
我校是一所百年,在近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动我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班级特色区角建设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还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组织个性化的班级美化活动,有着一大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着较好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为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班级集体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新课改的情境下,进行“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2、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由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决定的,即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基本素质方面达到合格的标准。而良好的班级集体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又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型人才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潜能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多姿多彩的班级集体文化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力量,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学生在班级集体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 课题的界定
1、班集体:在教学班的基础上,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凝聚力、协作精神、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它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课题阐述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
3、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班级集体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开展“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就是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文化学理论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导向,探索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班级集体建设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方法。
4、“学习共同体”。
(1)定义: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2)理论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a.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b.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c.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实践依据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班集体文化的教育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模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班级生活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学生仅仅成为管理的客体,在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往往关注分数和纪律,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特色的班集体,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班主任队伍比较年轻。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班级。研究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文化的教育潜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
2、理论依据
(1)集体教育理论。
学生班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为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集体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舞台,因而集体教育强调让学生集体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2)文化涵育原理。
学生总是生活于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包括环境、气氛、班风、规范、人际关系、学风等)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集体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习得基本的道德素质。通过班级文化即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创新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班集体建设在新的世纪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班集体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能有效地发挥班级文化的独特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研究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级管理创新能力,有利于创建成高效的班级学习共同体,对深化素质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课题能为丰富和发展班集体建设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一些成功的研究案例和操作性经验。课题若研究成功,将对班集体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和形成以小学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班集体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策略和操作方式。
2、通过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发展,能有效地创建成良好高效的班级学习共同体。
3、通过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班集体建设创新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
对实验班级不做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班级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七、课题研究内容
班级集体的文化建设有着较为宽广的研究领域,为了
2.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二
一、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探讨
相比于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而言,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几层意义:首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经典案例以及教学成果提供了平台,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其次,及时有效的反思是教师针对性矫正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能力的客观需要。教师利用学习共同体向别人展示教学经历,也是一种自我的观察与审视;此外,个体性的反思通常难以深入、持久,而学习共同体则能够促进教师群体性反思,提升反思的效能。最后,同事之间的协作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同事协作大都集中于同一学校办公室内部,不具规模性和长久性,而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之间的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教师之间可以就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展开探讨,有经验的教学名师可以指引、帮助普通青年教师,从而促进学习群体的整体性进步。
二、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完善共同体的运行环境。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具备主客观各种条件,其中运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运行环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对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以及生物教师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做好运行环境的完善工作。
就学校行政体系而言,它要落实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视作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并在建设中强化学校的领导作用,避免共同体建设的无序性;第二,提供外部支持。学校需要从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划拨专项经费、安排教师跨校交流等。而生物教师群体而言,他们一方面需要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作为共同体的领头羊,创造一种尊重共识、和谐平等的讨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共同体的参与者彼此业务上相互学习、理念上相互认同,在合作交流中保持谦虚谨慎、求同存异的心态。
2.创新共同体的平台形式。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离不开必要的平台。在以往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中,学校大都会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与设施,让他们得以展开交流与讨论,比如教师们在特定的场合、地点就“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展开研讨。这种平台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到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及共同体参与者还需要做好平台形式的创新工作。
随着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渐加大,教育也不例外。目前,许多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它们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共享性等多重特征,值得学习共同体应用借鉴。笔者曾参与到一个生物教师微信群之中,经常就生物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笔者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补血保健品广告“有效补充铁元素”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的问题,进而将这一教学案例分享到了微信群之中,而其他教师无论在何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第一时间参与到笔者的案例讨论中,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3.强化共同体的专业效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同一学科教师就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了一条非常便捷的渠道。然而,学习共同体在运转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师专业效能的淡化。为此,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整改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将本专业,即高中生物课程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主题,共同体内部所有活动、讨论、案例都必须和生物课程息息相关,从而确保共同体的专业性。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实践作为共同体交流讨论的重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本质目标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共同体在运转中需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总体水平。最后,学习共同体需要以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为关键,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3.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师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95
学习共同体是教师群体间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它能够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国内外各层次学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生物课程是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文章立足于此,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义以及策略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探讨
相比于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而言,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几层意义:
首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经典案例以及教学成果提供了平台,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长补短。其次,及时有效的反思是教师针对性矫正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能力的客观需要。教师利用学习共同体向别人展示教学经历,也是一种自我的观察与审视;此外,个体性的反思通常难以深入、持久,而学习共同体则能够促进教师群体性反思,提升反思的效能。最后,同事之间的协作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同事协作大都集中于同一学校办公室内部,不具规模性和长久性,而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之间的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教师之间可以就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展开探讨,有经验的教学名师可以指引、帮助普通青年教师,从而促进学习群体的整体性进步。
二、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完善共同体的运行环境。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具备主客观各种条件,其中运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运行环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对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以及生物教师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做好运行环境的完善工作。
就学校行政体系而言,它要落实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视作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并在建设中强化学校的领导作用,避免共同体建设的无序性;第二,提供外部支持。学校需要从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划拨专项经费、安排教师跨校交流等。而生物教师群体而言,他们一方面需要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作为共同体的领头羊,创造一种尊重共识、和谐平等的讨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共同体的参与者彼此业务上相互学习、理念上相互认同,在合作交流中保持谦虚谨慎、求同存异的心态。
2.创新共同体的平台形式。
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离不开必要的平台。在以往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中,学校大都会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与设施,让他们得以展开交流与讨论,比如教师们在特定的场合、地点就“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展开研讨。这种平台形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到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及共同体参与者还需要做好平台形式的创新工作。
随着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渐加大,教育也不例外。
目前,许多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它们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共享性等多重特征,值得学习共同体应用借鉴。笔者曾参与到一个生物教师微信群之中,经常就生物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笔者从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补血保健品广告“有效补充铁元素”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的问题,进而将这一教学案例分享到了微信群之中,而其他教师无论在何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第一时间参与到笔者的案例讨论中,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3.强化共同体的专业效能。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同一学科教师就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了一条非常便捷的渠道。然而,学习共同体在运转环节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师专业效能的淡化。为此,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整改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将本专业,即高中生物课程作为共同体建设的主题,共同体内部所有活动、讨论、案例都必须和生物课程息息相关,从而确保共同体的专业性。其次,教师需要将教学实践作为共同体交流讨论的重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本质目标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共同体在运转中需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最终还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总体水平。最后,学习共同体需要以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为关键,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学习共同体是目前国内外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学校以及学科教师需要从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角度出发,做好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工作。
[ 注 释 ]
[1]于晓琳.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吉林教育,2006(11):28-30.
[2]韩明秋.利用区域教师博客群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79-81.
[3]林美.国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3(11):38-41.
4.“专业学习共同体” 篇四
2012年08月09日 11:08 来源:凤凰网教育
8月2日至3日,基础教育国际化系列探索之“如何共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研讨会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成功举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NCCT)副主任曹志祥先生致开幕词。活动由NCCT主办,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YERI)和乐成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心(YEIC)承办,特聘美国波士顿昆士中学前校长黄伯勲博士、现任波士顿教育局副局长及昆士中学资深教师Lizzy Carroll女士为主讲人,与近百名国内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探讨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现状和成功案例。
参加研讨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官员、校长及一线教师,来自北京、重庆、苏州、广州、深圳、潍坊等各地教育机构,如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北京市35中学、北京中学筹备组、北京忠德学校、深圳市福田区教师进修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师进修学院、广州南沙区教育局、苏州吴中区教育局等。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专业学习共同体介绍;如何共建教师、学生、家长专业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如何与老师共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会议期间,专家们介绍了目前美国在专业学习共同体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示范学校的具体实践案例,并与大家积极互动,探讨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具体实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各国教育事业都着眼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世界公民,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已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而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正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路径。此次研讨会在与会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仅启发了新思路,更为其所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引。
研讨会反馈 北京35中教师
这两天的讲座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灵感和认识。譬如,听了黄博士讲了他们学校的组织结构--只有校长,没有中层,由教师来参与各项行政领导工作,于是我也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是校长,我也不设其他行政岗位,而是让教师们来做一些行政事务。也许看守学校大门我都用教师,换句话说就是:看守学校大门的都要上课。因为教育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各方面的培养,学生到学校来受到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学业,还有性格、品质等,所以这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教育,对学生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任课,包括校长,只有任课才能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圈子才会循环起来。
北京忠德学校教师
参加这样一次研讨会,完全像是开了另一扇窗,打开了眼界。我们自己学校也有外教,平时我们也会和外教进行沟通,学习他们不同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但都不如今天讲得这样系统化,也不如这样具有理论高度。以前学校是基于某些现实的需要进行教师间的合作,那些合作也都是偶然的,但这两天听了专业学习共同体主题讲座后,心中就有了主动去寻求教师专业合作的意识。
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官员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类似于中国的校本研修,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很多人两手一摊,表示无奈,认为教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大的环境下教师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就是进一步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使得教师教学有激情;其次,要把三维目标渗透到常规教育和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考试高分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是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落实了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所以我们还要改进。
深圳潜龙学校教师
这两天的学习收获了很多,观念上也受到较大冲击,尤其在学校的一些做法上找到了理论依据。譬如,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一环节是“生生互动”,根据黄博士所讲的“学习金字塔”原理,教导他人或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保存率是最高的,达到90%,所以我们看到“生生互动”是有理论依据做支撑的,回去之后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把这一课堂教学环节做好。
来自重庆南岸区的教师
这两天的会议,听了来自美国昆士中学两位专家的介绍和内地同行的分享,觉得大家相互之间越来越融合。Community这个词语,中国人爱翻译成“社区”,首先理解为一个地域概念,但西方人认为Community首先是人与人的联结,两方的概念理解不一样。但是参加了这个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讨会,我觉得我们与来自美国同行之间的理解越来越相近,越来越融合。
来自广州南沙区的教师 我自己也做一些教师培训的工作,但是我感觉以前就是听大会,讲座、上课的方式不是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像这两天的研讨会,大家分成小组围坐,专家讲完课后可以提问,可以小组谈论来分享,任何疑问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我想,这样的会议组织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背景资料:什么是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本概念
“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探讨比较热烈的话题。在学校里,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第二种是教师专业共同体。它“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
目前,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将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第三个共同体,即家长学习共同体。
相互关系
这三种类型不同却联系紧密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是聚焦于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成效。聚焦于学习的出发点是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管理者、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是学习者,特别是老师、管理者和学生家长。
大家都关注于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学校的根本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而合作的文化氛围是学习共同体的生存之本。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学习的根本宗旨。学校藉着发展高效能的教育专业团队而培养出教师合作的文化,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可能发生和持续延续下去。
合作的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管理者和学生家长。大家都参与学习,并且关注学习,而且更聚焦于成效。我们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教学意图,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效。那么,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学校应该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用以促进持续改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更优秀的老师,更是激发学生,挑战其极限,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专业学习共同体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能成为学生的老师,并能允许学生比老师更优秀,接受学生的与众不同,进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尚境界。
美国经验
在美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而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的实践大概只有十年左右,但其对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以美国波士顿昆士中学为例,该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三个学习共同体。
该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由学校的老师组成,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获得更佳的成绩,因此他们坚持不懈地以合作方式进行共同的探索和行动研究,形式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同行观课、同行指导、培养教师领导力和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发展。
在此基础上,昆士中学还与学生家长建立了紧密联系,形成“家长-家庭学习共同体”,包括建立与家长的联络及沟通机制、提供家长继续教育及有关学生学习过程的讯息,并有计划地促进家长参与。
在学生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专业学习共同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要求校长和老师对其坚信不疑,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致力于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老师和校长要敢于梦想、敢于去爱、敢于牺牲。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家长参与则是积极配合学校、提升学生在校成绩的过程。
5.师带徒学习共同体 篇五
郑州市七十六中 张洋
对于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总有些担心,有些害怕,怕教学没有经验,误了这帮孩子。但我又是那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师带徒学习共同体”,拜王昌峰老师为我的指导老师,王老师的为人处事经验心得,工作中那份认真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理论等常常让我感动之余获得了很多,使自己能更好的投入这份职业当中,在恩师的指导下,我感觉这一学期来可谓收获满满,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在理论学习中成长
“教学工作离不开理论指导,要让理论深入到你讲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王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新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在听课,评课中成长
王老师有着丰富的带班和教学经验,上课时,老师会用极厚感染力的语言,诙谐有趣的故事或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把同学们引进本节课中,是学生都能在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这种极具感染力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影响我。从九月份到现在,我几乎每星期都会听王老师的课,没次听课都使我尽最大努力去记录老师的一言一行,并在课下认真分析,推敲思考师父如何深入,如何启发,师父在课堂上引用的小故事也成为我需要的课堂资源。同时王老师也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我讲课,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帮我改正。半年来的听课与学习使我更透彻的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受益匪浅。
三、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一位新老师要想快速成长,一定要经常反思,反思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道题。”老师经常这样告诫我并指导我如何反思,还会在课下时间问问我这节课讲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惑,并耐心听我说,那么细心,使我的课堂上能够避免一些问题出现,少走了不少弯路,常常令我感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经常活现在我的脑海中。
6.《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篇六
其实我听“学习共同体”听得比较多的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拿到这本书,刚开始看书名以为创建“学习共同体”就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翻开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创建课堂上的学生学习共同体。
翻开书本,我似乎走进了异国的教室,倾听到异国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同时也感受到日本与我国的教育中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书中佐藤学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非常理想的课堂――也就是合作学习的课堂。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讲的是基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
二. 合作学习开展的难度
1.教师的话语要有所选择,要有同学生之间的对话。
2.课题不能太简单。“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一个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即便布置了业已掌握的课题或是一个人也能够达到的课题,“合作学习”是不能活跃地展开的。
这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选题开展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3.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要有这样的能力:一,果断地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
4.小组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明晰:(1)应当怎样组织小组;(2)何时实施小组学习;(3)何时结束小组学习;(4)在小组学习期间,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5.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应当是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面结束。――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处理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疑惑
书中说英语最差的幸子总想关照高志,于是积极的向组内同学由美和雅惠学习英语以应对高志。高志沉默寡言,从不跟他人搭话,但英语成绩总是优秀。我看了有点不明白,英语最差的幸子是如何关照高志?幸子为什么要询问由美和雅惠再请教高志?为何不直接问高志?以我的学习经历来分析通常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似乎都会出玩跳过询问由美和雅惠这一环节的。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真的是随机分组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吗?是否这只是某一特定情形的个案呢?随机分组真的可以达到让学力低下学生跳跃式地一举成功吗?对此我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书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低学力学生的学习状况,反对分层次教学,认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会扩大学力落差。的确,在普校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相差不大,所以所谓的低学力学生应该是对学习不上心的学生,而书中认为合作学习能把学生的心拉回到学习上,从而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摆脱低学力的状态。但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分层次教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四.思考
1.在我的课堂能否开展合作学习?
书中说到:在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相互的关系,或许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学习”的成果,反过来,不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与互学关系就难以培育。
合作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至于适不适合特殊学校的学生,也许需要实践才可验证。
2.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许只适合某些教学内容。我个人感觉很多知识还是需要教师讲授的。
3.教无定法,合作学习不是唯一提高学力的教学模式。
书中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应直接作答,而必须要求其“问问邻坐的同学”,让小组里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必须养成先同邻坐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对于这一观点我持认同的态度,其实在我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已经开展了很久了,在我运用自己制作的视教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以这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了。由于我们的启聪部学生均需要参加考证,考证要求人人平等地,不存在分层次考证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也不能实现分层次教学,故低学力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高学力学生是一样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先布置本节课的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方法可以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操作,也可以通过观看完教师制作的视频教程后进行操作或是边看边操作。这样你会发现学生们观看视频的时候都会很认真的在做笔记。在遇到知识难点的时候学生们也会问我,但我通常是通过巡视发现有同学会做的话就让这位提问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然后这个提问的同学在有下一个提问的同学的时候,他就要充当教师帮同学解决难题。如果只有一两个学生会做,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的话,我会让学生上讲堂充当教师的角色来进行演示如何操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就能慢慢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也具备了学习网上的视频教程的能力。虽然这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合作学习,但也切切实实的让学生提高了学力。其实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书中福岛县郡山市立金透小学的课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生本教育的课例就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课堂均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的生本教育。
7.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篇七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初中数学,研究过程,解决方法
一、研究相关理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运用组织合力, 建立学习共同体。所谓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得到锻炼机会, 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获得心智的发展。
笔者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运用“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方案, 并研究了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形成、运行模式、发展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阐明了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是如何转变和提高的。
二、研究实施过程
学生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以小组作为活动和评价的单位。研究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小组的建立
本着“异质同构”的原则分组。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能力选出7名小组长, 并按照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全班共分为7个小组, 每个小组6人。小组内选定组长一人, 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负责协调、评价、记录任务, 小组成员根据数学成绩分为, 各负其责。
第二阶段:小组的运行和完善
讨论小组量化评价结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果结合使用的方案。
讨论结合小组课上、课下的表现和量化评价结果, 以及月考数学成绩, 评选先进小组 (长) 、积极分子、课堂展示之星、课堂点评之星等, 意在表彰小组, 建设优秀小组, 鼓励小组建设积极分子。
探索量化评价如何落实到学生实际中, 逐步建立数学课堂文化和共同体文化, 促进共同体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探索数学课堂管理中如何纳入小组量化评价 (如课堂活动方面、作业质量反馈、课堂纪律、每日小测、章节测试等方面) , 逐步扩展共同体管理体制的范围和职能。
第三阶段:小组管理体系的成熟和学习共同体文化的形成
根据月考成绩和量化评价结果, 再度征集共同体建设和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根据反馈进行研究。班级可进行一次推选优秀小组、优秀学习带头人、学习能手的活动。按照前面形成的要求, 不断加强共同体的文化建设。
教师要熟练使用小组, 并能够有效落实“四环八步”教学模式, 同时探索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 完善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
第四阶段:拓展及新一轮的研究
反馈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效果, 总结和讨论成效, 以及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下一轮的实践研究。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1. 中考复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问题。
临近中考, 教师容易片面强调自身主导作用, 轻视小组活动对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作用。而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 学业不良的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 不容易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 教师的指导度问题。
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小组作用的发挥。教师指导不到位会导致学生对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不深入;教师指导过多, 也会使学生放弃自主探索。
(二) 解决方法
1.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 做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和有力支持者, 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外部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使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2. 形成教师层面的共同体。项目的实施需要全体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合作, 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共同实施小组建设, 以为小组建设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视角。
3. 了解学生对小组的态度、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选择和培育小组的核心, 发挥小组长的带头、示范和督促的作用, 理顺课代表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小组内不同层次的成员间的关系, 建立网状的管理体系, 不断调整、完善小组活动的方案和秩序。
四、结束语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 要形成强大的群体动力, 达到组织成员共同的目标愿景, 必须发挥共同体成员的协同力量,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的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八
一、心灵在场,对话共生:备课组学习共同体
有效、深刻、多元的教学必须建构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之上。对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来说,融合不同个性、个体的教师本身的资源,是最具现实性、有效性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表明,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在于改变备课组成员的简单叠加的现象,必须要充分发挥备课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成员的思维,在自身教学优势和他人教学优势之间形成平等对话与碰撞,进行不同教学视域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视域”,达成有效的备课活动。
教师在备课共同体中,是以一个独立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的,带着个性的视角,以开放的热情和视域,接触他人的情感、观念、经验等,最后真正进入对方的视野。这是个“个性知识群体化、群体知识个性化”的过程。心灵在场,表示要激发每位参与教师的备课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建构中,建构基于个体独特的专业视角,以及对教材、教学与课程的个性看法。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体,也是彼此知识个性化建构的促进者。大家在这种真诚、多元、平等的对话中,实现有效备课,达到心灵在场、共荣共生。
二、多元发展,真诚建构:网络式学习共同体
为利用丰富的网络教研资源,弥补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网络教研,能为教师提供更为自由、纯净的时空。在此种教研培训中,我们探讨并制定共同的阶段研讨学习目标,共同体成员定期进行网络个人学习,进行集中研讨,对教学、教研主题发表个人的学习研究成果。在此之中,大家交流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理性经验,更有从网络学习中得到的新建构的新鲜知识。同时,在这种网络教研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大家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为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逐步奠定基础。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中,需要界定清晰的研究主题与活动目标,如从班级管理、课程教学、教师成长等方面确定相应的目标与研讨主题,使研究得到引领。其中团队结构建设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保证,遴选认真负责、技术过硬的骨干教师,组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楚的共同体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建立成员的成长档案,记录每位教师实践、成长与共融的过程,做好个体独立的跟踪研究,以有效促进个体发展、组织进步。
三、资源共享,名师互补:U-S校际共同体
“U-S”模式下,“U”是指高校,“S”是指一线学校。此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与一线学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模式。“U-S”模式因为有高层次教育理论的参与,所以体现了更强的教育专业性,校与校之间的影响加强,此模式建构是一线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强劲推进剂。
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倡导以下几种“U-S校际共同体”的有效形式:一是指向现实与学校、教师未来发展的共同专题研究,尤其是前者,往往是学校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在高校专家参与研究之前,各校需要提前做好自我校内研究,以便做有针对性、现时性的诊断与交流,从而生成具有创意的结论。二是教学专题研讨。针对课改与学校课堂中的问题,学校上好主题研讨课、分析案例,由专家把脉,教师共同参与,再由高校专家提出发展性建议。三是开展校际间的整体性合作活动。这种整体性、开放性、评比性的校际合作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师与学校的整体发展。
除了以上三种共同体发展模式外,我们还要不拘形式、因校制宜,尊重教师与学校的个性特点,建立一些“微共同体”,如微型小组、微课题组等,充分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建设立体网络,组建多元共同体,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互学关系,实现个体间的有效链接。总之,在教育强调发展、合作、建构、共融的当下,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必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平台,努力推进教育向着内涵、效益、质量的方向迈进。
9.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九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我县“中小学课堂改革深入推进年”活动,切实推进我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按照铜教工委【2013.25】号《2013年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我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市第四次党代会、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为主线,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及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为目标,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坚持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领的工作原则,不断深化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载体、完善制度机制、转化学习成果,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学习之风,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校教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调动职工关心学校、关爱学生成长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工作目标: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引导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升知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整体提升全校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内容
(一)政治理论。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认真学习新党章、党内法规制度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围绕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党的组织原则、党的作风、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先进性标准、具体要求和党执政的基本经验等内容进行学习,同时,要结合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进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要广泛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拒腐防变能力。
(二)科技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管理理论和教学改革新政策、新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学校党建工作新要求,学习掌握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结合“五五”普法,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宪法》、《刑法》、《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民主管理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强化依法办事,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新秩序。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三)文化知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党员干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四)业务知识。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县教育发展“十二五”
2规划,加强学习思考,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工作的新要求、新动向。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责任的能力,实现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的相互促进。
(五)公民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认真学习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风党纪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师德修养,提高全体党员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三、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本方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支部大力支持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位党员要认真做好党员学习笔记,建立学习档案。
2.集体学习。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利用板报、橱窗等舆论阵地,通过举办辅导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组织观看光盘、影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读书笔记交流等形式,结合民主生活会、创新争优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会,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3.岗位培训。积极配合各级人事部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主动与名师、名校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特点和个人的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学习。
4.学历教育。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专业学历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文化层次,提升自身的素质,开拓视野,终身学习。
5.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五带头”活动。即: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上课、带头撰写文章、带头听课。
6.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明理、求知成才”读书活动,每位党员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并在组织内进行交流,带动广大教职工的学习,做到学习全覆盖。
7.组织撰写“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准则”论文。
8.在上级政策允许,学校经费能保障的前提下,支部组织党员外出学习,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习。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机构。我支部成立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领导小组。由柏韧书记任组长,其他支委为成员。书记负责支部“创争”活动及政治学习。周勇副校长负责活动的规划、统筹安排、组织与落实,负责业务学习,欧中民负责学习活动的环境部署与宣传。
(二)思想保障。通过落实创建学习型组织方案,深入分析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压力和矛盾,统一全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制度保障。建立和实施领导、检查和考评制度;建立和实施拟订和落实学习计划制度;建立和实施多种学习形式制度;建立和实施读书笔记检查制度;建立和实施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制度。加强全程管理,使创建活动成为全校领导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创建系统,明确目标,明确方向,明确内容,明确进程,明确措施。实施激励机制,将创建活动纳入考核、评优中。实施互动机制,横向左右畅通,纵向上下深入。实施支持机制,4
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确保学习时间和经费的投入。
铜梁县关溅中学党支部委员会
10.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篇十
【摘要】在网络教学中,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功能。通过助学者-学习者以及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互动,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性支持。最后,本文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网络教学;交互性;远程学习
网络学习环境不简单是一个信息资源库,而是同时包含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侧面,学习活动正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进行的。交互性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习者与信息内容的交互,即面对以一定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学习者联系自己的先前知识(图式)形成对当前信息的理解,同时,当前的新信息又可能导致原有知识的重组或调整。在另一个水平上,交互性还表现为学习者与其他人(教师、辅导者、同伴等)之间的社会性互动,这种交互不是与信息媒体本身的交互,而是与作为信息发出者的人的交互。这两种交互形式都是学习过程的重要侧面。学习者与信息内容的交互是在学习者身上个别进行的,它导致了个体性知识建构活动;而社会性互动则是在学习者与他人之间进行的`,它导致了社会性知识建构。在传统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学习者主要是单个地面对印刷材料、录音或录像等,而很少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双向的沟通交流,因此,其中的交互主要局限于第一种形式。而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则使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双向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动态的社会性交互成为现代远程学习的重要特征。远程学习中虽然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完全孤立地进行自学,学习者-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远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沟通和合作,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本文就将围绕此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一、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与功能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与各个身处异地的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会减低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 ]:(1)社会强化: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而这一点在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有利于降低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中途辍学比率[ ]。(2)信息交流: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
11.从合作学习小组到学习共同体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37-04
当前为数不少的语文公开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预约精彩”的情况,我们可以略为描述如下:教师在课前反复磨课,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构建上都“预约”好学生的疑惑,通过试验课了解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预想好如何引导出“正确答案”,利用课余时间锤炼学生的朗读技巧,甚至安排好某些同学回答特定的问题。公开课可以上得非常精彩,处处展现了教师的“高大上”: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渊博,循循善诱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可对于学生而言却不过是演了一场戏。往往整节课学生在配合老师表演,没有学习乐趣,不存在学习动力,更谈不上学习的激情。课堂演得很“精彩”,但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功利和空洞!
其实,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导演,根据剧本(教材),准备台词(教案),设计演员(学生)的动作、语言、表情。在剧目的排演过程中,如果哪个环节背离了剧情的发展,导演就会粗暴地喊停。学生就像牵线木偶,在教师的摆弄下,“猜测”着正确答案,为了迎合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想法进行生硬的修正。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成为知识流水线上的一件产品。
这不禁引起我们对当前语文课堂现状的深切反思:语文课堂肩负的责任是什么?怎样的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习?
一、什么是学习?
笔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主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感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将周围环境的变化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关联,最终突破原有的认识,重新构建认知体系和行为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学习应当使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只有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从专家到一线教师都力图将语文课堂从只重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的应试中解脱出来,交还给学生,建立各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尝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真正地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尝试
在实践的摸索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交互性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这是由学习的本质决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将已知的认知体系与面对的未知元素关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受着来自智力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交互式的合作学习恰好可以弥补异质成员在智力上的差异,缓减他们在压力下的沮丧。根据王坦的《合作学习简论》,合作学习的内涵有五个要素: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学习是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1]这五个要素使得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他组员的学习也肩负了责任,推进了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将独立完成的任务化解为群体性目标,也给学习压力过重的成员减轻了包袱。
笔者在所教班级设置合作学习小组之后,成效是显著的。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课堂物理空间分布的改变。学习小组打破了原有的秧田式课堂空间构成,把教师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化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关系。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亦有利于拉近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肢体以及表情、语言得以充分参与其中,全面地展示出成员的学习情绪和状态。小马蹄型的座位安排促使成员在讨论开始之前就已经结为紧密的合作团体,这更有利于他们在讨论时畅所欲言。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方式。交互式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在接收、整合、内化、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学习主体都有自己的学习愿景,想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小组学习又将伙伴合作巧妙地渗透到学习中,把学习主体从直面挑战的孤军奋战中解救出来,找到了具有同样学习愿景的同伴,共同面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困难,挑战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形成坚实的同盟军关系。
不过,任何一种学习理论及课堂模式都需要面对实践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首先是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往往不能保证学习的公平性。为方便检测各个学习小组的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一般会要求各小组内产生一位组长或者发言代表。这个特定角色,通常由教师指定、组内选举或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而自然产生,一般由团体内的学习优秀者或者发言活跃者担任。他们作为小组的领队,往往会垄断话语权,其余成员则成为被动的合作者。有些不善言辞的成员被边缘化,逐渐游离于学习讨论,有些小组内甚至出现成员由于观点与领队相左而被孤立的情况,以至于小组成员间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其次,领队人物的存在,使得真正的“学习”并没有产生。优秀的组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只是将自己原有认知体系内的内容阐述给小组其他成员,这样对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和复习,并没有产生新的学习行为。而相对弱势的组员,学习参与度明显不够,在小组学习中依旧是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看似合作氛围浓厚,而实际上只是将传统的“大课堂”变成“小课堂”,“专业老师”置换为“学生老师”,真正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充分产生。
第三,由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制定的,而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已经预设好了“标准答案”,由此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设置上一般都以单一的知识点为主,力图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小组内甚至是全班的统一理解。这样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就只定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运用程度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目的,整个学习过程以“任务”的完成与否为学习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这样的合作结果就背离了新课标课堂改革的初衷。同时,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小组与小组之间就会形成功利的竞争关系,以比赛取代学习。
第四,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时间是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学力学情预测的,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时会预留出大概的讨论时间,课堂实施中往往会说,“接下来我给大家5分钟/10分钟的讨论时间”。当时间到点,多数教师为了不影响下一教学段落,往往就会终止小组讨论。如果教师宣布讨论结束时,学生的讨论内容恰好产生了有效关联,组内正进行拓展式的思考与深入的对话,那么这些珍贵的动态学习,就会由于时间的限制而被粗暴打断。也有可能教师的预测失误,学生过早结束了讨论,课堂时间就被尴尬地“闲置”,学生的注意力就可能发散到学习之外,造成令教师头疼的“聊天”现象。
三、学习共同体的创建
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热情逐渐减退,功利主义抬头,合作学习小组出现了危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想让课堂改革进一步深入,交互式学习方式更具成效,就得不断地尝试、改进、创新。就在笔者一筹莫展之际,“基于课堂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课题组在我校成立,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笔者的疑惑逐渐明朗起来。同为交互式课堂的构建,在学习共同体原则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会呈现出另一番情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打破原有合作学习小组的局限,将课堂带入更为广阔的境界。
何为学习共同体?在博耶尔看来:“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2]学习共同体是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协同学习理论等的支撑下走向课堂改革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已经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并在战后展开了颠覆传统课堂的革新运动。在亚洲,学习共同体理论直到20世纪末才受到关注。在诸位引进先进理论并勇于担当改革先锋的人物中,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实践经验最为丰富,他所倡导的“宁静的课堂革命”在日本各地开花结果。佐藤学认为,不关注儿童交会的地方便不会有学习[3]。学习共同体是通过针对“同一性”的斗争而实现的尊重“差异”的共同体,是伴随着课堂中的“课题研究”产生多元的、多层的相互学习关系的共同体。[4]根据佐藤学教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经验,笔者对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做了如下调整:
(一)学习共同体以学生“倾听”“关联”“反思”“构建”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动态的交互活动中完成自我“学习”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以抽签的形式构成,四人为一组(如果可以做到男女搭配更佳)。不设组长、领讲人,学习的交流过程中不需要代表发言,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客观上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
其次,学习共同体成员不管是优秀生或落后生,首先都要学会“倾听”。这里“倾听”的内容有别于传统课堂里教师“一言堂”的内容,也与合作学习小组领队的自我展示内容不同。共同体成员通过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组员分享所得,每个人的所得虽然多少不一,但都应该得到组员的尊重。
第三,学生在“倾听”时,需要从成员的阐述中寻求与自己学习内容的“关联”,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是在与组员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语文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听众,只要在成员的发言中有所感悟,突破自我的“瓶颈”,提升知识的理解,就实现了“学习”。
第四,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敢于向共同体成员提出疑惑。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直面教师问“为什么”是需要勇气的,而课余时间向同学问问题却基本不需要冲破心理障碍。那么将课间和谐互助的关系推展到课堂,一定能更好地实现真正的学习。
(二)正确定位教师,课堂上老师从“导师”转化为“学员”,与学生一同参与学习
1.角色的转换
传统合作学习中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导师”,掌握着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占有者和权威者,凌驾于学生之上。合作小组学习时,教师走下讲台游走在各个小组间,一边给出讨论的方向,一边寻找契合自己观点的“正确答案”。而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首先也是“倾听者”。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参与学习时不是给出讨论的方向,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游离在学习状态以外的学生及时拉回来。教师在课堂上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关联”。寻找学生发言中的突破口,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当下和此前的感想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交汇、升华与螺旋式上升。这样的课堂角色定位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处在同一个学习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进学习的展开,共同从中得到知识和养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每次发言的洞察,专注于“关联”和“推进”,而不再是“喂食”知识和技能。
2.教学目标的多元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我们需强调教学目标的开放性。由于小组成员是异质个体,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成长经历的差异及智力水平的高下而参差不齐。倘若在教学中制定单一水准的目标,就会不可避免地忽略其他学力层次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以应当设置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学习价值的探究式目标。
虽然不同个性、学力的学生给学习的展开带来了变因,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恰好是学习质点的延伸点和交叉点。教师应当通过捕捉这些延伸点和交叉点,来推进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提升。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相机而动、随机应变。如果学生的讨论费时很少,教师应该反省讨论的话题是不是过于简单,对于学生缺乏挑战性。如果学生的讨论持续而热烈,即说明讨论的话题成为了共同体学习的动力,学生们找到了互相协作交互的质点,进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多维度开拓,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课后评价标准,学习共同体实验也需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调整。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除了检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外,应该还包括对学习能力提升的考核,即使脱离既定的教材文本,也能够展现出学生在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的提升。归根究底,我们应当以“学习的养成”作为共同体学习的评价标准。
四、学习共同体的愿景
再美好的理论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笔者尝试的课堂改革才刚刚起步,积累的课例和经验都有待反思和改进。此前合作学习小组的尝试虽然不太成熟,但笔者已认识到合作学习小组是从传统课堂向学习共同体课堂转变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继续探索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改革,继续积累学习养成的实践课例,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构建和谐、美好、富有活力、充满正能量的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
[2]转引自朱熠,霍涌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3][4]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2.385.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learning is the perceiving process of learners constantly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which learners actively combine environmental change with their own cognitive structures, fin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ir original cognition to reconstruct cognitive system and behavior objectives.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proves that interactive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receiving, integrating, internalizing and innovating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 but it is not without its disadvantages. However, learning community theory can compensate for the weakness of learning groups and effectively chan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for the better.
12.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十二
一、科学组建小组, 保证和谐均衡
尊重学生, 建立一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 是班级建设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障。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背景,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因素,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各组应该有人数大致相等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 保证各组之间整体水平均衡, 有利于各组之间展开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在小组内部, 各组都拥有不同水平的学生, 有利于不同层次组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和合作探究, 实现人员组合的最优化。分组时, 在保证各共同体基本均衡的前提下, 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意愿和群体意愿。一是不把彼此排斥的学生编入一组, 以免矛盾激化, 影响共同体的活动开展。二是对学困生应编入对他们持中立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共同体内, 以满足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学习共同体确立以后, 人员构成大致不变, 以维持共同体的相对稳定。必要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调整的条件是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共同体氛围, 确保共同体能够持续有序地发展。
二、确立学习共同体, 促进自主学习
各班可以由班主任牵头, 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 广泛征求学生和任课老师意见, 根据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 建立起若干个共同体, 每个共同体内又结成若干个学习对子。为了激励小组成员, 可以请各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当代初中生的个性和自己小组的特色, 合作商定一个属于自己小组的名字、口号、目标。尽量简短, 朗朗上口, 健康积极, 励志向上。同时, 每个学习共同体设立一位行政小组长和若干名学科小组长。行政小组长经选举产生, 学科小组长由组员担任, 原则上每名成员至少担任一科学科小组长。
三、建设合作体文化, 优化过程管理
班级要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树立“组强我荣组弱我耻”的观念, 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平等互助”的氛围。初期的共同体文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组名, 各组成员集思广益, 为本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 这有利于凝聚人心, 形成团队目标和团队精神。二是口号, 各共同体成员通过讨论, 可选择名言警句, 也可自我创造, 形成口号。三是组规, 共同体成员需达成共识, 形成本组组规, 内容涵盖一日常规、协作学习、自我控制等方面, 形成书面材料, 各成员签字认可并遵照执行。四是标志牌 (或标志贴) , 可将组名、口号、组规、个人奋斗目标等制成标志牌 (或标志贴) , 置于桌面上, 时时提醒、鞭策共同体成员共同进步。
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涵盖了班级小组管理、教师小组教学、学生小组学习等基本内容, 强调班主任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以小组形式进行, 因此, 加强小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建设不同于小组建立, 建立是一个即时动作, 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 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任务。
13.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 篇十三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及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开展,小学1、2年级阶段不能实施。【详见第10章】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我们在认识的误区里绕圈子。
【中学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荐阅读:
中学小组合作学习07-31
浅谈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10-04
中学英语业务学习记录08-15
中学考察的学习体会09-25
中学物理教学学习心得11-02
中学生如何进行学习11-23
中学生学习演讲稿06-18
怀仁云东中学学习感悟09-02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09-16
鼓励中学生学习的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