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诗歌赏析

2024-11-03

浪淘沙诗歌赏析(精选7篇)

1.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一

浪淘沙诗原文赏析

浪淘沙

作者:[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金剑:象征南唐政权。

<韵译>

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已是国被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评析>

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文学常识>

体裁:词

年代:南唐

作者:李煜

作者小传: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

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无奈命运弄人,也是刻于历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进贡,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风格柔靡,但是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为空虚无奈;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2.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二

一、韵律美

“韵律实 际上就是 节奏的律 动所产生 的一种情 调和意味”。英文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韵律美, 通过音效模式形成一种音乐性的韵律美, 韵律所求的是声音的回环美, 这种回环美的形式与内心的情意交织共鸣, 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 从而增强整首诗歌的美感, 达到“内在的韵律是自然情绪的消长”的效果。常言道:“三分诗, 七分读。”声情并茂地诵读能够读出其韵律之优美、其节奏之明快、其意境之新奇, 读出其抑扬顿挫读出其精深华妙, 读出其气韵流转, 读出其声乐般的艺术效果, 切实领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之妙, 感知诗歌的音节数、音步数, 音律节奏、韵律节奏, 重音、轻音和停顿, 如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韵律, 如行尾韵、行内押韵、行首韵等体味语言的节奏美、音节美、音律美。如在儿童诗中, wordbird;sing, ring;brass, glass;broke, goat等分别押 韵 /藜:d/, /I耷/, /s/, 藜u/, 形成了和谐的行尾韵;不断重复句型, 使整个诗歌显得结构整齐、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相同韵脚的语音流彼此应答, 前呼后应, 环环相扣, 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相同元音或辅音的多次复现, 组成了诗歌的搭配协调的韵律节奏群, 犹如潮汐一样起伏不息、涨落不止, 这样诗歌的语音美、音乐美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二、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另一审美特征。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意志和情感, 即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境就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意境就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 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的结合, 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亦即情景交融。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悟意境, 赏诗之美境。教材摘选了数首五行诗, 其由五行组成, 寥寥数语, 言简意赅, 用少量的词语传递出一幅动人的、内涵丰富而深远的画面。它虽非传统的英语诗歌, 但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 寥寥数语就能呈现一幅清晰的画面, 表达一种特殊的感情。例如A falle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Look, abutterfly! (by Moritake)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 有花和蝴蝶的色彩、形象、动作, 等等, 将春天的一个瞬间美景渲染得如此生机勃勃。作者欲扬先抑, 先说是落花, 再说是蝴蝶, 把蝴蝶比喻成落花, 先静后动, 先描写无生命的意象, 再描写有生命的意象, 将有生命的意象和无生命的意象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合二为一, 并用有生命的意象点题, 使读者感慨万千, 折服于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 叹服于作者“平字见奇, 陈字见新”的意胜境界。

三、力美

力美也是英文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强烈情感往往形成一种力美。因此, 读诗伊始,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 读者产生初步的力美感觉, 感到精神的愉悦。例如教材选用了唐诗《望夫石》的英译版, 诗歌寥寥数词勾勒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 江畔屹立着望夫山, 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 无语伫立;水, 不停地流去。山、水、石, 动静相间, 相映生辉, 形象之鲜明, 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 诗歌“韵外之致, 言外之旨”的特征, 使巨石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且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如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 (望夫处 , 江悠悠 ) 写出望夫石千年以来的地理环境和气氛“悠悠”二字 , 描绘江水千古奔流 , 滔滔不绝 ,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又衬托了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 赋予其鲜活生命, 夫妻间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执著而永恒的守望。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 不仅使画面生动, 有立体感, 而且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Neve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 化为石 , 不回头 ) 巧妙引用了传说中望夫石的典故, 表明人已物化, 变为石头;赋予石能通灵, 曲尽人意, 旨在人与物合, 情与景谐, 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 同时把思妇登临的长久, 想念的深切,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 诗歌是承载人类感情的艺术品, 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是人类心灵共同的祈向。在英语诗歌教学中, 让学生沉浸在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诗歌美、领悟美、表达美, 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品读诗歌、领悟和拓展诗歌的审美特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琳, 等.英语课程课程 (实验) 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陈振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4]黄彦玲.论诗歌欣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00.

3.浪淘沙·望海原文及赏析 篇三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译文

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注释

蜃阙:即海市蜃楼。蠡测:以蠡测海。乘桴:乘着木筏。六鳖:以喻气概非凡。桑田句: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曾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女仙名。蓬壶:海上仙山。

鉴赏

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赋予“水气浮天天接水”的苍茫大海以浪漫色调,写得雄浑壮阔,豪迈奔放。

“蜃阙半模糊”,这是词人伫立岸边,游目骋怀临远望海所见海市蜃楼的壮观美景。因蜃楼是大气层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飘浮在海面上空,云气迷蒙,无论是楼,还是山,似隐若现,虚无缥渺,远看并不真切清晰,所以,谓之“半模糊”。第二句。写自己望海的感受。大海一片蔚蓝,涛生浪卷,横无际涯,气象万千,再兼之海面上空迷离的蜃楼幻景,构成一帧绝妙的巨幅画作。怎能不令立于海边,任凭舔岸的海浪冲刷、打湿靴子和裤角的观海人惊呼赞叹不已呢!“踏浪惊呼”之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不尽:“任将蠡测笑江湖”,不论是那位想用贝壳来测量海深的人,还是那位望洋兴叹的河伯,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宽广无垠的大海面前,竟显得不仅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可笑得很,而且又是多么渺小卑微,微不足道啊!接下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沐日光华还浴月’’,清晨,朝霞散彩,喷薄的红日,跃出海面,刚刚洗完海水浴,就带着湿漉漉的水雾缓缓爬上天空,把金灿灿的.光辉洒向大海;月亮君I临的晚上,一贯以昼夜不歇卷浪示人的大海,幻化出另一幅别样的静谧图案,素月东升,银辉四泻,海水拓印下暗蓝色的天幕上闪烁的繁星和月亮的倒影,仿佛在给月儿冲个凉水澡,海浪轻轻地摇荡着水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好像镶嵌在大海上的一枚珍珠,颇富诗情画意。具有秀心慧思的词人,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不想只做一个立在岸边的观海者,他愿投入大海的怀抱里:“我欲乘桴”,我真想乘上木筏,出海去做个弄潮儿,探寻大海的秘密。“我欲乘桴”,化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乘桴浮于海”。到海上去探寻什么呢?换头处“钓得六鳌么?”词人豪情激荡,也欲效法龙伯国身长三十丈、能活一万八千岁的巨人,一下钩就把负载支撑加固海上五座仙山的十五只大鳌中的六只钓上来了。可是,词人虽被大海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但头脑毕竟还是十分清醒的。古代神话中的龙伯国那位巨人不是明明已钓走了六只,难道我这个俗世凡子还能一钩下去再钓得六只大鳌吗?问句问得谐趣横生,答句答得幽默风趣:“竿拂珊瑚”,恐怕只能是钓竿拂着珊瑚吧。倒有自我解嘲的韵味。“竿拂珊瑚’’,语出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和刘克庄的《木兰花慢·渔父词》:“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二人虽同用“竿拂珊瑚”一词,但寓意迥异。杜诗意在赞美孔巢父具有神仙风姿;而刘克庄则是戏用《列子·汤问》,寓庄于谐,言出邪气,剑瘫偏锋,挪借杜诗成句用作调笑之资。语带调侃,冷嘲热讽那位痴心妄 想争做姜太公第二的海边钓叟,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想钓的分明是封建帝王这只巨鳌而已。钓叟象征着一心一意企盼奢望能被封建帝王提携见用的天下寒士。只怕这位先生坐在青苔覆盖的石矶上,一个劲儿死心眼地傻等,一旦瞌睡上来,甭说压根就钓不着巨鳌或大鱼,恐怕连手中的渔竿也拿不稳了,不小心拂扫着海里的珊瑚礁吧。钓鳌客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具有狂放胸襟,远大志向,伟岸举止的高士奇杰豪客。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谒见当朝宰相时,亦自称是“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的“钓鳌词客”。纳兰性德的“钓得六鳌么?竿拂珊瑚”,用意颇近杜诗,满腹诗情,锦心绣口,擅长骑射、文武兼备,具有雄心壮图、豪健英杰之气的词人,也像李白、孔巢文那样“诗卷长留天地间”,具有神仙般风神散朗、倜傥不羁、飘逸不群、清韵雅致的风采英姿。换头二句,写得陶然醉然,狂放疏宕。

眼望波涛汹涌的大海,词人豪兴横生,逸兴遄飞,向仙女麻姑发问:“桑田清浅问麻姑”。前一段时间曾到蓬莱山,今又重来,发现海水又清浅了许多,于是疑窦顿生,禁不住请问三见大海变桑田的麻姑女神,难道大海又要变成桑田了吗?举目遥望,只见“水气浮天天接水,哪是蓬壶?’’大海一碧万顷,水汽蒸腾,渺渺茫茫,浪拍苍穹,远接天宇,哪里有海上仙山蓬莱、方壶的踪影呢?“水气浮天天接水”一句,首尾均是“水”字,中间镶嵌“天天”叠用,音韵回环往复,悠长谐美,恰到好处地绘出大海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雄阔旷远的壮丽画卷如在眼前。

这阕《浪淘沙》,在纳兰性德词集中,当属于雄浑豪放之作。词人模海范水,紧扣一个“望”字。不仅绘出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迷离不定的朦胧美景,和红日跳海,金光四射,热烈奔放的海上日出图,以及皎月映波,银辉倾泻,清丽素雅的月海静谧画。“沐日光华还浴月”仅七个字,便把两幅色彩殊异,风格迥别的画卷并排呈挂在读者面前。既有霞飞云走般地放纵,又有禅意深藏般的宁静;于华美瑰丽的色泽里,淡出空灵与隽秀。体现出纳兰性德词豪气干云的狂放和如歌行板的娴雅。而且文笔洗炼简淡,言约意丰,文采灿然,真是一字挪易不得。而“水气浮天天接水“,更是泼墨酣畅淋漓,大写意般纵笔挥洒出一帧海天相连。浪涛拂云拍天,水天难分界限,浩浩荡荡,容纳乾坤浑成一切之大气的巨幅立体画面。有撼人魂魄、荡涤胸襟、净化心灵、催人向上的力量。

4.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四

一、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红日似火, 西边却阴雨绵绵, 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 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 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比如, 诗人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 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 以乐景写哀情, 反而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迟日”, 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 天气趋暖, 正所谓“天初暖, 日初长”。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 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组合, 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 水碧山青, 草木复苏, 万象更新。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土潮湿而松软,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 衔泥筑巢, 呢呢喃喃。水暖沙温, 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 恬然静睡, 十分可爱。燕子是候鸟, 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 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 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一动一静, 相映成趣。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和谐而优美, 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然而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不起游玩兴致, 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花影乱, 莺声碎。飘零疏酒盏, 离别宽衣带。人不见, 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携手处, 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 莺声间关, 形象生动, 摹写精当。用“乱”和“碎”形容花多, 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 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 给予人凄迷的感受。

再看白居易的这首《春生》:

春生何处暗周游? 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 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 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 为传沦落在江州。

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 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游历呢? 第二句即交代谜底, 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 春天每到一处, 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 告诉大家春天将来临, 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 树头繁花点缀。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 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明丽的春景背后是多么深痛的悲伤。

二、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今冬雪未销

迎雪寒梅有时也会被误认为是经冬未化的白雪, 诗歌的情感可能会因为景物的特点而被人误解, 下面我们看看另一种表现情感的方法。“以哀景写乐”, 无论是诗还是曲, 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 一遇哀景, 则感慨系之, 悲秋之作甚多, 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未免令人厌腻, 乃至形成滥调。以哀景写乐往往给予人强烈的新鲜感。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却转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 所谓的“哀”景, 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 就全然不是悲哀的。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 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并以“老马”自喻, 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 非借助哀境的反衬, 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 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 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 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 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后四句, 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 风格豪放, 气宇沉雄, 令人鼓舞, 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 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前面的哀景反衬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 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 春风和畅, 则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 情景强烈冲突, 哀乐之情趣, 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言景不言情, 作者的目的在于抒情, 在景物中隐藏深深的感情, 达到“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构成“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的无穷意境, 给予人特殊的审美感受,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5.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五

关键词:岛崎藤村,《若菜集》,恋爱诗歌

一、岛崎藤村与《若菜集》

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本名岛崎春树, 生长于长野县, 毕业于明治学院。他是明治学院校歌的作词者, 日本笔会的第一任会长, 帝国艺术院会员, 日本文学报国会名誉会员, 同时他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始终站在文坛最前线的他既是日本近代诗歌的奠基者, 也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因其浪漫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手法, 至今受人敬仰。总之 , 他是一位可与夏目漱石、森鸥外、谷崎润一郎等近代文学巨擘相提并论的文学家。

《若菜集》是藤村的处女作诗歌集, 发行于明治三十年, 共收录藤村诗歌五十一首。藤村以此诗作登上日本诗坛, 并以浪漫主义诗人的姿态迎来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时期。“《嫩菜集》不仅是藤村的‘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 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是一代新诗的先导和旗帜。”正如藤村自己在诗序中所写, “遂に新しき詩歌の時は来たりぬ”, 新的诗歌时代终于到来了。

二、《若菜集》中恋爱诗歌特点

1. 对纯美爱情的向往

在藤村众多恋爱诗歌里, 《初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全诗共四连。第一联描写了“我”与少女的初次相遇。“我和你相见于苹果树下, 香发初挽起, 玉梳头上插, 好一朵美丽的鲜花。”这是一位正值妙龄的少女, 前鬓插着漂亮的花梳, 玉容如花, 楚楚可人。第二联描写两人爱情开始萌芽。“你伸出纤纤素手, 投给我一个苹果, 这薄红的秋的果实, 象征我们爱情的开始。”曾经相遇的苹果林现已果满枝头, 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 爱情在你我之间开始萌芽。第三联, “我”用叹息拂动你的青丝, 那纤纤秀发散发出的清香味扑面而来, “我”好似饮下了一杯盛满你柔情蜜意的酒, 两人享受甜蜜初恋的画面跃然纸上。第四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点明了诗歌主题。苹果园中树荫下是谁踏出了一条小径?不用问, 是爱情。

2. 对官能世界的憧憬

《四袖》是《嫩菜集》里一首著名的恋爱诗歌。在《四袖》里, 藤村毫无掩盖地对爱欲感官世界进行了大胆描写。这首诗以反复重叠的辞格, 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与恋人幽会的情景。诗中出现的男子欲火燃烧, 激情高涨。他先是用温柔的气息撩动恋人的秀发, 继而用滚烫的手掌轻抚恋人的双手, 火热的眼神不由自主落到了恋人的胸前, 滚烫的嘴唇将恋人的朱唇启开……青年男子纵情爱欲, 沉浸在欢爱之中。他不断地靠近恋人, 从气息的触碰, 到双手的轻抚, 眼神的放纵, 最后到嘴唇的缠绵, 气氛变得愈来愈暧昧, 情欲气息愈来愈浓烈。一幅情意缠绵的激烈画面得以完美呈现。

另外, 诗歌前三连均以“とき”结句, 诗人以这种反复排比的方式, 刻画出了男子激烈的官能冲动和渴求爱欲的急迫难耐。表达了向往爱情, 憧憬官能世界之主题。

3. 对世俗社会的反抗

在《若菜集》中, 有大量反抗世俗社会的爱情诗歌。

如《四袖》, 这首诗的创作来源于江户时代的一段恋情, 夏出生于富裕商家, 是一位十六岁的漂亮女孩, 谈过多门亲事, 但未能遇到如意郎君。清十郎受雇于夏家, 两人自由相恋, 不料这段恋情遭到了夏家强烈反对。两人私奔不成反被捉, 清十郎被冠以拐骗偷盗罪名处以绞刑, 夏最后发狂下落不明。

再如「逃げ水」, 这是一段不被世人认同的恋情 , “为了你, 我成罪人也无妨”, “如果没有你在身边, 即使是快乐的天堂, 我也不去。”因为, “对我而言, 比起去快乐的天堂, 我更愿意同你携手走向地狱, 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你。”

又如「望郷」, 这是一首描写破戒僧爱情故事的诗歌。他丢掉宗教修行, 奔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虽然对住惯了的寺院, 对朝夕相处的朋友有诸多不舍, 甚至有些撕心裂肺的痛楚, 但都未消除他对爱情的向往,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情。

以上三首诗歌阐述了同样的主题, 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世俗社会的强烈反抗。诗歌里, 主人公都是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 为了摆脱世俗的束缚, 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 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对当时的世俗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他们为爱抗争, 勇敢无畏, 可谓是爱的勇者。

结语

昭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藤村因脑溢血辞世, 享年72岁。从二十六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在将近50年的创作时期里, 他不负众望, 创作了诗歌、散文、小说、童话、感想文、纪行文等大量作品。特别是藤村四部诗集 (《嫩菜集》、《一叶舟》、《夏草》、《落梅集》) 中的《嫩菜集》至今受人敬仰。《嫩菜集》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作,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大胆地抒发爱意, 歌颂纯美爱情, 肯定官能享受, 反抗世俗社会。时至今日, 无论从欣赏还是创作的角度, 《嫩菜集》都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并予以认真研读的弥足珍贵的诗集。

参考文献

[1]师瑜, 《岛崎藤村论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2]岛崎藤村《日本文学全集/岛崎藤村 (一) 》[M]集英社昭和56年

6.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六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对象,即诗歌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园)、国(国家)。具体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 看“家”、看“国”。

(一)看“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为“我”的观照而附带上了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色彩。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已是暮年,拖着残躯,“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把老骨,无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长莺飞作者无心观看,满眼所及的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晚景凄凉,内心凄楚。

(二)看“彼”。“己”与“彼”,就是诗歌中的主与客。主客互动,从而让诗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 客有时还起着推动主的情感发展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虚拟一个“客”,好让文章不至于单调,如《前赤壁赋》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虚拟的。因此,“彼”可以是实有其人,也可虚拟为之。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宫廷艺人,他的地位与收入,肯定比琵琶女这样的坊间艺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个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龟年在事业上却大喜大悲,以前为歧王演奏、为崔大官员演奏,锦缎珠玉无数,而今只能混迹酒肆,虽倾心演奏,却难以糊口,李龟年内心的失落无望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个人发达了想衣锦还乡、穷困了想寻求温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着“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而今写诗愁知己、做官已无望、飘零独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儿的孱弱把诗人推到了责任的最前沿,自己现在最紧迫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父亲、丈夫的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家, 此时的江南风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个可能片瓦无存的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思念家乡,心在北方。

(四)看“国”。这首诗,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国。杜甫的诗歌,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园、 国家这三个对象。杜甫是一个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国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开元全盛日,仓廪实稻米香;一个是安史之乱,尸横遍野民有饥色。国家的昔盛今衰、辉煌不再令人哀叹。

二、看“景”

“一切景话皆情语”,景的美与丑、暖与冷、乐与悲都是情感的体现。这首诗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机勃勃的暖景、乐景,而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闺阁之事,有怀乡之事,有送别之事,有婚丧嫁娶之事,有家国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说得最多、纠结最多的还是事业。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华横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够成为喜好文艺的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座上宾,之后又成为一心要笼络知识分子的唐肃宗的闲臣, 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诗难有知己,自己的官运早已无望。

四、看“情”

古人抒发的情感,类型繁多, 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 《春日忆李白》《题张氏隐居二首》 《短歌行赠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发友情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最感人的还是诗人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如果“落花时节”没有遇到对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这首诗就只有悲凉,而没有温暖;仅有个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怜惜的感情,这种心底的共鸣很有感染力。这两句的疗效在于两人在倾诉痛苦与失落时, 将其分担与消解,情感的共鸣之后是一种自己并不孤独的释放。 这种情感,仅限于个人的遭遇。

7.浪淘沙诗歌赏析 篇七

肯明斯 (1894~1962) 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诗人。他是一位在诗歌、绘画、戏剧、小说等方面都有成就的艺术家, 但他因为在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而具有深远影响, 并在美国诗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肯明斯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 致力追求一种新鲜的表达方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充分调动和运用了文字本身的各种因素和印刷术中的各种技巧来增强诗的艺术表现效果, 例如, 他的诗中常常只有一两个标点, 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他还经常打破英语单词字母大小写的规则, 人名都用小写, 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用的英文字母小写;或者是杜撰些新词、变换词性等。肯明斯借助他独特的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或是抨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 或是鞭挞当权者的官僚主义及无能, 憎恨挑起战争并从中坐收渔利的政治野心家, 抑或是讴歌青春、春天和一切美好自然的事物, 特别是对童稚天真的世界充满着爱。本文将根据Leech的偏离理论对《初春》这首诗进行文体分析, 旨在揭露作者的主题———孩子追求童真欢乐和幸福, 赞美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 表达了对快乐的永恒追求。

《初春》一诗出自肯明斯的第一部诗集《郁金香和烟囱》 (Tulips and Chimneys) (1923) , 全诗共5个诗节。全诗描写和表现的是:当春天刚刚来临, 一位卖气球的人, 吹着口哨, 一瘸一拐地由远及近, 来到村口, 一群玩各种游戏的小孩, 听到口哨声, 看见那个熟悉的“气球人”, 立即停止他们正在玩耍的游戏, 朝“气球人”跑过去。诗人把孩子们喜爱的充满欢乐、博爱和天真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也表达了孩子们对童真欢乐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下这首诗:

in Just-

in Just-

spring when the world is mud-

luscious the little

lame balloonman

whistlesfarandwee

and eddieandbill come

running from marbles and

piracies and it's

spring

when the world is puddle-wonderful

the queer

old balloonman whistles

far and wee

and bettyandisbel come dancing

from hop-scotch and jump-rope and

it's

spring

and

the

goat-footed

balloonMan whistles

far

and

wee

2 诗歌的文体赏析

文体分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另一种分析方法, 其区别于其他文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体分析以客观为基础。文体分析能深入分析文本中的遣词造句, 对帮助读者解读作品、体验作者的真情实感有重要作用。在《初春》一诗中, 肯明斯一如既往,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偏离” (或称“变异”) , 通过这种“偏离”, 表达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向往, 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整首诗洋溢着春的气息, 描绘了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春日景象, 同时孩童们对童稚欢乐的渴望跃然纸上。诗人把春天和孩子们欢乐联系在一起, 升华了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达与诗人奇特的文体特征是分不开的。下面本文将用Leech的偏离理论对《初春》进行分析, 探究诗人是如何用文体上的偏离来表现主题的。

偏离 (deviation) ,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当中, 诗歌中尤为突出。偏离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而真正第一个使用“偏离”这个术语的人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 (Mukarovsky) 。对偏离现象分类较细致的是英国文体学家利奇 (Leech) , 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偏离存在的意义和作用: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偏离的形式一定与某些内容相联系;⑵作者选取某种偏离的形式一定有他自己的意图;⑶读者能识别出偏离现象, 并能把偏离的形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联系起来。肯明斯创造地大量运用偏离, 赋予诗歌独特的外形和深刻地含义。在《初春》中, 诗人充分展示了语相、词汇等方面的偏离, 在达到前景化效果的同时, 也表达了主题。

2.1 语相的偏离

语相的偏离主要指的是书面中出现的不符合常规的拼写或打印字符的偏离。语相的偏离又包括几个方面, 本文将对文本的外表形式、大小写偏离以及标点进行分析。

首先, 诗歌的外表形式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帮助表达什么主题则需要做详细分析。在《初春》这首诗中, 某些诗句以及某些词之间的间距是变化的。例如:“Just-/spring”和“mud-/luscious”本应该是在同一诗行, 但诗人把这两个词分隔开, 放在两行, 中间只用连字符连接。“Just-/spring”分成两行, 表示季节的更替, 春天刚刚来临, 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春天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景象;“mud-/luscious”则表示一阵春雨过后, 湿漉漉的却带着泥土芳香的大地。“far and wee”是描写“气球了”口哨声的词, 总共出现了三次, 每一次出现, 这三个词的间距都不同。第一、二次字距很大, 象征哨声很远很小, 第三次这三个词分三行, 而且行距很小, 暗示了“气球人”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最后终于来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在诗的第三节的最后, “and, the, goat-footed”这三个词都独立成行, 并且前后各空一行, 这三个词的排列也构成一幅图画, 即山羊腿, 诗人特别突出这个“有山羊腿的”人, 意指他是春天的象征, 也象征着“潘神”, 带来欢乐的神。这些巧妙的安排都从侧面反映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向往, 对欢乐的渴望。

除此之外, 字母的大小写偏离也是肯明斯诗歌的一大特色, 他常常不用大写字母, 题目、诗行开头, 甚至连经常需要大写的“I” (我) 和自己的姓名都是用小写。《初春》这首诗歌也不例外。在整篇诗歌中, 只有两个字母大写, “Just”和“balloonMan”。大写字母“J”强调春天刚刚来临, 而“M”则暗指“气球人”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由最初的很小的一点变成了一个大人物, 站在孩子们面前。对于孩子们来说, “气球人”是欢乐的象征, 他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 而且有着山羊腿, 象征着游戏和音乐之神“潘神”, 所以孩子们一听到“气球人”的哨声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他, 这充分说明了孩子们追求童稚欢乐的渴望, 呼应了主题。而小孩的名字用的小写, 甚至是连写, 尤为生动形象。名字小写说明他们都是小孩, 都是稚童, 天真烂漫, 就如同刚刚到来的春天那样, 有着最纯洁的最自然的童心;名字连写, 在语相上, 我们就能联想到小孩子手拉手或肩并肩, 蹦蹦跳跳朝“气球人”奔去的样子, 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纵观整个诗篇, 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没有标点, 即说明诗人意犹未尽, 不仅推动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兴趣, 还象征了孩子们永恒的追求春天的意念以及孩子们对快乐的向往。

2.2 词汇的偏离

如果说语相的偏离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享受以及新鲜感, 那么词汇的偏离则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孩子们渴望得到永恒的快乐这一主题。根据利奇 (Leech) 的观点, 有三种构词方式:词缀构词法、复合构词法以及转换构词法。在《初春》这首诗中, 用的最多的就是复合词, 比如mud-luscious, puddle-wonderful, goat-footed, hop-scotch, jump-rope, balloonman, eddieandbill以及bettyandisbel。其中大部分复合词都是文学家们创造的新词。马克斯曾说过:“这首诗直逼精华部分, 好像只有孩子才能做到。” (1) 肯明斯创造的这些富有想象力的合成词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认为是一个孩子的语言:mud-luscious形象地反映了春雨过后地面既潮湿又带有泥土芬芳的状态, puddlewonderful则表明了孩子们玩耍的心情, 他们玩得很高兴, 即使是在湿漉漉的泥土中, 但是也抑制不了春天带给他们的欢乐, 可见孩子们对欢乐的向往。理查德?肯尼迪认为这些复合词是孩子们享受的自然状态, 但大人们并不喜欢这种状态。Marbles, piracies, hop-scotch, jump-rope等词都是说明所玩游戏的名称, 显而易见, 这些游戏只有孩子们才比较热衷, 描绘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欢快的形象。

游戏名词比较突出外, 诗人对于小孩的名字的设计也别具匠心。除了名字都用小写字母外, 还用了连写。名字小写, 暗示了拥有此名字的人的身份是孩童, 也同时象征了孩童的稚嫩, 天真无邪。名字的连写就比较形象地刻画了孩子们跑向“气球人”的动作和状态。“eddieandbill”“bettyandisbel”这两个词中包括了四个小孩的名字, 分别是eddie, bill, betty和iasbel。诗人故意把小孩的名字连写, 给读者一个印象———孩子们是手牵手或肩并肩的, 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特点。“isbel”中好像缺了个字母“a”,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也许是孩子们太喜欢“气球人”了, 一听到哨声, 就奔向他, 太急切了以至于大家都撞在一块, 成为一个整体了, 这才导致了名叫“isbel”的孩子的名字书写中少了个字母。这一幕充分传达了孩子们的形象———天真, 无邪, 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童稚欢乐的向往。

为什么孩子们会追寻“气球人”的脚步?那是因为“气球人”是快乐的象征。诗人给“气球人”安上了山羊腿。在希腊神话中, 牧羊神“潘神”是带有“山羊腿”的神, 他也是音乐和游戏之神, 于是“气球人”便成了快乐的象征。理查德?肯尼迪说过:“气球是带给孩子欢乐的使者, 气球可被认为是潘神的象征。” (2) 加里?兰恩认为气球人是“潘神”所要表达的精华。拉什沃斯?基德尔曾提到:“气球仅仅只是春天来临的标志, 同时也是孩子们在一堆脆弱的玩具中快乐的所在。” (3) 在我看来, “气球人”能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气球人”是对卖气球的人的称呼;第二, “气球人”是气球与人的结合点, 因为人的手上或者人的头上有很多气球;第三, “气球人”是春天和欢乐的象征, 因为气球五颜六色, 象征着春天的五彩缤纷, 也是快乐的使者。就是因为“气球人”的哨声, 才吸引孩子们迫不及待奔向他, 奔向快乐的源泉。从另一个角度看, 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也暗示着他们对自然、对快乐的向往。

“气球人”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个年长的、古怪的、有着山羊腿的人。复合词“goat-footed”不仅刻画出了“气球人”的特征, 也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追求童真的快乐。在希腊神话中, “潘神”, 是有着“山羊腿”半人半神, 是欢乐的象征。“潘神”不仅会欣赏音乐, 也会创造音乐。在此诗中, “气球人”与“潘神”有着共同点———带去欢乐的能力。

这些复合词都不是诗人随意创造的, 而是带着一定目的性的、想要它们传递信息去创造的。有人说过:“所有的偏离都是为了达到突出的效果。”诗人巧妙地玩了把文字游戏, 却也悄然凸显了主题, 可见肯明斯的高超技术。

2.3 修辞以及音韵

从修辞角度来看, 诗人在诗中使用了拟声、借代、押头韵、重复等修辞手法。出现三次的“wee”中字母组合“ee”发的—i—的音, 这个长元音就仿佛是“气球人”的哨声, 形象传神, 而“hop-scotch”和“jump-rope”中的清辅音—p—和—k—, 读者发音时语速比较快, 声音清脆, 揭示了游戏的玩家是一群稚嫩的孩子, 我们仿佛看到小孩子们正蹦蹦跳跳奔向“气球人”, 欢快而活跃的情景。此诗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修辞就是借代。“marbles”、“piracies”、“puddle”等都是以游戏的名称代替游戏, 增加诗歌的趣味性, 也突出了孩童的身份。诗人以“气球人”代替欢乐的使者, 更是锦上添花, 升华了主题。押头韵也是不容忽视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一节中, “luscious, little lame”三词都是以边音—l—开头, 形成了头韵, 读者朗读时能朗朗上口, 仿佛孩童的读书声, 也增强了三词的联系, 进一步加强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最能证明重复修辞手法的就是“whistles far and wee”这一短语。在诗中重复了三次, 可每次出现有重复之处, 比如发音的一致性, 说明“气球人”的哨声不绝于耳, 始终刺激着孩子们向他奔去, 这就充分显示了孩子们对童真快乐的渴望和追求, 对春天的向往;三次的不同点就在于每次出现词与词间距越来越窄, 造成孩子们与“气球人”距离越来越近之感。总之, 肯明斯在诗中运用的所有偏离都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目的的。就如迪克斯特 (Dixit) 曾经从语料库详细研究肯明斯的诗, 最后得出结论:“肯明斯诗歌的偏离现象绝非具有随意性;相反, 这些偏离现象是具有系统性的。” (4) 在《初春》这首诗中就是为了表现孩子们追求童真快乐这一主题而服务的。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文体学分析完全适用于诗歌的分析, 它能很好地覆盖和凸显诗歌创作中的的各个要素, 进而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通过对肯明斯的诗作《初春》 (“in Just-”)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他的诗歌不仅形式新颖、丰富,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而且传达深刻的思想意义。诗人所运用的语言偏离的技巧都是为了最大化地表现主题, 因此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完美融合, 让读者在诗人创造的环境中更好地解读作品。在《初春》这首诗中, 诗人用了大量的偏离手段, 自然而又生动地向读者传达了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和期盼, 以及对童真快乐的渴望和追求。不愧是诗坛一大奇才。

参考文献

[1]Dixit R.Patterns of Deviation in Selected Poems of E.E.Cummings[M].Unpublished M.A.dissertation, Lancaster Uni-versity, 1997.

[2]Kidder, Rushworth M.E.E.Cumming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3]Lane, Gary.I Am:A Study of E.E.Cummings'Poem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6.

[4]Leech G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 1969.

[5]Marks, Barry.E.E.Cummings[M].New York:Twayne, 1964.

[6]何功杰.英美诗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7]黄世香, 韦琼软.肯明斯第63首诗 (Listen) 的文体赏析[J].百色学院学报, 2010 (8) :103.

上一篇: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下一篇:病历质控季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