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一
教材说明:
26将相和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
2.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
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形成、发现、价值。
三、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1.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说奇异之处。
(出示琥珀插图)这就是那块奇异的琥珀,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结合插图,做填空练习。这块琥珀是( )的,一个( )一个( )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 ),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 )。
师:你觉得这块琥珀有何奇异之处?
生: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非常罕见。
生:从“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清清楚楚”“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这块琥珀保存的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师:那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意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2.理清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
惊叹之余,老师有一个疑问,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段,找出答案。生交流,小结:形成松脂球、形成化石两个阶段。
3.找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师: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自由读1~9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小组讨论。
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天气炎热、松树(松脂)、苍蝇和蜘蛛。
师:文中几处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从这3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暖暖地照着、照得火热、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3句话吗?
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大家读3~4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小苍蝇当时很快乐。
师:你从哪句话读懂的?
生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生2:我读出了小苍蝇在精心打扮自己。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还是一只爱美的小苍蝇。谁能把自己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句子、指生评价。
师:作者抓住了小苍蝇的什么来写的?
生:动作、外形。
师:是啊,作者通过描写了它的动作和外形,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苍蝇。那蜘蛛又是怎样出场的呢?出示第5段,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蜘蛛很想吃掉小苍蝇。
生2:蜘蛛的动作很小心,生怕惊飞了小苍蝇。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2:慢慢地、小心地。
师:你能把蜘蛛的小心翼翼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3:读句子。
师:蜘蛛一心想吃掉小苍蝇,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第七段,指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理解。
师:怎样理解“刚好”这个词?
生:正好,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师:如果早一秒钟会怎样?
生1:松脂只会包住小苍蝇。
师:如果晚一秒钟又会怎样?
生2:可能蜘蛛已经把小苍蝇吃掉了,只有蜘蛛包在松脂里。
师:是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蜘蛛刚要吃掉小苍蝇的一瞬间,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包住了这两个小东西。如果只有一滴松脂落下来,能形成松脂球吗?
生齐答:不能。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句子。
4.看板書串联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5.分析成化石条件。
师:松脂球在各种条件的巧合下形成了,要成为化石还需要什么条件?大家自由读11~12段,找一找答案。
生1: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你能把表明时间的句子读出来吗?
生2: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松树林淹没了,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我们把这些变化称为“地壳运动”。(板书:地壳运动)
6.说形成过程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在各种条件的互相影响下,这块奇异的琥珀终于形成了。你能看着板书简要介绍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生述说。
出示6幅图片,看图再来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7.说价值
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出示句子(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什么是“推测”?
生1:就是推想、猜测。
生2:根据已知的东西推理不知道的东西。
师:在本文中指根据什么去推测什么?
生:在文中指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去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你读懂了文章。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四、谈收获
学生交流。师总结。
五、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参考文献:
李江彦.大雅鉴藏系列:人鱼的眼泪·琥珀[M].重庆出版社,2007.
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三
第二课时
2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出示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指导。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1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探究:a.“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2汇报;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将相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和爱国↓↑廉颇负荆请罪和(勇于改过)26课《将相和》生字新词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4.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编号:47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和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进程:
一、复习检查 指读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一段。
⑴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爱听()。⑵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⑶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学习第二段。
⑴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指导朗读。
②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指导朗读。
5.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第二课时(下)
⑵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引读第10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⑶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总结。布置作业:
1、造句: 疏忽„„ 顽强„„
6.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六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学生就能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首先,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重视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老子以长者、智者的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朗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完成学生活动卡。(出示学生活动卡)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
3.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物品质,下面让我们共同去品词析句吧!
二、品读析文,感悟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孔子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为什么仍要拜师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
(3)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自己再读第1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5)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
导入:请同学们根据阅读要求用心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1)这一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结合书上的内容,自己体会词语的意思。
(2)读文、勾画、理解、交流。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和“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几个月后才走到洛阳”进行对比。让学生粗浅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可以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师生互动: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倦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想象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如此艰辛,为什么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从中你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对话。
①课件将“迎候”和“等候”词语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教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印象?将“等候”和“迎候”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②出示“你是——”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
③课件将“拜访”和“拜见”词语变红,区分“拜访”和“拜见”,说说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
④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3.学习第3自然段。
师:老子是如何传授孔子知识的?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联系上下文体会“毫无保留”“传授”的意思。
(2)说说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重点通过“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通过“毫无保留地传授”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请教”是什么意思?“随时请教”呢?对“毫无保留”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学习第4自然段。
师:通过对第2、3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播放人们纪念孔子的视频。)
师:后人很佩服学识渊博的孔子和老子,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5.再读全文,再感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走近孔子 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
2.小组交流搜集的名言。
师: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3.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4.做一做“孔子书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课后积累和学习的欲望,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4.体会作者言辞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题目名为“出师”,作者阐述出师的理由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
2.前五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小结:全文围绕“出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个自然段先对“出师”后的国内政事提出建议,然后说明出师理由。
3.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在出师前提出哪些建议?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4.课文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阐述出师理由的?
二、合作探讨,析读课文 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1.课文开篇先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并且感到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这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4.课文三四段列举了哪些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这两个段的关系是什么?
5.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前文对宫中府中做好周密安排,举荐贤臣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提出亲贤远佞的主张?
第一部分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提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你能找到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写这些事有什么作用? “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五月渡泸”、“出师伐魏” 2.课文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第二部分小结:课文第二部分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之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为了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三、字斟句酌,体悟深情
课文结尾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看来作者出师的心情非常复杂,再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和我们对历史上诸葛亮和刘禅的认识,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心情? 说恩情——先帝知遇之恩
表忠心——尽忠刘氏父子
谈忧虑——对国内对国外
课文中能表现诸葛亮与刘禅长辈对晚辈情和君臣之情的地方是什么?
长辈晚辈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责
课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的作用: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械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小结:《出师表》是一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至情名文。文中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之人的殷切期望。文章不但导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语气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深情。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谓之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
四、课堂练习五.拓展延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多少?
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
后代有大量赞美《出师表》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抒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陆游《武侯书堂》
作业:
8.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八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wéi ɡǎn chèn shān sì yǎn ɡōu zhōu ruì shì
()()()()
tè shū zhòu jiànɡ pí láo zhàn lán fēnɡ lì
()()()()()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犁()球()裸()村()
黎()救()棵()衬()
载()喘()砍()舒()
栽()瑞()吹()殊()
三.多音字组词
泡:pāo()挣:zhènɡ()勒:lēi()
pào()zhēnɡ()lè()
挑:tiāo()看:kàn()圈:quān()
tiǎo()kān()juàn()
四.写出下列近义词
锐利——()清脆——()希望——()饲养——()
灵活——()鲜艳——()弥漫——()气息——()
神情——()猜测——()机灵——()踪影——()
欢快——()寻觅——()救援——()恢复——()
努力——()放弃——()观察——()迅速——()
离开——()触摸——()挑战——()忠心——()
温和——()忙碌——()愤怒——()狡猾——()
五.写出下列反义词
喜欢——()清脆——()希望——()产生——()
陡峭——()灵活——()常常——()机灵——()
乖巧——()危险——()喜欢——()顽皮——()
柔弱——()寻觅——()努力——()放弃——()
迅速——()偶然——()罪过——()忠心——()
小心翼翼——()挑战——()安静——()
忙碌——()愤怒——()狡猾——()不知所措——()
六.词语搭配
1()的小爪子 ()的头巾 ()的外衣
()的衬衫 ()的眼睛 ()的嘴
()的目光 ()的石壁 ()的`小生命
()的水 ()的鲜虾 ()的小眼睛
()的天空 ()的天空 ()的翅膀
()的工具 ()的事情 ()的故事
()的呼气 ()的脚印
2.()地试探 ()地挑开 ()地拦住
()地来回走动 ()地闪开 ()地吼叫
()地注视 ()地露出 ()地抓住
()地笑 ()地赶回来 ()地躺着
()地说
3.()羽毛 ()救援 ()阳光
4.()念头 ()海峡 ()大海
七.背诵段落
1.根据《翠鸟》课文内容填空。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________________。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上的羽毛____________。腹部的羽毛________________。它________,一双____________下面,长着_____________。
2.背写:“积少成多”中的背一背
《清明》唐_______
9.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九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9,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先想再说,最后完成课上练习。自主练习: 4-9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题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解题思路,自己解答。第5题:弄懂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6题:小组内互相竞争,看看谁说得最多最快。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解决。
第7题: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先让学生弄懂题意,然后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打算选择哪一种草皮?为什么?
第三课时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练习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指名回答。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15×4)×10=15×(□×□)(125×8)×5=□×(□×□)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⑵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
十、整百、整千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简便算法的应用。
2、自主练习第4题 解决实际问题
3、自主练习第5题 解决实际问题
10.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
[教学要点]
通过讨论,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端一盆梅花盆景置于讲桌上)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认为这一盆景很美,但我想问一问,你们知道它生长了多少年吗?答案是十二年。十二年呀!作为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梅树,十二年的光阴却长成了这个样子,你们是否还觉得它美呢?难怪作者面对病梅是如此愤慨了。
二、具体研习,突破难点
提问:己亥杂诗两首诗(五、一百二十五)所体现的感情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一为显示不甘退伏,憧憬未来的献身精神;一为表达变革现实的愿望。
提问:哪一首可为课文作注释?为什么?
明确:第二首。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作者“疗梅”,使天下“病梅”“复之全之”的呼唤。那么作者这一追求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改革现状的愿望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呢?让我们再一次细品文章,从中找出解答。
提问:文章篇名为《病梅馆记》,文中写的又是“病梅”,为何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明确:文章是以梅喻人,借梅议政,寓意深刻。
提问:那么,梅喻的是何人?文中还有哪些寓意?
明确:梅,即人才。病梅,喻受摧残的人才。文人画士,喻封建统治阶级。鬻梅者,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提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梅的产地、数量和长势?作者引用“或曰”几句有何作用?为何要说“固也”?
明确:一个皆字,即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丛丛梅林皆生发”“江山代有才人出”。
“或曰”几句影射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材。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里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提问:为什么要用“曲”和“直”,“疏”和“密”,“欹”与“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点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真、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
提问:“绳梅”夭梅”病梅”等一系列举动。“疗梅”的措施和愿望,又各有什么寓意?
明确:夭,象征新生力量遭扼杀;病,象征人才被摧残;绳,象征人才被钳制。夭的结果是病,使夭和病的是绳。绳才是文人画士之本意。几个字写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扼杀,尤其是“斫、删、夭、锄、遏、养”六个动词的连续运用,更是精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统治阶级的毒辣手段和邪恶用心。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斫”字揭露了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的钳制。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襄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他。”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⑤如永始去。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蠢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⑦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以下二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
用心
爱心
11.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十一
案人教版
一、导入新,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根据自己对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基础知识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学文悟情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堂练习】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s版全套教案11-24
S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08-10
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百花园五》教案-精选文档10-08
小学语文s版课文11-25
小学语文s版课本古诗08-29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总结10-16
小学语文s版5年级下册09-30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词语积累10-06
语文S版小学语文说课稿部分整理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