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2024-07-2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7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一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几种教学方法论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词语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的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

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

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

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知,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譬如:苏教版第四册的《狐假虎威》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通过这句话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不少课文中都有,这就需要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在我们的言谈习惯中,还有这种情况,有些词语后面的话,往往就是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或说明。

例1:“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自相矛盾)

例2: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课文的第五节有这样一段话:“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的叫着,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只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类似的情况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这就为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提供了条件,成为可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和其它阅读能力一样,绝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靠阅读训练,靠参与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重在训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强化训练意识。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满堂灌”的做法,把训练变为自觉行动。在备课时,教者就要考虑好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把他们作为例子,用来训练培养学生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能力。 《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骄阳似火”、“惊淘拍岸”等词语就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此,上课没有必要讲这些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从书中找出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再让他们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说给同学们听听,从哪找出来的。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作为教者要熟悉教材,哪些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应从哪些地方去了解,要了然于心。这样走进课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导学生。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而自己却不知道究竟从哪些方面理解,那教师的主导作用便等于零。

其次,一些重点词、关键词,要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当学生看不出来,或看得不全面,教师要作正确的引导,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促进思维。教者应该让学生反复去阅读课文,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其含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促进思维。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充分读书。多数词语联系上下文是容易理解的,但有的词语一下子看不出来,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悟中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景的体验,使感悟水到渠成。教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没有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景去启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老师是很有耐心的充满情趣的,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悟。

总之,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做到文章前面所说的几点外,还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读整本的书,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并在”博览群书"中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易一能力,使之默化为学生个体的一种内在的阅读能力。这不仅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中华之崛起的希望所在。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二

一、结合语境, 前后勾连

1. 对文章的具体句子进行理解时,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

具体语境中来辨析, 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 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如《故乡》中的一句,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他们”指谁?前句有交代, 是“我往常的朋友”, 这句话是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 只要明白了“他们”指谁, 我们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仅是字面所指, 更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 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 对自己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如《阳光是一种语言》的句子“可这一切, 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 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 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 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 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 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 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 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又说“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 为什么?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是指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

“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是指对人的影响又是切切实实的。

2. 探寻言外之意。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 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 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 “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要回答好“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 合身分, 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 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这一问题, 就必须先弄懂“大方”“合身分”和“贱”这三个关键词表达的隐含意义。显然, 句子中的“大方”“合身分”和“贱”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所以, 这句话的含意就应该是:客气是一种诚意, 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 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3. 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 分析其结构, 如果是单句, 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 先找准其第一层, 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后来这样办了,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惟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 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语是“伟人”, 即托尔斯泰, 谓语是“埋葬”, 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

二、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理解句子, 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 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 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通读全文, 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是正确解答句子含意的基础。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乍一看, 这句话没什么深意, 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 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如:

突然, 一切一切, 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 蝉声没了, 人声没了, 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 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三、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关键词, 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古人讲究推敲炼字, 今人也注重词语运用。很多精妙的语句, 往往是作者采用了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最能传情达意的形容词儿神韵倍增。因而抓住句中优美精当的关键词语, 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目的。如《散步》中的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 (人到中年,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四、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 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都一定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辨析修辞手法, 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解答这道题, 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 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 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角度看, 这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的“这”, 他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 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巧妙精彩的修辞手法, 是平凡的语言亮丽夺目。赏析修辞手法, 首先要注意区别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碧玉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 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我入学之后, 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 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 她应当偏爱三姐, 因为自父亲死后, 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 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 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 她挣扎着, 咬着嘴唇, 手扶着门框,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强调了三姐对于母亲的重要性。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 为子女着想。

五、赏析灵活多变的句式

句式的变化, 会引起语句内容、语气、情感的细微改变, 产生的表达效果也就会发生改变。因此, 从灵活多变的句式入手, 也是语句赏析的有效途径。如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使用了设问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起一般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或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此外, 句式长短相接、骈散相融, 也会受到别样的表达效果。

六、赏析深邃的哲理意蕴

读文章时, 总会读到些发人深省的语句, 它们如同一朵静美的睡莲, 散发沁人的幽香, 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我们可以从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入手, 赏析精妙语句。赏析要联系全文内容, 贴近作者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其深层含义。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不能断章取义, 脱离文本, 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题内容, 要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

七、联系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 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 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黢黢的一团从高处往下掉时, 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 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 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 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 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句反应了“我”对男孩子伤害小鸟的恶劣行为的痛恨和愤怒, 以及我对小鸟的同情和怜悯。

八、揣摩修饰语

理解句子的含意时,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 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 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例如: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中“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的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关键的修饰语“深处”与“悠远”。

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呢?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 然后再结合文章整体理解, 即可整合出答案: (1) 我的童年记忆 (“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 ; (2) 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 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 ; (3) 宇宙意识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 (4) 生命感受 (“早在我们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

3.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篇三

一 、让学生明确要体会的是什么

首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如:《长征》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字面上讲的是长征路上有很多山山水水,红军都不怕。但句子所蕴含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只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了“体会句子含义就是要体会句子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这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

二、让学生掌握体会的方法

其实学生感到体会句子难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样去体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1、抓住关健词的方法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的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争论”这三个词想一想,它们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弄清词语意思的基础上

2、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中“小梁,别浪费东西了。”这句话学生往往只会孤立地从句子本身去思考,因此,难以体会到句子深刻的含义。如果引导学生把句子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想:老班长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他为什么拒绝喝鱼汤?学生很自然就能体会到:老班长在牺牲前还坚持把鱼汤让给同志们,一心想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3、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想的话,台湾刚刚光复,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许多台湾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他们重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中国”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同胞之口,那种真挚的情感,学生能从句子的语气中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从而激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文章思想内容,要注意这句话是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现,跟上下文有什么联系?通过教学实践,理解句子的含义,常用的方法可归纳约三种。

一、分析法。

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如《长城》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抓住“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些动词,让学生明白这是因触景生情而展开的自然联想。这一段,“凝结”是重点词。长城由什么凝结而成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凝结而成的。)为什么?(因为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2、条石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3、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4、山势“陡峭”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修筑了这样艰巨伟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二、归纳法

主要是领会句子中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如《詹天佑》中有一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教师可提问,“遇到困难时,詹天佑怎幺想?”“为什么要这样想?”“修不好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如铁路修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失掉信心。”“如修好会有什么结果?”(可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又可以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所以,“詹天佑怎幺想?”“这句话表现了

三、引申法

4.小学语文怎样理解句子含义 篇四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通过阅读不仅要学会理解单词和短语以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学习并组织表达思想,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新课程中提到的语言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感是指语言感知的整体感觉,或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把握语言的能力的过程中,应力在读、停顿、节奏、语调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学生具有了敏锐的语感,那么在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必将大大提高。比如:在学习叶圣陶《荷花》时,句子第二段的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引导阅读的。第一步:理解荷叶的“挨挨挤挤”,荷花是“冒”出来的,反映了荷花其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展开、饱胀、破裂”这些关键词进行阅读和理解。第二步根据词语进行想像,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荷花满堂的画面,自然就将喜爱的赞美之情通过读而表达出来。教师可利用各种形式的阅读,加上动作读,配乐朗诵,游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关键词,并理解段落的含义。

二、教会学生基本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学生应该首先在一个文章中找到此句,并且将句子进行通读,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阅读简单的句子,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有些句子并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学中,一般使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比较难理解,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杏儿熟了》中有一句:“我不知道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意味着什么?是奶奶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联系上下文读,原来奶奶看杏儿多后很高兴,明明知道杏儿无数也让我去的数,这里的奶奶不单单是笑我“傻”,通过最后的分析,知道奶奶同时是笑杏儿多。所以,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到明白其中的意思,是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 利用演示动作来理解。一些句子有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如《瑞雪》的最后一句:“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通过让学生动起手来,将这句话演示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雪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理解。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例如写风景的场面,一般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的风景去理解。比如,在三年级《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只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场景,便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可以想到春天、春草、春日等类似的镜头,脑海里立刻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自然可以进入到的句子的意境中去。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方面的训练

为了鼓励学生积累了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可以通过综合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意义。比如四年级的《蝴蝶王国》:“每天,太阳一出来,就可以看见数不清的色彩斑谰的蝴蝶,在树林花丛间,山石溪水边,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绿草和野花全遮盖了,真像仙女从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根据课后要求学生理解句子下划线和波浪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说的是蝴蝶有多美丽。然后,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尝过的其他方法来理解。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用学习比喻句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关键词来理解;部分学生则是以想像的方式进行理解,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动作法来理解,思维就一下全部打开了,学习的任务则在一种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至实际上理解句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一个句子有时候是可以有几种方法进行理解,主要是看你的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如果效果不好的时候就换另一种方法去尝试,而有的时候则是要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五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选文绝大部分是散文作品,抒情、说理(哲理)、叙事性的散文都有。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散文作品的特点及阅读规律和技巧的掌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更有效率地提高成绩。

散文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看法、认识、情感等;所谓实,是指散文借以表达情感的人、事、景、物等。情感的表达一般来说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借助于对一定的人、事、景、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抓住了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行文中比较准确地找到与主旨有关的语句,从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主旨。

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点要求是:理解: 词语 句子 分析综合: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层次 归纳中心

鉴赏评价: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本次我们将就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进行辅导。主要有三项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总结解题规律。

一、词语理解考点解说

重要词语含义深邃、丰富,通常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分析时应该结合重要词语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主要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隐含义、修辞义等。

坚持“词不离句”是最基本原则。

规律总结:

1、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

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2、对隐含义要注意结合词语本身的特点和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进行理解。

3、对修辞义要结合语境进行还原。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解答的时候要符合词语的词性特点,名词要答成名词性的,动词要答成动词性的。

例题分析 1: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1、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不屈从权势的精神。

【解析】本题属于隐含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也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最终的答案要作出完整的表述,还是要表述成“是指一种„„的精神”的规范表述。

2:

⑴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

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14“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

【解析】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依照常理,“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那么“尽量地吞咽”就是尽情地享受和欣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特别喜爱春天。

二、句子理解考点解说

理解重要句子主要体现在几类句子中:

含义丰富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类句子:

观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感悟议论句等。

规律总结:

1、单句,从主干入手。必须做好梳理工作,去芜存精,抽取出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的构成,才能有效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2、复句要注意从句间关系入手。当重要句子以复句形式出现时,把握分句间的关系成为理解句子含义的一把钥匙。

3、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分析修辞意。如果是比喻,应该将喻体还原成朴素的句子。

4、总的原则是要从整体出发,结合主旨,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例题分析: 1: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14.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解析】这是一个倒装的对比关系式的假设复句,这类假设复句的中心意思在表结果的分句上。因此,作者的表达意图是用最美的文学作品(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作对比,突出张家界之大美。试题考查目标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因此,答题的重心应抓住第一句,同时注重对比句的作用。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

(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分析其修辞义是核心。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三、高考追踪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要注意转换成朴素的语言:“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参考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例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22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而,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的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4“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解析】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依照常理,“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那么“尽量地吞咽”就是尽情地享受和欣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特别喜爱春天。再考虑到下文对春天的等待,可知这句话强烈地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因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已经远引。

(2)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的春光”。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综合能力。

“我不信了春天”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寻春不见春之后,自然而然突出了作者内心对春天迟迟不来的怨望之心。这就使下文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见强烈。这种手法叫作欲扬先抑。

解答第一问时一定要依据原文内容对原因作具体解释,从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可以概括出原因。解答第二问时一定要注意照应“一日的春光”。

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

【答案】 作者认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海棠虽然无香,但红得“乐而不淫”,白得“哀而不伤”,绿叶掩映,秾纤适中,充满青春活力。)

解析】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这句话在文章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内容,会发现答案就在第

10、第 11 两个自然段中。从中提取喜爱海棠的原因,主要应该从对海棠的评论中去寻找。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答案】 “一日的春光”烂漫、娇艳,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解析】两个小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解答第(1)小题,需要寻找对“一日的春光”进行评论和赞美的文字,并从中抽取出喜爱这一日春光的原因。据此,可知答案在第

11、第 14 和第 15 自然段。从这三段中抽取相关内容。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答案】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苦。

6.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六

——紧扣语境,挖掘“情”“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臵。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节选自龙应台《目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答: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答:

1.理解词语含义(1)基本要求

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其在文中的含义。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2)基本方法

①审视词语:一看其自身(内部),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②理解语境义(情景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记住: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它也可以变式为理解、分析或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词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为此要考虑形象性作用(词语运用的修辞及其他表达技巧),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答题套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词语的语境义+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对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理解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要“一把握”“四注重” 标题(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题目)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题目)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门的文章部位之一,对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如何解答“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这类试题呢?

1.把握解答的总体原则

(1)弄清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题目)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题目意思。

②看命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题(题目)的方法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题目)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题目)类试题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

2.答题“四注重”

从理解标题(题目)含义角度看:

(1)注重分析标题(题目)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特定义指标题(题目)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题目)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题目)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使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

(2)注重分析标题(题目)“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表层义指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题目)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上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题目)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从分析标题(题目)作用看:

(1)注重结合标题(题目)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2)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题目)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边练边悟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 范烟桥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答:

一、掌握高考常考的三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土灶是生命的中心,乡村的统领。也因为天冷,我总会和哥哥们围着土灶吃饭,仿佛是个盛大的仪式,不论炭火和柠条混合的气味怎样刺鼻,我们都显得很“欢庆”。待母亲洗完锅,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父亲摆开“阵势”挣着笤帚,我们又守在土灶旁,有站有坐,有说有笑,不时地添着柠条、水桐树枝、高粱秆,噼噼啪啪„„火星常会溅到我们的头上、身上,火光像个放映机,忽明忽暗,窑洞就是银幕,跟着忽明忽暗。那种其乐融融的样子,一直在我心中。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挨饿。在快要熄灭的炭灰里,放入三四个土豆,待小木棍翻过两三次后,“美餐”就来了,再夹点咸菜,更有味儿。有时还不过瘾,就烧一两个玉米棒子,火候掌握得不好,翻得不是时候,不是烧焦,就是夹生,但我们不管这个,就抢着“品尝”了。其实每个人并没有吃多少,吃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祥和,一种精神的支撑。

进入腊月,那就是土灶最忙的时候。家家户户要臵办年货,我家显得更忙,杀猪、宰羊、烧肉、蒸糕、压粉、做豆腐、炸丸子、酿黄酒„„我感受到了土灶的古朴、温情和神圣,真有种信仰的力量,令乡亲们充满敬意。它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是无形的,它让我们凝神,面对袅袅炊烟和氤氲热气,懂得了淡泊、满足和感恩。“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我不能像白居易那样漂泊,到头来客死洛阳。如今,我生活在一座没有疗方的城市里,精神的归依还在纯朴的故乡,土灶、土炕、土窑、土院、土墙、土路、土地„„(节选自梦野《怀念土灶》)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节选自叶延滨《听雨》,有删改)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答: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句外意”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节选自阎连科《说村落》)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

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下面三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理解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到岷江正当时。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作堆花小檗。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摁着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人们在世界上都力图明白,而我宁愿常常感受很多的不明白。

(节选自阿来《达古的春天》)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只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理解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节选自叶德成《江南春》)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地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三)从句外相邻、句外主旨层面理解其丰富含意(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未名社是在一间破小屋子里,其骨干就是素园。(编者加)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节选自鲁迅《忆韦素园君》,有删改)6.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答:

很多句子自身含着一层意思,但如果从它的外部语境看,又有着另外一些意思。这外部语境主要有:

(1)相邻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等。

(2)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句子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含意,主要指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因此,从句子外部语境看其含意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想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意。这里,特别强调作者思想感情这一层面的含意。有时,试题所给句子与文中某个人物相关,我们往往会答出它表现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之意,但有时又会忽略作者借这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理解句子情感这一层面上,要把“两个人”的感情都考虑到: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

答案精析

(1)“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表面是写车子开走后,街面的空荡无人,实际是抒写“我”只能目送儿子离开却不能进入儿子内心世界的失落、落寞的心情。题点突破 散文阅读 边练边悟

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Ⅱ

1.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温饱是最大的事,乡村中的许多事都是围绕着温饱而来的,人们通过土灶做出饭菜,维持着生命。同时,土灶也是一家人的中心,将一家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3.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

4.人们总是力图探清未知世界,而我更希望感受大自然的神秘,领略未知世界的独有魅力。5.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拼命工作,这种透支身体、透支未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给自己享受生活的时间。②人心浮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人生处处皆美景。

7.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七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2/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少爷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5/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6/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7/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的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成语故事

1.“响遏行云”,“响”,声响;“遏”,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2.“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3.“邯郸学步” 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4.“舍本逐末” “本”是指庄稼和百姓,“末”指的是君王。──“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课外书屋

1.歌颂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2.动物文学作家作品: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日本作家椋(liáng)鸠

上一篇:农民工清欠建筑市场执法自查报告下一篇:消防安全九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