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2024-10-27

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精选4篇)

1.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篇一

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2.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篇二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 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答案 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解析 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 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答案 B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 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 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解析 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 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 D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

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答案 B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 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答案 C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 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答案 D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解析 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答案 B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 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答案 D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解析 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 C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 C项,“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答案 C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解析 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答案 A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

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解析 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答案 D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 B项,“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答案 B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解析 C项,“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答案 C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解析 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答案 C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3.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篇三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 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答案:B 解析: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进士不是生员。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两旁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沐浴更衣,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答案:D 解析:“沐”为“洗发”,“浴”为“洗身”。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答案:A 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D.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答案:D 解析:“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D.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答案:D 解析:“也指大臣升官”错,践阼无大臣升官的意思。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答案:C 解析:“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D.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答案:A 解析:秦始皇之后,“制”是帝王颁布法令的专用文书。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答案:C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答案:A 解析: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 解析:“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 解析:“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 解析:“‘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4.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 篇四

1、称“榨菜”为“榨”是因腌制过程中榨去水分是一道重要工序。

2、成都的市花是芙蓉花。

3、汇入大西洋最长的河流是亚马逊河。

4、普利策奖是新闻、文化方面的大奖。

5、黄酒名品“加饭酒”的产地在浙江。

6、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

7、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

8、菜汤上浮着一层油会使菜汤凉得更慢。

9、《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

10、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浮游生物。

上一篇:2024年云南省迪庆州农村信用社考试会计压轴题下一篇:珍爱地球 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