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快乐式教学

2024-10-07

分享快乐式教学(共13篇)

1.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一

分享快乐让我们更快乐

通过观察孩子们上课的表现和听了孩子们所说的感受,我觉得本节课的三个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本节课以 “活动和游戏”为主线,让学生着力于“体验”,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从玩自己喜欢的课件游戏,到分享快乐的六一,再到分享生活中自己最快乐的一件事,将活动体验、心灵沟通、行为训练等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分享欢乐,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增强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增进身心健康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暖身游戏让学生身心放松,体验到了同伴交流的愉悦。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拉开分享快乐的序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五年级同学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请他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六一的快乐时,有的孩子进行了交流,有的孩子表演了才艺,有的孩子还用幽默的小品与大家分享了快乐,还有的孩子分享了与爸爸妈妈亲子活动的快乐。我带给大家的快乐瞬间和快乐红色行录像,也让孩子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快乐的身影,从而让孩子们通过说、看、演、唱、跳等形式回味那个难忘的六一带给大家的快乐。

我的乐事,快乐共享活动把快乐的面放的更大了,从快乐的六一拓展到生活中的所有让学生快乐的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分享乐事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体验到快乐无处不在,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学生通过看到快乐枝,变成快乐树而感受到快乐带给我们的生机。

传递心语这一活动是对本课的小结,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制作、分享、亲手将心语卡粘贴在快乐树上,让学生在传递快乐、分享快乐的同时,再次感受到快乐树上收获快乐果的愉悦和心理满足。

在课堂延伸环节,设计了一份延伸性的实践作业,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先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后结合自身的实际,落实到行动上。有的孩子说要把自己的快乐事告诉更多的人,让快乐增倍;有的想去特殊教育学校与残疾伙伴一起分享快乐等等,将快乐完美升级。

在课的最后,伴随着《分享》这首歌,孩子们放飞快乐,尽情的回味着分享快乐的愉悦,当我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快乐树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亲手交

到班长的手中时,孩子们无比兴奋,他们这节课不仅仅是收获了分享的快乐,同时还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是受课堂40分钟时间的限制,每个孩子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自己的快乐事和快乐心语,一部分同学进行了交流,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让大家尽情的畅谈和分享自己的快乐,也许会给更多的同学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注意,不断改进。

2.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二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

我们把分享式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智慧和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与尊重, 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分享式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容:

1. 分享的主体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人,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享有交流与分享的权利;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享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分享,在分享中让学生反思、提升,得到发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

4.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5.进行分享式教学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分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

分享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改造、 发展。分享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它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去思考, 并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分享同伴的思考与智慧,实现共同发展。

3.民主性。

分享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同学间、师生间可以建立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分享“立交桥”。

4.发展性。

在分享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是发展的;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生的个性是发展的;每个学生都在发现探索中学习,学习能力是发展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发展的。

三、分享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分享式教学的基本教学主张

要把分享式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教学主张有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先学,学生能教懂的,要让学生互教互学,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把乐趣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鼓励性评价和成功体验等,来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有求知权和活动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4.把伙伴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受、思考与智慧。

5.把时空还给学生。一是时间上教师不能讲得太多,二是空间上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

(二)建构“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学—探究—反馈—拓展”。“导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唤起,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进入“学”的准备。“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反馈”指学生主体的分享活动,通过交流、争论、质疑、点拨等师生间深层次的交流,分享师生的经验、思考与智慧。“拓展”主要指通过检测评价、 总结延伸等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能动性、实践的主体性、独立运用知识的发展性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要求如下:

1.导学——包括课堂导入、目标导引两方面。

(1) 课堂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2) 目标导引:导学问题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有显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及学习行为要求。

2.探究——包括独立学习和组内探究两个层次。

(1) 独立学习:学生依据导学问题及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生发出的新问题做好标记。

(2) 组内探究:组内学习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对独立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检测,对独学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二是找到组内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疑惑点,并做好班内交流分享准备。

3.反馈——包括成果分享、问题分享两方面。这是分享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1) 成果分享:要突出创生性,即重点分享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等,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 问题分享:通过互动交流 (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 聚焦学生在探究阶段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疑惑点、易错点,同时还要找到没有学会的学习对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拓展——包括检测评价、拓展提升两方面。

(1) 检测评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检测方式,如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全班检测等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并及时反馈、补救和矫正。

(2) 拓展提升。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与分享,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分享式教学评价的本身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分享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探讨分享式教学评价机制,也是构建分享式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更要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主体发展来衡量。因此,我们将过去侧重对教师的评价改变为对教师、学生的双重评价,其目的是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让分享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实施分享式教学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分享。

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包括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班级交流。这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活动,是分享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单一的对错评价,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尽量交给学生去积极思维,要善于利用互动、互助的学习机制,激发和引导鼓励小组内、小组间提问、补充、质疑,分析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展,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当学生对问题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之时,应当满足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允许学生进行伙伴间,小组中的交流与分享。

2.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管理。

分享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小组学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组长进行指导与培训。包括学科知识如何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培训组员,小组内如何进行互助学习等,让学习组长掌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带领小组成员有效进行小组学习。

(2) 指导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 建立健全小组学习评价与竞争机制。首先要健全小组内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其次要建立学习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对小组实行综合量化评估,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三是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倾听认真度,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3.关注教师的指导与调控。

在分享式教学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情如何点燃, 这是教师个人素质和教育艺术的问题。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但总的原则就是用真情点燃激情,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点燃激情。

(2)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学,学不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3.《分享的快乐》教学设计 篇三

分享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62-02

一、教材分析

《分享的快乐》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在合作中的活动为基础,力求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进而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使学生深化对分享的认识,学习怎样与人交流、合作、分享,认识到学会分享是一种人间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并充分体会由此带来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校生活,愿意与同学交流,乐意结交朋友。但有些学生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意识较弱。虽然他们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同时也表现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的一面。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及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1)懂得什么是分享,愿意与他人分享。(2)在活动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感受分享的快乐。(3)感悟分享是相互关爱的一种体现。

教学重点:体会分享的快乐。

教学难点:愿意与他人分享,理解分享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将一两件心爱的物品带到课堂上。(2)画有6个圆的纸张。(3)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师生畅谈生日

1.师(出示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图上有小朋友围着一个蛋糕,蛋糕上的蜡烛点燃了……这是小朋友在过生日!

2.师:对,这是一位同学生日当天拍下的照片。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过生日的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师: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感受到,没有一个同学愿意一个人过生日,你们来说说这是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4.师:是呀!大家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这就是分享!(板书:分享)每个人都希望在生日当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所以分享是快乐的。(板书:的快乐)

(二)体验活动

活动一:我们班的“分享日”

1.师(过渡):既然分享能让人快乐,不如就把今天定为我们班的“分享日”吧。你最希望跟大家分享什么呢?(指名3名学生回答)

2.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了,现在就把你们带来的东西在小组里分享吧。

活动要求:(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物品,在组内轮流分享,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说一说哪位同学的分享最难忘,并在全班展示。

师(温馨提示):交流时请爱护其他同学的宝贝哦!分享时要注意倾听哦!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展示)

4.《分享的快乐》教学设计 篇四

王淑珍

一、教材分析

《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帮助,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现代小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他们被长辈宠爱所包围,自我意识较强,与人分享意识较弱。一方面,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喜欢新朋友,但却不会分享,也不会解决与他人产生的冲突。

三、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愿意与他人分享,并知道怎样分享。2.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帮助,以帮助人为自己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

懂得什么是分享,体会分享的快乐,愿意与他人分享。

五、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带一两件心爱的物品来。2.学生收集关于分享的名言。3.教学课件。4.学生准备橡皮泥

六、教学活动:

活动一:畅想生日,体会分享

1.出示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你们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你希望这个特别的生日怎样过呢? 4.学生汇报。5.小结——出示课题 活动二:开展活动,尝试分享

1.过渡:昨天我们约定好了,今天都要带上自己的心爱之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带来了吗?好,现在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拿出来向老师展示一下,哇!真是琳琅满目啊!想不想立刻和同学们分享?好,现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2.课件出示活动一“分享日”的活动要求,让学生能清楚看到活动要求是什么)活动要求:

1.以四人为一小组,轮流在小组内向同学介绍或演示自己的物品,说说它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并将自己的物品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2.分享别人的物品时要爱护别人的“最爱”,不损坏别人的物品。在分享时或分享后和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分享感受。

同学们,我们分享的时间为5分钟,分享完后将自己的物品放好在课桌上,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孩子们,分享的快乐时刻到了,各小组可以开始了!

3.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各小组的展示、分享情况。

4.交流感受:现在,老师要采访一下同学们,听听你们的分享感受。哪个小组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请举起右手。

采访问题:你今天带来了什么物品和同伴分享?介绍或演示一下你的物品?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的快乐?刚才,你都和小组内的哪那些同学分享了你的心爱之物?

现在老师要采访一下他们:刚才你分享了同伴的心爱之物,你的心情或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说一说,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刚才的分享中,当你看到同伴非常喜欢你的物品,对你的物品爱不释手,现在又听到他开心的话语时,你的感受如何?

师:看来,把让自己快乐的心爱之物拿出来与他人一起分享,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快乐。

这就是——(分享的快乐)

对,这,就是分享带给你们的快乐呀!

师:那么,当你欣赏、分享了别人的物品时,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把让自己一个人快乐的物品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你的一份快乐变成了好几个人的快乐!同时,你自己 还欣赏、分享到了别人的物品,不仅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真是一举两得啊!

这样的感受可以用课本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请同学们轻轻的打开品德书32页,找一找是哪句话,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正是这句话,老师也找到了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齐读一遍)

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今天同学们自己拿出了一个快乐与好几个同伴分享,现在你的一个快乐变成了几个快乐了?现在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或者许多个快乐!我更快乐!活动三:联系生活,理解分享

师:同学们,此刻,在我们的教师室里充满了分享的快乐。其实,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中也需要分享来增添色彩。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如果是你在生活中碰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每幅图指名2名)

(课件出示两组模拟情况图,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引发他们困难来到时应该怎么做的思考。)师:你们送过去的水不仅解决了小伙伴的口渴,更温暖了小伙伴的心,同时也传递着你们的友情、你们的快乐。

师:你的伸手相助为别人提供了方便,也为自己增添了快乐。

小结: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一些,或借给别人用一用,这也是一种分享,这样的分享会带给我们友情与快乐!

师:类似这样的事我们应该经历过,同学们,在班上或者是生活中你帮助过别人吗?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你从中体验到了快乐吗?先在小组里给大家讲一讲。

学习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师:你帮助过别人吗,你的心情怎样? 师: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你又有何感受呢?

师: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会快乐。正如这两句公益广告语所说:(大屏幕出示:并齐读)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助人为乐,乐在其中!

同学们,我们的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或许当明天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帮助你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活动四——大家的智慧多

1.导入:接下来的活动可是有挑战了,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用 橡皮泥和牙签做建筑物

请组长组织好你的组员,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共同努力,老师只有10分钟时间给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好,现在我宣布,比赛开始!3.好,时间到,比赛结束。全体同学坐端正,没有完成的小组也没关系,你们可以利用今天的课余时间将它完成,再在班里展示。

4.采访最佳作品获得者:刚刚同学们的创意让快乐的空气中多了智慧的火花,现在,老师要采访一下获奖小组的同学:

在你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从其他小组那里学来的? 本次比赛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奖励糖果,问:这几颗糖果,你打算怎样享受?(引导和小组同伴分享。)

5.小结: 在刚才的比赛中,同学们之间通过分享想法,分工合作,完成了任务。并且收获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课本中还有一句话可以表达你们此刻的感受,请同学们轻轻的打开课本35页,找一找,是那句话?谁来读一读?

这是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的一句名言—(大屏幕出示,齐读)“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齐读萧伯纳的名言。读到这里,你能想到哪句歇后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分享物品,收获助人的快乐。还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们班不仅是一个助人为乐的集体,还是一个懂得合作的智慧集体。老师为你们感到快乐。

6.现在,请同学们将你搜集到的关于分享的名言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老师也搜集了几句,我很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分享活动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所以,分享是付出,快乐是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板书:付出 收获)

总结:今天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体验了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怎样与人分享,懂得了分享意味着付出,快乐就是我们的收获。学会分享可以让我们的集体更温暖,让人与人之间更友爱,也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互帮互助,把与人分享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并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拥有快乐的金钥匙。板书设计:

3.分 享 的 快 乐 付出 收获

教学反思

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本科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 3课《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

《分享的快乐》这课教科书上有三幅图,一是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的场面,二是春游时,一名同学没带水,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是上课同桌没有带彩笔,我应该怎么做?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活动内容。

本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互相欣赏自己喜爱的物品,感受分享的快乐。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应留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主要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物品与他人交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欣赏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交流的快乐,感受到给予是一种分享与共享,是一种增值的快乐。学生通过活动,不仅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与人分享,更主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快 乐,只有快乐,他们才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整节课,都是全班同学在共同活动,并且使他们自己在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5.关于分享式教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本 篇五

12月27日,我参加了x福田区“汪颖(小学数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特色教师工作室”复习课型展示与交流活动。杜郎口中学副校长任景业老师做了有关分享式教学的讲座,学习了独特的教学理念: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我也深深记住了分享式教学的前提是我们老师理解、欣赏、认可学生。

接着,听了天健小学张老师上了一节全新方式的复习试卷讲评课,这是节真正把分享式教学付诸实践的成功课例,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这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学生针对考试试卷,完成《错题分析预习纸》,要求写出错误步骤及答案、正确步骤及结果,并进行错因分析。2、教师整体分析进步与不足之处。3、小组交流个别不懂的或出错率高的题目,分享独特的解题方法和策略。4、各小组选取一题在黑板向全班讲解。5、重点题目练习考评。整节课老师只有寥寥数语,把课堂、讲台实实在在地开放给了学生,每个小组的两_在讲台上分工协作,画图、分析、板书、总结、提问,俨然一个个小教授,能把一道题讲得清楚、透彻,这得经过多严密的思维过程呀!他们还能用自己的错误经验提醒同学,这又是多么宝贵的学习资源呀!

之后,现场老师与任校长积极互动,我听到了一些老师独特、大胆的教学尝试,如以自由组织小组形式订正试卷、学生自己录下分析解题的视频再全班分享等等,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任校长及时、机智、一针见血的互动更另我情绪高涨,内心也充满着尝试的激情与对美好的憧憬。

静下心来,好好想了想应该怎样在我自己的学生中实施“分享式教学”呢?要真正操作起来,我还是有以下几点顾虑和疑惑:1、杜郞口经验很成功,但那毕竟是中学生,如果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大面积实行“分享式教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吗?2、“分享式教学”适合在所有课例中推行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能全部忽略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要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这些仅靠学生的自我摸索能实现吗?3、开展“分享式教学”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极高,我们怎样关注那些不爱学习、不听讲的学生?4、怎样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与评价机制?

关于分享式教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3月19日,在县玉沙小学,有幸听到了来至x天问小学名师团队带来的新课程模式――分享式教学。几位教师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欣赏了三堂不同学科的课程。

这种分享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们传达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只字未提,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交流、汇报,以达到学通课文的目的。整堂做到了有序、有趣、有效,课堂中,孩子们个个善于学习、乐于思考、积极展示。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者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因为学生不是“空瓶子”,他们是活生生的社会的“生活体”,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把课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会自学、会讨论、会发言、会倾听”是这种分享式教学课堂常规的重要部分,对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质量非常重要,平时要下足功夫。培养学生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学生的自觉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自觉能力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听完三堂课后,心中难免有些疑问:

1、这种课堂模式中,如何落实学生自学中没有学透的知识?

2、对于我们目前的“大班额”教学现状,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是否蜻蜓点工水式的照顾到每个学习小组,还是有目的的重点指导几个小组?

3、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和侧重语文人文性的文本比较适合,对于精读课文和倾向于语言工具性的文本该如何把握呢?

关于分享式教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3月19日,在县玉沙小学,有幸听到了来至x天问小学名师团队带来的新课程模式――分享式教学。几位教师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欣赏了三堂不同学科的课程。

这种分享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们传达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只字未提,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交流、汇报,以达到学通课文的目的。整堂做到了有序、有趣、有效,课堂中,孩子们个个善于学习、乐于思考、积极展示。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知,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者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因为学生不是“空瓶子”,他们是活生生的社会的“生活体”,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把课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会自学、会讨论、会发言、会倾听”是这种分享式教学课堂常规的重要部分,对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质量非常重要,平时要下足功夫。培养学生能力要从低年级做起,学生的自觉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自觉能力要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听完三堂课后,心中难免有些疑问:

1、这种课堂模式中,如何落实学生自学中没有学透的知识?

2、对于我们目前的“大班额”教学现状,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是否蜻蜓点工水式的照顾到每个学习小组,还是有目的的重点指导几个小组?

3、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和侧重语文人文性的文本比较适合,对于精读课文和倾向于语言工具性的文本该如何把握呢?

关于分享式教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4.12日,有幸聆听了任教授的分享式教学研讨会,并且观摩了两节课,接触到了分享式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构建规则,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困惑。

在整个分享式教学的课堂上,依稀能够找出我们日常教学方式的影子,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如此的系统化。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的好处,它的前景是美好的。

首先,它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要角色,他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提出问题,在独立的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增强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无裨益。

其次,它能够让学生自信,在自信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在和同伴的交流与集体的智慧中共同取得一定的进步。

最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和备课来组织课堂。他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敏的课堂机智,依据学生的发散思维来构建自己的课堂语言,来引导学生在“无序”中走向“有序”,而不至于使学生偏离了方向,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学生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得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然而,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我觉得只能是取其精华,借鉴使用。全盘的“拿来主义”对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来说是不现实的。有很多种方法我们都需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因为教无定法。但是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我们只是了解了表面的东西,对于具体的文本内容,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如何实践,依然模糊不清。例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价值性,而对于需要学生感悟的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不以课文为例教给我们学生一定的表达方法,那学生如何进行读写的结合呢?有些文章是需要学生精读品味的,这样的文章又如何进行操作呢?总之,当我们无法解决困惑的时候,盲目的模仿只会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教学的方向。不过,对于任何有益的教学方式,都值得欣赏和学习,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许多事情,是有人在做,才会存在。而许多事情,是有人在思考,才会存在的更好。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关于分享式教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4月12日,有幸聆听了任教授的分享式教学研讨会,并且观摩了两节课,接触到了分享式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构建规则,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困惑。

在整个分享式教学的课堂上,依稀能够找出我们日常教学方式的影子,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如此的系统化。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的好处,它的前景是美好的。

首先,它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要角色,他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提出问题,在独立的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增强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无裨益。

其次,它能够让学生自信,在自信的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在和同伴的交流与集体的智慧中共同取得一定的进步。

最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和备课来组织课堂。他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敏的课堂机智,依据学生的发散思维来构建自己的课堂语言,来引导学生在“无序”中走向“有序”,而不至于使学生偏离了方向,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是的,学生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得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然而,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我觉得只能是取其精华,借鉴使用。全盘的“拿来主义”对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来说是不现实的。有很多种方法我们都需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因为教无定法。但是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我们只是了解了表面的东西,对于具体的文本内容,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如何实践,依然模糊不清。例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价值性,而对于需要学生感悟的一些有价值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如果不以课文为例教给我们学生一定的表达方法,那学生如何进行读写的结合呢?有些文章是需要学生精读品味的,这样的文章又如何进行操作呢?总之,当我们无法解决困惑的时候,盲目的模仿只会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教学的方向。不过,对于任何有益的教学方式,都值得欣赏和学习,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6.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六

活动背景

孩子较小刚来园几个月,在家里玩具都是自己的,独自玩惯了,现在在幼儿园许多小朋友玩几个玩具,不能独自玩了,所以就出现了抢玩具,争玩具的现象。为了从小培养他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感受其中的乐趣特创设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能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

2、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活动重难点

能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

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玩具(为避免幼儿忘记带玩具)

2、幼儿带来的玩具(提早几天通知家长)

活动过程

1、展示玩具。请玩具的主人上台来介绍玩具的来历(谁买的,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买的)以及它们的玩法(提醒幼儿:别人介绍时要专心听。)

2、给玩具分类。和幼儿一起将玩具作简单分类,例如,请带车子的小朋友上来、请带娃娃的小朋友上来。最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带来的玩具属于哪一类。

3、分享玩具。→请幼儿谈谈玩玩具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幼儿相互交换玩玩具。.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交换玩具时提醒幼儿相互道谢,老师并及时夸奖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很棒!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教学反思

1、让孩子把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其他的孩子分享,一起感受共分享玩具的快乐!

2、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学习与人分享事物,是踏入群体的第一步,也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好方法。

7.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七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

“分享”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和别人分着享受 (欢乐、幸福、好处等) 。据此, 分享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分享智慧, 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 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在具体教学中, 分享式教学就是从问题出发, 让学生思考, 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分享众人的智慧, 达到共同成长, 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 是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自2009年春始至今, 四年的实践研究, 我们尝试探索出了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 从学生出发, 尊重学情, 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能较好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 特别是对于“四基”的落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 但又有别于初中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导学-展示-反馈-提升”教学模式流程, 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水平, 很好地积累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经验, 具有程序简单、容易操作的特点。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人的好分享的天性, 具有自主性、生动性、生成性的课堂特性。

二、学习模式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独学对学——组内群学——展示分享、反馈提升——达标反思”

三、模式流程说明

1. 情境导入。

针对儿童天性好奇和好探究的特点, 贴近儿童接受能力, 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开课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可以采用游戏、故事、表演、媒体、问题、竞争等适合的导入方式方法。情境导入“三注重”:

(1) 注重激发学生情趣的导入, 努力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避免枯燥单调, 走过场。

(2) 注重导入简洁, 单刀直入, 避免导入时间偏长。

(3) 注重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导入, 避免单纯技能性的复习导入。

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唤醒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很多,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 整合多种导入手段, 设计适合的导入方法, 但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

2. 明确学习目标 (师生制定、解读目标) 。

目标呈现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导学案既定的学习目标;一种是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第一种导学案既定目标, 主要是依据教师用书,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目标, 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自主学习时了解。第二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主要是学生依据学习内容自己提出的相关目标, 老师板书并与同学商定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学习目标, 侧重知识、能力与方法;教学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的同时, 还包括对问题解决, 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把握不易明确, 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新课之前了解学习目标。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用小学生的话语, 明确重点, 预计难点。让学生有的放矢, 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

一二年级老师口述目标, 提示重点;亦可以不口述目标, 直接在教学中达成目标;三四年级学生口述目标, 教师明确重点;五六年级完全自主口述或师生制定目标, 学生自主解读目标。

3. 独学、对学。

独学:

学生需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 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在独学过程中, 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里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在预习基础上的独学;二是没有预习的独学。

在预习基础上的独学, 基本要经历如下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导学案, 自学教材——) 浏览教材、导学案——梳理预习——确定问题;

没有预习基础的独学, 基本要经历如下过程:阅读导学案——自学教材——梳理记录——确定问题。

对学:

对学与独学并不是绝对独立的两个环节, 是可以互相交融的学习过程。独学是基础, 对学是辅助。对学是建立在两人之间一种随机的交流活动, 是解决常识性、基础性问题为主的活动, 是解决学生在独学过程中急需帮助的小困难, 也包括独学过程中学生急需分享瞬间产生的灵感。对学使独学活动避免了僵化教条, 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在独学、对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点关注独学、对学状态;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不搞“一刀切”;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多加指导、帮助。

(1) 阅读导学案。

实施分享式教学初期, 导学案是老师为学生设计的自学指南, 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抓手, 导学案直接服务于学生, 重在“导”, 核心是“学”, 功能不仅为了“学会”, 更重要的是为了“会学”或“能学”。看导学案自学, 首先要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确定重点;其次, 读懂序列导学问题, 确定学习内容, 包括练习题设置;第三, 尝试在教材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确定导学案中的问题

(2) 自学教材:学会捕捉数学信息的方法。

自学, 既是一种方法, 又是一种习惯, 更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自学教材, 不是简简单单看书, 做题, 自学教材要能读懂主题图、捕捉数学信息, 发现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的。

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教材对重要的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 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 或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 教材是从学习12开始的。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这个问题?进而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 并在多种方式的对比中, 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 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 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中建立模型的过程。以及通过后续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过程中, 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 还可以表示半个圆、半个正方形等, 对12这一模型进行了一进一步的解释与应用, 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作用。

(3) 浏览教材、导学案:知而回顾, 而知故。

有了预习作基础, 在独学时该做什么?浏览教材、导学案, 回顾本课导学问题, 以便学生明确哪些问题理解掌握了, 哪些问题有困惑, 达到知而回顾, 而知故的效果, 为进一步“梳理预习”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浏览教材、导学案时要注意:养成一边看一边圈画的习惯;依据导学问题, 浏览教材, 不要随意翻阅;关注提高阅读数学文本能力, 不要走过场。

(4) 梳理记录。

导学案中的序列问题, 需要在课前预习或课上独学的基础上做好记录。数学的本质之一是其抽象性与简洁性, 分享式教学要求学生养成数学地记录习惯。梳理记录要注意:能说的不写;能画图表示的, 不用写文字;能用数学符号的, 不画图;一定要用文字描述的, 就写关键字;善于使用双色笔记录。

预习基础上的独学中“梳理预习”, 与梳理记录略同。

(5) 确定问题。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独学时, 观察主题图, 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尝试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有些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 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梳理的基础上, 能明确自己的问题, 并用双色笔标记, 以备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学生还可以提出难易适度的互动问题, 方便在分享中与同学互动交流, 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4. 组内群学、准备分享。

组内群学, 即合作交流, 是分享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自主学习, 同桌对学, 开展小组内合作、探究等交流活动。通过组内群学, 解决预习或独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是分享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过程, 也是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 也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组内群学要注意: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调控与评价作用;充分体现组员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有效实施兵教兵, 兵强兵的组内活动。

准备分享, 即组内分工、板书、组内分享。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学生在对学、群学的基础上, 获准全班分享的机会。组长负责分工:板书, 讲解, 补充, 互动等;组长先组织组内分享, 是一个准备阶段。准备分享有三点建议:保证组员参与机会, 尽量人人有事做;力求经历“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突出体现互动性;

5. 展示分享、反馈提升。

(1) 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这一环节, 从本质上讲是与传统教学最大不同之处。

是分享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教师要还学生分享的权力, 只有少说, 学生才有机会可能多说。展示分享环节依据导学问题, 由组长带领下, 展示分享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 适时进行互动的过程。展示分享过程要注重:教师适时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教师作为倾听者、参与者、激励者, 成为学生展示分享的好助手。

(2) 反馈提升。

分享式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习惯的规范过程, 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认知与思维提升的过程。

“反馈提升”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教师通过预设与生成的追问与点拨, 激发学生的争论,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思维行为进行反思, 实现对知识的升华, 对学习方法的提炼, 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在动态的反馈分享和创生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教师充分运用“为学而教, 学教结合”的理念, 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6. 达标反思。

(1) 达标。不仅要检验知识目标达成情况, 更重要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巩固新知同时, 更注重积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基本经验, 这是分享式教学衍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反思。传统教学通常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在分享式教学中, 反思成为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反思包括师生共同反思, 反思不仅包括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包括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表现, 特别是掌握了什么方法, 形成了怎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每节课的最后既有小组的总结, 也有个人的总结, 同样也有老师的感受与收获, 体现教学相长。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框架, 不是套用的模板, 是在力求实现高效的教学模式。流程容易操作, 但需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要科学把握, 适时调整, 切不可整齐划一, 避免使分享式教学走入模式化的误区。

四、分享式教学模式几点说明

1.“问题-思考-分享”思考单元的理解。

任景业老师阐述:我认为人思考问题经历“问题——思考——分享”三个基本单元, 刚才, 你已经在经历这三个单元了。提出这个问题:“人的思考单元怎么理解呢?”在提问题的过程中, 一直是在思考吧?思之不得, 或思之有得, 又与我在一起讨论分享, 不就是这三个过程吗?

2.分享式教学中小组建设的问题。

(1) 组建小组。

小组成员最佳为4-6人;原则“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从实际出发, 可就近组建, 适当均衡各组实力。同时推选组长、副组长各一名, 建议轮流担任组长。组长担负整组的组织、调控、评价等工作, 副组长主要担负协助组长, 提醒组员认真参与, 并随时承担组长的组织工作。

(2) 营造文化。

营造氛围:组内交流, 要求一律起立, 围站并聚拢在组长周围, 营造交流氛围;

交流要轻:组内交流, 确保声音要轻, 保证组内能听到既可, 切忌噪音不断;

其他内容:由组员为本组确定组名, 标语;固定展示区域, 便于分享成果。

(3) 指导组长。

小组长决定组员的合作能力, 影响着小组的整体学习水平。开展小组学习首先指导小组长。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合理分工;组织交流) ;第二, 小组长的追问质疑能力 (交流时对组员的笼统回答进行必要的追问;对有争议的问题或重点问题进行质疑, 提升组员思考力) ;第三, 小组长的评价、反馈、指导能力 (组员回答问题时, 要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加以指导, 将正确的表达反馈给组员, 以求快速完成学习任务) ;除此之外, 教师采取“课程前置”指导策略, 提前一天与组长交流反馈导学案的内容, 达成共识。类似教师的备课。并逐渐放手, 让组长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把这种组长导学先行策略称为班级的“高层论坛”。

小组长指导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经常的培训, 最终达到组长独立完成组织任务。班额比较大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还可以确定一名副组长。组长与副组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也会极大的提高交流的效率, 避免浪费有限的时间。

3.分享式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建立。

健全小组的评价机制, 分享式教学评价体系,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的即时评价;一部分是长期的评价制度, 采取积分制。在课堂中, 由于生成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师重点奖励生成精彩的同学, 奖励表现优异的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与组长共同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时时激励他们, 不要吝惜手中的“分数”“智慧星”等。时时开展合作与竞争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树立团队观念。

4.导学案是分享式教学的初期平台。

导学案是实验初级的一个平台。是实验教师备课蓝本, 学生自学的思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抛开这个中介, 直接使用教材来实现导学。教师在领会课标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教材, 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并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对于导学案, 请老师细心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用数学的方式, 简洁、直观的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摘要: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 倡导自主、合作、分享式的教学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分享式教学,小组学习,导学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 (2001) 17号文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11.

[3]任景业.任景业工作室网站:http://jingye.xsj21.com/.2013.

[4]迟振晨.自主高效课堂操作-操作指南.辽宁:辽海出版社.2012.

8.分享快乐,快乐分享 篇八

一、分析不分享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小班幼儿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环境中。许多幼儿和父母都是独生子,幼儿成为多个家庭唯一关怀和爱护的对象,他们喜欢的事物都是家长为他个人准备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另外,幼儿入学前接触成人的时间较多,有家长以幼儿还小为由对幼儿过多保护、迁就。有的幼儿因家庭因素缺少同伴交往而分享意识不强烈,不会想到与他人分享。因此幼儿往往会形成“独占”“独享”意识和行为。

2.年龄因素

有的幼儿只愿意自己接受他人的分享,有时幼儿表示要分享却言行不一。因为小班幼儿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3.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当幼儿自我意识上升到对自我扩展的意识时,幼儿把自我意识扩展到外部事物上,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而且认为父母、兄弟、姐妹、玩具、小动物等也同样是属于自己的。这时幼儿就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分享行为。由此可见,幼儿的不分享行为是身心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4.其他因素

幼儿不愿意分享有的是因为怕自己会失去或者怕别人弄坏;有的是因为相互交换分享的物品不吸引幼儿;有的是因为成人不正确的引导。另外,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当新事物数量少幼儿多时,有的幼儿不会商量或者意见产生不合也会导致不分享的行为。

二、分享行为的重要性

1.社会性发展

幼儿作为特殊的个体最终要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小班幼儿年龄小在正确的引导下易形成良好品行。近年来,一些关于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发展研究表明,分享行为在4岁到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趋势。可见,分享及其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有助于幼儿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在分享行为中也体验了分享及被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成长。若“独占”“独享”就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友谊,幼儿会感到孤单、寂寞、情绪低落。分享行为有助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三、分享行为教育引导

1.正确认识分享行为

教师要告诉幼儿有时分享不是失去是获得,能够接触更多有趣的事物,获得更多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契机,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切身感受分享的快乐。比如,组织幼儿分享在园在家的作品、开心事、进步的地方等。幼儿在分享中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听到有趣的事、得到他人的肯定中逐步感受分享的快乐。

2.激发幼儿分享意识

(1)榜样示范。做好示范:“我这里有好多玩具,谁和我一起玩呀!”“我要和你一起看,可以吗?”善于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做榜样,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好榜样。如果幼儿有某些分享言行,我们要积极地给予表扬、肯定。幼儿就会形成“下次要这样做”的想法。长时间如此,有助于幼儿内化分享的意识,能乐意与他人分享。(2)文学欣赏。有些故事形象有利于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比如《小傻熊拔萝卜》中小傻熊邀请好朋友来吃萝卜等等。通过故事孩子们觉得分享东西也能开开心心!

3.引导学习分享技巧

幼儿不会分享时,我们就要适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分享技巧。对于可以分开的事物可以用平等分享法;能共同使用的经过沟通、同意后可共同分享;物品少不好分、人多时,可轮流分享。另外,在分享时也要注意礼貌,要询问、商量。

4.开展各种分享活动

一个良好的品行需要一个长时间、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一些幼儿喜欢的活动。(1)玩具分享日。幼儿可带1本书或1个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2)集体生日。过生日是幼儿最开心的一天。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品尝生日蛋糕,赠送礼物。

5.家园互动共同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也是幼儿的重要成长环境,对幼儿有深远的影响。首先,通过家长会、网站、信息等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分享行为,知道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教育的方法。其次,家长与幼儿园合作,做好榜样,用言行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分享物品。

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长时间努力,是为了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形成分享意识、实施分享行为,让幼儿、大家一起快乐。分享快乐、快乐分享!

参考文献:

9.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与朋友分享的快乐。

2、激发幼儿的大胆想象,在老师的启发下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小白兔的礼物”

有关故事图片。

每人一封装有桃花瓣的信。

活动过程:

讨论,导入主题。

如果你有一个新玩具,你愿意给别人玩吗?给谁玩呢/利用图片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提问:小白兔发现了什么好东西?小白兔收到花瓣,想怎么做?你们想一想小白兔会寄给谁呢?他们收到后心里会怎么想?

利用图片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提问:小花猫收到桃花瓣,怎么说的?小松鼠收到花瓣,怎么说的?(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小蚂蚁收到桃花瓣,怎么说的?小动物们喜欢桃花瓣,小白兔心里有什么感觉?

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白兔与小朋友的快乐。

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要吧桃花瓣送给他的好朋友?

请幼儿利用“桃花瓣”进行想象,引导幼儿感受分享的快乐。

提问:小白兔将桃花瓣寄给了小朋友,你们喜欢吗?你们想将它送给谁?

教师小结:我们平时可以吧自己心爱的东西给别人看一看,玩一玩,让我们的朋友也快乐。

教学反思:

今年第一次接触生命教育课,拿到课本时“劳动创造美好人生”“快乐与人分享”“改变我的想法”……那一个个标题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怎样上好这样的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引领方向,如何创造生命教育课的优质课堂?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探索的内容。当一遍遍研读生命教育课的课程标准和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让我逐步找到了教学的方向。现结合《快而与人分享》一课谈谈我对创造生命教育优质课堂的一点感悟。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优质课堂奠定基础。

标准中指出:“生命教育教材不仅是作为知识载体让教师讲授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的工具。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生命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及身边的人和事都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以增进课程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因此,《快乐与人分享》在课时安排上,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分享喜欢的物品,感受快乐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地方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氛围,实现优质。

课标指出:生命教育课程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自身角色;要虚心、耐心地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之对话;对学生倾诉的隐私和悄悄话,要给予尊重和注意保密;要建立一种民主、宽容、愉悦、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其生命潜能,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

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暖身活动,体验快乐;摆脱烦恼拥有快乐之旅;赠送快乐卡,感受快乐。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们都与别人分享了快乐,也都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10.分享微笑,传递快乐 篇十

分享是一种理念,是合作、接纳、创造的过程;分享是一种方式,是学习、交往和生活的方式;分享是一种品质,是亲社会、亲学习的一种表现。

主题“晒一晒,分享乐”已经进行一周了,应该可以感受到这个主题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会了分享,从许多分享的事件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快乐一:美术活动“笑的露出牙齿的脸”,过程中有观察自己的笑脸以及同伴的笑脸,当我把镜子拿到孩子面前,他们一个个笑的可夸张了,但是这种笑不仅让他们快乐,连我也被这种笑感染了!成人天天照镜子,你会对着镜子夸张的笑吗?哪怕是微笑?或许别人看到成人对着镜子笑以为很傻吧?但是孩子的笑却显得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可爱,后悔没有用相机记录下来给所有人看看,但是我的脑海里已经有了这种笑!这种笑是属于孩子特有的„„快乐二:音乐活动“表情歌”,第一课时的表情是高兴,当孩子们唱这首歌“我高兴,我高兴„„”我能感受到孩子们那快乐的心情。于是,我立马问:“今天你们高兴吗?什么事情让你们高兴呢?”孩子们说:“上幼儿园让我觉得高兴;唱歌我很喜欢,就高兴;看到小朋友露出笑脸我就高兴„„”于是,我立刻说:“看到你们高兴,倪老师也高兴,我也要把我的微笑传递给你们,传递给所有的小朋友哦,你们愿意把你们的微笑分享给我,把快乐传递给我吗?”这句话说完,立刻,所有的孩子全部对我展现了他们的微笑,我接收了他们的快乐!

快乐三:“让玩具、图书漂流到我家”,当周二周三孩子们都把玩具、图书带来时,已经多番问我:“倪老师,什么时候才能玩呢?”虽然我已经告诉过他们周五带回家,但是可想而知他们的期待之情!周五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开心的笑了,迫不及待的想玩,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玩。但是,我想当他们把玩具图书带回家后,一定会玩的不亦乐乎,我可以想象的到他们的快乐之情!

„„

11.分享快乐式教学 篇十一

一、利用榜样的有效建立

从年龄角度来看, 小班幼儿的心智发展才刚刚开始, 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幼儿教师的个人言行会对幼儿的发展与成长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 要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 教师需要为幼儿树立榜样, 使幼儿在模仿中实现自我成长。教师对于自我行为的约束, 可以使幼儿的分享意识被激发出来。

玩具是小班幼儿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许多小班幼儿来讲, 他们手中的玩具只是他们自己的, 不能与别人分享。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当幼儿独自一人使用玩具时, 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行列中。教师可以向幼儿询问:“我可以玩一下你手中的玩具吗? ”如果幼儿很好地配合, 则证明幼儿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识, 教师要予以肯定。如果幼儿不配合, 教师就可以说:“那我把我的玩具给你玩, 我们交换可以 吗 ? ”在这样的引导下, 小班幼儿会意识到分享行为的可行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模仿教师的分享行为。除了教师本身的榜样作用外, 同伴也是其观察与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要对具有分享意识的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普及, 让其他幼儿认识到分享行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感受。如班上的一些小朋友过生日, 会将生日蛋糕带到班级与大家分享。教师要以此为契机, 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其他幼儿对同伴的分享行为进行关注与模仿:“某某小朋友与大家分享他的生日蛋糕, 大家是不是很高兴啊? 老师希望大家向某小朋友学习, 学会分享, 为大家带来快乐。”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 小班幼儿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分享行为上, 逐渐落实到实践中。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对自己有益的行为是幼儿追求的重点。那么,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时, 教师要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 让小朋友们快乐分享。一味地逼迫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是不对的强迫, 不能促进幼儿自主实施分享行为。所以, 在小班幼儿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试图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使幼儿得以快乐成长[3]。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教师要习惯用积极的语言肯定幼儿的进步, 特别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要进行赞扬, 使幼儿感受到分享行为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另外, 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幼儿应用礼貌用语, 当他人与自己分享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时, 要对其表达自己的感谢。这样一来, 实施分享行为的小朋友就会从分享中获得自我成就感。教师也要投入到幼儿分享环境的建设中, 当幼儿帮助自己拿东西或者扔垃圾的时候, 教师要对幼儿说谢谢, 让幼儿了解到为他人分担一些事情是一种光荣。帮助他人也是分享行为的一部分, 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小班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分享氛围中, 推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增多与分享意识的增强。

三、实现家校有效合作

幼儿园的在校教育对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除了学校, 幼儿生活的主要基础就是家庭,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同样有重要影响。对于小班幼儿来讲, 其分享行为的有效养成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 幼儿园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合作,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很好的引导。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要与幼儿家长多多沟通, 争取与家长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家长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理论, 不得对幼儿灌输不正确的行为思想。在家庭生活中, 当家长为幼儿买了他们喜欢吃的零食, 要引导幼儿与家人一起分享, 体会分享行为在家庭中实施的快乐感受。在家庭中, 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起良好榜样。当家中有客人来时, 家长要主动将好吃的东西或者好玩的事情与朋友分享, 并在当时当刻告诉幼儿这叫做分享。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合作体现在二者的交流与沟通上, 家长与教师要就幼儿的分享表现进行交流, 发现幼儿的问题与进步, 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很好地结合, 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中充满分享元素, 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

四、结语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加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建立,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笔者针对小班幼儿的日常活动, 提出几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希望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对幼儿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幼儿个人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幼儿教育角度出发, 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高芳.多元阅读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案例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88) :187.

[2]田莹莹.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 2012 (1) :187-189.

12.分享快乐 篇十二

快乐来自对所做事情的看法和认识。同样是拧重物,扛行李的人和运动健身的人感觉就是不同,扛行李的人往往认为是苦难,他们想方设法减轻重量。健身的人认为是快乐,他们会尽可能地增加负荷。爬楼梯和登山是如此。同事挑毛病和指点也是如此。观念的转变往往是快乐的来源。

快乐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这些事情,往往人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

快乐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些事情的做好,就能够一点一点地充实人的信心。

连一无所有的人都可以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

有太多的挂牵,就不容易领略快乐。可以说,是过多的羁绊使我们闭上了能够发现快乐的眼睛。

快乐不但是自向的,同时可以感染环境,传染给他人。快乐的人更能够得到社会的接受,也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多人都误以为,名人没有烦恼。或者说成功人士快乐会多一些。

其实,快乐与否与金钱没有关系,与成功没有关系。那只取决于健康向上的心。乐观、上进、宽容。

人的快乐是时时的肯定自己。这可以通过将目标的适当分解增加任务完成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对自己的认可。这个方向的极限就是完全的快乐。必须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的风险不可控因素,这种极限是不存在的。虽然世界上不存在100%的快乐,但是我们能够更快乐,通过信息的完善降低风险、或者优化自身的行为更多地收获快乐。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有句话叫“能者多劳,智者愁”,这是因为智者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些甚至是披着和谐外衣的巨大灾难,他的努力,却因为别人的短视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帮助。他无法快乐是无法与社会交融,或者有时候是眼睁睁地看着事态发展向毁灭。

然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类智者。他们虽然也有着不同常人的洞悉世界的眼睛,但是更尊重别人的选择。他们往往相信因明之道,认为刻意即缘,一切的因有着相应的果,一切的果也必然存在来因。他们虽然也警示众人,但不强求别人与他一致。其实他们在境界上往往更高:他们根据资源互生法则参破了创造和毁灭的关系。一种生就是一种死,一种得就是另一种失,一种创造就是另一种毁灭。他们不再为生死得失悲欢,因此更强调的是把握当下,追求现在的和谐。

13.共享阳光 分享快乐(精选) 篇十三

分享快乐

安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游戏培训心得体会

大观区海口镇海口小学 胡哲真

2009年10月16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安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组织的体育教师游戏培训,在短短两个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本次培训课由“全国游戏大王”吴纪安老师为我们授课,他研究游戏40余年,在126种刊物上发表各类游戏13000多则、教育文章2190篇、科研论文64篇,编著各类游戏书21本,新闻媒体多次访问他的事迹。这次吴老师来到安庆,目的是让安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一个新的拓展,让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散发光芒。

吴老师在培训课前说道: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说到“做游戏”,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热情。确实,游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体育游戏则历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通过各种科学严谨且生动直观的组织形式的游戏练习和活动,不但可以使游戏者达到一定的负荷,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如果教师善用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那么对体育教学氛围是一个很好的调节,不但能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将游戏引进校园,让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在安庆的大部分学校中,由于受到学校场地、器材、气候等客观因素与自然条件的影响,目前,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

体育活动中,身体活动的手段和方式依旧呈现出单调与数量上明显不足的缺憾。因此,“游戏大王”吴老师面对安庆体育教师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逐步的解决。

吴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游戏:有徒手的,有综合的,有民族传统的,有室内的很多。面对没有器材,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体育游戏课照样开展的丰富多彩,让我们感触颇多。

我国现代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游戏是孩子们获得知力途径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认识周围客观事物的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教育他们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只是过去我们搞教育的人没有认真的研究过游戏,不善于创编游戏,他的游戏技巧不为之所用。目前,各国对游戏的研究发展迅猛,吴老师带来各国很好的游戏和自己创编的游戏来引导启发我们。

吴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指引我们如何选择游戏,如何把游戏的目的、对象、环境和条件紧密的联系起来。还告诉我们游戏的功能:健身功能、益智功能、交往功能、欢乐功能、激趣功能、心辅功能、辅德功能、创造功能、组织功能。【他选择其一给我们示范,例如乘公共汽车,经常有少先队员抢座位,缺乏谦让精神,甚至还发生口角,要说理谁都懂,就是教育效果不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游戏:让一位口齿清楚的学生朗读一段文字,要求参赛者听见“站”字坐下,听到“坐”字(包括“座”)站起来,谁做错就得挨一下纸棒,最后做得全对或最少错的要回答几个文明礼貌的小问题,答的好的为优

胜„„故事内容是:有一次,小明和妹妹乘公共汽车。上车后,小明发现一个空座位,他丢下妹妹赶紧跑过去坐下。这时,过来一位老奶奶,她扶着拉手,站在小明身边。妹妹对小明说:“哥哥,你看你,你坐着、奶奶站着,多不好啊!你赶快站起来,让奶奶坐吧!”小明挨了批评,心里很不高兴,赌气说:“你让我站着,我就偏不站着,我要做嘛!”老奶奶听了笑笑说:“没关系,你坐吧,我不坐。”妹妹站在小明身旁气得噘起了小嘴说:“你真不懂礼貌,我再也不愿站在你旁边了!”这时,汽车到站了,那位老奶奶下了车。望着老奶奶远去的身影,小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是错了,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悄悄地离开了那座位,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怎么搞的,坐和站,站和坐,坐坐站站,站站坐坐,做站做站,站坐站坐,做站做站,站坐站坐,到底是站还是坐,今天我怎么糊涂了。】

结果,老师们玩的特别开心,回答的也很透彻,更重要的是让礼貌谦让在游戏中发扬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礼貌谦让。

这只是在培训学习中一个小小的过程,让老师们都能体验其中的快乐。在现实中孩子们快乐吗?怎样让孩子们快乐起来?要深入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儿童教育中不能没有游戏,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游戏,儿童的教育需要游戏化。游戏的第一性就是兴趣性,它融有活动性、模仿性、竞赛性为一体。游戏的第一功能就是娱乐性,在娱乐中活跃身心,快乐地发展。生活中游戏充满了童趣,充满着和谐,让孩子们都能快乐的发展,铸就出坚韧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让孩子们融入到“快乐使者“的队伍中来,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更多的笑声。

上一篇:个人授权与承诺书下一篇:试析如何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