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2024-10-27

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精选12篇)

1.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一

信息时代,媒体的传播与影响已十分深远。许多孩子喜欢看电视、上网。教师和家长应迎合孩子的这种心态,积极加以引导,建议看一些有益、健康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表现儿童生活的节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等。电视传播的知识五花八门,不少是课本上和学校中所不能学到的,学生通过记录和收看,可有效地避免了在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为了让学生从小关注时事,关注社会,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专题报道式作文:“每天在笔记本上记下《新闻联播》中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并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兴趣很浓,将奥运会的比赛结果用文字、插图等进行巧妙编排,设计了一份份剪贴小报。同样“神舟系列”取得的惊人的航天成果,也自然成为我们绝佳的创作素材,在剪贴、采编、习作的过程中,自然引发的爱国热情是其他形式政治教育所难以达到的。这样的训练既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又为学生增添人生体验,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

2.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二

新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统一模式塑造学生能力和性格的做法, 发现并关注学生的特殊性, 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多样性, 因材施教, 善待差异, 既照顾个体差异, 又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 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统一, 作业布置统一, 考试试题统一, 创设问题统一, 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不注重因材施教, 导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挥, 埋没了人才, 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丧失了自信, 逐渐变为自暴自弃。因此, 教师布置作业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必做题, 一部分是选做题。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 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 同时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肯定, 让他们建立起自信, 认识到自己并不笨, 只要努力一定能行,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化学学习只是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 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化学领域上有多大的成就, 而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感受到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 利用课堂三到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师可以把每一堂课开始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做主, 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 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 还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介绍化学知识或者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经验,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表现, 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 不管表达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恰当, 教师都要用具体的评价语言来激励他们。

(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 并不是强制学生去学习,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比如, 在学习到有关“水”的内容以后,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再次上课的时候, 学生展示的净水器真是各式各样, 取材不一, 个个都是奇思妙想、智慧的结晶。不止于此, 他们还能说出自主净水器的优缺点, 与其他人交流制作的心得。在不断实践和尝试中, 消除了学生畏惧化学学习的心理, 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并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思路教学

(一) 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上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思路。比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 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设计了主要的讲课思路:从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区别, 由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探究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 上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线,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思路是清晰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轻松的。

(二) 阅读时, 帮助学生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

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阅读,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还能找到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有效阅读不但是指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 掌握哪些技能, 更主要是的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 也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 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讨论, 进而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比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 教师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自燃、灭火原理等, 进而提问教材上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探究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并利用这几个条件来灭火。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 认识到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 以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又以此为基础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 练习习题时, 拓宽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

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 教师精选习题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 抓住条件, 明确要求,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拓宽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总而言之,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其不仅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 对学生思维发展也大有益处, 是广大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化学课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仍然有一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比如, 以教材为中心, 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 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所有的一切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 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探索神经萎缩,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 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转变观念, 树立一种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自身角色的迅速转变。

关键词:初中化学,个性差异,学习兴趣,思路教学

参考文献

[1]曾柏生.探究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几点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 2012 (7) .

[2]李海容.初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新课程衔接及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9) .

[3]贾伟霞.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STS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 (11) .

3.初中化学教学的新尝试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个性差异   学习兴趣  思路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30

一、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统一模式塑造学生能力和性格的做法,发现并关注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多样性,因材施教,善待差异,既照顾个体差异,又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统一,作业布置统一,考试试题统一,创设问题统一,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不注重因材施教,导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了人才,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丧失了自信,逐渐变为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布置作业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必做题,一部分是选做题。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同时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建立起自信,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一定能行,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化学学习只是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化学领域上有多大的成就,而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感受到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利用课堂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以把每一堂课开始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做主,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介绍化学知识或者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经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不管表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恰当,教师都要用具体的评价语言来激励他们。

(二)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并不是强制学生去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水”的内容以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再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展示的净水器真是各式各样,取材不一,个个都是奇思妙想、智慧的结晶。不止于此,他们还能说出自主净水器的优缺点,与其他人交流制作的心得。在不断实践和尝试中,消除了学生畏惧化学学习的心理,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思路教学

(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上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思路。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主要的讲课思路:从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区别,由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探究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上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思路是清晰的,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轻松的。

(二)阅读时,帮助学生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

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阅读,学生既能学到知识,还能找到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效阅读不但是指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更主要是的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也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讨论,进而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自燃、灭火原理等,进而提问教材上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探究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并利用这几个条件来灭火。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认识到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以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又以此为基础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练习习题时,拓宽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

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教师精选习题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抓住条件,明确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不仅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对学生思维发展也大有益处,是广大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柏生.探究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几点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2012(7).

[2]李海容.初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新课程衔接及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9).

[3]贾伟霞.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STS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1).

4.复合应用题教学的新尝试 篇四

小学数学中的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把以往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用于解决生活面较为广泛的实际 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社会实际的初步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主动 自学。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自学能力差,因 此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辅助。根据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和寓教于乐的原则,在应用题教学中,我曾试用了“ 破案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上,电视里侦破故事比比皆是,各有特点,学生一听用“破案法” 来解应用题,个个瞪大了眼睛,兴趣倍增。我把学生当成了破案的警察,干着“人命关天”的大事,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立时群情振奋,主动参与。本法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一、“勘查现场”,“立案侦破”

拿到一道应用题,就象是接到一桩案件一样,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现场”是什么样,要破的是一桩 什么样的案子,也就是要我们所求的是什么问题。这时我就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以往学生 在预习、复习中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读数学书,他们有时看不懂,提不出问题。我告诉学生要一字一字一句句地 反复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边读边思考,看不懂的可以先放过去,往往读到后面再回过头来读就容易理 解了。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的,有疑问的地方都记下来。就像侦察员勘察现场一样,有什么迹象,明显的, 暗藏的,它们又都各自说明了什么?根据这些我们再决定怎么干的具体措施。在采用“破案法”教学让学生去 “破案”时,学生们学会了分门别类整理题中的已知和所求。学生把这种方法叫做“现场侦破”。经过调查分 析研究,学生对教材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题目要求,就像破案工作一样,当充分地占据资料后,案情也就初 见端倪了。如“案例”:“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0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学生通过反复读题,整理出了已知和所求:

问题 已知 间接已知 剩下的每天做多少套 ①计划做600套 已做了

②已经做了5天 ①75×5=375(套) ③225÷3=75(套) ③每天做75套 剩下套数

④剩下的3天完成 ②600-375=225(套)

通过整理出的已知和未知内容,为“破案”理清了眉目。

二、紧靠线索,顺蔓摸瓜

目标确定后,如何达到目的地,就上升为主要内容。当然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可能有许多条,但我们所选择 的是要适合自己的现有条件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识别和利用已知条件,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理 解题意,将已知和求解的条目都一一整理清楚。分析问题时,要紧紧地抓住已知条件,反复比较和试探,找出 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问题即最终目标的距离。以已知条件为武器,在向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中 ,把最终目标化成许多与已知条件有关联的小通道,也就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就像顺藤摸瓜一样,将找到的 小问题一一击破,就铺成了一条通往最终目标的光明大道,即达到“破案”目的。同学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寻 找线索”。

我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些“小警察”们要以事实(已知条件)为依据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判断)。 根据自己的实力(已知条件和已具备的解题方法技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所以他们就能逐渐地将问题 条理化,突显出要解决的问题。“案例”:“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煤 。这批煤比原计划可以多烧几天?”题目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我叫同学们读了两遍,然后问大家:“我们今天 要“破”的是什么“案”?同学们齐声回答:“‘破’的是比计划多烧几天!”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寻找线索, 顺藤摸瓜。首先找出所求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明显的,哪些条件是暗藏的,暗藏的要想办法把 它找出来,做为解决问题的依据。通过分析调查所得线索:

(附图 {图})

分步算式:

①1000÷40=25(千克)(计划每天烧煤数)

②25-5=20(千克)(实际每天烧煤数)

③1000÷20=50(天)(实际烧的天数)

④50-40=10(天)(比计划多烧的天数)

综合算式:

1000÷(1000÷40-5)-40

通过整理,已知和未知明显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如食堂运来 煤数和计划烧的天数,实际每天烧煤与比计划每天节省烧煤的关系。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探索,最终达到“破 案”目的。

三、“证据确凿”,“真象大白”

目标确定后,根据题意,把它们在分析过程的各个小题串接起来一一进行最后的核对,将问题的文字内容 变成数字算式,把各个步骤中的分步算式变成综合算式,利用已有的数字计算技巧将题解出。正像破案工作一 样,经过调查取证,审讯判断核实整理,最后水落石出,真象大白。案子破了,问题也解决了。

当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后,心情特别轻松愉快,在充满趣味性的角色模拟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们对这 种解题方法特别感兴趣。

在“破案”教学法提出后的几个教学循环中,我体会,要想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较复杂的应用题的解法,必 须做到如下两点:即熟读和慎思。这在“破案法”中可以形象地称作取证调查与审核判断。破案时证据的取得 离不开详细地观察、询问、记录,在教学中则只能是认真读题。读书这是我们获取已知条件的唯一来源。首先 可以一目十行的快读,了解大概意思,然后再分门别类地细读,逐字逐句地分析,甚至连标点号的作用也不放 过。读书是学习的基础,也是解题的重要一步。只有读书才能详尽地掌握占有材料,只有读书才能明确解题任 务和目标。在详尽地占有材料后紧接着就认真地分析题意,弄清《已知之间》和《间接已知》之间的关系,以 及它们又能派生出什么新内容,所有这些与解题目标有多少距离。由此可列出几个分步式,然后再逐层分析每 一步运算结果与下步的联系,一步一步地组成综合算式。由此看来,应用题教学主要是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加以适当的督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 与,只有主动自学的知识才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在解复杂应用题教学中,摸拟“破案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同时 还具有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才华的功能。通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分成被动容纳式和主动尝试式两类人物。这些 人在参与“破案”时前者只会重复前例,简单模仿,而后者则会不断创新拿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们的才华( 原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能得到充分暴露。故可将呆滞的书面考试立体化,将教学与考查,教书与育人融为 一体。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全班36人参加考试,其中90分以上的达32人,优秀率为97%,因应用题丢分的只有 2人,全班平均成绩为95.2分。

5.初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尝试 篇五

小河中学历史课题组

马红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一种神秘感,其实不然,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细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学生实际,消除学生历史知识遥远、陌生的感觉,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结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了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铁制工具与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因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熟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力,引发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借用学生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以引导、利用,在讲到宋代的民族关系时,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来引入课文,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名字为何叫郭靖和杨康,引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果然这一导入,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6.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六



一位英国历史教师说:在教欧洲历史的过程中,我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准备前往那里,去培养神入和一种历史想像[5](p.42)。我国也有历史教师的教学实验表明,把历史上人们曾经遇到的疑难,如对大政方针的决策,对世事人生的选择等,特别是两难之时的困惑,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历史之中,想古人之所想,为古人之所为。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作古人的代言人时,争先恐后,欲罢不能[6](pp.58~59)。可见,通过构建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赋予本来曾是鲜活生命充盈其中的历史知识以新的生命色彩,让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恢复历史知识的生命活力。



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解决历史的时代性问题。从前我们把私有制发展、阶级关系发展、阶级斗争激化作为夏朝建立的主要背景,认为启建立了夏朝。如今禹建夏朝在学术界得到了基本认可。历史研究者们从大禹治水入手,认为禹领导百姓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才是禹登上王位宝座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古今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像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一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

(二)关注知识个体性还学生以生命色彩



7.情境作文:小学写作教学的新尝试 篇七

关键词:情境,任务,真实,意识,篇章,表达

所谓情境, 是指在作文活动中带有的写作任务的环境或背景。它通常包含作者、读者、目的、话题、体式五大要素。这种基于情境的作文, 因为写作任务情境恰当明确, 符合学生表达的需要, 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写作任务。

比如, 前些时间, 大澳村委会准备邀请汕头大学张惠民教授等人, 下一年度在大澳学校低年级进行国学改革试验。对此, 人们议论纷纷。针对这一事件, 我设置以下情境作文:

(1) 撰写一段文字说服家长, 让他们改变观念, 为国学的开展助力。文章一定要包括原因和实例, 它们将有助于你说服他人。

(2) 你作为张教授, 撰写文章解答人们对国学的一些模糊认识, 劝导家长和学生参加国学改革试验。

(3) 你作为村委会主任, 在村电视台发表讲话, 鼓励村民支持甚或参与国学改革试验。

这样的作文设计, 针对具体事件, 使学生有话可说, 能避免作文假大空、无厘头的毛病。

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情况, 我认为,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 可尝试情境作文的写作形式。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 谈谈一些认识。

一、情境作文的类型

(一) 真实情境作文和拟真情境作文

这是根据任务情境的真实度的分类。

示例一:

作文题l:就课业负担太重的问题, 给校长写一封信, 劝说他增加文体活动时间, 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作文题2:编写配有文字和图片的宣传手册, 向首次来大澳文化公园的外地人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作文题3: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 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 你将怎样生活?写一个想象故事, 为你的读者带来惊险、刺激或娱乐。

作文题1真实度最高, 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大;作文题2次之, 我们可以归之为真实情境作文;作文题3则具有虚拟特点, 为拟真情境作文。通常来说, 真实情境作文更多要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 直述其事来完成;而拟真情境作文更多要依靠学生的阅读经验, 通过想象来完成, 如回忆读过的《鲁宾逊漂流记》的情境完成作文3。

(二) 显性情境作文和隐性情境作文

主是根据任务情境在作文题中的显隐所作的分类。

示例二:

作文题l:任选一题写作

(1) 假如你是大澳学校的一名志愿者, 需要遵照学校的“不要穿拖鞋进校园”的倡议, 写一段劝说性的文字。

(2) 假如你是一个赞成穿拖鞋进校园的同学, 你想就学校的要求, 写一封表达不同意见的抗辩信。

作文题2:对人们不同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你是选择尊重和包容, 还是站出来反对?

作文题1用“假如”来明示写作者的特定身份, 以此构造出一个任务情境来, 这个情境是显性的;作文题2看起来没有任务情境, 其实要讨论该问题是有条件的, 如包括“这些观点都属于什么类型、人们的立场是什么”等, 这里的情境是隐性的。

二、指导与训练建议

(一) 意识训练

形成“任务情境”意识是进行情境作文的关键, 训练要强化对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等五大要素的认知。

1. 读写结合

利用课文, 我们可以转换视角进行训练。如学习《少年闰土》, 可以尝试设计下面训练题:

(1) 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时, “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你描写出来。

(2) 课文是写“我”记忆中的闰土, 许多年过去了, 闰土的生活情景又会怎样呢?请你根据课文情境把它叙述出来。

(3) 读了课文以后, 对照你观察到的小学生活, 你觉得什么样的小学生生活是最理想的?

三道题提供了三个不同的视角, 每个视角下, 写作者的身份角色都是不同的。第一道题中, 写作者要把自己假想成作者, 这需要对鲁迅的经历及思想有所了解, 否则“我”的心理活动就揣摩不出来;第二道题中, 写作者是鲁迅, 要站在鲁迅构思这篇小说的路子来揣想闰土以后的生活情景, 否则, 假设的生活情景中, 闰土很可能被曲解的;第三道题中, 写作者的身份是个读者甚或评论者, 需要结合课文进行小说主题的分析与评价。

2. 化隐为显

当任务情境是隐性时, 就需要通过分析把它挖掘出来, 明确起来。

如上面示例二之作文题2, “选择尊重和包容, 还是站出来反对”哪个更为可取, 势必要考虑一些具体的条件, 比如内容是什么, 是关系国家民生或团队关键利益, 还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再者, 是一个什么范围内, 是小团体还是大群体等等。

3. 化“大”为“小”

日常的作文训练经常出的是大题目。对于这样的“大”题目, 可以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把它变“小”、变具体。比如“要学会自立”, 可以提供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女生从不干家务, 生活能力一团糟, 父亲看了急在心头, 就写了一封信劝说她。如果你是这位父亲, 你会怎么劝服女儿?

(二) 篇章要素训练

情境作文是基于特定读者和目的而写, 在选材的合理性、用材适切性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1. 整体训练

即对“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等五要素有整体的审视和分析。

作文示例:

有网友发帖, 历数自己的种种“变态”行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却舍得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孩子上学我工作, 孩子培优我作陪, 没有节日也无假日;眼里盯着考试成绩, 耳里听着教育信息, 鼻子还要嗅出各类培优市场孰优孰劣……帖子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和“吐槽”。大家纷纷诉说着“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辛劳……

假如你正在“围观”, 你要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给人一点启示。构思完成后, 请填完下表:

2. 选材训练

情境作文在选材上除了强调真实、典型、新颖外, 基于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及写作目的的特定性, 还必须强调其合理性。如:

作文示例:以“低调”为题, 劝导说服你喜欢文学的朋友, 下列这些材料可供你选择, 你觉得哪些材料更合理:

(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 人生苦短, 知音难求。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3) 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艰苦的研究, 直到发现了镭, 却淡泊名利。

(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田园。

(5) 乾隆皇帝到处御笔题字, 更有洋洋洒洒的4万多首“诗歌”, 成为历史上最为高产的“诗人”, 但是在诗坛上并没有他的位置。

(6) 陈光标高调行善, 引发巨大争议。

(7)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服饰研究, 深居简出, 但是名满天下。

(8) 西域歌手刀郎红遍华夏, 与他出道之初的低调, 保持神秘有很大关系。

(9) 同样进入世界杯8强, 哥斯达黎加从一开始就保持低调, 尽显黑马风范;而东道主巴西队一直以捧起大力神杯为目标, 踢法备受争议。

显然, 涉及文学方面的一些材料更合理些, 如 (4) (5) (7) , 因为说服的对象是喜欢文学的朋友。

3. 用材训练

情境作文的用材与面对的读者对象、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需要息息相关, 因此强调适切性。

作文示例:假设校长认为最近校车事故比较多, 去潮州旅游不安全, 取消了潮州之旅。如果让你举例证明去潮州的必要性以说服校长, 你觉得下面哪些理由更适切?

(1) 旅游能让人增长见识。比如李白游历名山让自己文章更有奇气。

(2) 旅游更体现集体精神, 比如同学间的相互协作的精神、相互体谅理解的精神等等。

(3) 去潮州旅游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 应该保持。一个学校需要有自己的传统活动, 因为这本身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4) 潮州是文化名城, 是需要去见识的。如韩文公祠、西湖、广济门等等。

(5) 校车事故多, 应加强校车问题的监管, 使之更安全, 而不是取消潮州之旅, 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6) 潮州是个文化名城, 是值得去游览的。

因为读者对象是校长, 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安全, 其次是所去地方的教育意义, 因此, 如果要说服校长, 材料 (5) (6) 显然更适切。

三、结语

我们知道, 作文往往是应特定的表达需要而写的, 而且表达的需要, 则建立在特定的任务情境基础上。如果作文题剥离了表达的需要, 学生自然是无话可说或言不由衷。笔在意先, 为文造情。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野, 让他们在可视、可感的范围内, 写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因而, 情境作文能沟通生活和练笔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在真实的作文中练习作文, 还原了真实写作和写作的真实过程,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作文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法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8.提高英语教学的新方法尝试 篇八

一、注重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热情:

1、多变的教学方法:

(1)随机应变,适当删除添补,提前推后。“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可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比如说,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我们暂且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会什么单词、句子,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如把“stand up,sit down ”。这一环节提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再比如说添补,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主题“我的小树林”。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自己编小故事。

(2)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a、当“小老师”、“模仿秀” 比如说“Talk about it ”。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如“I am hungry。”(可以作饥饿状);“I am thirty.”(可以作口渴状);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勵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b 、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

c、表演法 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压力Hi,Jim. Hello,Mike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I am fine ,too.

2、多样的教学手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英语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

(1)多出示事物,贴近学生生活

如我教一节复习课,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复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apple, pear,banana......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show me___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

(2)动静结合,提高效率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标准在哪里?是不是说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地跟老师读,一遍接一遍,到最后读了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标准吗?当然不是。英语课堂就应当活跃,但是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们能够做到“能动能静”。“静”指得是如果老师要开始讲课了,就要求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动”指得是回答问题要大声,讨论要积极,该活动时就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动静结合”。

二、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素质

1、日积月累化教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可以把句子减缩成词,就是重点词教学。让学生了解 “词”,在用词扩展成句。例如:car—This is my car. Let’s—Let’s go.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英语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雪球”不知不觉中越滚越大。

2、语言环境化教学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 boy ,How are you ?”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我,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9.激情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尝试 篇九

课改大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改革面临一系列挑战。激情教学,成为历史教学成功课堂的必备要素,也是成就高效课堂的活性元素。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短暂迅猛爆发的情绪状态。它能让人兴奋,充满活力,如果发挥了它的积极性,便能使人产生超常的力量,出色地表现自我。教师作为一种综合角色,需要演员丰富细腻的表演天赋,政治家的机智雄辩,主持人的敏捷和口才,艺术家的独具匠心,更要具备这种能激发灵感才艺的职业技巧和品质――激情。

新课改激情教学高效课堂激情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学习和传授知识,用一种精神百倍的状态、真挚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挖掘。要上好课,必须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教学,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没有感染力。传统教学之所以面临创新教法激烈的挑战,原因在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落伍,缺乏激情,无法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需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激情。正是如此,我用激情教学,是为了给许多传统教学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激情在教学当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希望教学改革中不要盲目追求花样过多的翻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运用激情。应该说,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探索一种激情的开发和利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学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学“激情”唤起学生学习“激情”方能做到快乐课课堂,高效课堂。下面本人就“激情教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激情导入

作为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当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开端》这一课时,我没有发言,而且播放了一段视频《我的1919》,由陈道明先生扮演的顾维钧大使在巴黎和会上舌战日寇,胜利地维护了我国的民族尊严。顾维钧大使,气宇轩昂,激情四射,他的发言迅速把同学们的思绪集中到课堂教学之中来,由此我导入了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活课堂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经,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了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如果说激情是火花,激情的培养就是物质上可燃物的积累和准备,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厚积薄发,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能量释放出来。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和感受。比如,当学生扯着嗓门大声喊老师好时,当他们为某些问题与你争论不休时,当你们因为默契的配合相视一笑时,当你为征服学生而与他们斗智斗勇时,你珍惜它们的存在了吗?做一个快乐的人,感受身边的快乐吧,记住,多一分幽默感,只要你给别人带来快乐,那么,你也会收到快乐的反馈的。当在讲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之中的“赤壁之战”时,我突然想起了杜甫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对两句诗句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认识肤浅至极。然后我把《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如何利用孙策、周瑜、大乔、小乔、曹操之间的相互关系智破孙曹联盟,最终实现孙刘联盟的过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一番。最终,学生沉浸其中,听得津津有味。这一环节,我克服了传统课堂之中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依据教材而突破教材,学生感觉课堂活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浓厚了,当然教师也不会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而感到烦恼了。

三、激情投入

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够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

课前,要有良好心态。当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时,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老师的激情就像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学生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会随之活跃起来。当老师走进教室,班干一声招呼“起立!”学生齐声大喊“老师好!”老师回一声“同学们好!”师生如此这般问好,精神都为之一振,激情马上来临。

课中,要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业解惑,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中,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激情,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催化。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语言表达应是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言语应是富有哲理而幽默的。第二,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为什么学生比较喜欢年轻教师讲课,主要是年轻教师与时俱进,上课富有激情,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多,人的感官要求就越高,学生需要不断有新的感官刺激,使他们保持振奋。

课后,要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得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有效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后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延伸也是很重要的。下课后,学生如有问题可以到教师的办公室提问,教师应耐心解答,不要自顾休息,满脸不耐烦;学生与教师迎面打招呼问好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回礼问好,不要爱理不理,一声不吭;平时学生有困难,应主动问候,热心帮助。当然,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所“分寸”。距离产生美和神秘感,而这种“距离”的状态使人保持一种好奇心,就像在熟人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不加掩饰,但在陌生人面前,你却会在乎他们的看法,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形象。有“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放肆”,适当的“距离”又可以使学生感到亲近,让教师的激情在课后仍感染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你热情,期待着上你的下一节课,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

总之,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激情投入,快乐地去学。

参考文献:

10.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十

【内容提要】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全方位的促进历史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等方面的自我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的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但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关 键 词】

二期课改

教育理念 教育行为 更新

前言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变化幅度最大一门的历史新课程,是以主题史为课程形态的全球文明史。作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它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历史教师全方位的变革教育理

念和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面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吸引每位学生,我认为,不应要求学生如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需要教师以新的教学

理念去组织新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在二期课改的新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在使用一种新编教材之前,重要的是对课改新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这是我们教师要做的第一步。为此,要学习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中学历史新教材主编苏智良教授《新教材的理念和构想》一文,完成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苏智良教授指出: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教材不但看作教本,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本和读本。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下把教材的知识学深学透;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新课改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和学生一起围绕教材转,而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倾听交流。互动合作。历史教师不仅需要从教学理念上重新定位,还需要在教学行为上由主导者转化为组织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以下就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改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二、教学行为的更新——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1、教师做一个组织者,使学生活动体验、提升认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活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更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如运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

比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中“惟课本为准”、“以讲授为主”做法的一种加大信息量、接触第一手史料的开放型教学组织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

我在《交通》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了解到学生对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交通工具并不陌生,因此我组织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文字资料、图片,并作好电子演示稿。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中挑选出三位学生上台以PPT形式介绍陆路交通工具、水路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把他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问题。

如其中的一位学生对空中交通工具是这样介绍的:„„,很久以前,人类从燃烧的烟会上升,想到了热空气会上升的这个原理,而造出了气球。气球升空之后,要如何控制方向呢?(——人类在气球上放上蒸汽机,带动螺旋桨,成功地控制了飞行的方向。)„„,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预示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由谁最早进行过飞机的制造和试飞?(——冯如,他是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第一个飞机制造家。)„„讲到火箭,明朝人万户的勇敢尝试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力量飞行的人。公元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他的介绍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该生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结合自主搜集教科书上的新知识,形成了对空中交通工具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交通》一课的最后,我又布置了一道课后设计题:不同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感兴趣的同学可设计一下未来的陆海空交通工具,并作简要的设计说明。通过这道题的设计,使学生注重如何以探究、自主的方式习得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课后去发现多种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教师做一个引导者,使学生自主探究,享受乐趣

在历史教学行为中更多地注意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证史一致”的道理。

例如:在讲述“种族与人口”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搜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方法去理解人口增长和人群迁徙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并进行拓展课题指导:补充上海建城700多年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数量和来源),使学生了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并进一步设问,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我还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下列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自己的上辈移民上海的原因及艰苦创业的过程,对近代史上移民原因加深理解,写成调查报告。(可操作性强)

(2)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写小论文“人口迁移对上海社会的影响”,理解“海派文化”的特质。

学生们纷纷在小论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利大于弊,如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交通的发展等;有的则认为弊大于利,如造成治安问题,教育问题等。还有同学谈到,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普遍对自己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培养学生了的史学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教师做一个促进者,使学生张扬个性、致力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同学生们所表现出的多元差异性,只有当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至于学生发展的不均衡,这恰是他们丰富多彩个性发展的本质。各种形式的教学情景、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让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局限,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独有文化,要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方式,构建不同的、多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我在《艺术》一课上,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的宗教画,与两幅文艺复兴时的两幅肖像画——《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作对比,让学生观赏,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写一篇感受。刚开始,学生仅仅从美学的角度谈感受前者人物呆板僵硬,后者人物丰满、有生命力,典雅宁静的人性美;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感受画里所体现的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人性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开始复苏,这三幅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资产阶级对人性的崇尚。通过引导,以从历史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对画的深刻认识。

4、教师作一个合作者,使学生倾听交流、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老师追求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应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

如我在讲述《三权分立》一课时.继学生举出安然事件、水门事件之后,教师又适时补充了美国决策攻打伊拉克的实例,然后师生合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位同学的例子说明三权分立存在着漏洞;第二位同学的例子说明尽管如此,三权分立仍起到了分散权力、监督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的作用:而老师补充的例子则说明:权力无论怎样相互制横.都是站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三权分立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国冢局势的稳定,更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转变中的体会----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然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知识储备应更加充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涌不息的河流,还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课前准备应更加充分。在“备教材”的传统要求之外,历史教师更应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延伸”。第三,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与“未知”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引领学生实现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只是操纵操纵鼠标,或念念串台词,或是对学生说一大堆难辨真假的“你真棒”之类的言不由衷的话,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殊不知,这种盲目的“放任自流式”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充分挖掘和真正利用课程资源的价值的,更体现不出明晰的教学线索,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目标。长此以往,其结果倒很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引入浮躁的形式化的歧途。

第四,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目前,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地理解为“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甚至发展到谈“讲”色变.完全让出了讲台。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更要求教师具备精到的讲授和引导技巧。譬如,当学生的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的认识“误人歧途”之时,教师的三言两语可以帮肿他们回到“正确航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有待教师的概括总结串成精美“项链”;学生源自感性的“窗前小景”有待于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终身发展,还必须为社会作出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面对新的史学理论,新的教材,新的方法,还有新新人类,教师只有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向同行学习,敢于向学生学习,不断升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内存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有源活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杨向阳编著:《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

4月版; 5.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张静等著:《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期;

11.简笔画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新尝试 篇十一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简笔画就是教师创造这种“艺术”情境的手段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色彩的图画来都有这很大的优点。”

国家教委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简笔画。简笔画在某些时候也确实比画报和幻灯片还好用。这是因为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用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提炼出物象的主要特点,以简洁、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偶尔也可以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段让物象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一、在低年级教学中,利用简笔画指导识物、识字、写字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直观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简笔画手段来唤起学生积极而丰富的再造想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深刻理解。

1.利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拼音:如在理解“上、中、下”或“走、跑、跳”的字意时,你讲什么上面呀、中间呀、下面呀等等,学生都只是模糊的理解,但你只要加上方位表达和走、跑、跳的动态简笔画他们就容易理解了。

2.由于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面狭窄,对生活中的物体尤其像农产品一类接触甚少,因此,在谈到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用图像的形式让孩子了解物体的形象,从而增加孩子认识物体的能力。比如玉米,大多数小孩子开始接触到的是煮好的玉米,而没有见过完整的一株玉米,这时,我们可以画玉米棒和整株玉米给他们对比,从而增加孩子对食物和植物的认识。

3.在孩子练习写字时,像横折弯钩、竖弯钩是难写的笔画之一,我们可以借助鸭子的形象让孩子具体理解:“竖”像鸭子的头和颈,细而长;“弯”是弧形,光滑圆润,像鸭子的胸部,又紧连着腹部、臀部;“钩”紧挨着鸭子的尾部。这样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使文字符号形象化,能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高年级教学中,简笔画能更好地释疑解难、活跃思维,从而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简笔画板书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课文内容及语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如讲授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一课时: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对于一个关于草原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又没有到过草原的孩子来说,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是很难理解和想象到的。但是如果教师用简笔画在整个黑板上夸张性的勾略出一个大草原,并在四周画出小丘,这里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孩子们就会有一个大致的理解。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④“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⑤“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⑥“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⑦“看见了几坐蒙古包。”⑧“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辽阔的草原上面画上几只“小鸟”“羊群”“河流”“牛羊”“蒙古包”“夕阳”……草原有多辽阔?为啥羊群变为白色的大花?牛羊为啥陶醉?作者以及行人为啥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还想唱歌?……只要看到眼前所展现的一幅简略的草原景象,学生们就像是自己亲自到草原观光一般,这样,教学难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的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它主要是运用简洁、精练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来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因为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老师能把所教的知识边讲边潇洒地几笔画出学生喜爱的形象,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树立了不起的形象。

12.历史教学法的新尝试 篇十二

《随机信号分析》这门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论方向) 及通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同时《随机过程》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的必修课[1]。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自通信专业研究生招生以来就开设了《随机信号分析》课程。在历年的教学中, 作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 本门课程对数学理论要求较高, 理论性较强, 经典内容份量重, 内容抽象难懂;

2) 以往由于在教学形式上, 较重视理论及教学证明, 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导致学生面对具体应用问题无从下手;

3) 教学手段单一, 仅靠教师的讲义、教材, 难以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形成具体的认识, 使得学习难度增加。

2 E_learning概念及在《随机过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1 E_learning概念

E_learning是Jay Cross在1998年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种全新及有效的学习方式”[2,3,4,5]。

2.2 E_Learning环境下教学内容建设

2.2.1 交流与讨论

创建QQ及微信平台, 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论坛、QQ、微博、电子邮件等多种交流手段进行互动。学生成功的问题学习案例, 教师对于相应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的整理, 反馈或补充到课程资源中。利用该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而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空间内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学习资源大大丰富, 学习情境对于学习者更有激励作用。

2.2.2 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及课外资源[5], 课内资源主要针对教学方法改革对应的教学方案设计, 包括以下方案设计:

1) 启发式教学方案的设计

启发式教学方案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对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指明一个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组内讨论等多种方式给出答案。

2) 讨论式教学方案

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学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 由学生分组讨论的一种教学形式, 分析和研究“随机信号分析”课程结合本专业相关知识能进行讨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并设计4~5个讨论题目, 并制定详细的讨论要求;将讨论题目发到E_learning环境上去, 要求学习3~4人一组, 选定一个讨论题目, 按照相应的讨论要求, 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 并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在课堂内进行分组讨论和组间交叉讨论, 教师分小组点评, 并做最后总结。

3) 研究专题式教学方案

在课程教学后期, 针对其中与后续专业课相关比较密切的课程内容, 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归纳性的专题内容, 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来总结前期学过的教学知识点, 所有同学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该专题通常都比较综合, 内容涵盖知识点比较广。

4) 案例式教学方案

设计1-2个随机信号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 贯彻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中, 精选和设计4-5个典型案例, 每个案例包括原理介绍, 源程序代码和可演示的执行代码。选定一个典型的案例,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应用程序演示, 剖析设计方案和分析程序源代码等各种方式设计新的教学形式;

现代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手段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资源包括软件仿真编程实现《随机过程》课程中知识点验证, 《随机过程》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术文献;及网上现有的数字化资源等。

3 结论

E_learning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代表着信息时代教育思想, 即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强调学生应该享受教育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如何将网络优势应用到学校教育中, 是每个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 在研究、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摘要:《随机过程》是各个学科技术领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有效方法,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构造Elearning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延伸, 教学理念由“应试”教学转变为“应用”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ELearning,随机过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薛冬梅.《随机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0, 27 (6) :54-56.

[2]胡蓉.WCOE_Learning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14-20.

[3]汪家宝, 杨德军.关于美国e-Learning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的探讨[J].电气化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 (总第167期) :93-96.

[4]蒋沛航.e_learning课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大学, 2006.

上一篇:最新学生会离职感言下一篇:于我的姐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