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2024-08-03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精选16篇)

1.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一

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感受

继教号05007753姓名李飞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书中的很多理论,如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帮助我们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ARCS新的动机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为教不好学生而苦恼。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于学生的不了解,没能正确认知学生这个年龄的心理与生理的发展,并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去设计和实施教学,往往不能去的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区别的、学生在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上也是有差异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

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书中所提到的很多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结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对我们的工作有很直观的指导作用,并具有可操作性

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我会把所学的用于工作中,做出精品教育。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为人师者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通过研读《学科教育心理学》和网络学习,我从学习心理和学科的学与教两方面,了解了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教学设计技术,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知识,让我从心理的层面重新思考学与教,重新认识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受益匪浅。

2.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二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性

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犯罪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唏嘘不已, 例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但又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见引导和梳理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当前急需重视的一个方面。朝夕相处的同学、昔日的老师, 在扭曲的心理面前变成了宣泄不满的对象, 强烈的、压抑的情绪和扭曲的人生观, 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的缺陷, 是这类惨案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地方。

在高校心理问题调查问卷中, 有92%的学生表示, 自己曾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惑中, 有的是人际关系, 有的是家庭压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体系。事实上, 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极少, 大多数学校是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心理咨询, 这也表明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理学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让心理障碍得到疏导, 不至于爆发或引发社会危害。虽然各高校都在极力推进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但面对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压力, 心理学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 应该将心理学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的重要范畴中来。

二、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心理学仍然是以科学心理学为主, 心理学专业仍然以学习基础性心理知识为主, 缺少心理学实验研究调查机制, 心理学并未受到社会的重视, 因此阻碍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的发展和学生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 在心理学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心理学课程多为抽象理论, 知识点较多, 理解困难, 同时由于教学设备不具有创新性, 教学实验设备不足, 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 一些心理实验课由于设备的不足, 学生不得不分批轮换上课,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不利影响。另外心理学考核评判机制不合理, 对于理论知识考核过多, 实践应用的考核偏少,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高校心理学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 高校和社会将越来越注重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 加大高等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教学, 以学生为教学核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进行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的模式, 提升心理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

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心理学指导的作用

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知识是推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心理学的教育当中, 也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开创性、求知性、探索性, 让他们不仅更好的努力学习知识, 也让他们在探索课程当中不断的提高升华自己的心理层面, 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心理。针对个别学生, 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控, 这样才能便于引导疏导学生的心理方位,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用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待高校心理学教育, 就应该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出发, 实现大学生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紧密结合, 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用性。

2. 注重教学评价,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教育评价标准是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评价仍然是以教师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为主。老师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老师更加贴近生活、接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 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的教学评价也要不断改进, 要减少负面性评价,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的了解, 加强学生的知我评价意识, 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以学生的内心意识状态和自我心理素质评价为基础, 用合理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推进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也要从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 并不断创新评估方法, 转变教学评价理念, 结合学生自身和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不断探索新方法, 促进和推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 优化高校心理学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建立心理学相关机制

在马加爵事件后,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研究的进展迅速, 许多学者就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 李玫瑾教授也在事件发生不久专程到云南进行了调研,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版。在这样的情况下, 心理学教育得到了众多的理论支持, 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进步, 为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 我国高校对心理学教育的开设课时不足、对心理学投入力度小等都是限制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心理学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将心理学提到足够的重视地步, 加大心理课必修课程的学分管理, 加大课时安排, 实现心理学教育在高校的指导作用。

同时, 心理学教育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多运用游戏、音像等手段, 将学生和教学严密结合起来, 是学生在事件中反思,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和心理困扰。

4. 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也是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并发挥效能。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它在社会中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是它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因此, 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用知识武装头脑, 将社会现象用心理学知识加以解释, 这样不仅排解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还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心理误区。例如, 如果马加爵在遇到困难、心理困惑的时候, 有人用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他, 那么他也许不会做出偏激的事情;如果心理学足够普及, 有广泛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群体都会乐于得到心理帮助, 这也是心理学的社会实用性所发挥的作用。

5. 加强信息媒介传播的监管力度, 净化校园网络, 强化心理学教育成果

媒介层出不穷, 变化多样, 形式复杂, 国家应该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从源头抓起, 杜绝媒介传输当中对于心理层面有影响的不健康的人与事, 让高校学生多接触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主流思想, 为高校心理教育做好环境的净化。

现在传输媒介层出不穷, 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复杂危害社会的东西太多, 而且形式多样, 国家应该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打击这些不健康的消息, 还社会一个清洁, 加大正能量的宣传力度, 多宣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传播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内容, 让我们的高校校园里充满着正义的力量, 不能让腐化堕落的思想侵蚀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一些名人名事, 经典案例, 请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进行座谈互动交流, 学生多跟这些人接触, 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生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道德观, 价值观。

摘要:从学习型社会角下来看, 心理学涵盖的范围较广, 它不仅具备了心理研究的理论性, 也具备了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文章探讨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发展趋势,学习型社会视角

参考文献

[1]芮雪.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6 (2) :122-124.

[2]张欣艺, 纪建茂.发展中的教育心理学[J].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4, 35 (5) .

[3]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5) :33-35.

3.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三

作为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分析孩子们心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实施与实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去规范儿童正确的言行举止。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在生活当中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体会他们的苦和乐,跟他们站在一起,做他们的朋友,努力支持他们的选择,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当然,也需要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和技巧来教育孩子,因为,父母和老师一样,给予孩子们的爱应该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是客观公正的爱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爱。

孩子们的心理要健康,实际上还应该具备诸多因素才逐渐形成的。其中,影响他们成长最大的问题是生活问题,其次才是学习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之后,才是将来的工作问题和对人生的态度问题,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孩子们要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和生活,是需要一些外在人为的因素起作用的,因为他们还小,什么事都需要大人的指导和帮助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要通过生理状态的改变来改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孩子们在成长中要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源源不断输给他们这些心理营养,即: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1.对孩子应给予肯定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应教会他们在成功面前怎样面对快乐?怎样体会成功感?怎样把成功作为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冲刺?这是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也是引导孩子们不断产生渴求知识和能量的源泉的问题,在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中,找准自己的起点和目标,产生学习积极性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自信心,这更需要给予他们肯定的心理营养。

2.对孩子应给予自由的营养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成人应尊重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在他们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学会做一个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大人只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提醒孩子们应注意的事项就行。让他们自由地玩耍,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避免他们对父母老师产生厌倦心理和逆反心理。

3.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

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有和谐的家人,和谐的人情气氛为基础,它是产生爱的源泉。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父母对子女的呵护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都应该让孩子从小感受,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把对别人的真情换来对自己的真心,转化对父母、朋友、对社会的回报与感恩。这样孩子们将来才会对社会有用,是有所作为的人才。做一个具有爱心的情感丰富的人,也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社会,我们还为下一代担心什么呢?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

4.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宽容的心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也容易犯错误,成人应该用宽广的心胸来面对他们的过错,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唤醒孩子的人格心理,建立目标意识,激发理想志向,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中来。对于犯过错误的孩子往往怀有自卑心理,成人应培养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调整好心理状态,这样的话成人务必给予孩子一个宽厚的心胸和理智的态度。

5.对孩子应给予一颗具有放飞梦想的心

让孩子产生梦想的过程就是成人应做好对孩子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这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拥有求知的力量。首先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利用这些例子激发孩子的志向,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决心,感悟成功的力量。其次,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志向,树立榜样,这些都是需要成人给予帮助和支持的。这样他们的梦想会越飞越高,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关于正确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感受极深,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都能够科学合理正确地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做到这样,对于孩子的将来我们还用担心吗?对于祖国的未来我们还用担忧吗?

4.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四

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至于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去引导。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其次,健全人格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面向百百的学生,应该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方法上的渗透。第一,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二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第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格教育并不是短期奏效的,不可能朝夕就获成功的。它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个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出灿烂的火花。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这次能够参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经历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的学习。经过一天的学习,使自己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自我实现)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5.《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五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虽然已经从事教学20年,但由于本人学的是理工科,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所以虽然在专业方面的讲授没有任何的问题,平时也会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但总觉得应该学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以前的年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所以生理和心理肯定也是和我们以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能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肯定可以更好地来了解和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选择了《高等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利用暑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学完以后,受益匪浅。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中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敏感的,他们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我们老师要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当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你的教学工作也将取得一半的成功。

今后工作中,我们老师可以经常换位思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学习。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应当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授课方式是否吸引人、重点是否突出、学生接受程度如何、今后工作生活中是否具有应用性、甚至老师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脾气等等都可以换位体会和思考。

6.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六

我自20xx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到目前为止也有将近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多多少少也遇到了不同类型的学子,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差的学生;有讲文明的学生,也有不讲文明而被大家排斥的学生;有热爱劳动的学生,也有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有性格活泼的学生,也有性格孤僻的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就像是一个晴雨棒,态度也阴晴不定,尤其是对待成绩差又不规矩的学生,我就硬生生地变成了学生口中的“母老虎”。学生这样评价我,前者我还是很开心的,但是,后者的`评价,我感觉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友好相处,也对我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利。

在我教得第一届学生中,有个学生我这一生可能也不会忘记,他的家庭条件比较特殊,不用功读书,成绩差,还经常闯祸,我对待他,也一直是严肃地批评,甚至因为他,我经常头疼,因为他屡教不改,最后,他的学习态度不但没有转变,反而对我产生了敌对的态度,我觉得那时我的教育教学做的很不理想,不是因为我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够恰当,总是以一种消极地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

7.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七

众所周知,目前许多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畏学、厌学的情绪。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成因之一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容易退缩,经不起挫折,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犹为重要,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乐学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是许多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学生厌学英语,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英语缺乏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1. 设计新颖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在课堂开始的十分钟最集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好课堂的开头时间,设计灵活新颖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兴趣。头开好了,上课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导入可以不拘形式,但必须切题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Unit 3 Autumn festival(JEFC SB2A)时,适逢快到中秋佳节。我把各种各样的月饼带到课室,问学生:“What are these?”。学生答:“They are mooncakes。”。我说:“Today let's celebrate a festival.Can you guess which festival we will celebrate?”。学生回答:“Autumn Festival.”。我接着说:“Who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mooncakes with me?”。学生听后很开心。于是,我一转话题:“But before you share the mooncakes,you must tell us which one you would like?”。这样,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吃月饼时学到了新的英语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还饶有兴趣。

又如,Miss Evans (JEFC SB2B)这一课叙述的是在Titanic上发生的一个动人故事。上课时,我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学生沉醉于优美的旋律中。听完后,我问学生:“Did you see the film Titanic?”。大部分学生都回答:“Yes.”。我接着问“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the sad story of Titanic?”。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Titanic,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接着再学Miss Evans这篇文章就容易得多了。

2. 创设真实情境,

营造学生的轻松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有利于营造学生的轻松心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学习。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教学时,我根据课的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施展个性,吸引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学习Unit 16.What a good kind girl!Lesson61 (JEFC SB2B)中的指路、问路时,学生觉得指路、问路的句型比较抽象、难学。于是,我把课室布置成街道,把课桌布置成建筑物,使学生犹如置身于都市之中,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再如,上Unit 22.The Sports meeting (JEFC SB2B)时,我把学生带到球场上。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学生边运动比赛,边学习词组、句型。使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另外,在课堂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两人对话、角色扮演、表演自编、短剧、游戏、唱歌、猜谜、朗诵、讲故事、讨论、演讲、辩论等,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并非一种负担。

3. 善于使用鼓励语言,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英语课堂中应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提问时,对于较难的问题,请优生来回答解决,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培养他们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对于简单的问题,尽量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多提出问题,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成绩与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无形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刻苦地学习。

4. 增强自身素质,

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基本功外,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特别是教师课堂上的形象,时时处处都要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仪表大方,端庄得体;(2)讲课声情并茂,板书工整;(3)教法灵活,教风扎实严谨;(4)感情充沛,精神饱满。课堂上,教师尽可能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宽松的状态。学生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显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就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同时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提升和心理的健全。

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逐步地向学生灌输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4点。1.养成课前预习生词和课文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培养自学能力。2.养成反复记忆的习惯。教师应抓住人的遗忘先快后慢这一规律,让学生适当重复记忆单词和句型。单词、句型记牢了才能学好英语,积极地用英语进行交流。3.养成经常大声朗读、背诵和复述课文的习惯,以克服胆怯心理。4.养成多听、多讲、多看英语课外书籍的习惯。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就会喜欢、信赖教师,就如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在心里感到快慰与满足的同时产生乐学、上进、听从教诲的倾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8.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心理;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产生自暴自弃、放松自己、不求上进和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另外,由于高职生源复杂,很多学生不了解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将二者相提并论,因而学习思想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产生了不想学习、只想工作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多种学习心理问题相互交织,往往容易影响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情况,也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学校的正常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有高职教育模式的原因。本文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方式,在深入调查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探讨产生各种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起点较高,是浙江省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院校,被浙江省教委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院已积累了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师资、教学设施设备较为完善,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生源较为广泛。因此,选取该院的学生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及原因探讨

研究对象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旅游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信息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研究方法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对各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数据,了解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状况与学习状态。采取访谈法与学习心理存在较显著性差异(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积极性中等、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进行面谈,了解其学习心理状况,并探寻形成不同心理状况的原因。为使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课题组还对几个学院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探析课题组围绕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等方面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的动机、目前的学习状况、采用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对考试的认识、课外学习的情况等内容。调查表明,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对课外学习、考试、实习等方面的认识较为理性,并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很模糊。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选择,有2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没有区别,有1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区别(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还不如职业高中),只有2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学到技能,有利于就业。这说明很多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清楚,选择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是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无奈选择,这种认识也存在于广大的学生家长中。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等学校,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能力比别人低,到高职院校学习只是为了拿个毕业证,甚至部分学生产生退学的想法。所以,从入学起,认真学习,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为数不多的学生想通过高职教育作为跳板继续“专升本”深造,因而专业学习热情不高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没什么区别,这一方面说明这部分学生心态比较好,但同时也说明高职教育还没有体现出办学特色,其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另有一部分学生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甚至在接受访谈时,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除了学历比中职学校高以外,所学内容还不如中职学校具体。这说明学生特别想学到基本技能,同时也说明学生还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不同培养重点。

2.学习方式方法趋于合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表明,只有接近28%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说明学生对纯粹课堂讲授的方式不是很欢迎。既然学生不愿意跟着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对理论课与实训课、技能训练课的课时也需要更加合理地搭配。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有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主讲为核心的授课方式逐步发展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3.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理论基础。对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对学生希望的考试方式的调查中,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技能考试或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非常一致,说明学生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更加理性。然而只有3%的学生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也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这种认识的误区往往与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习专业技能有关,也与教学方式有关。过分忽视专业理论课,学生学到的只是技能,而对理论基础掌握甚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发展潜力不是很大,创新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较差,而且与中职教育的比较优势也体现不出来。同时,导致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的学生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困难,培养计划难以执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文化、历史等课程,说明学生对文化、历史等人文课有较大的兴趣,学校应该增加这类人文课的课时,这既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能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为部分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另外,在所有的调查问卷当中,有6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安排讲座,尤其是社会成功人士的讲座,以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

4.激励学习的动因各不相同。在调查中,有36%的学生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而积极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有27%的学生是因为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将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常常将学习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起来,对所选择的专业课程不是非常感兴趣,往往更关注招聘市场急需的专业及其技能,而忽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与专业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加以引导。另有23%的学生由于被周围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而努力学习,还有5%的学生因受到教师不断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大,从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还有9%的学生学习动因不明。有目标才能有动力,在调查过程中,有20%以上的学生对大学学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失去了学习动力,缺乏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应充分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使其尽快找到明确的方向。

教育优化对策

加强引导,深化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受这种说法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社会过分看重普通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偏见。这种认识不仅给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压力,也给学校的教育增加了困难。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他们的负担,让学生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及其优越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开学典礼上多讲职业教育学习成功的案例,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可以多做国外高职教育现状与特点的讲座,不断强调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对高职教育各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另外,在加深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基础上,要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加以区别,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的比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调查过程中,这也是学生反响最集中的一个方面。有68%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是希望能学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好工作;有54%的学生喜欢专业技能课;有86%的学生希望采取操作技能考试或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其学习成绩;另有90%以上接受调查的学生反映操作技能课时较少,希望增加操作技能课。这些数据说明高职学生迫切希望能学到技能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技能课时偏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的一个原因。因此,应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课学习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实践操作应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边进行理论讲解,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同时,应加速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将校企合作办学落到实处,利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调查显示,学生越来越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应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要围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求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予以调整,尽量多安排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程类型较多,学生不一定能消化,尤其是高职学生,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对课程的类型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另外,要多开展一些专业技能操作或专业技能创新比赛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针对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的特点,引导他们广泛学习和吸收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加强人格修养、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文明礼仪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而且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协作共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等。受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很多学生迫切希望多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中,人文素质课仅次于专业技能课。目前高职教学的人文课程,除了“两课”外,教学大纲规定的还有文学欣赏、应用写作、普通话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虽有所增加,但还需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人文课程,如中外文化、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社会心理学等,使学生既能从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素质,减少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42-44.

[2]方晓红.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26-27.

[3]倪筱琴.论高职学生专门化培养与全面发展[J].高职教学,2002,(23):38-39.

[4]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39.

[5]刘绍斌.高职教育改革——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5-6.

[6]李高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19.

作者简介:

9.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体会 篇九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 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 进行多指标竞

d 提倡团体竞争。

e 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10.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十

最近一段时间,我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培训学习,特别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收获颇多,同时也对自己曾经建立在没有理论没有系统知识盲目从众的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以及我国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进行的批判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深思。通过对两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并不只是动动口,动动手的课堂简单传教,而是一项集知识、技术、智慧与经验和反思批判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行动者。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思潮中,有着不同的国别地域、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的学生群体,作为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应该是及知识智慧、品德修养、教书育人、激情创新、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为一身、有着热情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像倾向性从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社会发展的开拓者,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保证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最有力保障,是实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最有力和最可靠保障。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实现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欠缺和者落后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时,教师可以为振兴国家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因此,作为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与自己的职业为傲,我们应该埋头默默的工作在教育和教学之中,我们应该肩负起培养祖国优秀骨干力量为己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

我非常重视和珍惜此次的两学培训,为的就是自己能够更多的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对我国教育作出公正合理的指点和批判!

下面就近期的学习,谈一下我的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教育学》的系统学习,我认识了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综合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及与教师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如教学、课程理论、班级管理等等。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初步的了解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态度与品质的实质和培养、心理健康发面的有关知识、以及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心理学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和评价、教师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等等。这只是此次培训中笼统的概括的系统知识。下面结合教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对我认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明显的不足和明显缺陷的地方简要的点评。下面我以序号的形式列车我国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由于受到古代教学思想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仍旧存在极强的阶级性,专制性和刻板性。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从古代的孔孟到程朱理学的,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到后来的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科举制度到程朱理学和明代后的八股文。我国的教育领导权都是完全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这就出现了教育的专制性和阶级性,同时教育类容和教育手段方式过于刻板,这就是古代教育的刻板性。可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仍旧没有放宽教育的领导权,教育仍旧过度偏向于为政党服务,为阶级服务。我们现在的教学类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和刻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在制定教育目的的时候应该放宽对教育的政治象征性作用,给学校教育和地方教育更多的自由权和领导权。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和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问题之二: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国学校教育却没有培养出国际一流的人才。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齐头并进。我国教育经费的开支不到国民经济的4%。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不足,这个在高校体现比较明显。我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永远保持其相对的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用于教育支出应该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10%才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之三:教育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有段过于陈旧是影响我国教育的质量最为关键的认为因素:由于受政治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目的具体体现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及其抽象的空空三段文字难道可以把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都包括了吗?其实教育目的的制定还是不够全面合理。我国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小学基本就语文、数学、英语,而按照课程标准规定我国小学三年级开始综合实践课,我认为这种没有规定评分的课程对于很多学校和学生都是无视和没有作用的。中学教育我们采用分科课程为主,分为文科和理科。我认为这种分科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加强突出学生在独特兴趣和爱好。目前我国很多老师都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会系统的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只知道指导教学这种模式,而对于发现教育、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从不常试,所以很多教师只会灌输学生知识,而不会指导学生发现知识,这对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室非常的不利的,我想这也是我国教育很失败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优秀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日本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日本把优秀的年轻的教师分配在小学教育上,从心里学角度而言,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我们国家恰恰相反,小学配备的是最低级的教师。

问题之四:德育停留书面口头上,而没有付诸社会日常生活实践。我们中国的教育很重视德育(及态度品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德育课程,但是我们中国学生,中国的素质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我认为德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我们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我认为是培养学生德育很好的方法。而要掌握这些道德的培养方法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同时道德的形成也应该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家庭是对孩子道德进行检查监督的有效手段。

问题之五:由于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管理过于专断型,班级管理比较落后。在我国由于受班主任能力和素养的影响,我国中学的班级管理存在普遍的问题。及由于受到分数的影响和班主任职业权威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过于专断型。还有就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很低。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个班主任都存在的,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要求我们班主任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和人际交往的艺术家。这就体现了再现代与班级为主体的制度化教育体制下,强调班主任的作用。

问题之六: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现有了教育体制中,小学、中学、高中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心理课、大学好大部分学校只是形式性的开了几节课。这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没有与学生为本,没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没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预防精神疾病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作为门重要的学科真正的传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

问题之七:我国教育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本为零。在很多教师的教育思维定式模式中,有个性的学生就是那种坏学生,其实个性及人格,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忽视或者孤立有个性的同学,我们更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问题之八: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长期历史的影响,我国国家经济整体在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城市发展比较迅速,而乡村发展比较滞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这种二元不平衡导致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呈现了相关的问题。现在在一些落后地区或边远乡村教育投入和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相当的滞后,在西部的大片乡村,在中东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村,就连学校教师也相当的缺乏。要改变这种空间地区上的不平衡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加大扶贫教育力度,提高财政对教育的支持,确实稳固、扎实的落实的推经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然,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区,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也面临着重大转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不出在某方面杰出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深思和反省!

11.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学生;高职教育;学习心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成为我国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心理培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专业学习的健康意识,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倾向的表现

(一)对基础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对于“你是否认为应该开设基础课程”的回答(以下均为07~08级艺术设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64.1%认为应开设基础课程(其中60.4%的人认为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21.1%的人认为学校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就这样学,18.5%的人认为是为以后的就业多一份机会),35.9%认为不应开设基础课程,应直接学习专业课程(有49.9%的人认为自己以前没学过,不易上手,29.4%的人认为是在浪费时间,21.7%的人是因为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虽然有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够,我认为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学习急于求成,无功不做。学生的认识首先是设计带来的金钱效益,根本没有认识其内涵;二是对学习迁移的认识不足。学生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课程来支撑,所以不知道基础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好比是房子与地基的关系,只有打好了地基,房子才能一层层的往上盖。

(二)重实践,轻理论

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实践性强。但这并不是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专业的理论教育。问卷调查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你认为理论课程”的回答,40.5%的人选择重要,52.8的人选择一般,4.6%的人认为不重要,更有甚者的是2.1%选择可有可无。

虽然大部学生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但在理论课程中逃课、打瞌睡、看小说、聊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足。兴趣是人们追求事物的最大潜动力。学生一旦丧失兴趣,学习毫无目的、方向、结果可言;二是教师授课处于“任务式”状态。学生对理论课的认识以及兴趣的提升都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某些教师从头到尾“照本宣科”,没有师生互动;三是学校本身对理论课程的轻视。学校对理论课课时安排较短,应当开设必修课的转为选修课,不能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和资源等。

(三)盲目地选择专业方向

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有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调查显示,在“你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最大的理由是什么”中,47.3%的选择是依据个人的爱好,33.6%的人认为可相对容易的获得工作,18.1%的人是因为家里要求的。

以上数据显示,虽然多数学生在面对专业方向的选择上相对的考虑了一些因素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形成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个人道听途说,缺乏主见,盲目追求。

二、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倾向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创造性思维。可从两方面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心向和定势。学生具体分析专业课程的课程支撑,懂得一种课程学习准备,自然而然会激发对基础课的兴趣;二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兴趣。教师在基础课程上精心准备,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一是学生应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意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不乏懂“PHOTOSHOP”、“CAD”、“3D”的电脑玩家,这些充其量只是“工匠”,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浓厚专业修养以及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二是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教学创新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使得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摆脱“理论化”“机械化”;三是学校保障理论课程的“必需”和“够用”。理论课程不仅加强学生在专业修养上的完善,而且还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的学生“升本”甚至“考研”已成为他们的目标,这样“必需”和“够用”就为他们提供后进的动力。

(三)根据自身的尺度选择专业方向

市场是高职院校与学生联系的枢纽,学校的培养方向、教师的教学取向都带有明显的市场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专业方向:一是兴趣为导向,以自身为尺度,以市场为标准。高职艺术生处于青少年期求知欲旺盛,面对自然和社会都报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条件的制约,每个人的家庭能力不一样,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也是不一样的;二是召开专业咨询座谈会,学校与学生相互沟通。在专业方向选择学校应该召开专业咨询座谈会,到会的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和社会行内人士,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12.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十二

一、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

英语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是一种语言, 有自己的语言规律和文化, 所以我们要尊重这种规律的存在, 并要在遵循规律的发展前提下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学习。

1、家长的英语学习意识和教育态度很重要。

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 而中国学生实践方面的训练很有限, 除了在学校学习和实践之外, 大部分时间就要放在家中进行。那么在家学英语的意识就很重要。这种意识不是直接来源于学生, 而是家长传递给学生的。比如有的孩子学习英语的天份很高, 学习也很勤奋, 但就是每次作业或考试总是不能打满分。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和家长沟通了几次之后, 我发现是家长对于孩子英语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有关。如果家长在学习意识上不严肃, 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家长, 对于学习的态度也不会很严肃, 习惯慢慢就养成了。其次家长要充分利用“暗示”来影响孩子, “心理暗示”是一种心理学方法, 家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以对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 告诉他们哪些事能做, 哪些事不能做。例如:下雪天孩子有课外英语班, 如果由于天气原因孩子不想去,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心思后就要使用“暗示”来引导孩子, 比如讲一些小故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 来引导孩子英语学习不能因为主客观原因而受到影响。

2、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很重要。

英语学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当家长和学生都有了这个意识之后, 就要付诸行动了。我个人认为语言的学习是所有学科中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的学习过程, 因为英语学习不是从兴趣开始, 而是从背诵开始, 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要以意志努力来开始。意志努力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情绪和情感不断作用的一个过程。当一个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后, 接下来要把这种行动持续下来, 变成学习习惯。当英语学习成为习惯后, 学习也就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个学科的学习特点是不同的, 学习方法中国化指的是好的学习方法都要依据该学科的学科规律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而定。

1、坚持读。

每天固定的时间进行10分钟以上英语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固定的时间是为了使英语朗读习惯化。每天读的定义是一年365天, 天天要读, 不要因为是孩子的生日或过年过节而让孩子松懈, 这种松懈是态度上的松懈, 这会影响到孩子, 让孩子误认为学习可以分时间来进行, 这种错误的观念一旦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 孩子可以很轻易的把这种观念迁移到其它学科中。

2、坚持听。

英语听力也要和朗读一样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建议在早晨孩子起床时由家长放录音。用英语听力召唤即将醒来的孩子。磁带一旦放开, 孩子是否去听我们不必管, 放磁带的目的是督促孩子练习听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早晨第一件事是练听力的习惯了。

3、坚持写。

听和说形成了习惯后, 写又是孩子学习的另一关。在孩子最初学习英语的两年中, 建议家长和老师让孩子尽量使用钢笔来书写。使用钢笔不仅可以练字, 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书写的每一笔划都要认真仔细, 这正是初学英语的学习态度。当孩子有了几年的英语学习体会, 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书写习惯后, 才可以改用其它类型的笔。

4、主动学习。

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 使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不要一有问题就问老师或同学, 都要相信自己,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往往比结果还要重要。

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兴趣的, 而英语学习兴趣不同于其它学科, 英语学习兴趣要依靠于背诵、表扬、主动学习这些阶段来完成。无论学习单词还是一句话都是靠背诵来实现, 接下来的是老师或家长表扬, 孩子有了自信, 为了获得更多赞许而开始了主动学习。这个过程不仅发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它还可以发生在孩子学习的每一阶段, 所以家长或老师要慷慨的对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提出表扬, 鼓励他们发现问题, 主动的学习更多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当然不能一味的称赞, 要指出重点错误, 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有了学习兴趣, 家长和孩子再有良好的学习意识, 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才会顺畅, 持久的展开, 最终的学习成果才是健康和和谐的。

摘要:英语学习是语言能力学习和培养的过程, 也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家长的教育态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英语初学者进行心理干预, 显得尤为重要。

13.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十三

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这次培训,使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通过归纳得出: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我对此作了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14.学习《教育心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篇十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15.浅探亲职教育中的成人学习心理 篇十五

关键词:亲职教育,成人学习心理,成人教育

亲职教育 (parent education) 简而言之就是教导家长“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 是一个向家长提供子女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增强家长教养子女的技能, 使之成为有效能父母的历程。亲职教育的对象涵盖准父母和已父母, 可见亲职教育属成人教育的范畴。既然亲职教育是对负有亲职责任的家长进行的职能教育, 那么它在实施过程中自然要遵循成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下面本文将对亲职教育中成人的学习心理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独立性心理

根据诺尔斯的观点, 个体成长至青年时期就开始出现强烈的独立意识, 并逐渐开始向自律、独立的成年期转化。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 人的各个方面都逐渐进入到了一个稳固的阶段, 成熟个体开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显然, 成人学习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行为, 一旦成人发现学习不能达到其心理预期或者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迅速结束学习。成人的独立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成人的主体地位, 要协助成人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 帮助他们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进度。具体到亲职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以父母为中心, 时刻关注父母的教育需求, 以提供针对性强、多样化的亲职课程为前提, 积极推动“菜单式”的学习模式。同时, 还要不断的协助父母进行教育反思, 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程, 给予了家长最大主动权, 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亲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 成人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 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同样重要。在亲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建立新型师生观, 尊重每位家长, 尤其是子女存在教育问题或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 绝不能歧视与排挤, 要给予更多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从另一个侧面, 教育者对家长的尊重不仅能提高教育效果, 也会为教师自己赢得家长的良好反馈。

二、经验性心理

与青少年学习者不同,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成人拥有多样化的社会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不同于青少年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这个角度, 可以说经验在成人教育中独具意义。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成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为成人教学活动服务, 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 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带来积极影响, 如同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能是推动力, 也可能是阻力。显然, 如何发挥成人经验的优势而避免消极影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 教师还应当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适应成人记忆的特点, 尽量减少或避免机械记忆的方法, 应多采用与成人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理解记忆法。

在亲职教育中, 我们同样要重视家长已有的教育经验。我们要将父母的家庭教育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其进行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要积极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多组织家长进行教育经验的大讨论。透过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不仅能使家长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知识, 还能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发现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与习惯, 有利于教师协助家长回顾与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从而引导家长教育反思。此外, 成人心理的稳固性常常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方式上表现出一种惯性, 亲职教育尤其要注意改造那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思维, 力求在提高家长基本教育素养的同时改造不良的教育思维模式。此外,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成人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力图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间性心理

个体的成熟使人们对时间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步入成年以后, 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也越来越关注人生剩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剩余时间观改变了成人对学习的期待, 使成人学习更看重当下。不同于青少年“延宕应用”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更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目的性”。成人希望可以即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工作、生活的困难与疑惑, 更看重学习是否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由于成人对教学活动有着具体而明确的期待, 使得成人学习具有“问题导向”的特征。除此以外, 时间性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成人教学活动的高效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周密严格的制定教学计划, 力求突出教学的目的性, 使成人学习者在每节课, 每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避免造成时间的浪费。

诚然, 父母进行亲职教育不是在筹谋未来, 而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教育疑难与困惑。在亲职教育中, 我们要紧把“问题导向”这一关键点, 认真研究每位家长的教育诉求, 并以教育问题为构架, 为父母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亲职学习课程。同时, 亲职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体现亲职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高度紧密性, 力求突出其实际指导意义, 以此满足家长的学习期待, 保护并激发家长的学习动机。当然, 亲职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家长高度的教育警觉性, 并不断提高家长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毕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此外, 在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的整个过程中, 亲职教师要给予父母及时的指导、有效的帮助以及积极的反馈。通过亲职教育的活动, 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转化到家长的认知结构中, 把家长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科学概念层面, 还要善于将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育能力。

四、角色性心理

成人在生活总是扮演着丰富而多元的角色, 然而成人的多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 年龄、家庭、职业等的变化不断赋予成人角色新的内容, 可以说成人角色的改变是终身性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 个体对教育的需求随各个阶段所扮演角色的差异而存在明显不同。例如, 就亲职教育的需求而言, 父辈就不同于祖辈;学前儿童的家长就不同于青少年的家长。此外, 我们还要重视成人新角色诞生时所产生的新教育需求, 这往往是成人学习的巨大动力, 这对亲职教育是一个重要契机。亲职教育除了要认真研究家长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教育需求, 针对教育需求开展亲职活动, 为处在不同时期的父母提供针对性强的弥补性亲职教育课程与指导以外, 还要通过对家长的预防性教育指导, 帮助父母具备进入新阶段, 应对潜在教育困惑的能力, 以此避免家长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走弯路, 提高其教育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多重角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角色多元化使成人在学习过程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困难, 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困扰成人学习者的问题, 如何帮助成人提高应对角色消极影响的能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亲职教育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亲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出全民参与的亲职教育气氛, 为家长学习提供一个理解而宽松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在亲职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协助家长克服亲职角色所带来的消极体验, 增加家长亲职角色的满足感, 提高家长的心理应对能力。

任何教育的实施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习者心理的前提下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 可见认真分析与研究成人学习者心理特征对亲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 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成人学习心理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 只有不断地研究它的规律, 才能真正促进亲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

[2]卢玉娟.成人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3]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0) .

[4]殷飞.成人教育视野中的父母学习问题与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 2010, (9) .

16.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67-04

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一些城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缺憾。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对部分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梳理和整合,现就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研究情况粗谈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目前制定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把握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立足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给心理健康所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也曾给心理健康作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也有人曾说未来世纪的残疾人很有可能不再是机体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质低下者……现在的小学生,正好是21世纪的主人。要想未来世纪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这就必须有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小学开展健康咨询,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当今和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保护的大问题,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概括地说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实施的心理辅导,不但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等多方面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理上的弱点的勇气,掌握有效地调控心理过程与状态的方法,自觉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1、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如何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此有相关专家曾以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试图通过教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了解和折射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以便能够从整体上透视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

被调查的教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9.8%。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及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厌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了近五分之一。

3、小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有困难。其次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绕着走,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面对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认识、评价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存求心理健康,这既是现实的呼唤,也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成为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绕深思和忧虑。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儿童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教育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灵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他也使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是:

(1)生理发育与心理健康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正常情况,儿童生理发育速度要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如7∽8岁,小学生大脑重量已达到1100克,接近成人的1400克,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小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有一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怕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骂,承受不了心理的负荷,离家出走。五年级语文老师公布单元检测成绩:“某某51分,某某51分。”如此重复两遍,自尊心极强的该生红着脸领到卷子后默默地回到座位。第二天班主任发现他没到学校,打电话到他家里询问,家长称已背着书包去了学校。据查找,家里放着的二千元现金跟着该生一起毫无音讯。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小时侯的我是一个丑小鸭,胆小害羞,自卑心理很强。小学一年级的陈老师、乘法口诀的背诵和黑乎乎的教室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学校度过的。陈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在校住宿。也不知他是怎样教我们理解乘法口诀的,只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后都有一大片学生留下来背诵,谁能先背出来,谁先回家。夕阳西下,黑乎乎的教室里几十颗砰砰乱跳害怕的心,东一句西一句没头没脑地背着,陈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嘲笑,手一挥:“继续吧,那么蠢,老背不出来。”夜色黑了,我带着哭腔,背得越来越大声,以为这样就能赶走黑暗、吓跑害怕、背出口诀。八岁的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夜幕降临之际。一个人孤零零地爬过大山岗穿越浓密的竹林,害怕得大声哭着往家跑,终于到家了,扑到奶奶的怀里哭得直发抖,奶奶陪着流眼泪。那时候的我就以为自己太笨了。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起我,见了陈老师也不敢看一眼,绕道而走,更别说打招呼了,总觉得他的神情是对我厌恶甚至瞧不起。和同学们相比,也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好。自卑就像一条毒蛇时时困扰着我幼小的心灵,艰难地度过小学阶段,成绩平平。到了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自卑的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也不错。工作中的我常用这件事来鞭策自己:千万不能像陈老师那样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用真挚的感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唤回学生的自尊、自信,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尽量不留给学生绵绵不断的自卑和痛楚。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持人类生活幸福的基石,如果一个教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因此失去自尊,必然会丧失自主的勇气与动力,在选择面前、在困难面前他(她)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困惑和不安。学生生理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这个时期开始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与异性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进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由于性成熟带来的性紧张和性压力,也是某些学生烦燥不安情绪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对这个问题,目前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不妥的作法,致使二者的配合还不够融洽、不够和谐。

(1)养教失调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 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 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 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 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

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分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宝贝心肝,宠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 。二是过高期望。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 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 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 把孩子引上误区,造成孩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 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 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窒息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敦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 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四、家校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策略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学生入学后,家庭也还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进步,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可以说,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家庭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学生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因此,父母应遵循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学习规律,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与形成坏的行为习惯是同样不易的,要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就更困难了。因此父母不要无原则地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帮助孩子提高对事情是非的鉴别能力,自觉扬善抑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鼓励孩子交友。现在的独生子女和封闭的家居环境,使交友问题更加重要。年龄相近的同伴在一起游戏,能使孩子在许多方面增长见识,孩子的兴趣、注意力、语言、思维、情感、意志、动作、人际沟通、自信心、自尊心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使他(或她)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影响。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

2、学校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学校方面,应端正办学思想,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具体说来,应从下列方面入手。

(1)更新、拓宽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即变过去单一的学习、应试指导为素质的指导,包括各种素质的专门知识,诸如思想政治素质、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方法、途径等。

(2)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 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3)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在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才能增强指导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大,而且还因为家庭教育差异大。

(4)改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法。学校在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家长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是优秀学生的家长,还是后进学生的家长,都一样看待,一样尊重。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应该承认,目前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高了,整体家庭教育能力增强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

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 他们有时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仍是零碎和片面的、偏于感性的,没有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在和家庭教育的联系过程中,必须坚持指导家长原则,帮助家长提高 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规律。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有效地发挥出来,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是我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与教育辅导策略的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内部的全面改革,城镇及至农村中小学会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服务一体的教学体制,抓好布局调整,做好管理文章,叫响质量口号;我们也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逐步将心理教育同学校其他教育同等起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朵教坛中的新蕾,会在小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间遍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2]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1.

[3]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1.

[4] 刘晓明 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

[6] 刘 毅.变态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7]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

[8] 赵 虎.《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62-64.

[9] 王 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

[10] 张智著.《浅析身心障碍与家庭教育方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67-71.

[11] 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86-400.

[1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13] 王耘筹.《小学生心理学》.

[14]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15] 《普通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16]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许高厚《教育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上一篇:刻在心上的记忆作文下一篇:植物脱毒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