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工作总结(共11篇)
1.美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美育教育发展报告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年,在广东省教育厅正确的领导指示下,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下,美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有机结合,把美育教育工作渗入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教学成果,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院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1、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
秉承“潜心教学,大爱育人”的教风,我院教师积极开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各位兼职美育课老师不辞辛苦,认真备课,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我院卿 老师的《日语影视欣赏》、金 老师的《韩语影视欣赏》、龙 老师的《宫崎骏动画作品欣赏》、李 老师的《电影与科技》、李 老师的《影视鉴赏》、向 老师的《英文影视大片欣赏》、万 老师的《音乐欣赏》、邵 老师的《社交礼仪与形体训练》、李 老师的《漫画入门》、周 老师的《看电影学沟通》、古 老师的《茶艺茶道》等,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尤其是美术课。
2、加强艺术教师的配备、艺术团队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管理
我院开展美育教育的老师们都是兼职教师,从学院各科任课老师和辅导员队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部门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艺术天赋很足,可以胜任艺术教师的职责,胜任美育课程的教学。我院艺术团队建设方面也颇有特色,其中团委文艺队同学们艺术娱乐能力很强,在学院大小艺术演出中表现突出。我院文艺队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坚持训练,彰显广铁人特有的精气神。我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也比较重视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学院团委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美
育教育的管理。老师,同学们也积极投入到美育教育的管理之中,每次文艺表演都会积极参加,出谋划策,为我院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优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及艺术设施设备的配备
在我院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进行艺术场馆的建设,进行艺术设施设备的配置,尽最大的努力,为美育教育提供条件。如:我院本部礼堂的重新改善,灯光、音响、舞台等的重新布局,校园内各个宣传栏的合理规划利用等,为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艺节提供条件,为更多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合理的设备。礼堂等艺术场馆的建设不仅服务于美育教育,也服务于其他的主题活动,如:‘助学,筑梦,铸人’主题系列活动、“青年之声”、“智慧团建”、“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工作等,把美育工作渗透在各项、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4、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在我院领导的重视下,美育教育工作有专项经费投资,本学年,就投资大约二十多万用于修建场地场馆、灯光、音响、舞台设备等。在美育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经费投入,如:经常提供条件让美育老师进修深造,去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充电。
二、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我院依托科技文体艺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在2016学年之际,我院为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鼓励我院学生从自我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氛围,学院
类活动及竞赛项目,承接好团省委“挑战杯”、“彩虹人生”、“创青春”、“科技文体艺术节”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是工科院校,没有配备专职艺术教师;艺术教育投入资金需进一步加强;用于艺术建筑的面积不足,艺术场馆需进一步扩大。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今后,我院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在课余活动中,都会更加积极开展美育教育。
总之,在接下来的美育教育工作中,我院将从以下三点做起:
2.美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 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智慧含量, 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
1. 激趣感受美。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 她的字体形象而丰富,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特别是汉字有趣的构字规律, 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教“聪”这个字时, 说“聪明”的“聪”是耳字旁, 除认真听, 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 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它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时, 老师可以以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 感受汉字的组合之美。
2. 品味汉字笔画美。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 书写起落有致, 形态万千, 笔画美则字美。在教学时, 老师应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汉字的笔画变化特点, 然后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在书写时, 老师要注意指导运笔方法, 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 稍慢;在行笔过程中用力均匀, 在写撇、提、钩的收笔时, 要稍轻、稍快。如, 在教弯钩这笔画时, 我以“手”字为例, 在田字格里范写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手”的第四笔, 即弯钩;接着, 我边范写边讲述弯钩的写法:落笔需顿一下, 然后运笔下行时, 笔画向右鼓起呈弧形, 像一抹月牙儿, 行至出钩处, 稍停, 随即提笔出钩。老师通过示范书写, 向学生展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笔画的美。
3. 赏析字形结构美。
字形结构对字的美观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结构, 长短参差, 疏密均称, 左右避让。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如“森”字, 三个“木”各不相同, 各有变化, 彼此谦让, 彼此包容, 既平稳牢固, 又给人以层层叠叠、树多茂密的形象感。这样形象的字形能让学生产生欣赏地愉悦, 激发想象思维, 从而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 进而有了模仿书写的欲望, 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其次, 写字是种视觉艺术, 练字先练眼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名师的字帖, 在观察中比较, 在比较中练习, 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二、科学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 对学生识字,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掌握词汇,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 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 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
1. 创设美的氛围。
受魏书生讲学中强调的写字四字诀“松”、“静”、“匀”、“乐”所启发, 我将其改为“净”、“匀”、“松”三字诀。我强调, 在练字之前一定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在练字结束后一定要把书写文具整理干净, 这是“净”字诀。我鼓励学生在练字之前做深呼吸, 促使呼吸均匀, 以此确保心情宁静。为了使孩子练字时能忘却“任务”, 我在学生练字时会选放节奏舒缓、情调雅致的中国传统民乐来作为伴奏。
2. 形成优美的姿势。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不健全, 因此更应教好学生的写字姿势, 执笔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在每节写字课上, 老师都应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 并通过挂图和老师的演示,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 感受写字的姿势美;再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 跟同桌比姿势美, 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美的启发, 在对比中形成美的意识。
3. 培养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
写字教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修养, 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在学生每一次写作业时, 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提醒:“注意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作业要端正整洁, 不能乱涂乱抹!”低年级的老师会对学生说:“写字不能心急, 要一笔一画, 认认真真地写, 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清洁整齐。”这便是审美教育, 这便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我们老师只要责无旁贷地指导, 持之以恒, 潜移默化, 自然会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办事认真、工作细致、观察周密的人。
4.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良好学习习惯。
练字者都知道:“一笔不慎, 整字皆败”。所以写字时, 写字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都有个数, 而且还要静心、专心、全神贯注, 切忌烦心、粗心、心浮气躁, 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心中杂念,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心态中练字,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致志、凝神静气的品性。
5.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练字的过程耗时长、内容枯燥, 不是偏旁部首, 就是间架结构。因此, 有些学生灰心泄气时, 老师应采取很多种方法和方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 使他们增强信心, 继续努力。
3.语文教学的美育 篇三
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教材本身的语言是准确生动的。作家要叙事、绘景、写人、抒情,要创造美的意境,做到辞与意合,就必须锤炼字句。作家往往用尽心思求得传神之笔。中学语文教材中随手可以找到许多典型的例子。《背影》一文,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细致的描绘:“蹒跚地走到地铁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方便。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通过“蹒跚”“探”“爬”“攀”“缩”“微倾”“努力”等词语的运用,就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父爱。
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声音艺术,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依托语言授业解惑,学生通过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用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感官,使之入住心灵,既准确、明晰、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幽默、生动、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教师形象的教学语言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比如,泛读课文,教师首先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富于表情的有声语言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传达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门户,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语文教学正是利用教材中的这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让学生认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达到形象的感化作用。
丰富细腻的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每篇作品无不渗透着情感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评价,都包含着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感,使人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研读教材时,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也可以从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感到强烈的讨伐敌人、伸张正义的情感,由悲痛而愤怒,由愤怒而激昂。学生正是在这种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鲜明的“人文精神”、发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为情感的情境创设提供便利的平台。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示的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奇丽的舞姿,这制造出来的“假定性”的活生生的审美情景,引导学生从视觉到听觉真切的感悟奔腾踊跃宣泄得激情和生命粗犷的力量。其次,课文中刻画的细腻的思想感情,表现深邃的哲学思想,阐述严肃的政治观点,教师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们,将自己丰富、积极、健康的感情与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做到声情并茂,情溢于表,并借助语调、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使师生都能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休戚,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情感日益高尚。
风景如画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描绘的锦绣河山、风土人情、地理风貌,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也融入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轻松的文笔勾画出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这样一个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自然地把田园生活、真挚热情的人情味融为一片,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天然的气质和风韵使人惊叹。朱自清的《绿》,作者刻意求工,文字传神,通篇精粹凝练,充满诗情画意,使人感到色彩和情调的和谐统一。
教材中的自然美,因经作者的审美处理,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首先是培养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真切的进入作家所描绘的自然美景的画面中,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诱发创造美的情感。其次,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热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加深对美的理解力,通过借鉴、模仿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提高描绘社会生活中自然美的能力。
引人入胜的结构美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美的教学结构。组织美的教学结构表现在:导语设计精彩纷呈,发展阶段跌宕起伏,小高潮先声夺人,大高潮震撼心灵,结束部分画龙点睛。同时要注意首尾照应自然,高潮设置及时,过渡衔接得当,以体现教学结构的和谐美、曲线美和整体美。优美的教学节奏和多姿多彩的意境更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美还包括形式美的板书、结构美的字形。板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规范、精炼、流畅、大方的符号信息,通过黑板上的排列组合,高度浓缩概括文章的内容,如图1所示《春》的板书。
一幅完美的板书犹如一幅优美的画,点画之间的顾盼之情,字字之间的呼应连贯,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熏陶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运用美的法则在生动形象得教育实践活动中,把语文知识的“真”和思想感情的“美”统一起来,从而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4.小学美育工作应用实施总结 篇四
黄金峡镇中心小学自接到市、县《关于认真落实启动“新华美育”微课程公益项目的通知》,及时制定了《黄金峡镇中心小学美育工作应用实施方案》。并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全校美育工作开展顺利进行。我校的美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重视,计划明确。
思想是指导工作的根本源头。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是一项不好做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这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机结合,把美育工作渗入各科、各项教学工作。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中学习就能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体、美的课程,又特别
5.大学美育总结 篇五
第一节:音乐的奥秘
一、音乐是什么
1.音乐的定义
广义: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
2.音乐的作用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3.音乐的三大元素
节奏、音高、音色
4.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乐谱
二、节奏
1.时值
指音符或休止符的长度,亦指一个音发出后所占有的实际时间。
特别关注:
2.节拍:
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又称拍子。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称节拍为板眼。
二拍子:
三拍子:
3.速度的作用:
速度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
常见的速度标记:慢板、中板(或行板)、快板、急板。
第二节
旋律
1.音高定义:
人类心理对音符基本频率的感受。
2.标准音:
A
3.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大多数人都是相对音高。
4.音阶:调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就叫做音阶。
5.十二平均律是中国人发明的。
6.五声音阶
7.七声音阶
8.调:
在传统音乐理论中,由若干个音合理的组织在一起,并以某个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叫调式,调式的性质、特点叫调性。
调式调性影响作品的音乐风格。
9.旋律:
由一系列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
旋律在进行中会出现一种线条性的错落组织,叫做旋律线。
在乐队中常见的演奏旋律的乐器有:二胡\竹笛\小提琴
10.和声: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第三节
多彩的音色——中华民族器乐
1.我国出土的现今最早的民族乐器为新石器时代的骨笛。
2.古琴是一件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的名曲有《流水》、《梅花三弄》等
3.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琵琶音乐的高度成就。
4.刘天华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的作品有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两首丝竹合奏曲。代表作有:《良宵》、《病中吟》、《空中鸟语》、《光明行》、《月夜》、《烛影摇红》、《歌舞引》、《改进操》等等
5.阿炳的著名代表作《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作品。
6.琵琶这件乐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作品。
7.作业:请查阅资料,说明古筝和古琴的区别。
模拟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对人类_______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答:感情
2.音乐的三大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节奏、音高、音色
3.音色是指声音的________特性。
答:感觉
4.速度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调式调性影响作品的________。
答:音乐风格
二、判断题
1.乐队在演出前需要校对音准,他们常用的标准音是C。
答:错。应该是A。
2.下面的音阶是七声音阶。
答:错。这是五声音阶
3.钢琴是一种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因此,它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是欧洲人发明的。
答:错。中国人发明的。
三、论述题
1.乐曲分析:请分析下列两首作品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类型,并说出其及调式特点?并分析乐曲的速度与音乐情感的关系。
《小白菜》
答:第一首是西洋(美国《音乐剧》插曲)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第二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第二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没有“4”和“7”两个音。而在第一首是七声调式。
两首作品都使用舒缓的速度演奏更为贴切。(感受部分,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
2.音乐作品中有一种体裁叫做进行曲,你认为它通常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为什么?选择这种拍子有什么优势?你能举出一首常见的进行曲吗?
答:进行曲大多是二拍子的(或偶数拍子,或2/4,4/4拍)。因为进行曲常在行进的时候使用,二拍子一强一弱的律动,更容易使行进队伍的步伐协调统一。《义勇军进行曲》。(或《拉德斯基进行曲》等,切记以进行曲三个字结尾)。
3.下面的乐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从乐曲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答案:首先,这首作品是二拍子的乐曲。(提示:注意数小节线里一共有几拍,特别注意关注表示一拍的音符。如:这一个小节里有两个四分音符,每个音符一拍,共两拍。)从乐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书法
一、隶书
1、意义: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
“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唐)李嗣真
2、标准:蚕头燕尾,形体偏扁,笔画上钩
3、发展:形成于战国中晚期,成熟于两汉,规范的隶书产生于桓、灵之际,此后衰落。至清,出现第二个高峰
二、楷书
1、名称:章程书(钟繇)真书、楷书
2、基本原理:
(1)点画形态永字八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努)、勾为趯(跃)、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2)基本结构原理:平正、匀称、主次分明、参差错落、橫平竖直、相背立势、穷插合度、3、代表作及风格
冥石书/行狎书/章程书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
王羲之《乐毅论》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
南梁《瘗鹤铭》
魏碑《中岳嵩高灵妙碑》
北魏《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
北齐《泰山经石》
三、行 书
一、行书名称以及基本原理
1、名称:行狎(押)书
2、主要特征:
(1)、真草之间,运用灵活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诸遂良《雁塔圣教序》
薛稷《信行禅师碑》
颜真卿《勤礼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杨凝式《韭花帖》
赵孟頫《三门记》
•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2)、适用于时传情达意
或君长告令,公务殷繁,可以应机,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3、书写特点
1)
2)
3)
4)笔意灵动,情趣多端
笔形多变,饶有趣味
以转为主,转折兼用
有轻有重,节奏分明 5)
6)
7)
8)有直有曲,刚柔相济
中侧兼用,变化多端
体势多变,造型丰富
正欹相谐,适时夸张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诗卷》
二、历代行书名作赏析
王羲之《姨母帖》《兰亭序》(神龙本)《丧乱得示二谢帖》
唐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
传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欧阳询《梦奠帖》
陆柬之《文赋》
颜真卿《祭侄文稿》
杨凝式 《韭花帖》
苏轼《寒食诗卷》
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米芾《竹前槐后诗卷 》
蔡襄《扈从帖》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文徵明 《滕王阁序》
董其昌《书东方朔答客难诗卷 》
王铎联句
八大山人《千字文》
王文治 《论书立轴 》
刘墉行书手札
吴昌硕《赠霞峰诗》
白蕉《食蟹诗并致鹓雏先生札 》
郭沫若行书横披
启功行书横批
楷书
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
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爨龙颜铭》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记》《元怀墓志》
初唐楷书四大家 —— 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是其生平第一妙迹.羲繇爨
柳体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欧书于平正中见险绝,形态端庄刻厉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是从汉隶及魏晋楷书推陈出新的结果.元代赵孟頫,独创赵体书法,其风格圆润绮丽,后为清乾隆帝推崇。明代书家以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享名最盛,其行书风格透逸.电 影
电 影 的 产 生
“视觉暂留”原理
十七世纪时,牛顿首次发现了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这一重要现象。
1824年,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指出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的时间,正是由于人眼的这一特性,才有可能在视网膜上组合形象的运动。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后,真正的电影终告问世。
1927年10月6日,美国第一部声画同步的有声片《爵士歌王》问世。
1935年,美国拍摄了第一部三色(红、蓝、黄)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亦称《名利场》)
在电影史上,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
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上镜头性》论著。表达一种独特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
电 影 剧 本
电影剧本的出现晚于电影自身。也不是有了电影,随即就有电影剧本。作为游艺节目的早期电影,根本没有剧本,它是一种即兴创作或演出场面的纪录。
当电影成为一种叙述手段,能够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兴拍摄就难以掌握全部的故事内容,于是导演就把事先构思好的故事内容写成大纲作为拍摄的提示性文字,大概就是电影剧本创作的开端。
分 镜 头
影片拍摄时,是根据分镜头剧本进行的。分镜头剧本,是导演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提供的内容和自己的导演构思,将整个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切为许多准备拍摄的镜头,注明每个镜头的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及对话、音乐、音响处理、镜头长度等。这一工作称为分镜头,用文字纪录这些镜头的剧本称分镜头剧本。
导演
“导演”一词源于戏剧导演。19世纪60年代,在奥地利萨克森州的梅宁根公爵剧团的演出活动中,第一次有了艺术指导地位的专职戏剧导演。
“导演”一词迟至1922年才由《影戏杂志》编辑陆洁首译过来,并发表在该刊上。
我国电影先驱张石川和郑正秋,1913年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成为我国最早的导演。
作为“活动照相”的最初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杂耍”,后法国的梅里爱将戏剧引进了电影,使电影向艺术迈进一步。同时他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影导演。
20世纪初,英国的“布列顿学派”和美国的鲍特,在拍摄影片时开始自觉分镜头,挪动摄影机,以改变摄影机和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才逐渐确立了电影导演的地位及其在创作中的决定性影响
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
性格演员善于在剧本提供的人物思想和性格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演技,把握角色内在气质,并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外部动作予以突出,从而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银幕形象。
本色演员,侧重挖掘自身素质和魅力,塑造与自己性格特质相近的角色。
训练演员表演,影响最大的表演体系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梅兰芳、布莱希特不同的表演方法
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它取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采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通过摄影机和人物的调度、焦距长短变换、运动镜头大量采用等手段形成不同的景别。
一般以画面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远景:是拍摄远距离景物的镜头。它可表现广阔的场面。
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它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及人物和环境的互相关系,能够展示比较完整的场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是表现场面常用的镜头。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常用于主要人物第一次出场。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一物体细部的电影画面。表现人物或物体细小部分的,如一双眼睛,一支枪的枪口,称大特写。
视 角
平角度,摄影机与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拍摄角度。一般分为正面、侧面、斜面三种。它给人以平稳的感觉。
仰角度
俯角度,常用于表现景物全貌和宏大场景,有时也造成压抑、低沉的气氛。
还有顶角度,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 电 影 的 景 别 与 视 角
空 镜 头
1.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环境气氛,深刻地表现影片的内容。
3.通过自然景色,用明喻或隐喻手法揭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世界。
4.空镜头可以推进情节发展,表现时间推移或时空转换和节奏变化。
电 影 的 运 动 摄 影
运用摄影机的移动而拍摄连续不断的电影画面。
1,可以扩展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丰富画面的造型形式
2,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增强电影的逼真性
3,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可以为演员的连续表演提供有利条件。
摄影机运动的形式
推镜头:是摄影机沿着人物场景向前移动,推进拍摄。对人物场景看得更清楚、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可信性。
拉镜头:是摄影机对着人物场景向后移动拍摄的。当画面中主体的尺寸越来越小时,给人以后退感或结束感。
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被摄对象呈现出动态画面,可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提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等艺术效果。
移动镜头,是摄影机沿水平面作各个方向移动拍摄画面。当被摄对象呈现动态时,可形成跟随的视觉效果。
升降镜头,是摄影机作上下运动拍摄画面。拍摄中由于不断改变摄影机的高度和俯仰视角,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
跟镜头,是摄影机跟随运动中的人物进行拍摄,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上不变。而前后景可能不断变化。
镜 头 转 换 技 巧
切、化、划、淡
切 出 切 入
凡是内容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就叫做切。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切出切入的手法,又称为无技巧转场剪辑,因为它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和场景的转换。
淡 出 淡 入
亦渐隐渐显,画面由亮转暗,由暗转亮。
前一个镜头的末尾叫淡出,后一个镜头的开端叫淡入,在一起形成一段黑画面,给人视觉上一间隙,表明剧情的一个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 出 化 入
就是把前后两个镜头淡出淡入叠印在一起,在前一个镜头渐渐隐去之前,后一个镜头开始渐渐显露。前一个镜头叫化出,后一个镜头叫化入。
划 出 划 入
给观众的感觉是一幅画面渐渐揭开(划出),下幅画面在空白处同时出现,逐渐代替了前一幅画面(划入),仿佛是用一根线扫过银幕,抹掉了一个镜头,显现出下一个镜头。
圈 出 圈 入
类似划出划入,但它是从画面的中心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从画面外沿以圆形收缩(圈入),使下一个镜头代替前一个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一个细部上,起到特写的作用。
第 二 课
蒙 太 奇(Montage)
•来自法语,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电影诞生初期只是现实生活的原始记录或舞台剧的简单照相,不分镜头,一个场面用一个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摄下来。
•后来,经过探索,采用了分镜头的方法,产生了多视点,多空间的表现,摆脱了单一视点和舞台时间、空间的局限,电影才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蒙太奇,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对比、呼应、悬念等效果,构成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影片。这种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的独特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蒙 太 奇 分 类
一、表现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通过镜头组接或音画组合,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对列或交替表现,进行类比、喻示思想
•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场面、段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
二、叙事蒙太奇
•它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表现动作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
•平行蒙太奇,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的并列表现。
•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两条或数条情节线交替表现,常用于表现追逐或惊险的场面。
•重复蒙太奇,使一些镜头或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
•连续蒙太奇,像通常讲故事一样,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述,表现剧情的曲折、变化。
蒙 太 奇 理 论
•主要指苏联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许多电影史上的大师格里菲斯、卓别林、费里尼、巴赞等人都曾经对蒙太奇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解释。
爱 森 斯 坦
•探索艺术作品对观众产生最有效的影响的途径,电影蒙太奇理论是他的探索方面之一。
•他发现,两个镜头的对列以及它们的内在冲突会产生第三种东西——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想评价.认为这是蒙太奇最重要的特点。
长 镜 头 理 论
•安德烈·巴赞
•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
•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2,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一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新 浪 潮” 电 影
•法国新闻界把1958至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群年轻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为“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从1955年起在安德烈·巴赞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等,提倡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1958年巴赞逝世后,他的学生们从影评活动转向拍片实践,成了“新浪潮”电影的主将。
场 面 调 度
•出自法文,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
•电影场面调度基本上包含两个层次: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场面调度与电影中的空间塑造与运用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运动方向、所处的位置的更动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发生交流时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等,造成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揭示人物关系及其情绪的变化,以获得银幕效果。
•镜头调度,则指导演运用摄影机方位的变化,招推、拉、摇、移、升、降等各种运动方法,俯、仰、平、斜等各种不同角度和远、全、中、近、特等不同景别变换,展示人物关系和环境气氛的变化。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结合构成了电影的场面调度。它的灵活性可以使演员与摄影机同时处于运动状态,使演员的表演和动作不间断地进行下去,情绪不中断,同时有利于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场面调度不仅指单个镜头内的调度,同时也包含镜头组接后构成的一个完整场面的调度。
镜 头 调 度 的 形 式
•一,纵深场面调度
二、重复性场面调度
三、对比性场面调度
四、象征性场面调度
纵 深 场 面 调 度
•又称“镜头内部蒙太奇”(苏联)
利用人或物作前景,后景人物在纵深处由后面走至前面,即由全景走至近景,或者相反,在一个镜头内产生不同的景别。
重 复 性 场 面 调 度
•一般指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可以起到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涵义的特殊作用。重复表现的生活现象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获得艺术感染力。(苏联影片《母亲》)
对 比 性 场 面 调 度
•将动与静、明与暗、冷色与暖色、前景与后景、开放与封闭等强烈的对比因素纳入到场面调度中,以增强艺术的反差和对比度。(法国影片《漫长的婚约》)
象 征 性 场 面 调 度
6.美育工作计划 篇六
本学期学校艺术和科技教育工作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为主线;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措施,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学校的美育工作以《全国科技、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海淀区校外教育工作要点》为工作指导,根据上级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工作原则,进一步规范管理,力争使美育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务实开展艺术教育工作
深入贯彻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规程》,按照国家规定配齐艺术教师,按要求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认真开展学校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推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并发挥其辐射作用。
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不断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做好高中艺术生梯队管理、视导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市、区各项艺术比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
1、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延展课堂教学时空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活动较多,所以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组织艺术活动,起到艺术教育导向,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办好”三团一社“。
2、开展好”快乐实践之旅活动“本学期与各年级组协商开展的系列的科技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3、要建设好学校的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准备。
4、口琴器乐教学是我校的传统艺术项目,组织口琴乐团参加海淀区器乐合奏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5、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与学校图书馆配合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增强读写工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适时组织开展有奖征文、演讲及讲故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读书活动的趣味性。
6、切实开展课外小组活动。
7、组织好学校的运动会。
7.语文教学美育浅谈 篇七
关键词:语文,美育,功能,现状,措施
美育即审美教育, 又称为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 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内容, 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陶冶情感, 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语文教学活动在大众抑或大多数教师心目中都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 是一门工具学科。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教育部2001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念, 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自由活泼的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 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最终的目的。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应忽视的责任。
语文课程的美育是通过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来逐步地培养, 这种活动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进行的, 虽不像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那样明显, 但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材中的人、事、景, 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 这些形象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 当学生在领会形象时, 便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美育教育。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 使枯燥的文字学习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感官满足, 感染、吸引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 学生也会逐渐对语文课程本身产生向心力, 从而亲其师, 乐其道, 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现状
当前,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教育观念却根深蒂固。小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缺失太多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现状又如何呢?
1. 忽视教材美育内涵的挖掘, 隐性追求教学质量
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本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 但在打着质量是生存根本, 没有质量哪来素质的口号, 不合时宜的教学评价标准仍然像孙悟空戴的金箍一样紧紧地锁在每一位教师头上。在这种环境下, 一些教师, 口头上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 手中高举着教改的旗帜, 而实际上进行的依然是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教师对知识性的内容唯恐学生稍有疏漏, 反复讲, 反复练习, 对于教材中包含的美育内容则避重就轻, 蜻蜓点水似的一点而过。
2.校内外美育实践难以实现
当前, 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搞得再好, 学校出了安全问题, 会马上招致上级领导, 学生家长, 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责难。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学校根本不敢讲可以干什么, 只讲不可以干什么, 甚至课间活动都要求教师在校园里巡视, 监督学生有没有不安全的行为和活动, 生怕出一些事故。学生校内活动处处被“安全”的大棒子控制着。校外的活动同样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三四年级的学生, 连我们北方常见的榆树和杨树都很难辨得清。一些农村孩子原本常见的采集、捕捞、种植、养殖活动, 早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3.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美育理论修养亟待提高
我调查、访问过为数不少的老师, 在他们心目中美育是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 美育的任务怎能让语文学科承担?对“美育”的认识非常肤浅, 美学常识知之甚少, 美育的理论水平几乎为零!教师有关美育理论的水平急需提高。
三.小学语文学科美育实施的途径
其实,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 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美育任务就不难完成。
1. 挖掘教材内在的美育资源
从教材的内容安排和编者对具体课文颇具匠心的选择, 不难看出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美育内容, 这些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 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带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 只要我们教师能摆脱单一的“成绩意识”, 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内涵, 以美育德、以美引善求真, 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 都能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 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领会形象时, 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思想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的形象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身心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 从而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这样做的话, 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目标就不难实现。
2.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师形象蕴含的美育资源
教师是美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形象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决定了教师的榜样在学生形成审美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组织, 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 漂亮的板书, 甚至得体的服饰都能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愉悦的快感, 给学生的感官造成一种满足感, 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的作用。
拿最常见的朗读课文来说,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 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 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 美的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 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 使学生在读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意境, 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感情。再次, 教师可以辅以视频、音乐、画面以及游戏等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情境,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然, 仅仅依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教材中提供的美育内容, 有很多需要在课外才能得以完成。如对大自然中蕴含的美好山水、园林、天气景色, 可爱的动物, 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等等, 在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 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的参与才能触发学生的真情。
四.保证小学美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1.彻底改革学校考核制度
学校的考核制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陈旧、落后的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贯彻和落实美育任务的拦路虎、绊脚石。只有摒弃单纯的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应试能力的培养,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2. 开放师生教学活动的时空
针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现状, 我认为除了要求教师要做好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之外, 还要动员所有参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 大力解放思想, 去掉束缚在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 为师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热情的服务和周到细致的生命安全保障, 让广大师生能够在校园内外广阔的世界里去接触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在社会的广阔的大舞台了解美、接触美、感受美, 从美好的大千世界中汲取“美”的营养, 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提升美的素养。
3. 教师培训
为保证小学美育内容全面实施,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提高教师美育理论水平和加强教师自身美育修养方面, 教师进修管理部门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培训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8.谈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观点 加强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首先,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中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像"长长的辫子"、"水水汪汪的眼睛"等字样在作文中常常出现,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有外在美上。要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教育他们:"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漂亮的外表。"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为美的形象。《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他挖山的目地是为了开辟道路、方便交通,既利于自己行走,也方便了邻人,因而这种理想是崇高的。
教师要提倡学生 写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人物。契诃夫说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只是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美与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从而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其次,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中学生一谈起自然风光美,认为杭州的西湖,泰山的极顶是美的,长江的汹涌澎湃是美的,而天天目睹的环境却是一无美处。学生 写《初到校园》,因感知不到校园的美,便在施工的现场凭空添上一个枝叶繁茂、花香四溢的花圃。这说明,他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能力需要多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美具有极大的透发力。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激起表达美的愿望。教師应和学生一起去观察、交流感受。
观察自然事物的美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美。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自然美却更重形式。形状、色彩、音响、气味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因素。比如:花有绚丽的色彩美、婀娜的姿态美、诱人的馨香美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多面性和易变性。既然自然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因素,人们就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支发现它的美。不同侧面与人的关系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黄山,八音鸟的歌声与"兰香灯笼"的幽香使人感到优雅,山峰的突起与云海的变幻使人感到雄奇。这就是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物还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美并不永恒。黄山的"枫松相间,五色纷披",随秋天的过去而改变;"来去无定"的雾气,翻腾变幻的云海,会霎那间化为乌有;雨后瀑布,因久旱而断流;校园里的扑鼻花香,会因花谢则消失。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地表现自然美。
观察的对象、范围应集中些,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入手;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为了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显眼的、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情景交融。因为观察自然景物,除了它本身美的特征起作用外,还受欣赏者的生活体验或者愿望的影响。对于同一景物,不同心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个人的心境不同,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使学生写出不同的感受的作文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呢?一是用教师积累的生活经验去点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火花。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判断,进行诱发。比如指导学生写《我为此而自豪》,可以为伟大的祖国、五星红旗、万里长城而自豪,也可以为改革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而自豪,也可以为世界冠军刘翔而自豪,也可以为申奥成功而自豪,等等。在这里,教师一要用语言要素加一点拨,使他们进入联想和想象的境界;二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刚学写作的学生一定要从典范之作的思想、语言、技法等方面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言文辞的模仿至关重要,因为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但是写作往往苦于语言积累不够,文辞贫乏,致使难以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要求学生多读优秀作品,训练语感,积累词汇,妙用语句。文章模仿也很重要。我们都有感受,有时当写不出东西的时,不必冥思苦想,而放下笔杆去翻阅一些有关文章作品,这将给你一个感情积累的机会,感情酝酿的时间,也是你得到文章启发的契机,写作思路往往豁然开朗。但教师必须耐心地给予模仿指导,使他们模仿不落俗套,有创见性,不把模仿当抄袭;三要让学生写自由文。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要形式的,学生老是被动地接受作文训练。他们拿到一个题目,往往头脑一片空白,无从着手,于是任意编造。为文造情,时间一长,作文的兴趣消失殆尽,这就很难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这种情况急需改变。教师应布置学生写一些自由文,让他们有所想而作,有所为而作,有所求而作。比如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自找调查对象,安排时间采访参观,自拟题目成文。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又使他们从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
9.大学美育高度总结篇 篇九
1.音乐的定义: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
2.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3.音乐的三大元素:节奏、音高、音色
4.音乐的基本学科门类:音乐学理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
作曲与作曲理论(作曲、视唱练耳)
5.音乐表现的两种基本方式:声乐、器乐
6.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乐谱
7.节奏: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8.速度的作用:速度决定了音乐的快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它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
9.常见的速度标记:慢板、中板(或行板)、快板、急板。
10.音高定义:人类心理对音符基本频率的感受。标准音:A
11.十二平均律是一种音乐的律制,是中国人发明的。
12.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13.调式调性影响了作品的音乐风格
14.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
15.《高山》《流水》是两首不同的古琴曲,所用乐器是琴
16.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包括:琴、筝、箫、笛、埙、瑟、阮等
17.当今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种类:
拉弦乐器包括: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中胡。(至少记住三种)。
弹拨乐器包括:琵琶、阮、古筝、扬琴、三弦。(至少记住三种)。
吹管乐器包括:竹笛、笙、箫、唢呐。(至少记住两种)。
打击乐器包括:编钟、编磬、锣、鼓、木鱼、(至少记住两种)。
18.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模拟题
一、填空题: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对人类_______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答:感情
音乐的三大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节奏音高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________特性。
答:感觉
速度影响了作品的情感与演奏难度。调式调性影响作品的________。
答:音乐风格
二、判断题
乐队在演出前需要校对音准,他们常用的标准音是C。
答:错。应该是A。钢琴是一种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因此,它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是欧洲人发明的。
答:错。中国人发明的。
三、论述题
1.乐曲分析:请分析下列两首作品哪一首是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作品,哪一首是西洋音乐风格的作品?你认为这两首作品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演奏更贴切?乐曲采用你所认为的恰当的速度演奏,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雪绒花》《小白菜》)
答:第一首是西洋(美国音乐剧插曲)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第二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第二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没有“4”和“7”两个音。而在第一首是七声调式。
两首作品都使用舒缓的速度演奏更为贴切。(感受部分,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
2.音乐作品中有一种体裁叫做进行曲,你认为它通常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为什么?选择这种拍子有什么优势?你能举出一首常见的进行曲吗?
答:进行曲大多是二拍子的(或偶数拍子,或2/4,4/4拍)。因为进行曲常在行进的时候使用,二拍子一强一弱的律动,更容易使行进队伍的步伐协调统一。《义勇军进行曲》。(或《拉德斯基进行曲》等,切记以进行曲三个字结尾)。
3.下面的乐曲是几拍子的?你能从乐曲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找朋友》)
答:这首作品是二拍子的乐曲。(提示:注意数小节线里一共有几拍,特别注意关注表示一拍的音符。如:这一个小节里有两个四分音符,每个音符一拍,共两拍。)从乐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电影
1.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 ;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2.镜头的画幅种类:标准银幕电影、宽银幕电影。
3.镜头的景别:远景(远距离镜头,介绍环境)、全景(全身)、中景(人像膝盖以上部分的镜头)、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特写(肩部以上头像、脸部)
4.镜头的焦距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距镜头。
5.镜头的角度分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
6.镜头的长度:短镜头、长镜头。
7.构图的四个原则:视觉兴趣中心、造型感、美感性、表意性。
8.构图的组成:主体:电影画面中的主要对象。
陪体: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对象。它是主体的一种陪衬。
环境: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
9.光线:光线是画面创作的核心手段,是画面的灵魂。
光源:自然光和人工光
水平方向上分为,顺光、侧光、逆光
垂直方向上分为,顶光、脚光
10.色彩功能:交待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心理;象征含义。
11.声音媒介形式:一般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部分。声音来源:分为有声源(画内音)、无声源(画外音)两种。
12.爱森斯坦提出蒙太奇。蒙太奇包含:画面的组织关系;声音的组织关系;画面和声音的组织关系;由这些组织关系而发生的意义和作用。
13.电影产业的基本环节:制片、发行、放映
模拟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事件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答:1895。
2.1824年,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________”理论。
答:视觉暂留。
3.________一词来自法语,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答:蒙太奇。
4.经过探索,电影艺术中采用了_________的方法,产生了多视点,多空间的表现,摆脱了单一视点和舞台时间、空间的局限,电影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答:分镜头。
二、选择题
1.能够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及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能够展示比较完整的场景的景别是:()
A、远景
B、全景
C、中景
D、近景
答:B 2.能够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景别是:()
A、远景
B、全景
C、中景
D、近景
答:C 3.能够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的景别是:()
A、全景
B、中景
C、近景
D、特写
答:C 4.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被称为“电影奇才”,他电影作品不包括()
A、《大白鲨》 B、《星球大战》
C、《ET外星人》
D、《第三类接触》 E、《辛德勒的名单》
F、《拯救大兵瑞恩》
答:B
三、辨析题
1.“视觉暂留”原理是电影发明的重要原理。
答:正确!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形象时,当光信号的作用结束后,每个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的时间,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电影的发明正是利用了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现象。
2.人们一般以画面表现物理空间的大小作为区分景别的标准。
答:错误!一般以画面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远景:是拍摄远距离景物的镜头。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一物体细部的电影画面。
3.镜头垂直平面角度的变化能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答:正确!镜头垂直平面角度变化指在方向、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落差。俯拍:在全景中通常表达深远、辽阔的场景,展示空间关系和场面。对人物进行拍摄时,将人物变得更渺小,有压抑的空间感觉。平拍:纪录片常用,纪实性,表现力较弱,构图易死板。仰拍:优势感,效果强烈,容易形成象征意义。
4.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美誉的我国电影导演是张艺谋。
答:错误!是冯小刚。其导演的贺岁片有《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
四、论述题
结合你看过的一部电影,谈谈该电影的艺术特色。
书法
1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2.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3.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性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4.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5.书法三要素:用笔、结体、章法
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7.宋代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8.“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9.草书四大家:张艺、王献之、张旭、怀素。
10.中国书法教育现状:大学书法专业的蓬勃发展、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社会、大众书法教育的普及。
设计
1.二维: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书籍设计、包装、海报、广告、企业形象等。
2.三维:室内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工业设计,日常生活用品、家具、电器、交通工具设计;服装设计、首饰设计。
3.设计的核心: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
4.设计的特征:设计的功能性(第一要素)、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5.未来设计:1.可持续性设计(3R:reduce、reuse、recycle)2.非物质设计3.信息设计
6.设计批评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设计存在的意义,启发人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美育(可能出大题)
1、美是一种精神满足,让心灵获得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选择(判断力),美是幸福、财富、文化、文明的标尺,生产水平不断创造美,洋气、漂亮——大都市文化烙印(有对世界之美的在现)
土气——农村无条件,无美的观念
2、美育:对美的观念、行为进行自主选择的教育
3、美育的内涵、历史和地位
内涵:自然,社会,艺术
历史和地位:过去被忽视、鄙视,现在被重视,地位提高
批评、评价美术作品方法:
描述——描述作品的主题、引起感觉印象的形式特点
分析——分析作品的组织、形式的特质。
解释——解释作品所传达的观念与意义。
评价——评价作品在艺术历史、形式创新,或传统继承、启迪后人方面的意义或重要性。
绘画
1.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记录岩画的国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
3.中国对岩画的研究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欧洲。中国岩画的大量发现是在新中国以后。
4.岩画作品欣赏从以下方面:名称、出处、艺术特征、创作手法。
5.中国岩画功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传授知识。
6.中国岩画是特殊的审美眼睛下的产物。
7.主要彩陶绘画作品欣赏:名称、出处、艺术特征、寓意。
10.学校美育工作汇报材料 篇十
首先,教研室副主任、美育专干杨为敏同志结合学校实际,对近段学校开展的各项美育工作给予了肯定,她说:现在六个社团已经成立了,活动器材也已配发到位,各社团要充分调动团长、副团长和秘书长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求每项活动都要有方案、有过程、有总结,建立好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档案。下一步我们要开发全体师生的活动创新意识,借鉴外校的成功经验,比如开展诗词大会、书画展、手工剪纸比赛等。
各中层负责同志和社团负责人对前段开展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意见和改进方案,并就下一步的美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美育是一个深层次的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下一步将延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综合处主任邵学立宣读了学校德育活动实施方案,就就近期准备开展的“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11.美育价值取向与教学实践 篇十一
在美育理论研究中,大致有四个取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社会学取向、教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然而,美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虚化”现象严重,其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论层面缺乏对美育理论的吸纳和融合。笔者根据现有的美育研究成果,从三个重要的教学论话题入手,发现美育对教学论理论的构建颇有启发意义:启发我们反思教学论理论中唯理性主义偏颇,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个体认知机制”,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其中“美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虚化”现象严重,误区重重:一方面误认为美育就是上艺术类课,与其它学科无关;另一方面,即便赋予其它学科以美育功能,也流于浅层面的感官感觉。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美育是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的,并没有在教学论层面得到扎实的理论研究,一直没能具体落实在教学论层面上,所以很有必要从教学论取向上,深入研究美育的教学论意义。
一、美育的种种价值取向
美育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从不同的理论高度和不同的考察视角出发,研究的取向就不同,对美育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有很大差异。迄今为止,研究美育的取向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的美育研究
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理论为思想渊源进行的美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开始,限定在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并没提及德育,当然也不包括美育。①
(二)社会学取向的美育研究
这一取向的美育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20世纪前50年对中国现代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改造,它起于哲学家和诗人对现代文化中感性缺席的危机感和对人的感性生存的本体论位置的忧虑,竭力追求感性生命和诗意的生存方式,排斥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对人的生存的内在意义,主张感性与理性并举,艺术和科学并重,甚至试图通过美育来实现人的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归根到底是要想通过审美和艺术使国人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情感世界)产生变革,并由此推动中国当时的文化乃至社会发生变革。②这些理论对教育取向上的美育思想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与教育学学科意义上的美育还有一定距离。
(三)教育学取向的美育研究
教育学取向的美育研究,重在把美育纳入教育学范畴,作为教育方针进行考察,从社会“人材规格”培养需要的角度,重视人的“感性熏染”和“心灵浸润”,表现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和对人的终极关怀。
孔子的“六艺”,荀子的“礼乐之经,管乎人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净化心灵”学说,席勒的美育与人性的理论,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教育家蔡元培,他们的美育思想奠定了我国教育学上美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对于美育的教育实践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四)实践取向的美育研究
这一取向的美育研究,旨在把美育与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美育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应。西方现代美育理论发展到20世纪,美学与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联姻而产生了一大批有鲜明实践导向性的理论成果,在诸如美育心理学、学校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艺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席勒的思辨性美育理论,但是目前美育研究还有很多实践取向的领域有待开辟,比如本文提及的“教学论层面的美育价值审视”就属于这个取向的研究。
二、美育价值观与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笔者从美育对教学论有何种特殊要求的角度出发,了解美育在教学论理论中教学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寻找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根据,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完善教学论理论,促进美育的实施。结合前四个取向上的美育理论成果,从教学论的三个重要话题入手,重点审视美育对教学论理论建构的启发。
启发之一:教学论理论中唯理性主义偏颇
现代教学论理论有着明显的“唯理性主义”偏颇。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基本上是着眼于人的理性因素发展的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更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作为深受教育的时代性影响的现代教学论理论体系更难免带有明显的唯理性主义偏颇。
而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恰好就在于其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的揭示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从“理性压抑感性”这一历史现实出发,其主题是人的感性生存和个性的完整,从而使得现代美育理论成为了一种理性批判理论的。思想资源。作为具有一定理论思辨因素的教学论来说,不应该忽视美育在揭示理性与感性和谐方面的启示意义,应该把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和谐作为构建教学论理论的重要理论思想基础。事实上,我国也有不少的美育研究者已在这些方面做出过深刻思考,比如蔡元培强调“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③还有丰子恺著名的“护心说”美育思想,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育思想,宗白华的“艺术化人生”主张等,都对完成教学论理论的唯理性改造有直接而深刻的启示。
启发之二:美育对于加深理解“个体认知机制”作用
个体认识的机制,也即个体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教学论的重要理论话题。传统教学论理论的建构是基于纯理智活动促进个体的理性认识。事实上,在感性活动范围内关注学生个体的感性认知,也应该成为教学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石。
“美育”就是在感性活动范围内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美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深化对个人认知感性机制的考察。如前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的美育研究”所提到的,文学、艺术是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它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在我国,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于理解感性认识机制有新的启发,他把教育内容分为教授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和教授“美术人生上”的“完全之知识”,认为概念的科学知识与直观的美学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由于理性及其知识“内容不能有直观以外之物”“概念置于普遍者,其离直观愈远,其生谬误愈易,”艺术家“以人类之感情为一己之感情”,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观于美术中”,因而美学“个象”中积淀了丰厚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纯粹之知识”,故从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它和哲学一样,都是对内在心灵的体悟,都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充满了生命智慧的灵气,具有使人“不惑于歧途”的人生体验的导向价值。④丰子恺也指出,科学并不把事物的真相来示我们,却把这事物的关系或过去没来或原因结果来示我们,相反艺术则通过让人们感受美来让人体悟宇宙真相,⑤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认识与艺术认识的本质区分。这些观点极大的启发了教学论对感性认识机制的考察。
启发之三:美育对全面理解“教学过程”的作用
关于“教学过程”的界定争论颇多,但目前作为以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学,仅仅靠‘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前提认识是缺少本体论上的依据的。
更重要的是,美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活动,凸现了“人”的本体意义,张扬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了更深刻的“人的本体”意识。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得到启发,马克思从美学、哲学的高度把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美的本质并不等于人的本质,而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本质力量,必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的实践对象和劳动产品上体现出来。懂得美标志着人的文化教养和内在精神文明程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重要尺度,“能够使人懂得美正是美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美育对个体的影响力之所在”。⑥所以,教学过程遵循、重视了美育的本质意义,就是遵循、重视了“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从教学论层面审视美育价值,可以为教学论理论的构建开辟新的视野。同时,也只有慎重考虑美育对教学论理论的潜在需求,才能真正构建出符合美育教育规律的教学理论,以有效指导美育在各科教学中的落实。
注释:
①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72;冯建军.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兼与韩延明同志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②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6。
③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 [M]冲华书局,1984:327-328。
④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⑤丰子恺文集(卷一)[M].浙江文艺版社,1990.
⑥刘鸿庥.学校——陶冶人格的园地[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3。
[1]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6).
[2]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0)[M].人民出版社,1962.
[5]王南浞.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4(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72.
[7]冯建军.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一一兼与韩延明同志商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8]刘鸿庥.学校——陶冶人格的园地[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9]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冲华书局,1984.
[10]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11]丰子恺.丰子恺文集(卷一)[M].浙江文艺版社,1990.
[1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中华书局,1988.
【美育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12-06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10-01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19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08-13
非遗文化在美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1-28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探索与尝试12-04
美育工作论文07-02
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方案08-08
初中学校美育工作总结08-12
职业学校美育工作计划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