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

2024-06-29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9篇)

1.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 篇一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措施(主线)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5.教育学及教育现象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6.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异同

异: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鬼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7.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结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

10.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2.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素质教育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14.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统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1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成熟)

18.教师的含义及其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骄傲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0.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2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

2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24.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模式

含义: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模式:①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任务: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水平。

2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29.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30.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3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重用》《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3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3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6.“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去鞥强学生体质。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2.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3.教师是佳偶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6.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9.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5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5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5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54.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势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55.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一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

5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史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5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60.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2.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65.活动与交往时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6.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7.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8.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时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中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69.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境,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教育学知识总结 篇二

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拓了一眼局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缩紧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拉伊《实验教育学》主张实验教育严采用实验的方法;要研究教育,教学提倡活动表现和创造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

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篇三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4.将来完成时的用法知识讲解 篇四

动词型will(shall) have+过去分词

系表型will(shall) have been+表语

例如:

We will have left here when you get here at 8 tomorrow morning.

当你们明天上午8点到达这里时我们已经离开这里了。

You will have finished this grammar book by the end of this semester.

到本学期末你们就已经学完这本语法书了。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I will have collected 1,000 stamps.

到今年底我就会收集1000张邮票了。

The lights will have been off for two hours when the electrician arrives here.

当电工到达这里时,电灯已经来了两小时了。

模仿练习:

1.当你到达火车站时,火车已经开车了。

2.到下个月末我将已经学了3000英语单词了。

3.到今年底他们就已经建好10座大桥了。

4.当你回到学校时,大门已经关了1小时。

参考答案:

1.The train will have left when you get the station.

2.By the end of next month, I will have learned3,000 English words.

3.They will have built ten bridge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5.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篇五

第一章 绪论

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

(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个问题。

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3、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984年7月,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

四、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最普遍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1)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2)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

一、教育与高等教育

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1)人本心理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性的规定 A、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a、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

b、人的本性中蕴涵着人的内在价值 c、人性是朝着越来越完美的趋向发展 B、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a、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人既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又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特征

(1)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高等教的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

定义: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A、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生产力

C、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 D、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

E、高等教育的三大特征: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 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二、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的价值:两个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1)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A、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B、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b、社会选择:即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响个体的发展进度、程度与社会地位。高等教育社会选择的两个环节:入学前的选择和入学后的选择。前者基本性质是选优,后者基本性质是汰劣。选优+汰劣=社会选择价值

c、社会流动: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阶级的运动,包括上向、下向和水平运动。

B、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

a、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b、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师生关系变为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师生都是为科学和学术而在大学存在。c、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大学是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三、高等教育内外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A、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B、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 C、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

D、人口、宗教、民族以及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A、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B、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C、为文化发展服务

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B、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和条件 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 B、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 C、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与我国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教育方针特征:阶级性、历史性。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A、区别:

a、概念上不同:教育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浓。

b、层次上不同: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c、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政治性,因而不用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不会轻易更改。B、联系:

a、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b、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2、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况

A、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B、教育目的的作用: a、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b、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c、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C、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a、客观尺度——社会需求 b、内在准则——个体需求

c、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2)高等教育的目的

A、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重视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

b、职业教育目的: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

c、普通教育目的: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质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d、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教人做事。B、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c、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说与素质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社会制度、教育)

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称培养学生 C、全方位发展学生

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4、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单向度目标和综合性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和预期目标

5、多元取向——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

第四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及与其相关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2)微观教育结构: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3)宏观教育结构:

A、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 B、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C、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D、能级结构: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E、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

2、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1)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就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

(2)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3、高等教育功能的观点

(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1、当代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A、美国:副学士级(2年)—学士级(4<*<6)—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

B、日本和印度: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本科——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

C、法国:短期高等职业教育(2年)——大学第一、第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4年)——博士学位

D、俄罗斯:中等专业教育——本科(4-6年)——研究生 E、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3)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A、私立主导型:日本、印度、巴西、韩国、菲律宾 B、公立主导型:美国、法国、瑞典、英国、德国 C、双轨型:比利时、荷兰、香港(4)国外高等教育能级结构

A、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专门学院;一般型的综合大学;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B、英国:古典名牌大学;现代大学 C、德国: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

D、日本:学部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及改革策略(1)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A、层次结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

B、科类和专业结构:文学等在校生比例上升;经济学本科生增多,工科类专科生增多。C、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D、地区:大学城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A、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B、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C、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D、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

1、发展演变

(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1862年林肯《莫里尔法案》: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诸如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

2、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

(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

3、对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1)高校职能并非一成不变

(2)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存在的职能(3)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人的主体性之含义: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型。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实践主体性

2、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转变期(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1、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哲学功底、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道德政治感、美感、理智感)、意志品质、个性品质(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队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2、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改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

2、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A、赫然巴特——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机械唯物论。B、卢梭、杜威——学生中心论:教师只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直接干预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去学。

(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A、“主导——主体”: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B、“双主体”论:当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二者都是主体。(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这种统一的实质。学生的“学”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另外一面。“一体两面”构成;额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的认识和改造满足其要求的客体。

3、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1、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

(1)高等学校学科分类及特征

A、学科分类:研究生12类,本科生11类

B、高等学校的学科特征:层次性;教学科研一体化;特定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A、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相应学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自身发展需要

B、专业设置的原则:超前性、灵活性、可行性、结构优化、宽口径、发展特色原则。

2、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1)更加反映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追求新知识

(3)使青年走向完善的最有效途径

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1)教学计划及其修订

A、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B、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问题;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问题,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个性发展。(2)教学大纲及其编制

A、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刚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B、教学大纲编制遵循原则:

a、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b、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c、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d、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e、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f、要文字精炼、言语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4、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教学内容与课程

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2)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 A、适时原则 B、完整原则

C、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D、宽口径原则

E、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在教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学习主体性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备课:钻研教材;处理好讲稿与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课前重温教学搞。(2)课堂教学: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3)考核评定

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以及体系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

(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定义: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方式和途径。(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1)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只能方法的统一(3)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1)发现教学法:也称假设教学法或探究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3)研讨式教学法

(4)掌握学习法:凯勒学习法。分小单元一起完成。(5)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6)个性化教学法:因人而异。

四、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1、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程序

(1)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目标—学生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评价

2、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内容(1)模式:

A、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B、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以达到教学目标位基本目的。C、过程模式:设计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从整体中任何一步开始向前或向后。(2)内容:

A、教学目标设计:钻研大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列出综合目标——陈述具体目标

B、教学起点设计:认知、非认知、社会因素 C、教学内容设计:陈述、程序、策略性知识

D、教学时间设计:把我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治教学时间流失 E、教学措施设计: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F、教学评价设计:提问、讨论、练习等。

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分类

(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2)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分类

A、按对象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专业教学质量、课程 B、按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政府评价、中介机构评价 C、评价时间和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D、评价基准:相对、绝对评价。

E、性质: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配量性评价

4、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1)管理作用(2)导向作用(3)鉴定作用(4)激励作用(5)改进作用

五、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1、教学风格及其意义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用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风格是教师 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构和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2、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

3、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1)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A、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忱对待老师的教学风格 B、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老师良好风格苗头

C、在教学评价中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的重要指标。(2)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A、培养“乐教”积极精神,把教学当做一种艺术事业。B、掌握基本规律,苦练教学基本功 C、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

D、“定向”发展,有意识进行锻炼 E、把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六、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3)教学趋向个性化(4)教学管理活性化(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研研究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1)内部意义 A、人才培养意义 B、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C、学科建设意义 D、经费筹措意义(2)外部意义

A、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 B、服务社会

C、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1)从课题来源分:高校教师自主研究、立项课题研究(2)从课题性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1)科研选题

A、导向:基础研究选题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以市场需要;基础性应用研究以市场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为导向

B、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 C、步骤:了解情况、文献综述、创新项目

(2)项目设计:申报项目命题;项目组成人员;合作单位选择;项目研究基础;项目立论依据;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项目意见填写。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员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

(1)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2)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 A、科研规划和计划 B、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 C、科研资源管理 D、科研成果管理

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1、鉴定形式与步骤

三种形式: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函审鉴定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措施:

(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

(3)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

(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着眼于当前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并在服务中培养服务精神,提 高教育质量。

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增强了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适切性,并在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得最紧密、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月透彻时,就是高等学校发展最繁荣之日。

二、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1、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1)美国都市大学:使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积极双边伙伴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2)专业发展大学: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也开展对教学本身的研究。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1、内容:

(1)教学服务:正规教育渠道;非正规、短期岗位培训性质;技术性教学服务

(2)科研服务:高校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支持。科技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 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馆和设施对外开放 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

(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和约束 C、资金鼓励

(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A、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 B、统筹安排服务活动

C、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D、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机构的设置、分工与领导关系的规定。(1)高等学校内部领导的构成 A、高等学校的校长

B、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权力机构 a、董事会

b、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c、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

A、科层制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B、学术团体模式:决策权力倾向学校学术人员

C、双重组织模式:力求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权力分配上的平衡(3)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 A、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

B、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D、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

E、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F、1985-1989年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G、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主、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趋势: A、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B、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 C、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与校内管理机制(1)组织结构和系统特征

A、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直线——职能制形式

B、特性:群体性和分工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目标性和定向性、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2)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A、内部管理的中心宜放在院(级)一级

B、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加 C、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D、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要素及特性

1、要素:管理主体、客体、方式、目的、环境

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管理机构的多样性

(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目标

(1)内部目标:自身价值的追求。反应高等学校办学状态的目标(2)外部目标:外在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属性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原则体系

(1)一般管理原则 A、系统原则

B、分工——协调原则 C、能力原则 D、封闭原则 E、动态原则 F、激励原则 G、弹性原则

(2)学校管理原则 A、方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效益型原则

(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A、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B、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C、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2、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管理(3)科研管理

(4)财力和物理资源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1、学制概述: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1)学制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1)全日制高等学校。A、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B、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和夜大。

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A、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B、由大学单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

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D、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A、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B、多渠道招生制度

C、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2、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

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B •

A.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B.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系统 •

C.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系统

D.各类各层次高校的教学系统

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包括:D • A.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

B.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 C.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

D.逐步取消高考制度

3、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实施的招生制度是:

A.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

B.大学自主招生

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结合D.不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

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高校去行政化 • 高等教育公平• 高校招生改革

•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大学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产学研协同创新

主观题示例

1、请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特性的相关原理,论述目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去行政化的路径。

2、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生多起教师因为未能完成聘用合同中规定的科研任务而转岗或解聘的事件。试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对高校此类事件的解决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

3、试以素质教育理论或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论述高等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

4、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高等学校的职能有哪些?试联系现实分析这些职能之间的关系。

6、联系实际,论述“大学必将走近社会的中心”的理由。

7、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8、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9、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将对高校教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试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6.ERP项目完成总结 篇六

2012年12月启动至今,一共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也许信息项目组ERP实施团队的小伙伴们没有想到,他们要经历这么多的艰辛努力。项目开始时ERP团队面对的情况是集团公司业务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整体落后,大多数同事还习惯使用EXCEL模式的操作,在这基础上ERP项目团队需要面向俊安集团的五大部门(商务部、仓储中心、结算部、业务部、资金部、业务发展部)实施大范围的搭建ERP系统标准业务流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情况ERP项目团队没有迷茫,在集团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团队同仁们迎难而上。特别是铁合金部李总亲自抓ERP的系统建设以及跟进业务人员的录入情况,为前期的ERP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还有商务部李总、动力煤事业部张总和焦炭部王总的大力支持,ERP应用人员能在百忙工作中抽取一定的时间坚持录入ERP系统,为保证系统进度提供了强力支撑。

目前公司各业务部门已开始全面应用ERP的采购模块、销售模块、仓储模块、质检模块、外贸模块、应收模块、应付模块,利用系统来完成日常业务管理工作。ERP项目系统运行稳定,信息传递及时,初步实现了既定目标!

ERP项目实施效果:

1.建立了天津俊安煤焦化工有限公司、俊安(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天津港保税区利丰源投资有限公司等多个业务帐套。

2.在帐套中建立了公司人员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档案、客户档案、港口档案、船名档案等基础资料档案,统一管理公司的基础档案信息。

3.实现了公司的普通采购、国内以销定购、国外以销定购、库存配货发货、移库、盘点等业务流程。

4.实现了采购合同、销售合同、采购结算、销售结算、付款申请系统打印功能。

5.为满足合同管理的需求开发了采购合同节点查询、销售合同节点查询、采购工作台、销售工作台等集中管理界面,能够看到合同的签订、出入库、结算、收付款、开票等环节的具体数据;为了结算时有数可依,开发了检验结果处理单,对检验结果进行处理,如扣款,只需导入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结算单价,减少人为录入数据出错的概率;为满足销售配货发货的需求,特开发了采购配货工作台、销售配货工作台、仓库发货工作台,业务人员只需在工作台中配货发货,集成程度较高;为满足付款申请时查询来源数据,特配置多条流程,如检验费申请、仓储费申请、佣金申请等,从数据源头上分开,并在付款申请中集成报表查询功能

6.铁矿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具有贸易量大,业务处理灵活的特点。商务组分为进口与物流跟踪,国内销售涉及协议发货,收款结算,干湿吨价格的差异。领导比较关心库存量,以及进口的船舶的动态。针对以上特点,信息项目组设计了船期预报单,商务跟踪表以及费用预算执行满足业务人员的需求,同时通过铁矿砂库存统计表、货物跟踪一览表等报表满足领导的管理需求

7.针对动力煤分驳运输的特点,增加了运输单处理流程。动力煤业务量也很大,但与铁矿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领导关心更多的是欠款欠票的情况,还有货物的流向。对此信息项目组做了卸货统计表以及报关缴税统计表,同时针对领导的需求开发了外部数据接口,录入动力煤价格指数方便及时跟踪,动力煤到港情况查询方便领导及时跟踪各个商务人员的工作状况

8.焦煤的美元销售业务是一个业务难点,系统录入细致程度不好把控,信息项目组通过和部门领导充分沟通,最终确定以表单录入的形式录入系统,形成最终报表的解决方案。还有煤焦串换业务,煤焦串换业务是焦煤业务与焦炭业务联合做的业务,签订销售合同时,就确认与焦炭采购合同一起形成三方的交易的模式,经过细致的分析,最终达成结算后,做虚拟收、付款单抹平三方应收应付账的解决方案

9.针对焦炭加工存储的特点,增加了加工出入库处理流程,与其他部门情况又有所不同的是领导关心更多的是以客户维度分析结算欠款欠票的情况,还有不同粒度焦炭的库存情况。

回顾项目实施的历程,从各个业务模块调研、系统搭建、实施、试运行、上线、项目验收,信息项目组克服了公司信息化基础薄弱、项目实施人员少、资源少、实施范围大、贸易业务灵活等困难,最终项目顺利实施并验收。在此要特别感谢公司各位领导对于项目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各部门的兄弟姐妹,为了追进度牺牲休息时间,补录数据,为系统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要感谢铁合金部的李总,为前期系统搭建提供了行业及管理的经验,为系统流程建设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ERP项目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界面友好性与易用性相对来较差,原因是在集团业务实际操作中各个业务部门流程的关联性较强,在调整业务流程的同时,存在影响其他业务流程的正常使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求和佳方面在调整流程的过程中做好充分测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同时信息项目组也在积极与和佳沟通平台升级等问题。项目验收并不表示项目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在接下来的项目阶段,我们会在完善和优化一期系统的同时,信息项目组还会积极推进MERP、BI以及HR的系统建设工作。

7.办学目标任务完成总结 篇七

(2013——2014)学年度

一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学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建设与民主管理

(一)、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班子成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带头学习,带头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工作交流会等形式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加大了依法治教的力度。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对学校责任目标工作进行分解,班子成员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同时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主动兼课,经常深入一线听课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师范作用。有力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德建设

我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忠诚人民教育,发扬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为核心,认真贯彻《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以及红山区教育系统《行风禁令》。结合行风建设,我校开展了教师师德承诺活动,制定《小学教师形象标准》和《小学教师格言100条》,激发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同时对教师进行了全面的考核,通过向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教师职业道德良好,无侮辱、体罚和变项体罚学生现象,无违法和违纪行为。这一举措,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调控、自我规范的能力。

(三)、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采取的方法是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两种方式。规定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为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时间,没有急特殊情况雷打不动。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如3名语文教师和3名数学教师去北京听课学习,从而推动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参加教研培训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各科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总之,学校把握教师学习的机会,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绿色的平台。

(四)、民主管理

近年来,我校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不断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大力构建民主治校模式。

1、规范校务公开,让教师享有参与权、知情权

学校把重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制定教职工职称评聘方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办法、教学质量量化方案等内部管理制度中,先行政会提出讨论稿,交教职工人手一份并在教职工会上组织学习、讨论,由教职工提出书面意见汇总后再在行政会上讨论通过,再由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施行。学校在年度考核、干部评聘、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及各级各类先进评比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做到了文件条件公开、评选办法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然后张贴公示一周,以便教职工进行监督。

2、学校以人为本,情感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目前在高速发展建设中,经费非常困难、教职工待遇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在工会牵头下组织对生病住院教职工进行看望、对教师及家属去世和退休教职工进行慰问。以次来体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和尊敬。

二、教学工作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管理课程

1、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严谨办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并按着要求开设了三级课程。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抓好备、上、批、辅、考五个环节 常规工作就是过程工作,一年了,我校在常规检查上不仅抓常规的完成情况,重在要看实质:看资料的查阅,查备课中知识内容的覆盖面;备课中对考试精神的贯穿情况;作业布置是否与备课内容相配套,有没有分层;这些资料上的内容是怎样传给学生的,是以小黑板的形式,还是以试卷的形式,是在备课本上体现还是在资料上体现;测试数量是否适度,是否有自己的更为针对性的测试卷;批改试卷的质量怎样,主要是改了多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是否适度,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校时间里能否基本做完,检查是不是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我们分阶段根据普查情况对教师的常规进行评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常规工作。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提高学生整体合格率

我校通过班子成员听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单元抽测,找家

长座谈、找学生座谈、检查每位教师的教学授课计划、教材、教案、作业等教学文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增强了教师的质量意识、育人意识,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规范了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情况。

2、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面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网络培训、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3、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4、开展校本教研

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2一3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了互教论听活动及培训中心的各种培训,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5、继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各组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实事求是搜集和分析数据。

6、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通过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三、特色创建

我校由于搬迁,暂住原村委会办公楼,校内学生活动面积小,仅仅一个小操场,没有绿化地带,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全体教师研究决定:开展创建环保特色学校对学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多年来,就一直把环保教育视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并把环保教育与各学科相结合,互相渗透,逐步把环保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高素质的环保教育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重视环保工作,将环保教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班主任为组员的环保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建立环保特色学校工作网络,统筹创建工作。学校领导小组还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环保教育的工作定期进行研究、总结。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环境意识,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环保教育教师队伍,才能深入持久地搞好环保教育。为此,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师生的环保知识,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辅导能力,使学校的环保教育一直处于高规格、高档次、经久不衰,不断创新,实现规范化、体系化。

2、美化校园,创设育人环境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无声的歌、美妙的诗。洁净的校园是学生环保意识和日常行为的良好体现,为了使校园保持清洁、优美,每个班级都摆放多种花卉,学校每天坚持晨扫,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由学生轮流站岗值勤,值周教师定时检查评比。由于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吐乱丢,校园内基本上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教学楼内备有垃圾箱,校园内设置了 “废电池回收箱”,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3、积极开展各项绿色教育活动

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真正能参与到节约回收,关心他人的行列中,我校今年就以“用小行动爱护大地球”为主题引导全体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

(1)、环保活动花开校内

少先队定期通过小广播、板报等形式向队员们宣传环保知识,先后开展了:设计一次环保班会、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种树养花、利用节能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回收废纸、不乱烧枯枝残叶、轻声细语防噪音、拒绝一次性餐具、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吸烟等几个活动。活动中队员们表现的积极踊跃,他们有的清扫白色垃圾、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回收纸张电池,这些活动锻炼了队员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2)、环保意识带回家

队员们动员自己的家长,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交到学校大队部。他们还利用假日小队组织了回收小组,挨家挨户去回收废旧电池,居民听说他们是“环保小队”小队员,都拿出废旧电池支持他们。

(3)、小队员社区展风采

社区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又一个广阔空间,如果队员们能把校内的良好言行带入社区带入每一个家庭让更多人关注环保帮助他人,那么我们的活动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我校看准了社区这一有利资源引导队员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在实践活动中以中小队为单位定期走入社区进行宣传,小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向社区居民分发倡议书,有的还带着自制的宣传卡向路人宣传环保知识,这一张张宣传单、一句句热情的宣传语道出了队员们积极投身环保回收的心声。

少先队员们还根据我校周边地区卫生差、车辆多、垃圾多、水域污染严重、噪声大的现象开展了综合实验活动。在大队部的带领下,组织少先队员最大限度清除街道的垃圾,同时倡导广大村民要自觉遵守卫生公约,勿随意乱丢垃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对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域污染提出了很多意见,从而增强了队员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环保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生们逐步形成了环保意识,学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8.总结个人工作完成情况 篇八

一、年度工作情况

为了更好的做好自己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__年年初时,公司的项目并不是很多,我参加的主要项目有__电站的调整概算,__的水保概算,__人饮工程的估算和经评,__水电站的经济评价等。利用空余的时间我看了一些有关造价和经评有关的书籍,对有些模糊的知识点从学习到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我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从年中开始一直到年末,任务就特别多了,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时间也很紧凑,从六月份开始为了赶__的几个报告几乎就要天天加班,说实话确实是很辛苦,但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我们能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说明我们还是在努力并且有实力去接受挑战。年中到年末我参加的主要项目有__工程、__工程等等。

要敢于尝试才能有进步!__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既充实又充满挑战的一年。的挑战还是编制《____方案报告》,刚开始编写时,感觉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我敢于去尝试,经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收集资料,不断地向领导和师兄们请教,报告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虽然报告做的不是非常完美,但我觉得我是竟全力去完成了。相信有了这次尝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能很快的上手。

二、来年工作计划

20__年自己在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现将其总结为两点作为下一年改进的计划:

书到用时方恨少。进过这一年的磨练,首先我感觉自己的知识还很欠缺,我觉得要做好设计工作,不光是自己的专业精通了就行,各个专业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涉及到的其他专业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从而自己所做的才能够更好地为下一个专业服务。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求知探索的过程,因此,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是新的一年里的首要计划。

其次,我觉得设计就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不是各搞各的,也不是那个专业做的好,就说这个报告完美了,而是各个专业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才能堪称这个设计合作的过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各个专业之间能默契的配合,也希望在下一年度领导能加大这方面的管理。

9.禁毒教育工作总结(完成) 篇九

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整体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学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合作下,我校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注民族未来的的高度出发,进一步重视加强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力度教育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抵制毒品,参与禁毒”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洁身自好,谨慎交友,让毒品远离青少年生活、学习圈子”的生活理念,筑起防毒拒毒的坚固堤坝。现将我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完善学教禁毒预防教育网络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场所,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非常重视学校组织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和主导作用。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力,是禁毒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坚决遏制吸食毒品、艾滋病在我校发生蔓延,在原成员有变动的情况下,经学校研究,调整充实学教禁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调整充实,使我校的进度工作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高度重视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把对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了德育与预防相结合。

二、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禁毒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唤醒民众。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部门下达的禁毒文件精神,全面指导我校的禁毒工作。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等有关禁毒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通过教师大

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对师生进行宣传,不仅使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禁毒工作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他们在禁毒预防教育中的主导和垂范作用。至此,我校的禁毒工作深入开展,形成了全员参与的真正的人民战争。

三、落实教育

我校深刻认识到,毒品预防教育史禁毒教育的重要环节,要使全校学生认清毒品的危害,仅靠单纯的说教,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在此我校注重活动的载体建设,在活动中落实毒品预防教育,通过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做报告,以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

1、我校继续聘任乡司法所所长孜木力江为法制副校长,以《毒品预防教育》作为教材,开展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专题讲座,从而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到位。通过禁毒课的开设,不仅是学生了解毒品危害的有关知识,更增强了学生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为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毒品的真面目,课后再由班主任在此组织学习,使学生对毒品的危害及如何预防毒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校长与教职员工每年签订《禁毒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层层追究制,增强教师的责任仪式上,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也签订了《禁毒责任协议书》。

3、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全校各班级开展了以禁毒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班会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增强同学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了禁毒专题片《拒绝毒品》。影片上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一个个悲惨的遭遇,使同学领悟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自觉远离毒品,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和疏忽,而踏上这样一条不归路。

5、我校抓住简报、黑板报、主题班会、升旗等这些重要的宣传阵地,对学生

进行禁毒教育。每学期出一期以禁毒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为了出好黑板报,除了参考学校下发的有关材料外,很多班级的同学还深入图书馆、微机室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全校同学对毒品的危害就由各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6、利用家庭教育阵地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需要每个学生积极紧密的配合。我校一贯重视家长协作教育工作,充分的利用家长学校这块教育阵地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7、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禁毒教育。从毒品犯罪的现状、毒品的危害到青少年如何树立反毒品的心理防线等方面出发,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结合研究性学习开设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们通过查阅、展示资料,讨论分心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增强禁毒、拒毒知识。

总之,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一学期来我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稳中求升,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预防毒品侵蚀蔓延,净化学校空气,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把禁毒工作引向深入,把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以实际行动为加强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而努力奋斗。

提克阿热克小学德育处

2010年1月6日

提克阿热克乡提克阿热克小学

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总结(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提克阿热克小学德育处

上一篇:二年级上纸船和风筝下一篇:感悟人生的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