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造型 教学范例(共2篇)
1.泥塑造型 教学范例 篇一
凤翔泥塑是凤翔民间艺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透过它那奇特的造型, 依稀可见远古传统文化的神秘之光;从它那亲和的媚态中, 又能体味到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
1. 神秘气息
陕西宝鸡地区是著名的民间社火之乡,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千阳、陇县、太白、眉县等地的乡民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社火游艺活动, 社火脸谱是游艺活动中的一道主要景观。社火脸谱是民间艺人的杰作, 它与虎头挂片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粗犷、热烈、鲜明, 与民情风俗水乳交融。凤翔的泥老虎、泥娃娃、斗牛、金瓜、泥兔、泥马等, 都是村民们熟悉和喜爱的东西。这里婴儿满月, 外婆一定要给孙儿送一只最大的泥老虎, 是用虎威避邪, 以寄托长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希望孩子平安无恙, 长得虎虎实实。每逢庙会, 人们总要从神庙那里买回一只带红绳的泥虎回家, 称之“平安虎”, 以保佑全家人平安吉祥。还有“麒麟送子”、“娃娃骑虎”、“娃娃骑象”等, 寄托着人们希冀家庭兴旺、子嗣满堂的美好愿望。凤翔泥塑在中国民间泥塑群体形象中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这是因为它在造型上有着独特之处。凤翔泥塑得以在乡间流传, 正因它能启迪观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寻味潜藏着的情感智慧, 以得到人生的和谐与满足。特别是一说道凤翔虎头挂片, 就会有人将它那威猛而震慑人心的面具造型与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相联系;也会有人将它那简括、抽象、符号化的造型特征追溯到远古图腾文化时代。商周青铜器反映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敌视和压迫, 充满着恐怖、神秘、威吓的“狞厉美”。有着古老历史渊源的凤翔泥塑, 经过历史岁月的演变, 虎头挂片在造型格局上依稀可见青铜饕餮纹的威严和悍猛。这一特征的保留, 是劳动者借以来震慑鬼魅和驱除邪恶。在凤翔农村, 以虎头挂片为代表的虎头系列造型, 进入到家家户户的每个角落, 在人们的生活与意念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这无疑是图腾崇拜意识在当代农村的残留。西周与先秦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奠基阶段。从西周的岐山到先秦的雍州, 从扶风周原出土的珍贵文物到当今仍在流传的凤翔泥塑, 人们不难看到凤翔民间艺术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古老传统文化的神秘孕育与造就, 才使凤翔泥塑富有深邃与隽永的艺术魅力。
2. 朴拙手法
凤翔泥塑不论是从最初的创作毛稿制模、翻胚, 还是到最后的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 都是纯手工制作, 整个过程经过数十道工序, 制作态度严谨认真, 我们不由得对凤翔彩绘泥塑的创造者肃然起敬, 因为是民间匠师的精心造化才给了这一团团黄土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这种浑厚、质朴又满怀热情的民间艺术品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琢磨的。
泥塑俗称“彩塑”,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凤翔泥塑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 每个泥塑皆独一无二, 一线一面展现着憨厚、质朴的的西部风情, 同时也体现着民间艺术家们的坚韧和智慧。
塑与捏, 是凤翔泥塑的第一道工序, 也是泥塑造型的基础。从对泥土的严格要求到取回泥后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捏塑、制模、翻胚、烘烤、对合、修缝;晾晒;粉白、阴干, 经过水洗后, 除去泥塑上的杂质, 然后用水粉刷白, 再在阴处晾干。在整个塑捏的过程中只取大形大势, 忽略细枝末节, 塑简法之形, 捏扼要之势。这种简扼造型首先来源于它的实用性, 为了使泥塑不易破碎、便于把玩, 造型者必须强调主体, 省略局部;保留主干, 删除枝丫, 同时保持泥塑的团块状态:圆浑、光滑、适手, 在娃娃娇嫩的小手中也把玩自如。实用性的限制恰好给泥塑的质朴大气造型增添了施展余地。
勾线是凤翔彩绘泥塑制作至关重要的一道环节, 也叫绘型。一是通过线描表现出各种吉祥图文;二是为上彩划分了一个明确界限。线条是造型的根本, 分为四大类:主线, 绘出主要结构, 粗犷有力;分线, 往往随主线而行, 细腻清秀;随线:随机应变之线, 利落劲挺;绕线:装饰性强, 婉转流畅。如此变化多端的线条加上少量碎点与块面的配置, 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白描图。看过胡深创作的白描虎头挂片的人无不啧啧称赞。白描虎头挂片由此成为一件倍受青睐的独立艺术佳作。泥塑勾线往往是悬手在起伏不平的泥片上勾描, 轻、重、徐、疾、抑、杨、顿、挫, 技艺娴熟、沉着稳重, 效果精美, 如庄子云:“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足可令专攻线描者自叹弗如。
敷彩是凤翔彩绘泥塑制作的“压轴戏”, 亦是形成凤翔泥塑特色的关键所在。凤翔泥塑的色彩就像陕西关中庄稼汉的性格, 大方、豪爽、热烈、纯朴、浑厚, 不遮不掩地运用大红大绿, 直截了当地采取黑、白、红、绿、黄等未经调配的基本色。据胡氏泥塑传人、六营村青年胡新民说:黑色表现为“力”, 像画中的石;白色表现为“心”, 像画中的草木;黄色则表现为“熟”, 像画中的果实。在色彩学上, 黑色有沉默、严肃、力量、刚正的含义;白色有正直之意;红色则象征着庄严的力量的事物;绿色更是与生命相连。这些颜色的“大联合”, 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反映出劳动者对生命最直接最质朴的敬重与热爱。
3. 简练夸张
民间艺术家的创造, 专注于内心意趣情感的率真表达, 他们在塑造形象时, 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式的模拟, 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意和用途对对象本身进行改造或者修饰、规范。在对象的塑造上, 他们较多的是因时因地因材料制宜、相互因借、不事虚饰、以概括性的手法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来。
“泥货没样样, 算做算端详”是千百年来泥塑艺术家们总结出的经验。凤翔泥塑艺术家们抓住了动物的性格动态特征, 舍去繁琐细节, 力求对象的典型性;泥坯只塑雏形, 细部凹凸及刻画都非常简练, 主要以描绘敷彩来表现形象的外貌特征;注重正侧面的精心捏造, 勾线染色, 其余部分只捏大型粉饰而不加装饰。头部是凤翔泥塑传神的重心所在, 形成了圆雕正面刻画充分、背侧面相对扁平的视觉效果。风向泥塑虎头挂片和坐虎多在正面细致刻画, 这顺应了中国人习惯从正面观赏的思维定式。老虎不是自然主义的写实, 而是运用抽象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把本来可怕的虎变成惩恶卫善、辟邪纳祥的艺术品, 人们不是望而生畏, 而是觉得温驯可爱。头部的夸张意在营造一个视觉兴奋点, 是对象精神特征的主观强化, 这传承了青铜器纹饰中兽面纹的造型特征。从青铜虎头纹和兽面纹中的“整体展开式”和“省略式”看, 无疑是正面的虎头, 但从中间分开来看, 则变成了两条侧面相对的龙。著名艺人胡深说:“泥塑要抓住动物和人物的特征。动物眼珠要大、眉头要皱, 这样才威风神气;人要抓住英雄‘无项’、佳人‘无肩’的特点, 这样才显出英雄刚烈勇猛, 丫环、小姐苗条秀丽、温顺贤惠的体态特征。”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最书/绝活儿/凤翔泥塑[J].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2.不可缺席的造型艺术——泥塑 篇二
一、泥塑的概述及造型语言
泥塑是利用泥土的可塑、易改、生动、快速成型和材料转换的特性进行创作、制作的一门技艺。在这门技艺中包含技术、理念、感性等很多条件,也次生出不同风格、不同技艺的各种造型。
在泥塑中不分风格,只看重泥塑的艺术方式能不能最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构思创意。
首先,具象雕塑在创作过程中泥塑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泥塑环节雕塑的最终造型不敢保证,也不可预知。罗丹《加莱义民》就是泥塑作品最淋漓尽致的展现。超写实的雕塑更要泥塑作为基础,1970年杜恩汉森采用聚酯树脂彩饰的《旅行者》就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抽象雕塑造型中也或多或少用到泥塑,当然不是唯一手段,根据造型的特点来选择,能比较好的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构思。1966年伯恩哈德·卢京,比尔金属焊接的《银色幽灵》就不需要泥塑进行塑造,而且泥塑的制作也不能给这件雕塑作品带来更直接的表达。
最后是意象雕塑造型,它与抽象雕塑的制作有些许相似,都可与不可的采用泥塑进行塑造,同样也是取决于雕塑本身的造型需求。1913年翁贝托·波丘尼青铜铸造的《空间延续性的独特形式》在以人为造型的主要因素,但又抛弃掉许多人体本身的结构特点,这样的形象必须要泥塑这个环节。
二、泥塑的重要特性
中外泥塑的制作程序大致相同,包括搭制骨架、泥型塑造、细节深入几个程序。中国古代泥塑制作一般是泥塑作为最终的形式,而西方雕塑中泥塑只作为雕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其中的一个程序,唯独在中国泥塑少了翻制。中国古代的雕塑家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泥塑长期保存的方法,而国外雕塑家是通过泥塑材质的转化用另外一种材质使泥塑的造型得到长久保存。
泥塑创作是雕塑空间艺术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的第一步,也是构思、空间造型和制作的可行行验证的重要一步。许多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之所以成为永恒而经久不息的经典杰作,正是因为制作这些经典雕塑的大师们事先通过泥塑的制作、反复推敲、修改小稿、拟订放大而成。
泥塑作为悠久历史技艺的传承,技艺流传至今有它的必然性。纵观雕塑发展史,大部分雕塑的创作及最终成品的视觉效果中都能看到泥塑制作的痕迹,这是有泥塑本身具备的几个特征所注定的。
第一、泥塑的可塑造性。雕塑家利用泥的软度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制作,并且把泥的流动性利用的淋漓尽致,这是其它的方式所不好表现的。
第二、泥塑的易改性。在雕塑的创作阶段,艺术家进行反复的推敲、制作,最终确定作品的形态。但雕塑中有很多创作者不满意的形体,艺术家可以在泥塑阶段很容易的解决,难度是相比于石材雕塑与金属雕塑就简单的多啦。
第三、泥塑的生动性。泥塑制作是雕塑家通过双手并辅助一些工具进行制作,在手与泥的接触中手的肌肉弹性就留在泥塑上,增加泥塑的人性,冷冰冰的泥塑瞬间就有了温度。
第四、泥塑的快速成型。“立在笔先”的创作方式是艺术家创作的思路,泥塑的快速成型能把平面的图较快的变成三维立体模型,呈现在创作者眼前,对于雕塑三维形态的观察很有必要。对于雕塑的空间关系是确定还是修改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第五、泥塑的材料转化。在现当代雕塑的制作中,泥塑作为雕塑成型的必要的程序,也为雕塑材料的转换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尝试。如果雕塑的最终材质是石材或金属铸造,那就要翻制出玻璃钢模型后继续材料的深加工并最终成品。
三、泥塑的适当运用
不是任何造型都适合泥塑,在雕塑迅猛发展的社会中,只要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造型都能在雕塑中看到。但是有许多雕塑的语言不适合泥塑塑造,或者不是最佳的手法。在塑造阶段有金属、木材、玻璃等超现代的科技可以比泥塑更容易更能表达艺术家的灵感和创意。
首先,坚持泥塑作为雕塑创作的基础。泥塑本身存在的优越特点,致使雕塑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不可缺少,不管是具象、抽象还是意象雕塑。但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雕塑制作直接有图纸进行最终雕塑的加工,出现的造型无法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无法达到雕塑的艺术性。
其次依附泥塑的特点进行雕塑创作。泥塑的特性使其不可遗失,而且艺术家们一直在根据其特点进行雕塑创作,至今仍然有新的雕塑形式出现,各种新鲜的创意一直在通过泥塑这门技艺在展现。可见泥塑本身的特点为雕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之,创新泥塑技艺手法。在现代雕塑作品中,雕塑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很多原因都在泥塑制作环节中。在泥塑的制作技艺表现上,运用中外各家思想、文化、个人的感情感受等在泥塑中进行表现。在各大展览中艺术家们都在通过自己的手法新思路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新颖的创作技法时时刻刻都在充斥我们的眼球。
在现当代雕塑发展史中,看到大大小小不少雕塑也有少数的类似及相似,但是大部分雕塑家都有自己的雕塑语言,使其独树一帜。
最后,新旧泥塑手法技艺结合。中国古代的泥塑流传至今,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完好保存至今的仍然不少,其中也包括许多的精品。这些中国古代的泥塑制作技艺及其精湛的制作手法,给当代艺术家、雕塑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把中国古代泥塑的制作技艺与手法传承下去。
四、小结
泥塑作为古老的造型手段,传承几千年仍然在为当今艺术领域服务,是由它的自身的特点决定。古老手艺中透着简单又不那么简单的技艺,在当今的雕塑领域不断有新的技艺、手法、造型出现,源源不断在更新我们的视觉感受,在泥塑发展了几千年后,我们觉得仍然像个孩子,不知道泥塑的领域究竟有多深、多广。在这个孩子面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怎么称为自己,反正就是那么渺小。
传承古代造型技艺、手法及理念,运用在自己雕塑创作的领域中,更好的遵循泥塑塑造的重要性,坚持把泥塑做好、做精,让当今的雕塑能够流传更久,让后来者津津乐道。
【泥塑造型 教学范例】推荐阅读:
泥塑手工课程07-15
泥塑基础教案09-24
山水玉雕泥塑教案07-20
大班泥塑活动圣诞花环改07-15
教学设计有趣的造型02-05
泥塑美丽的鱼大班教案12-27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泥塑活动--特别的我10-07
造型艺术09-19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10-30
动物造型饼干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