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事——端午忆屈原 传承爱国情

2025-03-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屈原故事——端午忆屈原 传承爱国情(精选9篇)

1.屈原故事——端午忆屈原 传承爱国情 篇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这延续了千年的传统,亲爱的朋友你想听听它的故事吗?

说到端午节的来历,这还要把时间穿越到战国时期。某天,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信上说要请楚怀王访秦,可是如果去,秦王则会用计把楚王关在秦国,然后借机向楚提出苛刻的条件,威逼大臣做出无益于楚的举动。可若不去又怕得罪秦国。楚怀王正陷于两难之中,大夫屈原认为不去为妙,以免中了他们的圈套。但是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认为秦楚和好才是正确的选择,最后楚怀王听了公子子兰的建议去了秦国。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既而,秦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否则他们将把楚怀王押在咸阳。楚臣见国君被押,便把当前的太子立为新君,公子子兰为令尹辅佐新君共同抗秦。因为楚怀王太软弱,才被秦王押上没多久就命丧黄泉了,日后楚国便日渐衰败。屈原也因大臣们的排斥而告老还乡。重回故地后,常常在汨罗江畔独自低泣,乡邻听到后便问屈原为何如此愁闷。屈原说:“如今的楚国已是日渐衰败。朝廷上唯我干净,他人都是肮脏的。与其将干净的身躯陷于肮脏的地方,我宁愿跳进江心,埋进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说着便跳入了汨罗江。乡邻们闻讯后,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偌大的江面哪还能找到屈原,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搜寻了半天也没找到。大家都很难受,他们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来年的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们又想起了屈原投江的日子。他们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怀念这位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并留下诗歌巨作《离骚》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我又吃起了粽子,又看起了精彩的龙舟比赛,又闻到了阵阵艾叶的清香,再一次忆起了屈原。

2.又到端午-忆屈原的作文 篇二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还有好多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习俗。我们这里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吃粽子。

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楚国有位爱国大将叫屈原,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为楚王献计献策,一切为老百姓着想。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他削官流放,在流放时,屈原听说楚国被敌人占领,楚国灭亡,百姓遭难,他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江边,纵身跳入江中。楚国的百姓知道了,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吃的是粽子,纪念的是屈原,颂扬的是他爱国爱民的精神,我们要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3.屈原故事——端午忆屈原 传承爱国情 篇三

1.庚子鼠年,我读懂了端阳(外一首)

2.端阳节独白,或致屈原 3.我见过屈原 4.端午桐子叶飘香 5.家乡的端午节 6.那节,那粽,那人 7.记忆中的端午节

1.庚子鼠年,我读懂了端阳(外一首)

邹天顺 有的人只记得端午节的粽子 却不知端午节的期许与灵魂 但我知道 无论粽子的芳香多么耐人寻味 也抵不过屈原忧国忧民的惆怅 有的人只知道龙舟竞渡的精彩 却不知当年汨罗百姓打捞灵魂的辛酸 但我知道 无论荡舟江河的比拼如何强劲 也比不上人们寄托哀思的悲痛与激荡

有的人只知道雄黄酒可以杀虫解毒 却不知雄黄酒更是驱妖避邪保平安 但我知道

无论菖蒲艾草的保健功能如何高效 也医治不了人们因哀悼忠魂的悲伤

汨罗江边觅忠魂 你是在痛苦了良久之后 才艰难地向汨罗江走去的 那瞬间的纵身一跃 成了阴阳两隔的分界线

从此,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没有了无奈的忧愁 从此,一个爱憎分明的民族 却有了无限的思念

每到夏季五月 天上地下都十分默契地 以泪流成河的方式 招呼一个民族的忠魂

2.端午节独白,或致屈原

不要再谈政治,只写诗 写诗,不要见血;不要露出切肤之痛 江山那么美,足够你穷尽一生。你看—— 月亮白得那么辽阔,星星那么琐碎 江南可以去,去看一看烟花 去逛一逛烟花里的青楼,喝壶酒

让如霜姑娘唱上一曲: “此夜不眠兮,明朝不早起”

香草,可采一些。但不要太多 多了,香气就会变成杀气 把你缠住。不要把香草披在身上:

那一把把利剑,轻则伤人,重则伤已

不要去河边,不要脱鞋 看好你心中那团干草:忌水,也忌火 五月初五不要出门,整个五月都不要 端午节实在是太沉重了,我们谁也端不起

3.我见过屈原 是的,我见过屈原 在五月,雨水润亮的早上

他在濯衣、采香草 沐芳浴,反复地 且行且吟,赤着脚奔走在江畔 歌声淹没了江水,然后 他看到了我 我说,楚国要完,秦人打进来了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你找错人了 ……今天,汩罗江真平静啊 适合滋兰、适合树蕙,也适合死亡

我自己的死亡

大约屈原的确死了 是,也不是 因为,我又见到了 文天祥、岳飞、谭嗣同、秋瑾……

可是,我真的 真的,再没见过屈原 自从那个雨水润亮的五月的早上后

如果拦住他,是不是 就没有了端午

4.端午桐子叶飘香

很多地方端午吃粽子,而我们那里则是吃桐子叶饺粑。就是把粘米粉糯米粉混合做成粉团,在粉团中间挖个洞放糖,揉成团团,用桐子叶包好放在锅里蒸好就可以了。前几天在校园里,阿姣指给我看一棵树说是桐子叶树,而我却一点都认不出来了。家乡的桐子树是长在河边的,树干不高,枝丫很梳,叶子很大,我都可以爬上去摘叶。我因为大姐的名字是在桐子树上起的,所以对桐子树又格外多了几分好感。那时的桐子叶应该都是大姐摘的吧。有多久没吃过桐子叶饺粑了?几十年了吧,桐子叶飘香只在梦里了。

我们樟木乡一年里除春节外有两个节日也很隆重,一个端午节,一个国庆节。两个节日里,端午节给我的节日感觉更浓厚。整个节日,香飘不断。

过节的早上总是莫名地兴奋,一大早,就和小伙伴成群地去往村庄附近的地里摘艾戴。这种艾有人那么高,香气浓郁,究竟是谁家的艾,我早已记不清了,反正比较多人家里有种这种艾。我们摘的也不多,只要头发上别上几朵就可以了。小小的人儿,也

不知道戴艾有什么作用,但这个过程却是有趣得很。夏日的早上,菜地里各种蔬菜绿油油的,有玉米地,有黄瓜藤一排排,有辣椒一串串,去的早的话,裤脚还会被露水打湿。那时应该是打赤脚的吧,可是我是最怕赤脚走路的呀,如果我不打赤脚,我会有一双漂亮的凉鞋穿吗?不会的,可怜的老四,几乎没穿过新衣服。老爸买东西虽然都是批发,但他只给大姐二姐三姐做新衣裳,买新鞋子。在大姐出嫁的那一天我穿了新衣裳,可是在送亲的路上,旁边有人大声地指出来,看老四的衣服有两种颜色!还真的是!衣身一个颜色,两衣袖一个颜色,只是不细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这分明是用姐姐们做剩的布料凑做的新衣服嘛,爱臭美的我当时是多么尴尬啊。不过所有的不开心,只要和文花她们在一起玩,就好了啊。今天是过节嘛,弟弟妹妹不需要我带,我可以像蝴蝶一样在花丛绿草里飞翔。小时候对自由的渴望很强烈,谁能理解一个常常要背妹妹弟弟的小女孩的寂寞?所以呀,端午节我整天都是开心的。

当我们戴着还有露水的艾叶回到家时,桐子叶饺粑香味已经四溢了。当母亲揭开锅,白茫茫的蒸气下面是满锅的桐子叶饺粑!几姊妹,唯恐落后吃亏,心急地很,烫手了!吹几口气,一口砸吧下去,哎呦,糖水溅上了衣服!我拿着饺粑跑出家门口和同伴们比谁家的好吃,几堆人,叽叽喳喳,热闹得很,节日的气氛在村庄的上空萦绕。

很快,二姨三姨四姨就带着各自的桐子叶饺粑来到我家,准备一起去探外公了。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过节这天,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到娘家去省亲。我家姐妹多,老妈一般早就教育好我们了:人多,不能都去,只能去一二个。弟弟们小,是肯定要带去的。我就很危险了,这种时候,我常常就很紧张,担心不许我去。可是事实上,记忆里,我是每次都有去外公家的。可怜的大姐二姐三姐啊,好像很少有机会被妈妈带去走亲戚。如果妈妈她们要在外公家过夜,床铺是很不够的。常常在吃过晚饭后,妈妈就会让大舅他们送我回家。我在妈妈的村庄唐家坊也有一大群好朋友,这个时候,我肯定是在长满莲叶的池塘边,在满天的星光下,和伙伴们尽情嬉闹。我哪里舍得离开?那种开心,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我早就听到大舅大声喊老四的声音。我装作没听见,继续玩儿。等到夜深回到外公家,妈妈会问,你没有和你大舅回家吗?我会说我没听到他喊我呀。这些真实的往事告诉我,我平时带弟弟妹妹,失去了多少和伙伴嬉戏的时光啊。我小时候没看过《孙子兵法》,但我却常常被迫有使用各种兵术啊,请原谅那个长得矮小丑样妈妈

无暇疼爱的小姑娘吧。在用稻草铺的连铺上,我挤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甜甜地睡去。

四姨她们还在谈论哪家的桐子叶饺粑比较好吃,而我的梦里已经分不清艾香和桐子叶香了!

5.家乡的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总是欢欣雀跃的。在我的乡下,人们都认为,端午节是夏天正式开始的标志。老人们更是在端午节的时候要求大人们带孩子到附近的小溪玩一下水,说是洗过龙舟水,日后才会龙精虎猛。

于是,每年的端午节那天,是孩子们最欢喜的,因为他们可以呼朋引伴,名正言顺地去玩水。村前的那条小溪,便聚满了玩水的孩子。在溪边洗衣服的妇女们就不乐意了,原本清澈的溪水,被这群孩子一阵喧闹,便变得浑浊不堪。妇女们也不敢大声呵斥这些孩子,因为溪边都站着他们的家长。她们只好暂时收好衣服,等这帮小爷们乐完了再继续洗未洗完的衣服。

我们家的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大人们对孩子玩水是深恶痛绝的,但他们又不好与这流传流传已久的风俗背道而驰,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他们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让孩子们都站在天井,他们就端着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往孩子的身上泼过去。这样的泼水运动孩子们都是很不喜欢的,两个回合之后,孩子们便都要求停下来,大人们也顺着要求停了下来。于是,这洗龙舟水的活动便宣告结束了。

这项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大人们是满意的,可就是苦了孩子们,他们一直到离开家到外边求学之前都是“旱鸭子”。我记得我自己是一直到上大学时选修了游泳课之后,才在同学们的一片嘲笑声中勉强学会了游泳。

端午节的另外一个盛事,就是龙舟比赛了。乡下的龙舟比赛也是简陋到了极点:比赛用的舟,说是龙舟,其实跟龙一点关系都没有,既没有龙头,也没有龙尾,就是平常打鱼用的小艇,在船头上插一支小得可怜旗子便成了龙舟。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点并不在这里,而是摆在主席台上的那只颇具规模的烧猪。如果胆子比较大,脸皮足够厚,还能抠下一小块猪皮来吃。

龙舟比赛都仅限于男人,每个村子都派上村中力气最大的青壮年,为的是拿到第一,把主席台上的大烧猪据为己有。比赛是很激烈的,但是一点都不精彩:一是连个鼓都没有,没有一点气氛;二是离得比较远,看得并不分明。一阵喧闹之后,便是颁奖环节,成绩好的,个个喜气洋洋;成绩欠佳的,人人垂头丧气。当然比赛是输了,但是嘴还是比较硬的:今年状态欠佳而已,明年第一肯定是我们的。

至于端午节的粽子,孩子们都是不怎么吃的,大概是因为吃一个能饱一整天,影响他们吃其他美食的缘故吧。

2020 年 6 月 23 日

6.那节,那粽,那人 ——端午节怀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时,又一次听这首儿歌,不知道,面对端午节,你们想到的是什么?而我,一次又一次想起的是那个人——我的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在那个有点遥远的年代,我的童年生活苍白而单调。唯一有点不一样的就是,端午时节,我的爷爷会带着我去离家十几公里的大燕河看赛龙舟。这样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重大,我的爷爷有孙子孙女六人,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村子,男孩子在家中有许多的特权,作为女孩子的我,不是大女儿,也不是小女儿,更是存在感低,爸妈终年为生计忙碌,怎么会想到要带我去看赛龙舟呢!而唯一能带我去看赛龙舟的便是爷爷啦!

每年端午节,爷爷就会出动家里的“大水牛”单车,早早做足准备,带什么食物,带哪个孙子孙女去,这都是要考量的。因为路程不近,交通工具又有所限制,每次只能带两个孩子去看赛龙舟,仿佛是懂我般,也仿佛是格外的疼爱我,不管另外带谁,爷爷每次总能找到很好的理由带上我。

而对我来说,那真的是美好的回忆。坐在爷爷单车后座,兴高采烈地往目的地进发,而爷爷总会提前很多时间出发,先带我们去镇上逛逛,给我们买点小零食,再去到河坝上,这个时候,其实离“龙舟赛”开始还早呢!于是,我们就是自由的啦!爷爷会找到自己的“基友”聊天、下棋,吩咐一句:“不要跑远,注意安全!”便不再管束我们,我可以看大燕河河水奔腾,在河坝上摘野花,或者和小伙伴们就这样来回地奔跑。总之,不管做什么都是快乐的!

等到龙舟赛结束了,野餐时间也到了,大家席地而坐,把带来的食物拿出来摆在河坝上,各种形状的粽子,各种味道的粽子摆了一地,偶尔也有一些小糖果摆出来,这个时候,大家是不必客气的,你可以自由选择吃哪一家的粽子,哪个味道的粽子,总之,食物摆在哪就是给大家吃的,然后边吃边聊,如果刚刚未能找到绝佳位置看“赛龙舟”的,这个时候你还可以在别人的讲述中再回味一遍,仿佛又观看了一次龙舟赛,等到大家吃饱喝足后,各自回家,这些都是够一路回味到家。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异常幸福。

现在想来,这一段在我看来最美好的回忆,其实真正的美好不是在观看“赛龙舟”上,而是,在那些单调的岁月里,爷爷的关爱,让我获得了存在感,得到了渴望的温暖,而人们看赛龙舟的热情和温情也让我倍感快乐,可是,时节如流,粽子还在,龙舟赛还在,那人却不在了。到这个时候,我深深地理解了林觉民烈士在《与妻书》中矛盾写下: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的心情。

淡淡粽香淡淡酒,淡淡思念淡淡愁。但愿在另一世界的你也能品到节日的气息。

2020 年 6 月 24 日

7.记忆中的端午节

十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老家乡下。年龄小,记性又差,那时候的事情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印象中,我与村里的孩子一样,特别期望过节。当然,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节日,有什么意义,所有的节日,都跟食物挂钩。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就是“有鱼”节,汤圆节、月饼节…… 当然少不了“粽子节”。年幼的我根本就不知道“端午节”这个正式名,也不知道屈原是谁,他为什们要跳江,我只知道五月节粽子飘香。老妈曾经讲过一句俗语:“未食五月粽,棉胎唔入栊。”没有到五月节,吃过粽子,家里的棉被都不敢收放起来。这是因为在五月节前,天气没有规律,乍暖还寒。有时白天十分炎热,但到了晚上气温突然下降,如果早早将棉被收放起来,可能就会被冻醒。只有过了五月节这一天,吃了粽子,才算过了春寒,转入夏天。我不能真正理解倒春寒等节气特点,我只是很想吃粽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就会讨好地对妈妈说:“我们晒棉被吧?”真的不是勤快,我就是天真地以为晒棉被、收棉被,然后就是包粽子了,多愉快的事情啊!

包粽子是一项大工程,对年幼的我而言,对如今年近四十,已为人母的我而言都是如此。我无法详细地讲述包粽子的过程,因为至今我都不会包。大概就是有洗粽叶、浸糯米等工序吧,我觉得很复杂。一直以来,我学习做各种美食都是很快上手的,但包粽子,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就是学不会。老妈曾经一次又一次手把手地教导,可我七窍中只通了六窍。后来,老妈无奈放弃了,她说:“以后还是我负责吧。”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了,每年的五月节,我都能吃上妈妈包的粽子。这不,两天前,妈妈已经打电话来了,要包我喜欢吃的咸肉粽。

老爸也打了电话给我,说要给我儿子染红鸡蛋。是的,五月节不仅是“粽子节”,还是“红鸡蛋节”。按照老家的习俗,五月节家家户户都要染红鸡蛋。把鸡蛋煮熟,然后染上大红色。染料是妈妈口中的“米米红”。其实当时我家经济条件比较好,鸡蛋并不是很稀罕的东西,但红鸡蛋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每家每户的家长都会给孩子编织一个网兜,让孩子挂在脖子上装红鸡蛋。我妈手巧,用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搭配着编织了很漂亮的网兜兜,我装着红鸡蛋在村子里晃一圈,收到很多羡慕的眼光。现在想想,真是辣眼睛,红黄绿,完美的撞色,我还挂在脖子上炫耀。可见孩子的欢乐世界就是这么多彩。

端午节那天,小孩子们总会凑在祠堂门口的空地上“斗鸡蛋”,看看谁的红鸡蛋蛋壳硬。一开始我以为鸡蛋的大头应该比较强,但结果却是空壳斗输了。后来也琢磨出了规律,往往用鸡蛋的小头上阵。此时有输有赢,就看运气了。记得有两次我是伤心哭闹

了好一番。一次是脖子上挂着红鸡蛋赶着去凑堆,结果扑了一跤,红鸡蛋全都爆裂了,未上阵而身先卒,哭!有一次是遇到了强手,网兜里所有的鸡蛋都斗裂了,我还是哭!过后才知道,对手小姐姐手中的压根就不是鸡蛋,那是涂成红色的鹅卵石,怪不得叫“鹅卵石”哩,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老妈总说我是个馋猫,确实,儿时记忆中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就是红鸡蛋,别的都没有了。

4.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篇四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的湖北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光水色,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的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家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对此非常着急,他来到王宫,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的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他难过极了。有人劝他说:“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呀!”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我明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我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5.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篇五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6.2022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 篇六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楚国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捞救无果,荡舟江上,后来形成龙舟竞渡的习俗,又害怕河里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身体,便将糯米团投入江中喂食鱼虾,希望这样可以保全屈原的遗体,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习俗。

端午节来源于古时龙图腾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传说故事中,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国大臣屈原。

7.清明时节忆屈原作文 篇七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8.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篇八

秭归龙舟竞渡的习俗特点有五:一是龙船多,二是赛法多,三是划时长,四是历史久,五是为民间自发组织。

屈原是秭归人,逝后又被人们尊为“水仙”,充当航运、水产的保护神。全国各地都在端午节划龙船纪念他,老乡在殷切的纪念外,更有将他当作祖先、神祗祭祀的意义。过去,秭归县的沙镇溪、归州、旧州河、窑湾溪、香溪、小青滩、新滩南北两岸,都常备一只、数只不等。如香溪,常年参赛的除街西头船家们的黄龙,街西头商家们的白龙外,还有连三湾村民的乌龙,刘家坝一姓的红龙。至于脚划子、渡划子、渔划子等非正规参赛的混江龙,为赛船服务的彩船等,其数量之多,数不胜数。

秭归龙船,除数量多之外,形体样式也多。自有龙船至解放初,没有谁规定过船身的形体规格,多由各港造船工人自行设计打造。最大的可用十九对桡,坐四十二人;最小的也有八对桡,坐20人的。多数为十八对桡,坐40人。船体都是无舵黄瓜底划子,有宽胖的、窄瘦的、帮高的、舱浅的,以轻捷为好。

秭归龙舟多,参与划的人也多。过去,水运工人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回到家乡参与赛事。农民夏收夏播农忙已过,也是参赛运动员。商家、财主为壮门面、显财力、斗威望,也要雇人参赛。

除了船多、人多,秭归的赛场也多。秭归地处三峡腹地,三峡工程蓄水前,此地水急滩险,赛场多设置在各江沱段。如沙镇溪至老坟茔江段的大么姑沱,屈原庙、旧州河江段的屈原沱,香溪至窑湾溪江段的大麦沱、曲沱,新滩江段的下滩沱等处均有赛场。

秭归龙舟的赛法很多,有两舟赛、拖艄赛、三舟赛、多舟赛、对江直划单边赛、来回赛、上下直划赛等。

两舟划手人数相等,游江招魂划至一处,若一舟挥动照桡,指向某处为向对方挑战。对方若同意以此为起点,所指为终点,愿意应战,便将照桡也指一指那处,双舟便提起锣筛三梆,开始赛事。若被挑战方认为双方条件不对等,水流方向于已不利不愿应战,则挥动照桡,指向坡岸,两舟赛事不成。人们称这种赛法为“指照为准”。

拖艄赛只能在舟数少时进行。两、三舟挑应战罢,一舟亮艄――压艄把使艄飞子翘出水面,他舟同意,也亮艄以应,于是舟倒划,将艄搭上坡岸。筛锣后,划手用力划水,将艄拖下水来,竞划对江。

秭归划龙船时间长,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划,仅分正式与非正式罢了。

过去,划手们的训练也就是一种非正式的竞赛。他们有些本来就是船工,水运生产时,也就是他们的训练;沿江农民,田少不够种,忙完农事,到船上去推出水、充纤夫,也得到了训练机会。在生产中,他们奋力操作;休息时,较力争雄,甚至解下脚划子“顶鼓”(比赛)一场。逢年过节,同住一村的龙舟爱好者常聚一处,擂鼓吼号子,挥桨合节奏,相互交流在各地所见赛龙舟的趣闻及本人的经验。常常划得热而闹之――不过不在龙舟上而在板凳上。

秭归龙舟赛事,源远流长。当年,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幺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归乡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秭归龙舟,初五划了十五划。

秭归的龙舟赛,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过去,龙舟赛就象春节的灯社一般。或以村落、或以姓氏、或以船帮、或以码头、或以商团、或以行会为单位进行组织、筹备、参赛。领导者是这些单位家庭较殷实、有威望又热心的长者。设备有专造的赛舟及附件,也有临时借用的划子。经费来源,部分来自公产,如大姓的祠堂公田所产,码头、行会的头钱等,另一部分来自本单位各户的自愿捐资。就连赛场布置、奖品食物等也是沿江码头街道士绅商贾自愿捐集的。至于龙舟运动员,则是醉心于这一活动的人群。他们参加赛事,只吃饭不要钱,却奋力夺彩。把被邀请参赛当作崇高荣誉,将单位送来的八尺长一尺二寸宽的瓜子红布(即聘物)当作传家宝,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9.端午节屈原的故事_关于屈原的诗 篇九

《屈原的故事》主内容简介: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主张制定法纪,选用贤能,联齐抗秦。后受贵族排挤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后自沉汨罗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政治斗争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倾注于诗歌创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屈原的诗歌连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为人类历史夜空中的一颗明星,在无尽的暗夜中,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我的春节愿望作文下一篇: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作用分析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