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2024-06-18

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共12篇)(共12篇)

1.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一

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研究心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进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改举措,综合活动、综合学习课程成为关注的热点。我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将“综合实践课程”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劳动技术与劳动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教厅关于调整后四川省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教学计划》通知中,明确把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继续予以单列。2001年秋我校提出《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研究》这一课题,上报区教研室,经区教研室推荐到市教科所,于2002年6月正式立项为市级研究课题。笔者作为该课题的主研人员之一,经过一年来的探索,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本课题符合当前农村初中的背景,具有广阔的前景。农村初中既是“普九”重点,又是农村教育的难点,同时还是大多数农村子弟接受学校教育的终点,农村初中教育肩负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培养合格、优秀的劳动者是农村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面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容忽视,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简单,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严重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校提出的《农村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题,非常符合这一背景,通过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基础科技文化知识,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的时间开展劳动技术实践活动,使理性认知获得感性体验,从而形成职业技能道德习惯,为毕业后的职业取向和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作铺垫。

二、探索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的特性和功能。

1、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行动、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初步的生产劳动技能,如种植食用菌、种植花木、修剪果树、饲养家禽、家畜等,让学生在实践和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所学知识,达到掌握运用、升华的目的。

2、生活性、自主性、情感性。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大多利用课余、假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性、自主性是主要特性,且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付出心血和汗水,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培养的花木、食用菌、家禽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反之,一旦失败,则会叫苦不迭,便会从中去找失败的原因,从而再来一次,直至成功。

3、开放性、探究性。劳动技术的实践活动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其时间、内容、活动过程均具有开放性,其活动结果具有再生性,新的目标、主题在过程中不断生成。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我校食用菌兴趣组的同学,有的同学用生平菇的方针生产猴头菇,整个过程只要操作严密,就会产出猴头菇,还有的进行对比实践,用没有堆积的木屑生产平菇和堆积后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没有堆积过的木屑生产出的杂菇,其味更加纯正。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范围大小。

农村初中劳动技术实践为生产劳动实践,我们依据学生个体、集体,实践环境的家里、室外和实践具体内容的不同,当初也就是2002年秋,我们开设了食用菌培训班、花木培训班、果树培训班、家电维修班、稻田养鱼培训班、土鸡饲养培训班、肉兔饲养培训班、黑山羊饲养培训班,其结果是依托农户,缺乏自主权,贪大求洋,而缺乏实效性,况且,出现了学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后来学校主研人员针对这一现状,及时调整步伐,大力削减华而不实的项目,对缺师资、项目技术的项目,一概取消,结果只留下三个培训班,一个花木培训班,一个果树培训班,一个信任菌培训班,前两个项目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校培训,依托专业大户,让学生亲眼所见,形成对比,使学生向父母传授这一理念,走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向粮食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生产之路,与父母一起搞小型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对比收益,从而提高其积极性。

自从精减项目以后,做到责、权、利三落实,使培训落到实处。参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培养了其劳动习惯和道德习惯。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搞劳动技术培训一定要找准项目,务本求实,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不可吹毛求疵,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四、农村劳动技术课程开展的原则。

农村劳动技术课开展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学校、社区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把握劳技教育的特点等。

1、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有其科学规律和规范原则,劳动技术课也不例外。在活动开展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原则,教育心理原理等周密设计活动方案和选题,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和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来实现操作目的。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人而异、因地因时因事制宜。不用活动本身去框学生,而据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和课题去开展活动,让实践活动植根于学生生活中使活动具有学生个性特征和个案特色。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备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经济观念。在学校劳动技术活动课也要立足市场经济的大潮,培养学生了解、适应、变革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进行了多方论、资料收集和实践活动。以上仅是个人在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甚为肤浅,不对之处尚望指教。

2003年4月1日

2.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二

一、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白杨礼赞》理解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就能领会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层次清晰的特点。即要做到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合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中,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中常用的知识,初中学生写景文中常见的就是为写景而写景,所以教学《春》时可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一是由情入景。开篇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引出对春的描绘。二是以景托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5幅图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发感情。三是寓情于景。描绘春花图表面上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仔细品味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四是情景相生。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有景有情,情景辉映,相得益彰。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就会有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夏》、《秋》、《冬》来就能很容易地将这一知识贯通于文中。其它文章也一样,如学了《背影》学生就容易写《我的父亲》、《打工仔》等,这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了,但却远离了劳动,远离了大自然,实际上就是远离了生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管,忽视课外阅读。有的学生无法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缺少生活的底蕴,缺少写作的素材,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在农村,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收集民间故事、了解乡土文化等,深入田头、积市、商店去感受、体验,踏访大自然体验美丽风光,教师只需给予充分的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会带给学生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会带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尊老爱幼、谦虚理让、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大公无私……会让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在观察事物时,要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要用“心”观察,用“脑子”观察,不仅看到事物的外表,更要“想到”过程、发展和实质。如看到“神七”上天就能想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国科技跻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家强盛……”,看到汶川地震就想到“人民财产安全、灾后重建、地震预防……”。

三、授之以渔,大胆创新

教师应对学生写作技巧加以指导,但不宜过多,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写作自由和空间。

1. 拟题求新,避免雷同。

教师可以把命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拟题,越新奇越好,作文定会别出心裁。如写寒假趣事,学生会拟出《打工的姑姑几时归》、《爷爷进城》、《喜人的春晚》……题目越丰富,创新意味也就越浓。

2. 从细处着手,选好写作的角度。

事物总是多侧面、多角度的,角度一变,特点就不同。作文就是要善于选好角度,“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如写身边的亲人,可尽量从细微处着手,可从“我给爷爷洗洗脚”、“妈妈的眼泪”、“爸爸的鼾声”等角度表现亲人的勤劳、汗水与智慧,故而更加深刻、新颖。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联想和想象,选材、立意应看到事物的多角度、多侧面,使内容更丰富更扎实,题材就新颖了。

3. 自然和谐,布局要新。

新题材、新主题必须有相应的新布局。打破写作中固有的框框、套套,谋篇布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结构,不装腔作势,不故作高深。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从东京写起,随机穿插与之相关的材料,行文自然流畅,把赞扬品质、表达怀念、抒发感情有机融为一体,就如同给读者讲故事一样,十分亲切。学生写作,只要言之有物,发之肺腑,清新自然顺畅就行,而不宜在结构上过分斟酌。

4. 语言要力求生动活泼。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实事和思想的外衣。”有了新题材、新主题、新结构,还得给文章披上得体的外衣。有人写时间快总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春天总是“百花争艳”,这样就缺乏新意。教师还要多指导学生写一些真话、实话,富有童趣的语言往往比精雕细琢的话更吸引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平时可要求学生多留心将身边富有情趣的语言积累起来,善于用到作文中来。平时阅读时,也要教导学生多向他人借鉴学习,多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语言。

四、集体互评,共同提高

采用互评,让学生自己看到别人文章的“优”,摒弃别人文章的“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既激发写作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第一步,教师初评。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次只评批一组,大体上摸清全班本次作文的优劣之处。

第二步,集体互评。从初评的作文中抽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作文各两篇,作为本次作文评改的蓝本、范文,将范文及评改标准一并打印发给学生,评比时参照中考作文评卷方式分为四个等级。

第三步,小组互评互改。集体互评后,依据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或分数,并签上评者姓名,要求评语以集体评改的等级标准为指南,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加以中肯、适度的评价。学生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符合实际,故态度会十分端正,批阅格外仔细。

第四步,教师抽样复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再抽出其中的四分之一进行检查,看学生评定的是否合乎实际。评定的等级是否能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较大出入者,找评者面谈,指出问题所在。学生互评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学生人人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能提高评改能力,激发写出好文章的热情,也能普遍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三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改变传统的静态课堂学习方式,把丰富的野外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参与劳动过程,将感受内化为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生活的认识较浅。但是作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事件或是抒发情感。这就造成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迫局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多的选材空间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增加信息量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写作对象具体化,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如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联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帮助他人等方面的题材。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有些学生甚至挖空心思编造这样的题材,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感,真是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常言说“劳动最光荣”,那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割草养兔子、做简单的手工工艺、捉害虫等,使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并意识到劳动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本来就具有很浓厚的劳动氛围,因此他们对劳动的感受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是将写作的对象具体化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把生产劳动等同于写作学习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积极的方向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和正确抒发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思考体会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词语的堆积或是简单的评述,而是要以情感为基础,不管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都不能缺少作者的情感。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劳动项目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特有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如参与劳动的人具有的品质、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协作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农村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劳动的海洋里,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命题内容,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开拓思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事或景来写,以增强学生对命题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此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产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鼓励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面,鼓励创新,书写真情实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4.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四

劳技教育改革研究小组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观点。(2)教育学生积极认真做好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3)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并能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家庭,社会的生产劳动中去,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并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和具有初步经济管理能力的后备“新型农民”。

二、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认识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只有劳动才能完成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通过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勤劳俭朴、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3、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掌握一种以上的劳动生产技术,并在家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中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4、以基础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5、通过劳动技术课教育和实践,增强学生体质,陶冶爱美情趣,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1、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基础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以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为准则,教材,教学,劳动实践不脱离现实,具有劳动实践的设施和基地、有进行创造、发明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3、必修课《劳动技能课》能为全体学生创造有动手活动的机会,以利发现

人才;选修课《职业教育课》要确实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要贯彻《青少年保护条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四、考试方法

1、以平时操作、劳动成果、劳动态度为主,以等级制记分。

2、理论学习(书面考查)为辅,以百分制记分记入成绩册。

3、有创造发明给予加分。

各年级教学要求

初一年级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1、开设乡土教材——《赵屯在前进》。让学生对本乡的自然条件、多种经营基础、农业生产概况有初步的了解。

2、开设《植物学》,让农村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特性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3、本乡以粮、棉、油料作物为主,近年来果树、草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草莓遍及全乡,86年秋种植积达1300亩以上。总收入可达200万元,总产值占全县一半以上,与雪菜、大白菜种殖等一起是家庭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此为教材,有良好的环境基础。

4、本乡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住房宽敞,楼房居多,花卉栽培已广泛深入到各家庭中去,种植的数量和品种也很多,也将列入教学内容。

5、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及种植的特点,提前一、二周进行教学和试验,完全以作物与季节相适应为主,打破了作物内部的系统联系,只有以季节为主,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条件,因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季节的要求。

6、学生年纪小,体力不足,以示范为主,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凡力所能及的劳动,学校创造条件,尽力安排实践活动。

(二)教学要求

1、根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比较简单的劳动技术。

2、了解本地区四大作物(小麦、油菜、水稻、棉花)的栽培技术,能在家庭务农中做一些播种,拔秧、移栽等田间管理的劳动。

3、了解本地区主要果品葡萄、桃,梨的栽培技术,掌握草莓生产的全过程。

4、种好家庭花卉、参与管理校内花木。

(三)课时安排

上学期实授19周计算,共38节。下学期实际上课18周计36节。

初二年级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

1、本乡蘑菇的栽培极为普遍,总产量占全县三分之一,但个人经济收入却很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为了向家庭种植介绍管理技术,因此开设食用菌栽培课。

2、鸡,鸭,鱼、猪等副业生产是我乡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近年来养鸡,鸭专业户成批涌现,家庭养鸭已从散养逐步过渡到圈养,为了提高饲养技术,所以开设家禽饲养课。

3、全校70%以上的学生,骑自行车上学,需要一些简单的自行车修理常识。

(二)教学要求:

1、了解食用菌(蘑菇、平菇,香菇)的特征,掌握蘑菇的栽培技术。

2、掌握肉用鸡生长过程中对温度,饲料的要求及病虫害的防治,每个学生都要在学习鸡、鸭、鱼,猪的饲养技术中掌握其中一种的饲养技术。

3、会修理自行车。

(三)教学内容安排:

每周2节,全年以36周计算。共72教时。

初三年级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

1、本年级将学习简单的电子技术,在基础教学中增加实际动手的机会,以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培养。

2、家庭中电器设备的普及(电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学生必须在家使用这些电器的基础上懂得这些电器的结构原理及简单维修知识。

3、由于农副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生产品种的变化,民用电路也常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求毕业生一定要掌握民用电路及电路设备的安装。

4、“电”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的求知欲很高,学校有条件充分利用课余时

间,发挥课堂、试验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创造发明的机会、场所和设备。

(二)教学内容

1、对安全用电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2、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万用表”。

3、会安装简单的规范的照明电路。

4、会正确安装使用常见的交直流电动机。

5、会正确使用电扇、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了解这些电器常发生故障的原因及简易的排除方法。

6、会安装再生式三管半导体收音机及音乐门铃。

7、学生以实验室动手实践为主。

初职年级(初四)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

1、贯彻执行“农村教育必须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原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种以上的职业技能。

2、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需要职业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

3、根据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内容。

4、根据初中毕业班班级数开设不同专业,以供学生选择。

(二)开设专业

1、作物、果树专业

2、蔬菜、花卉专业

3、食用菌专业

4、农药、化肥、农业机械专业

5、机械制图专业

6、金加工与金属热处理专业

7、缝纫和刺绣专业

附:劳技课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1、“农村学校必须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让学生明确劳技课的教学目的,重视劳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2、通过考核劳技课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劳技课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劳技课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二)考核内容和评定:

1、劳技课的教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

劳技课的考核评定标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

(三)评定方法:

由于劳动课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的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又是掌握实际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知识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我们采用三种评定方式而最后总评打等第的办法进行评定学生成绩。

(1)劳动态度的考核,以发扬民主与集中的办法。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最后任课老师决定的评分方法。

(2)劳动知识的考核,以书面答卷为主。内容是基础的常识性知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打分为百分制。每学期考核一次。

(3)劳动技能考核,由于在一学期所学知识较多,应每项内容作一次考核,但往往时间和实际条件限制不可能每人都作每项考核,所以在每次上实践课时教师可对部分学生抽查考核。能保证在每学期内每个学生考查l~2次即可。也可由学生自选考查内容进行操作考核,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考查某一内容。考查也可用百分制评分,如有2次以上的取其平均分为劳动技能考核分。

5.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五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初探

【摘要】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初中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并结合对问题的思考构建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广大生物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

生物实验

问题剖析

解决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之路可谓一波多折,理性看待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一、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实验室是培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场所,通过完成各种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取生物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能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使用效率较低。实验室里仪器、模型等摆放有序,但大多数放在橱柜里缺少生机,学生只能看、不能动,与“实验”室有点名不符实。实验室使用率也不高,学生在实验室内活动的时间少,探究学习机会更少。

(2)实验仪器设备老化。仪器基本上是按照老教材配置的,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3)使用效果不佳。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需安排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短短一堂课上每个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有的实验操作起来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实现。

(4)缺乏实验创新。教材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基本上是对课本知识或结论的验证,少有探究性、研究性、创造性的设计性实验。

(5)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由于缺乏科班毕业的生物教师(很多情况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即使学校给配备了象样的生物实验室,购置了用于生物实验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在真正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教师不能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生物实验的频率,实验随意性强;教师实验前准备工作粗糙,实验过程组织不严密,实验质量不高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6)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这客观上又造成了即使学校有了闲置资金,往往又会加强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二、新课程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实验对学习的支撑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通过有效地利用与开发生物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何改变传统实验方式,变固定实验室为活动实验室,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物 1 实验室的功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增加他们亲自观察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生物实验,这已是当前农村科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意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事先计划的重要性。生物实验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我们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课前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课堂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及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会是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偏差的地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生物实验活动顺利开展。当然,农村初中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优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到广袤的生活中去开展实验活动,包括到田头,到池塘边等地方,把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充分利用校内实验资源

重视校外实验资源,更要重视校内实验资源。除实验室外,草坪、植物园、绿化带、食堂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查找资料或上网查询,这时开放的图书室、阅览室和电脑室将成为学生好帮手。农村初中一般只有一个生物实验室,那么多的班级同时使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实验观察等是可以分散进行的。如,种子萌发、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实验可以在学校植物园内内进行;又如,鱼的形态结构观察可以在学校食堂进行;观察鸟的形体结构、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可以在校园内的草坪、花坛或植物园内进行。

3、充分挖掘已有实验资源

充分挖掘已有的实验资源,持久坚持全天性开放(从时间上提供服务)、全校性开放(扩大服务范围)、全员性开放(为所有师生实验提供服务)。如对标本的观察等,实验室可以将标本分别在相关教室的一角展出一段时间,让每个班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凡是课上没有完成或效果不佳的实验,学生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到实验室重做。也可以预约、借用仪器、自带实验材料,进行验证实验或自主设计实验。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充分挖掘其实验的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仪器、或者因教材更换而取消的那些实验器材、以及损坏报废的器材,我们都可以利用他们开发出新的实验,做到废物新用。

4、充分利用校外实验资源

现有的生物实验室是固定的场所,但是教师可以想办法让它适当延伸。教师要在实验过 2 程中影响和启发学生善于利用和创造,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才能完成,许多实验在生活中就能做。学校之间,学校与农场、林场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达到双赢。学生可以将家庭、山林、农田等作为临时实验室。如利用农村的庭院、道地来养蚯蚓;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茅坑周围是观察苍蝇蚊子生长规律的最好去处;又如在学习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菜地里观察。这有利于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生物资源,弥补学校固定实验室场地和器材的不足。

5、通过展示平台的设计达到提升学习兴趣的目的。

学生应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实验室内可以设置一些简易有趣的小游戏和小活动项目。(1)“养一养”、“种一种”等,让学生在上实验课前进行热身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在玩乐中产生探究生物学的兴趣。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我们让学生带来家里的青菜籽、黄豆等分别在玻璃茶杯中试验,一下课就可以及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又如七年级上有“昆虫的变态发育”的内容,农村桑树较多,我们就提早让学生去采桑养蚕,记录蚕宝宝的发育过程。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小生命慢慢地长大,学生们兴致很高,学起来津津有味。

(2)设立“学生佳作展示栏”,专门陈列学生发明、制作的作品、种植的花草等,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激励他们更努力地探索生物科学。如,农村学生都有在春天上山挖兰花的习惯。我们就组织学生将自己挖的兰花放在教室内固定的位置,并让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兰花的知识形成文字做成小标签放在盆边,让大家来评一评谁的兰花最好,谁的文字说明最完整。如,学习鱼的有关知识后,很多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鱼画成图画展示出来,获得师生的好评。又如,学习了生态系统后,学生展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瓶,让教师也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

(3)设立“建议箱”,让学生把自己对生物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为教师完善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建议学校在绿化带开辟一个植物园,这个建议被学校领导的采纳并诸行动,于是学生多了一个了解植物的场所。此外,还可以设置“问题栏”,让学生将活动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疑问写出来,向同学或老师征集答案。为学生提供质疑、析疑、解疑的平台,激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生命科学。还可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让有部分责任心的学生轮流管理实验室,让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为我要学习生物知识奠定基础。

6、改单一的实验评价的现状为多元实验评价模式

新课程实验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简单评价为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评价的主体,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互动化,使评价结果达到最大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1)全程评价

对于探究的整个过程都应给予正面的、综合的评价。实验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和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各种实验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动手能力方面比以往是否有所提高,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如何,是否重视生物与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实验的准备过程,资料的收集,仪器、材料和用品的领借用情况;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物质的消耗或损坏的记录,以及实验的安全性;学生自己在实验过 3 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和纠偏能力;实验后仪器、材料的移交情况和实验成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伙伴合作情况等。(2)主体评价

以往的实验评价常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技能、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整个评价过程只有教师单方面参与,没有学生自己和同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因此主动参与生物实验的积极性也不高。我们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中心的 “一刀切”评价倾向,将部分评价权下放给学生和家长。如某些课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让组内学生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有积极性、动手能力、合作性、应变能力等;至于家庭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家庭参与评价,如家长寄语。家长对学生在家中能否自觉完成课外探究实验,是否亲自参与了调查活动,是否经常地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电视节目、报刊,自觉收集有关资料,是否经常与家长交流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等方面提出希望。(3)综合评价

评价是对自己每一成长过程中实际状况的如实反映。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多方面的表现,如能否和同伴合作完成课程规定的实验并获得成功,能否主动收集与整理生物资料并自己设计、组织生物活动,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等,对学生实验的成绩、能力和素质做出综合评价,还增加了实验课程期末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实习册的完成情况、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成果等多个方面,重点于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考核评价。(4)制度评价

坚持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具体资料,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科定量评价的依据,也为学生全面提高生物学素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合理的评价要求有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评价,我们通过建册记录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个性、情感、责任感、态度、能力,提出问题的次数,方案的合理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集的各种活动信息资料,活动记录、图片、录像、摄影、录音、成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及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心得等。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改进取得更好的成绩,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每人制作或购买一个资料夹作为“学习档案袋”,自己设计有个性的封面并起个有特色的名字。“学习档案袋”的内容包括:(1)查找的资料(上网、图书馆、社区调查);(2)有价值的实验探究过程记录;(3)探究性实验报告(文字稿或电子稿图片);(4)家庭小实验设计与实施报告;(5)单元自我小结;(6)课后问题讨论;(7)测试后反思;(8)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表;(9)小论文等等。“学习档案袋”的内容评价方式用等级制A、B、C、D,并充分利用班级墙报、校宣传栏等定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及时给学生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对学习生物学有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仅靠上好生物文化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克服种种困难,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在自己动 4 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的奥妙,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生物实验与实用技术》张树舜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生物教育学》曹道平著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3]《生物》第一册.叶佩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4]《实践与创造力培养》陈欢庆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初中科学流动实验室的开发和研究》姚国琴

[6]《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刘玲

【作者简介】占文莉

1984.9.17

中学二级

***

zwlgd0303@163.com

438300

6.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六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尹村镇中学 宋璞玉(053900)

摘要: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作为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抓起,培养其兴趣。

1、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

2、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 审美能力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

初中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本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以及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对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锐减趋势;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在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我们衡水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现方法临摹书本上提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绘画积极些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言传身教,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美朮教师也要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一样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易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知难而退。练习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7.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初探 篇七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 封建社会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广泛流传着“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或间接束缚着现代体育的发展, 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 只要文化课分数高就可以了。以上种种思想的形成, 导致许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 满不在乎, 绝大多数同学也赞同家长的意见, 致使体育学习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1.学生因素。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薄, 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想法, 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农村的孩子认为体育课上只有篮球、足球、排球就可以了, 而且他们感到老师嘴里的“一、二、一”特别的枯燥, 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对身体的练习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差异甚大, 他们脑海中体育课的概念就是玩。

2.教师因素。一部分偏远农村的体育教师不是正规体育院校毕业的, 也没有参加过体育函授课, 导致了授课水平低, 教学方法不科学;另一部分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 他们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 普遍存在着“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二、体育教学创新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要求

1.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改变农村学生对体育课的新认识, 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思想, 探索出高质量的人才教育规律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农村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前提。

2.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的大脑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刺激下, 所自觉产生的想要积极改变事物的欲望。因此, 可以说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只有具备强烈意识的人, 才能自觉主动的探索和发现问题, 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

3.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灵活的科学技术, 把握教学速度,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去解决、怎样去创新, 这是体育教师促使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4.多元的知识结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的了解新鲜事物, 学习新知识, 不断的更新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知识面, 使自己具备当代科技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才有可能使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创造性的学, 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1.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成为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

其中,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常见的一个活动方面, 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诱发思考, 引导学生想象。比如在教标枪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 可比作一张拉满弦待发的弓。为说明满弓的道理, 教师把一根竹片在弹力的作用下飞出去, 而且在不超过竹片最大弹力限度的情况下, 竹片弯的越大, 弹力越大, 小石子就飞的越远。

其次, 运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进行思考。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演示和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而在教法上, 我们可以有目的的从动作的反面和错误动作开始, 让学生思考, 产生迫切的解决心理, 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 教师用一个方形的木块做滚动实践, 当然不会动, 这样会总结出人体团身, 越紧越圆就越容易滚动, 从而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

还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 按照不同的线索, 不同的方向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 应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 激发学生在学习中, 探索引导多项思维的应用与发展。

2.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生好胜心强, 对体育课具有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 可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 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 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具体方法有:

(1) 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 改变过去按照男女高矮的分组形式, 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

(2) 互帮互助的分组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 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分层教学的分组形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 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 实施因材施教。

3.尝试情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想象力丰富, 形象思维占有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规律, 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 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 让学生模仿“兔跳”的动作练习, 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 掌握运动技巧和锻炼身体, 达到培养兴趣, 培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

4.尝试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体育课教学中,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编内容。比如在游戏中, 每组一个排球, 画出活动范围, 要求每组的学生以排球为中心, 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不照搬已学过的游戏, 组与组之间最好不雷同, 创编出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 具有开拓精神的游戏。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 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行创编, 全面发挥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对活动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有困难或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相关经验。

5.进行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按照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 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教学方法, 有效的解决课堂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6.实行等级制教学评价, 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等级制评价, 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散的精确度变得模糊, 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消除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围绕体育的各项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等, 进行评价, 确定了以体育常识、体育素质、运动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转换为A优秀 (100~90) 、B良好 (75~89) 、C (中等60~74) 和D (尚需努力60分以下) 四个档次。

8.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反映了新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的中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是许多从事农村中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感受到的难题。因此,活用新课程,使农村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喜欢上数学,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是我们广大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的重任。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参加学生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在参与中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积极探究之中。比如在讲到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时,以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数学教学的展开奠定好的基础,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

二、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并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的,将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这一点也是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较为沉默一些,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需从他们感兴趣的一面入手,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数学活动,将数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三、重实际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环境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原因。如在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旧式的泥砖屋屋顶做成人字架为例,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通过这样学习,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从而更喜欢数学。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兴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巧妙运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9.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篇九

摘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本文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无法再沿用旧的方式时,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分层教学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测验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分层,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原因其他学科的老师说计算机课好上,是因为它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而计算机老师说它难上,主要难在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笔者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解到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可能就没有碰过电脑。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等于比前者多学了4年电脑,那么差异可想而知了。

2、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成为了一个“电脑小专家”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爱好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爱好,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假如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爱好,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惧怕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笔者想到了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验笔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首先,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爱好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爱好,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爱好,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重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把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把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把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拟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具体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把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课堂练习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做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测验分层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比如:在学完word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如让他们制作一份有关宣传环境保护的电子小,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等要求,并提供网络,让他们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提供几个样板和素材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低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拟着做。、教学评价的分层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把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假如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把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把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爱好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把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0.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1 篇十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格一中教師:吉志才

如今,信息技术(叫计算机)课已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领导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而现在我国2亿4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1亿5千多万,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呢?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也非常的重视,积极设法筹备资金,购置设备,最终在全国中小学内全面普及。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搜集的资料,本人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初一时,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二、端正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

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四、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村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我叫班上会打字的学生用正确的指法很快地打出一行字,许多没有打过字的学生不禁惊叹:如果我能打得那么快该多好啊。我赶紧鼓励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们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的,有没有信心啊?”学生齐声答到:“有!”接着我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打得最快。”我采用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

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4)在课后要组长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评分标准,对组员给予评价,并作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学习习近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课堂上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组长是信息部的小组成员,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使用超级兔子进行操作限制,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象,以便适时快速恢复等。

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好好探索与实践。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来自于论文先生网,如该文注明了作者及出处,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九江十一中 黄英

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很多老师或同学都称它为微机课。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如何调整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饶有兴趣地开掘信息技术未知领域,成为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是求知的源泉。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引导法。所谓引导法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的方法。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去引导学生打开电脑这个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黑客(黑客闯进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印尼小神童险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网上病毒(2000 年的千年虫、CIH 病毒)、信息界高层人物的变故(把网络带入中国的第一人----王志东,因某种原因退出新浪网,重办公司)等等。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说多神奇,把学生带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开它。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要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老师在电脑房里上课,让学生各自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老师可以运用深蓝公司的易多思软件----网络教室软件来控制学生机,然后老师进行如下演示操作:开始 → 程序 → 附件 → 游戏 → 纸牌,这样,游戏就启动了,这时同学们肯定会很愕然,心里不尽会想:电脑也可以用来玩纸牌,真是新喜若狂。这里老师可以乘势而入,马上玩胜一局游戏,这样学生不仅想自己玩,而且还会对老师很佩服。然后老师把一些游戏规则及技巧讲给学生们听,再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样,还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鼠标。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也就尤然而生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操作实践出发,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二是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法可分为故事比喻法和实物比喻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件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一的 windows 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老师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睢(老师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 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 “ 我的电脑 ”),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老师解释为:这是 A 盘、C 盘、D 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为: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讲下去,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一定听得嘴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不由的想起课本的知识。例如,我把 windows 操作系统比喻成基石,我把应用软件(office、wps 等)比喻成生活中的工具。如此一来,学生只要在家中一拿到这件工具或看到什么东西时自然也就想到我们学过的知识,以求达到真正知识的延伸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来自于论文先生网,如该文注明了作者及出处,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1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一

要达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一目的,必须以活动教学作为突破口,即从组织活动人手,使课堂教学交际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应该尝试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为前提,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三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活动教学模式,如果坚持下去,效果一定会很好。

一、“三P”活动教学模式

“三P”活动指:(一)介绍活动。它包括复习、引入、示范和操练四个环节。(二)练习活动。即介绍新的语言项目之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言语技能的活动。它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练习。(三)交际活动。运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的活动。它包括输出和接收两大活动,即输出信息(说、写)和输入信息(听、读)的交际实践活动。

从介绍新语言项目到控制性练习活动,再到非控制性交际活动(即从学生的受控活动到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一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关系。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英语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交际性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符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的规律。

“三P”活动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交际实践活动。从“三P”模式的三大步骤十个环节中可以看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和学生间的练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活动不再是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娱乐调剂形式,它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它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都能尝试到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找到自我的价值。

每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

1研究实施初中英语“三P”活动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要求,要深刻地认识到:初中英语“三P”活动教学法对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在中学普遍运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逐步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英语的能力的高效率活动教学模式。

3为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而探求新的教学路子。

4如果坚持三年时间,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达到或高于新课标要求的各项指标。

二、“三P”活动总体要求

系统地运用“三P”活动教学的32字原则:创设情景,活化教材,加强活动,激发兴趣,突出听说,强调运用,全面训练,培养能力。

三、“三P”活动具体实施

1在教育理论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1)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概念。教师不能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而丢了大多数学生。必须重视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只顾应试训练的做法,使外语教学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明确外语教学的目的,掌握语言教学的规律。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使英语教学从知识讲授型转向能力训练型的活动教学的新路子上来,要始终把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在教学实践方面,要求教师要做到“十化”。

(1)加强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使课堂教学活动化。

(2)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英语化。

(3)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使教学内容情景化。情景是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物、幻灯、电视、录音、图片、简笔画或语言、动作等来创设诸如问路、看病、购物、用餐等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的恰当的语言,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单词或句型时也可以编chant,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记忆,避免了那种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自编chant,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5)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6)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合作观念,使师生关系民主化。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条件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治、自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开拓、交往、合作、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使课堂练习活动多样化。

(8)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使语言实践活动立体化。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外活动,如朗诵、演讲、唱歌、阅读、讲故事、书法展览、词汇竞赛、话剧以及英语演出等,为学生创造立体语言实践活动环境,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9)坚持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相结合,使英语测试规范化。考试中必须有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考试中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

(10)坚持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定期研究讨论,使教研活动经常化。教学研究活动是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定期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是教学理念, 教学原则, 是个性教学, 是评价标准, 其核心是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

二、影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诸因素

因素一:教师 (实施有效教学, 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1、教师备课不充分。

目前, 农村中学教师敬业精神不强, 教学质量意识不高,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不够。突出表现在惰性思想严重, 备课不充分, 要么书上照抄照搬, 要么网上下载, 一点也不结合自己的学情教情, 没有做到备教材备编者备学生, 存在教学肤浅、偏离教材、目标不明的毛病。教师糊里糊涂的教, 学生糊里糊涂的学, 结果是教师嘶声力竭, 学生满头雾水, 教学效果极差。

2、教学语言匮乏。

教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语言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重复罗嗦或死板硬套, 不会使用肢体语言, 没有一点应有的朝气, 课堂之上死气沉沉,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严重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课堂教学模式单调。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单调, 满堂灌填鸭式充斥课堂。不少教师对课标规定和要求不甚了然, 教学步骤总是“作者介绍、字词教学、段落划分、文章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没有一点自主合作探究的意味, 无法满足有效教学需要。

因素二:社会 (为有效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1、教学工具滞后。目前, 农村教学条件相对滞后, 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 除教材教参以外, 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 往往一两千人的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而且还是多功能室 (兼着多种用途) 。落后的教学设施设备, 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 由于没有排到进多媒体教室的轮次, 无论怎么讲, 学生始终不明白蝈蝈究竟是怎样的昆虫, 假设有教学挂图或者进行多媒体教学, 事情是多么的简单。

2、语文实践近乎空白。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的语文能力动态生成, 提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是, 农村欠缺语文实践的大环境,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语文能力训练外, 几乎没有什么课外活动,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3、语文训练的环境缺失。留守儿童占农村中学生的绝大多数, 他们缺乏起码的家庭沟通, 家长也不重视他们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的环境, 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语文能力。

因素三:学生 (有效教学的载体:学生不想学或学无所获;学生学得辛苦, 但无应有发展, 均是无效教学。)

1、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学生基础较差, 加之教师准备不充分, 虽然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 但学生参与始终不够, 结果语文教师只能是自编自演, 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的机器。

2、学生阅读面严重不足。课标指出:初中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每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现实的情况是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文学名著的人微乎其微, 多数学生不知道文学作品是什么, 说不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名称。

3、学生不重视语文。有的学生认为我反正认识几个字, 学多学少无所谓;有的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反正考不了高分, 不如去学其他学科更见效。学生厌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致命瓶颈。

三、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分析

加强校本教研。农村初中学校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和教研工作, 让教师吸收教研新成果, 接受教学新理念, 学习教学新方法, 形成新教法新模式,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 圆满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增强素质的任务。

注重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始终具有阳刚之气, 课堂上生龙活虎, 注意锤炼教学语言, 讲究语言技巧, 力求不讲空话套话, 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用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幽默风趣的语言, 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优化教学, 增进师生感情,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现代教辅工具。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文字、图象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递, 已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坚持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村学校要及早普及多媒体教学,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沸腾之中, 学生永远充满激情和求知欲, 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模式。要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求教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模式, 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 运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互动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求知欲,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无论选用哪种模式, 一定要树立两种观念:一是全体观念。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参与, 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切入点, 针对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均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以求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发展观念。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只有关注学生发展, 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 学会学习。

加强语言训练。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语文训练氛围, 教师用语典雅规范, 教学环节浑然一体, 教学中要突出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注意经典语句的赏析, 特别要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 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下一篇:公司周总结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