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精选4篇)
1.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 篇一
2018国考申论热点: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
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今天,随着法治意识日渐在人们内心生根抽芽,对法治的认同不再是稀缺品,然而如何让道德规范成为自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公共场所随意吸烟,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出入地铁,撞了人却一句“对不起”都不愿多说;给共享单车上私锁,准备自用,还振振有词“大家都一样”„„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交给法律追责——有的是因为法律管不着,有的是因为法律发挥作用有滞后性——公序良俗却须臾容不得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说偷黑天鹅的行为,是非对错一目了然,是一堂公开的法治课,那么“上海阿姨”的举动则是用“坐而言”传递了文明追求,又以“起而行”捍卫了文明尊严。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努力,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已有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个思想误区始终存在,即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毫无疑问,文明需要从自己做起,但并不意味着“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某种意义上,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面对不文明行为,倘若不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是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风蚀文明的土壤,侵害价值的肌体。文明面前,没有“看客”。
有学者曾总结,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事实上,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形成?有朋友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超市冷柜选购冷冻食品,挑选完后,转身就走,把关闭冷柜推拉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位眼尖的老大爷看到,远远就喊道,“冷柜门咋不关啊?”超市里的消费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朋友那儿。一时间,朋友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挂不住”。自此,随手关冷柜门成了他每次去超市都十分在意之事。“礼者,理也。”人人争当那位“上海阿姨”,社会实现共同治理,才能激发文明的耻感,让文明素养在人心里拔节生长,也才能让道德感如空气一样充盈社会。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2.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 篇二
背景链接
又到一年暑假,培训课程中的幼小衔接课程很是走俏,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后学习“跟不上”,不惜花人力财力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趁暑假先“打点底子”,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8月2日《春城晚报》)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相关规定,要求中小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目前,与学校减负喜人的局面相比,则是家长“增负”所形成的递增效应,不但蚕食了学校减负所取得的成果,还让学生负担变得更为严重。而正是家长们的狂热追捧,才造就了补课市场的火爆。然而,这仅是家庭给孩子教育“增负”的冰山一角。如果再加上各种兴趣班、突击班、特长班、游学班,学生的负担显然已达到了一个峰值。
如此做法,危害性不容小觑。家庭“增负”背后的路径依赖,会让家长们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并最终成为人人效仿的“教育悲剧”。到彼时,就只能“药停不下来,还得不断加量”,教育成绩的竞争最终变成了“谁敢于投入补课”的比拼。
受这种风气裹挟,家长们的群体性焦虑也日益凸显。严重的焦虑之下,家长们不但把孩子牢牢束缚在“增负”的战车上,也把自己捆得严严实实而喘不过气来。如此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一边是高喊着“孩子太苦,家长太累,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一边又不断给孩子加码加量,以期在起跑线上“先行一步”,甚至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
若问及一个家长,你为什么要给孩子补课或者加量,回答多半是“别人都在这么做,我不做就会落后。”群体焦虑下,要解决孩子的减负问题似乎很难。只有家校双方达成了共同意愿并同时撒手,才会形成双向的合力。若是一边做减量,一边做增量,或者口头上减而实际上增,则会导致局面的固化和事态的恶化。如今,家长们的深度介入和参与,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走偏,已成为教育减负和改革的一大阻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校教育,更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无论是市场化因素,还是行政化手段,或者是学校责任,还是家庭责任,都应当全面参与并形成合力,而不能此减彼增和此消彼长。
对策中公教育总结:
形成教育共识,方能遏制教育减负“此减彼增”。对此应当做到:
一是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增负的危害性,要保持对事物本质相对清醒的认识。二是要有为教育改革赋能的责任感,自觉主动参与改革并落实到行动中。
三是应把引导教育家长并形成社会共识作为一项社会公共行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牵头者的作用,比如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们摆脱路径依赖。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考生对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又该做哪些准备呢?为了让各位考生多一点底气、多几成胜算,中公教育专家友情提示: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准备工作也该即刻启动啦!
一、夯实内功,体现政见
大多数考生为在校大学生,目前正处于暑假期间,正是备战国考的好时间:没有课程压力,学习环境专一。此时,各位考生千万不要贪玩,更不能掉以轻心。国考笔试难度要高于省考难度,尤其是申论部分,如果不经过系统复习,很难取得高分。同时,一些考生受到专业限制,报考岗位往往竞争者人数众多,若不尽早准备,脱颖而出的难度较大。由于部分考生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更难抽出时间备考,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有疏于学业,对笔试内容淡忘已久,很难在笔试考场上大显身手。总而言之,不论是在校生还是上班族,若已将2018国考提上日程,还是早早梳理笔试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中公教育专家支招给广大考生,可以多浏览一些新闻报纸和新闻类节目,比如《新闻1+1》《焦点访谈》就是非常不错的新闻类节目,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出自己的政见,形成政府思维,从而实现思想先行。
二、熟悉真题,知彼知己
3.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 篇三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解读十九大,创新引领发展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
【政策解读】
在这里习总书记主要谈到了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不仅包含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还包含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方面。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上都提到了创新,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更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把创新放在了第一位。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关于“创新”的话题在公务员考试中也多次考到。
【出题方向】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1、高频考点1,推荐指数★★★★:创意产业,如创意农业。
创意提升农业,思路决定出路,请根据材料4和6,就如何发展创意农业提出建议。(20分)要求:建议合理,符合实际,内容具体,有针对;不超过300字。【2015河北公务员考试】
点评:创意农业,考察的在农业方面的创新。也就是互联网+农业,一种创新的模式。
2、高频考点2,推荐指数★★★★★:科技创新。
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2015年国家公务员】
点评:科技具备任性,说的就是如何让科技为人民服务,要讲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考的是科技创新。
3、高频考点3:推荐指数★★★★★:文化创新。
请围绕给定资料7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点评: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只有让群众“点菜”,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才能激发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4.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 篇四
新环保法生效以来,我国的环保执法取得了重大进展,执法力度、处罚力度大大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大大提升,严重的环境违法情形逐渐减少,环境质量也在日益改善。但实践中依然有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需要中央环保督察来啃硬骨头。
2017年8月,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拉开序幕,8个督察组陆续实施督察进驻,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督察。这两年来,中央环保督察多次对地方环保督查进驻,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展现出中央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念。
督查实现了立案侦查超过千件,立案处罚超过万家,约谈、问责均超过万人,有些约谈更是直指“一把手”,务求取得实效。这些实打实的行动让长期偏软的环保法律法规长出了“钢牙利齿”,让环境保护从“不通电的高压线”变成不可逾越的红线。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习近平
[原因]
从制度上来说,如果缺少监督落实,理念不会自动转化为行动,中央的决策部署也可能难以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环保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中央环保督察长效机制,正是要以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为环境保护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环保督察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转型升级的持久战,可以有力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这正是要把问题导向贯彻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来推动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意义]
环境保护部的督察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只有警钟长鸣,地方政府治理区域环境问题才更有价值,才能真正建立环境保护高于一切的意识和行动自觉,达到环保促制度,制度促环保。环境保护部对地方政府负责人进行时时提醒,随时敲打,能够不断查找自身问题,并及时将出现的问题解决,将比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后再查处责任人更有意义。
环保督察更好树立起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就能涵养出促进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力量。环保督查既盯住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又检查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及整治情况;既督办人民群众反映的身边环境问题的立行立改情况,又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情况。这些直面问题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可以树立起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信力。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无论是督察的上级监督部门,还是被督察的下级职能部门,都应该牢记使命,将督察作为切实提升民生福祉的手段,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共同打造“美丽中国”。
首先,监督管理单位,应该恪守本职,重拳出击。在督查前,做好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来进行政府督查,要结合被督察地的实际经济状况和主要经济类型来制定目标,万不可庸政懒
政,搞一刀切,制定不符合实际的目标;督察工作要专事专办,对待不同地区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因为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差别对待,有失公允。要将重点放在后续工作的落实上,在不同的问题上要制定红线,加强关注后续问题的跟踪和反馈,定期进行整改检查和复查,建立健全评议机制、问责机制、免责机制和激励机制,让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其次,被督察方要高度重视,及时改进。要摆正心态,意识到“督察”是帮助部门找出问题,重点整治的良好契机,是对日后工作重点调整的重要节点,是争取上级帮助本地区搞好经济、生态、民生建设的绝佳机会;要提高意识,在督察过程中讲明本区实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工作,重点整治,明白督察的利害关系,不逃避问题,不狡辩,不诡辩;要上行下达,及时行动,在找准切入口的前提下,及时去处置问题,重视群众意见,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在巡查、防控方面着力下狠功夫,合理利用处罚、奖励等方式对相关企业进行规范化,力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找到突破。
再次,需要实现监管部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事实证明,单靠自上而下的环保督查,无法覆盖广袤辽阔的国土,对花样百出的污染行为的监管捉襟见肘。“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环境保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吸纳公众参与、实行社会监督,才能让环境监管之眼无处不在,形成政府与公众共同治理环境的合力。这就需要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民间环保力量,避免政府部门单打独斗,让环保的理念遍及每一个角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环境监管和环境治理中来。
最后,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也需要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良性互动。环保压力层层传导,治理责任级级压实,唯有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政府体系内部的条块互动、上下联动,才能理顺机制、形成合力。地方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环境监管不能仅仅依靠上级环保部门的督查,而应该树立起主体责任,让每一级政府都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才能最大限度防止污染的发生、降低事故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说,加强环保部门督查与地方治理的双向互动,应成为环保工作落实的常态。
文章素材
[标题]
1.让环保约谈“谈”之有效
2.环保督察,催生转型升级“化学反应” 3.环保不力不能止于“督查” [开头] 示例一
“千秋胜负在于理”。环保督查雷厉风行的背后,是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是绿色发展的深入人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强身健体”,越来越多的地方学会“算大账”。
示例二
保护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遗泽子孙,乃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责任。然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时引发公众焦虑,当环保局长屡屡成为质疑焦点,“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长喝黑水”成为热点新闻时,环保局长“匿名举报”的尴尬,环保部门“看得见管不到”的无奈,再次折射出,环保问题光靠环保部门的确独木难支。
[结尾] 示例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保督察绝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最终目的,问责是为了督促各地根治环境污染的民生之患,回应绿水青山的民心之盼。人人都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示例二
蓝天,大地,青山,绿水„„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多,我们也为经济发展付出很多;我们怀念从前,我们更希望未来可以回到从前。从督查开始补救,从当下开始转变,生命的健康、民众的期盼不容许再有让位,“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落实于行动。
部分来源:
人民日报:环境治理要有“两个互动” 人民日报:环保督察,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推荐阅读:
国考申论热点11-24
2024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村征地管理09-17
2022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民土地换社保10-04
2018河南公务员申论热点10-21
天星培训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08-03
2018 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