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2024-09-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20篇)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积极调动技术、资本等因素,也需要充分激发思想的力量。

20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历来是我们共产党的理论优势与优良传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利于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既有利于开阔党员干部认识和理解问题的宏观视野,也有利于提升破解深层次根本性难题的能力。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追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它的宏观体系与精深内容,而是“要精要管用”,要掌握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激发思想的力量,进而提高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

近日,中宣部、中组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本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普遍性与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等经典内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经典内容,是培养“谋全局”意识的良师益友,有益于唤起思想的潜能,激发思想的力量。

其次,这本书既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要求,又符合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精”又要“管用”的特点,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该书在结构逻辑上以“讲座”的形式编排内容,前后“两讲”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间“八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内容都注重理论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书中有的内容还具体体现了适应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具体阐述了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即“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和“由表及里”;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在最后一讲关于坚定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此外,与其他著作或教材不同,这本书还专门针对党员干部阐述了一些颇具现实性的理论观点。比如,在讲到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时候,专门解释了作为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的战略思维,并具体阐释了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全部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挑战与机遇、目标与手段等关系;在讲到群众路线的时候,强调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并具体阐释了其基本内容、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在讲到价值观的时候,强调党员干部不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而且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最后,这本书的理论内容与阐释方式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开篇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前提和指导;明确指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这样,党员干部在阅读该书时,既能学习逻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又能汲取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政治智慧,还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者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的价值立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二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一个宏大体系,既包括社会文化、思想政治,又涵括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理论。如《自然辩证法》就对众多自然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工作指南。我国高校自70年代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历史必然选择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先进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真理,对高校培养塑造大学生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忠诚爱国热情,勇于创新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终身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加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但明显不足的是,目前放多高校就马克思主义与专业学科如何实现结合,从而推进学科建设上还认识不足,推进力度不强。近些年来,有些高校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或过时,与专业学习无关。因此,在高校的专业学习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科专业的结合还不紧密,有的甚至被忽视,没有能够有效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巨大理论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一般规律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自然和思维的一般性规律作了总结概括,对专业学习提供了理论武装和方法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了指导所有学科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能够极大推进专业知识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沟通了其他所学学科的联系,是指导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彰显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能对学生专业学习和研究探索取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挥好指导作用,可以推进专业学习,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也将极大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理论的学习实效,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途径和思考

针对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专业学科应用中的有关问题,可从以下着手解决,以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专业学习的结合。

(一)要在社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并自觉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价值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提升智能、提升素质的目的。

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利益调整,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变化不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极大冲击。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帮助大学生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忠诚爱国爱民,增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思想问题解决的好,会极大增强学习的动力,不仅仅为个人命运前途奋斗,也是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民族而奋斗,个人的前途就会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焕发更强大的学习激情。

(二)要在专业学习中发挥重要引领启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革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是正确认识社会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工具,是提升个人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提高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推进专业学习。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关要求,对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对加深当代中国和世界有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作用。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掌握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始终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勇于创新思维,增强锐气,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不断试验实践中获得科学精神,增强创新创造活力。

(三)要在专业学习方面指明正确方向,指出创新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作出了理论指导,能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深入理解把握学科知识专业要求,并做到创新创造。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为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了理论武装,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指引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给高效大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论,而且还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积极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活学活用,要运用好方法论指引,对推进专业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工科专业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要加强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法的学习,灵活运用辩证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提升学习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提升培养精神思想境界和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增强识别理论和路线的是非能力,增强科学规律认识能力,对专业学习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戚文鑫.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选择中的价值[J].《青年与社会》,2014.

[2]许春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教育现代化》,2015.

[3]江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

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契合点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有着包含着丰富唯物论、辩证法等思想因素,这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很多优良的哲学传统,如无神论、民主主义、民生史观、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如此等等。正是因为中国具有深厚的民族哲学底蕴,而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融的地方,所以,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很快地在中国这块充满哲学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唯物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人类社会、思维活动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就连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地站在唯物论的哲学党性立场上。而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当中也有着丰富的唯物论思想,虽然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概念,但是却提出很多带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如《洪范》中的原始“五行学说”,就是我们祖先通过“平治水土”的生产活动,最早对自然现象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而产生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原始“五行”思想是我国先民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洪波里,以累世斗争的沉重代价,谱写的一篇关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朴素哲学篇章。它虽然在理论上尚未提出也未回答世界起源的问题。但它却反映出了我们的祖先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朴素唯物论思想萌芽。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提出了很多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命题。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当中,就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最为突出,《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如正反、长短、美恶、强弱、刚柔、进退、曲全、阴阳、有无等等;老子不但看到了矛盾,还指出,矛盾的双方处在对了统一之中,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另外,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同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在这些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他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这一命题不仅包含着事物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而且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法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而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唯物主义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并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的两个字结合,意思是關于知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从狭义上讲就是关于认识本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朴素的认识论思想萌芽,如荀况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人们的生理有机体进行的。知识是能知主体和客观事物有机结合的产物。“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正名》)其中所谓的“所以知之在人者”,指的就是认识论中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所谓的“知有所合”指的是当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且符合于客观事物, 其实就是所谓的“智”。而“所以能之在人者”,是指的人们就是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如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显示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另外“永康学派”陈亮的“明于事物之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本人认为:宇宙间无非物,日用间无非事,所以要以“明于事物之故”以奏“实事实功”,即反对从先验之理出发,而是“观审在先,识见在后”,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条件下才能“如其言”、“酬其意”。其贯彻的是一条以实事实功来检验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一讲 篇四

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命运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实事求是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3.在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延伸阅读: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五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因此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就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锲而不舍。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清廉,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新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主要讲述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号召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科学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十九大的灵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个党组织、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学习。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国际和国内相结合,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联系习近平同志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融会贯通、学思践悟,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 篇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的, 唯物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整体思维是中国文化思维的一个特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整体思维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整个宇宙与人的关系。矛盾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突出特征。《易经》已有“对立统一”观点的萌芽, 老子也列举了许多对立面相反相成的例子以说明对立统一的思想, 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万物本原的“道”运动的源泉。矛盾观点不仅表现在哲学上, 而且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艺术等学科。尚变的思维也是中国传统思维之一。《易经》的“易”, 就是“变易”的意思。中国历代的许多思想家们都反复论证了变易思想, 比如王安石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方向是“新故相余”, 比如王夫之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尊重实践、服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共同特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归宿。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但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知行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有注重实践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的朴素的行知观。荀子所说的“行”, 也不限于道德修养活动, 还包括一切作为和有目的的活动。墨子主张拿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 提出了知行相互分离、依赖、促进的观点。而到明清之际,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理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 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现实及历史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想, 从总体上说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 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相似。中华传统文化中憧憬的美好社会是“大同社会”。大同理想在孔孟思想中就有某些萌芽。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有本质的区别, 但它在形式上又有相似的地方。大同理想所憧憬的社会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各尽其能、互助互爱等都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一些思想家直接把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联系起来, 甚至等同起来。梁启超就认为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有许多相似, 他说:社会主义精神“不是外来的, 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 和无寡’, 孟子讲的‘恒产恒心’, 就是这主义精神的论据”。[2]而孙中山更是直接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真正地全面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点, 一切精神财富的最丰富的来源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萌芽于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 到战国初期的孟子提出了系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汉代儒家们提出“民无不为本也”的观点。唐太宗更是把“君舟民水”当做自己的口头禅。黄宗羲继承了传统的重民思想, 提出了“天下为主, 君为客”。清代顾炎武强调应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臣之上, 凸显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倾向。戊戌变法中, 以康、梁为代表的思想家充分利用国人所熟知的民本思想的资料, 阐述新的政治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是一种本土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发展的进程。当然, 必须注意克服中国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形态和广泛的世界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会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互补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1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658-659.

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八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6-01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发展着思想,与实际紧密联系,对中国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以及改造,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使马克思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其次,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状,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做到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来丰富理论,用理论创造性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动态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

(一)基本论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当代哲学,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论题:首先是思想源流,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在哪,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以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其次是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人民对工业社会探索与体验的总结,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代表着几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第三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为流传,对各个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其是基于事实和经验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在应用这些理论思想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曲折,是在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最后是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在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一致,一方面体现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2]。

(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依据;其次,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建设中国当代哲学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以及内在规律作为依据和方向,这样,中国当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既不脱离根源,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三、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方法

(一)思想依据。

从建设思想上来说,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思想作为根本依据,就是说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无法对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取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中国哲学内容,一方面保证实事求的根源思想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保证思想活力,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二)经验依据。

建设中国当代哲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建设哲学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没有任何一门哲学能够脱离实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总之就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形势相当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3]。

(三)保持科学精神与创新态度。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这一创举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启发。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哲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指导。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前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也不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联系,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10)03:168-169+171.

[2]史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哲学建设的启示[J].当代社会与经济,2008,13(10)03:76-80.

[3]张金凤.中国哲学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03:113-116+124.

9.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广大党员当以此书为理论钥匙,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我国的发展占到了心得历史起点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目标、新变局、新难题、新考验,我国正处在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阻碍、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作为党的一员,我们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新,认清新形势,确立新目标,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三十讲》通过透彻通俗的阐述,生动明晰的语言,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等精辟概括,极为深刻形象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深悟透,摒弃囫囵吞枣。按照学懂弄懂落实的要求,用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整体把握,辩证思考,系统认识,把学习贯彻《三十讲》中的理论观点,同日常理论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思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知行合一,注重实效用到位。行动胜过纲领,在基层不仅要吃透三十讲,更要用好三十讲。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儿,只想揽权,不想承担责任,要为员工负责、为员工办事,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十

一、通过学习,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

“八个明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八个明确”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 “十四条坚持”则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十四条坚持”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讲的是路径和办法。基本方略是经验的总结,是对规律的反映,是实践的指南,因此要求我们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总之,“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相辅相成,一个是理论层面的回答,即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实践层面的回答,即我们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开创新时代的工作新局面。

二、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通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增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我是分管旅游工作的,生态旅游业是我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抓好旅游产业将对我区的转型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区溪水所考察调研,为我区制定的以溪水为带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全区经济稳步提升,旅游产业成几倍增长,与旅游业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餐饮服务业等加快发展。按照市委提出的“放大版溪水,缩小版伊春”发展理念,我区突出建设了“生态田园”、“温馨家园”,在带动职工发展棚室挂袋木耳的同时,鼓励职工发展果蔬种植园产业和林下生态养殖产业,做大旅游服务产业。,我区投资建设了310栋木耳大棚、130栋果蔬大棚已经投入使用;“农家院一条街”餐饮服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我区还将重点抓好溪水冬季旅游项目,推动溪水山庄建设,加快溪水水公园的提档升级。进一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筑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11.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篇十一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质的变革,他具有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实践观和在实践的思维方式上构建自己完整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并以实践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任何理论的活动都不能独立于人的生活实践之外,而是真真切切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黑格尔则将实践的本质定义在了“绝对精神”的层面,却恰恰忽略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当时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提出了异议,他批判黑格尔那种把人的感性分离开的“抽象的物质”,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包含着人的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可惜的是,费尔巴哈片面的感性世界理解是一种自在的、直观的对象,所以还只是直观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本性是其本质,它具有时代历史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是把德国哲学的抽象实践升华为了现实生活中人主观能动的实践层面。马克思在后期哲学发展中将实践概念融入到马克思的经济、历史、政治、社会哲学中去,将人的存在理论逐步引申到了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变革模式中去,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首先,思维的视角和切入点是主题的实践。人——主体在实践思维方式中是受实践所规定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而世界则理解为受实践所规定,也是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主体的对象化世界,即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马克思将实践带入了哲学思维的领域,为人类哲学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其次,思维的起始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主体的实践。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解说和评判就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即在实践中造就和发展出完整的人、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归宿与未来也是实践,即在实践中呈现人和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终极目标过程中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更体现出马克思注重整个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明示了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

最后,准确理解哲学问题就要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路径和要领。主体的实践就是自然人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及发展方式,这就限制并规定了作为人的本质;同时,主体的实践方式则是人在整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要从实践的需要去理解和发展哲学,并把这种理解和认知应用到对哲学自身的诠释中去,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并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批判那些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应在对人的现实实践的理解过程中找到应有的解决办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时代与实践的完美产物,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现实实践的发展规律,是全面的哲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中国经历了非比寻常的发展历程,经过众多中国著名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具备了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切实全面地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中国现今社会的应用,是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背景所要求的,是我国当前纳克斯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所在。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论证、总结的过程,使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现今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从人的生活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进步的中级意义,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丰富人类的实践内容,使人的活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主体性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力图能使人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最终目标是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所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并应用实践哲学去树立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当代中国实现的方式。人类的实践证明了人具有历史性,并且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社会历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然世界,也不是说人就单纯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说,人的实践的介入,使得自然慢慢具有了“人化”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并共同发展的,人不能妄想完全地控制自然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同前进。实践也证明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的,也包含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更全面地去理解与认识它,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体论思想,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能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历史环境下理解“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并不同,在“民本”思想中,人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是被怜悯、被解救的个体。与民相对的就是“官”,如果将“人本”和“民本”混淆,就会导致社会转入人治的轨道,本应是人民社会的公仆却成为了人民的老爷,这使得现阶段某些公职人员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却利用其职位谋取个人利益,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作风严重。所以,要求我们理解“以人为本”要从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上来理解,必须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是谱写社会历史的主体。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发展的宗旨是为了人,人的能动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单单为了发展不能牺牲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存环境,这也正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解放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群众需要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的,不能把人民群众看成被怜悯、被拯救的对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需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使得人民群众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要求关切民生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平衡全面地发展,缩小两极贫富分化,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以人为本”需要把人民群众看作主体来对待,以人民群众能够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途径

1 引言

理论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哲学形态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三足鼎立”, 这种形态对于新的学者把握和认识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们知道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即使非常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分析

2.1 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梳理, 因为它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统摄哲学全局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的重要前提。传统哲学在方法论方面影响我们的思维, 因此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2.2 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 它所根植的年代中充满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从一种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哲学, 创作了世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且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因此,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研读, 避免认识上的分散性和模糊性。

2.3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地方特色, 马克西主义哲学的创新要从全球性的高度来认识其地位, 避免出现创新过程中的偏颇。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生长点

中西方哲学中包含了人类及其精华的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相比于西方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形式比较固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固有的思想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球化的时期, 哲学已经成为世界的哲学,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哲学的现状, 就必须直面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创新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外在形式, 用更宽广的胸怀来承载更多形式的哲学内容, 这样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哲学思想, 他们是马克思哲学的新成果, 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全新形态, 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将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另一生长点。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分析

4.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拒绝唯心主义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扬弃, 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问世以来就深深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 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向问题。因此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好好把握其哲学观和方法论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在正确辩证法的引导下理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问题。

4.2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

首先, 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些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只有认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才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都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只有仔细阅读这些经典才可以做到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实践, 坚持物质世界不动摇。其次,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整体观念。实现人类的解放推动全人类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 因而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事实上,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这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对这些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 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4.3 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曾经不断地强调方法论要随时随地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立足实际, 直面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其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着重点所在。再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广泛地吸收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 它不是固步自封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从而推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与其他自然学习的最新成果相联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鲜的血液,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和动力。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发展的理论就离不开创新。当近社会瞬息万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也是时代所需, 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0) .0

[2]杨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道路的探索——访著名哲学家陈先达[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9) .

[3]高云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两种类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 (2) .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体会 篇十三

这一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有如下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内容上它是包含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在内的完整科学体系,研究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它教给我们 1)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2)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断。这样对我们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要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气力啊比较对照。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意识起到了一定的能动作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十四

09046127雷霆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 雷霆

很高兴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到现在,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已经两个月了。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更加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对于一名中共党员的作用好意义。当老师让我们谈谈自己与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觉得需要谈谈的,需要去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学习,通过我们对它的理解和体会,实践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思考,我慢慢的联想到了我自己,我平时是怎么在这个校园了学习生活的,我平时是怎么处理与同学于老师处理事情的,自己所经历的那些学生工作等等。我觉得有很多很多都是像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所描述的,的的确确是有这么个情况。

从认识到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给我最大的收获,让我不断认识,再不断去实践,逐步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回想入大学的这一年来,我也不断的自我加强,始终不懈怠。平日里多了解时事,并常和周围的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如在前段时间发生的旱灾,玉树地震,也积极倡导大家捐款,并与大家一起为受难的同胞们加油。平日里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我也多思考,多总结,多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也珍惜重视党组织或学校所提供的各种参与学习,活动,听讲座等等的机会,参与其中,体会其中,享受其中。

作为一名学生,他的本职就在于学习,这才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其他各方面又得全面发展,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作为一名学生预备党员,我更是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在平时里,不管是学生工作忙还是什么其他的情况,我都不会放松自己的学习。即使是时间确实紧急,耽误了学习,事情忙完后也要主动补上。

而说到这个学习,也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读课本,拿成绩,这也只都是狭义的。真正的学习则是指的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涉及到身边各个方面的事情,锻炼的是那种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自我适应的能力。

就在上学期在学校礼堂听的一节“北京工业大学学习贯彻十七界四中全会精神基层党支部干部培训班”的讲座上,也讨论了关于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的问题。而这个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的“学习”就是广义的学习,所谓“学习型”大意就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而充分应对环境的变化。

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完成书本上的学习之外,还要去完成广义上的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在党组织的帮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雷霆

组下,我也一直在努力着,探索这条道路

现在在班里,我作为班长,更是投入了自己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个班在刚开始构建的情况下,不断地共同去努力,不断地共同去体会,不断地共同去收获,使大家在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里面能体会到大家的温暖。平日里的工作也许繁琐复杂,也许艰巨辛苦,但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我,这是应该的,这是值得的。而我要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加有意义,让大家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个班的集体温暖,互相了解,互相珍惜,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这也正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应该做的,而且应该做好的。还记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三大作风中的一点“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而班里的同学,就是最普通的群众,而我就是要密切联系着他们,与他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所做的积极工作。上学期,班里还积极筹备和组织排练两个节目,为的是代表学院参加学校在五月份的“心理小品大赛”。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起策划讨论,大家一块排练,一起融入其中,一起快乐。为学院争光,同时也为我们交通党支部争光。一个班,出两个节目,代表一个院,参加一个学校的比赛,这使大家都深受鼓舞和感到骄傲。

在大学已经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积极参与着其他方面的学生工作,在学院的团委直属部门做一名干事,同时也在学校的学生会里做一名干事。在这段时间里,通过那些学长及老师的指点,还有那些组织和策划活动的经历,我也收获不少,提高了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还有交流能力等等,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

也是在上学期,我也在同两位学姐一块负责我们学院舞蹈团的事情,组织策划和排练一个节目,参加学校在五月份开展的“五·四”舞蹈大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累,虽然花了些时间,但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是为了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为了一个学院的荣誉,我也很感到骄傲。

参与的活动和工作很多,有时候虽会感觉有点累,时间有点不够,但我将会仍然积极向上,并且投入我的热情与激情。我也会在活动过程中或过程后继续去体会,去收获,去总结。因为这些都很有意义,这些都是在服务于他人,因为我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是一份荣誉,但更是一份责任。在以后,我将继续,同时有效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学习有耽误的也要及时的补上。

在这一年里,我确实是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与他人多交流,试图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有些不足的已经改了,有些改了但效果还不明显,有些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几点如下:

1.对于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思想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和提高。这在以后还应继续花时间,多看看书,多问问老师或学长等等。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雷霆

2.在最近这一两周的时间里,由于各方面事情比较多,时间还没能很好的安排,导致学习稍微有点耽误。但我想我自己会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注重学习与生活还有工作的高效结合。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也时常鼓励着自己。

3.还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内涵,充实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能明确看到自己的不足是很好的事情,同时我也希望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能提出我的不足。这样我才有方向,才能更好的提高。这些就是我对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同时也是对我这大学快一年时间的总结。自我省视,我希望能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当我从马克思主义中慢慢发散而来所想到的,我与马克思主义,一名中共党员与马克思主义,我觉得要聊的,要写的,还有很多很多。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恩格斯,法哲学,马克思主义

一、法哲学的范围

法哲学是一门哲学与法学结合的专门知识, 但要定义之, 却显得非常棘手, 就如同“问一位法学家‘什么是法律?’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什么是真理?’同样使他为难。”“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 “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但我们仍旧需要给法哲学一个定义, 至少需要将它限定在一个范围内, 给它一个中心议题, 否则我们无法将它与其他事物, 特别是法律科学区分开来。“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是普遍认可的法哲学定义, 在我国更为明确地剖析法哲学概念的是张文显教授, 其观点有:

(一) 法哲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二) 法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它提供了对法的一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反思;

(三) 法哲学和法理学是两个交互使用并可以互相代替的概念;

(四) 法哲学, 特别是西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 二是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张文显教授明确了法哲学的核心议题——“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权利成为法哲学的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及其当前研究

先看看现代西方法学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看法.考夫曼认为, 马恩的唯物史观确立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经济根基是变化的基础, 法律不具备独立性, 无产阶级专政将导入无阶级的社会, 国家与法律即应消失。博登海默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看法更加现代化和思辨, 他总结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认识“ (1) 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 (2) 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 (3)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步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 多数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法学思想成熟并确立的标志, “法的物质制约性和阶级意志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学观”“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完整地揭示出来了”。同时,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对法律价值、法律历史发展、私法原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三、为何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前述的关于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点, 在受到部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理解后, 恩格斯作出了有力的反击。而这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最好的诠释, 也是最好的发展, 在文章中, 恩格斯明确指出:

(1) 国家和法不是从来就有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 曾有过完全不同于国家和法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这种氏族制度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必然产物;男女地位的变化也与这种生产发展密切相关。

(2)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社会陷于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中并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又无力挣脱这种对立的承认。

正如前文所述, 法哲学的立足点是权利科学, 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为权利的来源是物质, 而非“某种精神的外化”;恩格斯认为, 唯心主义法学家之所以颠倒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除了阶级局限之外, 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他们在思维方法上用“表面现象”来代替这种现象的“真实内容”, 用主观的动机和愿望来代替决定这一动机和愿望的现实经济的关系。

四、沿着恩格斯的道路, 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作用就体现在了他将马克思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扩展成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 解答了困惑人们许久的关于法律的产生与国家、与历史、与民族、与宗教, 甚至与地理环境等等因素的关系;同时解答了人们关于法律发展的未来, 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上, 回答了法哲学的根本问题——权利的产生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恩格斯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被列宁坚持了并发展了, 同样也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部分坚持了, 他们坚持马恩关于法律阶级性, 并在20世纪环境问题突出时发展了这一学说观点, 但他们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并坚持恩格斯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这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需要避免的情形, 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对法哲学的理解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如何避免他们的错误, 如何在法学方法论上面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化, 却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时必须要贯彻的。

法治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建国之策, 而法治的指导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 就必然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寻找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就成为了理论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认识恩格斯, 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德]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沈叔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2]卓泽渊, 法理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

[3]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张文显, 法哲学范畴研究 (修订版)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德]考夫曼, 法律哲学[M], 刘幸义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16.试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 篇十六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而至今我们多数人对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解一般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中国“五四”運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始传人中国,并迅速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重大胜利, 也为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在笼统的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指导,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指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和视角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在马克思哲学中包涵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狭义上也包含了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比如对如国家、法、阶级、市民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暴力、异化、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等等各种政治现象的哲学研究;又比如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等各种基本的政治概念、范畴和理念的哲学研究,还包括各种具体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和对各种政治思潮的哲学研究和批判。

广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有理由被视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因为他用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哲学问题,正像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所申明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正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的。在马克思那里,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是融为一体的。人们常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把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当成是一种独特的,却名符其实的正义论。

但是上述所谓狭义的广义的内涵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统一的,两者共同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更需要理清我们政治发展的着眼点,而我们政治的发展也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关注点是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现今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延承这一点的,但是实际的政治情境又十分复杂,马克思政治哲学兼具回顾性和展望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政治学的有益成果,对宏观政治系统和微观政治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公众的合法性和凝聚力。但是如果我们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指导我们向一种幸福的生活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构想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实现方式。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急需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的培育,而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首先是离不开理论批判的维度的,更具体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批判政治,现今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现实政治生活有一种展望性的言说,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发展。

每一种政治哲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从审视人类的角度来追寻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政治哲学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他始终关注人的幸福,“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哲学不关注自己的人民幸福,大概那不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了,“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我期待我们的国家政治着眼点也是幸福,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正如姚晨在《我希望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中所表达的:我热爱我的国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爱我。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安全感,让一个公民不再惧怕另外一个公民,让他的公民有想说的话,他们也敢说这些话,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允许他们说出这些话,他们遵纪守法,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对自己都负责任。我期待未来的中国,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哲学,更好的继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更多的关注于人民,更好的创造人民的生活和话语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向共产主义迈步。

参考文献:

[1]吴倬,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易承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十七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十八

想三十讲》有感

今天读了这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给我许多感想,让我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精髓要义、丰富内涵、完备体系和理论品格,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好教材,必将有力推动促进学习的深入开展。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文原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认真学习《三十讲》作为推动学习工作的重要引擎,推动学习工作有效开展。作为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履职能力的重要基础。把《三十讲》的主要精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要联系实际,推动学习工作再上新水平。要深入群众开展宣讲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明白,不断增强各族各界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为高质量工作效率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汁原味地学习、逐字逐句地领会,坚持把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学习。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用历史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来深入思考,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学习新思想与推动本职工作融汇贯通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问题,切实弄通新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实践要求。

实干担当要求作风必须要实,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作风不实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抓干部作风也是为了强化担当意识,增强担当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深落细落实。

坚守道德底线,注重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做到生活正派、健康,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履职尽职,做敢于担当的表率。为民奉献、为民担当,提升精气神、增长新本领,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十九

所谓真,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哲学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己任。柏拉图认为,哲学就是对真理的洞见,而真理就是对逻辑思维的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一切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哲学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哲学教学的“真”,首先是教学要揭示真理,达到真理的境界。哲学知识的传授始终是哲学课的基本内容,主要讲授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讲解理论知识,这一点,是哲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也是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使学生受到“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引导学生不断求真。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科学的辩证方法,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而表现出来的。因此,重要的不是让学生领会几个干巴巴的结论,而应关注结论如何形成。所以在讲清基本观点的同时,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新的信息,让学生明白一个观点产生的思维过程包含了哪些环节,前后的哲学家之间有何内在关联。要把哲学原理和具体的哲学命题之间联系起来讲解,这些联系是理论的拓展和纵深,同时体现一种“对思想的思想”即反思,使理论具有深刻的逻辑力量和真理性。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思维,哲学家是怎样从哲学思维这种活动中发展出哲学理论形态,懂得哲学思维过程本身要比现成的哲学基本知识更重要。启发学生学会逻辑分析和理论抽象,培养反思和批判的思维,从而掌握其思维方法和形成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背景,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成果和背景知识激活,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理论的逻辑征服力量,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才能取得切实的教学成果。

其次,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人文精神。哲学的真不仅仅在于简单的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的本真含义是“智慧之学”,知识是死的,智慧则是活的。“智慧之学”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探索真理、提升智慧的过程。反观我们千孔一面的教科书和枯燥的教学,把丰富、生动、深刻的哲学内容,简化成了若干条文式的命题,变成了单项知识的灌输。这样的哲学教育,背离了真精神,很难使学生进入哲学境界。要提高哲学教学效果,就要恢复哲学的真精神,使哲学教学符合哲学的本性。所以哲学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也就是注重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和提升,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知识,提出和发现新的问题,具备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哲学教学离不开传授知识、读书和考试,在课堂上要传授属于知识层面的正确思维所遵循的逻辑规则、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又决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些知识的传授层面,因为即便是哲学方面的知识,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智慧。所以必须拓展理论与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境界。在哲学教学中,应与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联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哲学进行对照,介绍影响较广泛的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结合国情与实际,分析当代中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等等。除了课堂的讲授,还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广泛的涉猎、阅读,并通过思考去打开眼界和精神空间,从而自身去体验和领略贯穿于自然、人生之中的道,会通天人、物我之中的理,并且融会贯通,在凸现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正是智慧和德性的源泉,只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转识成智”。

哲学教学也表现着善。哲学教学的“善”,就是明确教学的价值目标,使教学符合目的。

首先,哲学教学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功利性,要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之目的。哲学是意识形态,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社会进程产生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把“改造世界”的问题提到首位,认为自己的全部价值在于满足变革现实的实践之需要,它直接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功利目的相联系。作为现实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真理性的统一,更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所以,哲学教学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讲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向,自觉地从总体上对人民群众的活动规律作出精确透彻的说明,才能获得理论的生命,才有理论的说服力,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成为现代哲学的中坚,是因为其不断追究、反思与超越的理论品质所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两次巨大的飞跃,指导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作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使其产生活生生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切实展示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性和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点来说,哲学教学服务于社会发展,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合格人才。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哲学教学的主体是人,目的是为了人,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人的,从这点来说,哲学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教给学生做人的智慧。哲学本身作为智慧的学问,它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是指导人过一种合理的有价值的生活。在哲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揭示批判一切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提出一份思考和质疑。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认清假、恶、丑等不文明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律,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在理论的引导和陶冶下,把学生塑造成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的现代人,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对原有的、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无疑是一次不可回避的挑战和冲击。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道德建设,外在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是重要的,但仅仅依靠外在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内里下功夫,培育和激扬主体的自省力和内驱力。哲学教师的职责在于用入情入理的理论讲解说服和把握学生,使学生区分正邪、是非、善恶,用自身的为人师表引导学生乐善、向善,培养学生道德合理性的自觉与良知。哲学课堂应该引入对诚信问题的探讨,对“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灌输,以哲学思维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树立荣辱观念、是非观念、廉耻观念、仁义观念,逐步养成协力、务实、创新、奋进的精神,通过熏陶和灌注,唤醒自省意识,激发自励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著名学者赵鑫珊曾经深情地呼唤“哲学应给人以美感”,对于哲学教学而言,同样是真知灼见。哲学教学的“美”,既是真、善的统一,又是真、善的综合与升华,既指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把内容“讲得美”,使教学具有美的感召力,又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以“感性悦人”的形式进行教学。用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的话来说,一是要“具体性形象”,二是要“声情并茂”。“具体性形象”指教学要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来阐述深刻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哲学教学缺少形象和生活,同实际相脱离,只是空洞抽象的解说,泛泛的介绍,教条式的议论,冷若冰霜的照本宣读,一、二、三、四的罗列,即使内容是真的,目的是善的,也难收到正面教育的良好效果。

“声情并茂”指教师通过真挚情感表达,以此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教师的感情要依靠有声语言来抒发,通过姿态、动作和神色等辅助手段来传达。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经过实验总结了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清晰、响亮、圆润的有声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无声的姿态、动作、神色等辅助手段运用得自然、真实、鲜活,不仅使语言表达得到支持和修饰而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而且能够更亲切、真实、丰富、细致入微和感人肺腑地表达某种情感、态度、意向和感觉。二者协调配合,使“理”与“情”达到和谐一致,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够收到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对于哲学教学来说,除了要遵守以上的教学共性,由于其学科的抽象性,创设美的情境,其个性或者说其重点在于通过营造趣味性,使哲学通俗化,争取更多的听众。笔者在教学中摸索,有如下三点体会:第一,讲义应该常新。如果它总是处在形而上学之中,不结合内容和现时代添加新概念、新知识、新事例,相反,远离当下,几年过去了,讲义还是以一贯之,学生不能满足,这样,乏味就从讲义开始了。第二,教法要有创意。讲解、谈话、直观、暗示、讨论、辩论、演讲等等。难得的是对教法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感兴趣。第三,适当倚重哲学史。哲学史是丰富生动的,可以说,对哲学的兴趣,有很多是通过它建立起来的。因而要善于在马克思哲学教学中对哲学史进行钩沉。比如,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斯宾诺莎一度靠为人磨镜片糊口等,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对哲学的兴趣。第四,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地说,即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能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非常直观而易于接受。制作和利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电子课件,查找和放映主题深刻、发人深思的教学录像等,会对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次,美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对美的本质以及规律的哲学阐释。从这一点来说,哲学教学应该是美育责无旁贷的承担者,而且相比之下,比单纯的将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哲学素养对于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根本的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适当介绍美学的基本理论,如美的特征和本质,美的形态和范畴等,引导大学生了解和关注当代文化日趋浓厚的审美化倾向,不失为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这就需要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呈现的日新月异的变动,哲学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细致、准确的感知能力,善于敏锐地领会社会生活的变化,观察社会生活中富有哲学意义的现象,准确把握各种现象的本质。把对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认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分析一些审美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区分时尚文化的正、负价值,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提升文化品味,使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更深地理解哲理,逐步形成自己发现和分析生活的哲学视觉,从而对学生心灵加以启蒙与滋养,达到育人目的。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篇二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课程是大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今的大学中,这门课程受到学生的“冷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一项调查中显示,高达8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专业课无关,与以后就业无关,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大学生普遍对“马哲”课程不感兴趣。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等,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没有意义,带有说教性质,学习这门课为了顺利拿到学分,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马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高校逃课现象严重,代替同学点名答到现象更是普遍,课堂成了学生的自由时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本身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比起来,哲学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对哲学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给哲学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将哲学课程与政治教育相等同,以此达到让学生认可我国制度建设,认同国家,这样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哲学理论具有多样性,哲学的反思精神无法在课程中体现,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纯粹把哲学作为知识积累。我国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考核基本和文化课程一样,标准化的试卷是无法判断哲学思想的理解。简单记忆的方法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校“马哲”教学手段单一。在当前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吸收,忽视了实践,主要以教科书为载体,忽视了现代教学手段。现代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结合实际,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上主要采取教师讲课学生记忆的方法,学生掌握的是呆板、教条、抽象的“马哲”知识,教师因为教材内容的呆板,发挥不出独特视角的理解。最后,哲学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师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实行“填鸭式”教学,不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多数教师都安于现状,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深造和学习,阻碍了马克思哲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构建科学的辩证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放到现实实践中去分析,如分析当前国内国际事务,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现实问题,这样既解答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时政此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脱离理论知识的实践是空洞的不实际的,所以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哲学理论知识更贴近生活,如收集大量的哲学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故事中包含的理论知识。

(二)改变教学模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综合创新的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生动化,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用形、声、色结合的方法,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接受哲学理论并实践运用这些理论。其次,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数学生喜欢看影像、听音乐,只要抓住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幻灯片、影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兴趣,课堂气氛就会变好。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最好,多媒体教学使理论知识由静变为动,又死变活,直观形象的揭示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模式。

(三)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马哲”这门课程的功能不是检测学生到底背会记住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改变应试教育中的试卷考试。首先,改变以前以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类型,应该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讲闭卷试题和开卷论文相结合,以发散思维的论文为主,通过论文的形式表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可以实行答辩。答辩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出知识丰富且思想深刻的创造型人才,这也是“马哲”课程真正意义所在。

(四)加强对哲学教学的科研工作

高校应加强对哲学教学的科研工作。加强教师对重大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就是教学的支撑。教师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去教育学生,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是理论知识真正传播到学生的头脑里。加强“马哲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以往骨干教师缺失、对哲学教学不重视的现象。骨干教师队伍的壮大有利于哲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收获。

(五)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息息相关。优秀的校园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建设体现时代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科学健康的文化、体育、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将哲学思想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活动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各种哲学讲座、展览、辩论,开展关于哲学问题的讨论,将哲学思想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这些对于提高哲学教学有着巨大作用。

四、结语

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困境对学校和教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建设教师科研团队,增加学校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创建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雪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原则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3.

[2]陈国庆.如何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对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03):200-205.

[3]朱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4.

上一篇:日本留学面试的类型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法人资格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